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对现代的启示(精选5篇)
学记对现代的启示 篇1
《学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既有教育家思想家的个别阐述,又有集多家思想于一炉的总结性论著。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教学专著,《学记》对先秦儒家教育教学活动做了理论总结,对现代教育仍然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育 启示
《学记》[1]是《礼记》中的一篇,用一千二百多字,专门而集中论述了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2],论及教育作用、目的、制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现代教育学中的一些主要范畴[3]。
一、解读学记
1.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学记》开篇点出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即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而“发虑宪,求善良,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未足以化民”。所以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就得注重教育,要感化民众,形成良好风俗只有通过教育渠道来解决。
2.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按行政建制设立学校。入学时实行“比年入学”,即每一年都有适龄学生入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在管理上注重入学教育,“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开学时主管官员带领师生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教。还要“《宵雅》肄三官其始;入学鼓箧孙其业;夏楚二物收其威;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时观而弗语,存其心;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学生要吟诵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学习如何做官;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其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秩序;一般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5]。
考查实行“中年考校”,每隔一年考察一次学业,“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则“谓之大成”。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培养方式服务于教育目的。
3.教育教学原则[2] 在教育教学上,《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并且大多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充分考虑了利弊关系。
藏息相辅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按时进行正课教学,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即在错误或不良倾向发生前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否则,“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错误或不良习气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
及时性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学,叫及时。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
循序渐进原则:“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还有“学不躐等”均提及循序渐进。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施教,打乱了条理,效果适得其反。
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一人瞑思苦想,不与他人交流讨论,就会造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见解不深刻。
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了学习中的四种不足:一味贪多、片面求精、轻心浮躁、畏难不前或者说浅尝辄止。所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启发引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但不牵着鼻子走,督促鼓励但不压抑,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的人“可以为人师也”。而那些“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情形,将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照本宣科,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效果,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老师,把学习看成苦差事,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但会很快忘记所学的东西。
4.教学方法 讲解法:“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善于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
问答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会提问的人—如同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
练习法:“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即所谓的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经常练习。
二、评价与启示
作为中国古代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学记》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和反思的余地。需要选择性吸收其精华,剔除其不合理的东西。
首先从其所描述的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或功能看,《学记》侧重于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把目光放在统治百姓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上,被后来的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它无疑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极大的贡献,社会处于前进状况时,教育表现为一种正向的促进功能;但当统治者昏庸无道时,教育往往也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桎梏,使得部分知识分子愚忠于昏君而损害国家利益。同时它还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功能——满足个体体验精神上的幸福。因此读书人往往不能读书穷理,而是十年寒窗饱读后货与帝王家。并且作为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必然欠缺生产方面的知识。或许《学记》中所述教育目的还有一层意思:让民众都受到教育,使其明白事理,进而移风易俗。这是值得提倡的,没有每一个人的发展就谈不上化民易俗。一个愚昧的集民族是谈不上有前途的。
按行政建制设立学校,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这个现象,保证适龄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注重入学教育,用高雅的诗歌作为学习生活的开始,在无声的教育中起到荡涤心灵的作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高雅的音乐感染学生心灵,如中国的古典音乐、西方的交响曲等等。内心的感染往往比外在的约束更能达到教育目的。但是使用“夏楚二物”则带有逼迫的性质,棍棒底下不一定出高徒,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自主去探寻。
考试隔年一次,且逐渐提高,就其内容而言,能够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特别是那知类通达的大成阶段,行大节履大艺,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做全面考察。这比起现在的某些僵硬的考试要合理得多。
教育教学原则至今有生命力,藏息相辅,强调课外复习和广泛阅读与思考。特别是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光靠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特别需要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预防原则,将不良倾向扼杀于尚未萌芽的时候,否则就难以消除,量变与质变没有严格的界限。今天的许多问题学生,很有可能在一次次的纵容中逐渐惯出来的。及时原则,要求把握最佳学习时机,善于引导学生在大好时光里潜心于学习,不然错过机会难以集中精力,万事成蹉跎。事物发展通常不是爆发式的,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发展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如果不善于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则学生在开始就倍感痛苦,就很难打好基础,缺乏学习兴趣,后面就欠缺发展后劲。而启发引导还可以引起师生之间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任何一个人都有其长处,都有值得他人学习借鉴的地方,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都需要他人指点帮助,所以同学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符合《学记》所说的学习观摩原则。
作为一部经典文献,《学记》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需要用与时俱进眼光和行动去焕发其生机,发挥教育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作用,培养大量优秀人才,能够纵横捭阖,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戍国.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263—270.[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3.[3]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8.[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原理[M].(第二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高时良.礼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说明:文中引号部分均同[1].
