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2024-10-26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共9篇)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1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复习)教学反思

修文中学化学组

陆恩兰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回过头来对本节课我有一些想法:

首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达到了基本要求。基础知识的讲解透彻细腻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认真,学生的参与意识高,当有的学生想回答但又不敢举手时,我充分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对与错都给出回应和一定的评价。在教学技能方面:讲授正确,语言规范,语速适当,表达清晰,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这应该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功。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另外,板书精简,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又快又好。

其次,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开始准备时想法是:要运用多媒体、在正式上之前演练一遍,但后来由于未准备好,所以只设计了学案,也也没有能试讲一遍。因此本节课有一些环节没有处理好,如时间分配不是太合理,造成最后时间有点紧,勉强讲完内容,所以在位、构、性知识点上用的时间太少,没有突出该知识点。此外,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经意的去接学生的话,生生互动的机会有点少。

重新上一遍采取的措施:时间上重新分配,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回答完,在学生犹豫不决时适当加以引导,增加生生讨论的时间,在位、构、性知识点上稍加以讲解,然后才通过题目巩固练习。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情况,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点,我一定会乐意接受。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很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2

(A)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B) 只有在原子中, 质子数才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C)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 最长的周期含有36种元素

(D) 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能为2或8

答案:A

解析:A中只有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离子键, 形成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但像铝元素和氯元素等不活泼的金属和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则是共价键, 正确; (B) 中分子等呈现电中性的微粒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也相等, 错误; (C) 中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 最长的周期是第6周期, 含有32种元素, 错误; (D) 中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种类繁多, 像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均不符合2或8电子结构, 错误.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 它们互为同位素

(B) 1H和2H是不同的核素, 它们的质子数相等

(C) 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 它们的中子数不等

(D) 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 中子数也相等

答案: (D)

解析: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或质量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称谓, 故A选项是正确的;1H和2H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 它们的质子数均为1, 因此 (B) 选项正确;14C的中子数为14-6=8, 而14N的中子数为14-7=7, 故 (C) 选项正确;6Li和7Li互为同位素, 它们的中子数不同分别为3和4, 因此 (D) 选项错误.

3. 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与Y、Z位于相邻周期, 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的氢化物溶于水显酸性

(B) Y的氧化物是离子化合物

(C) Z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存放不易变质

(D) X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弱酸

答案: (B)

解析:难度, 中等.此题是传统的元素推断题, 由题意分析可知:X、Y、Z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4, 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 又是3的整数倍.故Z最外层电子数为6, 只能是S, Y与Z同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故为Mg, X、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内层电子数为2, 由此可知X为N.

4.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 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 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

(D) O与S为同主族元素, 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

答案: (C)

解析:Li、Na、K元素处于同一主族,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金属性逐渐增强, 故 (A) 选项正确、 (C) 选项错误;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正确;O与S为同主族元素, 且S的核电荷数大于O, 因此O的非金属性比S强, 正确.

5.下列原子序数所对应的元素组中, 两者可形成离子键的是 ()

(A) 1和17 (B) 12和9

(C) 14和6 (D) 15和8

答案: (B)

考点: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与离子键的含义.

解析:本题可以根据原子序数写出化学式即 (A) 、HCl (B) MgF2 (C) SiC (D) P2O5写出化学式后, 很容易看出只有MgF2是离子化合物, 存在离子键.

6. 短周期元素E的氯化物ECln的熔点为-78℃, 沸点为59℃;若0.2molECln与足量的AgNO3溶液完全反应后可以得到57.4g的AgCl沉淀.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E是一种非金属元素

(B) 在ECln中E与Cl之间形成共价键

(C) E的一种氧化物为EO2

(D) E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ⅣA族

答案: (D)

解析:由Cl-守恒得n=2, 所以E为+2价, 属于ⅡA族元素, 即E为金属元素, ECln的熔点为-78℃, 沸点为59℃, 属于分子晶体, 所以在ECln中与之间形成共价键

7.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GerhardErtl对金属Pt表面催化CO氧化反应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关于78202Pt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0278Pt和19878Pt的质子数相同, 互称为同位素

(B) 78202Pt和78198Pt的中子数相同, 互称为同位素

(C) 78202Pt和78198Pt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是同一种核素

(D) 78202Pt和78198Pt的质量数不同, 不能互称为同位素

答案: (A)

解析:同位素定义:质子数相同, 中子数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位素.

