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

2024-10-02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精选8篇)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 篇1

武汉大学近十年中国哲学史试题汇总

先秦部分

早期 ☆☆☆☆

绝地天通 99

和实生物——史伯 01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倍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史墨

02

“物生有两”——史墨 03

孔子☆☆☆☆☆☆★★★★ 忠恕之道98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99 颜渊问仁 02 为仁由己 02

孔子的中庸思想述评 04 儒家“中和观”简析 06 和而不同 07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08

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09

孟子☆☆☆☆☆☆★★★9 四端00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 02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 03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戌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 03

浩然之气 04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 04

良知 07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衰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07

简论孟子的“尽心知天”说。07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09

老子★★★★★★★★ 8

老子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98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及其贡献与局限 0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00 道法自然 02 玄览 0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04

反者道之动 06 08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0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09 庄子★★★★★★ 6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消遥游》 03

物无非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齐物论》 03 坐 忘 04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 05

“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知北游》 07 “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

《知北游》 08 《齐物论》09 《周易》★★★ 3 见几而作,不俟终日00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系辞》

05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易传》 06

《礼记》★★★★ 4 慎独99 《中庸》 03 天命之谓性 0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06

子曰:“素隐形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 06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 09

墨家、墨辨★★★★★★★★★★★

三表法98 02 02/2 03 09 以名举实 《墨经》01

评墨翟“兼以易别”的社会矛盾观。01 “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 《墨子·经说下》 01 05 尚贤 06 兼爱 07

以类取,以类予 07 惠施★ 1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98 公孙龙★★ 2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明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99

《公孙龙子》篇目03

荀子 ★★★★★★★★★ 9(最近三年未考)化性起伪98 04 08 虚壹而静98 00

荀况天道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价值99

“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01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解蔽》 02

荀况的自然观及其理论贡献 02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荀子》 05

韩非子 ★ 1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物可得道也98 诸子 管子 孙子 汉唐部分 19 黄老学派 陆贾、贾谊 董仲舒★★ 五行 03 天人感应 04 杨雄、桓谭 《白虎通》 王充★ 《论衡》99 王弼★★★★★ “三玄”01 玄学 03.以无为本 04 王弼的“贵无论”评析。05 得意忘象 08 裴危、欧阳建 郭象★★

无则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则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尔99 “大小俱足””《秋水注》 05

道教(魏晋道教、隋唐道教)范缜★★★★ 《神灭论》98 02 形质神用 02 03 佛教★★★★★

“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即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物”

《不真空论》01 《物不迁论》 僧肇 04

四法界 05

禅宗六祖慧能曾作过一著名的佛偈 03 四法界09

唐代儒学(韩、李、柳、刘)★★ “天与人交相胜” 刘禹锡 02

简析李翱复性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07 宋明理学 23

李觐、王安石 周敦颐★ 无极而太极 06 邵雍

张载★★★★★★★★★ 9 知太虚即气则无无98 02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99 一物两体 01 02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太和篇》01 《正蒙》 04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正蒙·太和》 06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08

二程★★ 惟理为实 07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途辙。”

《二程遗书》 07

主敬涵养09 朱熹★★★ 理本气末 02 理一分殊 04 无极而太极 06 知难行易 06 主敬涵养09

简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09 陆九渊

简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09 陈亮、叶适★ 陈亮的义利 05 陈献章、湛若水 王阳明★★★★★★ 6 致良知 02 04 09 知行合一 03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也。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王阳明 05

意之所在便是物 07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立论宗旨及其思想意义。08 简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09 罗钦顺、王廷相 刘宗周★ “知无体,以物为体”

刘宗周《刘子全书·学言下》 05 王艮

明清理学 22

李贽★★★ 童心说98 02 童心即真心 01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98

黄梨洲的社会史观及其历史地位99 《明夷待访录》 04 05 试述黄宗羲的社会历史观09 方以智★★★★★ 5 通几护质测之穷99 质测即藏通几00 01 08 《物理小识》 04

王船山 ☆☆☆★★★★★★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无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故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践其下非践其上也00

王夫之的辩证发展观 02 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述评 04 行可兼知 05

简论王夫之“即民见天”的社会史观。06

“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故所恶于异端者,非恶其无能为理也,冏然仅有得于理,因立之以概天下。” 07

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迨已得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08

王夫之“能”、“所”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价值。08 因所发能,能必副所09 颜元★

《四存篇》 08 戴震

近代哲学 龚自珍、洪秀全 康有为 谭嗣同★ 《仁学》 07 严复★★★

翕以聚质,辟以散力99 大宇之内,质力相推 02 物竞天择 04 梁启超 章炳麟★ 《訄书》 04 章太炎★★★

俱分进化论98 00 04 09 孙中山★★★★★ 5

孙中山知行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来源98 评述孙中山的知行观00 生元01

孙中山知行观的提出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02 知难行易02 胡适

梁漱溟 冯友兰★★★ 贞元六书 03 真际 06 《新理学》 07 熊十力★

《新唯识论》 06 金岳霖 马克思主义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03 06 08

简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03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 篇2

一、关于“中国哲学”的由来

2004年, 在中国大陆发生了“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在中国历史上原来没有“哲学”, 这的确如此。许多西方哲学家也不认为中国有“哲学”。“‘哲学’ (philosophy) 一词是日本学者西周 (1829-1897) 借用汉语‘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希腊罗马的哲学学说, 中国学者黄遵宪 (1848-1905) 将这个名称介绍到中国, 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但中国有没有相当于西方那样的“哲学”仍然是个问题。

