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材料作文

2024-07-14

小学材料作文(精选8篇)

小学材料作文 篇1

小学作文作文研讨会材料回报

2011年11月20至11月21日,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自己的收获概括为一下几点向大家做一汇报。有不当之处,望大家多多包涵,予以指出、要给学生营造创设习作的氛围。

氛围创设好了,更容易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更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张祖庆老师在《如何一个人和一群人》时他是这样给学生创设习作氛围的。他先组织一个活动—《捏橡皮人》但是今天的橡皮泥和特别,是我本人。谁想上捏大胆的上,捏的时候前提条件,保证我能站稳。于是一群胆大的学生蜂拥而上,随心所欲,有掰眼睛的,有班老师腿的„„看的学生笑声不断。橡皮泥捏好了,给学生提出了要求:三分钟的观察时间,仔细观察每个部位都有什么异常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注意适当写下自己的联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笔下留情。结果效果非常好。因为有了师生和谐的氛围,学生的脑海中就会迸发出写作的火花。、恰当讲评,因势利导。

作文恰当的讲评,不尽可以激发部分学生写作热情,而且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作文的讲评基本上是在学生初稿写好之后,其实这样激浪分时间又耗费精力。听了几位老师的观摩课,他是这样对学生作文进行恰当讲评,因势利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老师巡视,挑选一些学生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和作品,老师读,大家听,然后让学生评,说出优点和缺点。对于优点,大家要学习,对于不足之处,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给学生理清思路。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可以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三、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给学生充分的畅所欲言的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是学生的作品立意各具特色。人教版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结合《彩色的翅膀》和《警惕生物入侵》,写读《“彩色的翅膀”和“晶警惕生物入侵”》有感。《彩色的翅膀》这篇文章写的是边防解放军战士把自己家乡的昆虫带往驻守的宝石岛因为有了昆虫的授粉,那些蔬菜就可以结出果实了。而《警惕生物入侵》讲的是关于生物大规模地转移繁殖可能带来物种的侵害,破坏了环境的科学道理。在习作之前,老师根据两篇课文内容的特点,将分成两排即“解放军派”和科学家派。若支持让学生写出理由,若反对也写出理由。给了学生8分钟的时间开始写,由于时间有限,老师在下面巡视,发现观点充,分言之有据做上标记,本来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结果变成了一场辩论会,同时又出现了一派——中立派,并且理由充足。发言者据理力争,听者全神贯注。然后老师简单讲了细读后感的框架,首先对课文内容简单概括,然后是你对课文的理解,即自己的观点。最后有此想到的。学生观点有了,学生的写作思路理清了,学生写作的难度极大的降低了。、重视学生想象力培养。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的习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期中一位老师的习作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正方形表示一块地,方形里画了一个弧线开口向下表示小河,让学生设计自己心中的小公园。下面就是学生表现的时间了,让学生按先后顺序拿起粉笔到黑板上画出,并标出是什么,但内容不能重复,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表现。有了大家设计的方案,这样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然后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写出自己心中的小公园。

五、重视文张的眼睛---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了特别的题目,你的文章更有魅力。老师给学生来了一个填空题小测验,检测学生的记忆力、判断力、思考力,老师先出一个古怪动物图片(根本不存在),老师然后出了这个动物的简单资料,但在结尾句点名这个动物至今还没人见过这个动物的化石和样子。老师在下面巡视,结果给大多数学生打了零分,老师再次出示资料,学生都吃惊了,老师说出了理由,这个信息本来是错误的,你没能对吗?学生惭愧的地下头,后悔自己只顾记忆,粗心忘了判断。然后然学生给这堂课选一个或两个题目,结果学生这是有感而发,题目有:“骗人“的课堂,火眼是真假,善意的谎言,“骗人”的好老师,被“骗”的滋味,“零”分的启示,我们被“耍”了,好喝的苦药汤„„这样独特的题目既增加文章的魅力,又怎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呢?

