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发展建议(精选8篇)
合作社发展建议 篇1
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安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人大副主任吕春景带领县农业局、农经局的主要领导,就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了解、查看生产运行情况等方式,走访了已经注册的所有合作社和百余名乡村干部、农牧民群众。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县委、政府为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于2008年2月23日成立了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县委扩大会议又作出了将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决定,从而有利地推动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全县共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29个,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8个,入社户数为419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11.69%,注册资金2431.64万元。申请成立的合作社中,从事种植业的11家,其中从事哈密瓜种植的9家,主要分布在淖毛湖镇的各村。从事蔬菜种植的1家(伊吾县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事饲草料种植的1家(伊吾县春晖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养殖业的有16家,其中生猪养殖2家(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伊吾县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牛、羊育肥13家,其中吐葫芦乡1家(伊吾县清泉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乡1家(伊吾县俊发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淖毛湖镇11家;奶牛养殖1家(吐葫芦乡的伊吾县雪缘情乳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项目1家(淖毛湖的兴福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哈密瓜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1家(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㈠初具规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3年(尤其是近2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现申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9家;从经营范围来看,包括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服务业,基本囊括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行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生产运行情况较好,发挥带动作用明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如鹏程蔬菜专业合作社、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他们的发展,不但使本社社员受益,且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㈡形式多元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几下几种形式:
⒈能手大户带动型。其主要是由农村能手及专业大户为核心,联络若干农户,每户以投资入股及资产折资入股的方式,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其特点是依托能手及专
业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使全体成员合作经营,共同受益。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部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这种方式成立的。
⒉龙头依托型。以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龙头单位或企业为龙头,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或同类型的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体。其特点是充分利用龙头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它的前身是淖毛湖镇农机站,凭借较强的技术和设备实力,将淖毛湖60%-70%的农机动力进行整合,主要开展跨区作业,与周边农场及种植大户签订作业订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达到了合作社加农户“双赢”的目的。
⒊技术人员领办型。其主要方式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为核心组建的合作社。伊吾县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就属于这种运作方式,合作社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向社员提供服务,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很好作用。合作社运作了三年,累计签定订单4000余亩,完成销售收入900余万元,使每亩增收300元,带动社员每人增收1000元。
㈢ 模式多样化。目前成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⒈以资金股份入社。每个社员持相同或不同的资金金额入社,从生产到销售完全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管理活动由董事会(社员大会)负责,按入社资金比例分红。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恒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较为典型。
⒉以土地入社。每个社员将其承包的集体或国有土地,以协议、章程约定的方式集约在一起,在统一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机耕、种子、农资、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价格)进行合作,按各自土地上产品的销售量获取收入。注册资金按社员平均交纳或按入社土地数量比例交纳。目前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种模式。
⒊以牛羊入社。养殖户将其饲养的牛羊作为入社资本金,并交纳相同或不同数额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入社的牛羊仍由养殖户自行养殖管理。目前的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多为此类。⒋以物资入社。社员携带自有的农机具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机耕作业管理、服务,社员按收入比例,向合作社交纳管理服务费。淖毛湖镇的兴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型。⒌以技术和服务入社。此类社员以农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经纪人为主体,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和定单销售为主要内容,形成技术人员和农民互惠互利的联合体。顺昌哈密瓜专业合作社既为此类。
以上几种模式中,除第一种为全方位完全合作模式外,其余几种只是在某些环节上的合作,有的合作内容多,有的合作内容少,均为不完全合作。
㈣发挥合作社优势,带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伊吾县福田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原来只是一户较大的养殖户,通过它的带动发展成立了合作社,仅一年完成了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社员人均年收入近20万元。
三、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个别乡村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没有意识到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表现为组织、宣传、动员上的不足。
㈡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认识不清,即便是已经入社的社员,甚至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对合作社性质、地位、作用、运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以至于在合作的模式上不够全面,合作的内容上较单一。有的入社社员尚不能完全履行合作社章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个别合作社存在运行夭折的可能。
㈢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多数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个别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只是进行了工商注册,没有实质性的运行。
㈣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搞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㈤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力量薄弱,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启动运行资金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的发展。
㈥缺乏领办带动型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能力、懂经营、会发展的领办型人才领导和组织,但我县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合作的方式,将农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大市场的风险,通过对内服务为宗旨,对外追求
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壮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根据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建议:
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将农民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组织成专业的种植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收益按股分红,这样可使少数懂经营管理的人将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使那些不懂经营管理的人逐渐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年纪较大的农民将土地转给合作社以后,以股息养老,通过上述模式,可以使种植业突出品牌,结合土地轮作、倒茬,合理种植饲草料,使土地、人力资源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经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又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改变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思想,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管部门是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在农业局,通过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和基层各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㈡规范运行机制,健全各项制度
