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打算(共8篇)
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打算 篇1
一、开展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
(一)推进管办分开,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1.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全行业管理职责。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均由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健全医疗服务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服务行为、质量安全和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监测监管。
2.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办医体制。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政府所有者职能,负责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发展规划、资产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和医院主要负责人聘任等。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二)推进政事分开,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
1.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下设理事会,由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选派若干名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组成,具体负责公立医院的日常决策部署、管理委员会的重大决策执行和院长人选的提名,特别重大事项报管理委员会研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院长的职责。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取消医院行政级别,逐步推行院长年薪制。
2.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公开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工作人员收入水平等挂钩。
3.加强公立医院监管。成立公立医院监督委员会,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社会评估机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和服务对象代表等组成,负责对医院管理运行、医疗服务、财务风险以及院长履职等情况进行监督。强化对公立医院履行功能定位、建设发展和投融资行为的监管。
(三)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范文网
1.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合理调整药品价格,落实药品价格政策,采取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方式,降低药品加成收入。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政策调整减少的药品加成收入,财政给予全额补助。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参照有关标准,结合实际,调整我市医疗服务价格。扩大医用耗材招标范围,降低医疗成本。
3.探索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扩大医疗保障范围,提高支付比例。
4.加大政府补助力度。市财政安排市人民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补助专项资金300万元,引进和培养高端医学人才、重点学科建设补助专项资金200万元。同时,将2009年度市人民医院政策性亏损补助纳入补助基数。在综合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对公立医院承担的重大疫情防控和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边、支农等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补助。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
(四)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经营性质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政府举办公立医院,要面向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严格界定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按照经营性质规范管理。
二、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设
(一)优化公立医院布局结构。
1.完善公立医院设置规划。根据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将市级中医医院建设列入全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
2.明确各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市人民医院以建成全市区域性诊疗中心为目标,着力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主要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发挥好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3.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支持。推进县级医院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绩效考核和支付方式等综合改革试点。
(二)建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形式,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关系,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格局。推行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每个县不少于1所医院,每所医院不少于5名医生。各县级医院每年遴选不少于3名骨干医师或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对口的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广饶县试点,为公立医院适当增加部分编制用于充实卫生强基人员队伍。
(三)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推行电子病历及电子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公立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互连互通,与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医保结算监管信息互连互通。推行新农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即时报销制度。合理配置大型医疗设备,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开展公立医院远程医学活动。
三、推行便民惠民措施
(一)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改善服务流程,推行便民措施,推广优质护理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全市急救服务网络建设,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医患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控制医药费用。督促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销售额比例。加大临床路径管理推行力度,不断扩大实施医院和病种范围。加强医药费用的监管控制,在全市公立医院实施双降、双控、双规范“三双行动”,即降低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降低耗材支出占医疗支出的比重;控制医疗成本、控制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过快增长;规范检查和用药行为、规范临床路径和治疗项目,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强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作用。(三)提高医疗安全质量。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等重点环节考核评价机制。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日常考核、动态监管及科学评价。实施黄河口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制定三年内选派60名医疗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发达地区培训进修的计划。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四、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一)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实行全员聘用、竞聘上岗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将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贡献大小等挂钩,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二)营造良好医疗执业环境。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推行公立医院医疗安全风险基金管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开展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试点,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
(三)推行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完善公立医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推进医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实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即公立医院内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执行。推行院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推进民主管理。
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打算 篇2
