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决策机制

2024-10-21

校务公开决策机制(精选8篇)

校务公开决策机制 篇1

行政决策公开论文

一、行政公开的基本概念

行政公开是指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和公务员在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中,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的、除非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行政信息和行政活动过程,否则相对人或相关人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公开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和公务员。行政公开的内容包括国家行政权力的运作全过程,但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除外。行政公开的客体包括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

行政公开至少应当包括三层内涵:一是政府行为除了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应当一律公开进行;二是行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以及行政机关一旦作出了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等都应当依法公报,让相对人可以依法查阅和复制;三是有关的行政会议、会议决议、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应当允许新闻媒体依法的采访、报道和评述。

二、行政公开的产生背景

行政公开是20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发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建立了国家权力的公开运行模式,使公民过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得以确实保障,并进而为民主行政、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行政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社会阶段。无论从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主人翁意识、民主发展意识、公民权利意识、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还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各级政府提出的新挑战、新标准,都显著表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急切希望形成行政公开制度。总结我国行政公开的形成有其深刻原因,主要包括:

(一)行政职权的不断扩张是行政公开制度形成的根本性原因。

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活跃、最有力的部分,也是对公民的切身利益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社会的客观需求使得国家的公共权力日益膨胀,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张直接对公民权利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行政权加以规范和约束。在国家权力中,行政权力属于执行权,其权力的行使发生在社会管理中,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而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对公民权利和自由带来了很多潜在的或现实的限制和威胁,如何以法律程序对行政权进行制约和监督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行政公开这种形式来完善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行政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制约和监督,就成为了行政法治的重点。

(二)公民权利的强化趋势是行政公开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现代人权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公民的权利表现出了不断加强的趋势,特别是知情权作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具有不可予以剥夺的性质。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行政公开制度的形成的客观因素。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而市场经济下的资源的运作必须是公开而透明的,若政府把信息垄断了,则很不利于市场资源的配置,也会阻滞市场的活力。行政公开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使得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还能行之有效地帮助企业和个人考察社会、分析市场、安排好自己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三、行政公开的意义

(一)行政公开是依法行政的保障。

行政公开有利于创建一个公开的、透明的、依法行政的、合理的社会大环境,有利于改善政府自身的运作,依法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还能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使行政机关的办事方式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促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职权,依法履行职责,按照法律程序办事;有利于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行政公开是遏制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

服务行政是21纪行政法的基本理念。确定服务行政的理念有利于提高行政运作的透明度,使行政主体的行为始终都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减少各种腐败问题的发生。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使那些拥有行政权力而作威作福的官员们由隐身到现形,使得暗箱操作的空间不复存在。

行政决策要想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就要通过行政公开的方式将行政活动各阶段公之于众,并随时接受各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

(三)行政公开体现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

行政公开是政治运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现代民主政治中。行政公开促进产生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认同感,维护社会和平稳定和发展。

行政公开能让公民预测行政的施行的大方向,使大家能够及时并合理地作出反应,加以配合实现自己的权利,从而消除对秘密行政的不安和疑虑。

(四)行政公开有利于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客观、准确、及时的信息,是行政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行政公开要求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全面、准确、及时的公开信息,大大的提高了决策层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社会的行政公开与电子政府的建设相互促进并发展。

(五)行政公开是纠正行政机关对信息的闲置、隐匿的制度保障。

信息作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本应具有全社会所有的公共属性。但是在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都是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大多数的行政机关与生俱来就有信息的优势,并以保守秘密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名义来保持这种优势,也就造成了信息处于闲置、隐匿或半闲置、半隐匿状态。这种状态与公民希望获取行政信息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和公众的意愿是相悖的。 如果行政主体对信息藏匿不报,如何保障相对人获得充分的行政信息,因而,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保证公众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就必须保证行政主体掌握的行政信息公开,行政公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保障机制。

四、行政公开的具体要求

(一)行政决定公开。

行政决定,只要是涉及到了外部公共管理的事项,无论是行政政策类的、行政立法类的、行政执法类还是行政裁决类的、行政复议类的,最终决定的全部内容都应当用适当的、方便公众查阅的形式公开。

(二)行政过程公开。

任何的行政决定,都是经历一定的程序(亦即过程)才能形成的。在日益强调行政管理的民主或者公正的当代,除非因为法定事由,行政决定的过程一般也都公开。其中,对于行政立法以及其他抽象行政行为来说,民主参与已经成为一个硬性指标。就具体的行政行为而言,为了保证做出决定的公正性,行政组织一般需要听取行政相对人意见、告知行政相对人有关信息(包括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应当承担的义务)、说明依据和理由等程序,而这本身也是在向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公开其管理的全过程。

(三)行政信息公开。

上述的行政决定、行政过程公开,在相当程度上也就表明,行政组织将行政决定这一信息以及与决定有关的其他信息,向行政相对人公开。当然,行政组织掌握的信息不仅仅只包括这些,有许多信息是行政组织在管理过程中获取的,尽管不一定与行政决定有直接的关联,但很可能会对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产生实质性影响。在日益强调保护公民权利、强调政府透明的时代,在日益重视行政组织与行政相对人各方面合作的时代,行政组织所掌握的信息――包括那些原始信息以及行政组织对原始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形成的信息,除属于法定保密范围的的外,一般都必须公开。而且,法定保密的范围也逐渐在缩小。

五、我国行政公开制度中的不足和缺陷

(一)社会团体功能发挥不足,缺乏组织化代表和表达机制。

从许多国家行政公开的立法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公开立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社会随着市民阶层利益的不断增长,已经初步逐渐形成了对公开立法有需求的群体,如职业律师团体等,他们有强烈的信息公开需求。不过因为他们的立法需求缺乏组织化的实际参与行动,所以对立法进程与内容产生不了太多实质性的影响,无法有效地发挥代表成员利益的功能。

(二)行政公开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受政策保护、“国家秘密扩大化”的观念影响、“法藏官府、密不可知”的现象比较突出。行政公开的制度一经推出,虽然立即被各地效仿和推行,但是因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导致了行政公开在范围、内容、方式等方面表现出随意性、不规范性,难以真正形成稳定的制度。

(三)保密问题的泛化。

在我国,行政公开与国家安全的矛盾在很多时候被人为的放大了。“危及国家安全”成为政府保守秘密,拒绝公开信息的很理直气壮的理由,保护国家安全成为政府保密行为的合法外衣。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肆意扩大行政公开和国家安全的对立,只会让我们背离世界行政公开潮流和趋势。“如果公民知情权的价值让位于国家安全,对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和政策的有关信息日益严格地控制必将继续构成对民主的正常运转的严重威胁。”