时间虽短,但受益匪浅,以上几点我本人领悟和总结,我希望和相信以上的习作方法,让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提高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材料作文 篇2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学生年龄小,说接触的就是周围的人和事,而对这些他们又缺乏仔细观察,不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就是观察了也没能及时地积累起来,所以他们写出的作文就内容不具体,空洞。其次,小学生周围有许多有意义或有趣的作文材料,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引导学生以写日记或写片段的形式记下来。同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在学校,参加学校的活动,应该把活动的重点、经过,同学们的语言、神态、动态记录下来。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可以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记录下来。比如,星期天到集市上买东西时,可以留心观察市场看到各色各样、形形色色的物品,以及人们购物时的调价还价的过程都可以记录下来进行积累。

二、我们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的材料,平时就要让学生注意词汇的积累

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把课本上的好词、好语段记录下来,可以仿写练习。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一些内容健康的儿童图书、报刊都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比如说,在班级号召学生建立图书角。举行“捐一看十”的阅读读书活动。就是每个人捐一本书,全班就有几十本。每一个月就举行一次“捐一看十”的阅读读书活动。这样就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读很多的课外书。满足了学生读书的胃口。也使学生都如获珍宝,轮流阅读。日久天长,学生都有所收获。让他们互相交流阅读,扩大知识的储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事实上,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拿起笔来,不知怎么表达,这就说明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性。记得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曾在一封信中写道这样的话:“文字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大作家不是由于大量读书而读写的呢?因此,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从中积累语言材料。首先是要多读书。我们课文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选自名家名篇,都是范文,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多读、熟读,从中学习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写作上的技巧等。之后才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从中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字里行间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这样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了大量的文字信息,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三、我们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的材料,就要让学生利用假期以及闲暇时间来积累材料

每年学生都有暑假和寒假,我们要让学生利用这两个长假也可以收集不少材料,暑假有些同学出外玩,就可以写一些助人为乐的行为和自己的感受。作为农村的孩子写作素材比较多,如和父母一起参加夏收劳动,可以描写农村繁忙的夏收景象,也可以抒写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体会。其次是夏天的景色也使人流连忘返。孩子可以去河里捉鱼、游泳,夏夜看瓜地,有绿色的林子,有一望无际的田野,野花盛开的草地,夏日中午的蝉鸣。暑假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寒假的生活也其乐无穷;下雪了,堆雪人,打雪仗,溜冰,打野兔。只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方面地收集写作材料,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此外还要勤动笔。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无论是观察到的,阅读到的,还是做过的实践活动以及亲身感受,都应及时记录下来,建立一个材料库。也可以写日记,也可以写随笔、记卡片等等,不过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练习写上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所知、所悟、所感。

四、坚持日积月累,勇于创新,写出自己的特性来

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很好,做到游刃有余。要告诉学生,无论干什么,做什么事,都贵在坚持,因为只要坚持不懈的积累,就可能有所创造。我们要学生再有计划的作文训练中,持之以恒地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细心体味和观察,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自由都翱翔,放飞驰骋的想象,从个性出发去理解和评价生活,这样的文章就独具一格了。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独创是作文的生命,学习和借鉴优秀文章也可提高作文水平,但不能生搬硬套,一味模仿。

总之,我们让学生从生活和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作文材料,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积累作文材料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会写出好作文来。

参考文献

突破小学作文材料关的策略探析 篇3

【关键词】突破;作文材料;策略

纵观现行语文教材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在训练目标上,注重技法指导从易到难、螺旋上升,在训练内容上,强调习作在整体上统整,在部分上关联。像记事的作文训练贯穿在每册中,如第九册到第十一册:第九册第一单元的《暑假中的一件事》,要求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从而使记事的作文写得有条理、比较具体;第五单元的《这件事 》,要求把事情经过分几步写具体;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一件难忘的事》,要求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学会列作文提纲;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要求审清题意,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等。

平时在作文训练中,发现六年级学生写的作文,大多同学所选取的题材似曾相识,没有新意,六年级学生写的还是停留在五年级甚至是四年级的水平上,一副老面孔。如记人文章,像写父母:关心自己学习、深夜送自己上医院。写老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雨夜为学生补课。这些题材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见到。这样的题材在学生的生活中,不是不可能发生,只是习作中能体现时代气息,体现儿童童真、童趣的作文显得凤毛麟角。学生缺少生活經历吗?其实不然,有时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选取的题材较有新意,写出的作文又不错。

现在的作文研讨课、展示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做一个科学实验,开展一次活动,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学生用当场“生成”的内容写作文。从表面上看,为学生解决了无“米”下锅的困惑,实际上,这是教师将准备好的“米”端放到学生手中,况且充其量也只是“锅”中“沧海一粟”,学生“搜集材料”、“选择材料”的能力能有实质性进展吗?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女士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瘫痪者,他的文学不能自理,要靠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见哪一种是可以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

