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论文

2024-08-20

市场机制论文(共8篇)

市场机制论文 篇1

“熔断机制”是成熟市场的必备机制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在保留现有个股涨跌幅制度前提下,引入指数熔断机制,对此,海通证券王旭、吴一萍认为,“熔断机制”是成熟市场的必备机制。据 12月4日消息,海通证券王旭、吴一萍还认为,熔断机制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股市的暴涨暴跌问题,但可以应对突发情况、缓和市场情绪,有效改善交易氛围。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有其深刻的背景和环境因素,要根本解决不可能就依靠熔断机制这一个“法宝”,但也不能就因此而否认熔断机制的合理作用。

【全文】

一、“熔断机制”重在市场风险的总体把控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在保留现有个股涨跌幅制度前提下,引入指数熔断机制。

指数熔断机制的总体安排为:当沪深300指数日内涨跌幅达到一定阈值时,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可转债、可分离债、股票期权等股票相关品种暂停交易,中金所的所有股指期货合约暂停交易,暂停交易时间结束后,视情况恢复交易或直接收盘。

根据制度规定,熔断制度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阈值,进行双向熔断。当沪深300标的涨跌达到5%时,暂停交易15分钟,熔断结束时进行集合竞价,之后继续当日交易。如若14:45及之后触发5%熔断阈值,以及全天任何时段触发7%熔断阈值的,暂停交易至收市。

设置熔断制度的推出意在防范市场大幅波动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熔断机制”是成熟市场的必备机制

在经历了多次股灾和金融风暴之后,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全球各大交易所均有熔断机制,未有设置熔断机制的交易所,也在进行熔断机制的设置与考量。

从熔断机制采取的形式来看,主要有“熔而断”和“熔而不断”两种形式。“熔而断”是指熔断机制设定的`熔断阀值触发后,相关交易暂停。而“熔而不断”是指熔断条件被触发后的一段时间内,交易仍将继续,但交易价格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熔而断”机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以美国S&P500指数为例,当S&P500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超过7%时,全美证券市场交易将暂停15分钟;当S&P500指数较前一天收盘点位下跌20%时,当天交易停止。采取类似熔断机制的还包括日本和韩国。日本规定当东京股票价格指数(TOPIX)超过特定价格区间时,禁止买卖涉及套利交易的股票,直到价格恢复到特定价格区间内。

“熔而不断”机制的主要代表是新加坡。新加坡证券市场熔断机制适用于约占新加坡股市交易量80%的证券,包括海峡时报指数和摩根士丹利新加坡指数的成分股等。根据新加坡交易所从 2月开始实施的熔断制度规定,当证券潜在交易价格较参考价格(指至少5分钟前的最后成交价)相差10%时,便会触发熔断机制,继而实施5分钟的 “冷静期”。“冷静期”内股票仍可继续交易,但价格波动范围限制在10%的波动区间内。当“冷静期”过后,交易恢复正常,新的参考价格也将根据“冷静期” 的交易情况而定。

从指数熔断与个股风险控制的配合来看,风险调控意识较强的国家通常两者兼而得之。如美国和日本,在指数熔断制度之外,也均配合以个股熔断机制或涨跌停盘机制来平抑市场波动情绪和交易风险。,美国证交会对个股交易制定了个股波动上下限的机制,规定在15秒内价格涨跌幅度超过5%,将暂停这只股票交易5分钟,但开盘价与收盘价、价格不超过3美元的个股价格波动空间可放宽至10%。日本东京股市对个股则设有涨跌停价格限制,与指数熔断机制相互配合监管市场风险。

三、“熔断机制”有助于稳定市场过激情绪

对于熔断机制这一举措的推出 A股市场的反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争论焦点:一是涨跌停板和熔断机制是否冲突?或者说熔断机制下涨跌停板制度是否成为多余?二是全部股票、可转债、可分离债、股票期权等股票相关品种暂停交易是否人为粗 预了市场的流动性?会导致恢复交易后的加倍恐慌?三是熔断机制是否是解决股市暴涨暴跌的有效手段?

我们对熔断机制做一个简单分析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疑惑,给市场争论焦点一个清晰的还原,

首先,分析涨跌停板和熔断机制的区别。

熔断机制在暂停交易的缓冲过后就可以重新持续交易了,暂停交易让投资者冷静下来,有一个时间来消化价格剧烈变动过程中所带来的信息而不完全是冲动的情绪指挥。涨跌停板虽然没有暂停交易,强制限制了价格的单日变动区间实际上也限制了交易的自由度。而在美国,交易所则有不同的熔断层(比如纽交所就是根据标普的7%,13%,20%有三个层级),每个层级的熔断机制不同(比如纽交所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暂停交易15分钟,第三层则是整日停止交易),这样的规则就给市场较好的自由度选择。涨跌停板封死后交易就基本上很少了、除非打开才能有继续的活跃交易,而熔断机制暂停交易过后就恢复正常交易状态了,因此,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给市场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不能将熔断机制替代涨跌停板制度。二者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对风险的控制侧重点不同。

更多

市场机制论文 篇2

关键词:市场,经营机制,市场业态

市场型商业业态一般由产权所有者、项目运营者、商铺租赁商户 (也称进场经营户) 和消费群体构成, 其运行机制模式是项目运营者按照既定的市场定位招商, 出租商铺 (也称摊位) , 将商品经营权给进场经营商户, 进场经营商户出售商品给目标消费者, 其交易规范秩序由项目营运者制定修改, 并进行执行管理。

一、市场是我国重要的一种商业销售业态, 具备较强的生命力

作为我国目前阶段商业形态之一的这种市场机制模式, 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也永远不会替代其它商业形态, 但消费群体的多样性决定商业业态的多样性, 市场这种业态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内, 将与商场、连锁超市、大卖场并存。对于发展尚处起步阶段, 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而已, 这种市场业态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这种吸引力来自这种经营机制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强大的生命力, 其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