公立医院改革之所以成为新一轮医改的重点之一, 是因为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主体、主导作用, 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了, 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突出问题, 确保中央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变为现实。正因为如此重要, 中央新医改文件十分明确地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五项重点改革之一。说公立医院改革是难点之一, 是因为它涉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其中尤以管办分开更难, 因为它不是公立医院一方说分就能分的, 一手托两家的惯性思维和传统体制根深蒂固, 分开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 分开后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也需要探索。说公立医院改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不仅是因为公立医院的地位和作用重要, 还因为公立医院改革严重滞后, 拖了三医配套联动、协调发展的后腿, 特别是“以药养医”所导致的公立医院药价虚高仍然严重冲击着全民医保体系, 深受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的人们企盼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的迫切愿望不言而喻。
那么, 公立医院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面临的体制机制等改革难点怎么破解?其实, 有关专家和一些地方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让人们看到了出路。北京大学教授顾昕曾为本刊撰写过一篇题为《公立医院改革本质在于政府改革》的文章。这个题目就是一条出路, 告诉人们政府主导着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 政府主管部门有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积极性, 分开的形式就不难找到, 改革的进程就不会滞后。专家的这种观点也被一些地方的改革实践所证实。成都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之下设立公立医院管理局的探索, 其目的就是管办分开, 被社会认为是医改的最大亮点, 并有消息表明, 北京、深圳等城市也将组建公立医院管理局。镇江市通过组建医疗集团的方式, 成功地破解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难点。新组建的两大医疗集团, 即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和以技术为纽带的松散型医疗集团, 都发挥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作用, 收到了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有效缓解看病难的好效果。中央新医改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人们相信, 随着医改的深化, 像镇江、成都这样的探索将会越来越多。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 已成为所有参保人的期待, 也是全民的期待。医保经办机构作为参保人的代言人和医疗服务购买方, 能否在公立医院改革上发挥助推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经办机构助推公立医院改革, 既有责任, 也有办法, 中央新医改文件提出的“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 就是医保经办机构的责任所在。“完善支付制度, 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 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的要求, 就指出了办法, 即通过完善医保付费制度促进公立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和机制创新,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打算 篇3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卫计委杨敬主任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医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起步迅速、方向明确,克难攻坚、开拓创新,稳妥有序地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做了大量工作,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指出,目前我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医院逐利倾向依然存在;医保政策和监管能力有待继续完善提高等问题与困难。为了更好地督促和支持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一要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和公共卫生任务等项目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确补助标准。落实对中医院、精神病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要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与发展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将相应的财政投入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财政投入占医院总支出的比重,促进公立医院建设和发展。二要探索建立新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要以公益性质为核心,弱化经济指标考核,突出功能定位、职责履行、费用控制、运行绩效、质量管理和社会满意度等指标,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工资总额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探索推进公立医院院长任期制、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年薪制。三要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医院内部人员考核要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等挂钩。薪酬应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耗材、检查等收入挂钩。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第三方监督评价体系。
二、建立“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下沉针对性。要把重点放在当地人才培养和医疗业务水平的提升上,尤其要扶持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激励,降低双方医院结对的成本,提高地方政府和双方医院的积极性,促进下沉工作常态化、可持续。二要创新合作办医模式。在继续鼓励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合作帮扶的同时,着力引导、支持省市县医院建立有资产纽带关系的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结成更加紧密的业务关联。同时,探索试行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财物划归县(市、区)医院统一管理的机制,真正实现县乡村一体、省市县联合开展医疗服务。三要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大力推行“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要按等级医疗制度核定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职责,在继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同时,落实好分级诊疗的支持制度,推广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的方法,加快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和流程,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格局。
三、认真研究制定卫生改革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一要合理调控公立医院数量规模,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重点加强县及县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研究建设以医疗中心为依托的医疗健康园区。二要适应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认真研究与合理划分基本医疗服务与非基本医疗服务。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与分级诊疗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非基本医疗服务。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医。三要加快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培养培训,特别要重视基层医学人才培养,扩大定向委培规模,增加基层医疗力量。推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四要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全面促进智慧医疗发展,优化医院管理和就医流程、加强信息互通,方便群众就诊。
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提高医保监管能力。一要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完善医保支付总额预算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方式,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机制。二要建立由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价格核定组织,合理确定医药服务价格,理清医药成本和诊疗服务价格。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协商机制。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政策。按物价上涨指数,制定控费标准,保障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三要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医疗健康保险。推进和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探索利用医保个人账户历年沉淀资金购买商业医疗健康保险,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
