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贷款调查制度

2024-06-05

信贷业务贷款调查制度(精选5篇)

信贷业务贷款调查制度 篇1

XXXX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信 贷 业 务 部 职 责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信贷管理,根据《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制订本职责。

第二条

本部门负责公司贷款业务的客户审查、贷前调查、他项权利及其他保障措施的落实等工作。

第三条

本部门办理信贷业务要将调查、审查、审批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层层分解,实现相互制约、环环相扣。

第四条

董事会在核定权限内,对本部门进行授权。第五条

本部门在核定权限内,对信贷人员进行授权。

第六条

本部门在贷款发放前要通过人民银行的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查询,若借款人有逃废债行为或有不良信用记录等不得为其发放贷款。

第七条

本部门负责对外签订的各类合同要按规定使用统一制式文本,签订合同要保证合同文本之间的法律衔接,保证合同的合法、有效。

第八条

本部门负责建立信贷台账,信贷业务发生后,要逐户分别设立信贷台账。台账要定期和会计账目进行核对,确保账账相符。第九条

本部门要对客户的财务和非财务等因素包括管理人员、银企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发现可能危机贷款安全情况,要及时向董事长等有权审批人报告,在贷款事实风险形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第十条

本部门负责信贷客户的违约处理,客户未按信贷合同的有关约定履行义务,公司要按合同约定和有关规定计收利息,并财务停止提供新贷款、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

第十一条

对单户贷款余额在100万以上的客户,本部门应指派信贷员进行专户管理,制定并落实管理责任,防止贷款出现风险。第十二条

本部门负责信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信贷档案要指定专人管理,人员变动要进行移交,实行信贷档案借阅、查阅登记制度。

信贷业务贷款调查制度 篇2

近两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普遍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明显攀升,根据我国银监会官方公布的数据,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67%,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8426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201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法人)5921亿元,不良贷款率(法人)1.00%,较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3季末,国内部分主要商业银行近三年不良贷款率数据如表1所示:

二、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对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影响的辩证分析

对于不良贷款“双升”的主要原因,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的普遍说法是: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的敏感期,市场需求下滑,去杠杆、去库存的压力增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导致贷款违约。笔者也认可这种说法,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确是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出现违约的一个主要因素。

但抛开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客观因素,笔者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审计,大量审计案例表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机制存在缺陷、银行内部管理环节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部分不良贷款是由于借款企业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贷款资金被挪作他用,造成资金体外循环,银行无法监管的原因所致,这种情况在银行的批发、零售业客户中表现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从违约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贷款资金体外循环情况并未如实在报表中得以真实反映,也就是说财务报表数据存在失真的问题;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在客户准入、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各环节,对企业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情况不作认真核实,信贷人员普遍仅是在调查报告中,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简单的罗列,或是在虚假财务报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银行内部分析模板对相关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简单的财务指标比率分析,再通过与行业平均水平对比分析,得出企业的经营状况结论;鉴于该部分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已经失真,因此财务数据比率分析结果自然缺乏参考价值。

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发现,某地级市的钢贸类企业贷款出现大面积不良,主要原因是企业违约前的早几年贷款资金已经被借款人陆续挪用至房地产、矿业等投资回收期较长的行业,但企业并未将上述贷款资金的真实使用情况在财务报表中如实反映,银行信贷部门在客户准入、贷款调查、审查以及贷后管理环节也未采取有效手段,核实出企业财务报表的虚假程度。在经济景气度上升的前些年,贷款风险都因经济繁荣而被掩盖,以致当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下行,企业盲目对外投资风险方逐渐暴露,到期贷款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资金面临巨大风险,银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分析不良成因,才逐步指出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不实的问题,揭示贷款资金出现挪用的风险。倘若银行在客户准入或早期放贷期间,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虚假,及时采取风险预警补救措施,调整信贷政策,压降、退出风险客户,那么相信银行信贷风险将会较当前大大降低。

