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习(通用12篇)
信息技术学习 篇1
对于教师来说,暑期开始了,意味着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会议和活动也开始了。七月中旬我去了湖南,和四位有不同教育背景的美国教师一起,参与了由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组织的面向全国贫困地区的英语师资培训活动。这四位美国教师中,最年长的Joe七十有余,在加州某学区任多所联盟校的主管校长一职超过十年,年轻的Andrew刚刚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取得了硕士学位,目前是一位小学教师,来自同一所社区大学的Sara和Tammy则是专门从事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语言教师。四位教师远渡重洋,克服着时差以及生活环境的种种不适,与中国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们分享了美国中小学英语课堂里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他们在面授课程里设计出了丰富有趣的经典绘本阅读教学模块、以童谣和歌曲学习为主的口语模块、与活动设计相关的教学反思模块,以及与美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广场舞体验模块;而在两周教学时间里,我关注的是用技术优化培训过程,改善培训效果,即开展基于面授与移动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我们建立微信群,共享每天课堂的讲稿和资源,拍照记录课堂片段,鼓励学员们在手机端发布生成性信息,微信海报整理每日教学,相互推荐优秀英语学习资源及教育类公共号,组织课后的手机端教学反思。这种方式不仅令美国教师们觉得新鲜、 给力,更给农村教师带来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今天的中国农村教师不缺移动终端,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同时他们也不缺教学激情和智慧,课堂中分享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各有精彩之处,但是他们缺少技术整合教学的意识和渠道。绝大多数教师对技术或资源的了解,还停留于当年在师范学校就读时或者参与区域师资在职培训时某位教师推荐的在线资源网站。因此,对于今天的农村教师混合学习式培训而言,难的不是技术进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而是如何把教师送出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第一公里,顺利进入混合学习或技术整合的高速公路入口。
湖南培训一结束,我立刻转道湖北,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会议对混合学习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实践应用,或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总结,或进行实践应用和实证研究,集中地反映出近年来混合学习在内涵上的新视角及研究上的新动态。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十几年来,混合学习领域的实践范围因为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都成了混合学习的一部分,内涵扩大但其实质未变: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 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
这段时间发生了两件热门事件。一个是谷歌成立了新公司Alphabet,把原来的众多产品整合成一系列按照业务线而成立的全资小公司,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谷歌还要庞大的混合版科技帝国;另一个就是BBC发布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大吗》,记录了五位中国教师在英国一所高中执教过程,结果产生了足以令人深思的中外教育冲突。这两件事件的详细内容及带来的评论此处不再赘述,但归结起来,其实都是混合后的新形态。前者的混合,是一个自下而上重新梳理的混合式大公司的诞生,另一个是由上而下理念冲突的教育不适症的暴露。公司也好,故事也罢,这两个案例好像在为混合学习添加注脚一般提醒我们,混合是建立在顺势而为的整合基础上,为了某种目标而进行的重组,它带来的应该是新的、更为优化的存在形态,这是我们进行混合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
信息技术学习 篇2
一、信息
1、概念:信息是对人们有用(或有意义)的消息。
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2、信息的特征:共享性、传递性、载体可变性、可存储性、时效性等。
3、信息的表现形式:文字、声音、符号、数字、图形、图像 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多种载体,也就是有多种表现形式。
二、信息技术
1、概念: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它们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的。信息技术包括那些?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等。
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技术。
三、信息安全
1、计算机病毒
概念:是一种人为制造的、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故障的程序。(或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是人为编写的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危害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特殊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影响? a、经常无故地“死机”;b、运行速度明显下降;c、屏幕上显示莫名的信息;d、部分文件被破坏或删除;e、破坏整个硬盘或软盘上的数据。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原因:
1、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
2、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
3、用于版权保护
4、炫耀自己 几种计算机病毒的名称。
CIH、梅利沙、星期
五、蠕虫、特洛伊木马等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
具有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隐蔽性和寄生性。
注意:计算机病毒与计算机程序错误不同,程序错误或软件漏洞常被称为“臭虫”(Bug),并不是故意制造的,而计算机病毒则是蓄意制造的,会在一定条件下自行发作,自我复制,进行“繁殖”。
计算机感染病毒的途径。
通过网络、电子邮件、软盘、盗版光盘。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从防、查、解三方面进行。
防:不用盗版的软盘、光盘;不打开来历不明电子邮件;定期备份文件;设置软盘写保护;用防病毒软件实时监控。
查、解:发现系统有病毒后,应立即停止系统的一切操作,然后再用相应的杀毒软件进行清除。
目前我国的杀毒软件:KILL、KV3000、瑞星、金山毒霸等。
2、计算机犯罪 什么是计算机犯罪?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不法行为。
(1)现代高科技犯罪的特征: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增长速度高等。(2)先进的技术应该用于哪些方面?
