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

2024-09-05

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通用8篇)

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 篇1

《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

《植物籽粒拼图》一课是利用各种植物的种子、纸板和胶水进行拼图、粘接、创造和设计形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带来。这就要孩子们地课堂上小组合作,并把自己的种子主动分享给其他同学。但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比较自私,没有合作意识,不愿意合作,还不愿意与合作者分享自己带来的种子,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只能从下面来引导教育孩子们,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帮助他人是美德。

经过引导,孩子们也愿意合作,并完成作品。从简单的小花小动物,到复杂的风景图片,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收获。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脸上的笑容真像花儿一样的美丽!

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 篇2

1.知识与技能。

(1)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 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通过对实验和问题的讨论, 逐步提高分析实验、评价实验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 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 提高科学素养, 端正科学研究的态度和形成勇于探索精神, 拓展知识视野;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 能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能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解释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教学方法

1.教师的启发式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

2.教师多媒体展示与学生板书、提问等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用具

“生长素的发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提出课题。

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生物体随时都在进行着复杂的生命活动, 这些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又能对外界刺激变化做出非常精确的反应:向日葵的幼茎随着太阳转动, 植物的幼苗破土而出, 秋天的树叶随风飘落。这些都依靠生物体自身的调节作用。那么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是什么?

教师活动1:展示向光性图片引课。

学生活动1:指出向光现象的特点, 思考: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从而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 归纳发现。

教师活动2:许多人可能对植物向光性的现象熟视无睹, 但正是对向光性的研究, 引导人们揭示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 发现了第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

简介 (多媒体) 在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从1880年至1934年, 前后经过五十四年的研究, 最终发现了生长素。我们不仅要理解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实验过程和逻辑思维特点, 更要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学生活动2:自学课本P46-47

今天我们不局限于课本, 以实验设计的形式, 一起来探究一下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知识点一:生长素五大发现实验

(一) 达尔文实验

实验1: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 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2:切去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既不生长, 又不弯曲。

实验3: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4: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教师活动3:设问:

(1) 1组和2组对照能得到什么“推测”?胚芽鞘的向光生长和尖端有关。

(2) 1组和3组对照能得到什么“推测”?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

(3) 3组和4组对照能得到什么“推测”?更充分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课堂活动1:

如何确定以上“推测”的正确性?我们通过科学实验进行论证。

回顾必修1——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确定实验题目→分析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对照实验, 控制单一变量) →预测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尤其是“控制单一变量原则”。

提示:通过达尔文4组实验现象设置合适的探究题目, 注意自变量的选择。

学生活动3:设计“实验报告” (由学生补充完成。)

植物向光性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过程: (强调变量的设置)

四、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论:

教师活动4:提出3个探究实验题目, 由学生分组完成。

☆探究实验一

题目: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变量:有无单侧光的照射

实验材料:完整胚芽鞘 (其余略)

预期结果、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略)

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能对单侧光刺激做出反应。

提出问题:胚芽鞘能对光刺激做出反应, 向光弯曲与胚芽鞘哪个部位有关?

如何证明?——探究实验二

☆探究实验二

题目:探究与胚芽鞘向光弯曲有关的部位。

变量:有无胚芽鞘尖端

实验材料:胚芽鞘、刀片 (其余略)

预期结果、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略)

结论:胚芽鞘的向光性弯曲与尖端有关。

提出问题: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是单侧光对植物的哪一部位起作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哪?是尖端还是尖端下方?

如何证明?——探究实验三

☆探究实验三

题目: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

变量:锡箔片罩盖部位分别为胚芽鞘尖端或胚芽鞘尖端下方

实验材料:完整胚芽鞘、锡箔帽 (其余略)

预期结果、实验结果、分析结论 (略)

结论:胚芽鞘的生长与弯曲与尖端有关, 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学生活动4:和老师一起尝试设计实验, 初步体会变量的确定及实验过程的分析。

(教师点评上述实验中用了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通常只能有一个变量, 如果实验结果不同, 就说明是由这一变量引起的, 这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5:提问:尖端感光, 尖端下方弯曲生长, 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在单侧光照射下对胚芽鞘尖端下方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达尔文之后, 科学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学生活动5:自学教材, 理解分析。

(二) 詹森实验

结论:该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而且能透过琼脂传递到下部。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方。

思路分析:

