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鹬蚌相争议论文

2024-10-06

质疑鹬蚌相争议论文(通用8篇)

质疑鹬蚌相争议论文 篇1

[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设计 福建 王玉莲 评析 高思才 教学任务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自学,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5.讨论、交流:(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5)同学们从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中,体会出了每种形状都很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6.引读。师:这些狮子真有意思———生:它们有大有小。师:大的———生:大的„„小的„„师:它们的形状———生:各不相同。师:有的———生:蹲坐„„师:有的———生:低着„„师:有的小狮子———生:偎依„„师:有的小狮子———生:藏在„„师:还有的小狮子———生:大概„„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整体优化,总结全文1.总结全文,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2.熟读第二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评析]通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历史,启迪他们的心灵,并进行思想教育。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总评:本“教学设计”运用“质疑———析疑———解疑”的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教学设计注意了图文紧密结合这一“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边读文边看图说图意,牢牢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结合起来;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读质疑 读议解疑 熟读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与评析

质疑鹬蚌相争议论文 篇2

一、形而上的人文教育思想方式

肯定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揭示学校教育蕴含的人文价值, 前提是回答何谓教育的人文价值。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才能采取措施推动人文教育的实施, 比如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等。而要解答这个问题, 前提是要分析与辨析关于教育人文价值基本观点形成的思想方式。对此, 威廉·V·斯潘诺斯在《教育的终结》中把它称作是考察学校人文教育不同观点形成的认识论根源, 即它是形成人文教育本质、目标、途径的思想前提, 构成学校人文教育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按照这样的理解思路, 我们发现, 通常对人文教育理论及实践开展的研究及批评, 其实只是涉及了人文教育的内容、要求与方法, 这仅仅是人文教育具体体现形式, 没有关注形成人文教育内容、要求、方法的深层原因, 难以把握人文教育思想的本质。

因而考察产生人文教育的认识论根源, 是评价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效果的重要工作。由此需要回顾古希腊思想家关于人文教育的两种思维取向。

一是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这一思想方式是把宇宙规律的合理性、普遍性作为教育合理性的依据, 因而, 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 构成世界、宇宙的本质因素才是教育的制约因素, 只有对自然、事物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规律保持敬畏之心, 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这样, 遵循并落实自然规律的教育, 才能确保人性改善目的的实现。

二是反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认为公正、正义、善等“理念”是超越人的存在之外, 是最有价值的、永恒不变的最高存在, 不是人感官能够感受的, 依赖经验是无法获得的。因而, 需要借助逻辑、对话的方式把握“理念世界”。获得“理念世界”, 成为“完善的人”, 实现培养治理城邦的哲学王或智者的目标。比如“苏格拉底从日常生活转向反思个人灵魂生活的本性和命运时, 他求助于神话了, 求助于诗, 而非辩证”[1] 。灵魂是理念的复制, 完善德性, 取决于对抽象理念的把握, 这样, 尽管遗忘了人是具体的、生动的个体存在, 但是, 它强调了教育与人的德性完善的意义。

这两种思想方式既有差异, 又有着共同关注的课题, 即关注教育与治理城邦的关系, 进而确定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是传播社会公正、正义、善等“公共理性”, 在此意义上凸现学校教育人文价值。如此理解学校教育人文价值, 问题是离开人谈论“公共理性”, 即把人当作是实现正义、善的目的的手段, 看起来强调教育目标与价值在于塑造有德性的人, 造就治理城邦的“哲学王”。其实, 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是缺席的, 这并不是说人不是教育的对象, 而是把人变成了实现信仰的手段, 人要服从于抽象的“理念”、“真理”、“正义”、“公正”、“善”, 或者是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 变成了没有人的人文教育, 仅仅是对“理想世界”的一种描述, 必定是虚假的人文教育。

因此, 在《教育的终结》看来, 这种人文教育是由“存在—神—逻辑”的思想方式形成的。受这种思想方式制约, 把抽象的最高存在确立为人文教育目标, 比如抽象的理念、上帝、精神等, 把概念辩论、逻辑推理等“理论活动”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无疑, 这种人文教育的性质是抽象的、无根据的。当然,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确立信仰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主题, 由此确定人文教育的精神目标, 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对以后的教育活动产生深刻影响。当然, 在不同历史时期, 受到社会主流思想方式的影响, 对“存在”、“神”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比如文艺复兴以来, 人文教育主要目标是处理人与神的关系, 倡导个人自由, 消除神对人的统治。但是, 这一时期重视人的价值, 理解人的尊严、地位、权利, 出发点是对人的理性的过度崇拜, 强调任何事物都要受到理性的质疑, 都需要用理性衡量, 使理性处于绝对的地位, “理性”成了一种新的“信仰”。

肯定理性合法性为思想前提的人文教育, 对于消除神的权威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 使理性绝对化、抽象化的思维方式, 与理解“神是普遍存在”的思想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是对人文教育形而上的理解, 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 就人文教育目标而言, 确立一个绝对的、不可超越的、僵化的目标, 有悖于人文教育是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二, 就人文教育内容而言, 把改善人的理性因素作为人文教育内容的依据, 致使人文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实际, 与人的多样性、丰富性、现实性的需要不相一致。

其三, 就人文教育方法而言, 强调理性优先, 试图通过概念的思辨、逻辑的判断完成人文教育任务, 把人文教育当作是自我意识、精神观念的变革, 这使“人文教育”带有虚幻的、抽象的特点。

针对这些问题, 斯潘诺斯评述是人文教育思想方式的形而上特性造成的, 并以哈佛人文教育为例, 对它进行了批判:“恢复学生们的驯服、情愿和控制美国的一定水平上的抽象力量的有用的动力, 从而不断地在人文主义逻各斯的名义下追求统治全世界的霸权。在本体论意义上, 它涉及到西方人的把他们的多方面的意志强加给存在的持久的形而上学的努力”[2] 。受形而上思想方式的制约的学校教育, 其结果是使现实的、生动的个体被抽象的观念世界所统治, 难以激发人的潜力, 更谈不上能够造就人的自由发展。

