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2024-10-2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精选7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1999年7月30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公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活动,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自治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负责确权给兵团的土地的管理工作;其土地管理机构在业务上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兵团各师(局)的土地管理工作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兵团系统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的国有土地,应当服从城市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第五条 自治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严格 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占用补偿制度,并依法切实加强对林地、草地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以土地供给能力起主导作用的供地制约机制,实行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挖潜为重点的土地利用方针,坚持土地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防止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

第六条 国有土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七条 下列土地属于农牧民集体所有:

(一)1987年1月1日原《土地管理法》施行前,已由农牧民集体或者农牧民个人使用的耕地,园地和宅基地、自留地;

(二)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农业用地内的夹荒地、戈壁等;

(三)乡、村兴办企业、公益事业和修建道路、水工程、公共设施占用的原为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四)经依法批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入股、联营兴办企业的原为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五)依照草原、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已确定为农牧民集体所有的草地、林地;

(六)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农牧民集体所有的其他土地。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牧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依法长期稳定不变。

第八条 国有土地使用者和集体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土地登记,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和集体土地所有证、集体土地使用证。

抵押、租赁、地役等土地他项权利由原土地登记机关登记造册,并颁发《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第九条 未确定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负责保护和管理。

第十条 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土地登记内容发生改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内容改变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文件向原办理土地登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一)因出让、转让、继承、受赠、企业改制改组或兼并等使土地权属改变的;

(二)因买卖、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等使土地使用权转移的;

(三)因征用、交换、调整土地使土地权属改变的;

(四)土地使用者名称改变的;

(五)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

(六)依法改变土地登记其他内容的。

第十二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应当收回用地者的土地使用权的,由原办理土地登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注销土地登记,收回土地证书。

第十三条 依法抵押、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必须向原土地登记部门申请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出租登记。

第十四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乡(镇)之间、县(市)之间、地(州、市)之间发生的争议,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

地方、兵团、部队、中央驻疆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由所在地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上一级人民政府难以处理的争议和重大土地权属争议,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本级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 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编制。

兵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兵团师(局)、团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与所在地(州)、县(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按下列规定报批:

(一)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兵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二)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三)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自治州、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署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四)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县(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批准,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修改: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二)经国务院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三)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修改后,需要对下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作出相应修改的;

(四)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出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开发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计划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四条和《实施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编制和审批。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应当拟定土地调查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实施。

第四章 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垦

第二十条 自治区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负责开垦或通过土地整理补充与所占耕地数量相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开垦耕地条件的,应当按所占耕地等级以每公顷15000--45000元的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占用耕地的单位开垦或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下级人民政府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并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 经依法批准占用基本农田需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按一般耕地开垦费1.5倍的标准缴纳。

第二十二条 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超过一年不满 二年未动工建设的,应当按当地耕地年产值的2倍缴纳闲置费。

第二十三条 开垦国有荒地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科学、依法、适度的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充分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坚持以水定地、节水增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盐渍化;

(三)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四)妥善处理农林牧业生产关系,实行农林牧业结合经营,依法保障原用地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 开垦的土地应优先承包给原用地者使用、经营。其中,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应分别有不少于10%的面积植树造林和种植饲草饲料;用于牧民农居、发展畜牧业的,应主要用于进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

开垦国有荒地实行有偿使用,由开垦经营者与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五条 严禁开垦下列土地: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

(二)天然割草场、人工草场、围栏草场和优质草场;

(三)林地和河湖滩地;

(四)25度以上的坡地和风沙前沿的沙荒地;

(五)土地权属有争议的区域。前款第二项所列草场以外已确定给农牧民使用的草场原则上不得开垦,确需开垦的,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有开荒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其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方可开垦,并应妥善安置原承包经营该土地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二十六条 开垦国有荒地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并在土地利用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内按下列规定权限审批:

(一)一次性开垦荒地30公顷以下的,由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一次性开垦荒地超过30公顷不足60公顷的,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政公署批准;超过60公顷不足600公顷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县(市)一次性开垦荒地超过60公顷不足130公顷的,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超过130公顷不足600公顷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四)兵团系统一次性开垦其荒地300公顷以下的由兵团批准;超过300公顷不足600公顷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五)一次性开垦荒地超过600公顷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前款所称一次性开垦,是指用于同一个项目、在同一宗土地上所进行的开垦。

第二十七条 开荒后引起土壤沙化、盐渍化和造成水土流失等土地严重退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责令开荒者退耕,种草种树,恢复植被。第二十八条 经批准开垦荒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原批准的人民政府批准,由当地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回用地者的土地使用权:

(一)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初勘并划定开垦范围后二年内未开垦的;

(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

(三)开垦后的土地连续闲置二年不耕种的。

第二十九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制止非法开垦土地的行为。禁止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批准开垦土地。

第三十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者应当进行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费的具体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一)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乡(镇)村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道路、水利等设施建设和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牧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在土地利用计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内批准;

(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 该规划而占用土地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法律、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批准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建设用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定供地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其中,由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用地,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三条 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土地的,应当向当地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除依法由国务院批准的以外,按下列规定权限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一)乡(镇)村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道路、水利等设施建设和村民建住宅用地,由县(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备案;

(二)县(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建设项目的用地,由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批准,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三)自治区、州、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批准的建设项目和跨地、州、市、县(市)的建设项目的用地,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四条 在兵团系统内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在国家批准的兵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依照土地利用计划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20公顷以上、其它土地50公顷以下的,由兵团批准;

(二)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20公顷以上、其它土地50公顷以下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五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按下列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

(一)征用基本农田,按当地耕地年产值的8--10倍补偿;

(二)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水浇耕地、渔塘,按当地耕地年产值的7--9倍补偿;

(三)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旱耕地,按当地耕地年产值的7--8倍补偿;

(四)征用林地、人工草场、宅基地、乡村道路、打谷场等土地,按当地耕地年产值6--7倍补偿;

