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种第一

2024-06-18

中国古代各种第一(通用8篇)

中国古代各种第一 篇1

《说文解字》———第一部字典。(汉·许慎)《尔雅》———第一部词典。(汉)《方言》———第一部方言词典。(汉·杨雄)《南方草本状》———第一部植物学专著。(晋·嵇含)《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书。(秦汉)《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司马迁)《汉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班固)《史通》———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唐·刘知几)《通典》———第一部古代制度史。(唐·杜佑)《孙子》———第一部兵书。(春秋·孙武)《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论语》———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搜神记》———第一部神话小说。(唐·干宝)《世说新语》———第一部笔记小说。(南朝·刘义庆)《昭明文选》———第一部文选。(南朝·梁·萧衍)《全唐诗》———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清·彭定求等)《文心雕龙》———第一部文艺理论书。(南朝·梁·刘勰)《闲情偶寄》———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清·李渔)《古画品录》———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南朝·齐·谢赫)《切韵》———第一部韵书。(隋·陆法言)《七略》———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汉·刘歆)《黄帝内经》———第一部中医学典籍。《营造法式》———第一部建筑专著。(宋·李械)《齐民要术》———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北魏·贾思勰)《茶经》———第一部茶叶专著。(唐·陆羽)《天工开物》———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书。(明·宋应星)《禹贡》———第一部地理书。(战国)《永乐大典》———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明·解缙等)

中国古代各种第一 篇2

首先, 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 要平心待物, 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 要公平正直, 自身廉洁;三是修德, 要以德服人, 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 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 要勤于体察民情, 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 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 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 是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的安排, 也是老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 “精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 就能实现“德治”。其次, 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宋代严明赏罚, 官员有试用期, 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 按规定, 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 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 这样, 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 自然而然, 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了。

同时, 宋真宗也建立了一整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 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 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 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的监察官, 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据有关史籍的记载, 宋朝监察官员台官 (御史) 的选拔, 有严格的标准, 首先要“鲠亮感言”, 廉洁无私, 纠缠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凡宰执所荐之人, 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 一概不得充任台官。

谁是中国古代第一情人 篇3

郑穆公之女夏姬,自幼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具有骊姬、息妫之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之狐媚,是一个不知羡煞了多少贵胄公子的人间尤物,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大众情人”,后世也称她为“一代妖姬”。春秋有好几个国家之亡都与她有关,期间留下诸多风流情事。

夏姬少时母亲管束甚严,并无与人私相亲昵的机会,但却异想天开地编织出床第相幽之梦境。据传在她及笄之年,曾经恍恍惚惚地与一个伟岸异人同尝禁果,并获取返老还童、青春永驻的阴阳采补之术。之后她曾四处找人试验,当者无不披靡,因而既艳名四播,又声名狼藉,家中只好把她远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夏姬之名由此而来。夏姬嫁给夏御叔不足九个月,便产一子,即夏征舒。御叔虽有些疑惑,但早已被夏姬的美艳弄得神魂颠倒,并无暇去深究。然而世人都猜疑“那个早生婴儿恐怕是夏姬从郑国带来的野种吧”!

夏御叔正值壮年而亡,有人说就是死在夏姬的“采补之术”。守寡后的夏姬“其状美好无匹,内挟伎术,盖老而复壮者”。据传,夏姬一直到四十多岁,仍容颜娇嫩,皮肤细腻,保持着青春少女模样。而历史上的这位风流寡妇,也确实以其罕有的独特魅力为国君士大夫倾倒,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御叔早亡后,夏姬不甘寂寞,不久便同时与大夫公孙宁、仪行父私通,以其独具的美艳、性感与绝伎,让公孙宁与仪行父魂不守舍,欲仙欲死。这种三角关系持续数年之后,又把时任国君陈灵公也卷入期间而难以自拔。

