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2024-09-27

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通用11篇)

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篇1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篇2

药王山,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境外, 区政府所在地东约1.5km, 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与行医之地。药王山五峰环拱、古柏苍翠、自唐至清末各代殿宇轩昂、碑石林立、风景优美, 尤以大量石刻石雕为艺术精品, 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古庙会”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唐代开始, 至明清香火鼎盛, 延续至今。药王山除了北殿 (孙思邈行医处) , 南殿 (孙思邈) 隐居处之外, 还有洞宾庵、公主庵、尼姑庵等古迹, 是中国少有的儒、道、佛三家共同的圣地。药王山石刻是历来文人骚客、地方长官到此参观评吊, 抒古论今而保留下来的自北魏至隋唐的大量书法和画像石刻。除少数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之外, 大部分精品现存药王山碑林 (仅次于西安碑林, 其精品数量居国内第二位) , 景区内露天存在的石刻更是星罗棋布, 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大乘之作。

药王山管理局1997年成立以来, 药王山景区的管理工作由药王山管理局管理。管理局对药王山的文物进行了整理和抢救性发掘, 修建了护栏, 进一步规范了景区的范围, 使药王山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月二”古庙会是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朝山拜药王的传统登山游览活动, 主要是为了表达故乡人民对孙思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故以朝山拜“药王”为其主要内容。古时还有“天明戏”、“路畔灯”及狮子、龙灯等大型社火参与, 最后一天为庙会高潮, 往往是万人空巷, 倾城而出, 非常热闹。现在一般是以十月为期。有当地的社火表演、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表演, 吸引了耀州、铜川、宜君、富平、三原、西安、山西、河南等省数十万游客。当地人在庙会上插柏枝, 跪拜药王塑像, 去摸摸爷 (摩崖造像) 身上去摸摸, 据说摸哪里哪里的疾痛就会康复。传统的剪纸、手工布老虎、猪、书法作品均会出现。社火表演, 是由农民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的, 通常以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民间传统故事为蓝本创作而成, 极富地方色彩。药王山景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距耀州区政府所在地 (原耀县县城) 只有1.5km, 景区所在地河东堡村由于离县城比较近, 铜川市为了从资源型重工业城市转型至休闲旅游城市, 近年来对药王山景区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2012年修建了耀州东街至药王山脚的快速路, 并开通新西铜高速路口至药王山养生广场的旅游专线, 将铜川市新区、耀州和药王山联结起来, 为药王山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 该地将城区多处立交桥改造成石桥, 上面雕刻出地产中药材和用途, 多处市政标志均为“药葫芦”;市政府也打出了“中医养生之城”的口号。广大县域近郊农村居民以此为契机, 充分挖掘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和传统药膳美食, 以及内含多种地产中药村的具有辟邪健身的保健布艺工艺品, 比如香包、枕头、鞋子、帽子等, 其中猪头鞋憨态可掬, 极具地域特色。管理局和市政府也积极挖掘千金方等孙思邈所著医书药方, 开发新的产品, 并在丰禾制药、方舟制药、耀州医药公司等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领下, 以企业加中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 开展特种农业生产经营,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 药王山景区管理中也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欠缺, 现代娱乐休闲场馆与原生态的古代药王文化遗址冲突, 每年二月二古庙会期间, 接待游客远超景区可承受能力, 当地农民各式各样的活动摊位鱼龙混杂, 有算命、低俗歌舞表演等活动。

2 药王山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从全局统筹规划药王山景区, 保持原生态古迹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的和谐统一

药王山景区是自唐至清历代加建的结果, 其独特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包容文化和以药王孙思邈医学巨著《千金方》、《海上方》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以及通俗的养生六字诀“春嘘明目夏呵心, 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 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 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 双手摩擦常在面。”等数以百计的中医养生经验是药王山景区乃至整个耀州民间文化的代表。但是, 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 景区内管理局和农民的违法乱搭乱建餐饮、住宿、休闲场馆较多, 而且都是城市娱乐休闲所场的小型化、复制化, 与景区的传统原生态建筑风格严重不符, 经营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文化原生态氛围, 本来静谧的药王山变成了闹市区, 特别是整个景区内只有一座厕所, 没有垃圾回收和处理设备, 旅客在游览过程中, 垃圾无法处置, 所以在整个景区, 垃圾随处可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 聘请相关古建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从保护的角度着手, 将景区内的各景点重点维护, 特别是一些野外的石雕、石刻的保护。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一些传统养生和民俗文化的日常表演, 开发药王山道教和佛教的独特文化, 增加景区的软实力。

