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2024-09-21

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精选8篇)

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篇1

市财政局、市人民检察院:

按照市财政局、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要求,县财政局、县检察院的领导高度重视,召开联席会议,落实相关人员,认真做好数据收集,及时准确填报,努力把经费保障方面的基础工作做实做好。现就建立我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民检察院的基本概况

xx县人民检察

院现有在职干警51人,离退休人员9人、遗属2人,共计65人。全院设10个内设机构,装备有警用车辆8台、电脑28部、打印机10部、复印机1部、传真机1部。

二、检察院的财务管理办法

(一)县财政局对检察院的预算管理办法。历年来,县财政局根据我县的财力状况,按照“先保工资,再维持基本运转”的预算安排原则,对检察院采取“编制内人员经费优先保证;公用经费按高于当地一般行政机关一倍以上的标准安排;对办案、装备及基础设施经费,根据工作任务专项予以适当补助”的办法。在具体的运行中,一是国家出台的工资津贴等人员经费首先全额保证。二是基本执行了“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没有明确下达追赃及收费任务,行政性收费已实行收缴分离。三是由于我县财力严重短缺,行政机关的公用经费一般预算每人每年只安排了300/400元,而检察院的公用经费每人每年安排了700元。

(二)人民检察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根据财务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县财政状况,检察院制定了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主要内容:一是各类费用实行旬报制,坚持经办人、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一单三签、一支笔审批”制度。二是单位的招待费由办公室统一安排,职侦局和公诉科对于外来办案人员的招待费实现自行承担本局科室的招待费。三是对车辆实行定点维修和加油,所开支的费用必须报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批。四是行政差旅费按实际出差天数报销,实行县外住宿每天40元、伙食补助10元的标准,县内住宿每天10元、伙食补助每天5元,办案差旅费与案件挂钩,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开支费用大小据实际出差天数报销差旅费。五是各业务局科室不得自行购买办公用品,需添置的必备办公用品,由办公室统一购置发放并做好登记。六是院内各业务科室的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实行定额包干,超支自付、节余归公的报销办法,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公用经费的开支,以确保检察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2004年以来县财政对检察院的经费保障情况

2004年,县财政下达检察院预算123万元,上级补助中央政法办案补助专款25万元,计14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65万元,人均12745元;公用经费28.6万元,人均公用经费6500元,公用经费人均比全县人均高6000元。

2005年,县财政下达检察院预算136万元,上级补助中央政法办案补助专款37万元,计173万元。其中:人员经费71万元,人均13921元;公用经费38.2万元,人均公用经费7490元,公用经费人均比全县高6990元。

四、检察院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

(一)公用经费十分紧缺。尽管县财政2004年安排人均公用经费6500元、2005年人均公用经费7490元,大大高于其他部门公用经费标准,但与检察院办案的实际情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检察院公用经费实际人均支出25957元,人均差9575元;2005年检察院公用经费实际人均支出30588元,人均差12745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极度困难的财政现状,无力保证检察院正常工作的经费需要。财政极度困难的现状表现在:一是靠上级补助的“吃饭”财政;二是保稳定保运转压力大;三是赤字包袱巨大,债务负担沉重;四是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五是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无力兜底。

在县财政十分拮据的前提下,检察院公用经费的来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于公用经费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院办案业务的开展。

(二)机关办公楼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缺口214万元。在市检察院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院的办公、技术用房建设于2004年4月动工,该工程建筑面积3400多平方米,预算总投资630万元,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和外部装修,目前,单位欠款已达328万元,其中基建尚差资金214万元,使我院两房建设受阻,影响着工程的全面竣工。

五、完善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

鉴于我县财政困难的现状,仅靠县财政保证检察院公用经费的正常支出,是难于办到的,只有紧紧依靠上级财政的重点扶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检察院经费紧张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区别不同情况,制定贫困地区检察院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经测算,除人员经费外,公用经费按人均1.6万元/年、办案业务费按人均2.4万元/年安排较为合情合理。

二是请求调整检察院经费管理办法。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开,人员经费由县财政负担,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基本建设

