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2024-10-21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精选6篇)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作者:林金奕 徐晓丹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10期

[摘要] 该文从公务员考核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现状,提出了公务员考核工作中还存在着法律保障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标准不详细、考核方法不灵活、考核结果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理论经验不足和实践经验缺乏是这些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 中国公务员 考核制度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施行以来, 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公务员考核制度, 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 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能。目前,随着与公务员考核制度相关的辅助条例的相继出台,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考核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误区,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的问题

公务员考核的目的是选拔人才、惩戒官员,建立公务员队伍和谐、进取的良好秩序,这一观念在公务员考核中一直未能得到准确的把握。虽然《公务员法》是针对以前公务员考核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使考核制度更加规范化、法制化,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了。纵观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其存在问题主要有:

1.1 法律规范不健全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推行了十多年,虽然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体系不健全仍是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是公务员法规最齐全的国家,其公务员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相比,中国的《公务员法》中关于考核的规定显得过于概括,略显单薄。例如:我国颁布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①,虽然对考核结果的评定和使用作了较为细致的要求,但对考核的内容以及管理与监督还是缺乏细致深入的规定。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忠、孝、礼、义文化的国家,重情理轻法制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健全的考核机制来加以约束和保障。在考核过程中,若遇到被考核对象与考核对象之间存在着“沾亲带故”的关系,往往就会出现包庇行为,考核者很容易钻法律的空子做“好人”而不受法律约束。

1.2 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生活中经常可见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责任主体难以认定的现象,因此,社会上普遍实行责任承包,如车间中的签名制,企业中的承包制。公务员考核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②第十八条规定:“各部门的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人员、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成员,必须严格按规定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对在考核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的,必须严肃处理。”而在《公务员法》中却没有对责任主体的责任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公务员考核制度缺乏对考核环节中的责任规定、奖惩规定,存在“有考核,无责任”的现象。有的考核人员凭借个人好恶反映情况,故意夸大、缩小、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泄露有关考核情况,或接受考核对象的宴请和礼金等馈赠,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失实。由于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使得违法违纪行为的考核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惩治,使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1.3 考核内容不具体

在《公务员法》中明确指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是“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但这五个概括了个人品质、能力、业绩的词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为操作和执行带来了不便,例如:道德品质和廉洁作风的考核存在着主观的因素,片面的考核缺乏准确性,即被考核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就是好同志,这让一些阳奉阴违、心怀不轨的人同样能蒙混过关;职业能力和出勤率的考核与所在的部门、岗位、职务等有关,不能以相同的标准进行衡量;工作业绩的考核涉及到个人的名利和全局的利益,不能一味地追求政绩的多少,还应考虑到政绩的时效性……

1.4 考核标准不详细

公务员考核的标准是衡量公务员表现的重要依据和具体要求。这一点是相对于考核内容而言的,由于考核内容不够具体,使得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不同部门的公务员,难免造成武断和偏颇,并使考核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失去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举例而言,在相同的部门内,对普通科员的考核,只要其能在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其所应承担的岗位职责,具备胜任该岗位的能力,即可视为称职;对高层领导而言,在考核中要取得称职,则应有更高的要求,如政治敏锐性、宏观调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其威信等。在不同的部门中,则有着工作量的多少、工作难度的大小之分,若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衡量,有可能导致公务员的不满情绪,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1.5 考核方法不灵活

我国目前使用的公务员考核方法是以平时考核和考核为主,结合任职前考核等其它考核方法一同进行。但从考核的实际情况上看,在公务员考核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操作上的问题:

(1)忽略平时考核。虽然《公务员法》中有规定,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但平时考核要求的是对公务员每天的工作情况加以记录,不难发现,平时考核具有进行时间长,内容

繁琐的特点,而且奖惩、福利等均不与平时考核直接挂钩,因此,平时考核形同虚设,甚至根本没有进行。

(2)忽视定量考核。《公务员法》中对考核结果的划分较为笼统,使得各单位部门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定适合该单位部门的考核指标和方法,因此,多数单位部门选择了简单了事。以宏观抽象的考核要求来取代体现不同岗位特色的定量考核指标,不仅能减少制定指标时花费的人力物力,还能减少考核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以模糊的概念代替说服力强的量化依据,虽然能使考核结果令众人满意,但却使考核失去了其真实的意义。

(3)动态考核少。我国公务员考核的方法多数是找本人谈话、向上下级了解情况、查阅相关档案资料等。这些方法是在硬件上下功夫,是在对过去的固定资料进行审查,而不是在对随时变化的人进行考核。只有加入实地的跟踪考察,加入对被考察人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才能保证考核的全面、有效。

1.6 考核结果不明显

公务员考核的结果是整个考核过程的重点。考核结果若不能体现奖优惩劣,就会直接影响到公务员本身对考核的重视程度。我国公务员考核的结果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后,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考核等次过于笼统、简单。较《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公务员法》增加了一个基本称职档次,但并没有规定不称职和基本称职的人数比例,因此在实践中,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人数极少,绝大多数集中在“称职”这一等级上,这同样解决不了中间档过大的问题,而且部分工作业绩不错的人才和部分工作业绩欠佳的浑水摸鱼者都被放在了“称职”的等级,不同的表现同样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考核的实效。