(五)征用天然草地,按当地草地年产值的6倍补偿。

国家和自治区批准的交通、水利等大型重点建设项目需征用前款第一、二、三、四项土地的,其补偿标准按当地耕地年产值的6倍执行。

各类耕地、草地年产值按其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计算,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定期公布。

第三十六条 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和附着物按下列标准支付补偿费:

(一)一般农作物的青苗补偿费按该作物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补偿,宿根作物的青苗补偿费按该作物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2--3倍补偿;

(二)被征用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其他设施和林木,根据实际损失,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被征用土地上的坟墓需要搬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发布公告,限期迁移,并按有关规定付给迁葬费;逾期不迁和无主坟墓,由当地人民政府组 织有关部门代迁。

第三十七条 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标准支付。对被征地单位在征地前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的,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征用渔塘的,比照邻近耕地标准支付安置补助费,征用林地、草地的安置补助费,比照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的计算方法计算。征用宅基地、乡村道路、打谷场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第三十八条 国家建设项目使用国有耕地或其他农用地的,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规定适当予以补偿。

第三十九条 征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状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公布,接受监督。禁止侵占、挪用被征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

第四十条 被征地单位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市、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置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第四十一条 被征用或划拨的土地权属有争议的,可以按审批权限先行办理用地手续,并由履行审批权限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收存有关费用,待争议解决后再行转付。

第四十二条 建设占用林地、草地,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和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方可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使用国有林地、草地收取的补偿费应当用于林地、草地建设,并妥善安置原林地、草地使用者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十三条 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征用土地后,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第四十四条 征拨的土地依法给予补偿后,被征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施工。

第四十五条 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后的余额,20%上缴自治区财政,20%上缴地、州、市政府,60%留给县(市)财政,专项用于耕地开发。

第四十六条 农村村民宅基地面积按下列标准执行(人均耕地以县为单位):

(一)人均耕地0.04公顷以下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200平方米;

(二)人均耕地0.04公顷以上0.07公顷以下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300平方米;

(三)人均耕地0.07公顷以上0.1公顷以下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400平方米;

(四)人均耕地0.1公顷以上0.14公顷以下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500平方米;

(五)人均耕地0.14公顷以上0.34公顷以下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600平方米;

(六)人均耕地0.34公顷以上的,每户住宅用地不得超过800平方米。

使用未利用土地建住宅的,宅基地面积标准可适当放宽,但最高不得超过前款规定标准的1倍。

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内,具体规定各乡、村的农村村民宅基地标准。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权:

(一)监督检查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受理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三)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处理土地违法案件;

(四)对应由司法机关及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的涉及土地问题的案件协助进行调查处理;

(五)监督检查下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土地管理职责的情况;

(六)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提出监督检查建议;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调查处理土地违法案件时,除采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和《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措施外,还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建设单位或个人在规定时限内拒不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仍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予以制止,并可将其用于施工的设备、建筑材料予以查封,必要时可以提请司法机关对违法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

(二)对当事人在接受调查处理期间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冻结其在银行的帐户。

第四十九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土地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自发现之日起15日内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条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经过岗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在履行职务时应当佩带统一的土地执法标志,出示执法证件。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其中,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具体罚款数额如下:

(一)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罚款额为非法所得的10%以上50%以下;

(二)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1倍以上2倍以下;

(三)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1倍以上2倍以下;

(四)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5元以上30元以下;

(五)未经批准开垦土地或者在禁止开垦的土地上进行开垦的,罚款额为非法开垦土地每平方米3元以下。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能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2

关键词:多元利益整合,广西地方教育立法,教师法

地方实施性法规在体例上采用实施办法的形式, 即要求法规的内容、结构与上位法的联系更为紧密, 基本上是针对上位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符合地方社会实际的补充细化, 而地方实施性法规存在的价值在于其体现了地方立法的地域性特色中所蕴涵的实践生命力, 旨在实现国家法律的地方实践化。本文以整合法律主体多元利益为视角,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为例, 探讨广西地方教育立法如何立足广西教育实际, 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注重体现教师主体的地方性特点, 从广西教师的实际利益出发, 完善国家教育法规在广西地方实施时的各项具体规定, 以达到整合广西地方教育多元利益的目的。

一、广西地方教育立法:国家教育立法的地方化体现

地方教育立法的重点在于依据作为上位法的国家教育法律的规定, 结合本地教育实际和特点, 针对本地教育的实际需要, 制定出既符合作为上位法的国家教育法律的立法原则和具体规定, 又适合本地教育发展实际, 具有较强地方可操作性, 能理清本地教育领域的法律关系、保障本地教育领域各法律主体的权益, 能促进本地教育事业依法有序发展的地方性教育法规。因此, 地方教育立法必须吃透“两头”。“一是吃透上头。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重大教育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二是吃透下头。即深入调查研究, 弄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1) 这两个“吃透”在充分反映地方教育立法合法性、科学性的同时, 也反映了其合理性、因地制宜性。

就广西地方教育立法而言, 在第一个“吃透”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 (以下简称《广西实施办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以下简称《教师法》) 为上位法, 认真领会和遵循《教师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 在上位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为适用主体, 细化《教师法》对相关内容的规定。《广西实施办法》在法律文本的体例编排上完全遵循《教师法》的文本体例结构, 在总则、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与培训、考核、待遇、奖励、法律责任、附则九大部分内容中进行补充细化的规定。

在第二个“吃透”上, 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2) 在广西这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内部, 由于其具有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特点, 各民族历史发展和居住环境的差异, 使得广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呈现不平衡性发展状况, 这就导致广西区域内教师处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环境中, 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贫困地区教师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教师、各级各类教师都会在各个方面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 广西在制定《广西实施办法》时,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广西区域内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维护全区教师整体利益的基础上, 对特定地域需要照顾的教师群体进行了倾斜性立法保障, 并依据广西地区发展实际, 在教师职业素养要求、聘任、培养、待遇、法律责任等方面都进行了适合本地区实际、针对本地区需要的补充性立法。