五、完善药品与医疗耗材采购供应机制。一要完善省级网上药械采购交易平台,鼓励以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共同体或医联体为单位集中采购与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自主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带量采购,加强集中监管,形成采购主体竞价交易、医保支付标准挂钩与政府监管服务相结合的阳光采购模式,全面实施信息公开,接受各方监督。二要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扩大和规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品种使用,逐步实现同品规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满足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需要。三要建立由卫生计生、物价、人力社保、医疗机构、医药协会、专家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通过谈判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进行合理定价。四是完善准入标准,对省内药械生产企业的创新类优质产品、质优价廉药品的招标准入开辟合理通道,鼓励创新药品的研发和应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配合,形成改革合力。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要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医改综合协调机构,落实必要的人、财、物保障,统筹推进改革。各级卫生计生、财政、发改、物价、编办、人力社保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解放思想,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强化创新突破,合力推进改革。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预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正面典型,缓解医患关系;加大疾病预防及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合理就医,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七、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点研究解决的几个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一)城市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不堪重负,医疗环境较差,医患关系紧张。(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人才,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较差,群众信任度低。(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流失较为严重,医疗机构人才计划难以实现。(四)新药品招投标制度实施后,部分急需、高效药品短缺,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和患者意见较大。(五)民营医院发展较为困难,难以承担起辅助医疗和非基本医疗任务。(六)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压力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大病医疗保险尚需探索,商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的报告 篇4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在省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得到了国家医改办的充分肯定。根据国家医改办主要领导的要求,经省政府批准,我市被增补列入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县市,并于今年4月1日起实施。改革工作呈现全市整体推进、群众反映平稳、费用控制初见成效的良好局面。受市政府委托,下面我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加强领导,整体谋划
省政府明确将我市列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要求,市政府成立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了改革任务。市政府分管领导、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市财政、人社、卫生、物价等部门和全市公立医院负责同志认真学习国家、省的有关政策,积极开展调研,研究制定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
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改革补偿机制和提升运行活力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市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所列为试点单位。鉴于我市乡镇中心卫生院被列为苏州市二级医院建设管理单位,且非完全实行基本药物的实际;同时,为了医改工作在全市的整体推进,我市将中心卫生院同步纳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范围,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实现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我市的全面实施。
二、落实措施,全面推进
1.制定政策。在准确把握国家和省部署要求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太仓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市人社局、卫生、财政等部门也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的实施意见》、《太仓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转外和居外人员医疗管理办法》、《太仓市医保定点医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完善市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意见》等配套政策文件。物价、卫生等部门认真测算,确定了我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总体调价规模和调价方案,并经省物价部门批复同意。
2.全面动员。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各镇(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各村(居)委会主要负责人等共230多人参加会议。各涉改医院层层进行了动员,并组织学习贯彻相关政策,医务人员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改革,确保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3.强化宣传。为确保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自20XX年10月起,我市加强了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宣传,市公立医院改革领导小组会同宣传、卫生、人社、物价、广电、报社等部门制定了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并深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等,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背景、政策等进行广泛的宣传,赢得了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赢得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理解、支持与积极参与。
4.加强监测。为保障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市医改办和卫生局加强了对实施改革后的公立医院运行情况、主要指标、群众的反映等进行了监测,以利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监测反映:今年1~10月,全市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4%和3.5%,表明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在增长;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明显下降(全市同比下降13.3%,市级医院同比下降15.79%,中心卫生院同比下降11.52%),门急诊病人均次费用和出院病人均次费用的增长得到较好控制(门急诊均次费用全市同比仅增4.1%,市级医院同比仅增7%,中心卫生院同比负增长8.7%;出院病人均次费用增长幅度全市同比下降83%,市级医院同比呈现负增长1.2%,中心卫生院同比负增长1%),住院天数缩短(全市、市级医院同比均缩短0.7天);公立医院的业务收入有所增长(市级医院同比增长9.02%,中心卫生院同比增长2.67%),体现了药品零差价销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结付制度改革和医院管理效率提高的整体效应,同时也表明了医疗机构对公立医院改革政策的执行比较到位。
三、多措并举,助推改革
1.主动实施零差价。4月1日(新的医保结算年度起始)起在市级医院、妇幼保健所以及中心卫生院按照《省物价局关于太仓市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批复》,主动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按相关规定,实行公开公示。同时,为了切实减轻病人负担,我市对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按低于市级医院的标准核定,并明确市级医院副主任以上专家坐诊普通门诊按普通门诊标准收取诊察费,让利于患者。
2.积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大病再保险”模式全国推广。全面推行“总量预算、总额控制、按月拨付、年度决算”的医保付费方式,通过节约奖励、风险分担,激励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同时,探索建立转外就医病人医药费用的医保合理支付方式,引导病人合理就医。
3.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认真履行政府对所办医院的出资责任,加强财政投入,对中心卫生院的新建扩建实行政府“埋单”,对市一院、中医医院因基本建设等形成的历史债务建立以财政保障为主的多渠道化解机制,分别追加3000万元/年和800万元/年的三年贴息;同时,对因取消药品加成医院所减少收入的20%,通过增加人员经费补助予以解决,维护了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