据传是公孙宁向陈灵公献媚盛赞夏姬美艳及天赋异禀之房中术。陈灵公开始将信将疑,觉得夏姬虽有艳名,也总是近四十岁之人了,恐怕是名不副实。然而乍一见夏姬,陈灵公便身心俱醉,难舍难分。之后,每当夏姬之子夏征舒上朝离家后,陈灵公、公孙宁、仪行父三人便轮流到夏家与夏姬幽会。夏姬还把自己的内衣分赠三个情夫,而陈灵公三人居然毫无羞耻地穿着夏姬所赠衣服上朝,并在朝堂之上公然谈论与夏姬私通的风流艳事。一次,陈灵公等三人在夏家饮酒作乐,席间竟相互争论起夏征舒到底是他们三人谁的孩子。夏征舒受辱不过,怒杀陈灵公。公孙宁和仪行父仓皇逃向楚国,隐匿淫乱之事,只说夏征舒弑君,当人神共愤之。楚庄王偏听一面之词,便兴兵伐陈,杀死夏征舒,掠得夏姬。

春秋一代霸主楚庄王也为夏姬的美艳绝伦与妩媚性感而怦然心动,欲纳入后宫,申公巫臣谏阻说:“不可,王讨罪也,而纳夏姬是贪色也;贪色为淫,淫为大罚,愿王图之”。楚庄王只好放弃。将军子反见夏姬美艳,欲霸为己有,亦为巫臣所劝阻。理由无非是“红颜祸水”之说。后来,楚庄王把夏姬赐予连尹襄老,不久,襄老战死沙场。襄老的儿子甘愿背上与庶母乱伦的骂名,很快就与夏姬私通。

最让人可笑的是,那位一直劝说楚国君臣勿纳夏姬的申公巫臣,其实早已对夏姬垂涎三尺,并最终设计夺得夏姬叛逃至晋国,所付出的则是抄家灭族的代价。夏姬与巫臣到晋国后,还生下一美貌的女儿。晋大臣羊舌子的儿子叔向欲娶为妻,其母称“有奇福者,必有奇祸;有甚美者,必有甚恶”,认为“红颜祸水”,娶夏姬之女必会给家族带来后患,坚决不予娶之。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导言 篇4

教学目的:理解历史的含义,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范围,把握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了解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及学习方法,了解中国古代史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范围,把握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及学习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历史的含义。

教学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范围及特点。

(一)历史的含义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文明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国有着从古至今不中断的历史记载,中国的古代文化被称为史官文化。

在中国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史字,多是和御史、小史等职掌在一起,那多是史官,后来有了春秋、《史记》等史书,有司马迁等史学家。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古代史等,只能算是人们写的中国古代史时期的历史,并不能说他们写的这些历史的书,就是历史本身。在习惯上,也称这些历史记载为历史的。这是因为历史的,是一个形容词,因用的时间、地点不同,意义相异,有过去的、可记忆的、卓著可传后世的、学术上考察事物的方法等。

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活动着的历史,人类历史活动本身有实在的事实,有历史的事实。所谓历史的事实,便是解释中的事实,解释是活动的,是含有进步性的,所以历史的事实也是活的,含有进步性的。只有充分的纪录,不算历史的真实,必须有充分的解释,才算是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有二种意义,一是说,曾经经历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二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释是正确的。前者变动比较小,后者则是时时变动的,因此历史是古老的而又是年轻的。一个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化,人们对历史的解释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认识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生活。换句话说,历史是社会的变革,再换句话说,历史是不断发展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是民族的记忆。历史是油画,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的开设的中国古代史,便是从远古到1840年的历史记录,并且记录的仅仅是历史的大致轮廓。学习本课的目的,就是使大家掌握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知识,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古代历史的具体问题,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学会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整体事实,寻找它的真实确切的根据;理解事实,寻找发展进步的规律。

(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范围及特点

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人类起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始于170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以公元前476年为界。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但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将春秋战国视为一个整体,并将涉及清代后期的若干问题。

在具体时段相关章节中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2)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背景、原因;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杰出贡献及其与人民大众的关系;(3)历代国家行政制度、施政方式与措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消长以及处理经验。(4)历代关于农业、工商业的基本政策、管理方式和实际效果。(5)历代国家的人才培养、教育体制以及官吏选拔制度。(6)历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处理及经验。(7)历代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状况。

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特点: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发展有自身的基本规律,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

1、口耳相传的口头史

早期的历史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其内容往往是一些给当时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现象,或者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的事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被日益神化。

特点:为了加深印象,不自觉地将重大事件与自然现象相联,记忆不可靠,特别是对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或者心目中的伟人,记忆会不断的重复、想象和夸大。

