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工艺论文

2024-09-08

机制工艺论文(精选8篇)

机制工艺论文 篇1

石油石化生产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 易燃易爆作业工序繁杂, 事故率非常高。如, 二零一零年发生的兰州石化特大火灾;大连“7.16”油管爆炸事故等, 都是典型石油石化工艺事故。石油石化属于特殊行业, 所引发的安全事故危害巨大, 后果严重, 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已明确要求石油石化企业按照“一案三制”总体框架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因此, 石油石化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及自身实际情况, 构建相应工艺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积极应对安全事故, 降低重大工艺安全事故发生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1 石油石化重大工艺安全事故的特点

危险性大、事故多是石油石化行业公认特点, 石油石化重大工艺安全事故的特点是具有:损失性、突发性、异常性、连锁性、专业性[1]。石油石化属于特征行业, 重大工艺安全事故发生工艺流程十分复杂, 涉及大量装置设备和物料, 发生火灾和爆炸可能性高, 原材料中爆炸物、易燃物多, 蕴藏风险能量大, 所以发生事故破坏性强, 甚至会造成连锁污染或连环爆炸, 易导致大规模污染, 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威胁着企业生产, 威胁着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是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根本, 更是石油石化企业生存的前提。石油石化产品生产中需经多道化学、物理加工处理, 且对处理条件有着较高要求, 加工处理过程中, 任何环节的失误或管理缺失, 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 目前很多石油石化企业不注重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意识不足, 安全生产检查不到位, 现场管理不严格, 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存在缺失, 没有相应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机制, 安全事故应变能力差, 使得事故率大大被提高。这十分利于石油石化企业的长远发展, 石油石化企业应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 构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2 石油石化重大工艺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通过前文分析, 可以看出石油石化重大工艺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构建相应应急机制势在必行。对于石油石化企业来说, 安全事故的发生后果非同小可, 所以应利用应急机制, 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把事故局面控制住。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石油石化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2.1 建立工艺安全事故风险识别评估机制

从石油石化行业特点中可以看出, 重大工艺安全事故发生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突发性, 难以预测。因此, 必须要做好安全事故风险识别工作, 通过安全风险识别查找事故风险危害程度, 针对事故风险源采取有实效性、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 降低事故率, 防止事故发生[2]。风险识别与评估必须适用工艺装置运行的各阶段及生产的每个环节。同时应在生产现场设置安全管理员, 对生产现场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督管理, 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进行上报。此外, 应加强安全管理宣传, 把安全问题上升到全体员工参与高度。石油石化生产现场环境复杂, 仅凭安全管理人员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难免会存在管理缺失, 所以要通过必要的宣传, 让每一位员工对安全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 使全员参与到安全监督中。另一方面, 领导层应起带动作用, 积极整改隐患, 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应针对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强化措施, 将隐患消灭于未然。

2.2 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若没有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硬性约束, 安全管理工作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因此, 石油石化企业应强化安全管理及预防制度, 明确安全管理目标, 制定工艺要求和标准[3]。制度制定不仅能够约束施工人员行为和管理人员行为, 还能够给安全应急处理提供依据, 指明方向, 提高安全防范有效性。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根据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工种、不同作业环境来制定, 安全制度内容应涉及到:工艺流程、工艺规范、工艺技术、规范标准、注意事项等。所制定制度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要便于操作和实现。正常生产中若发现违反制度行为, 必须给予严肃处理。

2.3 建立应急资源管理机制

石油石化企业应构建相应应急资源管理机制, 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应急资源进行高质量管理, 从而应对事故, 以便于快速调动资源到事发地点。

石油石化行业是典型的高危行业, 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较大, 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引起重大事故,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降低石油石化生产安全事故率, 石油石化企业应积极构建安全事故预防机制, 利用应急机制, 降低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斌.石油炼化企业危害因素辨识及风险评价研究和实践[D].华东理工大学, 2014, 13 (11) :119-124.

[2]杨海军.杜邦安全管理在塔里木油田公司的推进与实施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11 (14) :132-135.

[3]雷莹.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安全生产监管技术规范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16 (08) :129-136.

机制工艺论文 篇2

论文摘要:分析了机械制造工艺课难教的主客观原因,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改进课程教学的方法和建议,结合具体教学中的生动案例,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机制工艺课;教学探讨;师德;多媒体

机制工艺课是技工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概念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教学尺度不易把握,学生则感到学习内容枯燥模糊,并由此产生畏难情绪,不仅会影响本课程的学习,还会对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笔者拟结合多年来在机制工艺课教学方面的经验,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加以提高。

机制工艺课难教的主客观原因

学生的基础知识差机制工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课程,并且与其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涉及金工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课程的内容,而且本课程又是各相关工种工艺课的基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衔接环节。技工学校学生尤其是中技生,其生源基本是升高中的落榜生,文化基础较差。虽然技工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已相对地简化,但由于自身素质以及课程开设仍有一定的跳跃性(学生的生产实践、操作经验基本没有),所以在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仍会在学习上感到吃力。一旦基础课的基础未能打好,再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学生的准备知识肯定不充分,难以对学习唤起足够的兴趣,同时也会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理论课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在机制工艺课中,很多理论知识都来源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使用的机器设备中。例如《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八章“铣削”中介绍的万能分度盘的使用,其中涉及的手柄、主轴、侧轴等零件对分度的操作都具有关键作用。倘若教师不知道这些零件的实际安装要求、作用及与铣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在讲到此处时,就只能照本宣科,代入计算公式,无法进一步深入讲解,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技工学校的理论课教师大多是本、专科毕业后直接入校教书的,受到各个学校设备的限制,对各种机加工实践知识缺乏深刻的认识,有时会在教学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出现讲解模糊、照本宣科的现象,这都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材内容求全而缺乏发展性技校使用的机制工艺教材,内容上分为热加工工艺、冷加工工艺和装配知识三大部分,知识点较全面,基本上将机制工艺方面的相关加工方法和加工设备都包括在内了。但笔者认为,技工学校培养的是紧密联系实际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对于一些热加工工艺工种,如铸造,应将重点内容放在铸件的用途或新型铸造方法的原理上,而砂型制作包括型砂的`特性不应要求详尽掌握。因此感到教材编排过于求全,而缺乏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在使用时,由于受课时量的限制,课程进度快,知识点内容又太多,教师不易把握教学尺度,学生则难以掌握过多的知识,从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改进机制工艺课教学的方法

针对机制工艺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

(1)加强师德教育。要让教师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爱护学生,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技工教育事业中,只有如此,才能一心一意地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才能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提高自身质素。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当不断地补充知识,完善自我,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可以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表率,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平时可通过上网,多了解新工艺和新技术,参加技师职称考核,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