4.实施结对联动。落实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制度,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别与苏州大学附一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对口受(支)援关系,在医院管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今年,市第一人民医院有9个科室申报苏州市重点专科。同时,积极探索医疗联合体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市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结对联动、分工协作机制,明确了结对机构及目标任务,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正在形成,从而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5.加强考核管理。一是强化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将工作量、费用控制等指标进行分解落实,下达到科室、小组,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二是积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促进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降低。三是加强环节质控,规范诊疗行为。医院管理部门定期检查“三合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知情同意等落实情况,保障病人的权益,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6.实施卫生信息化。规范开发和应用电子病历,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放射、超声信息系统等,实施市级医院门诊诊疗电话和网络预约挂号,市级医院医疗信息逐步实现数字化,医院内部管理效率不断提升。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了个好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与改革的目标和群众的需求与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市级医院病人集聚的情况未得到改变。由于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加上技术水平的因素,市级医院病人集聚、住院难问题仍较突出。有待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逐步解决。
2.药品价格虚高导致医疗费用难以下降。药品实行省统一招标定价后,药品价格的.虚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医疗费用的增长与医保压力的增加仅靠医疗机构的努力难以缓解。建议由政府主导,积极探索在省招标基础上的药品采购供应办法,并将药品价格的下降部分直接让利于患者,切实减轻病人的负担与医保的压力。
3.市级医院因基本建设的负债压力大。市一院、中医医院的新建、扩建,财政虽然予以贷款贴息补助,医院目前仍存在巨大的贷款,且已进入还贷期。依照医院目前的经济状况无力承担,亟待认真研究解决。
4.老年人优待政策有待落实。改革前,我市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免收普通挂号费,70岁以上专家门诊挂号费减半。改革后,挂号费纳入诊察费项目,不再单设。老年人优待政策如何执行,涉及政策的延续性、老年人的权益、医疗机构业务收入以及医保支付等,尚待研究解决。
5.中心卫生院的业务量和收入虽然总体上有所增长,但由于调整服务价格后增加的收入低于实行药品零差价减少的收入,医院的净收入下降。建议增加财政的投入和保障力度,否则有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收入下降,影响职工积极性。
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纪实 篇5
——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纪实
2011年,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的推进下,芜湖市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强化领导,勇于实践,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现将芜湖市公立医院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以供大家借鉴。
实施管办分开,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办医体制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全行业管理职责,在市卫生局下设医院管理局,内设医院监督局。医院管理局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对市属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等进行审核,对国家资产进行管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行运行成本管理,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医院监督局负责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实行全行业监管,对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技术应用等服务要素实行准入管理,推进在大卫生框架下的“管办分开”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建立以成本费用控制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为真实反映公立医院的管理业绩,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落实国有资产管理使用责任,保基本、促发展,芜湖市制定了《芜湖市公立医院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本着“综合分析,合理评价;奖惩挂钩,强化激励约束”的原则,以职业道德与社会满意、成本与人均医疗费
用控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评分,科学设置公立医院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公立医院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控制费用,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公立医院运行活力2011年,芜湖市在已实施公立医院定岗定编,全员聘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芜湖市公立医院医疗集团人事管理指导意见》,对医疗集团岗位总量按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控制总数确定,岗位实行动态管理。各医疗集团根据工作需要,可在集团内各成员医疗单位之间调动工作人员,不受所在医疗单位岗位的限制。强化考核与奖惩机制,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主要依据,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工作能力、学术技术水平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的使用、晋升、奖惩、收入分配以及续聘、解聘的基本依据。实行社会保险全覆盖,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保系统,待遇调整按事业单位执行。通过改革,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工作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调动了医疗集团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公立医院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深化“医药分开”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2011年,芜湖市进一步深化医药分开改革,对药管中心的职能重新进行了调整,成立了市药事专家委员会和医用耗材使用、招标和管理专家委员会,将医用耗材纳入药管中心统一采购和统一管
理。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供应管理信息系统,执行在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上采购药品价格,建立药品配送新机制。从10月份起,在全市市县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着力缓解群众“看病贵”。对公立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芜湖市采取适当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降低部分大型设备检查的费用、增设药事服务费、各项补助不足弥补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时由财政兜底,即“一升一降一增一兜底”的补偿政策,改革医院收费结构,增加医务人员的劳务收入,体现其劳动价值,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芜湖市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实施以来,成效显著,10月份当月估算,让利百姓302.5万元。全市8家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06年的49%降到2011年的38%,门诊人均费用比同等兄弟城市同级医院下降30-80元,人均住院费用下降2000-5000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更趋合理和规范,受到卫生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实施医院集团化改革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医院集团化改革向区级医疗机构延伸新机制,打通制约双向转诊制度的瓶颈,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双向转诊制度的有效实施,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医疗集团及市级医院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县镇村一体化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一体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取消了区医院建制,根据区域分布,将市
辖区医院和公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划入相关医疗集团,实行人事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资产统一配置、财政统一补贴,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办医格局。