神话都是史实与虚构相交织的,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当时的历史真相。在母系社会的残留期,人们往往知母不知父,先秦这种情况很普遍,史书中经常可以见到此类记载。《周本纪》记载西周始祖后稷的母亲,就是在野外踩到了巨人的脚印才怀孕的。但是后世将此视为不光彩,所以后世帝王就不再制造此类神话了。所以对神话要去伪存真,加以考察其中的历史痕迹,考究伪说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结绳记事:口耳相传在传播过程中会被不断的加以改编,所以古人在遇到他们认为对于本人或者本部落非常重要的事情时,就会想一些其他的手段加以巩固记忆,这些方法就是将一些重要的数字或者事物的特征用某种相对固定的方法记录下来,这就产生了所谓的“结绳记事”

刻木:传为伏羲发明,《尚书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这种方式简单,很容易产生歧义和错误,下一代对符号的解读可能导致对历史的歪曲,绳结或木头的腐朽可能造成历史记忆的永远消失,但它比单纯的口耳相传已经是进步了。

2、符号与图画

上古文字产生之前,用抽象的符号记事,简便,但是不容易看懂。所以需要事先约定,后来慢慢演化成了文字。

图画和符号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图画表达意思清楚,但第一是不容易操作,第二就是只能表现具体实在的形象,一些抽象的东西如感觉、心理等没办法表现。

长期保存下来的图画必须是将画画在稳定结实的材料上,并且颜色要不容易退色,符合条件的只有岩画,世界各地保存有不少的上古岩画,它们大多在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地方,所以得免人为破坏。

在文字出现之后,图画的记事作用已经很小了,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艺术。但图画本身所具有的形象化的特点是文字无法取代的,所以在文字成为记载历史的主要手段之后,图画还是对历史记载起到了辅助作用。

一些写实性的图画直接就可以做史料。《清明上河图》 图画抽象成为地图。象形文字来源于具体的图形,先民最初的地理知识也是用具体的图形来传达的,而且一些文字本来就能够直接的表达它们所代表的地理内容。

雕塑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兵马俑

缺陷:真实性取决于作者的技法,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例如对神灵或者君主造像和画像时,就要掩饰其缺点,夸大甚至虚构其优点。更大的问题是,图画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检验。

补充:照相技术的产生,图说历史与读图时代

3、文字历史

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产生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商人迷信,出征、渔猎、婚嫁、祭祀诸事都要占卜。将要占卜的内容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灼烧,根据烧后的裂纹形状来判断吉凶,所以甲骨文的内容一般都是占卜纪录,称为卜辞。到现在为止,出土并收集到的甲骨有10万多片,单子5000多个,经考释能大概了解其意义的有2000个左右。

有了文字,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的记事手段,以后才发展成一门科学。

上古的甲骨文、金文,随后的尺牍和缣帛,都由于材料原因,写字有限,所以古人记事字字计较,书面语言非常简约。

纸的发明促进了文字传播的发展,自此,不仅重要的史料得到记录,各种文书、档案、户籍的编制都成为可能。因此各种历史文存很可观。

纸的发明促进了史料和史书的大量产生,印刷术的发明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流传。而且减少了传抄中产生的错误。

此外,金石碑刻、器物铭文中的史料等都是历史记录的重要方面。

文字出现以后,历史记载的方式就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文字记录的史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字记录对历史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我国的文字记录是繁富的,但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来说,在数量上仍然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其中还有许多记录是失实的。自古以来,人们一代接着一代地在历史长流中活动着,而人们的这些活动或经历则是不可计量的,事实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记录下来。因此,治史不能不依靠文献史料,但是也不能不以分析的态度对待它。

4、实物遗存与遗迹

最好的历史证据。

缺点:

一、保存至今的遗物和遗存都不可能是全部,也不是原貌。带有很大偶然性。

二、见物不见人。

要真正使遗迹遗物起作用,关键还是要复原当时的人在这些环境中的活动。

5、民间故事、小说戏剧、诗文著述中的另类历史

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者史料,但其中包含某种历史信息,间接的反映了历史的内容。

