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公开(通用12篇)
校务公开 篇1
摘要:校务公开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工作开展需要优良的环境支持, 并且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校务公开的质量。在构成校务公开环境的诸因素中, 思想认识因素、政策保障因素、体制与机构保障因素、操作方法因素以及与其他工作的整合等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对几个要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完善各要素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指出只有将这几方面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构成优秀的校务公开环境。
关键词:校务公开,高校民主管理,环境
高等学校的校务公开是伴随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出现应运而成的, 是高等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加快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廉政建设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校务公开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 存在与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 都需要有适宜的环境支持。因此有必要对构成校务公开环境的要素进行分析,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去伪存真, 使其能够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思想认识因素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指南, 为行动提供源动力, 为工作指明方向。开展校务公开工作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 要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必须思想认识到位。
首先, 要提高全员思想认识, 为校务公开工作的正常推进提供最广阔的土壤。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 校务公开是主人管理学校的一种有效形式, 教职工应该对校务公开的重要性有根本性的认识。通过宣传发动, 一方面, 让教职工明确自己在校务公开和整个民主管理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每一位教职工在校务公开工作中应该充当的角色;另一方面, 唤起全体教职工主人翁意识, 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学校是我家”、“校兴我荣, 校衰我辱”的思想, 让大家积极参与到校务公开工作中, 为校务公开工作正常推进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 要重点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 为校务公开工作的正常推进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保证工作的方向性, 才能有畅通的政策渠道, 工作才能常抓不懈。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推进校务公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具体形式, 是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指导思想, 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 是实现“依法治校, 民主治校”目标在工作实践中的有效措施, 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了, 工作的方向性有了保障, 校务公开工作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政策保障因素
政策保障为环境提供最基本的规范, 使行动有序, 结果有效。邓小平同志讲“制度建设更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校务公开作为一种特定的民主活动, 需要有相应的条例、规则来规范, 以保证整个工作运行时的可操作性和有序性。
校务公开工作在整个推进过程中要采取逐步推进、区别对待的方针。在准备阶段, 学校党委要出台面向全校的整体工作方案。其中要包括工作的时间推进、领导小组的组成、校务公开实施细则和校务公开监督工作实施细则, 同时对各院、处的院务、处务公开工作进行明确规定, 各院、处根据学校的校务公开实施细则,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 确保政策的上下连续性。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解决好向谁公开、公开什么内容的问题。对公开的组织领导、公开的方式和公开的渠道及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 保证校务公开工作的实践操作性。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以科学发展的原则, 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政策进行完善, 使校务公开工作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把校务公开工作引向深入和持久。
三、体制与机构保障因素
体制与机构保障为环境内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管理和分工, 保证各环节协调运转。校务公开体制与机构保障因素应明确该环境中的活动由谁领导, 如何领导, 由谁监督, 如何监督及各要素之间如何协调运转的问题。
首先, 要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成立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校务公开的领导、组织、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或校长担任, 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分管教代会的党委副书记或分管行政的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教代会委派的人员和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工会、纪检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行政组织落实, 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办, 负责校务公开的日常性工作。
其次, 要确定高效的运行机制。在高校范围内的校务公开工作主要是两个层面的工作, 一个层面是面对全校的具有全局性的工作;另一个层面是各个院、处对本单位内部的事务的公开, 即院务、处务公开。这两个层面的工作均在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协调下开展。校务公开工作办公室在领导的同时, 对需要进行公开的部门的公开工作进行督办。在确定校务公开的范围时应根据公开内容的具体情况规定相应的公开范围, 安排不同的公开形式。如对涉及到学校发展和全体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应面向全校教职工公开, 对涉及到某一个专业或个别管理领域的事项应该在与该项工作相关的部门公开。也就是说, 在制定工作体制及组建工作机构时应考虑到在公开实际操作时要有区别地分层次公开。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对各院 (处) 的公开内容进行规定, 对各院 (处) 指定的校务公开条例进行审定。
再次, 要构筑有力的监督保障体系。在建立校务公开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 为实现校务公开工作的高效运行, 确保校务公开工作健康发展, 应该设立校务公开工作监督委员会, 该委员会由工会和纪检监察部门组成, 工会为主任单位, 监督和检查校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情况, 对没有严格遵照实施细则开展工作的单位及时提出批评, 限期整改;定期对各单位的校务公开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校务公开监督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工会, 具体负责监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四、操作方法因素
在制定校务公开操作方法时, 首先要考虑三个结合:即构建主渠道与借用多渠道的结合;重点公开与普遍公开的结合;主体化公开与基层性公开的结合。实现了这三个结合, 就确立了校务公开的基本框架, 才能为教职工参与监督提供有效平台。
构建主渠道与借用多渠道就是以作为高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基本形式的教代会为实行校务公开的基本载体, 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主渠道作用, 不断补充和丰富教代会的工作内容, 拓宽教代会的工作领域, 强化教代会参与管理和监督的职能。积极探索发挥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在教代会闭会期间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的职能, 定期召开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会议, 尽量发挥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下设专门委员会的作用, 使民主渠道更为通畅。同时可以采取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 (如定期出版校务公开情况通报、建立校务公开网页、公开公示栏) 等形式, 或是设定专门的校务公开信息员、校长接待日、校务公开热线等形式共同发挥作用, 将学校方方面面的事情向教职工公开, 接受教职工的监督, 推动校务公开工作协调发展。
重点公开与普遍公开是指在校务公开工作中要坚持把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 将校务公开与增强服务意识、推进优良处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办事制度的普遍公开, 增强办事过程的透明度, 建立方便群众的服务机制和简洁高效的办事机制。就公开的对象而言, 可以考虑分层次的办法。绝大多数事情可以面向全体教职工进行普遍公开。一些关系学校发展不便于向社会公开的重大问题, 可以考虑采用在部分职工中公开, 如可以在中层干部会或个别职能部门负责人当中以口头汇报形式公开。通过重点与普遍的有机结合可以确保校务公开的原则性。
主体化的公开与基层性的公开是指学校一级的校务公开和学院、处的二级校务公开同时进行。使全校的事情, 不管是宏观发展大事还是具体一个院、处的相对微观琐事都要向教职工公开, 实现在不同层次上的立体式公开形式, 扫除公开的死角, 确保和维护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与其他工作的整合
校务公开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正常推进要依托于与其他工作的结合, 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 而是通过寻找工作上的不同角度, 使学校的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产生的效果是任何单一的管理形式无法比拟的。如与教代会制度的结合, 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 既拓宽了校务公开的工作渠道, 同时又丰富了教代会的内涵;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结合起来, 又成为从源头遏制腐败的“阳光工程”;与优化职能部门工作结合起来, 拓宽了公开的渠道, 增强了职能部门工作的透明度, 提高了服务意识。有人把校务公开工作视为学校管理的“一把手”工程, 这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校务公开工作开展得好, 可以较容易地理顺干群关系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带动全局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以上就构成校务公开广义环境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校务公开工作只有在这些重要的环境因素都保持在优良的状态时, 才能在高校民主管理工作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成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 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海庆, 张海成, 韩玉德.推进校务公开构建和谐校园[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 (4) .
[2]姚继斋.我校深化校务公开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与经济, 2007, (9) .
[3]黄华英.依法治校的内涵与途径[J].湖南教育, 2005, (12) .