一是建议组织开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有”(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章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较强的服务功能、有较大的经营规模、有明显的增收效果)创建活动。通过“六有”合作社创建示范引导,通过以奖代补的激励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一批规划布局科学,运行管理规范,利益连接紧密,合作领域广泛,服务功能完备,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加强合作社制度建设。要健全《章程》。合作社必须有比较完善的《章程》,依《章程》运行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要健全财务制度。无论合作社大小,必须设立财务科目,聘任会计、出纳,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财务收支账目;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机制。
㈢建立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程
建议将我县的培训中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基地,研究出台《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每年从合作社专项经费中安排20%用于合作社培训经费,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典型示范演讲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开拓市场本领强、热心合作事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辅导员队伍。
㈣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根据伊吾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议县财政在原每年以奖代拨5万元合作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每年安排80万元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20%用于合作社培训,30%用于支持合作社项目,50%用于对发展好的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和一次性补助。
二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鼓励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扶持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以及农、林、牧、农产品加工重点工程项目,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探索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资金和各类扶持资金的新途径。今后政府所有投向农村的扶持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重点向合作社倾斜。
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或法人形式办理信贷。积极探索创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民间资本,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公司和合作社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81号文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精神。会同财税部门及时做好税法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国家有关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加、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受聘合作社的在职农技人员保留原身份,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报酬。
㈤培育典型,抓示范带动
对我们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一个“新兴事物”,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许多事宜,需要“因社制宜,因地制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对此,要选择若干个不同专业的合作社,作为重点典型,全方位给予扶持和培育,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合作社发展建议 篇2
1. 政府扶持力度不高。
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起步,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还是人才供应都存在较大的需求, 但是各级政府由于财政紧张, 在合作色的帮扶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 尤其是资金帮扶、技术帮扶、设施帮扶和人才帮扶帮忙, 明显出现了力不从心的问题, 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朝着高层次发展。
2. 发展水平较低。
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不高, 还表现为品牌效应弱、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的价值不可小觑, 不仅能够促进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还能够带动启东市农业产业的发展, 但是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品牌建设、产品附加值提升方面一直存在“短板”。从启东市的实际情况来看, 合作社的商标建设刚刚起步, 拥有自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不足10家, 绝大部分农民合作社没有属于自己的商标和品牌。
3. 融资渠道不够通畅。
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启东市农业合作社最严重的问题, 有92%的农民合作社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问题。原因在于:入社的大都为零散的农户、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资金积累不到位;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态又导致其不具备资金的吸引力。因此,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的资本不足以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 无法强势的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 也无法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或者升级换代。
4. 组织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尽管启东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了社员大会制度、理事会以及监事会, 但是大都形同虚设, 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民主监管、财务公开机制不健全, 也导致无法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组织管理制度不规范还表现为, 部分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上还是“老板一言堂”。
5. 人才匮乏。
当前, 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大部分入社的农户文化素质不高, 没读过大学, 甚至中小学学历的农化占到了80%以上, 懂农业管理、擅长农业生产、熟谙销售之道的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阻碍了启东市农民合作社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统计显示, 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个体农户占到了91.3%。他们年龄大、文化素质低, 没有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是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启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强政府扶持。
要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启东市的各级政府要在《合作社法》的框架中, 强化对合作社的扶持,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要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信息、农技、税收方面的支持。启东市的财税部门要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帮扶政策;金融部门则要做好银企对接工作, 为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确更多的信贷支持;农业部门、教育部门、会计部门则要为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供应和培训;质量监管、工商部门则要做好农资市场的监管,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质量过关的农业生产资料。
2. 不断提升经营水平。
启东市要始终坚持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发展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 不断发挥启东现有的农业优势, 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龙头企业壮大的结合。启东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体现特色产业, 实现品牌经营。要尊重启东市本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注重特色产品的种植营销, 优化农产品结构, 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中品牌意识的培养, 打造启东农民合作社的市场带动作用、效益引领作用, 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需要启东市加速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启东市应当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实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 在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前提下, 鼓励、引导当地农户通过股份合作、转让、出租、互换等方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 大力推动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构建流通网络, 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平台
