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共5篇)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 篇1
第一章 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广义: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即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2、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
20世纪初,霍尔的复演说,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复演种系进化历史。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一类理论问题;一是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四点争论:①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②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③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④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⑴概念: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⑵正确理解:① “一般”是指这些特征具有普遍性;“典型”是指这些特征具有代表性;“本质”是指这些特征属于某种质的状态或标志;②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③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指它不经常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又有可变性(指在发展过程中,速度可加快或延缓,也表现在受教育环境的影响上);④各年龄阶段特征是相互联系且逐步过渡的,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在同一阶段内,开始和结尾有很大的差异。
⑶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①两个主要部分:即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能力、自我意识、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②四个有关方面:即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②生理因素的发展;动作与活动的发展;和言语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发展的不平衡性;④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三、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其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①准备时期:19世纪后期之前;②形成时期:1882年—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分化和发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④演变和增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其《青少年心理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的确定;其也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
4、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提出前半生与后半生分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
5、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其所著《发展心理学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6、自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做章名,代替惯用的“儿童心理学”,标志着发展心理学的学科地位的确立。
7、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①杨国枢: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四个层次;②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四、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1、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⑴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名人家谱调查;②格达特的家族调查;③霍尔的复演说。⑵环境决定论:①华生;②斯金纳。
⑶二因素论:格塞尔“成熟优势论”; 双生子爬梯实验。⑷相互作用论:①皮亚杰;②瓦龙。
⑸现代的观点:①遗传与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②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着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因素影响着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与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一章绪论[本站推荐] 篇2
[A型题]
1.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
A药物
B剂型
C制剂
D调剂
E成药
2.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A制剂 B剂型
C新药
D成药
E非处方药
3.新药的概念是()
A新药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B新药是指在我国首次生产的药品
C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销售的药品
D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E新药是指新生产的药品
4.下列剂型作用速度最快的是()
A舌下给药
B口服液体制剂
C透皮吸收
D吸入给药
E肌内注射
5.不属于“五方便”的内容是()
A方便质量控制 B方便服用
C方便携带
D方便贮存
E方便生产
6.根据物态可以对药物剂型进行分类,该种剂型分类的特点不正确的叙述是()
A同种物态在药物起效时间上有相似之处
B同种物态在制备特点上有相似之处
C同种物态在贮存中有相似之处
D同种物态在运输中有相似之处
E同种物态在给药途径上有相似之处
7.不属于浸出药剂的剂型有()
A汤剂
B酒剂
C散剂
D浸膏剂
E流浸膏剂
8.汤剂属于()分散系统
A真溶液
B胶体溶液
C乳浊液
D混悬液
E上述均不准确
9.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E《中华药典》
10.世界上最早颁布的一部全国性药典是()
A《新修本草》 B《法国药典》
C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佛洛伦斯药典》
E《伊伯氏纸本草》
11.()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A《黄帝内经》 B《汤液经》 C《肘后备急方》 D《新修本草》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于何年颁布
A 1950年
B 1951年
C 1952年
D 1953年
E 1954年
13.我国现行版药典为第()版
A第五版 B 第六版
C第七版
D第八版
E第九版
14.《药典》中不记载的项目是()A.质量标准 B.制备要求
C.鉴别
D.杂质检查
E.药材产地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A国家颁布的药品集
B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标准
C国家药品委员会制定的药品手册
D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法典
E国家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6.2000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剂型最多的是()
A片剂
B颗粒剂
C丸剂
D散剂
E胶囊剂
17.《药品安全实验规范》的简称是()
A GMP B ISO C GLP D GCP E GAP
[B型题](1~4题)
A工业药剂学
B物理药剂学
C生物药剂学
D临床药学
E药物动力学
1.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与临床药效间关系的一门学科()2.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的学科()
3.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药剂学中剂型的性质的科学()4.研究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临床药效间关系的一门学科()(5~8题)A处方药
B OTC C新药
D药物
E成药
5.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6.按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的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物()7.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做广告()8.必须凭借医师处方签才能购买()
(9~12)
A BP B USP C JP D Ph.Int E CP
9.《美国药典》
10.《日本药局方》
11.《国际药典》
12.《英国药典》
[X型题]