一、当前小学生作文题材缺乏新意的原因分析

(1)学生具有思维从众心理,具有定式思维的习惯。学生囿于现成,没有对写作素材进行筛选、组织。像写事的作文,对六年级同学来说,不知写过多少遍了,大同小异,于是,没有经过思考,就把已写过的套套进去,省事方便,以不变应万变。

(2)学生生活圈子的狭小,没有去发现、积累写作素材。在信息社会里,好多学生足不出户,迷恋上上网、聊天、玩游戏,缺少发现生活、探究自然的能力。即便有,开始时就不能清楚地注意或知觉到有用的信息,对材料的意义认识不清,兴趣不浓,只是短时记忆罢了,还有一部分是机械记忆。时间一长,原来知道很清楚的事情,也会变成印象模糊,甚至也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3)写作时不敢打破思维常规,开启创造的闸门,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有新颖的题材,但心存忧虑:如果我选择从未写过的题材,能写得好吗?能得高分吗?

二、突破小学作文材料关的策略

如何使学生的习作写出新意,很多有识之士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优化题材”系列活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1)写“每日简评”——“为有源头活水来”。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其实,大千世界,绚丽多姿,有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我认为写“每日简评”是捕捉材料的好方法,让学生每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动动笔,去网罗、去定格生活中的小镜头,旨在获得鲜活而又生动的习作素材。

(2)拓宽选材面——“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选材时,不少学生的思维局限于狭窄的圈子。比如《一次难忘的考试》大部分学生很自然想到一次语文、数学或其他文化知识的考试。而事实上,同学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有作文素材,同时每个面又辐射诸多的“点”,何必“自古华山一条路”呢?可引导学生扩展思维:①在运动场上拼搏时;②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③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该怎样去面对等。事实上,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拓宽选材面。

从《语文课程标准》看,第三学段习作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经过这样的辐射思考,让学生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也就是对生活的回忆唤起了多少,帮助学生从生活仓库中找到题材,找到能激发写作灵感和冲动的题材,找到有新意的题材,真正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佳境。

生活万花筒小学作文材料 篇4

在一座大桥上,我和爸爸也是打着伞,看到一群人聚在一起,于是我们走了过去瞧瞧。一看是位年迈的老奶奶坐在地上,穿着破旧的衣服,身上没有分亳钱,她已经汗流浃背,自己连买饭的钱都没有,更别说买伞了。