针对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攀升的现象,既要从宏观经济层面找原因,更要从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社会中介的职业操守、融资企业的诚信经营、银行的自身管理等方面找原因,为什么在大力提倡诚信的当今社会,部分企业仍然会千方百计的通过财务报表数据粉饰造假来套取银行信用?而造假的财务报表为什么又能顺利通过社会中介机构的认定?商业银行为什么又屡屡“栽在”粉饰造假的财务报表上?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三、企业财务舞弊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诚信的因素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诚信也面临多元冲击,社会上不诚信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些领域甚至存在较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诚信缺失,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加大社会运行成本,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当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时,作为社会主体的企业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不少企业刻意套取银行信用,不择手段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的信任关系缺失;企业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拖欠货款成为常态,信用交易骤减,营运成本上升。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关爱,相互提防,受利益驱动,人际关系紧张。

(二)中介机构的因素

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基本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但在现实中,部分中介为了揽业务,忘记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只做纸上文章了事,对企业的虚假财务报表非但不予指正,甚至和客户一起编造虚假报表,将客户不按财务制度签订协议、核算收益等问题在审计报告中统统隐去,直接导致审计报告不客观、不公正。笔者在审计实践中,就曾接触过这样的案列,当地某个行业的企业财务做账基本上是外聘该地区一两家的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而每年企业的财务报表外审又是由上述会所审计,其审计报告质量可想而知,事实上当该地区这个行业的银行贷款出现大面积违约时,企业外审财务报表的数据依旧非常漂亮。

(三)贷款企业的因素

在社会诚信缺失的环境下,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粉饰造假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往往有两套甚至多套财务报表,分别应付税务机关、银行贷款、对外宣传等多个用途。一些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流程非常熟悉,在提供给银行的财务报表,普遍存在做大报表资产科目数据的问题,往往通过虚增注册资本,重估资产、虚增应收账款、存货,做大销售收入,隐瞒民间负债等方式,调节银行关注的若干个主要财务报表科目数据,调节财务比例数值,以迎合、满足银行对财务报表的要求,从而达到向银行大额融资的目的。

(四)银行自身的因素

(1)银行自身信贷模型工具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商业银行在客户准入、信用等级评定、授信用信等主要环节,普遍建立了相关的数据模型,而数据的来源则主要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银行在信贷数据模型的设计上对企业财务报表依赖程度较高,而模型自身对虚假财务报表又无法做到有效识别;如果财务报表数据失真,则依据财务报表数据得出的企业授信用信额度、信用等级评定结果自然不准确,直接导致了客户准入把关不严、信用等级评定不准确、授用信规模与企业经营规模不匹配的后果,导致部分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的风险隐患。社会上一些不良企业也正是借助银行自身信贷模型工具设计上的缺陷,通过低成本的财务粉饰造假,大量套取银行信用。

(2)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设计上存在的缺陷。目前商业银行都建立自己的调查、审查、审批信贷流程,在形式上上述各个环节之间都是独立的,相互制衡,互不干扰;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基层银行的客户经理在贷款企业的准入、调查等环节更多的是参考分管部门领导的意见,很多情况下,上级领导介绍一个潜在信贷客户交由客户经理开展贷前调查,客户经理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揣摩领导的意图,参考领导的意见,即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企业财务报表粉饰造假的疑点,但为了自身职业的发展,也会普遍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撰写调查报告。因此,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虚假财务报表能过“顺利过关”。

(3)银行考核机制倒逼放松对财务报表把关。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各家银行从上到下都面临着年度、季度、月度经营考核任务的压力,随着存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银行信贷业务早已进入买方市场,经营压力空前加大,面对日益强势的客户群体,从某种角度上讲,现在的银行不失为“弱势群体”;为了争夺客户,特别是一些大的民营企业客户,银行普遍采用跟进营销策略,只要有其他银行进入,便会有“从众”的心理,在准入、调查环节不得不降低准入门槛、放松监管条件,打一些擦边球,忽视了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审核,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缺乏深入调查,反而想尽办法对企业增加授信,力争企业在本行多用信。