三、中国古代史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上起一百七八十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下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朝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每个历史阶段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历史学概论》等。《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古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适当接触一点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古史的理解。学好世界上古及中古史,了解中国以外的古代世界情况,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范围内学习,进行中外对照,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学习《历史学概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充实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及加强其对基础课的认识和理解,以本课程为中心,还有一批资料充实、深度适中的综合选修课,如《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文化史专题》、《宋史专题》、《宋代经济史》等断代史课程,还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城市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目录学史》等专门史课程。这些选修课从不同方面补充,使得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富有启发性、广深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及意义

中国古代史作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以内容丰富、资料浩繁、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历史悠久为基本特色的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中国古代各种第一 篇5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案一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基本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秦帝国的统一,秦朝政治机构的设置,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体系,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方法能力:1.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整理和分析;2.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3. 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等)呈现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影响,渗透社会转型时期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了解秦统一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教材分析:本课以秦代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的建立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有相当地位,让学生了解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初建对于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乃至我国今天的政治体制,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方式:基本原则:教师引导和组织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采取小组讨论,情景体验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引语: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称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在此后近800多年的时间里,兼并战争不断,周王室威严扫地,最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感受一.从群雄争霸到国家一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春秋以来宗法分封制度被破坏的具体表现,(这部分比较简单,在书上可以直接找到)以及实质原因(这部分答案应该开放,重在拓宽学生的思维)归纳:表现:周王求金、出访诸侯,诸侯擅自分封土地 ,争霸战争不断。(具体内容在课文小字部分)原因:诸侯实力逐渐增强,通过兼并战争,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而周王势力逐渐衰落,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教师 兼并战争是弱肉强食的游戏,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为了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些国家纷纷实行变法,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秦国的商鞅变法,它使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并最终确立了雄霸天下的地位,到公元前2,秦国已经相继消灭韩赵魏等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帝国,而最终完成这一伟业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到的秦王嬴政。二.秦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始皇帝”名称的来历教师秦王嬴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秦始皇,为什么叫“始皇帝”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表述。表述分两层,一是“皇帝”名称的由来,二是“始”字的用意何在。)2.秦帝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A.基本特征:归纳: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家天下”的含义,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作类比。(如家族企业)要让学生明白:中央集权只是一种政治体制形式。B.中央政府的设置:“三公”:引导学生从职位名称、职权范围、任用标准、历史意义等方面来归纳。“九卿”: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工各不相同,互相牵制,都听命于皇帝。有两个概念需要探讨:“世卿世禄制度”,人事任免权之重要性(皇帝能控制官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归纳: 职位名称职权范围任用标准历史意义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贤”“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中央政府体系:皇 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C.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郡县制教学分为两步:a. 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自编自演“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可以由两组同学分别来做)b. 地方政权机构名称,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整体认识。皇 帝 中央机构 郡 三公九卿 县  乡 里 郡守、郡丞、郡尉 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

中国古代各种第一 篇6

第一单元赏析指导

一、以意逆志

例一: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2.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3.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

蝶,戏(嬉戏欢游),舞(翩翩起舞)

莺,娇(啼声轻软),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作者心情上的轻松愉快)

可见,作者把笔下的景致写得如此色彩艳丽,生动活泼 必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时候,因为,如果是我们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特别的美丽、生动。

概括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例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鞭笞和批判,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2.你从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

主要意象:朱门(朱漆大门)

3.想象一下,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酒肉臭”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生活奢侈无度(与下文说明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贵族官僚。)

概括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总结归纳:

在上面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二、知人论世

例一: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概括:

首先,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中国古代各种第一 篇7

不过,在中央政府和方方面面既得利益的较量背后,反映出来的则是在快速形成的“房地产病”。房地产调控使人们赫然意识到,中国各种利益集团已经强大到何种程度,它们可以或抵制或影响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等多种强势利益集团面前,中央政府的权威显得极端的微弱。尽管中央政府“雷声大”,但到了这些利益面前,可以说是毫无“雨点”。从投机者到地产商,仍在豪赌未来房地产的升值预期。发展商可以暂时推迟新楼盘,从而使得楼价坚硬。很多城市如上海、杭州、深圳、南京等的第三套房贷,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

在各种利益的推动下,没有多少年,房地产俨然成了总体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主体。从经济结构来说,因为涉及到那么多的行业,房地产也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一旦房地产出现问题,那么与之相关的所有行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财政的影响更大,在地方层面,来自土地和房地产的收入,已经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房地产一旦出现问题,地方财政马上就显危机。究其实质来说,房地产在中国就像金融业在美国,“大而不倒”。

