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2024-10-24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1

以古诗两首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在导入《山行》这课时,学生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这样,语言文字训练具有相当的力度,学生的主体活动也得到明显的优化,达到了“课伊始,练已精”的境界。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2

一、探索学习差异, 捕捉有效衔接之源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依据, 虽然没有给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衔接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但从每一个年段的目标要求中, 我们能分辨出衔接的关键。比如文言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阅读部分”并没有涉及到文言文, 小学阶段只要求读读背背, 加上对个别非常简单的文言实词的理解, 期末试卷中只涉及背诵片段。第四学段则提出, 除了诵读古代诗词, 还需要掌握常见实词、虚词和句意的理解,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等等, 中考时占阅读60分中的10分。

由此可见, 古诗文的衔接存在着从阅读一定量的文言短文, 到不仅要阅读还要积累文言实词的过渡;从了解文言文大致内容, 到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的过渡;从单纯的阅读, 到表达感受、表达欣赏的过渡;从教师的讲解, 到学生自查工具书自学的过渡。教师只有对这个过渡、这种衔接的要求了然于胸, 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就不会出现对六年级学生连最基本的文言实词都不会解释的抱怨了。古诗文的学习是厚重的,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文, 一是要通过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其义自见”;二是要注意理解的方法, 读的时候一字一句地读, 但是理解的时候不必一字一句地理解, 利用古今汉语相通的原理, 养成用跳读、猜读的方法来理解文本意思的习惯;三是借助查阅的背景资料、诗人生平简历等内容悟情明理。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就会事半功倍。

二、多元解读教材, 铺垫有效衔接之路

众所周知, 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而传唱, 千古不衰, 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 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笔者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摸索研究, 对古诗词教材解读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具体可分为“三读六解”:即一读古诗, 解节奏、解诗意;二读古诗, 解主题、解画面;三读古诗, 解诗蕴、解想象。

“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无论是四言诗还是五言诗、七言诗, 我都注重要有一定的阅读节奏, 读通诗句, 注意强调读诗句的重点词, 在读中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把握。紧接着, 结合单元主题, 结合作者人生简历、创作背景和同时期作品理解诗句和情感, 读懂诗意。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 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 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 它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因此, 作者往往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词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诗词教材的解读中, 如果我们抓住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往往是诗词之“眼”, 加以思考、想象, 同时启发、点拨, 促使学生沿着这个方向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 多元解读教材, 从而真正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

三、课堂策略跟进, 绽放有效衔接之彩

1. 学生能学会的, 教师坚决不讲, 这需要一个学习模式贯穿其中。

变讲为学, 顺学而导, 在学懂古诗文的基础上感受其意蕴, 设计“古诗预习卡”是一个很有效的做法。

古诗文的学习要讲求知识的精准, 但不应是教师主动地讲出来的, 而应是学生反复读诵品味出来的。为了突出学生的学, 关于学习资料的收集, 我在“古诗预习卡”中涉及了两次:第一次是查找诗人资料, 包括写作背景、生平等;第二次是相关背景资料, 包括诗人还写过哪些类似题材和情感的诗词作品, 其他诗人类似的题材和情感的诗词作品等。不难看出, 查找信息、筛选信息学生是下了很大工夫的。这样, 在多样的意蕴美中产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增加了学诗词的思维含量, 读诗品诗的氛围就很好地为初中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古诗文重点词品味应与作者创作的背景、人生简历、同时期的作品等结合进行。

如:《泊船瓜洲》一课教学, 我就两次使用资料,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王安石的思乡情节。对于这首诗, 学生多数会背, 并且多数知道这是一首思乡的诗, 但王安石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这么思念家乡?他的家怎么那么难回?学生心中恐怕就有疑问了。为了加深学生的思考和品味, 在解诗题时我就结合课前预习, 让学生给大家介绍了一下王安石的生平简历, 旨在感受诗人的成就, 对读诗句产生一定的兴趣。

当学生基本了解全诗的意思之后, 我再次引入王安石做地方官时, 曾向朝廷上万言书, 提出变法主张, 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后受贬的事情, 以及此次上京赴任的一些相关背景资料拓展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体会诗人刚刚出发就有如此强烈的回乡欲望和思乡之情的真实原因。这样的古诗词教学, 介入了作者人生简历、作品创作的背景等资料, 对学生读出古诗的深度起着很好的补充作用, 在学习方法与习惯上为升入中学的学生做好了铺垫。

3. 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古诗意境的品味, 减少盲目的拓展与补充, 要上出古诗文的味道。

如《秋思》一课, 教师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这首诗题为《秋思》, 可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思”字, 作者把“思”藏在哪了?请大家默读古诗, 看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 (学生预设:见秋风、意万重、复恐、说不尽、又开封) 接着, 教师围绕诗中藏着的诗人思念展开了古诗诗意、诗蕴的学习。在“好一个见秋风”的意境中, 恰当引出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和李白的《子夜秋歌》中的“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等诗句, 将秋风勾起张籍的万千乡愁推向了高潮, 吟诵诗句变得情真意切。

在品味“意万重”的意境时, 教师适时补充张籍简介及《南归》一诗, 真实拉近了学生对张籍家书内容想象的距离, 诗情的体会就变得可触摸了。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3

为此,我尝试着通过以下几方面教授古诗,探索是否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从“我要学古诗”转变成“我爱学古诗”。

一、课前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喜好精心设计导入课题,能使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道”,古诗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授《江雪》前,我从实际出发,抓住孩子们喜欢唱歌这一点,课前先让孩子们跟唱《春晓》《江南》《静夜思》等新学堂歌,然后导入:“刚才这三首诗分别体现了春天、夏天、秋天三个不同季节。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写冬天的诗。你们想听吗?”一下子就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江雪》。

二、反复朗读,想象画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教学亦是如此,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通晓其义。

《江雪》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古诗,想让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出“诗中有画”这一点很难。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个别朗读,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再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通过这样的听读想象,学生能在脑海里勾勒出诗歌的大致画面。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边复述边通过简笔画一步步将《江雪》一图展现在黑板上,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意,更易读出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三、抓住字眼,领悟意境