(4)银行信贷人员自身财务经验知识较为欠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普遍较为年青,社会经验、信贷经验明显不足,多数信贷人员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也非财会类,财务知识较为欠缺,对财务报表数据的异样性缺乏敏感性,更多的是借助银行信贷部门开发的财务分析模板,将报表数据导入模板,系统自动生成财务比例结果,然后参照年度行业财务数据平均水平粗糙分析,而对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缺乏审核,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如果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是不真实的,那么得出的财务比率结果是毫无真实可言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就缺乏参考意义。同时,在目前情况下,银行信贷人员核实财务报表数据的手段也较为有限,很难像会计事务所那样采取多种手段核实企业财务报表数据。

四、企业虚假财务报表识别方法

(一)通过核查企业财务报表主要科目数据的真实性,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审计人员在核查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时,应将企业资产状况与其经营模式进行比对,采用实地查看、向产权登记机关查证、向交易对手查询等手段核实主要资产科目。

(1)固定资产核实的核实,审计人员应首先确认资产权属,然后核查固定资产增长是否合理,其资金来源是否来自银行贷款,是否存在以租代购的现象,是否按规定计提折旧费用,是否存在短贷长用的现象。

(2)存货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主要查看借款人账簿记载的存货数量、单价、品种是否与实际购买凭证一致,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比例是否合理,存货有无积压、损毁情况,是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

(3)对外股权投资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主要分析长期投资增长是否合理,其资金来源是否来自银行贷款,是否存在以长期投资方式逃避银行监管、甚至逃废银行债务的倾向,大额投资项目是否属于国家政策限制或禁止的项目,大额投资项目的收益和主要风险情况,新增的大额投资项目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

(4)所有者权益的核实,审计人员应分析其实收资本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到位后有无通过其他应收款等方式抽逃;分析实收资本的构成类别,各种资产形态的占比,分析判断实物出资的价值是否合理,股东是否具备出资能力,其资金是否来自各类负债;分析所有者权益中的其他项目是否合理,如资本公积的来源是否合理。

(5)应收应付、其他应收应付款项的核实,对应收应付账款(含预付预收账款)等科目,审计人员应主要分析相对其销售、采购规模、结算方式交易对手对象是否合理;应收应付账款的账龄是否真实,以往应收应付账款的履约记录是否良好;是否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关联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占比情况;是否具有真实交易背景,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虚增资产(净资产)、收入、利润或虚减负债、成本等现象。对其他应收应付款科目的核实,主要是否存在通过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抽逃实收资本和未分配利润;或通过关联企业的资金占用进行长期投资等现象。

(6)负债类科目真实性的核实,审计人员应侧重了解债务的债权人,债务偿还条件和期限,是否提供了资产抵押以及是否存在正在生效的约束该公司的贷款协议;对负债进行评估,有助于帮助银行人员判断企业向银行融资需求的合理性及贷款金额;分析客户是否存在其他隐性负债,特别是民间融资情况;年度报表及报告期报表中的各类融资数据与单个客户人行征信系统、调查提供的集团整体融资情况的年度数据及时点数据是否吻合;贷款投放后,分析对应增加资产的明细、金额和期限与贷款是否匹配,判断贷款资金用途是否合规及资本金是否到位等。

(二)通过财务比率指标异常变动,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企业财务报表各个科目都有着其内在逻辑对应关系,如果企业企图刻意粉饰会计报表,只能采取拆东补西的办法,很容易露出破绽。因此,审计人员在查阅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时,可以利用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一些有对应关系的报表科目、财务比率或财务指标,大致判断出公司会计报告的水分,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

(1)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流动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率)。在实际经营中,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企业常常通过赊销的方式扩大销售范围、提高销售额,但当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过高或过低时,就应该引起审计人员的警惕。如果该指标过高,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通过关联交易方式虚增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的可能性;如果该指标过低,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恶意虚增销售收入的可能性。同时还应关注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的比重,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几个比例关系。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的比较厉害,审计人员应认真分析,排除企业通过虚增应收账款来增加销售额的可能性,无论是哪种情况,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可能性都会增大。