从这个角度看,房地产早就牢牢绑架了整个中国经济,也绑架了为中国经济增长负责的中央政府。中央有关部门不是不知道房地产这样下去会走向何方,但是一触及到核心问题,往往是退避三舍。因为房地产的影响实在是太大,造成了谁也不想真正碰这个问题的局面。很明显,各方面为了调控房地产而出台的一些举措,与其说是要促进房地产的转型,倒不如说是为了暂时的控制。各种相关利益都不想看到房地产的转型,所谓的调控也只是为了应付中央的政策。

房地产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阻力

无论是早期的发达国家,还是后来的日本、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产业界的关键词便是“产业升级”。在亚洲,自日本开始,政府部门还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当然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但在中国,尽管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巨大任务和挑战,但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政府,这些年的关键词则是“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也已经成为了中国产业升级的一大阻力。只要房地产还是那么有利可图,还会继续吸引大量的投资,减少投资者对上述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而正是这些方面的投入,一个经济体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古代各种第一 篇8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词语是()A.颠沛流离(pèi)

踯躅(chí chú)

巫觋(xí)

萦纡(yū)

迤逦(yǐ lǐ).......B.弹劾(hé)

风驰电掣(chè)

会稽(kuài jī)

鹧鸪(zhè ɡū)

凝睇(dì).......C.回眸(móu)

肤如凝脂(zhī)

鼙鼓(pí)

玉扃(jiōnɡ)

云栈(zhàn).....D.眇眇(miǎo)

袅袅(niǎo)

修葺(qì)潺湲(chán yuán)

薜荔(bì lì).........解析: A.踯躅—zhí zhú。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天空A... 目眇眇向远看的样子..兮中聚集鸟何萃.C.御宇多年求不得统治天下..

修缮房子不许稍绸缪..

B. 两朝开济开创,扶助..

很难自我放弃天生丽质难自弃...D.玉容寂寞泪阑干黯淡失神的样子..

解析: B.绸缪:这里是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答案: B 3.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即景起兴手法的一句是()A.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B.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C.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D.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答案: B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东晋诗人。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不做,归隐山水之间,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B.《楚辞》收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加上“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C.“风骚”是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它们分别代表了《诗经》和《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且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D.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

湛,被奉为“诗圣”。

解析: A.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开创者。答案: A 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A.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B.从汉代开始,陆上丝路就沿着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了东西交往的北、中、南三条基本干线;同时又由于南北边塞各民族的频繁活动,为唐代丝路向南北扩展奠定了基础。

C.古往今来,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和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的首都自古就很少变化,伦敦从“七国时代”就是英国的首都,而巴黎,在墨洛温王朝建立之时便是法国的首都,至今不变。

D.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解析: D项词序错误,“最伟大的”应该放在“人类建筑史上”的后面。答案: D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陆游与江西诗派之关系

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风的影响,后来从军南征,亲历战争生活,因而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现实主义创作轨道。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诗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诗歌风格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诗风发生变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诗学主张。

江西诗派众多诗人是严守某种统一的诗法规范还是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江西诗派是一个凝固的诗人群体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我认为,江西诗派自宗主黄庭坚起便倡导求新求变,如果说黄庭坚在元祐(包括之前)的诗歌作品具有瘦硬、奇崛、拗峭等特征的话,在其贬官黔等地及以后的作品,则更注重诗歌的平淡之美。黄庭坚在给他外甥、学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应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黄庭坚既讲法度,又推崇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讲究法度并不等于死守法度,而应灵活运用。江西诗派作者吕本中深谙此理,于是提出“活法”说,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运用法度,亦即继承前人艺术规则的问题。“活法”说在南宋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巨大,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准则。

正是由于黄庭坚并不谨守褊狭的门户之见,所以其门人弟子都以求新求变为能事。如徐俯曾答客书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清波杂志》卷5)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与徐俯交游甚密的韩驹也曾受知于山谷,晚年或臵之江西诗社,却说:“我自学古人。”(周必大《文忠集》卷19)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新变、力求自成一家的倾向使得江西诗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后,“活法”之说,一时盛行于南北宋之