校务公开 篇2
根据区教委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园民主管理和依法治园的进程,完善监督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密切党群关系,努力开创一个明园情、知园事、监园政、兴园业的政治局面,特制定本制度:
一、园务公开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成立园务公开领导小组,由工会主席任组长,园考核小组成员任组员。负责组织实施园务公开工作,处理、公布校务公开的有关信息。
二、园务公开的内容
(1)幼儿园每年重点发展的情况;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难点;每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教职工和社会关心的热点。
(2)财务方面 :向幼儿收费的项目与标准;经费的预、决算;财务账目;基建项目的招投标及决算;大宗物品的采购办法与结果。
(3)人事方面:教职工聘任方案和结果;教职工需求信息;教职工调配政策、程序和结果;中层干部的任命;各类领导小组建立和成员的任职。
(4)考评方面: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职工评比的名额、范围、程序、条件和结果;各类职称评审的条件、指标、程序和结果;绩效工资和学年奖的考评结果及分发。
(5)其他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敏感性的校务。
三、园务公开的形式
1、基本形式和主渠道:全体教职工会议、班组长会
2、辅助形式:公示栏和各种类型的座谈会
四、公开范围
党员、行政人员、教职工、全体家长等。
五、公开形式
口头通报、公示、书面通报等。
六、园务公开工作的要求
试论校务公开与预防高校腐败 篇3
关键词:高校;反腐倡廉;校务公开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目的是构建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校务公开是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权力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的有效措施,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校务公开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对高校提高反腐倡廉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防腐败是高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高校迅速发展,其基本建设、招生规模、资金投入等都在以几倍甚至数十倍的速度增长。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令社会广泛关注的腐败现象,基建、采购、招生成了高校腐败的高发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预防腐败就成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一,从高校的地位上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地,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地、先进文化的产生地、精神文明的辐射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地,高校从源头防治腐败对于整个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从源头把防治腐败工作做好了,将对整个社会从源头防治腐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全社会反腐败斗争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从源头防治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本身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高校从源头防治腐败有着更特殊、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从培养人、教育人的职责上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建立和健全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的反腐败体系中,教育位居首位。教育是从思想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最佳途径。位居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出现腐败行为,其根源离不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动摇。而一个人思想的堕落是一个过程,追本溯源,与其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反腐败教育是源头。当前,一些学生“重学术轻道德”,缺乏对理想信念和道德的追求;一些学生不思进取,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一些学生追求高标准的物质生活,羡慕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对无私奉献嗤之以鼻;一些学生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给老师送礼;甚至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了对腐败的容忍、羡慕和期望的心理等。这其中虽然多数是违纪性的、非物质性的、个体性的现象,是“思想上的腐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腐败,但权力腐败总是和思想腐败紧密联系的。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对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面对各种诱惑埋下隐患。因此,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腐败的本质,养成诚信正直、遵纪守法的廉洁自律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
第三,从促进学校发展上讲,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增强民主管理以及发扬师生员工主人翁精神的有效途径。要把学校办好,就要依靠全校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人人都有义务和权利。高校中出现的各类腐败现象,最终损害的都是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因此他们具有较高的反腐败积极性。他们在揭露腐败现象、监督各级领导干部方面具有广泛的、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反腐败的基本力量。通过校务公开、教代会、座谈会等各种形式,让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能够有效地遏制腐败,为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暗箱操作是高校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
腐败是利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私利,简而言之就是以权谋利。高校腐败现象是指高校有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人权、财权、物权等公共权力,搞权钱交易,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近年来,高校自主权的增大带来了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权力的增大,然而对这些权力的制约机制却没有有效地跟进,致使腐败行为屡屡发生。归纳高校腐败案件产生的特点可以看出,腐败现象与权力的使用缺乏监督有着必然关系,与暗箱操作有着直接联系。
权力内在地存在着一种蜕变的机制,它的不平等性和可交换性以及能够增值的特点,使得任何权力只要不加以限制,都有可能被扩张而滥加使用,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发生腐败。高校出现的违纪违法案件,大都是权力失去有效监督,相关领导利用职务的一次或几次决策权、管理权或检查权,暗箱操作,为自己谋取本属于学校或公共的利益。当然,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种腐败现象发生的背后,我们都不难发现有各种因素或力量的存在,主要是主体、客体、环境和制度诸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如果说主体因素是腐败现象发生的基础因素,客体是腐败现象发生的必备条件,那么环境则是腐败现象发生的必备条件。廉洁清明的风气和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能够防范、遏制拥有权力者的贪欲或腐败倾向以及客体寻租行为的实现,而不好的环境、制度不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缺失,就会让贪欲者有机可乘,进行暗箱操作,钱权交易,使得大面积腐败现象的发生具有某种必然性。
在高校腐败案件中,腐败现象发生的“重灾区”往往存在着高度垄断、信息不透明的状况,现有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成了“走过场”。 在招生过程中,有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违反相关规定,利用“点录”“定向招生”等方式钻空子,通过“特批录取”“降分录取”“关照录取”等渠道暗中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考生录取,并借机大肆收敛钱财或乱收费,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在基建工程中,一些项目名为公开招标,实则暗箱操作,规避投标程序,违规指定承包商或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当事人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制度漏洞,利用各种机会给行贿者提供特权或促成签订合同。在项目申报阶段,为促成某供应商中标,指定品牌或限定特殊规则变相指定品牌,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争。在项目评标阶段,为了有利于某供应商,指定只有该供应商才能满足的技术细节来排斥竞争对手,尽管有时候这种细节要求是无关紧要的。在项目验收阶段,有些供应商为了利益最大化,在中标后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比合同要求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在相关人员的保护或默许之下更改合同,而验收人员却为之开“绿灯”,损害了公共利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招生、基建、采购腐败行为的发生与权力的使用和运行缺乏监督、权力过于集中密不可分。腐败分子利用制度和工作程序上的漏洞暗箱操作,用看似合理的外衣伪装自己的腐败行为,钱权交易,谋取不法利益,给学校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要铲除腐败现象首先要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实施“阳光工程”特别是要将重点岗位和关键人员工作中的管理权限、办事依据、办事标准、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向师生公开,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堵住腐败滋生的漏洞。
三、校务公开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措施
校务公开是指把事关教职工和学生利益、愿望的各类校务事项公开,接受民主监督、群众监督。问卷调查显示,高校57.42%的人员认为校务公开对学校反腐倡廉建设作用很大,40.83%的人员认为校务公开对反腐倡廉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校务公开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保障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的必然要求,是形成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重要措施,是从源头防止腐败的根本方法,是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长效机制。
首先,校务公开对腐败行为的发生具有治本的作用。权力过分集中,领导干部自己说了算,个人决定重大事项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没有制约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已成为无须证明的社会公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制约滥用职权行为的制度体系。扩大民主监督的范围和渠道,积极开展校务公开等行之有效的群众监督制度是从权力制约上惩治腐败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校务公开将学校的权力运行和行政行为公开透明,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创建“不能为”的长效监督机制,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等行为的发生。校务公开对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密切高校党群、干群关系和强化教职工主人翁意识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高校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
其次,校务公开对腐败案件的发生具有防范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从根本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高校加强从源头预防腐败和治理腐败,要把监督的重点由“事后追查惩处”向“事前、事中防范”转变,强调关口前移,搞好事前监督、事中监督特别是对学校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前期操作提前进行监督,把腐败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校务公开是最有效的前置监督措施。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多发生在人、财、物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的部门以及基建、采购、招生等关键岗位,这与管理中疏于监督防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加大对重点岗位和关键人员的监控力度,通过校务公开将其工作中的管理权限、办事依据、办事标准、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向公众公开,广泛接受监督。
最后,校务公开对权力的运行具有监督作用。暗箱操作是腐败分子以权谋私的惯用伎俩,“阳光工程”是最好的防腐剂。建立权力运行的透明机制,克服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主观性、隐蔽性,是高校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的重要保障。校务公开的实质就是将学校管理权力透明化,使之时刻置于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只有推行校务公开,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有效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近年来,由于在招生工作中实行了“阳光招生”,接受社会监督,避免了暗箱操作,招生腐败问题就大幅度下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所以说,营造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环境是权力受到有效制衡的必经环节。推进校务公开,坚持将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涉及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教职员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容易滋生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消极腐败问题的事项公开,增加各项工作透明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暗箱操作和少数人说了算,防止腐败的发生。
由此看来,实行校务公开不仅是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办学积极性,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问题,更是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高校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反腐倡廉、改革发展和办好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度,不断提高对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认识,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不断扩大校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
参考文献:
[1]胡明明.浅谈高校容易产生商业贿赂的环节和治理[J].网络财富,2008,(6).
[2]王慧青.高校采购过程中职务犯罪的预防[J].中国政府采购,2007,(5).
