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体育论文(精选7篇)
体育体育论文 篇1
小学体育课堂的快乐体育体育训练论文
摘要:课堂体育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体育训练,让课堂40分钟有限的体育训练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本文剖析了小学体育教与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课堂体育训练;小学体育;有效性
1我国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的现状
据目前中国多数学校的研究发现,许多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了充足的备课并且学生们也进行积极地配合了,但是学习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却事倍功半。那么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成为老师们和教育专家们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了。从其主要原因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体育训练不及时,内容过度重复。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中,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一些教师并没有计划着完成,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教过的内容上,担心学生记不住于是在课堂上一遍遍地重复,并且讲课速度过于慢,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厌学和不耐烦,并且体育训练内容不能按时完成的后果。第二、过度重视体育好的学生,致使部分成为小学体育体育训练课堂的旁观者。教师们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为了达到调动学生们积极性的目的常常以发问或者做活动等其他形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然而,对于老师们的发问或者一些课堂活动,一些同学由于对于老师的指令不十分清楚或者小学体育学习程度较差没有办法十分积极地参与其中,这样以来学习好的学生就成为活动中的主角,学习好的同学积极性越来越高从而也越来越愿意参与其中,而学习差的同学或者是没有明白老师体育训练指令的同学则越来越处于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的边缘位置。这种结果就是,好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而学习差的学生相对越来越差。对于课堂中表现积极地学生和不积极地学生,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老师们也往往没有给予公平的待遇和机会。这样就打击了差生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得他们越来越不自信,对小学体育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第三、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活动注重“质”而忽视“量”。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对国民小学体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体育在从部分人群走向大众化,那么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小学体育这一属于日常交际表达的范畴对于学生们就业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参与能力、体育训练和协作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后就业不仅小学体育训练可以流畅灵活使用,而且处事能力整体形象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许多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在小学体育体育训练上不至于表达不出来,因此在平时的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中十分在乎课堂的活动数量,想通过模拟交流环境来提高学生们的体育训练。我们不能否认,一定量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以及记住一些学过的词句有帮助作用,但是教师们却忽略了小学体育课堂活动的质量,这才是许多教师努力准备体育训练但是学习能力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
2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第一、教师们在小学体育课堂的体育训练活动中提出的课堂问题要有质量。教师们在提问题时,应该考虑所提出的小学体育问题大部分学生是不是能够回答出来能够自己解决。如果所提问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自己解决,那么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做无谓的功夫来浪费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了。如果所提问的问题大部分同学不能够自己解决,而且这个问题能够使得学生们学习到很多课堂中或者以后对生活有益的知识,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应该提问的问题。另外,对于提出的问题应该运用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防止指令不清的现象发生也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第二、教师们应该把握分寸地讲课训练。讲课时小学体育体育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们的讲课应该在体育训练大纲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体育训练的一些技能使得体育训练恰到好处而不失分寸。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中,如若教师严格按照体育训练计划,面面俱到地进行体育训练,这样的教师往往注重体育训练任务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以至于学生无心听课。在体育训练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单元的某些词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该单元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从体育训练论的角度看,恰当的讲,还要注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根据维果茨基的`学习潜力理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学习的佳境。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除了更新体育训练观念,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也要更新,要根据体育训练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新颖的体育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实施体育训练。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网络资源应有尽有。教师可上网获取为体育训练所用的资源。把所需材料下载、打印出来散发给学生,供学生阅读。也可以将好的网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浏览,也会有意外的收获。培养学习小学体育的兴趣,是课堂体育训练的有效延伸,并能产生课堂体育训练所不能有的效果。在小学体育体育训练中,由于它是从听、说、读、写、练多方面同时刺激学习者大脑神经,能唤起学习者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多通道输入体育训练信息。而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所具有的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增加学习者对体育训练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力。第四、完善自我,培养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课堂体育训练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体育训练立足点,把体育训练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学体育,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体育训练的有效性。
体育体育论文 篇2
基础概念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要想建造高楼大厦、房舍殿宇必须有稳固的地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基础概念的地基之上;基本概念对学科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概念的混乱的学术研究就像根基不稳的房屋一样缺乏有力的支撑。在体育学研究领域内,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常常被混淆与乱用。因此,明确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体育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由“民俗”和“体育”两个词构成,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俗”一词的理解。“民俗”是一个外来词,“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1]。民俗是指民间风俗现象,那么要把握“民俗”,就要对“民间”和“风俗”二者的含义有清晰地认识。“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2]“‘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3]。因此,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4]。
