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案例

2024-05-15

刑法的案例(精选8篇)

刑法的案例 篇1

对于案例的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所选择的选修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使我觉得选择这门选修课是非常值得 的。

记得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对情侣分手了,女方的朋友威胁男方不要再来纠缠女生,结果男生爬进了女生的集体宿舍,把女生以及集体宿舍的室友都杀了,然后自己投案自首。对此,我从刑法中的自首和故意杀人罪两个方面来谈一谈稳定看法。

一、从自首角度

《刑法》规定,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所谓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男方在实施杀人的过程中,精心策划,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所以对其定性应准确、量刑适当。我们来看一下自首制度。自首制度对于司法机关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等方面意义重大,并有助于实现刑罚目的。自首应符合三个条件:

1、犯罪分子必须主动投案;

2、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是自首的实质要件和本质特征;

3、犯罪分子愿意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追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即可认定为自首。但在犯罪的实际情况中,纷繁复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例如本案例中的男方,自首的性质就十分的复杂。

二、从故意杀人罪角度

本案中的男方将女友及室友全部杀害,从刑法的角度讲,这属于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必须从重从快严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故意杀人罪。

(一)概念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所以本案中的男方应被处以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二)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客观要件

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主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体。主观要件

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本案中的男方的杀人动机大部分是因为女方室友的威胁。

(三)判断方法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故意包括三种情况:(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本案中的男方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以他可以判断故意。并且不计后果。并且,男方属于直接故意,对于杀死女友及其室友的行为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所以属于直接故意。

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明白了,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战斗。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总而言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无法则不能立足于世界,更不用说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威信。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要以法为重。邓小平爷爷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知法、懂法、用法。

刑法的案例 篇2

一、刑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实现法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法学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模式, 那么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 历史上曾有过两种争论, 即法学教育应当成为培养未来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的职业教育学院, 还是应成为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或培养法学家和学者而教授法学理论和系统知识的研究学院。实际上, 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调整规则, 其与社会紧密相连, 法律教育不但要将法律当作规范体系进行传授, 更要研究法律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 并通过社会科学学习来完善法律的变革职能, 实现社会正义[1]。因此, 法学教育既是法律通识的教育, 又是法律职业的教育。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2]的缺陷, 不利于双重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其进行完善要求在进行通识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载体,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提供了平台, 使其在分析案例、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可以说, “案例教学法由此满足了现代法律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它既从实际判例中来, 具有实践性, 同时, 又因为建立在统一的客观原则之上并可以提供一致的结论而具有科学性。”[3]因此, 在当前强调法律职业教育的情况下, 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 对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思维能力, 实现法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 巩固刑法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

根据刑法学教学中案例运用方式不同, 可以将刑法案例教学分为两种类型, 即“由例推理”型和“由理析例”型。但无论是“由例推理”, 或是“由理析例”型的案例教学法, 都是将法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体现了刑法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刑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以典型案例为载体, 学生通过对案例相关材料的查找与整理、阅读与分析、讨论与辩驳, 不仅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刑法基础知识, 而且在结合实践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对刑法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深刻, 并能由此出发, 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实现对刑法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学知识的体系化把握。

(三)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

素质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也是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刑法学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中心, 教材是教学的内容, 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框定单向注入式讲授刑法理论知识, 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而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的脱节。刑法学案例教学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其重要特征即在于以典型案例为载体, 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互动, 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高。可以看出, 刑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平等地位的尊重及学生参与地位的提高既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而且其本身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 培养法律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基于历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司法职业队伍素质的提高, 也直接制约了法学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 自2002年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 这既是严格司法职业入门资格的重要举措, 也为法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 即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应成为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刑法学案例教学正是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 使学生真实进入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职业人员的角色实践, 从而使其法律思维技能、法律分析技能及法律操作技能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二、刑法教学中的案例选择

案例是刑法案例教学的中介和载体, 因此, 刑事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信息媒体的现代化和司法判决的公开化, 刑事案例的来源也愈加丰富和多样, 选取案例既可以通过权威司法机关通过公报等发布的典型判例, 也可以是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网络等给予关注的时事案例。但笔者认为, 对于刑事案例的选择应按照以下标准进行选择:

(一) 针对性

针对性要求教学选取的刑事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与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直接相关, 做到有的放矢。即通过刑法案例的呈现, 能使学生在讨论学习之后加深对课程重点或难点的理解, 并能运用所学的刑法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 从而收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效果。基于此, 在选取刑事案例时应避免选取的刑事案例所涉知识点过于分散,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不利于其清晰明了地掌握课堂的重点及难点。

(二) 典型性

典型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 能突出反映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 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法律原理等。如对于贪污贿赂罪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案, 及以后的成克杰、胡长清受贿案即是贪污罪、受贿罪的典型。典型案例一般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和新闻效应, 但应当注意的是, 案例的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规则内涵的相关性, 而不在于案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因此, 不能仅仅凭新闻效应来选取刑事案例。如对于故意杀人罪, 现实中报道的各类杀人案件即需经过严格筛选才能作为教学案例, 特别是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而对犯罪手段过分渲染的杀人案件更应慎选, 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 新颖性

新颖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时代性, 要能反映刑事法前沿的研究内容, 反映社会变迁中的刑事法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紧贴社会实际, 通过对刑法案例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如对于刑法分则侵犯财产罪的教学, 2008年发生的许霆案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许霆一案中, 所涉及的问题包含了“恶意取款”行为的定性、盗窃罪“秘密”窃取手段的理解、信用卡诈骗罪中“机器”能否被骗及自动取款机的性质等极具时代性的问题, 并且从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实现等问题。同时, 通过采取辩论等多样的教学模式, 借助许霆一案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当然案例选取的新颖性并非是说较早时期的刑法案例都不能再作为刑法教学案例使用, 一些较为典型的传统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相应的刑法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仍可以作为刑法案例教学的典型例解。如对于劫持航空器罪的讲解, 发生于1989年的张振海即是较为典型的案例, 对学生理解劫持航空器罪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价值。

(四) 适宜性

适宜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在内容和形式上应适宜教学, 能有效编入刑法教学的内容。具体而言, 一方面, 在内容上, 刑事案例应案情简洁、难度适中。案情过于复杂、难度过高的刑事案例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会使学生无法入手分析, 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而案情过于简单、难度过低的刑事案例, 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 同样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 在形式上, 刑事案例应避免过于冗长, 即对一些法律文书采取“拿来主义”, 将当事人身份情况等与案件处理无关的细节也原样抄录, 使得刑事案例介绍繁杂, 文字冗长, 既浪费了课堂时间, 也不利于学生抓住案件核心, 重点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 对于选取的刑事案例, 教师应事先对案情进行过滤, 提取其中的核心案情, 并对其文字表达进行梳理归纳, 以便有效开展课堂案例教学。

(五) 启发性

启发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从而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深入拓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便要求刑事案例应带有适度的疑难性, 蕴含一定的问题, 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如在故意杀人罪的学习中, 对于获得被害人承诺的帮助自杀 (即安乐死) 的问题, 我国1986年的蒲连升案是发生在我国的首例安乐死案件, 以此为例,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帮助自杀的定性问题,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安乐死合法化问题, 并可通过举行论辩赛使学生广泛查找安乐死相关立法和实践资料, 对该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索和论证, 通过辩驳加深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在最后可通过写作小论文的形式, 促使学生对辩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论证, 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刑法教学中的案例运用

好的教学案例仅是案例教学的载体, 案例要发挥好的效果更需要对案例的良好设计和科学运用。对于案例的运用, 一般包括呈现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总结和评述三个阶段。但是, 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发展, 刑法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仍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刑事案例科学合理的运用, 笔者认为, 在刑法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还应注意:

其一, 在主体上, 应把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相结合, 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学的唯一主体, 学生被单纯视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是知识的“播送器”, 而学生则仅是知识的“接收台”。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了。而在刑事案例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主体性被发现, 成为与教师相对应的学习主体。因此,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应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应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 且在两个主体的互动中, 应以学习主体为中心。教师在组织安排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其参与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来, 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二, 在方式上, 应将课堂传授与多样实践相结合, 以课堂传授为主。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予以实施, 以通常的课堂为载体, 教师可以通过分发材料、播放音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 在此基础上, 可以通过对话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对案例所涉问题进行讨论以加深认识, 还可以是组织学生就案例开展课堂辩论赛等。同时, 教师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参与法制节目、开展模拟审判等。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提高法律知识水平的同时了解案件的审判过程, 具有生动形象的优势。但其组织一般比较复杂, 所耗时间较长, 且案例素材受一定时期发生案件的限制, 不能完全根据教学进展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相较而言, 课堂案例教学虽然受限于地域空间及教学手段的限制, 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 运用相应的教学案例, 便于学生获得体系化的刑法知识。因此, 刑事案例教学仍应以传统的课堂为教学的主要阵地。

其三, 在数量上, 对刑事案例应适度运用, 避免喧宾夺主。刑事案例作为巩固、深化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 在刑法教学中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过多过频地引用刑法案例必然使得对于案例的分析流于表面, 不能深入挖掘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 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刑法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 适当运用刑事案例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且适量运用刑法案例辅助教学, 也为组织学生提问、讨论、分析、辩驳留有了余地,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汉华.法学教育的双重性和中国法学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 2000, (4) :389-405.

刑法学案例教学的构建与反思 篇3

刑法学案例教学构建反思教无定法,教师每年面对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也是年年探索。每当我们从激情课堂中走出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如若能勤总结、善思索,我们的课堂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学经验、方法与教学艺术也会在这种不断解决不足和弥补遗憾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现就法学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刑法学课堂教学理念的思考——案例教学突出理论与应用的二重性

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上,一般把抽象的法条和理论知识通过堂课教学设计和方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所在在讲课理念上,必然遵循的一个教学思路是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理论为生活,为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和思路,这一过程必然会涉及到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是三位一体,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刑法学的内容。而其中案例教学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我在讲课的过程之中大量的借鉴和引用了司法案例和生活案例,诸如,“囚歌王子迟志强案”、陕西“枪下留人案”、北京“李天一轮奸案”,通过实际司法案例增强了对抽象知识点讲解的具体化。

2.在刑法学学设计目标上需要兼顾以下条件:第一,课程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要有效率,精炼有效,抓住课程的核心内容;第二,设计目标要考虑到与相关知识点的密切联系,以期实现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融会贯通”;第三,设计目标要有层次性,注意与各法学课程素养能力分解的有效结合。在讲解刑法学知识的同时,在讲解《刑法总论》的知识必然涉及到《刑法分论》的具体罪名,如讲述刑法总论中的正当防卫中案例采用了陕西延安“枪下留人”案就涉及到故意杀人罪等。

3.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知识引导。首先,学生项目活动中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全权的主导者,学生作为主导者的同时,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其次,教师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总结和深入思考,避免学生仅仅流于对活动本身的关注,缺乏深入思考,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免得失于肤浅。第三,要兼顾学生人数和活动参与人数的容纳量,专业型授课模式也许不能做到每个人参与项目活动,但是要设计活动参与人和其他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我所有的授课都必然会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设计上也基本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内容,体现教学课堂中的“以学为本”的理念。

二、刑法学课堂案例教学方法的反思——案例教学注重生活化与理论性的思考

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而案例教学是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在讲授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罪刑法定原则,完全是一个理论课,涉及到很深的理论知识,我重点引用了两个案例进行分析,一个是在讲解民主与人权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案例;一个是在讲解罪刑法定原则内容禁止有罪类推的时候引用了“囚歌王子迟志强流氓案”。案例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一部分典型的刑事案例展现给学生,为学生们提供大量逼真的实战演习机会。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具体注意以下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认真的选择案例”。选好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第一步。由于刑法学分论课是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加上课时十分有限,因此案例的选择不可随意,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案例。这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学内容,又帮助学生解决了法律方面的思想实际问题。

1.案例要贴近现实生活。笔者尽量选择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硫酸伤熊案、周光正抢劫案、西安宝马彩票案等案例。这些案例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案件,学生很感兴趣,讨论案例时,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2.案例要典型。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因为典型的案例能够解释和说明刑法学分论的某一法律原理或者能够说明临近的几个罪名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典型案例,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学分论的有关原理,使刑法分论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

3.案例要有系统性。学生们掌握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受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学习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往往前后不能贯通,导致容易熟悉而不易深刻,容易弄懂而不易领悟。而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分析、讨论案例,就可以在浅层知识与深层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能起到贯通的作用。

4.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在选择案例时,笔者特别注意案例的难度。考虑到案例过于简单,没有什么争议,大家都会,一看就知道答案,学生会感到没有意思,会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不宜选择过于简单的案例。另外,考虑到案例如果过于难,学生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者依赖思想,造成冷场,不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也不选择过难的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疑难性,对同一个案例提出多种不同的处理意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刑法学案例教学过程的反思——案例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纠偏

刑法学是一个体系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同时针对刑法学知识点也存在众多的学术观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重把握知识点的前沿性。比如,在课堂教学罪刑法定原则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候,明显感受到教学过着中学生会感觉它是刑法中最重要的原则,但同时也是大量学生(学者)对一个刑法问题懒得解释或者无能解释的借口。所以,碰到具体问题,不要简单说:“依据罪刑法定,所以无罪”,这是典型的不讲理由。只有穷尽文字的可能含义,才可能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将行为排斥在犯罪之外。所以,在讲课的内容上要具体讲解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在精髓。除此之外,我觉得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法学教学过程要注意防止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过程防止以偏概全。一定要注意不能以案例中的个别情节作为定性的根据,不要错把案例中的次要事实作为主要事实,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片面性,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课堂教学过程防止感情用事。刑法学课程讲授的是犯罪的事,而犯罪是所有善良的人都很痛恨的事,但决不能用感情代替法律,不能带着感情色彩分析案例,那样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忌主观,一定不能先入为主。

3.课堂教学过程防止匆忙定论,不讲说理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过程是一个很细致的过程,需要认真准备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不能对案例的事实缺乏认真思考的情况之下匆匆忙忙兄弟下结论。

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对话者、交流环境的限定,永远是一个挂一漏万的工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地方会给人以一掠而过的感觉。所以要有好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如果说法学职业的终极目标是“心中充满正义,眼睛游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那么法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我的学生“如何心中充满正义,如何使眼睛游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刑法案例教学 篇4

案例一

王某驾车过失撞倒他人后,在旁人的要求下,拦一辆出租车,请求出租车司机林某协助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去医院途中,王某谎称买礼品打点一下医生而乘机逃跑。林某见王某逃跑,心里十分害怕,虽然继续送被害人去医院,但在行驶至医院门口50 米处停下,将被害人背出出租车,把他摆靠在一棵树下,用随身携带的粉笔在他前面的地板上急速写下“请速送往医院抢救”,并用石块压住300元钱,然后驾车离去。当天是星期天,出租车离去时正是傍晚时分,医院门口没有行人来往,最后被害人因被延误抢救时间多时,失血过多死亡。请运用刑法基本原理,分析王某和林某的行为性质。

答:··构成犯罪,构成 过失杀人罪。

过失杀人罪是指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死亡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亡。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但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他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此---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案例二: 倪辉在为儿子(12岁)整理床铺时发现一个塑料袋,内装同村邻居李刚的存折、身份证、户口簿及一张写有六位数字的纸条。经询问,儿子告诉倪辉,这些物品是从李刚家窃取的,纸条上的六位数字可能是密码,但还未来得及使用。倪辉携带存折和数字纸条前往银行取款。经尝试,倪辉确认该六位数字即为存折密码并支取了1.6万元现金,还在银行取款凭条“客户签名”处签下了李刚的姓名。对本案中倪辉的行为如何定性。

第一种意见认为,倪辉的行为应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该罪中的“犯罪所得”,不仅指通过一般意义上的犯罪所获得的财物,还应解释为虽未达到犯罪标准但依然是一种犯罪行为,只是因法定事由免责(如本案中,倪辉的儿子才12岁,不承担刑事责任)而获得的财物。

