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5篇)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课程,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本文针对目前农村信息技术课的现状,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信息素养,从激发学习兴趣、直观教学法、协作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及学科间的整合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信息素养、协作学习、自主探索、创新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始都非常想学。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降温了。长此下去,必然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活用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学生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陌生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不好。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呢?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熟悉、喜欢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知识讲座。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学生进行电脑知识讲座,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②、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开办信息技术知识专栏,吸引学生浏览。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在学生中营造学习氛围。
2、以“玩”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配合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游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单的演示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游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在游戏中不但熟悉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学生击键的速度及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学生的游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3、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2
1.科学合理选择教材 ,奠定学习的基石
教材是最好的辅导书, 以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选择教材,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而更新换代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当然计算机是这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每学期都要选择合适的课本。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新贵,但是他的更替却早已进行, 比如现在人越来越趋向于用WPS来代替Word,Excel等等,不光是操作系统,就连信息技术的核心 ,编程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先见意识,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够正常的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一边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学习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更新电脑设备,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用灵活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讲解,还需要学生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教授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去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接下来就把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电脑上进行验证,在告诉教授正确的结果, 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科学探究性。学生往往在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是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有一个问题带出其他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会了思考,理解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经过教师的指点,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又电脑玩的好的学生带着完全不懂信息技术的“菜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 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现在的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时,一般会运用到PPT的应用,这就会让学生在没有学过PPT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关于PPT的知识 ,再比如社会科学老师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英语老师会时常播放一些英语动漫或美剧,这些都要运用到信息技术。
3.尊重学生创造思维 ,发现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大人的老师,而这些小学生在创造能力和探索方面上有着大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和发掘让好奇心去引领他们学计算机,要比教师给他们灌输信息知识要好得多。比如在教学“画板”这个计算机自带的软件是,我只是告诉他们那些是直线,而那些是图形,橡皮擦,其余的都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画一幅图画,结果就有人发现了有的线条能弯曲这个“秘密”很快一传十, 孩子们都兴奋的在自己的白板上加上了曲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图画上加了颜色,当然也有的学生的白板变成了“红板”。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窝,纷纷为他分析解决的办法, 最后还是细心的女同学发现了他的线条没有闭合,抱着试试的心态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后半段我只是给他们讲解了放大镜,撤销等一些按键,这节课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点燃了,直至下课还有一些学生赖着不走。
4.增加教师专业素养 ,为学生正确指导
教师为人师表,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用饱满的热情去为他们讲课,在课下积极备案,培养信息的敏感性,时时关注信息动态,不在网络上进行赌博,浏览不良网站;更要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电脑上特别是电脑教室中的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安装绿色软件,定时坚持维护保养机器,防止病毒,不良网页的弹出,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当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的信息,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加强监管,以免学生误打误撞进入系统文件进行更改删除的情况,也要避免他们打开弹出不良网页,更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游戏,这都是要避免和杜绝的。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情报检索 议题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9-02
一、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是近年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1]。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开始较早,根据文献查证来看,国内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自2000年进入发展其,2010年开始进入研究的热点状态[2,3]。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构建良好的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4]。通过“情报检索类”课程加强情报、图书馆等元素在学科结构中的重要性,是达成更好的落实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一体化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5]。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本校研究生(硕士)和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信息源的选取、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技巧,信息的分类、整理和保存信息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信息素养的提高存在着较大的正规化和规范性的问题;同时,调查反映出,学生对于情报检索仅仅停留在了解了一些查询方法和数据库,这些都反映出要通过情报检索更好的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采用多元化方法,促使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
二、课程教改目标的制定
结合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情报检索在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需要达到,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同时,需要协同各方力量,与其他课程教学的融合,达到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服务的目的。制定以下目标:
首先,提升学生主动性,建立课程和专业课程直接的知识势差,提升内在主动能力。其次,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使专业培养和情报检索的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养成使用情报检索为专业培养服务的习惯,培养和树立信息意识;再次,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三、课程改革总体方案
1.课程目标
课程改革整体方案采用议题控制的教学手段,采取和学生边讨论研讨边细化讲解的策略,对情报检索课程围绕信息素养、综合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和内容制定详细方案。整体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选择议题的新颖性、前沿性原则,结合专业选择专业发展中的重点、前沿问题探讨,坚持答案的不唯一性;
(2)坚持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视培养能力和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维;
(3)坚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应采用研究、讨论、案例分析、诊断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议题控制策略
教学方案的核心是通过议题控制策略来实施整体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阶段1,根据专业背景制定议题;阶段2,根据选题讨论如何分解该议题,该议题为什么出现,讨论的是什么?关注什么?阶段3,将细化的内容表述到专业上,形成专业和情报检索过程的有效闭环。
3.阶段内采用的方法
(1)情境导入,主动探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逐步明确探究的目标,即在以上阶段通过创设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可以最终达到目标。
(2)互动合作,讨论启发。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和更加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交流、集体研究论证等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学生个人对所提出的问题,独立地、自主地、自由地、发散地探索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3)自选案例,模拟查新。以论文开题,课题立项,成果鉴定、查新等检索应用为选题,在课程的中间和结束阶段,巩固方法,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讨论,对所查文献的内容和水平进行评价,并撰写课题综述。这样既可以完成教学目的,又可以达到锻炼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的。
4.教学内容改革
研究及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实效,建立面向课题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三方面工作,一是压缩理论教学内容,二是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整体信息素养的培养,建立体现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重在应用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三是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触发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其潜在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图1,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正规过程完整实施仅需20学时。
“导向阶段”为情报检索的作用、发展等的概要介绍。
“分析”侧重于课题型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此阶段引入专业案例,例如论文开题,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检索利用等。
“方法”要求详细设计,内容丰富,包括信息分类,各种载体,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以及各种教学典型案例示范。
“知识点”主要是信息检索知识,如图书馆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书目及联合目录,大型数据库的使用简介等。
四、 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具有改善,这些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通过与往年检索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的调查评价进行比较,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方式上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反馈结果,如图3。
参考文献:
[1]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李复郡,贾涵.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2:95-101.
[2]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 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 图书与情报,2014,06:1-7.
[3]周剑,王艳,Iris XIE. 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4:25-39.
[4]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5]张东烜. 基于图书馆元素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科结构改革评价研究——以深圳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2014,07:6-10+51.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德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04-0008-01 新课程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工作的整合,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理念,本人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粗浅认识。 1.提高整合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怎样才能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地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应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路子,要根据学科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的课程被分为了不同的模块,比如小学阶段的“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写作文”等等。在各年级的教材中,再将这些模块进行细分,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然后教师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各个部分有很深刻的了解,但随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信息技术被人分割成联系很少甚至没有联系的零散部分,学生在简单的环境中可以运用知识,但在复杂、综合的信息环境下就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这种对知识要点进行细致分类的情况下,学生能学到很多有关于某一操作的书面知识,但由于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所以会产生“纸上谈兵”的现象,在实际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内容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与社会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场。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学生最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的变化,在旧的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带来的弊端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所提出来的。 2.明确整合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例如,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把教师的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每个单元的教学通过2~3个任务加以贯穿,任务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学生必须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才可以完成任务。 3.探索整合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的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 4.推广整合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前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有必要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例如: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学习中的应用模式、应用效果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配合小学综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效果评价的研究;等等。这些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可以科学地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从而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沿着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必须明确促进学生信息社会化进程这一宗旨,立足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从新课程理念、整合的目标、整合的途径等方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信息技术现课程融合的改革。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篇5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在培训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发展。培训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捷径。为此,各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把培训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紧密联系,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培训目标的达成等休戚相关,鼓励教师追求卓越,促使他们争当“教育家”。