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篇2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国发[2005]43号) 要求, 黑龙江省从2007年3月份开始, 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并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改革相关政策, 2009年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目标。目前保障的范围已经覆盖县以下 (含县)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 (包括小学、初中、职业初中、九年制学校、特教学校) 和学生。保障的主要项目和内容包括:一是免除学杂费, 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6:4承担。二是学校运转暨公用经费, 按中央和地方6:4承担, 地方承担部分, 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地市、县 (市、区) 及国家、省扶贫工作重点县, 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其他地市、县 (市、区) 由省级财政分担80%, 市县分担20%。三是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 中央和省级财政按1:1比例安排资金, 不足部分, 市县安排;四是贫困寄宿制生生活补助经费, 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分担, 地方分担部分黑龙江省由省级财政和地市、县 (市) 财政按照7:3的比例分担。五是向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 由中央财政负担。六是教师工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按现行体制予以保证, 及时足额发放。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做到:一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结束了农村教育农民办的历史, 使2001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逐步建立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终于有了政府财政投入的明确保障和支撑。二是新机制规定的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办法, 明确了各级政府投入保障责任, 解决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问题。三是把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的基本保障经费, 包括用于学校运转所必需的公用经费、硬件建设急需的校舍维修改造经费, 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和用于学生的教科书和贫困寄宿学生资助等都纳入了保障范围。除教师工资以外, 每一项都有各级政府具体分担的比例和办法, 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期稳定和增长。仅就公用经费情况看, 2008年,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小学为840.23元、初中为1 055.46元, 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前的2006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361.7元、初中425.24元相比, 生均小学提高478.47元、初中提高630.22元, 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1.32倍和1.48倍。四是强化了省级政府统筹责任, 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资金, 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承担, 提升了政府财政保障的级次, 强化了省级统筹权。2009年, 黑龙江省共投入免学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资金、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8.2亿元, 市县仅负担4 380万元, 占资金总数的2.4%。同时, 2007—2009年, 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9亿元, 为农村中小学校采购课桌椅, 更新改造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购置图书资料, 更新锅炉、修建围墙、平整操场、改造厕所等外部环境, 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同时, 投入1.8亿元, 引导市县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整合教育资源, 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 这些极大地引导和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五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改革后, 在继续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制度的同时,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大宗物品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基建项目招投标制度、资金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实行了财政、教育、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联合监督机制, 切实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学校经费管理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基本保证了专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和安全高效。六是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前, 学生须普遍缴纳学杂费 (含信息技术和取暖收费等) 、教科书费, 寄宿学生还须缴纳住宿费。改革后, 首先免除了学杂费, 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 这两项直接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减负:县镇小学生277.5元/年、初中生411.7元/年, 农村小学生157.5元/年、初中生281.7元/年。2009年, 又免除了寄宿生住宿费, 寄宿生每人每年减少住宿费支出250元。同时, 贫困寄宿生每年还可以得到生活费补助小学500元、初中750元 (目前已分别提高到750元和1 000元) 。目前, 除自愿在学校就餐的学生需缴纳伙食费外, 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收费项目已经全部取消。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农村负担, 而且让广大农村学生直接沐浴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 有效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权益。七是巩固了“普九”成果, 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 提高了入学率。2008年底, 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0.22%, 比2006年的0.36%下降0.14%;初中辍学率0.78%, 比2006年的1.31%下降0.53%。小学净入学率99.39%, 比2006年的98.89%提高0.5%、初中入学率99.86%, 比2006的98.93%提高0.93%。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财政保障机制的建立, 尤其是分项目、按比例分担责任的合理明确,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逐步建立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供了引领、示范和借鉴。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稳定、长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取得了很好成效, 但就目前看, 还存在一些需要在进一步完善机制中解决的问题。

一是从保障的项目内容和各级政府责任分担来看, 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 教师工资虽然纳入保障范围, 但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间的分担比例并没有明确。各地工资差异较大。同时县级统发, 干好干坏一样, 学校难以用经济手段调动教师积极性, 绩效考评结果在工资收入上难以体现。第二, 学校硬件建设, 促进均衡发展所需的经费, 如校舍及其附属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 目前只有校舍维修改造, 纳入了机制保障范围。目前, 国家正在实施的初中校舍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 在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投入, 但都是属于阶段性的项目, 缺乏长效性。这些阶段性项目, 中央和地方投入责任如何划分, 有的明确, 有的也不明确, 即使明确的比例, 有的已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第三, 取消住宿费后, 没有明确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负担比例办法。2009年, 按照国家要求, 黑龙江省取消了住宿生住宿费, 将相应开支纳入公用经费支出, 但没有安排相应的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和办法。