第二种意见认为,倪辉的行为应认定为诈骗罪。本案中,倪辉采取了隐瞒真相(隐瞒真实身份)、虚构事实(冒签户主姓名)的方法,使银行因认识错误自愿交付给倪辉1.6万元现金,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 第三种意见认为,倪辉的行为应认定为盗窃罪。倪辉在从儿子处获取存折、密码纸条时,先前盗窃他人财物的行为并未实际完成。因此,倪辉此时在明知儿子的先前行为性质的情况下,中途加入使盗窃行为最终得以完成,其非法获得1.6万元存款的行为应认定为盗窃罪。请结合本案,从罪责刑相适应的角度谈谈你的意见

解析: 冒用不同来源的信用卡,定罪不同。如果是盗窃、抢劫、诈骗来的信用卡,然后冒用的,就定盗窃、抢劫、信用卡诈骗罪,其犯罪数额为使用的数额,而不是卡内全部的存款额或者可透支额。

伪造信用卡并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的,属于牵连犯,应择一重罪论处.答:倪辉构成盗窃罪的理由

我国刑法理论将控制说作为判断盗窃罪既未遂的标准,即行为人实际控制他人的财物使被害人丧失对该财物的控制为既遂。本案中,虽然倪辉的儿子先前通过秘密手段窃取了他人的存折和密码纸条,但并没有来得及使用。因此,并不能确定纸条上的六位数字即为存折密码,他也就不能即时兑现和实际控制该存折中的现金。被害人此时若发现存折丢失,依然可采取挂失等手段防止其财物脱离自己的控制,避免自己的损失。因此,先前的盗窃行为尚未实际完成。倪辉在明知先前行为性质的情况下,意图非法占有存折中存款的行为应认定为一种中途加入的盗窃犯罪行为。本案中,倪辉的儿子因其未达到盗窃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而不需承担刑事责任,而倪辉在中途加入未完成的盗窃行为,理应以盗窃罪对其予以评价。

二、倪辉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和诈骗罪的理由

1.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应指明知是他人通过犯罪所获得的物品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本案中,盗窃行为尚未完成,没有犯罪所得之说。故倪辉的行为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2.本案中,虽然倪辉在使用被害人的存折和密码纸条在银行取款时,实施了一些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只是其为获取存款而采取的手段,该手段针对被害人而言,依然为一种秘密窃取的手段,应将该情节置于整个案件过程中予以分析和评价,而不应将其与整个案情割裂开来单独分析和评价。因此,倪辉不构成诈骗罪

案例三

钱某一直想与妻子李某离婚,但是妻子一直不同意。于是钱某便产生杀害李某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钱某与李某约定上山打猎,钱某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李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李某,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了李某,李某顿时死亡。

答。钱某在主观上是故意,钱某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钱某在主观上没有罪过犯罪的主观方面。罪过与行为同时存在是现代刑法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犯罪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这里的罪过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本案中钱虽然起意想杀死其妻但案发时钱某没有杀妻的念头。所以钱某不具有杀人的敌意。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疏忽大意是无认识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行为是否已经有认识或者预见一般要在案件中用相关的事实表述出来。本案中,钱某应当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此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本题中并没有相关事实表明钱某已经认识到枪口朝向了李某相反是在与李某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李某这表明赵某 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属于无认识的过失

案例四

赵某为A市纺织厂工人,一天下班后,赵在回家的途中看到两个流氓正在殴打一名男性,听声音赵某辨认出被殴打的人正是自己的表弟。赵某于是便冲上前阻止两个流氓的殴打行为,但是却反遭到一名流氓的攻击,赵某为自保被迫还手。在对打时,穿着便衣的民警朱某路过,朱某见情况紧急在未表明其公安人员身份下即抓住赵某的左肩试图遏止打斗,赵某误认为朱某是对方的同伙帮凶,便拔出身上的剪刀对朱戳了一刀逃跑,因朱某叫喊,赵某被群众抓住。朱某身受重伤,经法医鉴定,属于法定重伤的一种。

答 根据《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就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采取的制止其不法侵害的行为。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要件为其一必须有危害社会的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其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其三防卫行为必须是使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其四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其五正当防卫除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外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损害。只有符合上述条件时才能成立正当防卫。根据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分析此案我们认为赵某的行为确是假想防卫的行为但是其行为主观上没有罪过危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意外事件。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其原因为首先赵某的假想防卫具有必然性因为当便衣民警朱某在没有表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抓住赵某的左肩在双方搏斗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对方人多的情况下要求赵某判明来者是民警是不可能的是属于“对不法侵害人的认识错误导致防卫第三者”因此赵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

其次赵某的行为是意外事件而引起的假想防卫对其造成损害的后果不负法律责任。因此赵某在当时情况下对不法侵害人的认识错误导致防卫第三者并不能否定其防卫的假想性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要求其预见其行为结果的发生。根据《刑法》第16条之规定应认为是意外事件。

案例五

甲爬上正在行驶的列车上盗窃,将列车上运输的大米扔下来十多麻袋,乙和丙正开车行驶在离火车轨道很近的公路上,看到火车上掉大米,就将甲从火车上扔下的十多袋大米装在自己的车上运走,占为己有。试分析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性质。

答 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是没有疑问的对于盗窃罪的既遂标准,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盗窃罪的既遂标准是失控说,被害人失去对财物的控制即为既遂,至于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财物在所不问对于捡拾东西的,只要题目没有说“有失主来索要时归还了”,就推定是“拒不归还”因此,本案甲构成了盗窃罪的既遂,乙和丙构成了侵占罪的既遂

案例七

李某夜晚在一个偏僻的路段溜达,看见一个留着长发的人拎着一个提包独自行走,以为是单身女性,就蹑手蹑脚地跟在此人身后,然后猛地将其扑倒,欲行强奸,此人拼命反抗,李某很快发现此人是一名男性,就转身提起此人的提包就走。该男子紧紧追赶,看该男子紧追不放,李某转身掏出随身携带的假枪,威胁该男子离开,该男子只得任由李某离去。问题:请分析李某构成何种犯罪和犯罪形态如何。

答本案中李某构成了强奸罪和抢劫罪,其中的强奸罪属于未遂,抢劫罪属于既遂,李某强奸长发男子的行为,由于对象错误而未遂。李某提起男子的提包就走,属于抢夺行为,当该男子追赶不放时,李某拿出假枪威胁该男子,属于为窝藏赃物或者抗拒抓捕进行威胁的行为,因此,李某构成了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转化型抢劫罪。因为李某最终将男子的提包拿走,所以李某构成抢劫罪的既遂。

案例八

A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过磅员姚某,在本公司向B钢材有限责任公司购买建筑钢筋的过程中、与钢材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员张某商量,在过磅时姚某多报钢筋重量,然后将多报钢材的钱款由姚某和张某平分。张某向本公司领导进行了汇报,钢材有限责任公司领导安排张某答应姚某的要求。在买卖钢筋的过程中,姚某多报了15万元钢筋的重量,在房地产公司向钢材公司的账户上汇款后,张某将7.5万元交给姚某,而张某自己并没有在本公司多领任何钱款

答:姚某构成职务侵占罪,张某和钢材公司不构成犯罪 注意:

1、关于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共同犯罪的,内外勾结共同贪污的,以贪污罪论;内外勾结共同侵占的,以职务侵占论。

2、共同犯罪都有身份而且身份不同时,且都利用了自己的职务之便的,以主犯的身份定罪。

如:贪污罪的主体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各自利用了本人的职务上的便利,共同侵吞国有财产的,根据主犯的身份认定犯罪的性质。

案例九

甲意图杀害乙,于是用车将乙撞倒,乙倒在血泊中,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于是将乙带到一悬崖边抛弃,结果乙当时并未死亡,但乙醒来后不慎掉入悬崖,死亡。问: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解析: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中的“因”必须是实行行为。

2.共同犯罪的因果关系。其中一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也有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中的“因”必须是具有造成法益侵害结果危险的行为。如果某个行为减少了法益侵害的危险,也不能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3.如果介入因素,尤其是介入的是被害人的行为时,是前行为通常会导致的行为——即介入因素不异常,那么即使主要由介入因素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果关系也不中断。

4.择一的竞合:甲、乙在未经通谋的情况下,同时射击丙,均打中心脏。由于二人都击中了丙,故二人的行为都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案例十一

蔡某在夜晚的小巷中持刀拦路抢劫王某,喝令王某拿出财物,王某随手掏出钱包扔给蔡某,并说:“就这么多钱,其他随你的便”。蔡某急忙清点钱包,发现只有15元钱。蔡某认为王某出来混也不多带些钱,坏了自己的好事,遂一气之下将王某暴打一顿,经鉴定王某构成重伤。

问:蔡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答;蔡某抢劫没有抢劫到财物,也没有在抢劫中使受害人受伤,根据《刑法》第263条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蔡某构成抢劫罪的未遂之后,蔡某为了发泄未抢到财物的情绪,将受害人打成重伤,另外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对蔡某应当按照抢劫罪(未遂)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案例十二

被告人吴某原系某县公安局预审员,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熊某在办理张某强奸案期间,接受犯罪嫌疑人张某家属的请托,对张某的年龄进行了涂改,把1994年生改为1996年生,即由年满14周岁改成不满14周岁,在制作起诉意见书时,又把张某“用菜刀威逼强奸”情节中的“用菜刀”三个字予以删除。此间,吴某先后两次接收张某家属的人民币2万元以及烟、酒等物品。试述熊某构成的犯罪行为。答;307条第2款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刑法》第310条包庇罪,《刑法》第399条第1款徇私枉法罪

案例十三

杨某在商场游荡时,见赵某正忙在柜台选购首饰,其放在柜台上的手机价值不菲,于是,杨某想将其手机偷走,不想赵某发现杨某行踪可疑有所警觉便将手机拿在手上,杨某只好尾随赵某,趁赵某不备之时将其手机夺走。之后,杨某使用赵某的手机开通了很多付费业务,并反复用该手机拨打国际长途,致使赵某的手机话费损失6300元。几天之后杨某将手机砸烂扔至垃圾桶,正好被一巡警看见,见其可疑,经询问后案发。事后鉴定赵某手机价值5200元

答;以抢夺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以盗窃罪从重处罚 以抢夺罪从重处罚.我国《刑法》第 265 条规定: “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 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我国《刑法》第 267 条规定: “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 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 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 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案例十四

村民甲和村民乙有仇,晚上村民甲持刀潜入村民乙家,将村民乙和他的妻子杀死,顺便把村民乙家600元现金和价值3000元的财物拿走,同时将村民乙刚满6个月的儿子抱走,以5000元价格卖给700公里外的丙家。后来村民甲被公安机关抓获。

答;本案中,村民甲潜入到村民乙家,构成了非法侵入住宅罪;村民甲杀害村民乙和村民乙妻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连续犯;村民甲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和他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之间又具有牵连关系,至此对村民甲只能定一个故意杀人罪。村民甲拿走村民乙家现金和财物的行为构成了盗窃罪。村民甲将村民乙的小孩带走并出卖的行为,构成了拐卖儿童罪。所以,对村民甲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拐卖儿童罪实行数罪并罚。

案例十五

甲想伤害乙,用匕首扎向乙的腰部,把乙扎成重伤,同时将乙价值8000元的名牌西服扎烂。

答;对甲应定故意伤害罪 甲将乙扎成重伤的行为和将乙的西服扎烂的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将西服扎烂的轻罪行为被将乙扎成重伤的重罪行为所吸收,对甲只应定故意伤害罪

案例十六

蔡某教唆17周岁的魏某去盗窃,并将盗窃的方法传授给魏某,魏某在盗窃过程中被抓获

答;蔡某和魏某构成共同犯罪,对蔡某以传授犯罪方法罪与盗窃罪择一重罪处罚,本案中魏某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和蔡某构成共同犯罪。就同一犯罪对同一人同时教唆犯罪和传授犯罪方法的应当按照吸收原则择一重罪处罚。

案例十七

一日,甲将路人打晕,欲取走其财物,这时,熟人乙正好经过,于是,甲让乙帮忙将晕倒的路人身上财物取走,乙同意。

答;甲构成抢劫罪,乙构成盗窃罪,,甲和乙不成立共同犯罪.甲主观上有抢劫的故意,客观上对路人实施了伤害,虽然没有取走财物,但依然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乙经过时,甲已经构成抢劫罪,而乙与甲并没有就实施抢劫而事前通谋,甲将路人打晕,乙也并不知情,乙只是同意帮助甲取走财物.显然,甲和乙不成立抢劫罪的共犯.所以,甲构成抢劫罪,乙构成盗窃罪.案例十八

2008年9月,某市郊区农民刘某给当地有名的商户甲写了封匿名信,信内称要甲借5万块钱给自己做生意,让他在指定时间内独自一人到某公园假山边等着,如果不带钱或带来他人,将对其女儿不利。3日后,刘某按自己定的时间来到某公园,远远看到假山旁有一人提包在等人,刘某试图接近此人,但觉得公园内游人较多,且假山旁经常有人出现,于是,他在公园内转了几个小时左右,终未接近该人,最终放弃,走到公园门口处,被公安机关抓获。

答;根据我国《刑法》第24条规定,所谓犯罪中止就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构成犯罪中止,必具备以下要件:首先是必须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即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犯罪实行和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过程之中。

换言之,只有在犯罪预备至犯罪既遂之前的过程中停止犯罪的,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其次是必须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所谓自动中止犯罪就是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停止本可以进行下去的活动。最后是必须彻底地停止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所谓彻底地停止犯罪,就是行为人打消了完成该种犯罪的念头而不实施该种犯罪。

由此可以看出,犯罪中止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上自动放弃了意图,客观上中止了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罪,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从以上分析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来看此案,我们认为,刘某的行为不符合犯罪中止的成立要件,而只符合犯罪未遂的基本特征。因为:被告人刘某因作案现场的不利情形放弃了犯罪行为,是基于客观上的不利因素不得已被迫放弃的,而不是出于被告自己的内在意志停止可能进行下去的活动。被告人发现公园内游人较多,且经常有人在假山附近出现,被告人因此受阻或感到恐惧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犯罪而停止了犯罪的行为,这不属于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未遂,故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

案例十九 夏天午睡时,辛某和其他两人要进入李某家的房子内盗窃,其他两人托着辛某从一个不大的窗子向房子内钻,辛某只有头部从窗口进入屋内时,李某发现后大声呵斥,并用手按着辛某的头向外推,但辛某仍用力向屋内钻,李某拿来一根木棒击打辛某的头部,致辛某死亡。

答;辛某抢劫罪,李某正当防卫且不过当

案例二十

甲男和邻居乙女吵架,甲男讲道理,乙女却一直谩骂不止,甲男上前扇了乙女两个耳光,乙女停止谩骂。对甲男的行为性质是什么? 答,甲男殴打乙女只导致暂时的疼痛、甚至短时间内的皮肤红肿不会导致器官损害或者功能丧失因此是殴打行为不是伤害行为。乙女虽然谩骂甲男但这不是急迫的侵害且甲男也没有防卫的意思因此,甲男不构成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

案例二十二

甲看上了自己好朋友乙的手表,乙的手表价值2万元。一日,甲去乙家里玩,趁乙不注意将乙的手表装进自己口袋,准备带走,但甲临走前感到后悔,趁乙不注意又将手表放回原处。

答,甲的行为是盗窃罪的犯罪既遂

案例二十三

咖啡馆老板甲看到自己的仇人丙来自己的咖啡馆喝咖啡,就偷偷将毒药放进咖啡里,让服务员乙端给丙,服务员乙不知道甲在咖啡中投放了毒药,就将该杯有毒的咖啡端给了先于丙来咖啡馆喝咖啡的丁,丁喝咖啡后被毒死。

答,只有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乙不构成犯罪正常情况下乙端咖啡给丙不会有任何危害后果,乙对丙的死亡不应该构成过失。同时乙也没有犯罪故意,只是甲的利用工具,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解析: 1.危害行为实施的方式:第一,利用行为人自己的身体;第二,利用某种工具或某些科学技术;第三,利用动物;第四,利用某种自然力量;第五,利用他人的行为;2.认识错误 3.主观过错