1、通过培训加快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要争当课程开发者,不做课程的消极接受者、忠诚执行者,而要参与课程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加快专业成长步伐;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2、通过培训加快转型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通过培训加快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自身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向学者型教师发展;促使教师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教师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 笔者认为, 在实际教学中,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却并非如人所愿, 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其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却缺少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修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 既可能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涵盖的信息技术教育, 也包括非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学校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蕴含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多方面提升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手段, 能让学生将信息技术显性课程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运用、创新运用, 从而提高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由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环境, 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交流等融为一体, 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提高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学生增强信息意识、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信息化环境,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 从书本走向实践, 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形成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态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活动能力 (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 , 在这一系列信息活动中, 学生可以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价值观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如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 使学生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实施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教育的多种途径
1、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隐性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突出信息意识、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二是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实施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活动, 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既改进了教师的教, 又促进了学生的学, 即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 有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校园网络、软件工具、网络资源、信息平台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 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查询、筛选资料, 应用BBS发帖子, 应用聊天室或QQ与他人交流、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撰写调查报告, 应用Front Page制作网页。在这一系列信息活动中, 学生增强了信息意识, 提高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水平, 形成了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态度,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素养。
3、校园环境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信息化校园环境是另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校园网上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可以方便地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中的系列信息活动,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 培育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 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一般校园网中设有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 有利于开展专题讨论, 有利于促进交流与会话, 是提升学生信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渠道
4、社会活动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休闲娱乐、交流对话。学生的社会活动无形中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 或是应用信息技术, 或是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四、对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教育的评价
对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教育的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考核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开发和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技能、智力、意识和自律精神。评价不能只看结果, 而更应注重过程。评价的方式不是单一的, 而应是多元的, 可以采用观察、记录、问卷、访谈、学生作品等方式。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如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于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具备快速处理信息以及多渠道获得信息的有关能力,信息素养应该具有较高的水平。所以,应该明确小学信息方面的教育工作在我国整个素质教育当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并且还要从小抓稳信息教育,从而提升小学生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在信息时代之下发展以及生存的基本条件。
一、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体制越来越完善,有关小学计算机方面的教学目标也在逐渐朝着实践与理论互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为了能够切实顺应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必须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效培养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等方面。因此,对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编制的合理化、有效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具体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对于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安排。
例如在计算机教学当中有关画图软件方面的几个知识点:掌握“画图”软件方面的进入与退出;认识某些工具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了解并熟练地使用橡皮、刷子、铅笔以及喷枪;掌握滚动条的具体使用方法。
二、提高相关课程的重视度