8. 元素X、Y和Z可结合形成化合物XYZ3;X、Y和Z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6;Y和Z在同一周期.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A) XYZ3是一种可溶于水的酸, 且X与Y可形成共价化合物XY

(B) XYZ3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盐, 且X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XZ

(C) XYZ3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 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

(D) XYZ3是一种离子化合物, 且Y与Z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Z3

答案: (B)

解析:由题目可知, XYZ3可能的物质有:HClO3, NaNO3, MgCO3, AlBO3.若XYZ3为一种可溶于水的酸HClO3, XY (HO) 不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A) 错;若XYZ3为MgCO3微溶于水, XZ形成离子化合物MgO, (B) 正确;若XYZ3为NaNO3易溶于水的盐, YZ (NO) 不是离子化合物, C错;若XYZ3离子化合物, YZ2为NO2, CO2均不是离子化合物, (D) 错.

9. 根据表1信息, 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氢化物的沸点为H2T

(B)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

(C) 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 L2+与R 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答案: (C)

解析:由表可推知, L为Mg, M为Al, Q为Be, R为S, T为O.

(A) 氢化物的沸点在同一主族中随最外层电子层数增多而升高, 但水分子间具有氢键, 较为特殊, 因此H2O的沸点高于H2S;

(B) 金属性越强, 单质与稀盐酸反应就越快, 同一周期内金属性从上往下增强, 因此

Mg>Be;

(C) M、T形成的化合物为Al2O3, 能与酸和碱反应生成对应的盐, 是两性化合物;

(D) L2+与R 2-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均为8个;但核外电子数不相等, Mg2+为10个,

S2-为18个.

10.O3和H2O2都是常见的氧化剂,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O3和O2互为同位素

(B) O3和H2O2的分子内都含有共价键

(C) H2O2具有氧化性, 可用于消毒杀菌

(D) 高空中的O3层保护人类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答案: (A)

解析:本题需要联系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基本概念, 化学键的类型,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较易, 一般考生能断定 (A) 项为错误选项, 同位素针对同种元素不同原子, 同素异形体针对同种元素构成不同的单质, O3和O2是由同种元素构成不同的单质, 是互为同素异形体而不是互为同位素.其它选项可以暂不看, 节省考试时间

1 1.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1) 热稳定性:H2O>HF>H2S (2) 原子半径:Na>Mg>O (3) 酸性:H3PO4>H2SO4>HClO4 (4) 结合质子能力:OH->CH3COO->Cl-

答案: (B)

解析: (1) 中O和F属于同周期元素, 氢化物的稳定性:HF>H2O; (2) 中Na和Mg为第三周期元素, 原子半径:Na>Mg, 而Mg比O多一个电子层, 所以Mg>O; (3) P、S、Cl属于同周期元素, 其酸性:HClO4>H2SO4>H3PO4.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iH4CH4

(B) O 2-半径比F-的小

(C) Na和Cs属于ⅠA元素, Cs失电子能力比Na的强

(D) P和As属于第Ⅴ族元素, 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弱

答案: (C)

解析:选项 (A) 中C与Si属于同主族元素, 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即CH4比SiH4稳定;选项 (B) 中O 2-与F-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根据电子层相同, 核电荷数小的, 离子半径大, 所以O 2-半径大于F-半径;选项 (C) 中Na与Cs同主族,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即失去电子的能力:Cs>Na;选项 (D) 中根据同主族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所以酸性:H3PO4>H3AsO4.

1 3. 元素X、Y、Z原子序数之和为36, X、Y在同一周期, X+与Z2-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 原子半径X>Y, 离子半径X+>Z2-

(C) 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 同周期元素中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答案: (B)

解析:由题目信息可推断出, X为Na, Y为Cl, Z为O.同周期 (第三周期中) X (Na) 的金属性最强, (A) 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 原子半径X (Na) >Y (Cl) ,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离子半径X (Na+)

14.表2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e的氢化物比d的氢化物稳定

(B) a、b、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e>b>a

(C) 六种元素中, c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最活泼

(D) c、e、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答案: (D)

