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缺陷责任人警示机制

2024-06-30

医疗缺陷责任人警示机制(通用3篇)

医疗缺陷责任人警示机制 篇1

医疗风险三级管理方案

(一)医疗缺陷责任人警示机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医务人员从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及医疗缺陷中吸取教训,起到警钟长鸣与教育职工的作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就医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警示范围

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护理和医技保障等服务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的医疗事件,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属于医疗缺陷责任人的警示范围。

第三条 警示原则

1、将工作重心前移,主动深入科室,尽早发现医疗缺陷,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重事实,重证据,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警示责任人。

3、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做到警示在先,处罚在后。

第二章 医疗缺陷责任人警示分级

根据医疗活动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后果以及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将医疗缺陷责任人警示分为三级,依次用蓝色、黄色和红色表示。

第四条 医疗缺陷责任人蓝色警示

(一)、医疗文书缺陷

1、门(急)诊医师未按时书写门(急)诊病历,或记载内容不全。

2、未把患者不配合诊疗、拒绝诊疗或自动强行出院等特殊情况记录在门(急)病历或住院病历中。

3、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4、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入院志、首程记录、抢救记录、术前讨论(术前诊断)、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及其它记录。

5、未及时与患者签订医院规定的各种知情同意文书,或缺项少款,不填时间,不签名。

6、大、中型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或缺乏必要的辅助检查报告,或无术前小结、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观察要点。

7、术中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对术中阳性发现描述不细,或对术中出现的意外和失误未能如实反映,甚至在记录中造假、隐瞒。

8、对危重患者未及时向其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或缺少与家属谈话并签字的记录,或有记录而无家属签字。

9、凡决定转出的患者,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的。

10、对自动要求出院的患者,出院记录过于简单,无出院医嘱和有关注意事项交代,缺少患者本人或法定代理人签名及上级医师的审核签字。

11、意外死亡病例未当日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

12、病例涂改严重、书写错误或缺乏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内容,或造成病例等资料缺损、丢失。

(二)、诊疗护理缺陷

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3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危重患者未实施首诊医师负责制,对病情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医师未按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相应科室。

4、门(急)诊医师未见患者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查看患者即开医嘱。

5、对于危重患者,会诊医师和医技科室的医(技)师在接到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6、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诊查患者进行“电话会诊”、“病例会诊”。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内容不规范。

8、科室二线或三线值班人员不明确或联系通讯工具不通畅或不能及时到位。

9、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10、对疑难、危重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病例讨论或科间会诊。

11、需马上执行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2、对危重患者未做床头双交接班,或未将危重患者的病情、处理事项写入交班记录,或存在漏交、漏接情况。

13、高风险、高难度的择期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科。

14、麻醉师缺少术前、术后麻醉访视记录,或术后患者返回病房24小时内未诊查患者。

15、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患者,或3日内无三级医师查房记录。

16、术后患者观察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渗血。

17、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手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18、未落实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或检验项目不齐全,或知情同意书签署不规范。

19、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或违反“三查七对”制度。20、错发、漏发药物,但未造成后果,并引起患者投诉。

21、处方中药物出现用法错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过极量而未注明,但尚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22、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23、采取体液标本时,采错标本、帖错标签、错加抗凝剂、非患者原因导致采集量不够而需要重新采取。

24、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欠妥,存在院内患者交叉感染的隐患。

25、迟报、漏报传染病,或遇有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等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时,未及时上报。

26、因治疗需要且病情允许需要转科,转出科室未及时联系转入科室或转入科室无正当理由拖延转入。

27、其他未引起人身损害后果,但有患者投诉的诊疗行为。

(三)、医疗保障缺陷

1、抢救药品、材料未及时补充、更换,出现账物不符。

2、供应过期物品、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

3、急救设备、器材出现故障,或供电、供氧、供水系统未定期检测而影响使用,但未造成后果。

4、医技科室对于仪器、设备疏于检测维修,导致检验结果失真。

5、医科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或项目、部位。

6、漏填、错报检验结果或丢失检查申请单、结果报告单。

7、血、尿、大便等检查遗失标本。

8、特殊检验标本、病理标本保留(存)时间短于规定时间。

9、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未与临床科室及时联系并提议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主动报告。

