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7-07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9篇)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情况

一、我乡干部基本情况及目前工作情况

1、我乡乡直单位干部基本情况

我乡乡直单位现有在职干部职工57人,其中干部36人,工人21人,18人在乡镇有住房;文化程度为:本科文化1人,大专文化29人,其他27人;年龄结构为:30岁以内有3人,30-40岁有30人,40-50岁有14人,50-60岁有10人。

二、工作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消极不进取。一是好人主义严重,不愿说真话,不敢抵制

和反对歪风邪气,不愿开展相互批评,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二是对前途悲观失望,工作没有积极性。提拔无望的,工作得过且过;即将退出领导岗位的。时时告诫自己“栽花不栽刺”,整日无所事事。三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安稳太平日子。工作低要求,安排了就做,没安排就拖,不动脑筋思考,没有长远打算,安于现状,安享太平。

2、工作漂浮不务实。一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思路、计划、措

施都停留在嘴上,说起来头头是道,落实到实际中却百无一用。二是练好虚功,做表面文章。三是急功近利,沽名钓誉。

3、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我乡部分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较强,但有

部分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个别人员不精通业务,服务质量不高;工作中存在着面无表情的“冷气病”现象。二是“僚气”。官僚作风十足,高高在上,工作不深入实

际存在“走读”现象,一天掐头去尾,有效工作时间所剩无几。

4、生活作风方面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没有发现不良影响。

三、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导致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习引导不够,宗旨观念淡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扭曲了人生价值取向,利己主义思想严重;执行制度不严,督办检查不到位,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都一样。二是乡镇干部工作方式亟待转变。由于乡镇职能发生重大变化,乡镇干部从过去的要钱、要粮变成了“无权、无钱、工作无抓手”的“三无”干部。面对这些新的变化,很多同志不能适应由行政管理向服务社会和群众的职能转变,感到很茫然,一时不知道工作该怎么干了,出现了一种本领恐慌。当前,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1、注重学习。强化教育。要学理论、学业务、学科学知识,强化

对党员干部的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大胆改革学习培训方式,切实突出学习教育的目的。

2、建章立制,恨抓落实。要建立科学实用的学习制度,民主的用

人制度,实事求是的绩效评价制度,勤政为民的廉洁制度,客观公正的奖惩制度,定期通报各种不良行为,严肃查处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3、领导带头、率先垂范。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各级领导要在作

风建设方面率垂范,能从我做起,敢说“向我看齐”。要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基层,听真言、讲实情,为民办实事。

4、加强监督,从严惩处。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内监

督条例(试行)》的规定,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自身形象。各执纪执法部门,在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同时,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坚决制止奢侈浪费,坚决查处违法违纪,力求查处一案,教育一面,规范一片。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高校学生干部学风情况调研情况

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骨干对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学生干部的学风情况如何?本课题组对学生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有校级学生组织、院系学生组织、年级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以及班委, 对大学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干部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

1. 学生干部的调查对象情况 (见下表)

2. 学生干部的学习情况

课题组对全校200名学生干部发放了调查问卷, 对其学生状况、学生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干部中有35%的学生有过考试不及格的情况 (见图1) ;大部分学生干部成绩处于75~80分 (见图2)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干部没有获得过奖学金 (见图3) 。

3. 学生干部的学风情况

在调查学生干部的学习行为上, 有67%的学生干部有过缺课情况 (见图4) 。

二高校学生干部学风情况调研分析

1. 高校学生干部学习态度端正

学生组织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锻炼平台, 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学生组织的成员学生干部, 大部分学生干部都能牢记学生的根本任务, 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根据调研, 有70%的学生干部认为, 因为工作原因逃课都是不正当的理由, 而且有88%的学生干部认为学生成绩的好与坏与是否做学生干部没有关系。

2. 高校学生干部学习成绩有待提高

高校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干部成绩不容乐观。根据调研本次调查对象中有35%的学生干部有不及格课程记录, 有8%的学生干部学分成绩在60分以下。目前有24%的学生干部认为担任学生干部会对学习有影响, 62%的学生干部认为有一点影响, 但是问题不大, 有14%的学生干部认为影响较大, 有点力不从心。根据以上的情况调查, 作为优秀的学生干部, 学习成绩还需要提高, 特别是学习能力。

3. 高校学生干部的学习能力需要加强

学习能力是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 这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更是社会和就业单位终身学习的要求。作为学生干部, 既要为同学们服务, 也要完成自己的学业, 学生干部的学习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根据调查, 61%的学生干部一周的时间中有25%~50%的时间用于思考工作, 这必将对学生干部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不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会对学生干部完成学业造成困难;60%的学生干部还没有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更多的是应付考试、跟着其他同学学习或根本就没有考虑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8%的学生干部认为工作用掉了太多精力, 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用于学习;15%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时间很难分配, 想学习, 但是总是协调不好。35%的学生干部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非常需要提高, 60%的学生干部认为需要提高, 14%的学生干部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

4. 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模范力不够

角色通常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 是老师的助手, 学生自我管理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在高校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学生干部的角色决定着他们是老师和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和桥梁, 学生干部模范力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感召效应。学生干部的学风也影响着班级、年级, 甚至是学校的学习风气。学生干部的成绩和学习行为都体现着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模范力, 调研发现, 63%的学生干部没有获得过奖学金, 学分成绩在80分以上的只有23%, 33%的学生干部有过逃课记录, 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学生干部的模范力需要提高。