借助达尔文实验思路 (尖端及尖端下方) 将胚芽鞘“尖端”及“尖端下方”用琼脂隔开。考查尖端与尖端下方物质运输的联系。

(三) 拜尔实验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尖端下面一段分布不均造成的。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尖端下方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思路分析:

无单侧光刺激下, 尖端放在切面一侧造成生长素在尖端下方分布不均, 也出现弯曲生长现象。

说明:尖端放置在切面一侧相当于单侧光刺激。

总结:尖端通过产生的某种物质影响下部生长。

如果尖端确实通过产生某种物质来影响下部生长, 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可以转移到另一种“物质”中, 从而使该“物质”具有与尖端同样的效应。——温特实验

(四) 温特实验

教师活动6: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提问:如果实验就这样完成, 你是否有质疑?

学生活动6:讨论本实验目的:验证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物质引起的, 而不是由琼脂块本身引起的, 完善实验。

课堂活动2:

实验步骤:

1.取10个新鲜的胚芽鞘平均分为A、B两组, 切去尖端;准备两块大小相同的琼脂块M、N;

2.将切去的尖端置于琼脂块M上, N不做处理, 一段时间后, 把M、N各均分为5块, M放在A组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N放在B组的一侧;

3.将两组胚芽鞘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 一段时间后, 观察两组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

预期结果:A组:朝向琼脂块对侧弯曲生长, B组:既不生长又不弯曲。

教师点评:本实验设计有两个关键:

(1) 如何验证尖端是否产生了某种物质, 实验处理应将尖端与下部分离;能否找到一种吸附该物质的基质, 该基质应该有相应的特点, 即吸附物质并向下运输。

(2) 强调生物实验的对照性原则。

结论:胚芽鞘顶端确实可以产生某种向下运输的并能引起胚芽鞘生长的物质。

思路分析:

设置对照实验, 对比尖端产生的“某物质”在不均匀分布条件下对生长是否有影响。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 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五) 郭葛实验

教师活动7:生长素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1934年, 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 经过鉴定知道它叫吲哚乙酸。

直到1942年, 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并确认它就是IAA。生长素的发现, 是从研究植物向光性开始的, 通过几代科学家经过50多年的研究完成的。

学生活动7:总结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关键点

向光性

——→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尖端感受光刺激

——→尖端产生某种物质

——→分离鉴定这种物质

知识点二: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教师活动8:展示多媒体, 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8:归纳: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单侧光照射后, 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 造成向光弯曲。

课堂拓展:胚芽鞘向光性的另一种可能解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用向日葵、萝卜等做向光性研究的时候, 对向光侧和背光侧的IAA浓度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结果发现两侧的IAA浓度基本相等。这样就无法用生长素的机理来解释向光性了, 另一种可能原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 生长抑制物 (可能是黄质醛) 在向光一侧积累, 导致向光侧生长受到抑制而背光侧生长正常, 引起向光性。

根据本节所学有关知识, 设计一个造型独特的盆景方案。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 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短期完成, 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在传统的教学中, 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默默地听,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率低下,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 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以下教学特点:

1.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参与, 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提供部分实验材料, 并着重介绍第1次接触到的材料及用具, 使学生理解材料及用具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由学生对比分析做出选择或由学生思考提出替代性实验材料 (如有的学生提出用盖玻片代替云母片) 。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广阔性和独立性;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2.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的过程中, 实验的分析假设有可能是正确的, 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假设是否正确应该用实验来证明而不能凭空臆测, 从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思考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 设计了10多个实验, 从中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意识。

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 篇3

这节教学结束了,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下来,课堂上的情境历历在目,从来没有的感受在心中荡漾,执教时的热情又被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在感染着我,学生的执著精神在激励着我,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督促我拿起笔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作,失败之笔”。

从本学期开始,展现在师生面前的是《生物课程标准》、新教材,重新定位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和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向科学素养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创建适应课改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和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构建听、看、动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动手才会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实现三维并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围并举(知识围度、方法围度、目的围度和提示围度)。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本着少即多、以深求广的原则(理解深而不是难度深,理解质量不是理解数量)。教师一言堂,学生背手听的局面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课改理念,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中发扬合作精神,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手、强调反思、强调分享交流,看到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花时那认真的神态、娴熟的动作和兴奋的表情,感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表现在课程改革给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意料之外表现在所谓“薄弱生”也动了起来,尽管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了兴趣,重新燃起了学习的信心,给教师的印象不再是失望,给学生的印象不再是“干坐生”,相信他们会越来越好。