(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通过商品经营权的转换, 降低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投资风险, 调动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积极性, 边际效益大大提高。市场所有者投资市场所需的硬件设施, 通过出租商铺实现商品经营权的转换, 获取租金作为投资收益, 没有了商品经营的风险, 只承担商铺租不出去的风险。经营者通过承付租金, 在一定时期内租用商铺及其商品经营权, 经营不理想可以随时退出市场, 获取商品进销差价的回报, 没有兴建市场硬件设施的投资风险, 只承担商品经营的风险。

(二) 市场所有者可以将市场交付专业的项目运营者, 启用专业人才对项目进行市场定位, 根据目标收益, 制定企业战略方向和制定营销策略, 经营商户专注于组织适销对路、有竞争力的商品经营, 双方优势互补。通过企业战略和商户销售战术相结合, 实现市场的存在价值, 使市场所有者、项目运营者、进场商户、消费者形成共同利益链, 通过自愿的交易活动, 达到各自都得到满足的统一目标, 形成市场良性循环, 不断发展的局面。

(三) 市场所有权与商品经营权分离, 客观上为市场所有者和商铺租赁者提供了选择权, 所有者有选择经营户的权利, 经营户有选择市场的权利, 选择的主动权由供求关系决定, 双方通过优胜劣汰完成选择的过程。作为市场的营运者如何才能掌握选择的主动权呢?方法多种多样, 但各种方法都必须围绕产生和增强市场对经营户的吸引力来展开, 这个吸引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让经营户实现较高的阶段性比较效益。因为, “利益”是各种经济活动发生的纽带, 更是维系所有者与经营户的纽带。

二、市场型企业的租金获得方式

市场的所有者主要以收取租金方式实现投资回报, 租金的高低由市场的竞争力决定, 市场的竞争力由围绕企业品牌的文化制定和市场推广、商品竞争力、商业服务内容等方面造市功能构成。企业品牌文化的制定和市场推广、商品的竞争力、商业服务内容需要企业运营者和商户共同配合完成, 双方在配合过程中达到最优组合时, 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 将消费需求转换成为商品交易, 获得商品销售利润, 市场所有者获得租金回报。租金的高低主要反映在市场交易的活跃度, 市场交易活跃度强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消费者吸引得越多, 反过来又能使市场有更多的选择经营户的权利, 能够挑选更优秀的经营户进场, 淘汰不合格的经营户, 进一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对市场所有者的租金回报就更高, 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更大。如此良性互动周而复始, 实现投资者、经营者、消费者都满意的结果。因此, 投资兴办市场与其它企业一样都是为了获取利润的最大值, 获取的方式是先予后取, 获取的度视情而定。

一个发展得好的市场, 就是由市场所有者、营运者、进场经营户和消费者通过良性互动, 完成由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反之, 一个发展得不好的市场, 其原因无外乎市场运营者、经营户和消费者三者之间不是良性互动, 而是恶性互动。市场运营者、进场经营户和消费者三者互动的起动者是市场所有者。市场所有者要促成良性互动就必须精心挑选进场经营户和主动培育市场的造市功能, 市场所有者的买方市场一是直接买方市场———进场经营户 (即市场出租商铺的对象) , 二是间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者 (其满意程度影响到商铺的出租) , 所以市场的营销和管理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形成商铺旺租的局面来达到获利的目的。

三、市场业态的运营方式转变及长远发展

市场经营户结构:无大户不稳、无小户不活, 优胜劣汰、有序流动。市场商品种类定位:与生活贴得越紧, 越有人气。市场经营方式:无零售做不旺, 无批发做不大, 零售起步, 形成批发。

南京市场业态从2000年以来逐步以商场化的市场面世, 使人耳目一新, 改变了人们心目中市场脏、乱、差的印象, 市场经营状况越来越好, 与商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 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市场业态的发展趋势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如何, 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南京是商场、连锁超市、大卖场、大市场四种业态并存

业态与业态之间, 业态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消费者的注意力是资源被普遍认同。大市场的目标消费群体是广大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大市场的传统优势是价格低、品种多, 劣势是环境脏、乱、差, 质量和信誉不高。目前大市场一开即“立足一方, 辐射周边”已“风光不再”, 没有特色、不迎合消费者的市场难以为继。

(二) 大市场今后的发展要结合当地的区域特点, 与当地资源优势科学整合来展开

浙江近年来马路市场, 空壳市场悄然淡出, 但以产地市场专业化为特征与当地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科学整合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海宁中国皮革城等一批龙头大市场脱颖而出, 具有很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已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局面。南京生活消费品的区位特点是销地而不是产地, 资源优势是600多万消费人口的自然区域及周围2000余万人口的辐射区域。

(三) 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竞争

南京的大市场最早大多集中于南京中央门地区。南京是南北交汇之地, 中央门地区是南京陆路交通的枢纽, 客、物流量大, 交通方便。该地区是传统的商品集散地, 将成为南京的副商业中心。市场与市场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 软硬件、地势、知名度、口碑等条件是各有千秋, 相互间的竞争也很激烈。

市场型的商业业态存在于中国销售业态中, 发挥着自己特有的商业作用, 在社会竞争中需考虑长远发展, 以便于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

1、由商场化的市场向市场化的商场过渡是市场发展的目标

商场化的市场解决的是市场的硬件和购物环境问题, 满足了消费者对良好购物环境的需求, 改变了市场脏乱差的不良形象。市场化的商场要解决的是商品的质量、信誉和服务问题, 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的需求, 改变市场商品质量投诉多、信誉和服务不如商场的不良形象。质量、信誉和服务问题解决了, 市场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就能在越演越烈的商战中胜出。

2、在南京范围内, 逐步形成五大专业市场的经营格局是市场业态发展的战略部署

南京生活消费品是销地市场, 纯批发的市场很难立足。市场大都批零兼营———尤以小批发和零售为主, “一次购足”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次购齐”, 故南京的生活消费品市场大都是综合型的, 现有的综合型市场普遍存在商品经营比较零乱, 类别界定不清, 或者说不明显, 浪费了消费者的购物时间,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时间越来越宝贵, 此类问题将越显严重。如果市场将来发展成熟, 形成五个专业市场 (服装专业市场、针织品专业市场、百货专业市场、鞋帽箱包专业市场和床上用品布艺布料专业市场) 的格局, 无疑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