启动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努力提升县域医疗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使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的诊治在县域基本得到解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2011年9月27日,芜湖市召开了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启动动员大会,制定了《芜湖市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在市辖四县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为切入点,在县卫生局下设药品医用耗材管理中心,实行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进以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服务、补偿机制、支付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临床路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
推行按病种付费,探索多种形式医保付费方式改革为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体系,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芜湖市遴选出67个病种,于2011年8月1日,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探索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全面推行惠民便民措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改善三级医院门急诊设施和条件。完善门诊信息
管理平台,公开医疗服务信息,提供预约挂号、叫号、报告单打印等服务。全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实行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实施社区转诊预约的优先诊治。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加强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实行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完善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医疗护理服务价格和内部收入分配政策。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开展各项惠民便民措施,病人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由试点前95.8%上升到97.9%,医护人员成就感、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均有所提高。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启动实施芜湖“金医工程”项目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全面集成、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统筹兼顾”的原则,芜湖市启动实施“金医工程”,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并加强与“金保工程”的衔接。力争到2012年,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
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这得益于省卫生厅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与兄弟城市一道,认真梳理公立医院改革的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交流经验,为厅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探
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打算 篇6
准备充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宝鸡市是国家定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紧跟大城市建设的新步伐,着眼于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宝鸡市积极申请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做好做足各项准备工作,即将进入全面组织实施试点阶段,力图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立起具有宝鸡特色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一、试点准备工作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宝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宝鸡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早在2008年10月,在卫生部原党组书记高强同志在陕西调研医改工作期间,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省长袁纯清同志就提出希望卫生部将宝鸡市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在宝鸡市成为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后,郑小明副省长带领省政府相关部门3次到宝鸡实地调研,2次在西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实施方案,主持召开1次省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对宝鸡市的试点实施意见进行认真讨论。省卫生厅主要负责同志也多次到宝鸡市进行调研指导,召开会议协助宝鸡市完善试点实施意见。宝鸡市市委、市政府把试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主要议事日程,分别在市委全委会和市人大会议上,就公立医院改革向全市人民做了庄严承诺。市政府及时成立领导小组,着手部署准备工作。市委书记唐俊昌同志、市长戴征社同志都专题听取了试点实施意见制定情况的汇报,对试点中的重大问题作出明确指示;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试点实施意见。3月29日,宝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试点实施意见。围绕着制定试点实施意见,宝鸡市做了大量的试点准备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文件,吃透医改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政策精神,吃透精神,把握要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多种形式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先后学习了镇江、潍坊、杭州、洛阳、深圳等地先进经验,拓宽视野,充实工作思路。三是重视政策培训,把握改革主旨。市级有关部门、市属公立医院等有关负责同志,积极参加了卫生部、省医改办等组织的多期医改政策培训班;同时,举办了全市医改政策培训班统一思想,加深认识。四是多次基线调查,吃透医院本底。先后三次对全市县及以上公立医院进行系统调查摸底五是广泛征求意见,不断修订完善。多次听取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市级有关部门、市属公立医院负责人等对试点实施意见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发布公告公开征求意见,凝聚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共识。六是同步制订配套方案,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为配合实施意见的具体落实,同步制订了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补偿方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住院医师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八个配套方案。七是加强新闻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落实措施,赢得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和广大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初步形成了推进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研究综述 篇7
1公立医院改革研究概况
本文以“公立医院”为主题, 通过检索2000-2013年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 对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和总结。从文献分析看, 有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等从国家政策制定的角度, 探讨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顶层制度设计和改革思路。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发表[1]的《取消“以药补医”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该文提出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公益性, 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改革的突破口, 并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的几大关键环节。卫生经济研究所李卫平等人[2]在《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政策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制度起点、发展过程、改革趋势、制度变革的主要形式等, 阐述了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条件与改革思路。
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也针对公立医院的运行现状和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公立医院公益性意识淡化[3];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部门不仅办公立医院, 还是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和监督者[4];公立医院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陈旧, 医院管理效率低下[5];政府引导、监管、调整力度不够[6]。
针对以上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 部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在补偿机制上, 坚持政府是公立医院补偿的主要来源[7-8]。在管理体制上, 以政府直接监管形式或者间接监管模式, 让医院获得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9]。在内部运行机制上, 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激励机制[10]。在政府监管与规制上, 设置独立政府规制机构;扶植多元利益集团形成;加强社会性规制等[11-12]。