看到学生饱含真情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诗朗诵,听到热烈的掌声,谁还会怀疑他们的能力呢?教师的表扬此时已成多余。通过探究学习,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唐吉祥同学说:杨絮非常烦人,能不能培养一种没有杨絮的杨树,用这种杨树美化我们的环境。我用鼓励的语气说:“你的想法非常好,你可以调查,如果没有,希望将来你能完成这个任务。”刚刚从外地转来的卞野同学小声地问我:“老师,我们以后总是这样上课吗?”我说:“你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吗?”她会心地一笑。从她的笑容中我体会到了她对这种学习方式的认可,也增强了我继续摸索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的信心。

本节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比如,由于班额较大,在课堂调控掌握上不尽人意;教学设计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为了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原则还不能全部体现出来;对课堂时间控制不准等。另外,我也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外在的和自我的。外在的表现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科间的整合,学生的渴望;内在的表现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对教学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宽和挖掘,由学科教师向全能教师的转变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把课改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同行的帮助和自己的钻研。总之,课程改革的路刚刚起步,机遇和挑战并存,坎坷和光明会共现。以前的是历史,一节课只是初燃的蜡烛,从这节课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是最大的收获,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找到方向的“孺子牛”。

评析

朱庆国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图文并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他首先创设声音、图文于一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殿堂和花的海洋,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活动中有观察、有讨论、有评价,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过渡自然、顺畅、简洁。课后探究中向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教学评价的内容新颖,吸引学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这篇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朱庆国老师对《生物课程标准》理解得透,对教材挖掘得深,对学情分析得足,贯彻了课改的理念,体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评析者:

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寇友清

责任编辑/张烨

七巧板拼图教学反思 篇4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拼图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现简要反思有以下几点:

1、找准了审美视点:几何图形自身蕴含了丰富的形态美,让学生拼组图形感受图形之间的组合美,并体验动手操作创造图形之美带来的成功乐趣。

2、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情景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图形小天使”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本身枯燥的数学知识变的奇趣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教师注重让学生自己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动手操作用七巧板拼组图形,从而使学生自主学到七巧板的有关知识;探索七巧板拼图,感受自己创造美的图形的乐趣,亦发展了其能力。

3、结合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有关“七巧板”的小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七巧板是我国一项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惜我国的文化遗产,热爱我国的悠久文化。

4、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图,从而创出新的、美的图形,使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从小抓起。

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拼图形的浓厚兴趣。

2、幼儿能运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拼图形活动,会用简单标记记录所用图形的数量。

3、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提高幼儿的拼图技能。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若干。

2、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形,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各种图形,请幼儿说一说都有哪些图形,加深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引起幼儿的兴趣。

2、请个别幼儿按照老师的要求拿出相应的图形。如5个红色正方形、8个白颜色的圆形、7个蓝色梯形、7个绿色正方形等。

(评:采用直观的方式直接将图形出示给幼儿,直接引入活动的主题。让幼儿加深对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的认识,形成自己的一个印象,为下个活动环节做好准备。)

二、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

1、提供给幼儿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拼造型。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动作慢的幼儿尽快确定主题,肯定幼儿拼出的各种图案。(此环节要特别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允许孩子存在个体差异)

3、分享交流。请幼儿说说自己所拼的造型,个别幼儿观察后加以补充。(评: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这一活动环节,极大的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参与活动的主题性很强。在这个活动环节中,任由幼儿自由想象,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只是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尽快确定自己的主题,让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

三、记录表达

1、请幼儿数一数自己的图形拼画每一种图形所用的数量,然后用原点或短线的方式在记录单上表示出来。

2、与同伴交流各自的记录结果,并说说哪一种图形用的最多。

(评:幼儿的点数能力在这一环节得到了加强,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相应的标记将所用图形的数量表示出来,提高了幼儿点数物体的能力。)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展板上,供大家一起欣赏。

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拼图形》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片,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找图形(把各种颜色、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片放在一起)

(1)一组拿红色正方形,第二组拿绿色长方形,第三组黄

色三角形,第四组蓝色圆形,第五组红色梯形,第六组绿半圆形,看看哪组拿得又对又快?

