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尊重

2024-09-27

浅谈幼儿的尊重(共10篇)

浅谈幼儿的尊重 篇1

浅谈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无条件地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一日生活,贯彻我园实施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园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畅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常规既然订了,就要贯彻执行。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当老师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赶快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一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竟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顾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呀!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让种子藉以发展它生命的潜能。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浅谈幼儿的尊重 篇2

1 对“尊重”和“尊重幼儿”的理解

“尊重幼儿”必须确立幼儿主体地位为前提。幼儿作为社会个体, 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尊重需要--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渴望。要求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关注、关心、关爱、爱护, 要求自主、自立、自强, 要求被赞扬、被承认、被认可, 要求负一定的责任。这一需要的满足与否对幼儿积极自我的确立, 和谐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由于所处的心智阶段的限制, 幼儿内心中被尊重的渴望无法像饥、渴、睡、泄等生理需求那样简单明了地表达给成人, 而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展示出来。因而,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不能片面地去理解“尊重幼儿”, 认为让孩子吃饱、睡好、穿好、接受教育、不体罚、辱骂孩子, 就是尊重幼儿了;以为“尊重幼儿”就是当错待孩子时道声歉、孩子要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或蹲下身来与孩子平视……这是远远不够的。

“尊重幼儿”要发挥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幼儿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尊重幼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 改变幼儿听命于教师的现象, 以宽容之心对待幼儿这个社会稚嫩个体;教师要透地孩子的行为表现, 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 兴趣、能力、智力、气质及性格, 识别他的真实意图, 维护幼儿的人格尊严, 不要把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幼儿, 而是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让幼儿对自己充满自信, 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2 幼儿教育工作中践行“尊重幼儿”

尊重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将对“尊重幼儿”的理解转化为各种各样的教育行为, 在幼儿教育工作践行尊重儿童教育观。

2.1 尊重幼儿能力——创造机会、感受挫折, 培养幼儿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教育常常是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 限制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 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因此, 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 缺乏进取心和毅力, 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对于孩子的成长, 成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 在生活中,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 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 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 碰钉子, 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物质环境和帮助、鼓励等精神支持。

对于刚刚升入中班的幼儿来说, 学习自己叠毛巾被或毯子可称得上是一个新的挑战。班内多数孩子都能按照老师的方法叠好, 只有三个孩子不会, 成成就是其中之一, 成成小朋友平时不爱说话, 活动技能掌握得较慢, 每次起床后, 半天都铺不好被子、更别说他角对角、边对边叠了, 经常需要我的帮助。而我帮助成成叠毛巾被恰恰不是尊重他的需要、尊重他的能力, 反而养成了他依赖成人的毛病, 于是我开始引导成成试着自己叠毛巾被。起初, 毛巾被铺不平他就找我求助, 好像自己就是不行。在帮助他同时, 我一直鼓励他:“你已经长大了, 一定能做好, 下一次, 一定会比这次更好”!渐渐地, 在我的帮助下, 他能自己叠好毛巾被了。一天他突然对我说:“张老师, 今天我想自己独立完成”, 我感觉到成成的自信萌发了, 我笑着鼓励他说:“成成, 老师就说过你肯定行”, 看着那叠得歪歪扭扭的被子, 我将班里的小朋友召集过来, 我抚摸着成成的头说:“成成能自己叠被子了, 大家说他进步了吗?”小朋友们大声喊“进步了”。此时我看到成成的脸上洋溢出自信的笑容, 我突然觉得他长大了, 真希望时间能够多停留一会儿, 让我和孩子们尽情分享这份成功的喜悦。

在这个例子, 我体会到, 幼儿的独立意识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 我们应该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 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 使他们相信自己能行, 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 从做的不象样到做的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

2.2 对幼儿不成熟的幼稚行为予以尊重--倾听幼儿的声音、捕捉孩子的内心活动

幼儿正处于成长期, 本身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 但他们是稚嫩、无知的, 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活动, 他们经常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行为, 如果教师认为他们幼稚、可笑或者可恶, 幼儿就会气馁, 丧失再努力的勇气。更有甚者, 幼儿会从此留下自卑的情结, 相反,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幼稚行为给予宽容和尊重, 幼儿不仅当时摆脱了尴尬, 更重要的是保存了积极主动的心态。作为教师对幼儿不成熟的幼稚行为, 就要勤于观察, 善于捕捉并分析这些信息, 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一次户外活动时, 下起了小雨, 孩子们返回教室, 然后照例去厕所小便。不久, 一个小朋友跑来告诉我“昊昊在门上撒尿”, 当昊昊被大家又推又拽地带到了我面前时, 他头压得很低, 满脸沮丧。我蹲下来严肃地询问他:“昊昊, 你为什么在门上撒尿呀?老师每天多辛苦的擦门, 我们为什么不去爱惜?”昊昊满脸通红, 低头不语, 因为时间不允许没能和他交流, 无奈我只能把这种无言的反应, 当作他后悔的表现, 匆匆地说:“知道错, 改了就好!”。晚上离园时, 昊昊的妈妈来接他, 他满脸沮丧的样子对老师说:“老师再见”。我感到他有心事!

