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礼仪差异

2024-10-20

中外礼仪差异(通用8篇)

中外礼仪差异 篇1

中国社交礼仪

一、仪表仪态礼仪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三、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男士着装

男士穿着西装时务必整洁、笔挺。正式场合应穿着统一面料、统一颜色的套装,内穿单

色衬衫,打领带,穿深色皮鞋。三件套的西装,在正式场合下不能脱外套。按照国家惯例,西装里不穿毛背心和毛衣,在我国最多只加一件“V”字领毛衣,以保持西装线条美。衬衫的领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汕渍。衬衫下摆要塞进裤子里,系好领口和袖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2厘米,以显有层次感,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

领带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要吻合。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为宜。西装穿着系钮扣时,领带夹夹在衬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钮扣之间。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黑皮鞋可以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深棕色鞋子配黄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袜子一般应选择黑色、棕色或藏青色,与长裤颜色相配任何时候,忌黑皮鞋配白袜子。

女士着装

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应尽量考虑与办公室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职业分类相吻合。服饰应舒适方便,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坦露、花哨、反光的服饰是办公室所忌用的。较为正式的场合,应选择女性正式的职业套装;较为宽松的职业环境,可选择造型感稳定、线条感明快、富有质感和挺感的服饰。服装的质地应尽可能考究,不易皱褶。穿裙子时,袜子的颜色应与裙子的颜色相协调,袜子口避免露在裙子外面。年轻女性的短裙至膝盖上3—6厘米,中老年女性的裙子要及膝下3厘米左右。鞋子要舒适、方便、协调而不失文雅。

饰物

佩戴饰物要考虑人、环境、心情、服饰风格等诸多因素间的关系,力求整体搭配协调。遵守以少为佳、同质同色、符合身份的原则。

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领饰、项链等,注重少而精,以显阳刚之气。女性饰物种类繁多,选择范围比较广,饰物的佩带要与体形、发型、脸型、肤色、服装和工作性质相协调。吊唁时只能戴结婚戒指、珍珠项链和素色饰物。

文明礼仪常识之二--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为尊重、遵守、适度、自律。

一、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环境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和初次见面的人问候,最标准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想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业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待。

二、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都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姓名称、职业称、一般称、代词称、年龄称等。职务称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医生、律师、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秘书小姐、服务先生等;代词称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主要以“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来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三、介绍礼仪

介绍就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自我介绍、为他人作介绍、被人介绍在种。在作介绍的过程中,介绍者与被介绍者的态度都要热情得体、举止大方,整个介绍过程应面带微笑。一般情况下,介绍时,双方应当保持站立姿势,相互热情应答。

为他人作介绍

应遵循“让长者、客人先知”的原则。即先把身份低的、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的、年纪大的;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介绍时,应简洁清楚,不能含糊其辞。可简要地介绍双方的职业、籍贯等情况,便于不相识的两人相互交谈。介绍某人时,不可用手指指点对方,应有礼貌地以手掌示意。被人介绍

被人介绍时,应面对对方,显示出想结识对方的诚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

男士被介绍给女士时,男士应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等候女士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女士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点头就合乎礼貌了,如愿意和男士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自我介绍

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也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眼睛要注视对方,得到回应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语调要热情友好,态度要谦恭有礼。

四、握手礼仪

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握手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应。平辈之间,应主动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握手时要用右手,目视对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时,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太久。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国常用的礼节,表示更为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五、名片礼仪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

递送名片

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使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地名片时应说“谢谢”并微笑阅读名片。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存放名片

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进口袋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六、电话礼仪

打电话的礼仪

电话是人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打电话时,要考虑对方是否方便。一般应在早上八时后晚上十时前。拨通电话后,应首先向对方问好,自报家门和证实以方的身份。通话时,语言要简洁明了。事情说完,道一声“再见”,及时挂上电话。在办公室打电话,要照顾到其它电话的进出,不可以久占线。

接听电话礼仪

电话铃响后,要迅速拿起电话机问候“您好”,自报家门,然后询问对方来电事由。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出积极回应。应备有电话记录本,对重要的电话做好记录。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尊敬。

手机礼仪

使用个性化手机铃声应注意场合,铃声要和身份相匹配,音量不能太大,内容要健康,铃声不能给公众传导错误信息。开会、上课或其他重要集会时应关机或设置静音。非经同意,不能随意动别人的手机或代别人接听手机。不要用手机偷拍。

七、网络礼仪

如同任何一种别的沟通方式一样,网上沟通同样存在着道德规范和文明礼仪。网络礼仪要遵循彼此尊重、容许异议、宽以待人、保持平静、与人分享的原则。网上的道德和法律与现实生活是相同的。

