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共6篇)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篇1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 前面我们花两节课,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和风。那么你们还能回忆起什么是热力环流吗? 生答…….,很好!
(板图):我们假设,近地面A地受热B地遇冷,两地空气首先该怎么运动?(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地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A地形成低压,B地形成高压,A地上空形成高压,B地上空形成低压。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产生气压差异,空气就由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了热力环流。这里水平方向上的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便产生了风。
那你们还记得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的关系吗?高空风与等压线呈什么关系?
(高空风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近地面风呢?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是斜交的。这里的热力环流和风都只是大气的局地性运动,小打小闹的,大气还有大规模的全球化的运动,现在全球化很时髦,我们今天也来时髦一回。请翻到课本37页,2.4全球性大气环流。
首先,请思考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有什么作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并且还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过渡:那全球性的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做一些假设,假设 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也就是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因此引起大气运动的条件就要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请结合热力环流思考,此时的全球性大气运动情况怎样?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来分析:(PPT)赤道地区受热多,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极地地区受热少,大气冷却收缩下沉,于是在赤道的高空形成高气压,而极地的高空形成低气压,气压梯度力指向极地上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赤道地区的近地面因大气的上升并流出而形成低压,极地的近地面则形成高压,于是大气就从极地近地面又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形成了单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一个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
可是,现实不同于理想,实际上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在自转,大气一运动,地转偏向力就马上干活,使大气发生偏转,因此就形成了三圈环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三圈环流。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三圈环流的相关内容,重点读图2.14。
(生看书,师画板图北半球,画大些)
PPT 好了,请看PPT。我们仍然假设 地表均匀、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于是大气运动的条件就要考虑高低纬间冷热不均,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板图讲解)同样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地区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降低,形成………低压,由于它在赤道地区呈带状分布,所以称为赤道低气压带;而极地地区大气因冷却而收缩下沉,致使近地面形成……….高压,因位于极地地区,而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而赤道的高空,因上升气流堆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极地上空因气流下沉,密度减小,形成的是……低压,于是在赤道与极地的高空就产生气压差异,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那么这一支北上的气流能顺利的一直北上吗?…….不能,一旦形成风就会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板图极地与赤道高空等压线)背风而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逐步偏转为…..西南风。而课前我们回忆了高空风的情况,高空风是与等压线呈什么关系的?
平行
在高空 风最终会和等压线平行,于是西南风最终在北纬30°上空偏转为了西风
(副板书:在黑板旁画出高空风与等压线的平行),这样以来,空气就在北纬30°上空自西向东地流动,不能再北上了,而赤道上空却有源源不断的大气蜂拥而来,气流就在北纬30°上空不断堆积,堆积太多、太重,受不了啊,就产生了下沉气流,可是入地无门,就在北纬30°的近地面堆积,使得近地面密度增大,气压…….升高,而形成高气压,因为它在热带旁边,所以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而此地气压升高了,空气就会受力向南北两侧流出,于是一部分空气就感恩式的回老家去补充赤道近地面的大气流失,这就完成了赤道与副热带地区的空气环流,形成低纬环流。
中高纬环流: 而另一部分大气还想北上去极地,来到北纬60°附近,就不能顺利北上了,为什么呢?
因为极地近地面是高压,空气会向外扩散,也就是向南运动。极地向南流的冷空气就和副热带北上的暖空气在北纬60°附近相遇,由于这两支冷、暖空气的性质不同,水火不容,二者相遇后就形成一个交界面,称为极锋。这涉及到后面的锋面知识,此时我们只考虑,冷空气冷而重在下方,暖空气暖而轻在上方,暖气流就会沿极锋这个面向上爬升,使北纬60°近地面的空气因上升而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因为它位于极地旁边,所以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而空气上升到高空后,高空密度增大,气压就升高,形成一个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便向南北两侧流动,向北的气流就在极地地区下沉,完成了副极地与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形成高纬环流。
向南的气流在北纬30°附近地区下沉,完成了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空气环流,形成中纬环流。于是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形成了,并且在近地面还形成了四个气压带。【(PPT)我们再来观察一遍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理一理思路(播放PPT动画)】 提问: 1 现在请思考,这四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PPT填空),…所以,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请再思考:这四个气压带哪些容易降水,哪些较干燥?
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上升气流,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多;而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气温是升高的,不容易成云致雨,降水少。刚才分析的是北半球的情况。
过渡:请看课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也是同样道理,只是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同样形成高、中、低纬三圈环流,和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并且成因和对降水的影响都一样。
(PPT),于是全球就形成了7个气压带。请观察,其分布特点:七个气压带是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的,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我们再来总结归纳一下,(PPT)全球的七个气压带。
过渡:这七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就会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就会形成风。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全球的风带,以北半球为例,A、首先看低纬地区: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气压梯度力指向赤道,风向右偏,形成什么风? 现在呢,请拿出你们的右手,我们使用“左右手法则”来确定风向,为东北风,由于这支风风向稳定,讲信用,我们称为东北信风,信风由较高纬地区吹向较低纬,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因此信风干燥,它影响形成的气候也干燥。
B 再看中纬地区: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的风带该是什么风? 西南风,气压梯度力指向副极地,风向右偏,形成西南风,我们称为盛行西风。盛行西风并不是西风哦,它应该干燥还是湿润?
