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qm模块工作总结

2024-08-25

sapqm模块工作总结(精选8篇)

sapqm模块工作总结 篇1

模块三模块总结与反馈

1、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

答:在这个模块中我对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进行了案例分析,了解了《有理数的乘方》所覆盖的主要知识点,在课程讨论区的模块三必选案例板块中发帖、回帖,分享对案例5个阅读思考问题的回答,对案例《卫星运行时间》覆盖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解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对案例《幸福是什么》覆盖的主要知识点了解后进行案例分析,利用文字编辑软件为我在模块二活动4中选择的课《加减法的笔算》设计电子教案,进入课程讨论区班级下的“文字编辑工具交流分享” 板块将问题的答案以新贴的形式贴在板块中,然后仔细阅读其他成员的帖子,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评述和交流。

2、学完本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

答:了解了课例中包含的相关知识点,掌握了案例分析的要点,学会设计、制作、编辑电子教案,特别是在电子教案的制作中遇见的一些困难在自己的摸索努力下一个一个得到解决,以前我在使用 Word 软件时不经常用到或从来没用过的功能,这次不仅学会用而且越来越熟练。

3、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你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案例分析有点多,作业也多,培训时间短,想对相关内容多看看也没时间,毕竟我们还有教学任务,再说电脑也少,在线学习时间也不多,每天都在忙于完成案例分析和做作业。

sapqm模块工作总结 篇2

一、模块化教学的定义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出来, 是以现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是基于以工作任务为模块确定的教学方式, 一般也被称为“任务模块”。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一个模块进行扩展, 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进而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这种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强调的是实际操作。

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的技能培训,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会计模块内容的构成

(一) 会计课程目标

课程能力目标有基础能力目标与岗位执业目标。基础能力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 合理确定企业经营的目标, 以熟悉会计核算为前提;第二, 识别各种会计要素并熟悉每种会计要素的计量;第三, 熟练运用会计方法, 根据会计准则进行各种操作。岗位执业目标有四个工作具体领域, 第一是资产岗位实践能力, 包括企业资产专业判断, 选择使用相关账户, 操作账户的金额计算, 主体业务的账务处理和对主营业务的分析决策;第二是负债岗位执业能力, 包括负债业务的专业判断、选择使用相关账户、操作账户的金额计算、主体业务的账务处理和对负债业务的分析决策;第三是权益岗位执业能力, 包括所有者权益的专业判断, 选择使用相关账户, 操作账户的金额计算, 主体业务的账务处理和对主体业务的分析决策;第四是报告岗位执业能力, 包括报告的专业判断, 报告项目的选择使用, 重大项目金额的运算和对重要报告项目业务的分析决策。

课程知识目标由两部分组成, 包括基础知识目标与实务知识目标。基础知识目标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说明一下会计的概念、目标、内容、前提、原则和功能;第二是描述、测量、记录和分析各项经济业务;第三是确定各项经济分析业务的内容和方法。实务知识目标有四项:第一是每一个资产业务的专业判断, 选择使用正确的帐户对每个账户的金额计算, 写会计分录, 解释分录的经济实质, 分析进入市场的背景;第二是各类负债业务的专业判断, 选择正确的账户核算;第三是各类权益业务的职业判断, 选择正确的账目进行核算;第四是解释报告的概念、内容、原则和每种类报告的编制方法。

(二) 会计模块内容的组成

根据会计课程的特点, 会计科目设置教学模块时, 要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入学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课堂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分为4:6, 其中理论课占40%左右, 实践培训课程约占60%, 以培养突出会计实务的能力, 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

按照会计岗位在实际岗位中的分类, 会计课程设置以下模块:模块一, 会计主管和各种资金核算岗位 (会计主任职务和资金核算岗位) ;模块二, 资产核算岗位 (出纳岗位、金融资产核算、股权投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和无形资产核算岗位) ;模块三, 负债核算岗位 (流动负债核算岗位和流动负债核算岗位) ;模块四, 股权核算岗位 (所有者权益核算岗位、损益核算岗位和特定会计业务核算岗位) ;模块五:会计报告岗位。