古诗教学,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在品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我利用幻灯片的动画技术去掉了“绝”和“灭”,让学生直观看到“绝”和“灭”的消失并让他们再读并想象:“没有了“绝”和“灭”会变成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就回答了:“我仿佛看到了很多鸟在山上飞,有很多小路。小路上有很多人的踪迹。有很多人在说话。”

尔后,再通过重现“绝”和“灭”,再让学生想象加了“绝”和“灭”后“此时变成了另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出:“我看见了千座山被白雪覆盖了,鸟儿都绝迹了。路上,人的踪迹也都没有了。”

通过展示句子和图片的对比,使学生能很好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更容易理解一“绝”一“灭”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画面表现两种不同的心情,进而体会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的是环境的冷寂。

在品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在这个寒冷的下雪天里,山上没有了鸟,路上没有了行人,没有声音,这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感受到了寂静/孤独/荒凉。”然后,学生通过朗读与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诗眼“孤”、“独”并试着读出诗人的“万千孤独”。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抓住关键字眼,反复推敲,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诗意,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味古诗的美之所在。

四、了解背景,挖掘心境

古诗年代久远,学生很难从字面的意思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在《江雪》这首诗的预学单中,我要求学生查找“诗人柳宗元的简介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上,再选择性地出示诗人写作背景相关资料,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诗人“万千孤独”及“冒雪独钓”的原因,进而使學生理解出诗中的渔翁就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挖掘出渔翁不是在钓鱼,也不是在钓雪,而是在钓一种“理想”、一种“希望”,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五、拓展阅读,深入感悟

教学中,我们想依靠课本的古诗文让学生感受意境,理解诗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适当延伸,拓展阅读,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走近诗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我设计了拓展阅读。通过介绍《题秋江独钓图》这首古诗,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再让学生思考两首诗的异同点。学生能够很好地回答出:“都是在江上钓鱼;都是一个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更有的学生懂得抓住“高歌”一词来说明《题秋江独钓图》的诗人心情是惬意开心的,而《江雪》诗人的心情却是孤独苦闷的。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能进一步重新感悟渔翁,感悟诗人的写作心境。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人生经历不同,诗人写作心境也不同,写出来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以反思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4

事情的经过是着这样的:昨天老师又安排我写日记接力,我想来想去实在没有什么题材可写,于是我想起了小学生优秀作文书上有一篇文章很精彩,题目是《三桶之家》。我灵机一动,何不把这篇文章借来用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呢。

但是我心想老师会不会发现呢?如果改掉一点可能不会被发现了。于是我就开始动笔了,抄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担心起来,万一被老师知道了是什么样的后果?万一被同学发现了我就更没面子了。

我开始紧张起来,最后我想还是豁出去吧,就试一次,下不为例。我很快把作文抄完了,我浑身一轻松,觉得完成了一项大任务。

到校后,我乐滋滋地把作文本交给了老师,没想到老师把我的作文发表到了《彩贝集》上,还打了五星,我心里暗自庆幸,心想:原来自己抄的也能过关。

这时,吴昊“咚”一声站起来说:“老师,陆毅洋这篇文章是抄的!”我当时一下懵了,感觉自己很难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老师用失望的眼神看着我,对我说:“陆毅洋,你要好好反思自己。”我从老师的眼神中看懂了一切、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抄作文了,因为炒作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会拉自己写作的后腿。

今天应该要感谢吴昊。如果不是他的发现,或许我还会有侥幸心理,说不定会犯第二次,今天的作文**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以后会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不会再去欺骗自己和别人了。

《以“心” 为话题写作》教学案 篇5

课型:作文训练 课时:2课时 执笔人: 魏书怀

审核人:吕丹 宿英霄 备课方式:集体备课

备课时间:2009年12月4号

使用时间:2009年12月8号、9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话题作文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②学会如何突出人物、故事的真实性; ③初步掌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情感目标:体会人们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① 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②思路点拨;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方法:

多媒体播放视频、教师讲解、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刚才那些心形的图案,简直是鬼斧神工的奇迹。但冥冥中似乎也暗示着在这个世界中“心”是多么重要。天地有心,才能包容万物,才有了世界的灵动、和谐。万物有心,世界才有了灵魂。对于人来说,这“心”就是思想,就是精神,或善、或恶;或高尚、或平庸,因人而异。请以“心”为话题写作,展示人们迥异的情趣,迥异的行为,迥异的追求。

要求:

1、写成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

2、要求情节真实、人物真实,有细节描写;

3、字数不少于600字。

二、话题作文常识介绍:

一般由材料、导语、话题和要求四部分组成。比如这篇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一组视频资料,视频以后的一段解说则是导语,以“心”为话题,则是这篇话题作文的话题。材料一般用来帮助作者更好的理解话题,或激发联想,或激发兴趣。但材料和话题作文的选材、立意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因此,选材、立意的思路不要受材料的限制。而导语则对话题作文的选材、立意具有确定的提示意义。为了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选材立意必须认真审读导语。话题只是大致确定了选材的范围,因此选材比较宽泛,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限制,导语就是很好的限制。话题作文一般要自拟题目。

三、拓展写作的外延。(合作探究)

话题作文的选材和立意要以话题为中心展开联想和想象,以确定写作的外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话题加上一些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组成新的词或短语。比如在前面加一个字组成“责任心”,比如写一位医生的责任心,或在后面加一个词组成“心声”,写一个缺水地区母亲的心声。然后围绕关键词选材立意。请同学认真思考,看你想到了什么词,你的选材、立意又是什么?

