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

2024-09-19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共12篇)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1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1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从《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中,我了解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这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书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即:一是需要充分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三是需要因材施教。详细的阅读后我知道了,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由此我也明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如果对受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

书中还阐述了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外国幼儿教育家的杰出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2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 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献祝福,祝福网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3

蒙田,在他的《自画像》中是这样描述的:“身材矮小粗壮,面部丰满而不臃肿。性情嘛,半开朗,半忧郁,合乎多血质与激动之间。”他的外貌普通,不能够引起人们对他的留恋,而他的《随笔集》却成为了世界名著,这位怀疑论者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哲人。批评他的人却说,书中谈论自己不多,借用了一些不常用的词语,文章缺乏条理,粗野生硬,乡里乡气等等。在崇拜与批判的两种声音下,我揭开了《随笔集》的第一页“致读者”,其中写道:“你不应该把闲暇时间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真逗,不让读者读,那又为何出版呢?又在一篇《雷蒙塞邦赞》中写道:“我知道什么?”奇怪,既然不知道什么,又为何写上堂堂的几本书?他如鱼得水地穿梭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在现实与理想的门槛上来来回回,将自己与世界结合的完美无暇,这个历史老头着实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来看看他究竟知道些什么吧!他知道“危险的谈判时机”、“坚毅”、“友谊”,还知道“良心”、“儿童教育”、“想象力”、“衣着习惯”。芸芸众生,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无所不知,他从一个智者的目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从古希腊到十六世纪,从古埃及到法国,波澜壮阔,旁征博引。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习;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风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遍谈及教育的文章,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习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刚上任的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4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在“节奏”一节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间就可以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这是因为成人不理解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运动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

无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因为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使自己的内心作好准备。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己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要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2

一、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观和其国家利益观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消灭剥削、实现人类的最高境界——无剥削的共同富裕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毫无疑问,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不仅仅是这个阶级本身的利益, 而且是整个人类的利益, 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其具体的目标, “欧美两洲的无产阶级正在检阅着自己的战斗力量, 他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 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 八小时工作日”。关于无产阶级的国家利益, 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镇压敌对阶级的机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不是社会各阶级友好协商的结果, 也不会平等的反应和代表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 在经济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国家因统治阶级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阶级性, 国家的利益实际是代表了统治阶级利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对于国家利益也赋予了另一层次的解释, 他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然而共同利益是维护社会运行的基础, 共同利益没有了, 个人利益也就无法实现。因此马克思说:“正是由于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因此不难看出, 国家利益又是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

二、早期为逐步增强无产阶级的力量,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在无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 其阶级力量, 理论思想还不成熟, 政党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且当时所处的时代下, 作为新生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蒸蒸日上遭到了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 为了能团结广大无产阶级, 集合力量对抗资产阶级且尽早完成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目标, 早期无产阶级理论家在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当时的国家利益上明显倾向于前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爆发时期, 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到:“假如人们在巴黎能够做点什么, 那就是一定要阻止工人在媾和之前采取行动。”“如果工人现在取得胜利——是为国家服务的, 那他们就不得不继承波拿巴和当前的卑鄙的共和国的遗产, 并且将徒然被普鲁士军队镇压, 而且还要倒退二十年。”恩格斯考虑到一旦法国工人参加到保卫国家的战争中必将损伤工人阶级的力量, 同时间接地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服务, 为了保存实力要避免同德国军队交锋, 同时利用帝国主义的战争为工人革命提供机会, “在缔结条约以后, 对工人来说, 一切条件都比以前更加有利。”利用帝国主义的战争去发展无产阶级力量本身是一种阶级策略, 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条捷径, 但在普法战争爆发过程中, 战争的残酷性超出预期, 马克思的个人观点也逐步发生变化, 当普法战争初期法国入侵普鲁士时, 他反对法国的入侵, 后期当普鲁士入侵法国时, 他致电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李卜克内西让其在德国国会上对于俾斯麦的战争预算投反对票, 并且指责普鲁士的野蛮, “德军采用了既陈腐而又野蛮的战争公法, ”他同情战争的受侵害方, 但在阶级政策上依然没有改变, 认为帝国主义的战争人民是没必要参与并加以战斗的, 只有对方是殖民掠夺人民才应该起来反抗, “当然, 英国人在印度, 牙买加等地也这样干过, 可是法国人既不是印度人, 也不是中国人, 更不是黑人, 而普鲁士人也不是天生的英国人!一个国家的人民, 如果他们的常备军一旦被彻底消灭, 而他们还要继续保卫自己的话, 那简直就是犯罪。”马克思以及各国早期的革命家都承认这样一个观点, 国家是有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是没有必要爱戴的, 只有无产阶级自己建立的国家才值得付出。列宁认为:“我们从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起就是护国主义者, 我们赢得了保卫祖国的权力”列宁的国家阶级论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他在苏联早期党内不同思想路线斗争中更是不断的强化了这一观点, 尤其是与考茨基, 托洛茨基的争论中, 他指出:“大俄罗斯人保卫祖国的唯一办法, 就是希望沙皇政府在一切战争中遭到失败, 这对十分之九的大俄罗斯居民危害最小。”沙皇的国家利益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相比较没有一点可比性, 甚至无产阶级的利益是脱离沙皇的国家利益的, 相反,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则放在第一位, “社会党人在战争一旦爆发时, 应当利用战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以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列宁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世界性的, 他说:“工人没有祖国, ”即使在苏联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后, 列宁依然把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放弃了沙皇以前侵略别国的不平等条约, 主张并建立了第三国际, 使苏联给世界一个崭新的形象, 他说:“俄国军队越过俄国国界去镇压革命的那种时代,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军队已经坚决不移地离弃了那种时代。”斯大林作为列宁以后苏联的无产阶级领导人, 早期依然延续列宁的思想, 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放在首位, 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的战略和策略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是正确的, 就是他们的战略和策略不限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无产阶级利益范围之内, 相反的, 是在估计自己国家的条件和情况的同时, 把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其他国家的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早期受列宁, 斯大林影响, 早在国内第一次大革命之前, 纪念巴黎公社五十五周年时期, 毛泽东就指出:“军阀争权夺利的国内战争是无价值的, 被压迫阶级起来推倒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 才有价值, 一般国家主义派, 盛倡其为祖国而牺牲, 乃无上光荣的说法, 这是资产阶级之话, 我们万不受他们的悬弄!”