世界著名民俗学家哈森教授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分类,它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两方面的东西。文化是人造的环境,它不能被生物性地遗传,人类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这被称作文化适应(inchlturation),学习他所出生社会、社区的文化,所以一个婴儿出生了,它需要学习语言、礼仪、风俗、宗教、价值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认知,学习通过训练塑造人们的行为。谈及民俗,民俗可能是文化所是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语言、社会组织、礼仪和习俗、信仰和知识、仪式、宗教、幽默、娱乐等等、社会交往———男人在女人面前怎么表现,女人在男人面前怎么表现,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文化。民俗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中国人成为中国人,让俄国人成为俄国人,让埃及人成为埃及人,如此等等,通过学习获得,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5]。哈森教授主要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解释民俗,而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教授则从民俗的社会功能方面来解释民俗,他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即传统与文化的活态形式。它是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淘洗,留下来的文化的精华,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民俗对于特定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功能,因此,民俗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哈森教授和田兆元教授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民俗”到底是什么,他们都强调了民俗的文化认同功能,民俗无论是在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和适应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世界;在社会而言,社会通过民俗的文化认同性组织和巩固自身结构。那么,民俗体育则是民间风俗活动中出现的体育,这种体育与民俗关系密切,是民俗的有机部分,是能够体现民俗文化属性的体育。是在特定群体中具有文化认同的体育形态,就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是帮助个体形成群体认同感的体育文化,例如,我们儿时玩得踢毽子、跳房子、拔河等等,通过参加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我们获得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融入日常生活的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将民俗体育理解为:民俗体育是一种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群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体育文化形态;它形成于过去并绵延至今,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和发展之中,是一种活态的体育文化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中,民俗体育原初赖以生存的语境发生了巨变,因而其发展模式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裂变;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体育发展的文化空间主要是节庆节日、集、庙会等传统文化空间;而在现代城市中,传统文化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民俗体育失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城市中的社区、公园以及赛事、表演活动成为了民俗体育发展的新的文化空间,民俗体育由原来节庆节日走入了日常健身活动。这些新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体育。在城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空竹、风筝、气功、太极拳等民俗体育活动,它们既不是发生在节日节庆的文化空间之中,也不具有传统的仪式,可见,民俗体育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变化。
另外,国家编创和推广的新体育项目中,很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俗体育,但是它们的编创吸收了传统风俗文化、体育文化的要素,那么它们又应不应被纳入民俗体育的范畴呢?本文认为应该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虽然这些新的民俗体育项目未必具有民俗体育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特点,但是它是从民俗体育“根”上长出的新枝叶,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性条件下民俗体育发展中自然衍生出的新路径,是民俗体育适应性发展的结果。正如现代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中衍生出的,但是我们不会否认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事实;现代龙舟竞技也是从传统龙舟竞渡文化中发展起来,龙舟的竞技化发展虽然使龙舟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竞技龙舟文化促进了传统龙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因此,鉴于民俗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我们将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为:民俗体育是指在体育中能够体现某一民俗活动功能和文化意蕴的体育。
2 民间体育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7]。那么民间体育就是在广大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与官方体育相对,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之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依此而言,民间体育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活动形式,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的范畴,即使是小区中偶尔发生的一场足球赛、篮球赛,也属于民间体育。
但是,《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解释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8]。并且指出“民间体育具有民族气息、地方特色,是传统的体育形式。这一特征又使其严格与近代西方体育形式相区别”[9]。按照这一概念,民间体育应该不包含近代西方体育的内容,那么现今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以及新兴的攀岩、自行车、轮滑等不属于民间体育的范畴。这与现实生活中民众对民间体育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在生活中,当提到民间体育时人们一般认为是指与官方体育活动相对的体育形态,即除官方体育以外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称为民间体育,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体育项目。
“民间”是汉语中的固有词汇,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体育还未传入中国,民众口中的“民间体育”指的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世界中广泛存在和开展的游戏、竞技、娱乐等活动形式,民众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日常生活习惯以语言的形式保存了下来。程征先生就认为:“‘民间’的概念是随着原始文化阶段的混沌状态的结束,文化在文明社会条件下演进分化,相对于宫廷、文人等概念的确立而确立的”[10]。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指人民中间,主要指与官方相对而言”[11]。程征先生关于“民间”的观点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与钟敬文先生对“民间”的定义是一致的,都是指民众中间,与官方相对。而《体育科学词典》关于民间体育的概念则强调民族气息、地方特色以及传统性,其对民间体育的界定与“民间”一词的理解不相符,并且与现实和当下研究趋势也不相符;另外,《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界定,容易引起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等其他相关概念的混淆,因此,我们不采用《体育科学词典》的观点。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
3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传统文化在体育中的体现。对“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传统体育的界定。“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12]。“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他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和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13]。也就是说传统不仅仅只是历史的遗存,而是“活在现在的历史”或者说“活着的过去”,是较现代而言的。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也变革着历史,它是历史在现代的活跃。
因此,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目前,在我国,传统体育一般是指鸦片战争以前形成,并一直衍传至今的体育文化形态。应该说,从历史变迁的视角而言,目前学术界的这种关于传统体育的认识存在商榷的地方。