三学风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的双向构建

1. 加强学生干部行为养成教育, 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高校学生干部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任务, 要求学生干部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特别是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因此, 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行学习养成教育对于学生干部自我学习和自我约束意识提高, 对促进学风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行为是学生干部在学校中的重要行为, 通过制定学风建设规章制度和政策, 规范学生干部的学习行为, 树立学生干部良好的学生干部形象,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干部的学习习惯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遵规。学生干部首先要培养责任意识, 具有学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明确自己是学风建设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形成主体意识。第二, 时间管理。学生干部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学业, 还要组织或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 势必会给学习安排造成一定的影响, 学生干部要学会进行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 做到科学地将学习和工作协调开展。第三,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是学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干部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利用科技创新吸引更多同学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善学风建设。第四, 勤奋。《孟子·告子下》中,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学生干部要成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勤奋好学的作风, 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干部。

2. 建立与学生干部心理契约, 激发其学习动力

“心理契约”又称“心理合同”, 是过去20多年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心理契约现象存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 将“心理契约”引入高校学风建设领域可以推动高校的柔性管理,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高校的感召力, 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心理契约”, 是指高校学风建设活动中存在的一系列师生之间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 是师生双方相互期望的有机集合。具体而言, 就是高校通过各种学生能够接受, 特别是接近学生实际的教育途径将学风建设的要求传达给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于学风建设的坚定信念, 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成才服务, 并将这些信念转化为期望, 使学生感觉到教师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是能形成优良学风的。同时, 教育者还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感知到他们愿意而且希望学生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 并且引导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表达对学风建设的合理诉求。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教师通过与学生干部谈话、座谈、班会等形式进行沟通, 传达学风建设的信息, 运用情感的激励, 文化的营造来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心理契约, 与直接明确表达学风建设的信息相互补充, 使学生干部与高校教师共同形成学风建设目标的期望, 促进学生干部的学风从被动的参与转为主动的行为。

3. 制订学生干部学风建设监测与激励制度, 动态把握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干部群体的特点, 建立学风状况监测制度。一方面, 对学生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把握, 另一个方面, 利用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影响效应, 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特别是建立学生干部学习预警观测制度, 对于学生干部中出现成绩明显下滑、厌学心理、出现心理问题等情况, 及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疏导和学习指导帮助, 给予重点关注, 把学生干部在学习上的问题解决在初级阶段。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学习水平, 为培养成绩优、作风硬、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打下基础。学生干部的学风有所提高对促进形成全体学生的良好学习风气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 高校的学风优良也会促进学生干部工作更加积极主动。

4. 培养学生干部的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干部的模范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有所改变, 高校已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努力方向。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中坚力量, 要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组织协调能力强, 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 对学风建设等学生工作开展才能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 学生干部的培养与学风建设具有双向作用, 一方面, 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学习, 这里所指的学习不仅包括在第一课堂学习, 还包括第二课堂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也不仅限于专业课的学习, 还有科技创新学习、文化学习等内容的学习, 这些学习在丰富学生的内涵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校园学习进行了有效的调节, 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 主动参与, 彰显能力, 发挥作用, 树立典型, 在学生中起到模范的作用, 可以有效地推动学风建设,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参考文献

[1]陈根、谢莹.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下) , 2010 (7)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一、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

建设情况:根据有关统计,目前xx市共有162个乡镇(街道办,其中有148个乡镇,14个街道办。国家“xxx”规划纲要提出,到“xxx”末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XX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县确实加大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央、省先后给xx市共下达1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国家和省、市、县先后投资6800多万元,用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90个,有47个在建,还有7个正在选址。另外,还有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列入国家、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争取。

运行情况: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的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正常运行的只有31个,占到建成数的三分之一,投入运行的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且当地群众非常喜爱文艺活动,加之乡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又有比较稳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二种情况是开展活动断断续续,没有固定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一般,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且大部分群众不十分喜爱文艺活动,加之这些乡镇领导也不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安排固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三种情况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空架子,既没有基本的开展活动条件,也没有具体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乡村和当地群众经济条件也非常不好,由于这些地方的中青年群众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员,加之当地领导也不够重视此项工作,没有专门或者业余的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二、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乡两级有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家投资加强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高科技技能培训;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农村的各类文化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各种文化遗产、指导群众开展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是,到了县、乡这两级,大部分领导只考虑经济指标的增幅和安全系数,导致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综合文化站至今还没有建成,严重影响了国家战略意图的如期实现。

二是严重缺乏专职或者兼职的指导管理人员。

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90%的没有专职的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有极少部分有的也大多老龄化,或者是乡镇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指定的不懂文艺业务的乡镇干部,根本无法指导管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由于严重缺乏宣传文化指导管理人员,致使国家和各级投资建设、配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优质文艺活动器材也大部分处于无人管理的闲置状态,有流失的危险。

三是开展文艺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按照国家“xxx规划”的要求,到去年年底xx市65%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已经建成,但是,由于建设之初各级既没有考虑指导管理人员的及时配备,更没有考虑落实运行经费,致使建起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大部分由于缺乏运行经费因而不能投入运行,基本形同摆设。