[3]刘瑞华,刘望洲.高校反腐中的前置监督与校务公开[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4]马雪梅.反腐败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问题[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校务公开 篇4
一校务公开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一种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依法治校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职工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实行校务公开,是对法律规定的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力的具体落实,是保证和维护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实践。
实行校务公开也是学校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实行校务公开,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学校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校务公开工作的困境
1传统管理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干部和普通教职员工的关系常被理解为官民关系。在校务公开的推行中,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有的领导层认为,传统的少数人决策的工作方式拍板快,效率高,而实行“校务公开”程序繁琐,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影响安全稳定;对于广大的教职员工而言,受传统文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影响,认为学校决策是领导的事,“领导咋说咱咋办”,校务公开不过是学校管理的形式之一,学校不会公开关键性、敏感性的信息,不认为自己是校务公开的权利主体,缺乏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以信息公开代替校务公开
信息公开是指在法定范围内,学校将自身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学校事务管理过程中形成或获取的信息,以一定的形式向包括校内人员在内的社会公众公布,其目的在于增加全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加强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一句话,信息公开是一种静态公开,是各项职能活动所产生的结果的公开。信息公开是校务公开的基础和前提,但校务公开绝不只是信息公开。校务公开本质上是民主管理制度,着眼点在于职权运行过程本身的开放性,换言之,是要求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如果把校务公开简单等同于信息公开,在实践中就会将“校务公开”作为学校管理的一般举措来认知,从而简单化、形式化,达不到使教职工和学生广泛参与学校事务、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目的。2008年,上海市教育系统在上报教育部的上海市校务公开工作调研报告中就提出建议,要科学界定和规范使用“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的概念,理清二者的关系,才能更明确有力地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3制度建设缺乏刚性
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文要求推进校务公开工作,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相应的指导文件,但文件总的来说较为抽象,对校务公开不到位的情况也没有规定如何监督、如何处理。所以基层单位虽然建立了校务公开制度,但对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都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由于制度建设缺乏刚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校务公开常视为软任务、软指标,校务公开的实施程度更多地取决于领导层的认知多少和决心大小。
三加强校务公开,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新时期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具体实践,校务公开还处在逐步深入推进的阶段,问题和困境的存在是客观的。校务公开关系重大、政策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要逐步建立健全校务公开的各项内容、制度和监督检查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1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形成浓厚的民主政治氛围
从目前国内高校形势来看,提高思想认识仍旧是全面推进校务公开的重要因素。校务公开作为推进校园民主建设的重要制度,这一意识还需牢固树立。特别是学校领导层对校务公开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抽象空洞的民主名词上,而应该明确在哪些领域和环节上学校全体教职工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管理学校事务,以什么方式参与管理;以什么方式直接对学校工作实施群众性监督,既科学维护学校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又科学维护教职工自身的合法权益等,都需逐步细化,并在全校形成共识。对于普通教职员工来说,还要养成权利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积极融入到学校的改革和建设中。
2加强教代会建设,着力发挥两级教代会的作用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校务公开的主要渠道。教代会要充分履行自身的四项职能和四项职权,即维护职能,参与职能、建设职能、教育职能、审议建议权、审议讨论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要配套落实具体制度,如教代会各专门工作委员会工作制度、代表培训制度、调查研究制度、提案处理制度、咨询沟通制度、干部评议制度、教代会报告制度、巡视质询制度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关键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如要明确教学科研一线的教职工在代表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明确教职工代表对提交审议的事项要有充分酝酿讨论的时间。随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发展,还要细化二级教代会的有关规定和工作条例,从而有效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3加强机制的刚性建设,着力保证制度的可落实性
为彻底改变校务公开工作中少公开、假公开以及可监督可不监督的消极态度,要加强校务公开制度的刚性建设,如制定咨询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公开工作考核、监督和奖惩制度。特别是要加强考核和监督,重点针对领导对校务公开的重视程度,相关制度是否科学健全,监督机构是否监督到位、群众是否满意等,并根据结果实施奖惩,以使校务公开工作更加深入。
4细化公开内容,着力提高校务公开工作的可操作性
要保证校务公开的及时性、真实性,须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抓住六个关键环节,即是办事权限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纪律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结果公开,确定校务公开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形式,然后编制手册,发至全校。在实施中,以下七个方面应当充分做到公开: (1) 有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重大事项公开; (2) 基建、修缮工程、大宗物资采购、图书教材、医药品的采购项目全过程公开; (3) 人事管理及分配制度公开;(4)财务收支公开,包括财政拨款、学费、科研收入、产业上交等,教学、科研支出、办公经费支出等; (5) 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公开,包括住宅调配、购 (建) 房方案;物业管理收费标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和其他社会保障金缴纳情况等。 (6) 涉及学生利益的有关事项公开; (7)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情况公开。
校务公开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我校将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宗旨,以加强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为重点,全面推行校务公开,进一步推进学校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确保我校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二、具体工作:
1、加强学习,做好组织建设。
认真学习有关校务公开的意见、方案。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务公开工作;把校务公开工作和依法治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使学校工作的透明度更高,校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2、责任到人,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学校齐抓共管,组织协调,在校务公开的工作中,发挥校务公开管理小组管理职能,发挥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
3、加强监督检查
结合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组织行风监督员加强对学校校务公开的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认真查找
校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督查,确保校务公开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4、加强领导,把校务公开作为当前重要工作抓好。学校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加强校务公开的民主监督。
5、进一步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和有关的规章制度,确保校务公开制度得到落实。要根据校务公开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公开的时限,定期定量公布。要健全议事规则。校务公开的项目和内容,须经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形成统一意见后进行公布。
6、设立校务公开栏、意见箱、监督电话。对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学校要认真分析研究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合理化建议要及时采纳,并将办理结果公开。
7、建立校务公开制度执行档案,把每次公开办事的内容、时间、地点等记录在册,以便接受监督检查。
8、公开方式多样、快捷有效。
(1)、坚持学校的重大决策必须由管理小组讨论通过,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
(2)、完善校务公开公告栏,将公开的事项公布于众;
(3)、有关学校及学生在校的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家长公告有关事项;
(4)、坚持在校务会议、行政班子会议上及时通报公开
事项;
(5)、充分发挥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把校务公开工作做好,做实。
9、公开内容真实,程序规范
在校务公开的内容上,要按照相关政策、文件。坚持校务公开的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相一致。做到凡与教职工、学生家长利益密切相关的,不要求保密的内容都与以公开。使公开的内容、程序既简洁又具体,既规范又实效。把重大决策、工作结果、难点和热点问题交给干部群众,使各项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更具有群众基础。
10、加强宣传和检查,营造校务公开的良好氛围。学校将围绕校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公开的程序和内容、政策和经验等开展宣传教育,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使广大教职工、学生家长参与、支持校务公开的工作,并及时总结,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务公开的氛围,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务公开的工作。
三、公开内容:
(1)、本校的发展计划、计划、教师奖金分配方案、校长述职报告及工作总结;
(2)、财务收支情况,包括每月支出情况、经费预算、大额经费支出;
(3)、大件物资、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大型项目建设
情况;
(4)、申报或评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情况;
(5)、重大福利、收益(包括奖金)分配方案;
(6)、工作中出现的该公开的建议或决定。
总之,我们要认真落实、积极推进校务公开,把校务公开作为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加强学校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工作来抓;从教职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逐步建立一套决策民主科学、权力公开透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机制,使校务公开落到实处,得到深化、得到提高。
金星学校支部2014.1附:
校务公开领导小组:
组 长:刘忠林
成 员:王连生王文健
校务公开监督小组:
组 长:马晓奇
组 员:蒋秀兰张永旺
2014年校务公开计划
金星学校支部
校务公开 篇6
一、健全的机制是前提和保证
学校的校务公开工作要形成党总支统一领导,行政主抓,工会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监督机制。学校成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党总支书记任组长,校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党政工团有关人员为成员。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党总支的领导下,负责制定校务公开工作制度和实施意见;研究决定校务公开的重大事项,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检查校务公开工作,研究决定校务公开的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学校成立校务公开工作小组,工会主席任组长,党支部、工会、团委、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处等相关部门有关人员为成员。校务公开工作小组在校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校务公开的日常工作,起草校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文件;了解和掌握校务公开工作情况和动态,定期向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负责筹办校务公开工作的有关会议和活动;负责校务公开的宣传、调研和经验总结工作;负责校务公开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完成校务公开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学校还要成立校务公开监督小组,总支书记任组长,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退休教师代表为成员。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的职责是:在校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监督检查校务公开工作,定期对校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提出考核意见;调查了解师生员工和人民群众对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建议,处理校务公开的来信来访,做好师生员工和人民群众意见的反馈;完成校务公开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全面的校务公开是工作的具体内容
规范学校的校务公开,就应把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师生员工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一)向学校教职工公开的事项
1、学校改革发展事项。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重大决策、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改革方案、重要规章制度及实施情况;
2、学校财务收支。包括年度财务预决算、上级拨款、正常收费、社会捐赠和其他收入,以及财务支出、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3、干部人事管理。包括人事任免、教职工调配、教职工聘任、晋职晋级、考核评优、奖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依据、工作纪律、程序及结果;
4、工程建设与大型维修。包括基建工程建设的审批过程、招投标情况、资金来源、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选择、工程总造价、工程竣工后的验收结果和决算结果以及学校大型维修;
5、大宗物品采购。包括采购物品种类、金额、资金来源、招投标等情况;
6、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包括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结果;
7、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包括住房的建设、出售、调整、分配情况,生活福利费、奖金分配、津贴补贴等;
8、其他事项。包括学生的相关信息资料、上级文件和政策规定以及其他应向教职工公开的事项。
(二)向学生和社会公开的事项
1、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及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概况,办学特色、办学业绩等;
2、教学业务管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规章、考试评价办法等;
3、学生事务管理。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发放、贫困生费用减免及资助的政策、数量、评定程序及结果,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入党入团、转学、休学和评先、处分情况及有关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情和处理结果;
4、学校招生情况。包括政策依据、招生范围、招生计划、招生程序、录取分数、录取结果等;
5、收取学生费用。包括收费依据、项目、标准、范围、程序,其他代收代办的项目等;
6、其他公开事项。包括学校信访接待部门的办公地点、举报电话,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其他需要向学生和社会公开的事項。
三、规范的形式和程序是处理校务公开的具体方式
学校校务公开的形式要因事制宜、灵活多样、便捷实用,多渠道、分层次地公开,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在不同范围内公开。会议形式:通过教代会、教职工大会、校情发布会、校务办公会、支委会、党政工联席会、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离退休同志座谈会、学生会、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信息发布会等公布有关事项。通告形式:利用校务公开栏、公示栏、文件、简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书面通知等传播媒体公布有关事项。其他形式:通过校领导接待日、公布举报接待电话、设立监督举报信箱等方式公开有关事项。对内公开的基本形式是教代会,同时采用校务公开栏、校情发布会、校园网等其他形式。对外公开主要通过校务公开栏、公示栏、书面通知、家长会、学生会等形式。校务公开的程序原则上应遵循确定内容、审查把关、组织实施等程序,坚持先研究、后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提出、审查、公开、检查、归档的程序进行。
四、完善校务公开的相关制度是深化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做好校务公开工作是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完善相应制度,并狠抓落实,确保校务公开收到实效。
校务公开 篇7
关键词: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0 引言
校务公开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将权力的运行置于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的一项措施。自全国教育工会1999年下发《关于1推进校务公开的意见》以来,陕西地方高校校务公开工作虽然得到了广泛开展,经过近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等院校校务公开的内容及形式进行界定,对当前校务公开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
1 校务公开的内容
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高校民主管理的角度来看,除党和国家规定的保密事项以外,凡是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属于校务公开的范围。在陕西地方高校具体实施的时候,要把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要保证公开的真实性,防止随意性;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总的来讲,高校校务公开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
实践证明,集体的智慧、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要充分相信教职工的水平和觉悟,凡涉及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应由广大教职工讨论、决策,也只有让教职工参与到学校重大决策中,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赢得他们的支持,才能保证各项决策的顺利进行;
1.2
学校财务收支和各种收费情况《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高校将财务收支公开,就使高校财务活动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中。《教育法》规定,学校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和“依法接受监督”,这就要求高校不能乱收费、高收费,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收费,并将收费的政策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数额等收费标准向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公开;
1.3 与教职工直接利益相关的工作
涉及教职工直接利益的工作包括教师聘任、职称评定、业务考核、评选先进、晋职晋级、出国、进修、工作调动、住房分配、职工福利基金的使用等,这些工作从制度的制定到具体实施过程均要向教职工公开,全面实行。“阳光工程”,做到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
1.4 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
根据《教育法》规定,学校有义务“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2 陕西地方高校校务公开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个别领导认识未完全到位
学校的领导干部是校务公开的主要方面,掌握着主动权,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校务公开工作的成效。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仍有个别学校领导思想上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对校务公开的思想认识还不完全到位,民主意识、公开意识还不够强。比如,有的领导认为校务公开是好事,但全部公开又“不好办事”,弄不好会自找麻烦,影响工作;有的领导认为,“群众毕竟是群众,缺乏全局观念、提不出什么好建议”;还有的领导仍然,不愿意让自己手中的权力受到制约,因而在实践中满足于“文件谈,会上讲,订制度,公开少”等层面;
2.2 校务公开工作规范性仍有待完善,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校务公开工作是一项关系重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有规范的校务公开制度和工作程序,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区域经济的影响,地方高校中有“211”工程院校,大多为二本院校,还有独立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因此,各校在此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有的学校制度定得不够细,在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度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只公开那些没有问题或问题不大的事情,而对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则遮遮掩掩,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没有一个详细可行的校务公开目录,大家在把握什么事情应该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尺度和标准。
2.3 注重结果的公开而忽视决策过程的公开
校务公开的内容应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教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应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以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决策权、参政权、议政权和监督权。但在实际工作中都存在着只重视结果的公开而忽略政策和过程公开的现象,在决策过程中难以充分收集群众的意见,致使一些需要事前监督的事项变为事后监督。从调查中有些人反映说:我们虽然认真开展了校务公开工作,但得到的反馈情况却很少,问题主要就出在这里。试想,结果都出来了,大家提意见和建议还有意义吗?