二、广西地方教育立法:广西地方教育多元利益整合的法制化体现

2010年7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实施办法》对广西地方教育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多元利益诉求进行了法制化立法整合与保障。就广西地方教育立法历史发展状况而言, 1996年9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条例》 (以下简称《广西实施条例》) 是《广西实施办法》的立法前身, 但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使用的名称是“实施条例”, 后者使用的名称是“实施办法”, 这是实施性办法在体例上采用的不同形式, 在内容上都是对国家法律的地方性实施立法。《广西实施办法》的修订相比《广西实施条例》而言, 在教师的管理、教师义务、教师任用、教师培养、教师待遇等方面都进行了有利于维护教师权益的多元考量和整合, 下面就从修订后的几个新内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一) 在教师的管理上明确管理主体及其职能

《教师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广西实施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自治区的教师工作, 有关部门、单位, 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师工作。”两者都规定了教师工作的管理主体, 但未明确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能。《广西实施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的教师工作, 依法履行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 (职务) 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广西实施办法》相比较《教师法》和《广西实施条例》而言, 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工作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能, 将原来的主管部门由“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这一广西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权力下放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基层教育管理机构, 相比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能更具体地掌握其管辖范围内的教师工作, 更有利于教师工作管理权力的具体实施, 让教师工作管理能落到实处。同时, 《广西实施办法》中还规定了《教师法》和《广西实施条例》中没有涉及的教师工作管理主体的具体管理职能, 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依法履行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称 (职务) 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避免这些管理职能因规定不明确而出现职能主体多样化的问题, 使得各有权管理主体都能履行教师管理的职能, 非专业的教师管理部门从事教师管理工作, 无法形成统一的教师职业的从业素养要求, 容易造成权责不明, 教师权益设定不一, 不利于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明确教师工作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有利于突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 整合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同时, 维护教师的职业权益。

(二) 教师的义务设定中增加对其教育对象———学生的义务内容

《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规章制度, 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履行教师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 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 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从教师的公民义务、教学业务、职业素养、学生教育等全方面设定了教师的法定义务, 注重教师对自我作为教学主体的要求, 并兼顾了作为教育直接对象的学生的权益。《广西实施条例》对教师义务的规定为第九条:“教师应当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校产不受损害”;第十条:“教师应当遵纪守法, 为人师表, 恪守职业道德”。义务内容仅集中于对教师这一教学主体的公民义务和职业道德要求, 忽略了直接教育对象———学生的利益, 义务设定不完善, 不利于教师对直接义务对象的维护, 不能体现教师教育的职业特性。《广西实施办法》遵循了《教师法》的学生教育义务的立法精神, 第十条规定:“教师应当遵纪守法, 为人师表, 关爱学生, 恪守职业道德。”与《广西实施条例》相比, 新增了“关爱学生”的内容, 实现了教师义务内容中对教师和学生的义务与权益的整合。

(三) 扩大兼职教师聘任权力主体, 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与互动

《教师法》只是笼统规定了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聘任权, 没有具体规定除教师聘任以外的兼职教师聘任事项, 《广西实施条例》在这方面进行了补充性规定。其中第十五条规定:“职业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 可以自行聘请兼职专业课教师。”为职业学校对社会资源的积极合理利用设定了法定权力, 但仅限于职业学校, 其他学校没有在具体的权力范围内。《广西实施办法》则进一步扩大了兼职教师聘任主体的范围, 第十四条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或其他开设特殊专业的学校, 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自行聘请兼职专业课教师。”这符合当前建设综合性高等院校的需要, 在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也可以避免学校教师编制的超标, 让特殊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具社会适应力。

(四) 拓宽教师进修和深造领域, 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周期

《教师法》对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只要采取为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设定义务的方式来实现, 没有具体规定教师培训的有关事项。《广西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学校, 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与可能, 应当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对口专业进修和深造, 并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其中强调了相关部门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对口专业进修和深造的义务,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法定的学习机会。但《广西实施办法》在此基础上, 拓宽了教师进修和深造的领域, 其条文中的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学校, 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与可能, 应当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深造, 并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将“对口专业进修”改为“业务进修”, 这顺应了当前教师培训和学历提升的现实, 很多教师接受的培训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很多都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的教师在提升学历时也可能选择与原来专业不一致的其他专业领域, 而且“业务培训”相对“对口专业进修”而言, 具有知识综合性特点, 让教师获取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 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同时能扩大有条件接受培训教师的覆盖面。

《广西实施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还规定:“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这是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师培训制度进行培训时间的限定, 目的在于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优化提升, 通过“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有助于建构阶梯式不间断地中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和训练模式, 周期性地更新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知识, 保证中小学教师进修权益的同时, 促进九年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五) 在教师待遇上立足广西经济发展实际, 对特殊地域的教师采取倾斜性照顾政策, 并明确为农村教师建周转宿舍的义务性规定

教师待遇问题一直是教师领域争论较多的一个方面, 是教师地位高低的一个社会性衡量指标, 要想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 必须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 比如工资、住房、福利、生活和工作条件等都应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才能稳定教师队伍,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的行列, 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教师法》对教师的工资、津贴、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教师补贴、住房、医疗、退休后待遇等问题都进行了专门条款的规定, 但这只是针对全国范围内教师待遇的总体规定, 广西教育立法在按照《教师法》有关规定和国家工资制度执行的基础上, 立足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和教师待遇现实, 在保障全区教师待遇的同时, 对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问题作出了特别规定。《广西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凡在自治区内的贫困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应届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享受以下优待: (一) 在自治区认定的贫困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 工资向上浮动一个等级; (二) 在国家认定的贫困县的贫困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 工资向上浮动两个等级; (三) 应届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直接领取定级工资; (四) 优先安排住房和家属就业, 子女就读就业。”同时明确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教师住房和医疗保障等内容, 规定地方政府的经费来源渠道等问题, 立足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实际, 保证地方性实施法规的有效运行。