三、会计岗位工作模块教学的实施

(一) 会计岗位工作模块教学的实施内容

理论付诸实践,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是实践课的每个模块中一开始都要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因此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具体实施步骤分为四步:首先, 以十人一组为单位, 进行合理的分配;其次, 在小组讨论中发现问题;再次, 教师提供教学案例;第四, 以组别进行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 加深模块上的学习。

(二) 模块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模块教学的过程, 教师是模块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起到引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模块教学的水平,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要想安排详细的实践教学, 必须要有一个会计岗位工作模块化教学宏观的认识, 加上在教学过程中严格的操作规程,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事方法, 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进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探析[J].科学之友 (下) , 2009 (27) :134-135.

sapqm模块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工作过程 模块化教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新式技术高等实业学堂——福建船政学堂。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得到大力发展,时至今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一定的规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的人才往往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源,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我国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参照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我们应该考虑不但让我们的学生在相关实训课中得到操作能力的锻炼,同时在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学习中也能锻炼实际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正对我们高职教育提出了这一要求,在此基础上,模块化教学模式也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1、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自身特点办学,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重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引向社会,将企业引入学校,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造成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三方共赢。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起源于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2000年经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理事会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对这类人才培养如果完全照搬普通本科或大专院校的教育模式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应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环境中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职业岗位人才的培养,需结合职业岗位教育环境,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将工与学相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而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与产学研结合相比更为微观,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教育部2006年11月16日颁布的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如何合理设计此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显得格外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的设计应遵从“工学结合、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2、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将模块化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结合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

(1)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指将各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体式教学单位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内涵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以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为导向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然后将这些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岗位目标要求,形成一系列的教学模块。在进行各模块教学时应根据各大模块的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并结合工厂实训等。

(2)项目式教学。项目教学又称工作过程教学法,是以任务驱动来设置教学模块,主要以专业技能课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其操作步骤是由教师设计项目任务书,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任务、制造产品,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对项目完成的过程及产品进行综合评价。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的项目式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任务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一定的授课方式将工作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工作的程序,并体验中间涉及到的劳动组织关系,既强化技能训练,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就对如何设计教学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实际,在设计各模块内容前应首先明确各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对于高职课程体系特别是某些专业技能性强的课程的来说,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体系结构形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工作过程的了解。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时,要注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并结合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

(3)基于以上理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模块化教學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课程的性质确立该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第二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模块体系;第三步,确立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依此确立训练项目;第四步,将本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确立各模块体系内容,并合理分配课程学时。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设计——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为例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为培养学生生产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课程,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生产与运作是企业活动的基础,有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前提。本课程的设计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电子制造业的生产与运作过程相对比较具有代表性,为此,本课程以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东莞某电子制造企业(以下简称“A公司”)的生产与运作管理为课程的总项目,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整体设计如下:第一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确立职业岗位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为企业部门或车间的班组长、生产计划员、质量管理员、物料管理员等,如图1所示。第二步,根据生产运作工作过程特点,按照先确定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然后进行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直至系统的维护与改进这样的逻辑顺序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四大教学模块,如图2所示。第三步,为本课程设计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按照“6+2”原则,根据所划分的模块以A公司的生产与运作管理为综合贯穿项目设计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如表1所示。第四步,将本课程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并合理分配课程学时,如表2所示。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年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教学”的模式时,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企业的生产与运作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吕文明、王旭波:高职进行工学结合模块化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32).

前四模块总结 篇4

在前四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地阅读了前4模块中的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关文章、典型案例,对与学习的内容都有了初步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并结合在模块学习中获得的理论,完成了前几个模块必选案例分析。给每个模块的必选案例做出了比较完整和充分的答案。认真独立的完成了前三个设计活动活动:用可视化工具进行教学前期分析,用文字编辑工具进行教案设计,学习了如何使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网页课件,并应用Frontpage制作《少年闰土》的网页课件。

2.学完这四个模块后,您有哪些收获?