(3)加强与实践的联系。机械专业的教师应当不仅具备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加工方法、机床及机器的有关知识也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上起课来得心应手,既可将教学铺排得较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变得浅显易懂,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就曾组织理论课教师到各机械工种的车间进行实操,由实习教师安排一定的生产任务,由理论课教师完成。通过加工不同的零件或进行装配和拆卸,了解了大量课本上没有的细节,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 合理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想将课上得形象易懂,采用一些教学模具、挂图是必要的。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设备及教学手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加强。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的使用使得教师要将枯燥的课堂变为生动活泼的课堂不再是梦想。例如,可以把各种机械加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操作录制出来,制作成多媒体光盘,在上课时播放,抽象的文字叙述在此就可以变成具体形象的图像,简明易懂,学生的兴趣也得以调动,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明显。以切削刀具的讲解为例,在讲刀具的组成时,角度的讲解是难点,因为涉及空间基准坐标平面,由于是假想,刀具上本身没有,所以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而实物又很难表现用基准坐标平面切削的场景。如果运用多媒体,通过3D-Max画出刀具的立体图,并模拟出用坐标平面切削的场景,再转动刀具模型,把要观察的面正对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明白角度是如何在基准平面上得到的。当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比喻也可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好难点、重点,以铸造方法中的浇注系统为例,其系统由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道4部分组成,其具体位置关系和作用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比喻法,把铁水进入铸型型腔比喻为学生进入教学楼的本班教室,浇口杯就相当于教学楼的大门,它是浇注时最先进入的通道,同时其截面面积又是最大的;楼梯相当于垂直方向的直浇道,而走廊相当于水平方向的横浇道,最后教室的门口相当于内浇道,引导“铁水”进入最终的目的地(型腔),内浇道可以有多个,就好像教室有前后门一样。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比喻,学生听后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抽象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理解了。再如,锻压方法中的冷却方法有空冷、堆冷、坑冷、灰砂冷和炉冷5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它们的特点和冷却快慢的次序搞乱。在课堂中,笔者将一堆需冷却的零件比喻成一群站在站在露天球场中的学生,空冷就相当于学生各自分开,光着膀子与空气接触,这种方法是冷却速度最快的;堆冷就相当于学生虽然还光着膀子,但开始抱成一堆,通过吸收彼此的热量减慢冷却的速度;而坑冷则相当于学生从空旷的足球场回到教室,由于有墙壁的阻隔,热量进一步积聚,冷却速度更慢;而灰砂冷则相当于学生不但在教室里,而且还穿上了棉袄,身上的热量进一步积聚,冷却速度更慢;而炉冷则相当于在教室里装上了空调,是冷却速度最慢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比喻,不但可轻易地记住知识,还可从中学会在联系中记忆的方法。

使教学与本校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机制工艺课是各个工种的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种工艺课联系紧密。技校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技校现有机床设备的作用,在举例讲解时,尽可能使用学校现有设备,由于学生见过甚至使用过,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容易,也更牢固,这样可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如我校的钣金车间就有空气锤、剪切机和火焰反射炉等锻造机器和设备,车工车间更是有车、磨、铣、刨等各式机床,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到机床前具体观察、体会,由实习教师和工人讲解、解疑,不失为解决教学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甚至可以将工人的操作过程用DV或数码相机录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学生在得到感观认识的同时,又可有侧重点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不会因参观现场太窄而看不到,或因新奇感而限于走马观花。

生物质材料机制炭工艺的优化研究 篇3

我国是木炭生产及使用大国,仅化工、冶金、食品加工对木炭的年需求量就达1200万t,木炭出口达600万t以上。国家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农作物剩余物为60~70亿t,其利用率仅为20%,而80%被抛弃[1]。尽管国家实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木炭的生产和出口受到限制[2],但其需求量仍在逐年增加、供不应求,供需矛盾突出。鉴此,人们利用农林业加工脚料等废弃物为原料加工成炭化物,机制炭应运而生。该类产品由农林废弃的松软散生物质经高压机械挤压、高温缺氧炭化制成的优质工业原料,被作为木炭的一种替代品,其热值高、燃烧火力旺、无烟、无味、无污染,可解决生活能源紧张、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降低木炭生产成本[3,4]。然而不同原材料制得的机制炭质量差异较大,农业废弃物秸秆类机制炭因含硅等矿物质含量较高、抗压抗碎性差等原因的影响,市场竞争力较差。经试验证明,机制炭原材料的组成直接影响机制炭的机械性能,与木质素为主的材料所制炭化物相比,纤维素含量高的材料所制成的机制炭理化参数较低,但可通过材料组分组合优化,获得均高于焦炭的产品。

本文采用坚果(如核桃、油茶籽、香榧等)经加工后分选并拉回的果壳与农作物秸秆及中草药生产厂经提取有效成分后被抛弃并晒干的中草药渣混合,再掺入少量锯木屑或含木质素较高的木材加工后的废弃物,再利用制炭过程中释放的余热进一步对其加热脱水[5],使含水量降至10%以下后输进制炭机压成炭坯,并装入炭窑,通过点火于无氧状态下自燃炭化制成炭块。

1 材料设备与方法

1.1 材料设备

(1)材料:

果壳类(油茶壳、核桃壳、香榧壳),秸秆类(药渣、小麦、水稻、玉米、豆类),锯木屑。

(2)设备:

ZT-03环保型高密度制炭机;HGJ-01型滚筒气流式连续烘干机;SJ-型滚动式连续筛粉机;炭窑(黄山市金秋炭业有限公司自建)。

1.2 实验方法

1.2.1 机制炭制备

(1)工艺流程(见图1)。

(2)制炭。

取果壳类和秸秆类废弃物分别以0∶1、2∶3、1∶0比例混合,加入15%的锯木屑,混匀,经粉碎、烘干,进入制炭机压制成炭坯,再送入炭窑,经点火后于无氧状态炭化炭块,测定机制炭的各项理化参数。

1.2.2 理化参数的测定方法

灰分、水分、挥发分和固定碳按GB/T17664规定的方法测定;热值按GB/T213规定的方法测定;抗压、抗碎性参数参考该实验室穆姝慧[6]设计方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表1所示为果壳与秸秆混合物制得机制炭理化参数。理化参数的选择参照国家对原薪柴所烧制炭制定的产品标准。其中光泽度、抗压和抗碎性为课题组和市场营销员从实践中摸索出所需的参数。结果表明秸秆类材料制得的机制炭理化性能明显比果壳类材料的机制炭差,但两类材料经混合生产的机制炭的各项理化参数接近国家标准,表明其产品可以部分替代原薪柴炭[7]

2.1 秸秆类材料制得的机制炭

秸秆类材料含大量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矿物质,其中纤维素的构件分子含较多羟基,每个分子中碳原子只能通过羟基提供形成氢键的氢原子而与水分子结合,不仅导致在加热过程中烘干、脱水、粘结的时间长,而且弹性较高难以被压紧,导致碳棒疏松、散碎炭较多,成型率较低,热值低,燃烧时间较短,水分、挥发分、灰分也较大,从而降低产品等级,难以达到国家标准。

2.2 果壳类材料制得的机制炭

果壳类材料中含丰富的脂类物质和一定量的含苯丙烷基为结构单位的木质素,它们与纤维素碳化物不同,体现在烧制过程中能随着加热压模过程中正常升温使材料先发生软化,然后液化,从而提高了被压缩材料的可塑性,材料颗粒能紧密粘结形成结构致密的料坯,加速料坯着火进程。

2.3 果壳、秸秆混合材料制得的机制炭

果壳与秸秆以2∶3的比例混合后,制炭原料中含有适量脂质、木质素,所制机制炭的各项理化参数能达到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实现合理利用秸秆类的废弃物,尤其是药渣,减少了原地焚烧CO2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通过对果壳等富含脂质和木质素的材料可以作为黏合剂并以一定的比例与木质素脂质含量少的材料混合,制得符合国家标准的机制炭。

3 讨论与建议

3.1 机制炭原料组分对机制炭质量的影响

从机制炭的市场销售情况了解到,机制炭的质量如何使企业经济效益受到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炭的等级差价和企业付出劳动所产生的逆差。因此,欲获机制炭的高效益,不仅不能使生产断断续续,而且需要解决机制炭材料的组成问题,提高机制炭致密度,增强抗压、抗碎性,使其质量达到二级以上,长途运输损耗率低于3%。结合该项研究,通过网上检索,了解到全国30余家机制炭生产单位的机制炭原材料组成和来源与安徽省黟县金秋炭业有限公司机制炭的材料来源比较,从不同品种机制炭相关的参数、机械强度中发现凡是由竹子、杉木等加工的木屑、桑树条含木质素、脂质量高的材料所烧机制炭与其他有机物(如药渣、秸秆及稻壳)所烧制炭的质量及销售价相比,前者的性能不仅优于后者,处于一、二级品,且二者差价达到1/3以上。