一是, 强化启东市的农产品市场建设, 加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建成启东市、各乡镇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及运行合理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二是, 建设农产品直销门店, 在启东市周边的上海、南通等大中型城市, 按照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标识的原则, 打造富有启东特色的农产品直销门店。三是, 建设农产品直供基地, 引导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周边地区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超市签订农产品供货合同, 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 拓宽农民合作社的销售渠道。
3. 开拓融资渠道。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融资条件。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通过完善自身建设, 来提升融资条件,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筹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节, 拓宽融资途径, 提高合作社的融资能力和融资水平。要注重融资制度建设, 发挥启东市的农业发展优势及合作社的制度优势。启东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在《合作社法》和合作社章程的约束下,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做法, 开拓内部融资途径, 完善盈余分配制度, 夯实资金基础, 为实施多元化的融资活动提供保障。
4. 完善运行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管理, 需要借助法律工具来平衡社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确保社员农户经济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因此, 在启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当下, 要想实现农民合作社的规划建设, 必须健全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 避免因利益分配问题损害合作社的声誉, 影响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的热情和积极性。
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篇3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赤壁市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各类合作组织从“十一五”末的71家、成员3025人,发展到2013年的252家、成员8500人,成员在50人以上的94家。其中,部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4家、地(市)级示范社11家,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大幅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二)覆盖领域逐步扩大。合作经济组织由“十一五”末的以茶叶、养殖为主的领域拓展到以茶叶、畜牧、水产、水果、蔬菜、中药材、农机服务、竹木栽培、农资服务、粮食加工、农技服务等十一大领域,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服务领域不断增加。
(三)运行模式呈现多样化。合作经济组织由过去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龙头带动型、“合作组织+能人+农户”的能人带动型、“村委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村委指导型、“合作组织+基地”的生产经营型、“产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带动型等生产经营和运行模式,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13年,赤壁市各类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22.5万吨,产值6.5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74.4%、80.5%,合作组织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87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00元以上,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问题和不足
从现代集约农业的发展要求来审视,赤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是管理运行不规范。赤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比较低,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规范,利益联结不紧密,缺乏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监事会、理事会管理不很严格,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是成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及成员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层次低,普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市场营销和企业策划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特别是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人才短缺,不能有效满足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是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信贷门槛过高,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了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撬动民资的杠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制约了合作组织的持续发展。
四是信息服务不到位。以乡镇农业服务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流通中介组织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相关职能部门在服务合作组织发展方面措施不力。在对外宣传报道、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先进技术交流推广等方面服务指导力度不大,影响了合作组织的整体发展水平。
五是辐射带动力不强。受地域、经济实力的限制,缺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的合作组织。一些合作组织出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认知度低、缺乏竞争力。多数合作组织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产业链条脆弱,品牌意识相对淡漠,辐射带动能力弱。
三、几点建议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章程和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财务公开机制。一是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结合专业合作组织的类型和行业实际,通过召开成员大会,讨论制定完善组织章程,根据章程规定由成员投票选举负责人,定期召开会议,决定重大事宜,探索建立健全合作组织自我发展机制,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以合同契约的方式规定合作组织与成员的权利、义务、收益分配。三是完善财务公开机制。在完善组织章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内部监事会、理事会和成员的作用,对合作组织的重大投资和支出,列出计划和清单,采取社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方式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聘请管理和财务人员的办法,改变以往合作组织负责人兼任会计的现状,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二)加强政策扶持,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整合项目资源,为合作组织提供人才、技术和资金支撑。一是人才支持。研究制定关于支持合作组织人才发展计划,把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科普工作者组织起来,建立服务队伍,针对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咨询、指导和服务。逐步探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领办发展。二是技术帮扶。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结合各自优势,将对合作组织的技术指导服务纳入部门工作计划,探索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组织兼职、担任技术顾问,或者从事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承包等服务。三是项目倾斜。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及农、林、畜牧等项目资源,从基础设施、技术推广、资金扶持等方面,有重点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扶持各类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四是信息服务。结合市场导向和信息,利用网络媒体和通讯技术,开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网站和手机短信,搭建信息服务网络和农产品推介销售平台,提供政策咨询,发布产品信息,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经验交流,用现代营销手段促进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成员素质。从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劳动技能、市场营销能力入手,加强对合作组织带头人及成员的指导服务和培训力度。一是强化经营管理能力培训。针对合作组织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集中培训、邀请企业家讲座、发放经营管理书籍等途径,从经营理念、基本理论、规范性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面向市场,转化角色,调整内部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二是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以生产技能需求为导向,采取邀请科技人员专题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培训,组织成员进行技术交流,外出学习考察,提高合作组织成员接受新生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不断提升合作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三是强化市场营销能力培训。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及培训班,从市场开拓、品牌打造、营销网络构建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组织管理及骨干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等培训服务,努力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营销人才。