第二天, 游戏结束后在昊昊很高兴时, 我问起他在门上撒尿的原因?他当时眼泪像珠子一样掉下来。我连忙将他揽在怀里说:“你有什么委屈跟老师说说”, 他半晌才小声地说:“我撒尿是想冲一冲门上的小脚印”。我当时明白了, 误解了孩子的意愿。尊重并不是以年龄的大小划分界限的, 我马上向孩子承认了错误:“老师误解了你的好意, 你是想做好事, 积极主动地帮老师冲掉小脚印, 不过你想想, 用水冲和用尿冲一样吗?哪个更干净呢”?他连忙擦一下眼泪说:“用水……。”

在师幼的沟通中, 我从幼儿的话语中掌握了孩子的内心活动, 昊昊小朋友用尿冲洗门上的小脚印, 表明幼儿是稚嫩、无知的。但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 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探索未知领域, 这需要受到尊重, 我不能压抑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剥夺了幼儿尝试、发展能力的机会。适宜的指出了昊昊幼稚行为不足之处, 重在表扬了他的积极想法, 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2.3 尊重幼儿的自尊--宽容是阳光、宽容是钥匙

人非贤圣, 孰能无过?大人尚且如此, 幼儿何尝不是这样呢?当幼儿犯错误时, 在心理上往往是不愿承认错误的, 教师应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给他们多一些宽容, 让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而不是“急风骤雨”地加予批评。

采用“蹲下、牵着手、摸着头”跟孩子进行师、幼沟通, 这不仅是教师体位的改变, 即表示了成人对孩子的“亲密接触, ”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示成人对孩子的尊重。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既在有形之中缩短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形体距离, 抚摸使孩子没有压抑和恐惧感, 又在无形中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大人一样是平等的。

2.4 尊重幼儿的友情——在共同生活中建立平等、亲密、信赖的良好师生关系所谓友情是爱朋友、师长的。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温馨、安全、信任、互爱的情感氛围。使每个幼儿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在集体中是有价值的, 是能为集体做贡献的。从而深化幼儿对相互的信任、支持的情感体验。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多年的幼教工作使我感慨万千, 老师对幼儿的尊重是多么的重要啊!要获得幼儿的好感和尊重, 就必须尊重幼儿, 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我深深感到师幼间的相互尊重是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的渠道;师幼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是缩短师幼间的距离最好桥梁, 这些不仅能加深师幼间的了解, 而且能与幼儿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 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摘要:“尊重儿童”是幼儿教育工作始终推崇的教育观, 更是一种幼儿教师素养, 一种内化的行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将如何理解和践行“尊重幼儿”。

浅谈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篇3

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就是幼教工作者要了解、认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教育始于天然,趋于自然;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应体现于细节,达到“有而若无”的境界。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各种的精神、生活压力,这要求幼儿教育能否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人才打好基础提出了严峻命题。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将尊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作为一项事在必行,行之必果的责任来完成。

一、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就是幼教工作者要了解、认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教育始于天然,趋于自然

当幼儿在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中经历了人生最初的3年, 带着初具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来到幼儿园时,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美国心理学教授加纳德就将人的智能分为八项(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并强调每种智能还包含次级智能,如,在音乐领域中次级智能就包括演奏、歌唱、作曲、指挥、评论、欣赏音乐,当然其他七种智能也都包含多种次级构成要素。除了智能差异外,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气质个性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客观的事实,及时发现,尽早发觉每个幼儿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日后做到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给予不同的发展机会、条件并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天然)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注重行为的正确引导

幼儿因遗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品质 ,如有的幼儿善于表达,有的就羞于启齿;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就文静听话;有的争强好胜,有的就胆小怕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将玩具带回家,教师发现这件事,对幼儿A,教师当即用平和的声音说:“XX,你忘了把玩具放到筐里了,如果你喜欢明天再玩。”第二天,他又选择了那种玩具,收拾玩具时还特意跑来到老师面前说:“老师,看,这次我把玩具放好了。”而同样的事发生在幼儿B身上,教师当时却装作没看见,而是在离家前单独与他妈妈说了这件事,请她装作无意发现玩具,引导孩子自己还回玩具。果然,第二天他第一个来园,趴在老师的耳朵上悄悄说:“老师,我再也不把玩具拿回家了。”妈妈也非常感激老师的理解。为什么同样的事两个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呢?——因为两人具有个体差异。