3、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市场发展的核心

市场的竞争力什么?是对经营户的进场经营吸引力。经营户为什么要进来?因为市场能够吸引消费者进场购物。消费者为什么要来?因为市场有其所需要的商品。商品由谁提供?由进场经营户提供。进场经营户为什么提供商品?因为可以赚取差价。市场所有者、项目运营者、进场经营户和消费者是一个整体, 对立统一, 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 各取所需、各付所需、各得其所。良性互动运动构成市场的竞争力。市场型企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竞争力, 要辩证地处理与进场经营户的关系, 与消费者的关系, 把吸引经营户进场经营和吸引消费者购物有机结合起来。市场人气足了, 就有更多的经营户想进场, 市场就可以逐步优化经营户结构, 使商品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如此周而复始, 市场的竞争力就能得到不断提高。因此市场的一切组织手段、营销策划和管理方法都要围绕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行, 特别是要提高对经营户的吸引力。有吸引力才能挑选经营户, 优化经营户, 使市场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

4、以点带面, 逐步形成合理规模特色是市场发展的突破口

如某市场以服装类商品作为经营突破口, 给以最好的经营地段, 集中力量突出宣传, 现在的服装已小有名气, 成为市场的有力支撑点, 服装的旺销也带动了其它商品的销售。结合市场的建设和规模的扩大, 在保持服装旺销的前提下, 应该选择百货作为第二个突破口, 这样一个点一个点地突破, 达到总体上的规模效益, 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

5、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业态企业发展的保证

市场机制论文 篇3

学员反映,田头市场在基层是一个包括乡镇集市、马路市场、田头集散地、批发场、仓储地等多种形态和功能的市场集合体,具有多维特征:一是使用频率不同。学员反映北方田头市场具有较强季节特征,特别是茎叶类蔬菜产区,青海乐都学员反映田头市场每年仅存在2个多月。二是表现形态各异。除固定有形市场外,陕西洛川学员反映,田头市场具有流动性,农户在田间地头交易苹果,马路上跑的运输车就是田头市场。贵州长顺、江西泰和学员反映,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田头市场开始无形化,泰和乌鸡等众多特色农产品在“淘宝”上年销售过千万,正迅猛发展。三是功能丰富多样。福建同安学员反映,茄子、四季豆当天交易当天运输,田头市场是个“集散地”;黑龙江富锦学员反映粮食田头市场要有烘干、储藏功能,要能存得住,否则农民没有话语权;四川岳池学员反映,当地蔬菜田头市场配合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拥有冷库、农残检测仪、地磅秤、电子信息发布等设施和功能。四是自发形成为主。云南呈贡学员反映,当地田头市场都是自己“冒”出来的。不同市场产生动力不同,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四川什邡学员反映,人流带动物流集聚是山区传统田头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以甘肃定西、宁夏西吉为代表的多数学员反映,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是各地田头市场形成的基础和直接动力;广西合浦、江西赣州学员反映,对虾、柑橘等产品的冷藏、加工带动了田头市场兴起,是适应市场的结果。

田头市场的多维特征决定了田头市场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是在规划布局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四川什邡、河南浚县学员建议,要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作用,什么产品、什么地点该建田头市场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不盲目规划布局。二是在市场建设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海南儋州学员认为,批发市场建设“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在田头市场建设中仍有积极意义。三是在功能定位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宁夏银川、贵州息烽学员建议要发挥市场机制对田头市场的集散、仓储、加工等功能定位作用,确保田头市场适用有效,不盲目求全求高;四是在经营管理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辽宁海城、内蒙古临河学员建议,田头市场经营管理要发挥经纪人、经销商、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等主体作用,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市场化运营机制,确保市场活力。

针对田头市场建设中如何发挥政府作用,多数学员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市场管理人员、经纪人的培训;二是帮助协调解决市场建设所需用地,并出台用地税费减免政策;三是加强产地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验检测。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篇4

1.种种金融工具的交易,几乎都不按票面值进行,为什么?你是否知道钞票也有不按票面计价的情况?

答:(1)有价证券绝大部分都有票面价值,简称“面值”,即注明该有价证券代表多少货币单位。但它们在交易中均有不同于面值的市值、市场价值,也常称“市场价格”、“市价”。

各种有价证券之所以几乎不按票面价格进行,是因为这些有价证券的票面价格是将其持有到期时的最终收益,而市场价格是在有价证券交易时买卖双方的协商一致的价格。根据无套利原则,市场价格等于未来收益按适当贴现率折算的现在价值。一般情况下,在交易时,如果这些有价证券没有到期,证券买方应该补偿卖方持有期间产生的但尚未发放的利息,交易双方通过在票面价格中扣除部分利息来确定其交易价格。因此,票面价格一般不等于市场价格。

(2)钞票本身就是衡量价值的,一般情况下,它没有到期日,因此,通常钞票是按面值计价的。

2.市场效率假说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运用这一假说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答:(1)有效市场理论是法马提出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指市场根据新的信息迅速调整证券价格的能力。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对最新出现的信息做出最为快速的调整,表现为价格迅速调整到位。

市场效率说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分为弱有效、中度有效、强有效三种。弱有效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了过去的价格和交易信息;中度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反映了包括历史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在内的所有公开发表的信息;在强有效市场上,证券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和不公开的信息。

市场效率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是以其内在价值为依据的;高度有效的市场可以迅速传递所有相关的真实信息,使价格反映其内在价值。

市场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证券的价格与证券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强有效的市场中,证券价格应该与预期价值一致,不存在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在高度有效的市场中,想取得超常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信奉有效市场的人的做法是按照市场综合指数组织投资,因为试图通过掌握和分析信息来发现价值被低估或高估的证券,基本上做不到。

如果市场是弱有效的,即存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提前掌握大量消息或内部消息的投资人就可以比别人更准确地识别证券的价值,并在价格与价值有较大偏离的程度下,通过买进或卖出,获取超常收益。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设法得到第一手的正确信息,确定价格被高估或者低估的证券,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投资者来说,强有效市场的获利空间小,而弱有效市场的获利空间很大。在弱有

效市场条件下,即使一个技术不娴熟的投资人也有可能轻而易举地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2)运用这一假说时,应该注意有效市场假说的论证前提,即把经济行为人设定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这样的理性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理性地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做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但是由于人们限于先天的心智结构、后天的知识储备,以及有关信息的获得等原因,理性是不完备的、是有限的。而且人们并非是生活在纯粹的经济联系之中;除经济联系之外,还有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的联系,使人们具有多样化的行为动机。多样化的行为动机必然会对只按经济的理性判断所应采取的行为造成冲击。一旦该假说的论证前提不满足,那么其结论与现实金融活动会产生背离。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并以此为根据来解释理性选择理论为什么会有悖于金融活动的实际。

另外,运用该假说时应当正确理解其含义。有效市场假说并不是指投资者可以随意选择投资组合。即使市场符合有效市场假说,股票的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投资者也必须按照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

3.下面哪种证券具有较高的实际年利率?