二是从保障标准和水平看, 存在着保障水平不高和没有体现地区办学成本差异两个方面的问题。如公用经费, 改革伊始, 国家是按各省2004年实行“一费制”时出台的公用经费标准平均数给予补助的, 2009年国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为小学300元/年, 初中500元/年, 2010年生均提高100元。2004年实行“一费制”时, 黑龙江省财政、物价、教育三部门依据《中小学公用经费实物消耗定额》测算和实地调研并通过广泛听证, 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为县镇小学390/年、农村小学305元/年;县镇初中500元/年、农村初中470元/年。与2009年 (5年后) 国家确定的小学300元/年、初中500元/年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相比, 县镇和农村小学分别高于国家标准90元、5元。考虑到时间跨度和物价上涨因素, 再加上取消农村义务教育住宿生的住宿费后相应增加公用经费开支等因素, 应当说, 目前的标准还是偏低的。同时, 国家在确定公用经费标准和对地方的补助中, 还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办学成本的差异因素。如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 冬季取暖期长达6个月以上, 特别是近两年原煤价格连续涨价, 已由2006年平均400元/吨左右, 涨到800元/顿以上, 同时, 司炉工 (平均每校2人以上) 工资支出也由2006年500元/月, 涨到1 500元/月以上, 致使取暖费支出已经占到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50%以上。据对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4个市地所属8个县的41所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 41所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64 891平方米, 在校生36 701人, 2010年公用经费支出2 253.32万元, 其中取暖费支出1143.77万元。每平方米取暖费支出43元, 生均公用经费614元, 其中生均取暖312元, 取暖费支出占公用经费支出总额51%。除去取暖费开支后, 学校用于教育教学的公用经费开支十分紧张,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进而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从经费管理情况看, 存在政府管理层面部门职责不明确和学校层面管理水平不高问题。第一, 各级政府财政、教育部门等部门职责权限不明确, 运转机制不规范, 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中央下达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 有的是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达的, 有的是财政部单独下达的。省级部门基本上是上行下效, 资金 (指标) 文件到县级后, 有的县级财政与教育部门共同协商, 按照规范的预算、支付和采购等制度去管理, 有的财政部门不与县级教育部门协商, 直接对学校行使经费管理权, 预算、支付、采购等都直接对学校, 导致了县级财政部门教育财务管理越位和县级教育部门财务管理缺位的现象, 致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事权与财权脱节, 影响了有限资金的整体效益。第二, 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表现在, 学校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 很多是非财会专业毕业或兼职作财务工作, 业务水平不高, 又没有很好地进行培训提高, 致使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有的甚至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另一方面是,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 改革框架内的管理办法多是约束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投入到位和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的, 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的一些规定, 还不够健全、规范和精细, 上级工作指导也不够及时、到位,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 扩大新机制保障内容范围,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和办法, 落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责任。

一要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要求, 把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发展性经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畴。目前, 国家正在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初中校舍改造、校园安全技防等工程项目, 应当说对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促进均衡发展, 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但这些工程, 内容比较分散, 又有交叉重复, 而且都是阶段性的, 资金分担责任也不尽明确合理, 不利于发挥整体长效作用。应整合起来, 按照保障机制的办法, 统一起来, 设定为农村学校标准化暨均衡发展资金, 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并按照保障机制中已明确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资金中央、省和市县分担比例和办法, 确定资金分担比例和办法, 由县级政府按照“以县为主”的体制, 统筹安排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 促进均衡发展。二是明确取消住宿费取消后, 各级政府财政应承担的资金比例和办法。建议按照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分担比例和办法, 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比例和办法。三是对教师工资, 应结合教师绩效工资改革, 充分考虑各级政府财力情况, 分不同地区合理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比例和办法。同时, 完善工资统发制度, 给学校一定自主权, 建立奖励制度, 以教师工作量和所取得的业绩为奖励依据, 进行奖励, 调动教师积极性。