(2)考核结果作用不够明显。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是通过考核结果,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升降以激发其行为的机制。但在考核过程中,由于情面问题,对不称职者多数使用口头警告,而不是在考核结果中给与“不称职”的评价,这就避免其受到惩罚。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奖励又往往太轻,起不到激励作用。特别是“优秀”的评定与晋升有关,人人关注,又人人怕伤和气,评优时干脆采用轮流坐庄、论资排辈或是抓阄的形式来决定“优秀”的人选。这样一来,差的不被淘汰,好的不能脱颖,最后,就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融洽”场面,因此,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笔者认为,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产生以上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2.1 理论经验不足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密不可分。目前中国国家机关人员流动频繁,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隐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把公务员看作是“人力资本”,缺乏指导人事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先进观念。从1996年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3万余名公务员辞职,8年间1.25%的流动率让人不无忧虑。国家行政学院的杨伟东明确表示,“行政机关与公司不同,不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所以不是所有组织都采取像竞技体育一样的优胜劣汰机制。”他认为,“什么人能当公务员应该有个基准,只要能力、素质、政绩达标,就应该被视为合格。即便排名末位也不能淘汰。作为国家管理机构,公务员队伍整体上仍要保持稳定。”北京市人事局公务员管理处的蒋处长表示,评价标准应该是量化体系,不达标的即便不是排名末位,也应该淘汰③。两位领导所阐述的观点,正符合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特点——只有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报酬要求等经济特性,客观地评估其价值,并通过人力资本的价格反映其稀缺程度、异质性和能力强弱、贡献大小,才能够留住人才,并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行政机关的管理形式看,主管当局与公务员之间类似于委托—代理关系。目前推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对克尽职守的公务员进行奖励,对不尽职的公务员进行惩戒,就是这种隐性的“敬业激励合约”的具体体现。然而,中国公务员考核结果的不明显,影响了这种“敬业激励合约”的有效运用,同时使人们对公务员这个岗位有了错误地认识,都以为“公务员”是铁饭碗,在单位里没了斗志,学会了混日子。

不能很好地借鉴政府再造理论,是公务员考核制度效果不明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政府再造论又称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要把公务员的工作绩效放在重要位置;绩效的考核要讲究成本、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在考核时,要充分听取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意见。工作绩效是评定一个公务员能力的重点,忽略或模糊了绩效的考核,就使得公务员考核制脱离群众、脱离实效。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其工作绩效不能仅仅停留在片面的业绩考核,还应该包括被服务对象的意见。忽视了工作绩效考核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到群众对行政机关的态度,都会影响到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2 实践经验缺乏

(1)法律因素。信息经济理论顺应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它将与公务员考核制度相结合,即主张公务员考核要注意考核成本和效应分析;考核制度设计应强调简洁、实用;考核制度必须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反馈的及时。《公务员法》是中国公务员管理的基本法,它提升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权威,比较宏观、比较概括地把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公务员管理体制罗列出来。但相对于千头万绪的工作,仅靠一部法律是难以真正落实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行政工作的不断改革,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在“个性化”发展着,因此,原有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不能全面适应公务员考核制度的需要。权变理论也称情景理论,它认为所谓有效的方法取决于其对实践的适应性和与环境的相符性,即指出了公务员考核方案的制定应该在相关文件法规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这种多数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不够具体、全面的情况下,中国的公务员考核也就带上了浓厚的人为色彩。

(2)人为因素。如果说法律因素是影响公务员考核的客观因素,那人为因素无疑就是主观问题了。“人治”的缺陷就在于它受到了思想和行为的约束,使得主观偏见和喜好成为考核的最大障碍。

首先是思想因素的制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都讲求传统美德,因此,从古代遗留至今的官本位思想、中庸思想和庸俗的人际关系都成为了制约公务员考核制度发展的关键因素。古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能取得功名换来后世荣华富贵,现在的公务员等同于古代的官员,因此,争面子、保地位,再加上金钱和权力的诱惑,考核工作的真实性就被掩盖了。人际关系成了“为官之道”,攀亲带故之风使得公务员考核的严肃性和准确性有所下降。其次是行为因素的阻碍。除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以外,个人行为和作风的差异也阻碍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进程。例如:考核人员的能力、素质不够全面,对被考核对象的职责、业务等不熟悉,就不能科学准确地评判其才能和业绩;先拟定提拔对象再进行考核,无疑是为被考核者完善应有的手续,这样考核者就无从获得真实有效的考核资料;“买官卖官”的行为早在封建主义时期就出现了,当今社会虽不会如此腐败,但“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还是经常发生,被考核者的精力放在拉关系上而不是工作上……

(3)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影响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说,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观念都会影响到公务员的作风。凡事都为自己着想的偏私作风、胆小怕事的从众心理和畏怯表现、争名夺利的表现心理和妒忌心理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慢慢滋长出来的。工作中,由于搞形式、走过场设置出的考核条例和轮流坐庄搞平衡的“老好人”心理,使得公务员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存在,更不会在乎其过程。在这样大环境的影响下,轻则影响公务员考核的真实性,重则将公务员考核变为损人利己的武器,完全扭曲了公务员考核的意义。

公务员考核制度关系到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工资福利、奖惩、培训等,对公务员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不足,剖析其产生原因,对改革、整顿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注释