还有一些医务工作者总结本院的公立医院改革实践情况, 找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探索改革成功的经验。如上海新华医院的施敏, 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为例对“管办分离”模式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进行了探索, 提出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 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市级医院出资人制度[13]。
2我国公立医院发展现状及问题
公立医院是卫生事业体系中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事业发展公报, 2012年末全国共有公立医院13 384个, 占医院总数的57.8%, 公立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87.6%。2013年上半年, 公立医院所完成的诊疗人次数占医院总诊疗人次数的89.8%, 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总人数的89%, 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然而, 公立医院在取得成就、积累经验的同时, 在运行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如应有的功能和责任履行不到位, 布局、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总结了公立医院在发展和改革中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2.1优质医疗资源总体匮乏且资源分布不均衡
长期以来, 由于卫生资源配置和调控政策的不完善, 造成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重复和稀缺现象并存, 主要体现在城市大医院与农村基层医院发展不均衡。 优质医疗资源的匮乏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公立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效率低下且“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 同时这也是导致“看病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曹荣桂从区域卫生规划的角度, 指出医疗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 尤其体现在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的不合理[14]。代涛等认为一方面城市公立医院对设备、病房设施竞相超前发展, 但患者仍然是一号难求;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因人才建设落后、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留住病人[15]。
2.2政府投入水平与方式的问题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 2011年我国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7%, 上级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0.6%;财政补助收入之和为1 075.1亿元, 而人员支出和离退休费为2 990.2亿元, 政府的财政补助尚不足以支付离退休费及人员支出的一半。政府投入的缺失, 使公立医院逐渐违背公益性的本质, 出现逐利倾向。医院将医生个人的收入直接与经济效益相挂钩, 导致了过度医疗和诱导性消费, 造成群众普遍反映的“看病贵”问题。
其次, 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缺乏客观公认的标准, 往往出现“越补越不足”的现象。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主要依据床位数和人员数, 缺乏拨付资金额度的标准。一些专家指出政府的投入不是不足, 而是不当。他们认为, 政府增加投入固然重要, 而政府有限的资金应该如何投入医疗卫生事业, 才是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公共政策议题[16]。在实施医药分开后, 对医院药品收入减少所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如何弥补也是许多公立医院管理者担心的问题。郑大喜 (2009) 等提出由于医院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核算方式无法提供必要的成本信息, 政府无从获得可靠的数据支持, 补偿政策的制定很难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17]。
2.3管办不分, 医院运营管理缺乏活力
建国后我国公立医院一直享受着事业单位的身份, 长期依附于卫生行政部门, 形成了“政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管办不分、政事一体”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诟病, 主要体现在政府管办合一, 公立医院产权主体缺位。
长期以来, 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公立医院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管者。蔡江南从医院治理改革的角度思考, 认为政府占有了医院的人事权和其他一些重大管理权, 使得医院本身无法有效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另一方面, 政府也没有行使好作为公立医院所有者的监管职能[18], 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这是导致管办合一的根源。虽然计划经济体制明确了公立医院由政府主办卫生行政部门主管, 但是并未对公立医院的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夏冕等指出公立医院产权的特殊性表现为国有资产产权主体抽象, 出资人职责不落实, 存在事实意义上的产权承担主体的缺位现象[19]。医院自身成为医院资产的实际所有人, 导致医院的领导者热衷于将医院“做大做强”, 盲目扩大规模, 引进高端设备, 然后再将基建和高端设备的成本转嫁给患者, 加剧“看病贵”的问题。
2.4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效率低下
建立自计划经济时代起的我国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长年累月的制度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 目前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合理;二是人事制度陈旧僵化。
大多数公立医院实行实行院科两级核算分配制度, 医院与科室、科室与个人都签订了经济承包合同, 科室和个人的收入往往同经济指标直接挂钩[20]。分配制度中存在多劳者不多得, 优劳者不优酬, 并且在奖金分配不敢过于拉开档次, 难以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21]。实行人事制度改革以来, 卫生事业单位有了更大的人事自主权, 但是绝大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仍为事业编制性质, 政府对医疗机构人事自主权的限制阻碍了聘用制的有效实施, 卫生事业单位还是不能做到真正自主用人[22]。
3公立医院改革研究主要成果的应用
针对公立医院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学术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设想。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过程中, 这些建议和设想不断地被应用于改革实践当中。各试点城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丰富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政策措施和策略方法, 为进一步推进改革积累了经验。
3.1整合医疗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整合医疗资源的主要方式包括技术援助、医院托管、院办院管、契约式联合体和联合兼并式医疗集团等。如曹静敏等指出组建医疗集团或联合体是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规模的一种发展趋势[23]。目前, 16个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都对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进行了积极探索。以芜湖市为例, 市级综合性大医院如芜湖市二院作为龙头医院是医疗集团、 联合体的核心层, 其他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按照不同方式加入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 集团或医疗联合体对人、财、物、市场、信息、品牌进行集中管理, 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整合、优化地区现有的医疗资源, 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2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探索
万鸿君、彭芳认为, 补偿范围不明是公立医院长期得不到补偿的重要原因之一, 补偿范围的确定要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24]。在投入范围上, 对公立医院的补偿主要包括经常性补偿和专项补偿两大类。如北京市就从3个方面对公立医院进行政策补偿:经常性补偿, 包括维持医院正常运营的项目, 如离退休人员的补偿以及亏损及无保本点的医疗项目补贴;专项补偿, 包括设备更新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等;鼓励性补偿, 包括对成本效率优化显著的医院进行补偿。
瞿婷婷[25]等提出通过完善公立医院成本核算, 一方面可以透视医院收支结构, 给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医院进行成本控制, 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山东省潍坊市在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上做出有益尝试, 实行了总会计师委派制, 一是受卫生局委托监管国有资产, 二是在院长领导下参与医院财务管理, 督促医院降低消耗, 提高效益。
3.3改革管理体制, 探索多种形式的管办分开
“管办分开”的实质在于把对公立医院的微观管理权下放给医院本身, 从而政府专注于公立医院的宏观管理。这里的微观管理权指的是医院经营管理上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主要包括人员聘用, 薪酬管理, 对建筑、 大型设备等资产的处置等[26]。各试点城市对管办分开的实现形式进行了多种探索, 如山东省潍坊市将原来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 创造“管办分开不分家”的模式, 即管办职能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分开, 由内设的卫生监督处和总会计师管理办公室分别承担管、办职能;医院是经营者, 院长有用人权、分配权和经营权, 实行院长年度考评制, 推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安徽省马鞍山市则成立了市立医疗集团, 承担市政府办医职能, 受市卫生局监督;并由市政府授权, 负责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和运营等。