2.2 加强县域近郊农村的传统文化抢救搜集和整理工作, 进行景区联办, 增强药王山景区对整个县域经济和文化的带动作用

孙思邈一生基本都在耀州生活, 120年的生命中, 流传下来了无数的民间偏方和传说故事。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 加之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 广大农民群众对传统的养生文化的保护和收集整理并不热心。这需要由市县政府进行扶持和引导, 吸引陕西中医学院、西北大学等单位对传统养生文化, 历史传说进行抢救搜集和整理工作。铜川市和耀州区应该深入各个村庄, 走访当地老中医, 老故事艺人, 老手工艺人, 进行第一手资料的归档工作。同时, 书法家柳公权、历史学家令狐德棻、画家范宽等故居也在本地, 由于这些故居地处偏远农村, 交通不便, 基本没有开发, 而他们在当地所流下的传统文化更是处于危险之中, 只有将耀州各大景点联合起来, 一起协同开发, 才能更好的保护农村地区的珍贵文物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 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也能给古迹遗址带来软实力, 提高游客对古迹的游览兴趣。

综上所述, 县域近郊农村古代文化遗址景区的原生态保护与主题开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课题, 只有立足当地特色, 以地域文化为基干, 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建树, 同时, 农村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推广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政府如果能注重农村文化建设, 树立农村文化产业意识, 建立建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体制和运行机制, 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文化资源, 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进行文化建设, 着力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 并能将之产业化的话, 就能使优秀的区域农村传统文化有了生存的土壤。

摘要:药王山, 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和行医之处, 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从基础设施增建与景区原生态保护, 景区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文物与现代服务的协调, 药王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药王”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等方面来探讨药王山景区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文物景区原生态文化,药王中医文化,药王山石刻

参考文献

[1]范大平.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213-298.

[2]魏东.药王山养生度假区规划设计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 2013.

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篇3

关键词:药王山;造像碑;艺术表现;意象

位于陕西关中铜川市耀县的药王山摩崖石刻及造像碑遗迹群现存有北朝至唐、宋、明多个朝代的百余石刻造像。陕西关中地区的佛道造像碑的形式多样,尤以药王山佛道造像碑为存世精品。陕西耀县药王山的造像碑林,藏有以药王山为中心及从周围各处县区搜集来的造像碑近百件,其中北魏27通,西魏15通,北周27通,隋代34通,唐代6通。造像碑艺术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宗教造像艺术,是我国本土石刻艺术与外来的佛教雕刻艺术及石窟艺术相结合的宗教艺术的产物,自我国汉魏以来,雕刻出供奉有佛、道造像的一种宗教石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其艺术内涵十分丰富。

1 造像碑形制造型及造像特点

药王山的造像碑形制多为直立型,整体的石块经凿刻后成为长条形、扁体、立体的四面造像碑,造像碑单个整体上下又分为碑首、碑身、碑基。碑的碑首与 碑身连成一体,底部接于地面,中碑首多为平直的平首碑,没有多少造型上的变化,平造型简朴,只有少量造像碑碑首为半圆形的圆首碑,造型上更加华丽饱满富有变化,通碑上圆下方,是中国古代传统“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碑身开有石龛,碑体正面,或正反两面,或四面以雕刻的形式,浮雕的手法在石碑中上段开龛造像,碑阳和碑阴多为一层一龛,或二层两龛。碑左和碑右有两层两龛,或一层一龛。龛形有拱形龛,屋形龛,长方形龛,拱顶长方形龛,拱形尖顶龛,方形帷幕龛。开凿石龛的深度因石碑的厚度和雕造的手法不同深度不一,开凿最深的石龛有8cm的进深,开凿最浅的石龛只有1.5cm进深。内龛形制变化较少,碑龛龛楣及四周的装饰位置内容相对稳定,碑龛内的佛道造像有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真君二侍者的形象,其龛内正中主尊多为结跏趺坐式,也有正面直立式,两侧菩萨或侍者都为站立姿势。因龛制所限,且造像都形体较小,教造像造型敦厚古朴,主尊大多身躯修长、头身比例合理,但周身雕琢精细,造像神态庄严,龛楣少量雕有飞天伎乐及天幕、狮子护法等。造像的身躯用高雕和浅雕的手法雕刻出头身及动态,全身比例合理,姿态自然,身体衣纹则用细密平滑的阴线刻画出走势转折,使用不同的雕刻技法来突出主题,造像造型敦厚古朴,自然生动。造像碑全碑上除石龛以外,均以线刻的手法刻划菩萨、飞天、护法或供养人像和缘由,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文字题记等,线刻图像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几何纹样等装饰文样。造像碑整体造型简单古朴。