四是投资规模不科学,运行管理不规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市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规划不科学。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场所有余,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等情况。还有就是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管理很不规范,特别是有不少县(市、区)的乡镇和当地的县级文化主管部门争实施主体、争产权管理。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完全由国家和省、市投资建设的,建设实施主体和产权管理归当地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由国家和省、市、县、乡(镇)共同投资建设的,建设实施主体和产权管理,按照投资数额的大小由投资大的一方负责。xx市的大部分乡镇领导没有掌握国家的有关政策,导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征不了地、选不了址,管理互相扯皮,致使该建的至今还没有完全建起,建起的标识不清楚、管理不规范、活动不开展。缺乏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纳入四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并且明确强调要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以经济、政治建设促进文化和社会建设,以文化建设推动经济、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努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配备人员,强化管理,扎扎实实抓好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去年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宣发【XX】14号),按照文件要求,结合xx实际,市委宣传部初步拿出了贯彻落实中央六部委文件的实施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中央六部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关意见精神,尽快配备县、乡、村三级的宣传文化人员,特别是要尽快统一配备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宣传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同时,要组织开展培训,加强队伍管理,理顺管理渠道,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要加大投入,核定经费,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活动经常化。各级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做到每一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国家投入不少于5万元,省级投入不少于3万元,县级财政不少于1万元,乡、村级投入不少于1万元,要把这些投资纳入各级的财政预算加以落实。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县、乡、村通过进行市场化运作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以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挥最大功效,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分发问卷调查表200份;

个别访谈42人;

并开展了档案查阅等活动。通过调查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我县后备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并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现状

我县目前共有科(局)级后备干部244名,其中正科级后备干部61名,副科级后备干部183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平均年龄36.9岁,其中30周岁以下30人,占12.3%;

31-35周岁71人,占29.1%;

36-40周岁73人,占29.9%;

40周岁以上70人,占28.7%。二是文化程度整体较高。大专及以上学历240人,占98.4%,其中:研究生4人,占1.67%;

大学学历181人,占75.4%。三是结构逐步优化。后备干部中,女性68人,占27.9%;

民主党派及无党派后备干部32人,占13.1%。

二、我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规定》,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强化机制,推荐选拔后备干部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通过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努力扩大视野,拓宽渠道,形成了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推荐选拔机制。定期开展县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乡镇和部门党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后备干部工作,2008年还专门召开了全县领导干部会议进行民主推荐。二是建立公开选拔机制。通过开展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将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之中。2002年以来,结合3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我县已同时公开选拔产生31名后备干部。特别是2008年我县通过公开推荐选拔副科级后备干部,确定了200名左右的后备干部名单,其中50名左右近期可提拔使用;

同时通过竞争性选拔副科级后备干部,选出了党政、政法等5个类别的11名后备干部。三是健全联合育才机制。完善与统战部、团委、妇联等联合“荐才育才”机制,定期开展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后备干部专项推荐工作,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民意好的干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近年来,后备干部的选拔渠道不断拓宽,方法不断改进,较好地把各方面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并逐步形成分类别分专业的后备干部名单。

2、创新培养模式,后备干部实际工作能力逐步得到增强。着眼于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通过“三个定”培养模式,对后备干部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使之不断成熟,逐步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定向培训。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工作经历后备干部的成长规律和特点,逐人确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有计划地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培训,特别是抓好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的教育。近年来,我县先后举办了中青年干部、县级部门中层干部等培训班和年轻干部、党外干部专题研讨会,累计培训干部1000多人次。通过培训,后备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和执政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二是定岗锻炼。在加强学习培训工作的同时,坚持把实践作为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基地锻炼、上挂学习、参与中心工作等方式,注意把年龄较轻、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放到重要部门的关键岗位和主要领导岗位上进行锻炼,或结合我县调派援藏、援疆和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等活动,有意识地选派到条件艰苦、工作局面复杂或工作起点较高的地方工作,后备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出台了《关于建立嘉善县“青年干部实践锻炼基地”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开放型经济、党建工作、文化建设、群众工作、城市建设管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等六大类共十五个“青年干部实践锻炼基地”,使后备干部在“基地”锻炼中经风雨、增阅历、长才干。据统计,2007年以来,共抽调156名35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参与村规模调整、村级组织换届、征地拆迁、项目推进、文明创建、学习实践活动等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

乡镇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下辖开平、台山、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以及新会、蓬江、江海三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属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70,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既有人均收入名列全省前茅的先进乡镇,也有连饮水都困难、经济相当落后的农村地区,因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千差万别,乡镇图书馆(文化馆)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全市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令人忧虑,主要表现:乡镇图书馆数量不断减少,功能日渐萎缩。缺乏长远的规划,或者说地方政府尚未真正重视图书馆建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省各地开展创建群众文化先进县、区和先进乡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乡镇图书馆建设。

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达标活动的开展,图书馆(室)的建设作为“文明村”的硬性指标,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图书馆,其中,不乏设施先进、藏书过万、管理规范的农村图书馆,如蓬江区荷塘镇图书馆、白石乡文化中心图书馆,新会区双水镇、罗坑镇图书馆,棠下石头乡、五丰村、鹤山共和镇、恩平圣堂、沙湖,开平水口、关氏、司徒美堂、台山海宴华侨农场等为数不少的乡镇图书馆,一度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亮丽的风景。如今,许多图书馆名存实亡。一方面是乡镇图书馆数量和功能的萎缩,另一方面,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渴求难以满足。