网上网下行为要一致。记住人的存在,当着面不能说的话在网上也不要说;分享你的知识;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带宽,在提问题以前,先自己花些时间搜索和研究;平心静气地争论,以理服人,不要人身攻击;在论坛、博客等发贴的时候应该做到主题时确,对别人的回复应表示感谢;不要做有失尊严的事情,不参与连环信的活动;尊重他人的劳动和隐私权,不剽窃别的作品。

西方礼仪

用餐时的礼仪

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不是别在领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来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时候,倒没有禁忌不可以拿着叉子讲话,因为在外国,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经吃完,准备请服务生来收走了。如果要比手画脚的时候例外,毕竟拿着刀叉挥舞还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时候安静是基本的礼貌,像是喝汤、嚼食物都不应该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会惹人白眼,万一打嗝发出了声音,应该对同桌的人说「Excuse me」表示歉意。千万不要塞得满嘴的食物,慢慢一口一口吃。发表意见时,应该等食物完全吞下去之后再讲话,不可以一边嚼一边讲话。如果有鱼刺或骨头,应该尽量先用刀叉挑出来或切除掉,再放到嘴里面,不适合嚼一嚼之后再用嘴巴吐出来,假如不得已必须要这样做,也最好悄悄地、稍微用餐巾布遮掩一下比较好。

1、预约的窍门。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3、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4、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5、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礼节方面

最简单的问候是说一声“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这种问候可以用于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与你匆匆擦肩而过的人。

当你第一次与别人见面时,通常要握手。此外,久违的朋友相见时,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时不握手也行,微微鞠一个躬,也是很有礼貌的。

如果谁要和你握手,你当然要同他握手--拒绝握手是非常不礼貌的。通常是由年龄大的一方或者女子先伸出手。

你在向别人问好时,直呼别人的姓名也常常是得体的。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如果你问候一个西方人说“你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说“你去哪儿啦?”(Where have you been?)他会想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实在是太失礼了。

在西方,汽车有优先通行权。几个人肩并肩地排成一行走是不礼貌的。因为那样会妨碍别人行走或耽搁别人的时间。

西方店铺,除极少数外,都对商品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

谢谢你“(Thank you)这名话在西方比在中国用得要更加频繁得多。任何人替你做了一些事,不管事情多小,也不管他是你的上司还是佣人,你都应该说:”谢谢你“。

你讲话完毕以后,千万不要向听众致谢。不要说:”谢谢你们“,”我谢谢你们“,或”多谢你们注意听我讲话"等。讲话完毕时,略微欠欠身就够了,不必要多讲什么。

当你给别人传递点东西或替人做些小事情而别人谢你时,你不必说什么,只须笑一笑或点点头就够了。

怎样打招呼

对方跟你说「How do you do ?」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着课本教的说「Fine, Thank you.And you?」,除非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较多的时间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 do you do ?」就够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听,至少微笑点个头。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应对方式,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的礼规 受中世纪骑士之风的影响,西方国家至今在社会活动及社交场合仍奉行“女士优先”的原则,给妇女各种特权,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谁不遵守这一成规,谁就被认作失礼。

男士陪女士上车,应先开门,并且用手挡在女士头顶与车门顶之间,协助登车后自己再上车。上下电梯、楼梯或进房间时,女士先行。进入剧场或电影院,也是女士在先,男士在后。只有当需要男士去排除故障或有利于照顾女士时,男士才走在前面。按照西方“以右为尊”的礼节,在一般情况下,男士与女士坐在一起,应让女士在右边;在人行道上,男士应走在靠车道的一边来保护女士。在正式场合,这一礼仪更要一丝不苟地遵守。凡重要会见,都是夫人走在前面,丈夫跟在后面;宴请进餐,也都是先给女士上菜;拜访时,先向女主人致意,告别时,先向女主人道谢。

西方社交基本礼仪

1、按照西方基本社交礼仪,你最好按时到达,迟到四五分钟也行,但千万不能迟到一刻钟以上,否则到时为难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去的是富裕而讲究的人家,你进大门时遇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个男当差,负责帮你挂衣服或者是给你带路的,所以你先别急着跟他握手,观察一下再决定。

2、按照西方社交基本礼仪,进了客厅,你不要着急找位子坐。西方人在这种场合一般都要各处周旋,待主人为自己介绍其它客人。你可以从侍者送来的酒和其它饮料里面选一杯合适的边喝边和其它人聊天。等到饭厅的门打开了,男主人和女主宾会带着大家走进饭厅,女主人和男主宾应该走在最后,但如果男主宾是某位大人物,女主人和他也许会走在最前面。