①《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于2007年1月实施。

②《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发布于1994年3月8日,废止于2007年1月。

③http://scjob.scol.com.cn/2005/07/18/200507***68.htm人力资源报 /公务员(10)版,公务员辞退率引发社会热议

参考文献

[1] 韩春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简明读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2] 苏子龙.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3] 于天.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4] 吴小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偏差及其调适.前沿,2004,(11):114-115.[5] 胡敏.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进路与框架设计.浙江学刊,2006,(5):188-191.[6] 赵玉霞.国外公务员考核制度综述.理论学习,2005,(7):50-51.[7] 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经济师,2005,(12):41-42.[8] 李玥莹.试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探索与创新.理论界,2006,(5):6-7.[9] 何丽鹃,毛家琼,胡蓓.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技术与市场,2006,(10):39-40.[10] 朱建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1):33-35.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篇2

1. 体育课考核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课考核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体育考核的目的是检查、评价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掌握教材内容程度,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掌握技能,为学生自觉锻炼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服务。体育考核并不是纯粹的考核,不主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迫去学习体育。但是,目前体育考核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往往是学生在体育考核后却未能认识到体育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而错误地认为考核是走形式,或者以为考核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负担,而导致学生为了完成考核而考核,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时缺乏主动、积极性,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影响了学生自身技能的掌握,难以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更谈不上终身受益,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体育课考核内容繁杂、方法单调,缺乏严谨。

考核项目过多,使学生花较长时间忙于应付考核,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根本谈不上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更谈不上体育意识和体育终身思想的形成。体育课考核是以掌握的技术水平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的确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要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考核形式势必造成教师在课堂上以考代练,而学生为考而学,这样的专项教学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抑制学生的再创造思维能力。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学生会有不同的评分结果,即使同一教师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学生的同样项目考核也会得出不同的评分结果,相同项目不同班级由于没有统一考核而使得评分结果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增大,造成同一学习水平学生之间的考试成绩相差悬殊的尴尬局面,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评定带来困难,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给学校体育向素质教育化的转变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3 体育课考核甄别突出,缺乏激励机制。

个人的生理素质强弱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努力,体育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它是通过身体活动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致力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健康能力。身体素质强的人表现出运动能力强,但并不代表健康水平就高。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和身体素质差异,对技能掌握得好坏是不一样的。现行的体育考核方法,在每一个学生面前都运用同一个标准,这样就仅仅注意到体育教学的结果,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身体机能和专项技能的差异,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使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无论怎么练习都拿不到高分,从而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助长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的惰性和侥幸心理,给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 体育课考核改革的价值

考核具有检测反馈和导向激励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是整个体育教学系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运行素质教育观的重要环节。如果体育教师能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就能很好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体育教育界只是把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体育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为改革的重点,体育考核改革进展缓慢,造成体育考核与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体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的局面,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陈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大力推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大力改革体育课考核方法,使之与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相适应。反过来,体育考核的改革也可以推动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推行,改革和建立科学的学校体育考核制度已势在必行。

3. 构建素质教育的体育课考核的依据和原则

体育课考核作为体育教学活动阶段性的终端,对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诸多现行考核制度的弊端,我们应依据素质教育观、学校体育的功能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考核制度的一些原则,促使学校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1 体育课考核的依据。

3.1.1 依据素质教育观下的大学体育“三个面向”总方针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教育总方针为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出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作为学校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指明了发展前景和改革方向,而体育课考核制度则是这种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只有改进和完善体育课考核制度,做到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的正确激励和导向作用,才能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确实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使学校体育教学为学生所接受。

3.1.2 依据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除了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等功能外,在新的素质教育观下,还应具有培养创新精神、终身体锻意识和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依赖于教学活动来实现,而体育课考核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检验和推动力,能引导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只有真正解决了目前体育教学与考核的矛盾才能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赋予学校体育新的生命力。

3.1.3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正处在心理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成功的体验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培养意识的目的,而客观合理的体育考核制度的确立,为学生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树立终身体育观提供了重要保障。

3.2 体育课考核的原则。

综合体育课考核的依据,我们认为体育课考核的原则是:增强体质与培养长期终身体育观和优良品质相结合的考试目标原则;培养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功能原则;数量少与质量高相结合的考核内容原则;客观、公正和相对统一的考核方法原则;区别对待、灵活机动且全面的综合考核标准原则。

4. 学校体育课考核改革的走向

4.1 学校体育考核要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性。

体育教学关系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如果只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教会学生运动项目技术是不够的,而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使其具有独立体育锻炼的能力,使之与终身体育接轨,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竞争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体育考核应围绕素质教育进行改革。素质教育提出全体、全面、主动、创新的要求,按照这个要求我们认为对于个体学生的体育考核要体现出全面性、技术性、发展性、主体性的特点,考核内容应有体育文化知识、身体素质的考核、运动技能考核、体育学习态度、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考核。为将众多的考试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又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真实考核水平,体育课考核试题库的建立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

4.2 体育课考核方法的科学化改革。

在体育课考核上,现在大多数体育教育研究者赞成采用“标准参照评价(个人参照评价)模式”。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按提高幅度和进步幅度进行参照评价。而多年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沿用“常模参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方法的最大弱点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等因素,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标准参照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综合体育教学研究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学生体育学习结果体现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知识技术、能力表现的综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学生进步幅度为主的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相结合的动态评价、诊断评价、终末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学校体育考核朝着标准参照性、多样性,综合性,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模糊评价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4.3 采用相对统一的考核方法,确保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适当定期统一组织会考,由全体任课老师对同级上课班级学生进行集中统一考核,由全体同专项的任课老师对所有同选项班级的学生进行统一考核,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且可以避免单个教师考核带来的主观性和不公正性。