四、写作中以细节来真实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很多名著当中都有脍炙人口的细节描写,比如《儒林外史》中,吝啬的严监生弥留之际一直伸着两个手指不肯闭眼,原来他看到油灯里有两根灯草,觉得太浪费而死不瞑。无独有偶,《欧也妮.葛朗台》中嗜“金”如命的吝啬鬼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看到给他做祈祷的牧师手中的镀金法器就努力去抓。虽然这两个细节都有夸张的成分,但真实的再现了吝啬鬼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细节生动了,人物自然也就生动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常常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已逝的华大夫在天冷的时候给人听心跳,听诊器都要在手里捂一捂,这个举动昭示了医者对患者的大爱。我们要善于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在此次写作中有意识的加入细节描写,文章和人物就会因此而增色不少。请说说你身边生动的细节。(可参考《台阶》一文,了解细节描写的具体运用。)

五、情节的真实,人物的真实。

要尽量选择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情节要符合逻辑,不能人为的夸大其词。人物的行为要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特点。当然,这里的真实并非绝对不能虚构,可以把其他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嫁接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不过要注意人和事的共性特征。原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6

500字

当你的皱纹开始生长,当你的忧愁升上心头,就说明你心生烦恼。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一)

童年是快乐的,犹如一条欢快的小溪,无忧无虑,可我也有小小的烦恼。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现在,我将这泛起的涟漪说出来。星期六早上,我睡得正香,妈妈又高又尖的嗓门把我从梦中惊醒:“欣欣,起床了!待会儿家教老师要来

了,你还磨磨蹭蹭。”我极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了起来。“妈妈,我能去公园玩吗?我约了同学,补课推迟到下个星期行吗?”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一听,甩开了我的手,火冒三丈地说:“不补哪行!告诉我你同学电话,我打电话叫她不要来了”我摇了摇头:“不,妈妈,我们约好去公园,不去就不守信用了。”妈妈根本就不听我解释,进厨房做早餐去了,嘴里还唠叨着:“明明知道今天要补课,却偷偷约同学,想造反吗?”我鼻子一酸,只好在家等家教老师来。补完课了,我想出去玩一玩,又被妈妈叫住了:“玩什么玩,整天只知道玩,不学习怎么会有出息呢?走,听听英语去。”我捂住耳朵,跑进房间关上门……

到了星期天,妈妈叫我学钢琴,练书法,为了不让妈妈纠缠,我只好答应了。我看看钟,已经十一点半了,我吃完午饭,想偷偷地溜出去玩,可我怎么也躲不开妈妈那双敏锐的“电子眼”。妈妈看到我很悠闲,就说:“欣欣,快拿日

记本写一篇日记,也好提高提高你的写作能力。”我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玩吧!”妈妈又严厉地说:“不学习,能考上重点吗?”我垂头丧气地回到房间,写起日记来。妈妈,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我现在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我也有自由,让我玩玩吧!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有个弟弟,但是家里的活总是我在干。我不愿意的时候,妈妈总会瞪着我说:“整天就在那里玩,叫你做点活都不肯做,白养你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弟弟总可以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我只好不甘心的拿起工具天始干活。记得有一次,那天是星期三,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平常多了很多,回到家吃完饭我正准备回房间写作业时,“等下,”妈妈叫住了我,说,“先别进去,把桌上的碗收拾一下,洗干净,然后再把地扫一扫,再去写作业吧,反正你每天作业都不怎么多,我要出去一下。”我听后跟妈妈说:“我今天作业真的很多,而且每次你都这么说要我来做,就今天不做不可以吗?”“不行”妈妈说着就起身穿鞋子准备出去,就在这时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顶撞丁妈妈一句:“每天都是我在做,弟弟就只会在那里看电视,什么都不用做。”妈妈愣了一下说:“你要跟弟弟比较,你做姐姐的就不会给他做个榜样吗?什么都跟你弟弟比,那你怎么不干脆做妹妹呢?”听到这里我那股勇气忽然没有了。

我何常又不想当小的呢,妈妈怎么就不理解我呢?想着我便朝厨房起了过去,我忽然感觉自己很累,也懒的跟妈妈再说下去,快速的洗好碗,走出厨房时,妈妈的身影早已经不在了,整个屋子里只剩下电视吵杂声和弟弟时不时的笑声,我默默的去拿了扫把开始扫地了,我对这些工作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每次都是我在弄啊,所以我又很快把地

扫完,连忙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生怕妈妈忽然想起有什么事没做一通电话又打回来叫我去做。这种生活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啊?到底要做到什么时候我才可以不这私累呢?妈妈,你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理解我,眼里不只只有弟弟,也多关心一下我呢?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三)

长大以后,每个人都失去了幼时的天真,而招惹来了每个人都不想招惹的烦恼,烦恼就像那瘦小的蟑螂,每个角落都有它的踪迹,烦恼就像那狡猾的老鼠,每天都来关顾咱们家,烦恼就像那人见人拍的苍蝇,烦恼无处不在。

烦恼就像那快老的种子,只要你种得越多,脸上的皱纹就会越多,只要你种得越多,白头发就会越多。每个人对那可恶的烦恼可是恨之入骨,为了把它赶到九霄云外都绞尽脑汁了,可是那烦恼就是死缠着我们。每个人一讲到烦恼,每个人就胆颤心惊。其实烦恼还是有得医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乐”就是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7

一、课堂教学知识量大, 学生难以吸收

初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内容有过多次变动, 实验教材里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二是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此外还外加了路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因为知识点较多, 课堂教学量很大, 所以课堂上时间紧, 学生思考和参与实践都比较少, 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 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太好。

二、演示实验, 可视性较差

在演示路端电压和负载 (或电流) 的关系时, 学生要观察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由于表盘小, 颜色暗, 放在桌面上又有些低, 所以站在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 影响了实验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实验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 一方面教师可以把仪器放在一个升降台上, 把台子升起来, 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另一方面对有些演示实验, 用投影仪把实验情况投影到大屏幕上, 便于学生观察;此外, 如果课堂人数较少, 教师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6组学生实验, 真实性、可视性都会更好。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演示实验的预期效果, 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学生活动少, 主体作用没有很好体现

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中, 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多,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必须按照设定好的节奏进行, 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和发散的时间;另一方面, 教师思想保守, 教学不够大胆, 认为学生物理基础较差, 害怕学生不发言, 出现冷场情况, 或者学生课堂发言不入主题而不好收场。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做如下改进。

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以后, 就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 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说错了正好可以纠正其错误, 只要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 勇于发言, 就要给予鼓励, 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大好时机。因为, 在课堂教学中, 任何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与他互动起来, 就看教师怎样引导, 如何让学生互动。当然, 在实验教学中, 很多实验具有安全性和特殊操作性, 对于这类实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加强学生动手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 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 拓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雷光锦.《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25) :111.

[2]谢建华.浅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 3 (15) :124-125.