解析:根据同周期和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可以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A) 选项e、d元素同主族, 且d在第二周期, 而e在第三周期, 因此d的氢化物比e的氢化物稳定. (B) 选项中a、b、e三种元素同周期, 所以其原子半径为a>b>e.这六中元素的单质中c的单质碳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

1 5. 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 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Z、W、R处于同一周期, R与Y处于同一族, 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素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其半径依次增大

(B) 元素X不能与元素Y形成化合物X2Y2

(C) 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mY>XmR

(D) 元素W、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答案: (C)

解析: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可以看出X是H元素, Y是O元素, Z是Na元素, W是Mg元素, R是S元素.所以, (A) 项, 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O 2-、Na+、Mg2+) , 其半径依次减小 (判断依据: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 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 (B) 项, X和Y元素能形成2种化合物, X2Y (H2O) 和X2Y2 (H2O2) ; (C) 项, 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是氢化物, 因为Y (O元素) 和R (S元素) 的非金属性强弱:Y>R, 所以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XmY>XmR;W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Mg (OH) 2, 是中强碱, 而R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H2SO4, 是强酸.

16.下列关于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l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在化学反应中只能作氧化剂

(B) 若1735Cl、1737Cl为不同的核素, 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 实验室制备Cl2, 可用排饱和食盐水集气法收集

(D) 1.12LCl2含有1.7NA个质子 (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答案: (C)

解析:本题以氯元素为载体, 从氧化还原、原子结构、收集方法不同角度进行考查, 体现了理综化学选择题的命题模式.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

中提Cl2的体积未指明是标准状况.实验室制备Cl2, 可用排饱和食盐水集气法收集也可用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 (C) 正确.

17.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质的化学活泼性:W

(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W

(C) 单质的氧化能力:W

(D) 元素的最高化合价:W

答案: (B)

解析:本题中元素为同一周期, 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而单质的活泼性分金属与非金属性, 氧化能力随着单质晶体形态及分子内的化学键不同有变化, 最高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有特例 (O、F无正价) .

18.表3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请回答有关问题:

(1) (5) 和 (8) 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__________, 非金属最强的元素是; (填写元素符号)

(3) 表中能形成两性氢氧化物的元素是, 分别写出该元素的氢氧化物与 (6) (9)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比较 (7) 、 (10) 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答案: (1) Si Ar (2) K F

(4) 在NaBr溶液中通入氯气 (或加入氯水) , 溶液变红棕色 (或橙色)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确定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元素分别为:N、F、Mg、Al、Si、S、Cl、Ar、K、Br. (2) 又知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越来越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越来越大;而非金属性:同周期从左到右越来越大, 同主族从上到下越来越小. (3) 氢氧化铝为两性化合物, 既能与酸反应, 又能与碱反应. (4) 利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原理, 设计反应Cl2+2NaBr=2NaCl+Br2.

19.根据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 回答下列问题.

(1) 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__种, 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__________ (填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

(2) 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 (填元素符号, 下同) .

(3)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__________.

(4) 第三周期中,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稀有气体除外) __________.

(5) 推测Si、N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__________大于__________ (填化学式) .

答案: (1) 7在K2O、K2O2、KO2、KO3中任选2个 (2) He、Ne、Ar (3) C、H (4) Na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元素周期律  卤族元素  碱金属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8-01

利用新课改之后的教材有效的进行教学工作是最重要的是“度”的把握。新教材注重探究性自主学习,新教材中实验为教学基础,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讨论验证来得到结论,相对于旧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理论知识减少,教材有意向由教师通过教材中的基本框架,补充和引导相应的基础知识内容,然而这就需要教师思考到底补充哪些知识,补充多少,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好把握,这就更需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使我们对教材有更深的理解和研究,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而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补救。总之,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在上完每一堂课之后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它帮助我们完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下面就是我对“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进行的反思。

一、备课的反思

每一堂精彩的课程都离不开课前备课和细细琢磨,我经常在上课之前问自己一些问题,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并且反复思考着:这节课需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其中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是高考热点?用怎样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更容易接受?哪些条件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关于元素周期律这一章,备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本节教学要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情况。初三和必修1的教程中,教授了学生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关于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必修四的教材中也对元素周期表中卤族元素和碱金属物理及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做了详细的讲解,因此学生在之前所获的零散的知识,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是学生通过原子结构归纳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而总结出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也正是新教材教学方法创新的地方:根据学生对事物现有的认知情况,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补充,使其能独立思考,自主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