交的诗坛上,成为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的重要诗学思想。除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外,吕本中、曾几等江西后学都经历过“靖康之变”,社会环境和诗人心态与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中期大不相同,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变化实属必然。

此足以证明,将江西诗派视作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既然江西诗派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曾几又是陆游的授业恩师,则陆游与变化中的江西诗派有某种契合之处便决非无端臆测。

事实上,陆游终生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曾几对他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陆游晚年为曾几奏议稿作跋,追忆说:“绍兴末,贼亮入塞,时茶山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时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渭南文集》卷30)在这篇短小的跋语中,陆游对曾几奏议稿的其他内容只字不提,唯独念念不忘恩师的这份爱国忧民之情,足证曾几此种情怀对陆游的影响之大。

陆游在诗歌探索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契合,还可以从他对晚唐诗的态度窥见一二。《剑南诗篇》卷45《追感往事》云:“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自谓宗晚唐。欧曾不生二苏死,我欲痛哭天茫茫!”对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十分不满。而自黄庭坚以来,江西诗派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凡此种种,都说明作为江西弟子的陆游与江西诗派的诗学祈向有着相当多的一致之处。

(摘自《文史月刊》)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说明陆游和江西诗派有关系的一项是()A.江西诗派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B.江西诗派作者曾几对陆游影响巨大。

C.社会环境使陆游的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D.陆游和江西诗派一样,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解析: C项属答非所问。答案: C 7.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陆游虽然早年受江西诗风的影响,但后来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了现实主义创作轨道。

B.徐俯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非常不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黄庭坚虽然是江西诗派的宗主,但诗学有限,不足以做他的老师。

C.从江西诗派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江西诗派并不是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

D.陆游晚年仍然念念不忘其师曾几的爱国忧民之情,这足以说明曾几的这种爱国情怀对陆游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解析: B.主要原因是“欲自成一家”。答案: B 8.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能取得卓越的文学成就,曾几等江西诗派的诗人对他的哺育是主要原因。B.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经验的丰富可以使作家彻底改变原有的创作风格。C.虽然同属江西诗派,但黄庭坚、吕本中、曾几等人的创作风格有可能不同。D.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后期的创作风格完全不同于其前期的创作风格。

解析: A.“主要原因”程度过重;B.“彻底”错,原文是说“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D.“完全”错,原文是说“更注重”。

答案: C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盲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 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审查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跌倒 .C.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

一瞬:时间很短 ..D.喜为非礼之貌

非礼:不礼貌 ..解析: A.审:明白,清楚,了解。C.一瞬:看一眼,眨一下眼睛。D.非礼:不合礼制。答案: B 10.下列加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所精业入其.A.天下其谁非盲也.陈于前诗书之.

为吊也吾方以.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行昏昏然而.

C.尽盲也而不知不盲者之.

D.

知其姓氏闻其音而.

解析: C项的“之”字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代词,自己/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B.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接。

答案: C 11.下列句子中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

B.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D.邪正在前不能释

解析: C项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臵,与例句同。答案: C 12.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责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解析: A.“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答案: A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就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做不合礼教的装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

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却失去了老天爷把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

(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四、(24分)13.翻译和断句。(10分)(1)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昔 者 瓠 巴 鼓 瑟 而 流 鱼 出 听 伯 牙 鼓 琴 而 六 马 仰 秣 故 声 无 小 而 不 闻 行 无 隐 而 不 形 玉 在 山 而 草 木 润 渊 生 珠 而 崖 不 枯 为 善 不 积 邪,安有不闻者乎!

答案:(1)①你这位先生(太可笑了)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②这个盲人,难道不正是那一类人吗?