整体布局构图以分层布局为主,以自上而下依次的顺序刻凿平面布局规矩却不死板,线刻流畅清晰,刻画的形态逼真,造型优美,反映出娴熟的刻工技法。画面造型形象并不复杂,但寥寥数笔却极富表现力,有些画面人物众多,加之大量花草树木,动物建筑,线条组织得疏密得当,线条有粗有细,飘逸而有变化,极富情态和韵律,各种装饰图案都用线条层层刻出,体现了线条飞动的形态之美。空间感和韵律感,也凭借线条流动的节奏表现出来。画中的线既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线,也是充满审美情感的线。

2 造像碑艺术的意象表现

造像碑整体的常见构成形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碑身是以碑龛造像为中心的在石碑上半部分展开的佛道世界,用浅雕的手法在打破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同时,根据佛传故事或道家仙传把某事件中的一个或数个情节集中起来作为其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营造刻画出一个佛国仙境;另一部分是石碑的下半部分用阴刻线的手法以供养人为主,营造刻画出人间世界。这种方式构成了造像碑的宗教崇拜的主导思想。在跨越时间、空间概念的同时,更多地用概要的呈现方式把情节人物和环境场景糅和在一起进行描绘,及采用譬喻、象征、叙景、叙情的意象艺术手法体现理想之境以传播信仰。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意象性思维方式,表现与再现,具象与抽象,自然美与精神表现美在造像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石龛占据着碑体画面主体的视觉中心,是观者视觉上的焦点,同时也是建筑装饰的中心;使所有的人物与景物产生了向心力,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焦点,看似人与景之间的不合理的空间关系,经过观众的心理调整,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壮丽境界;两度空间的碑面,运用近大远小的法则,运用线与型的丰富节奏与韵律,容纳天、地、人三界,时间与三维的空间重合,形成了四维的空间世界,而这一切呈现出来的视觉美学意境,通过意象经营,呈现出无限的意境,在人们的意想中无限延伸。在竖直的碑体上布置水平空间的人物形象,这种空间样式可使画面的上下左右无限延长,在同一画面上表现多个情节或表现较大的时间跨度,所以就需要把时间上的先后转化成空间上的前后左右,把时间中的过程转化为空间上的形象,这种空间的结构,把时间和空间的有序性有机地结合并达到了一种和谐,以此完成从时间到空间的组合。

3 结语

陕西药王山造像碑是佛教造像与民间石刻雕刻技艺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佛道题材造像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审美和绘画雕刻的水平,在图像的造型方面追求夸张、变形、抽象,运用了“立象尽意”“立意造象”的意象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征。造像碑所积淀的传统文化意蕴,承载着古代石刻艺术审美意识的表现,是宗教与艺术的结合,是意象与具象的结合。造像碑碑体的造型设计、碑身的构图布局、碑体上的装饰纹样、图案造像设计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多样化的艺术元素。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既不是具象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独特的“意象”艺术,它体现了“意”与“象”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宏大的气魄与“传神”的美学意境,映射出独具时代特色的审美表现。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造像碑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及意象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意象艺术表达的具体的形式载体。是研究中国意象艺术本质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孙宜生.意象激荡的浪花——试论敦煌美学(摘要)[J].敦煌研究,1988(02):123-125.