不难看出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当时国家的国家利益是明显隔离开来的, 政策的制定都是从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他们认为的国家利益是无产阶级自己推翻资产阶级后自己建立的国家的利益, 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所有的利益都是毫无无产阶级色彩的, 都是可以被利用的, 但同时应该明白, 首先即使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也不是完全与无产阶级毫无瓜葛的, 不同国家的无产者作为一个部分本身就生活在那个国度, 作为其未来的主要同盟军农民, 更是那个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都实在的和那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其次, 国家本身作为一个实体, 具有维护共同利益的属性, 这是马克思在国家的定义中就提到的, 同时国家本身包含着强烈的名族地域性, 是一个地区长久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积累与凝结, 爱国主义本身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热爱。一个处于不同阶级的个体能够割舍与其他阶级的感情, 但断然割舍不断与所生活土地和文化的联系, 爱国主义的阶级化势必会和爱国主义所包含的民族感有所冲突, 尤其在国家遭到外来入侵时。当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忽视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时, 是阶级战略的体现, 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时局下找到突破口, 但选择帝国主义战争的缝隙, 且在国家被入侵的情况下, 大批无辜的人民牺牲为代价, 势必与无产阶级所宣称的口号和目标相矛盾。如果以这种方式去实现早期目标, 那正像新保守主义者评价的:“社会主义革命也需要以上百万人的是生命为代价, 也许会导致对整个阶级的蓄意谋杀, 也许将引起文化的式微、知识的消亡和艺术的亵渎。”为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而忽视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 忽视生活在这个国度的其他阶级的利益, 往往彻底损害了他们希望为之效力的权威观念。

三、随着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为发展各国自身, 无产阶级的国家利益开始高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苏联在列宁逝世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作为全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被世界无产阶级视为唯一乐土, 苏联也在不断领导世界无产阶级与帝国主义, 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帝国主义国家为保卫自身现有利益, 纷纷敌视苏联, 为保卫苏联世界无产阶级联合是正确的策略, 但作为主要领导力量的苏联公然提出要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以保卫苏联为当前任务却带有爱国沙文主义色彩, 恩格斯说过:“必须维护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不容许产生任何爱国沙文主义, 并且欢迎无产阶级运动中任何民族的新进展。”当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无产价级忙于应对本国帝国主义, 军阀时, 以保卫苏联的口号的提出势必影响这些国家的革命进程。斯大林认为:“不捍卫苏联, 就不能捍卫并推动世界革命运动, 要知道, 谁要想撇开苏联, 反对苏联而捍卫世界革命运动, 谁就是反革命, 谁就必然要滚到革命敌人的阵营中去。”在“保卫苏联”这一共产国际指示到达中国时, 受到了当时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的质疑, 当时正值中东路时间爆发, 事发点在中苏交界处, 主要在中国境内, 对国人提出保卫苏联, 势必会引起人民的反对。苏联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 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但随着其力量的扩大, 尤其是二战以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信心与自负便同时出现, 抗日战争末期, 斯大林以沙皇对外政策为依据, 提出在中国领土上取的利益, 在涉及俄国使用满洲铁路的问题时, 他认为沙皇曾使用以满洲里到哈尔滨, 再从那里到大连及旅顺的铁路线, 以及以哈尔滨向东到尼科尔斯克的铁路线, 在那里同哈马罗夫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相连接。他认为这些要求是正义的, 斯大林说:“显然, 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 他和莫洛托夫就难于向苏联人民解释, 为什么俄国要参加对日作战。”斯大林的谈话表明, 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目的是出于本国民族的利益, 这种利益的谋求, 不仅要从战败国日本领土上取的, 而且要从战胜国中国领土上取的。对于中国共产党, 斯大林同样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而不听从苏联的具体安排而恼怒, 在1944年6月, 斯大林在同哈里曼谈话时说:“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他们对于共产主义, 就像代用黄油对于真正黄油一样。”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新中国走什么样的路时, 苏联为实现战后自己的利益, 竟提出支持蒋介石政府。赫尔利给美国国务院写了旅行报告指出;“现在我相信苏联政府根本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策中沙文主义色彩浓厚, 已经开始背离了列宁的国际主义, 抛弃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与列宁在《为什么苏联不参加国际联盟》陈述的苏联与帝国主义国家性质的根本差别形成鲜明对比, 斯大林之后的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更是完全把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归属于了苏联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之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鼎盛, 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未来进一步推行社会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 发展了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炮制出了一套被称之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法西斯理论。“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国际分工论”、“利益有关论”, 宣扬“苏联具有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广泛发展的国际联系, 对于即使在地理位置上遥远, 但是却涉及到我们安全和我们朋友安全的那种事情, 也不能消极对待”。中苏作为一对合作紧密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五六十年代的关系一变再变便是最好的证明。当无产阶级国家抛弃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原则时, 它本身已经开始逐渐脱离世界无产阶级这一范围。

