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

2024-07-18

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共8篇)

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 篇1

浅谈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迅速发展,要巩固市场、启动消费、寻求发展,就必须对财险市场营销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完善的重点是财险营销观念、营销策略、市场定位、管理体制、销售系统、培训与服务机制等方面的改进。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结合公司当前经营实际,加强依法合规经营,力推财险市场秩序好转,结合我国财险市场现状,积极完善财险营销机制,适时地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必要地调整。

一、财险市场所面临的现状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日渐成熟,经营主体迅速增加,市场竞争也日益加剧。特别是实行分业经营后,寿险业率先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与营销机制,使其业务经营日新月异,并很快成为保险业的主体。与此同时,财险业则抱残守缺,仍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导致公司竞争力下降,业务徘徊不前,经营陷入困境,行业地位下降。

为了摆脱困境,寻找新的发展出路,一些有远见的财险公司也开始着手探索财险营销方式。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国内财险公司运作的营销机制很不完善。可以说仍停留在初级的、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阶段,只重视保险产品的推销、促销、销售渠道及相关策略的运用,尚未真正建立起“立足顾客需求,实现各方共赢”的符合现代市场营销原理的财险市场营销机制。这种狭隘而残缺落后的营销机制,不仅妨碍了市场的拓展和财险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公司竞争力与自身效益的提高,因而亟待创新和完善。

其次,根据我国入世前的承诺,国内保险市场不仅要加快对内开放,尽快消除垄断,而且将逐步对外开放。针对这一紧迫形势,若不尽快更新观念,创新市场营销机制,迅速与国际营销机制接轨,那么,我们在同机制完善、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国外同行竞争中,必无招架之势及还手之力,只能坐等市场和人才不断流失。因此,要巩固市场,占胜竞争对手,就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向国外同行及寿险同行学习,不断完善和创新财险市场营销机制。

再次,启动财险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也需要创新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顾客对保险产品及保险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通过创新财险营销机制,才可能以顾客作为经营核心,真正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并通过市场调查、细分等,开发出顾客需要的保险优质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同时也促进财险业的更快发展。

二、财险市场营销机制的缺陷

现代保险市场营销是指保险公司为了充分满足顾客现实与潜在的经济保障

等需求,实现自身经营及社会目标,而依法组织进行和市场有关的一系列经营销售活动过程。具体包括营销的理念与体制、营销活动的策划与管理,营销战略及策略的制订与实施,团队建设与管理,市场调研预测与供求关系分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及开发、保险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产品销售实务与促销策略、人员的培训与激励等内容。我国现行财险市场营销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片面,营销观念落后

在各财险公司,营销观念还普遍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产品观念”或“销售观念”阶段,一味强调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顾客及社会的利益。有的认为营销就是把保险公司的险种想法卖给顾客;有的认为营销就是面向社会招聘人员,再经过短训后推销针对个人的分散性业务,发挥拾遗补缺作用;有的认为财险业务只宜于直销,而不应上营销;有的认为财险营销时机尚不成熟,应谨慎发展或等上级公司有了政策和办法后再说。总之,关于财险营销的认识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对财险营销的态度则既有大胆实践的,也有谨慎观望的,当然也有反对的。可以说,上述认识都有失偏颇,财险营销观念亟待改变。

2、销售渠道单一,市场拓展乏力

国内财险业务自恢复以来,一直习惯于依靠公司外勤直接展业,并辅之以兼业代理等简单的销售方式,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销体系。这种方式在业务恢复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及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则不利于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也不利于公众保险意识的提高及保险商品的销售。

3、保险产品单调老化,保险促销系统性差

多年来,顾客和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忽视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目前市场上的财险产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各公司的产品相互“克隆”、功能雷同。各公司虽开发了一些新产品,但仍缺乏系列性及差异性,从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来看,仍显得单调老化、层次少、创新不足。就保险促销系统来看,各公司大多采用保险广告、公共关系及销售推广等零星的、不连贯的促销方式,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促销网络。

4、营销大环境欠佳,服务机制尚不完善

就营销大环境而言,一是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够宽松,约束较多,限制了财险营销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如分业经营的限制,经营地域的限制,中介机构较少,对营销员身份定位不明、税负重、手续费标准偏低等等。这些都影响了保险公司及代理人的营销积极性。二是各保险总、分公司对财险营销的看法不一,扶持力度不够,缺少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措施,也影响了基层公司投身财险营销的积极性。三是保险监管机构及行业组织的扶持服务力度不够。

从保险服务机制方面来看,也有待深化和完善。长期以来,各财险公司普遍

忽视保险服务,大多把精力放在产品销售和保险理赔上,日常性的各种服务未受重视,服务机构及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我们的服务机制、服务项目、服务范围及品质等,仍同国外同行及社会要求相差较大。尤其是“顾客满意”的服务观念尚未深入员工之心,未能贯穿于保险服务活动的全过程,亟待予以落实。