尽管现代的学生们都处在素质教育的相关背景之下,但是对于学习的方向一直不能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学校以及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在数语外三门学科实际考试成绩的好坏,反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习情况,这里面就包括信息技术。对于这门课程来说,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并不受重视,而大部分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仅仅也只是为了应付会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教授的内容普遍都比较简单,有很多操作学生其实早已掌握,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普遍很低,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将游戏私自带进学校,偷偷地装在教学电脑上面,在上课时间内只顾着游戏完全不知道课堂所讲的内容,严重影响了整堂课实际的教学质量。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分析之后,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期的第一节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可以跳出教材所局限的范围,自行查阅相关的资料,制作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方面的设备以及生动易懂的语言,讲述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当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还有计算机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放映有关动画片制作的具体过程,利用小学生喜爱动画片的特点,讲述计算机有关技术对于动画领域方面的应用,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结合诸多现实例子促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有关技术的实用性以及对于他们未来生活的具体作用,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进而有效地引起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重视。
三、充分利用以及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
首先,正确地使用教学素材以及配套光盘。教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依托,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使用并合理地使用教材素材。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每一套教材都配备有对应的光盘,单元内容和素材之间是一一对应的,相关的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素材资源,合理地组织一些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设计进行高效作业,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其次,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互联网所具有的储存功能非常强大,其蕴含着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相关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具体需求出发,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能够用到的教学资源,例如动画、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然后将其合理地融入相关的教学活动当中,提高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新鲜感以及丰富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除此之外,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围绕着有关任务在网络上搜索资源,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收集以及加工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
最后,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自创。依照教学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相关的教师可以自主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比如,在教研活动以及备课组活动的有关开展当中,教师应该主动根据单元内容设计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并实际应用在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提升教学所具有的有效性。
如今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的相关背景之下,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有关课程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完善以及创新。身为教育工作者,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不能够墨守成规,应该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应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是为了应付如今的应试教学,而是为了提升小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妥善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9
南安市下房小学
黄雅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是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和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和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2)3)4)5)6)7)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好的学习并应用它们到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去献身教育事业。
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设计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除此之外,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学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管理者培训心得
今天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管理者培训班的培训,上午听了市师专的王教授的一节《信息技术提升》的一个讲座。
王教授的讲座从信息技术包括的基本知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和防护等内容,虽然讲述的知识都是基础知识,但是却把许多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我们对信息技术能力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学习,本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有了更多的感悟。
一、基础知识系统化。虽然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也了解很多,但是说到什么是信息技术,很多人可能还是不能说完整,而通过系统的培训,我们对基础知识就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应用中就能明确的认知信息技术知识了。
二、重点知识突出化。每一次培训,总有那么多的相似地方,但是每次都能学到新的内容,这就是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有其突出的地方,而他们在讲解中也就会着重介绍他们的长处,当然也许是我们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在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会认真学习,所以感觉讲得也特别好。
三、难点知识简单化。每一位主讲都有自己的研究,他们总能把某些较难操作的应用能力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使我们能更容易学习应用,在应用中也更容易操作。
四、常用知识精细化。对有些常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们也不是每个模块都能准确应用的,但是每次学习中都能有新的发现,主讲者总是能对一些常用的技能进行扩展,使用我们对常用的技术有所提高。
当然,从本次培训中,本人还觉这种应用能力的培训,能不能直接在操作中培训,而不是听讲座,这种讲座只能是对知识的认识上有所提高,而真正应用的,不一定都能记住,如果能边讲边操作,效果则一定会更好。
另外,从今天参加的培训中和最近听到的几个同事参加的各种培训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培训真的是从严、从实,不象原来的培训只要有人签个到,最后总能拿到合格证书,而现在是一场一点名,过程中对睡觉、玩手机、做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的现在都会受到制止,使每个人都是参加了就得认真学习,确保学有所得。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专项培训心得体会
8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我市教研室组织的为期三天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专项培训。在整个培训课程学习中,我通过认真学习,积极上机进行实践,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以后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我参加培训的内容和体会总结如下:
1、聆听刘勇老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包括:时代要求与我国基础教育教改之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使我们更深刻得了解了国内外的教育现状,国家对我国教改的探索之路,了解到我的的教改之路依然漫长。全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只有走进课程,才能体现出它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教学策略要根据学习的本质规律而设——“自主 · 合作 · 探究”新课程的实践智慧。懂得了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做自己的事,认清方向,执着努力,踏上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之路。”当前我们每位教师都在新课改的氛围里,让我们一路前行,用心打造成长的五大支柱,一定将会畅通无阻,风光无限!