二、异化的人文教育功能

因为认识学校人文教育的思想方式的不同, 必定影响人文教育功能的认识。所谓人文教育功能, 简单地说是指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产生的作用。对此,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有两种较具影响的观点:一是源自古希腊传统的人文教育观, 强调人文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心灵, 塑造人的心灵品质, 促使人的心灵和谐平衡发展, 据此把人性的变革定位是人文教育的功能;二是启蒙思想观照下的人文教育, 旨趣是坚守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 注重培养人的独立精神, 造就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其实, 上述关于人文教育功能的两种观点, 无论是哪一种, 都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构建道德、意义与信仰资源。然而, 启蒙思想中对理性的偏执、对自然科学作用与价值的偏见, 导致“科学主义”主宰了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变成了约束人自由发展的思想障碍, 引发了思想家的反思与质疑。如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等思想家运用考古学、系谱学的方式研究受启蒙现代性规范的学校人文教育, 指出现代性观念是思想的牢笼, 是监禁人的行为的观念枷锁, 因而, 对启蒙理性的信仰, 而致使启蒙理性变成一种支配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的“权力”, 成为隐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潜在的强大力量, 潜移默化地支配、监督与规范人的思想、行为, 自然, 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权力、力量”的影响、控制, 这与人的自主自由发展的要求造成冲突, 因而说现代社会变成“规训社会”。

受福柯、海德格尔、边沁等思想家关于“规训社会”基本观点影响, 威廉·V·斯潘诺斯分析了当代学校教育受到无形或有形权力制约的主要状态, 认为这种“权力”主要源自现实社会政治权力、经济运行机制、文化管理体制等, 它是制约与调节学校教育的隐形力量, 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人文主义制度作为意识形态文化机构, 是为压制性的社会政治秩序的霸权目的服务的。”这种情形, 斯潘诺斯把它称作是“学校与规训社会的同谋关系”。比如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行的教育改革, 虽然是教育改革, 但是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约束。这样, 社会权力意志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决定因素, 人文教育目标是生产“标准化”的个体, 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功能不一致, 是现代学校人文教育功能异化的一种表现。

比如斯潘诺斯分析马修·阿诺德“公正论”的人文教育立场, 指出阿诺德为消除个人主义、相对主义的现象, 提出公正是人文教育的神圣原则, 依据这一原则, 要求人文教育回归社会中心, 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意识。但是, 他又走向了另一极端, 强化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同谋关系, 变成了控制、调整人的行为的思想牢笼, “阿诺德的‘国家’并不仅是简单的意识控制、哲学和文学话语控制或文化控制的一种思维状态或一种精神模式, 这就如同阿诺德的人文主义成果的倾向一直导致我们认为他仅论及了文化领域一样。它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国家”。这里, 国家权力意志对教育的影响, 是一种隐性的强制力量, 它规范、约束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人文教育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违背了学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因为学校教育目标不是要使受教育者养成独立人格、自主品格、民主立场, 而是使学校教育成为“知识生产技术”, 目标是“生产”“主体化的主体”或“驯顺的个体”, 这是“虚假的主体”, 并不是“真实的主体”, 因为它缺失对人的反思意识与批判能力的培养。

比如学校教育不是关心“这种知识是否有价值”, 而是关心“这种知识是否有用”, 如通过这种教育活动、这种知识学习, 能否使学生增强就业谋生的技能, 能否赚钱等等。结果把学校教育演变成提高人的职业能力、考试能力的实用教育, 人文知识、人文学科也被实用化、功利化, 一方面是不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学科的建设。比如历史学、考古学等基础学科被冷落, 计算机、国际贸易、英语等应用性、技术类的学科与专业备受关注。另一方面, 教育过程被程序化、标准化了。比如教师非常强调学生要遵循教师的想法与观点, 学生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少有表达想法的机会, 考试的内容也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 即使是在大学课堂, 听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这样的情形下, 掌握知识的教师就处于“霸权地位”。哈佛红皮书中就把它概括成是学校教育的四种权力:政治权力 (一种殖民的或帝国主义的政权) 、智力权力 (盛行的科学如比较语言学或解剖学或者一些现代政策科学) 、文化权力 (品味/鉴赏力文本、价值的正统和规范) 、道德权力 (关于‘我们’做什么以及不能像我们那样做或者不能像我们那样理解问题的原因) 。受“权力”的制约, 人文教育原本需要关注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 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公共理性品质, 却未能受到应有重视, 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 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认可、认同特定意识形态、国家价值标准、“对民主安全的公民”的学生, 而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独立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对此, 斯潘诺斯批评哈佛红皮书的目标是整合文化立场, “普遍教育纲领所计划的意识形态功能:调和美国冷战政策触发的种种民主问题在文化内部和社会政治中造成的诸多分歧”, 因此, “将全体公民塑造成忠诚的、规矩守法的公民, 以抵制当前强大的共产主义, 确实是哈佛教育会编写普遍教育纲领的最主要目的”。

其二, 学校教育独立地位的缺失。社会权力意志约束与支配着学校教育, 教育成为“社会的教育”。斯潘诺斯以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教育改革为例, 阐述学校教育改革强化“美国意识”的基本事实。如要求学校课程改革体现美国意识, 要积极主动地回应共产主义社会提出的挑战性问题, 暴露学校人文教育受到民族、国家政治权力支配的现象。斯潘诺斯说这是一种“确认”, “即确认通过霸权教育机构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科南特的‘罗马式’的、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教育计划, 这帝国主义教育机构要使权力内化, 并且使学生自觉自愿、毫不迟疑地拥护其拥有的‘传统’” 。