4.4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弹性评分标准。

根据各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体质健康标准为参照,按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的规律来定期修正体质健康标准,从而使考核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可以采用模糊评分的方法,例如A+(90—100分)、A (80—89分)、B+(70—79分)、B (60—69分)、C+(50—59分)、C (40—49分)、D (40分以下),这样一方面可减少教师评分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另外,要做到使学生的最终成绩是课内和课外活动的综合考核结果,使其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培养其主动精神和创造力,做到身心全面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目前学校体育课与考核存在着矛盾,体育课考核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考核内容繁杂、方法单调、缺乏严谨,甄别突出,缺乏激励机制,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5.2 建议。

5.2.1 教学和考核的矛盾严重地阻碍了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与方向改革的深入,解决这对矛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5.2.2 体育考核的改革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其次要继续围绕考核的内容、方法手段与标准三方面进行,三者缺一不可。

5.2.3 体育考核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真正实行体育考核的灵活性、客观性、公正性。

5.2.4 体育考核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 促使学校体育教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迁移, 从而赋予学校体育新的生命力。

摘要:针对体育课考核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内容繁杂、方法单调, 缺乏严谨, 缺乏激励机制的现状, 本文讨论了体育课考核改革的价值, 提出了构建素质教育的体育课考核的依据和原则, 探讨了今后学校体育课考核改革的走向, 提出了改革体育课考核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考核,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164-168.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对完善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中国公务员 考核制度 改进 完善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目前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暴露出来的法律保障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具体、考核标准不详细、考核方法不灵活、考核结果不明显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思想因素等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为了使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得到健全稳固的发展,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中国公务员的考核机制加以改进和完善:

1 加强公务员考核法律法规的建设

人们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是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才导致了诸多漏洞的出现。公务员考核制度也不例外,因此,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首先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日本的公务员考核制度较为具体细致,除了《国家公务员法》外,还有《国家公务员工作评定规定》、《关于工作成绩评定手续与记录的政令》和《勤务评定的基本标准》等。日本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就在于评定内容多,规定严格,但程序复杂,而且评定结果并不能真正对晋升发挥作用。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采取“法中规”的手法进行法律的完善。2007年6月1日实施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处分条例》)就是对《公务员法》中惩罚章节的进一步规定。由此可见,在《公务员法》的规定范围内,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的基础上,再颁布相关的公务员考核规章,对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内容、标准、方法、结果的评定和使用、考核的管理与监督等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定,是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一个方法。

此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方差异影响到了管理制度,各地方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公务员考核的办法或实施细则。

英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不求统一。英国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地方机关之间的考核的方法、步骤都有所不同;考核的等次和考核结果的使用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归纳其特色有二:一是不搞一刀切,各有各的优势,较灵活;二是考核注重服务对象的意见,有利于公务员确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

在中国即将实施的《处分条例》中可以发现与英国的相似之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补充未作规定的应当给予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以及相应的处分幅度”。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加强执法,确保考核工作落到实处,严惩考核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量身定做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将使公务员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健全考核标准,明确考核内容

公务员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务、级别和业务进行确定,增强考核标准和内容的针对性。内容详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应借鉴法国的成功经验。法国的公务员考核实行分类考核。法国的《公务员总法》规定,每年公务员应在总评定的基础上写鉴定,以表明其业务才能。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整洁状况等14项,然后利用《打分平衡制度》进行项目考核的逐级打分,最后由行政首长写总评语。考核评分法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和科学性较强,但计算比较复杂,且较注重客观条件,对实际能力的考核不太客观。《处分条例》中对收受贿赂,旷工,玩忽职守、贻误工作,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滥用职权,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等行为分别作出了规定。这可以视为公务员考核内容具体化一种方法。分析法国经验,中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可以进行相应的整改,例如,对一般公务员进行考核时以勤和绩作为考核重点,对领导层公务员而言,考核的重点则应放在德、能和廉上。而且公务员考核时要尽量减少主观化的标准,量化和具体化考核的标准能增加公务员考核的可操作性。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增写进党章总纲,公务员考核的标准和内容同样应该具有时代的精神和现代的气息。只有公务员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跟上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保证公务员不被社会淘汰。

3 全方位改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的不灵活是阻碍公务员考核有效进行的关键。注重平时考核,引用全方位考核,不仅能保证公务员考核的顺利进行,而且能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这个时代的特色将使公务员考核工作变得轻松迅速。平时考核不易进行的原因在于考核量大,内容繁琐,时间长。若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记录公务员每日的工作内容、工作效果等日常工作项目,并生成公务员当日的工作记录表作为平时考核的资料。然后,只要通过网上纪录,就能迅速形成月度和季度的考核结果,为年度考核提供完整的依据。这不仅使得公务员考核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而且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现代化。