1.中药药剂学研究的范畴是()
A中药药剂的调配理论
B中药药剂的生产技术
C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D中药药剂的质量控制
E中药药剂的合理应用
2.关于中药药剂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是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去研究
B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C与生产和临床实践紧密相连
D是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而不涉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E中药药剂学已经产生了分支学科
3.下列()是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A工业药剂学
B物理药剂学
C化学药剂学
D生物药剂学
E临床药学
4.下列物质属于药品的是()A中药材
B农药
C保健品
D血液制品
E中成药
5.制剂是在()生产的A药店
B制药厂
C医院制剂室
D医院药局
E上述均可以
6.关于中成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以中药材为原料制备
B一般标明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C中成药都是非处方药
D一般中成药没有有效期的规定
E中成药一般可以根据临床辩证施治,灵活加减 7.关于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叙述正确的是()
A处方药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做广告宣传
B非处方药简称OTC
C处方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一般不如非处方药
D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划分反映了药品本质的属性
E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必须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安全与有效性都必须保障
8.急症用药宜选择()剂型
A注射剂
B气雾剂
C煎膏剂
D保留灌肠剂
E舌下片
9.药物剂型符合的“三小”是指()
A剂量小
B刺激性小
C毒性小
D副作用小
E体积小
10.下列不适合选择口服剂型的药物是()
A胰岛素
B红霉素
C阿司匹林 D硝酸甘油
E人丹
11.下列具有药典性质的是()
A《新修本草》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
E《神农本草经》
12.经粘膜给药的剂型有()
A涂膜剂 B透皮贴膏 C滴眼剂
D滴鼻剂
E舌下片
13.关于《药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与标准的法典
B为国家级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
C药典中收载的制剂必须完全无毒副作用,安全而有效
D一般每隔几年需要修订一次
E 促进药物研究与生产
1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A根据防治疾病需要选择
B根据药物性质选择
C根据应用及贮运等要求选择
D结合生产条件选择
E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
15.属于中药药剂工作依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B《局颁药品标准》
C《部颁药品标准》
D《药品管理法》 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6.GMP是指()
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全称为Good Menufacturing Practice C药品安全质量管理规范
D正式颁布施行于1989年
E是一种管理方法
17.药剂在工作中应遵循()文件
A《药典》
B《局颁药品标准》
C《药品卫生标准》
D处方文件
E制剂规范 答案
[A型题] 1.A
注解:剂型是指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制剂是指根据药典、局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调剂是指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著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称为调剂;成药是指按照规定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的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物,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2.B 3.D
注解:新药的概念在1999年修改的《新药审批办法》中规定: 新药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然而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因此2002年9月15日新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新药的概念作出了权威性界定: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D
注解: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起效时间不同,通常: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5.A
药物剂型选择时需遵守“五方便”的原则,即服用、生产、携带、贮存、运输。
6.E
注解:药物剂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物态分类、按制备方法分类、按分散系统分类、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按物态分类一般在制备特点上(如固体制剂都需要经粉碎和混合;液体剂型多需经提取与分离;半固体剂型多需熔化和研匀等)、药物起效时间上(如液体、气体剂型较快,固体剂型一般较慢)、贮运(如固体剂型利于贮运,液体剂型易发生沉淀)中有相似之处,但是给药途径是上无相似之处。此外由于各有优缺点,因此一般采用综合分类法。
7.C
注解:汤剂、酒剂、浸膏剂、流浸膏剂均是采用浸出方法制备的,因此属于浸出药剂,散剂是药物直接粉碎制备的,因此不属于。
8.E
注解:汤剂既包括真溶液、胶体溶液(蛋白质等形成)分散系统,又包含乳浊液(油类等形成)、混悬液的分散体系。
9.B
注解:《新修本草》(又称《唐新修本草》或《唐本草》),是由我国当时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施行的,编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具有药典的性质,因此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元时期(公元960~1367年),由官方编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制剂规范。《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但是不具有药典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年版是建国后才有,非最早。《中华药典》为1930年国民党政府编纂。
10.A 注解:《法国药典》是欧洲最早的全国性药典,但是比《新修本草》晚1100多年。《佛洛伦斯药典》为欧洲的一部地方药典,比《新修本草》晚800多年。《伊伯氏纸本草》成书于公元前1550年埃及,但是不具有药典性质。
11.B
注解:晋代葛洪(公元261~314年)著《肘后备急方》八卷,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汤液经》,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12.D
注解:新中国成立后,已经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年共七版。
13.C 14.E
注解:《药典》中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
15.E
注解: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与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16.C
注解:2000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剂型丸剂仍居第一位,片剂为第二位,散剂为第三位。
17.C
注解:药品安全实验规范的英文解释是Good Laboratory Practice,故简称GLP。GMP是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CP是指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AP是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型题](1~4题)
1.C 2.D 3.B 4.C
注解:工业药剂学是指研究制剂工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科学;物理药剂学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药剂学中剂型的性质的科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临床药效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代谢产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时间——数量变化过程,并提出用于解释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为指导合理用药、剂型设计提供量化指标的一门学科。
(5~8题)
5.C 6.E 7.B 8.A
注解:药品目前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处方药必须凭借医师处方签才能购买,而非处方药无须凭借医师处方签购买;非处方药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做广告,世界公认的简称为OTC。(9~12)