导致**市乡镇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乡镇图书馆尚未列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缺乏一种保障机制。在各地政府创建群众先进文化县、区和示范县、区的文件中,对乡镇图书馆建设只要求有普及率,没有提出巩固率的要求;

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被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被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办馆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

三是图书管理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工作不到位;

四是藏书质量不高。在藏书中有的是东拼西凑发动单位和个人捐献而来,有的是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馆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

六是县(市)图书馆对乡镇图书馆的辅导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市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思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而乡镇图书馆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没有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和普及,就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繁荣。

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乡镇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力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全市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分解落实到县市、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或每个阶段对图书馆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制定落实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将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

3.增加投入。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本级出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等办法,广开资金投入渠道。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1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及改革情况

1.1 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及改革

祁连县畜牧兽医站始建于1957年, 之后该县的8个乡镇也相继成立了乡级畜牧兽医站, 并由县畜牧兽医站统一管理。1987年祁连县进行防疫体制改革, 乡镇兽医站的人、财、物归乡级畜牧兽医站管理, 业务工作仍由县畜牧兽医站指导, 实现了行政与业务管理的统一, 形成“双重”管理机制, 为日后“双规”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打下了基础。同时, 加强对村级防疫员队伍的管理, 使其防控动物疫病的能力得到提高。

改革开放促使祁连县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 牲畜存栏量大幅增加, 疫病防治任务日益艰巨, 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现有的动物防疫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为此, 祁连县2006年进行了第2次兽医体制改革, 成立了祁连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加强跨省运输动物的检疫监督工作, 祁连县于1996年和2005年相继成立了“峨堡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野牛沟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 负责跨省运输动物的检疫、监督和管理。

为了稳定和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给农区每个村配备1名动物防疫员、牧区每个社配备2名动物防疫员, 并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待遇且纳入财政预算;同时,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 加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的力度, 形成县、乡、村动物防疫、疫情测报、应急处理三级网络, 使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1.2 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至2006年先后实施了县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冷链体系建设、检疫监督仪器设备配置、疫情测报体系建设、兽医站实验室建设、两次乡站建设等项目, 将县、乡畜牧兽医站的基础设施、人员及仪器设备落实到位, 实现了疫病防治由单纯的临床检查、被动的应急处理向主动的疫情普查、监测、预警过渡, 使疫病诊断手段和应急处理能力大幅提高。

1.3 动物防疫管理机制

第1次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形成了疫病防治“双重”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祁连县又逐渐形成行政、业务“双规”机制, 对保障本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1996年青海省动物防疫“双规”目标责任制观摩大会在祁连县召开, 疫病防治“双重”管理模式在全省得以广泛推广, 随着行政和业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双规”制也不断完善。2006年第2次兽医体制改革, 进一步加强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队伍建设, 并制定和完善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考核办法, 这是“双规”制的进一步延伸。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动物防疫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得到拓展, 动物防疫已不再单指动物疫病防治, 而是涉及公共卫生安全、动物产品贸易等诸多领域, 需多部门协同才能完成的重要机制。动物防疫管理机制在法制化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 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2 乡镇兽医站建设情况

2.1 机构设置

祁连县7个乡镇, 共有乡镇兽医站8个 (原柯柯里乡兽医站在乡政府撤并时得以保存) 。乡镇兽医站人、财、物由乡镇政府管理, 人事调配由县农牧局负责, 业务工作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

2.2 人员组成

祁连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3名 (其中具高级职称者4名、中级职称者20名) 。乡镇兽医站共有事业编制人员53名, 现有在编人员42名;所有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均为畜牧兽医专业人员, 其中, 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37名、占88.1%, 中专学历者5名、占11.9%;年龄35岁以上者38名、占90.5%, 年龄35~50岁者12名、占9.5%。

2.3 经费来源

2009年兽医体制改革后停止收取动物防疫费, 所有乡镇兽医站办公经费均来自财政补助, 年经费预算4 000元/人。

2.4 基础建设

各乡镇兽医站在乡镇兽医站建设项目及新增建设项目的支持下, 新建了办公、宿舍及仓库用房, 配备了检疫工作箱、冷链设施 (冰箱) 、离心机、采样设备、电脑和可追溯体系建设设备等共计139台 (套) , 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 固定财产总额达114.4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可基本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2.5 乡镇兽医站建设与改革总体情况

乡镇兽医站建设与改革情况见表1、2。

3 乡镇兽医站改革成效与经验

两次兽医体制改革使祁连县动物疫病防治形成了“双规”管理模式, “行政规”负责动物免疫密度, “业务规”负责免疫质量, 层层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 保证动物防疫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确保动物疫病免疫的质量。尤其是2008年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管理进行了加强,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业务考核办法 (标准) 。牧业乡镇每个社设2名动物防疫员, 农业乡镇每个村设1名防疫员, 使全县村级动物防疫员增加到186名, 还将防疫员生活补助列入了县财政预算 (牧区6 000元/人、农区3 600元/人) , 稳定并完善了基层防疫队伍, 夯实了动物防疫基础, 村级动物防疫员已成为本地区动物疫病防控一线的主力军。

4 乡镇兽医站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动物疫病防控已由被动防疫向疫病监测、检疫、疫情预警全方位主动防疫过渡。乡镇兽医站工作重心由单纯免疫注射向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产地检疫转移。目前的管理体制面临诸多挑战,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身体系建设存在缺陷和工作经费投入不足2方面。