案例二十四

甲和乙分别为某国有工厂的厂长和会计,在该厂转制过程中甲要求乙隐匿100万元的国有资产,过一段时间两人均分。乙按照甲的要求隐匿了财产,事后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该笔资产套现用于个人炒股,后在上级机关对该厂审计过程中,甲、乙主动向有关部门交代了犯罪事实。

答,甲乙两人构成贪污罪的共同犯罪,乙按照甲的要求隐匿了财产后,乙在甲不知道的情况下套用该笔资产炒股,属于贪污罪既遂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也构成贪污罪的自首 解析:贪污罪和私分国有资产罪(396)案例二十五

2012年4月28日,李某(17周岁)骑车去公园游玩,骑至某中学附近时,迎面驶来的一辆大货车的拖挂车厢,将李前方与其同向骑车上班的某公司业务员张某挂倒在地,张当即昏迷过去。挂在她自行车前把上的钱包甩落在地上,一捆人民币(计5000元)甩出包外。李便将这捆钞票拾起,并将张攥在手中的钱包(包内还有5000元)夺过来,一并装进自己的旅行袋内。此事被骑车跟上来的王某看见,当王某询问李为何把钱包放进自己袋内时,李谎称他与张是一道去银行取款回来,王某未再深究。李在现场待了约5分钟,并帮助闻讯赶来的交警将张抬上汽车,然后离去。张因伤重抢救无效,当日下午死亡。李将1万元中的2000元用于买书和吃喝,余款存入银行

答;被告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在对其量刑时,应重点考虑以下情节:被告人李某犯罪时未满18周岁,应从轻或减轻处罚;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解析: 1.行为人是未成年人;2.虽有欺骗的因素,但主要是盗窃 3.该财物不属于遗忘物;案例二十六

孔某与刘某通奸,多次商量要将刘某丈夫张某杀死,某日孔某到刘某家,言明今日就要杀死张某,让刘某带孩子回娘家避避,刘某带孩子出门,孔某于是藏匿在张某家,待张某一进屋,即用木棍照张某头部猛砸致其当场死亡,随后,张某又找来陆某,许诺给其400元钱,二人将张某的尸体移转至公路,伪造交通事故现场。

1.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唆使、协助当事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

2.窝藏、包庇罪, 第三百一十条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3.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4.第三百六十一条 【包庇罪】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的人员,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活动时,为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5.第三百四十八条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的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缉毒人员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掩护、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犯前两款罪,事先通谋的,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6.共同犯罪

案例二十七

李某欠赵某72万元货款,李某一直借故不还。赵某无奈之下,打听到李某隔日将会携带大量现金到某古董店进行交易。第二天,赵某喊了几个朋友一起在李某到达古董店之前埋伏在古董店边上,等李某现身于古董店拿钱出来正要交易之时,赵某跟他朋友上前抓住李某一顿猛打,并现场清点李某所带现金56万元。接着赵某逼着李某写下大致内容为李某已还赵某货款56万元、尚欠赵某16万元的欠款字据,之后赵某跟朋友拿着钱走了。事后李某到派出所报案,经医院鉴定李某轻伤。

赵某构成故意伤害罪

解析:1.抢劫必须主观上有占有他们财产的目的;2.该行为属于自救行为的性质,但不符合刑法意义上的自救 行为,不能排除违法性, 案例二十八

邹某在任某国有证券公司总经理期间,多次将巨额客户交易结算资金提供给他人炒股,累计金额达数亿元。在每次“借款”时,邹某要求对方先行支付自己资金总额20%的利息,到案发时止,共获约3000万元利息,占为己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 的规定处罚。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 处罚。

第八条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

案例三十

甲为报复张三找到乙、丙二人,让他们帮忙砸张三的饭店玻璃,甲在远处观望,乙在店东侧砸,丙在店西侧砸,丙看到饭店内桌子旁好象坐着一人,但仍用砖块砸店玻璃,结果砖块穿过玻璃砸到修某头部,将其击倒,第二块砖头砸在饭店内吧台,随即三人分别逃离现场。修某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修某头部颅骨骨折(系重伤),后诱发心肌梗塞而死。

解析:1.行为人行为性质(主观罪过)2.共同犯罪;3因果关系4.想象竞合

案例三十一

曹某与熊某原有恋爱关系。两人分手后熊某到安徽省铜陵市。曹某两次来铜陵市找熊某,要求其回江西,熊不愿意。曹某携带被其锯短枪管、子弹已上膛的单管猎枪及四发子弹第三次来到铜陵市,要求熊某跟其回家,熊某仍不肯。后熊某约其朋友郑某等三人一起与曹某见面,熊仍表示不愿随曹回江西。后来,在熊某与郑某等人离开时,曹某跟随其后,因阻拦熊某等人上出租车不成,遂掏出猎枪威逼熊某。郑某下车后乘曹某不备,扑上抢夺曹的猎枪。曹急忙中对着郑某小腿内侧的地面扣动扳机,子弹打破了郑某的长裤,并在郑林的左膝内侧留下 3mm×5mm表皮擦伤。答;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人罪

案例三十二

冯某纠集张某、施某等人强行将曹某(女,21 岁)带至某宾馆,进入以施某名义租用的客房。嗣后,张某在冯某、施某帮助下对曹某实施强奸。冯某、施某发现曹某有月经后没有强奸曹某。约一小时后,张某和施某等人又对曹某进行猥亵,直至发泄完性欲。施某在父母的规劝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答;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张某、施某犯强奸罪,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张某在强奸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 系主犯。被告人施某在被告人张某实施强奸的过程中, 先用语言威逼,后站在一旁, 对被害人有精神上的强制作用, 系强奸共同犯罪中的从犯;其本人主观上具有奸淫的故意,后自动放弃奸淫意图而未实施奸淫行为, 是强奸犯罪中止。

检察机关认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施某属于强奸犯罪中止, 违背了法律有关犯罪中止的规定, 适用法律不当, 遂提起抗诉。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 认为施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案例三十三

甲对乙使用暴力,欲将其打残。乙慌忙掏出手机准备报警,甲一把夺过手机装进裤袋并将乙打成重伤。甲在离开现场五公里后,把乙价值7,000元的手机扔进水沟。甲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

答,甲对乙实施暴力并最终致其重伤,该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既遂。在本案中,虽然甲从头至尾一直对乙实施暴力,但从全案看甲实施暴力的原因却并非为取得财物,其夺过乙的手机也并非为了据为己有。因此甲的行为并不构成抢劫罪。抢夺罪的成立同样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本案中甲的行为也不构成抢夺罪。本案中甲先是将手机从乙的手中夺下,又在随后将其扔进水沟,其主观上有毁坏财物的故意,客观上有毁坏财物的行为,故构成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

案例三十四 章浩因承租酒店亏损,产生了绑架勒索财物的犯意。选定某摄影个体户之子吴迪(7岁)为绑架对象,并对吴迪进行了跟踪了解。某日上午,章浩向在自己承包的大酒店做服务员工作的王敏提出:有人欠债不还,去把其子带来,逼其还债。王敏表示同意。当日中午,由章浩指认,王敏将吴迪从学校教室骗出。章浩骑摩托车与王敏一起将吴迪带至承租的酒店,用胶带将吴迪反绑置于酒店贮藏室内关押。16 时许,章浩电话寻呼住在另一县城的章娟(系章浩外甥女,住沭阳县),告诉章娟自己绑架了一个小孩,要求章娟帮助自己打电话给被害人家勒索财物,并告知章娟被害人家的电话号码以及勒索 50 万元人民币和一部手机等条件。

章娟表示同意。当日 16 时至 17 时许,章娟共 3 次打电话给被害人家,提出了勒索 50 万元人民币和一部手机等条件。次日,章浩再次要求章娟继续向被害人家打电话勒索,章娟予以拒绝。吴迪被绑架长达 63 小时之后被解救,被送医院治疗 5 天,诊断为双腕软组织挫伤,轻度脱水。答,1.被告人章浩犯绑架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

2.被告人章娟犯绑架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五千元。3.被告人王敏犯非法拘禁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4.被告人章浩、王敏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吴艺光、马莲的经济损失二千五百五十三元零四角九分(其中被害人吴迪的医疗费二千二百一十四元零三角一分,护理费、误工费三百三十九元零一角八分),被告人章娟负连带责任。解析:

1、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共犯人的中止。按照共同犯罪的一般原理,帮助他人犯罪既遂,就应当按照既遂犯处罚,中途退出犯罪实行的,不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中途退出的行为,可作为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考虑。

2、部分共犯独立成立犯罪中止必须具备积极性和有效性,即必须积极采取行动、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3.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为索取债务而扣押人质的,只成立非法拘禁罪。

4. 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与转化罪的区别。刑法第 238 条第2 款规定: 犯非法拘禁罪(1)“致人重伤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2)“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 234 条(故意伤害)、第 232 条(故意杀人)的规定定罪处罚。

案例三十六

2012年 4月24 日,张岩峰、单京伟二人在海淀区大鸭梨花园路饭店,使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碴将嘴划破,然后将玻璃碴放入饭中,威胁该店赔偿,否则将扰乱饭店的经营,饭店为了平息事端被迫赔偿1000元及就餐费 70 元。两天后,二被告人又到海淀区大鸭梨北太平庄饭店再次以同样方式要求饭店赔偿 3000 元,被服务员识破并当场抓获。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强拿硬要公私财物价值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案例三十七

尹生华在 1999 年2 月至2002 年2 月期间,先后分别向同事、亲戚、同学、公司职工、熟人等41 名被害人,虚构其经营大笔粮油、房地产等生意、归还欠款和为贷款请客送礼需要资金等事由,以借款为名,许诺高额回报率为诱饵,借款共计人民币 1090.125 万元,拒不归还。尹生华在 2001年 3 月至 2002 年 1 月间,以签发空头支票换取现金的方式,先后骗取被害人王爱玲等五人现金共计人民币 52.5 万元,拒不归还。

普通诈骗和集资诈骗罪的区别;票据诈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条 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一)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二)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三)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四)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五)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六)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七)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八)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九)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十)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

(十一)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第四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所列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八)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案例三十八

1998 年 12 月 30 日,被告人薛万森、曹印山、何小锁在班车上合伙盗窃一只密码箱,将密码箱踹开后,发现箱内装有假人民币 30 余捆,面值 30 余万元,几人遂将假币予以瓜分持有。

1.司法解释:盗窃未遂,情节严重,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应当定罪处罚。但是如果不够情节严重的,不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2.盗窃违禁品,按盗窃罪处理的,不计数额,根据情节轻重量刑。盗窃技术成果等商业秘密的,按照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2000年《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规定,“盗窃、抢劫毒品的,应当分别以盗窃罪或者抢劫罪定罪。认定盗窃犯罪数额,可以参考当地毒品非法交易的价格。认定抢劫罪的数额,即是抢劫毒品的实际数量。盗窃、抢劫毒品后又实施其他毒品犯罪的,则以盗窃罪、抢劫罪与实施的具体毒品犯罪,依法实行数罪并罚。”

案例三十九

汪照在明知区伟能(另案处理)从事毒品犯罪并想将其违法所得转为合法收益的情况下,于 2012 年8 月伙同区伟能到广东明皓律师事务所,以区伟能的港币 520万元(大部分为区伟能毒品犯罪所得),购入广州百叶林木业有限公司的 60%股权。在取得公司控股权后,区伟能安排将该公司更名为广州市腾盛木业有限公司。汪照挂名出任该公司董事长,除每月领取人民币 5000 元以上的工资外,区伟能还送给被告人汪照一辆越野奔驰车。之后,腾盛木业有限公司以经营木业为名,采用制造亏损帐目的手段,掩饰、隐瞒其违法所得的来源与性质,意图将区伟能的毒品犯罪所得转为合法收益。

答:在本案中,尽管存在被告人汪照协助区伟能运送毒赃的行为,但其真实的主观目的并非转移毒赃的空间场所或者隐瞒财物的存在状态,而是通过进一步的投资及虚构经营亏损等活动,对毒赃进行清洗,将其非法性质予以合法化,被告人汪照的行为在本质上属于掩饰、隐瞒毒赃的非法性质和来源,而非仅仅对毒赃进行物理上的隐匿或者转移,结合前述对其主观明知的分析认定,故判决认定被告人汪照构成洗钱罪,具有充分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解析: 1.洗钱(洗钱的上游犯罪)2.窝藏、转移、隐瞒毒赃罪

3.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案例四十一

2011 年 1 月 31 日晚 10 时许,黄英献驾驶一辆摩托车载着纪名宾,到海口市滨海大道生生百货门前的人行道处伺机作案,趁在此行走的李敏不备之际,黄驾车从后面靠近李,纪动手抢夺李的手提包,李紧抓包不放,黄加大油门,将李拉跑至十几米后李摔倒在地,又被拖出五、六米远才被迫松手。二被告人得手后逃离现场,李敏被送往海口市人民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断:李敏全身多处挫伤并有脑震荡。作案后,现金由二被告人平分,纪分得被抢的手机一部,其余物品分给黄。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法发[2005]8号

四、关于“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

《抢劫解释》第六条规定,“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抢夺,但有证据证明该器械确实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准备的,不以抢劫罪定罪;行为人将随身携带凶器有意加以显示、能为被害人察觉到的,直接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后,在逃跑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十一、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夺取他人财物行为的定性

对于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以下简称“驾驶车辆”)夺取他人财物的,一般以抢夺罪从重处罚。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1)驾驶车辆,逼挤、撞击或强行逼倒他人以排除他人反抗,乘机夺取财物的;

(2)驾驶车辆强抢财物时,因被害人不放手而采取强拉硬拽方法劫取财物的;

(3)行为人明知其驾驶车辆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会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的。

案例四十四

2015 年 8 月 8 日凌晨 5 时许,安徽省滁州康佳公司职工黄某某窜至曲阜市影视宾馆 102 房间行窃时被当场抓获。当晚,警察陈某某、徐某某、丰某某在曲阜市公安局南关派出所值班室对黄某某讯问时,用手铐将黄坐姿固定在一木椅上,使其身体严重受限达十多个小时。其间,三被告人为了逼取口供,分别持脉冲高压电警棍,朝黄的左面部、左下颌、左乳头上方、右下腹、阴茎、阴囊、右大腿根部、右腋窝等部位反复电击,迫使黄供述了另外数起盗窃案件。黄因较长时间被动体位,体表多部位遭受电警棍电击,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多器官感染、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于 8月 31 日死亡。

问题;1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该如何认定处罚?

2究竟应当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还是故意杀人罪?