木质素、脂类物质在烧制过程中能随着加热压模过程中正常升温,发生软化,然后液化,从而提高了被压缩材料可塑性,使碎片颗粒紧密粘结形成结构致密的料坯;而纤维素类虽然能被压成一定密度(1.10g/cm3)的料坯,但其所含木质素、脂类相对较少,使其压模过程中因脂质和木质素含量少,不仅提高了压缩时的摩擦力,而且降低颗粒间粘合力,导致难以将颗粒挤紧,经烧制后炭块质地疏松、运输过程中易被震碎。因此,机制炭质量优化途径及如何对低木质素材料废弃物利用在于原料的成分组成。实验亦证明适当不同类型的材料混合制得的机制炭质量介于两者之间,这为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能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2 机制炭生产工艺流程对原料的选择值得注意

机制炭质量的主要要求是木炭的固定碳含量需在80%以上,才能达到机械强度高、水分和杂质少等特性。以农林废弃物(如锯木屑、废枝条等)为材料,经特殊工艺加工成型,不破坏森林资源,能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次级材料。但不同原材料机制炭的理化参数差别较大,而不同地方农林废弃材料来源对设备型号性能的要求也有别,如粮食、经济作物产区的农林废弃物和林业产区的废弃物材料组成分显著不同。对木质素含量高的材料,因木质素、脂质在适当温度下(200~300℃)可软化、液化,当施以一定压力可使其颗粒材料相互粘附胶结,冷却后即可固型化,而对于木质素类含量低的材料,软化较难,需提高温度,增加了设备的负荷和能耗。

3.3 机制炭中的环境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依然存在

有一定规模且生产效益较好的机制炭厂一般都处于乡镇或城乡交接带,环境较差,处处烟雾缭绕,黑云翻腾。其原因除管理差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按照环保要求进行生产。突出的表现在对压模成型制坯的环节未把握好,所压成的炭坯因质地松软而着火炭化慢、燃烧过程中未及时开门送气、提高炉温、促进无氧炭化,尤其是精制阶段炭化的火候未正确调整,导致炭化不充分及遗留灰烬较多,对环境污染严重。此外,在点火时若通气不畅,火苗不能及时上下左右展开,上下里外炭化不同步,致使黑烟较浓,车间空气极不透明,影响工作人员健康,故需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环境污染处理。大城市的类似企业环保较好,虽然环境不像乡镇类似企业那么差,但因原材料来源比较单纯,尤其是对那些缺少来自乔木类的加工废弃物所生产的机制炭的主要材料是树木修剪枝条,这类材料的炭坯燃烧快,炭化迅速,炭棒疏松、散碎炭较多,成型率较低,影响产品质量等级。因此,对城市机制炭还需加强材料的搭配,借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机制炭是一种高能清洁燃料,品质优于传统烧制的木炭、竹炭,符合环保要求。不同原料制成的机制炭优劣差异显著,鉴于富含木质素与纤维素含量高的原料料按照比例混合,能够制成达到国家对机制炭质量要求的机制炭。因此,只要在加强机制炭科学管理的同时,密切注视原材料的科学组合,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效益,并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摘要:机制炭是一种将农作物、竹林等加工后废弃物生产的炭化物。采用经反复实践及实验筛选出的富含木质素和脂质的材料(各种果壳)作为黏合剂与其他农作物废弃物以2:3的比例掺和制成机制炭,使农林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能源。通过对该机制炭的理化参数的测定,其含水量为5.80%、热值为7866J/g、固定炭为92.9%、密度为1.08g/cm3、灰分为8.62%、挥发分为10.12%、光泽度一般、抗碎性为72.9%、抗压性为2.49Mp/mm3,参照国家相关标准,所测技术参数基本符合要求,表明该类产品只要保持良好的材料组合同样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机制炭,材料组合,木质素,纤维素

参考文献

[1]Yahya Hamgeh,Ali Akbar Enayati.Canola stalks as a raa material for pulp and paper prodution-kraft and soda pul-ping invetigation[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ass Material Science&Technology:Huangshan AnHui,2009:327-337.

[2]张文标,王伟龙,等.机制炭理化性能的研究[J].浙江林学院报,2003,20(2):215-218.

[3]曲静霞,姜洋,潘亚杰,等.大型机制木炭生产线设计与性能评价[J].可再生能源,2004,(3):46-48.

[4]侯秀芳,孙锡煌,董连兴.锯屑机制炭生产技术[J].木材加工机械,1995,(2):12-13.

[5]束霞霞,余梅,杨燕燕,等.制炭机螺杆与料筒补焊材料的选择[J].节能,2009,(11):52-53.

[6]穆姝慧,蒋立科,朱祥祥,等.药渣机制炭特性参数对其市场影响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26(12):89-91.

机制扁形茶不同干燥工艺试验初报 篇4

一、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 鲜叶原料:茶鲜叶采自建始县业州镇大寨山, 茶树品种为地方群体种, 采摘标准为单芽, 时间3月至4月。

(2) 机械设备:60型滚筒杀青机 (带热风) 、电热多功能名茶机、电热理条机、一拖二整形提香机、湖北五峰产110型八角炒干机。

2. 方法

(1) 加工工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理条—摊凉—做形—摊凉—干燥提香。

(2) 鲜叶摊放:室内自然摊放, 摊放在蔑席上, 摊放时自然抖散, 不能用手按叶, 摊平, 厚薄均匀, 摊放厚度5-10厘米;摊放时间4-6小时;摊放程度叶色由翠绿转为暗绿, 叶表面光泽基本消失, 青草气基本消失, 能嗅到清香, 叶质不硬脆, 较柔软, 鲜叶含水量约70%左右。

(3) 杀青:鲜叶杀青在60型滚筒杀青机中进行, 杀青温度控制在进口180℃左右, 杀青时开启热风风机, 向滚筒内吹热风, 使滚筒内的水蒸气迅速散发, 防止杀青叶闷黄。杀青时间约3分钟, 杀青程度以青草气消失、闻起来有清香。杀青叶及时薄摊, 用电扇吹凉。

(4) 理条:理条在电热理条机中进行, 温度控制在120-150℃, 投叶量每槽100克左右, 时间约15分钟, 理条时开启热风。理条程度条索基本变直, 理条后的茶叶及时薄摊吹凉。

(5) 做形:在电热多功能名茶机中进行, 温度控制在120-100℃左右, 先高后低, 当茶叶受热变软后用加压棒加压, 加压采取轻重轻的原则, 先用轻棒加压约3-5分钟, 后用重棒加压3-5分钟, 再用轻棒加压3-5分钟, 加压时开启热吹风。整个做形工艺约在25分钟内完成。整形后的茶叶及时摊凉。

(6) 干燥提香:干燥工艺分别在多功能名茶机、一拖二整形提香机及110型八角炒干机三种机器中进行, 干燥程度, 茶香基本形成, 含水量约5%。

①多功能名茶机干燥提香, 温度控制在80-100℃, 投叶量每槽约300克, 时间约50分钟。

②一拖二整形提香机干燥提香, 温度控制在80-100℃, 摊叶厚度约3-5㎝, 先薄后厚, 时间约80分钟。

③110型八角炒干机干燥提香, 温度控制在80-100℃, 投叶量10-20㎏, 时间60-80分钟。

二、结果与分析

1. 品质鉴定

采用感观审评, 采用二项目六因子的评审方法, 干看外形, 湿评内质。外形占总分的40%, 条索30分, 色泽10分;内质占总分的60%, 汤色、叶底各10分, 香气、滋味各20分。