当前的畜牧、兽医、检疫一体化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实际工作需要, 实际工作中难免顾此失彼。如县、乡两级兽医站隶属关系不明, 加上近年来工作借调现象普遍, 42名技术人员因借调等原因离岗者多达14人;另外, 乡镇兽医站虽然业务上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和管理, 由于不存在直接隶属关系, 业务工作存在县、乡脱节现象, 不少工作力不从心或流于形式。

目前, 牲畜本品种选育、良种补贴等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量日益增多, 乡镇兽医站既要搞好防疫工作又要配合好乡政府的行政工作, 还需从事畜牧工作。而乡镇兽医站经费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上述原因造成基层防疫技术力量不足, 产地检疫工作由于没有专职检疫人员难以正常开展。

5对乡镇兽医站建设与改革的建议

某镇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篇7

近年来,XX镇党委严格落实市委、县委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各项决策要求和安排部署,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建设“三专”干部队伍。根据这次调研的主题和要求,结合我们XX镇实际,下面就相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将思想教育作为“头号工程”。

一是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筑牢政治信仰之基。二是抓住“关键少数”,深化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定集中学习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每月一次“集体学”、每天至少一小时“个人学”,学理论、学政策、学精神,确保领导干部思想能紧跟新时代发展形势。同时,将机关干部教育纳入共产党员“淬火工程”,形成常态化学习,并将脱贫攻坚、安全环保、镇村建设等专项工作纳入学习培训课程,增强干部专业化能力。

(二)将干部培养作为“重点工程”。

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使用起来。一是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选派XX年轻干部作为包村干部,选派XX名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信访维稳、办事处等吃劲岗位磨炼,选派XX名年轻干部到县级有关部门挂职锻炼。二是完善干部考察考核机制,加强平时考核,适时开展重点工作督查,全面掌握干部工作情况,2021年有X名上考核结果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和进一步使用,年底考核X名年轻干部被评为“优秀”,这也将成为我们下一步重点培养提拔的对象。三是有效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严格落实乡镇补贴、车补等有关政策,春节、中秋等重要节点按标准落实福利待遇,每年对机关干部进行免费健康查体,对特殊时期如疫情防控等期间进行免费就餐,让干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三)将激励管理作为“增效工程”。

坚持正向激励和从严管理相结合,树立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一是严格落实基层干部绩效奖励制度,制定《XX镇绩效奖励发放方案》,以干事成绩和工作表现为基准,划分系数等级,实现“能者多得、干事者多得”,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二是实施“对标一流比作为、争先进位抓落实,我是XX人、我要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做到“年初有承诺、年中有小结、年底有亮相”,作为年底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充分营造争先进位、担当作为的浓厚干事氛围。三是严格日常监督管理,镇纪委每年对机关干部开展廉政谈话,组织开展“四风”专项整治等行动,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于违法违纪、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者依法依规进行谈话提醒或组织处理。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训少。

一方面,由于乡镇基层条件有限,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业务或技能培训相对较少,且基本没有连续性的培训,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干部接受新生事物相对较慢,干部队伍整体干事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年轻干部基本都在重要岗位上承担重要责任,难以抽出较长时间进行脱产培训学习,这也成为“三专”队伍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

(二)责任压力大。

XX镇站所、办事处共X个,上级分配行政编制X个,事业编制X个,当前已全部满编。编外人员X人,所有职工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共X人,学历在大专以上的X人,除去因病因事难以正常履职的,实际能够担任重要工作的不足X人,且专业性人才极度匮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干部都是“身兼数职”,甚至有的部门只有负责人一个“光杆司令”。上级多个部门的工作压到乡镇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干部身上,基层干部责任和压力重大。

(三)政治待遇低。

乡镇干部职务升迁机会少、进步渠道窄,面向基层公务员进行的招考也比较少。许多干部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尤其是在事业编制及工勤身份的干部,他们与公务员干一样的工作,但享有的待遇却有很大差距,如工资无车补、进步无政策。他们中不乏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经验阅历多的干部,任劳任怨干好工作,却因为身份问题难以得到升迁,“抬头就是天花板、一眼就能看到退休”,大多数到退休也就是正股,政治待遇难以理顺。

(四)思想易僵化。

个别干部受制于年龄、学历等因素,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很难适应当前的工作形势;个别干部受身份限制升迁无望,对政治前途失去信心,容易出现消极心理;个别干部在繁冗的责任压力下,怕“出事”怕“担责”,对待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存在“多干会出事、不干不出事”的逃避心理。面对这些情况,镇党委、政府虽努力调整,但仍出现了乡镇干部“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这种畸形状态。

三、几点意见建议

(一)提升基层干部专业能力。

客观分析干部队伍素质状况、准确把握现实工作需要,制定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并坚定不移地推进到位。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总要求,针对各乡镇实际,围绕“双招双引”、脱贫攻坚、镇村建设等专项精准培训,突破进党校、上大课的单一模式,灵活培训手段,适时开展脱产集中培训,组织年轻干部走出去,切实优化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思维、提高专业能力。

(二)提高基层干部政治待遇。

建立更为多样化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拓宽用人渠道,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断改进和完善竞争性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注重“人岗相适、双向选择”“重成绩、讲民主”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倡导“公开选拔”和“破格提拔”,从基层公务员、事业编的干部中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干部到各级领导班子中,为乡镇干部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