幼儿A是一个活泼、聪明、善谈、大方的幼儿,家中较为溺爱。教师及时发现,现场“抓住”其错误,当时给予其改正的机会,自然顺势纠正,第二天他会为了面子将自己改正的决心表露给老师。如果交给父母解决,幼儿善于狡辩,容易造成家长、幼儿的不愉快,也失去了现场纠正的机会,就会错失良机。而幼儿B胆小、羞涩、是非辨别能力弱,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又较理性,能理解、配合教师的方法。如果直接点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当然对待幼儿的行为,教师必需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曾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是否有能力,我们也并不真正清楚孩子的某种行为的用意是善的还是恶的,但是我们宁愿从积极的一面去相信,我们相信他是有潜能的,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这种相信会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我们对待幼儿的方式,而我们的期望最终也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成了现实:幼儿受到我们的行为的影响,我们也许感受到我们背后的积极的期望,也许感受不到,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认清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激励、引导幼儿取长补短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的能呼风,有的能唤雨,有的力大无比,有的食量惊人。如果对九子各以他们不具备的本领要求他们、责怪他们,而不发挥他们的特长,这九个龙子也都不能成才。相同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措施,才能激励、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如曾带过的一名幼儿小时在家发生过“因噎废食”的事件——3天没吃主食,只喝牛奶。为了提高他的就餐自理能力,班中教师达成共识,从不催促其吃饭,刚开始时,其他小朋友吃完饭收拾好餐具后,他才吃完,老师就帮他刷碗,慢慢的老师教他自己刷,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刷碗,不是目的,只是借此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锻炼他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样XX幼儿是一个非常聪明,智力发展有些超长的幼儿,但不喜爱体育锻炼。老师们便着重其做事要有坚持性、耐性的培养,鼓励其敢于挑战自己的弱势。如,中班我们以球类为特色,开始练习拍球时,他的球总是跑,几次下来就放弃了,练球时只是站在室内窗旁看小朋友练。老师便耐心引导,手把手教他掌握动作要领,只要多拍一个就及时鼓励,激励他坚持,最终他战胜了自己。恩格斯曾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可能达到,或者孩子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自信,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所以教育者要认清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不爱说话的孩子,鼓励其展示自己的特长;不善表演的幼儿,排练时创造机会让其展示;活泼好动的幼儿鼓励其帮助老师、小伙伴做事,培养劳动习惯;文静听话的幼儿,鼓励其大胆发言、探索、操作……为幼儿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取长补短,健康发展。

三、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应体现于细节,达到“有而若无”的境界

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让幼儿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特点的环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纳外界。如手绢挂钩的分配,展示墙每个幼儿展示框的安排,教师都要根据幼儿高矮仔细布置以利于每个幼儿自理。活动时桌椅的摆放方式应考虑有利于幼儿活动;教具、材料的准备丰富,既要考虑幼儿年龄、能力层次需要,又要符合活动内容;出示的先后顺序等等。例如,在手工区折啄木鸟活动中,我提供手工书、折好的啄木鸟成品、油画棒、彩笔等多种材料,由幼儿自己选择材料、手工书、成品、具体范例进行手工制作。有的幼儿借助手工书看符号标记折出了啄木鸟;有的是将成品拆开后还原从而把啄木鸟折出来的;有的是观察每个步骤的范例折出的;还有的是采用跟同伴学的方法折的啄木鸟。有的画、有的涂、有的制作、有的操作、有的玩,不仅自己主动自主地活动,还在他人的选择、操作中学到了新的、不同的知识、方法,幼儿忙得不亦乐乎。这正是将因人施教体现于细节,将幼儿的需要考虑周全,活动中达到“有而若无”的境界。

尊重、自信幼儿成长的助长剂 篇4

广州警备区幼儿园

萧绮婷

肯肯是我们班头号“小顽童”,他好动、任性、散漫、自控能力差。抢玩具、打小朋友,午睡不睡觉还惹边上的孩子、甚至把动物角的两只小鸡给踩死了„„班里的孩子都不愿意跟他玩,还常向我告他的状,有的还通过家长向肯肯的父母告状。老师和家长都感到难办。

有一件小事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在布置活动室时,要从高的墙上拉一条绳子。我把椅子桌子叠了起来,爬上桌子再站到椅子上,摇摇晃晃的椅子正让我有点害怕,忽然却发现椅子不再晃动了,我回头一看,是肯肯用两只小手使劲地扶着小椅子,不让它摇动,那股子认真劲真让人感动。我爬下来,摸摸他的小光头,亲了亲他,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真懂事,老师谢谢你!”也许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话,他感到有点不自在,红着脸,转身就跑开了。

这件事以后,我意外的发现了,肯肯的变化。午餐后,他便早早地坐在椅子上静侯午睡,起床后迅速地穿衣叠被,上课时睁着大眼睛可认真了,动时他特别喜欢和我在一起,我对他任何的小进步都很在意,经常在集体中表扬他,我从他那稚气 的脸上,看出他内心的自信与快乐。