其三, 逐渐形成等级化、“霸权性”的人文教育方案。人文教育传播人文精神, 这是一种独立于社会政治权力、超越世俗功利价值观念的精神力量。因此, 学校教育遵循思想自由, 确立培养独立人格的办学理念, 把追求真理、献身真理作为健全人格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这既是学校人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又是学校教育人文价值的具体体现。但是, 现代学校人文教育受到社会权力的制约, 出现等级化、霸权性的教育方案。“一种话语或一个文化形式或一种社会政治秩序总是被社会政治地构成的。”比如教室座位安排, 教师被安排在前面, 学生面对着教师, 所有眼光被迫向上注视传递知识、站着的教师, 教师扮演着知识监护者的角色, 学生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者, 彼此不是平等的关系。

三、僵化的人文教育体制

人文教育体制建构, 服务于人文教育目的。但是, 按照科学、规范、理性的原则建构人文教育体制, 强调它的客观性、准确性、量化性, 遗忘或忽略社会文化、学校、师生个体差异的价值, 轻视师生多元发展的意义, 实质上与学校人文教育主旨发生冲突,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人文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同谋化”。所谓“同谋化”是指人文教育体制纳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建构之中, 失去了人文教育独立性。斯潘诺斯把它归纳为人文教育隐藏的话语权力意志, “教育不是一个培养批判意识的过程, 而是一个对 (西方或美国的) 评判标准的最终认可与重新确认的过程, 而其所认可的评判标准, 从一开始, 就决定了这一教学过程本身”。这就有可能导致学校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霸权化, 而事实上, 这在《哈佛红皮书》中成为公开的“秘密”。哈佛大学一直秉承学术独立、学术自治的传统, 在科南特负责研制红皮书推行人文教育的目的中却出现教育与政治同谋现象, 教育成为实现扩张资本主义霸权目的的手段, 以此指导人文教育体制的建构, 结果, 学校变成“文化生产工厂”。斯潘诺斯认为, 哈佛人文教育目标虽然是培养“自由人共同体”, 但是, 存在着更为隐秘的问题, 即培养“被主体化的主体”, 实质是培养“既顺从于国家, 服从于国家对个人的支配, 又要积极努力地强化国家的霸权的民众”。

其二, 人文教育体制的“西方中心论”。受文化霸权思想的影响, 人文教育出现了“新中心”的现象, 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多样性特征。尊重多样、鼓励创新, 这是人文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然而, 哈佛红皮书为代表的学校人文教育思想, 实质是强调西方文化中心论、西方文化优越论, 结果造成集中、统一的人文教育, 失去了多元化、多样性特点, 成为西方强权灌输政治、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正是文化伴随着残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所进行的强有力的推动才使得东方成为复杂多样的地方”, “东方主义不仅是一个被文化、学术研究或制度/习俗消极反映的政治学科或领域;它也不是一个有关东方的广泛而大量的文本的收集;它更不是一些恶毒的帝国主义者抑制‘东方’世界的典型的居心不良的策划、密谋”。所以, 东方主义不仅是地理概念、学术研究名词, 而且是与各种权力相交换的结果。东方主义并不是研究东方, 其实是推行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为目的。这也是哈佛人文教育引入“非西方文化”课程背后的“再中心化和占有的目标”。

四、改进人文教育的构想

(一)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学会思考至关重要, 这本身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学会思考, 腾出时间进行思考, 在反思中学会辨别真假、识别伪善, 学会承担责任。教师更要做到这一点。这并不是说要求教师对自己日常工作斤斤计较, 而是使自己避免受狭隘的专业知识局限。因为, 作为一名教师, 面对学生, 与学生进行交流, 不是纯粹的理论活动。事实上, 教育活动是具体复杂、丰富多彩的、瞬息万变的。它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以提高对日常教育活动的应对能力, 这样, 才能产生灵活多样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育活动, 教育才会是活的教育, 教师也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更透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对教育的理解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

(二) 倡导非中心化的教学

非中心化的教学, 建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倡导师生平等对话, 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成长为具有独立主体人格的人, 这是尊重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因此, “打破决定师生间的垂直模式, 就必须伴有一种对立的教育学, 从而打破核心课程金字塔式的结构, 释放为其所教化和支配的各种不同力量”。如此, 学校教师不再像中世纪圣经的注释者那样, 只是“文本”的监护人, 不容许学生独立思考, 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由此要提倡 “非中心化”的教学, 它关注师生互动、相互尊重、相互促进, “它既不是用一种权威置换另一种权威, 也不是创造一个任何东西都可以在其中流传的教育环境。它试图创造一种总能令人感兴趣而自由的、有争论的而又开放的空间”。

(三) 尊重差异, 规范教育管理行为

现代社会, 倡导多样化的人才标准, 寻求多样化的成长道路。既要营造氛围, 又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学校管理制度, 确保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民主教育的实施。反思学校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是“知识的制度性机构”。学校若采取整齐划一的管理措施, 运用精确的数字评估与评价, 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必然造成冲突。

建立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必须注意科学理性与个人自由对学校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强调前者, 使学校管理出现僵化与标准化;突出后者, 学校尊重人的自由与权利, 但是学校塑造人才成长的共同体则面临着新的困难。所以, 一方面要追求自由与民主, 促进宽容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 目的是尊重学生差异, 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另一方面, 要研究人的自由权利的制约机制, 培育人的社会责任感, 成为具有社会公共理性的现代合格公民。

所以, 人文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 强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塑造有品质的现代公民, 而且, 人文教育是建设学校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 有助于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 以此规范学校教育管理行为, 创建优质学校, 提供优质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以及教育的人文价值备受关注。而威廉·V·斯潘诺斯在《教育的终结》一书中质疑了学校人文教育的合理性, 认为人文教育有三大问题:形而上的思想方式、异化的人文教育功能以及僵化的人文教育体制, 使现代学校教育走向“终结”。讨论斯潘诺斯关于学校人文教育问题的观点, 有助于反思教育人文价值目标以及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人文教育,教育人文价值,教育终结

参考文献

[1]斯坦利.罗森.悲哀的理性[A].哈佛燕京学社.启蒙的反思[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193.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3

关键词:想问 敢问 好问 会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

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漁。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鹬蚌相争》教案 篇4

