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

2025-01-16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通用8篇)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 篇1

第04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二)恒动观念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讲了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特点——恒动观念。什么叫做恒动观念?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把中医学这种观点称之为中医学的恒动观念。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运动的观点或者叫动态的观点来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就叫做恒动观点。那么中医学的这种恒动观点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⑴它强调物质世界的运动性。中医学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用这种观点、思想、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它集中体现了:

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气是世界的本源,气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阳气,再进一步,阴变阳和,化生五行,它们统一于物质,都是物质的概念。那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承认生命也是在运动,生命是物质的,也是在运动,它们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样一种运动形式。气是在运动,运动的原因是由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阴变阳和的结果而化生五行,五行也是在运动,它们都是在运动。人用这个思想来构建中医的理论体系,形成中医学的一个动态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医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体现为:⑴承认物质世界的运动性。⑵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气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本源,气是物质的,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句话叫气化流行这样的一个观点,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运动的观点。为什么气能运动呢?根本原因不是在外部,而是在内部,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形成了阴和阳的矛盾运动。中医的术语叫做阴阳相错。那么阴阳相错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在运动,表现的形式(为)动和静。中医学从这个形式上来看说动静相召,又出现了一个术语,表现形式(为)动的和静的,动和静的统一。动静相召,形成了形和气,有形(和)无形的运动。形,气之有形,气聚则有形,无形则散,气散则无形,重归于气。这里面讲气的有形、无形的统一、聚和散的统一。有形和无形、聚和散的统一、这个过程是气化运动的过程。这个气化运动具体表现的形态,升降出入。上面讲这些内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这个哲学思想被中医学移植过来,形成了中医学的医学科学哲学,成为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运动的结果,这世界是物质的,这生命是物质的,最后落脚点就是用气、阴阳、动静、形气、气化、升降出入这些基本的原理阐述了生命的运动,由此得出来生命是物质的。是什么物质呢?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具体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男女媾精,胎孕乃成。是具体的精气,男女的精气,阴阳交合以后才能形成生命。从宏观(上),中医强调生命本源于气,从微观上,生命到底怎么形成的?是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从世界的物质形式到论述了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中医基础理论讲气化,(认为)生命的运动形式就是不断的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有机整体,这就是生命运动。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生命过程,看待健康问题,看待疾病问题。用这样一个观点来保护人们的健康,使人们能够延年益寿。这个基本观点就是中医学恒动观念,基本特点中恒动观念的一个具体体现,这一观点也同样是和西方欧洲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相比较而言的。西医学,近代生物医学,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来看待。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分析、还原、机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当)考察生命的时候,考察细胞、分子、器官、组织的时候,一旦把它分解开,考察的过程无论是生理和生化,(都把它)当作静止状态,用静止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变化,看待生命运动的过程。而中医学却恰好和它相反,用动的观点来看。恒动观念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这里面重在强调它与近代医学的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待生命过程区别开来的。我们现代同志们(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来搞科研,来研究中医,你用蛋白质也好,基因也好,从整体也好,从局部也好,从人也好,动物也好,来考察中医一个术语,你取得这些指标以后,你是用静止的观点来说明它的问题,你还是用动态的(观点)来说明它的问题呢?那就是两种不同的医学观碰到一起去了。如果你把它当作静止(的)状态,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回归到分析、还原医学,(即)近代医学。如果通过这些数据你把它看作不断的运动过程,从运动过程来考察它,来揭示它和中医某一个术语、某一个原理之间的相关性,那就体现了中医学的观点。同样是用一个现代科学的手段去研究某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就看你这个人用什么样的思想、什么医学观点,解释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观点有什么意义呢?画了底下这个示意图,这体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怎么看?第一、我们强调这个生命,人是天人合一的,生命是在不断运动的,生、长、壮、老、已,它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就生命而言,是不断的气化运动的过程。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讲叫做生命在运动,也就生命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个动态,有时向的一个概念。那么健康呢,气、阴阴、五行运动的结果,处于和合状态,用现代的语言表述或者叫做动态的平衡,意味着健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在运动过程中,在病因作用下,一旦这种阴阳和合、动态平衡被打破,就出现了用阴阳说叫阴阳失调;用五行说叫五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出现了亢害承制;用气来说,气和则为正,是健康的,失和则为病,气失和,表现为平衡失调,意味着疾病。那么平衡失调是气、阴阳、五行运动的结果。治疗过程中调节它的平衡,也是在运动状态当中来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得平衡,这就是中医学恒动观念的基本意义。一言以蔽之,用动态变化的观点去考察生命过程,去考察健康问题,去考察疾病问题,去回答医学社会问题,这就是中医学的恒动观念。区别于西医学用自己的静止的观点看待生命、看待健康和疾病。现在大家搞新药,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开一个方子,药物配伍定下来,那么这个剂量基本定下来,这是构效关系,考虑构效关系,还没考虑量效关系。定下来这个方子,这药治肝炎效果好,那么一旦经过临床前(试验),做完以后,确实得出结论,确实效果不错,那么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那我就用这一个方子,药味没变,结构没变,量不管老少,东南西北中,都这一个剂量,形成一个药去治疗中医某一个病。另外一种观点,不仅考虑它的构效关系,我还要考虑每一个药的剂量的变化,(即)量效关系,包括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都考虑,再考虑东西南北中,男女老幼,社会文化的差异,找出它们这些要素和我这个构——结构和剂量产生效应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我这个方子它适应在什么条件下治这个病,除此不可以。两种思维方式,两种处理方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医学观。前者搞的是中药,想办法治的不是中医的证,实际上是西方静止医学观,不是中医。而后者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恒动观点,体现了中医学思想。如果用后者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才叫做遵循中医自身的规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我想讲这个东西,学习这个,讲述这个,这个思想。理论的意义在于:第一解释意义。用恒动观念这些内容回答生命是什么和为什么,疾病是什么,为什么。这是解释的意义,说明(的)意义。第二、实践意义,用这样一种理论,这种观点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辩证观念 第三个观点,叫辩证观念。过去的教科书,一个是整体观念,一个是辨证论治,就结束了。那么我们现代把它分别开来,分头的进一步详细地讲一下,辨证论治这一个原理集中地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第一讲讲什么叫做辩证观念?辩证观念就(是)指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种思想,叫做中医学的辩证观念。那么辩证观念的具体内容:

一、就是用矛盾、整体、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过程。怎样看待呢?生命是阴阳运动的结果,就是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结果,(是)运动的观点。

二、矛盾的观点。阴阳的矛盾统一、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

三、整体(的)观点看待生命。生命是在天地人三才一体,就是人、自然、思维、环境,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完成的过程。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生命(平衡)过程被打破,由健康转化为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同样是用矛盾的观点,用运动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看待疾病问题。比如,一、中医的思维强调疾病是邪正交争的结果,邪和正是一对矛盾,用阴阳学说来解释,阴阳矛盾对立统一失调,形成了疾病,阴阳失调。五行亢害承制,五行当中亦有阴阳,亢害承制的结果发生疾病。而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发生疾病,同时会影响其他系统(而引起)疾病。用联系的观点,也就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疾病和健康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现在治疗上也是如此。这就体现了中医学看待生命问题、健康问题和疾病问题(都)集中体现了一种辩证思想。一言以蔽之,记住用矛盾的、整体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医学的问题,这种观点就是辩证的观点。中医学集中体现了这种观点。我们通过这个示意图看,人居气交之中,受天地阴阳、五行、气化运动的制约,处于这三者之中,第一、体现了矛盾的、运动的。第二是整体的。人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最可宝贵的一个要素,人不可离开天地,表现为整体联系的观点。第三、运动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生命的运动,是和天地自然运动的规律相一致的,他是不断运动的。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表现为世界和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那么具体的运动用“气化流行”(来表述),把流行去掉,剩下气化这个概念了,体现(了)不断的运动变化。哲学术语“气化流行”,放到医学里面来我们叫气化。用气化两个字来代表人体内外生命运动的过程,那么具体的表现为,自然界表现为生长化收藏这样一个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这些就是集中体现出中医学辩证观点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基本观点。总之,记住中医学是在矛盾、运动、整体、联系的观念下去考察、去回答、去处理医学的所有问题,把这个观念,也就(是)这个思想,叫做中医学的辩证观念。辩证观念意义在于中医学确立了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从中医学认识问题来说,它的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这种辩证思维贯穿着生命、健康和疾病整个过程(及)治疗过程,这是第三个特点,我们讲辩证观念。我们第一个讲整体,第二个讲运动,第三讲辩证,讲辩证观念实际上(是)对整体、运动观念的高度综合。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定义说(它是)中医学所赖以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论。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由它所决定,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叫辩证观念。