3.设计思路。自主学习方式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合理安排更是必不可少,所以在备课阶段,我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课时,并且通过精讲、自悟、反思、讨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将所有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课堂情况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的把握很重要,再这一点上我做的很好,每一次我都可以在达到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也随机应变,学生的回答和反应给了我教学方法调整的灵感。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些正是初中和高一化学课程中所学的零散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整合总结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第二课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并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创新方法,通过实验归纳出钠、镁、铝单质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能更好的将课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使更深刻的掌握知识。第三课时主要通过讨论、比较、归纳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的位置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对生活、生产及科学研究的作用。并通过随堂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分组讨论,学生实验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愿意去思考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问题。在整个课堂我始终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采用了新理念,摒弃了旧的教学方法,在适当的引导下,给每个学生机会,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讨论环节,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认真考虑,与之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做到零距离,是同学们不畏惧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同学,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在讲解知识点时我着重强调重难点,并对一些问题做出适当的拓展延伸,从随堂练习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对课程调整,对一些知识进行补充和讲解。

总之,本节课程内容均是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并且理论性较强,严密的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为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程的主要教授方式为讨论的形式,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启发学生脑、口、手齐动,主动学习,目的为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使课程更加丰富,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杜亚泉. 化学周期律[J]. 亚泉杂志, 1901(6):1.

[2]郑贞文. 无机化学命名草案[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0:5.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篇4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有关推断

教学媒体:多媒体、板书

教学内容

导入课题 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

过渡 我们按照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那么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间存在什么关系?

板书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教师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问题1.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纵行?

答 七个横行, 18个纵行。

2.把不同元素排在同一横行的依据是什么?

答 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

3. 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答 周期序数等于该元素的电子层数

板书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4 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具体怎么划分?

答 1、2、3为长周期,4、5、6、7为短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元素种类电子层数

短周期1H-He212Li-Ne823Na-Ar83

长周期4K-Kr1845Rb-Xe1856Cs-Rn3267Fr-112号267

问题 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仔细观看第四页元素周期表,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 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

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

问题 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

答 18列,16族

族(18个纵行):主族(A):共7个

副族(B):共7个副族

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

0族:稀有气体元素

问题 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16个族中,各族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如何?

答 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

IA IIA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 IB IIB IIIA IVA VA VIA VIIA 0。

问题 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种元素?

答 在所有族中,第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

板书 元素周期表结构:三短四长,七主七副VIII和零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1 篇5

课时1

陈飞(化学二班 4090706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概念的建立,元素周期表生成的发展历史以及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HPS教学法,科学探究启发式教学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所有的化学知识都会用到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基石。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元素的知识,比方说在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学习了关于金属元素的有关性质,第四章中学习了有关非金属元素,例如,硅、氯、硫等等的有关性质。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表现出来的性质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能不能用一个表格的形式将这些已发现的元素按一定的循序排列起来呢?展示碱金属的有关性质: 【投影】:

【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讲解并作简要总结。

2、引出观点: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学生的观点之后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63 种元 素,写了63 张卡片, 将化学元素的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氧化物以及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别写在卡片上。

【教师提问题】:: 若你是门捷列夫,你会试着用几种不 同方式去 摆 63 种卡片。

【学生观点】: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摆;按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摆。

3、学习历史: 【PPT播放】:

关于元素周期律,人们往往将它的发现完全归功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然而,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不止门捷列夫一人,在这一百年间许许多多科学家都做出了贡献。

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的科学家,当首推法国人拉瓦锡。1789 年,拉瓦锡曾运用分类比较法,就当时他所确认的33 种元素(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进行过分类研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开创了元素分类研究的先河。

1850 年,培顿科弗认识到相似元素组不应限于3 个元素,而且发现组内各元素的原子量之 差常为8 或其倍数。1853 年,格拉斯顿提出同组元素在原子量上有3 种不同类型。1854 年,库克将元素分为6 系。

1865 年,纽兰兹对元素的分类进行了另一番研究。他把元素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后,发现“从任何一个元素起,每隔8 个元素就与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似”。

类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紧紧抓住原子量这一体现元素最基本特性的物理量,探讨元素性质间的演变规律。