平时考核落实后,公务员考核工作的难点就在于年度考核如何做到全面、具体、有实效。笔者认为,360°考核法是行之有效的选择之一。所谓的360o考核方法也称全视角考核或多个考核者考核。这一方法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外部以及被考核者本人担任考核者,从多个角度对考核者进行360o的全方位考核。它包括了外部评议和内部考核,后者又包括了上级考核、下级考核、同级考核和自我考核四种。由于经过多个侧面的考核,其考核误差也就趋向于零,所以,该考核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让被考核者的上级、下级、同事和服务对象都参与到公务员考核中,就能对被考核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避免了公务员的投机取巧和领导层的主观臆断。对领导层公务员的考核,还可以从工作圈扩展到生活圈、交际圈等范围,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准确的考核。例如在《处分条例》中有具体规定到公务员的家庭生活、宗教信仰、个人娱乐习惯等方面,这就是一种跨越工作圈的全方位考核法的体现。

4 确保考核结果落到实处

把考核结果落到实处是公务员考核工作得以延续的关键。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导致一个人努力的重要条件;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实际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奖励措施的满意感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报偿的公正度。这理论告诉我们,必须科学地设计公务员考核制度,提高考核的信度、效度、敏感度,确保考核结果科学合理地使用。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奖励才有冲劲。在实际的公务员考核工作中,为确保考核结果,激励效用的体现应做如下改进:

4.1 增加公务员考核结果的等次

借鉴国外公务员考核的经验,将公务员考核结果的等次分成五级或七级(法国公务员考核的结果从特优到差共分七个等级),并且规定出每个等级的考核标准、各级人员的比例以及应享有的待遇,这样,考核结果的评定有拉开距离的空间,才不会出现“好坏一个样”的现象,

4.2 保证考核结果的兑现

对表现出众的公务员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晋升职务、提升工资等,还可以参考一些企业的做法,选送优秀的人员去国外培训;对表现一般、工作能力一般的公务员,应如实给予考核评价,必要时将其送到职业培训中心进行相应岗位的培训;对不合格的公务员,应敢于对其动真格,给予减少工资、降级,甚至辞退的处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公务员考核的力量。在即将实施的《处分条例》中,将惩罚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个等次,并规定了明确的受罚时间。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可以与之相联系,对不合格的公务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与相应等级的处分。

5 有效监督考核全过程

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因此,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为了保证公务员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以保证。

以ISO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为例,审核员不一定要是专门人员,可以是企业里选派能力好的员工进行培训,取得认证后,平时在企业里还保持原职位,到审核期,就以审核员的身份对企业进行审核。公务员考核要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考核的过程自然也少不了专业的监督。因此,行政机关内部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也可以选派优秀的公务员进行培训上岗。

有了监督小组,之后自然要注意到监控的过程和责任的追究。监控过程包括事前对考核的准备工作、考核对象的资格以及回避问题进行监控;事中对考核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考核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事后对考核的结果进行监控,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准确。在责任追究方面,应制定相关的律法,对没有依法履行监控职责,导致公务员考核过程出现不符合问题的监督小组成员,应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失职责任。

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也处在初始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从眼前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来看,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有利于考核制度中新规定、新方法、新措施的发展;灵活借鉴和应用国外公务员考核经验及理论,切实把考核结果与职务、福利等联系在一起,加大公务员考核的监督机制,有利于保证公务员考核的与时俱进,并且能将流于形式的考核变成具有切实意义的工作。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以吸收人才,发现人才,有效促进公务员科学认识和掌握行政管理规律为目标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平台作保证,从而推动整个公务员制度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 韩春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简明读本[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 苏子龙. 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06.

[3] 王菁.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思考[D].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5.

[4] 池松军. 关于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的几点思考. 集团经济研究[J],2005,(7):163-164.

[5] 赵玉霞. 国外公务员考核制度综述. 理论学习[J],2005,(7):50-51.

[6] 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 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 经济师[J],2005,(12):41-42.

[7] 李玥莹. 试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理论界[J], 2006, (5):6-7.

[8] 毕明. 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路径分析.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J],2005,7(2):50-52.

[9] 林惠卿. 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思考. 珠江水运[J],2006,(5):15-17.

[10] 何丽鹃,毛家琼,胡蓓.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技术与市场[J],2006,(10):39-40.

浅议公务员考核制度的问题 篇4

【摘要】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公务员的考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从中得出考核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形成的原因,以及杜绝公务员考核制度中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从公务员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但还不够完善,在考核制度的设计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公务员;考核制度;问题;对策;量化考核

1.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概述

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公务人员,是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行使行政职权,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所谓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指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务员的思想品德、工作成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进行考察、做出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等依据的制度。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保证廉洁,对于发现人才,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行政效率,实现人事管理科学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公务员考核是指国家主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考察的行政组织活动。它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和激励公务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严格的考核, 主管机关可以全面了解公务员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实绩, 从而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及晋级增资等提供科学依据, 使这些工作科学、合理、公平, 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位, 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一支稳定、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我国自1994年3月8日,颁布了《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为公务员的考核提供了重要的法规依据,把公务员的考核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同时我们也应发现,目前在公务员的考核中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探讨如何改进考核制、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这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有积极的意义。

2.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通过全面考核,激发了公务员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使机关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公务员普遍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促进了行政机关的廉政廉洁建设;其次通过全面考核,详细了解了公务员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及时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考核制度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慢慢趋于成熟。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联合印发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新《规定》)是以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为依据的,对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标准、程序、结果使用及相关事宜作了全面规定。它与1994年人事部印发的《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旧《规定》)相比,程序更合理,内容更全面,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公务员考核制度体系。然而,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核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与量化考核有关的问题也逐渐地凸显出来。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发现在公务员的考核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2.1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可比性