答,1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定为故意杀人罪或者是故意伤害罪。

2,应当定为故意伤害罪。

解析;1,刑讯逼供依《刑法》第247条的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本案应该属于刑讯逼供致人死亡,所以就转化了,不定刑讯逼供,而是定杀人罪或伤害罪。

2司法实践中通常定故意伤害罪。

案例四十五

杨有才借调到郑州市公安局某分局治安科工作,2008 年10月,杨有才参与查办铁东海等人奸淫幼女一案。杨有才根据有关线索得知铁东海所称不知姓名的人就是付松召,即对付松召进行了传唤。后杨有才在接受请托人周朝尘等的宴请和转送来的 2700 元钱后,即放弃了对犯罪嫌疑人付松召的进一步侦查、抓捕,也未向治安科负责人汇报付松召的情况。2008年 12 月杨有才因害怕王凯、郭俊锋归案后供出付松召,从而导致自己收受财物的事情败露,让他人通知二人“注意躲躲”。

后王凯、郭俊锋被逮捕归案后,杨有才趁无人之际交代二人“不要乱说” “现在就你们四个,别再多说”。由于上述行为,致使王凯、郭俊锋在侦查及审查起诉阶段均未供述付松召参与共同犯罪的事实,直至 2009 年8 月付松召投案自首,杨有才的上述行为才予败露。

答:杨有才犯徇私枉法罪,杨有才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付松召进行传唤后,明知付松召为犯罪嫌疑人,在接受他人宴请及财物后,即放弃了对付的抓捕,亦未向治安科领导汇报,致使付松召一年零十个月不能归案。后杨有才为使自己收受财物之事不暴露,又向该案两名犯罪嫌疑人通报被批准逮捕的消息,并在二人归案后指使二人做虚伪供述,致使二人在侦查及审查起诉阶段一直不供述付松召参与共同犯罪的事实,付松召在该案侦查及审查起诉中一直成为“不知姓名的人”,未受到追诉。被告人杨有才为个人私利而包庇犯罪嫌疑人,不使其受到追诉,其行为已构成徇私枉法罪,依法应予惩处

注意:徇私枉法罪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私放在押人员罪、窝藏、包庇罪的区别。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是指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司法及公安、国家安全、海关、税务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行为

案例四十六

2013 年 12 月至 2014 年 3 月间,扬正南纠集孙萍江、芒小冬、宋小云先后交叉结伙盗割铁路分宜一—安福区间的通讯线 4 次,盗割地方邮政正在使用的通信线 2 次。计盗割 3.0mm 铜线 83.5公斤;铜包钢线 27 公斤,价值人民币 3141 元,致使通讯中断 6181 分钟;还盗割地方邮政尚未使用的通信铜线 3 次计66公斤,价值人民币 1320元。销赃得款 1400 余元均被挥霍。

注意:

1、盗割正在使用的通讯电线和盗割尚未使用的通讯电线构成不同性质的犯罪。前者为破坏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后者为盗窃罪。

2、司法解释: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的,择一重罪处罚。

案例四十七

倪庆国酒后驾驶汽车将人行道上正在行走的 A 某撞倒。倪庆国当即将 A 某抱到附近某个体卫生室救治。医生 问A某是哪里人,A某艰难回答是本县某某乡人,之后即不能讲话。经听诊,医生怀疑其有内脏出血,认为卫生室不具备抢救条件,即催促倪庆国将 A某速送县医院急救。倪庆国遂将 A 某抱上汽车,向县城行驶。当日下午 4 时许,人们在县城某大桥附近的距公路线约

(200米)河滩上发现了 A 某尸体。经法医鉴定,A 某因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并左肱骨骨折疼痛性休克死亡。据倪庆国供述,在送 A某去县医院途中,曾 3次停车呼喊 A 某均无应答,认为已经死亡、没有救治必要才产生抛“尸”想法的。医学专业人员证实:就 A某伤势而言,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但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

司法解释:“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 232 条、第 234 条第2 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案例四十八

甲承包经营 A 鞭炮厂,有《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相关营业执照。甲为了加紧批量生产“五彩炮”招来 80 余名工人。某日,因天下雨,B 某(已在事故中死亡)同意工人在拥挤的厂房内加工,该厂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乙在场未提出反对意见,并将爆竹半成品发给工人。而当时厂房内堆放大量成品及原材料。配药工 B 某违章拌药引发爆炸,继而引爆大量成品、原材料爆炸,致厂房倒塌、30 余人死亡。经查,当地有关部门曾要求该厂停产整改,但该厂并未停产进行有效整改。案发后,丙将甲带到丁家,二人告之丁厂里发生大爆炸,前来躲事。丁给甲丙 1000 元,并带二人到亲戚家暂住。在甲逃匿期间,王某多次与甲通电话,王某按照甲的吩咐将厂子的税务证、帐本等藏匿。在公安第一次询问时,王某知道甲的下落,但拒不交代,在第二次询问时,才交待出甲的下落。

1、甲构成非法制造爆炸物罪还是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过失爆炸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别的要点在那里?

2、甲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过失爆炸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中的哪个罪?

3、丙丁戊该当何罪?

答;

1、这涉及“非法生产”与“违规生产”的界限,关键在于有无许可。如果获得行政许可,生产(烟花爆竹等)爆炸物,属于合法生产,无论如何不构成非法制造爆炸物罪。

2、这涉及法条竞合问题。本案情况与上述四种犯罪都符合,不过适用危险物品肇事罪最为确当。因为:(1)按照法条竞合的适用规则,特别规定优先适用,对本案而言危险物品肇事罪最为专门、特属。2)从判断其违法性质而言,按照危险品(爆炸物)的生产(制造)规定最为准确。首先,在判断是非法生产还是违规生产,就需要考虑有无特殊许可(爆炸物品生产许可),而生产制造其他物品则不需要这种特殊的许可。其次,在判断是否违章违规,应当适用危险品特殊的安全标准判断。其他物品的生产可能没有这类的特殊标准。

3、丙丁构成窝藏罪;戊不构成犯罪。因为戊因逃犯甲通电话、知道甲的下落而拒不说出,尚属于“知情不举”,不属于“作假证明”包庇,不构成包庇罪。戊隐匿涉案单位税务证及帐簿,但因为该税务证及帐簿在本案中不属于罪证的范围,所以也不能认定此行为是隐匿罪证的包庇行为。故戊无罪。

案例四十九

黄斌邀舒修银共谋抢劫,并准备了杀猪刀、绳子、地图册等作案工具。某晚 7 时许,二人以100 元的价钱租乘一辆出租车前往某县,准备在僻静处抢劫司机吴某夫妇驾驶的出租车。当车行至该地后,二人仍感到没有机会下手,又以 50 元的价钱要求司机前往某镇。当车行至该镇时,由于司机夫妇的警觉,向该镇政府报案,被抓获。黄斌、舒修银被捕后,对其准备作案工具、图谋抢劫出租车的事实供认不讳。

答:被告人黄斌、舒修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企图以暴力手段抢劫他人驾驶的出租车,并为实施抢劫而准备工具,创造条件,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在准备实施抢劫行为时,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属于犯罪预备,可以从轻处罚。在共同犯罪中,被告人黄斌起主要作用,系主犯,且有前科,应从重处罚;被告人舒修银起次要作用,系从犯。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和第四款、第二十七条、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于1998年7月13日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黄斌犯抢劫罪(预备),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二、被告人舒修银犯抢劫罪(预备),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罚金人民币二千元;

三、作案工具杀猪刀一把,纱手套二双,地图册一本,尼龙线二支,予以没收

注意

抢劫罪未遂犯预备犯的区别,要点在于是否着手抢劫行为。着手的掌握尺度学说和实务上多有分歧。我国的理论和司法实践,多倾向于采取客观说,以行为人是否开始分则罪状规定的犯罪行为作为判断着手的根据。

案例五十一

1998 年,胡廷蛟与唐洪文共谋建立地下工厂,共同出资在海口市某市场承租铺面作为厂房,购买无产地、无合格证、无使用说明的“碘”,大量仿制海口盐业公司具有注册商标权的“晶山牌”碘盐包装袋和防伪标识,雇用他人私自加工“食用碘盐”120 吨,批发销售给个体商户,销售金额14.64 万元

1.刑法第 225 条: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经营罪 2.司法解释:进行非法经营,同时构成非法经营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五十二

2001 年 2 月,张顺发在乘火车到重庆的途中购得总面额 1 万余元的假人民币。到达重庆后,张顺发向甲、乙、丙提出用假人民币买商品来换取真人民币,甲等人均同意。同月 21 日上午,张顺发与甲、乙、丙到某商店,由甲用一张面额一百元的假人民币购买香烟一包,获取真人民币 95元。嗣后,张顺发一伙又到另一商店使用假币时,被店主识破抓获,共计查获假人民币 106张。

答,本案例中的张顺发购买假币并使用,检察机关以持有、使用假币罪提起公诉,是起诉罪名不当。张顺发持有、使用假币的先行行为是购买假币,购买假币后的持有和使用行为是与购买假币的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属于刑法中的事后不可罚行为,就像盗窃后的销赃行为不再单独处罚一样。张顺发购买假币的行为是主行为,而持有、使用假币的行为是从行为。因此,法院变更检察机关指控的罪名,以购买假币罪对张顺发定罪是正确的。购买假币的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购买行为即是犯罪的既遂,购买后是否使用以及使用的数量多少应是刑罚时考虑的情节。法院对张顺发购买假币案既考虑了购买假币的数量,又考虑了购买后使用的数量,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体现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司法解释:行为人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如果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同时又使用假币行为的,实行数罪并罚

案例五十三

2011年 4 月,为贩卖毒品牟利,苏永清找到公安机关特情人员许某,要求许代其联系购买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经公安机关研究,决定由公安人员以“卖主”身份与苏永清接触。5 月 10日晚苏永清带被告人黄斯斌到晋江市帝豪酒店与许某会面,告知许某届时将由黄斯斌代表其携款前来与“卖主”进行毒品交易。5 月 11 日,黄斯斌携带毒资到帝豪酒店与“卖主”交易。随后,公安机关将苏永清、黄斯斌当场抓获。

答,一是为贩卖而非法购买毒品的行为,此类犯罪,不以行为人买入毒品后是否来得及转手倒卖为条件;二是非法出售毒品的行为,此类犯罪,不以行为人所出售毒品的来源是否查清为必要(主要针对定罪而言);三是购买毒品或者以其他方法获得毒品后再非法出售的行为。尽管从严格的语义分析看,典型的“贩卖”(尤其是既遂)似应指前述的第三种情况,但上述司法解释对“贩卖”所作的“扩张解释”是符合毒品犯罪特征和打击毒品犯罪实际的。这是因为,对为贩卖而非法购买毒品而言,由于贩卖毒品所致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可能等到行为人转手出卖以后才予以打击;而对非法出售毒品而言,实践中又常常很难查清毒品的来源。本案中,被告人苏永清为转手出卖毒品牟利,主动找到公安机关特情人员许某,要求许代其联系购买甲基苯丙胺,并提出要向许等人购买甲基苯丙胺35公斤。尽管本案中苏永清联系的毒品“卖主”实际上是公安人员,但犯意的产生、购毒意向、购毒种类、购毒数量、交易价格、交易时间、地点等均是出自于苏永清自身。在该起“毒品交易”中,公安特情和公安机关并不存在“犯意引诱”和“数量引诱”的问题。此后,苏永清派人携带足额毒款前往进行实际“交易”。这表明苏永清及其同伙已开始着手了以贩卖为目的而非法购买毒品的行为。因此,对被告人苏永清及其同案被告人均认定为构成贩卖毒品罪是正确的

1.贩卖毒品罪的既遂与未遂认定。

①为贩卖而购买毒品的、②出售毒品的、③购买毒品或者以其他方法获得毒品后再非法出售的,其交易的数额均按照既遂数额计算处罚。但是,如果交易的卖方是公安特情的,因为特情不可能真的出售毒品,所以对方属于不能犯,构成犯罪未遂。

2.使用“特情”取证是允许的,但不得教唆、引诱他人犯罪。

案例五十四

高洪霞、郑海本租赁昆山市阿里郎舞厅,并找来李惠清做舞厅经理。2008 年3 月舞厅营业后,高洪霞、郑海本先后招募、纠集了 15 名女青年从事卖淫活动。为了控制卖淫女,由高洪霞、李惠清安排她们统一吃住,并多次开会向她们宣布纪律、规定。高洪霞、李惠清还亲自或安排被告人鲁征、曹以斌、武晓东、钱志强用本人或他人的身份证到位于舞厅楼下的迎宾馆开房间 900 余次,安排女青年到客房内卖淫数百次并向卖淫的女青年收取 “台费”。王丽则按照高洪霞的安排予以记录,并保管重复使用的客房钥匙及所收房款。

答;被告人高洪霞、郑海本、李惠清无视国法,采用招募、纠集等手段,控制多人进行卖淫,其行为均已构成组织卖淫罪,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在共同犯罪中均系主犯。被告人鲁征、曹以斌、武晓东、钱志强、王丽明知他人组织卖淫而予以协助,其行为均已构成协助组织卖淫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款、第三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四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于1999年5月27日判决如下:

1、被告人高洪霞犯组织卖淫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元;

2、被告人郑海本犯组织卖淫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八万零五十四元六角三分;

3、被告人李惠清犯组织卖淫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一万元;

4、被告人鲁征犯协助组织卖淫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案例五十六

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答:间接故意,题中甲为逃避检查,不顾抓着车门的乙,在疾驶中突然刹车,致乙重伤,甲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是典型的间接故意。根据题中条件,甲只为摆脱乙,并不具有杀人的直接敌意,只是采用了不计后果的方法。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也不构成过失。

案例五十七

陈大富带其子(4岁)在游乐场玩耍,其子与儿童李小年发生争执被推倒,头部磕起一个大包。陈生气,将李拉过打了一个耳光。李母见状与陈发生争执。李母乘机咬陈一口,陈顺手将李母推了一把,李母踉跄了几步摔倒,头部恰好撞到座椅角上,当场头破血流、脑神经受压而死亡。陈的行为构成何罪。

案例五十八

被告人:赵某,男,25岁,无业;被告人:王某,男,15岁,无业;被告人:洪某,男,35岁,无业。

赵某2000年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2003年赵某刑满释放。之后,赵某染上毒瘾。因一直没有正当工作,赵某生活没着落。2007年的某日,赵某听说毒贩洪某新进了一批海洛因,便起了“黑吃黑”的念头。当晚,赵某携带其购买的仿真手枪一支,潜入洪某住处。入夜后,洪某回家。一进门,赵某即用仿真枪抵住洪某脑袋,对洪某说:“听说你新吃进了一批白粉。见者有份,也给我分点。”洪某听后,对自己持有毒品一事予以拒绝,赵某便对洪某一顿暴打(后经检验为轻伤)。最后,洪某想到抽屉里还有一包“白粉”(约250克),便将其交给赵某。见“白粉”顺利到手,赵某便离去。回到住处后,赵某打开

抢来的“白粉”一尝,大呼上当,原来洪某早就担心有一天被同道抢劫,准备了一包头疼粉冒充海洛因备用。赵某眼见发财梦将破裂,心有不甘,遂又生一计。他连夜将其手下马仔王某叫来,对王某说:“你不是一直想发大财吗?现在机会来了。这玩意儿是白色黄金,值大钱了,你帮我出去卖,卖到钱分你三成。”王某一听大喜,满口答应。二人遂将“海洛因”分成若干小包。接下来的几天,王某天天出去推销。到案发时,卖出“海洛因”所得价款近2万元。公安机关另查明,洪某曾让王某帮其出售真的海洛因50多克。1.赵某抢劫钱某假毒品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2.如赵某的上述行为构成犯罪,则其行为处于犯罪的何种完成状态,为什么? 3.就赵某让王某贩卖假毒品一事,赵某构成何罪?

4.王某帮助赵某贩卖假毒品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为什么? 5.赵某与王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6.如赵某的上述行为构成犯罪,则赵某是否具有法定的从重处罚情节,为什么? 7.在本案中,如王某的行为构成犯罪,那么应对其如何处罚?