安吉龙王山导游词 篇4

“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位于安吉县张村镇的南部。王龙山是安吉、临安和宁国的交界处,是“天目山第一高峰;。主峰海拔1587.5米。王龙山山势险要,植被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怪石怪石,悬崖峭壁。有仙人洞、龙头瀑布、云龙瀑布、水滴石、任贤锯板、水车岩等十多个景点。

黄浦江的源头位于浙江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峰1587.4米,是浙北、华东长江三角洲的最高峰。王龙山源于古老的传说“龙胜九子”。当时王母娘娘的女儿因为什么都想到了,就下凡了,爱上了东海龙王的三个王子,生了九个儿子;最后得到了王母娘娘给的造福老百姓的.神毯。龙王山从此出名了。王龙山拥有原始森林、峰峦岩流、碧潭等丰富的自然景观,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环境优雅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山水、古迹、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资源。它的特点是丰富、野性、清晰、危险、美好、开放;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龙王九景”,黄浦江源,宋风屏障,游侠仙道等。春天满山樱花杜鹃花,夏天奇云,秋天红山,冬天冰雪世界,是王龙山的四大景观“景点”。,经专家调查,龙王山被证实为“黄浦江源”前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先生亲笔题词“黄浦江源”。

王龙山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共有植物156种,654属,1400多种。浙江省植物分布新记录仅有10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3种,观赏植物200种,药用植物162种。

陕西省导游考试导游词 篇5

法门寺概况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至宝鸡市90公里。北依歧山,南临渭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相望,地势坦荡,风景秀美,正如古诗所天:“面太白而千叠云屏,枕清渭而一条翠带。”这里距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掘的西周王室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仅数公里。另外,周边还有周公庙、五丈原、石鼓山、钓鱼台等诸多人文景观。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30来物华天宝,人文荟萃。雄伟壮观的法门寺真身宝塔就坐落在这块关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大地上。

法门寺创建于汉魏之际。佛典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释迎牟尼佛祖灭度200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笃信佛教,并宣布佛教为国教。他把推行佛教的敕令分别刻在全国许多地区的石头上,希望能代代相传。他的弘法活动是跨国传教弘法。

阿育王开启了佛祖8个舍利塔中的7塔地宫,取出佛祖舍利,在他推行佛教的地区和国家建了84000座佛塔以供奉舍利。据佛经记载,中国得19处,法门寺为其中第5处。因此,法门寺初又称阿育王寺、无忧王寺。

汉魏之际,丝路西去,佛典东来,中外文化交流日见扩展。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次大规模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实为佛教开始。如梁启超所言:“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周原位居出陇西行之枢纽,东西交通之要冲,是以长安为起点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西北少数民族进人中原的必经之途,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地带。自然成为事实上早接受佛教的地区之一,佛教文化在这里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吸收,发展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支脉。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佛指舍利的埋藏创造了条件。法门寺佛指舍利很可能在这时由西域高僧带来造塔供奉于此。

记载,法门寺宝塔建于公元555年以前。北周武帝时期,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灭佛运动,法难波及法门寺。这次灭佛表面看是释、道两教的斗争,而实质上还是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也说明了此时佛教发展太快和寺院经济的异常膨胀,威胁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宋代的法门寺虽不可与唐时的繁盛同日而语,但仍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阔气势。据《扶风县志》记载,宋徽宗曾为法门寺题写了“皇帝佛国”的寺额。

明代时,法门寺己无昔日的繁荣景象。1472年后铸造大钟,“法门晓钟”为扶风八景之一。1569年,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朽崩,1579年,人们动工在原址上重建宝塔。这次重建为当地百姓集资,其间,因为工程浩大,灾荒连年,建塔经费极为短缺。1987年在拆除明代残塔时,曾发现一块明代砖上刻有 “塔上缺米面”的字样,一块刻有 “法门寺修砖塔,头层缺少砖灰,告白十方居士,各舍资财,共成圣事”等。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当时工程的艰难。后来由于官府的支持,建塔工程终在16得以圆满结束。

清代时,清政府对法门寺做了适当的保护和维修,但未顾及真身宝塔,对其隐患视而不见。1654年夜半时分,甘肃天水的大地震波及200公里以外的扶风地区,法门寺真身宝塔塔身向西南方倾斜,塔体出现裂缝,西南角塔基下陷1米多深,塔体重心偏离则达2米之多,塔上小佛龛内一些佛像纷纷坠地。这次重创,为宝塔在300余年后轰然崩塌埋了隐患。