4 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族”一词的把握,对民族体育概念的研究也大都是从“民族”一词入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涂传飞将国内外已有的对民族的定义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强调民族的“客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最典型的是斯大林给民族下的定义。二是强调“主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代表性的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三是选择跨越“主观———客观”谱系的标准对民族进行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安东尼·斯密斯。[14]涂传飞在三个流派的基础上总结出民族的本质属性是“民族认同”,认为“民族体育之所以是民族体育是因为它是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因为,在一定的民族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形式,而只有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传统体育文化才是该民族的民族体育”[15]。王俊奇则采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的《文化学词典》对民族的解释:“民族,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有广义、狭义。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同时还有其它广泛用法,如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狭义的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依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民族体育概念进行界定,广义的民族体育是“在历史上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的为该民族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印度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狭义民族体育界定是“近现代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反映并承载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该民族所创造和享用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1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民族体育的概念,涂传飞强调“民族认同”、“民族共同意识”;王俊奇则强调“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不同而已。它们最根本的是指民族体育的群体认同性,即它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石上建立发展起来,是民族文化的产物。首先,从民族体育起源和形成过程来看,民族体育既可能是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体育文化,也可能是从其他民族传入,经过与本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成为民族的体育文化。归根结底,只有获得了群体文化认同的体育文化形态才是民族体育。其次,从民族体育的存在形式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不限于一个民族,它可能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如秋千、龙舟、舞龙、舞狮等,就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然而,不同的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则各具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印记。最后,在民族的历史中曾经绵延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复存在的体育形式,是否属于民族体育?本文认为是属于的。民族体育概念的核心和本质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至于是否一直绵延存续至今并不是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存在的体育形式属于民族体育。这也是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之一。
由此可见,民族体育项目不一定为某一民族所独有,而可能存在于多个民族,但是不同民族的同一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不同,即反映和承载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文化不同。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已消逝的具有民族共同意识的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因此,民族体育是反映和承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民众共同享用的民族整体的体育文化。
5 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关系辨析
民俗体育是民俗中的体育,是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活动。民间体育则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以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既包括传统体育也包括西方体育、现代体育等非传统体育,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就可以称之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俗体育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的民间体育,它们都是扎根于民众生活中的体育。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相比,民间体育具有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外延更加广阔:民间体育的文化空间几乎可以是民众生活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而民俗体育的文化空间一般是特定的节庆节日和特定的场所,即民俗体育的发生具有内在的节律性。因此,本文认为民间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是能够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意识,具有民族认同并为民众所享用的文化。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体育的本质与核心是民族认同或者说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体育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众认同,具有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且56个民族共同享用的体育;56个民族也各拥有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如汉族体育、藏族体育、蒙古族体育等等。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今已不存在的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也是民族体育的范畴,虽然它们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们曾是产生过民族认同的文化,而只是随着民族的消逝而消逝了。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其传统性。
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两者之间互有交叉、重叠:传统体育包含大部分民族体育的内容,但是从广义的民族体育概念来说,民族体育包括已经消逝的民族体育,而这一部分民族体育不符合传统体育“活着的过去”的特点,不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因此,传统体育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民族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一般而言,民俗体育一定具有传统性,传统性是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所以民俗体育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而民间体育与传统体育则是互有交叉、重叠: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传统体育,同时还包含非传统体育;而传统体育中不仅有民间体育的内容而且还有官方(宫廷)体育,因此,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都不能包含彼此所有的内容,而是互有交叉、重叠。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也是如此,既有交叉、重叠又不完全相同:民俗体育具有集体性的特征,但是这种集体性在某些民俗体育中可能还未达到“民族整体”的程度,而是被民族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所认同;反过来,民族体育也不包含民俗体育的所有内容,民俗体育具有模式性,往往具有一定的仪式,而民族体育不具有这一特征,有些民族体育是没有仪式的。民族体育与民间体育也是既有交叉、重叠,又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一样,都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但是不能包含全部的民族体育,例如,历史上曾存在的古埃及体育、古希腊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却不是民间体育。
可见,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之间的关系: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及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是相互交叉、重叠,既具有相同的部分,又拥有各自独特的领域。
6 结语
关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我们认为,它们的所指和能指是针对不同出场语境中显现的文化意蕴而言的。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都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对于某两个概念而言,它们又可能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对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和使用,要结合它们发展的实践语境来探讨。
参考文献
[1][2][3][7]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
[5][6]中国民俗学网.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N/OL].[2013-1-25].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1&NewsID=9122.