苏联注重自身国家利益是有原因的, 他们把国内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社会主义苏联的国家利益看作一致, 认为国家本身发展壮大就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壮大, 但却看淡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其无产阶级的利益, 过分看重国家利益而忽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利用增强的国家力量来要挟其他弱小国家, 势必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变为社会沙文主义,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霸权国家, 这样的无产阶级统治的国家, 这样的政策与帝国主义无异, 完全背离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观。

四、无产价级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新时期的定位问题

随着民族国家的相继建立, 经济全球化的走向使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开始对话, 谋求合作, 加上资本主义公家福利政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 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正在逐渐扩大, 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作为一种口号在正值领域内正慢慢淡化, 与之走势相反的是国家利益的不断强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其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正是审时度势, 与世界接轨, 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关于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 关于意识形态的输出问题, 邓小平在住地同身边人员谈到:“切不要打旗, 不要去干涉别国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要搞好了, 本身就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 是对马列主义的贡献。”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3

全书共计4篇12章,近40万字,第一篇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寻求”,第二篇是“近现代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究与启示”,第三篇是“有关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哲学启示”,第四篇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及其哲学追问”。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与教育哲学相互关系的发展为主线,以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解析为主题,将教育哲学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紧密对接,引领教育哲学与教育问题深度对话。它不仅全面梳理了教育哲学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思想价值,而且运用教育哲学思想,多侧面、多维度、理性而通俗地解析了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破解之道,是一本关于古今中外教育哲学关系研究的论著,同时也是一本理性务实分析中国教育问题的著作,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及人才培养有着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感兴趣的读者,可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营销发行中心联系,电话:020-87553335。

魏书生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4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1100多场报告,讲了600多节公开课。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称他为“穿西装的孔子”。他于1979年开始着手教育教学改革,至今已坚实地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凭着“我以我心付童心”的执着情怀,谱写了人生最为华美的诗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我认为,魏书生的成功,与其说是他做教师的成功,不如说是他做人的成功,他有着博大的胸怀,能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把所有的精力用在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上,这一点很难做到,所以他成功了,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仍然成绩突出。下面仅就我学习魏书生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学习魏书生,要学习他崇高而无私的爱。崇高而无私的爱心,是魏书生身上熠熠闪光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颓废、阴暗的角落。他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魏老师伟大人格魅力熏陶下,学生才能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足以说明,老师的典范作用及伟大人格的写照。

著作读后感 篇5

有人说: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看是怎样的卑微;无论你生于何时长于何地,或是曾经经历过多少风霜雪雨,惊涛骇浪,只要你心存感恩,那些美好的品格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就会从你的身体喷涌出来。因此,感恩的心就像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

蜜蜂采蜜时,在花丛中嗡嗡叫,是在表达对花的感谢;树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是在对风的恩情。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家六口忙活一天,每个人都饿了,可是当母亲当母亲把菜端上来时,他们竟发现只是一盘稻草,大家都很不理解,母亲就说;“那么多年你们都吃着我的饭菜长大,可你们却没说一声,谢谢。看来我再怎么精心准备的饭菜,在你们眼里和稻草差不多。”说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其中的深意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到,母亲给予我们的爱我们会因琐碎而不放在心上。因此,让我们把每一天当做你的感恩节,因为感恩无处不在。