学记对现代的启示 篇2
《学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师徒相传的、朴素的教育理论, 也是先秦时代许多思想家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
大学语文教育在创新的同时, 不会摒弃也不应该摒弃传统教育中的精华,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大学语文教育来讲, 确实有很多启示意义。
一.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
《学记》坚持了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思想, 讲究教书就要先育人, 这与大学语文教育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人文性是一致的。《学记》在考查学生每个学段应达到的标准时说:“一年视离经辩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这一段话用现代汉语表述就是说, 在学生第一年入学之初, 就考试他们阅读和理解经书的能力, 考查他们是否有正确的学习志向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到第三年就考察学生是否专心致志于学自己的专业, 以及他在群体生活中是否能与集体融洽地相处。到第五年就考试学生, 看他们是否具备了较为广博的学识, 是否敬爱自己的教师和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导。到第七年就考察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看他们能否正确阐述学习心得而不为损友所污染, 这就达到了“小成”。到了第九学年, 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知识, 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推理, 熟悉人情世故, 能应付自如, 能坚持原则而不为外界事物所推移, 这就叫做“大成”。
我们今天的大学语文是为增进大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其人文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要教给学生的也是做人与做事的学问, 使之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学记》中所说的“离经”考查的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所谓“辩志”、“乐群”、“亲师”、“取友”则显然是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准。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同样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教育, 在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另一方面, 人文科学早就证明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枯燥乏味、单调沉闷、毫无情趣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大学语文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 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他们积极健康而高尚的情感。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学记》在组织教学方面, 还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它是这样表述的:
大学之教也, 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
这段话最通俗的理解就是, 大学课程设置必须注意这样的一些原则:按照季节时序安排各项课程, 在学生课外休息的时间应该有一定的作业让他们完成。如果学生在课外不能经常操弄丝缦之类, 他就不可能安心地学好弦乐;不在课外广泛地学习一些修辞比喻的技巧, 那就不能安心地学好诗歌;如果不经常参加一些服务性的活动, 那就一定不能安心地学好礼节;如果不让学生经常举办一些文娱活动, 那他们一定会感到学得枯燥无味, 因而就不能用饱满地热情来学习。
这里说的大学教育, 既体现了今天大学教育第二课堂的要求, 又体现了学习与实训、劳逸结合的哲理。对我们大学语文教育有诸多启示, 我们提倡的大学语文教育, 也就是大语文教育观, 指的也是课内课外相结合, 提倡综合性学习, 搞好综合实践活动。几千年前的《学记》实际上为今天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融合的教学效果
新的大学语文教育观提倡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记》早就教导学生要多作主观努力, 而不要把学习上的失败归咎于科任教师:
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
确实如此, 会学习的人, 教师教起来并不感到吃力, 却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 学生感激教师对自己的尽心和关怀;教不善于学习的人, 教师纵然花了很大力气, 也看不到成效, 但他们还要抱怨教师对自己不肯尽心施教。
《学记》实际上就在提醒我们,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研究改良教法, 还要研究改良学习方法, 引导大学生注意学习策略, 注意发挥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好的学习方法, 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如此, 《学记》还特别注意强调启发性教学。它提出“时观而弗语, 存其心也”, 意思是“时时注意启发学生对事物的思考、探索的兴趣而不代为解答一切, 这是为了养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通过独立钻研而得到巩固的知识。”我们大学语文教育中不是也讲“启发式教学”、“预设与生成”吗?这个观点与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记》不仅重视启发, 也重视诱导, 并创造了“喻”的教学法:
故君子之教, 喻也。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导而弗牵, 则和;强而弗抑, 则易;开而弗达, 则思。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
这段话对大学语文教师的个体化教学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讲述的是优秀的教师完全不注入或施用外在压力强迫学生学习, 而是用循循善诱的方法, 使学生很乐意地、不感困难地把知识学到手。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而不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做的事。鼓励他们树立高尚的志愿, 而不抑制他们个性的发展。启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兴趣, 而不代替他们解答。在思想品行方面, 能够诱导而不强求。教师能够做到这些, 学生自然热爱教师, 心情舒畅地学习;在立志方面, 能够鼓励而不压抑, 学生自然会意气风发, 而不致感到心情沮丧, 意志消沉;在求知方面, 能对学生启发其学习积极性, 而不代他们解答, 则学生就会自觉地探索其真理, 独立思考。能够使学生心情舒畅, 意气风发, 好学不倦, 这就是熟练地掌握了“喻”的教学方法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喻”的教学方法, 既有诱导的教学方法, 又有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鼓励, 还有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甚至还谈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可见, 《学记》中存在众多值得大学语文教学借鉴的地方。