[8][9]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9-180.
[10][11]引自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42.
[1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3]引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4][15]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2.
体育体育论文 篇3
关键词: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非传统性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04-0008-04
A follow-up discussion about the concept of and relation between civilian sport, national sport, traditional sport and folk sport
——A discussion with Mr. TU Chuan-fei and his associates
CHEN Hong-xin,LIU Xiao-p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Abstract: By applying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folklore and study of nations, the authors dissected the concept of civilian sport, national sport, traditional sport and folk sport, and considered that their relation should be as follows: folk sport is a concept with a broad intention and extension, including national sport; national sport is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sport and non traditional sport; folk sport is a branch of traditional sport,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 of traditional sport.
Key words: civilian sport;national sport;traditional sport;folk sport;non traditional sport
拜读涂传飞等人[1]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一文(以下简称涂文),颇受启发。当前学术界常常把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等一些相关概念混同、交替使用,涂文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提出新的看法,这对于澄清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有不同的意见。
1对几个概念的界定
1.1民间体育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指人民中间,主要指与官方相对而言[2]。钟敬文先生[3]认为: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群众。在文学领域中,陈思和[4]认为民间文化形态是指在国家权利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世界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虽然在政治面前民间总是以弱势的形态出现,总是在一定的限度内被迫接纳权利,并与之相互渗透,但它毕竟属于被统治阶级的“范畴”,而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由以上概念可知,民俗界与文学界都对“民间”进行了阐述,但都仅将其看作与官方联系在一起,将其作为与官方相对的概念。陈勤建等[5]从民俗学的视野对“民间”的概念内涵进行了一番梳理,认为“民间”这一概念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认为“民间”是(1)社会中的“人”所充当的一种角色;(2)“民”生活、活动的空间世界;(3)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可见,民间跨越了官方的界限,是外延宽广的术语。民间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固有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民间的自由、自发、自然、散落等生活方式特点。如民间体育在一定形式上表现出没有高度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固有的文化传统则表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特有的文化内涵。如中国民间体育多模仿动物动作,如五禽戏、大雁功以及仿生武术等,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善于直观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6]。我们在对民间体育进行研究时,就应该掌握和理解这种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涂文[1]中认为:“民间体育是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体育活动”。把民间体育与其他体育形态的主要区别定位在是否“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由此认为民众偶尔的一次体育行为也属于民间体育的范畴,如热爱足球运动的几个年轻人很偶然地相约在某个足球场进行一次足球比赛,那么这些年轻人的体育行为就是民间体育。民间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没有高度组织化和制度化,笔者是赞同的。但是应该认识到,民间体育应该有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是不同于其他体育形式的一种特殊体育形态,如果把民众偶尔的一次普通的群众体育活动也认为是民间体育,那就忽视了民间体育固有的方式和文化内涵,而将民间体育等同于没有组织化和制度化的一切体育活动了。因此我们认为,民间体育是一个内涵与外延宽广的概念,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直接创造的,有着固有的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体育形式。
1.2民族体育的概念
当前学术研究中对民族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民族的产生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同步的[7]。这种理解下的民族体育通常是与西方国家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传播的现代体育相对而言的。二是认为民族的出现是与文明社会产生之初同步的,按照这种说法,古代的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都已经形成了民族[8]。三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9]。四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林耀华先生[10]对民族的界定为:“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是一种比较宽泛的说法,是目前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一种。即民族包含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以及当今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涂文中也是在鉴于这种稳定的共同体的基础上,将民族体育界定为:“民族体育是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为该民族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该定义认为民族体育首先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其次认为中华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应该讲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单是指少数民族。如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上,有学者根据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观点指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当中的数十种兄弟民族,是不同层次的民族共同体辩证统一的民族结构。只强调中华民族一体,而忽视各兄弟民族客观存在着的不同特点、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或只强调各民族是都具不同特点、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的单一民族,而忽视了中华民族的整体不可分割性与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两者都是片面的[11]。可见,民族体育包含着少数民族体育,在这一点上笔者也是赞同的。但对于民族体育是否就是一种传统体育文化,我们认为“传统”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应该是其重要特点。因此,像投壶、蹴鞠、马球、樗蒲等体育应是非传统体育,但他们也属于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不仅包括传统体育(武术、易经筋、赛龙舟、舞龙等)也包括非传统性体育(投壶、蹴鞠、马球、樗蒲等)。因此我们认为,民族体育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和享用的特殊的体育文化。
1.3传统体育的概念
对“传统体育”的理解主要在“传统”二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传”是由一方交给另一方;由上代交给下代。“统”是指事物彼此之间连续的关系[2]。显然,“传统”不是指过去发生过、曾经有过的活动,更不包括已经死亡、消失了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应该是其重要特点。其次,传统“是一个流动的、生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已经生成和已被规定了的‘在’者”[12]。“传统”具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变化的特点,“传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不断的生成创造过程中,不光是已经创造存在于人类中的,也包括即将要创造的。因此,不能仅以时间界限来界定与“现代”相对应,把历史等同于传统是错误的。