三、财险营销机制的完善

1、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决定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营销观念陈旧、错误,必定会导致营销的失败。财险公司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顾客需求。要树立顾客需要什么险种,就开发、销售什么险种的市场营销观念,不仅要将顾客的需要作为企业营销的出发点,而且要将满足顾客的需求贯穿于企业营销的全过程,渗透于企业营销的各部门,成为全体员工工作准则。不仅要了解顾客的现实需求,而且要了解顾客的潜在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确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二是坚持整体营销。财险营销必须以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协调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公关等要素,从各个方面去满足顾客的整体需求。三是谋求长远利益。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当前利益,更要重视长远利益。在营销中要千方百计以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使客户最大限度的满意,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争取“回头客”。因此,财险公司在市场营销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且要注重营销服务,把服务贯穿于营销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的创利能力。

2、采取有效的保险促销策略

一是要加强保险知识宣传,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保险,明确保险可能给其带来的好处,逐步提高全民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培育保险需求,并使潜在的保险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产品推介和宣传公关活动。财险公司企划、营销、公关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精心策划,统筹安排,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新产品推介、新闻宣传、广告等公关活动,不断提高公司在产品、实力、服务等方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促销作用。鉴于保险产品有形商品不同,很难通过广告传递给广大公众。营销员可以与预期购买者进行一对一交流,面对面介绍产品功能,并回答问题促成签单。营销员直接和间接的传播效应是其他促销手段所无法代替的。

3、创建优良的保险信用体系

保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加强信用建设,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保险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更需要加强信用建

设。首先,财险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员工的从业行为,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的保险企业文化,做到在考虑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关注民生和社会责任,确保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承诺的一致,确保公司经营信息的真实性,确保没有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发生,用自身的诚实换取客户的忠诚,用自身的信用赢得社会的信任。其次,要逐步引入信用评级机制,推动保险诚信建设。通过信用评级,推动保险公司诚信建设,让不讲信用者受到市场惩罚。

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 篇2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市场要素不完善, 市场机制缺乏稳定性

1. 市场主体不成熟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功能弱化。

人力资源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供方主体、需方主体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方主体是大学毕业生, 包括本专科生、硕博研究生等, 需求方为招聘单位。供求双方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 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功能弱化。其一, 作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方主体的各类毕业生, 市场意识淡薄, 甚至有些还停留在“包分配”的思想观念上, 主动出击的少, 被动观望者多。而且大学生择业方式较为单一, 几乎遵循相同的择业价值取向———国家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集体理性导致了集体非理性的悲剧。国家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属于非生产型的公共服务部门, 行业性质决定其人力资源需求相对少。稀缺资源被过度追逐, 金字塔效应被无限扩大, 结果大批学生被淘汰进入次级就业市场。而在高等教育“精英化”观念熏陶下不能准确定位的大学生进入次级就业市场后, 无法很快适应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职业岗位的技能化要求, 导致非自愿性和自愿性失业并存。其二, 招聘单位作为人力资源的买家, 希望招聘“物美价廉”性价比较高的从业人员。和大学生一样, 招聘方也过于理想化和功利化, “英语好、交际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有工作经验”的招聘标准显然与毕业生状况有差异。从经济学角度讲, 资源配置的最优并不是追求最稀缺的资源, 而是追寻最适合的资源, 以适当的价位购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才符合真正的帕累托最优原则, 而招聘单位的盲目“追高”即不符合效率原则也使人才高消费现象日益凸显。另外, 招聘单位缺乏诚信给求职学生造成畏惧心理也是就业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如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迫切心理, 把毕业生当作廉价劳力, 与毕业生签订不平等协议, 或者不按规定给毕业生缴纳“三金”及相关保险等。其三, 市场中介不健全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规范化的市场中介应该成为沟通供需信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促成交易有效形成和调解争议的桥梁和纽带。而我国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建设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如中介机构建设起点低、设备落后, 对就业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发布、交流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不足;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技能与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目标要求相去甚远, 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把握不准, 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不到位等。由于市场信息不顺畅和市场中介不健全, 使得学生求职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甚至每逢招聘会必定前往, 哪里有供需见面就往哪里撞, 交易成本很高但成功率很低。