《广西实施办法》在《教师法》和《广西实施条例》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广西区域范围内教师待遇问题的差异和一些困难地区教师生活的不同需求, 作出了对特定地域教师主体待遇问题的倾斜性照顾规定。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 在工资、职务 (职称) 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完善津贴补贴标准。”第二十九条新增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在职教职工周转宿舍建设。”这些倾斜性规定在提高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教师待遇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工作信心和热情, 同时有利于解决这些地区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 促进义务教育的在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以倾斜来保证教育平等, 这样的“倾斜”恰是区域性教师多元利益整合的策略性选择。

三、广西地方教育立法: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地方教育立法从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教育法规来具体规定地方教育法律关系, 扫清国家教育立法贯彻实施的障碍。但就广西而言, 现有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内容不够完善, 与国家教育立法尚未形成上下呼应、完整统一的格局。“一般说来, 基础性的国家教育法律和法规都规定得比较概括, 难以直接适用到教育和法制实践中去, 所以国家的教育法律具体到地方必须有相应的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 才能让国家的教育立法不成为一纸空文。” (3)

目前广西教育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地方配套教育立法欠完善。广西现有的教育法规和规章主要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暂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保护办法》等, 地方教育立法薄弱, 很多国家教育法规都未制定配套性地方立法。2.地方立法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地方配套性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补充和细化国家立法, 促进其在地方现实中的适用, 从国家层面的教育立法现状来看, 多抽象原则性规定, 可操作性不强, 虽赋予地方教育立法明确教育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立法权力, 但仍存在地方立法不能明确权利义务的情况。

面对广西地方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明确今后广西地方教育立法发展的方向, 建构内容完整统一的广西地方教育立法体系。首先, “立足上头”, 以国家已有的教育法规为立法依据, 完善地方配套教育立法。根据国家教育法规实际制定符合广西地方教育发展实际的配套立法, 建构与国家教育法规衔接配套、内容广泛、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区域性教育法规体系。其次, “立足下头”, 根据广西地方教育多元利益主体存在的实际, 通过地方立法整合教育领域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 拓宽立法范畴, 通过国家教育立法缺乏而地方教育实践需要的尝试性创新立法, 制定符合广西教育实际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以及体现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完善广西地方教育立法体系。如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社区教育、青少年教育、教育管理等各领域制定符合广西地方教育实际的立法, 明确各利益主体权利义务的同时, 整合广西地方教育资源, 通过立法合理分配现有国家和地方教育资源, 设计上下统一、和谐完整的广西地方教育法制体系。

注释

1覃盛裕.地方教育立法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民族教育.1994年第6期, 第17-19页。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第7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3

为更有效地管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自治区人民政府于4月25日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闲置土地处置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在2012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新修订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基础上,结合自治区实际,对一些原则性规定进一步进行了具体化、程序化和本地化。

《实施办法》内容包括总则、调查和认定、处置和利用、预防和监督、附则共5章32条,办法中对于闲置土地的认定标准更加清晰,操作性更强,进一步完善了对闲置土地认定的环节和方式,强化了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下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管措施。

《实施办法》的出台为规范土地市场行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处置和充分利用闲置国有土地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

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政策法规处

呼和浩特市一季度城市地价涨幅回落

2014年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动态监测面积仍保持为210.01平方公里,共布设标准宗地201个。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总体水平为3,042元/平方米,环比增长2.29%,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73%;商业用地地价总体水平为4,283元/平方米,环比增长1.88%,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2.83%;住宅用地地价总体水平为3,365元/平方米,环比增长2.25%,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70%;工业用地价格因标准宗地变更的原因,土地价格与上一季度相比略有上涨,环比增长6.16%,地价总体水平为534元/平方米。

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地价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有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土地供给的有效增加。

文/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 郝军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研究推进国土资源大事记编纂工作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王重明副巡视员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国土资源志编委会关于编纂《内蒙古自治区志·大事记(1996-2010)》——国土资源内容相关情况汇报,征求相关处室和单位的意见建议,安排下一步工作。

王重明副巡视员指出,按照自治区政府工作部署,厅里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织专人开展工作。

会议强调,编纂人员要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分析资料、史料鉴别、史实考证、文词字句的斟酌直至坐标、用地单位换算等多方面人手,同时要参考有关书刊中的文献资料和工具书,以及历史和其他学科的一些专著,全面、客观、公正地完成好该项工作,切实让自治区地方志反映出国土资源部门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特征。

会议指出,地方志中的大事记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能体现地方的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是积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编纂好国土资源大事记方面而言,对于自治区疆域演变、历史沿革的考证,资源勘查、农业水利和产业发展等,均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4

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镇、乡、村庄和城乡规划区以外的边境口岸和工矿农林牧场区等居民聚集的区域,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镇应当制定城市规划、镇规划,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边境口岸、工矿农林牧场区应当制定边境口岸规划、工矿农林牧场区规划,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办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乡规划、杜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贫困地区城乡规划编制经费由自治区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第六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有权依法进行相关规划查询和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进行举报或者控告,各级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八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自治区各城市、镇、边境口岸、工矿农林牧场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并对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和跨区域专项规划编制提出控制性要求。

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组织编制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建设的需要,可以组织编制跨区域专项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应当明确自治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城镇空间布局、规模控制标准和强制性内容,提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规划要求以及对下一层级城乡规划编制的要求。

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跨区域专项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不得违反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交通、水利、消防、电力、电信、邮政、能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涉及空间资源利用的专项规划,应当符合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和跨区域专项规划的要求,与相关城市、镇总体规划相衔接。

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跨区域专项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上报审批前,应当依法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条 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设区的市和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体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州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批。

第十二条 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内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不单独编制,纳入城市规划统一管理。

城市规划控制区边缘地带的镇、乡、村庄,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由镇、乡人民政府依据城市规划组织编制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三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对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可以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可以要求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由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条件。