涂文认为传统体育是指人类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能够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应该讲提出传统体育是人类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观点,正是体现了“传统”这一动态的概念和不断的生成创造过程。但是,涂文中认为传统体育包含民族体育,将民族体育作为传统体育的下属概念,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传统的形成是以一定区域和一定社会中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即“民族”为前提的。从文化的角度讲,它是由各民族历史演化而成的一种悠久的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创造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表现。民族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的精神面貌、民俗习惯、传统与道德、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等,构成传统文化的特征。譬如中国文化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对传统体育的产生及其发展有着巨大影响[7]。因此,我们在谈“传统”的同时,是以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即“民族”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传统体育包含不了民族体育,根据前面我们对“传统”概念的理解像民族体育中的投壶、蹴鞠、马球、樗蒲等消失的内容不应该包含在传统体育之中。我国许多学者从“民族”的角度研究传统体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笔者也比较赞同许多学者提出的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传统体育”即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说法。在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以来西方体育的强势入侵,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也正是随着这种“土洋体育”的论争而萌芽。而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只有土生土长的体育形态,而这些土生土长的体育形态正是随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下来的。可见,就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它是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类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
1.4民俗体育的概念
当前在民俗学领域中对于民俗的研究主要有二种学术取向:民俗事象研究与生活整体研究。如果把民俗作为民俗事象研究,那么民俗则作为文化而存在,它是相对静止的,呈现为事象;如果民俗作为生活而存在,它是动态的,呈现为过程。可以讲,这两种取向各有自己的优势又各有自己的不足[13]。高丙中教授[13]认为,这两种学术取向是互补的,是民俗学在当代展翅腾飞的两翼,民俗学在当代欲求大有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开展民俗整体研究,把民俗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文化领域。而在社会生活、文化领域内,民俗学奠基人之一钟敬文先生[3]认为,只有那些在内涵上具有“集体性、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等性质的现象才是“俗”。民俗的集体性在于民俗是一种集体行为而非个人的,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是形不成社会民俗的;民俗的类型性指表现出一种固有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社会的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标准;而继承的与传布的则表现了民俗在时空上的延续性与蔓延性。例如,风筝是一项古老的民俗体育项目,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到今天仍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现已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文化。
涂文[1]中根据民俗之“俗”的内涵将民俗体育界定为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应该讲,该定义表现出了民俗体育之“俗”的基本特点,但该定义认为民俗体育的表现是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习惯之中。如提到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传统的风俗和仪式贯穿于荡秋千的整个过程始终,并且成为这些民族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由此认为这种条件下的荡秋千就应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而现在许多小区和公园里的荡秋千活动由于它没有融入和依附于一定的风俗习惯之中,不具有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属性,故这种条件下的荡秋千就应不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我们认为其实这是将民俗体育窄化的认识。民俗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在于其产生时主要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民俗习惯,从而表现出它的集体性、传承性等特点,但在其产生之后,再进行这些民俗体育项目运动时,并非一定要依附于这种民俗习惯。我们不能说在端午节举行的舞龙属于民俗体育,而在平时进行的舞龙则不属于民俗体育。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今天许多学校中开展的舞龙、舞狮、竹竿舞等民俗体育项目又能叫什么呢?因此,我们认为民俗体育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中所创造并为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集体的、模式化的传统体育活动。
2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以上概念的认识可知,民间体育涵盖最广,内涵最大。民族体育正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文化,而民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因子和基础文化,它是政治、法律、宗教、伦理、艺术等制度和经典文化的原生体,儒家、道家思想,都来源于先秦时期民间文化的滋生繁养[14]。换句话说,民族体育正是源于民间体育,民间体育虽然不见经传、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却是民族体育的基因和文化基础。民族体育分为传统体育与非传统性体育,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传统体育即民族传统体育,通常包括传统导引、养生等传统体育。而非传统体育则是指蹴鞠、马球、投壶、樗蒲等已经消失或失传的民族体育项目。民俗体育属于传统体育的重要部分,对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民俗体育即属于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分支。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在某些部分有一定的重合性和关联点:第一,两者都属于文化范畴;第二,两者都属于历史范畴;第三,两者都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性[14]。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相比,其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更为广泛,研究重点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民俗体育的研究内容必须是具备“俗”特点的传统体育。如前所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武术、易经筋、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也包括民俗体育中的赛龙舟、舞龙、放风筝、跳皮筋等;而民俗体育却不包括武术、易经筋、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
3结论
按照涂文中的观点,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传统体育又可分为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互有交叉,但两者并不等同,而是并列的关系。
我们认为民间体育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直接创造的有着自身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体育形式,涵盖民族体育。民族体育正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独有的,指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所创造和享用的特殊的体育文化。按照传统性的特点,可将民族体育分为传统体育与非传统性体育两大类。传统体育包含不了民族体育,就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传统体育即是民族传统体育,它是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类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而民俗体育则是传统体育中具有集体性,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体育形式,属于传统体育的分支。
简言之,可将其相互关系应表述为民间体育涵盖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分为传统体育与非传统性体育,民俗体育是传统体育的分支,是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2]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1.