[3]田维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J].湖南中学物理, 2009, 9 (15) :68.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批判;反思意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消除学生思维的盲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消除思维盲点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批判,同时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此,本文重点围绕两个层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问题引导历史批判

批判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认知成熟的重要标志。批判要求思维主体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对“精华”和“糟粕”提出个人见解。在历史学习中,批判是理性认识历史的重要手段。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给予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需要教师运用大量问题给予学生启示。要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需要借助一些媒介来营造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深入思考问题的环境,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问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重点关注问题呈现后学生的思考方式,他们的思考与答案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笔者将提问的重点聚焦于三个层面:(1)英国侵略中国的起因。(2)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3)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此时学生会立即想到虎门销烟,等学生给出答案,笔者再次提问:“假如林则徐没有禁烟,英国是否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由此,则提炼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这一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会让学生对“鸦片战争”产生一个具体的认识,从而引出“贸易”“经济”“军事”“闭关锁国”等关键词。进而,笔者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什么是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因素?”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腐朽的清政府、军事力量强大的英国、禁烟对英国的影响、清政府采取的外交策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等,如此,则将“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完整的串联起来,而通过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也会对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形成客观认识。

综合来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把握五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要使问题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2)灵活性原则,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需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灵活把握提问的契机与内容,以确保重点知识能够完整的呈现出来;(3)全面性原则,即问题应兼顾全班学生,给予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4)启发性原则,在历史课上,课文不是关键,因此问题设计必须要有一定深度,避免让学生能够依照课文“按图索骥”,找到问题的答案;(5)鼓励性原则,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当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答,解答后通过分析和验证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而分析和检验的过程,即是学生反思的过程。然而,学生的这种反思行为是被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刻意反思,而行动的前提是思想,因此要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如《解放战争》一课,这一课的重点知识主要有重庆谈判、三大战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围绕重点知识的设定,教师可采用“画龙点睛”式的提问方式,抓住关键来提问,利用一个问题来概括多个隐含的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解答时间,每当解答一个小问题,都让学生用“反问”的形式来检验答案。如,针对第一个重点知识来提问:“重庆谈判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从表面来看,这是一个独立的问题,然而,学生在解答时,却势必要面对这一问题中包含的几个小问题,如“军队问题”“解放区问题”和“国共双方的态度问题”等,要解答教师的提问,学生必须要首先从这些小问题入手,而这就形成了探究。同时,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反思的过程,这种连续反思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即便是一个小问题回答错误,都会影响整个回答思路,从而导致最终的答案错误。如此,则使学生的反思意识在连续的回答问题中形成。

严格来说,即便课堂改革已实施了很多年,但学生的课堂学习始终是被动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教师可能会从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入手,去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事实上问题的关键是学生的思想态度问题。因此,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入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其中即包括批判与反思意识。它在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此为核心理念来组织课堂,既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月季.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生活教育,2014(15):63-64.

[2]徐刚.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4(96):133.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9

【篇一:谈成熟】

成熟,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对于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对成熟的渴望之情就跟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之情一模一样。然而,对于成熟,我们又能领悟多少呢?

其实,成熟是一种心境。如果说生理上的成熟是秋天的金色,那心理上的成熟便是果实的芬芳。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而我们常说的成熟,便是这种内在的成熟。

作家池莉曾写道:”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如果我们真正地对生活、对人生的本质领悟到了第三重境界,那我们才能算得上成熟。但事实上,在我们这些青年人中间,大多数认为自己很成熟的人,却处在第二重境界。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一些看法,便认为自己成熟了,其实这与成熟还差得很远。成熟就像品茶,喝第一口是那的苦且涩,等喝到第二口、第三口时,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苦涩的后面生出,这就是成熟。

成熟最基本的含义是自立。一个饭不会做,衣不会洗,自己的起居都照顾不了的人,整天将成熟挂在嘴边,那就像井底之蛙大侃天鹅肉有多鲜美一样。自己的事情都做不了,却整天说自己很成熟,这真是让人无法恭维。成熟还必须拥有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人对事不斤斤计较,以博大的胸襟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就是成熟。成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负责任。成熟者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做

人原则。那么他就必须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负责,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成熟就是做自己的主人。

做一个成熟的人,还必须具有对事业、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英国作家柯蒂斯曾说:”拥护一项非凡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这就是我对那些追求不朽之名的年轻人的忠告。”人生的成败,关键是事业的成败。挪威有句谚语:”人的灵魂在他的事业上。”我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自己的伟大事业轰轰烈烈地拼搏一次,你会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但如果在这大好光阴下,整天大呼”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那你只会变得更加幼稚。

成熟不是学成年人的模样,吞云吐雾,猜拳行令,带着世故和圆滑,整天作沉思状。也不是偶遇一两次挫折,就大彻大悟,看透了一切。更不是以凝重的口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经验,哀叹人生的艰难,路途的坎坷。在成熟者

眼中,这些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这种成熟下面掩盖的是幼稚,是空虚。真正的成熟是自然的潇洒。

现在的我也不成熟,刻意去模仿成熟已成为一种多余。因为成熟就是相信自己,相信青春,心平气和地等待未来的日子。而我坚信,成熟真的距我不远了。

【篇二:成熟的顺序】

世间万物,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之中。一株小草,从青葱嫩芽转为刚劲枝叶;一个人,由呱呱坠地转而满目深邃;一个民族,由简单聚居到戮力同心……万物经过岁月淘炼,都在走向一个渐趋完备的状态——成熟。成熟是一种宏大而不喧噪的声音,是一种醇厚而不甜腻的味道,是一种可向苍穹却安然居中的心境。成熟,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底蕴。

万物初生,具象不备,只一片混沌未开之态:小草叶芽残败,人常梦喃呓语,民族原始落后。然而,你可见那叶芽下埋藏的种子,人心中蕴藏的本性,民族间那冥冥的共鸣之声?成熟之始,是在铸本。表演若想成熟,须先做人,具备人品,方才具备艺品。人心澄澈了,才可众神注一,在表演技艺上笃定功夫,使拙劣之技渐趋完美;制造若想成熟,需先仿造,具备技术的基本,才有上升的空间,从而改造革新,频出精品。纵使表象上残破不堪,其内必要有其本,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才可在完备之路上前驰。