六、对我国行政公开完善的建议

(一)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强化行政公开观念。

“公民为顾客”、“顾客至上”、“向市民交代”等新型的服务行政理念是现代行政法治的主流价值观,也是行政公开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起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法治行政的理念,深入加强理论创新,深化对行政公开的认知和重视,才能谈得上真实有效的行政公开。

(二)行政公开的法制化。

西方国家在实施行政公开化的过程中,在立法上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制定《信息公开法》、《财产申报法》、《政府采购法》、《政府会议公开法》、《光下的政府法》等行政公开方面的特别法的同时,又制定了《行政程序法》以作为其他程序方面的总则性规定,其代表为美国、日本。另一种是对行政公开的规定没有制定专门的特别法,主要集中于《行政程序法》及零散的分布于其他法律之中,以德国为代表。我们国家对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效仿的。

(三)行政公开的外部监督机制。

为了促使行政机关切实履行行政公开的义务,有必要通过立法设立外部监督机制。其中,通过制定出《监督法》,明确规定人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程序与机制可以实现对行政公开的有效监督。此外,还可以通过《新闻法》的制定,对记者的采访权予以明确保障,可以间接地促使官方信息的公开,从而使公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最后,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机制的建立也能够对行政公开提供有切实有效的保障。

校务公开决策机制 篇2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促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使得公民更便捷地获得政府活动的相关信息并参与其中给予反馈意见,公民参与成为了公共决策制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我国,公民参与机制是公民在政府领导下参与到政府决策中的过程,公民参与机制是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客观表现,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实践表明有效的公民参与提高了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为了让公众进一步掌握政府决策与政务活动,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落实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了公民参与度,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2]。当前,政府制定公共决策的方式已与以往大不相同,公民参与被作为公共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政府决策与公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决策者不再是“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他们从幕后走出来倾听民众的意见,解答民众的困惑。对公民而言,公民参与能使民众从维护自身群体利益出发,提出相关问题的诉求,他们有机会对那些关系到他们生活的公共决策产生影响,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

二、合肥市政务公开与公民参与现状

自2008年以来,合肥市以增强政府公信力为目标,市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为保障政务公开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合肥市政府贯彻落实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力地促进了依法行政。

合肥市政府力图将政务公开工作作为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积极引导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积极开设了多种形式的公民参与平台[3]。由政府主导的合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自创立以来便受到合肥市民的持续关注。站内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年报,政策文件,财政资金信息公开栏以及包括食品,教育,环境专项领域和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房屋征收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专栏。这几大版块的内容都是关系到市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领域的公共政策,有关信息会及时发布并更新,保证决策结果的公开、透明,以便市民了解与监督。其中网站较为特色的当属舆情收集回应版块,其致力于收集市民对公共政策的建议与要求,且通过相关机制将市民建议引入到决策过程中,是积极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路径。例如在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建设规划项目中,合肥市地铁1号线票价调研等商定的政策结果都采纳了市民的相关建议,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也大大提高了政策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内还附有合肥政务微博的网页链接。其中“我向市长说句话”的留言版块更近距离的与市民互动和沟通,及时的了解民众的诉求并通过留言选登环节对市民关心的拆迁补偿,就业保障等民生问题给出回应,推动了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政府除了利用新媒体与市民积极互动外,也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例如合肥广播电台的《规划之声》栏目就曾对滨湖新区“引湖入城”的设想开展了市民投票活动。政府倾听民意,尊重民意,由政府为主导,当地媒体协作搭建的多种方式的政民联动平台,引导公民参政议政,为推动政务公开的工作进程和完善公民参与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伴随着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公民在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时也会追逐自身群体利益的实现,公民参与的热情也不断膨胀。因而一些由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应运而生。公民借助这些社会公益团体,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办专题研讨会,开设论坛等方式参与到公共决策的讨论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他们的影响力虽不及政府却也在不断扩大,在政府公共决策的参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例如,一些倡导低碳生活的NGO就曾组织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在环境决策与管理上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他们引导公众参与决策,在协助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迫使政府在做出公共决策时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均衡。无论是由政府牵头,当地媒体配合搭建的公民参与平台还是由社会团体自发组织的公民参与平台,都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公共决策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参与平台的多元化推动了公民参与的步伐。

三、合肥市政务公开参与方式与程序

政务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将各项决策规划的内容及进程采取主动或依申请的方式向公民予以公开,以便公民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决策与发展动态。政务公开推进了政府运作的透明化,实现了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政务工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公民参与,如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公民参与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例如,合肥市市民参与政务公开可通过网上查询,前往办公大厅或市图书馆,档案馆等方式查询相关政务信息。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分为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类。

(一)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

对于政府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合肥市政府主要依托政府公开官方网站,定时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涉及公众利益的重点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时更新,让公民便捷的取得和利用相关政务信息,同时也在政府办公大厅设立了电子公告栏和公共查阅室。政府还充分利用了电视,广播,报刊等公共媒体公开相关政务信息,例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听证会,咨询会等。合肥水价调整听证会上,合肥市民就政府公布的水价成本,水价调整原因等明确了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并发表了自己的建议,政府倾听市民建议并酌情采纳,听证会的召开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有效平台。公民还可通过拨打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热线咨询想要获取的政务信息或提出自己的诉求。合肥阳光政务热线自开通以来,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市民通过拨打政务热线了解相关政务信息和便民信息,工作人员向市民解读相关政策信息,市民还针对合肥一些重大工程规划给出自己的建议。推进政务公开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不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落到了实处,同时促进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公开、透明。

(二)依申请公开的信息

对于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公民可以通过现场申请,书面与网上申请的方式提出相关政务信息的申请,合肥市政务公开办公室接到申请后会按照相关办理规定依照申请先后顺序予以处理。网站上的申请指南也详细给出了申请的程序以及提交后的处理流程,使申请人便捷的获取所需的政务信息。

四、政府推行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国家的权利集中于中央,各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中央的管理与监督。长期处于专制统治下的人们对权威的崇拜之感根深蒂固,人们缺乏自主意识,盲目地认为国家的管理形式只有专制,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只有服从。因此当一项公共决策提出时,很多民众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这是学者与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自己参与与否对决策的制定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从而回避作为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合肥市政府信息网站的互动交流平台上就存在此类问题,公民的互动多数集中在关乎自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受理信件也多以投诉和咨询类为主,截至2016年7月,投诉类与资讯类信件分别达到1024933与953248封,建议类的受理信件仅64286封,占很小比例。再者,公民自身不具备专业的素质,缺乏对政策制定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仅仅凭借参政议政的热情,很难真正对政策的制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各部门信息公开状况不平衡