2. 考虑地区办学成本差异, 建立价格联动机制, 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在保证目前保障水平的基础上, 根据目前各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现状和建设成本、教师工资水平、学校运转所需公用经费、保证学生最低营养生活费需求等情况, 认真测算纳入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经费地区差异, 提高各项经费保障标准和水平。二是建立经费保障与价格上涨指数联动机制, 保证纳入机制保障的各项经费年度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物价上涨指数, 做到“三个增长”, 为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提供殷实保障。

3. 规范政府部门管理行为, 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 提高理财水平。

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篇3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篇4

监狱服刑人员作为特殊的公民群体,其应有的人权如何得到有效保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检察机关作为法定的监督机构,如何针对当前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提升服刑人员人权保障质量与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促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监狱人权保障和监狱检察监督工作的法理基础和现状

从国际上看,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批准和加入了《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保护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处罚宣言》、《执法人员行为守则》、《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囚犯待遇基本原则》等20多个有关人权保护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公约。虽然这些条约和公约是建立在西方罪犯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但我们有效地吸收其合理成分,按照这些条约和公约规定的标准保障我国服刑人员人权,能够有力地促进服刑人员人权保障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在国内法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对监狱人权保障的规定,也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司法部颁布的规章等。

当前监狱人权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公众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障意识淡薄甚至忽视、服刑人员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服刑人员的部分非主体权利被忽视、监狱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监狱干警执法指导思想不端正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监狱人权的保障和监狱检察监督工作的进行。

二、构建完善的服刑人员人权保障检察监督机制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自查报告 篇5

保障机制的自查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县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我校紧抓改革机遇,认真把握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经费改革,全面规范地做好教育经费收支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进行自查,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经费预算,严格规范收支管理

1.严格按上级标准做好经费预算

根据经费机制改革精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按一般预算拨款编制预算。

2.进一步严格经费支出手续

学校根据县财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了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努力确保教学业务与管理、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等方面资金的落实到位。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

二、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努力做好“义保”宣传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有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精神,每生每学期只收取15元的作业本费。学校积极宣传收费政策,每学期开学都张贴了收费公示,让广大学生及家长及时、充分了解收费政策。

三、加强财经管理,严格财经制度

学校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分学期分对学校的财、物进行清理,实行财务公开、校务公开,充分听取每一位教职工合理建议,力争把每一分钱都用于学校发展上。

四、经费合理利用,推动教育发展。

经费到位与使用情况学校公用经费能及时拨付到位,在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上,严格遵守有关文件的规定。只用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上,培训费、设备添置费、维修费严格按规定支出。办公经费不用于补助和偿还学校债务。在开支过程中,学校做到了先预算,待预算批准后再支出,开支后及时报销的原则。

总之,我校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由于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严格按照上级精神加强管理,扎实推进,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做实做好,真正办成让家长满意的民心工程。

位奇镇十里堡小学

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篇6

根据环保部《关于开展环保经费保障情况调查的通知》(环办函„2011‟1321号)的要求,现将2010年度我局经费使用和保障情况报告如下:

一、环保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

市中区环保局为环境管理行政主管执法部门。现有干部职工***人,其中在岗人员***人,退休和二线人员***人。机关职能科室、站、大队:监察大队、污染防治科、监测站(总量办)、监控中心、开发区环保办、法宣科(信息科)、管理科、财务科、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群团组织1个:工会、妇委会。下属单位2个: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稽查大队)和环境监测站(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科级以上干部8人,中层干部26人。

二、预算保障情况。2010年收入预算情况:

2010年收入预算1312.8077万元,比上年1155.0497万元增加157.758万元,增长13.7%。其中:财政拨款1312.8077万元,比上年1155.0497万元增加157.758万元。

2010年支出预算情况:

(一)基本支出情况

基本支出预算834.4077万元,占总支出预算63.8%,比上年增加76.358万元,增长10.1%,其中:在职人员支出565.8033万元、日常商品和服务支出142.736万元,离退休人员支出125.8684万元。