10、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药物用法不当、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用量超过极量等。

(四)、医德医风缺陷

1、态度冷漠,语言粗暴。

2、抬高和自己,贬低别人。

3、搬弄是非,故意挑拨矛盾。

4、玩忽职守,擅离岗位。

5、夸大疗效及对不良预后估计不足。

6、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手术、发药过程中聊天、打手机。

7、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其家属误解。

8、出现其他医德医风问题。第五条 医疗缺陷责任人黄色警示

(一)、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住院病案、首次病程记录、手术记录等重要文书,或超过6小时未补记急诊抢救记录,有可能酿成医疗纠纷投诉的。

(二)、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72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患者投诉的。

(三)、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患者投诉的。

(四)、经医学会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并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金额低于1万元人民币(含1万元)的。

(五)、一年内,被两次医疗缺陷蓝色警示的。第六条 医疗缺陷责任人红色警示

(一)、经医学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的。

(二)、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

(三)、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医患协调办公室调解,给患者以经济补偿,其金额超过1万元人民币的。

(四)、严重医德医风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造成医院声誉损毁的。

(五)、一年内,两次被医疗缺陷黄色警示的。

第三章 医疗缺陷的管控程序

第七条 科室管控程序

(一)、各科室必须建立医疗缺陷登记本,指定专人负责,对发生的医疗缺陷要详细登记,根据其情节及时上报。

(二)、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随时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医疗服务过程的各环节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是否有医疗缺陷的种种隐患,查打缺陷发生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医疗服务的再次发生。

(三)、科主任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检查病例等工作,对全科的医疗质量进行全面检查,从中发现潜在的医疗缺陷和安全隐患,及时指出责任人的错误,提出批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医疗缺陷的扩大或造成不良后果。

(四)、科室医疗风险管控小组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每周检查医疗服务质量一次。如果发现医疗缺陷或差错,应认真分析讨论,帮助责任人查找原因,确定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纠正措施,指定专人跟踪整改。

(五)、对于严重医疗缺陷或差错,科室必须及时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门诊病人上报门诊部。如果隐瞒不报或有意包疵者,要追究责任,从严处理。

第八条 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管控程序

(一)、通过对科室的平时检查和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医疗缺陷或安全隐患。

(二)、通过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确定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与后果。

(三)、凡发生患者投诉或通过检查发现医疗缺陷,24小时内由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立案,并向当事科室和责任人下达《医疗瑕疵(投诉)限期整改通知单》。

(四)、调查分析发生医疗缺陷的原因,判定医疗缺陷的性质,根据情节及责任,分别给给予责任人不同级别的医疗缺陷警示。

(五)、医疗缺陷责任人在接到限期整改通知后,24小时内要写出书面报告,制订改进措施,存档。

(六)、被医疗缺陷黄色、红色警示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到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接受“警示”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悔改表现,7个工作日内给予处罚。

(七)、检查、监督当事科室和责任人对医疗缺陷的整改情况,对于整改情况予以验证并备案。如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则由原有警示级别升级加以处理,并加大督查力度,直至缺陷整改完毕。

第四章 处罚程序

第九条 处罚类别

医疗缺陷责任人警示处罚分为:书面检讨,通报批评,罚款,取消晋升资格,技术职称低聘,离岗待聘,追偿经济责任。

第十条 处罚原则

(一)、根据警示等级,参考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额度。

(二)、区别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在复合原因造成的后果中应承担的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三)、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第十一条 处罚权限与项目

(一)、被医疗缺陷蓝色警示的责任人,由医疗风险管理办公室作出处罚决定。

(二)、被医疗缺陷黄色、红色警示的责任人,由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作出处罚决定。

(三)、处罚项目

1、被蓝色警示的责任人:罚款50元至200元;下发《医疗瑕疵(投诉)限期整改通知单》;