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区以外的边境口岸、工矿农林牧场区等居民聚集的区域,经批准其设立的人民政府同意,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边境口岸、工矿农林牧场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边境口岸的总体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工矿农林牧场区的总体规划由批准设立工矿农林牧场区的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批准设立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批准设立机关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跨区域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的总体规划,在报审批机关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跨区域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六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编制城乡规划的,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采用招标或者其他竞争方式进行方案征选。

第十七条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城乡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城乡规划编制的标准、规范,以上一层级城乡规划为依据。

第十八条 城乡规划编制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规划编制单位不得违反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标准,擅自提高或者降低收费标准;不得采用不正当竞争的方式承接规划编制业务。

第十九条 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专家或者委托城乡规划技术审查机构对编制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审核。

第二十条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遵守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审查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不同用途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二)建设用地、建筑容积率和绿地率符合国家标准,保护耕地、生态环境、资源、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等区域,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四)符合国家、自治区规划标准、规范和强制性内容,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避难场所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下列时限内对其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一)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跨区域专项规划批准实施后8年内;

(二)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后4年内。

第二十二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设置固定场所,及时向社会公布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在规划区域和建设工程施工场地设置公示栏,公布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和总平面图。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二十三条 城市、镇总体规划与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和跨区域专项规划不一致的,应当依法进行调整或者修改。

第二十四条 城乡规划一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因自治区批准的重点工程、行政区划调整以及经评估等确需修改的,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城乡规划,在报审批机关审批前,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城乡规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修改无效:

(一)不符合法定修改条件的;

(二)超越审批权限、违反审批程序的;

(三)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跨区域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未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的,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未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并经其同意的;

(四)未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未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未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并经其同意的,或者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未修改总体规划的。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六条 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的审查、审批机关备案。第二十七条近期建设规划的备案机关应当对近期建设规划是否符合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城市、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5年期建设发展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二)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三)确定的近期建设项目、拆迁范围和规模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尊重群众意愿;

(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和民族特色、传统风貌。

备案的近期建设规划不符合前款规定的,备案受理机关应当提出备案审查意见,要求制定机关予以改正。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城乡规划,核定用地性质,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确保与交通、通信、邮政、能源、市政、防灾规划、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相协调。

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选址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委托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出具选址论证报告,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与编制或者修改的规划一并报规划批准机关审批。

第二十九条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一)实行审批、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在有关部门审批、核准前,向审批、核准部门的同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二)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在有关部门备案后,向备案部门的同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三)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以及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重点监管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规划条件,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条 申请选址意见书应当明确项目名称、性质、用地和建设规模、供水与能源的需求量、运输方式与运输量、废气、废渣、废水排放方式与排放量以及处理方式等。

选址意见书由自治区、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项目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初审意见,并附有关规划、地形图。

第三十一条 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审批、核准或者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

第三十二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人提出规划条件,应当对下列事项提出明确要求:

(一)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用地范围;

(二)土地使用强度,主要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

(三)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的设置;

(四)核定建筑节能、绿地、市政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交通出入口方位、汽车停放车位、车库和物业服务用房等要求;

(五)对房地产开发项目提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求;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和有关规范、标准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限建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由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工程项目,以及自治区规定的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决定前,应当报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核准。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变更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规划条件,因特殊需要拟调整的,应当依法提出变更申请。

收到申请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变更决定前,应当举行听证会,通知建设工程所涉区域内利害关系人、同一地块使用权竞买人等参加。依法作出变更后,应当将变更的决定通报建设用地批准机关。

以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经依法批准变更规划条件的,由建设用地批准机关重新出让建设用地使用权;无法重新出让的,按照不少于变更后增加建筑面积对应的建设用地2倍追征土地出让金。建议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未支付的,由建设用地批准机关收回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三十四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被确定行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权的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独立的建制镇或者处在城市规划控制区边缘地带的镇;

(二)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

(三)具有规划管理机构或者专职规划管理人员。

被确定行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权的镇的名单由城市、县人民政府提出,经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审核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受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的,应当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工程性质、规模、标高、体量、体型、高度、朝向、间距、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色彩和风格等;

(二)各类管道走向、坐标和标高,道路宽度、等级、交叉口与横断面设计、附属设施等;

(三)各类管线工程的性质、断面、走向、坐标、标高、架埋方式、架设高度或者埋置深度、管线间水平垂直距离及交叉点处理等;

(四)避难场所,疏散通道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求,汽车停车位、车库以及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用房等要求的落实;

(五)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规定和有关规范、标准的强制性内容。

第三十六条 经审查设计方案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由建设单位委托进行施工图设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确认施工图设计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准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住宅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 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乡规划、村庄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符合乡规划、村庄规划的要求;

(二)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取得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九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下列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乡规划、村庄规划已经依法批准;

(二)设有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或者专职乡镇建设管理人员。

第四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因工程建设需要改变规划许可规定的,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变更申请,经原审批机关审查同意,方可委托原设计单位进行变更。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确定的条件,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第四十一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因地质勘察、工程施工等原因临时占用土地,搭建简易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临时建筑不得改变为永久性建筑。

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式样。

第四十二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受理临时建设规划许可申请时,应当明确告知申请人批准临时建设的条件、临时建设的使用期限以及使用期限届满前自行拆除的法律义务等,由申请人作出书面承诺。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

(一)城市、镇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的;

(三)在临时用地上建造非简易型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

(四)以临时建设为名,建造居住房屋或者商业、工业、仓储、餐饮、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办理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四条 临时建设规划许可批准的临时建设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需要延续临时建设使用期限的,应当在使用期届满30日前提出申请。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依法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违反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临时用地范围和使用期限作出临时建设规划许可。

第四十五条 城乡规划区以外的边境口岸、工矿农林牧场区等居民聚集的区域,经批准其设立的人民政府同意,由边境口岸、工矿农林牧场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派出机构,履行规划管理权。