(2)经营性现金流入/主营业务收入。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其中: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入,采取收付实现制,主要包括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包括本期现销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收到的现金以及上期的应收账款所回笼的现金等。一般情况下,经营正常周转的企业,该指标应大于1,如果该指标较低,审计人员要排除企业关联交易较大或虚构销售收入的可能性;如果该指标过低,审计人员要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存在不断恶化的问题,要分析排除企业是否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营运资金。

(3)企业支付的所得税/利润总额。审计人员翻阅企业财务报表时,如果发现企业实际税负与其主营业务收入不匹配时,就应该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额的真实性产生合理的怀疑。审计人员可根据“应交税金期末金额=应交税金期初金额+本期计提税额-本期缴纳税额”计算公司期末应交所得税余额,看其与实际缴纳金额是否相差甚远。若支付的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与公司所得税率相比小很多,就表明公司的利润总额存在造假。可以识别虚假财务报告的财务指标组合还有很多,有同向变动的,例如销售指标、利润指标的增长与税收指标等相应指标的同方向联动关系;有因果关系的,例如销售指标与资产周转率,高额销售收入是建立在资产周转加快基础之上的。

(三)通过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贷款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无非是从银行获得融资,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贷款企业对商业银行内部贷款客户评价体系都略知一二,因此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会刻意满足银行贷款企业财务指标的要求,会把报表数据粉饰的很漂亮,这种情况在一些民营企业更为突出。审计人员在信贷业务审计时,应抓住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善于发现粉饰财务报表的线索,有效识别虚假财务报表,提高审计质量。

(1)获得贷款前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在贷款前,企业为通过银行的准入,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总体包括:虚增资产、减少负债、虚增收入、虚减费用,在虚增资产方面,主要是利用资产评估增值入账,不良资产或潜亏资产长期挂账,违反普遍原则延长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少计提折旧、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调节资产;在减少负债方面,主要是一些隐性负债,特别是民间融资情况,该部分未在企业人行征信报告显示,因此需特别留意;在虚增收入方面,主要是利用关联交易虚增销售收入,变造销售发票、按虚高价格确认收入,利用售后回购或售后退回方式虚增当年销售收入等;在虚减成本费用方面,主要是包括少计或硬性压低成本,少计或不计期间费用,无合理原由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及改变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从而导致当年应计费用减少。

(2)获得贷款后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主要手段。贷款发放后,要防止企业通过转移、隐匿、掏空等手段减少企业资产,逃避银行债务;要通过分析对应增加资产的明细、金额和期限与贷款是否匹配,判断贷款资金用途是否合规及资本金是否到位;要防止企业以投资、抵债等名义转移资产,或是以分立企业的名义将资产转移至分立企业;要防止企业以经营亏损或自然损耗为由,以低价变卖资产或隐藏实物的手段,扩大资产损失、隐匿资产;要防止企业借改制之机,免去对拆借对象的其他应收款,掏空企业的做法。

除以上几种分析识别方法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将会计报表、审计报告、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等相关的财务资料相互核对,并结合趋势分析和行业对比,对财务比例指标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或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比较,则更有可能发现企业会计报告数据的异常变动。

摘要:近两年,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普遍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明显攀升,宏观经济不景气是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出现违约的一个主要因素,但在审计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财务舞弊现象,粉饰报表数据,套取银行信用,以致贷款资金体外循环失去监管成为不良贷款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如果银行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及时采取风险预警补救措施,及时压降贷款、退出客户,相信银行的信贷质量风险无疑较当前会大大降低。

关键词:不良贷款,财务报表,舞弊粉饰,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廖东声、李庆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防范分析》,《学术论坛》2013年第11期。