2. 审评结果

3. 分析

(1) 干燥工艺在不同机械中进行对茶叶的品质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从外形来看, 用多功能名茶机和110型八角炒干机干燥条索比较好, 用一拖二整形提香机和110型八角炒干机干燥干茶的颜色比较好。从内质来看, 用一拖二整形提香机和110型八角炒干机干燥干茶的汤色比较好;用多功能名茶机和110型八角炒干机干燥香气比较好;滋味三种机械相差不大;叶底用一拖二整形提香机干燥最好, 用110型八角炒干机干燥比多功能名茶机干燥叶底颜色要好。综合各方面因素, 以110型号八角炒干机干燥总体水平最高, 用一拖二整形提香机干燥次之, 用多功能名茶机干燥最差。

(2) 将大宗茶机械用于名优茶加工, 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劳动强度, 节省能源, 从而降低名优茶制作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值得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机制工艺论文 篇5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是培养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人员和机床专用夹具设计人员必须的技能课程。

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以培养工艺编制员和夹具设计员为根本目标, 即培养工艺装备设计人员, 根据工艺装备设计人员的职业岗位职责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要求, 让学生全面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和工艺装备设计人员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具备从事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和工艺装备设计的职业能力。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要求见表1。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 课程设计理念

“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课程总的设计理念是:学用一致, 工学一体,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实现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质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科体系转化为工作体系, 学习过程转化为工作过程, 教师主体转化为学生主体。

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整个思路见图1所示,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以就业市场调研为基础, 以职业为导向对课程进行设计。根据市场调研的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而不是仅仅是一本教材。课程组通过对就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广泛调研, 通过调研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 课程组发现机械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对零件加工工艺编制、工装的选用与设计, 以及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2)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为背景设计教学载体, 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是以工艺编制、夹具设计为核心。

(3) 以真实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领域的学习性工作任务, 同时进行校企合作, 达到校企融合, 使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三、课程教学改革

1. 教学资源的建设

编制《机械制造工艺、夹具的资源库》, 其内容涵盖:机械制造工艺三维动画仿真多媒体课件, 机械制造工艺、夹具学习指导, 机械制造工艺、夹具习题集,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电子讲稿,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试题库,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床夹具课程设计指导书。此外, 还要进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以及夹具三维仿真装配及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设施的开发, 以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在课程的零件载体选取方面, 结合生产实习环节中常见的零件进行考察分析, 遴选出结构典型、难度适中的零件进行《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题目的扩充和更新。尽量做到设计选题新颖、难度适中, 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源于真实的企业实际, 教学内容能够呈现长三角装备制造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选取的工作任务为制造业中最典型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选取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即计划、实施和工作成果的检查与评价, 易于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此外, 还参考机械加工通用工种职业资格中、高等级的国家职业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得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根据上述要求, 将经过筛选的教学内容重构后划分为“确定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设计典型零件的专用夹具、分解专用夹具中的非标零件”等7项学习 (典型工作) 任务;7个学习项目构成两大学习情景, 即工艺编制学习情景及专用夹具学习情景。课程以典型轴类零件、套筒类零件、齿轮类零件、拨叉类零件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这些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典型零件, 经过教学化处理, 以体现学习内容的工学结合特征, 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工作的桥梁。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 是一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课程。根据该课程和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中采取工学结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生产过程导向、理论联系实际, 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同时将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技能点。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加大讲解力度、重点突出板书、工程样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针对具体工作任务展开, 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 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通过多媒体教学, 更加贴合实际, 并大量使用教具,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教学资源, 改善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效果。

4. 实践教学建设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查阅资料、制图、计算能力、设计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加强与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 探索在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 及时编写《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指导书》, 重视工艺实习、夹具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机制工艺编制”实践教学环节, 创造条件, 增加工艺实习的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参观学习, 亲手编制工艺, 真正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 巩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在现实的生产环境中, 了解典型零件制造的生产过程, 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进而开阔眼界, 增长才干。

在“专用机床夹具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结合工厂的生产实际, 让同学们真题真做。首先,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构思机床夹具设计方案, 然后与企业的夹具实物进行比较, 并邀请相关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评, 同学们经过反复论证及技术经济分析, 最终确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教、做、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启迪了同学们的思维方式, 培养同学们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使同学们具有就业面宽、工作适应性强的特点, 增强了社会适应性与就业竞争力。

5. 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

将成绩评定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考评上, 突出评定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和专业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教师置疑、小组答辩的方式, 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给予合理的肯定和评定。

同时, 课程设计还结合阶段性的成果考核及过程性的成果考核, 即阶段性成果考核按照任务单元进行。课程单元明确了学生每个训练项目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及相应的考核标准, 每个情景任务单元结束后按照标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过程性考核更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水平, 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阶段性的成果考核主要以自评互评等方式完成。自评即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由学生结合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找出不足进行改善, 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互评是以小组为单位, 由小组成员给出评定成绩, 课程结束前再由教师进行分组答辩。指导老师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答辩成绩给出最终成绩。在新的成绩评定机制激励下, 同学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设计任务。

通过上述的改革思路、改革方案, 促使学生一方面更好地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巩固与扩大学生的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衔接, 培养了学生从事工艺编制与夹具设计岗位工作的职业素养,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了专业适应面,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文章从目前高职院校“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专业课存在的问题入手, 从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机制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铁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2, (3) .

[2]王新荣, 王俊发.“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9) .

[3]孙波, 李福援.“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5) .

[4]郑德星, 阳程.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8) .

机制工艺论文 篇6

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而言,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学习是对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总结和综合运用, 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软件知识, 充分融入了设计、质量管理、系统、辩证思维、综合应用的理念, 是学生形成管理气质, 教师对学生渗透管理素质教育的最佳契机。

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是实现学生角色转变的启蒙阶段,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实施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 如何将管理素质培养渗透到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即将步人社会之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其日后开始职业生涯创造必要条件, 这是目前制造业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试图就机制工艺教学贯穿学生管理素质教育做初步探讨, 以期为高校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学生管理素质培养是机械制造工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 就课程本身而言, 机制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充分融入了设计、质量管理、系统、辩证思维、综合应用的理念, 是在追求质量、生产率、成本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并将广义工艺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的组织、管理上, 其中企业质量管理与工艺管理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形成“工艺”理念的同时, 就应养成管理气质。

第二, 就工科专业课教学本身而言,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需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的各个部分必须“相互联系, 共同发展, 以防个体的片面发展”。工科学生行将走入社会, 并将定位于一定层次的技术与管理岗位, 工科专业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与社会的关系, 即综合能力, 其中包括管理素质与能力。在现有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 很多研究者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 如有的将工艺与夹具、刀具课“三合一”, 有的将工艺与夹具、刀具、机床课“四合一”, 但教学改革应突出以工艺为主线, 其中以利于学生管理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 就社会需求而言, 市场对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精通技术, 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即“会设计、精工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上述三点, 不难看出, 将管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寓于机制工艺专业课教育之中, 是机械学科整体发展的需要, 是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是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呼唤。

二、学生管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 组织内的成员从事提高组织资源效率的行为, 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素质, 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 从广义上还可包括技能和知识。管理素质系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具体可表现为以质量求效益、诚信服务、精益求精、坚持科学、讲求技术、持续创新、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勇于竞争等方面。管理素质教育就是将系统的、辩证的理念以及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管理素质教育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自主发展, 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 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机制工艺教学渗透管理素质教育不等于管理学科教育, 不是管理知识课程教学的重复或简单延续, 而是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促进功能,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 把所学的工艺知识内化为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内在品质, 这种品质又外化为人格、知识和能力, 使其工艺知识和管理体验不断得以加深, 新的知识、新的感受和体会油然而生, 如此周而复始, 螺旋运动, 使管理素质不断得到升华。

三、渗透管理素质培养教学模式与方法

1. 管理素质培养教学模式

在机制工艺课程教学中渗透学生管理素质培养必须全面分析有关培养工艺能力的教学环节, 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 根据工艺内容的性质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具体的模式有目标教学、定期答疑与辅导、编写自学提纲、课堂讨论、小组学习交流、合作作业、主题演讲、专家讲座、参观访问、现场解答指导、重点问题分析、编写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实习考试、案例讨论、习题课、检查和考核, 综台训练、虚拟练习等。