公民的参与程度往往取决于政策的公开程度,只有改变以往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才能为公民参与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保障。从透明政府建设的实践来看,合肥市率先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网,目前该网站拥有合肥市各级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的参与,各行政部门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积极推进对涉及行政权力运行,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公共服务和监督的各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但目前信息公开网站仍处于探索阶段,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问题,如各部门职责和重视程度不同,信息公开的状况也不平衡,关系到医疗卫生,教育信息,社会保险与救助等部门的信息公开程度较高,公民参与度也较高,而一些与公民接触不多的单位则未能按照要求及时发布该部门的政务公开工作情况,部分市直单位未能及时维护开设的相关栏目或出现长期不更新的情况。不仅如此,各区域之间也存在进展不平衡的现象。除巢湖市和庐阳区以外的市、县都存在信息公开过于形式化,且信息更新速度慢,存在一定滞后性,远远达不到公民心中的期待值。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当前,就政务公开的内容而言,我国没有相对规范的法律保障,缺乏统一性。政务公开大多依据政策性规定,行政机关办事制度等,极大削弱了法律的刚性,过于随意。对于公开的内容,仍旧采取列举式方法公开政务信息,使得公开的内容存在很大局限[5]。对于公民关注的政务信息,往往由于过于敏感,政府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公开。

五、完善政府政务公开中公民参与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公民的参与理念,壮大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我国的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的权利。为保证公民参与的权利落到实处,合肥市政府积极打造政务公开的参与平台,使公民能够根据自己的诉求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然而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对待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常常呈现出回避的态度,公民自身的参与热情不高。众所周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公民参与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政府首先应尊重公民的权利,在此基础上重视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加大发展教育事业,为公民参与决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再者,政府应积极推进公民参政议政的宣传工作,鼓励公民打破传统思维,有意识的树立公民参与的理念,为公民主动参与公共决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非政府组织对公民参与的推动作用也不得不提,把松散的公民集中起来。非政府利益的表达也均出于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或组织利益,在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其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因此积极壮大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对公民参与的推动有积极作用。

(二)规范政务公开的法律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规范政务公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依法获取政府政务信息,我国自2008年起首次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6],然而条例的初步构建仅能作为原则性的规定,其中对信息公开的范围等内容并不具体,要落到实处,还需要各个地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当地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办法。一方面,合肥市政府应积极制定政务公开的相关实施细则,确保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目前的实践结果来看,合肥市各级政府及所属部分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够到位,对政务信息的发布不全面,不及时,这就要求合肥市政府加强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把各行政部门政务公开的实际效果纳入考核机制,定期对政务公开工作进展进行考评,将考评结果与部门绩效联系在一起,对于不配合的单位给予处分及整顿。这样一来,既加强了对公民参与的引导,也确保了政务公开的实施效果真实有效。

(三)加强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大幅提高行政能力

目前,政务公开大多还停留在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公众依旧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想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就要加强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破除被动公开的思想,树立主动公开的观念,积极营造公开、公正、高效的氛围。首先,开拓政务公开的广度,应加强政务信息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的公开透明程度,以及细化政府的财务收支。其次,深化政务公共的深度,应在群众监督上下功夫,确保群众的监督权力落到实处,给予公众获取信息、听取信息、监督信息的权利,让公众积极参与到政务公开的实践中去。合肥市若要加强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就要在将这些理论落实到制度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黄梅兰.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68-71

[2]姜晓萍.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J].社会科学研究,2007(4):1-7

[3]朱德米.政务公开与公众参与:转型期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6):28-37

[4]孙柏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语境、分歧与共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1):65-71

[5]龚成,李成刚.论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理论月刊,2012(1):149-153

公开决策,当从房产税开始 篇3

2010年12月以来,关于房产税的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舞,楼市成交持续异常波动,媒体上充斥着不同版本的所谓内幕,但有关部门却“不解释不辟谣”,让大众一头雾水。

房产税是否征收、何时征收、怎么征收,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公共性话题。目前这种暗箱操作般的决策方式,显然给房地产市场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纷扰。

开征房产税的两大难点

征收房产税的最基本理由是,房产和地产增值收益来自于买房之后的城市经济增长和追加的公共设施投资,所以这部分房产增值应该全部或大部分“归公”,这是很多社会思想家包括亨利,乔治和孙中山很早就提出来的。但在中国人买房时已经缴纳了巨额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土地增值收益在哪个环节征收、如何征收,各方意见难以统一。

我认为,房产税目前最大的难点是,是对住房增量还是存量来征收。从理论和公平性上说,房产税要收应该全部收,否则同房不同税,“横向”不公平,税费双轨制也将造成資产定价的扭曲,既无调节住房与财富分配功能,又与转换财政收入机制无益。但如果全部存量收取,又有“纵向不公平”之嫌。买房时不收而现在收,有悖契约精神,除非对存量房纳税人予以适当补偿,然而这个很难操作。

房产税第二个难点是税率问题。太少将无济于事,反而会因为“利空”出尽而引起房价反弹,太重则难以把握分寸,导致类似休克疗法的效果。

我最近研究各国的房产税、物业税时,发现很多国家,如南非和巴西,在开征房产税前都用了十几年时间来预热,取得充分社会共识之后,才让房产税出台,没有引起任何社会动荡就顺利着陆了。而在中国,房产税涉及面很广,利益群体众多,非常复杂。如果没有预热就强制推行真正意义上的房产税,无疑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不过,如今的舆论造就了很大的房产税话题泡沫,政府也很纠结。有迹象表明,政府为了减小开征阻力,拟推出覆盖面十分有限、且税率极低的房产税,所谓针对极少数人的“房产特别消费税”。然而,开征房产税是件严肃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完善税制、调节财富分配、引导住房消费”,如今却敷衍了事收场。这种为了征税而征税的做法,显然已经违背了税的本义。

民生问题需要公共参与

100多年前,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创始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恩,韦伯,对当时正强势崛起的德国忧心忡忡:一个民族在从经济落后走向经济发达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的“高度分殊化”。但“政治成熟”的民族有良好的政治体制来整合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形成各阶层共生共荣的局面;而“政治落后”民族一般靠魅力(领袖、宗教)和威权(皇族、军阀)来实行政治支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多元分散的离心化。这种社会将缺乏凝聚纽带,群体利益破碎化,结果是要么走向极度的暴力集权,要么走向崩溃。

韦伯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不久之后德国走向了纳粹道路。而在亚洲国家,日本崛起后军国主义也曾一度盛行。历史在验证了韦伯的预言时,也让这两个国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直到二战以后,日德才逐渐成为“政治成熟”的民族。

现时的中国社会与20世纪初的德意志有一些相似之处:经济的高速成长与政治架构、公众的政治素养不相称,且后者并非是经济发达就能自然形成的。换言之,在从经济崛到全面崛起的关键转折期,我们要警惕因为“政治上不完全成熟”而生发出的社会问题。