1976年四川松潘大地震,余波累及扶风,真身宝塔塔身裂缝进而扩大。1981年8月乃日,明万历年间修造的人棱十八级砖塔在经历了近仰)年的风风雨雨后,因雨水浸渗,塔基下陷而半壁坍塌,剩余一半巍然斜立,一时成为奇观。

陕西省名胜古迹导游词 篇6

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占地1000亩,其中水面300亩,总投资13亿元,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创下多项纪录,有全球最大的水景表演,是首个“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主题公园;拥有全球最大户外香化工程;是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集中国园林及建筑艺术之大成

早在历史上,芙蓉园就是久负盛名的皇家御苑,隋文帝开皇3年(公元583年),就于此修建了“芙蓉园”。现今的大唐芙蓉园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上,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米,亭、台、楼、阁、榭、桥、廊,一应俱全。全园景观分为十二个文化主题区域,从帝王、诗歌、民间、饮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举、歌舞、大门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灿烂文明。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包括有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凤鸣九天剧院、杏园、陆羽茶社、唐市等众多景点。

园内唐式古建筑在建筑规模上全国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集中了唐时期的所有建筑形式,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筑教科书。大唐芙蓉园遵循古建筑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的原则。建筑材料设计均采用砖瓦混凝结构与木材结构相结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筑长久不受损害。

此外,大唐芙蓉园利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充分、自然地展示盛唐文化。既能领略到神圣恢弘的皇家文化,又可看到“百帝游曲江”那规模盛大的大唐仪仗队,更有杏园探花、雁塔题名、曲江流饮、入仕出相等主题活动。进入芙蓉园,每个建筑和各个景观都有着迷人的典故传说。漫步其间,高大的古典建筑与粼粼波光让人目不暇接,似乎自从踏入大门的那一刻,便已扭转时空,梦回唐朝。

药王山一日游作文 篇7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来到了“烈士陵园”门口。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烈士墓前,悼念敬爱的革命先烈。接着我们来到;饿“药王山”。我们首先参观了“药王大殿”。殿高22米,长57米,宽34米。殿中央坐着一个身穿昏黄袍服,头戴道巾,两道跨坐,双手搭膝,姿态和蔼可亲的孙思邈彩色塑像。孙思邈耀县孙家塬人,因一生行医,为我们医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后人便在他的家乡所在地药王山修建庙宇表示纪念。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西药池”。“西药池”位于药王庙南处,池口约2米,深约1.5米。相传是孙思邈当年西药用的池子。

我们还参观了“摸摸佛”、“千手观音”和二百八十多种名贵药材。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药王山”。我心想:虽然我离开了“药王山”,但是我的心仍然留在这万紫千红、风景迷人的“药王山”和充满壮志豪情的“烈士陵园”。

陕西导游词 篇8

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正式首创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后经验代网络,局限逐渐扩大。现保藏文物11000余件,个中国宝级文物19种(组)134件,一级文物535件。闻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藏于碑林。

碑林不只是中国古代文化文籍刻石的齐集所在之一,也是历代闻名书法艺术珍品的群集之地,有着庞大的汗青和艺术代价。1961年3月4日,碑林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陕西导游词 篇9

尊敬的列位旅客:各人好!接待抵家来到西安,西安是闻名的.古城,我将教育各人游览几天,那么起首我们就去秦始皇陵参观。

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约五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阵势险要,情形美妙。陵园局限弘大,陪葬品重多,像一座富厚的地下文物宝库。据史书记实,秦始皇赵政从13岁就开始营建陵园,中级导游,修剪时刻长达38年。工程浩荡,气派雄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1974年在其东侧发明戎马俑坑,惊动了中国,震惊了天下,是20世纪最巨大的考过发明之一。 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旅行后说:“天下上有了七大事迹,秦俑的发明,可以说是八大事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秦始皇戎马俑博物馆是成立在戎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型博物馆,于1979年10月开馆。1987年12月连系国教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戎马俑坑列入《天下遗产名录》。

各人在游览时要留意以下几点:1、不要高声哗闹。 2、不要拥挤,要有秩序的旅行。 3、不要乱写乱画,掩护文物。此刻我就带各人一路旅行一下吧!