第四十六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对建设工程的布局、造型、使用性质、配套设施、环境建设等是否符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应当拆除的房屋和临时建筑是否已经拆除进行核实。符合规划条件的,向建设单位出具建设工程规划竣工认可文件;对不符合规划条件的,责令其限期改正,重新予以核实。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竣工认可文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不动产登记机构不得办理不动产权属登记。

第四十七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时,发现申请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且在已经公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的,应当在建设工程所涉区域进行公告。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陈述和申辩权,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第四十八条 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管理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必须按照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和监理;勘察设计单位必须依据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勘察设计。实行施工图审查、审批、核准制的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机构和项目审批、核准机关,必须按照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分别提出审查意见,作出项目审批、核准决定。

第四十九条 测量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测量技术规范和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开展建设工程放线和竣工测绘,并对其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五十条 房屋使用人应当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使用房屋,确需变更的,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城市房屋用途规划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农村房屋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一条 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已经设立的,应当依法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建设用地范围。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查、审批、修改、实施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可以采取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等其他方式进行。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第五十四条 上级人民政府或者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现下级人民政府或者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上层级规划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的,应当责令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予以改正。

第五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对违反城乡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行为未依法制止,或者未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的,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 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履行本办法确定的监督检查、备案审查职责的;

(二)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不符合要求,未按照备案机关的备案审查意见予以改正的;

(三)违反上层级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拒不改正的;

(四)擅自下放城乡规划编制、审批、行政许可权限的;

(五)违反法定条件和程序作出变更规划许可决定的;

(六)违反本办法规定批准临时建设的;

(七)对不符合规划认可条件的建设工程,出具规划竣工认可文件的;

第五十七条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未取得城乡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城乡规划许可证规定的建设项目进行勘察设计、出具施工图审查合格文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勘察费、设计费、施工图审查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勘察、设计单位,由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由认定机关取消资格认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九条 测量单位违反国家、自治区有关测量技术规范和规划许可证的规定,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测绘约定报酬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六十条 未取得规划竣工认可文件,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2—4%的罚款;已经办理竣工验收备案、不动产权属登记的,由备案、登记机关撤销备案、登记。

第六十一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违法建设工程、临时建筑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行政执法、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违法建设工程、临时建筑等措施。强制拆除的费用由违法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处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城市(镇)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镇)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二)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范围内,制定全区城镇化战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的规划。

(三)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在自治州、地区(市)域范围内,制定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的规划。

(四)跨区域专项规划:在跨下一级行政单元范围内,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协调区域城镇间关系、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的规划。

(五)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七)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八)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划定原则和管制要求;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自治区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应当作为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九)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发展规模、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等市域、镇域内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域;各类绿地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布局;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镇防灾减灾等。

(十)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规划地块的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中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5

(1999年11月30日经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省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设区的市(地区)、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受派出机关委托,履行土地管理和监督职责。

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示范区、开发区,其管理委员会根据派出它的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示范区、开发区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

第四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土地所有者向土地所在地的设区的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证》,确认所有权。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设区的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设区的市、县(市)

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条 林地、草原的所有权、使用权,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陕西省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退耕还林还草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的,应当进行修订。

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其他设区的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设区的市(地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报经设区的市(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予以公告。

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依据。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审核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预审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用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和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收缴耕地开垦费,并组织开垦。

耕地开垦费应当专户储存,用于开垦新的耕地,不得减免或者挪作他用。

耕地开垦管理办法及耕地开垦费收缴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开垦区内开垦未利用地,用于农业生产。依法取得的未利用地的使用权受法律保护,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内,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继承,但不得改变原土地用途。

第二十一条 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订土地整理方案,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整理所增加的耕地,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依照土地整理合同约定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二十二条 利用新开垦的耕地和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从事农业生产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有收入之年起免征农业税三年。

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经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其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土地整理单位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也可以将补偿指标有偿转让给其他需要履行占补平衡义务的单位。

第二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建设占用的耕地自批准之日起,一年内不用又可以耕种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每平方米十元至二十元的标准收取土地闲置费用于耕地开垦;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为国有土地的,作为本级人民政府的土地储备,在未确定为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前,应当组织耕种;该幅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不予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闲置土地,依照《陕西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告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标准、依据和审批结果。

第二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批建设用地应当编制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并按照下列规定拟订方案:

(一)使用国有建设用地或者国有未利用地的,拟订供地方案;

(二)使用国有农用地的,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供地方案;

(三)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或者未利用地的,拟订征用土地方案、供地方案;

(四)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的,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供地方案;

(五)兴办乡镇企业、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拟订供地方案,其中占用农用地的还应当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

跨设区的市(地区)的铁路、公路、水利和其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统一征地。

第二十九条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标准补偿。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征用土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按下列标准补偿:

(一)农用地土地补偿费为被征用土地所在县(市、区)中等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被征用土地所在县(市、区)中等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一至四倍;

(二)已利用的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所在县(市、区)中等耕地安置补助费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六十计付;

(三)青苗补偿费按被毁青苗的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九十

第三十三条 农村村民每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城市郊区每户不超过一百三十三平方米(二分),川地、原地每户不超过二百平方米(三分);山地、丘陵地每户不超过二百六十七平方米(四分)。

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申请用地的,宅基地使用方案须经村民会议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应当先依法办理转用审批手续;

(二)宅基地使用方案经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设区的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向该村村民公布并监督实施;

(三)经批准使用宅基地的农村村民应当依法申请办理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

(四)农村村民住宅易地建新拆旧的,新住宅建成后,必须在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拆除原住宅,将原宅基地交还土地所有者。

第三十四条 已建成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禁止批准重建、扩建。

第三十五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由使用者持有关部门批准文件,向设区的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申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耕地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内耕地的,由设区的市(地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使用其他土地的,由设区的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工通知,责令停止施工;对继续违法建设的,可以就地封存建筑材料,予以制止。