就房产税而言,房产税的开征与否以及如何开征,本来是政府、开发商、普通住房消费者等各群体利益相互协调、融合的机会。但是,手握决策大权的政府目前还不习惯与公众分享决策权力,也不愿意建立这样的分享机制,造成决策过程的不公开不透明。而没有必要的外在约束,政策制定者就不会自觉地站在公众整体利益的出发点上考虑决策,甚至可能被一些利益集团收买。显然,这很可能导致社会日益多元离心化。各利益群体之间愈发不信任。

西方经济学中的“动态不一致”模型告诉我们,由于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应当靠事前的规则约束政府,消除或缩小信息不对称。否则,政府对政策的决定空间越大,对社会的福利损失越大。现在的中国人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若突然被收取了一大笔收入,而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是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房产税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已成为政治问题。

校务公开决策机制 篇4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产出机构: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提交机构: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产出日期: 2009-12-18 提交日期: 2010-4-29 作者: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007年6月25日和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明确强调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在加强政府依法行政、科学行政的新形势下,依托全社会智力的政府决策咨询工作越发凸显其重要性。

关键字:决策咨询机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广东

国内外决策咨询机制及完善广东省政府

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工作机制的建议

——基于对广东省政府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的考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007年6月25日和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明确强调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在加强政府依法行政、科学行政的新形势下,依托全社会智力的政府决策咨询工作越发凸显其重要性。

一、国外主要国家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一)国外主要国家政府决策咨询机构概况

1.美国——多层次决策机制

美国自从建国以来就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现代政府决策体制。目前,美国政府的决策机制主要采取“思想库——小内阁——总统”的决策模式。在决策过程中,先由各个思想库、智囊团竞相向政府提出各种政策研究报告,然后由小内阁的政策班子作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从中挑选较佳的政策建议供总统选择[1]。这种多层次的决策模式使政府决策者能广泛地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政策主张,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和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2.俄罗斯——政府主导的决策咨询体系

俄罗斯的决策咨询机构官方性质的居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直接隶属于总统府的俄罗斯战略研究所。该所根据1992年2月29日的联邦总统令成立,直接服务于安全会议和总统办公厅。俄罗斯战略研究所有“俄罗斯的兰德公司”之称。它在学术机构、外交部、强力部门的专家和政治领导人的参与下对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进行形势分析,主要研究国家安全保障的宏观问题、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相互关系问题、全球或地区军事、政治和经济进程问题,还负责对相应国家和地区危机局势进行分析与预测[2]。

3.德国——独立的委员会支撑决策咨询机制

德国政府要求政府决策咨询机构需是独立于政府、政党和企业之外的机构。德国政府内部最著名的咨询机构是“五贤人委员会”,成员共有五名,正式名称为“鉴定总体经济发展的专家委员会”,是根据联邦法律于1963年8月14日建立的。该委员会要求其成员必须是能够担当此项工作的行家,在年龄上无限制。委员由联邦政府提名,联邦总统任命,任

期五年并可连任。由于该委员会工作是独立的,要求其成员既不能属于政府或联邦及州的某一立法团体,也不能在某一公司法人中服务,所以一般都选择教授担任此职。其任务是定期鉴定总体经济形势及其可以预见的发展,每年11月写成年度鉴定报告,除递交联邦总理外,还可公开发表。该委员会还向所有负责经济政策的主管机构和公众舆论提供咨询。

4.日本——自下而上的决策咨询机制

日本政府内部的决策咨询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政府系统内部自下而上的“禀议制”。日本政府决策体制的最大特点,是在政府系统内部采取传统的自下而上的“禀议制”方式。所谓“禀议制”,是指在决策时,先由基层主管单位提出设想,制订政策方案,逐级呈报,逐级审议,最后由最高决策者拍板定案的决策制度。采取“禀议制”决策的最大好处是发挥基层单位决策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政府系统内部设立的决策咨询机构——审议会。审议会是总理府或各省、厅根据省、厅设置法的有关规定或单项审议会的设置法而建立的,对某项事务进行调查审议的合议制机构,审议会的权限是根据总理大臣或主管大臣的咨询进行调查和审议,可以参与行政机关的决策,也可行使独立的调查权,或就此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由各省、厅的领导者决定是否采纳他们的决定和咨询。日本现有审议会212个,其中大部分与经济决策有关。据估计,日本政府各审议会的委员达6000余人。审议会的组织成员包括学术界、企业界、舆论界、群众团体以及离职的政府官员等各界知名人士。审议会委员由政府有关部门任命,除个别审议会设有专职委员外,绝大多数成员都是兼职的,任期一到两年。办事机构由政府有关部门的相应机关充当,委员人数一般约30人。审议会的成员与政府官员(指主管经济的事务次官、局长与课长)类似,几乎不受内阁交替的影响

[3]。这客观上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地方政府也设有类似的有关经济或其他问题决策的审议会。

5.韩国——高度集权与专家管理的决策机制

受当年军事独裁的政治体制影响,韩国政府决策的特点是:高度集权与专家管理。通过选拔高级知识分子进入政府,实行专家治国。1962年成立的经济企划院是韩国政府研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处理全国经济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其决策结构也是通过建立由专家、学者组成咨询机构等专家管理方式来实现的[4]。如“韩国开发研究院”、“韩国产业研究院”,他们既相对独立于政府,又受政府支持。政府决策层通过这些咨询机构广泛听取与吸收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和要求。

(二)国外发达国家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

国外发达国家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政府决策:

第一,通过出版著作、专题研究报告或定期专门刊物来提出外交政策思想和政策方案。

第二,通过为决策层输送人才来影响政府决策。

第三,举办研讨会、报告会或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内外的政界名流和著名专家学者到会发表演讲,交流思想观点,形成主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第四,通过教育公职人员和公众来影响外交政策。思想库赋予自身教育社会和公众的责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思想库把自己的政策思想逐渐灌输到决策人员的意识乃至行动中去。

第五,借助新闻媒体影响外交决策。通过媒体发表本机构人员的观点、意见和评论,是咨询机构发挥影响力的极重要的一条途径。

二、国内部分省市政府决策咨询机构[5]的设置和机制建设情况

(一)国内各省市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建设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部分省(区、市)政府为更好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各自特点,相继成立了专门决策咨询机构。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4个省市党委或政府设立了决策咨询机构或顾问组织,有15个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也设立了决策咨询机构。1983年,四川、北京、黑龙江等省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科技(专家)顾问团,作为省(市)党委、政府的高层次智囊机构。1985年,广东和辽宁等省市为充分发挥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在领导决策中的参谋智囊作用,分别成立了广东省政府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咨询组。1991年,陕西、浙江、安徽等省市纷纷组建决策(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2003-2004年,上海、山西、河北等省市也相继成立了决策咨询委员会,辽宁、四川、新疆则在全省市、县成了了相应机构,使全省决策咨询网络趋于完善。1989年,由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牵头成立了“全国部分省区市决策咨询工作联系网络”,目前,全国网络成员单位已发展到近50个,其中省级咨询机构有20个。该联系网络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年会和工作研讨会,为促进各地决策咨询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决策咨询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国内部分省市政府决策咨询机构机制建设情况