路人议论着,有的在嘲笑,有的在同情,有的在说家人在哪,尽管议论接连不断,但迟迟没有人伸出援手。

爸爸刚看到此景就拉着我买了把伞和几个包子,急得还没等找钱就走了,然后转交在我的手中,让我交给老奶奶。我点了点头,挤进了人群中交给了老奶奶,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小朋友!”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羞愧地想:其实应该是爸爸的荣誉,现在变成了我的,我怕没面子于是害羞地说:“不用谢。”走后我疑惑地问爸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爸爸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帮助人不需要理由,看到别人有困难就要伸出自己的援手,这不是理所应当吗?”我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调查分析 篇5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和形式《大纲》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有具体内容”,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人手”。小学作文的训练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小学阶段的整个作文训练要求。从“内容入手”才能达到学生作文“有具体内容”,“从内容人手”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活,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在表达之前,对作文材料有所选择。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概都有所知,然作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习作材料贫乏、内容空洞大多雷。其原因、结症在哪里?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研究分析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只有解决了“写什么”言之有物的问题,才有可能进行“怎么写”言之有序的训练。而且选材能力的培养贯穿着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有计划、有层次的训练过程。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拟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对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第二步对学生获取材料后如何表达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本文是第一步的实施情况,我们是在第一学期的后半时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15名。调查时采取了个别座谈、察看学生习作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二、问卷的编制和调查结果为了全面真实了解情况,我们从行为、实事、态度几方面设计编题,根据小学生实际而采取了封闭问卷形式。调查表如下: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调查表姓名: 班级: 时间:1.你订有作文类刊物吗?有———无——。2.你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无——。3、你对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和经历的主动写作文吗,写——,不写——·4.活动前老师就要作文,你认为怎样,喜欢活动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玩不开心-------。5.你作文中所写内容是自已经历的———看到或听到的——。看书获得的——。注:此表只用/符号表示,每题只选一项要真实填写。此表设计上姓名旨在和平时情况对照。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了解学生在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方面获取作文材料的情况,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认识的敏锐程度,以及积累表达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果:题号 问卷结果1 、订有刊物的4 9 人占4 2 . 6 % , 没订刊物有6 6 人占5 7 . 4 % 。2 、主动写作文的8 人占7 % ,不主动写作文的1 0 7 人占 9 3 % 。3 、写日记的2 8 人占2 4 . 4 % ,不写日记的8 7 人占7 5 . 6 % 。4 、喜欢活动害怕作文的1 0 0 人占8 7 % ,讨厌作文玩不开心的1 5 人占1 3 % 。5 、写以历的 7 2 人占 6 2 % ,看到听到的 2 3 人占 2 0 % ,看书获得的2 0 人占1 7 . 4 %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从如上调查结果及座谈和察看作文情况来看,学生作文材料贫乏,内容空洞的原因便一目了然。关键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分析了。①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作文材料同样也源于生活。他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范围决定了其习作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之中。社会活动较少,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用自己的是非观做简单的评价。正是由此习作中才显出童真童趣,学生眼中的世界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范围、写作内容和文章类型如下:来源范围 写作内容 文章类型家庭 长辈、同辈、同学、老师、各行各业 写人学校 参观、游记、活动、游戏、各类事情 记事社会 植物、动物、器皿、物品、任何物体 状物自然 环境、现象、风景、风情、大千世界 绘景由此可见,学生习作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在他们的生活圈内写作素材并不贫乏。可以说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只要动笔,生活这座室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为什么作文效果不如人愿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不会选材,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②选材能力构成因素选材能力是一种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对事物的敏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思维等因素。概括起来由以下几方面组成:选材能力:1、感知事物能力2、观察事物能力3、分析认识事物能力4、积累材料能力5、筛选剪裁的能力在这几项能力之中,感知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而感受性又是因人而异的,表现在灵敏程度的不同。观察是分析认识事物的前题,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就抓不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也就无法认识其本质意义。积累是写作的基本功,没有积累就无法选择,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写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筛选剪裁是运用材料的能力。显而易见选材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一个有阶段,有层次的训练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各阶段要明确训练重点。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这次调查结果看,高年级作文训练仍要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特别是对刚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如此。A、培养良好写作习惯,训练感知观察捕捉材料的能力。习惯的养成可使人终生受益。大凡作家都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就是日积月累用树叶写成的巨著。从调查看学生主动作文和有日记习惯者甚少,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我们的作文训练每期8篇文章,太少。而且在教学当中读、写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到基础训练时才讲作文,再加上指导不得法,作文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学生对身边能发生的事,常常是熟视无睹吗?其实并非如此。调查中可知,作文中写自己经历的、看到、听到的所占比例并不少,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同样表现出关切、热情、激动。然而,事情过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是符合儿童观察、思维特点的:无意识占了主要地位,情绪性又十分突出,轮廓性更加明显。他们在感知、观察事物时常常是被动的,受情绪支配的,缺乏精细的分析、辨别。粗略而笼统地一看了之。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注意激发兴趣,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有意注意,从多方面去感知事物,使之感受性不断地发展、完善。养成处处留心,遇到事物都要问是“为什么”的习惯。培养观察习惯,教会观察方法,学会如何分析、思维。采取措施训练积累习惯。要勤写多练,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日记不仅可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分析、认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纷繁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价值的写作材料,学会捕捉写作素材。B.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从调查看学生阅读量小且面窄,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中,这对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极为不利的。阅读是写作的前题和基础,是间接的观察。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一代大师,如是说,那只有多读、多看了。多读多看不仅能丰富写作材料,更能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别人的方法。平日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不去多读,平时无积累,作文何以倾吐?何况我们的小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经历体验一下,可以说阅读是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观察、表达的主要渠道。对策:首先要有大作文观,不要仅局限在作文课堂上。开展读书、评书、心得、竞赛等各类活动,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养成习惯,教会学生徐特立老先生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摘记方法。在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的同时,还要在辅导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名家经典,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以达到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C、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调查中可看出:学生既喜欢活动而又怕作文,这种心理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究真原因:一是理解认识和教学艺术问题。过分地、单一地将活动的目的理解为单纯为了作文。而于活动前大加强调,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是对作文的要求过高,不能正确理解作文训练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单元性,对每篇作文都以综合指标去衡量。学生作文只是习作练习,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要求过高、十全十美。要针对年级作文训练要求进行,达到本次训练要点即可。因此,在我们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中,首先要端正认识:活动不是为单纯的作文而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在活动前大加强调,而活动中不加指导。要克服学生惧怕的心理负担。巧妙地,有艺术性地加以引导,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观察习惯。其次,要准确把握作文训练要求,根据情况因人而异,逐步提高。活动一定大力开展,只有生活丰富了,才有取不尽的材料,写不完的内容。通过活动,学生获取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训练“怎么写”才能得心应手。作文“从内容入手”无庸置疑,目前的放胆文、观察文、情境文、读写文,都是很好的方法,这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结果。作文源于生活,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无法训练“怎么写”,抛开内容大讲技巧更不可取,只有把握作文教学规律,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小学材料作文 篇6