(2)请每组幼儿分别拿5个红圆,6个黄正方形,8个绿梯

形、7个蓝三角、4个红半圆。每组一个幼儿在按要求拿的时候,其他幼儿在该幼儿拿好后要帮他数一数,看他数得对不对?(幼儿积极性很高,动作较快,也有一个组总是在最后,可组里的成员都在帮忙,帮着找图片,帮着数图片。)

(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考虑本班有这学期新来的幼儿,有的幼儿照着图形会找出同样的图形来,但如果老师叫他自己拿一个图形来,可能要找半天,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混洧,梯形也不能很快找出来。通过这两个操作活动,一是帮助幼儿复习图形,二是帮助幼儿复习正确地数实物。)

2、拼一拼,说一说,记一记。

教师为幼儿提供图形片,老师说一个东西,让幼儿来拼,拼好后说一说你是怎么拼的?每种图形用了几个,记录下来。

(1)请幼儿拼一个小人

我在巡视的时候,有个叫王志鹏的孩子对我说:“老师我拼

了一个女的。”我当时只是看了一下,随口说了一声“不错”,但心想:为什么是女的?随后又去看其他幼儿拼的情况,这时由于受王志鹏小朋友的启发,我注意看其他孩子的,发现了孩子们拼的小人各有不同,全班只有几个孩子和别人拼的是一样的,其他都不相同。

拼好后,我就先请王志鹏说一说,他是怎么拼的?王志鹏说:

“我用圆形拼了这个女孩子的头,用正方形拼了她的身体,用长方形拼了她的手,用梯形拼了她的裙子……”张洁说:“我也拼了一个女孩子,是圆形拼了她的头,三角形拼了她的手和身体,梯形拼了她的裙子,腿被裙子挡住了。”也有好多是拼的女孩子,但他们不是体现在裙子上,而是体现在头上,如赵磊用两个半圆拼女孩子的辫子,冠晔是用两个圆拼了辫子……

(就拼一个小人,幼儿就用不同的图形拼出了不同的女孩子而且每个孩子都能把自己拼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果孩子不说给你听,你可能粗看一下还不能明白,但经孩子这么一讲解,当时真是恍然大悟,正如瑞吉欧所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2)拼一个房子

幼儿有的拼了三角形的房顶,有的拼了梯形的房顶,有的拼了长方形有房顶……有一个窗子的,有两个的窗子的;有单扇门的,有两扇门的……各式各样的房子呈现在你眼前。

(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幼儿拼房子该用什么图形来拼,而随幼儿用什么来拼,正因为这样,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幼儿都好像是建筑师,造出了各式各样很美的房子,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延伸活动

小组合作拼一个“我们的幼儿园”,拼好后各小组可进行交流。

活动后的反思:

1、我真正体会到瑞吉欧的《其实有一百》,儿童有一百种

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我们要给幼儿足够时间和空间,给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2、在数学活动也应多给幼儿交往合作的机会。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操作活动,为幼儿创造了合作的机会,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帮助能力较差的幼儿,如第六组的殷涛小朋友是本学期来的,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差,不会数数,各种图形的名称也搞不清,通过小组活动,其他小朋友帮他数数、认图形。

3、数学活动中也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让

幼儿说一说自己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孩子都会说,而且都抢着要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

4、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拼一个小人,有的用三角形来做他的身体,有的用长方形,有的用正方形……为了拼一个女孩子,有的用梯形来做裙子;有的用半圆来做辫子,而有的用圆形来做辫子……拼房子有的拼成了尖顶的,有圆顶的,有梯形顶的……

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与拼图化教学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碎片化学习,自主学习

一碎片化学习的内涵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内在创新与媒体技术的外在支持, 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悄然兴起———碎片化学习。提及碎片化学习, 学术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最初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更好地运用到个体学习或课堂教学中。但借助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碎片化”已然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碎片化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借助移动通讯设备, 将学习内容化整为零, 随时随地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随着时间、空间、媒介及信息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被解构, 这种分散式的自主学习行为最终触发了思维碎片化。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 上述要素彼此影响、制约。

二碎片化学习的特点

1时间与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 在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加大的背景下, 人们需要在学习、工作及生活环境中不断切换目标及任务, 原本整体划一的时间段也被切割成若干部分。在工作生活中, 比预计的时间提前完成某项工作后剩余的时间被称为碎片时间。碎片时间因其零散、无规律而得名。作为单个的时间片段, 人们无法在碎片时间内完成系统化学习活动;然而, 若能将所有的碎片时间集聚到一起进行系统规划, 便可制定出看似零散, 实则系统的学习时间表。因此, 学生可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碎片时间内搜索、掌握信息, 以此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提升技能。碎片化时代下, 不但可以随时学习, 而且可以随处学习, 例如地铁乘车时, 睡前10分钟, 食堂就餐前, 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 弹性化学习被最大程度运用, 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囿于时空限制。