成熟之路,无章无序。万物在世间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与其他皆不相同,走向成熟之路,亦不相同。然而由本而出,无论择何路而行,其途必满辛劳。若取此为径,则成熟之续,是在以雕。万物初始之象凌乱丛杂,欲使玉以为器,使木以为林,使人以为雄,必以雕。制造若想成熟,必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性能调至最佳;人若想成熟,必饱诗书,通大义,历磨难,在悲欢荣辱中将自己稚嫩不全之心细细雕琢,方能遇人知礼,遇事随安,渐趋

中考话题作文以尝试为话题的作文 篇10

为话题的作文

小时候,本人与好伙伴陈睿每天形影不离,无忧无虑地过着快乐的童年生活。

5岁那年,陈睿母亲鼓动大家一起去学钢琴。可母亲说这条路高不可攀,陈睿母亲说:“试试嘛,不是有句谚语叫大胆的尝试相当于成功的一半,说不定你本人俩家又诞生一位郎朗呢!”本人和陈睿在旁边也喊着要学钢琴。母亲被说动了,一咬牙为本人买了一台钢琴,并为本人找了位教师来辅导。这对于大家这个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挺不容易的。

一开始,大家结伴去学,感觉好奇,再加上钢琴的琴声优美,所以学得特别认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发现钢琴并不好学,而且占用了大量玩的时间,就慢慢厌烦了。母亲看出来了,耐心地教导本人:“你不能放弃,也不可厌烦,要学就要学好,你们当初的目标不是要做下一个郎朗吗?,如果没有你们当初的大胆尝试,何谈成功呢?但做事一定要坚持不懈!本人仔细地回想了一下,平时母亲风里来,雨里去地送本人上课,这么辛苦,本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呢?本人下定决心,自己选择的路,就算跪着,也要把它走完。而陈睿呢,没有听进她母亲的话,新鲜感一过就不愿弹琴了,连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完成。最后发展到一弹琴就咬自己的手指头,她母亲没办法,只好放弃了。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1

一、古诗教学要重视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七分诗,三分读。”先人总结出的经验说明,诵读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其韵味和意境。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而且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首先是初读,感受诗意。古诗朗读重在节奏和音律,因此,在初读古诗阶段,教师可以播放录音,也可以自己范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句的句读停顿、抑扬顿挫,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其次是精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初读是让学生对古诗有大致的理解,而精读就需要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诵读边思考,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巩固诵读,二者相互结合、交替发展。最后是品读,深化和巩固理解。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品味关键的诗句和词语,分析其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情境,感受其蕴含的意境,以及诗歌中的艺术力量。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然后设置问题“作者在思念什么?”“什么使诗人想起了家乡?”“诗人是如何看到月亮的?”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反复的诵读,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重点学习“思”“霜”,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最后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诵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探寻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基调

每首古诗都有其创作背景和意图,这与诗人的生活境遇与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时的境遇,等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有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果学生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很可能理解为:江南的春天,景色宜人,而诗人又遇到了故友,所以非常开心。事实上,当时诗人正处于家国破碎之时,他想表达的是:虽然风景依旧灿烂,可是已经物是人非,社会的动乱使得两位故人在颠沛流离中重逢了,“落花”表明两人沦落不幸、同病相怜。因此,古诗教学切忌架空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不能只根据字词的表面含义来理解全诗,教师要聚焦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够“知人论世”,进而读透作品。

三、抓住重点词句

文言文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在表达习惯、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古诗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天书,因此,疏通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尤其是重点字词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字词是诗人情感的浓缩,或者是诗眼,或者是诗歌的主要描绘对象,因此,正确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词,有助于学生理清全诗的创作思路,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也是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基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必逐字逐句翻译,但必须找到重点字词,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比如,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开展教学。如第一句中的“辞”字把告别的气氛写得轻松而自然,说明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心情十分愉悦,而接下来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也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愉快轻松。最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用“轻”字修饰自己所乘之船,再一次体现了作者轻松的心情。通过分析这些关键字词,学生能够想象出诗人“站在船头,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顺江东下”,其欢快愉悦之情不言而喻。再如,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孤”是理解全诗非常关键的字,它既是指“楚山”的孤独,更是作者送走好友后内心的孤单。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12

数学反思能力与数学其他能力是统一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 数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可促进数学其他能力的发展, 提升数学素养, 完善思维机制, 令学生终生受益.在不等式教学中也要重视反思能力的培养, 下面以一例说明.

例 已知a+b=1, a, b∈R+.求证: (a+1a) (b+1b) 254.

通过让学生分析条件与结论, 首先从等号成立这一特殊情况入手.显然, 当a=b=12时等号成立.再从a+1ab+1b的结构特征, 自然想到运用基本不等式证之.但由a+1a2b+1b2 (abR+) , 得 (a+1a) (b+1b) 4, 达不到求证目的.这时可让学生反思, 为什么达不到目的?原来a+1a2b+1b2只需a, b∈R+, 而题设条件还有a+b=1, 并且当a+b=1, a, b∈R+时, 上述两个等号不能同时取到, 因而当a+b=1, a, b∈R+时, 不可能有 (a+1a) (b+1b) =4.那么怎么证明呢?让学生独立思考, 有学生得到解法:

证明 欲证原不等式, 即证 (a2+1) (b2+1) -254ab0.

=a2b2+a2+b2+1-254ab=a2b2+1-2ab+1-254ab=a2b2-334ab+2=14 (4ab-1) (ab-8) .a+b=1a+b2abab (a+b) 24=14.ab-8<04ab-10.14 (4ab-1) (ab-8) 0 (a+1a) (b+1b) 254.

教师对学生的解法加以肯定, 同时指出这种解法对解决本题是有用的, 但在解决本题的推广, 如当a+b+c=1时, 且a, b, c∈R+时, 求证: (a+1a) (b+1b) (c+1c) 100027时, 就显得十分繁琐.有没有更好的证法?

果然有学生提出仍利用均值不等式aba+b2=12ab141ab4.又 (a+1a) (b+1b) =ab+1ab+ab+ba, 其中1ab+ab+ba4+2=6.可到此他便做不下去了, 因为要使欲证不等式成立, 应有ab14, 这与ab14矛盾, 怎么办?这是又一次让学生反思的好时机.通过讨论, 有学生提出, 可通过实施减法来解决这种不等号反向的矛盾,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证法:

ab121ab-ab2-12=32 (1ab-ab) 2=1ab-2+ab94ab+1ab174.

ab+ba2 (a+1a) (b+1b) =ab+1ab+ab+ba254.