在19世纪末以后, 西方哲学输入中国。中国的学者参照西方哲学从中国古代的经典及其注疏中梳理出“中国哲学”, 开始对个别人物和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由此可以说:所谓的“中国哲学”, 其实是以西方哲学作为参照系“框”出来的。基于“中国哲学”的这一由来, “中国哲学史”也就必然是适应着这一框架而建立的, 或者说, “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源于自身, 而结构却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西方哲学的体系。这种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难免会导致一些问题, 这个问题在下面再进一步讨论。

二、本书存在的缺点

这样一本《中国哲学史》, 在其内容和思想观念上至少有“三缺” (或者叫“一缺”, 这个问题下面再仔细讨论) :一缺“线”, 二缺“腰”, 三缺“尾巴”。也许用语不太准确, 但下面可就这几个问题一一的讨论。

1、“线”的缺失

缺“线”, 翻开这本书可以看到, 全书从先秦到近代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畅书“中国哲学史”。全书在每一节却都是在介绍一个个独立的人物, 这样看来, 与其叫“中国哲学史”, 不如叫“中国哲学家列传”。每一时期, 不同学派之间有什么样的争论、分歧, 又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同一学派同一时期不同代表人物之间的理论有何差异;各学派是如何传承、变化、发展、消亡的。大概这才是“中国哲学史”所要解决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吧!因为这才是连接着各朝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家们的“线”, 没有这条“线”, 那就等于是建筑物里没有“钢筋”的连接。

“哲学史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它并不等于哲学。”单纯的介绍一个个哲学家的思想, 那就等于是把“哲学史”当成是“哲学”来讲。书中对一个个思想家的介绍, 说什么“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先念论的鼓吹者。”庄子“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纯粹以西方哲学的“观念”来套用于中国的哲学家们的思想, 而不是着力去还原他们思想的本来“面目”。把“哲学史”写成了作者的“哲学研究成果”。又如, 墨家思想曾活跃一时, 秦以后却消失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这是研究“哲学”不必定要解决的问题, 但却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必须解决的问题。

因为本书没有理清中国哲学发展史的这条“线”, 就把一本“中国哲学史”写得更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简介”。显然, 这样的“史”不能称其为严格意义上的史。

2、“腰”的缺失

有四件“大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当然, 也影响着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 :其一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 它造就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其二就是印度佛学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格局, 形成了儒、道、佛三分天下却又逐渐“一统”、共同发展的局面——这就是本文要谈的“腰”。

的确, 书中在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这两部分都谈到了佛学思想。但这里所说的不是是否“谈到”的问题, 而是应该如何来对待“佛学传入”、如何评价、理解“佛学传入”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里就谈到:中国人只有两次感到恐慌, 一次是佛学的传入, 一次是近代西方文化的“进入”。因为中国人一向认为“我是天朝上国, 文明之邦”, 其它各族无非是未开化的“蛮夷”。而西方文化和佛学的传入使中国人意识到在我们之外也还有“文明”的存在。

我们在过去已经把佛学“中国化”了, 那今天如何与西方文化融合, 这应当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 如何向古人“取经”以解决现实问题, 恐怕应当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项重任吧。如前所述, 本书并不缺少对佛学、对“中国化”了的佛学——禅宗的介绍, 但却缺少另外一些东西:当时国人对待佛学是什么样的态度, 采取了什么行动, 国人的观念是如何转变的等等。大概这才是这一部分需要写作的重点。

3、“近代不明朗, 现当代不见了”

本文所说的缺“尾巴”, 指的就是该书不仅没有把近代部分中国哲学的状况交代清楚, 还把“现代”部分给抹掉了。

所谓“近代不明朗”, 是觉得这本书的近代部分只有“变法派——龚自珍、魏源等”、“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造反派——洪秀全”、“革命派——章炳麟、孙中山等”, 都是一些“在野的流派” (打个比方) , 社会的主流学术派去哪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啦?那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有的事!甚至到那时候也不并完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主流派”如王国维等, 似乎他的哲学思想还不如所谓的“国父”孙中山。整个近代部分就是在论证“反对有理”, 有错, 那也是“新生儿”的一些必经阶段。

再来说说被本书的著者们吃掉的现当代部分。前文提到了“有四件‘大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后两件, 一件就是汤一介先生所说的促使中国哲学建立的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 并且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的哲学思想。第四件就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在“教材”所说的中国近代哲学之后, 自30年代初起, “中国哲学家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的基础上, 利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 构建了若干的现代型的‘中国哲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熊十力、张东荪、冯友兰、金岳霖等人。

1949之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中国哲学依然在不断发展, 因此不能说就没有必要写了。还是那句话, “中国哲学史”是“史”。是“史”就是要忠实的“记录”, 以最大的努力追求还原历史的“本真”。而在1979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哲学史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些历史如果不讲清楚, 甚至不讲, 那这本教材就改名叫“中国哲学断代史”算了!

也许对于写“史”的人来说, 离我们越近的越难写。但为了学术研究, 为了高等院校的教学, 排除内心的和外在的困扰, 努力写出一本尽可能接近“本真”的“史”是十分必要的。迫切的希望能够看到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摘要:北京大学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全书从介绍各个学者的思想入手, 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它没有交代中国哲学的构建问题, 同时还缺少一些关键部分相应的论述。尤其是省略掉了现当代部分, 很不应该。因为每一时期必然有其相应的重要性, 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做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哲,缺陷,评述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陈来, 等.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 篇3

关键词:通识教育;哲学;教育改革;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4020606

通识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其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教育界为了弥补大学的学科分类太过专门的缺陷,提出了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界开始反思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学理念,通识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已成为基本共识,

认为大学并不只是一种专业教育,更主要的是要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

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1]纲要从战略层面,揭示了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说明了在中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为我们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