前四个模块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是自己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的内容,但是由于没有这样系统的理论支持,通过这次的学习,才发现对于某些理论的掌握有所偏颇。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结合实际分析案例,使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各种理论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

另外,在于用各种软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了平时不常使用,甚至是首次了解的软件,虽然学习之处稍感困难,但是在进行了实际操作之后发现,学习的几种新软件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的效率。让每一种软件,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应用Frontpage制作网页课件,效果稍优于泡泡堂,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情味十足,内容丰富的教学过程,会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共同探究的乐趣。四个模块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工作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

学完了前面四个模块的内容后,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学完了前面四个模块的内容后,我也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如果能将网络培训改为脱产学习,我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

六模块总结 篇5

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进一步务实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我们立足校情,在客观分析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课堂为基点,通过“理念导引、模块探讨、规范定位”的做法,让探索“‘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成为广大师生成长的推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进发生命个性光彩的舞台,让师生在和谐、开放的育人氛围中结伴同行,共同实现梦想。

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教育理念武装教师。

为务实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深入理解市教研室颁发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精神,完成从“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实践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9月6日下午,我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通识培训。学校为每位教师印发了一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自学,初步认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培训会上,先是各学科教研组长对“六模块”的基本理念、操作要求以及整体把握作了深入细致的解读,接着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在先后对学校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及全体教师进行分层培训的基础上,于9月25日组织开展了务实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研讨会,组织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教导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务实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对上学期推进情况的总结与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探求改进的方法,为进一步务实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月12日组织了教师学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知识检测。借助知识检测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教师正确领会“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思想,逐步形成我校“以生为本、关注体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活泼紧张、当堂达标,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我校还在上学期学习成果基础上,继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指要,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学习后,认真写出一份学习心得,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管理体制,推进“‘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管理。我们重点实施管理“三化”工程,即强化培训、硬化制度、细化落实,以管理出质量,以管理出成效。

1.强化培训。我们采用问题式培训方法,这种方法效果极好。具体做法:从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出发,从现实问题解决入手,请教师共同查找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组内研讨活动,结合学科具体情况进行“内化”,进一步排查新问题,寻求新应对。

2.硬化制度。培训到位必须辅以制度,制度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制度促管理,管理推模式,模式出成效。所有校长和中层干部带头执行,互听互研,互研互学,互为一体。制度保障了质量,提升了水平,也提炼了新模式成果。

3.细化落实。鉴于我校的实际,我们实行“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精细化工作策略。

“低起点”。教师在每节课都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本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通过问卷、谈话、诊断性测试、预习检查、口头或书面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水平,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

“小步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教学的步子小,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

“多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改变教师大量讲解的倾向,使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

“快反馈”。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乃至调节教学的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加强集体备课力度,提高“三案”使用的有效性。

学期初,学校组织我校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对“三案”在集体备课中的有效落实情况,进行了讨论、总结。同时,我校也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对所有教师的备课进行有效指导。通过研讨和指导,大大提高了“三案”使用的有效性。

开学初备课组将本学期课程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要提前钻研教材,备课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侧重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突

破、教法学注设计、教学环节安排等有关内容,不求面面俱到。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主备教师要针对教学方案说明设计的意图和思路,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课组成员要围绕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教法学法等深入进行研讨,充分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主备教师认真听取大家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教学方案。每位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方案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修改调整,备出有自己特色的教法、学法,凸现教师教学的个性风格。我们将复备的内容直接在教材上呈现,可以在教材上标出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及有比较性、典型性的内容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要突现所标内容的醒目性。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写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总结,也可以写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或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还可以写教学中某一个片段的回放。总之,要写出教学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与体会,教学反思的书写切忌千片一律,不能写一些假、大、空的套话。

备研合一,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提出校本教研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课程改革全面推开,单靠各级教研员和一些教学专家是指导不过来的,只有自力更生,通过校本教研,使全体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过程中学习和实施新的课程理念。另一方面,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都不平衡,只有通过校本教研,把备课和教研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师设计的这份教学方案不仅是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且在课堂上要使用起来,这样备课与上课成为一体,教师集体备课才能落到实处。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这样真正的集体备课中,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教学设计;无论是重难点的把握,还是教学细节的处理,业务水平都会在一次次备课活动中得到提高。为此,11月12日至14日,学校开展了教导主任“‘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优秀教师的经验得以扩散,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青年教师不断成长,校本教研的功效和过程得到了落实。

四、以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

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研究教材,立足课堂,转变教学方式,深入学习与研讨,全面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校通过教学课例、案例研讨,互动点评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升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模式。着力构建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 3