花山乡撇罗完小 鲁益香

2010年3月,我所申请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自主表达能力策略研究的课题予以立项,我与本校的四位老师(唐健、陈娟、杨丛勇、普先贵)共同对“小学生作文自主表达能力策略”进行研究,研究情况如下: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当前,小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维陷于混乱,大都是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而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作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能使积累的语言得以运用,使识字、写字的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

一、理论依据

培养学生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书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预想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1月——2009年9月)组建课题组,搜集资料商量确定选题。

学习和研究相关论文资料,确立课题、设计方案、论证、申报。

(二)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1、分工收集有点关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

2、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学习资料。

3、进一步商讨和优化本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的方法。

4、每月进行一次课题成员例会,讨论和总结本月研究成果,商讨和确定下月课题研究工作。

5、每学期每人设计一至二个典型的研究课例,上一至二节研究课进行讨论。

6、做好中期评估工作,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0年3月)

收集整过程性过程性材料,总结研究结果,完成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进度情况

(一)、组织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提高学生作文自主表达能力策略实施方案。

(二)、具体做法和措施

小学材料作文 篇7

一、变“静”为“动”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与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2、3、4 的乘法口诀》时,主题图“我们种的向日葵发芽啦!”是静止的。但教师可以把它制成具有动画效果的动画片,在阳光下一棵棵小苗苗渐渐地从土里钻出来,慢慢地张开两片叶子。让学生观察一棵小苗几片叶子,两棵小苗几片叶子,三棵呢?然后学习2 的乘法口诀。

在变教材中“静”的学习材料为课堂教学中“动”的学习材料时要关注三个有利于:首先,在知识的生长点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兴趣;其次,在知识的关键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最后,在知识的落脚点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二、变“点”为“线”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根据班级实际,结合所教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应用的全过程,变“点”为“线”,开发有效的“线性”学习材料。利用这些材料促使学生从过程中有效理解,从整体中充分感知。

1.连接知识生长之“线”。教师在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点的同时,挖掘这些知识点的生长点;然后通过创设线性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材料使用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 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三角形沿三角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 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连接知识发展之“线”。知识的获得并非课堂教学的结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使现在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数学学习材料二次开发必需要思考的内容。特别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应变单一反映当前知识的学习材料,为这一知识后继学习的系列化学习材料。

比如分数基本性质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在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后,可出示下面的学习材料:

1请写出与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不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提问: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哪个最简便?为什么?

2把2/ 3、1/ 4 和5/ 6 都化成分母是12 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这样的练习既是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巩固,又是对后面的约分、通分提前作的伏笔,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我们所讲的知识发展之“线”与知识生长之“线”本质上都是知识纵向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旧知识的发展之“线”也可以理解为新知识的生长之“线”。

三、变“一”为“多”

教材由于片幅的限制,同一内容,同一性质的同类学习材料提供相对很少。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只通过一二个材料就能进行归纳、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开发数学学习材料。例如“:搭配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这样处理:让学生利用教材的材料(三件上衣,二条裤子)通过画一画、连一连,得出六种不同的搭配,并感受到有序思考问题的需要后。紧接着出示如下的材料:

1. 裤子不变,衣服增加一件。(用课件出示实物图)

提问:现在有几种不同的穿法?这种搭配与上面(三件上衣,二条裤子)的搭配数量上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再次通过连线的方法来说明。

学生回答后直接课件出示实物图。

2.五件衣服,二条裤子。

师:现在呢?引导学生说出有5 个2 等于10 种搭配方法。

3. 直接提问:如果是4 件衣服,5 条裤子,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怎样思考?10 件上衣,8 条裤子呢?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能明白什么?