1869 年2 月,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律图表,初步实现了元素的系统化和科学分类。该表包括了当时已发现的63 种元素,并大胆预言了3 种未知元素的存在,指出按照原子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教师总结】:那么在我们学习了这段历史之后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是在千千万万个实验的基础之上才完成的,那么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实验素材,大家自主的设计出实验来体验一下大仙元素周期表是前人试验的乐趣。

4、设计实验:

【素材】 : 教师给出18张卡片或更多卡片有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核电荷数等。

【学生探究】 : 学生按原子的核数大小、或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或按原子半径大小规律、或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分别制得一张元素排列表。师生相互讨论应用已知学习验证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 期表。

5、呈现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向学生呈现几种类 型 的元素周期表。【投影】:

门捷列夫短时周期表、三角形周期表、宝塔式周期表、维尔纳长式周期表、金字塔式立体元素周期表、螺旋式元素周期表、积木式立体元素周期表等等。【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周期表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

6、总结与评价: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有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板书设计】: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历史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时间:1869年

(2)绘制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3)排序依据: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4)结构特点: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5)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里程碑

2.现行元素周期表

(1)排序依据:原子的核电荷数

(2)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3)结构特点: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周期(横行)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族(纵行)

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6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碱金属和卤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学习,感受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引导: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20世纪初,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之后,人们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更加完善。那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就从原子结构进行学习,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生活动:聆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出问题。

(二)环节二

1.认识原子结构。

教师引导:[任务1] 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

(1)观察图4-1电子层模型示意图,得出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特点,了解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关系。

(2)观察图4-2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初步得出规范书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4-1、4-2,学习原子的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培养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利用模型法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学生宏微结合的学科素养。训练学生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任务2] 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87页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

(1)通过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尝试解决前三个问题。

(2)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要点,解决第四个问题。

(3)交流展示,相互评价。

(4)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规范书写相关化学用语。了解模型法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随着科学的进步,模型越来越精确,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准确。

2.了解核素、同位素。

教师引导:在图4-4b中,H的质量数为什么有3个呢?阅读教材90-91页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尝试总结二者的关系。

(2)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核素和同位素有一定的了解。

3.了解周期表的结构

教师引导:指导阅读教材88-90页,完成89页思考与讨论的表格。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相关定义。

(2)总结归纳周期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对周期表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环节三

1.碱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1] 碱金属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填写93页表格中的内容。找到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结构上的异同点,进一步预测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2)讨论预测的结果,重点要阐述清楚预测的依据。

(3)实验并观察钾与水及钾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验证预测。

(4)尝试推测锂与水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尝试归纳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实验、分析等环节使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升证据推理及科学探究素养。

2.卤族元素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教师引导:[任务2] 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96-97页卤族元素的内容,完成97页思考与讨论的内容。

(2)实验并观察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完成98页实验4-1。

(3)尝试总结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说出比较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形成“证据推理”的素养。

(四)环节四

拓展:多样化的周期表

教师引导:展示周期表的发展过程,以及多样化的周期表。

学生活动:(1)了解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2)感受多样化的周期表。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使得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阶段性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深入,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多样化的,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结果的呈现也会多样化。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必修一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2.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3.必修1化学方程式总结

4.高一化学必修1课件

5.高中化学必修1学期教案

6.高中化学原子结构课件

7.化学必修金属课件

8.高中必修二的化学总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 篇7

1. 原子的构成

(1) 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

(2) (1)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 阳离子 (M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3) 阴离子 (M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 每一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若K层为最外层, 电子数不超过2) 。

(3) 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3.2电子、10电子、14电子、18电子微粒

(1) 2电子微粒:H2、H-、He、Li+、Be2+等。

(2) 10电子微粒。

(3) 14电子微粒:Si、N2、CO、CN-、C2H2、HCN等。

(4) 18电子微粒。

4. 分子中原子8电子稳定结构的判断

若分子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 则该原子最外层满足8电子结构。如SO2中S:6+|+4|=10≠8、O:6+|-2|=8, S原子不满足8电子结构, 而O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

注意:H、Be、B及化合物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5. 元素周期律[主族元素 (0族元素除外) ]