而哲学通识教育在高校通识教育中自有其重要性。其一,哲学的无用之用就在于教育,它使人们认识到“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最终“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二,通识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完整的人,所以“哲学教育不仅天然地具有通识教育的属性”而且内在地构成了通识教育的核心和基础[2];其三,就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也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哲学通识教育。因此,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内容是哲学通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大学应该如何全面深化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

一、当前国内哲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发展较早,较为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在哲学通识教育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系统的、成熟的有关哲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基于自身的哲学通识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当前国内哲学通识教育存在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一,缺乏本土化纲领的指导。目前,中国哲学通识教育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宏观层面的指导,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规划和协调,没有系统的体系作为指导。不少专业教师都是在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匆忙上阵,尚不清楚通识教育的目标,且课程内容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思考和合理的规划,仅沿用以往专业教学的经验开展通识课程教学;尽管有老师对通识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思考,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其原因皆在于我们的通识教育缺乏本土化纲领的指导。国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较早,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就发表了《耶鲁1828报告》,开始施行通识教育。不过他们当时更多的是在引进、复制欧洲的通识教育,直到1943年,哈佛大学发表《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后,才算真正找到了符合美国大学需要的本土通识教育模式。对于中国大学而言,不能照搬照抄国外通识教育经验,应当吸收国外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大学的实际,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之路,建构一套符合中国大学实际需要的通识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制度规范[3]。

第二,脱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甚至走到中国教育基本目标的对立面。目前,在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去意识形态化的价值中立教育,是对过去以政治价值观为主导的专业教育模式的一种替代。这一观点抹杀了主流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现代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在内,仍应发挥价值观引导的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就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通识教育决不是一种消除主流价值观引导的中立教育,相反,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如果缺少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通识教育必然会失去方向,沦为各种腐化思想的温床;反过来,如果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那么这种通识教育必然是一种失败的教育[3]。因此,哲学通识教育应紧密围绕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教育之中,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承担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现实教育中,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没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甚至走到中国教育目标的对立面,背离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方针,也背离了哲学通识教育的初衷。笔者认为,哲学通识教育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充分体现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脱离学生实际。哲学通识教育要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味地迎合学生,要了解学生对哲学通识课程的三种需求:(1)教育需求。学生渴望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学生还渴望在哲学通识课上了解哲学经典以及阅读经典的能力。钱理群说:“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南京大学推出的“悦读经典计划”就是通识教育的一种新途径。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贯通古今历史,融会中外文化。(2)现实需求。当代大学生往往带着关于社会、人生的困惑走进哲学通识教育[2]。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希望在课堂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希望课堂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解答人生的困惑,让他们明白生存价值的意义所在。(3)发展需求。哲学教育能真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升华。因此哲学通识教育除传授知识给学生外,还应该增加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身。

二、立足本土教育,科学设计哲学通识教育内容

哲学通识教育想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在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供科学合理的内容,培育真正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公民。基于已有的实践,笔者认为哲学通识教育必须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学的理想信念。哲学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5]。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理论思想,就是要我们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所以说,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把理论思想作为其产生的坚实基础。我们的理想信念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把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6]。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4]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激励并指导我们开展有益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体现主流价值观。价值观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在职责和使命。大力弘扬本国的主流价值观,可以说是大学教育的通则,也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惯例。教育说到底只是一种方法,价值观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只知其法而不知其源,难免会失去教育的本真。1947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名为《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的报告书中指出:“普通教育应该给予学生能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正确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并明确规定课程目标为“保持与扩大美国社会必须的伦理和社会价值”。这表明,通识教育本身就包含主流价值观教育,两者是内在一致的,如果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与主流价值观相悖,那么,这种通识教育必然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教育[7]。哲学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其在主流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二者在理念上是相契合的,共同指向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因此,哲学通识教育应成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使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成为哲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职能。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的高度凝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是一种处世的标准,指导我们的言与行。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为此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他还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 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哲学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使主流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使主流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相结合,并能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信仰和完善人格的人。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8] 因此,哲学通识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使他们成为主流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灵魂的人,应当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知道我们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明白我们是一个只有作为一个中国人才能成为受到其他民族、 国家、地区的人们尊重的现代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9]因此,哲学通识教育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还应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儒、释、道蕴含着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以精深厚重的气质和智慧[10]。这是现今人文主义情怀欠缺的西方世界所不能及的。因此,哲学通识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使命所在,责任所在。以南京大学为例,南京大学哲学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孟子研讨”“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等课程,以及开展已有8年之久的南大哲学系国学启蒙班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课堂讲授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当代大学生认知和亲近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深刻领悟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影响中国,更要影响世界。

第四,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哲学通识教育应该让大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反思的质疑和批判精神。罗素在他的《哲学问题》一书中说:“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批判。”这说明,学哲学是锻炼和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恩格斯也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1]哲学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对人处理和驾驭外部生活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成果进行的反思、总结和概括,它能培育人的理性和批判思维。而批判思维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知识是对过去的总结,是人们已有的共识;而想象力是打破固有模式和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开端。他还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批判思维。因此,哲学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的批判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那么,我们具体在哲学通识教育中如何培养批判思维呢?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是批判思维的本质特征,批判思维也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培养出来的。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中也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对既有经验和现实对象的反复思考。”[12]也就是说,“反思”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既然哲学具备这样的本质,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到,这种反思、批判的思维特点可以贯穿于哲学通识教育的全过程。