评价体系。学校还充分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搭台子、压担子”的方式培训广大教师。学校还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过关课听、评活动,由执教老师认真上课,其他教师认真听课,然后进行研讨。我校还组织了部分教师外出听课。继续组织教师开展了“人人听我,我听人人”活动;领导推门听课活动;在教师中积极开展“拜师结对”等活动,各方面、多形式促进广大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模式实施活动、研究活动和推进活动,以活动促落实,以活动促提高。如举办“三课”活动——评优课、观摩课、检验课;定期举办“‘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备课组论坛、教研组论坛、校级论坛等系列研究活动;组织了学情研究成果交流、模式实施成果交流、送课体验交流等交流活动;同时还组织了主题论文评比、教学案等文本评比活动。通过多样的、多形式的活动开展,给教师以充分的“话语权”,为教师搭建“舞台”,构建“平台”,挖掘他们的潜力,展示他们的才华,促进成果生成。

经过了半年的研究探索,初步建立了“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轮廓,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少了,学生的声音多了;老师写的少了,学生练的多了。这说明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落实推进有了初步的成效。

五、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到目前为止,“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已覆盖全校所有学科、所有课型,95%的教师能用新模式上课,目前已基本上做到常态化实施。常态化实施新模式使师生情绪空前高涨,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

1.实施新模式后,学生学习主动性高幅增长。

新模式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全员参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均有帮助,特别是此模式更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摆脱了传统课堂上的尴尬局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学生找到了“自我”,学会了学习,懂得了交往,体验了成功,品尝了喜悦,其学习主动性得到迅速提高。在教务处的综合调查问卷统计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出现持续上升现象,学生对新模式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实施新模式后,教师教学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加强,工作热情高涨。各教研组之间形成了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态势,比、学、赶、超,自发竞争,教师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

中进步。学校教科研出现了许多感人的场面:教师相互摩课,争着开公开课,争着外出赛课。

3.实施新模式后,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仅2010年下半年,学校有6人在镇学科赛课中获一、二等奖,孟艳老师的备课在县局备课抽查中获得一等奖。此外,在省市级论文及教学案评比等教研评比中,获奖比率比往年同期增长了45%。

4.实施新模式后,学校管理上了新台阶。

新模式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集体备课形式化、备课教条化、课堂教学低效化、作业练习资料化等当前多数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80%备课组的一体化教学案已经形成规范化、系列化、校本化。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的使用思路不清晰。教师“放”得不够开;学生“动”得不自主;课堂“活”得不自然。

2、学案的使用不恰当。对《综合性学案》的使用仍存在重练轻学,导学不具体、练习量过大的现象,学案变成了练习案,不重视导学,导思,质量不高。一是没有处理好学和练的关系,将原来课后练变成课前又要学又要练。二是虽然做到了先学后教,但没有认真利用好学生的质疑,课堂生成度不够。

3.我们农村学生“自主质疑模块”的指导很难到位。在我们学生中,预习时靠的仅仅是一本字典,别无他物,收集资料的途径少,家中缺乏学习的氛围与环境,预习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发给他们学案做的效果很不好,引起连锁反应,整个教学效果就不好。可以说对于预习的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如何指导学生的有限的资源下开展有效地预习是一个有待深思的问题。

4.“能学不教”是很好的想法,如果只是极少的学生能学懂,很多学生不懂。又该如何去组织教学?“六模块”课堂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5.农村小学年纪较大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民转公教师”和“民办教师”,岁数较大、知识水平有限,转变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七、原因分析

六环节中的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的重点是“交流展示”。要利用学生求知欲和展示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重课后练为重课前学。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及时引导,要培养学生自学质疑、互动交流的习惯,提高交流展示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敢于在同学与老师面前大声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敢于质疑的习惯.交流展示的面要广、空间要大、逻辑性要强、形式要多样(但绝不能失控),我们发现六环节的实施过程中自学质疑显得“肤浅”,这是教师的引导问题;精讲点拨显得“凌乱”,这是学案设计问题;环节控制显得“生硬”,这是理论掌握问题。