国内各省市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都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机制建设上给予了编制人员、财政经费和咨询渠道等方面的支持。

一是领导重视并分管咨询委工作。近年来,国内各省市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决策咨询助推科学决策的作用,通过领导重视和分管,激励和鞭策专家委员,不断加强自身“智库”建设。例如,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亲自参加咨询委的换届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并多次分别主持召开咨询委员座谈会,倾听意见建议,先后对咨询委的报告、《委员意见》和《咨询研究》做过大量批示,咨询委工作由省长吕祖善亲自分管。山西省政府连续5年将《政府工作报告》事先征询委员会意见。吉林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坚持重大问题先听取专家意见,如,每年全省党代会的报告都请专家进行预审议。

二是安排固定人员编制和预算经费。如,四川省21个市(州)中有17个设置了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13个市(州)决策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和人员,11个市(州)有固定预算经费。上海、广西和哈尔滨市分别每年安排800万元、700万元和320万元课题经费组织委员和专家力量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同时,广西决策咨询委员会现设有6名固定编制工作人员,哈尔滨市政府为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配置了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办公楼,为决策咨询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三是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各省市区决策咨询委员会通过建立决策层与专家委员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对决策咨询工作不断创新,取得良好效果。如,黑龙江省每年定期组织专家与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座谈与对话,使省领导与专家之间“零距离交流”。通过及时向委员们传达省委、省政府近期的工作部署,让委员们充分了解领导的决策需求,目的更明确,工作更实在。浙江省、吉林省每年都举行一次有省领导参加的全体专家会议,既给领导汇报上年工作,又听取省领导对新一年工作的意见,贴近领导的决策需求。

三、广东省政府科技决策咨询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广东省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概况

广东省政府重大科技决策咨询主要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询委”),咨询委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于1985年为实施科学技术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密切与科技人员联系而设立的全省最高层次的科技咨询机构,其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咨询委实行聘任制,设主任委员一名,由主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担任;委员由省政府聘请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和省直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每届任期三年,期满换届,可连聘连任。咨询委员会的活动经费由省政府给予安排,省科技厅具体负责管理使用。

各项活动由省科技厅负责提供工作条件。到目前为止,已成立了四届委员会。20多年来,咨询委围绕推进全省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咨询工作,积极为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决策和制定科技政策发挥参谋作用,为广东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广东省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机制建设中的问题

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咨询委在机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影响了专家委员为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决策服务作用的发挥。

一是缺乏规范性的决策咨询程序,未能全过程参与决策咨询。目前,我省咨询委委员主要通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提修改意见、参与规划编制的咨询论证等方式来实现对对策的咨询功能。由于缺乏规范性的决策咨询程序,离全过程参与决策咨询,真正发挥咨询委的作用还有距离。

二是决策咨询工作机制不健全,委员间、委员与决策者间缺乏互动。由于我省咨询委工作机制不健全,办公室的组织力量不足,一方面,未能在决策者与专家委员之间建立比较固定、快捷、顺畅的交流渠道,导致咨询研究和政府决策未能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委员未能及时把握决策者的决策需求,提供决策咨询的目标不明确,仅能通过承担项目和参与政策、规划的咨询论证等方式献言献策。其次,决策者对现有的咨询研究信息把握不全面,导致决策需求的咨询研究与专家已有的咨询研究成果间缺乏桥梁纽带。另一方面,委员会沟通交流平台未建立,委员间互动不够。我省咨询委委员是来自省内外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家。当前,委员会办公室未能建立起委员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平台,各委员多以各自的研究团队为主要力量,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进行选题研究,未能对省委、省政府关心的问题、关系民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当前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难点等及时进行共同探讨,共商良策,发挥团队的作用。

三是领导重视和激励不够,委员献言献策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一方面,由于领导对咨询委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我省咨询委未能全面参与决策咨询工作,无法形成大的影响力,导致委员献言献策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对咨询委委员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无法调动其献言献策的积极性。目前,我省咨询委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委员们做与不做、做好做坏一个样,委员的意见未能及时得到决策者的采纳,严重挫伤了委员们献言献策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完善广东省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重视

领导的重视对咨询委的机构建设和委员意见的质量和时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建议加大对咨询委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安排固定的课题研究经费和固定人员编制,为咨询委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二是加强决策者对委员建议意见的重视和采纳力度,对有建设性的建议给予领导批示。

(二)完善组织机制

一是通过制定规范性的决策咨询程序,鼓励和规范委员们全过程参与我省政府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工作。二是建立联络员工作制度。通过联络员加强各委员间、及委员与各部门决策者间的联系、协作和信息沟通,不定期组织专题学习、考察、调研等活动,搭建专家与政府间的交流平台,同时,增强咨询研究的深度,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三)建立学习制度

建立稳定的委员学习制度,包括委员集中学习新形势和政府决策动向,以及委员间的互相探讨学习。广东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即将成立,新一届的咨询委委员来自省内外各个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大部分新委员对咨询委的工作需要有一个逐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应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向委员介绍咨询委的沿革、工作特点和要求、参与决策咨询的方法等,使委员们能够尽快进入角色。

(四)建立通畅的建议报送渠道

通过《科技决策参考》、和《决策咨询通讯》等载体,定期及时向省委、省政府等决策部门报送委员的建议,并每年编制一册《广东科技决策咨询专辑报告》,将委员们的意见汇编成册。

(五)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创新机制抓督查 助推决策促落实 篇5

今年以来,台前县以持续开展

“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出实招、抓落实、求实效上,积极探索督查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形成了层次分明、责任明确、上下联动的大督查工作格局,强力推进了富裕和谐美丽新台前建设步伐。

一、强化责任,创新督查方式

督促检查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环节,我们注重督查方式的创新,从领导着手,增强督查工作的权威性,对决策落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成立组织,提高督查层次。围绕促进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的落实,我们建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台前县督查工作领导小组

(台文〔2011〕72号),形成了县级领导抓督查、抓落实的责任制,按照分工要求,将督查任务分解细化,逐一落实到每位县级领导身上,使每一位领导同志既担当起了指挥员、调度员的角色,又担当起了巡视员、督查员的角色,从而把县级领导抓落实的工作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领导带头,实施现场督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既做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抓决策落实的宏观指导,又经常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督促检查落实情况,今年以来,县领导现场办公 50余次,及时协调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组织县四大班子领导每季度开展 1次集体督查调研,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点评协调解决,助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建立台账,助推决策促落实