盛行西风湿润,它是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气温降低,容易形成降水,较湿润。
C最后来看,高纬地区:副极地低压带与极地高压带之间,气压梯度力指向副极地,向右偏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这支风由高纬地区吹来,寒冷而且干燥。
这是北半球的风带情况,南半球的情况同理,但是注意风是向左偏转,南半球就用左手来定方向。(PPT 从低纬、中纬、高纬进行展示,利用左手法则)好了,请看PPT,于是全球就形成了6个风带,这6个风带也是南北对称分布的。(这北半球的风就像汉字笔画的一撇“ /”,南半球的风就像一捺“”)接下来,我们再来总结比较这六个风带的情况(PPT展示)
(PPT)于是三圈环流,就在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这幅图你们一定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它掌握好。
在分析三圈环流的时候,我们是假设地表均匀,且太阳始终直射赤道,而由于地球在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南北回归运动,这就会影响全球的热量分配,从而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气压带风带位于南北的平衡位置,而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气压带风带也向北移动到最北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到达最南端、在南回归线上,气压带风带也移动到最南端。所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相一致,具体体现就是: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
好了,本节课的重点就在课本图2.14,一定要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对降水的影响,以及图2.1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接下来,我们就来小试牛刀,练一练。
全球性大气环流演示仪 篇2
本教具可模拟以下宏观现象:1.没有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时,全球形成一圈环流;2.有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时,全球形成三圈环流。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全球性大气环流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一、制作方法
准备直径为6毫米的钢条4米,2毫米厚的钢板1平方米,三个圈的拉力弹簧24个。材料备齐后,按下述方法制作。
1.用4根长为30厘米、直径为6毫米的钢条焊接成角度总和为90°的支架的一个侧面,每相邻两根钢条的夹角为30°,距圆心20厘米处为代表地球表面的1/12圆弧的焊点位置,距圆心30厘米处的最外侧的端点为代表地球对流层高空的焊点位置。此类侧面共做两个。
2.准备9根15厘米长、6毫米粗的钢条,作为横杠将两个侧面焊接在一起。横杠制作方法如下图:
焊接后效果如下:
3.制作代表一圈环流中高空空气运动的直箭头1个,打成半径为30厘米的圆弧。
4.制作代表一圈环流中近地面空气运动的直箭头1个,打成半径为20厘米的圆弧。
5.制作表示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的直箭头共4个。
6.制作表示高空水平方向空气运动的1/4圆弧形弯箭头共3个。
7.制作表示近地面水平方向空气运动的1/4圆弧形弯箭头共3个。
8.购买3至4个圈的小拉力弹簧24个,并将拉力弹簧挂在横杠上,用虎口钳将挂钩夹紧,以防脱落。如下图:
二、使用方法
1.将“全球性大气环流演示仪”放置在桌面上。
2.演示“一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环流教案 篇3
高 三 地 理 教 案 课型: 新授 时间:2013.9 课题 课程标准 重难点 教法设计 大气环流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层层假设法 2.读图分析法 3.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通过多媒体阅读新闻报道,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提升学习的兴趣。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试画单圈环流,并思考确认假设一不是事实。一. 导入新课: 利用日本《产经新闻》2月3日 “中国大气污染物已飘到日本”的 报道。当学生兴奋时教师提出问题:“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导出新课:学习大气环流,探求事实真相。二. 学习新知识: 利用胡适先生的治学经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学生共同进行四个假设。假设一:地球表面均匀,地球不自转 即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大气运动状况是怎样的? 1.指导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试画出赤道与两极间的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吗? 从而学习假设二:地球表面均匀,地球自转 即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1.师生共同画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讲清原理非常关键 2.指导学生模仿北半球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 3.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风的画法,画出各个风带(先画气压 梯度力,再画风向,主义原则)北撇南捺 四高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高 中副极地低气压带 三低中纬西风 低副热带高压带纬 东北信风,赤道低气压带相南东南信风 间北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分对 副极地低气压带布 称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4.师生共同寻找规律(1)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用上图的对联来记忆。(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 赤道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作用形成的(3)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有何影响?(形成降水的主要因素)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5.讲练结合: 假设三:地球表面均匀、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3.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前面所学,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4.能画出南半球的气压带。画出风带。5.读图观察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篇4
这节课较之前有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八方面—— 一.制作动画,复习气压带和风带