这些教学模式, 可从多个侧面为学生补充知识, 训练技能, 提高素质。让学生观察、思辨、感知、感悟、体验、体会, 以达到对其管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同时在各项专业技能的教学中, 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 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2. 实施方法

(1) 确定教学培养目标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按照工科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总体目标, 结合机制工艺教学实际, 对教学中实施管理素质培养目标进行层次内容的界定和细化、量化、载体化、可操作化的设计, 重点突出设计和实践环节, 抓住管理素质教育“内化”的特点。培养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和技术的了解, 更在于观察、思辨、体验, 在于情感的变化和精神的升华。

(2) 给学生构建起从宏观到微观的管理概念

教学中重视绪论课和总结课的讲授, 并试图通过绪论和平时教学使学生对本门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的体系和内容有较深的感性认识;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工艺水平和管理状况。让学生在对工艺概念入门的同时深刻体会工艺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并构建起如图1所示的从宏观到微观的管理框架概念,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坚定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激发学习动力。

(3) 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体系

结合企业管理和工艺追求的目标, 介绍好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容体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的最终追求是效益, 效益=质量*效率, 其中首先是质量, 提高质量必须要加强管理, 企业的基础管理是工艺管理, 工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切入点, 只有加强工艺管理才能搞好质量, 只有搞好以质量为纲、以工艺为基础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才能加快其他如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管理等同步进展, 最终实现集约型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

现代企业管理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抓基础管理, 即工艺管理, 解决产品出厂质量稳定的问题, 提高符合性质量, 同时推动了其他管理。第二, 工艺管理、工艺水平、工艺纪律三位一体, 形成良性循环, 并且有了统一、健全、有效的工艺保证体系。第三, 精益生产方式, 即实现准时化生产, 解决低成本、高质量、最短生产周期问题, 即工艺的高境界。

(4) 把握好机制工艺学的两大内容体系教学

机制工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械零件加工和产品装配工艺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

(1) 工艺分析及设计理论

工艺规程制订就是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或机器的装配工艺。虽然机械产品的用途和零件的结构千差万别, 但它们制造工艺所遵循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制造工艺受到产品设计要求和生产条件两方面因素的限制,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用不同的工艺方案来完成。工艺方案不同, 加工的质量、加工的难易程度、加工生产率及加工成本也有很大差别, 因此, 工艺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工艺问题的分析能力, 使他们在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下, 设计出最优的工艺过程方案。

(2) 工艺执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理论

工艺技术人员还必须对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工艺中的质量主要包括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两部分, 其中加工精度随加工过程可能产生正常或异常波动, 针对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质量控制理论采用综合分析法, 即从统计分析法到单因素分析法再回到统计分析法的不断循环完善, 进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工艺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现场质量的分析能力, 使他们掌握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机制工艺学的两大内容体系教学的分类, 让学生对企业的工艺任务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进而更能深刻体会企业的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内涵和精髓。

(5) 强化系统观念的培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科学性和系统性, 机制工艺学的系统性更为显著, 其研究对象就是企业的生产系统、车间的制造系统、机械加工的工艺系统。如果学生在学习机制工艺学课程的同时, 学会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无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获益匪浅。任何一个企业或部门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的大小系统。在讲解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理论的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把企业看成一个系统, 企业内各个部门、车间则是子系统, 与企业相联系的社会各界又组成一个大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独立, 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逐步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 强化他们的系统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工艺的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 学会对企业或部门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和管理。

(6) 教学中强化辩证思维

机械制造工艺学研究的起因和最终追求的目标与管理一致, 即质量、生产率和成本 (经济性) 三者的辩证的统一, 直至效益最大化。教师通过课堂巧妙地融入辩证法思想, 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专业科学知识, 而是对辩证法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种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将十分有助于学生在接受自然科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 在怎样才能提高生产率的问题上组织深入的讨论, 再将学生的发言总结归纳。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应注重锤炼学生带技能开发的思维能力, 养成他们积极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当然, 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将是充满了启迪与感悟, 使学生能自我理解, 自我感悟, 自我反省, 教师将以自己的体验、感悟与学生达到心灵的沟通, 灵魂的碰撞, 从而提升管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性。

(7)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全面地、正确地、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为观察力。人的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 它需要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和锻炼。在《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 注意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的观察习惯, 并要求学生观察要深入, 追求本源, 不能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既要注意对事物整体的观察, 又善于观察事物的细节。

(8) 引入案例教学, 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

在机制工艺学教学中, 例题、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工厂参观实习、课程设计等都可以设置一些经典的工艺和质量管理案例, 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采取“解决问题”式授课方法, 创造一种问题情境。在上课伊始, 将案例的重点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 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然后启发学生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的正确引导, 使教学过程如同师生共同攻关, 当领会了一个个中间环节时, 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出现了。在这一过程中, 教学内容和素质培养便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在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里。最后再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 学生的收敛性思维, 使学生在这种双向“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获取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启平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2]郑修本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5

[3]王秀伦编著.现代工艺管理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6

[4]周三多主编.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机制工艺论文 篇7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聚集,机制

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以省会石家庄为建设基地, 实现创意、生产、教育、展示交流、销售一体化。使其成为省会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也让大众更加了解河北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平台, 同时带动河北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模式的制定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 以市场调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帮助传统手工艺生产成功转型, 解决艺人及传承人的生活生产经费问题, 增加就业机会。

一、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

我省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衡水内画、大名草编、曲阳石雕、易水砚、大厂花丝镶嵌、衡水法帖、定瓷、安新芦苇画等均为河北独具地域风格和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 门类达几十种。目前, 这些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存在大量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状况。建立产业集聚区域,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现代管理方式、市场规律进行重新规划, 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实现传统工艺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 打造地域品牌, 吸引外界商机, 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从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模式来看, 主要为个体生产和家庭作坊式生产, 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加工的生产形式。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由手工完成, 对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需经过专门训练, 生产周期长, 数量有限。目前传统手艺品的生产大部分集中于当地村户。整体来看, 工匠及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 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作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利用农闲的时候进行手工业副业生产, 批发零售。经济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都成为阻碍传统手工艺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难以在艺术创作、技法创新投入精力, 更不易在创新研究上投入资金, 容易导致技术失传并与时代发展脱节。

另一方面, 也产生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工艺品制造加工的生产模式。采用标准化生产, 进行专业化分工, 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因市场大批量开发往往失去其中的艺术细节, 文化内涵也大大削减, 成为纯粹意义的商品, 只得其形不得其神。一些价格较低的产品更有在做工中偷工换料的情况。

二、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文化保护存在误区。

目前, 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中投入精力主要围绕手工艺品展开, 整理现成品, 编辑名录, 收集入库, 只保存了民间艺术的表层现象。在保护中没有将其作为活态文化进行认知, 制作过程的保护、传承、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今社会,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保存, 或依然要求人们仍生存于旧式民居环境中从事手工业生产, 以维持其原有面貌。对传统手工艺的收录虽最快速、便捷, 但也只是一种被动保护。遵循传统手工艺发展规律, 对其在文化与市场角度进行合理开发是根本问题, 应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发展。

2. 文化意识薄弱。

与单纯的手工艺品整理保存不同, 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引导当地民众主动参与生产、创新过程, 建立文化意识并形成群众基础。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功能作用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目前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尚未被开发出来, 民众文化意识薄弱。仅有少数民间工匠或老艺人从事这项生产活动, 其目的也是以其生存或增加经济收入为主。另一方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 新时期的农民更多地选择了其他行业作为收入来源。相比之下, 经济收入不高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目前就业市场中不具备优势, 即便是一些以手工艺品生产为生的家庭在祖业继承上也出现了问题。因此, 相关单位应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经济收入, 建立文化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年轻一代群众基础, 使其对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形成正确认识, 同时建立整体文化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 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差异。