(1)票面金额为100 000元,售价为97 645元的3个月期限的国库券。

(2)售价为票面金额,每半年付息一次,息票率为10%的债券。

解:(1)票面金额为100 000元,售价为97 645元的3个月期限的国库券的实际年利率为:

00097 64

597 645123r9.65%

(2)售价为票面金额,每半年付息一次,息票率为10%的债券的实际年利率为:

10%

2)110.25% 2r(1

可见,售价为票面金额,每半年付息一次,息票率为10%的债券的实际年利率为较高。

4.某公司发行5年到期的债券,票面面额为1 000元,售价为960元,年息票率为7%,半年付息一次。试计算:

(1)当期收益率。

(2)到期收益率。

(3)持有3年后,将该债券以992元的价格出售,则该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为多少?

解:(1)当期收益率

r1 000(1+3.5%)

960218.98%

(2)到期收益率

960

t11 0003.5%(1r

2)t1 000(1r

2)10

根据上式可以解出其收益率r,具体求解比较繁琐,在此仅列出计算式。

(3)实际收益率

6960

t11 0003.5%(1r

2)t992(1r

2)6

根据上式可以解出其收益率r,具体求解比较繁琐,在此仅列出计算式。

注:上述计算均按照复利计算,单利计算比较简单,读者可以自行计算。

5.对于金融资产——无论是原生工具还是衍生工具——的评估,都提到“内在价值”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答:有价证券的内在价值,即理论价值,指证券未来收益的现值,它并不等于实物资产的账面值。债券,其本身并无对应的实物资产。股票,有其对应的实物资产,但具有同样估值金额的实物资产绝不等于对应的股票有同等的内在价值。一个被普遍使用的估价内在价值的方法是对该项投资形成的未来收益进行折现值的计算,即现金流贴现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理念是,既然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取得投资收益,那么,未来可能形成收益的多少就在本质上决定了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高低。

用现金流贴现法计算证券价值包括如下三步:第一,估计投资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第二,选择可以准确反映投资风险的贴现率;第三,根据投资期限贴现。

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等于其内在价值。

6.如何理解金融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对称原则?试通过对一些金融工具特征的简要分析来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答:(1)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大。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可以大致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

政策风险,此外还有道德风险。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只要投资,就必然冒风险。进行风险无所不在的金融投资尤其是如此。当然,人们不会因为投资有风险就不去投资,只不过是选择自己可以承受的风险项目投资罢了。因为投资需要承担风险,所以就需要相应的风险补偿。对于风险补偿,因人而异。理性的投资者被认为是风险规避即风险厌恶者,但各人厌恶风险的程度也还不一样。相比较而言,风险厌恶越甚即越保守的人,对于同样的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就会比较高;反之亦然。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对同一个投资者而言,承担的风险越大,要求的风险补偿也就相应越高。

(2)例如政府债券的总体风险就小,因为国家的信誉高,违约风险小,政府债券的规模大,其二级市场大,流动性好,所以政府债券比同期限的公司债券的利率低,也即收益率低,比股票的收益率就更低,因为股票的风险比债券要大得多。

7.对于金融资产的风险大小和收益高低,人们早就凭借经验进行估计,并懂得对资产进行“选择”和“组合”。为什么说只有当对风险的科学度量成为可能,才有资产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发展?

答:认识风险,衡量风险的大小,是投资决策程序中的第一件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风险的估计还是十分粗糙的,只能大概地用高、中、低的词汇衡量。这种不能量化的衡量结果给机构投资人,尤其投资基金的资产组合管理带来一定难度。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瑞·马科维兹提出资产组合理论,使投资风险的衡量可以数量化。这是对现代金融理论的重大贡献。

度量风险,首先需要知道投资收益率,然后,如果将风险定义为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那么,用数理统计的语言描述,投资风险就是各种未来投资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所谓期望收益率,就是未来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结果,乘以它们出现的概率,然后相加的值。知道了期望收益率,就可以用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度表示风险。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在一定统计期内已经实现的投资收益率变化及其发生的概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于是,测算标准差的意义就是:已经知道投资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即可计算收益率发生在一定区间的概率。

同样,在了解资产组合的风险之前,需要了解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资产组合的收益率相当于组合中各类资产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各资产价值在资产组合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知道了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以后,就可以评价该组合的风险。

在讨论有价证券价值确定的内容中,应选取与风险相匹配的贴现率,以计算有价证券的价值。在风险可以科学度量的基础上,结合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才得以发展。

8.在金融衍生工具中,“期权”最具特色。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尚无期权交易,但期权的概念却屡见报端,如“经理期权”等等。学过本章之后,你能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明期权的特征?