几经反思, 似乎已完成教学任务.但作为教师, 还应发挥主导作用, 不失时机地提出新问题:难道真的不能直接利用几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必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来证吗?显然只利用a+1a2已经失效, 出路就在作恒等变形.怎么变?果然有学生提出一个好方法:

a+1a=a+14a+14a+14a+14a5 (128a3) 15.

b+1b5 (128a3) 15. (a+1a) (b+1b) 25 (1216a3b3) 15.a+b=1ab12 (1ab) 3 (23) 2=26. (a+1a) (b+1b) 254.

教师让学生说出他是如何想到这个证法的, 该生说考虑到 (a+1a) (b+1b) 中, 每个“因式”轮换对称, 故只要考虑a+1a52.为了出现“5”, 就设法化a+1a这两个“项”为5个“项”.教师对该生给予表扬后, 进一步指出, 你们能从上面的证题得出些什么规律?如果要证前面提到过的“已知a+b+c=1, 且a, b, c∈R时, 求证: (a+1a) (b+1b) (c+1c) 100027”, 则应化a+1a=同学们通过观察、类比、联想, 很快发现一个规律:原题化1a为4个1a相加, 这个“4”正好是求证式右边分子25的算术平方根减1 (1b也同样) .显然, 在新问题中, 由于“3”项相乘, 故应化1a为求证式右边分子的立方根减1, 即 (100013-1=9) , 即9个19a相加 (1b1c亦然)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猜想, 对新问题进行证明, 发现猜想完全正确.教师再请学生观察, 有没有更简单的规律来确定这个“4”或“9”?可以发现“4”正好是左边“因式”个数的平方, 而“9”也同样.教师趁热打铁, 请同学们给出这个问题更一般的推广:若a1+a2+…+an=1, 且a1, a2, …, an∈R+, 则有 (a1+1a1) (a2+1a2) ++ (an+1an) = (n+1n) n.证明时, 应化ak+1ak=ak+1n2ak+1n2ak++1n2ak (k=1, 2, 3, , n, nΝ, 且n≥2) .

上述例题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主动探求, 不断反思, 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样既培养了反思意识, 也提高了探究能力.

以鼓励为话题的 篇13

老师的微笑会让我感到高兴,老师的夸奖会让我有点骄傲,但老师的鼓励最让我念念不忘。

记得刚入学时,走进教室我非常害怕。心中那块悬起的石头总是没有落地,看看周围同学又都是素不相识的。

第一节上课铃声响了,我们的老师走进教室,面带笑容地介绍自己,并且还问大家谁也愿意上来做自我介绍。我非常想上去,但我很内向,对自己没有信心并且又很害怕。老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和蔼可亲地鼓励到:“上来吧!勇敢点!”但我依然不敢上去。心中在想:我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接着老师又鼓励道:“说不流利也没事的,大家都不会笑话你的。”可我还是迈不开脚,不能勇敢地走上讲台。这时老师走到了我身边,弯着腰、弓着背,笑眯眯的、温柔的对我说:“上来吧,自信点,你上去了,大家都会夸你勇敢地,老师也会非常喜欢你的。”在老师的再三鼓励下,我终于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吞吞吐吐地开始介绍起自己。我讲得不是很好,但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让我对今后的学习都充满了自信。老师!谢谢您!

老师的鼓励

在这周里,我发现一年四班有一个叫XX的孩子变换特别大,他上课不再像以前那样做一个默默的“听众”,而是在我提出问题后,能让我看见发言的学生中有他的出现,这让我想起在周一的欣赏课时,我让每组同学到前面表演他不想做的,甚至还哭了起来的情景,那时看到他哭,我心里也不好受,于是把他们组放到了最后,在其他组表演时,我只是在他耳边说了几句简单的话,他当时就勇敢的站了起来参与表演,到第二次上课是让我看到他的变化让我很高兴。其实只要他们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就是我最欣慰的。

在老师的鼓励中,还在哪怕只是走一小步,也许在别人眼里这一小步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他们自身来说也是提高也是进步。

老师的鼓励

今天,我被老师表扬了一番。怎么表扬的呢?老师让小朋友为我鼓掌,然后老师说,“我念小迪的博客给同学们听。”这时同学们还没写完5呢。

老师就开始读起我的博客文章,是中秋月圆。读了一篇同学们又给我鼓掌。

是拯救月亮姐姐,是争气的月亮姐姐。

读完了之后,老师还夸奖了我和康康:子迪和康康要继续努力,每天坚持写日记,到学期结束有大奖。

我和康康都很开心。我心里盘算着,以后怎么写好博客日记。

不但如此,我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个好孩子。

我好喜欢表扬哦!

那些被忽略的鼓励

大海的广阔,因无数川流的汇集;山峰的挺拔,因厚重岩石的堆聚;花朵的动人,得益于朴素绿叶的衬托。而我在一次次挫折后不断爬起,离不开的是身边无数人们的鼓励。

夜深人静,窗外的世界早已安静,而我书房的灯光却始终亮着。看着墙上的钟表指针一圈一圈的转动,我却被埋在作业堆中,不得解脱。焦急涌上心头,我眼皮打架,又开始在困意与作业之间苦苦纠结挣扎,几乎濒临崩溃。

“吱呀——”一声,门把缓缓转动,门缝外母亲忧虑的向屋里探望,轻轻的对我叮咛到:“孩子,作业还多吗?再坚持一下,你可以做到!”我不耐烦的匆匆应声,母亲只好无奈地离开。

物理课堂上,老师挑选几位同学上讲台上协助做实验,同学们的手都高高的举着,争相应答,我也很是积极,高举着手,周围的好朋友和小组组员们帮着我将手臂更加举高,向我加油。老师点到我的名字,我激动又高兴的上台,更加认真地做起演示实验,以至于拿起实验器材时,甚至有些手抖。实验成功的演示了,我紧张而又激动的走下讲台,身后传来的组员们和好友热烈的掌声和与我同样兴奋的眼神。我回到座位上,却因一时高兴,忽略了那朋友们炽热的掌声,仅是淡淡的回应,忘记理会。