2. 市场信息不对称扭曲大学生就业的市场机制作用。

其一, 信息不对称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加大交易成本, 降低市场效率, 制约就业市场正常发展。如用人单位获取的毕业生个人信息, 要么渠道不畅, 要么真实可信度存在欠缺, 有时甚至无法准确判断求职者各类证书的真假优劣, 这种道德风险会使“次的”毕业生将“好的”毕业生排挤出市场, 使真正高能力毕业生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再如, 由于劳动力价格是就业市场的重要信息反映, 所以工资水平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衡量毕业生能力的重要信号, 能力越高, 需要支付的工资也就越高。而现实中面对同一工资, 高能力毕业生可能不愿受雇, 而低能力毕业生愿意受雇, 如果工资降低, 将会导致更多的高能力毕业生退出该用人单位的求职行列, 低能力毕业生会将高能力毕业生“逐”出市场, 显然这种“逆向选择”会降低或者破坏大学生就业水平。其二, 缺乏完善通畅的供求信息渠道, 信息时滞加大, 增加就业阻力。通常情况下, 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都有自己的期望,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 经常会发生大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而用人单位又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情况。目前供求双方主要通过杂志、报刊、网络、高校推介会等方式发布就业信息, 这种模式虽然对沟通供求双方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由于缺乏权威或成熟的商业化中介组织, 很多单位的需求信息不能有效地向市场供给方集中传达, 毕业生也不了解招聘单位的要求和相关信息, 很多招聘和求职都是在隐蔽和半公开状态下进行, 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其三, 信息不对称导致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学校培养模式产生时滞, 人才培养与需求产生偏差。高校教育理念、专业设置、教材选用、教师能力等严重滞后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依然只注重知识型、应试型、理论型教育, 缺乏向职业导向型、科研型、实践型培养模式的转变。由于培养模式滞后于市场需求, 大学毕业生自然很难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尤其是新兴行业人才的稀缺促使用人单位大量高价引进海外人才, 而本土大学生却择业困难。

(二) 市场环境不健全, 市场供求缺乏稳定性

1. 非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损害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公平性。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区域、行业、企业性质等方面处于非均衡状态, 大学生在不同区域或行业就业所面临的工作与生活风险存在差异, 自主创业更是需要自己承担全部风险, 这种非均衡的社保体系使众多毕业生顺从理性原则, 选择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的行业或地区就业。据上海市妇联联合上海市部分高校所作的调查显示, 上海高校毕业生中98.4%的上海生源和68.2%的外地生源都将上海作为就业首选地,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对中西部尤其是农村就业反映冷淡, 这跟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的城乡就业待遇差距直接相关。

2. 不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使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融资瓶颈。

目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金融激励措施不多, 金融机构大多倾向于与大型企业或部门合作获取商业利润, 而对大学生群体采取“理性忽视”态度。基于人力资本自身的不确定性, 一旦大学生创业出现风险, 金融机构就要面临为其创业失败买单的尴尬处境, 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很容易发生, 越是创业能力不高的学生越可能向金融机构申请丰厚贷款, 贷款后金融机构还可能面临拖欠贷款的“道德风险”。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使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融资难的瓶颈, 导致很多优秀的人力资源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贡献。

二、现行财税制度在弥补大学生就业市场缺陷方面的不足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 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机制需要政府从宏微观层面通盘把握, 通过各种公共政策相互配合。近年为配合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 各级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财税政策, 如为提高就业技能对大学生就业培训提供财政支持, 通过税费减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通过财政补贴和学费返还引导就业流向等, 这些财税政策对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 缺乏对大学生见习培训的政策引导

目前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基本体现在鼓励自主创业和引导就业流向等方面, 而对体现学生就业的实践能力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就业市场上, 大学生能否走俏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现行政策很少关注大学生在职业导向、社会交际、具体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将本应由高校负担的学生综合能力培训转嫁到了用人单位, 抬高了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应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训、职业导向型实习等提供财政补贴或给企事业单位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其接纳大学生实习。

(二) 对就业中介机构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

中介机构不健全使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 存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和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因此亟需建设旨在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趋势、专业供求情况、工资水平变动、职业规划咨询以及职业培训等信息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中心。此类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和正外部性特征, 政府应通过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扶持。目前对中介机构的财税支持存在许多不足, 如支持方式大多局限于对中介机构在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以及所得税等方面的鼓励性减免, 且针对性不强, 减免力度不大, 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三)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缺失

目前缺乏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措施, 学生在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精神困扰的同时, 还要为满足基本生存东奔西走。如根据《就业促进法》设立的就业援助制度的受援对象为“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 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从内容上分析, 大学毕业未就业的人员很难被囊括到受援范围内;再如按照《失业保险条例》有关规定, 刚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工资, 也就没有能力缴纳保险费, 自然不包括在失业保险人群中。此外, 政府出台的一些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临时救助政策, 在救助内容、救助范围和救助方式方面又存在局限性, 难以发挥显著效果, 即使有相应的失业补贴, 也由于有限的补贴金额以及申请补贴的繁琐程序而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缺失, 一些具有专业特长的大学生迫于生存压力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工作, 导致“廉价就业”, 人力资源的无效率状态由短期变为长期, 形成典型的“结构性失业”。同时失业保障机制的缺失又催生“啃老一族”, 增加社会总体负担, 引发社会不和谐。

(四) 缺乏对中小企业等非公经济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的财税政策扶持

缓解就业压力的战略性出路在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而鼓励大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也是提升其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随着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中小企业就业创造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从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 目前对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和中西部就业的引导力度较大, 但对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应通过财税激励政策, 将吸纳大学生就业与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 通过财税激励高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导向和实践能力培养应涵盖在学校培养的总体规划之中, 可以考虑运用财税措施激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 关注在校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可通过增列专项支出、加大财政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 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鼓励企业接纳大学生岗位见习, 并由企业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 将其支付给学生的见习补贴视同本企业职工工资准予税前扣除;见习企业录用见习学生可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通过财政补助, 支持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见习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社区等,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二) 以财税机制为导向, 鼓励建设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