(四)辨证论治 最后一个讲辨证论治。在咱们中基教学当中是一个最难的课题。作为本科生来说,交代一些基本概念就可以了。等到高年级以后,我们再进一步地详细地展开对它进行讲述。对“证”这一个概念,从5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包括如何定义证,这也是我们21世纪中医药现代化当中一个重大的科学命题,包括对理论的阐述,整理研究,包括用现代手段对它进行研究和规范。第一个讲一讲辨证论治的概念,现在的定义就是经过学术界共同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局长主编的《中医名词术语·常用术语》里面,就是比较规范的,应该是现在最新的定义了。辨证论治的概念是辨证、论治的全称,它是两个术语构成,辨证和论治两个术语构成。这个符合术语定义的原则。它有什么意义?这个概念讲,它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辩证观的具体体现,要想了解辨证论治的基本内涵,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一、症状、证候、疾病的概念。在中医学里面明确的指出,症者,病之发现也,症状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异常生命现象。我们今天所说症状,包括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症状是主观感受到的,而体征是客观检查到的,我们看舌、看脉,望诊和切诊,通常意义讲的狭义症状,它的含义就是指症状和体征,主观的感觉异常和客观检查到的异常的生命现象,通称为症状,这是一。

二、广义的症状包括狭义症状,另外包括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异常,行为异常。这是现代中医理论对症状的定义。也是目前中医名词术语规范以后,大家对症状的定义。第二、什么叫证候?中医学的证候,从历史到今天是一个多义词,也是多义的术语,它有不同的含义。

一、症状就是证候;

二、症状就是疾病;

三、证候就是病机;

四、证候是诊断学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对证候的定义,大概有这么多不同的义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定义,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义项。我们这本21世纪教材对证候的定义是根据国家卫生部证候规范化学术会议的定义,参照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行业标准——中医临床术语,根据这两个,把证候作如下定义: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第一句话,证候是综合表现,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体征。第二句话,它说明的是这个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特征的症状和体征,还有综合表现,具体体现在症状和体征,它要回答的问题:

一、这些症状体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它能够反映疾病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反应疾病过程的阶段性的本质和特征,这样的症状和体征是证候的体现。

三、它回答了什么问题,它的内涵包括什么呢?揭示了病因、病机、病位和机体抗病反应能力等等,(即)病因、病位、病机、病性,机体的抗病能力,能回答这么多内容,最后的作用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方向,这个就是根据证候规范学术会议和行标中医临床诊断术语,本教材把证候取第四个义项,当作诊断学的术语,作为诊断学义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按照上述的表述、定义它,那么作为一个诊断学概念,已经限定,它的内涵具有什么属性呢?所谓属性是反应证候概念特有属性,它和别人不同的。

一、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那就是有邪气。第二、机体内外环境关系紊乱。第三、全面揭示疾病过程中,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这是上述对证候定义它的内涵。这abc三者的综合构成了上述作为诊断学概念的证候的内涵。那么它的外延呢?外延,从逻辑学来说它反映的是概念中事物数量的范围,那么这个范围是什么数量范围呢?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的综合表现,咱们中医古书把它叫外候。第三个概念讲疾病。传统来讲,定义疾病,就是疾病与健康相对。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亚健康的这种认识不断加深,咱们中医界也开始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亚健康是西医的概念,不是中医的概念。那么现在的亚健康既不是健康的,也不属于疾病状态,所以现在提出疾病的概念,应该是亚健康和健康对照。那么什么叫做疾病呢?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为邪正交争而导致机体内部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疾病是异常生命过程,具体表现为:

一、在一定病因作用下。

二、邪正交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内外环境关系失调。那么内外环境关系失调,具体影响了机体哪些生理(产生哪些)病理变化呢?(它)使机体的阴阳气血紊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或者是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那么生命机能发生哪些改变呢?表现为适应环境能力下降。具有这样几个要素的异常生命过程,就定义为疾病。在这里再补充一下,当前对于亚健康的认识,从西方现代医学来说,亚健康有不下十几个术语,有灰色状态,有第三状态,有亚健康,有亚健康状态,那么现代的定义,既不是疾病,又不是健康。中医怎么看这个亚健康状态?中医是用证这个概念来表达人体的疾病状态,那是中医病机学的特色概念。那么这个疾病状态一定是机体的阴阳失和,气血紊乱,表现出证。那么健康状态呢?就是阴阳气血合和了。亚健康状态,一、不是阴阳气血和合,不是阴平阳秘,阴阳相错。

二、它可以是阴阳失调,主要是阴平阳秘失调,失去平衡,它就是阴阳失调,但是它的量的变化,变化的程度达不到证候这样一个病理程度,在这种状态下就叫做亚健康。这在我们搞中医理论的人,从中医到中医的理论本身要对亚健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也是一个探索。也是我的看法。假如说我们现在要治疗亚健康,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来治疗亚健康,诊断的标准,治疗的方药和治疗疾病状态下那个证候一模一样的话,等于你自身否认了亚健康的存在。亚健康是中医学一大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亚健康人群大概已经超过百分之四十,最多的超过到百分之七十了。中医干预亚健康,也是十五期间一个重大的命题,科研课题,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这样的课题,再进行研究。至少最基本的亚健康的定义是什么?亚健康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刚刚开始研究。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一讲症状、证候、疾病的关系。用这么个示意图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先说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我们理解症、证、病这样的关系,从中医这个角度,中医叫审察内外,四诊合参,考察异常的生命现象,由外至内来看这个机体是否具有疾病,也就是说我们中医确定疾病的根据是通过四诊合参,由内至外,由外至内,特别是由外至内。通过这些异常的生命现象,把它综合起来判定是否他有病。那么综合的异常生命现象用诊断学术语来说,就是症状,我们把这些舌脉都统统归纳到主观客观所涉及到,这是症状。那么由此分析得出来,构成疾病这个概念最基本的要素应该是什么呢?症状。这是第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它们俩没有区别。第二个观点,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认为疾病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机体阴阳、气血、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阶段,它以证候这个概念表现出来。这第二点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根本区别,西医学没有证候的概念,而中医学有证候的概念。那么证候是怎么样反映出(来)?证候既然是在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它反映阶段性的概念,疾病的概念。那么每个阶段,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第二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证候也是由症状和体征构成的,也就(是)说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但是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不是疾病过程的全程,这是讲它们的关系。这是第二个观点。第三个观点,症状,异常生命过程的现象,是构成证候和疾病的最基本的要素。这一个观点就决定了我们在临床实施诊断治疗中一定严密的观察患者各种各样的异常的生命信息,只有(在)全面的系统的了解病人的生命信息的条件下,你才能够全面的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证候判断和疾病的判断来。最后一点,这个示(意)图,讲的就是证候和疾病有什么关系。两者相同的组成要素都是症状。不同的(是)证候,它由特定的一组症状构成以后,它一定具有时向性和阶段性,而疾病是反映整个邪正交争过程、演变规律过程,全程的规律,普遍的规律,证候只表现为局部的规律,还有阶段性的表现规律,揭示阶段性的本质。那么中医学来看症状、证候和疾病,从疾病而言,疾病整个过程可以由若干个证候所组成,大家注意,这是用动态的观点来考察一个疾病的全过程当中,它可以出现若干个证候,不是几个证型。它是按照中医的理论考察这个疾病累及哪脏、哪腑、哪经、哪络,它们在病因的作用下,通过邪正交争是怎样运动变化的。在运动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用中医证候学的概念,考察它们会出现什么样的证候。不是某一个证型。那么每一个证候,它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由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又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所构成,每个证候都是如此。那么这就是疾病证候和症状的关系。症状,我们从最基层、最基础构成要素看,症状,一是生命异常现象的一种表现,它也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不能说症状不反映疾病的本质。但是它仅仅反映了某一点,某一个局部的本质,就是信息是局部的,是点,也可以称为线,但是绝不是整体。而证候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它虽然有症状构成的要素,但是它不是简单的症状的相加,构成证候的一组症状,它们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反映了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这些要素缺一不可,这就是证候和症状之间的区别,联系。而疾病和证候它们之间相同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都是症状,但是疾病反映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的全部运动变化过程中,症状变化演变的规律,它回答了疾病的本质,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疾病的本质。而在疾病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若干个证候,每一个证候只能反映疾病的阶段性的本质,它不能反映疾病全部过程的本质,系统全面的本质,这就是疾病和证候的区别。这是我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仅仅介绍的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数十年,证候规范化的诊断学研究。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其中这里面有我自己的看法,这教材就是持这种观点,供大家来研究,这仅仅是通行的解释,通行(的)认识。那么对证候的概念,症状的概念,疾病的概念,还有好多定义,大家感兴趣,将来可以提供大家一些文献,在这里面提供了一个中医现代研究一部分内容,还提供了历代文献摘录的内容。将来通过这些资料去了解这个,大家可以去看。一直是中医学研究一个瓶颈,一个重大的科研命题,也是争论最大的。把这些信息用于教学对本科生来说,我们提供他一些信息。