(1) 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1) 比较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2) 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3)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Sn和Pb例外) ; (4) 根据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一般来说, 负极的活动性比正极强; (5) 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2) 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1) 比较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 (2) 比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 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4) 比较氢化物还原性:氢化物还原性越强, 该元素非金属性越弱; (5) 根据非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6) 比较与金属反应的难易及产物中金属化合价高低:一般来说, 越易与金属反应且使金属呈高化合价的元素, 非金属性越强。

6. 微粒半径比较

(1) 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H。

(2) 同周期,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减小 (0族元素除外) 。

(3) 同主族,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

(4) 同种元素: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如:r (H+) <r (H) <r (H-) 。

(5) 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离子, 价态越高, 半径越小。如:r (Fe) >r (Fe2+) >r (Fe3+) 。

(6)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核电荷数越大, 离子半径越小。如:r (S2-) >r (Cl-) >r (K+) >r (Ca2+) 。

(7) 非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可选择与欲比较的元素同周期或同主族的元素进行参照。如比较Na与N的原子半径, 可根据r (Na) >r (P) >r (N) 或r (Na) >r (Li) >r (N) 。比较Na+与Cl-半径可根据r (Na+) <r (F-) <r (Cl-) 或r (Cl-) >r (K+) >r (Na+) 。

7. 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8. 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且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2 (氦) 、10 (氖) 、18 (氩) 、36 (氪) 、54 (氙) 、86 (氡) ], 即得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列数, 根据列数推断该元素所在的族。该元素所在周期数比相近的原子序数小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数大1。

若为第6、7周期元素 (原子序数≥55) , 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且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后, 再减去14, 即得该元素所在列数。

9. 电子式的书写

(1) 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 如Na+。

(2) 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电子式要加[],

(4) 常考物质的电子式。

1 0. 化学键

(1) 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 可能含有共价键 (如NaOH、Na2O2、NH4Cl等) 。

(2)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 一定不含离子键。

(3) 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如AlCl3是共价化合物。

(4) 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如NH4Cl是离子化合物。

(5) 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非金属单质 (如I2、P4、金刚石等) 。

(6) 既有极性共价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H2O2、C2H2、CH3CH2OH等。

(7) 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Na2O2、CaC2、FeS2等。

(8) 具有强极性键但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HF等。

(9) 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

(10)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KCl熔化过程中离子键被破坏, 但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二、常见易错点归纳

1. 机械类比, 不会打破常规, 凭借思维定式得出错误结论

例1. (2013·广东) 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 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Z<T<X

B.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T<Q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T>Q

【错因分析】 (1) 机械类比, 运用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错选A; (2) 不会推断Br的原子序数。

【解析】与H2在黑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的是F2, 所以R、X、T、Z、Q分别是F、S、Cl、Ar、Br。Ar是0族元素, 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所以非金属性Cl>S>Ar, A项错误;第四周期开始出现副族 (IIIB~IIB) , Br的原子序数比Cl大18, F和Br的原子序数分别为9和35, B项正确;非金属性:F>Cl>Br,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HClO4>HBrO4, 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BD

2. 不会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例2. (2013·福建节选) 工业上可用组成为K2O·M2O3·2RO2·nH2O的无机材料纯化制取的氢气。已知元素M、R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 两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之和为27, 则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错因分析】只关注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 不会运用化学式确定元素化合价。

【解析】根据材料的化学式可知M和R的化合价分别为+3、+4。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为27的元素有Na和S、Mg和P、Al和Si, 结合化合价可知R为Si。

3. 不会判断共价键的类型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CO2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

C.HCHO分子中既含σ键又含π键

D.每生成1.8g H2O消耗2.24LO2

【错因分析】 (1) 不会判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 不会判断σ键和π键。

【答案】C

4. 不会运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

例4. (2013·大纲全国卷节选) 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和C同族, B和D同族, 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 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回答下列问题:

(1) 五种元素中,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 ;

(2) 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型化合物中, 热稳定性最差的是 (用化学式表示) ;

(3) 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反应, 产物的化学式为, 其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

(4)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错因分析】Cl和N既不位于同周期又不位于同主族, 不会反过来运用HClO4和HNO3的酸性得出非金属性Cl>N。