3、按照西方社交基本礼仪,西餐入席的规矩十分讲究,席位一般早已安排好,这时,和你同来的先生或女士绝不会被安排坐在你身边。欧美人认为熟人聊天的机会多得很,要趁此机会多交朋友。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方形桌子的上、下方,女主人的右边是男主宾,男主人的右边是女主宾。其它客人的坐法是男女相间。男士在上桌之前要帮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坐稳后自己再入座。

大家落座之后,主人拿餐巾,你就跟着拿餐巾。记住:不管这时出现什么情况(如主人有饭前祷告的习惯),主人没拿餐巾之前你不能拿餐巾。

4、按照西方社交礼仪,一般的菜谱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该是冷盘、汤、鱼,后两道菜是主菜(肉或海鲜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最后是咖啡及小点心。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胃的享受上,要多和左右的人交谈。甜品用完之后,如果咖啡没有出现,那可能是等会儿请你去客厅喝。总之,看到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站起来后,你就可以放下餐巾离开座位。这时,懂礼貌的男士又要站起帮女士拉开椅子,受照顾的女士不必对这一前一后的殷勤有特别的想法,这是他应该的。

5、握手时,伸手的先后顺序是上级在先、主人在先、长者在先、女性在先。握手时间一般在2、3秒或4、5秒之间为宜。握手力度不宜过猛或毫无力度。要注视对方并面带微笑。

海选公告

一、华运天使河南赛区海选改在6月8号举办(这一时间的变更是组委会

出于对选手端午假期的考虑,请大家谅解),地点定于郑东新区艺术中心小剧场。公交车次有26、43、K206、916等(请大家于6月8号上午9点半之前到场)

二、大赛评委有国家认证考评专家、礼仪委员、河南组委会专家评委余超老师等人。

三、到场嘉宾会请到郑州优秀企业、大型公司的领导,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选手有机会得到企业高管直接提供的工作机会。

四、海选当天选手要着装大方、得体,素颜参加比赛。

五、准备好中英文自我介绍(3分钟)。

六、准备个人才艺展示(形式不限、如需配乐、道具之类请选手自己准备,配乐最好带U盘)。

六、知识问答环节:题目及答题要点(中西方礼仪知识)也同时在官网上公布。

七、请各位选手提前做好准备,天使们加油!

组委会网站

咨询电话0371-53733986/55626751

邮箱:huayunhenan@163.com

中外礼仪差异 篇2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一个社会特有的风俗、习惯、信仰及社会结构。简单的讲, 文化就是社会实践和信仰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 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由于中西方 (在这里西方主要指讲英语的英、美等国) 地理位置不同, 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 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的文化规则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在语义的不同

含义是词的隐含的附加的意义。据《新编韦氏大学词典》, 含义即“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含义”。也就是说, 词的含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和明显的意义。对于从事对外商务活动的人来说, 要正确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词语的真正含义, 以免在对外商务活动中令人贻笑大方甚至引起误会和不快。例如, dragon (龙) 这个词, 在汉语中“龙”是伟大、吉祥的化身, 但在英语中dragon却是凶恶、残忍的象征。再如old (老) 一词, 在中文中“老”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 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受到别人的尊敬。但在西方人眼中, 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 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同样的一件事物, 不同的文化背景, 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 有“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说。西方人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 对狗的赞誉也不胜枚举, 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以及“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等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不仅言简意赅, 而且形象生动, 妙趣横生。由于中西方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深刻寓意也不尽相同。首先,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其次,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因此汉语中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另外,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如汉语中的“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惟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等等。

2. 体现在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色, 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 具有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特点。例如, 当受到表扬和赞美时, 中国人习惯上总要说“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客气话;而西方人则会说“谢谢你的鼓励”之类的话, 表示肯定了对方的评价。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同样难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 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和象征着喜庆、欢乐和热情, 所以新娘在婚礼上身穿大红嫁衣;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 因此新娘在婚礼上身披洁白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被视为不祥之兆, 是葬礼服饰。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 造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心理, 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 即“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西方是淡漠, 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 本乡本土观念很强, 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 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 恰恰表现得很淡薄。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 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 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 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既然语言体现思维方式已为人们所共识, 那么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 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 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外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 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换言之,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 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性、程序、方式和体现的风度等。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 感受人格的尊严, 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因此, 在对外交往中, 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善用礼仪。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性上。所谓独特的民族性, 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 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 其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因而都有表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习俗礼仪, 在对外交流和谈判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那就是十分爱“面子”。在谈判桌上, 如果要在“面子”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 中国人往往会选择“面子”;而西方人则不然, 他们则看重利益, 在“面子”和“利益”之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很显然, 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独特民族性的差异, 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 强化自身的优势, 利用对方的缺点, 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对外商务合作中做得更好。