第五,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不仅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指明了方向。成人就要成为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2]。哲学通识教育应该开设相关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异国的历史和现状、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异国文化和异域文明有一定深度的了解,真正“认识世界”。最终能够使全人类的优秀思想资源充实学生的心灵[13]。事实上,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大学生对于西方的哲学、宗教也有着浓厚的兴趣[2]。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平台,引导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高度决定视野,所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是如此。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视野有多宽,你未来的成就便有多大。世界眼光是一种看问题、想办法的胸怀、视野和境界。世界眼光要求大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了解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以合作的精神去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尊重差异,学习与世界他国人民交往的技能;以和平的信念去关心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世界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要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敬畏中国。最终使自己成为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竞争力与世界眼光的现代人。

三、加强、改进哲学通识教育过程中应当妥善处理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改革,除了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外,还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是哲学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不管是哲学通识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任务,唯有充分发挥哲学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优势,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从提高教育的效率来说,应通盘考虑哲学通识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互联互通,避免大量的重复。思想政治教育为哲学通识教育指明了政治方向,哲学通识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活力,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智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两者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哲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管是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都要消除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应该说,两者都非常重要,都是实现我们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对哲学通识教育和哲学专业教育的定位要明确,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互融互通。在教育内容的设定上,哲学通识教育可以偏向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受众群体应该是全校学生;哲学专业教育可以偏向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纵向深入的研究,受众群体应该是哲学专业的学生。

第二,在中国本土化纲领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哲学通识教育的“本校化”。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理念,在各类大学中应该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由于每所高校条件不同、任务不同,需要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各个高校应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需要等实际,制定符合本校人才培养需要的通识教育纲领,也就是我们提出的“本校化”。具体来说,国内的研究型大学重点是培养国际化、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所以哲学通识教育可以从拓展学生视野、了解世界文化等角度出发,多开设一些涉及中西方文化、培养批判思维、逻辑思维的哲学通识课程;教学型大学主要以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即高级专门人才)为重点,注重人才的实用性,所以哲学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偏重社会科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为毕业生踏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理工科院校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以实现文理互补;文科院校仍然需要哲学通识教育,因为哲学是基础,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和人文精神,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实现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的统一。哲学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有一套符合中国大学教学特点的本土化纲领进行指导,这个纲领应该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它可以为中国大学开展哲学通识教育指明方向,为哲学通识教育的成功实施准备条件。这样中国的哲学通识教育就不至于走偏,走样。在相对稳定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各大学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动态调整。每个大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每个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兴趣、爱好和擅长点都不一样,老师可以根据所要教授的学生的特点,对教育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外部环境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内哲学通识教育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国外一些先进理念也在不断传入,对此,我们也可以适时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更新,使教育更具科学性、前瞻性。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哲学通识教育在符合中国通识教育理念的情况下,在国家和教育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调整和更新,实现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2]张亮.我们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哲学通识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4):154-157.

[3]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80-8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6]孙正聿.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J].党建,2014(5):33.

[7]孙乐强.通识教育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58-61.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9]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10]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6-10.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5.

[1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

[13]孟振华.哈佛大学新版哲学通识教育的特点与有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201-204.

Abstract: Philosophical general education content reform should be design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Chinas localization program and the students practical needs. It should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ideals and beliefs, reflect the mainstream values, carry forward the f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ovide the critical thinking training, and help students develop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a global vision.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philosophy; education reform; university education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 篇4

西方哲学史

2001

一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或哲学家的著作(每题2分,共10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 的考生不做,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做)

1、亚里士多德

2、《神学大全》

3、《人性论》

4、《人是机器》

5、黑格尔

二简明解释下列哲学名词或命题(每题5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选做4题,共20分):

1、德性即知识

2、四因说

3、教父哲学

4、宗教改革

5、实体即自因

6、启蒙运动

7、知识学

三简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20分)

四试论康德关于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思想

五解释分析下列哲学原著选段(每题15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全做,共30分;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选做1题。共15分

1、如果有人问:我们对于事实所作的一切推论的本性是什么?适当的答复似乎是:这些推论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如果再问: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理论和结论是什么?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经验。“但是我们再进一步追根到底地问:由经验得来的一切结论的基础是?什么这就包含了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将更难于解决和解释。

2、真东西是全体。而全体无非是那个通过发展自己完满的本质。至于绝对,应该说,他它本质上就是结果,它在终点才是真正的它;它的本性恰恰在于是现实的,是主体,是“成为自己”。把绝对理解为本质上就是结果,尽管看起来很矛盾,但只要稍加思考,就能纠正这种矛盾的假相。开端、原则或绝对,在最初直接说出来的时候,只不过是共相。当我说一切动物的时候,这话并不能算一部动物学,同样情形,上帝、绝对、永恒等词也没有说出其中所包含的东西——这样一些词所表达的,事实上只是直观这个直接的东西。

2002

一、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或哲学家的著作(每题2分,共10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不做,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全做):

1、《尼克马科伦理学》

2、奥古斯丁

3、《社会契约论》

4、莱布尼茨

5、《小逻辑》

二、简明解释下列哲学名词或命题(每题5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选做4题,共20分。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选做5题,其中宗教学专业的考生第8小题必做,共25分):

1、逻各斯(logos)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

3、三位一体(Trinity)

4、四假象说(Theory of Four Idols)

6、二律背反(Aninomy)

7、绝对精神(Absolute Spirit)

8、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明(宗教学专业的考生必做)

三、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论述过“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的思想.(1)这是

意味着他说他只是一个思想的存在物,还是他只知道自己是一个思想的存在物?抑或兼而有之?(2)当他不思想的时候他是否存在?试就你的理解加以说明。(3)你认为“我思故我在”能否如笛卡尔所愿,“在科学上建立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报考宗教学专业的考生不做,其他专业考生必做,20分)

四、贝克莱是如何把“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的观点与他关于上帝存在的命题联系起来的。(报考宗教学专业的考生必做,其他专业不做,20分)