能够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服务,提高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计算机犯罪的分类:针对计算机的犯罪。如“黑客” 利用计算机的犯罪。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贪污等。(3)软件知识产权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遵守《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软件和各种侵权行为。
思考讨论:为什么盗版软件屡禁不止(学生主动发表见解)盗版软件无开发费用,成本低,利润高(高达九倍,比毒品利润还高),盗版者法制观念差、道德水平低。
(4)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懂的识别网络中的资源,自觉拒绝网络中黄色、暴力等有害信息,充分利用有用的信息,遵守网络规则。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已于1997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发布,自1997年12月30日起施行。
四、练习
1、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信息就是指计算机中保存的数据 B.信息有多种不同的表示形式 C.信息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D.信息需要通过载体才能传播
2、信息技术的进展趋势不会是()。
A.传输的高速化 B.网络化 C.应用的复杂化 D.信息的多媒体化 3.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的是
A.赶赴灾区的解放军战士
B.在现场报道的电视台记者
C.救灾指挥部的总指挥员
D.新浪网滚动播出的地震伤亡情况
4.通过广播和电视跟踪报道北京奥运圣火在云南的传递盛况,其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有 A.声音和文字
B.声音和视频
C.文字和动画
D.声音和动画
5、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A)报上登载举办商品展销的消息
(B)电视中某产品广告(C)计算机
(D)各班各科成绩
6、李先生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10月1日至4日到家电商场购买家用电器有较大的优惠”。李先生于10月6日旅游回来,前往商场咨询,被告知优惠活动已经结束。这个事例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时效性
(B)共享性
(C)真伪性
(D)载体依附性 关于计算机病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病毒是由软盘表面粘有的灰尘造成的
B.病毒常隐藏在数据文件或系统中,不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
C.病毒具有传染性
D.病毒对计算机会造成或轻或重的损害,但制造病毒的人并不构成犯罪。
8、下列()行为是不违法的? A.窃取公司商业秘密数据转卖给他人 B.利用黑客手段攻击某政府网站
C.利用电子邮件传播计算机病毒 D.为防泄密而给秘密资料加密
9.下列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A.潜伏性 B.免疫性 C.隐蔽性 D.传染性
10、计算机病毒是指()。A.已感染病毒的计算机磁盘 B.已感染病毒的程序
C.具有破坏性、能自我复制的特定程序 D.由计算机磁盘携带能使用户发病的病毒
11、因为计算机病毒具有_______,所以发作前一般较难被发现。(A)传染性
(B)潜伏性
(C)破坏性
(D)寄生性
12、下列行为不属于计算机犯罪的是()。(A)利用计算机网络窃取他人信息(B)攻击他人的网络服务器
(C)私自删除他人计算机内的重要数据(D)查杀自己计算机中的病毒
13、在计算机的使用中,下述行为中不构成违法的是()。
A.设计和调试自己的游戏程序B.私自复制别人制作的软件产品 C.设计和调试自已的计算机病毒 D.下载并且运行一个黑客程序
14、以下不属于信息的是(B)
A.一段天气预告 B.一张软磁盘C.一份学生成绩单D.一则招领启示
14、信息处理是指对信息的加工整理过程,其中并不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15、在网上匿名欺侮漫骂他人,现有法律鞭长莫及,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16、信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不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17、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娶、分析和应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8、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18、计算机病毒的的传播方式,除传统的软盘和盗版光盘传播外,目前主要是通过因特网传播。()
19、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20、利用自己的知识进入国家安全机关的网络中央不算是违法()第二章:计算机组成
一、电脑的发展历程: 电子计算机的产生
世界上诞生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名为ENIAC(埃尼亚克--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是于1946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研制的。ENIAC由1.8万只电子管组成,占地180平方米,重达30吨,运算速度为5000次/秒。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特点:体积大、运算速度慢。使用的电子元件为:电子管。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1949年,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EDSAC在剑桥大学投入运行,ENIAC和EDSAC均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电子管计算机采用磁鼓作存储器。磁鼓是一种高速运转的鼓形圆筒,表面涂有磁性材料,根据每一点的磁化方向来确定该点的信息。第一代计算机由于采用电子管,因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较低、故障率较高而且价格极贵。本阶段,计算机软件尚处于初始发展期,符号语言已经出现并被使用,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方面。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主要元件:晶体管)
1947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发明的晶体管,比电子管功耗少、体积小、质量轻、工作电压低、工作可靠性好。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成了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使计算机体积大大缩小。
1957年,美国研制成功了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诞生了。第二代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提高了近百倍。第二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部件采用晶体管,内存储器主要采用磁芯,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盘,输入和输出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价格大幅度下降。在程序设计方面,研制出了一些通用的算法和语言,操作系统的雏形开始形成。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元件:集成电路)
60年代初期,美国的基尔比和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随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以每3-4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增长。
1962年1月,IBM公司采用双极型集成电路,生产了IBM360系列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用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使用范围更广,尤其是一些小型计算机在程序设计技术方面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系统:操作系统、编译系统和应用程序,总称为软件。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主要元件:大规模集成电路)
1971年发布的 INTEL4004,是微处理器(CPU)的开端,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一大成果。INTEL4004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做在一块芯片上,虽然字长只有4位、且功能很弱,但它是第四代计算机在微型机方面的先锋。
1972-1973年,8位微处理器相继问世,最先出现的是INTEL8008。尽管它的性能还不完善,仅展示了无限的生命力,驱使众多厂家技人竞争,微处理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后来出现了INTEL8080、MOTOROLA6800。
1978年以后,16位微处理器相继出现,微型计算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INTEL公司不断推进着微处理器的革新。紧随8086之后,又研制成功了80286。80386、80486、奔腾(PEN-TIUM)、奔腾二代(PENTIUMⅡ)、奔腾三代(PENIUMⅢ)、奔腾四代(PENIUMIV)。个人电脑(PC)不断更新换代,日益风靡世界。第四代计算机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和存储器,使计算机向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都是相同的,即都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第五代智能计算机
1981年,日本东京召开了一次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研讨会,随后制定出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长期计划.第五代计算机的系统设计中考虑了编制知识库管理软件和推理机,机器本身能根据存储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同时,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人们能用语音,图像,视频等更自然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互。
智能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具备人工智能,能像人一样思维,并且运算速度极快,其硬件系统支持高度并行和快速推理,其软件系统能够处理知识信息。神经网络计算机(也称神经计算机)是智能计算机的重要代表。第六代:生物计算机