8.公安机关查明的钱某曾让王某帮其出售真的海洛因50多克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如何处罚? 答: 1.赵某的行为构成犯罪,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抢劫罪。2.既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条指出,抢劫罪侵犯的复杂客体,既侵犯人身权利,又侵犯财产权利,具备劫取财物或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两者之一的,均属抢劫既遂。

3.赵某让王某贩卖假毒品一事,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诈骗罪。

4.王某构成犯罪,构成贩卖毒品罪(未遂)。因为:其一,王某主观上具有贩卖毒品的故意;其二,王某客观上实施了贩卖毒品的行为;其三,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贩卖毒品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王某已满14周岁,故符合贩卖毒品罪的主体条件。此外,王某因受赵某欺骗,错将头痛粉当作海洛因贩卖,并不影响其贩卖毒品罪的成立,只不过由于其对贩卖对象的认识错误,成立犯罪未遂而已。

5.赵某与王某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共同犯罪的成立在主观上要求各犯罪人之间有共同犯罪故意,而在本案中,赵某与王某的主观犯意完全不同。其中,赵某的犯意是诈骗,王某的犯意是贩毒。

6.赵某没有法定从重处罚的情节。首先,由于前罪刑罚执行完毕5年后才再犯罪,不构成累犯。其次,刑法总则共同犯罪关于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的规定,也由于赵某不构成共同犯罪而不能适用。再次,也不构成毒品犯罪的再犯,因为,根据刑法规定,毒品犯罪的再犯是指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毒品犯罪的犯罪分子。在本案中,赵某虽曾犯非法持有毒品罪。但是赵某教唆未成年人王某贩卖毒品,其本身不构成贩卖毒品罪,因此也不能适用贩卖毒品罪关于教唆未成年人贩卖毒品从重处罚的规定,也不是毒品犯罪的再犯。所以赵某没有法定的从重情节。

7.首先,王某是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故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次,王某所犯贩卖毒品罪属于犯罪未遂,故依法可以比照既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案例分析技巧 篇5

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据所给案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定罪量刑所作的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三是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如果是司法考试,只需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不用指出具体适用的刑罚)。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定性

首先需要确认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肯定不外乎两种结果,构成犯罪和不构成犯罪。如果不构成犯罪,必须说明不构成犯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例如: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行为人在主观上既不是出于故意,也不是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致,属于意外事件。意外事件,不是犯罪。根据我国刑法,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主要有:

1、刑法第3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但在法律上找不到任何相关规定,就必须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来处理,不能以犯罪论处。例如,1979年刑法第160条流氓罪中规定的“其他流氓活动”,包含了鸡奸行为。但1997年刑法将流氓罪分解为四个新罪名,并取消了原流氓罪的法条,但在新分的四个罪以及其他的各项罪名中,都找不到有关鸡奸行为的规定。因此,对1997年刑法生效后发生的鸡奸行为,就不能再以犯罪论处。

2、刑法第13条中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但书”所说的情况,主要是指刑法分则中规定的一些罪名,如盗窃罪、侵犯通信自由罪、交通肇事罪等犯罪,在犯罪数额、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方面达不到构成该罪所要求具备的条件时,不能以犯罪认定。

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因此,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也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的。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换句话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负责,如果实施了这8种犯罪以外的犯罪的,则不负刑事责任。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犯罪的,仍应当负刑事责任。它们是:奸淫幼女的(第236条第2款);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7条第2款);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第238条第3款);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第292条第2款);携带凶器抢夺的(第267条

第2款);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第269条)。

5、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这里指的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是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属于意外事件的。即刑法第16条规定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

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但在案例分析时,应当注意区分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的犯罪之间的界限。

7、正当防卫的。即: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和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在上述两款之外,属于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8、紧急避险的。即刑法第21条规定的:“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但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9、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即犯罪已过刑法第87条规定的追诉期限的,不再追诉。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二)定罪

如果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进一步确认构成什么罪,并说明构成该罪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在案例分析中认定犯罪的程序一般是:

1、根据所给案例,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2、阐述该罪的概念和特征。

3、说明认定构成该罪的理由。主要是根据案例所给的事实,依据犯罪构成的理论和刑法分则中该罪的构成条件,证明行为人的行为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均符合刑法分则关于该罪的犯罪构成,因此构成该罪。

4、注意罪名的转化。某些犯罪行为,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某些罪名,但刑法分则对这类犯罪在发展到某种程度时又规定应当依照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文定罪处罚。这类罪名转化的案例,近年来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应当引起考生的注意。这类转化的罪名主要有:刑法第238条非法拘禁罪;第247条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第248条虐待被监管人罪;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等等。

5、有时候还需要证明行为人为什么构成此罪,而不构成彼罪的根据,即划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这一点一般不是必经程序,但有时案例分析题要求应试者回答。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也应当注意掌握罪名认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目前,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罪名共有413个,如果要全部记住,难度很大。但在司法考试、自学考试以及检察官素质考试中,都有考试大纲,在考试大纲中,一般都详细划定了考试的范围、需要掌握的常用罪名等。应试者只需将考试范围内的应当掌握的罪名熟记即可。在复习准备中,要认真把握好各罪名的概念、特征和认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考试时,也就不难确认所给案例的罪名性质以及对此展开分析了。

(三)定罪和量刑原则的运用

司法实践中,完全根据刑法分则定罪和量刑的情况极少,通常还要根据犯罪事实综合运用刑法总则与分则中规定的原则。作为考试案例也同样如此,在案例所给的各种事实中,肯定还有一些需要运用刑法总则的有关规定。迄今为止,笔者还从未看到过仅需依据刑法分则就可以定罪量刑的考试案例。因此,在审查所给的刑事案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实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1、行为人的年龄。刑事案例中给定行为人的年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注明行为人的年龄;另一种是同时注明行为人的出生日期和实施犯罪的日期,此时就需要用后者减去前者求得行为人的实际年龄。在年龄的认定上,一律以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行为人只有在过了14周岁、16周岁、18周岁的第二天起,才算已满14周岁、16周岁、18周岁。一定要注意不满14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这三个年龄段,这三个年龄段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有直接影响。例如,对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犯罪的,必须阐明行为人具有刑法规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以及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的原则。

2、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应特别注意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这个日期。凡是在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并在1997年10月1日前判决未生效的,都要根据刑法第12条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处理。

3、行为人的人数。如果行为人实施的是故意犯罪且为2人以上共同实施的,应适用刑法总则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在案例分析中需要分清各共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所起作用以及阐明刑法对主犯、从犯、协从犯、教唆犯的处罚原则。

4、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状态。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客观或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形成犯罪的预备、犯罪的未遂和犯罪的中止。因此,要仔细分析行为人在犯罪的什么阶段,是由于客观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使犯罪停止下来,从而认定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止。同时阐明刑法总则对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处罚原则。

5、行为人的身份。要特别注意行为人的身份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不同的身份会影响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例如:贪污罪和职务侵占罪的最主要区别就在行为人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此外,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某些犯罪时,虽不影响定罪,但在量刑时要从重处罚。如国家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的,从重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从重处罚,等等。

如果犯罪主体是单位的,也要阐明根据刑法的规定,对单位犯罪应当适用两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6、行为人是否实施了数个犯罪。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数个犯罪,需要分清是在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还是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发现漏罪的;或是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这几种情况,然后分别根据刑法第69条、第70条、第71条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

7、行为人是否为累犯。如果案例给了行为人以前曾因故意犯罪被判过刑,且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的时间不满5年,又再次实施故意犯罪的,有可能构成累犯。应阐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累犯不适用缓刑,累犯不得假释的原则。

8、行为人在实施犯罪后,是否有自首、立功的情节。如果有,也需要阐明刑法总则关于自首、立功的处罚原则。

案例分析—刑法学 篇6

案例

1卞某,23岁,外国人,系某国在医科大学的留学生。某年5月13日,卞某某遭到医科大学另一外国留学生安某拳打后,蓄意报复。6月10日晚7时许,卞某得 知安某在留学生l楼104会客室会客,便手持木棒,到会客室敲门。安某将门打开后,卞某用木捧击打安某。安挣脱后,会同在该校的本国留学生翁某、风某、莫 某等7人,手持木棒、手杖等器械,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西端。卞某也和某国留学生朱某、穆某、白某等5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 走廊中部208房间门前,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后双方发生殴斗。在厮打中,卞某手持的木棒被打掉,随手用尖型菜刀乱刺,刺中对方留学生翁某的上腹部,创伤透 入胸腔,将肝脏切成局部破损,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下午死亡。

卞某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可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分析]

卞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当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卞某某为报复他人,聚众斗殴,并在斗殴的过程中,将被害人刺死。依照刑法 第293条的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根据情况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卞某在用菜刀刺人时,主观故意不明确,对他人的死、伤均 持放任态度,因此,对被害人死亡他应负(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和第11条的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享有外 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均应适用我国刑法。卞某是一普通外国留学生,不属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自应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案例

2李学沛,男,26岁,工人。王义勇,男,24岁,工人。李、王二被告均系我国公民。某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 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世良。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 逃到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由于在隐藏期间二人的财物被盗,王义勇被迫回到船上,并报告了李学沛隐身之处。其后,巴西警察将李、王二犯逮捕。

李、王的犯罪行为可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 [分析]

我国刑法对李学沛、王义勇应当适用。王义勇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第7条的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构成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均适用我国刑法。李学沛、王义勇受雇于美国轮船,在轮船停泊巴西时杀人,应当依照刑法第 7条的规定适用我国刑法。案例

3温源和,泰国籍。戴文,广东省广州市人。余锡宽,广东省台山县人。上述三人在泰国曾策划进行跨国贩毒活动。经我国昆明、广州至深圳 市出境。某年4月

18日,戴文与余锡宽进入昆明市与从泰国到达的温源和会面后,共同约见了潜入昆明市的国外贩毒分子,商定在昆明市交接毒品的时间和地点。8月16日下午6时许,戴文和余锡宽在昆明市火车站外水果摊接收毒品时,被当场抓获,缴获海洛因22768克。温源和于当晚亦被抓获归案。

对本案行为人能否适用我国刑法?为什么? [分析]

对本案三名行为人应当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理由是:三行为人的贩毒行为有一部分是在我国领域内实施的。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的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领域内的犯罪行为,除法律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均适用我国刑法;犯罪行为或者犯罪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均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本 案三名行为人预谋贩毒虽在国外,但实施贩毒的行为在我国领域内,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应当适用我国刑法。温源和虽是外国人,但不属于刑法第11条规定的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亦应适用我国刑法。案例

4刘某某,男,32岁,工人。刘某某于1997年3月12日,以欺骗手段强奸了一名患有精神病的女青年。于1999年7月4日被捕后,刘又交待了其于1993年3月3日盗伐集体林木200株。对刘某某盗伐林木的行为是否还要追究?为什么? [分析]

对刘某某盗伐林木的行为应当追究。根据我国刑法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犯罪所应适用的法定刑不超过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为5刘某某于1993年3月 3日犯盗伐林木罪,依照1979年刑法的规定,盗伐林木罪的法定最高刑为3年有期徒刑。刘某某犯该罪的追诉时效本应为5年,即到1998年3月3日届满。但是在其所犯的盗伐林木罪的追诉时效尚未届满前,刘某于1997年3月12日又实施了强奸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的追诉期 限从后罪之日起重新计算,即前罪的时效中断,已经经过的时间归于无效。这样,刘某某盗伐林木罪的5年追诉时效应从1997年3月12日开始重新计算,1997年7月4日仍在追诉期限内,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案例

5赖某,男,25岁,工人。某日晚,赖某在自己家附近遇见两个男青年正在侮辱他的女朋友,即上前制止,因被其中一男青年殴打而被迫还手。在对打时,便衣警察黄某路过,见状抓住赖的左肩,但未表明其公安人员的身份。赖误以为黄是对方的帮凶,便拔刀刺黄左臂一刀后逃走。[问题]

对赖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和处理?并请说明理由。[分析]

赖某的行为构成犯罪,理由是:(1)赖某打击便衣警察的行为属于假想便衣警察的行为并非不法侵害,赖某对假想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应当依法 负刑事责任。(2)赖某对便衣警察的伤害行为是故意的。在本案中,赖某对便衣警察是否为侵害人的同伙的认识上有过失,但对便衣警察的伤害行为却是故意的,而不是过失。(3)赖某没有认识到便衣警察的身份,主观上没有妨害警察执行公务的故意,不能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案例6

石某,男,35岁,工人。石某经常虐待妻子。一日,石某的妻子因不堪石某的毒打,在石某走后服毒自杀。便把石某找回来,要 他赶快将妻子送医院抢救。石某既不抢救,也不让邻居抢救,还恶狠狠地说:“我就要看着她死。”最后,邻居们强行将石某的妻子送往医院,但由于时间拖廷太 久,经抢救无效死亡。[问题]

石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分析]

石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理由是: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态。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有能力履行某种义务以阻止某种危害 结果的发生,而竟不予以履行的行为。本案石某与其妻之间具有法定的扶养义务,在其妻生命垂危时,石某有义务积极予以救助。而石某非但不予救助。而且还不让 邻居救助,最终导致其妻死亡,其行为属于不作为的犯。案例7

张某某,男,23岁。张某某因犯盗窃罪于1997年5月5日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服刑期间,张因病于同年7月11日保外就医。从保外就医的当月起,张某某又继续盗窃作案。在一年之内共盗窃23次,价值人民币45000元。[问题]

法院应对张某某如何处罚? [分析]

张某某的行为属于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情况。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此情况,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并罚,并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即先减后并的方式进行并罚。案例8

魏春峰,男,15岁。魏春峰因伙同他人抢劫于某年3月被公安局收容审查。同年4月,魏从看守所挖洞逃跑,同年11月被抓获并被逮捕。[问题]

对魏春峰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 [分析]

对魏春峰的行为应以抢劫罪一罪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得适用死刑。理由是: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魏春峰实施了抢劫和脱逃两个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他对脱逃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法院应以抢劫罪一罪定罪。在量刑时,不能对其适用死刑,并应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案例9 马某某,男,17岁。马某某在山上干活,见本乡林水村女孩段某某(13岁,身高1.62米)在挖野菜,便问段是哪个村的、姓名、年龄等。段谎称自己17 岁。段问马的年龄及姓名,马说19岁,并谎称在县糕点厂工作。两人在闲谈时,马某某说要在本村给段介绍个对象,段同意,并且要给马某某介绍个对象,说: “像我这个样的行不行?”马说:“行。”几天后两人赶集相遇,彼此情趣相投,遂建立了恋爱关系。晚上两个人回马家住宿,并发生了两性关系。数日后,段得知 父母寻找她,要马某某带她到外地躲藏。并多次发生性行为,后马又带段到其舅父家中同居。[问题]

马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奸淫幼女罪,请说明理由。[分析]

马某某的行为不能构成奸淫幼女罪。理由是:奸淫幼女罪是指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之发生性行为的行为。段某某虽然不满14周岁,但身高1.62米,又对马某某谎称自己17岁,根据双方当时的情况,马某某不能够知道段某的真实年龄,而缺乏奸淫幼女罪主观方面必须具备的“明知”,因而不能构成奸淫幼女 罪。案例10

田某某从楚雄到德宏做羊皮生意时与袁某某(另案处理)相识,袁某某要求田某某带一样东西到保山,田表示同意。袁某某把自己买的750克鸦片用塑料膜包成条 状,使其减少鸦片气味,然后装入用毛巾缝的袋子里,指使田某某系在腰上。田某某问袁是什么东西,袁说:“别罗嗦!带到保山就行了。”田某某携带时隐隐约约 闻到一点气味,但不知是什么。当他从德宏市乘汽车到保山经过红旗桥时被查获。[问题]

田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运输毒品罪,为什么? [分析]

田某某的行为不能构成运输毒品罪。因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即行为人明知是毒品而又予以运输的行为。本案中,田某某受委托帮别 人携带毒品,而他自己根本不知是毒品,主观上缺乏运输毒品犯罪的故意。因而不能构成犯罪。这种受蒙蔽而成为他人犯罪工具的情况,被利用者不能构成犯罪,而 应当直接追究利用者的刑事责任。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间接实行犯。案例1

1某日晚8时许,李剑、李军华、黄贱德等10人到某工厂寻衅滋事、调戏女工。当该厂厂长和工人前来制止时,李剑从同伙手中接过杀猪刀朝人群乱砍,致一工人面 部受轻伤。李剑在逃跑途中,听到后面有人跑来,误以为是工厂的人追他,即转身朝来人的腹部刺了一刀,结果将紧随其后的同伙黄贱德刺死。李剑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分析]

李剑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李剑在寻衅滋事的过程之中,被人追赶,便意图将追赶的人刺伤或者刺死。在实施行为的时候,他对追赶者是死是伤处于一种放任的心 理态度,应当按实际发生的结果定罪。本案中,李剑的行为导致自信的过 失。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了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属于间接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马某某的行为构成我国刑法至于李剑本想杀死追赶者却杀死了自己的同规定的过失致人重伤罪,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伙,属于犯 罪对象错误,而杀人罪的对象不属案例1

5于构成要件的范围,对象错误不影响行为人犯杨某某与本村的庄某某、杨某某、张某某等5罪的性质。人,给吕某某家砍木料。归途中,发现路边草案例12 丛中有一条毒蛇。杨某某在明知是毒蛇的情况朱某,男,31岁,某县公安局干部。某日晚11下,将其捉到手中。5人成 纵队向前行走,杨时40分左右,朱某已睡下,忽然听到自家门外某某走在最后,距他前边的庄某某仅l米。当有响动,便起身持手枪出门察看,发现对门李庄某某弯腰拿起放在路边的衣服时,杨某某手家院内大树下有个人 影晃动。朱上前问道:“谁中的毒蛇将其右腿咬伤,当即中毒肿大,不能干什么的?”那人转身就跑。朱认为是有人偷东行走,被 人抬回家。庄某某经手术右腿截肢。西,便追赶。一面追,一面喊“站住”。当追到[问题]