(二)项目支出情况

项目支出预算478.4万元,占总支出预算36.2%,比上年增加81.4万元,增长17%,主要项目包括:宣传活动、环境监察管理经费、环境监测成本、环境信息监控中心运行维护费、应急监测系统升级维护费用、空气质量市级监测子站运行维护费、环境监测能力达标购置等费用。

三、专项资金用于部门能力建设情况。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政府支持,加大对环保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化“三学三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解决环保人员编制缺乏、技术人员偏少、监测能力滞后等突出问题。加强机关硬件建设,进一步拓宽办公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环保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环保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开展先进科室评比和业余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局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环保队伍。

四、环保部门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财政供给量绝对值有所上升,但经费缺口总量加大;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偏低,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无渠道。无执法主体、条件差、设备简陋、监测能力薄弱、人手缺、经费保障困难、执法能力弱等问题

一是尽快理顺环保管理体制。采取在现有公务员中调整等方式,落实乡镇环保管理费,弥合“断层”,切实解决“头重脚轻”的问题;二是尽力增加环保投入。建议财政、环保部门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的经费安排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纳入财政预算的环保机构范围和具体标准,保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监督执法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以及基础设施经费,重点安排专项业务费,充分保障各种仪器设备所需的维修、维护和消耗费用,保证其正常运转,定项补助环境宣传及自然保护区经费,有计划地安排基础设施经费,逐步解决环保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简陋、设备陈旧等问题。

五、排污费收缴使用情况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问题:排污费征收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排污申报登记文件,未填写《排污申报登记表》和《排污申报变更登记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费通知单”,没有排污者的收到证明;未建立收费台账;未将前期申报等资料立卷归档。

部分企业对排污费专项资金的收到及使用帐务处理不规范。有的单位将收到专项资金挂账,有的计入盈余公积或资本公积。有的用于环保部门单位经费。

建议:环保部门要加强排污费征收前期基础工作,做好原始申报资料等的保存归档;加强使用排污费专项项目的后期验收工作;加强内部稽核工作,做到依法征收,防止少收、漏收现象;同时加强对外协调,明确与邻县排污费征收管辖范围,防止排污费征管出现盲区现象。排污费资金的拨付使用,要兼顾效益与公平。建议有针对性的安排市级排污费专项资金,一个年度内不得重复安排拨付排污费专项资金,对没有缴纳排污费的企业不予安排排污费专项资金的使用,做到使用排污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建议财政部门进一步细化预算安排,同级财政预算应安排环保部门履行环境管理和监督职责所需经费,杜绝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单位经费,加大污染源治理支出,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污染防治项目,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如排污费收取下降,分析对部门经费保障的影响和提出应对意见。

如果排污者治理污染成本低于或等于收费标准,且其行为符合费用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原则,他就会设法减少污染物排放以节省费用,从而增加利润。排污者在排放标准之内,是选择排放污染物还是缴纳排污费,很大程度取决于收费标准的高低。虽然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使排污费收费由低收费标准向略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标准转变,调整后的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收费标准提高幅度较大、污水收费标准略有提高,但由于难以准确衡量污染物的社会成本,再加上地方保护,排污收费一般偏低。据测算,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仅为实际污染治理费用的一半,使排污收费制度对促进污染治理的作用有限。应对建议: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控制污染物排放,应针对现行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适度调整排污收费标准、扩大排污收费征收范围、健全排污收费管理机制、加大排污收费稽查力度。

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篇7

一、目前消防部队经费保障体系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消防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军费开支经费即部队经费,主要保障现役官兵的生活费、公务费、军政训练费和公用经费等, 其标准按照人民解放军同等现役人员待遇规定执行。 二是由地方财政拨款的经费称为消防业务经费,是保障各级消防部队按照《消防法》的规定执行消防任务时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消防业务水电邮电费、会议差旅费、办公办案费和消防站点营房建设经费、消防车辆装备购置费、消防设施维修及执行重大临时任务等所需的费用。 由于上述两个经费来源及消防部队工作性质的影响, 决定了消防部队的经费保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显著的地方性