罗曼罗兰说过;“谁要在世界上遇到一颗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能尝到天上人间的快乐。”林德和好友帕森要乘飞机过一个海峡。但是飞机中途漏油了。一会儿,他们就决定林德先跳伞,帕森操作飞机。当轮到帕森跳伞时,他发现没有降落伞。无奈,他只好往前开,能开多远就多远。最终,他得救 。半个月他才发现,当时飞机下面是鳄鱼区,林德不跳的话飞机就会坠海。患难时,朋友的真情是最伟大的。谁能拥有这样的友情,谁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就让我们倍感幸福的友情吧。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清贫,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感。”对于每个人而言,责任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不竭动力。对于组织而言,只有每个人的责任汇集,为整个团队的价值,这个组织才能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凝聚力量走向未来。

冰心著作读后感 篇6

读冰心的《寄小读者》,我被深深吸引了,一如记忆中的细腻文笔,惊世才气,作为成年人再读冰心,更惊异于她竟有那般真挚、美丽、孩子般的心灵。冰心先生是善良的,这善良不仅是对身边事物的体贴关怀,更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美丽自然的诚挚热爱,对人间正义的坚持。所以聪慧如冰心,选择了可爱、可敬的儿童做她的伙伴,与儿童相伴,人生的道路永远鲜花相迎;与儿童为友,行走在世上永远不缺故事。她关怀儿童,与他们沟通交流,伤心的事、快乐的事、后悔的事、梦中的事、胡思乱想的事……林林总总,她毫无保留地与小朋友分享这些“针尖大的事”,这些在成人认为不值一提只会漠然处之的事,在小朋友眼中,却是天大的事,或许会引起他们的一阵争论,或许会为冰心放声大哭,又或者拍手叫好,总之,他们永远会毫无保留地给予冰心,给予亲近他们的成年人最大的安慰与鼓励。这便是儿童,冰心眼中笔下的儿童,这般可爱。

读冰心,其实是读儿童,如今我也是十岁儿童的父亲了,在追忆自己童年的同时,更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三年级的她开始为写发愁,我不知如何为她排忧解难,便搬出了冰心先生的话:有什么可喜乐的事,不妨说出来,让天下小孩子一同笑笑;有什么可悲哀的是,也不妨说出来,让天下小孩子陪着哭哭。只管公然坦然的,大人面前无需畏缩。——小朋友,这是我们积蓄的秘密,容我们低声匿笑的说罢!冰心先生为儿童开辟了说话的“儿童世界”栏,鼓励着所有儿童勇敢地说,说给儿童听,说给大人听,说给全世界听,天真世界无限美好,先生对这些无污浊生灵的关怀与祝愿,大概是源自现在的我们所没有的宽容的胸怀。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7

阿道夫.贝恩哈德.马克斯——1 9世纪德国著名音乐艺术教师、音乐理论家, 他是1 9世纪德国音乐教师中第一批对艺术现象的意义具有清晰眼光的人之一, 其著作《1 9世纪的音乐和对它的培育》出版距今已经有1 5 0多年了, 这本著作不是深入讨论音乐作品的, 而是更多地去探讨音乐理论。其中关于音乐教育的内容虽然不多, 然而在其简练精辟的文字叙述中, 间接提到的音乐教学中的一些观点对当下的音乐教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中也可窥其对音乐教学观的深刻洞见性。

李斯特作为1 9世纪情感美学的杰出代表在对阿道夫.贝恩哈德.马克斯的著作进行评述时虽带有强烈的情感美学的立场印迹, , 但他在对《1 9世纪的音乐和对他的培育》一书进行评述时还是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进行的, 并进一步凝练了马克斯的艺术观, 笔者将李斯特在评述《1 9世纪的音乐和对他的培育》时提及的教学观点简要地概括为音乐教学中的“三重关系”。

所谓“三重关系”即音乐与技术的关系、音乐表现与技术理论 (和声、曲式、复调等) 的关系、音乐与其姊妹艺术 (诗歌、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 的关系。

音乐与技术

音乐和技术是学习的两个方面, 不论我们学习什么样的作品, 不仅应从技术、结构层面去分析, 更应该要从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在音乐学习中技术训练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音乐来吸引学生, 而不是枯燥地进行机械的技术训练, 因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它能深切地触动我们的心灵, 打动我们的情怀。

然而, 在当今中国艺术教育正经历从应试、技术教育向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懂得, 从现在起单一的特殊教育, 单方面的技能培训和学识对学生们来说已经不再够用了, 因为音乐表达能力与音乐感悟能力才是音乐表现的核心, 而不是只有一个空壳子里头空空如也。单有高超的音乐技术, 而没有很好的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感悟能力, 这样最终只能成为玩音乐的匠人, 而不是真正的音乐家, 因为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是距心灵最近的艺术。反之, 当然技术是音乐表现的基础, 只有在俱备了一定技术基础之后才能更好地去表现音乐, 做到两者相辅相成, 兼而有之, 协调发展, 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未来的真正音乐家, 而不是音乐匠人。

音乐表现与技术理论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未能看到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对于提高学生音乐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理论的训练。音乐表现是目的, 理论是手段, 音乐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走在前列的, 它是理论之母, 具备一定深度的理论素养是加强音乐表现的必要前提,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抱怨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较差, 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做支撑而导致的, 相信通过加强学生理论素养是提高其音乐表达能力与感悟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