半导体硅晶片的电路密集,散热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大大影响了计算机性能的进一步发挥与突破。研究人员发现,遗传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能容纳巨量信息,其存储量相当于半导体芯片的数百万倍。一个蛋白质分子就是一个存储体,而且阻抗低、能耗少、发热量极小。基于此,利用蛋白质分子制造出基因芯片,研制生物计算机(也称分子计算机、基因计算机),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生物计算机比硅晶片计算机在速度、性能上有质的飞跃,被视为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六代计算机”。
二、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及软件业的发展,使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计算机正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1)巨型化(特点:高速度、大容量、功能强)(2)微型化(3)网络化(4)智能化
三、计算机的分类特点及应用领域
1、计算机的分类: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太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的界线一直在不停地调整。但从理解计算机的角度来看,计算机可以按用途和规模进行划分。
计算机按照规模大小和功能强弱分类,有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计算机按照设计的目的和用途分类,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两种。我们日常使用的微机就是通用计算机;专门与某些设备配套使用的计算机就是专用计算机。
2、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作为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具有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它具有记忆功能、逻辑判断能力以及程序控制能力。
(1)运算速度快(2)运算精度高(3)通用性强(4)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能力(5)程序控制能力
3、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自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并广泛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和巨大的影响。主要运用于:(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信息处理)(3)实时控制(过程控制)(4)计算机辅助工程(5)计算机通信(6)人工智能
总之,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人造卫星到日常生活,从科学计算到小孩玩具都有计算机的踪影。人们只有提高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充分发挥作用。
四、计算机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
(一)、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硬件系统: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的电子线路、电子元器件和机械装置等物理设备,看得见,摸得着,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有形实体。包括计算机的主机及其外部设备。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有五个部分,即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就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冯·诺依曼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1、中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简称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中央处理器包括了控制器和运算器两个部分。CPU的主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如:Pentium(奔腾)Ⅲ 800 表示CPU主频为800MHZ;AMD Athlon 1GHZ表示CPU主频为1GHZ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和存储部件,用来存放信息。
在我们的电脑硬件中,存储器包括了外部存储器与内部分存储器两种,简称外存与内存。内部存储器分成RAM和ROM;外部存储器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软盘、硬盘、光盘,U盘等。RAM 称为随机读写存储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存”,可以随时读出与写入,但如果机器断电后所有存储在里面的数据都将丢失,一般从几十MB到几GB,如:Intel奔腾4 2.8GHz/512M/80GB/50X/15中的512M。ROM 称为只读存储器。只能读出,一般的写入方法不能写入,断电后保存的数据不会丢失。通常固化在主板上,以保存基本的输入输出系统BIOS,以及一些主板厂家的设置。
软盘 常见的是3.5英寸的软盘,容量为1.44MB,大约可以存储72万个汉字。必须插入到软驱才能使用。软盘怕水、怕脏、怕磁,要小心保存,不要弯折。软盘上有一块活动挡板,用于保护读写窗口,左下角有一个活动滑块,叫“写保护开头”,当滑块挡住小孔时,磁盘可以读也可以写,如果滑块移开,露出小孔,表示磁盘已经写保护了,里面的内容只能读出不能写入与修改。
硬盘 通常盘片与驱动器做成一体,不能分开,因此也叫固定盘。硬盘读写速度快,存储量大,通常以GB作为单位。
光盘 常见的是只读光盘(CD-ROM),跟软盘一样,需要插入到光驱中才能使用。一张光盘通常的容量为650MB,体积小,容量大,价格便宜、便于携带。
2、存储器的存储单位:
上面我们在讲存储器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提到了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问题,那么存储器的存储容量是用什么作为单位的呢?大家还记得刚才所提到的MB与GB吧,这都是存储器的容量单位。
存储器的存储单位是字节(Byte)为单位的,记作B,每个字节(B)能存8位二进制信息。一个字节可以存放一个英文字母,一个汉字需要两个字节来存放。字节单位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十进制,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编码(也就是计算机只认识两下数:0和1),在计算机中所有数据(文字、图片、声音等)都采用二进制编码,我们要记住以下的几个单位与其进位关系:
1B=8b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如:1G=___________B 答案:1024*1024*1024 注意:虽然这里有位(b),但存储器的最小(基本)单位是字节(B)
容量从大到小(硬盘、光盘、软盘)存取速度从快到慢(内存、硬盘、光盘、软盘)
3、输入∕输出设备(1)常见的输入设备:
键盘、鼠标是微机中最常见、使用最多的输入设备。其次还有扫描仪、手写笔等。(2)常见的输出设备:
显示器是实现人机对话的重要工具,是不可缺少的输出设备。打印机是将计算机处理结果打印在纸张上的输出设。其次还有绘图仪
既是输入设备也是输出设备:触摸屏。
(二)、软件的概念: 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指程序及有关程序的技术文档资料。包括计算机本身运行所需要的系统软件、各种应用程序和用户文件等。
软件是相对于硬件而言的,软件由程序、数据、文档这三部分组成。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
系统软件主要是操作系统,如:Windows(95982000XP20032007),Unix、linux,dos等。其作用:管理并调度计算机系统资源的使用。
应用软件常见的有:文字编软件(word、WPS、记事本、写字板等)、图像处理软件(画图程序、Photoshop等)以及我们常用的Excel、PowerPoint,杀毒软件等。
五、练习
1、以下设备不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绘图仪
(B)扫描仪
(C)显示器
(D)打印机
2、家里新买的计算机的配置为:Intel奔腾4 2.8GHz/1G/160GB/50X/15,其中通常用来表示硬盘大小的是(),内存是(),光驱是(),主频(CPU)是()。(A)1G
(B)80GB
(C)Intel奔腾4 2.8GHz
(D)50X
3、断电会使原存信息丢失的存储器是()
A、RAM B、硬盘C、ROM D、软盘
4、被人们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的是()。
(A)乔治 · 布尔
(B)艾仑 · 图灵
(C)冯 · 诺依曼
(D)维尔克斯
5、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是()提出的。A.布尔 B.爱因斯坦 C.冯.诺依曼 D.图灵
6.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下列软件不属于应用软件的是()。
A.AutoCAD
B.MS-DOS
C.Word
D.Media Player 7.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用来控制程序运行的部件是()。A.运算器 B.鼠标 C.控制器 D.键盘 8.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
A.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B.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
C.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主机、键盘、显示器
9、下列设备哪一项不是计算机的输入设备(C)。A.鼠标
B.扫描仪
C.绘图仪
D.数字化仪
10、RAM和ROM分别是()的英文缩写
A.外存储器和内存储器 B.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 C.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D.随机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 11.计算机内存储器包括:()A、内存储器ROM、RAM和外存储器
B.ROM和RAM C.RAM、软盘和光盘
D.硬盘、软盘、光盘 12.计算机只能认识的机器语言是由()A、0和1组成的指令
B、1和2构成的指令 C、1,2,3,10构成的指令
D、1到16组成的指令 13.CPU包括:()A、运算器和控制器
B、存储器和运算器 C.主板和控制器
D、主权和运算器
14.将计算机外部信息传递到计算机主机的设备称为()。A、输入设备
B、输出设备 C.存储设备
D、传递设备
15、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计算机的内存储器可分为ROM和RAM两部分。B、随机存储器用ROM表示,只读存储器用RAM表示。C、只读存储器的内容在停电后不会丢失。
D、随机存储器既可读出信息,也可写入信息。
16、在下面有关软件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A、计算机的所有软件都不需要购买。
B、软件是软件专业开发人员的劳动成果,其知识产权应受法律保护。C、任何软件可以随便复制使用。D、计算机没有软件也可以使用。
17、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设备是()。A、存储器 B、驱动器 C、CPU D、鼠标器
18、在计算机中能统一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地工作的部件是()。A、运算器 B、控制器 C、显示器 D、内存储器
19、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
A 微处理器
B 内存储器
C 显示适配卡
D硬磁盘存储器 20、下列存储器中,存取速度最快的是()
A 软磁盘存储器
B 硬磁盘存储器