无论是怎样的孩子都需要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这是他的行为动力,如果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那么他就会破罐子破摔,做出许多别人所不能接受的事来。我跟孩子的家长就此做了交流并达成了“以尊重孩子,增强他是好孩子的自信”的共识,在生活中加倍的细心,一发现肯肯的闪光点我们就及时的表扬;当他管不住自己的时候,我们则马上提醒和暗示,而不像以前在集体面前批评他。有时交给他一些为集体服务,帮爸爸妈妈做事的小任务,当任务完成后,对他给予肯定和表扬。肯肯“出格”的行为骤减,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也融洽多了。

[分析]

尊重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其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自信心的强弱对孩子的性格具有催化的作用。孩子的自信心强,在性格上就比较外倾,较之其他人,他们通常更为合群、更善于交际、性格更为开朗活泼;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就容易形成内倾性格,不善于交际、不太合群甚至郁郁寡欢、孤独怪异、常常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顽皮的孩子之所以顽皮,恰恰就是缺乏自己能当好孩子的自信,也缺乏成人的尊重和赏识。教师和家长的言行影响着孩子,孩子是敏感的,当他感到老师或父母不喜欢自己,就会产生一种“反正不被喜欢,也不用做好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顽皮孩子所获得的只能是挫败感。长此以往,顽皮孩子做好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的弱化,甚至丧失。造成的只会是“行为问题——施加压力——更多的行为问题——施加更大的压力”的恶性循环。

作为教师和家长对待顽皮孩子,应耐心细致地帮助启发,而非怒容满面的大声呵斥,对于认识能力不强、自我评价易为成人评价所左右的孩子来说,保持其应有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自信源于成功的体验,对待顽皮的孩子,教师和家长不能简单化地只看结果,更要认真地考察孩子这样做的动机与内心的感受,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去与孩子交流。教师和家长在生活中发现顽皮孩子的闪光点,是顽皮孩子最值得自豪的时候。因为在他们的体验总是挫败,当孩子的闪光点被老师和家长肯定时,他们也找回了自信。[建议] ①教师和家长需积极引导孩子消除各种心理挫伤。生活在 集体中,要绝对避免挫折尤其无意创伤是不可能的,诸如受到其他孩子的冷落、孩子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造成心理的创伤以至产生暴力的行为等。此时成人既要注意促进这些顽皮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又应帮助他们分析被人冷落的个体原因,鼓励对孩子主动介入集体活动,给这类孩子更多与同伴接触、为集体服务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消除心理挫伤,提高顽皮孩子的自信心。

②要尊重孩子的能力,就要相信幼儿的能力。孩子具有无限的潜力,关键看我们能否开发他。在生活中成人习惯于用指挥和干涉的方式“教导”,这种行为是不相信孩子的表现,而且容易养成幼儿逆反、恐惧等不健康心理,压抑了孩子的主体性。顽皮的孩子就会下意识的和成人对抗,这种教导的方法只会使顽皮的孩子更顽皮。给予孩子出错的权利,让孩子在错误中得到启发和发展。

热爱、理解、尊重幼儿 篇5

——幼儿园教师师德规范学习所感 踏上幼儿教育这块神圣的土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我一直在思索: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幼儿教师,怎样才能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

在这次培训里我找到了答案:热爱、理解、尊重孩子,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而热爱孩子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核心所在。一个幼儿教师只有热爱幼儿,才会无微不至地关心幼儿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孩子;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通过教师师德规范的学习,我对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

首先,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我认为即然我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当热爱自己的事业。竭尽所能,把这事业当成最光辉的事业,使之理想化、神圣化,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是对孩子无私的爱。教师要热爱孩子。“爱生如爱

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中我深深的懂得:只有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真正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深入到孩子中去,关注他们的举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很好的为幼儿服务,这样就在他们中树立了威信。我觉得热爱幼儿要面向全体,尤其是个别性格特殊的幼儿,能容纳他们的天真,能容纳他们的错误,这种爱才是博大而深沉的!

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然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出色的完成工作。切实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工作水平。坚持从严治教,提高自身建设,在教学上要多加探索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艺术。

(一)不断学习,更新幼儿教育观念,主动、积极地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幼儿人格,真诚关爱每一个幼儿,做孩子们的朋友、妈妈。

(二)加强服务意识,保教并行。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幼儿教育重在保教并行。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自命清高,真

正融入到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动向。

(三)学习阳光心态,做阳光教师。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每天的琐事,闹中取静,学习幼儿的好奇心,积极探索发现

幼儿的纯真心灵。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研究知识交流 篇6

微型课题开题报告 集体教学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教师在感叹:班级某某同学笨、品质差,不爱 学习,却很少有教师能提出解决学生之间差异的策略与方法。如何解决学生之 间的差异,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大难题。应该这样说:“没有天生的差 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 “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 < 幼儿园教育 工作规程 〉 确定的幼教工作原则这一。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每个幼 儿具有各异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每个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行为习惯、价 值观念亦不同。因此,在教育上必须考虑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 施教”。