加强运行管理。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在年初对县委全会、经济工作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会议上确定的重点工作、重要部署进行责任分解,建立了台前县综合工作台账,用台账推进工作,逐步建立工作主办制、逐级负责制、限期办结制、跟踪督办制、协调联动制、媒体互动制等各项督查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台账式管理长效机制,对纳入台账的重要决策事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按月汇总,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向领导反馈台账进展情况,跟踪问效,增强了各单位“一把手”抓落实的责任心,形成了“领导抓、抓领导”的督查工作运行

机制。

二、突出重点,创新督查内容

为确保督查实效,我们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城乡建设综合提升工程、农业农村等全县重点工作,围绕羽绒、化工、汽车配件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七大主导产业,围绕群众关心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热点问题抓督查。一是突出重点督大事。对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和落实要求,细化任务分解,落实到岗位、人头,具体到时限,分阶段开展督查。今年以来,对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农业农村、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乡建设综合提升工程等重点工作,打破“年初建账、年终查账、年底交账”的督查常规,建立县级领导包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责任制,实行月督查、月通报,通过抓一个个具体工作,解决好一个个具体问题,始终保持对全县重

点工作的强大推动力。同时,紧贴县委、县政府阶段性工作部署,围绕城中村改造、片区开发、业务用房、农业农村五项重点工作、城乡建设综合提升工程等工作开展专项督查,今年以来,共开展阶段性重点工作督查 30余次,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突出优势督特色。结合台前实际,在全县筛选了化工、羽绒服装、机动车配件、橡胶、食品、造纸彩印包装、物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七大重点产业,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台前县重点产业领导小组的通知》(台文〔2011〕66号),明确每个产业由一名县委常委牵头,主要负责联系、协调和督促、指导七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及时协调解决产业规划、产业发展、产业招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推进重点产业的培育壮大,更好的发挥产业集群、产业配套效应,带动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突出载体督推进。产业集聚区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是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的主战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好坏、快慢直接影响我县

“工业强县”的进程。我们紧紧围绕这一载体,继续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细化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台账,按照时间节点抓督导推进,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产业集聚区建设顺利实施。截止目前,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 32.1亿元,入驻企业59个,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四是突出热点督难事。本着抓大事、顾小事、破难事的原则,切实抓住那些潜在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探寻有效方法,督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为群众排忧解难。今年以来,我们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督促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与山东毗邻地区“联防、联调、联治”工作,及时妥善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 20余起,促进了豫鲁边界的和谐稳定。

三、加大力度,创新督查方法

督查的效果取决于督查的力度,督查的力度有赖于方法的改进。近年来,我们积极改进督查方法,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联合督查。对全局性工作以及落实难度较大的重点、难点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变党委督查部门的“单兵”督查为党政部门联合的“兵团”作战,避免了重复督查,降低了督查成本,缩短了督查周期,提高了督查实效,形成了较强的督查合力。如今年 10月份,为加快推进县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和城乡建设综合提升工程推进,县委督查室联合县政府督查室,深入实地对产业集聚区项目逐个督导,及时把督导情况通过《台前督查》的形式向领导反馈,强力推进了洽谈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收益,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一线督查。工作的落实,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为此,我们积极推行一线督查,即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业绩在一线创造,经验在一线总结,问题在一线解决,变在办公室坐镇指挥为针对问题在一线调度,确保重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舆论督查。一方面,利用电视台大力宣传真抓实干的先进典型,正面引导,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将督查结果公开,接受舆论监

督,既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又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压力和责任感,确保了各项工作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今年 10月份,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联合县广播电视台开展了对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和城乡建设综合提升工程进行电视督查访谈,访谈对象为各乡镇、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访谈内容为今年以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采取的主要措施,并将访谈内容在台前县新闻联播黄金时段播放,切实把工作置于领导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强力推进了集聚区建设和城乡建设综合提升工程进展。四是暗访督查。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督查部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暗访活动,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如针对全市“工作日中午不饮酒”的硬性规定,组成了由县委督查室牵头,县纪委、公安、宣教、广电等部门参与的督查组,定期不定期的到山东阳谷、梁山等周边县区酒店进行明查暗访,有效地促进了该项工作的落实。五是调研督查。在为领导提供全面、客观、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的同时,我们注重从深层次上考虑问题,对制约工作进展的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督查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向领导及有关部门进行反馈,为领导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我们深入每个村进行督查调研,找出了存在进展不平衡、赔付比例不统一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定政策、作决策提供了直接依据。六是问责督查。我们注重加强对各单位、各部门落实上级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及全县重点工作推进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作推进较快、效果明显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

表彰,对未按时间节点正常推进的严格实施问责。这种督查与问责联动的做法,形成了工作推进和干部素质提高的“双动力”,全市上下精神状态明显转变,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执行力显著增强,有力促进了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推进和落实。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

文化广角“领导无知识,越有权力越可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包含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就大大拓展了学习就是学文化、就是读书的传统认识。而实现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都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面临的新课题。

党员干部要做好工作,更要搞好理论武装,最根本的是要端正学习目的。如果领导讲的话,下级不认同、群众不买账,不是藐视领导的职位和权威,而是因为领导不具备让他们信服的品格、知识和能力。领导的无能,从最根本上源自无知。群众对领导干部在知识上的要求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当有的领导干部在讲话中暴露出常识破绽,被群众当作笑话流传时,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形象,还有人们对党组织的信赖感。这里有一种说法,就是“领导干部的行为不端,越有‘精神’越可怕;领导无知识,越有权力越可怕。”

校务公开决策机制 篇6

农村信用社兴衰成败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体制上、硬件上目前还暂时无法与其他金融机构相竞争,但是在自身管理和对项目投资行为上的分析、决策如果再出现失误,那么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经营风险和损失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农村信用社在改革期间加快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分析、决策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分析、决策的现状

(一)缺乏相应的分析、决策机构和组织。农村信用社所设科室普遍是以业务经营为主而设立的,没有专门为管理层提供研究、分析的机构和组织,也没有相应的决策管理组织。管理层需要进行决策时,往往是按照决策项目的内容,由与之相关科室或部门提供相应的报告、资料作为管理层进行决策的依据。

(二)内部民主集中制式的决策。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决策体制基本上是按照内部管理班子讨论研究进行决策的。经营方案、重大事项极少经过社员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决策,而由内部管理者对决策方案、决策项目,按照自身需要和自己的思维理解、判断,进行表决,最后形成“比较统一”的集体讨论研究结果,由一把手拍板定案,属于群体决策下的民主集中制式的决策机制。