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先天综和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1)他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2)这一问题的主要困难是什么?(3)康德是如何解决上述困难,从而回答这一问题的?(说有专业考生必做,30分)

六、解释并分析下列哲学原著选段(每题15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全做,共30分。报考其他专业的学生选做一题,共15分)

1、实体,在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诉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一个主体之中,如“个某个具体的人被包含在“人”这个属之中,而“人”这个属自身又被包含在“动物”这个种之中。所以,这些是第二实体,如“人”、“动物”。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述说一个主体的名称和定义,也一定能表述一个主体,如“人”能述说作为主体的某个具体的人,也能表述其名称。

2、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和第一性的质相似的,它们的原型确实存在于物体里面,第二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观念根本不与第二性的质相似。并没有什么与我们的观念相似的东西存在于物体本身之中。这些性质,在我们用来称呼的物体里面,只不过是一种在我们心中产生这种感觉的能力;观念中的甜,蓝或温暖,只不过是我们称为甜,蓝或温暖的物体本身里面的不可见部分的某种大小、形象和运动而已。

2003

一、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或哲学家的著作(每题2分,共10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不做,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全做)

1、〈〈形而上学〉〉

2、托马斯•阿奎那

3、〈〈精神现象学〉〉

4、卢梭

5、〈〈论有学问的无知〉〉

二、简明解释下列哲学名词或命题(每题5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选做4题,共20分。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做6题,共30分)

1、人是万物的尺度

2、唯名论(Nominalism)

3、自然状态(Natural State)

4、决定论(Determinism)

5、实体即主体(Substance is Subject)

6、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7、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

8、天赋观念(Inate Idea)

三、(1)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2)这一思想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3)经验论者巴克莱和休谟对这一实体学说又是怎样回应的?(40分)

四、(1)康德为什么要“限制知识而为信仰留地盘”?(2)这会不会限制知识的发展?为什么?(3)康德的这一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何种意义?(50分)

五、解释并分析下列哲学原著选段(每题20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全做,共40分。报考其他专业的学生选做1题,共20分)

1、如果有人向我说,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有美丽的颜色、形状之类,我是根本不听的,因为这一切把我闹糊涂了。我只是简单、干脆、甚至愚笨地认定一点: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因为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不管是怎样出现、怎样分有的。我对出现和分有的方式不做肯定,只是坚持一点:美的东西是美(本身)使它美的。因为我觉得这是我能国向自己和别人作出的最稳妥的回答,如果我坚持这一点,我想决不会被人驳倒,我相信,无论是我自己还是任何别人,都可以稳妥地回答说:通过美(本身),美的东西才美。

2、既然原因一共有四种,自然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认识这四种原因,如果他把问题都归结到这四种原因上,他就会以恰当的方式指定他这门科学去研究那个“为什么”——质料、形式、推动者、“所追求的东西”。后三种原因常常合而为一,因为那个“是什么”和“所追求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来源与这些东西也是同类的(因为人生人),并且,一般说来,凡是由于本身被推动而引起运动的东西,也都是这样;而那种不属于这一类的东西,就不属于自然哲学研究的范围。

2004

一、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每题2分,共10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不做,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全做)

《会饮》《君主论 》《神学大全》

《哲学全书 》《先验唯心论体系 》

二、简明解释下列哲学名词或命题(每题5分,报考外国哲学专业的考生选做4题,共20分。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做6题,共30分)

逻格斯(logos)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人文主义(humanism)因信称义

《新工具》利维坦真观念预定的和谐

三柏拉图为什麽提出“回忆说”?其主要内容是什麽?近代哲学中的“天赋观念“ 理论与“回忆说”又有怎样的异同?(报考宗教学专业的考生必做,其他专业不做,共40分)

四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上帝存在的5个证明,其主要内容是什麽?(30分)

对后来的哲学思想有神麽影响?(10分)(报考宗教学专业的考生必做,其他专业不做,共40分)

五在康德哲学中,自由“构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辩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顶石”。试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层面说明。(所有考生必做,共50分)

六解释并分析下列哲学著作选段(任选1题,每题20分,共20分):

1无论是现在还是最初,人们都是因为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这个感到疑难和好奇的人,便觉得自己的无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爱智慧的人也是爱奥秘的人,奥秘又好奇构成。)如若人们为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麽,他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而并不已使用为目的„„ 显然,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而并不为他人而是人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只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他才仅是为自身而是科学的。

2“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认为合理性的东西就是现实性这种说法颇与一般的说法相违反。因为一般的表象,一方面大都认为都认为理念和理想为幻想,认为哲学不过是脑中虚构的幻想体系而已;另一方面,又认为理性与理想太高尚纯洁,没有现实性,或太软弱无力,不易实现其自身。但惯于运用理念的人特别喜欢把理念和现实分离开,他们把理念的抽象作用所产生的梦想当成是真实可靠,以命令式的“应当”自夸,并且尤喜欢在政治领域去规定“应当”。

2005

一、简要解释下列哲学名词或命题(每题5分,选做6题,共30分)

1、原子论

2、实体(substance)

3、第一哲学

4、奥卡姆剃刀

5、《社会契约论》

6、知性为自然立法

7、权力意志

8、摹状词理论

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或“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的“辩证法”如何推进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产生?(30分)

三、笛卡尔提出了怎样的心身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在笛卡尔之后的近代哲学中造成了怎样的形而上学后果和认识论后果?(30分)

四、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中说:“本书的全部旨义可概述如下:凡是可说的东西,都可以明白地说,凡是不可说地东西,则必须对之沉默。”(1)可说的和不可说的东西各是哪些?为什么有的可说,有的不可说?可说地怎样才能明白地说出来?(2)划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是什么?划分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既可以一起回答,也可以分开回答,共30分)2006

一试述亚里士多德的 存在—-实体论

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否是三段论式的推理?