消防部队执行的是“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消防部队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就领导体制而言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就所担负的任务而言,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部队日常的业务性开支即业务建设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安排。

(二)保障范围的复杂性

消防部队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防火、灭火等任务,随着工作职能的拓展,部队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地震救灾等各种突发任务,需要配备更多先进、优良的装备,这决定类了消防业务经费保障的复杂性。

二、当前消防部队经费保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经费保障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防部队担负的防火、灭火、社会抢险救援等任务也随之加重, 一些基本的灭火救援装备已远不足以抗御严峻的火灾形势,消防部队需要增添大量新型精良的现代装备;此外, 受通货膨胀影响,物价持续上涨,部队日常行政办公和官兵伙食开支成本不断增加。 目前在部队建设任务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消防业务经费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地保障消防部队业务建设的需要。

(二)不同地区经费保障水平差异性大

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各级财政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了消防部队业务建设经费地区间的差异, 与此同时,由于消防业务经费指标的模糊性和地方财政供给体制现状,导致了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间经费保障的巨大差异。

(三)后勤队伍流动性大,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后勤所担负的工作任务逐年增加,后勤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尤其是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岗位多,任务繁重,造成工作上往往只停留在单纯记账、算账、报销等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适应当前部队开展的后勤正规化建设的要求。 此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财务专业技能得不到积淀,出现工作中断层现象。

三、落实后勤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的举措

(一)建立稳定、有效、可靠的政府保障机制

应发挥消防业务经费地方政府保障的优势, 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统一编制,在政策上提高保障力,针对现阶段消防建设的实际需要, 进一步明确并固定地方财政对消防业务费的保障项目和范围。

(1)确保经费来源常态化 。 虽然近年来通过努力 ,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各级消防部队建立起了消防业务经费最低保障机制,但是随着全国消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新《消防法》颁布以后,通过法定的形式为消防部队拓展了许多新的社会职能, 消防部队对新式装备的需求随之增长,这需要建立新的、更加高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因此,消防部队的发展必须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范畴,确保消防业务经费保障常态化。

(2)建立差别经费梯式保障体系 。 地方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防事业的发展, 这从客观上要求消防部队经费保障实施分层次的保障原则,建立起与消防工作需要相符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梯式保障体系。 由正常性、维持性经费的基本保障逐步转向推进现代化车辆器材装备和消防队站合理布局等基础设施扩展建设保障。

(二)依法管理,发挥经费最大使用率

(1)合理编制预算 。 要深刻理解现行财政体制管理办法 ,强化早编 、 细编部门预算意识。 后勤部门要在支队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主动牵头其他部门,群策群力,按照部队建设任务,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本着保重点兼顾一般,保持经费综合平衡的原则,根据支队年度工作主要任务, 合理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草案。

(2)严格执行预算 。 强调预算的权威性 、严肃性,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 对已列入年度预算安排的项目,根据事业任务和进度对经费的需求,编制经费开支计划;对无预算安排的临时性任务所需经费,要做到先批示后列支,并按要求及时对经费预算进行调整。 同时,后勤部门要实行对经费开支的全过程管理, 即从经费预算分配起到经费具体开支后取得的事业成果,对整个经费支出过程实行跟踪问效的全过程管理,防止经费使用大起大落和突击花钱的现象,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落实制度,加快后勤正规化建设

(1)建立财务规章制度 。 财务制度是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 ,要建立健全各类财务管理制度, 使基层单位经费使用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后勤管理和经费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2)坚持党委理财 。 要严格落实经费审批 、集中采购和招 (投 )标制度,凡重大经费开支、大宗物资采购、重要基建项目,须经党委集体研究审议; 要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跟踪问效, 切实增强经费开支的透明度。要注意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审批制度作为单位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包括事前的审批控制。 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审批。

(3)优化监督职能。 强化监督职能,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 ,满足于一般的号召, 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把监督贯穿于后勤建设的全过程,并保持连续性。