2、聆听学习了金磊、孙宝京等老师关于Dreamweaver软件和Logo语言的专项讲座,王跃鑫老师的LOGO教学的专项讲座。
了解了《小学信息技术课该怎么上》,明白了《Dreamweaver软件》使用技巧与《Logo语言》的原理,学会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使我认识到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将自己的课设计好和上好,并且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的缺陷。一旦当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再加上采用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技术,学生的负担就会有所减轻,学习的兴趣也会真正萌发。在教学中借鉴模式,不照搬模式,千篇一律地按照模式来进行教学设计,无需情境想办法捏造情境,没有协作内容搞个游戏活动也说成是协作学习„„。姑且不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至少缺乏针对性。如果生搬硬套,只会束缚授课教师的手脚,对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极为不利。所以,我觉得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说的:“电脑是个工具,不是一门科目,它们需要被吸收进其他科目里去。”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教学结构改变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国际上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与不可逆转的潮流。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学科技有三个层次的应用,分别是“学计算机知识”、“从计算机学知识”与“用计算机学知识”。这三个层次的应用对应的信息教育分别是:计算机文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习领域整合应该是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训后在工作中的打算
(1)把我受到的培训,回到校后与其他学科教师分享这次教育培训的成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3)认真了解教材编写意图,认识教材知识结构、遵循教学规律,做到每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胸有成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扎实Dreamweaver软件、logo语言训练,强化自身技能。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培养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却并不注重这一点。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和电脑的实践操作上过于层次低化、简单化、分散化。这样既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无法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在高中,有一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制作网站的能力,但由于不会在网上建立站点,不懂如何去管理自己建立的网站,导致网站站点中的文件、电子资料、模块等存放过于凌乱,也不方便查找。种种现象表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本人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做了一些实践。
一、信息素养
一般来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养建立、发展的“温床”,信息意识逐渐加深形成信息能力,这也是信息素养中的重点,而信息道德规范我们的信息行为,确保信息社会的稳步发展。这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第一,信息意识,即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察觉力和判断力,建立对已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吸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利于形成关注时下最新信息技术的习惯,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吸收,以便日后在遇到信息技术问题时解燃眉之急。第二,信息能力,指的是发生信息问题时,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的解决能力。培养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培养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含三种,即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扩展能力。所以,教学中应侧重对这三种能力的培养。第三,信息道德,含义是个人或个体在进行信息活动时应遵守道德规范。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比如网络诈骗、知识产权问题、网络黑客、个人信息的窃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网民们建立信息道德准则,对违法的信息行为坚决抵制。
二、有效提高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1.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习任务实质上即“任务驱动”,其含义是学生从教师授业之外的途径获取知识,或以其他的教学方式中通过学习资料或互相借鉴等方式来获取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将传统教学方式转化为“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中阶段的教师应懂得以教学目标来设置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真正地融入自身。“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主动进入学习的模式当中。
2.培养学生特长,分区域教学。由于每个学生在生活环境、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的差异性,势必导致每个学生存在差异性。教学应对这些“差异性”一视同仁,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划分不同的教学方向,保证每位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类划分不同教学方向的分区域教学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展示出的不同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区域教学。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该着重发展其程序设计方面,培养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如果遇到对美学感兴趣且信息技术操控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在软件编程、运作能力、CAD软件操作等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动漫设计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普通的学生按一般的教学模式教学即可。
3.课堂反馈,修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其课程的特殊性,所以学习知识反馈是教师尤其需要重视的。一般课堂练习便可以达到反馈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需具有针对性,根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布置课堂练习。假如有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需对其引起重视,询问未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如果学生是因为作业的难度而未能及时完成,教师就应立即加以辅导。教师在对作业进行批阅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作业的错对结果,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进行修改分析,使学生懂得错误的原因及正确答案得来的原理,这样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在课堂反馈的过程中得到改正。
三、结语
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正确引导学生构建信息素养,成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信息技术教育理念由原来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 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的综合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对于教师而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学习空间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学习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由固定性评价走向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才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游刃有余。一个自身缺乏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一、培养意识和习惯, 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 还要在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管理与对各学科的辅助教学中, 扮演着计划方案的制订者、工作的协调者、信息系统配置方案的规划者与执行者的角色。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要比其他学科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 掌握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 具备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 以及各种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能力, 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鉴别评价等能力, 这些都应训练有素, 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在教学之余, 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尤其是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 要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 从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设计者;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构建者;从传导型教师转化为引导型教师;从复制型教师转化为创造型教师;从专制型教师转化为交流型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 要具有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培养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 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 尝试将其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并将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转换成教学习惯。
二、注重学习交流, 拓展知识视野, 开展教学研究, 提升专业层次