(三)按照管理者的经验进行决策。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来自本系统,都是在农村信用社工作几十年或者长期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老农信干部担任,有着比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仍然主要是贷款业务为主。就贷款发放而言,虽然破除了过去的“一支笔”的贷款方式,制定了贷款管理权限制度,实行审贷小组或审贷委员会,但是实际在贷款发放过程中,特别是大额贷款的审批中,对发放对象的信用程度,行业趋势、产品销路、市场竞争力、发展走向,申请人的道德、管理能力等情况的分析,基层大多数信贷员并没有给决策者提供一个科学、详细、完整的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而是根据自己多年的贷款经验,编写模式化的调查报告进行上报,管理者则是凭借以往的老实战经验进行研究、判断和决策的。

(四)完全按照上级布置要求进行决策。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在经营上还是内部管理上,都是全盘硬性按照上级要求、规定布置各项工作和 “一切照办”式决策。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域广阔,网点分散,各地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往往在贯彻执行上级布置的工作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不适合本地区或本部门的情况和问题,完全按照上级布置要求去决策,虽然不会犯错误和受到上级的批评,但是必然会打乱正常的经营管理和影响信用社自身的全盘经营计划和自主性的决策。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分析、决策存在的问题

(一)对分析机制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当前农村信用社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分析机构,而农村信用社管理层对设立分析机构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忽视了分析机制在农村信用社决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项目小、项目多、投入小、风险小,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精力进行分析论证。因此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中,无论在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内部管理、项目投资等分析决策中,都缺乏相应的、必要的、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分析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造成在决策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隐患。

(二)项目决策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分析。农村信用社在重大项目和对企业进行贷款决策时,所提供的调查分析报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以贷款方面为例,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时,贷前调查报告没有从行业趋势、产品周期、内部管理、风险状况、中长期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所提供的调查报告缺乏详细、严谨、周密、科学的分析、分析,而是内容简单雷同、模式化、有的分析甚至只有一两句话,而管理者基本上只是按照信贷员的提供的贷前调查进行决策的。例如某信用社对一家造纸行业进行贷款,原有贷款存量已达1040万元,而今年初又对该企业发放60万元,所提供的贷前调查报告和该企业的贷款申请内容几乎一样,报告的最后结论是“该企业实力雄厚,不会出现风险”,这样的报告通过层层审批最后得到实施。如果该企业排污达不到环保标准和要求,那么该企业就会很快跨掉,信用社投入的资金也会随之化为乌有。类似这样的调查报告模式,在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决策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偏差或错误,继而带来的将是风险的存在和发生。

(三)项目决策缺乏对宏观经济形势趋势的判断。农村信用社由于没有专门的分析机构和缺乏素质较高的分析人员,管理层在经营管理和

决策中,普遍存在信息不畅、视野狭窄,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判断极容易出现偏差性和滞后性,继而带来了经营和管理上的风险。例如国家对小水泥、小造纸、小钢铁、小煤窑、小铝业等限制行业的投资在早几年前就发出了风险预警,提示不要盲目对其进行投资。我们知道与宏观经济政策逆向而动的行为,最后吃亏的总是自己。但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对此反映迟钝或由于局部

利益所驱动,对限制性行业不但不压缩贷款,反而增加投资,等到国家强制性压缩或关闭此类企业的时候,信用社的贷款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缺乏中长期分析发展规划。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值改革时期,在经营管理中变数较大,现有的分析、决策都是跟着现状走。中途不得不对目标进行经常性的调整来,继而形成经营管理决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自主性的局面。但如何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中长期发展趋势、同业竞争方向、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高科技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应用等方面,农村信用社普遍处于空白、缺乏和滞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和农村信用社管理层的任职期限有关,管理者注重的是任期内的目标,维持现状,造成中长期分析规划难以形成。二是对分析、论证的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了中长期发展分析规划的制定。三是现有的人员素质还不能满足制定分析规划的需要。

(五)决策负责机制没有建立。目前农村信用社决策的制定大部分没有分析论证方法的选择,普遍采用民主集中决策形式或一把手拍板形式来代替科学分析论证。许多决策者经常喜欢用拍胸膛,打保票代替全面的决策分析论证;使决策的制定缺乏程序分析论证和实施详细记录,导致决策责任不清,出现决策失误没有具体的人为之承担责任,不能明确地确定责任人,形成出现问题时,谁都负责,谁都不会负责的局面。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对分析机制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农村信用社许多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决策层对分析机制认识的不到位和重视程度不够所造成的。对此,农村信用社决策层要将建立健全分析机制作为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首先是认识分析机制的在管理经营中重要性和作用,无论决策者、员工都要对此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重视,把分析论证当作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屏障。其次对有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分析基本技能,学会分析和提供分析报告,减少以主观愿望而形成的报告,为决策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对分析人员的待遇要高于其他部门,考核按照分析报告给决策结果形成的绩效大小来决定。

(二)建立相应的分析机制。农村信用社无论管理和经营都要尽快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规范管理操作行为。要防范和杜绝决策出现风险,就必须建立和建全分析机制,成立相应的分析机构和组织,负责对农村信用社各类重大项目、投资、决策进行论证分析。一是建立项目风险评价分析制度。规范分析评价制度,实行逐级负责项目评价分析,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二是注重信息收集。对项目投资对象、本行业、同行业、其他金融机构等对手和对象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把竞争对手的经营管理业绩和能力与己进行分析比较,可以促使改善自己的管理和业绩。通过对竞争对手一些重大经营活动的记录,可以分析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的态势和在竞争中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和反应。尽可能掌握对方的经营管理动向及其可能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形成规范、严谨、科学的分析报告,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同时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做到知彼知己,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竞争优势。三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部门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随时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动和趋势,并预测政府的政策走向,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避免因政策变化而引起的政策性风险。四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有稳定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预期发展目标,分析部门要按照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状况和未来形势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要符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要跨越决策层的任期,以避免决策层在任期内的短期行为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风险隐患。

(三)加快农村信用社决策体系建设。逐步改变重大决策由农村信用社内部社员来实现的模式,构建和完善重大决策由“三会”决定的管理模式。决策体系要分层次,充分授权,使得每一个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由基层信用社对决策项目进行论证,论证报告完后交联社有关科室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最后提交理董事会进行审批决策,必要时可以聘请决策方面的顾问参与决策。一是要提高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在外部要让外部社员知道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状况,使其积极参加信用社的决策管理,发挥外部社员的参与意识和作用。二是对内要让基层信用社人员参与分析论证,实行一定的分权、授权,使决策管理系统层次分明、责权分明,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也有利于政令畅通,指挥有力,管理效率提高。三是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职能,管理层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权限进行分析、决策,避免日后产生后遗症。四是建立农村信用社内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组织壁垒,做到信息相互沟通、共享,确保各个职能部门分析决策的有效性、准确性。