三、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国际商务合作的失败就在于礼仪细节的缺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懂得并掌握必要的礼仪与礼节是对外商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尊重习俗和禁忌。不尊重客人, 是最大的失礼。例如, 伊

斯兰教徒不吃猪肉, 也忌谈猪, 连猪革制品也要回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把牛当“神”, 绝不吃牛肉;吃抓饭的国家, 如印度、马里、阿拉伯等国家, 认为左手不清洁, 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天主教把“13”和“星期五”看作是不吉利的数字和日子, 等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 尊重对方国家的习俗和禁忌, 这才是成功之道。

2. 女士优先原则。

在对外商务活动中, 要做到女士优先, 这是一种美德。乘车、下电梯时, 请女士在先;在用餐或宴会席上, 如果邻座是女士, 请女士先行入座;进出大门主动帮女士开门、关门。这些都应养成习惯。

3. 遵时守信。

参加各种对外商务活动, 一定要按时到达, 不能提前过多, 更不能迟迟不到。如果不能赴约, 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如确实因某种原因迟到了, 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时间, 无故失约, 在国际上是失礼的行为。

4. 举止端庄, 言行适当。

不要做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 如不要用手指指人, 不喧哗, 不放声大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 身子不要歪;坐着时腿不要乱跷、摇晃, 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 其他细节。

切勿随地吐痰。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在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 剔牙齿, 掏鼻孔, 擤鼻涕, 挖耳朵, 挖眼屎, 搓泥垢, 搔痒, 摇腿, 脱鞋, 打饱嗝, 伸懒腰。参加对外商务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味大的东西, 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 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我国是礼仪之邦, 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民族文化是大学生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彬彬有礼, 待人接物恰如其分, 诚恳和善, 就必定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 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 也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和成功。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对外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商务谈谈是对外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会受到谈判者所处的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干扰, 从而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对外商务活动中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障碍, 以及怎样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的涉外礼仪。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礼仪,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2

[2]Earl and Katharine Willmott.Western Manners[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

[3]李荫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顾嘉祖陆主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中外物流教育的差异 篇3

【关键词】教育 物流 人才培养 差异

一、简述中外物流教育的现状

(一)国外物流教育现状

物流在发达国家起步早,物流管理课程多涵盖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中。物流本科课程以物流,供应链为基础展开,培养对象是企业的管理人才,着重学习:采购,生产,分销,整合,及供应链中的管理及策略;研究生课程精于供应链及物流中分析管理技术和方法,课程涵括:物流运输,仓储、库存软件设计,统计学,运筹学,仿真学等之间的交叉科学,从而更好适应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的技术;高职学院也设有物流相关课程,但所受教育对象是针对物流实际操作的指定岗位设计的,更好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特点,例如:铁路中的货物运输调度,仓储中的存货记录,叉车驾驶等。

(二)中国物流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本科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倾向工科,大多数课程属于管理类,例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管理决策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采购、营销管理及一些政治类学科。研究生课程方向偏向物流工程,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优化、信息化,物流经济,物流设备等。我国在本科和研究生方面的物流课程设置与国外相差无几,但在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方面不及国外来得精细。以下就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特别就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模式进行探讨。

二、中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

(一)国外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国外高等教育把物流专业划分细致,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 修课,并且高职、本科、研究生等物流专业各有各的特色,给社会输送了适合从事各个阶层的物流工作。这里就中外高职院校的物流课程设置经行对比学习。澳洲新南威尔士

这所职业院校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设置简单的基础课程(怎样与人合作,建立安全的工作环境,运输物流工作当中的准则 )+ 实际操作模块,也是核心课程(货物入库,库存的补给,货物出库等) + 相关课程的选修(办公设备使用,驾驶商业用车,熟悉道路规划等),很好地为学生架起一座通向以后工作的桥梁。并且,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课程,即核心课程,是按物流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书设计的,因此,很多学生只要顺利毕业就同时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认可,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免除了不必要的培训时间。企业也中意持有职业资格认证的物流人才。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特色及专业性不突出。培养毕业的物流人才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熟练操作相关物流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职业院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物流相关的实训设备配备不足,即便有相关设备,也是“面子工程”为了避免高额的维修保养费用,使用率不高。因此,在物流课程设置时跟本科一致,偏重管理理论,极少进行操作实训。导致学生素质远不及本科生的职业院校学生 “高不成,低不就”。但物流又是特别重视实训实践的专业,这样的课程设计导致学生就业率不高,专业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不当,在学生参与相关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时,很多关于实际操作,实践性强的题没接触过,直接导致考试失败。这里是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见表2:

相比澳洲新南威尔士的职业院校,我国这家职业院校的核心课程繁多,给基础较低的专科生产生很大的压力,并且课程涉及范围广而不精,没有针对特定岗位经行培育人才。毕业出来的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操作一窍不通。

三、建议

(一)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室,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多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时间短,资金有限,教学设备不完善,没有物流实训室,所授知识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专业特色不突出。步入工作岗位后,需重新学习实际操作。企业更希望接受持有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的操作型物流人才。物流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一个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物流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只能起到副作用。建议学校设立模拟的仓储中心,物流部门,模拟货运口岸,物流软件实训室。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自动与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定岗”式培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物流操作能力的物流人才。

(二)提高物流教师的素质能力

物流教育开展晚,师资力量不足,很多物流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大部分从经济管理,工程学,运输学,甚至其他专业转变过来,因而功底欠缺。有些只经过一些短期的培训班,熟悉一些物流课程,或有阅读过物流的相关书籍,没有扎实的系统专业知识。有些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老师,虽然功底扎实,但国外物流系统和我国毕竟有差异,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需要。建议学校可通过聘用在企业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物流人士来校授课,或请资深的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

(三)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教育模式

国外物流发展早,有成熟的理论和发展模式,我国物流教育既要吸收国外优势,又要发展自身特点。在我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系部一般可分为:商学院、交通学院、工程学院。各个院系设置课程时应考虑学校实际师资,设备情况,培养专业性强的物流人才,不要广而不精。 例如商学院可侧重于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类课程:如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或规划类课程:如仓储及库存的优化等;交通学院可注重运输,配送路线的规划课程;工程学院则应重点放在物流设备机械及自动化方向等。 当然,这样设置物流专业可能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综合能力较差。当然,每个学校都全面开展物流各个环节的研究和教学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可能每个学校都具有这样的科研和教学实力,而且学生也不可能通过三四年的专业学习就可以全面掌 握物流领域的所有知识。大学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中结合实际问题不断学习、深造,培 养综合能力。建议我国物流教育业可采用国外的教育体系。采用“基础课”+“模块”(核心课)。除了基础公共课外,在专业教育中细化针对岗位设计的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选修课程也可选择公共选修或跨学科选修课,工程及经济管理类的交叉课程。

随着我国对物流行业重视度的提高,物流教育模式一定要與时俱进,不断完善。物流是一门结合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的综合性学科,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的物流人才,理想化的物流人才是即熟练基层的操作技术,又懂高层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同时还能从事运用物流的相关信息技术软件。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培养更多的物理人才还需多方面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综合。

【参考文献】

[1]丁俊发. 关于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2(9).

[2]王德容. 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 物流世界,2004(1).

[3]潘文军. 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

[4]王靖. 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与对策[J].中国水运,2006(10).

[5]李华. 现代物流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6(3).

古今中外礼仪的故事 篇4

有一桌的客人中有好几位外宾,其中一位外宾在用完餐后,顺手将自己用过的一双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放入了随身带的皮包里。服务小姐在一旁将此景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转入后堂,不一会儿,捧着一只绣有精致花案的绸面小匣,走到这位外宾身边说:“先生,您好,我们发现你在用餐时,对我国传统的工艺品——景泰蓝食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简直爱不释手。为了表达我们对您如此欣赏中国工艺品的感谢,餐厅经理决定将您用过的这双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这是与之配套的锦盒,请笑纳。”

这位外宾见此状,听此言,自然明白自己刚才的举动已被服务小姐尽收眼底,颇为惭愧。只好解释说,自己多喝了一点,无意间误将食筷放入了包中,感激之余,更执意表示希望能出钱购下这双景泰蓝食筷,作为此行的纪念。餐厅经理亦顺水推舟,按最优惠的价格,记入了主人的账上。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篇5

——《看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朱有为

学号1210520126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了。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性。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二、食物种类

首先中卫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于食物种类或者说是食材上,比如中国人是以米饭、面条、面饼为主食,而西方人则不同,它们则以面包为主食,几乎不吃米饭。如果从三餐角度来分析的话,早上中国人喜欢喝粥、吃面条、吃大饼油条、喝豆浆、吃榨菜、萝卜干,而西方人则吃三明治、面包、牛奶,佐以花生酱,奶酪等等。午餐的话,他们喜欢吃汉堡包,配以可乐,咖啡等饮料,而中国人的午餐则是米饭,面条,炒菜加上一个汤,晚饭的话中国人的晚餐和午餐区别不大,而西方人则会享用牛排,土豆泥(羹),一整只烤鸡等等。