集体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计划、设计和组 织的专门活动,是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幼儿顺利开展学习和达成有效 学习结果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重视把幼儿的个体差异考虑进 去,为那些在集体中放不开自己的孩子们提供能让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 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有所收获,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本课题的提出就是希望能通过实践研究探 索出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集体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往往并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 差异的存在,但是各种智能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九种智力因素在每个人身上以 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

这就要求教 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幼儿闪光点,做到“因人施 教”。

(2)

文化历史论: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心里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即教学应 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指出:“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即适当高于儿 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区域。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儿童具有 挑战性,能激发儿童努力追求的积极性,因此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我们在 教学中要从孩子的现有发展状况出发,细致了解每个孩子的能力水平,以为其 创设最近发展区,制定符合每个孩子发展的差异性目标。

(3)

论尊重教育与幼儿个体发展 篇7

一、尊重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人们的头脑中, 幼儿往往是时时要照顾, 处处离不开教导的弱小个体。谈及他们的需要, 想到的也多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幼儿得以生存、成长与发展的推动力。然而, 除了这三种需要外, “推动力”中还有些别的组成部分, 尊重的需要便是其中之一。不同幼儿的精神发展秩序可能存在差异, 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积极向上的指向。就此而言, 幼儿的尊重需要不仅是一种身体需要, 更是一种心理需要;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 更是一种发展需要。

幼儿对尊重的需求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日常生活教育中, 我们可以发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哭闹对抗, 寻求关注

在幼儿园生活中, 尽管大环境和谐温馨, 可我们还是不时地能够听到幼儿的哭闹声。这一点在刚入园的幼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幼儿离开父母的不舍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的表现;另一方面则是在寻求教师的关注, 所以这就造就了“你哭我也哭”的局面。同样, 把房间搞乱, 把图书撕坏, 客人来访时的大吵大闹都是幼儿渴望被关注的具体表现, 从而确定自己的存在。

(二) 自主选择, 拒绝服从

在分发玩具的时候, 个别幼儿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并且表达出“想玩其他玩具”的意愿。这就体现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接受成人的旨意, 服从成人的安排, 他们有自己的选择, 这正是幼儿在尊重需要下表现出的一种自主性行为。

(三) 积极表现, 要求认可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幼儿对于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充满了兴趣与热情。他们经常会在教师或家长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去“帮个倒忙”, 然后期待表扬和夸奖, 由于受到尊重需要的驱使, 他们对此乐此不疲。

二、尊重教育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尊重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 需要爱护, 关心和培养, 而是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自己的意愿和个性。我们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但那一系列由我们成人制定的指标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吗?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尊重教育去寻找答案。

(一) 教育要建立在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功

要搞好教育, 不仅要求教师认真负责, 还要发挥幼儿的积极性, 而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信任, 是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关键。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教育才是公平的, 才是民主平等的, 才是积极有效的。

(二) 尊重幼儿才能更客观地了解幼儿, 才能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认识孩子。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尊重是了解的前提, 一切教育都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没有哪个孩子是完全优秀, 也没有谁是一无是处,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价每个幼儿,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从而向全面发展进军。

三、尊重教育帮助幼儿实现个体发展的途径

(一) 尊重幼儿兴趣, 充分发挥所长

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 有的喜欢跳舞, 有的喜欢唱歌, 有的喜欢画画。幼儿随着智能的发育, 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加强, 兴趣越来越广, 于是他会不断发问。如果他的问题得到解答, 那么他们会越来越扩大其兴趣范围, 问题会更多。假如无法回答幼儿的问题, 与幼儿一起查资料, 让孩子觉得有成就感, 更积极地思考。如果觉得孩子的问题很幼稚, 也不要嘲笑他或回避。幼儿提出的问题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幼稚的, 可是对于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 却是他们获得新知识的途径。不管孩子的想法如何, 只要提出了问题就代表着他们的求知欲在成长。

(二) 尊重幼儿成长规律, 拒绝超前教育

幼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 均有其内在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幼儿的成长自然规律, 不能强行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无情转嫁”到孩子们身上, 让他们负重太多。我们不妨给孩子的生活留一点空白, 让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间, 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期盼和向往, 到了他们开花结果的时候, 我们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教育, 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有收获。

1.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反对千篇一律教学模式

不可否认, 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感悟快, 一点就通。而有的幼儿思维迟缓、感悟慢, 总不开窍。对待这些情况, 我们就该区别对待, 切不可千篇一律地说教。我们应持一种理解的态度, 因材施教, 以不同的方式去点拨不同的幼儿, 并寓教育于无痕之处, 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不使祖国的花朵干枯, 有活力。

2. 尊重教育不等于百依百顺, 要做到严慈并济

以上谈到的尊重教育切不可片面理解。现在许多家长越来越注重尊重幼儿, 认为这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自尊的好方法。的确, 尊重幼儿是培养幼儿独立人格、独立行使权力的有效途径。但是, 尊重儿童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 对孩子姑息迁就, 百依百顺。久而久之, 将会使孩子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坏毛病。听取幼儿的意见固然没有错, 然而事事商量, 甚至让孩子学会“讲条件”并且“讨价还价”就不可取了。因此, 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中, 我们都不能完全以幼儿的意志为转移, 事事依着他们, 毕竟他们对是非曲直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 尊重教育的规律和要求, 做到严慈并济才是明智的选择。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只有充分落实了尊重教育, 充分渗透了尊重原则, 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 更好地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快乐成长, 从而为每个幼儿的个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教育奇葩而喝彩!