C 光盘存储器
D 内存储器
1、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内存的存取速度比外存储器要快。()
2、信息处理是指对信息的加工整理过程,其中并不包括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3、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4在计算机内部信息表示的方式是二进制数()
5、计算机只要硬件不出问题,就能正常工作()
6、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单位中的基本单位()
7、、PC机忽然停电时,RAM内存中的信息全部丢失,硬盘中的信息不受影响()
8、、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9、计算机的速度完全由CPU决定()
10、内存的存娶速度比外存储器要快()
11、没有安装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和已安装操作系统计算机一样方便有效()
12、Offce2000是一套系统软件()
13、显示器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出设备()
14、一般情况下,CPU的档次越高,计算机的性能就越好()
15、Windows是一种常见的应用软件()
16、常用的CD-ROM光盘只能读出信息而不能写入()
17、计算机硬件系统一直沿用“冯·诺依曼结构”()
信息技术学习 篇3
【关键词】信息素养;学习评价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人类迈进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①信息获取的能力。②信息分析的能力。③信息加工的能力。④信息创新的能力。⑤信息利用的能力。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评价?如何评价更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理论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在信息技术课中对学生实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评价”。
1 评价不是区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转变性发展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学生个体由于起点不同,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因此,面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与问题情境,不应该采用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学习者需要的是一种不同起点下的“挑战性”驱动。评价不是区分,而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行为,促进学生个体“转变性”发展。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仍可以采用“区分”,但这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本质上讲,这种“区分”仍应成为个体学习中转变性发展过程,是为了改进,而不是鉴定或选拔。
2 评价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只关注学习结果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传统评价方式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不利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尤其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形成过程的考查。如果采用动态评价来取代传统的静态评价,将会使评价对象和范围有所突破:使之从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检查扩大到整个信息教学领域,包括对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过程的评价、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和态度的评价以及在掌握信息技术过程中与人协作、交流的评价。
3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自我建构
近年来由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使评价必须重视学生认知建构的个体差异。建构教学论认为,知识的建构通过学生的自我反复调节完成,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一套最佳的学习方式,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建构论认为,认知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认知个体处在不断发展与改变的过程中。因此,基于建构论的学习评价应重视考核以下几方面:
①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及网络知识的自我组织;
②学生真实的信息加工表现;
③学生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④学生的建构过程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4 注重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学习评价的组织形式一般可分为“他评”和“自评”两种,其中“他评”又可分为“教师评”和“学生评”。在通常的情况下,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居多数。但是,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人,信息教师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力图让学生也担负起评价的责任。
学生参与评价可分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学生自评有利于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学生互评主要是形成集体标准。学生参与评价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在集体性评价中主动地展开评价与自我评价,通常可通过小组讨论或小组竞赛评比活动来完成。
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间的相互评价,都应该强调评价学生既要有客观性,又要带有鼓励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信心,哪怕暂时的退步也要把它作为进步的起点。只有这样的评价才会给学生带来不断上进的勇气。当然,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中也应强调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发现别人的优点。
5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评价涉及的问题较多,且有些问题难以量化,如:对学生信息意识的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评价、网络环境下与人合作行为的评价以及是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的评价等等,因此学习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教师可将定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定量评价要与具体的模块教学相结合。在具体实施时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可分别采用评定和检测进行。
总之,学习评价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考核、鉴定,更重要的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整合信息技术, 变革学习方式 篇4
一、自主学习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情感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去感悟学习内容, 体验学习乐趣。如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 一开始,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首先设问, 你想知道海底深处是怎样的吗?那么就让我们随着深海潜水员到海底去探秘吧。然后屏幕显示海底深处美丽的动物、植物、高山、峡谷……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在探讨过程中, 再利用课件让学生跟随潜水员听水中听音器传出来的各种逼真的声音。这样, 既让学生感知海底的神秘, 又让学生体会到要揭开海底神秘的面纱得靠科学技术, 从而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材料, 进行拓展学习
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 距离现实比较远, 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培养了搜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我要求学生在学课文之前进行预习, 学生能够上网搜集到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等各种相关资料, 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学过一篇课文或阅读链接, 我们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 让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或作者的其他文章, 搜集、整理更多相关信息, 从而收获更大的阅读效益。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业之一———手抄报, 成为展示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近期所学的内容, 自主确定手抄报的主题, 精心组织材料, 设计版面。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情思满怀”, 学过这一单元, 学生们确定了精彩纷呈的手抄报主题, 如“父爱如山”“无言的爱”“童心·天使”“乡情悠悠““不灭的灵魂”……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搜集的散文、诗歌、名言, 也有自己的内心感悟, 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二、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通过问题来组织学习, 使学习有的放矢。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 多角度地找出答案, 完成任务。在内容上,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探究,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能力去研究学习,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个性化学习。如学习了《景阳冈》一课, 学生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绰号产生了兴趣, 于是确定了以好汉的绰号为内容的探究实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之后, 同学们了解了好汉们的绰号及其由来, 绰号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 领悟到用绰号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写作方法。