专业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中心应该比一般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更广, 除了办理求职登记、查询用工信息、参加现场招聘会、享受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服务外, 还应包括社会保障办理、创业资金贷款和职业规划咨询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比如学生可以用自主研发成果向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申请基金支持或优惠贷款, 或对其后续的商业开发通过服务中心申请财税优惠;再如为帮助贫困生走出资金瓶颈困境可由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给其一定期限的免息贷款等。

(三)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公平就业的社会安全网

就目前来看, 失业大学生的处境可能比民工还要艰难, 因此必须尽快将大学生纳入社保范围中, 扭转大学生群体身份尴尬的现状, 切实保障大学生基本权益, 避免失业大学生被边缘化。其一, 应尽快将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条例》的保障范围, 失业保险费由学校、家长及学生个人三方共同负担, 对困难学生个人负担部分可考虑与学习成绩挂钩由财政补贴, 或参照银行助学贷款方式以银行专项贷款缴纳。其二, 简化大学生临时救助手续, 通过高校毕业生登记程序, 将登记在册符合资助规定的大学生在一定期限内给予政府补贴或学费返还, 并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将解决学生生活困难与发挥人才潜力相结合,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主动就业。其三, 由政府提供职业规划、专业培训、给予求职过程补贴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总之,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应着眼于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着眼于对弱势群体的保障, 着眼于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 制定中小企业等非公经济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激励政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带动就业岗位开发。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应该把激励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与解决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正面效应。如对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的中小企业, 可允许将其列支的毕业生工资按一定比列进行所得税抵扣, 或在原有税率优惠的基础上再加大优惠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企业就业, 在中西部中小企业就业一定期限以上的, 可给予生活补贴、学费加倍返还等。

参考文献

〔1〕陈建波.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9 (27) .

〔2〕应松宝.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3) .

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 篇3

为什么同样是娃娃坠地的孩子,长大之后却出现了千差万别,从技工学校学生的各种表现,来分析家庭教育的缺陷。

1、溺爱娇惯型。现代家庭孩子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点小问题舍不得管,因为长大了就好了,顺其自然,“树大自然直”的思想。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总用自己当年对孩子的教育来作比对,致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些毛病和不良习惯,孩子小,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难以区分,家长要引导孩子哪些是应该做,哪些是不应该做,做错了的事情要给与纠正;

2、家长忙碌型。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家长整天忙碌工作,或者是做生意,没有时间教育、引导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所谓的管教就是训斥、吵闹、谩骂一顿,不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家庭娱乐型。“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思想在家长的头脑里作怪,因为到时候孩子大了就懂事了,“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家长整天就是吃吃喝喝,麻将、扑克端上来开战,一玩就是半夜不收场,弄的家庭不得安宁,烟雾缭绕,乌烟瘴气,或者家长就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休息环境,时间一长,孩子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对老师留的作业草草了事应付一下,最后干脆就不交作业了,或者和家长说谎。家长自顾自己娱乐,孩子的事不放在心上,孩子说的话是真是假,不去考证。有时候在家长面前说一点假话还能得到家长的一点点好处,逐渐孩子就养成了不诚实的恶习,

4、家长自身素质较差,怎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呢?家长小时候也没学习多少文化知识,不看书不看报,什么事也不知道,就知道挣钱,金钱万能论,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教育方法不当,认为孩子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文化课成绩好与坏是孩子自己的事,家族里也没有读书的根,孩子也不是读书的料,糊弄几年找活干算了;

5、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异型。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些人对家庭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对孩子的教育表面重视,只关注吃穿用,不注重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上的教育引导。自顾自己吃喝玩乐,寻欢作乐,不管年迈父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没有离异之前是吵吵闹闹,离异之后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不去管教孩子,有养育没有教育。有教育没有教养。从小就给孩子造成了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得孩子性格怪癖,过早的让孩子承担了照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家庭重担。使孩子伤失了读书的信心和欲望。

6、重男轻女型。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至今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存在,因为女孩子读书好坏样无所谓,将来要嫁出去的。男孩子要好好培养,将来传宗接代。由于这种错误认识,在家庭生活中就把孩子分成等级,对男孩子是一个样,对女孩子又另一样,对男孩子偏爱,溺爱,娇惯,干什么都是“绿灯”,对女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红灯”。这种做法,不自觉地给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其结果是,女孩子想学习不支持,男孩子支持学习却学不好,两败俱伤。弄得家长怨天尤人,不从家长的错误思想找原因。