阿道夫.贝恩哈德.马克斯说:“理论如果最紧密地贴近艺术家的生活和作品, 并且几乎不被注意地注入其中, 就像艺术家以往的生活注入其事业中一样, 那么理论就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贡献了。”[1]同样, 当学生具备一定深度的理论素养后, 也会不经意地被注入到其音乐表现中。如当学生运用曲式、和声等知识分析完一首作品后, 他应该就会知道什么地方是发展、什么地方是再现、什么地方应该停顿、什么地方应该“换气”等等, 这样, 其理论知识几乎就被不经意地注入于其音乐表现中。因此, 音乐表现与技术理论也具有同构关系, 两者缺一不可。

音乐与姊妹艺术

艺术本身是相通的, 究其来源看我们是无法将他们割裂开来。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使用有效的方法将音乐与其姊妹学科结合起来, 将能培养学生多元地接受艺术知识, 从而在多方面提高其审美意识, 对艺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接受过程, 从而达到艺术修养综合的提高。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在历史的演进中, 与其姊妹艺术相互交融, 相互影响, 语言与符号、意象与通感、色彩与象征、节奏与韵律成为音乐与其姊妹艺术沟通的内在基因, 因此从宏观的视角探讨音乐与其姊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对话”关系,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并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 许多音乐家往往赋予诗歌、绘画、建筑、雕塑等比音乐本身的学习更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这些艺术为他们的思想提供了营养, 并且他们认为这种思想活动净化了随之而来的感官满足, 证明了它的合法性。另外, 对这些艺术起决定作用的那些法则的教育也更为普及, 与了解音乐作品的形式手段的梗概和概念相比比获得这些艺术的知识要省力的多。”[2]然而, 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音乐教师未能重视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或者是没能看到音乐与其姊妹艺术的关系。了解和掌握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姊妹艺术是提高音乐表现的必要补充, 也可以这么说, 了解和掌握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姊妹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前两重关系的必要补充, 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就像阿道夫.贝恩哈德.马克斯所说的一样:“音乐已是各种不同艺术中的一种;易接受与可理解这是后者与音响艺术相一致的本质, 并且在研究和生活中它们却是彼此相互补充和说明的, 尤其是与其姊妹艺术关系密切, 其次, 史学和一般的精神文化知识也是理论与艺术最亲密的助手, 在这里为艺术理论所担负任务而划定的界线消散在普遍人性教育的更为广泛的任务之中。”

结语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正在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技术教育向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质教育转变, 正在改善种种滞后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手段, 建立与时代相衬的音乐教学方式与手段, 树立与时代相应的音乐教学观。阿道夫.贝恩哈德.马克斯及其著作《1 9世纪的音乐和对他的培育》虽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有余了, 然而其音乐教学观衍射出来的光辉相信对当下我国正处于各个层面上的音乐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特音乐文选》129页俞人豪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

寻找著作权人 篇8

十几年前,笔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本书,名叫《汉字的故事》,于是就从《北京晚报》找到了作者念研究生时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从作者的老师那里得到了作者的联系方式。双方很快见了面,又过了一些日子签署了出版该书英文版的协议。那次经历一点也不难,因为我们有清晰的线索可以利用。

实际上,联系作者不论是为了出书还是为了销售版权,不论是联系中国作者还是国外的权利人,有时候都是很难的。最近两年,笔者通过实践在联系著作权人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借此与大家分享。

简单地说,有两条经验:一是充分利用虚拟网络,包括互联网以及一切新兴载体,另一条就是建立现实网络,也就是广交朋友,业内业外,国内国外,来者不拒。

一年多以前,越南一家出版社来找笔者,希望购买我国西北一位知名作者的作品。笔者当时并不认识这位大作家,更不知道如何联系他。问了几个朋友,包括媒体的朋友,没有一个能提供他的联系方式。于是,笔者想到了互联网,想到了博客——现在有不少作家都在网上开博客。于是,笔者就急不可耐地去网上搜索,结果没有得到任何蛛丝马迹。怎么办?笔者突然想起来了,直接找本人找不到,可以找采访过他的记者。经过努力,笔者还真找到了一位采访过这位作家的记者,在人家的博客上留了言,言辞恳切。没过两天,就收到了一位来自新华社记者的回信,就这样笔者联系上了那位作家,最终将其作品卖到了越南。笔者还以同样的方式联系到了山东青岛的一位作者,也把他的畅销书卖到越南和台湾。不过,运用互联网查询联系方式,有的时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种方式配合。