参考文献

[1].《自信与尊重》, 《幼儿教育》

[2].《尊重平等教育与幼儿自主性的培养》

如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篇8

关键词:尊重;个体差异;发展

国家教育局颁布的《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强调了“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原则。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何既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又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发展,按照自身的发展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呢?

一、公正、公平看待幼儿

乌申斯基说:“人在教育中的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可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把每一个幼儿当作“主体的人”来看待,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权利,客观公正、求真务实。

1.公平公正,尊重幼儿独有的见解

在一次关于“节约用水”方法的交流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在刷牙时,水龙头的水不能哗哗流。”有的说:“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这样也是节约水。”廷翰小朋友说:“我们要节约用电,……”有个别孩子骚动了,有的认为他是在捣乱,不认真回答问题,用了不屑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有的大声地喧哗说:“他说错了,节约水怎么变成节约电了?”当时的我也有点蒙了,但看着廷翰小朋友的认真劲,看到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解释,我就尊重他,公正公平地给予他时间,耐心地倾听他的解释,他说出了“因为水在工厂里,需要有机器加工,没有电就没有水”的想法与见解。他的发言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与众不同,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思维模式,不仅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还让同伴们对他刮目相看。可见,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个幼儿机会,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他们独有的见解,能更好地挖掘出幼儿的个性特点,促进幼儿的发展,也能更好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2.和谐友爱,和幼儿平等的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重的欲望,交友和受尊重的愿望都非常强烈,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虽然是被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关系,然而这种教与被教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果能以平等的姿态与幼儿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从而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在《我们爱地球》主题类活动中,他们了解到了水对于人类、对于动、植物的重要性。我以引导者的身份,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探讨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保護水资源。他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想在“我们爱海洋”的主题版地中进行宣传布置,我以信任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以往都是我来引导,我来主导的做法,支持幼儿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地设计自己心目中节约用水的标志,同时我和他们一起合作,把标志张贴到教室中。在和幼儿的布置中,我感受到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特别是几个平时胆子较小的幼儿,在教师的信任与鼓励下也参与到了活动中,设计的节水标志很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同伴的赞许,自信心提高了许多,变得更喜欢我组织的活动。

二、包容、理解、爱护幼儿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从儿童入园或入校第一天起,教师和集体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如果美好的品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不好的习惯就会受到排挤,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消失。”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到幼儿中去,洞察幼儿的心理,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需所求,对好现象因势利导,鼓励其不断成功。

1.细心观察,尊重支持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园的孩子好奇、好问、爱探究,他们对事物的浓厚兴趣而产生的“求异思维”的活动,是对自然、对生活的探索和创新的尝试。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善于保护孩子的天性,创设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环境和条件,细心的观察幼儿,支持他们的活动,让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大班的“污水变干净”的实验活动,我一改以往教师做实验给幼儿看的做法,尊重幼儿,支持幼儿,从准备实验材料到设计污水变干净的步骤、方法,到动手做实验都是他们独立完成。每个阶段我都仔细观察,并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行动表达出来。活动中有的幼儿先用网过滤污水,有的先用棉花和纱布过滤污水,有的用了棉花、网和纱布三层过滤,都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把污水变干净了,他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从无意识、无目的的好奇想象发展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新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了解个性,给予幼儿多一点理解

幼儿园里的孩子什么个性的都有:有动作慢的、有性格开朗的、有好动调皮的,有不爱讲话的等等,无论什么个性的孩子,都有他的个性特点。作为教师要发现并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把自主还给幼儿,创造条件去激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班上的思涵小朋友,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思涵是一个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孩子。在一次班级故事比赛中,其他幼儿都大胆地踊跃到台上讲故事,可是思涵到临近比赛结束,还是不肯自己举手参加,于是我以朋友的身份主动上前邀请他,他还是表现得很萎缩,说了句“等一下”,我知道这时他是在思想斗争,所以我没有再逼迫他,笑着鼓励他说“好,再等两个小朋友讲完你就上去讲好吗?”等两个幼儿讲完故事后,我再次邀请他,他马上站起来在集体前开始讲故事。这次,他的故事讲述得很完整,声音也很响亮,虽然没有太多动作的演绎,但在活动结束时,我特意在集体前颁给他“鼓励奖”的奖牌,下台后他自己在座位上偷偷地笑了……从那以后,他对上台的比赛或表演活动一点都不畏惧了,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赏识、激励、赞赏幼儿