八、下一步打算

以上只是我校在推广实施“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为进一步落实和推进“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通过校本培训,外派教师学习听课,不断提高教师对“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认识。

2、“以新带老”,通过教学示范课等形式,让老教师尽快地接受并在教学中落实新的教学模式。

3、加强集体备课研讨。

4、加强教研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注重阶段性小结,及时总结在落实“三案六环节”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打好基础。

以上是我校在落实“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的一些粗浅做法和下一步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立足校情,在中心校领导的指导下,不断向兄弟学校学习,以期通过“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有效实施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墩尚镇刁疃小学

模块八总结与反馈 篇6

答:在这个模块中,我阅读了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做了必选案例《关注光污染》和《附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的思考分析,在讨论区中发帖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完成了可选案例的分析上传了作业,观摩了研究性学习方案。、学完本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

答:通过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有了领会。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了解了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一般方法、过程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你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答:本模块内容很丰富,设想也很全面。只是学习时间太短,真正领略的东西不多,同时作业也够多够难的,完全靠业余学习的话真可谓是一个负担。

1、5-8模块中,您做了哪些事情?

答: 在这个模块中,我做了以下这些事情:(1)反复认真的学习了模块五中的所有内容,并且对这所有的内容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在三个模块的学习中,我比较认真地对几个主题活动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相关文章、典型案例,作了全面地阅读。模块五中按照要求注册了博客,因为QQ空间的缘故,倒也是驾轻就熟。模块六中按照要求进行了应用EXCEL进行教学统计,因为经常接触OFFICE软件的缘故,也较为轻松地完成了任务,并按时上交了作业。模块七中,我“在反思所学案例”板块对三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讨论,认真地研读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以及整合的途径等理论。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节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途径,方法,策略以及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四大误区:对技术应用的误区,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上的误区,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按照要求对三个模块的必选案例进行思考并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并且在论坛中发了主贴,同时建了文档并放入了档案袋。

2、完5-8模块后,您有哪些收获?

我的收获很大。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的东西。同时,我了解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功能,意识到什么情况可采用多媒体功能。此外我还学会了运用博客工具进行教学反思。我学习了各类评价的概念、特点及设计要点及评价设计。我知道了教学评价对于学习和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使用有效的教学评价。让我懂得怎样使用和运用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多种评价策略来评价学生,有了新的体会。我还学会了应用Excel软件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Excel软件功能强大,应用方便,可以直接使用里面的函数对教学信息进行自动求和、平均值等;还可以对输入的成绩进行升、降等排序,让我们对全班及个人情况有清晰的了解。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在熟读了“教学成果评价量规”后,我不仅仅能大致上评价他人教学设计的好坏,还能把它做为根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并通过比较

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特点有了领会。了解了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一般方法、过程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3、完了5-8模块的内容之后,您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sapqm模块工作总结 篇7

一、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二、政府确定发展战略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发展战略有: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贯彻的战略方针;创新驱动战略, 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引进来”和“走出”相结合战略, 这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三、政府坚持和完善制度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制度有:基本经济制度,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而,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 这样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同时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社会充满活力;劳动合同制度, 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能够保持社会安定, 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四、政府制定政策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需求来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产业政策, 鼓励和支持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 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实行对外开放。保护环境的政策, 绿色消费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必须贯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政治生活》中, 涉及到政府的有关知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自觉履行好政府职能, 政府权力运行必须依法行政,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要科学民主决策和自觉接受监督、审慎用权, 树立政府威信, 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要维护公民合法权利, 政府通过四个政治制度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以增强综合国力, 要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行使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履行基本义务,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在《文化生活》中, 政府要重视文化建设, 政府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发挥文化的社会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综合国力, 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与借鉴外国优秀文化, 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引导,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在《哲学与生活》中, 政府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辩证法, 用联系, 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改革, 调动社会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经过上面的总结和归纳, 不论从哪一个模块围绕政府去出题, 我们都会得心应手, 从而提高了做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桂平.教育协调发展:政府可调控的路径与范式[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21) .