因材施教, 是中外教育家非常重视的原则, 孔子对不同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往往做出不同的解答, 就是善于运用这一原则的成功范例。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特别强调要注意学生智慧的差异, 要“观察每个学生向来擅长什么”。作为教育理论文章, 《学记》同样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个体差异大的学生, 分别作了具体的解析: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
通过以上几句话, 我们可以看到, 《学记》鲜明地指出了, 学生学习上往往难免有如下四种偏向, 教师必须深入及逐个地加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向———有的是贪多务得, 泛滥无归, 不能融会, 不会消化;有的学习范围又太狭窄, 掌握的资料太少;又有学生没有专业思想, 一会儿搞这一课题, 一会儿又去搞另一课题, 所谓见异思迁, 终于一事无成;还有一种学生畏难苟安, 画地自限, 毫无大志。以上四个方面的不同, 说明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各有差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心理素质上的差异, 才能针对具体的人施以有效的教育方法而纠正他们各自的偏向。
《学记》所说学生的“四失”, 可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论人的气质分四种类型说进行参阅。“或失则多”是多血质的人;“或失则寡”是粘液质的人;“或失则易”是胆汁质的人;“或失者止”是抑郁质的人。这里指出学生学习时的不同心理素质, 有助于让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补偏救弊, 使他们得以健康地成长。
《学记》尽管是先秦著作, 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但它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给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以良好的借鉴, 让我们从中获得很多的启示, 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完成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 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清) 孙希旦:礼记集解, 中华书局, 1989年02月
马永春:《大学语文》教学情感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大理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
学记对现代的启示 篇3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一般说来,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接近于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也即关注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类理解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关注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专业理念、知识、技能、道德等。本文所提教师专业发展偏向于第二种理解,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认可教师是一门专业的前提条件下,按照其专业标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专业水平,进而推动实现教师整体专业化的目标及动态实践过程[1]。《学记》[2]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专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观点至今都还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深刻启示。
一、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缺乏主体意识
教师职业存在状态有三种:生存型教师、享受型教师、发展型教师[3]。只有发展型的教师,才能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才能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当前,教师中大多数属于生存型教师,他们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维持生计的一种基本手段,虽然他们也热爱工作,但缺少当教师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没有成功感和成就感,仅把自己当成是知识的传播者,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奈的选择。
2.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自主规划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它能够促使教师认真分析自己的现状,促进其不断反思,从而产生专业发展的紧迫感。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几乎都没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完全是重复式地进行教育和教学,这种倾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屏障。由于认识不到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便谈不上达到目标所应该采取的各种措施。
3.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理论引领
教师的工作虽然需要经验的积累,但更应该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上的引领,教师能够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和共享的目标。但现实中,理论远离教学实践无疑是当前中国教师培训中的最大问题,造成的结果是理论空洞、实践无助。调查发现,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及阶段发展理论知之甚少。他们不但对西方比较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从来没听说过”,就连教师成长的一般阶段都模糊含混。
二、《学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1.明确教师所负职责