有人说“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成功!”可见,当我们发现了幼儿的个性、独特之处后,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幼儿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要细心捕捉、赏识激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身上的潜力,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汝锦小朋友是一个胆子极小、不爱表现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发现汝锦小朋友跳绳跳得很好,因此在体育活动时,我特意让她在集体前表演跳绳,并让她为其他幼儿示范跳绳的正确动作。课外,我还有意安排她带领几个幼儿学习跳绳,结果汝锦的自信心慢慢地增强了,在参加班级跳绳比赛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后,在集体前除了能表演花样跳绳,还能主动争取在集体前讲故事,整个人变得活泼开朗、自信了许多,在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上她还代表班级的女孩子表演年段的舞蹈节目,获得了大家的赞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所以尊重是教育的绝对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析他们行为的寻常时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认知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支持和帮助幼儿,为每个幼儿的长远发展在早期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浅谈幼儿的尊重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体验盲人生活的不容易和困难。

2、激发幼儿尊重、爱护、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情感,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丝巾若干条、关于盲人的图片和视频、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教师出示丝巾,幼儿带上丝巾,感受黑暗的世界。

师:小朋友们,请到这边来。请你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请你用一用摸到的东西。(教师声音引导)

2、幼儿听教师的口令完成简单的动作。

师:当你蒙着眼睛的时候,你感觉怎样?你是怎么找到老师的?蒙着眼睛的时候,你是怎么找到桌子上面的东西?当做完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和平时做这些事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群眼睛看不见的盲人,他们只能通过声音来辨别方向,只能通过手指触摸来分辨物体,所以盲人的生活会有很多困难。

二、观看视频图片。

1、观看关于盲人的图片,完整播放。

师:盲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例如幼儿回答盲人走路需要导盲杖(出示相应的导盲杖图片)

3、观看帮助盲人的视频。

师:我们可以怎么帮助他们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帮助盲人的视频,看一看视频里面的哥哥姐姐是怎么帮助盲人的?(播放帮助盲人的视频)

小结:盲人和我们一样,我们都要去尊重他们,不能嘲笑他们。10月15日是国际助盲日,我们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和盲人一样,生活很不方便需要我们的帮助。

4、观看残疾人照片。

(出示残疾人的照片)

师:这些残疾人生活很不方便,我们为这些残疾人设计了很多公共设施来帮助他们。小朋友们,有哪些公共设施来帮助这些残疾人呢?

(出示公共设施帮助残疾人的照片。例如:腿不好的人设计了轮椅,聋哑人发明了手语等)

师:小朋友们,这些残疾人,有一部分是天生残疾的,有一部分是后天因为发生重大事故残疾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关爱这些残疾人。虽然他们的身体残疾了,但他们很勇敢坚强,值得我们来学习。(教师出示残奥会上的照片)

三、爱心小天使。

1、帮助盲人

师:现在请一部分小朋友当盲人,一部分小朋友当爱心小天使帮助他们走到后面的椅子上,给他们讲一讲书本中的故事。(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小朋友们,你当盲人是什么感觉?当爱心小天使帮助盲人有什么样的感觉?

2、互换角色

师:现在请小朋友互相换一换角色,爱心小天使帮助盲人送回教室吧。

【教学反思】

当课程改革进入到学校实践时,新课程必须由教师通过一节节课、一次次活动来表达。残疾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是因为他们受生活空间的狭小和交际能力的有限所限制的。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形成对残疾人的尊敬、理解、友爱的情感,学会关心,学会爱,树立愿意帮助残疾人的意识是我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中考虑的重点。围饶这些目标,我做了以下设计:

一、体验活动贯串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为了让学生获得残疾人的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生活中的不便,课前我设计了蒙上双眼的游戏,在学生无意识的状态下体验了盲人的生活,随后又在学生们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是故事时,设计了用嘴写字的活动,体验了失去双手的残疾人写出苍尽有力的毛笔字的超额付出,而在第三个环节讨论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后,又进行了单手穿衣、学哑语活动。我想:通过活动学生一定会获得真实的感受。

二、教科书中图例的选用和教材空白的填补

新教科书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内容。教科书中我着重选择乙武洋匡的故事,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作为教师,我也打心底佩服他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所以,我又亲自讲述乙武洋匡的感人故事。用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形象去感染、教育学生。而桑兰则做简单的介绍。

与此同时,我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搜查一些感人的图片来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如:盲人画、聋哑姑娘的舞蹈、断臂青年的篆刻及口书,还有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的精彩画面的选用,使教材的功能得以拓展。

三、以情动情,教学相长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不断的师生交互的理解中重新认识,在看到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时,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课堂中,我设计了师生共学哑语这一环节,强调学生参与,保证主体地位。

情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在记录感受的时候,在课堂的结尾,我充分利用了音乐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心灵感受,感受残疾人的奋发向上,顽强拼搏,感受社会和谐,互相关爱的美好意境。