二、对我们这些同志来说,还要掌握哪些信息?大家有个全面的理解,回头来理解症状、证候与疾病的关系。但是讲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学看病核心是审察内外,四诊合参,全面掌握,而且要辨证论治。现在临床医生就缺乏这个基本功。如何用中医的方法全面收集信息,用中医的思维,用中医的理论比较正确的确定下证候、疾病的诊断,施以治疗。下一个问题,我们讲一讲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这个简单啊,用这个示意图。辨证,我们要通过四诊合参,经过分析归纳得出个结论,揭示出病因、病位、病性、病机、机体的抗病能力,最后得出个结论,为论治提供依据和前提。我们辨证说脾气虚,指的是病机,病是脾气虚证。它告诉我们病位在脾,邪正交争、虚实的变化是气虚。那么治疗,决定治疗方向,那怎么办?就是健脾益气,使用健脾益气的方药,为治疗提供前提和依据。那么治疗大家注意,我们中医的治疗不是简单开一个方子,扎一个针,做一下按摩,施术,叫论治。论治,它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的道理来组合方子。这样一个无论是药物的方,还是针灸的方,按摩的方,它体现了中医的理论,它(的)思维过程又经过运用理论来分析综合最后得出结论。那么一旦得出结论,进行处方遣药。方剂构成以后,从方剂里头的几味药回过头来又来体现辨证的结果。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讲治疗,不是简单的技术,它本身包括了深刻的理论内涵,所以学习老中医的经验,学习中医主张读方书,学习中医应该要读方,通过它这几味药,这个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这一变化加减与化裁,体现一种理论,体现一种学术思想,本身这张方既是论又是治。关于它的结果,是辨证的结果,它体现的既是论又是治,不是简单的几个药相加。这是论治,什么叫论治?论治它有什么作用呢?它反馈回来用它来检验辨证正确与否。咱们中医用动态的办法、动态的观点去看待疾病过程。那么第一次来诊的时候,我们辨证得出的结论开方出去,吃三天,抓几剂药,开三天开几天,或者回来反馈的信息告诉医生我吃了你的药以后,哪些症状减轻,哪些症状没有变化,哪些症状加剧,一般的规律认识是只要病人没有异常改变,没有变化就是有效,只是你效果显著不显著而已。如果我吃了你的药,病情哪一点加重,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常改变,意味着辨证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一定接受这个信息来重新认识辨证的结果,来对这个复方重新进行化裁,这个过程就是检验自己第一次辨证结论的过程,那么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中医用辩证、运动、矛盾、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疾病,去治疗疾病。我们现在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咱们中医辨证论治就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结果如何,就看这个方开出有效没效,效果如何。