三、烹饪方法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

四、食用习惯

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它是以氏族宗法观念为基础的。会食方式首先在家庭及家族中普遍存在,继而推广到家族之外。中国人常通过这种用餐方式来教化和表达各种“礼”,来反映长幼、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以及交流感情。由于这种围坐共饮的方式迎合了传统家族观念,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的作用,所以长久地流传下来。合家老小,欢聚一堂宴饮也确是一种天伦之乐。但同时这种用餐方式也有它的弊端,主要是不讲科学、不卫生,浪费也很大。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种弊端,开始改革,如我国的国宴已实行了分餐制,但在全社会尚有待于普及。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饮食纪录片中,这种亲情、团圆,家的感觉或许比那些美食更加明显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在一些电影中经常可以看见。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五、使用器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主要有不锈钢餐具,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也是各司其职,不能混用。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象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在上海的西餐馆这种感受尤为明显。

中外葡萄酒:营销文化的差异 篇6

7月初,笔者有幸参加了来自法国第三大葡萄酒产区DD卢瓦尔河谷产区的数十个葡萄酒庄园组成的葡萄酒品酒会。通过宴会式的法国大餐配法国葡萄酒的味觉体验及和各葡萄酒庄园主的沟通,笔者感触很深。对于中外葡萄酒企业在营销文化上的差异,简述如下DD

一是葡萄酒文化基础的差异

从字面上来分析葡萄酒文化就是酒文化的细分。众所周知,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沉淀使得白酒成为酒类消费文化的主导者。受传统的白酒文化及营销影响,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文化认知的普及等仍处于初期,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葡萄酒文化知识,满足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消费的基本需求。

相比之下,国外的葡萄酒主产区国家,葡萄酒如同中国的白酒一样有着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是西方文化生活的主流酒饮,葡萄酒的文化积淀已非常深厚。

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国外被认为是极品的干红,在国内甚至不及极普通的白酒的浓香,这就是由于文化形成的时间的适应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影响,才使得国内的葡萄酒企以白酒的市场行为为参考,

二是营销理念上的差异

营销的本质是发现需求、创造并满足需求,如何对待、引导、挖掘这种需求成为关键。

由于经济环境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国外的葡萄酒企业更多的是处于满足现有市场成长之后的拓展期,而国内的葡萄酒企、酒商却更多的是处于生存期的拼搏中。存在决定意识,这也是产生不同营销理念的基础。

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等的压力,国外葡萄酒在消费忠诚的市场运营中可以静下心来稳步操作,其销售理念的目的首先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让消费者喜欢上并爱上它,然后才去消费,以此来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是在销售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

而国内的葡萄酒企却更多的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酒去运作,作为一种白酒等酒品的替代竞争型产品去运做,只要能够消费掉就行,无须在意消费者的喝法和饮后的感受,关注的最主要的是现有的产销量,是在卖葡萄酒的产品。

三是对目标市场的差异

目标市场是个很关键的概念,它将影响到市场切入及后续的营销突破等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国内葡萄酒企是以普及式的营销面对大众的市场;这从市场上相互雷同的产品的表现以及流通环节的各类传统的渠道终端表现即可见一斑。

中外居民投资差异的比较分析 篇7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首先,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必然地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投资形式。其次,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 股权分制改革政策的实行, 推动了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 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也逐渐向个人开放, 居民投资渠道得以丰富和发展。再次, 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使居民收入出现了跳跃式的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使居民支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居民对资产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出来, 多元化成为居民投资的必然选择与要求。

居民投资, 是指居民作为市场行为主体, 为获取收益而将可支配的收入在满足基本生活消费之余投入到经济运行的再生产过程中, 从而获取资金增值的行为。其本质是居民运用自己的私人资产及对市场的了解转让自己的资产使用权而获得一种投资回报的资本运作模式。

居民投资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其投资规模大小完全由居民自身所积累的资金额决定, 不存在迫使银行超量追加贷款的因素, 不会导致过多的货币量而引起通货膨胀。居民投资既是经济增长中投资供给的主要来源, 又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居民投资发展历程分析