2.4 考核形式有待改革,责任追究力度不大
高校的校务公开工作考核,一般采取年终与工作考核一起进行的方式,但由于各单位工作职能上的差别,具体承担的公开任务不一样,导致考核评价指标设置难以覆盖全部内容,操作中又难以量化,而且由于其在总的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容易被忽视。同时,从高校运行的情况看,高校缺乏一个对校务公开责任追究的详细规定,导致实践中对追究什么责任、如何追究、追究到什么程度等不好把握,造成了责任追究不好操作的现状。
3 加强陕西地方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对策
完善和深化校务公开,有利于提高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水平,实现高等院校廉洁、高效运作,和谐广大师生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调动教职工师生的积极性;而目前高校校务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无疑影响高校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实践中要结合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校务公开理论与实践进行认真研究,不断创新高校校务公开工作。
3.1 健全机制,强化领导
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健全校务公开机制。在校务公开的实施中,必须不断完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监督机构,制定详尽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切实把校务公开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科学规划、部署、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明确操作规程,严格工作责任,健全考评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抓好检查落实,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学校行政主持,纪检监察部门、工会组织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3.2 把握重点,注重实效
校务公开是一项关系重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群众最为关心,反映最为强烈,社会最为敏感,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内容作为重点,同时不断扩大公开内容,逐步实现学校事务的全面公开,实现校务公开的深化。在实施中,以下七个方面应当充分做到公开:其一,重大事项公开。有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其二,基建、修缮工程以及大宗物资采购、图书教材、医药品的采购项目招投标公开。主要包括对项日的资金来源,施工、考察、监理单位的选择,以及验收结果和决算等实行公开。其三,人事管理及分配制度公开。主要包括:教师干部岗位设置及聘用办法;职务评聘以及晋职晋级的条件、名额分配、评聘办法和结果;选派出国人员进修、访问的计划、名额及条件等。其四,财务收支公开。主要包括全年收入公开(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科研收入、产业上交、其他收入);全年支出公开(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其他支出)。其五,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公开。主要包括住宅调配、购(建)房方案,物业管理收费标准,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和其他社会保障金缴纳情况等。其六,涉及学生利益的有关事项公开。包括招收学生的政策依据、计划,录取分数、录取结果及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学生评优奖励,特困学生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及对学生的处分等。陕西省近年来大力实施招生“阳光工程”,面向社会公开了各项招生和收费等政策以及相关信息,并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执行,确保招生公平公正;公开了关于学生“奖、贷、助、勤、减、免”资助体系及评优、奖惩、综合测评办法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条件、程序等,取得明显成效。其七,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及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情况公开。
3.3 运用多种形式,有效实现校务公开
为有效实现校务公开,选择、利用多形式的载体是重要环节。实践表明,采取校长办公会议纪要、教代会、公告专栏、网络、工作动态、《简报》等校内印刷物、公示、通报会等多种形式,是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载体。应当强调的是,其一,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校务公开中的主渠道和载体的作用。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行审议、通过、决定和民主评议等四项职权,使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权得到有效保障。其二,增强校务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公开的事项分轻重缓急,在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的基础上,同时可以采取公告专栏、网络、编发工作动态、印刷物、公示、通报会等多种形式,让教职工在日常的教学、科研、生活中能够知晓高校的大事小事,进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管理,从而共同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3.4 有效监督,严格追究
校务公开是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作的公开新路,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校务公开的核心是“公开”,关键在“真实”,难点在“监督”。没有监督的校务公开必然会出现走过场、时断时续、流于形式等问题;只有加强监督,校务公开工作才能持之以恒,深入开展,不断提高透明度。
4 几点思考
校务公开 篇8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每一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事档案作为一种公共管理工具, 是国家机关机构在人事管理活动中产生的,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一项涉及众多公民生存和发展的行政事务, 人事档案与政务信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 当政务信息公开已成为政府一项责任时, 人事档案信息公开自然也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一、人事档案信息是政务信息的组成部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政府信息, 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而人事档案正是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直接产生的, 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绩能和工作表现的, 并以个人为单位集中立卷保存起来, 以备查考的原始记录。从人事档案的形成来看, 人事档案是国家在用人治事以及处理与人有关的事情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 因此, 人事档案在本质上说是各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代表国家对人信息的一种记录, 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是人事档案的所有者和占有者, 人事档案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 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人事档案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公开的信息范围之列的规定, 是政务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政务信息公开的原则是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基础
一是依法公开原则。依法公开主要表现在内容和程序两个方面:内容的合法性是指政务公开的内容必须具有法律、政策的依据。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前, 应当依照《保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对于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法律不允许公开或法律予以保护的内容, 则不能公开。程序的合法性是指政务公开的范围、内容、途径等必须有法可依, 用具体的法律做出明确规定, 并加以贯彻执行。二是真实公正原则。真实公正就是公开的内容应当真实可信, 办事的结果应当公开公正。在公开过程中, 既要将政务活动向广大群众公开, 让群众知情和监督, 又要切实加强机关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公开、可信。三是保密例外原则。它指公开是一般, 保密是例外, 对运用行政权力办理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各类事项, 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公开的, 都要向社会公开。四是注重实效原则。它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活动时所应追求的, 以尽可能小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的目标原则。为此, 应科学合理地配置行政管理机构,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并灵活多样地设计行政程序, 适时、适事地采用简便易行的行政程序, 是政务信息公开时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一环。
三、政务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是人事档案信息公开的范式
1. 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序。