第三十九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收回而不收回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的,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直接收回,作为本级人民政府的土地储备。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收缴而不收缴的耕地开垦费或者自耕地开垦费收缴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组织耕地开垦的,上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直接收缴或者上收耕地开垦费,并组织开垦。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土地监察机构,配备土地监察人员,对本行政区域内遵守和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土地执法人员应当持证上岗。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土地执法人员统一考核。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土地监察机构应当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点,公布举报电话,受理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检举和控告,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四十一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监察机构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不办理土地登记的,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对个人每幅地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每幅地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拒不交纳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土地复垦费的,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草原、林地,实行土地资源与资产并重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内土地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自治区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用地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四条 对土地资源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土地资源保护措施,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放在首位,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自治区依法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自治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在政府调控下市场配臵土地资源的原则,依法规范土地资源和资产的流转,促进土地资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区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盟、设区的市、旗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第六条 自治区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

集体土地所有者、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者和国有土地使用者,应当向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土地登记机构提出土地登记申请。

集体土地由旗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所有证》,确认所有权。集体土地的建设用地,由旗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确认使用权。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确认使用权。其中,自治区所属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具体登记发证机关,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盟市所属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具体登记发证机关,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

未利用的国有土地和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认草原、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办理。对同一地块不得同时发放草原所有权证、草原使用证和林权证。

第七条 依法改变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者因依法买卖、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在改变或者合同签订之日起30内向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变更登记。

依法改变土地用途的,必须自改变之日起30日内持批准文件,向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原土地登记机关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第八条 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登记机关注销土地登记:

(一)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二)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

(三)申请人在申请登记时隐瞒事实,伪造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非法手段骗取登记的;

(四)因自然灾害等造成土地权利灭失所进行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登记。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草原和林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规划目标和任务;

(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三)土地利用分区;

(四)各类土地利用指标;

(五)城市、村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

(六)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和保护耕地、草原和林地的目标与任务;

(七)土地用途管制措施;

(八)实施规划的措施;

(九)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旗县、苏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

土地利用区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牧场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一般农田区、林业用地区、畜牧业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区、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水域、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土地开垦区、禁止开垦区、土地整理区和退耕区等。

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盟和设区的市及旗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旗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盟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前款规定以外的苏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旗县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盟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在城市、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和村庄、集镇规划。

第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编制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和其他用地计划指标。

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单列,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安排。

第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逐级分解,制定实施方案。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或者超过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机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应当向原批准机关提交修改报告书,根据批准修改的文件,进行修改。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后,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修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通知下一级人民政府修改,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 自治区实行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制度。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每半年应当将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报告,并同时抄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将土地利用计划的执行情况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内容,向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四章 耕地、草原、林地保护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耕地、草原和林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办法和标准缴纳耕地开垦费。

耕地开垦费由批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征收。依法应当报国务院批准的,由自治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征收。耕地开垦费实行专项资金管理,专项用于新耕地开垦。

第二十一条 自治区依法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基本农田保护区以苏木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旗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依法保护基本草牧场,公益林林地、天然林林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草牧场保护区,公益林林地、天然林林地保护区,严格管理。

基本草牧场保护区以苏木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旗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畜牧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公益林林地、天然林林地保护区以旗县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旗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臵、荒芜耕地。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办法和标准缴纳土地闲臵费,并限期动工建设。连续二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第二十四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后,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一次性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20公顷(不含20公顷)以下的,由旗县人民政府批准;20公顷(含20公顷)以上100公顷(不含100公顷)以下的,由盟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100公顷(含100公顷)以上600公顷(不含600公

顷)以下的,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开发超过600公顷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农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土地,由本集体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开发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必须经嘎查村民会议半数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经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旗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垦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经依法批准后进行。

依法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禁止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围湖(河)造田和侵占河滩地。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已开垦的20°以上坡地和破坏生态环境开垦、围垦的土地,以及严重沙化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河)、还湿地。

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涉及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并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用地单位和人个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费的征收办法和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章 建设用地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占用土地的,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为实施城市规划占用土地的,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征用土地,统一按项目供地,统一办理农用地转用报批手续。

禁止任何单位和人个占用城市公共绿地搞建设项目。

农用地转用和征地报批时,由土地所在地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征用土地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分批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 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的申请程序:

(一)土地使用者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向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

(二)土地使用者向项目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立项审批和规划许可手续时,必须附具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三)建设项目批准后,土地使用者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立项批准文件等材料,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办理用地报批手续。

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用地后,由土地所在地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供地方案的实施。

第二十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建设用地,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具体建设项目需要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未利用地的,除国务院批准立项的重点建设项目、军事设施、跨省、自治区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及国务院规定的有关建设项目用地报国务院批准外,其他建设项目用地,由土地所在地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逐级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二)具体建设项目使用以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范围内的土地的,由土地所在地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农村牧区嘎查村民委员会使用本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按照以下的审批权限办理:1公顷(不含1公顷)以下的用地,由旗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超过1公顷(含1公顷),不足3公顷的用地,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3公顷(含3公顷)以上的用地,逐级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四)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权限,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批准。其中为实施苏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将该规划确定的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可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授权的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建设用地涉及征用土地的,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权限,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批准。

建设用地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审批结果予以公告;经国务院批准的,由自治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告。

第三十条 征用基本农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8至10倍;征用其他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8倍。

被征耕地的青苗补偿,为当季农作物的产值。被征土地上的住宅按照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补偿;水井、管道、电缆、棚圈、围栏及其他设施,按照实际损失合理补偿。征地方案公告后抢种的作物和抢建的附着物不予补偿。

第三十一条 征用耕地的,每一个需要安臵的农业人口的安臵补助费,为该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臵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第三十二条 征用耕地以外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参照耕地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标准另行规定。

第三十三条 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臵的农牧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臵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征地补偿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臵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给被征地的单位和个人,被征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期限交付土地;征地补偿安臵费用未按规定支付的,被征地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交付土地。