余彩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

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

2、再识“冏”字,出示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图片,“囧”与“冏”是形近字。(利用生活常识来识字)

3、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字?(字典,网络等)

4、看图,引出课题,读课题,提醒读二类字“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语:啄肉威胁夹住不禁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3、学写生字:

(1)再读四个词语,挑出生字“弱”和“疲”。

(2)观察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预设:“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

“疲”字是疾病头,形声字。

(3)观察生字,仔细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范写。

“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要遵循左收右放的原则。

“疲”半包围结构,两竖撇较长,横撇较弯,捺舒展。

(5)背写字歌。

(6)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

4、请生分别读课文。

(1)、鹬和蚌为什么争起来了呢?请生读第一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啄”的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夹住东西。

(2)、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怎样的?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大屏幕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分组读鹬和蚌,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2、同位之间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神情,动作。

3、请三组同学朗读,听好老师的提示。

第一组,刚刚开始争得面红耳赤;

第二组,已经争了三个小时了;

第三组,已经争了一天一夜了。

时间一长,鹬和蚌精神都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这就是“筋疲力尽”。双方就这样坚持对立,互不相让,这就叫“相持”。

4、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预设: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自取灭亡;不肯互相谦让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5、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鹬和蚌也许被渔夫装进了网里还不明白呢,那我们就送给它们几句话,告诉它们这个做人的道理。

你这只傻鹬,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个傻蚌,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对傻瓜,今天,明天,你们就会。展示交流。

(四)回顾历史故事,体会寓言的魅力。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

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六)小结:本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则寓言故事,理解《鹬蚌相争》的意义,学会了本课的几个生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另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如果想要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和意见;

2、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们蕴含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寓言疲

鹬蚌相争

鹬蚌

↘↙

相持

渔夫得利

续写《鹬蚌相争》 篇5

续写《鹬蚌相争》1

他们被渔翁带到家里的时候,鹬和蚌都非常后悔。

过了一会儿,鹬对蚌说:“是我的错,我不应该啄你的肉。”蚌听了,说:“我也有错,我不应该夹住你的嘴,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于是,它们两个就和好了。鹬对蚌说:“你先放开我,然后我就去把渔翁引开,接着,你就赶紧逃跑,我自己会想办法逃跑的。”蚌听了说:“那好吧,你把渔翁引得远一点,然后再甩开他。逃离后就到我嗮太阳的那个地方见面吧!”

于是,他们就按计划进行。结果,它们成功地逃出了渔翁的手掌心,这就是最后,它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续写《鹬蚌相争》2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

”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开开心心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一定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

”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一定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续写《鹬蚌相争》3

上一次,鹬和蚌都互不相让,渔夫看见了,毫不费力地把他们捉走了。

渔夫哼着小调,开开心心地走回家,准备回家吃大餐。这时,鹬和蚌都十分后悔,它们都停止了打架,蚌松开了嘴,鹬放开了脚,它们一起商量怎么逃出渔夫的“魔掌”之中。鹬和蚌绞尽脑汁想啊想。这是蚌想出了一个主意,它便对鹬说:“你的嘴巴那么长,不如你用力地去啄渔夫的身体,然后我趁机夹渔夫的脚趾,然后你这时候逃走,怎么样?”这时候,鹬起了疑问:“那么,你怎么逃走了。”这时蚌说:“我自己会逃走的,你放心吧!”说完,鹬便开始了行动。鹬狠狠地向渔夫的身体啄去,渔夫大声地叫了一声“啊”,便放开了手,鹬飞走了,渔夫非常生气,想一脚踩碎蚌,鹬看见了,迅速向渔夫飞去,啄了渔夫的眼睛,便让蚌夹住它的腿。蚌轻轻地夹住了鹬的脚,一起离开了。

这时候,渔夫追也追不上了……

之后,他们又飞回原来争吵的地方,这时候,鹬不好意思地说:“刚才是我不对,我不应该想把你的肉吃掉,对不起。”蚌也觉得很内疚,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也有错,我不应该死死夹住你的脚,让我们都给渔夫捉走了。”他们两个都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还做了很好的朋友,遇到了困难互相帮助,团结一致。

续写《鹬蚌相争》4

他们被渔翁带到家里的时候,鹬和蚌都非常后悔。过了一会儿,鹬对蚌说:“是我的错,我不应该啄你的肉。”蚌听了,说:“我也有错,我不应该夹住你的嘴,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于是,它们两个就和好了。鹬对蚌说:“你先放开我,然后我就去把渔翁引开,接着,你就赶紧逃跑,我自己会想办法逃跑的。”蚌听了说:“那好吧,你把渔翁引得远一点,然后再甩开他。逃离后就到我嗮太阳的那个地方见面吧!”于是,他们就按计划进行。结果,它们成功地逃出了渔翁的手掌心,最后,它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续写《鹬蚌相争》5

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鹬和蚌一齐捉住了。渔夫抿了一口香醇的美酒,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赶。

一回到家,渔夫就大声嚷嚷:“老婆,咱们有新鲜的鹬,美味的蚌吃啦!”说着,就把鹬和蚌仍到了角落里。妻子一向认为自己很聪明,她对渔夫说:“亲爱的,你的想法太简单了。你想过通过这件事来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吗?”渔夫摇了摇头。“其实,”妻子说,“这俩个家伙我们还是先留着吧!你一定知道,鹬喜欢吃虫子,蚌爱夹住东西,不如就让鹬不停地为我们捉鹬,让无数只鹬来为我们吃掉庄稼地里的害虫。这样,农夫一定会用许多钱币来感谢我们的。我们就发财啦!等它们老得干不动的时候再吃掉它们也不迟啊!”渔夫连忙称赞说:“还是老婆想得好啊!就照这个方法来办吧!”妻子得意地笑了。