初创期、扩张期、成熟稳定期是美国个人理财产业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最早提供该服务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营销人员。1929-1933年的银行挤兑危机和股灾使人们普遍丧失了对银行和券商的信赖, 加之严重的经济危机给人们的未来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保险公司提供的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甚至为客户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 部分保险销售代表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 对客户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个人生活规划和综合资产运用咨询, 成为今天个人财务策划师的前身。二次大战后, 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美国个人理财产业进入扩张阶段。其特点是社会、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 使富裕阶层和普通消费者无法凭借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短期和长期的生活、财务目标, 他们迫切需要一些称职的、客观公允的、以追求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己任的、讲职业道德的、专业的个人财务策划人员, 以获取咨询。这一时期, 美国个人理财产业加速发展, 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但是, 个人理财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严重的市场混同问题。表现在:一方面, 几乎所有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人员都在使用个人财务策划师这个名字或称自己能提供个人理财服务;另一方面, 美国与个人财务策划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专业执照名目繁多, 消费者很难知道到底什么样的“理财专家”才能真正保证自己的利益。要解决市场混同问题, 必须有严密和规范的制度。这样, 美国个人财务策划师认证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s, CFP) 制度应运而生, 美国个人理财产业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期。

CFP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倡导CFP从业者在提供理财服务时, 不是推销特定产品, 目的只能是帮助客户制定一个长期的可执行计划;所有CFP执业者都必须保证把客户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 遵循个人财务策划执业操作规范流程。在CFP制度的推动下, 美国的个人理财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服务行业。

三、国内外居民投资的比较研究

(一)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居民投资的影响

由于文化、生活习惯与法律制度等的特点, 西方家庭成员的财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受发达市场经济的影响, 西方居民理财内容比较深入而且涉及范围广泛, 注重实用性。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 以国家为本位的经济思想占主要地位, 把“富国”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目的和中心, 而很少有人从家庭或个人角度讨论如何发展致富问题, 个人理财思想和理财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拘泥于对于以往经验的继承和总结, 难以出现突破性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投资理财的影响如表所示。

(二) 中西方居民投资目的不同

在西方发达国家, 居民个人收支是以“高进高出”的形式来进行的。一方面, 由于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 个人向国家缴纳税额的份额也较大, 最终形成“高福利”的巨大资金来源。在美、德、法等国的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中, 个人缴纳份额所占比重大多都在50%以上。另一方面, 由于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程度也相对较高, 国民主要靠社会保障制度为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以及就业、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物质保障;此外, 西方发达的消费信用制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的证券和保险市场, 使居民愿意并且善于将大量的货币收入直接转化为证券资产和保险资产。

在我国, 由于国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居民个人能向国家缴纳的份额相对更低, 财政对居民个人的收支则表现为“低进低出”。因此, 我国居民个人不得不依靠个人储蓄的自我积累来实现自我保障。刘建伟等人在2008年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选取河南省的郑州、安阳、驻马店、南阳和三门峡等5个城市作为调查样本的采集地, 对河南省居民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河南省有32.75%的城镇居民投资仍仅限于储蓄方式, 储蓄存款高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虽然67.25%的城镇居民选择多种投资方式, 但储蓄存款投资占比仍处于各种投资方式的首位, 占比为39.21%。调查还显示:人们花钱最多的依次是住房、教育和医疗, 投资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家庭教育、医疗、住房及养老, 即使是收入颇丰的中产阶级, 也无不为保障家庭的安心生活而努力。

(三) 中西方专业投资队伍的规模与作用不同

在西方国家, 大多有专业的投资队伍从事居民投资, 并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和组织。在美国, 个人投资己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行业, 只有44%的CFP (注册理财规划师) 执业者受雇于证券、银行、保险、会计等金融服务机构。在美国, 一个合格、称职、有竞争力的CFP应具备起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包括个人财务策划、投资策划、保险策划与风险管理、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个人税务策划和遗产策划及事业继承6大块。他们熟悉利率、汇率、保险、股票、基金、税收和退休保障等多方面知识, 具备灵活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和投资衍生工具的经验。在获取客户提供的有关财产规模、预期收益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等信息后, 通过分析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市场行情的变化, 不断调整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及不动产等各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个人投资师凭借其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职业经验, 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客户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潜在的意外风险, 帮助客户为实现每一个人生重大目标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

而我国的现状与之有很大差距, 个人投资业刚刚起步, 国内尚无CFP资格认证, 供此类服务的主要还是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 其中又以商业银行为主, 这些机构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理财人员。虽然目前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十分重视客户服务, 设立了理财大厅和专职理财岗位, 但是他们的工作还主要停留在本机构产品宣传和营销层面上。所谓的“个人理财”服务至多是提供金融产品信息资料和市场行情, 聆听客户需求, 帮助制定财务规划则无从谈起。显然, 服务队伍的现状与居民需求差距较大, 他们所能提供的个人投资服务, 无论是规模、档次、内容还是水平, 都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个人投资。