[4]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 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4-65.
[6] 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45.
[7]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109.
[8]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55.
[9] 编写组.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0]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1]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9.
[12] 洪汉鼎.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3]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0-75.
[14] 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6-20.
“体育计划”体育工作计划 篇4
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工作抓紧、抓实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继续开拓进取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将继续做好体育工作。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
2、以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3、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4、逐步探索科学的管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条例》
5、继续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
三、具体工作
1、不断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
今年我校将继续去年的体育领导小组,使体育工作管理形成网络化。即校长→体育分管校长→分管教导→体育教研组长→各体育教师→各班班主任和学生。实行各级逐步下达计划,再实施,最后总结的工作流程。在工作中不断调整管理体系,力争使今年的体育管理工作做到了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2、常抓“六认真”
今年将继续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八认真”,使之形成常规,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体育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力争本无意外事故。体育教师要严格对照《教学工作常规十条》和《师德规范》以及《体育教师岗位职责》上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杜绝了体罚与变相体罚。3、搞好教科研
为了进一步做好体育教学的改革工作,除了每月一次的体育工作例会和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外,每个体育教师继续参加了苏州市级主课题《培养体育舞蹈人才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每月开展一次教科研例会,教师必须写好课题计划与研究卡,平时在教学实践中能围绕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探讨。学校将在可能的前提下,组织体育教师到体育工作做得扎实的兄弟学校进行参观、学习。4、抓好课外活动
1、今年继续抓好学生新的室外操,进一步规范眼保健操,并于10月份举行全校广播操比赛。
2、做好一年一次的五项身体素质测试,做好登记、分析和总结工作。五项身体素质测试项目:50米、50米×
8、立位体前屈、斜身引体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
3、做好一年一次的达标工作,做好登记、分析和总结工作。达标的项目:10米×
4、1分钟跳绳、立定跳远、掷实心球、1分钟仰卧起坐。
4、学校召开一年一次的春季田径运动会。
5、全面开展冬季三项活动,在市级冬季三项赛中力争前三名。
6、根据学校的特点与教师的特长,每个年级组织一个校级田径队和一个球队:六年级田径队由龚雁江负责,兼带男子排球队;五年级田径队由朱静燕负责,兼带女子排球队;四年级田径队由管向荣负责,兼带男子篮球队。另外由邵军老师负责全校的男子足球队。运动队每周一、三、五必须训练1.5小时,在9月份的市田径运动会和1月份的冬季三项赛等比赛前夕进行一定时间的集训,比赛成绩要求比去年有提高。另外,在学生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好苗子,组建了运动队梯队。在训练中,教师不仅要抓训练、又要抓学生的思想,一有问题应及时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向领导反映。
四、确保经费,进一步完善场地和器材
去年我校建成了200米的塑胶操场,使得学生的活动场地成为全市第一流,又配备了专门人员看护操场,制定了操场的管理制度;今年学校将为器材室新添了一些器材,以确保体育课和运动队训练的正常开展,逐步使我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达到国家标准。体育教案-体育与健康教案 篇5
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上课形式:分组不轮换
班级:高二(2)人数:43人授课人:李决时间:.10.27
教学内容
1、田径:三级跳远(跳跃练习);
2、实用体操:伤员搬运
三级跳远重点: 单腿跳接跨步跳技术;
难点:起跳腿的曲伸
伤员搬运重点:搬运方法
难点:不同情况下的搬运
教学目标
1、通过单腿跳和跨步跳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单腿跳接跨步跳技术;
2、通过搬运伤员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搬运伤员的方法;
3、通过以上练习,发展学生的下肢的力量及灵敏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顺序
教 学
内 容
达成
领域目标
学 生
活 动
次数
教 法
指 导
组织、要求
及 预 想
一
l 课堂常规
l 导入
l 明确内容、目标。
(2')
l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l 体委整队集合。
l 向教师问好! 听讲。
l 见习生随堂听课
l 指定集合地点,鸣哨集合;
l 向学生问好!