第三十四条 为公共利益或者为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根据土地实际投入对土地使用权人给予适当补偿,具体补偿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另行规定。收回国有土地不补偿安臵补助费和其他费用。

第三十五条 农村牧区嘎查村民委员会使用本集体所有土地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苏木乡镇、嘎查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集体土地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建设单位向土地所在地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经审核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前款规定的建设用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乡镇企业不同行业的用地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六条 农牧民建住宅使用土地的,应当向户口所在地的嘎查村民委员会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经嘎查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报土地所在地旗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三十七条 农牧民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宅基地申请不予批准:

(一)结婚后单独立户男女一方已有宅基地的;

(二)出租、出卖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宅基地及地上建筑物,再申请宅基地的;

(三)无当地户口的。

第三十八条 农牧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的标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三十九条 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土地所在地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使用国有土地的,应当与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与土地所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等事项。

临时使用农用地的,补偿费可以按照该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与临时使用年限的乘积数计算;使用建设用地的,可以按照土地所在地国有土地年租金与临时使用年限的乘积数计算。

第六章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第四十条 除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四条所列项目外,其他各类建设项目用土,应当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采用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出让。但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的经营性建设项目用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

第四十一条 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有偿使用方式使用国有土地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土地使用者提出申请,选择土地有偿使用方式;

(二)进行土地价格评估;

(三)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土地有偿使用合同;

(四)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五)土地使用者依法申请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机关发土地证书。

划拨土地使用权依法以转让、出租、抵押等形式交易的,按照前款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

第四十二条 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和办法,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费用后,方可使用土地。

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财政,列入预算,实行专项基金管理,用于耕地、草原、林地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有偿使用费的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自治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四十三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经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依法应当报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一)以有偿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或者其他处臵的;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

(三)改变土地用途的;

(四)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报经批准同意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四条 下列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交易:

(一)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未按照出让合同约定进行投资开发的;

(二)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未办理有偿使用手续的;

(三)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土地权利的;

(四)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五)未依法领取土地证书的;

(六)旗县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决定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七)共有土地使用权未经共有人书面同意的;

(八)法律、法规禁止交易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土地收购和储备制度,实行土地供应总量宏观调控。

第四十六条 自治区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申报制度。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转让方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如实申报转让价,申报的转让价低于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的,旗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申报价行使优先购买权;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市场价不合理上涨时,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四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体系,实行土地价格评估与确认制度。

基准地价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确定并公布。

第四十八条 对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用作经营性或改变为经营性用途的,实行有偿使用。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时,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五十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公安、监察、审计、税务等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十一条 根据土地管理执法工作需要,自治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建立特邀土地监察专员制度。

第五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耕地、草原、林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耕地开垦费、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土地审批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等情况。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需要罚款处罚的,依照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未经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批准手续;逾期不办理批准手续的,责令其停止开发和使用,或采取扣押生产设备、材料等措施及时予以制止。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批准减免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费用,或者低于依法评估确认的地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其批准文件和合同无效,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追缴国家应得的土地收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或者擅自办理用地手续或者确权发证的,批准行为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章 附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篇7

座谈会由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覃远通主持。自治区农机化管理局局长谈爱和首先发言,就广西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5年来的工作作了简要汇报。谈爱和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5年来,我区各市县、各部门大力宣传学习和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各项配套法规,落实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我区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谈爱和指出,在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过程中,自治区人大和自治区法制办非常重视配套完善地方性农机化法规规章,依据上位法规定,结合广西实际,先后制修订了《广西农机管理条例》、《广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广西农机产品管理办法》、《广西农机事故处理办法》和《广西拖拉机驾驶安全违法记分办法》等法规规章。这些法规规章立法内容有创新,地方特色突出,走在全国农机地方立法的前列。

在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过程中,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农机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5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机化的政策文件,扶持农机化发展。2004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自治区政府《关于落实2008年政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的通知》,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各级政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2006、2008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我区联合收割机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实施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加快我区联合收割机发展意见,专题部署实施了“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明确了我区农机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由于各项扶持措施的落实,极大调动了全社会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带动了我区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加和新机具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到今年9月底,我区农机装备总动力已达2411万kw,总原值达169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33%和47%;各类拖拉机92万台,联合收割机1.28万台,分别比2004年增长54%、19倍,水稻插秧机从2004年的2台,增加到目前的5224台。农业机械装备已成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全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23%,比2004年的16%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38%,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35%,分别比2004年增加17个和16个百分点,我区农业机械化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在讲话最后,谈爱和指出了我区在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燃油价格高,农机作业用油补贴未落实到位,农民经营使用农机成本增高;三是机耕道路、机棚(库)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机化发展。对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谈爱和提出了三点工作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宣传贯彻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在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以及人大监督工作中进一步加大促进农机化发展方面的考核和监督力度,促进相关扶持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尽快完善农机燃油税返还政策,重点是把农民机手购买燃油实际上交的燃油税全额返还给农民机手,体现“取之于机用之于机,不增加农民机手负担”的公平原则。三是各级政府把农村机耕道路、机棚(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推进我区农机化加快发展。

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在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具有里程碑意义,5年来,我区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取得明显成效: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促进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农业机械化摆上了重要位置,加大了财政了投入,改善了发展环境,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陈章良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配合协调,依法促进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机械化摆上应有的位置,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覃瑞祥在座谈会上指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区农机化地方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依法促进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覃瑞祥强调,要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支持和保护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的高度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切实抓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及《广西农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依法促进我区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

座谈会上,区法制办、区财政厅、区农业厅、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中石化广西分公司等部门领导也作了发言,分别介绍了他们在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经验与做法。

自治区人大办公厅、政府办公厅、政协办公厅,自治区人大各专业委员会以及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区水利厅、区交通厅、区国土资源厅、区科技厅等20多个单位的领导参加了座谈。

上一篇:世界杯主题的营销案下一篇:[个人经验]C1驾驶证期满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