信息技术学习计划 篇5
一、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学习相关的信息操作技术和方法,为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做好理论上的充分准备。
二、在教学中积极利用现有信息技术资源,大力钻研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可应用之处,合理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的大力整合。
三、在教学之余,积极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并将课件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在教学之中,大力应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资源,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化简学习中的难点。
五、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达到每周至少制作一个课件。
六、及时发现信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七、按要求上好相应的信息技术课,让学生了解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
让项目学习走进信息技术教学 篇6
在管理学中,项目是一系列有着明确目标,在特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规范完成的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从组装一台电脑到策划一次旅游,从筹备一次大型活动到开发一个新产品,都可以看做是一个项目。把项目从管理学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就形成了“基于项目的学习”(即Project–Based Approaches,简称PBA)。基于项目的学习(下文称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长期的任务,促使学生从真实世界的问题出发,通过角色扮演和借助多种资源开展研究活动来完成一个作品,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项目学习的优点
对于学生来讲,项目学习提供了适合不同文化层次、背景的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策略。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追寻自己的兴趣,激发好奇心,提高自信心。 项目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学习和体验的机会,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教师来讲,项目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加强了同事之间的合作,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同时项目学习给教师和学生更多建立关系的机会,通过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学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更多的是作为朋友来协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三、项目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1. 项目学习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项目学习以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多学科交叉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跟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2. 项目学习完善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合适与否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每一节课都要选择一个或多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项目学习对教学模式更专业、更全面的完善,能够更显著地体现出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的优势,它的开放性促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 项目学习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
教育从最初的读写算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再到素质教育,而今,我们不得不面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适应现代社会的主题。由伯尼·特里林和查尔斯·菲德尔合著的《21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一书中对21世纪技能做了详细的阐述,归结起来,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是21世纪最亟需的三套技能。要掌握上述三套技能,则必须依靠更开放、更科学和更具有亲和力的教学和学习方法。而项目学习正是拿出更多时间来质疑、协作和设计的开放式学习方法,更有针对性地让学习者掌握21世纪技能,迎接未来的世纪挑战。
4. 项目学习有助于多学科之间的整合。
面对21世纪新的挑战,要分析和解决问题依靠单一的知识体系是难以完成的,现有的学科之间缺少真实的联系与沟通,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学生解决现实中更复杂问题的能力。项目学习通过设计一个具有趣味性、真实性、开放性的多学科交叉的项目,让学生在作品完成过程中使用多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和多学科之间的整合。
四、项目学习的开展流程
1. 确定学习目标。
设计项目学习时要从设想开始,明确学生在项目学习之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能深入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2. 设计框架问题。
设计引导项目学习的框架问题,这个框架问题包括一个开放性的、多学科交叉的、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现实中的基本问题,同时引入跟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两三个单元问题,以及多个具有针对性的封闭问题,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关注重要思想和关键概念。
3. 制定评价计划。
项目学习中,利用不同的评价工具对多个环节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组织项目学习顺利进行。通常用项目评价时间线来开展形成性评价,它包括项目学习开始前的准备工作,项目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以及项目学习完成后的小结和反思。
4. 设计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要针对学生需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世界,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来设计。通常以项目时间线这一工具作为项目学习的依据。项目时间线里完整地规划了整个项目进行期间教师和学生要完成的每项工作任务,甚至可以具体到每一天,每个组员都要有自己的进展报告,关注学生使用了哪些信息技术,这些也是教师对学生项目学习评价的依据。
基于项目的学习走进信息技术教学是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大变革,正是因为它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体验学习,扩大学习者的范围,完善评价机制,科学培养信息素养,受到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为迎接世纪挑战打下必要的基础。
运用信息技术架起学习桥梁 篇7
一、创设学习情境,实现自主性学习
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中,学生学习的环境是在多媒体微机室,配有相应的多媒体交互软件,学校网站资源的共享以及学校资源库的建立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先启动和打开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将问题通过交互软件展示在多媒体终端上,当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拿到任务以后,会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们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库去查找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中提供的各种搜索引擎去查阅资料,这些学习方式的选择依学生们的操作水平和学习需要而定。建立良好的课程整合环境,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料,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教授的局限,教材也转变为由声音、图像等要素构成的动态化的多元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主动、顺利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教学中的技术性任务,轻松的学习气氛拉近了主导者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合作精神,实现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学生要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任务目标,建立交流的机制,相互听取彼此的意见,肯定客观因素,求同存异形成个体的认识。完成任务一般需要三个步骤:一是交流合作。提出主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和交流,每人对主题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供论据和材料,分析其他人的观点,最后明确两个内容,即共同认识和共同问题。二是组间交流和评价。活动中并不需要重视讨论结果,形成一致认识,根本目的是通过活动纠正错误认识,激发活动主体深化讨论的意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养成更好的合作精神。三是教师小结。