生1:如果裤子不变,都是几条,那每增加一件上衣,就增加一个几。

生2:它们的不同搭配方法就是衣服的件数乘裤子的条数。

生3:搭配的数,实际上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几乘几就得了。

4. 出示问题,小组交流。

除了衣服与裤子的搭配外,还有什么与什么搭配?你能结合自己生活或学习实际,还能举出例子吗?并画一画,说一说有几种搭配方法。

这样以衣服与裤子搭配为基点,从数量的变化中理解搭配方法的不变,再从衣服与裤子的材料中进行适时扩展,运用举例、讨论的方式再一次产生更多的学习材料,并进一步理解方法。

总之,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变静为动、变点为线、变一为多,让学生在动态的、线性的、多元的、自主的及开放的学习材料中通过体验、猜测、探索来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正日益成为一线教师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提高学习的效度关键在于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材料。我们认为既不需要将教材提供的材料当作金科玉律,也没必要、没能力、没时间完全脱离教材自己开发,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

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习作材料 篇8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引导;积累

一、充实生活,积累素材

小学生习作最苦恼的莫过于“无米下锅”,是呀!没有米怎么能做饭呢?没有内容怎么作文呢?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广阔天地。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多着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捕捉生活中的习作材料呢?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丰富家庭生活。如新课改的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前我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特别布置学生在课余时帮妈妈做些家务活,如洗碗煮饭,整理房间,整理书包等等。然后每节课前让学生进行两分钟自由式的口头习作,轮流让学生把自己怎样做家务以及做家务活后的收获和感受说给同学听,没想到只是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说得条条是道,有的说帮妈妈煮饭,有的说怎样洗碗,有的同学还帮同学做补充。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所说的写在日记里,强调怎么说就怎么写。到了习作课时,学生就不用惧怕“没什么事可写了”。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生活天地,也为学生习作训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如组织诗文朗读比赛,口头习作,演讲比赛,游戏活动等。

(3)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访问,郊游,这是解决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有一次习作要求“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我带领学生参观了果园,事先我布置了写游记的任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点,回校后组织他们谈感受,把自己身边的事讲出来让同学们进行评论,由于同学们参与了这些活动,所以素材问题解决了。

二、引导学生观察,积累材料

观察是对生活最直接的感受,是获取习作材料的主要途径。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不大关心,熟视无睹,使许多值得写的东西从眼皮底下滑过去。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有利于积累和丰富写作的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情景和生活情景,让学生耳听、目见、心想、手动,进行有意观察。通过长期的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能认真汲取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的“小花”,这样提起笔来就再也不会感到炊而无“米”了。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材料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的很多知识,大部分是通过阅读积累起来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无论是在课堂内的阅读还是在课堂外的阅读,都是学生习作内容的重要来源。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自主阅读,不断地把课文和其他读物中所蕴含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习作能力,使学生习作能力得以提高。

(1)选好有益读物。要选好读物,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思想健康、文字优美的少儿传统读物和知识性读物等。其次,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选取学生喜欢阅读的读物。再次,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广泛性,即要做到课内向课外延伸。

(2)广泛阅读,优化积累。如果把语言比作建筑材料,那么要构建作文这幢高楼大厦,没有语言材料,该怎样堆砌呢?因此,学生掌握好课本中词句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尽量多看一些课外作品,以便积累自己的语言素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佳词妙句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妙句摘抄下来,以便学以致用。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在背诵中加深对语言意思的理解,学习表达的方法。书读得多了,语言才会丰富,思维才会活跃,这样写文章是就能“信手拈来”。大量的课外阅读,除了可以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要靠有意识的训练而获得,而这种训练必须是因势利导,切忌形式主义的训练。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扎实有序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习作时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杨全生.浅谈新课程理论下小学习作教学模式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3).

[2 ]赵丽.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J].吉林教育,2011(1).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中铁下一篇: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