三年前,我们得到一个信息,一家美国公司出版了许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每一本都被浓缩为60分钟的读物,由台湾的商周公司专门成立的一家公司出版中文繁体版。笔者通过现有资料与商周联系,结果电话、传真都不对。于是又通过互联网查询,查到该公司销售部门的电话,通过销售部门找到商周负责版权许可的人员。对方很快来信,告之他们只负责刊物,不管图书。后来,还是在他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联系上了商周出版的著作权买卖人员,并将详细情况作了说明。对方回信说,中文简体项目可能在中国大陆的一家公司。笔者通过对方给的电话号码,找到了在北京的这家公司。最终搞清楚了我们所要的书已经以国内某个机构的名义作为正式出版物出版了。看来光靠互联网是不行的,还要有其他手段配合。

第二条就是现实网络。它包括两个:一个是业内的网络,比如著作权代理公司、行业组织、业内媒体。另一个就是业外的交往,有时作用也是不小的。

在互联网上,笔者曾看到美国一本畅销书,书名叫The Fourth Hand,感觉不错想寻找联系方式。笔者从网上查到出版社的电子邮箱地址,发信与他们联系。数日之后,收到回信告之,该书的海外代理权在另外一家公司手中,并告诉了这家公司的名字和地址,可是没有电话和传真号码。最终,笔者只有借助网络搜索到其网页提供的邮件地址,并给对方发了一封信。三天之后,The Fourth Hand作者的助手来了一封电子邮件,说她接到了那家公司的邮件,知道笔者在找这本书的著作权人。她告知,这本书的美国代理权在一家财产公司,但是海外代理权归英国一家叫做国际著作权代理公司管理,并告诉了其电话和传真号码。经过几番周折,最终清楚了该书的中文版权在台湾的一家代理公司手中。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笔者前后整整费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找到最终的联系方式。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书并没有引进。

毛泽东著作读后感 篇9

读毛泽东文章《为人民服务》有感

读毛泽东文章《为人民服务》有感

【摘要】读了《为人民服务》后的感想,主要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含义、为人民服务的导师、为人民服务的原因,如何为人民服务和最后感言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字】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读后感 含义 价值

【正文】

今天我们毛泽东思想概论老师然我们读关于毛泽东的著作,写一篇读后感当做论文,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不是为了论文才去学习毛泽东的著作的,其实本人早就对毛泽东的思想与著作抱有极大地兴趣爱好。于是我在网上搜索毛泽东的著作和文章,这时有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就是这篇《为人民服务》了!我顿时进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思绪万千。虽然这篇文章不长,短小精悍,但是给予我的思想极大地冲击,感触良多。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了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指明了方向。备受教育,深受启发。这篇著作文字不多,却充分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为谁革命、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读来格外激动、倍感亲切,让我从思想上、心灵上重新接受洗。主要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价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当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向全国党员提出这样的要求的时候,也许电视机前的老百姓早已感动落泪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平平凡凡的七个字,像一面晶莹剔透的镜子,反射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个做一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别党员与非党员的重要界限。“靠着轮椅和拐杖,我一样也能实现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心愿,我要向世人证明:我不是包袱,而是一团燃烧的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也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二.指引我为人民服务方向的导师说起为人民服务,就马上让人联想到雷锋和毛泽东,而且我最敬爱和崇拜的人也是雷锋和周恩来。他们也算是指引我认清自己人生价值的导师。我曾经把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价值观全部都阅读了一遍,觉得他们真正地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地燃烧了自己,点燃了别人。正如雷锋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和周恩来曾说过:“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他们做到了,他们实现了自己所说的话以及自己的价值观。

三.为人民服务的原因

我是一个人,首先人就要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办法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人民服务!我不知道还能为人类以及社会服务多长时间,我真的很想用一生的时间去为人们服务,让每一个人都幸福快乐的生活着,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太微小了,太微不足道了!因此,我希望今天在这里把我的想法告诉每一个人,我们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希望你们能从中获益,懂得去怎么做,把我的想法继续传递下去!!

四.如何去为人民服务:

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为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民服务,我们即将进入社会,找工作,真正的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人民服务了,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对待社会分工和个人愿望的关系。

(2)要有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钻研,提高业务素质。

(3)要主动找“麻烦”,自我“加压”。为人民服务无止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找事干,自我“加压”。

五.最后感言:

本人今年已经大三了,也即将走出社会,为人民去服务,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之前一直是社会为自己服务,自己还不曾有半点为人民服务的时候。现在离毕业越来越近了,一来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尽到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二来自己的思想还缺乏磨练,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有待改善。因此在学校的现阶段,本人会尽自己最大最大的努力去学好知识,增强能力,加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千万不要只有三分钟热度,一定要持之以恒!永远是您采取了多少行动让您更成功,而不是您知道了多少!我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好自己人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舞台!!请努力为人生拼搏奋斗吧,好好的为人民服务吧!!