【解析】由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且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可推知该化合物为NH3, 所以A、B分别为H和N;由A、C同族及B、D同族可知C、D分别为Na和P;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五种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可知E可能为S或Cl, 由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可知E为Cl。 (1) 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 原子半径减小 (0族元素除外) , 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原子半径增大, 非金属性减弱。原子半径:Na>P>Cl、P>N>H,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非金属性:Na<P<Cl、H<N、P<N, 以下只需比较N和Cl的非金属性。由酸性:HClO4>HNO3, 可知非金属性:Cl>N。 (2) 因非金属性Cl>N>P, 所以热稳定性:HCl>NH3>PH3。 (3) HCl与NH3化合生成NH4Cl, 其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 (4) P是VA族元素, P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3PO4。

【答案】 (1) Na Cl (2) PH3 (3) NH4Cl离子键和共价键 (4) H3PO4

5. 不熟悉短周期中的金属元素

例5. (2013·福建) 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 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M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错因分析】不知道短周期中只有五种金属元素。

【解析】由M、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题给信息, 可知:M为Al, X为Si, Y为N, Z为O。原子半径:Al>S>O (或Al>B>O) , A项正确;非金属性:N>C>Si (或N>P>Si) , 所以酸性:HNO3>H2SiO3, B项错误;非金属性:O>C>Si (或O>S>Si) , 稳定性:H2O>SiH4, C项正确;O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 O位于第二周期、第ⅥA族, D项正确。

【答案】B

6. 忽视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一致

例6. (2013·山东) 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 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由此可知 ()

A.X、Y、Z中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最弱的是Y

B.Z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Y

C.X元素形成的单核阴离子还原性大于Y

D.Z元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

【错因分析】用物质的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一定要用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进行比较, 本题易误选B。

【解析】由“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可知W为N元素, 则X、Y、Z分别为O、S、Cl。非金属性:O>S、Cl>S, A项正确;由非金属性:Cl>S可推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HClO4>H2SO4, 但酸性:HClO<H2SO4, B项错误;非金属性O>S, 还原性O2-<S2-, C项错误;Cl2与H2O或NaOH溶液反应时, Cl2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D项错误。

【答案】A

7. 不清楚元素周期表 (律) 的特殊性

例7. (2013·天津) 下列有关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ⅠA族与ⅦA族元素间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B.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C.同主族元素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越强, 水解程度越大

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 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错因分析】 (1) 误认为ⅠA族元素即为碱金属元素; (2) 不清楚通常情况下F和O无正价。

【解析】ⅠA族元素中H、碱金属元素与ⅦA族元素分别形成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A项正确;通常情况下, O、F无正价, B项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阴离子还原性增强, 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增强, 阴离子水解程度减小, C项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 金属性减弱, 失电子能力减弱, D项错误。

【答案】A

8. 不会类比迁移

例8. (2013·浙江) 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右表所示, 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

B.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C.W得电子能力比Q强

D.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 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错因分析】 (1) 不会将O与S类比迁移; (2) 不知道熔融时共价键不断裂。

【解析】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可推出X为C, 则Y、Z、W、Q分别为O、Si、S、Cl。Na和S可形成类似于Na2O2的Na2S2, A项正确;SiO2中化学键是共价键, 熔化状态下, 共价键不断裂, 熔融时SiO2不能导电, B项错误;非金属性:S<Cl, C项错误;由O形成的单质有O2、O3等, 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D项错误。

【答案】A

9. 不熟悉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例9. (2013·上海) 用铝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制备金属单质是工业上较常用的方法。如:。常温下Al的金属性比Ba的金属性 (选填“强”或“弱”) 。

【错因分析】 (1) 直接根据方程式误认为Al置换出Ba; (2) 不清楚B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解析】Ba是第ⅡA族元素, 金属性:Ba>Sr>Ca>Mg、Mg>Al, 所以金属性:Ba>Al。

【答案】弱

1 0. 陌生物质结构不会推断

例10. (2013·海南) 下列化合物中,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A.CaC2 B.N2H4

C.Na2S2 D.NH4NO3

【错因分析】不会分析CaC2、Na2S2中成键情况。

【答案】AC

1 1. 化学键与化合物关系模糊不清

例11. (2012·全国) 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错因分析】 (1) 不清楚离子 (共价) 化合物的定义; (2) 不知道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 (3) 不知道分子的极性取决于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可能含有共价键 (如NaOH、CH3COONa等) , A项正确;单质分子中可能存在化学键 (如H2、金刚石等) , 也可能不存在化学键 (如稀有气体) , B项错误;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可能是极性分子 (如H2O、NH3等) , 也可能是非极性分子 (如CH4、SO3等) , C项错误;共价化合物肯定含有共价键, 但有的离子化合物中也存在共价键 (如Na2O2、NaOH等) , D项错误。