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序, 是指政务信息公开主体在实施政务公开行为时所采或遵循的由步骤、方式、时间、顺序等要素构成的过程。政务信息公开只有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得以实施。从我国政务公开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序主要包括政务公开决策、组织实施和考评追究三个阶段, 其中组织实施是政务公开在自然状态下运行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 (1) 预审。预审是指在政务公开主体内部设立一个相对独立的预审组织, 负责审查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事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对其中不符合规定的要予以纠正。预审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自我控制, 可防止公开范围过宽而泄露国家和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 也可防止公开范围过窄而出现应公开却没公开的现象。 (2) 预公开。预公开是指政务公开主体在正式公开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之前, 应将包含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主要公开事项的方案予以公布, 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修改, 然后再做出决定, 并正式公开。 (3) 告知。告知是指政务公开主体应将政务公开的有关事项告知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根据告知内容的不同, 政务公开的告知可以采取四种方式:一是发布或公布, 适用于关系公众切身利益但相对人不明确的公开事项;二是送达, 适用于相对人明确的情况;三是公告, 适用于政务公开主体无法将公开的信息送达相对人而通过公告栏、网站等形式告知的情况;四是口头告知, 适用于口头行政行为。 (4) 说明理由。这是指政务公开主体在作出或拟作出某项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开行为时, 以适当方式向公众阐明作出该行为的事实依据、法律根据及其他相关理由的程序。 (5) 信息反馈。这是指政务公开各有关部门确定专人负责政务公开信息的收集和反馈, 通过设立举报电话、群众意见箱、征求意见座谈会等渠道, 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政务公开工作的运行和进展情况。
2. 政务信息公开的方式。
一是依公开内容确定。政务信息公开时要根据公开内容的不同, 合理地确定适宜的公开形式, 做到公开内容和公开形式的和谐统一。二是依公开主体确定。政务信息公开涉及范围很广, 根据当前的实践, 政务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有乡镇政府及基层站所、县级行政机关、市级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等。实践证明, 政务信息公开由于公开的主体不同, 所采取的形式也应该有所区别, 这是由其职能和服务对象的不同所决定的。三是依公开对象 (客体) 确定。政务信息公开的对象 (客体) 既包括组织机构, 又包括社会公众。组织机构包括党政机关、权力机关、政协机关、司法机关和一些非行政主体的组织。对这些组织机构进行政务信息公开, 一般针对性都比较强, 或者是针对某一具体组织, 或者是针对某一具体事项, 因此, 在实践中往往采取传送文件、召开会议等方式。作为公开对象的社会公众, 是与某一行政行为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相对人。对他们公开信息的形式, 可以在特定的时间通过新闻媒体以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开;可以通过直接发送书面材料的形式实现公开;如果具体到公民个人, 只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向本人告知即可。
校务公开 篇9
近些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运用和普及, 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提供了全新的展示平台, 也为法院在推行裁判文书公开上提供了强有利的保障和支撑。在司法透明的理念视域下,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在当下成为了司法者自身一种正处于实践中的潮流。以司法透明饯行“阳光下的司法”, 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呼应司法公开制度, 使司法判决更好的呈现在公众面前, 推动司法公开的全面化, 透明化。而在司法公开的大背景下, 公众渴望知情权的限制控制在最小程度之内, 这一公开理念将为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提供多种条件和可能。裁判文书的公开是司法公开及其密切相关的司法透明理念的要求使然。司法透明、司法公开可以看作是一个能不能允许公众知晓司法活动的问题,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和促进司法公开制度设计的问题, 完善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肯定会对促进司法公开, 提升司法公信力作出应有的价值选择。
二、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理论分析
(一) 裁判文书是实体公正的最后结果和表现形式
一份论述严谨, 说理透明的裁判文书是法官对裁判正当性的宣誓, 也是公众获得裁判结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认识的依据。裁判文书本身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但它的公开能使人们获得公平正义的切实感受, 就像法院判决的结果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传播,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检索和查询, 公众就会认为这些文书本身就不应该是违法的、就不应该有徇私枉法裁判的因素在内, 这便是社会公众普遍对于正义的直观感受。
(二)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促成司法精细化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意在建成一种裁判文书写作的激励和监督管理机制, 迫使法官重视裁判文书写作, 提升裁判文书质量, 使法官重视庭审过程, 严格依据程序法和实体法办事, 提升整个司法过程的精密化程度。同时要求法院和法官不断提高职业水平, 切实增强责任感。“司法职能坚持回应了人的需求, 而正是这种需求, 司法的职能繁荣起来了并坚持下来了。”加强我国裁判文书的说理化和精细化, 借助裁判文书上网这种方式, 推动司法结构的合理均衡, 向社会传递司法的权威, 才应该是最终意图。
(三)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
在司法领域的范围内, 司法信息资源最大的掌控者是人民法院, 公众有权依法要求人民法院公开司法信息, 有不受妨害地获得相关司法信息的自由。裁判文书上网可以规范和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一个案子如何判决, 当事人的诉请是什么、证据是什么、法官怎样来认定的等等都应当呈现出来, 使其抵制各种不当的干预。裁量权公开可以使全社会进行监督, 使不当干预没有入手途径。同时也可以培育社会公众的法治信仰, 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发挥司法对于社会的引领规制作用, 促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三、裁判文书网上公开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举措
(一)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注重质量需求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要求, 除了法律规定不得公布的裁判文书之外, 其余的裁判文书都必须在法定时间内在网上公布, 裁判文书的阅读主体应该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因此, 法官就不得不考虑公众对于裁判文书的反应进而努力完善裁判文书本身的质量。“只有立足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 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制度改革相联系, 才能形成与整个司法制度完全吻合的, 能够充分发挥整体效能的裁判文书制度。”推行裁判文书公开工作不应只成为一项形象工程, 人民法院首要的任务就是狠抓案件质量, 对案件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并且要不断提升人民法院干警的责任感以及业务能力, 加强案件质量管理, 确保案件办理程序合法, 准确回应当事人争辩的焦点, 审判人员在撰写裁判文书的过程中要做到咬文嚼字, 杜绝语句不通顺等低级错误的出现。
(二)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注重公众获取
我国对于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要求是“全部公开”, 主要注重于公众能够自由的获取所需内容, 强调“民众监督”。裁判文书在互联网上的公开发布其实不是什么难事, 公众也有自由去查看所需要的裁判文书, 但是保证公众能够高效的从裁判文库中检索到所需要的文书却并非易事。只有在人民能够对裁判文书有效获取的前提下, 裁判文书公开才具有实际意义。只是单一的追求貌似全面的裁判文书公开, 并没有一个组织有序的裁判文书数据库, 则有可能会使裁判文书上网沦为一种短期的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 同时增加法治的成本, 这也不是实现法治理想境界、追求长期功效的理性措施。
(三)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程度范围
裁判文书公开的范围应当包括:生效的不予受理裁定书、对管辖权有异议的裁定书、驳回起诉裁定书、驳回再审申请裁定书、执行异议裁定书、补正裁定书, 其余程序性的不公布。对于涉及个人隐私这个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宽泛, 目前的裁判文书上网趋势是以公开为原则, 以不公开为例外。我们还应考虑的是, 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一方面会促进司法公开, 但另一方面也会将裁判文书记载中有关的当事人的“隐私”公布出来。
由此, 可能是知情权追求的“公开”与隐私权依存的“隐私”相对立, 使两种权利出现此起彼伏的关系, 但本质上其实是对两种价值判断的问题。知情权和隐私权的行使均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对两种权利“界限”的不同认定, 实质上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下, 何种价值的重要性更高。在健全裁判文书上网的操作流程上, 应使裁判文书在公开前经过严格审查, 确保不泄露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信息。
四、结语
裁判文书上网的主要目的即推进司法公开, 司法公开的本质是保障当事人公开审判权以及对民众知情权的限制控制在最小程度之内, 公众能够对司法权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我们要协调整体制度变迁的步调, 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渐进的积累、规范和升华, 并在审慎思辨的基础上进一步、循序渐进地回应如何更好的在司法公开背景下推进裁判文书上网, 解决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
摘要:在司法公开透明的理念下, 裁判文书公开既是对法律和法规的公开, 也是对法律和法规试用结果的公开, 裁判文书公开可以看作是审判公开的必然部分。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对裁判文书改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如何妥善和圆满的平衡社会公众的当前利益以及长远利益需要全方位的思考。本篇从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与司法公开的关系出发, 分析裁判文书公开的应然价值, 通过探讨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举措, 期望可以对完善裁判文书网上公开方式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司法透明
参考文献
[1]张浩书, 朱梅芳.裁判文书网上公开问题研究_现代司法理念与司法实践的碰撞及其整合[J].法律评论, 2007:66.
[2]王宝文.美国司法裁判文书制度考察兼论我国司法裁判文书的改革—读〈Juridical Process〉有感[J].前沿, 2005 (10) .
[3]韩朝炜, 朱瑞.裁判文书上网与当事人隐私权保护冲突与衡平[J].法律适用, 2012 (4) :95-96.
[4]刘丽英, 于丽英.数字化和传统背景中的裁判文书公开机制[J].法学, 2013 (8) :64.