见识著作读后感1000字 篇10

其实我开始的想法跟这个同事一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毕竟花了时间和力气下去,是这本叫《见识》的书改了我的观点。书中说到功劳和苦劳这个概念。能有这样进步的想法全是拜此书年赐。

此书作者是一个海归博士,有世界五百强公司谷哥的管理经验,跟国内各大型企业老总均有联系,所以从更高的视角看问题能把人带入一种新境地。

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都是从底层一个老百姓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就比如说离婚率这个问题,为什么印度人离婚率那么低而美国和中国为什么离婚率就高呢,我曾经跟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觉得中国离婚率高的原因是社会压力大,人心太浮燥。而这本书教给我的却是选择太多,而没有用心好好经营的问题。

书中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理财、创业等问题,打破我们常规的认知把我们的认知提升到一个高度。

书中有一句话是说“你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我们常常马后炮或者后悔没做某某事,做了某某事就不至于这样子,其实这就是见识不足导致错失机遇。

网上有段子说穿越回八十年,然后攒钱买房子,开发房地产,从此无忧无虑。如果不看到房子会涨成这样子,会有这样的远见嘛,就是缺少见识。

科学著作的序言 篇11

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写成一本著作,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写成后,总希望早日问世,推广研究成果,起到学术交流的作用,为实现“四化”做出贡献。这与书的序不是没有关系的。首先,书店的发行员,图书馆的出纳员,情报资料室的资料员,都是比一般人先看到书。如果书的作者,实事求是地把书的主要内容在序言中写得明白,他们就可以向有关读者介绍。要是书序写得不具体,没有内容,他们就无能为力。

近来读了一些自然科学著作的序,觉得有的八股气味比较浓,在序的末尾,往往写道,“由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够,业务水平低,书中错误在所难免,诚恳地请读者提出批评意见,待再版时改正”。至于书的内容,则寥寥几笔。这样怎能满足读者的要求?读者看书序的目的,本来不是要看作者的自我批评,而是想看看这本书有什么新的内容,是写给什么人看的,能够用很短的时间,了解书的重点所在,以便考虑能够读懂还是不能。如果书的序,能够溯源探流,纵横论述各家得失,对读者的帮助自然更大了。

另外,在一些书的序中,只是很简单地说本书第几章讲什么,最后一章讲什么,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说。读者只要翻一下书的目录,这些就都知道了。我想不论什么学科,都有发生和发展,难道不可以在序言中谈谈这一学科的来龙去脉,谈谈前辈和同辈的成绩,谈谈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等等。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 篇12

一、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一)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分析

笔者认为:侵犯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之行为的要件与一般侵权行为要件是类似的, 具体包括主体要件、主观要件、行为要件、损害后果和因果联系五个方面。

就其主体要件而言, 行为人有民事行为能力亦决定着其使用、传播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这是因为, “侵权”是法律对民事活动主体之认知能力的评价, 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言, 由于其年龄或智力方面的原因无认知能力或认知能力不全。法律当然不能对认知能力不全的人做出否定性的评价。即在行为人无民事能力的情形下, 行为人所为的发布和传播版权作品的行为都不构成侵权行为。就其主观要件而言,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之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就其行为要件而言, 要求行为人采取了导致权利人之权利受到损害的行为, 即损害行为。就其后果要件而言, 要求行为人之损害行为造成了版权人合法利益的损失。就其因果联系而言, 则表现为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合乎法律推理的联系。

(二) 当前我国对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一是著作权法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并成为其保护的主要来源。《著作权法》规定, 受该法保护之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 著作权人对其作品, 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 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当然由于该法制定和修改之时数字出版刚刚兴起, 尚未形成规模, 侵权行为发生不多, 因而该法未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问题进行专门的规定。

二是行政法规和规章。我国还存在大量旨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行政法规和规章, 这些行政法规分为两大类。其一是解释性行政法规, 即这些法规主要对法律进行解释, 具体包括《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其二是创制性行政法规, 具体包括《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其中, 国务院于2006年制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该条例对网络服务者之责任做出更明确的规定。2005年, 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共同制定了《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该条例对互联网中的各类主体做出了详细界定, 规定作品著作权人发现互联网传播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 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或者其委托的其他机构发出通知后, 信息服务提供者或者其委托的其他机构负有删除涉嫌侵权内容的义务。这些法律规范的制定, 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保护作品尤其是网络环境下作品之版权的需要, 因此, 这些法律规范即是著作权得以保护的规范依据。

三是司法解释。在我国,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亦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立法法》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具体适用法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解释权, 最高人民法院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所做的解释具有完全的效力, 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司法解释主要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69条的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 (下称修改草案) 分别于2012年3月和7月公布两稿, 其对现行著作权法做了较大的修改。其中, 修改草案69条即是此次修改的内容之一。该条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其内容是对当前《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条例中的相关规范的高度概括。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69条制定背景评析

网络传播技术提高了作品的传播效率, 为著作权人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对于著作权保护而言, 网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其拓展了著作权作品的传播和销售渠道, 促进了著作权作品的广泛传播, 但同时也为侵权行为人实行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提供了便利——电脑用户在电脑前通过鼠标操作即可实现对作品的复印和传播, 这种情况使著作权作品盗版行为在网络环境中日益盛行。