3.4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是关于政府、公立医院以及公立医院管理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化的安排[27], 包括界定政府与医院的相互关系, 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有效约束医院各利益的主体行为, 保证各利益主体应有权益的制衡机制[28]。各地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法人治理路径。如北京市、洛阳市成立了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 深圳市探索3种不同法人治理结构, 镇江市建立医疗集团董事会和监事会。山东省潍坊市则直接取消医院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 推行院长职业化, 由卫生局聘任;同时, 改革用人制度, 医院用人全部实行聘用制, 取消管理人员行政级别, 实行院长年薪制和工资总额制。
公立医院在对医院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 要以社会效益和医疗质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方面, 弱化经济指标的考核。毛智等提出绩效考核重点要体现出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要与奖金分配紧密结合起来, 才会使考核工作切实有效, 否则绩效和奖金分配都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29]。在对医务人员的激励方面, 各地进行的改革实践主要有深圳市要求将医务人员的奖金与医疗服务、药品收费脱钩, 与工作业绩、质量和考核结果紧密挂钩。昆明市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 对该地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 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多点执业, 逐步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高层次卫生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摘要:我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3年来, 在各改革领域都有所探索并形成初步思路。但改革中仍存在不少困惑, 体制机制改革未形成统一趋势。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研究, 评论了现有公立医院改革文献的研究情况, 并从医疗资源配置、制度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方向。
公立医院改革应统筹推进 篇8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一直是困扰老百姓的心病。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既考验执政智慧,又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而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医改的成败!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全国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医疗改革,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10年2月23日,国家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我国选出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河南省洛阳市是16个试点之一。2012年,国家确定311个县(市)作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而今年,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也启动在即。
医改,事关民生福祉,所以不能成为只享用一回的饕餮大餐,而应该统筹推进,使之成为润泽百姓的长流细水。
本期,我们对河南公立医院改革进行重新梳理与全面审视,并对洛阳蓝本进行解读,辅之以部分专家的观点,以期为我国医改及即将启动的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供经验探索与借鉴。
公立医院改革拉开序幕
2009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下称《实施方案》)规定,2009至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实施方案》发布之后,前四个方面的改革都能有序进行,唯独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方案一直没有正式出台。
直到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于2010年开始,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河南省的洛阳市作为国家试点,漯河、濮阳作为河南省试点,按照国家部署,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2012年6月,卫生部、财政部、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知指出,已确定311个县(市)作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其中,河南省有40个县(市)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数量居全国之首。
2014年4月4日,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今年试点县增加到1011个,覆盖全国50%以上的县、5亿人口。
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任务提出今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洛阳成首批“吃螃蟹”的城市
2011年12月18日,这一天对于洛阳医疗卫生体系来说,是个大日子,一边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正式开业,另一边是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正式挂牌,标志着洛阳市中心医院正式成为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中的一员。
这两个“盛事”不但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目光,也吸引了包括时任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在内的数十位省、市领导的光临,对两个医院表示祝贺。而这也意味着,至2011年年底,洛阳医改结束。
据洛阳市卫生局局长张水利介绍,公立医院改革之前,洛阳市区人口将近170万,拥有各级各类医院超过80个,是除省会郑州外全省公立医院数量最多的省辖市。2010年,洛阳市一级财政收入142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17.24亿元。
洛阳市医院数量众多造成了一些很突出的问题:一是原有的公立医院体制机制受“大锅饭、铁饭碗”思想的影响,医院内部活力不够,医疗服务效率不高。二是市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数量之多和投入之少矛盾突出,造成公立医院发展困难。社会资本投资医院建设空间较小且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又存在体制性障碍,多元化办医格局难以形成。
2010年3月,洛阳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2010年8月,洛阳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拉开大幕。洛阳市并没有对所有医院改革实行“一刀切”,而是通过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把现有市区市属公立医院分为两大类同步推进改革、改制工作:
一是对具有传染病防治、紧急救援、精神卫生、妇幼保健、中医中药等特殊公共卫生职能、传统医学特色的医院,实施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主要内容有:建立“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和建立院长直选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实施便民惠民服务等。
二是对从企业分离出的医院和部分市属公立医院(共14家),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政府资产退出,适度降低公立医院的比重,为多元办医提供足够空间。
“联姻”郑大——力推产权改革
2011年6月23日下午3时,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改制方案在全院职工代表大会(下称职代会)上正式通过。
改制方案在职代会上通过后,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并由洛阳市编办注销编制。至此,这家洛阳市最大的市属公立医院改制的最核心工作宣告结束。
洛阳中心医院始建于1950年,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洛阳市一所集医疗、急救、特检、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而就是这家市属唯一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成为洛阳医改的第一个“试刀者”。
“此前我没想过中心医院要改制,更没想到政府会先改我们。”洛阳中心医院院长李亚伟在接受采访时说起当初的顾虑,“我不想改,因为我知道,改制就会脱一层皮,并且给医院造成一定时间和程度的混乱。改制后前途未卜。”他说公立医院改制从观念上很难让人接受,尤其是像洛阳中心医院这样历史悠久、条件优越的医院,因为谁也不知道改革后医院会是什么样子。但他还是坚信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
中心医院向洛阳市改制办上报了三种改制模式:一是吸引社会资本,中心医院和社会资本各占一定比例的股份;二是中心医院和政府各持一定比例的股份;三是单纯的全院职工持股。对于第一种模式,李亚伟认为,有外资进入,医院才会有增量。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会促进医院的发展。“而此方案职工不接受,政府也不同意。”
李亚伟考虑得最多的是第二种模式。他认为,如果医院一点国有资产都没有,老百姓可能会因为中心医院是民营医院而不来看病。
洛阳市医疗资源非常丰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医院,李亚伟认为,中心医院的改制挑战更大一些。“政府持一部分股,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社会宣称中心医院仍然是公立医院,另一方面仍接受市卫生局领导,政府对医院的发展也有话语权。”
最终,洛阳市改制办批准了第二种模式——“政府参股10%,职工持股90%”,改制后,中心医院公益性、非营利性不变。
经过测算,医院的净资产和职工身份置换金基本持平。最终方案中规定,职工把按工龄长短获得的身份置换金转换成股权,员工直接变成出资人,这样获得了职工的认可。
“事实证明改制是成功的。”李亚伟说,改制后医院门诊、住院人数均有增强,医药费用、人均住院费用均有所下降。全院职工成了医院的主人,主人翁意识、荣辱意识增加,而医院要发展,也必然在医疗技能、医疗服务、办院特色上下功夫。