浅谈幼儿的尊重 篇10

人际交往活动的原则是“3A”理论,“3”即接受(Accept)、重视(Attachimportanceto)、赞赏(Appreciate)。“3A”理论的核心就是尊重,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尊重教育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我认为,当教育活动真正考虑到每一个孩子的时候,尊重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这就涉及到教育者该如何面对“差生”的问题。

所谓“差生”,一般人认为是“成绩差的学生”,而在教育词典中对“差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差生”虽然有诸如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等多种毛病,但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但他们的这些欲望和要求总是不被重视,从而导致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失败。因而,教育者在转化后进生的时候必须学会如何尊重“差生”。

1.站在平等的原则上给“差生”以人格的尊重。

人人都有自尊,“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青少年学生血气方刚,自我意识、自尊心理尤为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在生理、心理、行为上有缺陷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在老师眼里,他们是“差生”;在家长眼里,他们是不争气的孩子。学校的歧视、家庭的威压,使他们深感自卑和压抑。他们渴望改变环境,渴望获得理解和尊重。然而应试教育本身的弊端使这些孩子成为被忽略的对象,他们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和践踏,希望一次次破灭,原本的自卑之心更为自卑,压抑的环境使他们变得更加抑郁,甚至“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为教师眼里的“牛皮糖”。教育者要对这种学生加以转化,必须找到恰当的切入口――尊重。当我们把他们放在“人”这一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他们的感情才会向我们倾斜,我们才能一点点地打开他们的心门,使转化工作事半功倍。

2.以宽容的态度尊重“差生”在转化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对“差生”,教师尤其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一般的,“差生”习气的养成有一定的历史。虽然其本人也有改正的意愿,但习惯使然,他们可能好了几天又回到了原地。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经过几天努力之后自己感觉无法脱胎换骨,于是心灰意冷,可能变得比以前更坏。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根据心理学,教育学本身的规律,对“差生”敞开宽阔的胸怀,尊重他们在转化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虽然,在我们无数次的教育和劝说下,“差生”所取得成绩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可是这一点成绩的取得对于“差生”来是要花出比好生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的,如果此时能得到教师的宽容和鼓励,必能打消他们“我是扶不起的阿斗”的念头,从而激励了他们继续前进。下学期,我班有学生王科:上课经常开小差,自习课时,要么呼呼大睡,要么与前后排的同学唧唧喳喳地说个没完。班上同学对他意见很大,班干部甚至建议让该同学单人单桌搬到角落里去。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好心地交流,并表扬他能说会道,语言表达能力好。他很开心,我趁机指出他在课堂上的缺点。他也意识到了,向我保证以后不会了。第一天,他的表现很好;第二天,开始坐不住了;第三天又开始讲闲话了。我于是再次找他谈话。一见面,他就说:“老师,我做不到,真的控制不住。”我把他几天来的表现和以前的`表现做了个对比,说:“自从谈话之后,你的表现好多了,你看,星期二你才和同学讲了三次话,而且每次时间就两三分钟。你以前能做到这样吗?这两天讲话频率高一点,那是因为你失去了信心。尽管如此,还是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不容易啊!你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他说:“真的吗,老师?我还以为你会批评我,觉得我无药可救了。”我说:“做什么事都是有过程的,哪能一步登天呢?我相信你一定行的,坚持就是胜利。”自此以后,在我的宽容和鼓励下,他彻底改变了以前的陋习,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好生”。原来,尊重可以让“差生”变得如此美丽。

3.寻找优点,尊重“差生”内心的受重视渴求。

每个人都有优点,“差生”也不例外。每个“差生”多少都蕴藏一些优点,只是他的缺点多于优点,以致优点被掩盖或者不引人注目而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充分注意“差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朋友,努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重视这些优点。比如,我班学生周丙森,成绩不好,自我约束力不强,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曾经做过班长,因不太会管理班级,被以前的班主任撤掉了班长一职。虽然如此,我发现除了纪律,在其他方面,他在班上还是有一定的威信,很多学生跟他玩得好,愿意听他的。因此,我有心让他再做班长。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老师,你不是开玩笑吧,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我肯定他以前是做得不好,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用心去做。如果你用心了,你绝不是这样的。你具有做干部的潜力,你看,你做得不好,大家还听你的。说明你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吸引了他们。这种魅力不是人人都有的,你必须把自己的这种潜力发挥出来,这对你以后,不管是读高中、大学还是走入社会都有极大的好处。”听了这番话,他似信非信,眼神里流露出跃跃欲试的冲动。任职一段时间后,他进步很大。除了纪律上还达不到要求外,其他班级工作做得非常好,我这个班主任基本不用操心。在以后的日子,我经常找他谈心,表扬他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鼓励他说:“你有这样好的管理能力,如果能到高中、大学里去深造,那定是另一番风景。”王丙森在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后充分改变了精神面貌,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得到了尊重,找到了自信,也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在中招考中顺利考入县重点中学。在教师的尊重中,“差生”的人生是可能焕发出光彩的。

上一篇:商务信函结尾敬语下一篇:县税务局18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