借鉴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学科, 年青教师多, 经验少, 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听同行的课、多参加网络研修是必不可少的捷径之一。要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学习、交流、培训和研讨活动, 认真学习, 总结经验, 这样既有利于自我提高, 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 使自己能更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听课过程中, 要观察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 因为教师上课是门艺术,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有的教师幽默风趣, 课堂氛围轻松快乐;有的教师激情澎湃, 学生的情绪高涨。他们坚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 都在提醒我们需要学习和改进。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生活实际,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从小处着手, 积少成多, 由小而大,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价值取向,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做教育教学研究的有心人。新课程要求教师自己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以发挥课程资源的整合效应。面对新课程, 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通过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合作, 增强同行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教学研究开发专业潜能, 激发创造力;通过教学研究提升专业层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心得 篇13
近日我有幸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2013年宿迁市信息技术教师名师送培活动,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们,能够接触信息技术教育,步入信息课堂,能够运用先进网络采集信息,内心深感肩负责任重大。
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网络化的进程,也正一步一步临近,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一个好的课件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 1
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如果只有现代教学媒体,教师不能很好的应用在教学中,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教师还应该具备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增强教师对工作的适应性。
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叶国富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大方县羊场镇羊场小学
叶国富
2017年12月21日我有幸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2017年大方县交互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活动,通过本次培训我知道,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们,能够接触信息技术教育,步入信息课堂,能够运用先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希沃),内心深感肩负责任重大。
通过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希沃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教学互动,容局还告诉我们,上课时,和学生的互动,每节课应不低于3次,这是在任何书上都没有学到的。这次培训,还使我们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最为二十一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网络化的进程,也正一步一步临近,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一个好的课件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如果只有现代教学媒体,教师不能很好的应用在教学中,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教师还应该具备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增强教师对工作的适应性。
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一、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
国外关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早, 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通用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我国也形成了对应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 其中《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 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下面从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完成任务等方面对国内外信息素质评价标准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1。
二、我国本科经管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特点分析
为建立经管类本科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 首先要分析经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特点, 结合这些特点, 我国经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注重基础培养, 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
在我国高校, 目前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着力于文献或网络信息搜索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或论文写作等方面, 形式上主要以单方面的授课、讲座或培训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Web2.0技术时代的到来, 这些培养内容显得日益陈旧。另一方面, 经管专业的一些专业核心课程 ( 如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 对信息能力的要求远远超过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素养既有的培养内容, 使得既有培养模式部分失去意义。
2. 未能与创新教育有效融合
全面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但目前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仅着重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而缺乏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等能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复杂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独立思考, 创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对于经管类创新人才, 不同于理工类人才的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对其“创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但目前经管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大多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上, 没有很好地融入创新教育的目标。
3. 忽略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能力的最后两个方面是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 其中“信息协作能力”可以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 以延伸自己, 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而“信息免疫能力”即在良莠不齐的浩瀚信息资源面前, 正确的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 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经管类学生对这两种能力的要求更显突出。
三、我国本科经管类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构建
结合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针对我国本科经管类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建立适应我国本科经管类学生特点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具体如表2所示。
四、结语
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信息素养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为了提高本科经管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在对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进行文献综述及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 针对我国本科经管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实践能力较弱等特点, 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沟通与管理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5个方面建立我国本科经管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有助于推动信息素养标准建设的进程和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俊.中、美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管窥[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01) :69-71.
[2]郭太敏, 曹志梅, 谭黎娟, 张霞.大学生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体系及其构建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02) :102-104.
[3]张晓娟, 张寒露, 范玉珊, 陈荷艳, 李复郡.Web2.0环境中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拓展——基于网络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情报, 2011, (04) :35-39.
[4]戴建耘.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影响其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因素[J].计算机教育, 2008, (09) :76-82.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素养学习体会08-17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10-22
信息技术素养10-31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10-14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08-02
信息技术学习体会07-05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教程08-03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意义11-2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06-17
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心得体会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