与侵权行为日益严重不相适应的是, 立法上对著作权网络侵权中的网络服务者责任问题所做的规定是不明确的。具体而言,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引入了“避风港规则”, 初步建构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就侵权内容的之责任体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规定, 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链接、存储等服务的, 除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应当知道”链接、存储的内容侵犯他人著作权外, 其不承担侵权责任。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并没有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承担审查义务。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承担审查义务规定不明, 即造成了司法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问题不断。例如, “步升诉百度案”、“百度文库案”等案件涉及的问题即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承担审查义务。在这种背景下, 为有效解决社会纠纷, 修改草案第69条即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审查义务。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69条之内容评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69条是“避风港原则”的具体体现。“避风港规则”主要是用以解决网络搜索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问题的, 具体是指提供搜索服务提供者, 如其搜索结果向指向的对象侵犯他人著作权, 只要搜索服务提供者对侵权事实不知情, 也没有义务知道, 就不用承担侵权责任。“避风港规则”最初用以解决网络搜索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后来还拓展适用到解决网络存储、链接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承担问题。修改草案第69条即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者不知且不应当知道侵权事实的存在的, 则对其提供搜索、链接、存储的侵权内容不承担侵权责任;当然,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权利人通知时应当断开链接, 否则将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比, 修改草案第69条最大的变化是其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审查义务。在该草案制定之前, 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承担对链接、存储之内容侵权与否的义务, 而该草案则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审查义务, 这种规定无疑是具有进步性的。

三、著作权网络侵权规制体系的完善

笔者认为, 修改草案第69条虽然解决了学术界和实务争论不休的网络服务者是否承担审查义务的问题, 但并没有解决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侵权问题。具体而言, 以“百度文库案”为例, 在该案例中, 百度公司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存储、下载空间, 即用户可以将作品上传到百度文库中并供他人下载。在网络用户上传的作品中, 有很多是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作品。为此问题, 韩寒、李承鹏、当年明月等知名作家百度公司应当对用户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查并删除侵权作品, 而百度公司则辩称其在法律上不具有审查的义务, 且在技术上无法对所有用户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查。修改草案第69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无审查义务, 其解决了上述争议。但笔者认为, 这种规定无疑会放纵著作权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其链接、存储的作品无审查义务的话, 将有可能造成盗版作品在网络中盛行。因此, 笔者认为修改草案第69条应当予以修改, 并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引入帮助侵权理论。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69条之修改

笔者认为, 修改草案应当对提供“存储”与提供“搜索”或者“链接”予以区别对待, 对于提供存储的网络服务者则不应当免除其审查义务。这是因为, 整个网络中的信息量巨大, 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其搜索指出的对象是否侵权进行审查, 这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的。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即在于, 设备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扫描后, 有与搜索栏中输入的关键词相匹配的, 则将其作为搜索结果而提供链接。这种情况下, 网络搜索服务提供者确实很难审查搜索指向的所有信息是否具有侵权事实, 因此这些信息就不在该服务商的掌控下。而存储服务提供商则不同, 在提供存储服务中, 存在服务提供者之服务器的信息是有限的, 服务提供者对这些信息进行审查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且由于这些信息存储在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器中, 服务提供者即可以对侵权信息予以删除。因此, 笔者认为, 修改草案应当对“存储”与“搜索”、“链接”予以区别对待, 不免除存储服务提供者的审查义务。另外, “避风港原则”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链接、存储的对象是侵权作品的, 其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从字面上理解, “应当知道”则表明网络服务提供者有义务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了解其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是否存在侵权情形, 其中即包含了采取审查手段进行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 要求存储服务提供者承担审查义务既是合理的, 又是可行的。

(二) 帮助侵权理论的引入

在美国司法实践中, 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其链接或存储的作品具有侵权事实的, 法院则适用一般的侵权行为理论, 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形成共同侵权行为, 而网络服务者之行为性质则为“帮助侵权”, 其需要承担侵权责任。“帮助侵权”实质上即是将共同侵权理论用以解决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责任问题。笔者认为, 我国法院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亦可引入“帮助侵权”理论, 在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其链接或存储的作品具有侵权事实, 则认定网络服务者之行为构成“帮助侵权”, 进而判处其承担侵权责任。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由主体、主观、行为、损害后果和因果联系五个方面的要件构成。当前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范体系以保护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 包括著作权法、《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都涉及到网络著作权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承担审查义务, 这些规定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比更为明确。但不审查原则不妥, 应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69条, 规定网络存储服务的提供者应当承担审查义务, 并在司法实践中引进“帮助侵权”理论。

关键词:网络侵权,著作权,避风港原则,网络服务提供者

参考文献

[1]向长艳.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J].中国出版, 2011 (9) 77.

[2]郝振省.2008年中国数字版权保护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87.

[3]魏小荃.网络搜索引擎商著作权侵权责任之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11 (2) :23-25.

[4]周庆安, 樊哲旺.百度案与“避风港”规则[J].法制与社会, 2007 (9) :34-36.

上一篇:公安局民警思想状况调研报告下一篇:帮扶会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