(四)摸清家底,开源节流

开源,即广开路子。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 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全力克服经费的供需矛盾; 节流,即节制开支,堵塞漏洞,减少浪费。 杜绝滥发补贴、铺张浪费等现象,堵塞跑、冒、滴、漏,减少损失。 对自己部队的家底要做到心中有数, 把有限的经费用于保证部队抢险救援、灭火战斗、训练、基层建设等主要任务的完成和生活必需等重点上, 把有限的经费用于保障部队重点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地方和项目上。

(五)以人为本,建立专业化的后勤队伍

加强后勤正规化建设,设施是重点,管理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是实现后勤正规化的前提和保证。

(1)合理选配。 要挑选政治思想好,军事素质好,作风过硬,热爱后勤工作,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到后勤队伍。

(2)加强业务培训。 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后勤人员的自修和进修问题 , 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新后勤管理知识,一要把后勤管理知识纳入后勤训练计划,作为一项经常性内容,抓好落实;二要经常举办后勤管理短训班,系统地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三要经常组织后勤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研究管理,不断提高后勤管理的能力。 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完善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情况报告 篇8

近三年以来,XX县检察院先后办理了“XX县伟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河北旭明太阳能有限公司”、“河北光佑珠宝有限公司”、“邯郸生泰食品有限公司”、“XX县金吉宝养鸡专业合作社”、“张燕销售假药案”等30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这些案件不仅直接损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引发诸多不安定因素,成为危害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

一、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XX年XX县检察院院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年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年受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

XX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X件X人,批捕X件X人,起诉X件X人;XX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立案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XX立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审查起诉X件X人。销售假药案X件X人,批捕X件X人。

二、犯罪特点

一是骗局紧随市场热点,呈现合法投资外衣。

犯罪分子精心设立各种骗局,利用新生事物,结合市场热点,以新的投资模式、新的经济概念、新的市场招牌诱骗投资人。

二是犯罪活动升级迅速,采取职业化运作。

从发展演变过程看,涉众型经济犯罪在近十年间实现了“三级跳”,已从较为单一的非法传销活动,由以非法吸存、集资为主的诈骗类涉众型经济犯罪,过渡到多元化涉众型经济犯罪阶段。

三是犯罪组织结构严密,呈现传销式、家族式特点。

上下线利益关系紧密依附,犯罪组织结构严密。特殊的亲情关系既巩固了犯罪组织结构,又易形成案发后的“攻守同盟”,给查处打击治理工作带来障碍。

四是现代手段立体包装,公开化、网络化明显。

一改传统的偷偷摸摸形象,大张旗鼓宣传,藉此夸大经营规模、盈利前景,已成为典型。同时涉众型经济犯罪纷纷触网,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实施。五是侵害目标的针对性强,受害群体多元化。涉众型经济犯罪侵害目标针对性强,对于不同领域的不同类型犯罪,预先圈定受骗人群,导致受害人呈现出群体化、多元化等新特点。

六是疑难争议交集,办案难点相对集中。

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是用“合法外衣”与违法犯罪相衬托、真实项目与虚假承诺相交织、正常交易与违规操作相混合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等受害人甄别的难度,也造成了打击处理中的“六难”,即取证难、定性难、查处难、追赃难、协作难、案了难。

三、原因分析

一是民众投资需求扩大、金融制度供给不足、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的矛盾,是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的经济诱因。

一方面是社会闲散资金、民间资本相对充足,另一方面是传统投资渠道的分流能力下降,造成资本与投资的相对落差。部分群众急于投资,对犯罪分子虚构的高额回报项目,完全消除了防范意识,最终导致纠纷不断、损失惨重。

二是投资者理性投资意识的欠缺和市场诚信的缺失,是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多发的社会因素。

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结构要素之间未能得到协调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公众投资的乱象、市场诚信的缺失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失衡,不仅造成盲目投资、不当投资占多数,而且投资经验远远不足,在投资项目的选择、投资风险的规避、投资项目的监督等方面缺乏理性投资意识,为犯罪者实施犯罪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是管理机制失调和预警机制失灵,是导致涉众型经济犯罪预防防范不力的关键因素。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旧的体制已被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形成。不仅存在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盲区,而且存在审批把关不严、对失范行为疏于防范、跟踪监管机制滞后、网络监控不及时、媒体对于各类投资广告怠于审核等现象。