2媒介与信息

当下, 社会信息化与技术化迅猛发展, 承载信息的媒介也变得多元化、便携化。学习者通过自主选择信息汲取的媒介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 学习者面对更多的媒介选择和应用时, 注意力集中度也有所下降, 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被其他发散的信息吸引而忽略学习重点。

碎片化学习过程中, 信息不再以完整的体系呈现, 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空碎片化以及智能学习终端的广泛应用, 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材料也变得更加零散、灵活, 这一特点使得学生可以从各种信息媒介中独立习得那些原本由教师在传统课堂中传授的知识点。

3思维与行为

信息时代下随着新媒体的应用, 学习者与信息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强。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思维呈现跳跃、短暂的特点, 学生注意力也更容易转移。同时, 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变得多样化, 更具选择性。毫无疑问, 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动机, 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媒介对学习资源进行遴选, 并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增进师生互动。

综上所述, 从生态教学角度对碎片化学习与传统课堂活动进行如下对比分析:从时间来看, 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时间更加零散、短暂, 并可发生于任意时段内;传统课堂内的学习时间更加集中、持久, 通常是在校园环境下的固定时间进行的。从空间来看, 碎片化学习可发生于任何地点, 例如教室、寝室、操场, 食堂等等;传统教学通常发生于固定的教室、阅览室、图书馆内等。从媒介来看, 碎片化学习所运用的媒介呈多元化、迷你化、数字化及网络化, 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各种移动通讯设备。课堂教学中的媒介更多的是传统手段加电化教学, 包括黑板、粉笔、教材、多媒体、幻灯片、局域网等。从信息视角来看, 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信息零散、灵活, 由学生独自通过学习活动获取。传统教学中的信息系统化, 具有完整性、固定性, 通常由教师制定、课上传授。从学生学习行为来看, 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更具选择性,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但注意力容易转移。传统课堂呈现较强的组织性, 持续性, 虽然也包含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及其他的学习活动, 但与碎片化学习相比,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

三碎片化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特点

大学英语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不仅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提升英语水平的需要, 同时还兼具着拓展学生人文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重任, 因此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基于大学英语学科知识发散性强的特点, 可以将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词汇、听说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及通识类思辨能力培养切割成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 以微课等形式布置给学生, 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从学生角度而言, 信息化时代是一把双刃剑。手持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及校园网的全覆盖, 一方面为学生带来的是极速的海量信息体验, 学生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借助智能手机快速查阅生词、提升翻译练习速度、搜索文化背景知识、拓展课上的讨论话题;另一方面, 课堂上的低头族越来越多, 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关注度下降, 注意力极易偏移。

2大学英语碎片化学习内容及学习动机

移动设备上出现的大量英语学习应用软件为英语碎片化学习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学生通过这些手机应用或在线浏览方式, 可以灵活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对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了学生在英语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内容选择偏好。问卷设置成多项选择, 根据问卷反馈, 20%的学生表示, 他们不但搜索国内新闻, 也会通过中国日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网站搜索国际新闻;42%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下载与大学英语四六级相关的应用, 并关注其推送;仅有8.6%的学生尝试学习专业英语, 29.4%的学生更乐于搜素图文并茂的英文娱乐信息。由此可见, 学生更喜欢选择英语考试类应用, 因其能提供各种类别的练习板块以提升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

71%的学生表示, 相对于传统的记笔记学词汇, 他们更喜欢利用诸如百词斩、扇贝单词等应用软件设计的记忆曲线, 有计划的学习、复习生词, 通过碎片化学习更高效的提升词汇量。24%的学生表示碎片化学习提升了英语口语能力。此类学生喜欢应用诸如走遍美国、BBC6分钟英语等, 跟随视频进行听说练习。同时, 69%的学生使用可可英语、长喜英语等关注四六级的考试内容推送, 并希望碎片化学习亦能结合教材内容。仅有5%的学生表示碎片化学习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学生普遍认为, 碎片化学习中的开放性英语学习资源可以唾手可得, 帮助他们解决及时性的问题。从学习内容选择来看, 那些带有图片和视频、语言风格幽默的资源更能获取高点击下载率。通过对学习内容选取进行分析发现, 首先, 很多学生是基于通过英语考试尤其是四六级的压力而进行碎片化学习。其次, 通过阅读大量的英文类信息和文章了解西方文化, 意图提升自身的英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 借助碎片化学习为步入职场积蓄能力, 提升专业英语技能。第四, 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