基层村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8

一、当前村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在我县1005个村(居、社区)委会中,村固补干部3439人,其中男2699人,女740人;35岁以下的479人,36岁至45岁的1438人,46岁至60岁的1430人,60岁以上的92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的291人,初中文化的1613人,高中文化的1388人,中专及以上文化的147人;村党支部核心作用发挥好的村492个,一般的480个,差的33个。村级后备干部总共1547人,其中35岁以下的881人,36岁至45岁的538人;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的254人,高中文化的882人,初中文化的287人;具有一技之长的867人。

总的来说,我县村干部整体素质较高,是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大部分村支“两委”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农村工作,完成各项任务,主动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严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群众反映好的约占75%。工作能力和责任性一般,但能开展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群众反映一般的约占20%。政治觉悟不高,工作责任性不强,工作方法简单,各项任务完不好,群众反映较差的约占5%。

二、前段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村干部队伍建设做为农村工作的重点,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农村深入开展了“三心三为”、“三热”、“四民”、“三个代表”学教等活动,加强了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改进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积极利用农函大、乡镇党校、党员电教等形式,加强了村干部的实用技术和工作业务培训,增强了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村干部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展村级财务清理、村务公开活动,实行村帐乡(镇)管,加强了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村干部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广大村干部摒弃了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稻谷加红薯”的传统农业意识,树立了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搞农业开发和“公司加农户”生产模式的新观念;摒弃了小富知安、小打小闹的保守意识,树立了敢创敢干、办大事、搞大开发的新观念;摒弃了计划经济时代条件下的旧思维、旧方式,树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特别是一些扶贫村通过扶贫建整及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村干部认清了形势,理清了思路,振奋了精神。

二是村干部管理逐步规范。从1999年起,我县相继实施了村干部述职评议、村级财务清理、村务公开、村委会直选和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选举、决策、参与、监督体系,使村干部管理逐步走向了公开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出台了《隆回县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对农村村级干部的任职条件、职数配备、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奖惩监督等7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县委组织部、农办、县文明办制订具体细则,每年对村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精神文明建设和计育综治工作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村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人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评议。对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年内连续外出2个月以上或累计外出3个月,以及受到留党察看、行政拘留处分,或两次被群众评议为“不满意村干部”的村干部,及时予以调整。

三是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经过近几年的村干部建设,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为主,以老带新的村干部队伍。从我们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在3439名村干部中,45岁以下占的41.8%,较1999年上升2.3百分点,其中35岁以下占13.9%,较1999年上升4.1个百分点;46岁至60岁的占41.5%,较1999年下降2.6个百分点;60岁以上的92人,占比例很少。从农村的工作实际来看,这种年龄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有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但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在群众中威信高,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要求。

四是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我县十分重视对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村干部的选任时提出了文化要求,同时积极利用农函大、乡镇党校、党员电教等形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使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在全县3439名农村固补干部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44.6%,较1999年上升了11.2个百分点,且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的147人,占4.3%,较1999年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的占46.9%,较1999年降低了8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的291人,大多是工作经验丰富、威信高,受群众拥护。今年起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1万元在县委组织部建立了“隆回党建”网站,在县委党校建立了中央党校卫星教育站,26个乡镇建立了电脑网络,分期分批组织农村党员和村组干部接受远程教育培训。今年来,已先后举办村党支部书记、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12期,1000余名村干部和后备干部接受了远程教育,210名村组干部(包括后备干部)通过远程教育获得了中专毕业证书。

五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稳中有进。我县重视后备干部对伍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在人员类别、年龄和文化结构方面比较合理,且大部分有一技之长。在1547名后备干部中,80%是科技专业户、致富能手和私营企业主,73%是高中、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57%,36岁至45岁的占16.4%。高中以上文化的占73.4%,初中文化的106人。56%的后备干部掌握了种养、加工或驾驶等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家庭经济比较富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村干部队伍建设中,部分村和村干部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选拔任用的民主程度有待提高。

部分村在村干部选任方面,仍然存在沿用传统方式多,新的方式少,村党支部“两推一选”等好的做法还没有全面推行,不能很好地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在村委会选举中,部分村民的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有些村民怕耽误农活,不愿参加投票,在选组长时,则干脆抽签了事或轮流担任。

(二)教育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村干部教育培训机会少,制度难健全。对村干部的培训极少数乡镇没有形成制度,个别乡镇一年到头难得举办1-2期村干部培训。二是培训的内容贫乏,主题不突出。大多是传达贯彻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和传授普通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对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实用技术、特别是新农业技术的内容教少。三是培训方式简单,手段不先进。一般是采取订阅农业报刊杂志、播放电教片、发送农业科技资料等形式,很少请专技人员授课、实地培训或外出参观,效果不理想。

(三)管理监督工作有待加强。

一是村民对村干的监督流于形式。近几年,各村进行了村级财务清理,实行了村务公开,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对村干部的监督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仍有极少部分村财务清理走过场,村务公开内容不及时、不完备、不真实。村干部的离任审计工作一部分村没有正常开展。本应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大事,一些村却由村干部几个人说了算,村民一年到头甚至几年也没开一次村民大会。二是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难以到位。就目前的管理体制来说,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还没有一套全面有效的且操作性较强的制约机制,一般只有乡镇农经站每年例行进行一次村级财务审计。