[2]陈佳声:《上市公司、审计师与监管机构的财务舞弊博弈分析》,《审计研究》2014年第4期。

[3]唐翠华:《对企业财务报表粉饰行为防范的探讨》,《金融经济》2015年第18期。

信贷业务贷款调查制度 篇3

【关键词】创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和微型企业的简称,参照银监会及四部委关于中小企业分类标准的规定,小微企业包括两类企业:一是个体工商户;二个是企业资产总额小于1000年和年平均销售收入小于3000万的企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我国小微企业比重占所有企业的95%,而在每年的GDP比重和税收比重中,小微企业占比分别为65%和60%。除此之外,我国小微企业更是为社会提供了85%的就业岗位,在所有企业呃出口贡献中,小微企业比重超过70%。由此可知,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支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领导人在会议上指出,我国小微企业是为社会群体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对象,是社会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更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群体。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但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同时也遇到了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难题,如何有效结合并且利用信用保险制度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新疆地区借着“十二五”的发展机遇,截至2016年6月末,疆内经办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银行家数达到40多个,当地小微企业信贷余额已经超过2317亿元,占所有信贷企业贷款余额的15.96%;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10308户,为新疆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小微企业推动了新疆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发展,但也存在着风险。

1.小微企业经营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但国内小微企业仍处于企业发展的初创期和幼稚期,大部分小微企业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制度,在“家长式”的管理下,企业内部财务方面难以有效的保证客观、独立。为获得银行资金,甚至虚报财务数据,隐瞒真实资金用途。因此商业银行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巨大沟壑。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失信惩戒制度尚不成熟,而能够提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也同样缺乏。企业主违约成本低,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拖欠甚至逃债跑路思想严重。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商业银行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往往收效甚微。

2.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经营风险

(1)违约风险

近年来国内经济转型,部分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遭遇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若问题不解决,小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了逃避责任,往往携款逃跑。而这些现象不仅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收回贷款,更威胁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除此之外,民间贷款影响范围广,小贷款公司虽然能为小微企业提供高额的资金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但由于高额的利息,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链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经营。这些现象,不仅容易导致小微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更让商业银行承担违约风险。

(2)担保风险

近两年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并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分担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但尽管如此,我国担保行业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制约,往往会出现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金等现象,其中,尤以融资性担保机构违约经营导致的资金链断裂现象为最严重。而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会使担保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加上商业银行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仰,因为缺乏监督管理,就导致了难以挥手贷款。

(3)信用风险

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也小,和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上也不完善,尤其在财务制度上,波动性较差。而这些缺点导致小微企业在贷款中商业银行无法获取小微企业的真实财务信息,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不清晰,商业银行无法获知这些企业是否有民间贷款经历,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三、信用保险制度参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主要优势和困难

1.信用保险制度参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的优势

现阶段保监会对于成立保险公司具有严格的注册资本最低要求,相对于目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第三方担保模式,保证保险制度在资金实力和品牌信誉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即使发生大范围的代偿,也不会出现类似担保公司“跑路”的事件。

商业银行向客户发放具有保证保险的小微企业贷款,可以给予借款企业更加优惠的利率政策从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其大数据优势,对客户的履约能力、履约意愿进行风险判断判断,并可通过贷款发放后其他险种的承保理赔情况对借款人的还款进行持续跟踪,与商业银行实现信息互补。最后,保险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在风险识别、计量和定价上具有技术优势,可以通过保单条款设计、分保或再保险等手段实现借款人违约风险的进一步分散。

2.信用保险制度参与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的困难

我国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制度实施时间不长,甚至是尚处于摸索阶段,目前的市场规模也较小。部分商业银行没有设立具体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经理,即使已经设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客户经理对该险种还欠缺了解,商业银行的分层分支行员工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小微企业客户同样对信用保险制度缺乏认识,主动投保意愿较。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推广成本较高,难以介入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控体系。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均缺乏既懂得企业信贷业务,又精通保险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以上种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上的进一步合作。

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与信用保险制度结合降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风险的相关建议

1.构建社会征信系统

各级政府加快构建全国性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建立相应的失信和惩戒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逐步培育、提升我国小微企业的信用意识,使更多的小微企业真正诚实守信,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建议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向保险公司开放查询权限,帮助保险公司化解信息不对称风险,增强产品定价、市场开发、产品创新的有效性。