《学记》开篇即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层层推进的论述说明了中国古代教师的职责之一是教化人民,让老百姓了解国家政策和生活常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俗,所以为政者必须首先抓紧教育教学工作,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靠教师去实施。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教师是实施国家意志和造就合格人才之间的关键因素。“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学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中国古代教师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教人“为长”、“为君”之道,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对于读书人来说,能为师也可以“为长”、“为君”,因为教师是“为长”、“为君”的重要条件,所以历代君王都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由于教师所承担的“化民成俗”和“为长为君之道”的双重任务,故而师与民、长、君的关系就显得更为密切,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就日显重要。
2.严格要求为师资格
(1)学识渊博,善于问答。“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这是《学记》从教师知识构成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指出那种对知识不求甚解,不能融会贯通,单凭记诵书本知识得来的一点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要教学生懂得一点道理,教师必须在某一问题上懂得更多的道理后,才能给学生把道理讲得清楚,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除了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问答技巧。孔子教学,最常用的是问答法。一部《论语》,就是孔子与学生互相问答的记录。《学记》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答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洞察学生的思路。
(2)总结得失,把握规律。“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即一个具有君子品德的人,只有掌握了教育的规律,了解教育成功的方法和教育失败的原因,方可成为合格的老师。“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表明教育活动的正确方法是防患未然、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可见,古人早就将教育的功能确定为教给人正确的言行,培育其善端而克制其不良欲望,以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而一旦不正当的欲望发展成为错误的行为,就是教育的失败。接着《学记》分析了教育失败的原因:“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3)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学记》把“知其心”看作是教师进行“长善救失”的重要条件。所谓“知其心”,通过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从而发现其优点和缺点,然后再因材施教,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其发扬优点而克服缺点。《学记》认为学生学习存在四种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四方面又是由“心之莫同”,即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补其所短,展其所长,反之,则会“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
(4)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在这里可以说是启发诱导的意思。“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即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这种“博喻”的主张,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善喻”,就是要善于掌握恰当时机进行启发诱导,即所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艺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学生在向教师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像孔子那样既向社会学习、向前人学习,又虚心向学生学习,从学生所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教学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从而实现教学的互补互动。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意思是今天的教师,如果单靠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使学生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进而荒废学业。“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优秀教师的讲述,简练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愉快,从而达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对工作应付了事,那学生也只能是“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4.塑造高尚职业道德
“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也。”师德修养是为师者教书育人的灵魂所在。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行为的楷模,学生的知识和品行多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严是“道”的体现和前提,“道”说到底就是道义、道德等“正道”,对教师而言即是“师德”。《学记》认为从严择师的目的是尊道,只有尊道才必须修道,通过修道最终达到“率人性、知天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地说明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范”这二字,不仅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职业道德上能够率先垂范。
北师大肖川教授说:“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进行检视和反省。[4]”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今天,从历史的视角来重读《学记》,通过反思和借鉴其中的优秀教育思想,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最终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春阳,何光全.教师专业发展概念与内涵解析.成人高等教育,2007(4):28.
[2]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2-89.