教师肯定所取得的成果,归纳学生见解,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中,教师将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技术中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进行整合,列出了很多的搜索引擎的网址和有关水资源的诸多问题,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都以教师布置的一个任务作为问题,带着问题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与问题有关的网站或网页,从中下载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并保存好,然后进行交流与合作,各自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分别展示每个成员的资料内容,再对水资源的各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三、强调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展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运用资料处理信息,注重研究过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课中,教师利用了网络对探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将各个问题展示在局域网的每一台终端上,在明确自己的探究任务之后,学生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查找有用的相关信息,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学习 篇8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悟”数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 抽象的数学知识显得尤为枯燥, 这已是影响很多孩子学好数学的一大障碍。所以,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让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悟”数学。
教学《平移和旋转》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游乐场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园的一些动态画面。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都相同吗?请你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类, 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 教师进行小结:像上面游乐园中的缆车、滑滑梯、小火车 (边说边贴画) 那样, 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 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 (板书:平移) ;像旋转木马、大风车、摩天轮 (边说边贴画) 那样, 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 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板书:旋转) 。
这样在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悟到数学课充满着生活气息,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促使他们思考、探索、创新。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思”数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中来, 学习中如果有疑问, 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
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 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的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这些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觉醒状态”, 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激活了, 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思维更敏捷、高效。学生通过积极思维,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尝误情境, 让学生“评”数学
小学生在学习, 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 教师应抓住机会创设尝误情境, 使学生在自我反思评价的过程中, 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叛性和严谨性。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操场长80米, 宽50米, 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 操场的长增加30米, 宽增加20米, 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 画一画, 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 (平方米) 。这时, 教师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 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 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 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 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 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 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 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此时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事先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要好得多。“吃一堑, 长一智。”让学生在尝误情境中自评自醒, 定能从“情有独钟”的思维定式中摆脱出来, 发现错误, 吸取教训。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做”数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鼓励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从特殊到一般, 从具体的数学问题到抽象的数学概念, 逐步感悟。
在学生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运动特征的感悟后,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方格纸、纸房子和三角形, 同时出示课件, 让学生跟着动手操作, 在方格纸上平移实物和图形, 帮助学生感悟平移的距离。教师问:“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根据三角形上某一点或某一条线段向下平移的距离来得出:三角形向下平移了1格。教师问:“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好地判断出三角形平移的格数呢?”通过交流得出:根据三角形上任意一个顶点平移的格数, 就能又快又好地得出三角形平移的格数。这样, 将面落实到点上, 从而实现方法的优化。在操作活动中, 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 在思维中操作, 通过操作情境来“做”数学,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 多种感知参与学习, 对促进知识内化有着特殊的功能。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实践情境, 让学生“用”数学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 旨在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 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 尽量创设实践情境, 让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养成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这样应用知识的情境:“一位老奶奶有6000元钱, 准备存入银行两年, 她来到银行可不知道要怎么存更合算。聪明的小朋友, 你有几种存法?存哪种利息更多?说说你的理由。”这样,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核心, 具有探究性。探究性学习也称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唤醒数学学习热情 篇9
●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 提高学生与数学的互动
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是主宰, 学生是配角,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而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却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利用多媒体课件, 还可以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它可以带来图文声色并茂、感染力强的效果, 对教学成果进行及时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人机交互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众所周知,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揭示思维过程, 促进学生思考。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着巨大潜力, 可以详细展示数学问题中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评价探究 篇10
●学生自我评价, 争星达标
自我评价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对自己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评判, 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 为以后的学习进行有效调节奠定基础。我参考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标准, 以及其他学科的优秀做法, 制订了一系列自我评价量表。通过实验, 发现一开始制订的评价量表太复杂, 执行起来耗时长, 效果差, 占用师生太多时间和精力, 有本末倒置之嫌。因此, 按目标达成, 重新制订了简易的课堂评价表, 易操作, 激励效果明显。
案例1: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6课《插入图片》中, 我制订了这样的自主学习目标: (1) 自学课本, 尝试在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和图片。 (2) 找出调整图片大小、位置的方法, 如能找出更多调整图片的方法则更优。 (3) 运用图片来美化自己的文档, 小组推选出最优作品参评。根据学习目标, 我制订了课堂学生自我评价的争星评价表 (见表1) 。