[5]洪瑶.论司法公信力与裁判文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校务公开 篇10
一、淄博市实现基层党务公开全覆盖的实践
目前淄博市现有基层党组织1.5万余个, 党员30.4万余人。自2011年以来, 淄博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要求, 紧密结合淄博实际,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层党务公开全覆盖。
1.坚持把基层党务公开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淄博市委把推进基层党务公开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强化工作措施, 促进了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扎实开展。
(1) 健全工作机制。
淄博市委成立了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抽调精干力量设立办公室, 实行集中办公, 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推动面上工作开展。在各级党组织层层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 全面负责本区域、本部门的基层党务公开工作, 做到领导力量、工作人员、保障措施、责任落实“四到位”。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牵头推进、部门各负其责、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 强化工作责任。
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是党务公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保证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拿出足够精力抓党务公开工作。市委常委每人联系一个区县, 带头深入基层, 调查研究, 面对面指导工作, 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 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
鼓励基层党组织从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党务公开的有效形式和方式方法, 全面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 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确保基层党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
2.提升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 务求基层党务公开规范有序推进
淄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 党建工作基础比较扎实,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深入实施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勤廉工程, 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稳固扎实。立足于这一实际,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在基层党组织全面实行党务公开的目标要求, 淄博市委各级领导班子自我加压、提升标杆, 确定了“抓住机遇、超前安排, 集中力量、整体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 确保党务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1) 在公开内容上, 针对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的特点, 确定相应的公开内容, 做到固定内容长期公开, 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 重要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公开, 努力增强党务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在公开形式上, 坚持以党务公开为龙头, 统筹带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 做到资源共享、设施配套、同步推进。
(3) 在公开程序上, 严格依照“先党内、后党外”的顺序和“制定目录、实施公开、收集反馈、归档管理”的程序办理, 做到每一步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这些设计规定具体明确, 便于组织实施, 保证了基层党务公开规范有序推进。
3.创新方式方法, 确保基层党务公开取得实效
淄博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 紧密结合淄博实际,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推进措施和方式方法。
(1) 做好五个“结合”。
坚持把基层党务公开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 与村“两委”换届结合起来, 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基层党务公开这一载体, 更好地集中民智、激发民力,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2012年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 淄博市3 245个村 (居) 按期换届率达到100%, 村书记主任一人兼比例达到83.4%, 符合“三高三强三满意”的村“两委”成员比例达到91.4%。
(2) 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带动。
根据企业、农村、机关、学校、街道社区和基层站所等基层党组织的不同特点, 按照全面推进、各有侧重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实行不同的工作推进办法。坚持以点带面, 在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建立联系点767个、选树典型47个, 召开示范点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89次, 带动了面上工作开展。
(3) 加强督促考核。
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作用, 把加强督促考核作为推进党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手段, 贯穿于推进基层党务公开的每个环节。淄博市、区县两级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派出82个指导组、督导组, 沉到基层、深入一线, 推动工作落实。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8 186人, 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完善推进党务公开的思路和措施。初步制定出台了基层党务公开工作考评办法, 考核成绩作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切实增强了各级组织抓好基层党务公开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当前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与中央和省委要求相比, 与其他先进市相比, 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从总体上来看, 党务公开工作目前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下一步要切实把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引向深入, 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 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识不强。在淄博市各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中, 少部分党务工作者对基层党务公开工作关注程度低、精力投入不够, 个别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的认识存在偏差, 还有个别基层党务工作者没有看到党务公开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心存各种顾虑, 更没有把它作为党内一项制度性的工作去抓;特别是在对一些敏感问题的公开上, 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 消极应付工作、敷衍了事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 基层党务公开的事项不统一、内容较为单一, 与广大党员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党员群众真正关心的事项公开不全面, 或者是公开内容不具体, 群众看不明白。存在个别基层组织将党务公开工作形式化, 做成了一个只图好看但不切实际的“门面工程”, 公开内容往往只讲成绩不讲失误。随着当前党员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如何满足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要求, 如何深入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公开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如何以基层党员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公开, 更好地做到得民心、顺民意, 这是继续深入推进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亟须解决好的问题。
第三, 基层党务公开信息内容分类还不够明晰, 公开时限存在延误现象, 公开工作还不够及时到位。作为一项新的探索和实践, 基层党务公开应根据党内相关规定和当地现实情况逐步推行。但是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 部分公开信息在内容上、形式上还不能很好地进行分类, 对需要面向党内、党外公开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明晰;而且在公开时限问题上, 哪些应定期公开、哪些应随时公开, 都需要根据公开内容的性质来进一步规范。
第四, 继续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工作还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和长效的保障机制。由于目前党务公开工作推广时间不长, 相关经验不足, 而且当前基层党务工作有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因而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要进一步深入推进, 必然会触及一些深层次的复杂问题, 其工作难度也会越来越大。面对此种情况, 系统、规范和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十分必要。但是当前基层党务公开工作中“无章可循”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基层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多头管理, 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 职责分工还不够清晰, 反馈机制不够健全, 还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评估反馈体系。而且目前淄博市基层党务工作运行中的有效协调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基层党务公开工作比较复杂, 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 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又仅局限于宣传、检查、指导等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 这就造成了信息沟通不及时、协调配合不够, 使得各单位推进党务公开的整体合力不能得到充分显现,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因此, 构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的基层党务公开长效机制须提上日程。
三、全面推进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注重宣传, 营造氛围, 强化对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认识
基层党务公开工作能不能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认识的深化和升华。要破除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的思想障碍, 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明确党务公开工作对于规范党务工作、树立党的形象的重大意义, 使广大党员干部明白党务公开是得民心、顺民意的重要举措。只有增强工作主动性, 才能避免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同时还要全方位、多渠道深入宣传党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 积极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职责, 把参与党务公开工作既作为一项权利又作为一项责任, 从而更好地推进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2.合理设置公开内容, 突出重点, 使基层党务公开内容与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相吻合
首先, 基层党员干部应深入到群众当中, 变“群众上门找组织”为“党员入户访群众”, 使党务公开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根据当前形势, 及时公开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情况, 及时公开有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涉及民生的有关情况, 倾听群众呼声, 接受群众监督。其次, 应做到党务公开与其他公开内容相结合, 确保通俗性。在日常工作中, 基层党务与基层政务、厂务、村务等密不可分。因而在公开基层党务的同时, 要做好基层政务、厂务、村务的公开, 使之配套衔接, 互为补充, 形成一个完善的公开体系, 让基层党员群众一看就懂、一听便知, 而不是雾里看花、不明所以。
3.将传统公开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 提高基层党务公开的及时性和覆盖面
首先, 应在现有基层党务公开栏和现有传媒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党组织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现代信息化手段, 及时全面地公开基层党务工作信息。应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作用, 探索建立面向基层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基层党务公开平台。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载体形式, 使基层党务公开真正做到动态栏目随时更新, 重要事项及时公开, 保障基层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其次, 随着淄博市党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 必须要对基层党务公开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 应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公开内容来确定不同的公开范围、不同的公开载体;区别对待基层的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 力求增强公开的针对性。同时还应严格遵守党的保密原则, 公开应该公开的、可以公开的内容, 不公开需要保密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4.继续完善基层党务公开的各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
为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务公开制度精神的充分落实, 我们应继续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措施, 包括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决策专家咨询和论证等制度, 力求使各项具体工作走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根据目前淄博市基层党务公开工作运行机制构建情况,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建议首先应注重建立党员群众意见收集整改机制。由负责基层党务公开具体工作人员进行意见收集登记、管理, 建立台账并录入微机, 定期研究分析;根据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 按程序研究决定下一步基层党务公开的重点内容, 并进一步规范、改进基层党务工作。其次, 建议完善基层党务公开信息反馈机制。注重基层党务公开的双向互动, 重视公开后群众意见的收集反馈, 通过审议、询问、信息发布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回应群众、回应党员、回应社会。第三, 探索建立党务公开和其他公开形式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在整合公开资源上下工夫。认真研究和把握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及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关系, 既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 又重视它们之间的联系, 把各方面事务公开结合起来, 统筹考虑、相互借鉴、协调推进, 做到有机融合、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第四, 继续完善各项保障监督机制, 以规范的制度来确保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有效运转。各级党组织、本级党委、纪委应继续加强对所属单位党务公开工作的检查监督, 着重检查党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全面、程序是否规范、范围是否恰当、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效果是否明显, 发现问题应及时督促纠正。第五, 继续完善相关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对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应作为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一项具体内容, 在现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 还应继续探索建立以党员群众满意度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 具体为将党员、群众的满意度, 将党组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度, 将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等类似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进一步科学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同时还要完善责任追究等相关工作制度, 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 应该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对违反党务公开工作原则、弄虚作假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甚至侵犯了党员群众民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 都应当对其追究责任并严肃处理。
总之, 做好地方基层党务公开工作, 就是为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就是为了更多地了解民意、汇聚民情。积极推进基层党务公开, 就是为了能让广大党员、群众了解党的政策, 参与党内事务, 支持党的工作, 更加密切我们的党群关系。我们应积极探索推进地方基层党务工作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更好地实现基层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组织部.上海市闵行区推进基层党务公开的探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1, (2) .
[2]张慧, 张恺.基层党务公开若干问题探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0, (7) .
公开是原则 不公开是例外 篇11
政府信息需要公开,承认民间社会的知情权,打破了全能政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信条。信息与民共享,是信息时代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跨出的关键一步。
从哈尔滨市民抢购矿泉水、广东西瓜注水事件,到最近的北京病猪肉短信谣言,近些年来,虚假信息传播导致的社会纷扰频频发生,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时遭受影响。这种状况到底是因为信息泛滥,还是由于信息饥渴造成的;人们轻信流言是过于脆弱敏感,还是信息不透明增加了社会压力?