于是,渔夫和妻子一起把蚌放到了河滩上,把鹬仍到了庄稼地里。他们俩呢,回家就躺在了床上,做起了美美的发财梦。

第二天,他们发现,河滩上的蚌不见了,庄稼地里的鹬也没有了。

续写《鹬蚌相争》6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

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被装在渔篓里的鹬和蚌还在争吵,鹬说:“你这个该死的东西,为什么要夹我的嘴?害得我被捉进来?”蚌听了,生气地说:“你这个贪吃的东西,要不是你啄我,我会夹你吗?你还有脸来说我,你的脸皮可真厚呀!”过了一会儿,渔翁到了家,他把渔篓放进了厨房,心想:“今天我可真幸运,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只鹬和一只蚌。可是蚌的壳坚硬无比,我得先磨刀。”于是,渔翁开始磨刀。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也不理会,继续争吵,甚至骂了起来。这时,渔翁磨好刀,走进厨房,见它们俩还在吵驾,便喜笑颜开地说:“从今以后你们再也不用争吵了。”

说完,就把它们全给杀了,煮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

续写《鹬蚌相争》7

【原文】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鹬蚌相争

作者:刘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续写《鹬蚌相争》8

后来,鹬和蚌被捉回渔翁的家里,它们都流下了后悔的眼泪。鹬擦了擦眼泪对蚌说:“蚌啊蚌,我真后悔,如果当初不和你争吵,就不会被渔翁关到笼子里了。”蚌说:“对呀,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相互礼让的,可惜啊,等下我们都会被煮了吃了。”

正在鹬和蚌后悔的时候,突然,鹬发现渔翁关着的笼子没关好门,鹬对蚌说:“渔翁的笼子没有关好,我们一起出去吧!”蚌说:“好啊,我们以后是好朋友。”于是,鹬用嘴巴打开笼子,叼着蚌飞出了渔翁的家。就这样,鹬和蚌又获得了自由。

续写《鹬蚌相争》9

后来,鹬蚌被带回了渔翁的家,它们流下了后悔的泪水。这时,鹬对蚌说:“我们数一二三,一起放开嘴巴,好不好?”蚌说:“若是我放开你,你把我吃掉怎么办?”鹬说:“在生死关头,我们要相互信任,要不然,我们就要成为渔翁的盘中餐了!”蚌说:“好吧。”

“一二三!”蚌把嘴巴松开了。鹬果然也很守信用,也把嘴巴松开了。

突然,鹬张开大嘴,把蚌含在嘴巴里,飞出渔夫家。蚌在蚌壳里大骂:“不守信用的鹬!你说过不吃我的,怎么又吃了?!”

只听“扑通”一声,蚌掉进水里。鹬在天空盘旋,和蚌说:“拜拜!我们是患难之交!”听了鹬说,蚌一阵脸红,原来自己错怪了鹬。于是它也对着鹬说:“拜拜!我会想你的!”

续写《鹬蚌相争》10

自从鹬和蚌被渔翁捉进竹篓里,但它俩还是互不相让,鹬大叫道:“你这个该死的蚌,我总有一天要把你的肉吃个精光。”蚌也不甘示弱,说道:“等我出去了,我一定要用这坚硬的外壳打得你遍体鳞伤,满地找牙!”

鹬很生气,用它长的嘴巴去吃蚌的肉,但怎么也吃不到。蚌呢?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自己只有一个壳,怎么也报复不了鹬。它们问也被抓来的螃蟹谁不对?蟹叹了叹气,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俩都不对,在这种情况下还打架,应该想怎样逃出去。”鹬和蚌都很惭愧,鹬不好意思地说:“蚌,你能和我合作吗?我们想办法逃出去。”蚌拍手叫好,只见鹬起蚌,拼命地敲打竹篓,不一会儿,竹篓就被敲了一个大洞,鹬叼起蚌,捉住螃蟹,打开翅膀,飞向蓝蓝的天空。

等渔翁反应过来时,可惜它们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续写《鹬蚌相争》11

“哈,是金子总会发光,怎么样?我交到好运了吧!”是谁在那儿夸夸其谈?原来是鹬蚌相争被渔翁抓到了后,渔翁正得意洋洋,唾沫星子乱飞地大夸特夸地炫耀自己呢!可怜的鹬和蚌则在盆里愁眉苦脸反思呢!

鹬 首先打破了僵局,抱歉地对蚌垂着头低声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我不应该那么自大地想吃你,也许当时我们互相让一步,我们也就不会被这个渔夫抓住了。现 在待在这儿只有等死,要不我们一起合作逃出这个牢笼,重归于好?”蚌听了想也不想,便一口答应了下来,把两个壳一张一合地凑到鹬的耳边,悄声嘀咕了几句。鹬听了,连声叫好,大声叫道:“真是不打不相识,英雄所见略同啊!”

话刚说完,蚌就把壳向牢笼撞去,“嘣嘣”几声闷响,蚌那坚如磐石的硬 壳让牢笼渐渐松动。“咚”地一声巨响,牢笼破了一个巨大的洞,一丝丝凉风吹了进来,吹在大蚌壳和鹬的身上,让它们浑身打了个寒颤,不由地提起精神,士气大 振。这丝凉风仿佛是来为鹬蚌的和好而高兴,为鹬蚌的“合作大逃亡”计划而赶来助阵。

鹬一见时机成熟,便双一腿用力向后一蹬,一对有力的翅膀 轻一盈地挥了挥,一个小小的脑袋向上一昂,长啸一声。顿时,一股有力的气流从鹬的双翅间流过,每一片整洁的羽一毛一都仿佛扩大了一倍,它高声地呐喊:“不要鹬蚌 相争,要鹬蚌逃生!”呼啦地一声,鹬被气流托起,它叼着又大又坚一硬的蚌壳“扑哧”两下冲出牢笼,飞向广阔的天空。也许就是在这一刻,鹬蚌的心中建立起了一 座坚固的友谊之桥,它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

而正坐在石椅上自卖自夸的渔翁见到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不由地惊讶地张大了嘴。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不懂得互相谦让的鹬蚌怎么能逃出来呢?