学记对现代的启示 篇4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成人教育的对象不仅有着年龄层次的差异, 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合《学记》中提到的教学原则并根据陈红提出的成人教学原则, 针对教学的特殊性, 在对成人教学原则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从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 创新地提出一种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教学原则, 本文从当前成人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和英语教学原则的规律等方面, 对英语课堂教学原则进行理论探讨。
一、成人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成人教育对象主要由准备报考高等学校、预备通过职称评定考试和具有继续深造想法的在职人员、自由工作者等组成。其参加学习的目的在于取得社会的肯定、获得工作中急需的实用知识, 要求知识的实用, 但课堂教学存在着灌输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况。
二、《学记》教学原则在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应用
( 一) 教学相长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高高在上, 应该积极主动地以学生的文化水平特点、学习目的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 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 二) 长善救失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了解成人的职业需求, 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应设置近、远期学校目标, 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成果带来的快乐。
( 三) 启发诱导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本着英语交际、实用的原则, 假定情境,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 运用预设对话环境、集中讨论问题、教师讲授和学生模拟问答的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 引导学生热爱学习。
( 四) 豫、时、孙、摩
在英语教学前, 教师需要掌握准备教授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水平,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的备课工作, 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利用课堂间隙、自习和工作业余等时间段, 制定答疑课时,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掌握,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 五) 藏息相辅
根据成人学生课余时间安排, 教师可引导其按照自主学习模式进行学习, 使其在工作、生活等闲暇时间, 充分回忆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 利用教师课堂安排的对话、讨论等活动, 将单词、短语融入到英语情景对话内容中, 培养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 六) 尊师重道
虽说英语教学中, 面对的都是成人学生, 但作为教师要利用合理的教学语言, 在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导的过程中, 不可因为其弄不懂问题或者不会, 而责骂或羞辱。要善于启发诱导, 教学时采用合理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鼓励。
三、成人教育英语课堂中建议采纳的教学原则
成人教育英语课堂中的学生层次高低不同, 相同点在于他们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 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作为成人, 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对于他们自身英语水平、工作闲暇情况和相应英语课程的内容不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交际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英语的实用性很强, 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基本内容外, 还建议将每节课中涉及到的单词和短语设计成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对话, 这样可以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英语水平和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考察作业中, 再设计些听与写、读和译相结合的针对性训练, 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精讲知识要点、听写思路分析、读译如何结合等方法, 留课堂自习时间使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 并每周抽出专门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对话训练和英语重点词汇语法讲解。
四、成人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 希望教师能按照成人学生的水平层次不同, 找出其不易理解和熟悉部分, 对必须掌握的词汇、语法和口语对话进行分类, 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对课堂知识要点进行重点剖析, 而对教材中的简易内容, 可以安排课后自学。
第二, 建议教师要进行每周小结, 针对学过的章节内容, 可对英语语法、词汇结合平时课堂口语训练进行串讲。使成人学生在脑中形成知识的树状系统联系, 使其深刻认识到各章节之间的词汇、语法和口语的联系与区别, 可进一步加深知识理解和强化记忆。
第三, 针对成人思维的成熟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期望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层次水平, 有针对性的为其制定学习方法, 并可通过课堂抽查、日常作业和定期考试对效果进行科学分析。
第四, 考虑到成人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社会活动的不同, 应采取与未成年人教学完全不同的形式。教师应当引导其理解英语学习对他们的现实意义, 与他们共同展望美好的未来, 可促使成人学生有兴趣、有动力的积极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综上所述, 成人英语教育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在熟悉《学记》内容的基础上, 有的放矢地分析与探讨成人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目的, 并针对这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制定成人英语教育教学原则时, 要将英语的交际性与实用性充分考虑到教学中, 同时考虑到成人心理具有独立性的特点, 引导其进行自主性学习, 并建议利用业余时间答疑、集中讲解和使用互联网进行视频答疑等方式, 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摘要:《学记》是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 它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提出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豫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尊师重道等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如何贯彻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质量等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成人教育的教学原则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合成人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实际, 提出了突出成人特点的自主与被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并着眼于社会需求, 将交际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相结合的英语教学原则, 课堂上应把这些原则作为一个整体, 全面予以贯彻实施。
关键词:《学记》,教育教学原则,成人教育,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曾智昌.论《学记》的诞生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8, (4) .