9.B 10.C 11.D 12.A
注解:美国药典的英文名称为Pharmacopoeia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USP;日本药局方的英文名称为The Pharmacopoeia of Japan,缩写为JP;国际药典的英文名称为Pharmacopoeia Internationalis,缩写为Ph.Int;英国药典的英文名称为British Pharmacopoeia,缩写为BP。
[X型题] 1.ABDE
注解: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调配理论属于中药调剂学研究范畴,而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则是生物药剂学研究范畴。
2.ABC
注解: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现代药剂学主要有这样几个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临床药学等。
3.ABDE
注解: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及临床药学等。
4.ADE
注解:我国自1985年7月1日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附则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该定义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专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而不是植物和动物的疾病,因此不包括农药和兽药;第二层剂指作用是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这就与保健品和化妆品分开了。
5.BC 6.AB
注解:中成药既包含非处方药又有处方药;中成药也要进行稳定性的研究,预测有效期;中成药作为成药制剂是不可随意加减处方的。
7.BE
注解:目前国家对药品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非处方药又简称为OTC,由于处方药在使用上需要更强的专业知识,因此不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只能是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划分只是一种管理上的界定,而非药品本质的属性;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必须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安全与有效性都必须保障。
8.ABDE 9.ACD 10.AD
注解:胰岛素在胃肠道中被破坏,不宜选择口服,通常采用注射给药或研究其经皮给药制剂;硝酸甘油口服肝脏首过作用显著,宜舌下含服或经皮给药;阿司匹林、红霉素口服对胃有刺激性,但是包肠溶衣可以解决,可以口服;人丹是糊丸即丸剂的一种可口服。
11.AB
注解:《新修本草》是由我国当时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施行的,编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具有药典的性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制剂规范,具有药典的性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均不具有药典性质。12.CDE
注解:涂膜剂与透皮贴膏均属于经皮给药剂型,滴眼剂为眼粘膜给药,滴鼻剂为鼻粘膜给药,舌下片剂为舌下粘膜给药。13.ABDE
注解: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与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为国家级标准;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为适应发展需要,药典每隔几年就要修订一次;药典中收载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制剂;《药典》的作用是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促进药物研究与生产。
14.ABCD 15.ABCDE
注解:药品是直接用于人身的特殊商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药物制剂的研究与生产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必须有所依据。中药药剂工作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外标准(《部颁药品标准》或《局颁药品标准》、《部颁药品卫生标准》)、《药品管理法规》(包括《药品管理法》、《新药审批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6.ABE
注解:GMP的英文全称是Good Menufacturing Practice,译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指药品生产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我国的GMP制度施行于1988年。
17.ABCDE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篇3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一.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 三.理解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四.掌握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即是什么;为什么;学什么;怎么学。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是课程和教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 1.课程
课业及其进程。(1)已有的定义研究 教材P30。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实际上都隐藏着对课程的理解,即课程观,或是“教什么或学什么”的答案,区别在于有的人自觉,有的人不自觉而已。从社会角度来理解课程的,就倾向于服从大众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要求孩子的,就倾向于服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还有既能服从社会要求又能照顾到儿童的兴趣需要的。总之,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隐藏着自己的课程定义。理论家们给课程下的种种定义,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捏造和想象的,而是基于人们对课程各种各样的理解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所以,任何一种对课程的界定都会有一群忠诚的追随者。
可以用语言把自己经过思考的对课程的理解表达出来,就是你自己的课程观。(2)词源分析 从词源上来追溯课程的内涵,有些寻根究底的意思、因为语言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从语言最初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知道人们早期对课程内涵的认识,然后,把“课程”还原为最原始的状态来把握它的本质。
中国:教材p29.根据年龄而设的课程,《礼记,内则》记载: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年有三,学乐、颂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
根据季节而设的课程,《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用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一句。这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宋代朱熹使用“课程”一词的地方较多,如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的涵义,既包含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
西方: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词根“currere”,意思是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一渊源,西方最为常见的“课程”的定义是指学习的进程。
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3)本教材的定义: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安排。2.教学
(1)已有的定义: 教材:P136(2)词源 教材:P136 从词源上看,教学由教和学两个字组成。按照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学,原为敩(xue),觉悟也(见我心),觉悟互训,“寤也(睡醒)”;寐觉而有信曰寤;一曰书见而夜夢也。从词源角度说,教侧重于传授和接受的行为,学偏重于内心的感受和所得。综合来看,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传授仿效而心有所得。
(3)本教材的定义
P137: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关于这个定义的理解: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综合起来说,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这是国内一个比较通用的教学定义。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学问,可见,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但是研究课程与教学中的什么呢?