传统手工艺多为农耕社会生活的日常用品, 或传统民俗的组成部分。从使用人群到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现代社会中, 其原有的实用性往往不再重要或被更为先进的现代产品所替代。传统手工艺成为了以欣赏、装饰为主要功能的特殊产品。但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观赏性又与当今社会的主流审美观念不相符合, 只能被少数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所认可。传统与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极大差异, 使其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大量传统手工艺品由于缺乏创新, 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取得优势。

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下, 市场竞争成为产品生存的手段, 创造经济价值是产品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目前, 传统手工艺以收藏观赏为主要功能的产品, 其审美功能远大于使用功能。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主要集中于旅游商品、家居装饰、海外出口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 各种各样的旅游文化产品成为游客消费对象, 在一定程度拉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能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触。加上新型文化元素的融入, 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 迎合消费者审美认知。如北京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可观成果, 顺义“巧娘工作室”、北京通州的烙画葫芦、北京怀柔的藤式布贴画、北京延庆的豆画、昌平小汤山农业园的鸵鸟蛋雕刻画、平谷的桃木雕刻等均在新时期找到发展的立足点并形成品牌效应。又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的农民画等已逐渐走出地区并走向国际市场。总之, 发展手工艺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可行之路。

四、传统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措施

1. 成立手工艺人创作工作室。

手工艺人工作室是集研究、创作、生产、人才培养、订单销售于一体的创作型生产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内根据不同门类成立相关工作室, 发挥行业带头作用。手工艺人虽掌握熟练的制作技艺, 但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 如何进行产品创新、满足现代消费需求, 无法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将手工艺人进行组织管理, 形成区域性文化组织, 将民间工艺生产转向艺术研究的层面。推进手工艺人等级评定制度, 给予相应荣誉称号及奖励措施, 划拨研究经费, 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同时, 工作室也承接订单, 进行手工生产, 产品以求精为特征, 建立品牌效应。除创新研究外, 工作室的主要职能还包括招收学徒, 担任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 使学徒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参与创作及生产。使传统手工艺在相对单纯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得以发展, 保持独立性及固有特征。

2. 建设手工艺作坊一条街。

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手工作坊一条街, 由若干独立或相互合作的手工艺作坊聚集而形成, 按不同地域进行划分形成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区。转变传统经营方式, 在发展中加入现代经营理念, 合理引入现代生产技术替代部分手工制作过程, 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调整价位, 使传统手工艺更贴近大众消费。手工艺作坊一条街以销售店面或前店后厂形式进行组织, 以独立经营为主, 兼顾生产合作。手工艺作坊建设弹性较大, 可以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大规模作坊, 也可以是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的小规模作坊。手工作坊之间以市场竞争带动发展, 生产灵活, 市场反应力强, 通过建设发展打造区域知名度, 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 以手工艺作坊一条街带动旅游业发展, 开发旅游纪念品, 形成旅游业与手工艺产业的互动发展, 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 形成创意产业园区。

利用石家庄批发市场环境优势和艺术工作者的集聚优势, 形成文化创意创作空间, 打造创意孵化基地, 使其成为工作、交流、展示和居住的空间。产业园区的建设为创意群体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并成为与社会进行交流的平台。引入现代管理体制, 建立创作工作室和办公场所,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包括创意工作室、美术馆、策展机构、创意产品代理机构等。集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交易活动、服务提供于一体, 是手工艺产业集聚区新的发展点。每年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产品博览会, 宣传本土产业的同时也吸引外界商机。打造文化创意展销空间, 定期在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 在石家庄各大公园内部建立艺术活动展演区, 为大型艺术活动提供活动场所。

4. 建立专业合作经济平台。

开拓市场是传统手工艺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扩大宣传范围, 提高民众自觉发展的驱动力。将传统手工艺推向国内外市场为发展中的资金投入增加了来源, 使其能够自主发展。从单纯的区域市场推向复杂的国内、国际市场也带来了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第一, 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建立在扎实的现实基础上, 选好发展时机, 避免盲目投资。第二, 把握发展方向, 保持原生态艺术特征, 特别要保持发展理念的端正, 在市场环境中保持理智的创作观念。在手工艺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成立专业经济合作平台,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专业经济合作平台由政府统一管理, 通过对市场的考查评估制定产品开发方向, 提供技术服务, 安排组织产品生产, 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性, 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同时, 制定市场指导价格, 规范经营行为, 协调生产方与销售方的关系。弥补分散个体生产完全交付于市场, 缺乏整体规划而产生的不足。由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品牌将产品输入市场, 设专门商店进行销售, 销售所得按比例返还生产方。同时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和实体店面营销体系, 接收订单安排生产, 实施商品化运作。

5. 发挥政府在建设中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作用。

(1) 完善资金支持。物质基础是手工艺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为手工艺人从事创新、生产、研究工作提供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也是接班人培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将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纳入财政预算, 制定产业发展支持计划, 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项目补助、研发支持、信用体系建设等。制定和完善优惠税收政策, 产业发展初期减免税收减轻产业负担, 以优惠政策吸引手工艺产业创业发展。以金融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扩宽融资渠道, 建立符合手工艺创意产业贷款特点的审批方式。扩展手工艺产业投资渠道, 充分吸纳社会和海外资金支持产业的发展, 鼓励由单一投资向多元化投资方向转变。 (2) 加强科技支持力度。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实现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融合, 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如, 苏绣的生产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画稿制作阶段, 以电脑喷绘替代传统的手绘上色,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未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 应鼓励高校、研究所发挥人才培养作用, 为手工艺产业提供科技及创意型人才。加强手工艺创意与人文、艺术、历史的融合, 赋予其更深厚的人文内涵, 保持生命力。推进市场营销信息化发展, 扩展市场, 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实现科学化管理。 (3)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建手工艺创意产业协会, 进行积极引导, 健全自律机制。通过产业协会的核心作用整体规划行业发展, 推行行业标准, 实现生产发展的规范化。维护行业权益, 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 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规划及协调发展。加强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功能, 开展行业调研、人才培养、品牌宣传、品牌保护等, 提高手工艺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 向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发展趋势的报告, 提出行业发展政策。

五、总结

手工艺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适时性。在综合分析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生产形式、生产主体等要素的基础上, 对当下新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为其在新时代的民间生活中找到新的文化生态平衡。从生产性方式保护的角度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途径, 使其能够走上现代产业发展之路。结合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特征及以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特征, 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制定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设策略及管理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叶松.安徽泾县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08.

[2]杨晓玫.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苏菲.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几点思考[J].河北学刊, 2007, (5) .

[4]余婕.浅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新手工艺”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 2009.