7、工作“特殊型”。有的家长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没有时间教育、培養孩子。由于孩子爸爸妈妈工作特点,事务性很多,起早贪黑,或者是倒班工作制,例如铁路的行车部门,列车的乘务员,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只能有爷爷奶奶或者姥姥照看,爷爷奶奶对小孩子更娇惯。老年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已经落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妈妈一上班好几天才能回家见到孩子,下班回家之后,即使看到孩子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也舍不得去管教,或者刚刚纠正一些问题,爸爸妈妈又去上班了,孩子刚刚要改正的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当爸爸妈妈再去纠正时,陋习已经形成,很难改正。“纠正一个错误动作比学习一个新动作还难。”

8、管教严厉型。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成才,成人,管束特别严厉,只准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弄的孩子无所适从,稍有不慎就被训斥或者打骂。孩子受拘束。思维放不开,心理受压抑,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在被逼迫之下,不是自觉地完成。这种家庭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旦离开了父母“盯梢”,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东奔西闯。这样下去,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就开始不听父母的话。

9、家庭富裕,物资享受型。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在物资供应上,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从小花钱大手大脚,要10元给20,要50给100。购物孩子说了算,家长不去教育引导孩子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哪些钱应该花,哪些物品不应该买。孩子长大之后,才发现孩子这样乱花钱不行,开始控制,已经无济于事了。有俭到奢易,有奢到俭难。美国的石油大王克勒菲特,对孩子的花钱控制的非常严格,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周给2角钱,上中学每周给5角钱,而且在周末要向家长汇报钱都干什么用了?节省了奖励1角钱。可想而知,一个石油大王,对孩子花钱难道就这么吝啬吗?其实石油大王知道金钱物资的诱惑,对孩子成长、成就事业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对孩子花钱控制的这样严格。“成有节俭败有奢”。endprint

10、家长的社会交往。家长接触的人物,谈论的话题,都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家长在社会中接触的各种人物,无意识中对孩子产生了影响,例如“请客送礼”、“聚众斗殴”、“讲话语言的文明程度”、“肢体语言”、“金钱万能”“物质享受”“说话的语气”等等。孩子的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不强时,就会受到一些影响。古语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什么人学什么人,守巫婆会跳神”。

家长教育观念,方法滞后。教育理念陈旧。总是用父母当年教育自己时的观点、方法来教育现代的孩子。

家长的世界观、价值观,性格爱好,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孩子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家长的情感、心理、道德、思想、身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态度等诸多因素,致使孩子出现孩子千差万别。由于家长的千差万别,才有孩子的千差万别,最终还会导致孩子们下一代的千差万别。影响深远。

孩子出现千差万别的原因,其根源就在家长身上。针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孩子,给技工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能把这些孩子培养教育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企业的需要。

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 篇4

王胜宇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发展虽快,但由于处于发育期,与国外发达的股票市场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无论是从上市公司的质量、股票的发行及交易过程还是市场监管和相关法规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赶超式发展战略:制度缺陷生成的主根源。

中国证券市场内生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长,政府设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有效动员金融资源,从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高效的资本支持。政府在证券市场制度安排上,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这种初始的制度设置与安排,无疑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使中国证券市场很快纳入快速发展轨道。

从证券市场制度本身分析,不同经济制度与市场体制,其金融制度的安排是不同的,在证券市场制度的形成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等相对完善,金融业相当发达,金融过程已经相当成熟,其证券市场制度按市场自我强化的轨迹发展。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主要体现在金融立法上,金融管制的立足点在于维持金融过程的安全性,从而实现资本价格的稳定和均衡。资本市场在较为规范的法律和制度约束下,按照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在这类证券市场制度中,金融资本的定价和配置由市场决定,而非通过行政性合约来完成。与西方自由发展证券市场制度形成不同,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市场信用机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这种金融制度的初始条件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制度模式构建上,还不具备选择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模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证券市场发育了百年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才试验性建立。

由于经济制度与市场发育条件的不同,政府主导型证券制度与西方自由发展的证券制度之间存在信息租金与信息成本差异,其制度效率存在显着差别。在自由市场化证券制度中,成熟的市场制度为证券市场运作提供了完全的竞争,公司财务制度的透明性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与资本的搜寻成本,而管理行为的公开性和财务制度的透明性的存在,产生对经营绩效不良管理者进行替代 (接管)的持续性外部压力。因此,发达国家自由市场化证券制度更依赖于市场和制度的完善,市场与法律制度越健全,市场搜集信息成本越低。而政府主导型证券制度,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将证券市场制度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以行政性长期契约关系降低信息成本与资本搜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非对称性和谈判问题,弥补了有缺陷的市场结构。但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和证券市场内在的运作规律存在一定差异,这一差异正是证券市场效率损耗的制度根源。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两种证券制度的效率呈现一种动态化特点。在证券市场初建阶段,以政府为导向的证券制度对资金进行非均衡配置,其积聚资本的功能很强。但经济发展中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行政化干预,容易导致资源配置机制与激励机制扭曲,上市公司对缺乏使用监督和资本利用条件宽松的限制约束,容易引致粗放式股本扩张,产生“免费资本”幻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和法律契约日臻完善,自由市场化证券制度在获取相等信息租金的前提下,其搜集信息的成本是渐次降低的,即制度效率呈上升化态势。这说明,政府干预使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损耗增大,定价效率降低,资源配置功能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导型证券制度的缺陷就充分暴露出来,迫切需要政府修正制度设置,进行制度创新,打破计划旧体制下的制度均衡,采取市场化改革,减少证券市场运行中旧体制的约束,改变制度的运行模式,实现制度的帕累托改进。