我国对干部的考核,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时期,叫做“审查”,考核内容侧重考审干部对党和革命的忠诚程度、工作能力和弱点,在审查中特别注意干部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过去历史上的问题;建国后,普遍实行干部鉴定制度;十年**时期,干部考核工作遭到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考核工作才逐渐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1979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提出干部考核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要对干部进行定期的全面的考核。以往干部考核制度是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对纯洁和壮大干部队伍,保证革命战争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2.2岗位职责不十分明确

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我国推行岗位责任制已经很多年了,在政府机关,每一个职位有一定职责应是十分明晰的。但有些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甚至个别单位至今也没有制定岗位责任制,这就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事先未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考核就没有了标准和依据,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这是导致考核中出现轮流坐庄现象的重要原因。

2.3考核方法简单化

我国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对考核方法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考核方法的选择和把握,轻视平时考核,只重年终考核,甚至只重年终

评优;不看工作好坏,一律按部门按比例四舍五入分配优秀名额;重定性考核,轻定量考核等,就是将考核方法简单化的突出表现,也直接导致了考核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考核结果的使用不当,对优秀公务员的奖励太轻,而对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似乎又太重,影响考核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的公务员和被确定为称职的公务员,在职务晋升、晋级增资和奖金发放等方面实际上没有多少区别,如根据《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或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在本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级。”但如果某一公务员在五年考核中分别被确定为优秀、优秀、称职、优秀、优秀,那么,按照此规定也只能晋升一级,与连续五年被确定为称职的没有什么差别,显然起不到激励先进的作用。同时,对考核中不称职公务员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重于受行政处分的公务员。因为根据规定: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公务员要予以降职。而降职通常相应地还将降低级别和工资档次,若“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按规定将予以辞退。”相反,对那些因严重违犯公务员纪律而受到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人员,在受处分期限内,只是不确定考核等次,即在一定时期内(最多不超过两年)影响晋级增资而已。

以上种种现象,不仅会直接挫伤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而且由于考核不公平,会对公务员制度本身带来一定破坏作用。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其作用在于:(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保证公务员素质优良,适应管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事务的需要;

(2)促进政府依法管理,公务员依法行政;(3)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4)保证政府管理高效能。如果考核不公平,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公务员德能勤绩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就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用这种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依据,则难以选出优秀人才,其后果不见得比领导干部凭个人印象、好恶选人的方式更好;以此作为公务员奖惩的依据,还不能客观评价公务员的行为,依此树立的典型则不仅无法起积极示范作用,甚至会起不好的导向作用,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当前不少单位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彼此浑浑噩噩,混一天算一天。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与不公平考核不无关系。同时不公平的考核既无法帮助行政首长发现机关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也不能帮助公务员了解自己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及时改进和补救,更不能鼓励公务员之间相互比较,公平竞争,提高工作效率。所有这些,都无益于公务员制度作用的发挥。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公务员制本身权威性会受到损害,而且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形式主义,降低了奖惩和提升公务员的可信度,严重影响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对现行考核制度的改进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客观公正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保证廉洁。所以只有健全并完善与时俱进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务员考核体系,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素质好、懂经济法律和管理的新型公务员人才。

3.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和措施。

提高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最终达到不断提高每一个公务员素质水平的目的。积极推行“量化考核”,充分发挥量化考核在考核过程中的精确性、规范性和易操作性等特点。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职位说明书,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力和应有的利益,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职位的要求,合理设置考核等次。考核等次是公务员工作实绩的反映形式,应尽可能具体清晰。针对称职等次平台过大的现状,可在现有的优秀与称职之间增加良好等次。在众多的公务员中的确有一部份人德才表现和工作绩效都比较优秀,但由于优秀名额的限制,只能评为称职等次,这一方面造成考核结果中称职等次比例过大,起不到考核的激励作用,其次,对定性的指标尽量进行量化。将德、能、勤、绩、廉五个大指标根据工作和任务的实际给予细化,达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时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以体现以实绩考核为主的考核思想。再次,也违背了考核的客观公正原则,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成绩。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适当增加考核等次,实行分类考核制度

我国公务员考核结果分为不称职、称职,基本称职和优秀四个等次,大多数人都集中在称职等次上,优秀等次的人员一般都按照所给比例确定,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两个等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国公务员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考核结果的激励功能也难以全面体现。对此建议在优秀与称职两个等次之间增加良好等次,来区别称职人员中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好的公务员与一部分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都比较差的公务员,做到考核结果的公正、合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励功能。

分类考核就是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在坚持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职位分类所建立的岗位职责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分类考核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对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应分别考核;这一点新《规定》第二条有明确规定。第二,按照职位特点,对从事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务员,除运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还要

采取相应的补充办法。由于我国公务员范围较大,涵盖面广,采取通用的考核方法,很难做到准确和科学,因此,在强调采用对所有公务员普遍适用的基本考核方法基础上,还应针对职位的工作情况和特点,对不同类别的公务员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补充性的考核方法。

新《规定》中无条件地规定了各个参加考核的机关单位优秀等次人员的比例,为机关单位不管工作优劣,一律按人数分配指标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明显背离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建议考核确定的优秀人员比例应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即先制定本部门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本部门总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适当的比例。

4.对完善量化考核的一些思考

公务员考核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激励公务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促进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量化考核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大的功效。因此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4.1进一步提高量化考核的科学性