下面简单地归纳一下辨证论治的运用过程。这张示意图体现的就是我们这个看病的思维过程。我们辨证的过程四诊合参,我们主要是看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表现为症状和体征,这些是具体的生命异常现象,我们通过四诊合参收集来以后,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抽象,我们的思维要抽象了。我们过第一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属阴属阳,症状(和)体征。然后看阴证和阳证,阴证、阳证看完了以后就看疾病的性质是属寒还是属热,然后再判断邪正交争的结果就是正气和邪气的对比,就是导致邪正是虚还是实啊,这是第一关要过的。就从宏观上过的,那么仅仅得出来阴阳、寒热、虚实,能不能具体操作呢?还不可以,还要进一步下一个概念,还要进一步来分析,那么看看具体的定位,是气血津液的紊乱,(还是)津液失调。它是人体整体的生命物质的变化,气候的异常变化,它通过脏腑经络等等各个系统体现出来,最后还得落实到用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这种辨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具体的临床表现,用它来进一步来抽象得出结论。它体现了中医的思维在临床思维当中高屋建瓴,先从最抽象的,一般的抽象,然后,再一次抽象,再一次抽象,由抽象到具体,最后到具体,得出结论,那就是心气虚,或者是太阳病,或者是卫分病,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才能指导治疗。论治的过程,上面讲是辨证的过程,辨证的思维过程。那么论治的思维过程,第一、我们要确定一下证候。确定证候以后,我们就知道如何来治病求本?怎样扶正祛邪确定标本缓急,三因制宜?证候的概念回答这么多内涵,那么具体确定治疗原则,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这是大的原则。仅有这个还不够,必须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而这个治疗方法,又是从整体入手,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任何一个处方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至于说采取的哪些措施和手段,中医学有药物的,也有非药物的。那么这个过程就是论治的过程。介绍这个辨证论治的应用,辨证的过程和论治的过程,旨在强调给学生来加深认识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它浓缩地反映了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浓缩地反映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它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通过辨证论治的过程集中的体现出来,这也是学习中医最难学的一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功。学习中医理论条条,什么叫辨证?什么叫(论)治?它们什么样的关系?很容易背下来。通过这些字面,这些判断,这些术语,反映出来一个思想是最难掌握的。所以咱们从古到今学习中医强调熟读精思,贵在心悟。心领神会,要靠自己的悟性去体会,才能够掌握。

我们今天从上午到下午,把导论全部讲完了。导论所要回答的问题,要讲述的问题,重点问题:

一、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从中医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从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入手,来阐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那就是说哲学基础、自然科学条件、社会科学条件,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那么医学模式就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叫做整体的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用矛盾、整体、运动的观点来考察生命过程,来考察健康和疾病的运动过程,来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关系,来处理和预防疾病,最终的终极目标是保证人类的健康,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导论里面所讲述的主要问题。导论回答的一些问题,就是从比较理性的层次、较高的层次来阐述中医学的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它(是)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也是学习中医必须过的一关,必须掌握的。那么怎样来理解和遵循中医自身的体系和规律?只有按照我们上述所说的尊重中医学的科学思维,尊重中医学的科学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认识、来分析、来处理生命、运动、健康(和)疾病问题,才叫做遵循中医学的自身的规律和体系。否则就不叫遵循中医学的自身的规律和体系了。好,今天的课程到这,下课。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 篇2

产权理论中产权界定的研究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 现实生活中初始产权界定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产值的关键因素, 其本身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渐进性。巴泽尔认为产权完全被界定的成本过高, 一般体现的都是气相对性特质。