l 宣布课的内容;
l 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XML:NAMESPACE PREFIX =O />
“队列整齐,精神饱满”
二
l 徒手操
l (4’)
l 充分活动身体各个关节。
l 认真听讲。
1
l 领做徒手操
要求
“徒手操”
三
学习三级跳远第一跳即单腿跳与第二跳即跨步跳的技术
讲解示范(2’)
1、动作连贯、协调
1、 听讲思考。
2、观察示范,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并欲望试验。尝试练习,并思考问题:
2—3
1、组织观看示范并设疑:A:单腿跳是如何换腿的;B跨步跳
五
1、归纳要领,完善技术。
(9’)
2、跨步跳3、单腿挑难点:起跳腿的曲伸
1、引入最佳学习状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l 反思归纳,制定有效练习方案。
小组内自评和互评
2组
1、 提出要求。组织学生练习。
2、 跨步跳20米
3、连续两次单足跳接换腿20米
4、教师巡视点拨。。
易犯错误:单腿跳换腿不及时
纠正:起跳腿曲伸练习练习;
六
l 跳跃练习
(4’——5’)
1通过练习发展学生下肢力量
1、学生思索什么方法可以发展腿部力量
2、练习
2
1、单足跳20米
2、跨步跳20米
在跑道上进行练习
七
“搬运伤员”15′—17′
1、搬运的方法: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可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和运送的距离远近而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徒手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的伤者,担架搬运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1、会运用所学方法用于实践
2、培养品质,陶冶情操。
3、学会建立团队合作意识。
1、学生情绪高涨认真听讲。
2、明确要求,统一行动。
3、搬运练习
(1)徒手搬运A、单人:抱、背、扛;
B、双人:拉车式、椅式抬人;
C、多人:三人抬、四人抬、
(2)担架(简易)
4、紧急救护(搬运)
A:错误方法
B:正确方法
2
1、讲解、示范搬运方法;
2、突发事件:有车祸发生,急需运送;学生运用搬运知识搬运伤员,但方法不对,加重了伤势;
3、讲解示范针对不同部位的伤员如何搬运;
4、突发事件:有车祸发生,急需运送;学生运用搬运知识搬运伤员,及时送到指定地点。
讲解、示范
15米
●●●●●●●●●●
(伤员)
八
1、集合
2、放松
3、课后评价
(3′-4′)
1、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生理和心理得到放松。
2、能客观自我评价。
1、扣击下肢放松,闭眼展开丰富想象,自我放松。
2、自评,互评。
1、指导放松
2、小结,组织自评
3、安排还器材。
4、师生再见!
队型: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场地器材
负荷
密度:20%
平均心率:110——120次/分
课后小结:
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情况,制定提高腿部力量的方法;
(2)自己查询有关外伤救护的知识
课的设计
三级跳远技术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难度较大的教材,一般只在高中男生中教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子三级跳远也进入到奥运会田径项目中,根据我校实际在高二女生中也开设了这个项目。本课做为三级跳远教学前的跳跃素质练习课,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单腿跳、跨步跳技术,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和协调能力。
体育体育论文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联系,融合
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维系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长期以来,体育学术界更多地关注于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关系研究,关于二者的研究主要有“普及提高”“相互对立”“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几个学说[1]。自1995 年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确立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助力二者的发展,特别是后者,长期以来处于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大众体育的基础和竞技体育的活力源泉,高校体育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二者的发展。在高校体育中既含有竞技体育的因素,又含有健身体育的因素。因此,笔者以高校体育为中介点,深入探究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之间关系的社会文化根源,并进一步审视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1 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同根同源
高校体育、竞技体育及大众体育同属体育范畴,都具有体育的基本特性,即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同时兼具体育的基本功能,即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2]。三者在发展中互相交融、相辅相成,并非孤立独行。
大众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伸和继续,广大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后,是大众体育的重要成员。竞技体育对高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来源于大众体育实践,适合观赏和表演,能够体现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大众体育是孕育竞技体育的载体,竞技体育是对大众体育的传承和创新[3]。
2 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
现代竞技体育的许多项目起源于高校。篮球运动是1891 年美国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1895 年美国威廉摩根创造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老少皆宜的室内游戏。1896 年美国普林菲尔德市立学校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摩根游戏起名为“volleyball”。1896 年在斯普林费尔德体育专科学校举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排球比赛。
作为竞技体育的巅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开始就和教育密切联系,其创始人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认为体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萨马兰奇先生主张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奥林匹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修课程。美国作为世界体育强国,其大学生的运动成绩在全世界遥遥领先,风靡世界的NBA球员乔丹就是在全国大学体育协会(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 大学联赛中脱颖而出,一步步走上职业道路。美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校为中心,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基本上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奥运军团中80% 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中直接选拔出来的[4]。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也开始注重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颇有成效。2015 年光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参赛的大学生运动员达到85% ,获得佳绩,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已见成效。
3 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联系
大众体育一开始就和体育教育紧密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张个性张扬,推崇户外自然活动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欧美各国盛行。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欧美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例如增加各级高校体育课时、经费,实施体制测试标准制度等。1965 年林格兰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倡议。20 世纪60 年代末,前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工业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社会大众心理紧张,工作压力大,“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导致了一系列“现代文明病”,大众身心健康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70 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体育部长和高级官员会议,会后不久便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这标志大众体育运动的真正形成。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普遍价值,并于1978 年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大众体育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首先大众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严重不足,多半人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锻炼。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13 年12 月31 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 46 m2,不足美国现有相应数值的1 /10,不足日本的1 /12。其次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较低,健身功效不强。我国多数居民采用运动强度小,身体负荷低的体育锻炼项目,例如太极拳、民族舞、散步、压腿等; 而在西方国家,采用对抗性强和相对激烈的竞技性项目健身很常见。在我国体操属于高、精、尖项目,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但在美国,根据2012 年美国体操协会官方公布的数字,约520 万人从事体操练习,注册俱乐部有4 000 多家。