答:(1)经理股票期权是公司赠予给经营者的股票期权,又可称为“购股权计划”或

“购股选择权”,就是公司与经营者(包括CEO在内的高层管理者)事先进行约定的、允许经营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按某一事先规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比例股票的权利。持有这种权利的经理人可以在规定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此行为称为“行权”。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收益;行权以后,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经理人员可以自行决定在任何时间出售行权所得股票。当行权价一定时,行权人的收益是股票价格的单调增函数。股票价格是公司价值的外现,二者之间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如果市场是完全效率市场,二者相当。现代资产定价理论认为股票价值是公司未来收益的贴现,于是经理人的个人利益就与企业未来发展建立起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经理股票期权本质上就是让经理人员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并承担相应风险。公司理财认为,赋予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能够降低代理成本,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2)期权是一种买方的权力,是买卖双方达成的,在买方支付了一定费用以后,卖方答应在一定时间,按照约定去做,买方也可以不要求买方履约。期权这种衍生金融产品的价值体现为期权费,即期权的买主,按特定价格,从期权的卖主买进期权所支付的款项。期权费的多少就是期权的价格。期权费包含两部分内容:内在价值与时间价值。

期权作为一种衍生工具的特点有:

①期权是一种契约,其交易属于“零和游戏”,遵循“有输必有赢,输赢必相等”的“会计原则”。因此,衍生证券的交易实际上是进行风险的再分配,它不会创造财富。

②期权具有很高的杠杆效应,它是以小博大的理想工具。这正是衍生证券可以吸引风险厌恶者充当投机客的重要原因。

③对于期权的买者来说,期权合约赋予他的只有权利,而没有任何义务,他可以在规定期限以内的任何时间(美式期权)或期满日(欧式期权)行使其购买或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也可以不行使这个权利。对期权的出售者来说,他只有履行合约的义务,而没有任何权利。

④与期货交易不同的是,期权交易场所不仅有正规的交易所,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所交易的是标准化的期权合约,场外交易的则是非标准化的期权合约。

9.也许你过去听到过期权定价模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这个定价模型的贡献,人们是怎样估价的?

答:1973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期权交易市场在芝加哥刚刚开业不久,“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期权定价理论诞生了。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以后的年份中,这个定价模型被应用到认股权证、可兑现债券、可赎回债券和许多其他金融工具上,成为不仅在金融领域,而且在整个经济学中最为成功、最具实用价值的理论。

在期权定价理论出现之前,金融理论研究无论是侧重宏观问题还是侧重微观问题,其最终用意总是围绕政府如何选择政策这个核心问题。而期权定价理论的诞生,揭开了金融理论走向市场为千百万投资者服务的历史,使筹资和投资人对风险的估值成为可能。在金融业务日新月异的今天,期权定价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21世纪微观主体的金融决策和

长期战略眼光与市场化机制 篇5

长期战略眼光与市场化机制(上)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有关中国在“核高基”领域(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事实不断被提及。

比如,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已达3200亿美元,其中54%的芯片出口到中国,而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全球77%的手机由中国制造,但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中国每年进口芯片需要2000多亿美元外汇,芯片超过石油和大宗商品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因为长期“无芯”,中国只能位于产业链的下层。在一些基础性的关键领域,为什么我们总在困境之中?

是没有长期眼光吗?不全是。虽然中国也有短期行为和“任期思维”,喜欢近功速效,但还是有着眼长远的战略规划,从1986年的“863计划”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科技的投入也逐年在提高,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1.9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1.7万元,比上年增加

1.6万元。中国对研发的投入增速快于GDP增速。

而近年来,不少欧美的政治家、学者也都开始认可中国注重长期决策的价值。麦肯锡公司董事长鲍达民在反省资本主义的短期性(他称之为“季度资本主义”)时说:“东方和西方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领导做出重大决定考虑的时限的不同,亚洲人通常认为至少10到15年不等。在美国和欧洲,近视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问题不在眼光,肯定是落实长期战略的体制机制出了问题。用习近平的话,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他指出,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要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性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如果科技不和市场、企业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市场机制论文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烟草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卷烟零售市场监管难已成为当前专卖管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当前,卷烟零售市场的经营业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违规经营卷烟行为更趋隐蔽,加上烟草专卖执法权限的束缚和一些相对紧俏卷烟货源供应不足,加强卷烟市场监管,维护烟草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已成为专卖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卷烟市场监管工作,建立卷烟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是专卖管理人员所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卷烟零售市场监管的因素

(一)市场管理形势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行业上下深入开展“两项检查”,规范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加强内部监管,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监管水平,促进规范经营,已成为专卖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另一方面,烟草行业正处在重要的调整时期,特别是专卖管理的职能的转变,重服务轻管理。有的同志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也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认为现在市场平稳了,效益增长了,只要努力搞好网建,搞好经营服务,就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因此开始忽视专卖管理。随着烟草打假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利用私家车自运和物流托运已成为违规卷烟的重要流通渠道,违法经营的行为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技术更加先进,呈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经营特点,对传统卷烟市场监管方式形成了新的挑战。

(二)专卖执法环境不断改变。随着《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第51号令)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传统的执法方式和许可行为产生着巨大冲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的力度在加大,社会各界对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提高,各级政府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在加强。随着打假破网的不断深入,涉烟

违法活动由公开转入地下,给专卖执法带来一定的难度。《烟草专卖文明执法行为规范》明文规定:“烟草专卖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不得对非经营场所进行检查,如该场所涉嫌违法,确需检查的,应及时向有执法权限的执法机关报告,并配合其检查”。基层执法人员发现违法卷烟不能查处,望“烟”兴叹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何在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前提下,使卷烟市场监管工作力度不减、效果不降,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已成为专卖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零售业态的变化对卷烟零售市场监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一些大型超市、商场、购物中心、连锁店、名烟名酒店也纷纷进入卷烟零售领域,并成为整个卷烟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型业态在销售对象、管理方式和资金供应上与传统的零售业态相比占有很大的优势。在给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增添新活力的同时,由于他们具有货物仓库多、销售方式灵活多样、促销活动频繁、卷烟销售量大、货源购进面广、销售品种多等特点,给卷烟零售市场的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我们的工作方法引导卷烟零售市场向良性轨道循环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专卖管理部门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四)货源供给不足对卷烟零售市场监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好卖的烟不供,供给的烟不好卖,卷烟供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查处违法经营过程中,有些经营户还振振有辞:“我们订的烟,烟草公司不给,有些杂牌烟我们刚打开销路,又没有了,我们不卖别的烟卖什么?”矛盾焦点由此产生,抗拒执法时有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这种状况在农村卷烟市场紧俏卷烟供应上显得尤为突出,给不法烟贩有可乘之机,大量的假冒紧俏卷烟、非渠道卷烟趁机填补市场空白,一些利欲熏心的卷烟零售户也加入到销售的行列中,扰乱了正常的卷烟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制假、贩