科学研究是要解决人们的疑难问题的,真正的科学研究也始于问题,那么,课程与教学论中,究竟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哪些问题呢?
大体来说,主要有三大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类问题分别是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问题。
事实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例如,课程与教学的起源、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征、课程与教学的构成要素,等等。
价值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志抉择,例如,课程与教学是为全体儿童的发展服务还是为少数儿童的发展服务?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小学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教学改革应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等等。
技术(策略)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例如,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怎么安排?小学教材怎样编排得生动活泼?怎样指导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怎样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个别辅导?等等。
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都大量存在,共同构成了课程与教学论基本的问题领域。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种种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什么?大体来说,对应的任务是三个方面:搞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搞清事实、在事实情况的基础上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研究客观存在而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的规律,这是任何一门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科学的根本立足点。”所谓客观规律,简单地说就是事物之间稳定的内在的联系和属性。任 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如一年四季的更迭,生物界的优胜劣汰,就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教育科学研究表明,课程和教学工作同样有其规律性。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内容源自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制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积极性的影响,等等,都是被人类千百年来的实践所正式的的课程与教学规律。应该说,自教育产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中断过对课程与教学规律的探索,最初,主要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感悟,到了现代社会,则主要借助于专门学科来探讨。依托专门学科的研究探讨,人们对课程与教学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层次,即科学认识的层次。也就是说,课程与教学论体现了人类系统认识课程与教学规律的追求,它承担着帮助人们超越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全面、整体、理性和具体地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历史使命。
教育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但是教育又是人为的事业,教育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课程与教学论要确立价值观,才能保证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方向朝着人们向往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课程目标上,是让学生多学实用知识还是重点发展形式能力?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是偏重人文学科还是偏重科学技术?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是坚持统一要求还是关注个体差异?解决诸如此类的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价值纷争,需要运用科学研究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同时更需要一种价值观的指引。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这是课程与教学论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具体说,就是要在多种相互竞争的价值取向中,选定一种价值方向,作为处理各种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价值基础。例如,在教育发展历程中,曾经有英才教育和平民教育两种价值取向。其中,英才教育强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强调学术训练和严格选拔,平民教育则强调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强调实用知识和教育民主。如果课程与教学论坚持英才教育的价值观,那么,整个课程与教学就将体现英才培养的大方向。反之,如果坚持平民教育价值观,那么,整个课程与教学就将体现提高全民基本素养的大方向。可见,能否确立并坚持正确、合理和先进的价值观,这是事关课程与教学方向性的大问题。在这一方面,课程与教学论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梳理和反思各种已有的价值观念,研究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探讨课程与教学的伦理与法律基础,倡导体现时代精神和教育本性的新价值观,这样,就为人们处理价值问题提供了理论平台。
课程与教学论还要探讨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技术问题,即怎么做更好的问题。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来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探讨课程与教学的规律,确立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本身就为优化课程与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除此之外,它还直接探讨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技术问题。尤其是二战 以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改进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增强了功能,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样式,使得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技术得到了有效丰富。当前,课程与教学论更是特别关注课程与教学改革,自觉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优化课程与教学技术为己任,优化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人类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而提炼出来的。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都有优秀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1、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勃兴,出现了众多学派,因而也就较早地产生了各种类型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其中,儒家、墨家和法家,都是当时的显学,儒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孔子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举一反
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等。《礼记 学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对先秦时期儒家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提出了教学相长、藏(zang)息相辅、豫时孙摩、长(zhang)善救失、善喻善教、师严道尊等重要的思想和原则。