陕西导游词精选 篇10

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公元1370——1378)年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明城墙呈长方形,周长约13.79公里,高12米,顶宽12至14米,底宽15至18米。墙体以黄土为主,加少许石灰、细沙、麦秸节,和水调和,分层夯打。城墙之上平整宽广,每隔120米建一座凸出墙外的敌台,台上建敌楼,全城共有98座。墩台之间距离相当,每2座敌台能够形成有利的火力夹击点,从而在战时有效地射杀攀爬城墙的敌人。城墙顶部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墙,其上留有垛口,共有5984个,既能射箭、瞭望,又能有效躲避敌人箭矢。墙顶内沿建有半人高的女儿墙,无垛口,其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及辎重在往来城墙时跌落。城墙的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每角各修一座角楼。

城墙外有环绕城墙一圈的“护城壕”(护城河)。护城河宽30余米,深12—15米。城墙内有6米宽的马道和6处斜坡,方便守军调动上城。

明代城墙只有4座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座城门由吊桥、闸楼、箭楼、瓮城、正楼5部分组成。吊桥位于护城河上,白天放下,便于出入,晚上吊起,断绝交通。闸楼在吊桥内,平时打更报时,有敌情时发警报;箭楼高30米,宽53米,正面有4层箭窗,每层12孔,两侧各有箭窗3层,每层3孔位。瓮城是箭楼与正楼之间的一个封闭空间,瓮城墙高15米,面积近万平方米,外敌一旦攻进瓮城,守军居高临下,四面攻击,如“瓮中捉鳖”之势。正楼在最里,是真正的城门,楼高33米,分两层,长40米,宽17米。这5个部分构成了五道防线。

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巡抚张祉给城墙砌了一层青砖。清乾隆年间巡抚毕沅给城墙加修了排水系统。1883年开始,人民政府对城墙进行了全面整修。

陕西精彩导游词 篇11

唐代罗公远、宋代理学家邵雍都在此山隐居。山峰最低海拔1255米,最高海拔2074.4米。山有七峰相对,主峰有北峰大顶山、东峰铁钟坪、南峰虹池梁、西峰松树荡。峰隙终年云雾缭绕,古松虬枝,苍翠欲滴,奇石突兀,多姿多态,与雄伟的古建筑相互辉映,浑然成趣,游人至此,如临仙境。最为壮观的是“天竺云海”,雨过天晴,团团白云汇聚于山腰,向开铺展弥散,刹时形成波涛滚滚的海洋,好似“水漫金山”。东西侧壁立万仞,壁上碥道,皆人工凿成。人称“阎王碥”。西侧碥上有铁索,险峡处有独木桥;临箭河处有著名的七里峡。两壁对峙,仰望青天一线,藤蔓交接,绿荫翳天,一溪南泻,水声如雷,大有一夫挡道,万夫莫开之势。陈鲁斋先生《登天柱山》诗曰:

“置身如在九霄中,万里川原一览空,呼吸可能通帝座,壮怀直欲问天公,悬岩峻峭巨灵劈,大地撑持砥柱间,秋色西来风日丽,下方佳气郁葱葱”,这正是对天竺山雄伟气势的真实写照。

天竺山自然资源丰富,景致迷人。公园绚丽多彩,四季各异。阳春,山花烂漫,五彩缤纷;盛夏,绿茵满坡,凉爽宜人;金秋,红叶似火,野果飘香;严冬,银装素裹,青松映雪。园内有森林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40多种,珍贵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林麝、果子狸、狐狸、豹猫、锦鸡、青羊、杜鹃等。园内人文景观60余处,其中古迹6处,景点58个。石水塔,建于宋朝,位于铁瓦殿后百米,塔高丈余,围数尺,传为铁板道人所造,共3座,外呈圆形,传神生动,工艺独特。双峰观,是战争年代我党领导人-率军由湖北到商洛,在此休整之地;云盖寺,宋邵雍在此隐居时新建。藏经洞,清蜀僧超古禅师为藏经所凿。上天堂,建于南北朝时期,为最早的宫观遗址。药王庙,在主峰山腰两千米处,明石刻“药王庙”3字至今无损。除此,山麓有黑龙洞、朝阳洞、穿心洞等24洞,有绣女峰、叠翠峰,三星峰、飞身峰等12峰,有月亮石、葫芦石等12石。公园附近还有祖师洞、焦赞孟良洞、仙佛洞、元觉寺、擂鼓台、蛮王石、箭石垭、僧道关等。

上一篇: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下一篇:二级企业培训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