四是协作机制不完善,司法对接不畅通是造成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惩治相对滞后的机制原因。

在打防涉众型经济犯罪工作中,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与其他职能部门没有建立高效、协调到位的工作机制。尤其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对接上,行政执法机关主动配合上仍须进一步加强。五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条件限制高,发放金额不大,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为了生存或发展不得不面向社会进行高息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营运成本,造成企业营运艰难,恶性循环导致崩盘。

四、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是建立完善宣传预防工作机制,解决早提醒、早教育、早引导,将防线纳入社会公众之中防范得早的问题。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加强典型案例宣传,积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喜闻乐见的通俗方式,深刻揭露涉众型经济犯罪活动的特点、表现形式和惯用手法,促使民众增强识别和判断能力。

二是建立完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得快的问题。

不仅要建立全国性联网资料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要着力发挥信息情报优势作用,做好基础性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围绕重点区域,加强收集成因信息;围绕重点群体,收集掌握动态信息;围绕敏感时期,收集反馈维稳信息。

三是建立完善专业化的破案打击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打击得准的问题。

针对涉众型犯罪案件的特点,公检法机关有必要组建专业化的办案小组,把打击重点放在案值巨大、损失严重、影响恶劣的非法吸存、集资诈骗、非法传销、合同诈骗等大要案上。

四是建立长效化的追赃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追得到赃”的问题。

坚持“人赃并重”的原则,通过建立预审时财产申报与登记、财产举报奖励、长期化追赃、涉案财产公开处置等机制,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积极追赃,尽可能地防止涉案财产流失,保障追赃的效益最大化。

五是建立完善联动式司法办案协调机制,解决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刑事司法处理刑罚得严的问题。

正确认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法律、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的精神,正确把握从严与从宽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效果,达到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综治效果。

六是建立完善预防处置危机工作机制,解决因涉众型经济犯罪引发群体性事件控制得住的问题。

建立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定期将案件办理进程等情况以适当方式公布。完善告权工作规范以保障知情权,可借鉴法院在案件审理中的公告告知制度。加强受害人沟通安抚工作,建立受害人对话机制,探索受害人诉讼代表人制度。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在动态、多元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管理的粗放、零散、被动等难题也进一步暴露和显现。

问题一:行政机关有失职渎职行为

第一,行政失职。犯罪分子先行骗取招商引资的县政府人员信任,随后与政府签订开发协议,县政府等单位“一路绿灯”批准立项。

第二,行政执法不严,未及时查处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如“金吉宝”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查明涉嫌非法吸存公众存款8600万元的情况下未严格执法,造成了损失的扩大化。

问题二:媒体等机构的社会责任缺失

首先,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实践中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甚至连同广告主在内“三位一体”,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制约,导致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其次,中介机构一味讲求经济利益,暴露出会计审计公司、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问题。

问题三:司法办案机关的协调处理问题

其一,受害人接访处理问题。前期疏导解释不够,导致受害群体与政府或办案机关对立情绪持续。

其二,司法办案不同步、不协调难题。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刑民交叉问题、补充起诉等相关程序处理难题。

其三,追赃“老大难”问题。追赃率极低。

其四,政府补偿问题。在攀比性信访严重的状况下,“政府埋单式”解决可能会成为示范,助长一些受害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预期。

(二)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核心内容包括预防、控制和打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逐步建立完善一体化防范、全程化预警、流程化处置、多元化治理的工作格局。

一是双管齐下,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金融机构应该考虑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以及不同的资金量而量身定制适宜的理财产品。适时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民间融资的风险机制、利率管理等方面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对推向市场的一些新兴行业(如托管造林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投资渠道。

二是加强监管,健全完善投资主体的有效监督途径。

政府各职能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提升综合监管能力,为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加强市场外部监督的基础上,要加强投资主体的内部监督。

三是严格执法,健全严格的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

加强对执法者经济法律和金融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识别能力和执法能力。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对投资项目的真实性、企业投资能力、相关资质要严格审核,慎发批复性文件。

四是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改变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局面。

健全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深化“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加强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履行,要从立法上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强化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责任。

上一篇:五味的初中作文下一篇:小学生的优秀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