虽然巴泽尔的基本判断有悖于传统的产权理论常识, 但是产权初始界定是产权交换的基础内容, 是保证人们可以用不属于个人东西交换的基本。产权制度会在产权界定的各阶段存在, 初始界定产权因费用较高导致其本身界定不够完善明细, 要通过后续的运作过程进行交易得以实现。

二、产权界定的基本内容

第一, 产权界定的力量。产权界定表面上是政府和法律的事, 但巴泽尔却认为虽然法院和法律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私人间订立的合同才是起到实际作用的关键。法院一般以法律作为依据保证并支持私人合约, 对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纠纷诉讼进行裁决, 订约人可以将自身的想法融入到新合同中。所以说, 个人或者所有者所受的激励才是决定产权是否存在的根本

第二, 产权界定的方式。大多数人认为产权界定的主要方式是政府和法律的力量, 但巴泽尔确认为有多种方式能够实施产权界定。巴泽尔在汽油价格控制时期对汽油产权界定的理解方式较为深刻, 他不同意汽油最高价格控制的影响是短暂的这一说法, 汽油价格被管制的时间, 加油站低价出售汽油, 名以上收益下降, 其部分汽油价值进入到公共领域, 但是相应的汽油质量和服务质量就会相对下降。所以说, 产权界定的方式除了政府法律的强制安排之外, 也受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第三, 产权界定的难点。产权界定的难点在于界定过程中的成本话费, 巴泽尔认为转让、获得和保护产权的相关成本是其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对产权界定的程度有限制作用, 成本和产权界定清晰度成反比关系。信息成本对交易成本有重要影响, 交易成本决定了高资本的资产不能被完整界定的特性。

第四, 产权界定的原则。能够影响收入流的人对其个人行动负起责任, 就可以确保所有权的可靠性。资产所有者因为商品的不同属性很有可能和他人共同所有同一资产的不同属性, 巴泽尔以此提出“所有权最优配置的总原则, 认为资产平均收入受影响大的角色应该获得更大的剩余份额。

三、促进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巴泽尔研究产权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性质, 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众多产权研究学者都对企业性质的交易费用解释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巴泽尔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研究企业组织性质内容, 更加完善企业理论。巴泽尔提出企业因为共同财产和延留义务而必要存在, 想要控制共同财产需要组织的积极配合, 这也是企业存在的原因。

对于企业性质的理解, 巴泽尔的看法和张五常基本相同, 后者最先开始是从内部要素市场或者合同组合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描述, 其主要研究企业家代理人考核代替市场交易中考核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前者是从兑现延留义务的方面研究产权交易, 分析企业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的益处, 对后者的观点给与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巴泽尔不断研究产权制度, 逐渐确定合同对界定和交换产权的重要作用, 并且提倡将产权研究向合同方面发展, 提出合同研究是产权研究的关键要点。另外巴泽尔所确定的交易费用定义也对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除了基本的概括性之外, 还保持了其独有的范围性, 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四、产权分析的方法特性

巴泽尔产权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 首先就是重视产权经济关系分析, 一般财产经济分析一般都重视分析产权形成的经济动因, 巴泽尔却发现产权界定除了需要政府和法律的支持之外, 更需要交易者及利益相关者通过合同进行操作。产权不只是法律运作的结果, 更多的是利益相关人的相互作用。所以, 巴泽尔提出只要经济运行就会存在私人产权的结论。

其次, 展现辩证逻辑思维方式, 很多著名产权理论研究学者都没能重视产权界定的中间状态, 这种逻辑思维方法能够帮助构建概念和学科体系, 对工作发展有积极意义。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式逻辑就不能满足产权清晰界定的基本需要, 只有通过辩证逻辑思维才能更为细致的研究这项内容。

最后, 高度抽象丰富案例, 众多产权研究学者因为使用逻辑演绎和实例描述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被称为抽象型和实例型, 但是巴泽尔在研究产权的过程中有效地融合了这两种方法, 通过大量的实力列举, 融合较强的抽象能力, 进一步总结出概念和命题, 分析并展现最终的理论结果。