优化政府危机决策机制的若干策略 篇7

一、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 增加决策理性比重

所谓危机预警机制, 是指“在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 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进行严密监测, 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合理科学的估计, 依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决策警报, 促使其进行决策的一套运行体系”。通过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危机事件的各种诱因及其发展变化, 把危机事件控制、消除在萌芽阶段。

二、提高决策者素质,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和价值取向

1. 提高最高决策者的素质,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和价值取向。

(1) 严把公务员入口, 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 在源头上保证政府人员的基本素质。 (2) 严格执行公务员法,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培训。

2. 提高参与决策成员的整体素质, 发挥整体效能。

首先, 参与危机决策的成员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修养, 对事件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其次, 成员要具有合作精神、协作意识, 以大局为重, 互通信息。再次, 成员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要敢于发言, 阐述自己的见解, 为最高决策者开拓思路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 增加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完善性。

三、强化危机决策模式的选择机制, 保证危机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和准确性

决策模式是指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或做出决定时所依循的程序、框架和范式。对决策模式的选择, 关系到所做出决策的及时性、可行性和准确性, 直接影响着决策实施的速度和质量。

强化危机决策模式的选择机制就是要建立完备的危机决策模式库, 收集相关的决策模式理论, 分析每一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条件, 并把决策模式的适用性与现实社会中各种危机事件的预测情况和实践总结情况相对照, 得出匹配度较高的模式———危机对应表, 进而在危机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优化决策组织结构, 保证决策快速、高效

1. 建立统一常设的危机决策中枢机构。

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危机决策中枢机构在危机管理中的统领地位, 保证其绝对的领导权、指挥权、调配权。这有利于高度综合协调危机管理中各相关部门, 整合有限资源, 发挥整体优势, 确保危机决策快速出台, 确保危机决策的权威性。

2. 完善信息机构, 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汇总及交流与反馈。

3. 充分发挥咨询机构的作用, 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1) 政府要给各种咨询机构提供广阔的空间, 支持其独立发展。 (2) 政府要建立专家库, 汇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以便在危急时刻能快速联系到专家, 寻求专家的帮助。 (3) 政府要保证专家的独立性空间, 使专家可以畅所欲言, 为决策提供不同见地的见解。 (4) 决策者要坚持自身的职责, 不能放弃抉择的权力, 不能让专家代替决策。

4. 健全监督机构的配置,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监督机

构独立的法律地位, 确保监督的独立性、有效性, 保证决策的正确取向;促进监控主体的多元化, 保证监控的全面性、有效性、决策的合法性;加强监控主客体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信息的传达和及时反馈, 为决策者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5. 确保决策组织的物质技术支持。

在决策组织中要优先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比如各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运筹学、规划论、对策论、系统分析等决策技术和方法, 提高决策的理性化水平。

五、建立沟通平台, 激励全社会参与危机决策

1. 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中心。

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中心, 由权威决策者之一担任信息发布员, 定时面向全社会公布信息, 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促使全社会思想一致、认识一致, 共同抵御危机。

2. 运用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收集民众、各类组织的反馈信息。

3. 充分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经济决策机制分析 篇8

关键词:经济决策;地方政府;提升

一、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权力来源

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从契约的角度阐述了政府的来源,人民将权力委托给统治者。另一位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洛克提出,天赋人权理论,认为个人自然权利是天赋的,是与生俱来的。人民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力,政府的形成基础是人人都同意并订立社会契约,那么政府必然要保护人的这种自由状态。卢梭则从社会契约论推演出人民主权论,从天赋人权的角度得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是建立在人人自由平等的社会契约之上的,每个人的权力都是由社会契约所给予的,国家、政府都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人。无论从上述哪个理论阐述,都证明了一个真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形成是基于人民权力的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的智慧,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为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提供了科学证据。

地方政府权力是由人民委托的,是一种公共权力。地方政府权力直接来自人民代表大会,它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着人民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所以政府的权力归根结底源自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赋予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所有的权力。为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监督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

二、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履行路径

政府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人员,在其管辖范围职责范围内,根据国家所赋予的职权,依法处理行政事务而做出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年度计划以及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大措施。政府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及政府所发布的行政决议与指示都属于政府的决策范围。政府行政机关是政府决策的主体,行政管理的程序是决策的过程,行政管理职能是其职责,国家公共事务是决策事项。

决策是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并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地方政府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力来管理当地的公共事务。因此,决策贯穿于地方经济活动管理的全过程,处于核心地位,对地方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约束主体

政府决策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约束主体即对政府决策的监督主体,人民群众、媒体、民主党派是除政府自我监督之外的重要监督主体。不同的监督主体对政府经济决策监督的影响是不同的。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社会事务的管理。这就决定人民全中有权对政府经济决策进行监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发挥对决策的监督作用,政府漠视群众意见也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应该提高人民的决策监督意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其次完善公民的监督制度,如信访制度等,认真对待人民群众提出的批评、建议。

在西方国家,很多学者认为舆论监督与立法,执法,司法同样重要,被当做现代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可见舆论监督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获取信息,来了解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舆论在监督政府工作和政府决策的制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应该允许新闻媒体对政府决策工作的及时报道,对失误决策曝光,提出与决策相关的批评和建议,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加强自身改革,杜绝新闻腐败,以客观、独立、严谨的态度传播信息,树立新闻媒体的良好形象。在媒体舆论的压力下,有助于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制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经济决策。

民主党派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并且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说明民主党派能够对政府经济决策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出更加专业、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制定出更科学的决策,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经济决策能力。但是民主党派的监督缺乏法律保护,没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容易使民主党派监督流于形式。因此需要从法律上保证民主党派的权力与职能。

四、地方政府经济决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违规、违纪、违法决策。由于地方政府做出的经济决策事关众多经济活动项目,往往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一些政府领导干部无视国家、全局的利益,而是以部门利益或者个人私利为中心,滥用职权,做出明显违反法纪、法规的决策。第二、缺乏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基层民主与公众参与也多流于形式,公众参与更高层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机会还受到各种限制。甚至有些决策者把自己凌驾于公众之上、组织之上, 缺乏民主,独断专行,在决策时一个人拍板说了算。第三、缺乏决策原则﹑程序和监督制约。没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就难以形成科学决策,缺乏有效的决策监督,就容易导致失误决策的出现而无人被追究责任,损害人民的利益。目前决策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规范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科学化决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常,王睿,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上一篇:小学学生三年级评语下一篇:职业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