(四)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从财税减免、信贷优惠、便捷服务、激发民资等方面,拓宽合作组织的融资渠道,增强合作组织的发展后劲。一是政府奖补。建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培训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基金,对一些运行规范、效益好的合作组织,通过奖励的形式进行补助,支持其发展。二是银行借贷。金融机构在政策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适度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手续,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农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资金安排上有针对性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通过联户担保贷款的方式,积极帮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发展中资金困难问题。三是激发民资。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等各类主体和不同类型的民间资本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民间担保公司或建立农民互助资金合作社,开展信贷和互助性融资担保。
(五)突出多元引领,激发内在活力。突出能人带动效应,依托龙头企业领办发展,发挥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激发发展潜力。一是依托能人带动发展。充分利用能人、“土专家”、 种植能手、科技创富户、专业大户信息灵、经营活、社交强、门路广的优势,发挥老户带新户、种植能手带动一般户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合作组织发展。扩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统一培训、统一发证、统一资格认证,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发展。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重点发展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集仓储、运输、加工、配送为一体的物流集团,逐步形成内联龙头企业,下带生产基地和农户,以科技为先导,产供销一条龙,工农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三是依托特色产业辐射发展。紧紧围绕茶叶、水产、水果、生猪、南竹等特色优势产业和名优特产品的开发,广泛联合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种企业、组织和个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改造和重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市场化程度,带动农民产业经营、增收致富。
(作者单位:湖北省赤壁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合作社发展建议 篇4
;使政府管理部门、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技部门、农户走到一起,建立了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抓手。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更好地指导下步工作,我们组成调研组,对12个县(市)区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基本状况
市县党委、政府和供销社、农合联通过创新思路,规范引导,高效服务,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了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多元化、合作规模扩大化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8家,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402家,未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入社成员74556户,带动农户40041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3.8%,2008年全年销售额近25亿元,助农增收8亿多元。在这4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214家,养殖业129家,金融服务4家,其他81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4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加入市县农合联的313家,入社农户54524户,2008年实现销售额21亿元,助农增收6.6亿元。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发展势头不错,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规模不一,发展不平衡
尽管近几年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从2000年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428家,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存在着合作社规模不一甚至偏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全市多数合作社注册资本都在3—10万元之间,经济实力不强。而真正上规模的,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作社在总数中占的比例不高,销售收入超过千万元的仅30多家,各个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
2、政府的扶持面不够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阶段,很多合作社实力较弱,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力非常有限,合作社大多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又较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只有部分合作社的农民社员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另外,土地、电力等方面的使用限制也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发展。
3、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全市的合作社参与者基本是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也主要是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难以适应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工作。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合作社更加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和管理者加入进来。但是合作社的自身条件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人才问题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内部运作不规范
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的内容与执行不够规范,组织结构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财务、社务不够透明。
三、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一是结合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结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依托农村能人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每个文明生态村都成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2、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市县两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各县(市)区也要筹措一定数量的资金,由县级农合联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二是加大涉农项目支持。各级涉农部门要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持开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等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发挥其组织优势和示范作用。三是落实优惠政策,认真执行中央、省、市政府在税收、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四是加强信贷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农户贷款联合共保机制,为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市、县政府应依托市、县供销社、农合联组建农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有效解决他们的资金短缺难题,促其不断发展壮大。
3、重视人才培养,增强发展潜力
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提高
合作社人员素质,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技人员到合作社任职,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可依托省、市供销社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站),开展合作经济管理员(师)培训,重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业生产和运销大户进行培训,提高正确指导合作社的工作水平,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
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快速发展
一是要主动为合作社提供公共政策咨询,搜集和发布农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二是要建立起必要的服务设施,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网,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要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的各项标准,加大对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的力度。四是要积极举办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发布会和知名品牌评(来源:好范文 http:///)选等活动,为合作社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5、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内部行为
合作社发展建议 篇5
建议