考试前一天,我有些紧张,父母来到我的身边,向我安慰:“孩子,不用担心,考好考坏都没问题,要相信你自己!”成绩出来,我发挥稳定,激动地向父母诉说考试结果,父母也真心为我高兴。

硕果的背后,是父母的关心,友人的支持,这些在成功的光环下被埋没的默默无闻,可始终却是成功背后的巨大支柱。正因那声坚定的鼓励,令我们更加勇敢,不断进取,那些被忽略的鼓励,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变得更加重要,在成功的脚步中愈发的熠熠生辉。

出人意料的鼓励

以前我在十一小的时候,作文像兔子尾巴一样短,所以妈妈经常说我是“作文白痴”。我二年级来到雪枫小学时,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写得非常好,简直是三、四年级的同学写的。因此,我感到十分沮丧、懊恼。

有一次,在作文课上,曹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我写出来的作文好像在对我说:“唉,黄翔宇啊,你连作文都写得那么差,还在同学们面前吹牛,你真笨!”于是,我开始自卑起来。

记得再一次放学后,曹老师把我留在教室里,和我谈起写作文的事。我原本以为曹老师会批评我,可我错了,曹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而是鼓励我。曹老师亲切、平静地对我说:“黄翔宇,你的作文比以前进步了,但是,你要多观察身边的小事,要把作文写得真情实感,我相信你如果多写、多练的话,一定会进步更大的!”我被曹老师的话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只夸了一次。于是我继续写了起来。我每用了一个恰当的好词、佳句,曹老师总不忘说一句:“进步了!”我的心里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把作文写得真情实感了,还获得了全校作文比赛的一等奖呢!家里人都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曹老师也对我赞不绝口,我的心里异常喜悦。

以希望为话题的 篇14

今天是难忘而欢乐的一天,我知道明天就要考毕业试了,我知道朋友们都要分开了。我有点难过的感觉。我会为我的所有朋友考好明天的检测,我会考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希望在明天,多谢朋友对我的爱。是朋友和我同甘共苦,是朋友让我得到欢乐。每天早晨六点多,揉揉贴在一起的眼皮,连续持续地打呵欠爬起来。老师总是准时地来到学校,总是没有休息的时间。常常是一个老师还没走,那个老师又来了。晚上七点多钟回家,还有做不完的作业。但我不怕辛苦,我要加油。我尝尝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甜果,我要考好明天是毕业试!感谢朋友的支持,是你们让我更加欢乐,是你们给予我自信心!信心+细心=成功。

其实六年级的生活并不是很枯燥的,我的老师们总是布置一些有用的作业,他们不是那些固执而呆板的老师,有这样的好老师真快乐!他们喜爱讲道理,他们上的课很生动,他们是个工作负责的老师,他们很幽默,他们很快乐!他们今天还说:“希望就在明天。平常考的再好也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要坚持到底,最重要是明天。考好这次毕业试,大家尽情地玩吧!”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要努力,明天的毕业试不算什么,和平常没什么两样,我要轻轻松松地考,我要细心地考,我要努力!

以古诗为话题的教学反思 篇15

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1]在任务型教学中,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以真实世界为参照物, 通过情境的建构, 从而实施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任务型教学已经在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英语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中强调“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 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2]《课标》指出,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种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必须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而不是“假交际”。教师应强调学生沟通获得信息的过程, 重视学生如何思考、交流、讨论、调查和合作,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人做事”[3]的要求。

目前就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不同版本教材而言, 普遍要求采用话题、结构以及“任务型”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 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下, 存在着教师理论水平总体偏低、大班化授课、城乡差异以及以考试为纲的教学体系等弊端, 制约了任务型教学在一线课堂中的实施。虽然有不少教师也在积极贯彻任务型教学思想理念, 努力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 但仍然存在着“教学目标更强调知识而非能力”“教学中会采用任务或活动, 但是任务的类型单一”“任务或活动更主要的是为了娱乐而不是学习, 因为学习过程和目标的呈现被弱化”“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很少, 更注重的是机械的练习,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讲授所占用”[4]等不少问题。带着以上这些问题, 笔者选择一所学校深入调研, 通过大量的随堂听课, 希望能够寻找出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任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改进的策略。

二、课堂实例剖析与改进

1、任务难度的认同

在教学PEP 3B Unit 4“We Love Animals”一课中Part B“Let’s do”有关动物单词时, 授课教师让小组成员轮流发出指令, 其他成员复述指令并模仿动物动作, 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 在教师领读转入小组任务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的感觉记忆并未能够转为短时记忆, 从而遗忘了动词的发音, 如“hunt”“climb”等词, 这就导致部分发音存在问题的学生产生了从众心理, 开始一味地模仿反应最快的同学, 其个体本身缺乏对语言的思考学习过程。这一系列问题最终表现在学生开始寻求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用“mouse”代替了“hunt like a mouse”, 用“elephant”代替了“walk like an elephant”, 这也就宣告了教师有效任务教学的失败。

对于该段内容的教学, 笔者课后与授课教师交流分析后认为,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英语, 兴趣非常高涨, 同时, 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Animals”亦是学生极感兴趣的, 但是由于学生年纪较小, 短时记忆能力较弱, 直接导致其课堂语言交流能力匮乏, 最终很难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教师层面来说, 教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未能顾及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 未能考虑到部分语言智能较为薄弱的学生的需求, 仅仅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判断教学重难点, 这最终导致部分学生主动降低任务的难度, 未能够完成教师有效教学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 任务的设计者和任务的执行者在任务的难度方面产生了认同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任务的失败。

在随后另一平行班的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根据讨论结果主动将任务难度降低, 将原先“Let’s do”听指令做动作的任务设计转化为小组讨论模式, 指导学生结合上一个单元“Let’s paint”中刚学过的color为“动物园”着色, 并将可选用的参考例句罗列在黑板上, 供学生陈述使用。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 小组A陈述说:“Look at the picture.Th e mouse is black, the bear is brown, the bird is red...”小组B则进一步加大了任务的难度, 将第二单元“Look at me”所学body单词系列和color相融合, 在陈述时他们表示:“Th is is the zoo.Look at this bear, hands are green, legs are yellow, and body is black.Wow, it’s colorful.”至此, 在全班热烈讨论color的过程中, 有效任务教学的目标也顺利实现。