同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隆重揭牌。这标志着郑州大学与洛阳中心医院正式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叠加。而这在改制前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会一层”——推行理事会制
监事会是医院的监督机构,由医院纪检监察、财务审计、工会等代表组成。此外,院长是医院执行机构负责人,不得同时担任理事长。
尽管是洛阳市有名的三级医院,但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科大二附院)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运营压力。
“我们其实在运营资金上的缺口很大,政府财政又不兜底。”科大二附院党委书记王东生如是说。
从洛阳市出台的运行机制工作方案中可以看到,科大二附院最初是洛阳市确定的唯一运行机制改革试点。而目前,已有4家医院进行了运行机制改革。
运行机制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补偿机制等。
在这个改革内容当中,变化比较大的就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而其他方面医院自身也在逐步改善。洛阳市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是“三会一层”,即理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和医院管理层。
理事会是医院的决策机构,由医院党组织负责人、行政负责人、工会主席、市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医院专家及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是医院的监督机构,由医院纪检监察、财务审计、工会等代表组成。此外,院长是医院执行机构负责人,不得同时担任理事长。
“现在医院的重大决策都是由理事会作出,同时理事会向医管局负责,设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王东生介绍说。
王东生认为,真正比较关键的其实是以绩效工资考核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和以岗位竞聘为主体的人事制度。
按照洛阳市的要求,医院建立健全了以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职工全员聘任制。
此外,洛阳医改打破了社会资本进入现有医疗机构的体制障碍,为社会资本投资医疗事业拓展了空间。如白马医院与郑州良福集团、市商业医院与洛百烟酒控股、机车医院与武汉和润合医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市二商医院与浙江民康医院管理公司均已实现新的合作,上述4家一期合计引资约7500多万元。
公立医院改革应统筹推进
针对洛阳医改模式,卫生领域有关人士指出,洛阳的医改模式,完全有可能走出全民免费医疗的“神木模式”束缚,形成具有可持续推进和更广阔空间的新模式。新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在于它能否较好地处理医生、患者、医院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共赢的医改路子,既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又能够实现医院的合理经济诉求,更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诚然,洛阳医改转身只是头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模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敢“吃螃蟹”,更重要的是“吃好”这只“螃蟹”。
河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振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医疗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而公立医院改革成败的标准则取决于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是否能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是否能真正得到实惠,医患关系是否能得到有效缓解。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将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国家在加大对公立医院补助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老百姓的补助,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有这个方向的转变,比如,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将今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将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
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利益如何保障?两个途径,一是政府财政补贴,二是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对于后者,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认为是很合理的。他说,长期以来这方面的费用过低,体现不出医务人员知识技能的价值,为人诟病。而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后,使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劳务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和体现。但担忧也是有的,甚至有朝三暮四之感:药价控制住了,但这个医疗服务的价格如何制定、如何控制呢?如何避免像药价那样的“虚高”呢?他举例说,广州是市县两级政府财政补贴20%,其余80%靠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消化。这个比例是怎么制定出来的?政府20%是不是太少了点?这个数额显得很寒酸,其余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弥补的居然占到80%,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看来老话还是要重提:政府还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河南省医改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试点公立医院改革,尚不能进行盖棺定论。为使医改能普惠到更多百姓,只有将医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推动公立医院统筹改革,加快全省40个试点县(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有序就医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办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加强基层人才培养;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应从“第三部门”视角审视公立医院改革
进入“十二五”以来,新医改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同时推进。但在这种喧嚣背后,市场派和计划派之间关于取消以药补医方面的问题仍争论不下。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提出,应在政府和市场两者之外以“第三部门”的视角重新审视公立医院。
王虎峰认为,医改应该跳出政府与市场这种二分法的束缚,看到社会“第三部门”的存在,教育、医疗等公共事务都属于这个领域。“第三部门”需要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发挥作用,目前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公立医院,其在社会职能、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需要保留,但同时需要解决管办分开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也可以开办非营利组织,这方面可能是在政策上亟需突破的。
王虎峰还提出应建立全新的“驱动型绩效管理模式”,以纠正当前公立医院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社会系统的重要性,提出了卫生政策应覆盖社会系统的观点。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中国医院论坛主席黄洁夫:
应做到优质资源下沉
在一线城市,日门诊量过万的大医院比比皆是,简直就像超级市场一样。然而在乡镇卫生院,由于缺乏医疗卫生资源,每天看病的病人很少。老百姓是跟着优质资源走的,对此,中国医院协会会长、中国医院论坛主席黄洁夫认为,应做到优质资源下沉。
黄洁夫说,这些年,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基层医疗服务建设大有起色,但是人才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医改的目的是保基本、建机制、强基层,应该让更多的病人留在基层,但当前,怎么真正实现双向转诊、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等问题依旧是医改面临的难题之一。
黄洁夫强调,“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如果谁想要谋富贵就根本不要再做医生。医疗卫生界的工作者不能讲空话、讲套话,必须要脚踏实地去想办法把医院办好。
国家卫计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
通过分级诊疗实现上下联动
国家卫计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家应把公立医院的服务体系建立成一个纽带,从上面的城市医院,到下面的基层医院,通过分级诊疗实现上下联动,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在这个体系内流畅运转。想要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必须先要搞清楚,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应该占有多大比例?在公立医院中,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应该如何布局?只有先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明确政府的投入责任、办医责任和补偿责任。
【公立医院改革情况打算】推荐阅读:
公立医院的改革07-08
公立医院改革难点08-19
公立医院改革汇报09-20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10-12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11-15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评估08-09
公立医院债务情况汇报06-09
公立医院改革经验交流08-29
市委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方案08-19
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认识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