在量化考核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指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从量化考核测评体系的建立到评分定等和考核结果的使用,涉及到方方面面,会遇到许多具体情况和问题。在实施量化考核的过程中,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好考核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在确定考核指标时,要力求具体,能用数据表达的决不用语言描述,做到易于衡量和测评,并能够被大家理解。同时,现阶段已经实施的量化考核工作还存在着民主化、公开化程度还不够高、在领导评价与群众测评的权重安排上往往偏重于领导测评等问题,因此,扩大群众参与度势在必行。在考核中可以吸收部分群众参加评议,适当加大民主测评的比重,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氛围,最大限度增加量化考核工作的“可信度”。

4.2坚持“以人为本”的考核理念

量化考核要真正成为一种先进的、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现代考核制度,除了要求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外,还需要在考核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的考核管理。考核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挖掘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手段。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每一个考核对象的价值与差异,理解、信任考核对象,并积极主动地做好考核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量化考核在改进我国公务考核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2007

[2]刘维佳,王翌。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2007

[3]何丽娟,毛家琼。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6

[4]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规定[M].人事部.1996年6月

[5]金太军主编.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2002年第1版,第64页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篇5

人核培发[199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颁布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在积极组织实施。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通知:

一、关子1994年各级行政机关考核工作问履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步骤之一。各地区,各部门凡尚未开展考核工作的,都要从1994年起,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的要求,在政府机关建立起正规的考核制度,认真实行.1994未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实施考核的单位,不得兑现《考核暂行规定,的有关待遇.

二、关子建立考核工作审核备案制度问题

为了保证考核工作的质量,加强对国家公务员考核工作的宏观管理,各级行政机关从1994年起要建立考核工作审核备案制度.地方各部门的考核工作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审核备案.国务院各部门的考核工作由人事部负责审核备案.审核备案的方法是:考核基本结束时,各单位将考核工作总结和《考核工作审核备案登记表,送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未经审核备案的,不能按照考核结果兑现有关待遇.

三、关于几类人员的考核问题

(一)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在试用期间,应对其进行考核,但在考核时只写评语,不定等次,考校情况只作为任职,定级的依据。

(二)转任的国家公务员,由其转任的现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并在考核中确定等次:其转任前的有关情况,由原单位提供.

(三)挂职锻炼的国家公务员,在挂职期间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在挂职单位工作不足半年的由原单位进行考核,挂职锻炼结束的当年由挂职的单位提供有关情况,原单位进行考校。(四)单位派出学习、培训的国家公务员,由原工作单位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习,培训表现确定等次.其学习,培训的有关情况,由所在学习、培训单位提供.非单位派出,但经单位同意外出学习的国家公务员,超过考核半年的,不进行考核。(五)因病,事假累计超过半年的国家公务员,不进行考核.

(六)接受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国家公务员,只进行考核,暂不写评语,不定等次、待问题查清后再行确定。

(七)受警告处分的国家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国家公务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定等次.在解除其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一九九五年一月四日

人事部关于实施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1996年1月19日,人事部

自《关于实施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人核培发〔1995〕1号)下发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开展考核工作中,又陆续反映出了一些亟待明确的问题。为使考核工作做到统一、规范,健康顺利发展,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补充通知:

一、关于合理确定考核等次问题

在考核实践中,许多单位反映,考核结果确定为三个等次过少,希望再增加一个基本称职等次。为维护法规的严肃性,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要按三个等次确定考核结果。对于那些德才表现较差,在考核中介于称职与不称职之间的人员,可以暂缓确定等次,给予3—6个月的考验期,待考验期满后,有明显改进的,确定为称职;没有明显改进的,则确定为不称职。

二、关于对考核不称职而又无职可降人员的处理

对于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而又无职可降的人员,可以降低一个级别;无级可降的,可以降低一个职务工资档次;如果其职务、级别、工资档次均处于最低状况,则不再降低,但须给予严肃批评教育。

三、关于对拒绝参加考核人员的处理问题 参加考核既是公务员的权利,也是公务员的义务。如果公务员应该参加考核,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的,其所在单位可以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

四、关于受处分人员确定考核等次的影响期限问题

按照人核培发(1995)1号文件的规定,凡是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人员,在受处分期限内,只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目前,处分的解除可以暂按以下时间掌握;受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的为一年,受撤职处分的为两年。处分解除后的当年即可确定考核等次。

五、关于调入和从军队转业到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人员的考核问题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分析 篇6

一、管理制度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了改变这样一种局面,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出台,标志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这项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或许看上去不象是英雄,但它作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在决策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不搞“两官分途”,注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综旨,具有鲜明的制度特色。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