【答案】A

1 2. 不会比较离子半径大小

例12. (2013·辽宁联考) X、Y、Z、T四种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元素, 其部分性质或结构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T>Z>Y>X

B.常温下, T的单质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C.X分别与Y、Z均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D.由X、Y和Z三种元素构成的强电解质, 对水电离均起抑制作用

【错因分析】不会比较同周期元素离子半径大小。

【解析】H+核外电子数为0, X为H;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发生化合反应的元素是N (Y) ;短周期元素中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是O (Z)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核电荷数越大, 离子半径越小。第三周期中离子半径: (F->) Na+>Mg2+>Al 3+ (10e-微粒) 、P3->S2->Cl- (18e-微粒) , 由离子半径:Cl->F-可知第三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Al 3+, 所以T为Al。原子半径Al> (B) >N>O>H, A项错误;常温下, Al与浓硝酸发生钝化, B项错误;H与O、N可分别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H2O2、N2H4等) , C项正确;H、N、O可形成强电解质HNO3、NH4NO3、NH4NO2等, HNO3抑制水的电离、NH4NO3、NH4NO2促进水的电离, D项错误。

【答案】C

三、思维训练

1.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丁烯的结构简式:C4H8

D.中子数为143、质子数为92的铀 (U) 原子:14392U

2.正长石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由前20号元素中的四种组成, 化学式为XYZ3W8。其中, 只有W显负价。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Z的最高正价数相等。Y3+与W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W的质子数之和等于Y、Z的质子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离子半径>Y的离子半径

B.Z的氢化物稳定性<W的氢化物稳定性

C.Y的氧化物既能与盐酸, 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D.X2W2、Y2W3两种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3.右图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E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 最外层电子数为2n+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和E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B.A与B形成的阴离子可能有AB2-3、A2B2-4

C.AD2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

D.A、D、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4. 下表为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及其相应原子半径的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元素G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元素F所形成的常见单质的电子式为。

(2) A、B、C、E的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 (用化学式回答)

(3) 分子组成为ACH2的物质在水中会强烈水解, 产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和一种强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请写出B的单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工业上制取该单质的反应原理为。

(5)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使铜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反应, 得到蓝色溶液和氢气。请在方框内绘出该实验方案原理装置示意图。

5. 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 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 在周期表中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 Y、Z左右相邻, Z、W位于同主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X、Y、Z、W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 。

(2) 由X、Y、Z、W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的一种强酸, 该强酸的稀溶液能与铜反应, 离子方程式为。

(3) 由X、Y、Z、W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A:

(1) 已知1molA能与足量的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44.8L气体。写出加热条件下A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又知A既能与盐酸反应, 又能与氯水反应, 写出A与足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 由X、Y、Z、W和Fe五种元素组成的式量为392的化合物B, 1mol B中含有6mol结晶水。对化合物B进行如下实验:

a.取B的溶液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并加热, 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过一段时间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 最终变成红褐色;

b.另取B的溶液, 加入过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加盐酸沉淀不溶解。

(1) B的化学式为;

(2) B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参考答案】

4. (1) 第二周期第ⅣA族∶NN∶

(2) HF>H2O>H2S>SiH4

(5)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篇8

不过,他在编排元素周期表时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且指出了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的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数值有错误。他还认识到在个别地方,即使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是可靠的,也不能完全按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顺序简单地排列,而要结合元素的性质全面地加以分析处理。这样,他就恰当地把钴(原子量58.9)排在了镍(原子量58.7)之前,把碲(原子量127.6)排在了碘(原子量126.9)之前。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人们逐步预言和发现了包括稀有气体(惰性气体)在内的许多元素,到1944年就全部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的所有92种元素。

但由于時代的局限,门捷列夫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的规律还是初步的,他未能认识到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不是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是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就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且发现部分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顺序和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后来,科学家又对元素周期表作了许多改进,把元素周期表修正为现在的形式。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概括元素周期律。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建议学生思考:如果将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活动上的领导开幕式讲话下一篇:党支部书记党员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