截止2012年9月,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52家,在泰安市各县市区中居首位,成员总数为5769人,农民成员达5590人,带动农户22000户,比2011年底增加8%,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近期,县工商局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专题调研,摸清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查找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9月份,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52家,数量在泰安市各县市区中居首位,同比增加21.42%,比2011年底增加9.1%;出资总额138843.36万元,同比增加24.21%,比2011年底增加11.3%,其中货币出资额为62952.65万元,非货币出资额为75890.71万元;成员总数为5769人,农民成员达5590人,带动农户22000户,比2011年底增加8%,非农民成员为166人,企业单位成员为13户。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行业,农产品贮藏类还较少;在发展上还不是很成规模,50人以上的合作社仅占11%。近年来,我县采取重点培育、梯次推进的原则,将禾丰优质小麦种植合作社等4家推荐为省级示范社,将华信淡水养殖合作社等28家确定为县级示范社培育,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奖扶资金342万元。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的原因
工商部门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机关,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快速发展。
(一)宣传发动、营造发展氛围。在行政服务中心工商窗口设立公示栏,宣传省工商局的文件、方案,特别宣传“三不”政策,即登记不收费、执照不年检、违规不处罚。同时作出公开承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个工作日内登记发照;积极结合市场巡查,在村组农民中宣传、走访和发动,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办法,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热情帮扶,合理引导。针对部分农民农事繁忙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材料不知道怎么做的实际情况,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窗口根据农民的要求,收齐身份证后,从名称预先核准到领取营业执照,在成员亲笔签名的基础上全程代办,极大方便了农民,受到农民的高度赞誉。东平沿湖各乡镇大部分群众都有鱼池、水面,想做大做强,苦于没出路,没有办法。县工商局了解情况后,引导其吸收水产大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沿湖各乡镇现已登记淡水鱼养殖63家,养鸭专业合作社52家,主要从事淡水鱼和麻鸭养殖销售,走上了规模经营之路。
(三)放宽对注册资金的限制,增加出资透明度。允许成员全部以实物出资,只要社员大会同意,可以以传统手工艺、土地承包经营权、特殊技能、社员预期收益等作为入社条件,且不需要验资报告,消除了农民的顾虑。斑鸠店镇的东平华兴现代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全部以土地、房屋等实物出资,由35名林木果木种植、水产品养殖户设立了合作社。
(四)着力培育涉农行业的商标意识。运用商标、广告管理职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经营效益。按照“一社一标”的思路,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给有特色的农产品申请商标注册,提升农业无形资产价值。安山大米种植区分布于商老庄乡大安山村以西、八里湾以东的9个行政村,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工商局主动与商老庄乡党委、政府对接,指导当地50位大米种植农户成立“安山大米行业协会”,帮
其制订“安山大米”地理标志使用管理规则、商标委托书、申请书等材料,将“安山大米”列为全县首例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6月20日,国家工商总局对“安山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行了公告,成为东平首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东平县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全县6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合作社确实存在一批,禾丰优质小麦种植合作社、华信淡水养殖合作社等几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好,走在全县的前列。其他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十几个人的合作社比较普遍,而且零星分散。还有的极个别乡(镇)指导创办的合作社,只强调登记,不指导运作,只注重发展数量,不关注运行质量,造成有其名无其实。
(二)行业发展相对单一。东平是个农业大县,合作社从事的行业大多数还只停留在蔬菜、瓜果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生猪饲养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商品附加值高的较少,组织化程度以及合作层次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构不能适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要求。
(三)合作社人才匮乏。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的优秀带头人很少,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合格的财会人员,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难以做到规范。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
(四)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规定的项目支持、资金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性)、税收优惠大部分难以落实到位。合作社成立后发展困难,尤其贷款难,虽然有关政策规定对农民合作组织贷款给予倾斜,但实际操作中很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大多没有多少积蓄,只能望尘莫及,或无法生产或无法扩大生产。
(五)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未结合产业特色形成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无法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难以将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融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办理涉农商标(种植业、养殖业)26件,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极少。
四、下步发展中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扶持引导工作。一是开展以登记窗口工作人员、工商所业务骨干为主要对象的培训工作,使工商人员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合作社法、合作社登记条例,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后劲;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组织形式、办社原则、作用和方法进行广泛宣传,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指南》送进村委会、专业市场和田间地头,增强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在登记注册窗口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咨询服务处,实施全方位全程指导,实行申请、受理、审批、登记“一站式”服务;各工商所落实登记回访制度,对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定期进行走访,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及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畅通优质服务环境。一是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知名度。深入普及商标知识,加大对农产品商标的注册指导力度,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结合区域优势产业,选好发展突破口,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推动产业发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一品一社”等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加工流通企业,形成“农户+农民
专业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三是鼓励现有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优势合作社在组织管理、技术培训、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带动其他合作社实现共同发展。
合作社发展建议 篇6
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张竞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分析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到2011年6月,宁洱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均已按《登记条例》在县工商局登记),其中,2010年3月底以后成立的有59个,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4.13﹪。按产业划分,种植业39个,畜牧业32个(其中生猪产业11个),林业8个,渔业1个,服务业11个(其中,农机服务1个,植保服务9个,其它服务1个),其他1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68个,其他24个。合作社理事长92人,理事会成员231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92人,监事会成员184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1934人,其中:农民成员1898人,占成员总数的98.14﹪。带动非成员农户3026户。现有资产总额2564.77万元,负债总额420.3万元,所有者权益2144.47万元,其中成员出资1973.97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333.36万元);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29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9个,其中:茶叶种植协会10个、养殖业9个,其中:生猪产业5个、养鸡协会1个、养鱼协会1个、其他2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16个,技术信息服务11个,其它2个。协会理事长29人,协会理事会成员50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25人,监事会成员36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协会成员总数2500人,其中:农民成员2400人,占成员总数的99.52﹪。带动非成员农户4000户。现有资产总额170.2万元,负债总额6万元,所有者权益164.2万元,其中成员出资3.1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规范管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规范化道路