[2]刘伟.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7.

sapqm模块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公共关系 工作过程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712.4;F713.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80-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在大力提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兴起于德国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典型工作任务,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而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十分灵活,且将知识、技能有效衔接的单元性教学方式。它的出现使得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更紧密的结合,重视培养操作技能。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对于《公共关系》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主要是以MES为基础,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就是以岗位任务划分单元性模块,结合工作过程相关内容与专业知识,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进程。

二、《公共关系》课程分析

《公共关系》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综合了管理学、市场营销、大众传播、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运用广告、宣传、策划、交际等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正如西方某位学者所言,评价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三个指标之一便是以公共关系为代表的企业管理效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公共关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需要它,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并通过有意无意的公共关系工作来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又因其面对的公众复杂多变,所以工作起来更需具有艺术性、服务性,讲究策略技巧,着眼于长远,以期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公共关系主要针对各类公众开展工作,从形象的建立到关系的协调,从传播沟通到日常接待工作,从调研到策划,从组织实施到咨询评估,以及危机的处理,工作内容繁杂琐碎又十分重要。通常将其工作内容分为三部分:

接待型公共关系:一般性的接待工作和宣传工作。

传播型公共关系:协调和改善组织内外关系;塑造组织形象,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与媒体联系沟通。

策划型公共关系:调查、策划、实施公共关系活动,为某一组织或部门开展咨询服务、评估、出谋划策等。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公共关系》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为主,兼有实践。而实践环节无非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且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所占课时较少,与实际工作任务脱节,并未与岗位要求衔接。通过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典型工作任务,并且可以从公共关系的不同工作岗位中体验到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工作重点。有的放矢的锻炼自己的传播沟通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技能。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

1.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要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公共关系岗位要求出发,结合企业调研、在校生学习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教师教学反馈等信息,并参考公关员职业资格的认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公共关系工作岗位的需求,课程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接待型公共关系模块、传播型公共关系模块和策划型公共关系模块。重点培养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每个模块都以工作过程为基本流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设置工作任务,并根据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分设单项的情境模拟,以弥补综合项目中遗漏的要点。每个情境的设置,都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真正体现学中做,做中学,并配合案例教学和游戏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际操作技能。

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公关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创意思维训练,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考核方式上,打破传统的试卷笔试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团队合作实际操作,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分等方式实现过程考核与项目考核,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运用,而不是期末考试前的突击复习,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与组织能力。

2.课程实施方案

公共关系综合了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部分知识与内容,因此,可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思路重新编写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教材,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资料。课程总课时可设为72课时,其中策划型公共关系模块28课时、传播型公共关系模块26课时、接待型公共关系模块18课时。每周四课时连上,集中小部分时间统一操作,分小组或团队完成。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案例讨论室、网络实训室等教学资源,采取案例教学、游戏教学、项目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实现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与实施。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下以接待型公共关系模块中的一个项目举例说明。详情见表1。

表1

教师会首先下发任务书,讲解相关的知识要点;在分析了任务内容后,团队合作查找资料;制定计划,填写计划表;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最终方案;任务实施;在小组内自查互查,修正错误,改善不足;整理资料,以小组汇报成果;小组总结,教师总结。

根据项目讲解涉及的理论内容,配以习题巩固,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也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更有目的性和兴趣性。每个模块下设置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均按工作过程操作完成,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课程实践效果

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模块化设计后的《公共关系》课程,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全面、更系统的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并与实践牢牢的结合,改善了过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公共关系》课程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都有明显提高。在教与学中,也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四、课程设计与实践的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公共关系》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意义在于:

第一,重组优质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常常以理论为主,兼有实践;以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为主体,无法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缺乏实用性。而从工作过程出发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则主要针对公共关系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以适应职业活动,着重培养职业能力。

第二,打造多样教学环境。打破单一的课堂式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所有的校内、外资源,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第三,转变教学方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融教、学、做一体。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开发的《公共关系》课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岗位技能,实现课程与就业岗位的紧密对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薛丽,刘安鑫.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5

[2]张岩松、张国桐.公共关系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7):8

[3]魏秋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J].价值工程,2011(5)

【sapqm模块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模块四总结与反馈08-31

直流模块05-15

通用模块05-19

读写模块05-20

三模块05-21

数学模块05-25

通知模块06-09

网站模块06-13

模块式06-23

模块开发06-23

上一篇:小学生作业减负之我见下一篇:公司办公室人员岗位安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