二、市场寻租的恶瘤

在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中,政府为市场发展提供制度性安排,其突出表现为国家信用在证券市场上的过度倾斜,实质为新兴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契约”。

国家信用过度倾斜与行政性制度安排引致证券市场制度缺陷,造成证券市场行为的扭曲,可藉寻租理论来说明,而租金的产生主要应归因于制度或体制缺陷及政策不到位。经济制度的变迁诱发寻租行为,因此布坎南说:“对寻租活动的分析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度经济学。”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制度的安排与推进,市场证券制度的内生性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这种体制性缺陷,成为证券市场寻租活动的制度根源。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在新旧体制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制度条件下,经济主体行为方式不同。在纯粹市场经济的“最小政府”和纯粹计划经济的“最大政府”的两极制度下,都不会出现寻租活动。 在两种体制的共生中,政府干预市场会产生“政策租金”,形成证券市场制度缺陷。

根据前文的分析,政府在制度设置安排上存在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的意向,即“隐性担保契约”。这会给市场参与主体带来一种额外的利润,即由体制性安排产生的租金。由于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是理性的,其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并根据成本收益寻求与分享“政策租金”。在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中,影响市场主体寻求租金收入的主要因素。受制度变迁的影响,证券市场制度缺陷只的变化使得租金的成本收益率Ra相应发生变化。在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依赖国家提供的“隐性担保”,寻租成为一种“廉价选择权”。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设法在证券市场谋求更多的“租金”,呈现股权融资的偏好,进而股权融资变得非常“廉价”,相应社会资本的成本无法有效体现;而在外部,缺乏对上市公司监督制约的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利用信息占有的优势地位,甚至同庄家“合谋”行为,寻求租金。对投资者而言,投资者根据政府对证券市场的“隐性担保”,对市场发展存在一个预期,并寻求投机的潜在收益。由于投机(寻租)收益远远大于正常的投资收益,而且不用付出什么代价,投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市场集体行为非理性导致了市场过度投机行为。于是,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内容量巨大扩展的同时,“大多数股票价格与其盈利能力相比的比率奇高,以致丧失了投资价值,只能成为投机赌博的工具”。于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出现了长期存在的一个“公开的秘密”,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盛行。

在政府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并提供“隐性担保”的前提下,市场边界与政府行为边界的界定不清,这样结果只能是:市场风险转嫁给国家,转化为系统性风险;政府的制度风险镶嵌于市场之中,并由市场自身消化。据资料分析,纽约证券交易所系统风险(不可分散化风险)占1/4左右,而非系统风险(分散化风险)占3/4左右;而上海交易所的投资风险结构与此“倒置”,系统风险占2/3,非系统风险占1/3。同时,在“隐性担保契约”下,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过于密切滋生一种“唯亲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倾向,导致上市公司对无利可图或仅有边际利润项目的过分投资。

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政府有动力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市场机会增多。在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急速扩容,当证券市场具有一定规模,法律与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制度发展的市场化要求越来越突出,必然产生证券市场内在发展与政府外在制度安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即政府主导型制度安排与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的内生矛盾。在渐进式制度推进过程中,政府认识到制度的不完全及其对市场效率的损耗,使经济活动的各种规范制度的建立健全成为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从而使制度缺陷有所改进。由于制度缺陷是对证券市场机制的扭曲,最终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作为改革主要推动力量的政府,必然有动力继续改进。

三、上市公司质量堪忧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然而就目前而言,这个基石还不够牢固,上市公司整体来说质量堪优,己成为我国股市发展过程中潜伏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在绝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居于绝对控股地位,国有企业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上的固有弊端,都影响上市公司的发展,也限制了股市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这从如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四、股东价值的弱化

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 篇5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我们调查了全国各地的买家和卖家,讯息显而易见尤其是投资者相比于去年的36 %.研究表明,随着寻求50万到150万价格之间的房屋的购房者的增加(2013年39 %,2012年则为30 %),买家倾斜到了高端市场,寻求40万或更低价格的房屋的买家一般是首次置业者,在过去12个月,从2012年的49%显着下降到今年的38 %.随着市场信心高涨,那些正在出售房屋的卖家决心要把自己的房屋卖个好价钱。近四分之一的卖家(24 %)只接受或考虑高于要价的出价。

投资者也刺激了市场。随着低利率和空置的房屋数量有限,49 %的购房者告诉我们,他们认为楼价在未来六个月会继续上升。

其他了解到的:

卖家:

58%的卖家通过私下买卖有计划的出售

31%的卖家认为物业价值在未来六个月会增加5-10 %

买家:

那些希望购买投资物业更有可能会购买一套平房/单元房/公寓或新建物业(而不是现房)

%的投资者想要购买可以出租的物业%的购房者购买房产时并不需要家庭贷款(截至2012年11 %)

%的购买者打算支付不到20 %的抵押贷款作为订金

%的购房者至少每天一次访问 au.regishome.com/house/

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研究 篇6

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研究

针对建筑市场中存在的隐藏知识和隐藏行为两类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从信息传递机制和信用激励机制两个方面来建立建筑市场的信用机制,可使社会损失函数最小.并通过模型建立与分析,论证了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合理性.