一、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从国际角度看,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包括前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捷克等)“干部”一词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涵义,包括党、政、军、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公有制企业、工、青、妇、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国过去也同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广泛使用干部的概念。新中国成立若干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干部的涵义愈加混乱,外延日益扩大,队伍越来越庞杂,管理越来越困难。近3000多万人的干部队伍,包括有各行各业的管理人员。对如此庞杂的管理对象,根本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只能采取粗放的、僵硬的管理方式。特别是把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与从事一般社会职业的人员混为一谈,这就难以根据前者的特殊工作性质,提出明确的任职要求,以保证国家行政机关的效率与活力。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虽然干部队伍范围很广,但是管理权限却相当集中,这种矛盾的现象必然会导致管理中的问题。长期以来,把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实在微观的具体管理工作中,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对干部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由于权力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政治学中的“寡头政治”铁律),所以往往会造成管业务的行政首长管不了人,而管人的又对行政业务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使管人与治事相脱节,造成业务部门与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真正用人的部门其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组织部门对干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实际上不但管不了,而且管不好。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以往的干部管理,多采用延安时期沿用下来的管理办法,即对所有干部都采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强调思想工作,注重政治管理,没有考虑各类干部的具体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和职业特点,这种传统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并为组织部门所熟悉,但不利于按照工作的不同特点,对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社会上还逐渐形成了所有职业都套用行政级别的问题。由于工作和生活待遇都要与行政职级挂钩,无形中强化了整个社会的“官本位”意识,从而造成“千军万马奔官来,百万雄师争挤独木桥”这样一种不良局面,非常不利于干部管理工作的开展。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虽然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也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总的来看,还缺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责任制。主要表现在:

l 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l 在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l 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l 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l 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人治问题的存在,使

监督机制受到忽视。监督机关缺乏足够的权力,监督工作显得软弱无力。查案办案受到种种牵制,有时还要冒很大的个人风险,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一种权力一旦失去监督与约束,其发展就必然会走向腐化与堕落。” 这巳经成为政治上公认的定律。政府的公共权力应该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国家的干部应该做好人民的勤务员。然而,如果缺少监督机制,这种服务就难以实施,这种主仆关系就必然颠倒,权力就会异化,腐败就难以避免。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拌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要敢于打破老的框框,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并要求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中央到地方,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如一些部门在录用干部时采取了考试的办法;一些基层单位还大胆采用了合同制的干部聘任方式;一些机关实行了干部岗位责任制,采用民主评议的方法来考核干部;一些地区建立了干部交流制度,试行了干部回避的若干规定。但是,所有这些改革都处于试验性阶段。从整体角度来看,一些单项制度的改革往往因为缺少全局的配合而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局部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必须从全局出发,从具体问题的相互关系上来把握,进行综合性的配套改革。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有一个总的人事法规,而中国却一直没有,这很不利于人事管理的规范化。为此,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人事部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向实施阶段过渡。人事部从1989年起即开始组织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国务院的六个部门即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进行了部门性试点。1990年,又在哈尔滨市和深圳市进行了地区性的试点。在此期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草案中的一些单项制度,如考试录用制度、亲属回避制度、人事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三、决策过程分析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这并非是有林德布罗姆的渐进模式可依,只是在实践中形成了某种契合。渐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验、不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渐进决策无疑具有很多的优点,它有利于避免因决策严重失误所产生的持久性结果。社会是一个惯性很大的系统,越是严重的错误越难以及时纠正。如果把步子迈得小一些,那么发现了问题就能够及时纠正。迈大步往往意味着进行重大的政策变革,这样的激进型做法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决策层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导致权力的改组和社会形势的重大变化,所冒的政治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可能会在制度安排和公众心理方面遇到很大阻力,特别是来自目标群体的阻力,将形成政策执行中的巨大障碍,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很不利于社会形势的稳定。如果能够把大步变为连续的小步,步幅虽小但频率不慢,那么上述的风险就会大大地缓解。正象林德布罗姆自己所讲的“政策制定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蚕食’代替了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的‘全盘解决’”?。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或许看上去不象是英雄,因为它缺少惊人的壮举,但它作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在现实生活中? 创笥杏梦渲亍?/p>

然而,渐进决策也并非没有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带有一定保守主义的偏见,对旧有政策过于留恋,并受思维定式的左右,具有一定程度的惰性,且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资源。在社会加速变革时期,渐进决策可能会显得无所作为。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走过了一段相当曲折的道路,从酝酿到出台其中经历了不少磕磕绊绊的事情。为此所做的资源付出也是很大的,这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投入。下这样大的力量就是为了在稳定中求变革,积小变为大变,逐渐淘汰落后的干部人事制度,真正使国家公务员的管理走上法治化的轨道。尽管形势的发展与当初的预期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总体来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起到了其所能发挥的作用,渐进决策是成功的。当然,缺陷总是有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公务员制度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惯性特征,具有旧有政策的诸多痕迹,并没有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而且推动速度过于缓慢。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质的不同。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因此,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的原则,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等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等。

2.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所以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逐渐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五、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是以考任制为基础的,在公务员“进、管、出”三个环节上以“进”为突破口,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英国诺斯科特和杜威廉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还是美国的《彭德尔顿法》,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从而标志着现代文官制度在英美两国的形成。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同样如是。在中国,关于毛遂自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毛遂在自荐时所讲的那句话却不一定大家都知道。他当时说:“智士处世,如锥处囊中,其颖立见。”毛遂的这段话非常耐人寻味,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客观环境与人才发现之间的关系。假设是一个铁皮箱环境,保险柜环境,再锋厉的锥子也无济于世,其颖不单不会立见,还可能会永不相见。这种时候,看来只有电钻才能派上用场,不是没有办法,只是难度太大。

我们过去的干部任用方式极为单一,完全靠领导说了算,往往是黑箱操作,透明度很低。难怪老百姓创作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在这种环境中,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难以合理就位。这就好比踢足球,不仅好球员可能得不到上场表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的机会,而且该踢后卫的可能错当了前锋。从而造成人才的大量积压与浪费,妨碍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上一篇:青少部工作总结下一篇:预防接种预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