邻居丁家房屋后门附近,看人影像是往 右拐,杨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主观上是何种随即在相距一百多米处朝人影开了一枪,王某心理态度?(男,19岁)当即中弹倒地,[分析]

朱某对王某的死亡是何种心理态度?应否负刑杨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其主观上属于疏忽大事责任?意的过失。对于毒蛇会咬人致人伤亡的事实,[分析] 杨某某具有认识能力。在玩蛇时,他应当预见朱某对王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应当到自己玩蛇,若有不慎可能 会发生蛇咬伤、咬依法负刑事责任。朱某身为公安干警,在没有死人的结果,但由于专心于玩耍,没有注意到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开枪向人射击,意图这种危险性并未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致于伤害他人。尽管在当时的条 件下,朱某对是否在庄某某弯腰时,毒蛇将其咬伤,导致右腿截击中王某并无确切的把握,但击中与击不中都肢的严重 后果,杨某某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在其意志范围之内,即对击中王某,朱某主观失。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杨某某的行为构成上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对击中后王某是死是伤过失致人重伤罪,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也持放任 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朱某在案例16

开枪时,一无不法侵害的存在,不具备正当防张某,男,26岁,司机。某日上午,张某驾驶卫的条件,小轿车开往长江边码头,车内乘坐供销社主任没有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据。因此,朱某对自己及其妻、女和其他亲属共5人。小车行至离江的行为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边29米的斜坡上时,总 泵皮碗突然破裂,刹案例13 车失灵。张某踩了三下脚刹车。并立即拉了手吴某某酒后到其叔家索要欠款,与其叔发生口闸刹车,均不能把车刹住,汽车遂俯冲落入长角,于是到自己父亲家拿了一根木棒(长140厘江,4人淹死,仅主任的女儿和张某被打捞得米、直径50厘米)。回来后见其叔正与父亲在救。经 技术鉴定,总泵皮碗破裂致使刹车失灵,路上说话(二人相距约1米),便手持木棒向其系机械故障。

叔打去,其叔避开,木棒击在其父头上,致其请分析张某的行为是过失犯罪还是意外事件? 父死亡。[分析] 吴某某的行为应如何处理?请说明理由 张某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于刹车失灵导致[分析] 汽车坠入长江致人死亡,张某事先主观上没有对吴某某应以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预见。主观上没有预见危害结果的情形,在刑因为:吴某某与其叔父发生纠纷,意图报复,法理论上有两种情况:一是 疏忽大意的过失,手持木棒去打其叔父,主观上有伤害他人的故二是意外事件。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意,客观上实施了打击 他人的行为,造成了他人之所以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完全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会的结果,原因是他有认识的能力,即应当预成条件。至于他本意是打击其叔父而错误地击见但因其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构成意外事中其父亲,属于打击错误。这种打击错误,不件,即行为人之所以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能改 变行为人的行为性质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原因是根据他的认识能案例14 力和当时的具体条件,他不可能预见 到,即没马某某手持气枪在自家门口带孩子玩。见好友有认识能力。本案中,张某驾车失灵,是因为赵某骑自行车路过,就与其打招呼,同时随便汽车发生机械故障所引起的,张某对该故障的向赵某的车轮放了一枪。谁知子弹偏向上方,发生没有预见能力,因而属于意外事件 正中赵某的左眼,造成赵某左眼球被摘除。案例17 马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王某某,男,21岁,汉族,某市摊贩。杨某某,[分析] 男,23岁,汉族,某某市摊贩。某日下午5时马某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因为:马许,王某某在自由市场卖猪肉,见邻摊有一卖某某与被害打招呼并向其所骑的自行车轮子射菜的妇女与两名顾客 争吵,便右手拿着剔骨刀击,说明马某某只是想和赵某开个玩笑,主观走过去看热闹。往回走时,杨某某与王某某闹上没有伤害赵某的故意。马 某某已经预见到自着玩、将王某某抱住。王对杨说:“别闹,我手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伤害他人的后果,但是,里有刀,别扎着你。”王某某边说边把右手的 剔自侍技术过关,认为可以避免结果的发生,但骨刀尖由原来的向下转为向后,以防刺伤杨某实际上并未能避免。这种心理态度,属于过于某。但杨仍用双手搂住王的双肩向后推;王站

立不稳向后倒去,恰好被害人赵某某站在王某[分析]

某身旁,王手中的剔骨刀 刺入赵某某的腹部,蒲某的行为属于抢劫罪的预备犯。犯罪预备和造成赵某某腰部开放性外伤,脾刺伤。犯罪未遂都是行为人因为自己意志以外的原因[问题] 而被迫停止犯罪。两种犯罪未完成形态区别的分析王某和杨某的行为 根本标志,是看行为人的行 为处于何种犯罪阶[分析] 段:若处于着手实行具体犯罪行为之前的,一王某某的行为属于不可抗力事件,杨某某构成律构成犯罪预备;若处于已经着手实施具体犯过失致人重伤罪。罪行为之后的、一律构成犯罪未遂。本案中,(1)王某某在杨某某和他开玩笑时,已预见到了蒲某尾随 被害人并趁被害人不注意强行挤进自己手中拿的刀子可能会伤及他人,便多次警房内,尚未开始实施具体的抢劫行为,仍属于告杨某某不要如此开玩笑,客观上也采取了一为抢劫犯罪制造方便条件的阶段,因此,应以定的措施,防止刀将人 刺伤。但是由于杨某某抢劫罪的预备犯判处,不构成犯罪未遂 的推动,王某某因站立不稳向后倒去时将身后案例20 的赵某某刺伤,对王21某某来讲属于不能抗拒沈某,男,24岁,某厂工人。沈某因eww欠的原因所致,是刑法上的不可抗力事件,不应债,难以偿还,便图谋盗窃本厂财务股保险柜负 刑事责任。(2)杨某某明知王某某手拿剔骨刀里的现金。某日晚9时许,沈某撬开了财务股可能会伤及他人,且在王某某一再提醒下,仍的房门,但因无法打开小 保险柜,未能窃取柜然搂住王某某向后推,在主观上符合已经预见中的现金。于是,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因隐藏在厂内仓库旁的小试验室里,想等待时机轻信能够避免而实际却发生了危害社会结果的再撬开小保险柜,窃取现金。第二天,财务股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应当以过失致人重伤的李 会计上班后发现办公室门被撬、小保险柜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失踪,当即报案。公安人员在厂内仓库旁的小案例18 试验室里找到保险柜,柜门尚未打开,柜内人沈某,男 33岁,汽车司机。某日下午,某县民币也原封未动。城镇供销社业务员吴某在外县乡购买农副产品[问题]

后,要找地方住宿。该乡保管员田某将吴安排请分析沈某的行为是盗窃既遂还是未遂? 在该乡汽车库院内小东屋。田曾对吴 说:“晚[分析] 上ll点左右,汽车才回来。”吴在小东屋躺了一沈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会儿,因天气太热,便搬到院内睡觉,并用塑和司法实践经验,盗窃罪的既遂是以财物的所料布(长ll米左右,宽1.6米)有人、监管人失去控制和行为人实际控制为标晚 上11点左右,天下小雨,院内漆黑,司机准的。如果仅仅是行为人控 制了物品,但财物沈某驾驶柴油解放车返回,乘车的副司机下车的所有人、监管人尚未失去控制的,盗窃行为将车库门打开,沈关灭大灯,只开小灯驶进院仍未达到既遂状态。对于保险柜这样的笨重物内。在调头准备倒车时,左前 轮将睡在地上的品,需要行为人搬出厂区,工厂才失去控制,吴某当场轧死。犯罪人也 才能最终取得控制。本案中,沈某因[问题] 无法打开保险柜、而将之移至厂实验室,沈某沈某对吴某的死亡是否应负刑事责任?请说明并未取得财物的控制,工厂也尚未丧失对财物理由。的控制。在此状态下被查获的,对沈 某仍应以[分析] 盗窃未遂处理。沈某对吴某的死亡不应负刑事责任。理由是:案例

21吴某当天在院内睡觉,没有任何人对沈某予以曹某(男)与罗某(女)勾搭成奸,并预谋杀死罗的提醒,吴某在睡觉时,又用塑料布将自己从头丈夫刘某之后,两人结婚。某日,曹买来毒药至脚蒙起来,在天下小雨、晚上11点左右的交给罗,罗将毒药投入刘的酒中,并为刘炒了漆黑天气的情况下,沈某没有发现睡在地上的菜,让刘喝酒。刘将酒喝光,但并未发生死亡吴某。之所以没有预见,是因为根据当时的条结果。曹某、罗某后来得知毒药因存放时间太件,沈某不可能预见。既然沈某对吴某睡在院长,已经失效。中不可能 预见,在倒车时将其轧死也属于刑法[问题] 上的意外事件,不应负刑事责任。对曹某、罗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案例19 [分析] 蒲某意图抢劫,尾随一妇女身后。当该妇女回曹某、罗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家打开房门后准备关门时,蒲某以为其家中无罗某主观上具有毒死刘某的故意,客观上也实人,强行挤进房内,并随手锁上门,该妇女被施了毒杀刘某的行为,但是由于二人对犯罪工吓得惊叫一声。她的丈夫闻 声起床,具——毒药的效力有 错误的认识,最终未能发见蒲某站在门口,便问:“你是干什么的?”蒲某生他们所希望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没有发生,答不上来,是他们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是违背他们的意在邻居的帮助下,蒲某被担送到公安机关。在 志的。根据我国的刑法理论,这种情况属于工公安机关,蒲某供认他到该妇女家的目的是为具 不能犯,对行为人均应按犯罪未遂处理。了抢钱。案例22[问题] 某县城关镇连续发生数起拦路强奸案,均未能请分析蒲某的抢劫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破获。为此,县公安局派公安人员杨某男扮女机厂盗窃废铁,途中遇到杨 某,行窃的过程之中,将仓库中水捅碰翻,发生巨被人认出又主动返还所枪财物的,不影响犯罪

叶从后面扑上去,掐住杨的脖子,手解裤带。大声音,这的确是他意志以外的现象。但是,既遂的成立。欲行强奸。杨转身抓叶,叶将杨的假发抓掉,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之中出现 意志以外的现象案例27

发现是个男的,便脱身逃跑,被巡逻的公安人而使犯罪人停止继续犯罪,是构成犯罪中止还罪犯朱庆,1994年3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员抓 获。是犯罪未遂,还要考察这种现象对犯罪人的影徒刑5年。1996年10月,监狱根据朱庆悔改[问题] 响,如果意志以外的现象发生,但并不足以阻表现,依法向当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对叶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并说明理由。止犯罪的继 续实施,而犯罪人基于这种不利条议书。法院审核了 朱庆在狱中悔改表现及有关[分析] 件而主动放弃犯罪的,应为犯罪的中止;如果证据材料启,依法裁定了可以假释,其假释考叶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未遂)。叶某在去盗窃的意志以外的现象发生且足以阻止犯罪人继续实验期自1996年11月3日至1998年11月2日路途中,遇到男扮女装的杨某,产生了奸淫的施犯罪的,应当为犯罪未遂。在本案 中,刘某止。但朱庆被假释出狱后,在本村及 邻村撬门意图,并从后面扑上去,掐住杨的脖子,手解在盗窃的过程之中,碰翻水桶,发出巨大的声破锁盗窃作案5起,窃得财物价值1800多元。裤带,已属强奸犯罪的 着手实施。但是,在继音,只是为他继续实施盗窃行为制造了不利条[问题]

续犯罪的过程之中,叶某发现杨某是男性,出件,并不足以阻止盗窃行为的继续实施。在这法院应对朱庆如何处罚? 乎他的意料,自然没有办法继续实施犯罪,属种情况下刘某停止 实施犯罪行为,应以犯罪中[分析] 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止论处。在假释期内又犯罪]法院应对朱庆撤销假释。根的犯 罪未遂。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对案例25 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必须象不能犯。男,39岁,某村村民。某甲因有了第三者,即遵纪守法,如果在假释考验期内又犯罪的,应案例23 觉得其妻某乙已成累赘,便想毒死某乙。当撤销假释,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李某,男.岁,某机电修配厂工人。某日晚8在吨饭过程中,某甲乘某乙去厨房之时,将事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并罚。李某乘邻居陈×云(女,29岁)一人在家之机,闯先准备好的砒霜倒入某 乙吃饭的碗中,某乙吃并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即先减后并的方式进进陈家,锁上房门,提出和陈发生性关系。陈过含有砒霜的饭食后,腹痛难忍,全身抽搐,行并罚。不同意,李即 把陈从里间门口推到里间床上,痛苦万分。某甲见状后心中不忍,赶忙将妻子案例28

按住陈的双手,骑在陈的身上。陈在反抗中抓送进医院抢救。经医院抢救,其妻转危为安。申某某、张某某于某年8月至次年9月间,从破李的脖子,李卡住陈的脖子,[问题] 九府坟火车站扒上货物列车,于运行途中将铁然后把陈的裤子扯到臀部以下,欲行强 奸。陈如何认定某甲的犯罪停止形态? 路运输物资抛列车下,急中生智,说:“俺小姑子一会儿要来。”并看[分析] 二人先后盗窃作案28 起,盗窃物品有生铁、了一下手表。李闻听,某甲的行为属于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在我国化肥、暖气片、火车闸瓦等,价值7235元。二向陈赔礼后走掉。刑法中,犯罪中止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动放弃人在每次盗窃之前,都向王甲和王乙(均系当地[问题] 犯罪行为实施的中止,另一种是犯罪行为已实农民、手扶拖拉机司机)打招呼:“你们把 车准请分析李某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施完毕,但在犯罪结果出现 之前,行为人积极备好。”申、张盗窃后,再叫二王开拖拉机将赃[分析] 主动地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物拉到销赃地点销赃,每次给二王20元至30李某的行为属于强奸犯罪的中止形态。考查行中止。在本案中,行为人某甲的投毒杀人行为元,二王共得320.50元。为人的行为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还是犯罪中已经实施完毕,但是,在其妻死亡的结果发生[问题]