机制工艺论文 篇8

传统工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近年来, 大批学者对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和实地调查的方法, 发现在福建、江西等地存在明笋这一特色食品的传统制作工艺, 有广泛的市场, 但其生产需要制度加以规范, 以保持其特有的食品特色和价值。本文拟在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运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保护提出一点建议。

1 明笋加工存在传统工艺

1.1 明笋加工的传统工艺

明笋加工工艺是指对新鲜竹笋进行手工去壳、蒸煮、压片、清洗、干燥、整形等系列工艺制取笋干的过程, 该过程前后历时约45天, 可以被总结成“二出二入”———出山、入锅、入箱、出架。出山, 是指制作人用特制锄头将天然山林中精心养育的优质鲜笋挖取、用特制镰刀去皮、用清冽的山林溪水清洗的过程。入锅, 是指制作者将山林溪水煮沸, 在特制笋桶里批量蒸煮鲜笋的过程。入箱, 是指制作者将蒸煮过的竹笋漂冷、漂白, 待尚有余温时装入特制笋箱, 并整齐排列以备压榨与密封储存的过程。出架, 是指制作者将已储存月余的熟笋压片从笋箱中取出摊晒在笋架上的过程。经过这些活动, 新鲜竹笋已经变成另一种独具风味的传统食品。历史上有许多名著古籍记载了笋竹的食用价值和加工方法, 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句 (1) ,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二·竹笋》中记述到“南人淡乾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 盐曝者为盐笋, 并可为蔬食也”。《乡村科技》中也记载了笋干加工技术:“选择有干净水流的小河、小溪建好笋寮 (即工棚、作坊) , 并备好蒸煮灶、连锅木甑、木制压棒机、烘房等。选择健康笋作原料, 剔除死笋、病虫害笋、变质笋。鲜笋挖出24小时内, 应完成剥壳、蒸煮等工序。否则, 笋体老化, 易变质。” (2) 可见, 明笋作为重要食材在历史上流传久远, 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但是沿用至今的加工工艺得上溯至元、明、清时期, 随着当时社会的进步, 笋干的加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创造了多种笋干加工方法, 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加工技术。

明笋加工在许多地区成为产业。我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 共有22个属、200多种, 分布全国各地, 但主要的优良笋用竹种有长江中下游的雷竹、早竹, 珠江流域、临安、福建地区的毛竹和台湾等地的麻竹和绿竹等, 其中福建省建瓯素有“中国笋竹城”的美誉, 是全国出产笋最多的市镇之一, 明笋产区则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西、安徽、上海等地。闽浙地区的人们每逢春季以春笋为原料, 通过去壳、切根、修整, 高温蒸煮, 清水浸漂, 压榨成形, 烘干 (民间以晒干为主) 和整形包装等传统工艺制作明笋, 这些工艺都系纯手工制作。

在江西铜鼓县, 竹笋加工同样拥有悠久历史。《铜鼓县志》记载到“本县竹笋加工历史悠久, 品种繁多, 有烟笋、明笋、笋米、笋片、笋果脯等……明笋加工, 始于清康熙年间, 广 (东) 、赣 (州) 、福 (建) 大批棚民迁至本境, 带来闵式榨笋技术, 将鲜笋去壳、做蔸、蒸煮、上榨、翻榨、漂洗、晒干、分等、打捆共十余道工序, 用这种技术加工的笋干, 型扁平, 色金黄透明, 所以称为明笋;……本县民间竹笋加工, 遍及全县各乡村。以大土段、排埠、丰田、石桥、二源、三都等乡最盛, 各家各户都掌握有竹笋加工技术。70年代, 常以生产队为单位, 组织社员集体上山起棚榨笋, 每棚年产明笋二三千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家每户上山榨笋。1984年, 大土段乡红苏村笋区加工笋干, 有些户年产笋干达万余斤。”铜鼓地区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 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 北纬28°22’至28°50’之间, 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县总面积1548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占87%, 丘陵盆地占13%, 属典型的山区, 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我县9.2万亩, 占全部面积的53.5%, 森林覆盖率高达93.8%, 是长江中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和江汉三大平原之间的重要“生态孤岛”。其辖区内的双红村 (3) 明笋产量最高, 2011年达十余万斤, 2012年达三十余万斤, 2013年达六十余万斤, 成为制作者主要的经济收益来源。

铜鼓地区的明笋加工产业年产值呈现独特的趋势, 奇数年份称为明笋制作的大年, 而偶数年份称为明笋制作的小年, 顾名思义, “大年”是产量较大的重点开发年份, “小年”是限制开采的保护年份。据铜鼓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该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74798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1%;其中农业总产值18879万元, 林业总产值36224万元,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514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4%。据铜鼓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该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88822万元,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67%;其中农业总产值22221万元, 增长0.79%, 林业产值43950万元, 增长4.07%。

然而, 这种纯手工制作工艺扎根在民间, 决定着明笋加工传统工艺无法采取现代加工技术进行创新, 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1.2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特征

目前, 明笋等由传统工艺手工加工制成的传统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 现代加工产品的地位由于不断出现的转基因、不良食品添加剂、死病动物原材料等问题不断削弱。笔者从阿里巴巴 (4) 上抽取销量排列前50位的明笋商家进行竞争性分析, 发现他们的关键竞争点在于明笋的“传统工艺”和“纯天然”两个特性 (如图一) , 这也正是明笋等传统食品区别于现代食品与手工食品的两大关键所在。

这些传统食品是传承人个人或集体基于祖传制作技巧与特殊才华, 凭借独特经验创作的一种智力成果, 包含着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知识产权是主体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所享有的垄断权利 (5) ,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显然适用于这类主体规定。另外, 传统工艺具有知识产权客体的两大特征, 即可复制性与非物质性,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可复制性区别于物质财产的唯一性和其他知识产权客体的可复制性与非物质性。其一, 它与知识财产具有同质性, 而知识财产的可复制性与物质财产的唯一性形成鲜明对比。其二, 它与其他知识产权客体的可复制性相比, 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为该传统工艺最主要的保护方式是物化的手工劳作, 无法像创意产业的著作权登记保护 (6) 以及三维美术作品的艺术画作授权 (7) 。其三, 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时应该将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性与有形部分统一, 因为它是制作者维持生计的一门手艺、一门技术, 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技能以及所蕴含的创意设计、精神意义等都是无形的, 通常保存在制作者头脑中, 只有当他们利用鲜笋按照特定的工艺流程制作出明笋时, 人们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

2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链分析模型

2.1 波特价值链分析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 (8) 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法” (如图二) , 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 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等五类, 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 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他还指出, 不同的企业参与价值活动时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 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 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 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 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2.2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创造性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核心价值在于森林产品加工技术的专有性和加工产成品的独特性。明笋加工工艺是制作者基于技巧、历史传承及升华而总结出的一系列智力成果, 将新鲜竹笋加工成明笋融合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而知识产权是主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所享有的垄断权利。如果将诸如制茶类传统工艺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武夷岩茶, 酿造类传统工艺制作的酒、醋、酱油、豆豉、腐乳, 制盐类传统工艺制作的井盐、海盐、池盐以及腌制类传统工艺制作的火腿、咸菜, 视为波特价值链里的最终产成品, 将茶、粮食、海水和蔬菜作为原料加工制成独具风味的传统美食的活动则是赋予它们的创作活动, 最终走向市场进行销售也成为一个重要环节。整个制作、销售过程可以看成一个虚拟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这些活动就构成波特所谓的产业链, 笔者将各个作业进行协调和整合, 甄别出该价值链上五个基本活动, 这将为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在产业价值链的起点处, 是传统工艺传承者在掌握丰富的加工工艺前提下, 根据现实的需要加以特定的创造活动。经过工艺处理, 将原始材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后, 最终成为批量生产的传统食品, 在市场上传播与交换, 成为重要食材为消费者体验或使用。整个明笋加工活动的过程围绕明笋制作、深加工、销售进行。针对不同阶段的知识产权活动与特点, 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与途径。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明笋加工工艺知识产权保护如图三所示。

3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3.1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技术取得: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 (团体) ,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所以规制传承人机制是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的首要工作。对原始的传统工艺而言, 传统工艺的产生基于群体的共同社会生活, 以浓厚的传统文化为底蕴, 而技艺必须要有人来掌握并传播, 传承人在传统工艺保留过程中贡献较多, 因此根据“劳动创造价值”的原则 (9) , 这些传统工艺赖以存在的群体是当然的权利主体, 传承人基于其付出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权利。