精彩点评:曜晨知道改进,此文结构紧凑,焦点集中,描写精妙,累赘之处减少了许多!⌒—⌒鹬和蚌一改蛮横任性,精诚合作,有内涵的言语显出了智者风范,完美的配合显出了勇者之风!

除了字迹潦草,真是一篇画面生动、哲理深刻的佳作!

续写《鹬蚌相争》12

鹬和蚌被渔夫捉到后,渔夫高兴极了,心想:今天晚上的下酒菜有着落了,今天也不用去打鱼了。真是一举两得呀!他还美滋滋的舔了舔嘴唇。

到了家里,渔夫把鹬和蚌放在网里,便打开酒壶,一饮而尽。一边喝还一边说:“今天心情好,多来几杯!”

不知不觉,渔夫已经有了几分醉意。于是,他揉了揉发涩的眼睛,脱了鞋上床睡觉了,不一会儿便鼾声如雷。

鹬和蚌看见渔夫睡了,便争吵起来。鹬恶狠狠的说:“你这个脑袋不开窍的死蚌,要不是你夹住我,我也不会落得这个下场!”蚌也回骂:“你吃我的.肉,我还没找你算账呢!现在反而恶人先告状!你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鹬说:“如果没有你,渔夫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抓不到我!”蚌说:“如果你不来吃我,渔夫也不会注意到我,我也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它们越吵越凶,把渔夫惊醒了。渔夫刚刚还在做吃鹬和蚌的美梦,听到争吵声便气愤不已。于是一把抓起网,高举过头顶,往地上一狠狠一摔,蚌被摔得四分五裂,一命呜呼,滑滑的内脏流到地上。鹬还没被摔死,看到这幅情景吓得半死。渔夫还不解气,一把抓住鹬的脖子,把鹬脖子拧断了,鹬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了。

鹬蚌相争续写

河蚌和鹬鸟被老渔夫带回家后,河蚌才愿意打开自己的两片贝壳,松开鹬鸟的嘴,鹬鸟才愿意张开自己的嘴巴,松开河蚌的肉,河蚌对鹬鸟说:“我们不要再争了,这样只会让我们两败俱伤。我们还是赶快想办法逃出去吧!”

“好吧。”鹬鸟想了想,真诚地回答。

老渔夫把河蚌和鹬鸟放进了一个铁笼子里,做好了这些,就拿着渔网出去捕鱼了。

这时候,河蚌灵机一动,对鹬鸟说:“你的嘴巴尖尖的,你能不能把笼子上的铁杆啄断?”

“当然可以!”鹬鸟自信满满地说,“不过会比较慢,不知道能不能在老渔夫回来之前啄断。”

“那就试试吧。”

于是鹬鸟就开始用心地啄了起来。

但是,因为铁非常硬,铁笼子上的杆子又特别粗,所以,还是没能在老渔夫回来把铁杆之前啄断。

第二天,老渔夫怕河蚌和鹬鸟逃走,便把它们放进了一间小房间里,便又拿着渔网出去捕鱼了。

这一次,鹬鸟看见墙上有一扇窗户,转了转眼珠子,对河蚌说:“河蚌,你能不能夹在我的嘴巴上,我飞起来,用你的身体击碎玻璃?”

“当然可以。”河蚌毫不犹豫地回答。

于是,河蚌就夹住了鹬鸟的嘴巴,然后,鹬鸟就飞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对准窗户上的玻璃猛冲过去,用河蚌那两片坚硬的壳撞碎了玻璃。从窗户中逃了出去。

河蚌和鹬鸟终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

续写《鹬蚌相争》13

渔夫一手拿蚌一手拿鹬,把两个可怜的小家伙扔进了自己的鱼篓里。

渔夫很高兴,说道:“今天的运气真好,竟然同时捉住了一只蚌和一只鹬,晚上可以好好地美餐一顿了!”

看看时间还早,渔夫顺手放下鱼篓,又到一旁的河边捕鱼。鹬和蚌听了渔夫的话,心里既生气又害怕,鹬说:“都怪你,要不是你夹住我的嘴,我早就飞走了!”蚌回答说:“我还没怪你呢,要不是你无缘无故啄我,我早就回水里了!”

在鱼篓里又呆了一会儿,两个小家伙更害怕了,一想到即将成为渔夫的盘中餐,它们决定原谅对方,鹬先开口说:“都死到临头了,就不要再争了,我们该想想如何逃走吧!”蚌说:“那好吧,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很快,蚌想到了一个主意,说:“我们一起在鱼篓里乱蹦,等渔夫过来打开盖子查看时,我夹住你肚子上的羽毛,你乘机快速飞出去。”鹬说:“好,就这么办。”它俩开始疯狂的乱动,渔夫听到响声,一看鱼篓在不停的晃动,渔夫害怕鱼篓倒了,蚌和鹬逃出去,于是就过来查看。谁知,他刚一打开鱼篓,早已准备好的鹬就带着蚌飞了出来,他俩很是开心,不用当渔夫的盘中餐了!

可鹬发现,自己好像停在空中原地不前,原来是渔夫在惊慌之时,一把抓住了蚌,鹬不想再次被抓,于是拼命挣脱开蚌,独自飞走了。蚌没想到鹬关键时刻竟会丢下它,独自逃走,可逃跑的主意还是它想出来的,但也只好自认倒霉。

渔夫失去了一只鹬,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全没有了,回家后他把蚌放在院子里,就去屋里找菜刀,他要把不满发泄到蚌身上,可怜的蚌只有任人切割了。

再说,鹬虽逃走了,但它并没有飞远。对鹬来说,和蚌可说是不吵不相识,它已把蚌当作朋友了,哪有丢下朋友不管的道理。鹬悄悄地跟在渔夫身后,来到渔夫家,看见渔夫进屋后,就急忙落在蚌身旁,让蚌夹住了自己的羽毛,把蚌带上了天空。