(2)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或: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晚望

□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 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15.默写填空。(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2)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4)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五、(12分)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4分)倘若真的能化寂寞为思考、变寂寞为实干、改寂寞为娱乐,那么我们就能精神抖擞,走出寂寞;洗涤心灵,获得新生;变得朝气蓬勃,成就一番大事。

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洗涤心灵,抖擞精神;走出寂寞,获得新生

17.阅读下面语言片段,揣摩主旨,仿造语段中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上填写与上下文连贯的两句话。(4分)一分钟,可以用来微笑,对他人,对自己,对生活。

一分钟,可以用来看路,观赏美丽的花朵,感受湿润的草地,或者欣赏清澈透明的流水。一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过,“要把每一分钟都当成最后一分钟”。如果大家平时都能记住这句话,我们就能学会珍惜生活,珍惜每一分钟,让生命之钟记录你度过的每一分钟。

答案:(示例)(一分钟,)可以用来鼓励一个人,使之不气馁。(一分钟,)可以让人选择重新生活。

18.母亲(或父亲)的生日恰好在9月9日,而你9月8日就要动身去大学报到。临行前,你给母亲(或父亲)买了一件小礼物,并写了一张留言,请父亲(或母亲)在第二天转交。你会买一件什么礼物,并留下怎

样的话呢?(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六、(18分)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遗失的夏天

□ 李晓燕

日子是冒着烟的草绳儿,断断续续冒着闷烟,终于“訇”地蹿起一团火,一路烧下去了。蝉鸣大噪。

上午十点往后的阳光是完全煮沸的糖浆,流到哪儿粘到哪儿,流到哪儿烧到哪儿,滋滋地冒着滚烫的泡泡。

只有蝉和孩子待在室外,一样的满心欢喜。每一只蝉开始迎来生命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在它们挣开一层盔甲似的外衣奋力鸣叫的时候,是绝不会想到之前在地下某个黑暗中长达几年的潜伏,也忘了地面到枝杈间一段漫长的旅程。若不是那样,大概会保持沉默,失去歌唱的勇气。现在它们蹲伏在村庄的每一棵树上,每个枝杈间,只要不觉察到来自外界的危险,是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地趴在同一个地方的。

孩子从树下过,最初的吸引已过去。现在他们感兴趣的是树下的壳,一百个知了壳一毛钱。最初只有.....一个孩子在寻找,后来所有的孩子都出动了,拎着尽可能大的蛇皮袋子。没有人愿意妥协一下带小一点的物件。这个看上去似乎永远装不满的家伙,盛着他们一整个夏天的计划。一开始他还记着每天的成绩,想着夏天结束后可能会换来的新玩意儿,后来就不管不顾了。他的知了壳是那么漂亮,有些甚至完善——主人早已爬出去,壳还紧紧贴在树干上,像是随时要上到顶端。拿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拨下来,放手心上,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自然和警惕,让人怀疑下一秒里就要振翅而去了。只是背上的一条缝泄露了内部空空如也的秘密。向着阳光的壳散发着淡褐色而透明的光泽。孩子长久把玩着,舍不得把它扔进蛇皮袋子,怕被其他缺胳膊断腿裂了胸膛的压坏了,怕一扔进去就再也寻不着了,他把它小心地放臵进随身带着的玻璃瓶里。

整个夏天,孩子踩着一段段阳光,从一片小树丛赶往另一片树丛,在每一块树阴下忙碌地穿梭,紧抿双唇,目光敏锐地在树上树下反复搜索,在大自然千百个平庸的作品中寻找着屈指可数的艺术品。这种纯粹的热爱和因之而产生的最初的事业心,是日后某个偶然的机会里还会想起,但再难达到的。......二十年前的白雁桥是个小小的森林,如果你能上升到空中并由那儿俯瞰的话。偶尔露出一角或片瓦只砖的房屋像是架在树杈间鸟巢般显出小巧而沉默的顺从。整片森林则显出更大的沉默和沉默的温情深邃。当然没有人能上升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在后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白雁桥人渐渐拓宽了居住和活动领域,大片的树丛迅速后退,退成了背景,偶尔留在院落里的一两棵成了孤零零的盆景。蝉不愿爬上盆景。可以想象,从此有多少蝉要在原本就漫长的旅程上再加上漫长的一段,才有可能找到它们的森林。我怀疑现在白雁桥的地面下是否还会有蝉。总之,交响乐一般的蝉鸣逐渐退出了白雁桥的舞台,一去不复返。