一是广泛宣传培训。2007年7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县政府专门组织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分管领导经参加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召开会议和各种形式宣传,使法律精神深入人心,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规范地发展。又对县、乡业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就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市场信息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使会员掌握了各种业务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二是认真执行政策,规范管理。向各乡(镇)农经站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试行)〉的通知》,各乡(镇)农经站对所辖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检查,根据《示范章程》指导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机构设置和各项管理制度。
2.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带动会员发展种植、养殖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村民的增收致富,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认真抓好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会员增收致富
“跟着协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协会干,农民有钱赚。”这句顺口溜总结了协会在宁洱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宁洱县已发展起农业经济协会组织29个,产业门类涉及中药材种植,鸡、猪、牛、羊、茶叶、烤烟种养殖等多个领域,带动2万农民发家致富。
4.积极规范引导
今年,宁洱县重点选择了6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完善、规范,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长、主管领导每人联系2家进行规范指导。引导合作社成员入股,保障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完善股金和社员名单登记造册,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培训室,积极开展对社员的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的日常培训。
5.整合资金,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县属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项目,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各个项目,增加了协会及会员的收入,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增强协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会员的素质。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农民素质
磨黑镇把边村岔河小组无核“黑旋风”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农户栽培经验缺乏等问题,派种植户到浙江学习,同时邀请浙江金华婺江葡萄研究所的专家亲自向村民传授葡萄栽培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萄农的科技素质、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如宁洱镇民政村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生产经营红薯的农户参与有组织的合作化生产经营,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收入,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首茬冬辣椒示范种植93.7亩,涉及45户农户,共销售商品椒16万公斤,每公斤销售价4元,总产值达61.3万元,平均亩产值达0.65万元,最高亩产值
达1.05万元,产生11户万元户,扣除物化投入964元/亩,亩纯收益0.56万元,与传统种植水稻亩产550公斤,亩产值1100元相比较,每亩增收0.5万元,户均增收1.13万元,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效益显著。
4.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磨黑镇星光村槟榔芋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品牌,进行统一种植、包装、销售,提高槟榔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5.加强了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
宁洱镇民主村肉猪养殖协会自2005年4月注册成立以来,会员已达168名,会员遍及民主村22个村民小组,2010年该协会出售肥猪4.1万头,协会实现畜牧业产值6000万元,占民主村经济总收入的68%,会员养猪年均纯收入达2万元,促进了会员的增收致富,协会得到了发展壮大,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我县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6.增加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四、存在的问题
1.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宁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市场的影响力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2.农民合作素质低
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
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思想品德以及经营管理素质的人少。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
4.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宁洱县多数农合组织结构不完整。影响了广大农民加入农合组织的积极性。还有许多农合组织没有注册登记,不具有法人资格。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农合组织发展产业立项困难,90%以上的农合组织无法获得有关项目资金的扶持,合作组织培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宁河县农业合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县农村经营组织创新的根本方向,是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重要组织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纳入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应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真正发挥合力。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较大突破。
2.正确把握原则,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意愿出发、从合作制要求出发,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一是坚持自愿合作的原则。坚持以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为依托,通过组织内部的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社员收益。在发展过程中,由农民自行选择,做到加入自愿,退出自由。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出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销售合作;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会员大会决定;坚持正确引导,对内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三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不采取行政命令和“拉郎配”的手段去盲目发展,真正做到了“五不”,即:搭台不唱戏、引导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增收不添负。四是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了农合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有关部门、基层干部、农合组织领办人、业务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加强其综合素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4.突出重点,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一是明确思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抓好“两个提高、两个结合、两个延伸”。“两个提高”:一个是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另一个是提高合作层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与乡、村与村联合社(会),把基层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利益。“两个结合”:一个是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我县林业、茶叶、咖啡、畜牧业、渔业、橡胶等资源,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另一个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围绕龙头企业办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解决好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难以对接的矛盾。“两个延伸”:一个是纵向延伸,在尊重社员意愿的基础上使合作领域逐步由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向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购买等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使社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另一个是横向延伸,逐渐由红薯、蔬菜等规模小、农户覆盖率低的小产业向茶叶、咖啡等规模大、农户覆盖率高的大产业延伸,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牵动能力,让农民在更大的产业空间里增加收入。二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对农合组织有一个认识和认可的过程,必须加以引导和推动。应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组织的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基层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生产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科技人员等组织和人员领办农合组织,扩大数量和规模,增强对当地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典型引路。