先秦儒家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时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自汉武帝以后,我国历代王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成为课程选编的价值标准和教学活动的思想前提,这样,我国汉代至清末两千余年间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就呈现出了儒家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又有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朴学等儒家思想的演进和流变,产生了董仲舒、韩愈、朱熹、颜元、王夫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们均对课程与教学问题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也是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最初的发源地。古希腊教育有雅典文雅教育和斯巴达军事教育两种类型,雅典的文雅教育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是产生古希腊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主要实践源泉。古希腊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三是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古代罗马时期,教育家昆体良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较全面总结了演说家培养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教育领域为基督教所控制,相应地,便产生了基督教的课 程与教学思想。在14世纪到17世纪间,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在教育领域推行人文主义教育,在继承雅典文雅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阐发了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加强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这些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后世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括地说,在古代,我国和西方都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与教学思想,这些思想,是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重要历史财富。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诞生标志: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教学论学科的建立,是众多教育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学论就是沿着这些精灵的灵魂不断向前发展和壮大。如: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性善论、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倡导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乌申斯基对人的心理规律的关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在学科形成阶段,教学论研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教材p9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当学科大发展之后,就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观点的碰撞和分化,产生不同的流派。
1.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1)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争(教材P10)赫尔巴特与杜威的论证。
(2)凯洛夫教学论的兴起与发展(教材p10)
(3)20世纪50、60年代教学论多元化大发展时期(P11)
这一时期各种教学论流派纷纷涌现,赫尔巴特教学论、杜威教学论、凯洛夫教学论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流派共存共生的新格局。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对这些流派加以归类,则可以大体划分出两大阵营:即“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程序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等有较明显的“科学主义” 教学论色彩;非指导性教学论、暗示教学理论、合作教育教学理论等有较明显的“人本主义”教学论色彩。
科学主义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上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上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刚好反过来,它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上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
这两大教学论阵营,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2.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课程作为教学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来研究,主要是教学的内容及其安排,随着社会经验的丰富、学科自身的发展、对人自身认识的加深,对学习内容的选择,逐渐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20世纪初期,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课程论应用而生。
诞生标志:1918年出版《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泰勒在总结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的著名的“八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巴西学者弗莱雷)、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美国杜威)。教材p12.课程论成为独立学科,这大大促进了各种课程问题研究的深入。近百年来,课程论在课程一般原理和课程编制具体技术两个方面,均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对课程改革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 19世纪单一的教学论学科
20世纪前期分化成课程论与教学论两个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分别发展成了课程论与教学论学科群。
概括地说,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学术发展历程。从最初零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到出现独立的教学论学科,是一次重要的转折;从单一的教学论学科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的涌现,出现多种流派共生共存的局面,这是又一次重要的转折。作为一个学习者,了解学科发展的大线索,你就能在头脑中把握学科发展的概貌。但是,概貌总是粗线条和不够具体精确的,因此,要能以概貌为线索,进一步去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各种流派、各种著作。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 继承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 借鉴西方教育教学思想; 独立探索;
古代:我国古代社会有着丰富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如因材施教、启发教学、举一反
三、温故知新、学习结合、文道统一等。
但是,学科形态的课程与教学论,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它最初萌芽和形成于欧美国家,然后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20世纪初期:移植为主
20世纪借鉴国外教学理论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主要从日本引进德国赫尔巴特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第二阶段是五四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以学习和实验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与教学论为主;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凯洛夫教学论;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广泛介绍、学习发达国家主要是苏美等国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在前三个阶段,以借鉴、学习某个课程与教学理论为主,带有全盘照搬的味道。改革开放以来,不再局限于学习一人一派的理论,而是注重在多种体系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合理借鉴。
20世纪我国学者独立探索的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20、30年代,学习美国杜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二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提出和深化了一些教学思想,如双基原则、启发教学、因材施教等;三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发展,这一时期,我国课程论从教学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教学论自身得到了长足进步,教学论学科日益壮大;出版了大批专著,对教学本质、师生关系、发展性教学等重大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确立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如个性全面发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教学模式多样综合等。这些成就表明,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从简单移植的旧时代正日益走向独立发展的新时期。