表1是一张单任务评价和全课总评复合表, 省去学生桌面满是表格的烦恼。每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 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我设计了争星的简单评估方式—在争星栏里为自己添上一颗星。学生得到一个颗星, 就代表学会一项本领, 接着挑战下一任务, 即习即得,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呈现出最好的学习状态, 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 教师就没必要再讲, 再去讨论, 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课末, 我做了本课的学习总结, 也设计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三维目标情况做总评 (见表格等级部分) 的环节。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给学生, 能使其有一个对自己学习主动的认识和反思的过程, 找出努力的方向, 更激发了其学习新知的愿望。
班级 () 姓名 () 座位号 ()
●学生互相评价, 结伴成长
学生互评学习效果, 既是自主学习本身的客观要求, 又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使课堂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 从外部的转向内在的, 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 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在实际教学中, 我采用小组简要评点和全班全面评价相结合, 开展常态化评价。
案例2:《插入图片》这一课的学习, 根据学习目标, 教师明确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请你用五分钟自学课本并插入剪贴画部分 (1) ~ (5) 点, 独立完成在文档中成功插入一个与文章内容相符的剪贴画。再花五分钟用独立尝试和小组交流的办法, 利用图片工具栏调整图片到合适的大小与位置。另外, 视学习时间允许, 可探索一下图片工具栏中的其他功能。动产生, 成为组长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荣誉。组长有带领本组争优的使命, 并且做好记录。组长首先巡视小组, 了解本组同学的学习情况, 然后对同学的练习进行简单评点, 或给予帮助。重在交换看法和指正错误, 遇到分歧, 一起请教老师帮助或发起讨论。如果有学生演示或全班展示、竞赛的任务, 组长还要与组员一起推选或组员自荐出本组代表。
全班互评在各组代表中展开, 各组的代表综合了组内成员的意见和做法, 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一个组的代表展示, 先说明自己的想法, 然后其余组的同学来评价。由于学生习惯找别人不足, 不习惯肯定别人, 这容易对展示者造成负面影响, 打击积极性。因此, 我要求学生评价必须坚持全面性, 先说做得好的, 再委婉地提出要改进的地方。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评价和展示, 判定优胜组, 在获胜组记录表 (见表2) 上贴上一面小红旗以资鼓励。
学生完成独立学习后, 进入交流环节, 即相互评价。我的课堂没有特别组织教学来进入评价环节。教室中电脑是以八个环形小组式分布的, 正好顺势组成这样的八个6人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 第一个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学生就是本组的组长, 无需教师确认, 自
表2由组长记录, 谁当上组长就记一星, 推出的代表也记一星, 一课中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 会不止产生一次组长和代表。
评价片断:
小组代表展示完调整好图片的文档, 开始评价。
生1:A组文档中的图片选用得很合适, 用花丛图片来修饰描写春天的文字再好不过了, 但是, 我觉得图片设置得太大, 有点喧宾夺主了, 一张图片少了点, 可以加多点。
生2:我们也觉得图片选得好, 值得我们学习, 生1提出的图片要多点我不同意, 太多的图片也不好, 我觉得, 一个页面不要多于三张图, 而且要分散放。
生3:同意生1图片选用得好, 生2说得对, 图不能太多。A组要改进的地方, 我觉得图片放得近一点为好, 不要放到边距上, 这样可以显示出文字环绕的效果。
师:A组的文档比较成功, 三位同学的评价很好, 特别生2的建议很周到, 我都没想到。
这些评价建议源自学生, 是大家达成共识的, 教师只适时综合意见, 有时甚至都不用, 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 这样的评价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及时评价, 引领提高
课堂自主学习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但是, 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好比汽车跑高速公路, 没有匝道就上不去, 没有路标, 就可能走错道。教师的评价就是“匝道”和“路标”。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师评价不同于传统教学, 从“重教”转向“重学”, 重点评学生怎样学, 调动学生的自学情绪, 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 我认为, 教师在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时还应特别注重两点。
1.注重教师评价语言的多元化
教师的评价语言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在教学中, 教师一个褒扬的动作, 一句由衷夸奖或者一个简短亲和的回复指出不足, 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语) 。教师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评价会使学生兴奋不已, 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出现了错误, 教师用巧妙实在的语言, 加以引导、帮助, 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也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学生弯着背操作电脑, 教师轻轻推一下他的背, 学生马上坐直, 一点也不反感;当学生做演示非常成功时, 夸张地拍拍其肩膀, 说一声“你做得比我好”, 顿时拉近师生的距离;当不常回答问题的学生鼓起勇气起来发言, 教师灿烂的笑脸一扫学生的拘谨, 激发起其信心。
在三种语言中, 书面语言往往经常被忽视, 其实, 书面交流更有易于情感交流的优势。教师在个别情况下, 对学生灵活进行书面语言交流, 更能帮助、激励、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3:在学习信息技术下册博客的内容时, 我发现有学生写了一篇详细的博文, 内容是介绍一些热门的大型电脑游戏。博客是全开放交流平台, 这个内容会误导一些学生。但博文版面设计得不错。我在他的博客后面跟帖:“某同学, 老师发现你的排版设计水平真好, 图文结合, 设置美观, 很有天赋。就是内容选择上欠缺些, 感觉是在为游戏公司做广告, 吸引自制力不强的学生陷进去。你想想, 把某个游戏打了通关, 你得到了什么呢?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 还要赔上视力下降, 体质变差, 荒废掉学业, 到最后悔之晚矣。老师估计, 同学们看了, 都知道你是个游戏迷, 是不是呢?”那位学生不久回复了, “老师, 谢谢你。我这就改。被你掌握了, 我玩游戏有点多, 也常吃到老爸的毛栗子 (眨眼表情) 。”
案例4:在学习电子邮件后, 我让每位学生都发一封邮件的作业给我, 主题是:×××, 我想对你说。其中一位女学生写的是“妈妈, 我想对你说对不起”。事情简要经过是她在学校中受了点委屈, 回到家, 正好妈妈说了一下她进门换下的鞋乱放, 妈妈刚搞完清洁工作。她一下升起无名火, 把所有不快撒到妈妈身上, 话语较重。后来她看到妈妈在卫生间悄悄地抹眼泪, 可自己又硬是没认错, 很后悔。但是, 邮件格式有一些小错误。尽管是作业, 但面对学生出现的情感问题, 作为教师不能无动于衷。我回复了邮件, 先指正了格式, 其实我的回复邮件就是一个格式范例。然后也在邮件里, 写了一些悄悄话, 意思是让她勇敢地对妈妈说对不起。父母不管什么时候, 都会原谅自己的孩子, 因为孩子永远是爸妈的宝贝。
以上两个案例, 教师用书面语言轻松解决了问题, 既修正了学生的练习, 又渗透了人文关怀, 也增加了教师的亲和力, 成为学生的朋友, 使学生愉快地去学习。
2.注意教师的评价要真实准确
课堂评价是一种即兴创作, 很考验教师的机智。启迪学生的心灵, 能力技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准确的激励性评价。而错误的评价, 不仅不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案例5:在市级小学信息技术观摩交流课上, 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评价一位学生的文字修饰效果。那位学生将一段文字的字体颜色设成了一行一种, 十多行字, 用了近十种色彩, 而且有好几行选的颜色与文档的背景白色太接近, 有淡黄、浅绿等, 看上去, 已很难看出文字内容。可这位教师的评价是, “你真棒, 真会选色, 把文字做出了彩虹效果, 向你学习!”受表扬学生很得意, 欣然坐下, 向左右学生传授其“彩虹大法”。
这位教师的评价已脱离了生活实际, 不加辨别一味叫好。或许是对学生展示的鼓励, 或许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慷慨地赏识表扬。殊不知, 已误导了学生的审美判断, 引入歧途。
从日常生活出发学习信息技术 篇11
关键词:生活;信息技术;计算机
我校资源配置后,学生的基础相对之前薄弱了很多,学生整体水平没有原来高。通过了解,他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小学时上信息技术课就是打字、上课时让学生上上网,要么就是改上主课。当然进入初中后也不是零起点,面对的是相同的教师、课堂、信息技术课本,用怎样方法去给这些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上课呢?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与总结,我认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社会经验、生活经历,从生活实际出发,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真实、有效、精彩。
一、从生活中了解信息技术
在上初中之前,学生已经遇到了许多信息技术的问题。只是他们以为使用了计算机才是信息技术,没有意识到信息、信息技术就在身边。说话、写字交流,打电话、看电视,在商场购物结账时利用了电脑、将光盘放入电脑观看、从新闻中了解到某些病毒的厉害、会上网查看新闻、下载小游戏玩……这些都使学生获得了信息技术的初步理念。虽然有些模糊,甚至不完全正确,但都为学习信息技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知道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所以在上课时,我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引出信息技术的问题。
在学习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时,我让学生列举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信息:如看到闪电就要打雷,打雷了就要下雨,下雨就要收衣服;从超市的海报中了解商品信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从而引出信息的概念。利用空城计、马拉松等故事引出信息的特征。在学习《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时,我引导学生从甲型H1N1流感的特征中总结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传播途径。
二、利用实物认识计算机
以前学习计算机硬件时我只是单纯地利用图片展示给学生,他们只是有了模糊的印象,抽象的术语。具体的哪个部件叫什么名称、有什么作用,过后都说不上来。如果实物展示,会是什么效果呢?