止,首先要把握住行为人之所以没有完成犯罪之前,观 其妻服毒后痛苦万分,心中不忍,积二王的行为是否与申某某、张某某构成共同犯的原因。如果犯罪行为停止 下来是由于犯罪人极主动地将妻子送往医院抢救,使其妻转危为罪?为什么? 自己意志以内的原因,在能够继续实施犯罪的安,有效地防止了其妻死亡结果的发生,符合[分析] 情况下而基于各种动机主动放弃犯罪的,均属我国刑法中行为实行终了的犯罪中止 的特征。两王的行为与申某某、张某某构成共同犯罪,犯罪中止;如果犯罪行为停止下来是由于发生案例26 理由是:(1)二王与申某某、张某某在事先有盗了犯罪人 意志以外的、足以阻止其犯罪继续实赵某某,男,某市建筑公司工人。某日晚ll时窃犯罪的通谋。张、申在每次盗窃前均通知二施的情况而使犯罪人不得不放弃犯罪的,则根许,赵某某从一朋’友处喝酒后回家。行至一小王,让其准备车子拉 赃。这属于在事前有通谋据行为处于预备阶段还是实行阶段而分别构成路岔口处,看到在他前面有一妇女单身行走,的共同犯罪。(2)二王实施了共同犯罪行为。从犯罪预备或者犯罪未遂。在本案中,李某在实便起歹意。遂从后面冲 上去,抓住该妇女的皮整体上看,二王的行为与申某某、张某某的行施强奸犯罪的过程中,之所以停止犯罪的继续包就往回跑。刚跑出不到10米,为是不可分割的,只是在具体行为上,张、申实施,并非出现了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得不放“赵某某,你怎么抢我的东西?”赵某某回头一弃犯罪,而是因为怕告发而起身作罢,主动停看,见被抢者是其同学的妹妹,便赶紧走上 前销赃,这属于有分工的复杂共同犯罪形式 止了犯罪,属于犯 罪的中止形态。至于被害人去说:“阿妹,我看你一个人走路,不放心,逗案例29 谎称有人要来,并不能 成为足以阻止行为人继你玩玩。走吧,我把你送回家。”遂将该妇女护强某因与他人的妻子通奸而遭到痛打,遂产生续犯罪的原因,因而对本案不能以犯罪未遂论送到家。当时,该妇女包内有现金3000元。了盗枪报复的念头。某日晚11时许,强某窜入处。[问题] 本单位武器库,案例24 赵某某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并说明哄骗岳某开门,强行进 屋,用尖刀逼住岳某,刘某,男,24岁,汉族,无业。刘某欲去某仓理由。令其打开武器库。岳某被迫打开武器库的房门库行窃,为了更有把握,一连几天,刘某去仓[分析] 锁头。强某取走两支半自动步枪。在强某离开库周围“踩道”,以决定入库行窃及得手后选择赵某某的行为属于抢夺罪的既遂形态。根据我现场时,岳某让强某把自己绑起来。强某就用出库的路线。某夜,刘 某按照预先观察好的路国刑法理论,抢夺罪的既遂以行为人将财物抢撕碎 的床单布条将岳某绑起,口塞破布,推倒线进入仓库行窃,在搬东西时,碰翻了堆放在夺到手作为犯罪是否完成的标志。在本案中,在地。强某携枪前去报复,由于枪里没有子弹仓库中的水桶,水桶发出巨大响声。刘某心中赵某某趁被害人不备,从身 后冲上去将包枪到未能得逞。大恐,手,且准备逃跑,此时他已完成了抢夺犯罪行[问题] [问题] 为,逃跑已不是抢夺罪的构成条件了。至于在强某、岳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请分析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准备逃跑时被被害人认出而最终没有能够取得 [分析] [分析] 财物,属 于犯罪既遂之后的事情,与犯罪的既强某、岳某构成共同犯罪。理由是:(1)岳某实员,理应忠于职守,保护本单位枪支的安全,而他在受到了强某的威 胁时,对强某予以协助,从而大大便利了强某的盗枪行为。(2)岳某被胁迫参与犯罪,但并没有完全失去身体的自由,在意志上是有选择余地的,这与完全受到强 制而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形是有质的不同的。(3)岳某参与强某的盗窃枪支犯罪,属于被迫参加犯罪的,是共同犯罪中的胁从犯。案例30

甲乙二人预谋抢劫,观察到丙的丈夫外出多日,便乘夜色蒙面闯入丙家,丙受惊吓大声呼叫,甲便强行将丙推入洗手间,并对丙进行监管,由乙寻找财物。甲在看管丙的过程中,忽生歹念,强行奸污了丙。[问题]

试问对甲乙二人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并说明理由。[分析]

甲、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因为二人有抢劫的共同犯罪故意,并共同实施了抢劫的具体行为。但甲同时又单独构成了强奸罪。因为强奸犯意是由甲单独产 生的,并独自实施了强奸行为,而乙对甲的强奸行为没有犯意上的沟通,也没有共同参与实施强奸行为,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实行犯过限”,应由具体实施过限行 为的人对过限部分独立承担责任。本案中,就应由甲一人承担强奸罪的责任。因此对甲应定抢劫罪、强奸罪,实行两罪并罚,对乙只以抢劫罪进行处罚。案例

31赵某,男,21岁。赵某于1997年12月7日被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赵某在缓刑考验期间,某日骑自行车外出,在路上将卖烤红薯 的夏某的自行车及烤筒撞倒。夏某指责赵,赵挥拳便打夏的脸部、胸部,致夏异骨粉碎性骨折(轻伤)。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问题]

法院应对赵某如何处罚? [分析]

法院应对赵某撤销缓刑。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必须遵纪守法,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 出判决,把前罪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数罪并罚。对于本案,法院首先应当对赵某撤销缓刑。对其新犯之罪,若判处刑罚的,则应与原来的2年有期徒刑进 行并罚;若不判处刑罚的,则收监执行原判的2年有期徒刑。案例

32孙福起利用上班时间,在保定火车站南站,将半停留的货物列车的车窗打开,钻进车厢,盗出1台日立牌VI一427E型录(放)像机,价值人民币4000元,并将该机隐藏在站修所院内。马志刚发现孙福起去站修所院内隐藏物品,即怀疑孙盗窃了车上的东西。待孙福起从站修所院内出来,马志刚便进去查找。马在杂草丛 中找到了录(放)像机,将其转移到附近的破房内藏好,下班后将该机拿回家,占为己有。[问题]

么? [分析]

孙福起、马志刚的行为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因为:(1)但二人之间既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也没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每个 人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是相互独立的,不符合成立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在共同故意支配之下实施共同犯罪行为的条件。(2)本案属于“黑吃黑”的案件。对此类案 应按照不同行为人的行为分别定罪,各自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案例3

3田华是市体育学校武术班的学生,一天晚上,田华从同学家玩耍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的一个岔口处跳出一个持刀的青年黄某。黄某把刀逼向田华并 让他交出口袋里所有的钱和自戴的手表。田华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华拿起靠在墙角的一根木棒。向黄某挥去,黄某 应声倒下。田华十分害怕,立即向附近派出所投案,后经查验,黄某已死亡。[问题]

田华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为什么? [分析]

田华的行为是正当防卫。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 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本案中,田华对正在进行持刀抢劫的黄某采取防卫行为,失手将之打死,属于正当防卫。案例34:

王某,女。24岁。张某、女,44岁,被害人王兆宽,平素对其妻张某、女儿王某经常打骂虐待。某年冬的一天深夜,王兆宽手持匕首对其亲生女儿王某进行威胁,强奸2次。王某被强奸后曾服药自杀,经抢救未死。张某也曾被王兆宽打后服安眠药企图自杀,未遂。某年2月27日深夜,王兆宽钻入王某被窝,意欲强奸,王某不从。这时张某翻身,王兆宽惟恐其妻 发觉,便回自己被窝。早晨4时许,王兆宽又钻入王某被窝,王某奋力反抗。王兆宽说:“今天我不把你祸害了,我都是你养的。”接着用身体压住王某,王某用手 紧紧抓住王兆宽的睾丸,大声呼救。张某被惊醒后,气愤地打了王兆宽两个嘴巴。接着张某按住王兆宽,王某到外屋取两段麻绳将王兆宽的手、脚捆住,又 用一段鞋带将王兆宽的两手拇指绑住,并让其母张某去仓房取来绳子,用绳子将王兆宽勒死。6时许,母女二人投案自首。对王某、张某应如何定罪处罚?说明理 [分析]

(1)对王某、张某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王兆宽在对其女儿实施强奸时,王某、张某将王兆宽予以捆绑,属于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正当防 卫。但是,在将王兆宽已被制服失去侵害能力的情况下,王兆宽所实施的不法侵害也随之结束,王某、张某又对其实施的打击行为,已失去了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属于事后防卫,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2)宽处罚。同时,二人有自首情节,应当适用犯罪较轻犯罪后自首的,可以免除处罚的规定量刑。案例3

5孙明亮,男,19岁。某日晚8时许,孙明亮陪同其友蒋小平去看电影。在平凉市东关电影院门口见到郭鹏祥及郭小平、马忠全三人尾追少女陈某某、张某某,郭鹏 孙明亮和蒋小平上前制止,与郭鹏祥等三人发生争执。蒋小平动手打了郭鹏祥面部一拳,郭鹏祥等三人即分头逃跑。孙明亮和蒋小平分别追赶 不及,遂返回将陈某某、此时,郭小平、马忠全到平凉市运输公司院内叫来正在看电影的胡维革等四人,与郭鹏祥会合后,结伙寻找孙明亮、蒋小平,企图报复。当郭鹏祥等人在一小巷内发现孙明亮、即将二人截住。郭鹏祥上前质问孙明亮、蒋小平为啥打人。蒋小平反问:人家女子年龄那么小,你们 黑天半夜缠着干啥?并佯称少女陈某某是自己的妹妹。郭鹏祥闻听,照蒋小平面部猛击数拳。蒋小平挨打后和孙明亮退到附近街墙旁一垃圾堆上。郭鹏祥追至垃圾堆 继续扑打,孙明亮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照迎面扑来的郭鹏祥左胸刺了一刀,郭鹏祥当即倒地;孙明亮又持刀对空乱划了几下,便与蒋小平乘机脱身跑掉。郭鹏祥因 被刺破左肺、胸膜、胸动脉等器官.失血过多,孙明亮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应否负刑事责任? [分析]

孙明亮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不是正当防卫,应当依法负刑事责任。理由是:

(1)孙明亮具备正当防卫的条件。郭鹏祥等人拉扯纠缠少女被孙明亮等人制止后,又返回寻衅滋事,继续实施不法侵害,孙明亮等人有权进行正当防卫。(2)孙 明亮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郭鹏样等人虽然实施了不法侵害,只是用拳头殴打,而孙明亮防卫时则使用 弹簧刀照郭鹏祥的胸部刺一刀,将其刺死,其防卫的手段、强度都明显大大超过了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不法侵害的手段、强度,并且造成了不法侵害人死亡的重大损 害结果,属于防卫过当。(3)本案不适用刑法规定的对于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 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因为郭鹏样的侵害行为没有达到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仍属于比较轻微的不法侵害行为。(4)根据我国 刑法的规定,防卫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案例36

刘某某在城外树林里游逛,遇女青年林学武(21岁,体校业余武术队员)骑车从树林穿过,遂生歹意。他潜伏窥察后发现,林学武每日清晨和傍晚都要骑车路过此 地。某日傍晚,刘携带刺刀一把,躲在路旁大树后面,伺机强奸。当林骑车进树林时,刘突然窜出,拦住去路,林与其搏斗将刘踢翻在地后迅速逃 人家亮着灯,欲进去暂时躲避,便破窗而入。刘见林逃进屋内,便返身逃跑。但是,林在破窗进屋时,不仅损坏了窗户、而且一脚踩在床上睡觉的小孩(8岁)的左腿上,造成粉碎性骨折。

林学武对踩伤小孩的行为应否负刑事责任,为什么? [分析]

林学武对踩伤小孩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理由是:林学武在遇到不法侵害时,本可以实行正当防卫行为。在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防卫能力,也可以采 用避险的方法。但是,林学武的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却大于或者等于其所要保护的利益,即为自己免遭伤害而将幼童踩伤,属于避险过当。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案例37

杜长江,1983年生。韩仲学,1983年生。杜发家,1983年生。1998年4月8日深夜11杜长江、韩仲学、杜发家三人趁着酒劲儿翻墙进入某 市职业中学校内,持刀闯入女生宿舍304室,先对陈某等5名高一女生进行亵渎,后又轮奸了女生蒲某。女生张某在反抗时被杜发家用缝衣针猛刺75针。此后,三名罪犯又闯入301室,对其中的4名女生施以暴行。此外,三人在实施上述犯罪行为的同时,还从被害女生处抢劫90余元钱。直到次日凌晨3点多钟,因为学 校教职工被女生宿舍传出的叫声惊醒,闻声赶来查看,三人才翻墙而去。对本案三名行为人能否适用死刑?为什么? [分析]

对本案三名行为人不能适用死刑。理由是:三名行为人所犯的是强奸罪,且属于罪行极其严重。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此情节的强奸犯罪,可以适用死刑。但是,三名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都不满18周岁。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适用死刑,三人的年龄都符合我国刑法禁止适用死刑的条 件,依法不得对其适用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例38

吴玉海因犯故意伤害(致死)罪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某日,吴玉海与犯人黄金海在走廊相遇。吴玉海拿出黄金海劝其好好改造的字条质 问:“你总给我写这个是什么意思?”二人因此发生争执。在相互抢字条的过程中,吴玉海打了黄金海一拳,黄金海欲瑞吴玉海,却瑞在于晓明(犯人,另案处理)的腿上,于晓明遂对黄金海拳打脚踢。黄跑到233号监室门口欲拿扁担,被追赶上来的付彦要抱住,于晓明、郭宝红(犯人,另案处理)、王秀良(犯人)、吴玉 海一起殴打了黄金海。后被值班犯人田文山制止。当晚20时许,于晓明在18号监室又欲打黄金海时,黄金海求饶说肚子疼,别打肚子。于晓明不听,再次殴打黄 金海的面部、腹部,后被人制止。两次殴打致黄金海重伤,经医院及时抢救,切除肠1。5米,幸免于死。

对吴玉海在死缓期间又故意犯罪的情况应如何[分析]

对吴玉海应当核准执行死刑。死刑缓期2年执行,是对应当判处死刑但还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适用的一种特殊执刑方法,其目的在于考查是否应当对犯罪人 执行死刑,同时也给犯罪人最后一次悔罪的机会。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故意犯罪的,2年期满之后减为无 期徒刑;如果有立功表现的,2年期满之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又故意犯罪的,核准执行死刑。吴玉海在死缓期间不思悔改,又故意伤害他 人,应当依法核准执行死刑。案例39

江某某,男,20岁,因犯抢劫罪、盗窃罪,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投入某监狱劳动改造。江某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能完成劳动任务,表现一般。由于种种原因,在死刑缓期2年期满后,没有得到及时减刑,遂产生了脱逃的想法,并邀约犯人黎某某(因抢劫罪、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一起逃跑。此后,江某某、卜某某、黎某某三人多次策划逃跑之事,并做了充分的准备。某日凌晨1时许,江某某叫醒卜某某、黎某某,三人一起进了厕所,先后翻过厕所窗 户,顺窗外水管下到监院后,钻进监房下水道逃出监狱。[问题]

对汪某某能否核准死刑?本案应如何处理? [分析]

(1)对汪某某不能核准执行死刑。因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故意犯罪的,2年期满之后减为无期 徒刑;如果有立功表现的,2年期满之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汪某某在死缓考验期内,没有立功表现,也没有故意犯罪,(2)汪某某在考验期满后又犯新罪,属于无期徒刑执行期间内犯罪,依法应当将对其所犯新罪判处的刑罚与无期徒刑进行并罚。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方 法,本案应当采用吸收原则,决定执行无期徒刑。案例40

许某同被害人李某系多年邻居。李见许的妻子房某貌美,便趁许上夜班之机,强奸了房某,并威胁说如果告发即杀死房的全家。房为全家的生命安全而忍辱吞声。李 见房懦弱,又多次强奸房。房无奈把情况告诉了许。许在气愤之下找李评理,趁李不注意,许掏出螺丝刀朝李扎去,扎中李的前胸,刺破心脏,致李死亡。许回家 后,把情况对其家人诉说一遍。其父要许投案自首。在其父劝说下,但其母因心疼儿子,要许吃完饺子再走。正在吃饺子时,接到报案后赶来的公 安人员将许逮捕归案。[问题]

对许某应如何定罪量刑?[分析]

(1)许某在和李某评理时,趁李某不注意,用螺丝刀刺破李某的心脏,致李某死亡,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2)许某的行为是自动投案。我成立自首的两个必备条件。规定,对此情况,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进法机关发觉,或者是已被发觉,但犯罪嫌疑 人行并罚,并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即先减后并尚未受到讯问,或者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的方式进行并罚。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案例

43院投案。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经查实确已准备杨某、李某曾于1999年12月共同抢劫并致被去投案但尚未去投案被公 安机关捕获的,也视害人死亡。此案一直未被破获。2000年2月,为自动投案。许某在其父劝说下,同意投案自杨某因盗窃被依法逮捕。与此同时,李某因伤首。但其母因心疼儿子,要许吃完饺子再走。害他人被拘留。杨 某在看守所见到了李某,心正在吃饺子时,接到报案后赶来的公安人员将想如果李某先交待以前的抢劫致人死亡的罪许逮捕 归案,可以认定许某是自动投案。如果行,自己就要被从重处罚。为争取从轻处理。许某在投案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杨某主动交待了与李某合伙抢劫致人死亡的罪 可以成立自首,对其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行。杨某交待这一罪行之前,司法机关并未掌案例41 握杨的罪证,也未怀疑杨某作案。陈某用汽割机将5根吊车重轨(价值人民币[问题]