假、售假活动分工的专业化,窝点小型化,分布分散化;交易的隐蔽性、便捷性,给零售市场的监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加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教育为主、打防结合”的市场预防机制 1.新办证户培训制度。

协同营销部门,每月办好一期新客户培训班,做好卷烟营销、法律法规、卷烟经营记分管理宣传,签定《卷烟诚信经营双向承诺协议书》,变事中、事后监管为事前宣传培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违法、规客户法制培训制度。

每季度举办一次违法违规客户法制培训班,以案说法,加强警示教育,对一年两次以上违法客户给予黄牌警告。第三次违法的,将依收回许可证,取消其卷烟经营资格。

3.卷烟市场巡查制度。加强对农村集镇、交通要道、繁华商业街、火车站汽车站、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名烟名酒店等薄弱环节的日常巡查。稽查中队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形式,落实市场日常巡查责任,切实消除监管空白。4.卷烟市场警示制度。通过《服务天地》向卷烟零售户发布市场检查情况,通报违法、违规客户存在的问题,对卷烟零售户的违章违法行为,及时警示、依法处理。

(二)建立“守信褒奖、失信惩戒”的市场诚信机制

1、加强卷烟经营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通过宣传、实施《卷烟经营户记分管理办法》,对信誉好的市场主体提供便捷服务,激励守信;对经常违法违规零售户,采取违规记分,停止供货等措施,加大卷烟违法经营成本,教育、劝诫零售户守法经营,营造公平诚信的卷烟市场环境。

2、指导卷烟经营户成立自律小组,通过卷烟零售户自律组织,在广大卷烟经营户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机制。

目前,我市已经成立自律小组31个,现有成员783户。自律小组民主选举产生组长和副组长,制定小组章程和协约,每位成员缴纳自律保证金300-500元。凡违反协约规定,低价竞销卷烟或销售假冒烟者,自律小组将扣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自律小组自成立以来,在稳定零售价格,提供稽查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深入开展诚信经营创建活动。在政府领导下,与放心消费创建办、工商、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深入开展“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卷烟放心消费一条街”等诚信主题活动,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4、完善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加强对卷烟经营主体信用的监督。在一年内无销售假私非卷烟行为,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工作突出的卷烟零售户中开展《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评选、授牌活动,激励守信。对信用缺失的卷烟经营主体,采取重点检查、新闻曝光和社会公示等措施,提高其失信成本;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建立“政府牵头、整体联动”的市场整治机制

1、健全组织。由政府牵头,相关执法部门参加,成立打击卷烟非法经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能,完善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分管部门认真负责、执法部门积极参与、有关部门主动配合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2、健全制度。建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制度和联动部门联席会议,解决打假打私、打击卷烟非法经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市政府每季度听打击卷烟非法经营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协调各方力量,及时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执法单位加大涉烟案件查处和追刑力度。

3、加强协作。由政法委牵头,部署协调重大市场整治行动,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共同维护烟草市场秩序。

4、健全举报协查和消费维权网络。以“12313”烟草行政执法网络体系为依托,通过在社区、街道和乡镇和卷烟零售户中建立群众举报联络点,鼓励社区和农村居民加入市场整治义务协查员队伍,建立基层举报协查和消费维权网络。

5、加大查处力度。严厉各各类烟草违法行为(非法制售烟丝、销售非法生产卷烟及假烟、“卷烟”回流、无证经营等),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查处的典型案件,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曝光,震慑不法分子。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精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

(四)建立“反应灵敏、处置果断”的市场突发案件应急处理机制

1、加入110联动系统,建立突发案件应急处理机制,方便广大群众举报涉烟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烟草专卖执法部门的快

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同时,烟草执法部门查处涉烟违法活动受到抗拒或暴力侵犯时,可向公安“110”中心求援,并及时得到附近警力的配合,保证烟草稽查执法到位。

2、实行中队值班备勤制度,形成24小时联动的稽查防控体系。晚间及节假日稽查中队轮流值班备勤,确保市场突发案件及时查处到位。每天晚上及双休日,至少轮流安排一个稽查中队驻局值班备勤,中队长和队员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值班中队5分钟内可以确保集中到位,其他稽查人员20分钟可以集结15人以上,出动三到四台稽查车。

(五)建立“守土有责、失土必究”的责任追究机制 1.明确市场监管责任。各稽查中队按照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监管责任。

2.突出市场监管重点,落实监管措施。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经营户的监管力度。稽查中队在做好对“四种类型”违法户监管,确保市场净化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辖区内暗中从事卷烟倒买、倒卖的烟贩子和违法批发卷烟的经营大户实行挂牌督办。

3、强化市场监管责任追究。每月加强市场净化率考核,对监管不力,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追究稽查中队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主要有四大评价体系,八大评价指标。

(一)四大评价体系

1、社会评价体系

把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作为社会评价的主要指标。通过每年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走进行风热线;聘请行风监督员和向公众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建立社会评价体系。

2、消费者评价体系

消费者维权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所有卷烟销售网点(持证零售户)公布烟草监督举报电话12313和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88924315,消费者申(投)诉处理率达100%,消费者申诉满意率达到90%以上。消费环境更加和谐。消费者满意度达到80%以上。

3、工作评价体系

卷烟市场监管合力进一步增强。烟草、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相互协作,加大执法合力,全市卷烟市场净化率达到97%以上,销售假冒伪劣卷烟、非法渠道进货、价格欺诈等消费领域经济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卷烟无证经营户控制在4%以下。

4、客户评价体系。卷烟零售户守法经营意识、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市卷烟零售户参与卷烟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达95%以上,建立一批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示范街、示范乡镇,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二)八大评价指标

1、市场净化率指标: 市场净化率达97%以上。

2、无证户控制指标: 控制在4%以下。

3、卷烟规范经营指标:

所有卷烟打码到条,配送到户,卷烟销售入网、落地、入户率3个100%。

4、网络案件指标:完成省局下达的网络案件任务。

5、消费者申(投)诉处理率指标(处理率100%):今年以来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起,处理率100%。

6、消费者满意度指标:经网上调查,消费者满意度为91.3%。

7、卷烟零售户参与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创建活动指标:全市卷烟零售户积极参与卷烟放心消费示范店评比活动,公开向消费者承诺卷烟销售明码标价,假一赔。

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研究 篇7

一、研究数据

采用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两大指数进行实证研究, 选取的交易时段为2003年1月2日至2008年6月5日, 两个指数的开盘价和收盘价数据各1, 308个。按照Amihud和Mendelson (1987) 的方法, 以开盘价序列代替集合竞价机制下的价格序列, 以收盘价序列代替连续竞价机制下的价格序列, 便可以在“对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不同交易机制下进行交易的同一资产进行比较”的原则下比较两种交易机制下的股票价格行为。

二、股票收益率正态性分析

股票收益率的正态分布假设是金融投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本文将分析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开盘价间收益率和收盘价间收益率的正态偏离性, 二者偏离程度的不同将说明交易机制对股票价格的概率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表1列出了深圳成指和上证综指的开盘价间收益率与收盘价间收益率的对比情况, 分别列出了偏度和峰度、方差的分类统计。 (表1)

正态分布的偏度值为0, 峰度值为3。深圳成分股指开盘价间收益率的偏度值为-0.26448, 收盘价间收益率的偏度值为-0.22572, 都显著非0;开盘价间收益率的峰度值为5.035568, 收盘价间收益率的峰度值为3.063507, 前者显著非3, 后者也大于3。同样的分析, 上证综指开盘价间收益率的偏度值为-0.25642, 收盘价间收益率的偏度值为-0.3154, 都显著非0;开盘价间收益率的峰度值为4.875548, 收盘价间收益率的峰度值为3.674953, 都显著非3。

表1中开盘价间收益率与收盘价间收益率均偏离于正态分布。峰度值在任何常用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大于3, 但开盘价间收益率的峰度值更大, 表明股票的开盘价间收益率的峰度值显著大于收盘价间收益率的峰度值。因此, 开盘价间收益率偏离正态分布的“高矮”幅度更大, 其概率分布图形具有更高的顶点和更明显的“胖尾”特征。也就是说开盘价间收益率以更大的幅度偏离正态分布, 这说明交易机制的差异会影响股票价格的概率分布。

三、股票收益率波动性分析

表1统计结果表明, 开盘价间收益率的方差更大, 不管是上海证券交易所还是深圳证券交易所都是这个结果。因此, 集合竞价机制下的股票价格波动大于连续竞价机制下的股票价格的波动。孙培源提出, 通过将观测收益率的方差进行分解, 可以研究开盘前长时间交易中止的影响。为分解收益率的方差, 将开盘价间收益率与收盘价间收益率分解成交易中止时间收益率和连续交易时间收益率, 如图1所示。 (图1)

图1中把每一个交易日分成两段, 上午9:30至下午3:00为该交易日的连续交易时间, 忽略了中午停止交易的1个半小时, 从该日的下午3:00到第二天的上午9:30为下交易日的交易中止时间, 在交易中止时间, 投资者可以发出自己的买卖指令, 这些买卖指令将参与下一交易日的集合竞价。记Ro, t=Rl, t+Ru, t, 即将开盘价间收益率Ro, t, 分解为前一交易日连续交易时间的收益率Rl, t-1和交易中止时间的收益率Ru, t。记Rc, t=Ru, t+Rl, t, 即将收盘价间收益率Rc, t分解为本交易日连续交易时间的收益Rl, t和交易中止时间的收益率Ru, t。

孙培源提出的模型如下:开盘价收益率与收盘价收益率方差之比可以写成:

在长时间里, 我们认为相差一天衡量的连续交易时间收益率的方差相等, 即:

即连续交易时间对下个交易日的中止的影响大于同一交易日交易中止对连续交易时间的影响。换言之, 每个交易日的开盘价格受到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格的影响大, 而开盘价格对同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格的影响小;反之, 如果那么同一交易日开盘价格对该日收盘价格的影响大于开盘价格受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格的影响。

改进的模型从协方差的角度来分析方差。改进的模型如下:

开盘价间收益率的方差可分解为:

其中, 第一项表示由集合竞价机制引起的开盘价波动, 第二项表示由交易中止引起的开盘价波动。

收盘价间收益率的方差同样可分解为:

其中, 第一项表示由连续竞价机制引起的收盘价波动, 第二项表示由交易中止引起的收盘价波动。

若Cov (Ro, t, Ru, t) >Cov (Rc, t, Ru, t) , 表示长时间交易中止对开盘价间收益率的方差影响更大, 开盘前长时间的交易中止是造成开盘价波动大于收盘价波动的因素之一。

使用Excel软件进行样本数据处理可以得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综指的分析数据如下:

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成指的分析数据如下:

依据以上计算出的各个数据, 可以算出需要分析的各个比值的大小如表2所示。数据表明:第一, 开盘前长时间的交易中止对开盘价格波动性的影响更大;第二, 开盘前长时间的交易中止是导致开盘价格较大波动的因素之一;第三, 剔除交易中止的影响后, 开盘价格的波动仍然大于收盘价格的波动。 (表2)

四、结论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交易机制对股票价格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两种机制下的价格特征具有显著差异。目前, 我国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对证券市场价格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由于证券价格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性, 证券价格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证券价格趋势的新变化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交易机制作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和稳定性、提高市场有效性和透明度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出发, 分析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机制存在的问题, 找到与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交易机制的差别所在。

关键词:交易机制,集合竞价,连续竞价

参考文献

[1]Amihud Y Mendelson H.Trading Mech-anisms and Stock Retur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Finance, 1987.42.3.