(四)极少数村班子战斗力不强。

一是少数村支两委班子不团结。存在支部书记独政和村委会揽政、“两委”争政或搁政现象,村干部互相扯皮,互相拆台,工作互相推诿,个别甚至把这种权利之争作为家族、宗派势力谋取利益的工具。二是少数村干部工作不安心。根据统计,在家不安心工作的村主干89人,占村主干总数的近2.6%,这还不包括其他一般村干部。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村干部188人,其中村支书19人,村主任36人。三是少数村班子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在群众中没有威信。

(五)后备干部队伍培养难。

一是后备干部人数较少,全县1005个村(居、社区)委会,后备干部只有1547名,平均每村不到2人。二是培养方式滞后。一般村对后备干部只确定好人就算了事,平时缺少有意识的帮带和专门的培训。三是一部分后备干部外出务工,培养管理难以到位。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要客观面对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既要分析客观方面的原因,也要寻找主观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农村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村干部难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基层工作复杂多元化,方方面面的“穿针引线”主要靠村干部来完成,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农业税收各项工作都是硬指标,马虎不得。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工作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加快发展经济,如何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村产业化成为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全面完成这些任务,村干部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现在村级工作难度普遍增大,“粮要户户催,税要家家追”,不少农民对政策和法律“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使得村干部常常感到难以适从。

(二)社会环境不好,村干部待遇差,村干部不想当。

当前,农村黑恶势力和民族派别势力仍然严重,各种矛盾纠纷和遗留问题较多。村干部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工作中有时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且还会受到人身攻击和安全威胁。某些舆论导向的偏差,也激发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不满情绪。致使不少村干部产生了“与起得罪人,不如当村民”的想法。如六都寨镇阳家村支部书记廖昌任,几年前家中无缘无故起火,房子被烧毁损失2万多元,今年3月家中的一条牛、两只猪、一支狗又无缘无故死亡,经化验,均系中毒而死。怀疑是工作中“得罪”过的人所为,但又没证据。同时村干部待遇差是他们不想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经济待遇低。我县村干部的工资为1000到3000元不等,经济好一点和人口多一点的村能拿到3000元,经济条件差或人口少的村,有时还拿不到1000元。同时工资一般与工作绩效挂钩,往往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工作量大,收入偏低,家庭负担又重,使一些村干部难以承受。二是政治待遇差。这几年截断了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国家干部这一通道,使村干部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政治上没奔头。三是退下后没想头。现在村干部基本上没有投养老保险,他们退下后,生活上没有保障,有时还要受些凉言冷语,挨些白眼。这些,严重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村级负债严重,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无力当。

现在大部分村都在负债运转,发展举步维艰。各项税费尾欠已成为农村工作的最大难题,少的几千元,多的数万元。村干部经济收入好一点的,用自己的钱垫,村干部贷款交农业税和其他任务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地方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除少数村有集体经济场或农贸市场可为村增点收入外,大部分村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村里办任何事情都要向群众“伸手”,致使村干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制度难以操作落实,村一级运转更加困难。目前,村干部贴钱办事,工资报酬难到位,灾减、军属优抚正常的开支难保证,村干部在群众前说不起话等现象很普遍。

(四)个别村干部素质较低,思想保守。

一是少数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政策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二是极少数村干部思想保守,占位思想严重,不愿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三是个别村干部与村黑恶势力和宗族派别势力交织在一起,影响了村干部和党组织的形象。四是“等、靠、要”思想严重,自我发展意识差。强调客观情况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少。如去年一些扶贫村因今年扶贫计划调整而没有纳入重点扶贫,少数村干部和群众就有想法,说:我们不靠政府,政府也不要靠我们。

(五)对政策法律认识模糊,民主法律意识不强。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已颁布实施多年,但相当部分的村干部和群众并没有进行认真全面的学习,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认识模糊,对村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含义一知半解。如有些村干部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官自治”,不愿接受乡镇的监督和村民的监督。有些村支书认为领导核心作用就是要包揽一切工作;有些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产生,不愿接受村支部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部分村民受封建专制残余思想的影响,当家做主意识不强,没有实行村自治本应有的思想文化基础,对参与村务管理的自觉性不强,对村干部的监督不力,使村干部缺少制约。少数地方的村民甚至对村干部的换届选举漠不关心,致使选出的村干部素质低,不能完全体现全体村民的意志。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制教育,进一步理顺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实现以人治村向依法治村的转变。

1、加强村干部、村民和乡镇干部政策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政策法制观念,依法治村。特别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正确认识和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员会、村党支部与村委员会、村民与村委员会几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各村党支部要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委会要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村民要增强当家作主和民主法律意识,主动参加对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乡镇干部要加强政策法律、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提高指导水平。

3、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打击报复村干部的不法分子,要依法惩处,确保村干部人身财产安全,为村干部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探索村干部管理新途径,实现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1、改革村干部选拔任用方法。一是要大力选拔靠得住、有本事、优秀年轻的村干部,选准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在村支部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在村委会选举中,严格进行直选。在不违反有关法律的前提下,可借鉴国家公务员管理方法,试行村干部公职化管理。二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工作。每年要组织一次村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采取“二考一公示”的方法,保证每村不少于3人。注重从科技专业户、致富能手和高中、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中选拔培养“一把手”后备人选。