如果是,它的推理形式是怎样的?

如果不是,它是怎样的一种论证方式?

黑格尔在何种意义上说“近代文化,近代哲学的思维是从笛卡尔开始的。”?(30分)

三在康德哲学中,感性,知性,理性这三种能力各尽所能,各司其职,请依次阐明他们的能力和权限。

2007年哲学综合一,(每个1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 与科学性的统一。

2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5简述荀子的性伪学说。

6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每个30分)

1论述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与认识论的争论。

2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三表法2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3天行有常4不真空5民胞物与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

2简述禅宗自性是佛的理论。

3简述韩愈的道统说。

4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2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向。

2008年人大哲学综合一、简答题(每题15 分,共90 分)、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简述并分析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简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简述孟子人性论和苟子的人性论。、简述《不真空论》的主要思想。、简述张载的理学思想。

二、论述题(每题30 分,共60 分)、论述认识的反映性、创造性和实践基础。、结合时代特征论述交往范畴的内涵和意义。

2009年人大

中哲

1、论庄子齐物论

2、论王阳明的致良知

3、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西哲

1、论柏拉图的理念论

2、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论康德的认识论

马哲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影响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

※ 编辑:youyou229259 于2009-4-11 21:17 编辑本文

本帖地址: 转载请注明本帖地址。

※ 来源:考研论坛 bbs.kaoyan.com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 篇5

姓名:******学号:******专业:******

1、内容摘要

① 导论

人是惟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P3

那些从小被母亲娇生惯养的人也是无可救药的,因为一旦他们踏进社会,就会越来越多的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阻力和打击。P4

人需要保育和塑造。这里所说的塑造意味着规训和教导。P4

由于见识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复又取决于见识,故教育只能循序渐进,只有通过一代人将其经验与知识传给下一代人、由这一代加以改进后再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才能产生出正确的关于教育方式的概念。P7

只有在君主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时,我们才能指望“善”会自上而下的实现。P9

靠驯服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问题首先在于孩子们学习思考,对那些一切行动由之而出的原则进行思考。P113

② 论自然性的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必须注意,教育的最初阶段必须只是否定性的,也就是说,一定不要在自然的安排上再增加什么,而只要不妨碍自然就了。P18

对孩子最早的败坏乃是依从他们独裁式的意志,让他们靠哭喊就能迫使一切人就范。P20 人为的工具用得越多,人就会越依赖器具。P20

当孩子想靠哭喊来迫使大人做什么时,可以对其不予理会,但他友好的要求的东西,只要是对他有好处的,就应该给他。这样孩子就能习惯于坦率地表达想法。P22

人类很多弱点的产生,不是因为人们没有交给他什么,而是因为给了他虚假的印象,P23 对人来说,最好的休息是劳动之后的休息。P28

散漫是绝不能允许的,至少在学校里是这样,因为他最终会导致某种散漫的偏好和习惯。最好的人才也会由于散漫而荒废。P30

培养人心灵能力的最佳方式,是让一个人自己去做他想做到的事。制作对于理解来说是最有用的辅助工具。对于那些仿佛是完全从自身出发学会的东西,人们总是掌握的最彻底,记得也最牢。P33

当儿童说谎时,一定不要惩罚他,而要让他面对轻蔑,并且告诉他,人们将来会不信任他。如果儿童做了坏事大人就加以惩罚,做了好事则予以表扬,就会使他为了得到好处而做好事。往后,当他进入一个并无这种奖惩的世界,做好事而无奖赏、做坏事而无惩罚时,就会变得只关心自己在世上过得怎么样,他之行善或作恶,取决于怎样做对他来说最有好处。P35

儿童所受的教导应该与其年龄相称。一个儿童的聪慧必须是孩子式的聪慧,而不是对成人的盲目模仿。P39

③ 论实践教育

礼仪是塑造外在形象的艺术,人们必须掌握它。P40

遮掩并不总是扭曲,因此有时是可以容许的,但他与虚伪只有一步之遥。P41

如果人们要塑造一种好的品格,那么首先就必须去除激情。人们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即不使自己的禀好变成激情,学会在被拒绝时承受那种得不到满足的匮乏。P41 办事要有坚定的决心,并能将其付诸实践。

要是我想别人做了允诺,我就要信守它,即使这会给我带来坏处。因为如果一个人决定要做某事,却不付诸行动,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那种一再拖延,而不能把自己的决定付诸实行的人是不可靠的,不能指望他们将来会有所谓的浪子回头。P42

人们一定不要把儿童的心变的软弱,即总是为他人的命运所感染,而是要是他们坚强。P44

如果宗教不与道德良心相结合,他就没有作用。没有道德良知的宗教只不过是对神的迷信的侍奉。当人们赞美上帝,赞美他的力量和智慧时,只是想侍奉上帝,却没有因此而思考人应该如何贯彻上帝的法则,没有去认识和探究他的智慧和力量。P48

人们应该让年轻人绝对地依其自身、而非依据他人来进行评价。在绝不构成人之价值的方面仰慕他人,只是虚荣而已。进而人们还必须向他指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严肃认真,不是单纯看上去认真,而是努力真正做到这样。必须让他注意,当他经过深思熟虑决意要做某事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行动都必须落在实处。要么就干脆不做决定,而让事情存疑。P51

——摘录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论教育学》

2、读书心得

说实话,我并不十分了解康德。熟悉的只有他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最敬畏的是心中的道德律和头顶上的星空。哲学的世界令人心醉神迷,却每每让我打开封面之后就陷入瞌睡。更多的时候,只能借助于二手的言说心向往之,也许这是另外一种保持敬畏之心吧,远观而不敢(无力)亵玩焉。