2.进一步加强保证保险制度

国家可以划拨专项资金,为小微企业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风险分散制度,稳定行业整体经营,为小微企业信贷与信用保证保险结合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支持性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联合财政、税务、商务等相关部门,出台具体办法,对小微企业信贷实现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就小微企业信贷与信用保证保险结合发展产生的贷款利息、保费收入等给予营业税减免、费用补贴等,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

3.加强银保合作

建议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机构之间进一步加强沟通,明确信用保证保险在缓释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方面的定位与政策。通过联合发文或研讨会等形式为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提供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平台,使银行业建立起对信用保证保险的正确认识,营造银保文化氛围,理顺银保合作关系,通过改善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环境,保障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4.完善银保风险共担机制

商业银行应逐步摆脱传统中依赖抵押担保的方式,打破刚性兑付的信用幻觉,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时,完善银行担保风险共担机制,增强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意识。除此之外,在合作条件、业务流程设计上,应当坚持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原则,根据银保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制定合理的风险分担比例,各司其职完成各项工作。

5.建立银保联动机制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项风险,而其融资需求都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制定长远规划,加强双方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加大在小微企业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等领域的沟通协作,实现自身在银保合作中的定位转型,形成银保联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曹晓燕.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分析及化解信贷风险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5(6):142-143.

[2]王宇晨.王媛媛.信用保证保险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4(3):344-346.

[3]李炅宇.刘伟.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新解[J].现代商业银行,2011(8):80-82.

[4]叶亭亭.浅议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防控[J].现代金融,2012,(9).

信贷业务贷款调查制度 篇4

贷款新规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

主讲:曹严礼

(中国银行业协会百佳培训师、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南京审计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贷款新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重点从贷款全流程管理、贷款合同管理、贷款发放支付管理、贷款用途管理、贷后管理和贷款人法律责任等方面提出要求,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贷款新规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的目标:

(1)确定信贷业务是否合法、合规;特别是贷款用途管理、合同管理、支付管理、贷后管理。

(2)评价信贷业务管理的组织框架是否健全、有效;(3)评价授信政策是否适当和稳健;

(4)确定信贷业务是否建立了涵盖所有业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审慎、有效和独立;

(5)确定信贷业务是否科学地识别、衡量、监测、预警、控制了信贷业务风险;(6)贷业务的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健全;

(7)确定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地核算了各项信贷业务;

(8)评估资产质量、损失情况、准备金提取情况和准备金提取情况和对信贷业务稳健性的影响;

(9)评价内部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检查频率是否足够、检查范围是全面、检查效果是否良好;

(10)针对信贷业务在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业务风险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处理建议。

贷款新规框架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计的内容:

1、业务合规性审计:信贷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当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的要求;是否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法规,及时修改和完善了已制定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是否严格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各项合规性要求。

2、内部控制审计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审计

(1)审计商业银行是否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建立完整统一的授信政策、授权管理、统一授信管理、授信风险评审和决策机制、审贷分离、发放和支付、授信资产风险分类及不良授信管理、授信档案管理、授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统计分析、检查监督和其他管理制度;

(2)审计是否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建立了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操作规程能否完整涵盖业务的全过程和各风险点,各业务环节是否具备有效的控制手段,控制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控制职能的划分是否清楚;

(3)审计是否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贷款新规建立授信工作尽职问责制,明确规定各个授信部门、岗位的职责,对违法、违规造成的授信风险进行责任认定,并按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审计。审计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操作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是否严格执行了授信业务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对授信政策和各项信贷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讨;是否存在章不循、违章不究或执章不严的情况。

三是内部控制环境审计。审计商业银行是否创造良好的授信工作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使授信工作人员明确授信风险控制要求,熟悉授信工作职责和尽职要求,不断提高授信工作能力,并确保授信工作人员独立履行职责。