2、被黄色警示的责任人:罚款200元至500元;下发《医疗瑕疵(投诉)限期整改通知单》;全院通报;负责一定比例的赔偿金。

3、被红色警示的责任人:罚款500元至1000元;下发《医疗瑕疵(投诉)限期整改通知单》;书面检讨;全院通报;负担一定比例的赔偿金;延期一年晋升资格;由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视具体情况处以高职低聘、离岗待聘等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规定于2012年7月1日起试行,最终解释权归本院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

医疗缺陷责任人警示机制 篇2

众所周知, 大部分医疗行为要通过医疗器械来实现效力, 那么何为医疗器械。与药品不同, 一般来说安装在人体中或者间接作用于人体的各种各样的器具、工具、试剂盒、电子设备、电子仪器甚至包括相应数据处理的计算机软件等都属于医疗器械的范畴。一般来说, 医疗器械的功能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等非生物学途径获得, 而不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代谢, 或者药物诱导方式获得?。

二、缺陷医疗器械的特殊性

人体是一间自然科学的宝库, 大自然的所有奥秘尽在其中。这给了人类在医疗行为中很多的可能性外, 同时也为人类的医疗行为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俗话说的好: 是药三分毒。医疗器械也同样如此, 任何医疗器械在治病救人的同时, 都没有人能够保证它是对身体完全无害的.这首先造成了法律上责任判断的问题, 是否因为疗效的明显而牺牲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那么这种副作用是否是侵权责任判定的依据, 如何判断患者是否知晓并同意和接受副作用也是司法上的一个难点。另一方面, 同样的医疗器械在不同的人身上疗效和副作用是不同的, 那么如果在个别人身上出现医疗事故,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这个责任归属问题, 如何在法律上区分患者是因为医院指导下使用了不适合自己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疗器械造成医疗事故, 还是医院正确指导下使用了缺陷医疗器械造成的医疗事故。总之, 医疗器械与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一系列科学技术联系紧密, 又因为人类个体的特异性, 从而造成了缺陷医疗器械责任判定上的困难与特殊。

三、关于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归属的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缺陷医疗器械的性质以及归属是有争议的。主要争议在于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是属于产品责任还是医疗损害责任。从法律渊源和法律的本质上来讲, 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理应属于产品责任的范畴内。然而,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服务中不可缺少的绑定因素, 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又很难与医疗损害责任割离开来。因此, 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的归属就像少女面对两位手持鲜花的少年一样, 成为了学术界难以抉择的难题。

关于此问题有两种看法在学术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支持:

一种为“双重性质说”, 即认为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既属于产品责任范畴内又属于医疗损害责任范畴。杨立新教授认为, “医疗产品损害责任, 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使用有缺陷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以及血液及血液制品等医疗产品, 因此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医疗机构或者医疗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医疗中药品器材造成患者损害的侵权责任, 既是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也是产品侵权责任, 是兼有两种性质的侵权行为类型。”

第二种为“产品责任说”, 即认定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为产品责任, 否认其与医疗损害责任的联系。梁慧星教授认为“医疗产品缺陷致损, 虽构成侵权, 但应当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四、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与一般医疗损害责任的区别

通常来说, 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院或其它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 存在不符合标准或不遵守现存的医疗专业知识或技术水准的过失行为, 造成接受治疗的被害人人身损害或其他损害的一种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承担损害赔偿为主要方式的侵权责任。它属于专家侵权, 主要的形成原因是行为人有过错, 从而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大部分情况下, 狭义的医疗损害侵权责任是指医院或者各种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因为错误导致被害人致害的侵权行为, 而不会涉及缺陷器械本身。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行为是通过医疗器械存在缺陷性问题而导致被害人的权益受损, 一般排出了医院或医务人员的人为责任。所以,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很多时候, 会发生医院和医务人员并没有明显的人为过错, 但是因为医疗器械发生故障导致被害人权益受损, 此时因为医院以及医务人员无过错, 我们无法将其归纳于医疗损害责任, 而这却又恰恰是典型的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