四、国外居民投资的启示

政府应注重居民投资,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发挥相应的监督调节功能, 而不是直接参与市场。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 监管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等, 促使信息及时、有效、全面地披露, 同时, 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 积极引导我国居民投资理财队伍, 使其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维护好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投资工具, 使居民能够依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 最终目的就是致力于增加广大居民的收入, 使国家社会稳定, 经济快速发展。

小论中外企业文化差异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中庸;民主;冲突

企业文化是凝聚、规范、引导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现代企业中占据了灵魂的位置。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创新奠定重要基础。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企业文化脱离不了国家文明的大背景。在企业内部,任何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地方都必须依赖于外部的文化背景,即整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与文明,体现在企业各个组成结构中也是形态各异,千差万别。根据文化背景的特点,将世界融于企业中的文明分为三大类:一种是中国式文明,二种是西方式文明,三种是日本式的文化。

一、中国式的文明——中庸之道与家族模式

中国大多数企业,由于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其运营管理中处处体现着以和为贵——“中庸”的思想。“中庸者,不偏之谓中,不依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这正是“中庸”的全部含义。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这就是中庸的“致中和”、“合内外之道”,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体现在企业中,就是以组织的内在需求和目标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的依据,顺应外部环境的基本规律,是企业经营目标在现有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下得到最适宜、最适当的实现。另外,中国现代企业还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观念。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是将管理对象从以物为主转向以人为中心,以尊重、关心作为基本出发点,即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发展,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实现组织的内在需求和目标,这也迎合了中国企业主流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同时使企业更具有活力。

除中庸之外,中国企业发展通常是以家族式为基础。家族式传统的诞生和演进在历史上是自然发生且是普遍存在的,几乎主导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精神层面有祖先崇拜,道德教化依靠宗族祠堂;经济活动以家族企业为主,政治上讲究“家天下”;甚至在“桃园三结义”和“梁山好汉”中没有血缘关系的,模拟家族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二、西方式文明——民主制度

相對于中国的中庸思想和家族化模式,西方的文化更多的体现出民主式的文化特征。中国企业的家族模式是社会发展中自然出现的情况,但西方的民主制则可归于一种偶然现象,是在特定的状况下出现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成功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一旦出现便会产生巨大的优势,这一点在经济活动中尤为明显。这种革命性的力量带来巨大的冲击,成为时代变迁的标志。

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导致巨大的物质通过量,企业必须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满足这一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制度就是民主制在企业中的应用。股东是选民,董事会相当于企业中的议会,CEO对应着行政领导者,监事会则是掌管司法职能的部门。公司制成熟于西方世界,显然应归因于其民主制的社会背景。依靠民主制建立的公司制度把各种没有必然联系的资源集中到一起,促成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它得以实施的基本技巧就是权利界定、程序主义和相互制衡。正是因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利益冲突要大于有血缘关系的人,合作也变得相对困难。所以公司制度通常是在相互怀疑的层面上锤炼过来的。

三、日本式文化——海纳百川

在提到日本企业的时候,将“文明”换成了“文化”,是因为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大多属于“舶来品”,真正源于本民族文化底蕴的几乎潜藏起来。面对这样将多方融合而形成的精神,我暂且称之为“文化”。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历史上,日本人总是能够不停的学习先进文明,如唐朝时期引进中国先进科技,明治维新源于欧洲早期文明等。从某种程度上讲,日本对企业文化及对他国文明的研究兴趣,归因于日本战后重建的表现。在极短的时间内,日本就从满目疮痍的废墟成长为富甲一方的经济大国,创造了一个经济神话。日本人在最后被打败之前,就已经开始计划他们的未来:实用主义、乐观的态度、计划工作和忠诚混合在一起成就了战后日本的重建。在战后经济复兴时期,日本人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各种专利和先进技术,关注国外科技的运用,最大限度地汲取精华,与此同时,企业家们还不时造访外国企业精英,学习如何经营管理企业。这与认为的“拿来主义”不同,日本与欧美企业鼓励个人发展就存在差异。它强调了中国企业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激发员工的归属感,以实现企业长期发展,完成组织目标。直到今天,日本学习的步伐仍没有停止。东方的含蓄、抽象及浓厚的家文化与西方民主制的精神巧妙结合在日本的经营中,成就了不同文化融合后的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的分支。

上一篇:有一种记忆叫温暖作文800字下一篇:现代诗歌散文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