毫无疑问, 碎片化学习下的学生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能够将抽象枯燥的英语语言点发散为信息量庞大的材料, 通过主观能动性创造发散性极强的新文本。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将课堂外的碎片化学习和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将发散、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堂内的重难点内容。

四拼图化教学, 重构知识体系

第一, 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挖掘、疏理有价值的知识碎片, 提升重构离散性知识碎片的能力, 有效掌控学生嬗变知识体系的框架。教师需定期检验学生词汇类碎片化学习成效, 在课堂外的线上交流中, 要求学生上传掌握的生词, 由教师进行整理分类, 在课堂中从词源、词根、派生用法等角度进行梳理归类, 于课上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词汇含义及用法。面对庞杂的信息, 学生很可能在碎片化学习中产生错误的认知, 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随时沟通, 及时纠正。在利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TED演讲等知识库挖掘知识碎片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庞杂的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在学习TED演讲时, 可为学生限定话题及小组讨论问题, 由学生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进行搜索、整理, 提炼关键词及语句并总结到网络存储空间以备日后复习, 随后返回课堂中进行集体讨论, 加深巩固自主学习成效。

第二,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教材进行微资源建设, 以课文为背景, 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线, 设置听说、词汇、短语、阅读、写作及翻译模块, 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借助微信、微博、QQ等信息平台, 充分调动视听资源, 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求知欲, 及时发布学习任务、检查学生完成度、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反馈。

第三,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贯穿系统化思维, 提升学生自主反思的能力。以听说课为例, 教师在介绍课堂预设的学习任务及目标后, 要保证学生话题讨论、角色表演的完整性, 宽容学生表现的不完美, 充分将话语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的角度欣赏他们的知识整合, 让学生对课堂活动进行自我点评。

碎片化学习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课堂参与度, 另一方面又不能舍本逐末, 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疏导, 将知识碎片重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视野与语言运用能力, 达到生态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承博, 李小平, 赵丰年, 张琳.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10) :26-30.

[2]张卓玉.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N].中国教师报, 2012-07-04.

植物籽粒拼图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想象力,能用图形拼摆出简单的物,能拼摆出简单的一幅画。

3、能说完整句:我用……形、……形,拼的是……

活动准备

1、准备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等,数量是幼儿的10倍,每人一份,老师一份大的。

2、活动前幼儿熟悉各种图形及颜色。

3、黑板一块,图形拼的飞机一架。

4、将巧手园地准备好。

活动过程

1、出示飞机,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什么?”“这架飞机是怎么做的?”

2、分解飞机,幼儿可以观察飞机由哪些图形组成。

3、“原来图形可以拼成飞机,图形还能拼成什么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动脑筋,展开想象,尝试图形还能拼成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拼完后请幼儿介绍,“我用……形、……形,拼成……”

4、小朋友们用图形拼出这么多可爱的物品,真聪明。下面,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春天来了,花园里,小花的种子慢慢发芽了(贴一个长方形),天气真好,小花一天天长高了(两个长方形),长出了绿绿的叶子,又长出了花骨朵,慢慢的花开了,长出了花瓣,小花看到外面的世界真高兴,可一看身边,一个朋友也没有,多孤单呀,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手里的图形,为小花拼出朋友来,把小花园装扮的更美丽。

5、幼儿动手拼图,教师巡视指导。如幼儿拼的较单一,可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如:小花的朋友可多了,有小鸟、蝴蝶、蜻蜓、小朋友等。拼完后,请幼儿说一说,我有用……形、……形,拼出了……

6、你们的小花园可真漂亮,小花有了那么多朋友真高兴,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放在大花园中,让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将幼儿作品布置在巧手园地中)

教学反思

我为每个幼儿都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每个幼儿都可以动手来操作,通过家长以及老师的帮助下,小朋友的兴趣很浓厚,都很开心。使幼儿在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得以发展。

上一篇:好吃的爆米花托班教案下一篇:矿井设备售后服务人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