作 者:王孟钧 何继善 张勇军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75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9(4) 分类号:F280 关键词:建筑市场   信息不对称   信用机制  

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 篇7

一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缺陷的具体表现

1. 思维的广度不够

2. 思维的深度不够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 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就必须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地比较和分析, 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相当的深度。学生思维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不善于深入地分析问题, 看问题只看表象、不看本质。例如, 教学中定积分的概念是从解决曲边梯形的面积问题中抽象出来的, 学生不能从曲边梯形面积这一几何问题中认清问题本质, 对于同类性质的问题难以做出类比和准确的判断。

3. 思维的变通性差

4. 思维的逻辑性差

在数学学习中, 有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 但思维过程条理不清, 结果导致错误。这是思维逻辑差的表现。例如, 给出成本函数, 求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有些学生上来盲目地对已知条件进行求导计算。在没有弄清该问题目标函数的情况下, 断然行事, 反映出学生没有养成清晰地解决问题的逻辑程序。

二改进学生思维品质缺陷的对策

1. 加强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思源于疑, 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首先必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其产生探索问题的愿望和动力。

第一, 教师教学活动应顺应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一般情况, 教科书是按照“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应用”这样的逻辑顺序编辑的。而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进程为“具体—抽象与概括—具体”。因此,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进程不能按照书本的逻辑顺序展开, 必然使教学进程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进程不一致,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 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富有思考意义的练习, 促使学生思索使他们的思维经常保持活跃状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使学生明晰学习的方向, 而不是替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更容易。

第二, 巧妙运用“心理战术”努力纠正学生惰性思维习惯。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发现学生存在学习惰性, 懒于思考, 问题求解意识较低, 较多依赖于老师, 动手实践方面较为欠缺。这时教师为急于推进教学进度, 替代学生思维, 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应采取适当方法调动学生思维, 比如, 通过测验推动学生实践, 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 学生在沮丧之时, 教师抓住学生渴望改变的心理, 给予及时鼓励, 让学生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教师点评后, 在进行复测, 此时学生的思考力和听讲的专注力会有很大的改善。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 灵活调整教学节奏, 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 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 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 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奖惩兼顾, 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 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从而掌控教学效果。

2.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学生胜任将来工作的重要保证。一个企业的工作千头万绪, 有哪些工作是已完成的、可以作为继续工作的基础, 有哪些工作是预期要完成的;为了完成一项工作, 需要采取一些什么步骤, 先做哪一步工作, 后做哪一步工作, 怎样从一步工作过渡到另一步工作等。这些与我们解数学题十分相似。思维品质的差异表现在能否灵活、熟练地运用各种数学方法上。在教学当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综合和判断及推理方法, 这样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终达到运用知识, 实现知识的迁移。

3. 重视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 为思维提供坚实的基础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思维过程就无法进行。学生的知识结构越完整, 思维的依据就越充分, 思维过程就越容易进行。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解题, 最后导致说不清自己在干什么, 更谈不上实际运用和解释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不要盲目做题目, 要充分重视基本概念、原理的学习, 认真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概念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知道和简单地理解, 不仅要弄清数学概念的数量特征和几何特征, 还要搞清概念的提出和形成过程。认真体味其中包含的数学思想和观点, 最终掌握概念的运用方法。

4. 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他们的语言发展是分不开的, 学生的语言水平越高, 其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就越强。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语言的严谨、准确、清晰、精炼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周密性。数学学科语言能力的培养应强调: (1)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使用的概念要准确, 语言表达清楚。 (2) 学生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叙述概念, 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 表达问题时通过对思维材料的加工, 理清脉络, 这对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标志。 (3) 数学语言可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借助这三种不同语言进行思维的方法, 发挥这三种语言的功能以及注意它们的互相转换, 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其思维品质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经常性地给予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总之,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应从多方面着手, 以情境促思维、以动手促思维、以语言训练促思维、以合作交流促思维、以练习促思维,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式,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三结束语

笔者认为, 无论是哪一类大学, 数学教师都应摒弃对数学狭隘工具性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数学教育者有很多工作要做, 任何单纯的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做法, 其结果都将影响人的良好素质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古往今来, 文化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在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播的时候, 还应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与价值理性, 通过文化整合健全人格, 唤醒生命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维煊.数学能力与数学方法[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