现在你听到的是二十年前的蝉鸣。

即便是别人工作过的树下,过一两天再去还是会有收获——每天都会有新的生命从坚忍的黑暗里上升到生命的最顶端。“蟪蛄不知春秋”是庄子的感慨,没有认真听过蝉鸣的人是不会知道“蟪蛄之春秋”的。....这原本丑陋的东西就要为自己的丑陋高歌了,谁也阻止不了。偶尔的一个在齐鸣中忽然把声音拔到最高,沿着树木天空直往上蹿,一副不蹿到云霄不能停下的架势。它们声势浩大的高歌把简单的发音组合成长长短短无数的可能,丰富之极,庞大之极,只有孩子深谙其中的奥妙。有一天,他也会像别人那样不例外地把这小东西归结为只会发出“知——了”声的烦人家伙,那是他长大了。现在趁着他还没长大,一树树的蝉为他作着最后的演出。间隙,整个世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深远的寂静和辽阔。短暂的休息后演出再次开始,超出上次,繁华空前。它们极尽可能地歌唱着,不担心会吵醒更多的耳朵,那些耳朵已躲进正午慵懒的睡梦里。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如此凄凉的意境是不属于白雁桥的。入夜,村庄一点点陷入黑暗,直到月亮完全升起才交付出全部影子。各家先后搬出圆圆的大澡盆,随便搁院里哪棵树下,冲上半盆水,孩子笑着叫着跳进来了,然后是大人。这时候,如果有人偶尔走过,懂得隔着树自然地和主人说话招呼。蝉在树上也懂得享受这段时光,和着人的笑声和低语悠长地鸣叫。自然所赐予的,无论是什么,此时此刻都不曾得到一丝一毫的破坏和浪费。白雁桥的夏夜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式的悠然恬静。

收购的日子来了,各家的孩子枕着蝉鸣度过了一个极其难熬的夜晚,几次起床,打开袋子看了又看,明天它们就要和别人的混在一起,都属于那个大手大脚毫不在乎的中年人了。玻璃瓶里的绝不会交给他的,那么留下来?明年也许还会有更好的吧?蝉为什么不叫唤了,它们也累了吗?噢,睡吧,月亮怎么那么亮„„

村庄从看不见的地方开始改变自己,树上树下的演出接近尾声。除了几个留恋舞台的,或赶来已晚的偶尔唱两声,到收工的时候了。

日子是烧完的草绳儿,剩一段焦黑。凉风吹过,灰烬也很快散去。

(选自《散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0期)19.作者说:“只有蝉和孩子待在室外,一样的满心欢喜。”结合文章看,蝉和孩子各为什么而满心欢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蝉:因为迎来生命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而欢喜。孩子:因为去实现“一整个夏天的计划”——寻找知了壳换钱买新玩意儿而欢喜,也因为能珍藏漂亮的知了壳而欢喜。

20.文中加点的“最初的吸引”和“最初的事业心”分别指什么?“蟪蛄不知春秋”和“蟪蛄之春秋”两处“春秋”各是什么意思?(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初的吸引”指由于发现蝉而产生的盎然兴趣;“最初的事业心”指由于寻蝉蜕而产生的

对工作的热爱和执著精神。“蟪蛄不知春秋”中,“春秋”指春季和秋季,表示一整年;“蟪蛄之春秋”中,“春秋”指岁月或生命。

21.本文以“遗失的夏天”为题目,回忆了二十年前白雁桥的夏天。结合全文看,作者“遗失”了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清贫但快乐的童年时光;②满是森林的可爱家园;③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④带给人无限快乐的蝉鸣;⑤单纯而执著的渴望与期待;⑥大自然的无限赐予。

22.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两段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童年岁月充满激情和时光短暂的特点。作用:在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在情感上,表现了对一去不返的童年岁月的留恋与惋伤。(本题如有其他答法,可酌情赋分)

七、(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巴菲特以305亿美元个人资产的身份雄踞全球豪富排行榜第二名。巴菲特曾表示,如他在世的时间超过了妻子苏姗,那么在他死后两人的全部股权将归属家庭的基金会。多年以前,巴菲特就对自己的子女明确表示:“如果能从我的遗产中得到一美分,就算你们走运。”这也就是说,巴菲特夫妇的3个子女,没有一个能够从巨富爸妈手中继承哪怕是一美分的财产。

巴菲特告诫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公平观念。”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时候,正值公司召开股东大会,1.5万名股东听罢掌声雷动。巴菲特接着说:“我的孩子们也在这里!他们是不是也在鼓掌?”

上一篇:二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下一篇:元山中心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