可以说, 在第二次课堂教学中, 授课教师找到了第一次任务教学失败的症结, 即未能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任务难度的认同, 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将为动物着色作为切入口, 将已学的颜色与动物相结合, 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 为学生建构起合适的运用语言的场域, 有力地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语言结构体系。同时, 低难度的任务也激发了部分学生提高难度的兴趣, 这些学生不仅将颜色与动物组合, 还将身体部位与动物组合, 进一步将未知与已知相结合, 激发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同时,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给予了学生思想碰撞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任务学习的主人。

2、任务目标的明确

在教学PEP 4A Unit 5“What would you like”中Part B“Let’s Chant”部分时, 授课教师将学生分组后配置勺子、盘子等道具, 学生在听读磁带后边传递这些道具边念唱这部分内容, 顿时课堂内一片热闹, 学生兴奋地边拍桌子边传递道具, 嘴里念念有词。可以说, 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 教学目标也似乎达到了教师的预设。但据笔者观察发现, 部分学生嘴中念念有词, 虽然完全投入到了任务之中, 但任务结束之后, 学生却对所学内容遗忘甚多, 根本未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事实上, 这一类的任务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屡见不鲜。教师刻意追求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性, 更多地关注了任务的娱乐性而非学习性, 导致学习过程和目标呈现被弱化, 最终未能实现有效任务教学的目的。

在对教学过程分析过后, 教师改变了教学策略, 设计了以下一段对话模式由学生演练:

A: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John?

B:I’d like some_____.

A:I can use_____, can you, John?

B:Let me try.Oh, no, I can’t.Pass me the____, pass me the_____, please.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 不仅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还给予了学生大量的语言锻炼机会, 避免了机械的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避免了任务走向娱乐性而导致学习性降低的缺憾, 还充分发挥了任务型教学的交际作用。

3、任务情境的真实

在教学PEP 5B Unit 2“My favourite season”时, 教材中提供了一份关于favourite season的调查表, 如下所示:

在初次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教材要求,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询问。部分学生询问完毕后便开始坐在位置上等待, 有些学生甚至并未参加询问, 直接填上好朋友的姓名之后胡乱勾取, 整个课堂氛围略显混乱。在随后的汇报过程中, 学生也是简单地通过“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课堂气氛相当沉闷。

分析本节课堂设计, 教师设定的任务目标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符合, 完成了“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的目标语训练, 又给予了学生调查过程中的主动权, 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五年级下的学生, 思维模式与心理特征已经较三、四年级有了很大的变化, 初级简单的调查任务已经无法激起他们的兴趣, 缺乏情境且枯燥的一问一答让学生只会敷衍地去完成教学任务, 根本达不到教师内心所构想的任务目的。

经过分析改进后, 授课教师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 为各小组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对话, 从而将简单的调查问卷转化为真实的场景再现。现取其中一小组对话为例:

A:I like swimming.So I like summer very much.

B:So summer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

A:Oh, no, I like fl ying kites.So I like spring too.

B:But, __________________best?

A:OK.Winter is my favourite season, because Ilike making a snowman.

B:So, are you sure?

A:Sure, ______________best.

教师通过将语言生活化设计, 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 让学生在对话中完成任务教学, 而且对话中还含有幽默元素,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形式的转变, 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因素, 使得小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任务, 最终达到了有效任务教学的目标。事实上, 任务型教学就是要求师生的对话能够贴近生活, “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 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主题:如食品、动物、班规、校规、体育运动等。”[5]通过完成这些可以感知的任务, 也为学生将语言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奠定了基础。

三、对任务型教学的进一步反思

通过近半年的课堂观察, 笔者发现, 尽管当前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屡被提及也广为实施,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 如师生对于任务的难度认同存在偏差, 任务强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忽略了学习目的, 任务的类型较为单一等。因而, 结合这些问题及课堂实践, 笔者认为, 有效的任务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1、任务难度要考虑学生需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对于任务难度的看法很可能是不一致的。教师设计的有些话题, 虽然学生喜欢并表示了强烈的兴趣, 但是由于受到个人语言能力的制约, 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比如在案例1中, 教师让学生边模仿动物边学习短语, 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涨的, 但是受制于词汇, 任务最终的实施效果就未能达到教师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 材料、活动、教师、学生等都是影响任务完成的重要因素。在这几个要素中, 学生要素对任务能否有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学生是任务的最终执行者, 所有的其他要素都是为学生学习所服务的。一旦任务难易偏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脱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言能力, 任务的有效实施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到任务当中, 才能达到教师的既定目标。

2、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能够在“做中学”“用语言做事”, 它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任务为途径, 强调真实意义上的交际, 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6]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任务能够贴近生活, 尽量建构生活原貌, 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正如案例3中所呈现的那般, 单纯的调查访谈与小学生的生活脱离较大, 学生难以在这种简单乏味、脱离生活的任务中寻找到乐趣, 所以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

生活才是教育的主要源泉。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都是强调生活与教育两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教师也只有深入到学生中, 才能了解到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的需求是怎样的, 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 而不会因为任务设计而产生隔膜。

3、任务目标要帮助学生学会交际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 是交际法的发展, 而非交际法的替代物。[7]任务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任务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培养学生能够实现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更多的真实交际场景, 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得到训练, 而非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正如案例2所示, 一味地让学生Chant, 使学生在貌似热闹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 但到了评估阶段却发现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知识。只有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交际环境, 让学生在交际中获取知识, 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巩固知识。

总而言之, 语言就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则是一种交际的过程。教师要本着这种心态进行任务设计, 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而非刻意地追求交际以至走入一种“假交际”的歧途。教师只有在摸索过程中不断改进任务, 才能够最终实现有效的任务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6]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认知心理学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0, 1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010-07-29) [2011-4-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吴欣.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4) .

[5]罗少茜, 徐鑫.初中任务型英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3) .

上一篇:科学能力评价工具评析下一篇:厨房承包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