[3]丁石孙、张祖贵.数学与教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市场机制的缺陷的表现 篇8

国际联盟制度设计上的两个缺陷及其在处理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

■王琢玺

国际联盟一开始在制度上就有严重的缺陷:一国一票一致的表决机制降低了国际联盟的行动效率和维护和平的效果,国际联盟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模糊不清和具体措施上的含糊其词使得某些国家钻了制度空子。因而如果撇开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来评价国联在处理中国“九·一八”事变上的作用,显然会有失偏颇。

学术史

关于对国际联盟的评价,尤其是对其在处理中国“九·一八”上的评价,历来贬大于褒。国内的史学著作和高等院校的世界及中国现代史教材,在谈到国际联盟 (简称国联)干涉“九·一八”事变的活动时,几乎都认为国联怂恿了日本人的侵略,甚至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后来一些学者基于对事实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张敬禄先生认为国联采取的措施维护了和平,国联中的小国集团是维护和平的最重要支持者,“不可简单地用国联纵容日本侵略的词句来解释和概括。如果要找日本侵略的纵容者,追本溯源,责有效归,只能是势大财雄的西方大国”。

本文拟就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问题来分析国联在处理中国“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以期深化对国联的认识。

国联表决机制与国联行政效率、效果

一般国际组织的表决机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表决权的分配,是一国一票,还是一国数票;二是表决权的集中,是全体一致通过,还是多数通过。实践中,国际组织的表决机制主要有三种:

一,一国一票一致同意制。该制一方面反映了主权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却不利于国际组织效率和职能的行使。

二,一国一票多数表决制。该机制既尊重国家主权平等,又服从多数成员国的意志,因而为多数国际组织所采用。但它客观上容易造成组织内部多数派与少数派之间的对立,在决议实施上要比一致通过的方式困难。

三,一国数票加权表决机制。该机制从分考虑到组织内部各成员国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有利于保障组织资金来源、增强组织行为能力以及组织决议的形成和实施;但是,这也容易形成少数发达国家对组织事务的垄断。

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国际组织,强调国家间的平等,选择了一国一票一致同意制。一国一票一致同意制反映了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它给予大国、小国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大国小国的利益不同,它们很难达成一致的决议,还由于决议当事国拥有否决权,一致的决议案就更加难以产生。因而国联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在实际上限制了自身行动效率。这在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首先是大国小国之间的矛盾。

1931年11月19日,日军占领齐齐哈尔的消息传到巴黎,国联理事会会议上,各中、小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对日本实施制裁。于是,国联理事会讨论运用盟约第16条制裁日本的问题。但是大国首先反对制裁日本。

“当国联理事会在讨论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问题时,正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的美国总统胡佛担心日本迁怒于美国,引起美日战争,训令其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议的道威斯:美国不对日本采取任何军事的、经济的制裁,而只实行道义制裁,美国不反对国联制裁.但不参加。”

当大国拒绝制裁日本时,小国也就无能为力了。制裁日本的决议就因大小国的矛盾而搁浅。第二是决议当事国的反对让决议无法律效力而成为一纸空文。由于国联大会或理事会的决议需要全体成员的一致同意才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国必然会运用一票否决权否定对自身不利的决议,这样国联的决议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日本代表团就是多次运用这一票否决权轻易地否决了对日本不利的所有决议。类似事情还有很多,几乎每一次都遭到日本的拒绝而无法律效力,仅仅是道义上的力量。

国际联盟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模糊不清和具体措施上的含糊其词

国联对于一些概念、一些行动没有明确,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法断然采取行动。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于“侵略”的理解和各国对于自身义务履行的理解。关于侵略的理解,由于国联未明确概念,致使国联对于日本行为无法作出恰当判断,延缓了问题的处理。例如国联第一次接手中日纠纷时,对中日两国发出警告:“一、两国政府务须避免足以使局势扩大,或足以妨碍和平解决的任何行动;二、理事合格与两国代表会商,在两国人民生命财产不受使害的范围内,寻求迅速撤军的办法。”

国联在这里没有区分侵略者与被侵略者,而是将两国等量齐观,各打五十大板。国联不明是非的态度影响了其后作出的判断,也给日本某种程度上的暗示,影响是十分恶劣的。

关于各国对于自身义务的履行,各国并无明确的认识。国联盟约虽然规定了对违反盟约国的各国应采取的经济制裁、军事制裁措施,但并未强行规定各国去实施,也没规定各国拒绝实施制裁措施的处罚措施。军事上的制裁也仅仅是国联建议各国政府,“俾使联盟会员国严格地派遣陆海空军,组织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

综上所述,国际联盟一开始在制度上就有严重的缺陷:一国一票一致的表决机制降低了国际联盟的行动效率和维护和平的效果,国际联盟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模糊不清和具体措施上的含糊其词使得某些国家钻了制度空子。如果撇开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来评价国联在处理中国“九·一八”事变上的作用,显然会有失偏颇。

上一篇:优秀团委先进事迹下一篇:公司食堂管理方案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