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县农合组织的经验,表彰奖励农合组织先进单位和优秀领办人,提高农民对农合组织的认知度,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带动发展。四是建章立制。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的章程、财务核算、统计核算、登记办法等有关制度,积极指导各类农合组织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组建,按规定程序和内容制定章程,建立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依法组建、股权明晰、民主管理、规范运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农合组织自身建设。指导和规范农合组织提高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水平,鼓励大户和能人入大股,由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包括大户、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社会投资人等)担任农合组织理事长或总经理,并在股东中推选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能人担任监事会主席。帮助农合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多劳多得,结余奖励,调动人员积极性。抓好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成本核算,明晰账目,提取各项费用和公积金、公益金,按章分红。
5.理顺管理分工,积极发挥有关部门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
当前,县委农办、农业局、供销社等多个部门都承担着对农合组织的管理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各部门优势,促进农合组织加快发展。但由于分工不明确、主次不清晰,多个部门都管又都不管,显然不利于农合组织的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任务。从部门工作性质出发,县委农办应侧重抓好面上的指导、协调工作,制定政策,检查督导。从历史上看,供销合作社一直是农合组织的组织者,具有组织、网络、设施、人才、技术、经营、服务等优势,可为农合组织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建议我县明确主要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组织指导全县农合组织发展的任务。各乡(镇)党委、政府应发挥农合会组织体系健全的优势,委
托农合会履行统计职能、推荐职能、沟通职能、监督职能等,发挥农合会的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6.加大资金扶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宁洱县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财政、税收、信贷、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农合组织相应的政策扶持。一是县财政应从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合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二是农村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对农合组织的发展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工商、税收、交通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农合组织在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四是对符合条件的农合组织,可优先列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并享受优惠政策。
7.加强领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合作社发展建议 篇7
一、现状
(一) 突出优势, 培育特色合作社组织。
毕郭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 “大棚瓜菜”、“苹果”、“特色种植、养殖”成为全镇农业生产的三大亮点。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 突出本地特色, 在发展合作社的时候重点向大棚瓜菜、苹果、蔬菜、特种种养业领域倾斜。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官地洼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围绕大棚瓜菜产业, 把2, 000亩西瓜、甜瓜设施栽培生产基地纳入合作社经营范围, 入社社员达到了532名;久盛养殖专业合作社, 已发展社员223名, 成员范围辐射周边20多个村, 主要经营鸡、猪饲料及兽药的购进, 与莱阳鸡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了成鸡销售合同, 并与知名企业六合饲料厂签订了购进合同。不难看出, 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现了毕郭镇作为农业大镇的特点, 尽管传统产业占了大部分, 但在办社领域已有了拓展延伸的趋势。
(二) 运行成效逐步显现。
毕郭镇通过组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引导农户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促进了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如, 官地洼果蔬种植合作社的经营基地已达到2, 000亩, 年可生产瓜菜700万斤, 他们采取“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的方式, 将社员生产的瓜菜以合作社牵头销往外地, 每年可为农民创收1, 000万元。他们还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对“官地洼果蔬”进行了商标注册, 经过近1年的运作, 官地洼牌果蔬已开始打入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的大型超市。现正在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 计划用2~3年时间将官地洼果蔬打造成省级名牌。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培训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加快了农民培训工程, 提高了农民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毕郭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起步以来, 一直在不断地借鉴、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中前进, 已逐步显现出成效。然而, 要实现通过合作社的运作,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有效保护农民利益, 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 思想认识存在局限。
大部分农民、甚至是合作社的领导层, 对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还很模糊, 很多农民只局限于“参加合作社就可得到国家补贴”的认识, 把合作社当成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不能真正了解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他们的意义, 导致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和社员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主动性不高。同时, 社员缺乏联合闯市场的合作意识, 大部分社员抱着“跟、等、拿”的“搭便车”心态, 或是“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消极态度, 从根源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
(二) 内部运行不够规范。
一是从整体上看,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较小, 稳定性较差, 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大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财产和资金, 开展共同经营活动的较少;二是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健全,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 靠领办人个人的能力经营运作, 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运行不规范, 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
(三) 办社人才相对缺乏。
目前, 大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是围绕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 很少围绕“产业能人”, 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 或是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 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严重缺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社虽然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组建起来, 但由于“人才”短缺, 使合作社难以发展壮大。
三、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培训。
一是抓好知识宣传。根据当地实际, 通过各种手段, 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 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法》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有针对性地使广大农民了解合作社的功能和作用, 增强入社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加强对基层干部、合作社领导层以及社员的培训, 在提高其思想认识的同时, 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等素质, 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为有效开展工作打好基础;二是抓好典型宣传。在现有的合作社中树立典型, 总结推广其做法和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果,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推动当地甚至周边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的发展。
(二) 推进规范化建设。