总结起来,百余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在继承古代课程与教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学习和引进西方理论以及结合本国实际进行独立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这一段历史,虽然存在不少曲折,出现过许多失误,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是值得肯定的历史。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学习化社会,等等。在国内,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改革实践不仅直接提出了强大的理论需求,而且为理论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可以预见,在新的形势 下,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国外: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包含模式、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国内: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独立、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六、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有一些核心的概念、原理、价值观和方法,他们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学习这门学科,首先是要整体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原理、价值观和方法,并把它们有效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课程与教学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课程是基于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的文化选择、重组和安排,教学是学生传承文化并获得发展的教育途径,这是各自的要义所在。要内抓要义、外抓联系。
在课程论中,社会、文化、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核心的原理问题。传承文化精华、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课程论最基本的价值主张。在教学论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价值主张。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要注意把握这些核心原理和价值观念,并努力用这些原理和价值观念来统帅其他内容的学习,这样,各种具体知识就有了灵魂和生根之地。
学好课程与教学论,还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一般专业技能。就课程而言,课程目标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试验和评价,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行动要求。就教学而言,备课、上课、教学评价等,都是技术要求很明确的工作。
在方法层面上,是课程与教学优化(质优高效)的理念。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不断反思
学习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四)注意扩展学习
多读课程与教学论的名著;丰富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知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状况;多看专业杂志,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多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专业书籍;学习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终身努力。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本学期必读书目: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 篇4
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独特的、专业化的人际帮助活动。人类从来到这个世界起就开始面临着两个终生的课题——适应社会、谋取发展。
可是社会变迁使得现代人面临着空前的适应挑战,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精细,这种分工只要求生产者具有某项非常单一的能力,并在该项能力上有卓越的发展,而他们的思想、感情、创造力等变成了多余的累赘。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古代秦始皇为了巩固千秋帝业,吗?
相对有限,出一个个竞争“瓶颈”这种状态中的人们常常会有强烈的焦虑之感,也许用数十生活条件似乎永远向个价值迷糊的时代,我们的身心备受折磨。
其二是帮助别人。希望当下各国政府都能从人民的使人民身心健康得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 篇5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答:四个重大障碍分别是:个体过于微小、群体外貌不显、中间杂居混生、形态与其作用后果之间很难被人认识。
克服四个障碍的方法:显微镜的发明、灭菌技术的运用、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的建立等。
3、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答:(1)史前期——朦胧阶段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2)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3)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科赫
(4)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代表人物:E·Buchner(5)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控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答:(1)在微生物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上,通过食品罐藏防腐,酿造技术的改造,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以及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发明,使得古老的酿造技术迅速发展成工业发酵新技术;
(2)微生物在当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例如,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生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以菌做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3)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代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是污水处理中的关键角色;是生态农业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首要推动者;以及是环境污染和监测的重要指示生物;等等。
(4)微生物与在食品上的应用,调味品,发酵食品,酸乳,蔬菜加工。(5)微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抗菌素,维生素。(6)微生物在能源生产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何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
答:1)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2)利用酵母菌细胞制剂进行酒精发酵研究,不但阐明了生物体内糖的复杂转化过程,且为近代生物化学领域的酶学奠定了基础;
3)比德尔(Beadle)用脉胞菌进行突变试验,阐明了基因和酶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开创了生化遗传学新学科;
4)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用微生物证实的;
5)遗传密码的被揭露、中心法则的确定、基因对酶的调节控制在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都与微生物学有密切关系;
6)遗传工程的主角:①作为遗传工程中表达DNA所携带的遗传性状的载体,今天依然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为主,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几乎都是微生物;②在基因工程的操作中用于切割DNA取得所需基因的“手术刀”的限制性内切酶都来自微生物; ③基因的载体是病毒、噬菌体、质粒; ④动植物细胞培养和发酵技术;
7)微生物技术向微生物科学的整个领域扩散。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7、试讨论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是微生物最基本的性质。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②吸收多,转化快这个特性为微生物的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实践中更好的发挥其超小型“活的化工厂”的作用。
③微生物的生长旺,繁殖快的特性对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带来极大的优越性,它使科学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空间减少、经费降低、效率提高。当然,若是些危害人畜和农作物的病原微生物或会使物品霉腐变质的有害微生物,他们的这一特性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损失或祸害。
④微生物的适应强,易变异性质表明微生物的有益变异可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害变异则是则是人类各项事业中的大敌。
⑤微生物的分布广,种类多性质表明微生物永远是生物圈上下限的开拓者和各项生存纪录的保持者。这一特点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8、试述微生物的多样性。
答:(1)物种多样性(2)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3)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4)遗传基因的多样性(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9、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一章 绪论】推荐阅读: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08-18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章07-31
心理学选择题汇总11-11
组织发展岗位职责(汇总)06-06
心理学发展09-18
心理学小知识07-04
心理发展水平05-25
心理素质发展06-10
心理发展档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