五、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归属之我见

我个人支持“产品责任说”。产品责任和医疗损害责任相对于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责任构成要件上。产品责任来说, 只要证明产品存在缺陷和破损并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就可以获得赔偿。然而医疗损害责任中, 受害者需要证明医生或者医疗机构有人为的失误并与最后的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才能判定医疗损害责任, 这无疑增加了被害人举证的难度。另一方面, 通过上文的比较, 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与医疗损害责任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双重性质说”没有否认医疗器械致害的性质是医疗损害责任, 只是出于对被害人的保护才选择应用产品责任的部分相关规则。我个人认为, 从法律渊源上讲, 医疗器械致害责任与医疗侵权责任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性质本质上不应该兼而有之, 这会给政府和法律部门在立法、执法以及司法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扰。而对于“产品责任说”的观点, 产品致害侵权责任即是被害人购得的产品个体存在能够导致其受到伤害或损失的缺陷, 且这个缺陷无论是因为医疗行为导致还是因为产品缺陷本身导致最终均使被害人产生损害后果的侵权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无论医生、医院还是其他医疗机构是否在救治行为中存在过错, 只要其提供的医疗器械和产品存在缺陷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受害人都可以要求其负赔偿责任。

令一方面我也认为, 在缺陷医疗器械侵权方面的案件中, 我们应当将医疗机构和医生视作销售者。因为, 在我个人接触过的相关方面案件中, 几乎所有的受害人都将医疗机构和医生作为被告, 要么只起诉医疗机构和医生, 要么就是将医疗机构、医生以及生产厂家一同起诉, 同时被告责任以及缺陷医疗器械致害原因被确定。所以, 我认为将缺陷医疗器械侵权责任归属与产品责任是一种更加现实、更加妥当的做法。

参考文献

[2]杨立新.论医疗产品损害责任[J].政法论丛, 2009 (2) .

[3]杨立新.医疗侵权法律与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219.

医疗缺陷应对机制的探讨 篇3

[关键词] 医疗缺陷;应对机制;医患关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2-02

由于目前医学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诊疗需求,在实际诊疗工作当中会出现各种情况的医疗缺陷。医疗缺陷的发生会引起患者不满,少数患者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发生暴力伤医事件,进一步恶化医患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医疗缺陷的内涵,医疗缺陷的成因,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医疗缺陷的管理,持续不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 医疗缺陷的概述

1.1 医疗缺陷的概念 医疗缺陷是指在医疗活动中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医疗事故及其他医疗差错或缺点。研究医疗缺陷成因的目的在于减少医疗缺陷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医疗过失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都属于医疗缺陷。医疗缺陷多发生在检诊、抢救、用药、手术、护理等环节上[1]。医疗缺陷是医疗过程中不符合医疗行为规范及技术标准的一种特殊表现,主要是指由于医疗、护理、服务中的失误、失职及管理过程中的不完善而形成的质量不足或服务不满意,其范围包括日常医疗工作中发生的医疗事故、医疗护理差错、医疗问题及医疗护理缺点等。

1.1.1 国外医疗缺陷的现状 在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国,10%的患者每年都要遭受一次医疗缺陷事件;美国每年有9.8万名患者因医疗过失死在医院;全世界每年有140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据美国医学会1999年11月发布的官方报告,在美国,每年约100万例医疗缺陷发生,其中约4.4-9.8万人死亡,远高于乳腺癌、AIDS和交通意外死亡的人数,造成170-299亿美元的损失,而这些医疗缺陷半数以上是可以避免的[2]。

1.1.2 國内医疗缺陷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同类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在我国,据有关医疗质量调研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在医疗中常犯的错误:技术方面占35%,忽略必要的信息占16%,不小心占11%,没有依照规则占9%[3]。因此,在医疗过程中,要将医疗的缺陷降低到最小程度,医院开展医疗缺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缺陷管理不是完全杜绝工作中出现“缺陷”,而是要以“零缺陷”作为工作的最终目标,即通过制定相关医疗管理方法来约束医疗活动,然后进行检查督促、发现和处理缺陷,达到改善医疗质量的目的[4]。