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具有齐全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丰富的体育人才储备、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与大众体育现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合理调控和管理高校的体育场地,在保证正常教学和日常训练的情况下,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合理、有序地向公众开放,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大众体育面临的场地设施短缺问题,促进大众体育有序发展。同时高校丰富的体育人才储备也是大众体育指导员和管理员的重要补充。
4 结语
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社会。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高校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高校体育这一平台,回顾历史,展望二者未来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能够在高校体育中实现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面向21 世纪,竞技体育、大众体育都面临着科学化发展。大众体育在发展社会经济、丰富科技文化交流及提高人类素质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大众体育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融合了社会学、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竞技体育领域,例如运动场地设施、体育器材装备等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竞技体育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具有优越的人力资源和科研环境,必将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融合、协调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融合也势必推动高校体育更富有活力,对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融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谈群林,黄炜.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关系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05):532-533,570.
[2]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任海.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3):11.
体育体育论文 篇7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情境;游戏
设置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智力上得到开发以后,在身心上也能得到更多锻炼。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做好体育教学极有必要,因为只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智力开发。而要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就要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民阳光体育运动中,这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界的研究重点。
一、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的涵义
1.快乐体育
快乐体育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并利用这种因素对教学活动起着引导作用,将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快乐体育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快乐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快乐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强健身体。快乐体育比较重视爱和美的教育,其目的是借助体育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
2.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是国家提倡的一种全民体育锻炼运动,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要实现全民体育运动的目标,就要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在校园中进行阳光体育主要是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能够主动走向操场,在大自然和阳光中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阳光体育不单单是身体上的锻炼,它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应遵守的原则
1.趣味性
在快乐体育中,将学生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学导向,因此,要实现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就要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并将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体育教学。如,体育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爱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安排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保持快乐心情,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完成教学,将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靠近。
2.教育性
在小学体育中运用快乐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教师要看到这一点,在进行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的同时,注重教育性原则,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三、在小学体育中进行阳光体育的教学方法
1.合作式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小组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成兴趣小组进行体育比赛,制定公平合理的比赛规则,可以同时进行多种体育比赛,也可以在一项比赛中制定不同的体育项目。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擅长的项目组织比赛,将团队荣誉作为其奋斗目标。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懂得团队的重要性。
2.创设教学情境
正是由于快乐体育与阳光体育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才促使快乐体育向阳光体育转变成为可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快乐中逐渐体会到在操场和阳光中进行体育锻炼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将大家都熟悉的北京奥运会作为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学习的体育内容,设置比赛项目,让学生在比赛项目中扮演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在这种明星效应的感召下,体育学习的趣味性会被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充分调动,从而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小学体育中融入游戏,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找到游戏切入点,做到教学内容与游戏的完美结合。如在小学体育中设置贴人游戏,在这项游戏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跑步能力,还能使体育教学因带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消除单纯理论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疲惫感,更避免了体育学习的负担。在游戏的带动下,学生更乐于走出教室,在阳光下接受体育锻炼。
总之,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知,阳光体育是国家提倡的全民健身运动,它与快乐体育之间有着很多相同点。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阳光体育精神,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小学生引入全民健身运动中,这也是小学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希望从事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强健青少年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华.体育游戏的特点与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1(04):92-93.
【体育体育论文】推荐阅读:
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论文07-22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体育06-16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08-19
商业体育两用体育场论文11-21
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10-20
大连体育中心体育馆05-29
体育教师更需体育锻炼06-13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08-27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07-29
体育论文(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