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一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 根据每个合作社的实际, 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 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效、规范、不走型。充分调动帮助有条件的社员积极创业, 增加合作社的经营收益, 探索有效利益分配机制, 确保“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原则的实现;二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监督机制, 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各省有关要求, 结合当地的规范化建设情况,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有效的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 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三) 加强办社力量。
一是善于挖掘“能人”办社。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好的领头人。实践证明, 凡是农业生产经营在大户担任合作组织领导的, 合作组织生命力就强, 凝聚力就越大, 合作也就相对有效。因此, 解决了“人才”问题, 也就解决了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然而, 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合作社中能带动其发展的人才缺乏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要在借鉴经验的同时, 从拓宽思路入手, 在发现、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上下功夫, 如在有志于农业发展、基层党员、大中专毕业生、社会能人等人群中挖掘, 发动其投身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二是善于借助外力办社。结合当地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参与专业合作社发展。借助企业的市场能力和经营经验, 一方面带动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 如官地洼西瓜等特色产品, 都需要通过创建自己的品牌来提升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帮助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
合作社发展建议 篇8
关键词:合作社;烟叶生产;现代烟草农业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5-1
全国烟草行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农业生产现代化行列中,但是扩大发展却是从2007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烟农合作社组织出现才开始出现和发展。由于烟叶生产的地域限定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黑龙江烟区现代烟草农业“起步晚、起点低”,真正的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是随着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衍生”的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出合作社的主导功能和优势作用。怎样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并使其发展与职能化,突出发展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的功能性是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本文以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意义和基础设立条件来作为研究对象。
1建设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1.1 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与现代烟草农业的关系
所谓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而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正是适应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从农民个人独立经济转变为农民集体经济,从而达到整合资源、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所以,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既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也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保障。
1.2 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与烟草基地单元的关系
烟草基地单元建设是适应烟草行业“大品牌、大物流、大市场”的发展趋势,专门针对相应工业企业而建立的对口专业化种植烟叶产区。按照国家局相应要求,在基地单元建设与烟草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系方面,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基地单元建设的有效手段。但是,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是基地单元建设的目标要求。从而明确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建设烟草基地单元和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
2 黑龙江省建设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基础条件
2.1 结合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一基一社”或“一基多社”
针对产县与基地单元大小与种植品种不同,形成地区特色化烟叶种植加工。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两家烟叶公司,分别是哈尔滨烟叶公司和牡丹江烟叶公司,根据行政地理划分有20多个产县生产烟叶。由于产县大小、种植规模、收购数量、基础条件等不同,较大的产县内可以多设立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较小的产县可以根据地缘因素联合成立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对于跨区域联合,既可以保障小产县的存在必要性,也在规模经济上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而目前,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的设立和烟草专业服务社的成立是基于较大产县中的基础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条件来建立的,发挥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经验总结是好的,但是,还要在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的整体发展布局和地区间行业发展的平衡性上综合考虑。
2.2 结合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现状,明确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由小到大、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专业服务。由小到大,即按照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规律,由农民互助合作组,逐渐发展为发展目标明确、服务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明确的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即按照地区与人员差别,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基础好的区域形成以当地带头人带动行业发展,当地政府协调发展,当地企业支持发展的模式;基础较差的区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大户、培养行业带头人,通过乡、村的行政体制来帮助建立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即按照经济学发展的一般逻辑,一切事物都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建立、发展烟草专业合作社也是如此,因此要把握住行业发展、烟叶种植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服务,即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要以服务烟农为核心,通过建立不同的专业型服务生产队,如移栽、农机、施肥、收割、烘烤等专业职能服务队来提高生产率,达到农民减少生产投入,增加生产收益的目的。
2.3 明确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因是“烟农需求”
目前,很多地区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都有盲目性。烟草行业一蹴而就式的发展,形成“烟草搭台、烟草唱戏、烟农看戏”的局面,而忽视了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在现有政策和体制下,农民种植、销售都是按照既有合约来执行,因而导致加入合作社与不加入合作社的需求差别不大,这往往是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与其他行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区别,即缺少能动因素。黑龙江省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是基于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从而导致烟草企业扶植过大,烟农缺少积极性,甚至不清楚合作社设立的意义。
黑龙江省烟叶种植生产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实现烟叶行业的发展,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态度,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查找、分析总结问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是持续发展之道。黑龙江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要利用土地、行业优势,更要秉持“烟农利益”为本的主导思想来做,而不是本着“企业利益”的思想,企业只是扶持、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社,而不是建成烟草企业“自己的”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05).
[2] 张从明,谢义亚.美国农村合作社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启示[A].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论坛文集[C],2000.
[3] 田杨,刁朝强,赵宏,刘波,林松,杨德愉,耿红,颜勤飞.贵阳市烟农专业合作社调查与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3(04).
【合作社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合作发展建议书11-20
将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成效及建议05-17
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07-19
广告合作建议方案08-29
关于团队合作之建议08-08
商业合作建议书12-10
浅议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现状及建议06-17
商业合作建议书范本08-28
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07-07
对农机合作社发展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