吾道不孤,如我这样的在康德门前逡巡的人何止千万!我常常自我安慰,不敢不能走入康德的世界,恰恰正如那个矮个子不能走出柯尼斯堡那座小镇一样。我们的世界和哲人的天地绝对犯冲。

而今终于抗住诱人的瞌睡,拜读完了康德的《论教育学》,内容还是那么生涩,道理却让人心悦诚服。

在《导言》中,康德试图要阐明,或者要反复强调的是:人必须要接受教育。根据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康德所理解的教育更贴近这些阶段的规律,即包括保育、规训(训诫)、塑造在内的教导。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就康德所说的,“人类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恰恰是教育的介入。比如,对于规训的强调,在康德看来这有利于防止人由于动物性的驱使而偏离其规定性——人性。也就是说,康德试图向我们指出的是,训诫可以让人摆脱动物性而回归到自然的人性中。这也是他所极力推演出的结论性的定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我深以为然。

1)之于自然性教育的感悟

自然性教育,其实从吃第一口奶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孩子和周围世界沟通最有效,也几乎是唯一的工具就是哭声了。他们一哭,大人们总是过去喂他,或者逗他。康德认为,这是败坏心志和道德的开始。他们会把哭作为手段和武器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他们的不合理的、任性的要求必须不予理睬。否则,以后这种自然禀赋一旦败坏,再扭转就必须依靠严厉的惩罚才行。

摇篮、襁褓、牵引带、学步车,这些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必要,而且是有害的。人为的工具越多,人的依赖性就越强。

康德的这些观点,现在会有很多父母痛骂他狠心肠的,而且也注定没有市场。不信你可以到市场上看看到处充斥的是什么东西。我真疑心,也许这些商家一定是读了康德的书,一意要和他反着来的。

教育太难,堕落很容易。也许一些父母,先前也打算严肃的教育孩子,但是对上那么一双懵懂的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眼睛,狠心也就变成了不忍心。尤其是现在,计划生育作为基

本国策,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自然更是宠爱,任孩子予取予求。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不知会培育出多少任性骄纵的孩子。

不过,对于孩子友好要求的东西,对他有益的,尽可以满足他,这样孩子就能坦率地表达内心想法,而不失一味的哭求。

灵魂的培养目的在于自然,去除人为工具,保持天然能力,大胆尝试各种运动,参与游戏,学好忍受匮乏,实际上,欲求把小孩生活一切都变成游戏是一种妄想,他们最终必须进入事务性的生活。所以,不要懒散,学好劳动是最重要的。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要是无所事事,也是难以忍受的。我记得在中小学的时候,两周必有一次劳动课,栽树拔草清洁搬运之类的,打打闹闹,比上课有意思多了,在那样的活动中也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根本没有的东西。现在的课堂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些东西了?

总之,自然性的教育应与年龄相称,不要教导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学老成。父母也应树立起榜样,不要让孩子的模仿未入歧途。

2)之于教育理想的感悟

在我们看来,教育所进行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传承,但这并非教育的全部,也不是人从教育中得到的全部。康德指出:“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事实上,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承文明的重任,同时也在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教会思考,促进思想的融合、内化,直至最后升华,最终使人获得完美的人性。这远远高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从这个层面上说,真正的教与真正的学,这二者不可或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我们越来越多地去弱化教师的“教”的同时,空泛地去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课堂热闹是热闹了,可是这样的“学”仅仅是技巧层面的演示而已。用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去代替冷静的思考、在热闹的背后缺少触动学生心灵的东西,如此,学生如何抵达自身,发展个人的自然禀赋,他们离完美的人性又有多远呢?

康德说“人应该首先发展其向“善”的禀赋„„改善自己,培养自己,如果自己是恶的,就要让自己变得有道德——这就是人应该做的„„因此,能够对人提出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就是教育。由于见识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复又取决于见识,故教育只能循序渐进,只有通过一代人将其经验与知识传给下一代人,由这一代人加以改进后再传给下一代人的方式,才能产生出正确的关于教育方式的概念。”

而今天当我们热衷于创新花样百出的教育方式、教育理论,试图通过素质教育来颠覆应试教育的时候,我们是否对此有着理性的思考,我们的创新在哪里?除了术语的创新,还有些什么?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它们最终要把孩子导向哪里?在素质教育中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其实,在18世纪康德对此有过怎样睿智的思考。

教育能在多大程度上促使人回归到人的本质属性,这恰恰是教育所要抵达的理想彼岸。怀有理想并始终给人以终极关怀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所追求的。这样的教育理想必然能培植出人性之美,促进人最终能愉悦地回归自己。“最后要向他们(年轻人)指出,他们有必要每天给自己做一个总结,这样当生命结束时,他们就能对自己一生的价值作出评价”。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 篇6

一、招生信息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所属门类代码、名称:哲学[01] 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哲学[0101]

二、研究方向

01(全日制)中国哲学

三、考试科目

1、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 或 241德语 ③647西方哲学史 ④849中国哲学史

2、复试考试科目:

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中国哲学史专题。

四、参考书目 647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赵敦华 849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五、复习指导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新祥旭www.xxxedu.net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篇7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