由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系统以及个人通讯设备构筑起来的信息时代决定了封闭信息越来越不可能。这个快捷流畅的平台,没有真信息,就会被假信息占领。事实证明,在这个时代,社会的承受能力与信息的公开程度是成正比的。信息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组负责人、社科院法学所周汉华教授曾表示,出台这部条例最核心的动力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他认为,信息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让信息流动起来,而现在掌握着全社会80%信息的政府信息还处于封闭或静止状态,迫切需要出台法规让它们动起来。
政府信息难以流动,不是因为我们的硬件不足,而在于政府的组织形式、工作方式都存在全能政府时期的惯性,喜欢走“内部程序”处理公共事务。不少政府工作人员把工作领域看作自己的“私人领地”,把部门掌握的公共信息视为“私产”。这就造成电子政务徒有其表;虽然设置新闻发言人,但真有事儿时却不一定能找到人。
在《保密法》之外,有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个“公开法”,把政府信息“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扭转为“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这将在政府部门产生一场工作制度的革命。
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渴望已久,江西省上饶县曾有一位农民将各级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和规定汇编成小册子,供乡亲们查阅。当地政府部门知道后予以收缴,他们担心的是农民一旦知道了相关的规定后,就不再听任其随意收取各种本不应收的税费。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政府不但不能收缴这样的小册子,还有义务免费向群众提供这样的册子。把“内部程序”全部变成“公开程序”,行政措施一一放到阳光下面,人们就可以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法规去鉴别哪些是必要的审批,哪些是为了寻租故意设置的门槛。靠政府信息寻租、靠暗箱操作牟利的蛀虫自然会失去藏身之地。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设有专章规范特定政府信息是否公开的程序,政府机关必须按程序决定是否公开。此举将打破地方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冲动。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何时披露、怎么披露都可以的状况将成为往事;地方政府预算流向、城市地价、商品房成本都将不再是百姓不可与闻的秘密。
政府信息公开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法制建设的进一步进展。如果一位公民向政府部门索取他需要的政府信息,而政府部门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争议发生后,公民是否可以到法院起诉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尚在争议之中。
上海市2004年1月发布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政府机关违反本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2006年6月上海某记者因市政府某局拒绝采访、引用《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相关条款向法院起诉的案件,却未能开庭而无疾而终。
校务公开 篇12
一、财政预算公开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
我国的财政预算公开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1951年, 国务院颁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 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 是国家机密;1982年宪法赋予人大审查、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权力, 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审批预算的职能, 但并无预算公开的规定;199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才提出了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等要求;2000年, 全国人大选择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 作为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试点;正式预算公开是2008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布部门预算。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指出:“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 办了什么事。”从此, 来自顶层设计的和基层实践的两股力量, 合力推动着我国的财政预算之门逐步打开。
(一) 从世界范围看,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主要基于三个理论
1、公众知情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前提。目前, 知情权已成为公众和政府承认的基本人权之一。西德是首次在法律中规定知情权的国家, 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宪法中明确认可了知情权。
2、民主参与理论。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的实现条件是国家必须为人民提供相关信息,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3、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是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主要理论。英国杰出思想家洛克阐述并理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认为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 人民有权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法律和政府的重大决策, 必须取得人民的同意。17、18世纪, 卢梭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思想, 系统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人民民主与国家的关系, 认为人民有权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我国宪法第二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据人民主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 应当属于人民所有, 政府理应向人民公开政府预算信息。
(二) 推进预算公开的必要性
1、基于民主政治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现实需要。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一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人权, 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性权利, 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财政预算的内容不仅是纳税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也是保障宪法赋予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需要。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无论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还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都需要以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有相当的了解为前提。
2、基于公共治理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要建设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 这是公共治理的趋势和方向。信息公开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开发布的预算可以通过一份独特而清晰的文件, 提供关于政府活动的完整报告。一份结构有序、宣传充分的预算能够保证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基础, 从而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我国的政府是一个责任政府, 它同样有义务向公众公开预算, 接受公众监督。
3、就反腐倡廉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有效监督行政权力和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我国反腐败形势十分严峻, 实行预算公开, 必将有助于遏制腐败现象高发态势, 必将减少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空间。在这方面, 英国和美国的预算制度成为范例。英国预算制度形成的最大贡献是解决财政腐败问题, 18世纪中期之前, 英国各种各样的财政腐败是触目惊心的, 进入18世纪中后期, 议会通过预算控制财政, 大体上杜绝了腐败。在美国, 1905年纽约州市政研究局利用涉及影响力购买和腐败两大丑闻促成的政治真空, 将监督与公开作为重建政府在公众眼中合法性的手段, 创设出了预算制度。美国国会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预算改革对美国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将各级政府行为的细节第一次展现在阳光下,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 从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增强了政府正当性。
二、省级财政预算公开的现状及深远影响
(一) 省级预算公开的进展情况
以陕西省为例, 近年来,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委、省政府部署, 陕西省财政厅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工作, 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1、财政预算全面公开。
从2010年起, 陕西省省本级财政预算决算向社会全面公开。在此基础上, 省财政厅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 督促市县加快预算公开工作。2014年, 省级财政预算向社会主要公开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陕西省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二是2014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三是2014年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四是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表》。
上述数据中,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表公开到所有款级科目,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公开到主要款级科目;并公开当年预算数、上年预算执行数及上年度预算执行数与本年度预算数增减幅度的比较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表公开到收入和支出的款级科目。
2、部门预算公开。
省级部门预算公开从2011年开始, 当年, 陕西省财政厅在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中选择了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行政学院等10个部门启动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向社会逐步公开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内容主要包括部门预算编制说明、收支预算总表、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支出表等。2011年1月, 省财政厅向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10个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草案。10个部门的部门预算于3月份全部在各自政府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公开, 供公众及时了解和监督。陕西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及知名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和正面评价。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点名表扬了陕西省的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2012年, 陕西省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扩大至43个单位, 其中省政府组成部门除两个有保密要求的单位外, 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公开。在召开省十一届人大五次全会时, 省财政厅将43个预算公开单位的部门预算报表汇总印送人大代表参阅。随后, 省财政厅按程序批复了省级部门预算, 43个预算公开单位也在收到预算批复文件后, 在3月中旬前全部在各自网站向社会公开了本部门预算信息, 省政府门户网站也进行了汇总链接。在预算公开内容上进一步细化, 将财政拨款的预算科目细化到“项”级, 同时, 增加公开单位当年“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2013年, 除特殊部门外, 省级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公开单位范围从2012年的43家扩大到102家, 涵盖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以及各类事业单位, 并进一步细化了预算公开内容, 按“项”级科目明细反映单位各项财政拨款支出。2014年, 省级预决算公开已经常态化。
3、“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是预算公开的重要内容, 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5月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53次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 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比照中央做法, 公开2010年“三公”支出, 并建立健全公开机制, 扩大公开范围, 细化公开内容。
2011年7月20日, 受省政府委托, 省财政厅在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关于2010年度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 一并报告了2010年省直机关“三公”经费情况。陕西省继北京之后公布2010年省级单位“三公”经费, 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三公”经费情况的省级政府,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建设透明、诚信政府的决心, 以及敢于面对批评、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全新执政理念。2013年3月, 103个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单位公开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并细化了公开内容和相关说明。2014年, 省级所有部门的“三公经费”已经全部公开。
4、重大民生支出及专项资金支出公开。
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 陕西省财政厅制定了《省级财政补助下级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目录》, 明确要求各基层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财政专项支出纳入公开范围, 公开的具体内容包括财政专项支出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来源、发放标准和形式、分配结果等。目前这项公开制度在基层得到较好推行。
5、市县预算公开稳步推进。
在省级积极推进预算公开的同时, 各市县也稳步推进各项预算公开工作, 2011年, 陕西各市在本级选择部分单位进行部门预算公开试点。2012年, 各市区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此外, 部分县区也积极启动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到2014年底, 全省11个市 (区) 、107个县的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已经公开。
(二) 预算公开的深远意义
整体上看, 陕西的预算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公开的范围、内容、路径、项目和形式上, 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从陕西的实践来看, 预算公开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
1、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