2400余元)割断后盗走,得赃款800元,花470对杨某应如何定罪量刑?元买了l台“美多”牌收录机。回家后,其妻王[分析]

某追问收录机的 来历,陈讲述了盗窃事实。其(1)杨某先后犯有抢劫罪和盗窃罪,依法应当数妻遂劝陈投案自首,将赃物返还,争取宽大处罪并罚。(2)杨某具有自首情节,应依法从轻处理。陈开始坚决不同意,经苦劝仍犹豫,最后罚。我国刑法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王说:“你不去投案,我要去告发你,还要 和疑人、被告人和正 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你离婚。”这时陈勉强同意投案。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即返回,不想投案。后在其妻的苦苦劝说下,杨某被羁押后,主动供出了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又表示同意投案。其妻不放心,陪同陈一起到的抢劫犯罪,并且供出了同案犯,符合自首 的公安机关投案。投案 后,陈如实供述了全部犯成立条件,对其所犯的抢劫罪应当认定为自首,罪事实。可以从轻、减轻处罚。[问题] 案例44 对陈某应如何定罪量刑? 李广,男,24岁,某公司会计。李广于1996[分析] 年5月10日因贪污公款9000元,被法院判处(1)陈某用汽割机将5根吊车重轨割断后盗走,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到1998年5月10价值人民币2400余元,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日缓刑考验期 结束,李广在缓刑考验期内无任(2)许某的行为应当成立自首。我国刑法规定,何违法犯罪行为。1999年3月20上午,李广自首是指犯罪 分子在犯罪之后,自动投案并如因琐事与邻居张某发生争吵,李广将张某打成实供述犯罪事实的行为。根据有关司法解释,重伤。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问题]

法机关发觉,或者是已被发觉,但犯罪嫌 疑人李广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 尚未受到讯问,或者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分析]

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缓刑考验期结束后又犯罪]李广不构成累犯。因院投案。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并非犯罪嫌疑人为缓刑是有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缓刑考验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也视为自期满无任何违法犯罪行为,原判的刑罚就不再动投案。陈犯罪后,其妻力劝陈投案自首,陈执行了,而不是刑罚执 行完毕。而普通累犯是开始坚决不同意,经苦劝仍犹豫,后来勉强同指因故意犯罪而被判处过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于5年内又在 其妻的苦苦劝说下,又表示同意投案。其妻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的罪不放心,陪同陈一起到公安机关投案。尽管陈犯。所 以被告人李广不符合累犯的条件。某在是否投案的问题上反反复复,犹豫不决,案例4

5最后也是在其妻子的苦劝和陪 同下才去投案,王某某被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7也不影响投案的成立。投案后,陈如实供述了年。判决交付执行两个月后,又发现王某某在全部犯罪事实,符合自首的成立条件,应当按判决以前还强奸过妇女2人。自首处理,可以对其从轻、减轻处罚。[问题] 案例42 法院应对王某某如何处罚? 张某某,男,23岁。张某某因犯盗窃罪于1997[分析]

辨析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的冲突 篇7

一、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释矛盾

(一) 现实性冲突

根据罪刑法定规定, 刑法条例的所有词汇以及由这类词汇组成语句的意思一定要是精准无疑的, 不然其就会因不能操作而丢失意义。由于我国语言博大精深, 不同的读者, 对于同一句子和词语理解的含义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根据黎克尔的解说, 创建话语的文本富有远化这一特征, 即一系列让文本走出说话时环境的特征。从立法者角度来讲, 对认识的统一让法律文本含义富有了准确性。可就别人来看, 我们并不能在认识上同立法人获得统一。抛去立法人在立法上对有些原则性的争议持有揣着明白装模糊态度, 即便他想要对某个判断做出精确表态, 但他还是不能保障法官与公民对其认识会持有相同的看法, 因此, 要想确保法律具有实效性, 就应使法官与公民的认识保持一致。大家不要盼望一部不被我们理解的法律可以有效的实行。基于立法人认为法定的事情对法官或公民来讲并不是全面肯定,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罪刑法也具有自身的不确定性, 所以, 罪刑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即确定和非确定。前者通常指没有分歧的法律条例, 后者与之相反。若能从量上对其做出对比, 如果立法的水平相对较高, 就能使各个主体之间的理念保持一致, 并且还会加大立法人的权威, 否则, 立法人将不会获得较高的权威。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所有公民在法概念上的统一是立法人同公民交流的基础, 若是二者在众多层面上都不能统一, 那公民也许会将法律看作异物, 因为他们不知道立法人的目的。当代法治的观念规定:立法人不可单方地定义罪刑法定, 若要实施罪刑法定, 一定要让公民对法律进行全面的认识且树起对法律真诚的相信。依据我国法律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于法律的理解程度, 由于法官与立法人社会角色的不同, 对法律的理解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别, 然而, 对于公民, 由于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理的不同, 对法律的理解也会存在较大差别。因此, 对于此种状况, 不仅让法官在凭借个人的积累经验做出裁判时在一些层面上就与立法人背离;另外, 又让公民对法律好坏的断定只能参考法官对法律的具体应用来体会。这样一来, 立法人、法官与公民间就有了这样的形势:法官自身的行为, 不仅会影响公民对法律的理解程度, 还会影响公民对立法人的看法,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法官行为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公民对法律的看法, 其行为的职业性牵制了个人性, 并且这种职业性应受到三种层次的观念的制约:法官共同体的理念、法官与立法人的共同意思、所有公民的法观念。这三者就普遍性上来讲是递进关系。若法官的行为让所有公民在理念上达成共识时, 就完全达到了正当性。罪刑法定的获取是同以上三种理念的形成是并存的。然而, 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 我们还在为获得法理念第一阶层上的统一而奋进, 所以, 罪刑法定在理念上的影响十分关键。

(二) 观念性冲突

刑法解释在价值选择上罪刑法定主要倾向于刑法的安全性, 且经此来获得刑法的社会保障功能。从司法方面分析, 对于法官做出的判决, 不仅应当得到立法人的认同, 还应得到所有公民的认同, 由于法律并不只是属于法人自身, 是属于全体公民, 在我国法制建设的过程中, 尤其是刑法, 刑法应是正义的代表, 而不是实施暴力的主要工具, 并且所有公民都希望刑法能够实现法律的公正性, 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刑法, 主要包括两种属性, 即安全性与公平性, 因此, 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 立法人应当正确对待这两种属性。如果在解决公民个人案件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法官, 应当选择刑法具有的公平性, 以使公民能够认同法律的正义性。由于正义性是法律存在根本。法只可在正义中找到其适宜的且详细的内容。就某些意义来讲, 安全价值与公平价值并不会达到完全的一致。简单地说, 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在价值选取上是不能协调的。但从刑法自身发展的规律看, 我们对于刑法价值的选择具有历史性的特点。在中世纪, 思想家对于欧洲的罪刑裁判写下了罪刑法定标准, 符合那时的社会状况, 他们看重刑法的安全价值。当时, 公民对法没有深入的认识, 并不知道法的真正寓意, 仅是一味地顺从。为防止其受到不应受的惩戒, 只能从牵制刑罚权的发起上找突破。罪刑法定变成了获得此目的的最好选择。随着公民对法的认识的持续深入, 他们不再一味地顺从法律, 而是追问为什么这样定义法律。这种追问主要由于正义导致, 因此, 产生了新的社会形态, 即法治社会, 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 经历了很多历程, 因此, 刑法应与罪行法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在实现法治的最高阶段以前, 基于上述因素, 刑法解释应顺应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然而, 并不是完全服从, 而是有条件的, 是在通过法官的严谨选取后可有条件的退让。当进入法制社会的最高形态以后, 法律已经被大部分公民认同, 然而, 对于公民认同的法律, 已经是拟定完成的法律, 刑法的公正价值覆盖安全价值。由于正义是法律的本质体现。此时, 我们就跨越法治和人治这一历史界线, 应使法治与人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为此时的人是法律的人, 是对法有着真诚认同, 对法的精神全面认识的人。

二、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解释各自划清

虽然罪刑法定原则通同刑法解释有很多不能排除的冲突, 但若要获得形式上的罪刑法定原则和达到实质上的刑法解释的调整还是攒在相同点的。

作者觉得, 若想取得二者的协调或是一致还是要在他们的终极含义中找到着手处。贝卡利亚的社会契约原理写道, 公民舍去一些自由才创建了政府, 期望政府把个人自由牺牲积聚在一起让持续的战争与混乱得以停止。可众所周知, 人民也会害怕, 这样的政府会把其权力无穷的扩增, 再夺取公民所剩的那些自由, 因此一定要拟定法规条例。在十七、十八世纪, 权力乱用, 法官昏庸, 法学家们忍无可忍就拟定了罪刑法定原, 用此来结束权力当道的黑暗社会, 可知, 罪刑法定原则最初的保障是人权, 限定权力乱用的意义与目标是不可更改的。即使在前文的叙述中, 罪刑法定的价值理念是倾向与安全价值的, 但其最终都是为了所有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获得。而刑法解释在此意义上的认识是一样的。若是没有公正的法律上, 如何谈自由, 更加不用说权利的实现。因此大家不要单纯的因为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释两者间带有的天生冲突, 就将二者带有的价值孤立分开。事实上, 两者间唯有彼此牵制与补充才可在本质上填补罪刑法定在立法上的缺陷, 同时也可推动刑法解释在司法运用中更精准的使用。

总之, 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差别是刑法原理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 他们的界限十分不清楚。虽然学者给定了较多的分辨办法, 可是, 还是很难找到一种较清晰的区分准则, 对同一解释还是有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两种说法。在此, 作者觉得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一项客观重点区分便是“是否在法条字义的规定内”, 若不在此规定中, 即使对被告有利、可实现法益保护的这点、或是说刑法条例间也富有协调性, 都被看为类推解释。

摘要:公正——刑法内容中心。从观念上解析, 在价值选择上罪刑法定主要倾向于刑法的安全性, 公正仅是形式化;刑法解释被认为是一项司法实践活动, 其最高价值体现是怎样打破罪刑法定的约束, 在达到实体公正。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就产生了两种冲突:在现实中, 刑法的安稳性同社会持续发展的冲突, 这便阻止不了让刑法解释在一些层面与罪刑法定背离;根据法治规定, 怎样才可以用最小的实体公正来取得形式公正被作为法治国家刑事司法理念的最高峰。

关键词:罪刑法定,刑法解释,公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从传统刑法到风险社会中的刑法 篇8

【关键词】风险社会;危险理论;刑法转型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自由和安全的关系变成了一个非常热点的讨论话题,社会风险的地位在自由和安全之间的竞争中逐渐凸显出来。从字面的意思去解释,风险就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可能性,也就是未知的危险或者是灾难也许会发生。贝克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对最新的社会环境下从哲学的角度去风险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使得对风险的解释摆脱了自然科学的范围,而改变成了社会科学上的危险意义,进一步将危险这一概念升级为当代社会的核心概念。正如某些学者所说过的“当代的社会正在经历着潜在和未知的风险,现代的高科技技术在对人们带来方面和快捷以及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对人类制造一系列的潜在风险。潜在的危险会使人们对当代社会的基础、伦理道德以及先关制度产生一系列的反思”。总而言之,当前社会的风险具备以下几种特性:

1.当前社会风险的划分

1.1风险的不可预料性

目前最新出现的风险,比如食品风险、环境风险以及交通风险等,这些通常都让人无法去直接感知它们的存在或者是将要发生,它不再和传统的风险种类一样具有易感知性和可预见性,它必须要通过现代高科技的方法或者是资历较高的专家学者来加以认定。例如在视频的生产环节上就不可避免会出现添加各种防腐剂以及其它的添加剂,对于食品的添加剂的使用其对人们的危害性一般是不能直观的去感知和预见,有的相关行业的研究专家甚至对其认定为具备很强的滞后性。我国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三鹿奶粉事件,在三鹿奶粉时间发生之前,我们国家在对婴儿奶粉的安全检测方面并没有针对三聚氰胺实施相应的检测标准,知道三鹿奶粉所引发的严重问题之后,行业的相关人士才开始介入其中,人们这时候才对三聚氰胺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1.2风险损失不可计算性

在传统的社会上,对于风险的发生就很难去预防,而处在风险社会,对于风险的发生和变化更是非常的困难。针对刑法来说,在传统的社会中风险的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在处罚方面上还有比较明确的解决方法,但是在风险社会之中,针对风险的刑法规定,就没有相应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和解决措施。

1.3风险的延伸性

风险的这一特性可以概括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两重延展。从时间方面来讲,风险是针对未来而言的,许多的实际损害并不是一定在当前就能看出来,它是对以后产生危险,这一特性就让风险的估算难度更进一步。从空间的角度上来看,风险跨越了传统社会的界限,朝着全球化方向不断发展,其潜在的危险万一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其危害的范围也许是人类不可掌控的。比如前苏联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1.4在风险造成损失之后的原因无法判断

现时代的高科技在潜在风险方面日益加重,其造成损害之后的因果关系很难进行判断,同时也非常的以来科学知识。特别是在公害的犯罪当中,造成大量的损失最后无法断定责任的归属,因果关系的断定标准无法在犯罪的环境下进行良好运用。

2.在风险社会环境下传统刑法所面临的考验

在风险社会的理论当中,它将风险定义为一个具有普遍适应性的现代化问题来进行探究,为人们了解和认识当前社会在发展方面上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角度。主动的承担以及预防风险是当前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当代刑法所面临的重要考验。传统意义上的刑法是以法益保护为基本原则以及以责任主义作为其理论的基础。法益保护在原则上是以古典派为核心。法益顾名思义就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法律的保护让人们的利益提升为法益,犯罪的根本是对法益进行侵犯和损害。

法益的确定基本都是迎合一个时代的具体背景,它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去衡量其利益或者是价值的大小、所受到损害强度和次数多少以及必要的保护措施和可行性等方面因素,经过定型化的解决之后,确定刑法所要保护的利益。所以说,在法益保护的要求下,理论上只对已经造成对法益的侵害而进行处罚已经成为了该学界范围内的一个共识。然而风险犯的立法、帮助、预备以及教唆等等性为的正犯处理等形式案例的处罚和传统意义上的法益保护理念是相违背和排斥的。

3.社会风险理论对刑法的波及

(1)传统的法益内容在风险社会理念的环境下发生了相应扩展,相关的公共秩序、社会权益以及公共人身财产安全等法益逐步的受到社会的重视。然而在传统的刑法当中,其内容更多的是针对人们的个性化权益的保护,比如说生命财产安全、身体健康等具体实际的个人法益较为常见。

(2)刑法如何应对风险社会理念的冲击。在传统的刑法方面,更多的是情调实害犯,目前的刑事立法的前提仍然是以实害犯为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能全面的周全的保护到法益,立法者这时候也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加上处罚一些还未造成实质性伤害的行为作为补充。比如说预备的行为、口头教唆行为、帮助行为等等非实质性正犯化的处理,正是这一方面的表现。 风险社会的理念对传统刑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从罪责刑法转变成安全刑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罪责刑法,第一就是指人在遭受到特殊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全的防止危险事情的发生,就要对事故的后果进行负责。还有一方面就是要求刑法一定要适度,处罚要和当事人的责任相适应,坚决抵制就轻处罚和责任方严利的处罚。

4.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传统的刑法以及对社会风险概念的分析和探讨,从中我们了了解了当代的社会存在很多潜在和未知的风险,现代的高科技技术在对人们带来方面和快捷以及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对人类制造一系列的未知风险。潜在的危险会使人们对当代社会的基础、伦理道德以及先关制度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反思。在风险社会的环境下传统施法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对于安全的为难题日益显现,如果不去考虑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一味的去加强安全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危险。

【参考文献】

[1]田国秀.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J].哲学研究,2012(6).145:122.

[2]姜俊山.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环境犯罪立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11(4)98:65.

上一篇:钢琴基础教学计划下一篇:3国家助学金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