因为本节课需要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点,很多同学又已忘记此内容。故,做一个动态演示,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相关知识点,为本节课讲解打好基础。
二.气压带风带之后,随即讲解东南信风带北移之后变成西南风,并配以图示
复习完之后,紧接着提问:“7月份,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的过程中,有一个风带将要跨过半球,改变偏向,变成另一种风向的风。请问是哪一个风带?”很多同学能说出是东南信风带,但偏转之后变成什么风,只有极少部分同学答出。
为此,教师紧接着作出板图,如下——
在讲解南亚夏季风形成原因时,直接用到此处,效果非常好。三.板图方式同步展示气压带遇到海陆分布后变成一个个破碎的气压中心的过程,效果不错
30°S 0°
0° 30°N
四.舍弃“某一气压带被切断”的知识点
关于某一气压带被切断的知识点,本次授课采取不予解释的方式。因为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理解不同季节海陆产生不同气压中心已是不易,若再加上此部分,必会造成理解混乱,故三思之后,不作讲解。实践证明,效果还不错。
不过,在此后动画演示过程中,稍微提及了此,理解力好的学生已然明白。
五.舍弃高低气压中心名称的讲解
由于时间关系,亦舍弃了高低气压中心名称的讲解,以便简化内容。结果表明,这样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尤其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六.板图讲解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
七.讲解季风原因海陆热力差异时,提到比热容
以往讲解季风成因时,学生总是无法将其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联系起来,所以本次讲解时加入海陆比热容的解释:为什么不同季节海陆会形成不同的气压中心?是因为冷热不同。为何冷热不一?是因为海陆比热容即热力性质不同。
效果不错。
八.在课本看似复杂的原图上,将季风画出来,加深理解
以往教师精简板图讲完后,学生课后翻书,对课本上的复杂图甚为难解。本次授课,在精简板图使学生充分理解后,指导学生将季风在书本图上标出。既使其读懂了该图,又使其在今后复习中省力不少。
本节课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未涉及气压带如何被切断的话题
为精简内容,此部分知识点并为深入涉及到。二.未提及每一个高低压中心的名称
这是一个失误。这部分中,名称并非必须记住内容,所以可以选择在PPT上打出来的形式,稍微提及到名称。三.随堂练习有时来不及做
很多稍微复杂难以理解的课程都会遇到此问题,练习题并没有时间做。解决方法是,布置课后作业,加深和巩固理解。
2015年12月11日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篇5
应用阿克苏河两条支流的年径流量和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74类大气环流月指数资料,分析了年径流量与前一年大气环流月指数之间的关系.用滑动相关法提取初始因子库,建立回归模型和集合分析,得到超级集合回归模型.托什干河年径流量监测序列与超级集合拟合(预测)序列的相关系数达0.8766,而库玛拉克河达到0.8122.用逐级反推法,确定影响两条支流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的前一年环流指数因子. 影响托什干河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的前期环流指数都以持续1个月的.因子居多;影响库玛拉克河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的前期环流指数都以持续2个月的因子居多,其次是4个月、 1个月. 影响两条支流年径流量的前期大气环流指数因子的种类、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持续影响时间等差异很大,这些不同与阿克苏河两条支流的流域参数、地表水来源组成、地表径流形成的气象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有关.
作 者:毛炜峄 王铁 江远安 王进 李红德 MAO Wei-yi WANG Tie JIANG Yuan-an WANG Jin LI Hong-de 作者单位:毛炜峄,王铁,江远安,MAO Wei-yi,WANG Tie,JIANG Yuan-an(新疆气候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王进,李红德,WANG Jin,LI Hong-de(阿克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新疆,阿克苏843000)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 三圈环流 篇6
课题 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 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 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 课型 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
小学教师教案
小学教师工作计划
初中教师教案
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4、讲解中高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5、整个三圈环流的梳理
6、课堂作业互动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该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中高纬两个风带利用地转偏向力向学生解释风向的变化(在图中示意)
根据之前分开学习过的三圈,连在一起整体地讲解疏通一次,把它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统一起来向学生分析三圈环流
布置基础训练上的有关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并根据北半球的例子画出相应的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
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重力这一因素对环流的影响并继续加强对地转偏向力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之后自己对着示意图再慢慢理解一次,在大致了解之后,自己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且将每一个环流的形成和位置表示清楚
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或者不怎么理解的向教师请教
课堂小结及教后反思
对于三圈环流的内容是整个地理教学的重点,原理性较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之前的原理不理解的话就很难把握住其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所以一定要把原理先解释清楚,让学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就能够轻松地把三圈环流讲解清楚,学生也学的轻松。一节课下来也许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懂,但是一定要保证让大部分学生懂,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或者在自己的探索中慢慢理解 板书设计
三圈环流
一、热力环流、单圈环流 二、三圈环流的成因
1、热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