美国预算制度的先驱克利夫兰认为, 效率是政府的最高美德, 而预算公开是政府效率的保证。人民群众关心政府预算, 并不是害怕政府花钱, 而是关心花钱的效果。财政支出进度体现政府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的各级财政支出进度大都在85%左右, 最大不超过90%, 大量的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沉淀在部门, 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公开三年来, 财政支出进度逐年加快, 每年完成支出调整预算都在90%以上, 2014年全省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94.7%, 按照财政部通报, 去年全省财政支出进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2、矫正了政府行政的方向。
政府的钱是老百姓的钱, 人民有权决定这些钱怎么花。预算公开, 让人们了解政府花钱的一些基本事实, 比如投入的方向、各方向之间形成的基本结构, 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70%左右, 为了支持经济发展, 每年仍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向公路、铁路、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工业项目, 基于陕西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 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与公共财政的本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不符的。预算公开之后,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连续四年都在80%以上, 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陕南陕北移民搬迁等重点民生支出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更多采取运用结构性减税政策, 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整合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拨付改投资”, 以及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和奖励补助等, 引导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可以说, 陕西财政的“民生”特点越来越凸显, 陕西的财政预算公开, 体现出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
3、约束了政府支出的行为。
政府花不该花的钱, 或者乱花钱, 或者花钱不讲成本和效益, 或者花大钱办小事, 群众就会提出批评, 形成舆论压力。在中国, 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因公出国 (境) 等“三公”经费居高不下, 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 为老百姓诟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也下了大功夫治理, 但始终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制度性的治理措施。陕西的实践证明, 预算公开是约束政府花钱行为、降低“三公”支出的有效办法。这几年来, 陕西省级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每年都有新的下降, 2014年, 全省“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分别下降了19.1%和36.9%, 大大提升了民众的观感和政府的美誉度。
三、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省级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迈出了预算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但仅仅是一种带有摸索性质的探索, 仍处于初级阶段。透过陕西的个案看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 在制度上和执行上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集中体现为“四性”。
(一) 保密思维的习惯性
从官员层面看, 受我国长期封闭政治文化影响, 多数官员对信息公开较为排斥, 他们往往习惯秘而不宣的工作模式。同时, 受传统官本位意识掣肘, 相当数量官员特权思想严重, 服务观念落后, 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作为一种特权。加之信息公开往往会对部分官员的既有利益格局产生冲击, 造成政府官员在信息公开时, 往往是被动公开、随意公开或者避重就轻, 挑不重要的信息公开。这种思维习惯严重影响了政府信息公开特别是预算公开的进程。
(二) 公开内容的专业性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各种资料看, 公开财政预算项目过于笼统, 预算内容专业性太强。大多地方财政部门预算草案科目只列到类一级, 没有款、项的具体内容, 有的虽稍细一些, 但也只列到款级科目。比如说仅仅列出基本建设金额多少, 却没有每一笔支出的具体内容, 面对这些庞大的分类数字, 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 既看不出每一笔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可靠, 也看不出重大建设项目有多少, 更谈不上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合理, 预算是否科学, 不留缺口, 无法进行实质性审查。看不懂的预算背后, 隐含着政府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向公众出让预算监督权的问题, 让你看得见, 却看不懂, 也谈不上监督。
(三) 公开范围的狭隘性
公开预算编制原则及过程、预算执行及调整、决算、财政政策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重要项目如重大民生项目、政府性投资以及其他重要项目评审复审情况没有完全公开;政府官员薪酬包括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及养老金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
(四) 公开载体的局限性
公开的载体基本上都选择专业网站和报纸, 便于公众获取信息, 群众喜闻乐见的财政预算公开载体尚未引入:比如, 能否在社会服务窗口 (行政服务大厅等) 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公物拍卖、会计委派等公共财政事务;能否在新闻媒体设立专题栏目, 开展“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动态报道, 推进公众的参与度;能否在公共场所屏幕 (大型广场、飞机场、火车站) 等公共场所的LED电子屏幕上, 滚动播放财政民生信息;能否在基层社区宣传栏、政务公开栏上等, 公开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民生政策、民生项目信息等等, 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财政公开格局。
四、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几点建议
实行预算公开是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随着中国逐渐转向税收国家, 政府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必须实现民主原则。正如财政史标明的, 预算民主是任何现代税收国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推进我国的预算公开。
(一) 财政预算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长期以来, 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将政府预算视为国家机密, 不仅一般民众难以获取, 即使是各级人大代表也只能在短暂的“两会”期间获得本级财政预算和决算草案。这几年, 借助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 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入了政府应予重点公布的信息范围, 并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做出了规定。但在现行《宪法》及有关法律中都没有关于预算公开、公民参与的任何内容。实践中, 虽然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 地方政府如广东、北京、陕西等地都在积极推动预算公开改革, 财政部也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财政部门政务公开的意见》、《财政部政务公开规定》和《财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等规定, 但因立法层次低、所约束的主体极其有限, 以至于许多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地方政府, 仍将预算信息视为秘密。没有一个让民众知悉、参与和监督政府预算编制、审议和执行的制度化平台。现在, 我国新的《预算法》中已经明确了预算公开的原则, 并就预算公开的基本内容等做出一般性规定, 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 努力做到“公开是常态, 不公开是例外”。
(二) 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具体性、易懂性、规范性
财政预算要有“完整性”, 即财政预算应该涵盖所有公共资金, 包括一般政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专项基金以及国有企业基金在内的所有公共资金。但是, 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的财政收支没有纳入预算, 如土地出让金目前还属于政府预算外收入, 它是游离于政府提交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之外的, 当然也脱离了公众的监督。
财政预算要有“具体性”, 即财政收支项目必须是具体的。离开了预算信息的具体性, 就很难对特定的部门、单位、项目的收入和支出作出评价, 也很难对预算过程实施监督。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情况看, 不论中央部门、还是省市县级政府的预算信息, 仍然显得过于粗略, 缺乏细节, 公开内容大都局限在“类”级, 个别项目细化到“款”级, 基本都未涉及“项”级, 公众很难了解详情。
财政预算要有“易懂性”, 即政府公布的预算信息是能够让大家弄清公共资金的来龙去脉, 知道资金由谁使用, 用在什么地方, 提供哪些公共产品, 使用效果如何, 并由此判断政府预算规模是否适当, 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资金使用是否违背公共利益, 是否遵循了经济、效益和效果的使用原则。对于预算的编制者来说, 应该给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提供“看得懂”的材料。
预算公开要有“规范性”。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各地预算公开各行其是、五花八门, 避免社会不必要的横向对比, 财政部应该对包括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在内的各类预决算公开的基本内容、格式、法律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要求各地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地方可在财政部规定的格式上予以进一步细化, 但最基本的公开内容和程序必须予以保证。
(三) 预算公开应做到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相结合
所谓主动公开, 就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义务,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某些信息, 包括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设立官方信息出版物、出售官方信息出版物、公众任意查阅公开的信息等。所谓依申请公开, 就是公众根据法律规定的权利, 向义务机关提出申请, 由该机关向其公开特定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这两种公开方式都有所规范。但是, 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 由于理解或法规解释的不同, 一些政府机构缩小了《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范围, 除了《条例》规定主动公开并重点公布的信息如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之外, 其他信息都不予公开。这种“选择性公开”显然是对《条例》的曲解, 不符合“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
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纳税人上缴的税收。随着纳税人意识的觉醒, 公民申请预算公开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公民申请预算公开, 除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外, 义务机关有义务公开。公民的公开申请被拒绝, 有权获得司法救济, 这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1776年瑞典宪法规定, 公众有权向专门负责收集意见的部门, 就任何政府扣留信息的决定提出上诉。美国《情报自由法》也规定, 当行政机关拒绝公开时, 当事人有权向机关首长提出申诉, 如果首长部分或全部维持拒绝提供记录的决定, 机关必须通知申诉人该决定可以申请司法审查。
(四) 预算公开应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是通过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促使各级党政机关合理、节俭、高效地使用纳税人的钱, 切实为民服务, 杜绝浪费和腐败, 真正使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这个初衷来说, 如果只是形式上整整齐齐地将财政预算公布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落实。
1、细化公开内容。
许多党政机关公开的预算, 只是按照收支总表、收入表、支出表、财政拨款预算支出表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表格上固定的内容进行公开, 没有细分项目, 也没有相关说明。有的虽附有预算安排说明以及名词解释等, 但其中许多地方语焉不详, 人们希望看到的公开材料, 既有预算总表又有明细分表, 说明文字既阐释“总系统”又阐释“子系统”。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对每一个汇总性数据尽可能地细化分解, 其中包括什么项目, 每个项目是如何计算得出的, 让普通民众看得懂, 明白政府部门供养多少吃财政的人员、干什么事、花多少钱。将预算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阳光”之下, 一定能杜绝和防止一些地方、单位有意识地提高某些项目的预算基数和标准, 套取财政资金, 谋取不正当利益。
2、强化预算约束。
财政预算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即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一些地方和单位, 特别是那些权力较大的部门, 预算虽然公开了, 但在预算执行中并不把它当一回事, 预算指标用完, 要么挤占其他项目的预算款项, 要么随意向财政申请追加, 这种预算其实等于没有预算。各级党政机关应该严格遵守部门预算, 项目预算指标必须全部用到项目支出上, 公用经费必须量入为出, 精打细算, 杜绝浪费。财政部门应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完善和落实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绝不随意乱开“口子”, 真正让预算约束硬起来。
3、决算也应该公开。
财政供养人员及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多少, 商品和服务支出及办公、公务用车运行维护、公务接待、会议、因公出国、文件印刷、水电等费用多少, 何种项目、何种事业经费多少, 既要公开预算, 又要公开决算, 让人们明白当初预计花多少钱, 实际花了多少钱。当民众将各个部门的预算和决算能够进行对比时, 才能判别其中是否存在问题, 才能真正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及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4、倒逼节约资金。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就是“倒逼”党政机关厉行节约, 不胡支乱花, 经得起公众的拷问。如果预算公开以后, 公款吃喝和超标准接待仍在进行, 公车私用大量存在, 办公场所豪华装修比比皆是, 那么公开预算、决算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各级党政机关在认真公开预算决算的同时, 必须在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方面有真正作为,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将“三公经费”等各项支出完全控制在公开预算指标以内, 真正经得起公众的监督、社会的认可。
总之, 财政预算公开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的财政预算公开实践中, 某一个或者几个“个案”的诞生, 都会引起公众的“围观”, 其实这更是一种对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强烈期待。公开是一种勇气, 需要面对强大的质疑, 需要改革的智慧。如果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级财政预算公开“个案”的剖析, 从而寻找到财政预算从“国家机密”到“全面公开”的“样本”,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校务公开】推荐阅读:
校务公开方案07-03
高校校务公开工作07-22
年度校务公开材料05-15
中学校务公开制度07-31
2023校务公开总结08-22
校务公开工作记录08-22
校务公开决策机制10-21
校务公开工作自查报告07-03
校务公开民主管理05-19
芦村小学校务公开制度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