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有许多电脑要被淘汰,还有一些维修换下来的零部件。认识计算机组成时可以把这些都利用上。之后我不嫌烦,在教室里利用实物讲解,给学生感性的认识。了解各部件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在机房里自己组装计算机,再次认识了内部结构,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作用。
三、通过主题活动,熟练操作软件
1.从兴趣出发学习文档的设计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文字处理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打字阶段,而且打字速度也很慢。我不急于上课铃一响就开始正式上课,而是利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玩打字游戏。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中练习指法,做好热身准备。
掌握了文本编辑、排版的基本操作之后,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在对文档编辑时把所学的知识都用上,看起来很繁琐、很乱,但他们对信息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换衣的小游戏给学生玩,让他们从游戏中感受搭配的和谐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我请学生课后观察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杂志,分析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色彩到结构的搭配,如,标题格式的统一、正文字体的设置……我还展示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下图),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优秀的作品我们也能做出来。
根据每届小报作品比赛的主题,我给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提供相应的素材,组织讨论个人的构思和作品的布局。通过展示作品、评价作品都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在不断地修改中提升了作品的品质。每年都有部分学生獲奖,这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性和荣誉感。
2.联系生活学会数据统计与分析
Excel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枯燥、难以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按部就班,教师讲学生模仿操作,这样变成了信息技术课最忌讳的软件课。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圣诞节快到了,校园超市有打折活动,部分食品7折,部分学习、生活用品6折,比平时便宜很多哟,同学们,我们也去看看吧!(每人最多消费60元)。
学生在选择商品、结算价钱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甄别、整理,熟练使用公式、函数、填充表(如下图)。同时我还对主题活动做了一个升华:要明智消费,购买健康食品;在生活中勤俭节约,懂得关爱他人。要买实际需要的物品,懂得用好每一件东西,攀比是不成熟的表现。并请学生讨论作为一名文明的公民,你认为购物时要注意些什么,有哪些购物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3.从实践中学习图片的获取与处理
获取图片的方式很多,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他们感兴趣的图片。而且网上下载的图片都很精美,大部分都不需要再处理,使前后的教学具有连贯性。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数码相机,我让学生把他们全家出去旅游的照片、个人的生活照打包压缩放在邮箱里,上课时从邮箱中下载获取图片,再从网上下载好看的、有意义的背景图片。通过相应的软件处理图片,修复脸上的瑕疵;通过“抠取”功能,将自己和朋友的图像组合到一张照片上,将自己的图像拖放到喜欢的背景上……制作具有个性化的作品。最后,我与学生一起讨论:谁是你心目中的好朋友,为什么?你最喜欢的背景是哪儿,有什么意义呢?你最想去是哪儿?想和谁一起去呢?从你的图片中又能表达怎样的信息呢?我扩充介绍了一些拍照片的小技巧,相信学生对再次拍照都充满了期待。
4.通过多媒体作品展示家乡美
学生都很了解Powerpoint,他们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接触到大量的多媒体作品——教师的课件。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呈现方式,鼠标一点就会出现相应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Powerpoint的神奇之处。
我给学生展示了我们学校的简介(如下图),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学校的魅力,用到了视频、按钮、超链接、动画、声音、幻灯片的切换等效果,学生会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主题:家乡美。让学生合理规划、有目的地操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家乡,触发他们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到因为有我,家乡可以更美丽、更有魅力。
生活是我们成长的基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从实际生活出发,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将信息技术服务和运用到生活中。
信息技术丰富学习与教育模式 篇12
信息技术不但让课堂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 更加形象直观, 更能是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贴近新课程、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可以为教师的学习、提高开辟渠道。我们学校是我县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示范点, 设施、设备完善, 学校的远程教育资料管理员利用设备及时下载相关的资源, 尽量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步, 老师们或观看远程教育教学资料, 学习、对照, 反思, 检查自己教育教学的不足, 思考自己教育教学的改进方向, 改进点。或者让同步课堂走进自己的课堂, 走进自己的学生, 观摩别的课堂, 别的老师教学、别的学生学习, 让学生反思、学习。同时, 组织年级组教师, 同一学科教师学习、研讨, 思考, 改进教育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学习、培训渠道。
信息技术不但有利于教师, 也有利于广大学生。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什么呢?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就把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作为三个测验项目。阅读能力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衡量:一、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阅读的文字、资料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二、解读信息, 正确解读信息的意义;三、思考和判断力。将所读的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经验相联系, 并经综合判断, 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学习, 可以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 学生不断得到训练, 学生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 解读信息, 思考和判断, 形成技能。从而实现真正的“授人以渔”式的教育。
【信息技术学习】推荐阅读:
语言信息学习技术05-15
翻转学习信息技术06-07
信息技术学习管理06-17
信息技术学习体会07-05
信息技术与混合学习11-26
信息技术研修学习反思08-09
信息技术学习的感想10-19
信息技术素养学习体会08-17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10-14
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变革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