3、数据的真实性审计

(1)检查各类授信资产归类及会计核算是否真实,有无错列或乱列会计科目情况,有无账外发放贷款情况,造成授信资产总额不真实。

(2)检查授信资产风险分类是否真实,有无人为调整或隐瞒的情况。(3)检查上报监管当局和对外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4、风险管理审计

(1)审计商业银行对行业、地区、客户的授信分布和集中度管理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2)审计授信客户的确定标准和范围是否与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相符合;

(3)审计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控和预警体系;(4)审计是否建立授信业务的统计分析平台,对授信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统计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和完整;

(5)管理层是否对存在问题和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否确保授信总体风险处于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

(6)贷款风险分类的方法和程序是否科学;

(7)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是否科学,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是否充足。

5、内部检查审计

(1)审计银行内部职能部门对信贷业务的检查监督是否充分;(2)审计内部职能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

(3)审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进行了纠正,纠正的情况如何。

第一章 信贷营销与市场准入审计

如果银行的贷款管理经常出现问题,其原因并不是它缺乏贷款风险管理的体系、政策制度和程序,而是因为它没有占主导地位的信用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执行并发挥作用。

-------爱德华《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要点1:风险文化未真正建立,市场定位发生偏差。★相关链接:袋鼠与笼子 ※案例一:小的就是好的

风险审计要点2:预期客户信息不对称

审计建议: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基本信息,主要包括:

◎知悉你的客户【客户的品质及信誉、高管素质、法人治理结构、核心资产等】 ◎知悉你客户的业务活动【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案例)、所处的行业、市场前景、财务状况、盈利能力、拟申请贷款的真实用途等】

以上两条是国际银行业的良好做法 ★案例二:内蒙古新丰电厂事件

第二章 信用等级评定审计

信用分析的质量由获得的可信的财务信息的数量决定。

-------布赖恩·伊尔

风险审计要点3:未按规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及评定结果与实际差距较大或人为调整

第三章 统一授信管理审计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萨谬尔逊《经济学》

风险审计要点4:未经评级直接授信或未经授信直接发放贷款

风险审计要点5:未按有关规定对公司类信贷业务测算核定授信额度

风险审计要点6:授信工作人员未按有关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关系人申请的客户授信业务实行回避

风险审计要点7: 违反规定对客户多头授信风险

风险审计要点8:违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有关规定,对客户新增超比例授信

风险审计要点9:超权限、违反程序授信

风险审计要点10:未按规定对客户信贷业务全部纳入统一授信进行总体控制 风险审计要点11:对以下用途的业务进行授信:

风险审计要点12:未按规定对关联企业、集团客户实施统一授信 风险审计要点13:授信风险过度集中 案例四:南海华光

第四章 信贷业务申请与受理审计

每笔贷款的风险决策是克服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障碍的过程。克服这个障碍,信贷人员应像侦探一样搜集借款人的经营管理信息,对借款人所讲的故事中找破绽,以及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冯禄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要点15:未同时具备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的以下6项基本条件

第五章 信贷调查审计

多年来,持有质量不断下降的贷款就像看日落,你除了在那里等他落山,其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所有的分析重点都集中于一项交易的事前阶段,极力避免一项不良资产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蒙特利尔银行副总裁瑞逊