2、改进村干部教育培养方式。一是抓观念更新,引导村干部牢固树立发展和创新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二是抓岗位培训,增强村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对村干部进行岗位素质培训。对新任职的村干部,凡年龄在45岁以下的,参加任职资格培训,考试合格者,取得任职资格。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村级后备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三是抓学历教育,提高村干部文化水平。每年可挑选部分优秀年轻村干部到大中专院校短期培训,或参加党校、电大学历进修。支持和鼓励村干部参加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四是抓致富技能培训,发挥村干部带头致富的作用。每年不定期地组织村干部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位村干部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使6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带头致富模范。树立一批勤劳致富、科技致富的村干部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可试行村干部挂职交流,进行村与村之间交流或上挂乡镇农办、农业站等部门学习锻炼。

3、拓宽村干部管理监督渠道。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村干部的内部自我监督。建立健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集中研究、民主决策村务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村务公开监督工作力度,规范公开办事的程序,扩大村务公开的范围,增加工作透明度。实行村干部向村民述职制度,保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和决定村级事务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谈心谈话和诫勉制度,及时了解村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等全面情况,完善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村级“一把手”重大事项报告档案。四是探索审计监督新途径,加强对村级“一把手”的任职审计。对村级“一把手”不定期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离任的村干部要进行离任审计,并将结果向群众公布。

4、强化村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明确责任机制。实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把手”负责制,并按照职位分工确定每位村干部的岗位职责,做到权责一致、责任明确、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二是完善目标机制。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任期目标和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三是强化考核机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根据各村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在确定考核指标时,既突出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又对其它方面做好充分考虑,赋予相应的分值,方便具体操作。坚持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和乡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四是严格奖惩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积极运用奖惩手段,对一些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富有进取心和奉献精神的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村干部,给予提拔使用,吸收到国家干部队伍中来。建立末位淘汰制度。对村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处在末位的或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给予辞职或免职处置。通过考核和综合衡量,对不履行职责、没有实现自己承诺、处在末位的村委会成员进行离岗教育或召开村民大会依法予以罢免。

(三)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提高村干部待遇。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9

一、基本情况

1.大型农机具数量增多, 存放难的问题日益明显。自2005年开始大规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 鄄城县农机保有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3年底, 鄄城县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 173台, 配套机具26 180台套, 农机总动力119万k W。仅2013年, 在国家1430万元政策补贴的拉动下, 带动农民投资47 770多万元, 新增各类机械4104多台套。如何解决新增机械的管理和存放问题, 正逐步成为鄄城县农业机械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各户购置的机械大小各异, 大型机械进不了院子, 农机具大都露天停放, 风吹雨淋日晒, 自然损毁大, 占用道路, 影响村容村貌, 还存在被偷盗等不安全隐患。

2.农机合作社规模小, 各项设施有待完善。截止到2013年, 鄄城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多达73家, 有各类农机具2760台, 注册资金总额17 562.5万元, 固定资产总值8300万元。但只有标准化库房面积5638 m2, 维修车间面积978 m2。入社机械仅占鄄城县机具总量的12%左右, 绝大部分农机户都处于自购自用阶段, 对入社认识不够,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管理有待规范。

3.鄄城县农机具能够入户存放的数量很少, 大部分农机具都是各自露天存放, 使用后维护和保养跟不上, 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农机大院建设的滞后, 已阻碍了我县农业机械化进程, 制约了鄄城县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存在问题

1.资金缺乏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 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热情空前高涨, 农业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相关的管理政策还不配套, 2013年国家投入鄄城县农机补贴资金1430万元, 却没有对农机大院的政策性配套补贴资金。对一个有35户的农机合作社来说, 建设一座农机大院, 除去征地和土地租金外, 按每户入社群众建一间车库计算, 加上场地硬化、办公室、维修配件车间建设, 约计45万元左右。假如这些开销均摊到每个入社群众身上, 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相对其他产业来讲, 农业属弱势行业, 农民属弱势群体, 若没有上级资金的有力支持, 仅凭社员的自身力量难以完成。

2.场地制约问题。这是建设农机大院的首要制约因素。农机大院不仅是当地农机合作社社员管理议事场所, 还更多地担负着农机的集中管理存放、维修保养等职能。相对于其他公共设施来讲, 它占地较多, 特别是新式农机, 功能多、马力大、个头也大, 配套机具多, 单体车库面积较大。一个400户左右中等村庄的农机大院, 要想达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备, 农机大院建筑面积约在2000 m2左右。而目前, 鄄城县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尚未安排农机大院建设用地, 已建成村庄中也很难找到如此规模的空闲场地。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高效适用、节约土地、立体存放”的原则, 将农机大院纳入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在建设新农村住宅的基础上, 增加农机大院建设内容, 这是解决农机具存放的方法, 也促进了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也更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2.与农机购置补贴相结合。积极向省、市争取农机大院政策性补贴, 建议从年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 作为农机大院建设补贴, 使农机购置补贴实现从补量向补量提效转变。组织有条件的合作社编报农机大院建设项目, 争取省级农机合作社建设专项资金扶持。

3.与农机合作社相结合。加大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每年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专项经费中争取部分资金, 用于县级农机大院政策性资金, 遵循“民办公助”的宗旨, 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 谁建设, 谁所有”的原则, 积极吸收受益农机户个人集资, 每年扶持建设3~5处标准农机大院。

上一篇:折形状教案下一篇:满族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