[2]施东晖, 孙培源.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中国经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沙尘暴催迫市场机制 篇8

2006年,北京的春天再次挟着风沙而来。

4月16日晚,北京刮起了2006年的第七次沙尘暴,平均每平方米降尘20克,全北京市大约有30多万吨。第二天北京成为土黄色的城市,地面、房屋、汽车,甚至是每一片树叶都被黄色浮尘厚厚地覆盖。气象专家称这些沙土来自内蒙古中部。

4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痛陈:“‘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完成……”

风沙迟早会停,而环保25年来从未完全达到过预定指标,却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事实。在中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什么迟迟不能够得到有效遏制?遏制环境污染在技术并不困难。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被认为是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这些仅仅是直接的原因。更进一步地,我们还需要寻找一种更深层更优化的机制,使得各级政府能真正重视起环境保护,有能力来改变其粗放、消耗式的经济增长,也有动力来严格环保执法和监管。

地方政府能成为合格的责任主体吗

在中国,环境问题已越来越显得突出了,污染问题甚至已影响到了社会稳定。近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1万起。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全国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有76起,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目前,在中国,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污染,2005年发生的环境事故中,97.1%属于污染事故,其中水污染事故占到了50.6%。“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为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十一五”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基于这一目标,地方政府被要求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环保目标被纳入到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当中。各地区也被要求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层层分解。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提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这两项环保指标要在2006年力争实现削减2%,并要将这个任务要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直到市、县。落实削减指标任务的主要责任在各级人民政府。并表示正在和中组部协调,把这两项削减指标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指标,让那些不重视污染防治工作,没有完成年度任务的领导干部,得不到提拔重用。

中国政府解决环境问题决心之大,可见一斑。然而,采取总量控制,将环保指标分解至各地方政府由其负责,这一措施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污染物排放指标如何分配?排放指标的分配会不会带来另一种扭曲,比如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指标分配的模式下,地方政府能成为合格的责任主体吗?

环保不仅是一省一地的事

环境大体上是一种公共品。蓝天白云不可能被限制在一个区域内,也没有办法被排他性地占有。我们也很难对环境界定出一个清晰的产权,这就使得环境天然就有被滥用的倾向。

首先,由于水和空气的流动性,使得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成本,无需由污染环境的当地全部承担。被污染了的水和空气,以及裸露的沙土地,随着生态系统的循环,可以被转移至其他地区。就像北京春天的沙尘暴,沙尘多来自西北省区,因这些地区植被破坏、土壤侵蚀、森林过度砍伐而起,但这种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成本,北京也要分担。2005年11月发生在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的爆炸,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松花江水系重大污染,哈尔滨城市用水告急,同样也体现了环境污染跨区域转移的特征。

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代价可以被转移至另一地区,这被称为环境污染的地区间外部性。这种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环境污染地区所承受的环境破坏成本要小于其社会成本。这样,对某些地区而言,无需承担全部成本,却可以享有全部的好处,很自然地也就带来了环境保护的不足,这些意味着,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时会较少地考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一些地区,比如河流的上游地区,地方政府过度使用环境资源的倾向便会因此而得以强化。

其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环境资源的利用往往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发挥。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环境自然资源往往是该地区赖于生存的手段,也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依托。对于相对发达和富裕地区的人们而言,绿水青山是莫大的享受,但在相对贫穷和落后的地区,由于物质的缺乏,金钱往往比保护良好的环境来得更为重要。再加上环境资源也往往是这些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的优势所在。因此,环境保护,对某些地区而言是一种利益,但对另外一些地区的来讲,却可能是一种损害,至少短期内如此。

正是因为环境污染存在区域间外部性,以及环境资源往往构成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使得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不能得切实的落实。对地方政府而言,如果能以环境换取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本地的经济比较优势,同时又无需承担环境破坏带来的全部成本,其最优选择自然是不重视环保,放松环保执法、监管了。这也就使得很多环保法律,比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等,显得软弱而缺乏操作性,出现“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在地方政府间引入市场机制

“如果有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实施某项政策,那没有哪位政策制定者能承受得起弃之不用的代价。”中国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环境保护指标,已制订并准备实施一系列措施,将排放指标层层分解到各省各地区各污染源,并切实使地方政府成为环保的责任主体。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区域间外部性的存在,以及环境资源往往直接构成一地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再加上可能无法获得有效分配环保指标的信息,故而仅仅使各级地方政府成为环保的责任主体可能还不够。

我们很难判断哪一个地区治污成本比较高,哪个地区治污成本低;也很难判断在哪个地区环境资源构成了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而哪个地区环境资源需要特别地加以保护;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使得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也有差异,这种差异同样是很难识别的。这些信息,即使是地方政府本身也可能并不清楚。信息的缺乏,便直接制约了环保指标的分解和在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理分配,也给各地方政府争取指标留下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如果给一个地区污染物排放权配额过少,而在该地区环境资源又直接构成了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那么,就有可能使得该地区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直接限制了其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是将既是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责任主体,又是环保的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置于两难之中。反之,如果一个地区污染物排放权配额给得过多,由于环境污染的区域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反而起到鼓励其对环境滥用的作用。

指标的分配受到信息缺乏的限制,我们不妨借助市场机制来揭示实际信息。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地方政府间引入污染物排放权配额的交易制度。在地方政府间有了污染物排放权配额市场,那些容易减少环境污染的地区就可出卖一部分排放权,将这些收入用来治理污染。而那些更加依赖环境资源利用的地区则可以购买额外的排放权。这一方面可以使得各地方政府按本地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本地经济和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起针对环境污染区域外部性的补偿机制。同时,还能够使各地的治污成本有效地揭示出来。就全国来讲,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环境污染的总量控制。

以北京的沙尘暴为例。如果北京希望减少来自内蒙古的沙尘暴,就可以将以前用来清理沙尘的资金向内蒙古购买其扬沙权配额,内蒙古则可以利用该笔资金来治理风沙了。反之,如果内蒙古觉得其拥有的扬沙权配额过少,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那么它可以向北京来购买扬沙权配额,北京则可以利用该资金来应对沙尘暴了。

当然,在地方政府间引入配额交易的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就可以放弃直接的行政干预。中央政府仍需要有力的措施,确保地方政府真成为环保的责任主体,中央政府还需要设定环境污染总量,监督各地区实际执行情况。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在地方政府间引入市场交易机制。

作者单位:

高鹤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约800字下一篇:班级常规工作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