渔夫拿了菜刀来到院子里,可院子里连蚌的影子都不见了,渔夫到口的两样美食都跑了,气得把菜刀狠狠地扔在地上。而此时在天上,鹬正带着蚌,欢悦的飞着,它要把蚌送回河里。

续写《鹬蚌相争》14

竹蒌里,鹬鸟和蚌还是喋喋不休地争吵。

鹬鸟对蚌说:“你要是当时不用你的破壳夹住我的嘴,我可能被抓吗?”蚌也怒气冲冲地说:“你还好意思说我,你要是不打你的念头想吃我的肉,你的嘴至于被我的壳夹吗?”鹬鸟和蚌累了,不想再这样没有意义的争吵下去,于是,它们谁也说话,都坐在竹篓的两侧。黄昏时,鹬鸟终于忍不住了,因为它想起了家里还有自己的孩子和老母亲,它们都等着它的食物,于是,他对蚌说:“蚌兄弟,其实我是出来寻食的,我家里的孩子和老母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饭了,所以我看见你正在晒太阳,就打起了想吃你肉的念头,对不起啊。”蚌听,泪眼汪汪地对鹬鸟说:“现在们争论这些,已经没有用了,我们要想想怎么逃跑。”蚌帮鹬鸟把拴在它脚上的绳子夹断,蚌继续用壳夹住了鹬鸟的尖嘴,鹬鸟活动了翅膀,就当它们做足一切准备,想飞的时候,被渔夫发现了,渔夫伸手一把把蚌从鹬鸟的嘴上拽下来,当渔夫想伸手去捉鹬鸟时,蚌含着泪对鹬鸟说:“你一定要活下去,照顾好你的孩子和你的老母亲。”然后蚌一口咬住了渔夫的手,渔夫疼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鹬鸟这时有点不知所措,因为它不知道它应该如何选择,如果它去救蚌的话,它和蚌就一起被渔夫吃掉;但是,现在的局势它足可以逃跑,但是蚌就会牺牲。在它犹豫不决的时候,渔夫狠心地从蚌身上浇了一盆开水,蚌用它的最后一口气咬了鹬鸟的脚,鹬鸟疼得飞了很高,渔夫把蚌扔到锅里,鹬鸟实在忍不住了,含着泪飞走了,因为它不想看到蚌为它牺牲。

以后的每个黄昏,鹬鸟都在海边教它的孩子飞翔,并把它的故事告诉孩子。从那件事后,鹬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了,因为它很清楚,它现在是为了鹬蚌活着。

续写《鹬蚌相争》15

鹬蚌被抓走后,鹬和蚌被抓回了家,渔夫在厨房里想是把它们清蒸还是油炸。

鹬生气的说:“都怪你,害得我被抓了。”蚌也愤愤不平的说:“你也不怎么样!要不是你捉我,我也不会受伤。”渔夫不耐烦了,说:“你俩别说了,死到临头了还这样。”渔夫心软了,想:我要不把它们俩放了吧,可是放了我就没有好的晚餐了,如果不放我迟早会被它们俩说死的。

突然蚌说:“渔夫咱们比个赛吧,如果你输了,你就把我们放了,要是你胜利,我就和蚌自动下锅。”渔夫听了说:“好。”在河边,鹬和蚌早就说好了以后的计划。

比赛开始了,渔夫拿起了网放在水里,不一会儿渔夫的鱼就满满一桶了。可鹬和蚌5分钟才有两条鱼啊!望着渔夫,它们都想放弃了。过了一会儿它们的桶里一个小时才有半桶鱼,渔夫已经有十桶鱼了。哈哈,这是它们的计划了,它们是在让自己的肚子变饿掉之后,蚌先让自己吃饱,再把鱼赶到水面让鹬吃鱼。之后鱼都吃完了,它们就把渔夫的鱼放回它们的桶里。

鹬蚌相争续写 篇6

但是好景不长,这只蚌被一只正在寻找食物的鹬发现了,这只鹬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它饥肠辘辘,能看见这只蚌它真是太高兴了,鹬像一支离弦的箭似的冲下去 ,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了蚌,来了个突然袭击,当它的嘴去夹蚌的肉时,蚌正好被鹬惊醒了,看见鹬正在逼近它自己,赶紧用它那两扇大大的贝壳夹住鹬的嘴巴,鹬忍着痛说:“亲爱的蚌兄,你放开我吧!我现在痛死了,你饶了我吧!”“不可能。”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会晒死的。”蚌见鹬露出凶恶的一面,便不紧不慢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也不放你,你就会饿死。”

这时一个渔翁走了过来,他弯下腰一手提住鹬,一手拾起蚌,说:“今天真是交好运了。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一只鹬和一只蚌。”说完,他就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7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 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 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 所以, 指导书写生字“弱”“疲”, 理解重点词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学生情况及教学策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 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 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以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为突破口, 通过角色对话、情景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朗读, 深入与文本对话, 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对话来理解故事, 理解寓意。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 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 深化寓意。读写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及语言环境理解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 争执不休, 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音认识字词, 能读通课文。

教具准备:1.学生课堂练习题卡。2.鹬蚌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学寓言, 了解内容

(一) 解释课题《鹬蚌相争》

1. 先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给“鹬”“蚌”注音。

3. 齐读课题鹬—蚌—相争, 再读:鹬蚌—相争。

4. 出示图片, 认识“鹬”“蚌”, 说说它们的特点。 (生:有长长的嘴巴, 有坚硬的贝壳。)

【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为下文的鹬鸟的“啄”, 河蚌的“夹”的理解做基础。】

5. 给“争”组词。 (争吵, 争斗, 争执, 战争, 斗争……)

(二) 读懂词语, 读顺寓言

师过渡:它们为什么争斗呢?它们是怎样争斗的呢?争斗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1.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难懂的词语, 教师巡视。

2. 读懂词语。

(1) 课件出示词语:啄肉威胁夹住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2) 学生自由练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指名一学生读, 其余学生做动作。