一、中国哲学

宗教因畏惧生, 科学因适用而生, 哲学因探求万物存在之因而存在。中国哲学产生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初是为了为政治国、治水平土, 即最早的政治哲学。中国哲学鲜明的民族性,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认知结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等。简言之,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伦理观、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在《周易》中蕴涵着了中国诸家哲学思想。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其哲学基本倾向是“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注重伦理道德, 崇尚礼乐仁义, 主张德治仁政, 充满实践性伦理和政治哲学。道家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 它的哲学倾向是崇尚自然为主的天道观, 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应该符合“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认识上主张“绝圣弃智”, 在人生上追求超脱和逍遥。法家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 其哲学倾向主张法制、重农抑商、以战求强,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佛家则是印度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即印度佛教与中国儒家, 特别是与中国道家的结合, 其主要代表是禅宗。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文简而义丰, 一语而多义。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做人, 如何做圣人, 探究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意义, 是一种现实哲学, 是一种现世哲学, 是一种实践哲学。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人物我的通感, 整体和谐和动态圆融, 就是所谓的天人和一思想和和合精神。中国哲学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 强调学以致用。

二、中国文化精神

所谓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它包括自然和人文学科的各个门类, 内容丰富多彩。中国文化绵延流传, 通古贯今, 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方面来说, 中国文化既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还有儒释道的结合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地、人三才, 人居于中心地位。天人之间, 人为主导。在儒家学派中, 一贯反对以神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重要特征与表现体现在道德实践中。强调个体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肯定了人的价值, 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贵和尚中”是指崇尚和谐, 追求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宇宙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尤其是人与人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 和为贵”, 提倡重和去同的思想, 肯定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 表现出了有容乃大的宏大气魄。中庸之道是在“和”文化下的体现, 是为人处世的具体准则。

刚健有为, 是中国人积极态度的体现。它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 具体表现为日新和革新的思想观念。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是坚持独立人格思想的体现, 正如孔子所言“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哲学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发展历程中复杂的实践关系, 它是对思维、社会和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人类性的伟大事业。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形式、性质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特征, 这些时代特征通过中国哲学内涵所体现出来。因此, 中国哲学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首先,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外在折射。哲学理论反映文化精神内涵, 在宇宙观上中国哲学植根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之上。儒家博施济众,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仁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要求人们生活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人类道德的最高准则与自然规律之间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 这就使得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并不是简单的“合一”。它是一个对立而又统一的, 双方有着密切联系的“合一”。因此, 这一过程早就了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辩证发展、整体合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观念进一步推动了人们成己成物, 人我交融的现实人合格和品质, 不断效仿自然界万物发展之大道, 尤其是天地之间的刚健日新和厚德载物, 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大同社会的共同理想和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其次, 中国哲学影响了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的发展。哲学用一种批判的态度来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断地构建新的世界观、方法论, 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规范人的行为。在中国哲学的熏陶下, 中国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之道也被视为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孔子认为,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品德, 它是长久发展的真谛之所在, 也是达到和谐境界的有效方法。中庸之道的价值取向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指引了社会发展的向度。

最后, 中国哲学引领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哲学对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它规范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人离开了正确的指导, 就会受到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的惩罚和制约。因此, 只有在辩证法和唯物史论的指引下, 人类文明才会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哲学对于人类的进步具有向导作用, 同样中国哲学引领着中国文化的进步。

总之, 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晶, 中国文化精神丰富了中国哲学内涵。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哲学思想对时代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它总结提炼了文明成果的结晶与精髓, 可以说它是文明成果的核心与灵魂。反之, 离开了中国文化, 哲学思想也就不复存在。没有文化的哲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我们只有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才能理解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关系, 才能进一步的撷取文化中的哲学基因, 哲学中的文化精华。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我们更应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有深刻的认识, 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开创者 篇8

不过,学术界的反应却更加关注和赞赏《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不同之处。学术界高层人物的反应是迅捷而热烈的。该书上卷刚刚出版,清华大学就把它列为《清华大学丛书》。进入这套丛书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审查者都是当时学术界的泰斗。

除了前述“二史”外,冯友兰还写过其他的“中国哲学史”:

1946年冯友兰访问美国的时候,用英文写过一部《中国哲学小史》,后由涂又光翻译为中文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简史》。

20世纪60年代,冯友兰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中国哲学史,书名也叫《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了前两册。这两册书,不免带有那个年代的强烈的特点,后来被冯友兰完全抛弃。

道术变迁

1948年底那个天地玄黄的时代分水岭之际,清华校长梅贻琦走了,冯友兰主动留了下来,主持清华的校务,他认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尚贤”,而自己就是“贤”,自己在新社会,一定会有用处。

也因此,冯友兰积极参加思想改造运动,1949年10月5日,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列主义,准备于5年之内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数天后,毛泽东派专人送来回信。信的原文是:

友兰先生:

10月5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此复,敬颂教祺!

毛泽东

冯友兰没料到10月13日毛泽东的回信来得如此之快,并且信还是他亲笔写的,当时颇有意外之感,只是对信中“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有点反感,心想,什么老实态度,我有什么不老实?

冯友兰自己认为,我早已接受唯物史观,现在学习马列主义,应该很快就能掌握,但别人并不知道他曾在大英图书馆读过“禁书”啊!

进入80年代,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历史,冯友兰终于可以斩断名缰利锁,发挥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写出自己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了。冯友兰晚年坚持着一口真气笔耕《新编》,完全是一种信仰的支撑:“不依傍别人,只写我自己”。通过写作完成从失落的自我到回归自我的转变。这对于一个思想自成体系的哲学家而言,具有高于生命、无比重要的意义。或者说,这才是本色。

冯友兰一生“道术多迁变”,到此就不再变了。这时,冯友兰已是82岁高龄。一个有影响的哲学家,其思想定型如此之晚,也是哲学史上的罕事。儒家最早的巨擘,孔子去世时73岁,孟子去世时84岁。

上一篇:六五普法实施方案具体内容下一篇:有关中元节相关的诗歌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