1.2 医疗缺陷的成因 人总会犯错,我们不能期望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不犯错。医疗缺陷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本身因素、医院的管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1.2.1 医务人员个人素质 主要与医务人员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如与病人的沟通不到位、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未及时落实会诊意见及设计的治疗方案、检验结果错贴或登记错误。知识技能缺乏,如抢救决策失误、治疗原则、措施、方法失误,未发现阳性体征、药物使用不当及滥用等等。医疗缺陷的医方原因主要表现在服务态度差、医疗护理不规范和医患沟通不够等[5]。

1.2.2 医院管理因素 医院管理不严,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部门之间协调不力、流程不畅、组织设计和结构缺陷。医疗安全制度不全与措施不到位,如无健全的医疗纠纷报告制度、无合理的医疗费用管理等,医疗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状况不佳,如培训不利、无经验而又缺乏上级指导、仪器配备不足等。安全预防措施不到位,如无质量控制手段、试剂变质、药品未按规定要求保管等。

1.2.3 外部因素 病人个体特征不典型,配合程度较低,医疗保健制度不健全,医疗机构行政执法不严等。

1.3 医疗缺陷应对机制

1.3.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即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就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途径。其特点是“三全一多样”,即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全过程医护服务工作质量管理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体系,采用的管理方式是多样的,通过多样化管理来实现全面护理质量管理方式[6]

1.3.2 构建医疗安全管理系统 医院不发生医患纠纷,不出现医疗事故是不可能的。医疗安全系统化管理旨在把医疗安全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分工管理,实行高层决策,整体安排,逐级负责,防范为主,“监、管、建”并举,全方位强化。在质量至上的新时代,医院的经营方向就是质量经营,重视医疗缺陷的研究,可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使医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医院安全管理向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1.3.3 建立减少或免于惩罚的医疗缺陷报告制度 对于如何完善和健全相关制度,多数国外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种不带惩罚措施的医疗缺陷报告机制。有调查显示,当去除惩罚机制,医疗缺陷的报告率显著上升达10倍甚至20倍。防范医疗缺陷,Leape认为至关重要的事是要认识到医学如同其它领域,缺陷也是由于人类所建立的系统和组织的失误所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医疗缺陷通常是由于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是系统和组织的问题,几乎很少是由于个体的疏忽或行为不当所致[7]。

1.3.4 加大监督考核力度 为了加大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服务质量,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准确操作、合理用药;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教育,结合具体案件进行医疗过失警示教育,以引起医务人员对医疗过失的重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1.4 提高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医疗安全(medical safety)是指通过积极的手段、方式的设计和运用以防止医疗错误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行动[8]。医疗安全是医疗服务的基础,是实现病人权利的重要条件,也是患者选择医院的重要标准。目前医护人员及医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管理上的不足,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而努力。

2 结 论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对医疗缺陷的防患均予以高度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然而,由于国情不同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西方国家之间在医疗缺陷的研究视角、形成原因、防患措施等方面所达成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这对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应对医疗缺陷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积极研究应对医疗缺陷的长效机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对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现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新潮.加强医疗缺陷管理.确保医疗安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5:277.

[2] Rosenbloom M.Medical error reduction and PDAs.International Pediatrics,2003,8(2):69-77.

[3] 孟普.医疗不良事件已成世界性问题[J].医院管理论坛,2007,24(11):28-30.

[4] 李珩.医疗缺陷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效果[J].医院管理论坛,2009,27(5):32-34.

[5] 李平.医患纠纷引发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淮海医药,2008(1):88-89.

[6] 程光丽.医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方式与作用的思路[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79.

[7] Leape LL.Can we make health care safe.Accelerating change today for America's health,2000,2:2-3.

上一篇:健身房销售管理制度下一篇:道路景观设计方法与思路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