【从词语入手, 读顺词语, 初步理解词语, 为下文读文章, 理解文章扫清障碍, 也积累了词语。】

3. 读通顺带词语的句子和段落。

(1) 课件出示带这些词语的句子 (2) 自由练读——汇报朗读——随机鼓励、评价 (针对词语) 。

[从句子中来, 到句子中去, 既把课文读通顺了, 又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诵读, 让学生对词语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性认识。]

(三) 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1. 出示题卡, 生做, 教师巡视。

默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把字漂亮、工整地填在田字格里。

(1) 河滩上, 一只鹬啄住河蚌的肉, 河蚌毫不示 () 把鹬的嘴夹住了。

(2) 他们互不相让, 最后都筋 () 力尽了。

(3) 这时, 一位渔翁过来, 喜笑颜开地把它们给 () 走了。

2. 汇报。

3. 教学、练习书写生字“疲”“弱”。

4. 师生合作表演故事。

【题卡的设计, 给出故事的梗概, 降低学生整体感知故事的难度;加入生字的教学, 包括书写的课堂练习, 减轻了学生课外练习的负担;根据给出的梗概合作表演完成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

二、精读课文, 理解寓意

(一) 过渡。

渔翁不费吹灰之力, 就捡了一只肥肥的鹬和一个大大的蚌, 他可高兴了, 喜笑颜开, 这么容易就得到这么大的好处, 为什么呢?都是因为鹬蚌相争的结果。我们来看看, 它们是怎么相争?怎么互不相让的?

(二) 出示重点语段, 练习角色朗读, 理解重点句式。

鹬用尽力气, 还是拔不出嘴来, 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 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 明天不下雨, 没有了水, 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 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 吃不到东西, 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自由练读——指名读 (随机评价, 着重指导威胁、毫不示弱等语气) ——师生合作分组读 (师读旁白, 学生分鹬鸟组、河蚌组) ——自由练背——师生合作分组背。

【精读指导选取鹬蚌相争的对话描写。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让学生了解“争”的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两句话中的“……不……不……不……不……会……”句式以及两句话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会给学生以后的口语交际以及书面表达积累素材和方法。】

(三) 理解寓意

1. 分组比赛背诵, 看谁斗过谁。

规则:一组读完, 另一组马上接上, 然后第二遍, 第三遍。 (提醒:鹬蚌相争是声音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学生从下文的“筋疲力尽”找出答案, 理解了词语, 加强了朗读, 体会了“争”字。】

2. 出示第四段。

就这样, 鹬和蚌相持着, 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 有个渔夫看见了, 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 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1) 如果你是渔翁, 你会怎么说呢?

(2) 鹬和蚌被捉到了渔翁的鱼篓子里, 它们两个互相会对对方说什么呢?

【寓意的揭示靠学生去悟。问题的提出既是对故事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想象补充了文本的空白, 又让思想教育的渗透自然而然, 不留痕迹。】

(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评价、总结, 结束新课。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2.课外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在班上汇报。

3.完成鹬和蚌在鱼篓里的对话练习。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喜笑颜开

【板书设计里有故事的梗概, 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有生字的指导;简笔画“鱼篓”和“渔翁”的设计使板书充满了情趣, 也使故事的寓意昭然若揭。】

毛立业, 男, 研究生学历, 在海南省教育研究院工作, 中学一级教师。海南省小语会理事, 海南省教育厅扶贫支教高级讲师团讲师。2007年12月, 在海口市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和2009年分别获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教育部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总评: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邓文珍:

质疑鹬蚌相争议论文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质疑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1-01

质疑是指对事物提出疑问,世界上许多发明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对于学习而言,质疑也至关重要,质疑是创新的萌芽,是探索的起步。只有质疑,学生才会抓住知识的要点,才会不断进步,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是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孩子发育、成长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也提高学生处理数学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本文着重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主要从意识与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理解质疑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变质疑为内需,积极引导,增强学生质疑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1. 多举例,增强“质疑”的重要性

小学生自我中心感较强,喜欢攀比,好胜心强。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为学生举例,例举一些伟人在童年的时候对某事物“质疑”,然后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最后取得了伟大成绩的例子。教师用榜样法激励学生“质疑”,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牛顿对苹果从树上落下这一现象有了“质疑”,提出“为什么苹果是下落而不是上升”这一问题,进而通过探索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蒸汽能够掀起壶盖这一现象有了“质疑”,提出“为什么蒸汽能够掀起壶盖”这一问题,进而积极思考,最终发明了蒸汽机,等等。教师通过伟人的例子激励学生学会观察,并对观察的事物大胆质疑,进而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能力。

2. 多反问,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旧式的教学都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在学生眼里,教师永远都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新时期里,教师要改变旧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多反问学生,改变学生“老师为准”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如,教师讲解加法就可以反问学生:“1+1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等于2吗?1张桌子加1支毛笔等于什么呢?老师刚才讲的正确吗?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课本,质疑老师,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二、创造有利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提高成绩,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氛围能激活人们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环境更能发散学生思维,能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 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应该转变旧式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样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褪去学生的陌生感与害怕感,让学生大胆质疑。一、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质疑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及时对学生这一行为给予肯定评价,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答案。二、肯定评价胆小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问题非常简单也要耐心为学生解答,提高学生胆量,增强学生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感到轻松,在质疑中获得尊重,并使其学得更多知识,从而保持学生大胆质疑的热情。

2. 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在教育这一链条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让学生也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保持民主态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杜绝对优秀学生搞“特殊化”,对于每个学生提出的质疑都应予以尊重与肯定,并耐心讲解或引导探索寻求最终答案。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非常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

【质疑鹬蚌相争议论文】推荐阅读:

质疑思维论文10-02

阅读教学质疑论文07-11

探索质疑07-17

质疑答疑06-15

质疑技能07-13

学会质疑07-29

课堂质疑09-14

质疑教材09-18

质疑提问09-30

兴趣质疑10-09

上一篇:小学生二年级小作文我爱老师下一篇:我扶起了一个生命小学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