相关链接:蝴蝶效应 相关链接:《曲突徒薪》

风险审计要点16:信贷调查对风险揭示不充分 审计建议:做到“四看一走访十确认” 案例五:银广厦造假案

风险审计要点17:期限设置不合理、贷款利率定价随意性强 风险审计要点18:抵押担保不足或不可靠。

第六章 信贷审查审计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子治家格言》

相关链接:扁鹊的故事 案例六:铁本事件

风险审计要点19:贷款审查流于形式,未能充分揭示风险

第七章 信贷审议与审批审计

人和人类组织所从事的事情一定会出现错误,我们只能控制和减少操作错误的发生。

-------墨菲定律

风险审计要点20:贷审会审议不规范

风险审计要点21:按照领导授意审议贷款

风险审计要点22:审批意见优于贷审会(小组)审议意见

风险审计要点23:未按规定对大额信贷业务上报行业管理部门咨询 风险审计要点24:越权或变相越权审批信贷业务

风险审计要点25:审批同意贷审会(小组)审议未通过信贷业务

第八章 合同签订与贷款发放审计

千万不要小看贷款条款的设计,严密的限制性保护条款能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

-------蒙特利尔银行高级副总裁罗尔逊

风险审计要点26:合同签订存在瑕疵

风险审计要点27:未使用贷款证及未上柜台办理 风险审计要点28:收取贷款利息违规操作

风险审计要点29:贷款出账用途与审批用途不符 风险审计要点30:未办妥抵质押登记手续发放贷款

风险审计要点31:审批条件未落实或者擅自变更审批条件发放贷款

风险审计要点32:信贷资金违规入账

风险审计要点33:发放贷款收回承兑垫款、缴存承兑保证金以及用于兑付到期银行承兑汇票 风险审计要点34:发放借(冒)名贷款 :

相关链接:借冒名贷款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关链接:监管新规的支付管理

第十章 信贷业务发生后的管理审计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战国策·楚策四》

案例七:核工业建设集团 相关链接:亡羊补牢

风险审计要点35:未按规定时间和频率进行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预警不力 相关链接:青蛙现象 案例八:宝港事件

第十章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审计

追求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

——中信银行经营理念

风险审计要点36:对关注类和次级类认定不准确。

风险审计要点37:过于重视对客户的财务分析,忽视现金流量分析。风险审计要点38:过于依赖担保因素分析

相关链接:重组贷款

第十一章 贷款收回审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风险审计要点39:不良贷款未及时催收而失去诉讼时效

风险审计要点40:在催收借款人时未同时催收保证人而失去担保时效 风险审计要点41:违反规定办理借新还旧。

第十二章 信贷档案管理审计

风险审计要点42:借款资料、信用等级评定资料、风险分类资料分别保管,不利于整合企业的综合信息和评价贷款的风险状况。风险审计要点43:信贷档案管理不善

第十三章 信贷风险监控与责任追究审计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风险审计要点44:部门、岗位人员责任不明确,道德风险不同程度存在,追究制度不落实。相关链接:“热炉”法则 相关链接:鲁相不吃鱼

第十四章 客户关系管理审计

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企业重新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

信贷业务贷款调查制度 篇5

根据营业部《关于开展个人信用贷款业务发展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支行的实际情况,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个人信用贷款的办理需要营业部批准,我支行目前未得到这一批准。在工作中也遇到客户前来我支行咨询个人信用贷款业务,但这类客户不多,需求也不是很强烈。

二、个人信用贷款现状

个人信用贷款是一种不需要抵押,凭借客户自身信用获取小额资金融通的金融产品,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信用贷款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信用贷款创造了个人提前消费、提前享受的可能性,为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搞好家庭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融资渠道。

三、个人信用贷款的难点

1、我行的个人信用贷款门槛高

通过调查了解,我行的个人信用贷款的门槛很高,客户职业要求很高,对于一些非正规单位的客户贷款难度很大,同时授信额度小,很难满足高中端客户贷款需求。

2、我国的征信体系还未健全,存在很大的风险

我国固有的信用体制和国民的信用思想很难达到真正

意义上的“不计后果”的贷款,可能因各种内外部因素造成客户违约,致使银行机构遭受很大的损失。

四、发展个人信用贷款的措施

1、尽快建立适合我行信用贷款的征信体系

对于信用贷款客户,要有一套适合的征信体系,对于申请信用贷款的条件、额度、能否审批,让客户“一目了然”,这样使客户经理在营销有尺度,有方向。

2、加强业务人员培训,防止道德风险

加强信用贷款营销人员、贷中审批人员业务培训,防止道德风险的出现。一些客户经理为了能及时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利用自己对银行内容政策的了解,指导客户提供不符合其真实信息的材料,从而达到为不合格客户获取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后果很严重。

3、建立信用贷款贷后管理体系

上一篇:东北大学slp1下一篇:雷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