[2]陈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1, (5) .
学记对现代的启示 篇5
关键词:《学记》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学记》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全文仅一千余字,以洗炼生动的语言,微言大义地对先秦教育状况进行了系统总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记》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对当代的教育研究仍有深远影响,对现今的教育实践也有指导意义。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阵地,更是应该广泛借鉴经典的传统教育理念。为实现我国正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等目标,大学应当且必须有所作为。本文将以《学记》的英华为指导,初步探讨完善大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途径,以便更好地实现大学的教育使命。
一、《学记》对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正业”和“居学”与高校选修课
《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正课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正式课业依时令进行;闲暇应有相应的课外作业,通过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立志于学;另一方面将学习过程延展到生活中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由此,不难联想到当代高校的选修课程体系。
高校选修课是一系列为了更好实现教育目标、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完善的途径,并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余爱好的作用。因为选课方式甚至学习行为的自发自主,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因材施教与乐学的思想。
为凸显办学特色,达成教育培养目标,高校应更加重视选修课这一教育阵地,通过兴艺实现学生的乐学,通过打造更加优质的公选课来教给学生知识,同时又引导学生广泛培养兴趣、学会自我完善。只有高屋建瓴,站在教育的高点,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终身学习的时代。
(二)“士先志”与高校德育课程
《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儒家历来强调读书人立高远之志,并坚持把德育置于教育的首要地位。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经典论述;孟子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济世之论;墨子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确立远大人生理想和高远奋斗目标的警句,在儒家经典中占据了大量篇幅,不难看出儒家对道德标准及道德实践的关注。
当代德育论认为德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一种教育。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级学府,其德育目标主要包括使学生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
当前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不断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冲击,而以《学记》为代表、以 “立志”为导向的儒家传统文化则对当前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立高远之志,一方面可以以长远目标激发学生战胜眼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并拒绝眼前利益的诱惑,养成道德操守;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内化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自觉,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学记》对大学教育模式的启示——亲师乐道、教学相长
当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为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开发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营造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学的专家学者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
《学记》中在综合先秦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可为当代高等教育注入活力。
在师生关系方面,固然《学记》明确提出“师严而道尊”的尊师严师思想,而“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的教学关系更为人津津乐道,并对当代大学教育模式有更深刻的影响。“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潜在影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论语》中的名篇,儒家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和坐而论道的教育情怀在其中均有鲜明的展现。当代大学教育可以适当借鉴此类教育方式,通过开创更开阔的师生交流平台,增进师生交流,以教师精深的学术素养和不凡的人格魅力间接引导学生,激发其求学热情。通过教师以身为范的教导,潜移默化对学生品格发展及学业进取产生推动作用。
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学记》开创性地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两方面。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长。教师传统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教学相长”的教学态度更值得提倡。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适时而变。通过加强师生的对话讨论,碰撞智慧的火花,达到“学日进,教益深”,进而促进学术创新。
三、《学记》对大学教育目标的启示
《学记》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开门见山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化民成俗”,其后又进一步指出教育的社会作用和育人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并将大学的宗旨定义为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从而最终达成“遐迩一体,率宾归王”的以仁和礼为基础的治国理想(“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学在人才培养和输送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高等学校要努力担负起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强调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批判意识的高新人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总之,以《学记》的教育思想为借鉴,将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成果古为今用,可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完成育人使命,继往开来,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绪坤.《学记》解读[M].齐鲁书社,2008.
[2]郑旭辉,陈笃彬.《学记》:教与学价值取向的和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学记对现代的启示】推荐阅读:
现代版画教育的启示07-12
古代官德的现代启示10-07
对现代人的启示07-17
凯瑟琳悲剧的现代启示05-27
现代人的情感启示录07-21
洋务运动现代化的启示09-08
混沌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07-02
现代启示录05-22
《学记》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若干启示10-18
中国现代化启示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