传统工艺传承人机制不完善之处在于, 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人口特征偏老龄化。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类78名代表性传承人中, 无40岁以下的, 处于60周岁以下的男性与处于50周岁以下的女性共计34位, 处于60周岁以上的男性为34位, 处于50周岁以上的女性为10位, 甚至出现高龄92岁的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多老年传承人在观念上处于被动和无意识状态, 对国家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更不用说在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另外, 生计问题让他们对传承义务的履行无能为力。这两方面因素致使传统工艺传承的保护幅度小于传统工艺流失幅度, 传承人主体与国家传承人保护机制衔接不上, 可见, 传统工艺传承人机制亟待完善。县文化馆在铜鼓地区明笋加工传统工艺传承人保护机制的构建中应首当其冲, 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其一, 传承人群体年轻化 (10) 。其二, 认定过程采取现场表演, 完善以书面为主申报制度的不足, 观察申报者未来履行传承义务的可能性。其三, 管理工作中实行绩效加补贴原则, 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和激发履行传承义务的积极性。其四, 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 目的在于剔除已认定传承人中的个别无法负责任、尽义务继续传承者。其五, 监督时实行民间全程监督, 评定权力适当下放给民间文化群众。

3.2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物化:地理标志保护

现阶段,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集中在地理标志保护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2008年3月31日, 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审查批准自2008年4月1日起对福建省永安市现辖行政区域闽笋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而2010年11月中旬, 福建省三明市政府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包括建宁县文化馆申报的建宁溪源明笋加工工艺, 该项目已上报省级专家组评审, 有望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邵武笋干”地理标志证明于去年被核准注册, 其商标专用权从2012年5月28日起算, 有效期十年。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的来源、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 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⑾。申请地理标志保护更能体现传统工艺作为地区文化而存在, 地区文化指的是各地区形成的生活与生产作业方式, 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思维沉淀、继受, 留存下来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价值取向, 也是人们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演变与历史进程, 它们逐渐以被社会认可的方式, 被人们所模仿、学习、掌握, 人们可能在出生时就已经自然掌握这些社会遗产, 也可能在家族、朋友、邻居这样一个社区中存在, 随时间流逝而后天地掌握了先人们创造积累成的伟大的地区文化, 所以地理标志更能从集体层面保护传统工艺。

4 明笋传统工艺加工的开发:商标保护

铜鼓地区现有石花尖牌、山里人家牌等软包装野生竹笋丝, 总体上呈现品牌分散、竞争力弱、商标保护不完善等特点。据资料显示, 国外对传统工艺产品的开发已经呈现繁荣景象, 例如, 日本人从火麻仁中分离纯化出具有抗衰老功能的γ-亚麻酸, 作为长寿食品申请商标;韩国人对党参、桔梗则进行发酵制品研制与开发;欧美国家也相继开发出系列功能型山野菜速溶冲剂, 注册商标进行批量生产。而我国传统工艺产品开发尚属初级阶段, 无深层次产品。建宁县溪源乡东溪村黄家坊小组富源笋竹专业合作社笋制品深加工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对明笋进行深加工, 建厂房、购机器、申请商标, 有利于改变为别人做嫁衣的现状, 竹农自行抱团闯市场。综合上述, 要充分保护自己的商标权益, 就必须及时、全面地进行商标注册以确立商标专用权。关于及时, 一方面是指为避免被他人抢注使用的商标, 必须立即申请商标注册;另一方面是指源于商标从申请到核准注册一般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期限, 要使用注册商标就必须提前申请。关于全面, 是指企业不仅应当在自己正在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服务上进行注册, 而且应当在不久的将来可能生产经营的商品或者服务上进行注册;不仅应当在国内注册, 而且也应当在可能出口或者投资的其他国家进行注册。

明笋行业协会担当起申请注册证明商标与集体商标的职责。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 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 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条、《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 国内申请证明商标的商标注册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范围为:“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合作组织名义注册, 供该组织的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 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集体商标的使用及保护有利于保护传统工艺品牌, 有利于发挥传统工艺产业规模优势, 弥补我国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缺点, 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占领更大份额的国际市场。同时督促建立传统工艺产品行业标准, 就同种产品制定一套严格的行业标准, 并实行年检制度。所有会员企业要想使用该集体商标标志, 就必须达到行业标准, 否则禁止其继续使用集体商标。

5 明笋的交易:商业秘密保护

运用明笋食材可以做成很多闻名菜品, 类似于明笋等不能直接食用的食材, 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尤为重要, 笔者建议对明笋食品进行菜谱式保护。在我国许多餐饮行业里, 铜鼓明笋是一道重要的菜品, 将独特风味的冬瓜笋干汤、笋干啤酒焖五花花生、笋干炖猪脚、笋干炒丝瓜、笋干烧肉、笋干老鸭煲、排骨炖笋干、油焖咸肉笋干、五花肉烧笋干、番茄笋干牛肉汤等菜品制作手法以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对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保护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这将在明笋制作者与消费者之间构筑直接联系而减少价值链上的沟通障碍, 消费者能在菜品食用时直接满足其消费体验, 而明笋制作者不必为不熟悉的菜谱式商业秘密保护而分身乏术。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解释是:不为公众所知悉,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 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能适用也理应适用商业秘密保护, 因为商业秘密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 即不能排除其他任何人以正当的方式获得并利用该商业秘密。传统工艺在漫长的发展演化道路上经过不同的生产者、同风俗的制作过程, 很可能各自演化成相同的技术诀窍, 因此采用商业秘密保护, 可以让他们的权利同时得到保护, 并且不会导致权利要求上的混乱。

原因之二, 商业秘密时间期限上有不确定性, 与专利法上明白清楚的时间限制不同, 商业秘密有一个不确定的时间期限。这种期限的到来是以商业秘密构成要件不再成立为条件的, 商业秘密的这一个特点非常适合传统工艺技术秘密的保护, 即当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的事实状态能够满足存续下去时, 商业秘密就一定能够得到保护。

原因之三, 商业秘密保护存在自发性, 即只要符合其构成条件即可得到法律的保护, 而专利、商标等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认证以后, 才能得到保护。对于大多数尚未大规模生产的传统工艺产品来说, 利用商业秘密保护其技术诀窍, 相对而言, 成本是切实可行的。

6 明笋的消费:打击伪造、仿冒, 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消费保护同其他保护机制相比较, 更多地从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与使用者角度来考虑。因此, 在打击市场侵权行为、严惩盗版的同时, 重点在于提高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这也是保障市场秩序、延续产业价值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 政府可通过诸多渠道普及公众对知识产权基本法律常识的了解, 使其意识到在知情情况下购买侵权产品可能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甚至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 宣传正确的维权途径能有效帮助消费者运用合理手段保障自身权益, 并有助于政府的执法和打击侵权行为。

7 结束语

正如卡迈尔·普里博士曾经说过“寻根的愿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 与过去的联系是任何社会的支持力量”⑿, 对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目的在于改善传统工艺的生存现状, 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 为现代社会提供“支持力量”。明笋等传统食品是传承人个人与集体基于祖传制作技巧与特殊才华, 凭借独特经验创作的一种智力成果, 包含着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与复杂的工艺。笔者基于价值链理论对江西铜鼓地区明笋加工传统工艺进行分析, 提出一系列的传统工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首先, 完善传承人机制, 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 认定过程采取现场表演以完善以书面为主申报制度的不足, 在管理工作中实行绩效加补贴原则来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和激发履行传承义务的积极性, 实行民间全程监督。其次, 在明笋加工传统工艺的物化时提供地理标志保护, 将商标保护运用于明笋传统工艺加工的开发阶段, 而步入明笋交易阶段应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最后, 为保障明笋消费市场的秩序, 应严厉打击伪造、仿冒, 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摘要:明笋加工存在传统工艺, 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特征。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 发现明笋加工传统工艺是一种凭借独特经验创作的智力成果, 可以实施传承人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商标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及知识产权执法保护。

关键词:明笋食品,传统工艺,价值链分析,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冯延冲.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 2010.

[2]王琛, 赵连勇.基于价值链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9) .

[3]陈建红.与传统工艺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以新疆和田地毯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4]易继明.中国科技法学年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5]潘鲁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J].传承, 2012, (09) .

上一篇:船用分油机下一篇:门诊分诊优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