五、结论

巴泽尔产权理论以其新颖的思想观点和深刻的理论认识展现了新环境下产权理论的各种特性, 另外通过对产权界定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最后根据产权分析的方法特性展现其内在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有效应用, 对整个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龙苗.产权理论视角下的消费者行为—从“排队经济时隔10年重回国人生活”所想到的[J].财经政法资讯.2008 (04) [1]龙苗.产权理论视角下的消费者行为—从“排队经济时隔10年重回国人生活”所想到的[J].财经政法资讯.2008 (04)

[2]龚征旗.产权理论视角下排队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时代.2010 (05) [2]龚征旗.产权理论视角下排队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时代.2010 (05)

[3]黄乐.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经济视角 (中旬) .2011 (01) [3]黄乐.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经济视角 (中旬) .2011 (01)

[4]杨绍政.制度、制度效率和制度变迁[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3) [4]杨绍政.制度、制度效率和制度变迁[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3)

[5]钟伟锋, 徐宗玲.现代产权理论的框架—沟通产权经济学与财产法学的尝试[J].太平洋学报.2006 (12) [5]钟伟锋, 徐宗玲.现代产权理论的框架—沟通产权经济学与财产法学的尝试[J].太平洋学报.2006 (12)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篇3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后2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即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动功等等。秦始皇、汉武帝等迷恋长生不老,导致当时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养生方术,风行于世,也对后世的“养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汉、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养生专论、专著,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提倡以药物养生,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被认为是补养之品,如丹沙、朴硝、曾青、滑石、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计120种,既反映了当时养生学家对丹石的推崇,也开后世药饵养生之先河。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中,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也常被用作养生保健。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养生的主要目的,即为“尽享天年”。近几年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得到广泛重视,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未病先防”既是养生的手段,也是养生的重要目的。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天人相应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二)形神合一

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形具”才能“神生”。中医养生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强调精、气、营、卫、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强调养生耍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动静互涵

我国古代养生学派,可以动静来划分,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

(四)正气为本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 篇4

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和升降出入运动。应当指出,在人体津液代谢的调节过程中,肺、脾、肾、膀胱、三焦及肝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以及肾的蒸腾气化,对于津液的清浊升降运动起着主导作用。所谓津液代谢失常,是指全身或某一环节津液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或排泄发生紊乱或障碍,主要表现为津液的亏损不足或津液的输泄障碍及停滞贮留等方面。

津液亏损不足

概念:津液亏损不足,是指人体的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皮毛、孔窍失其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亏损不足病变,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失血、吐泻、多尿,或过用燥热之剂,耗伤阴液所致。

表现:津和液,在性状、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可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可达于皮毛和孔窍,故易于耗伤,也易于补充;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不易迅速补充。

津亏液少病变,临床可见多种见症,如口唇、肌肤、血脉失于津液的充盈濡养,则见咽干唇焦而口渴,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甚则目陷、螺瘪而脉细。津液不足,则汗液、尿液失其化源,故汗少或无汗,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津液的濡润,传导滞涩,故可见大便秘结。津液大量耗伤,以致津血不能荣养筋脉,则可见转筋挛急之症。故《医宗必读·泄泻》说:“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挛急也。”

概念:津液亏损不足,是指人体的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皮毛、孔窍失其濡润滋养,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

形成:津液亏损不足病变,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失血、吐泻、多尿,或过用燥热之剂,耗伤阴液所致。

表现:津和液,在性状、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可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可达于皮毛和孔窍,故易于耗伤,也易于补充;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不易迅速补充。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 篇5

(一)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其

一、常识性的概念。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其

二、哲学范畴。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

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二、它具有运动的属性。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其

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其

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如果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论,说物质和功能统一就是一元论。想到气就是物质的时候,同时思维就必须反映它有功能,所以我们考察问题是从功能来考察这个气的。气这样一个定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整体的科学方式。这里面请同学们记的,一、气是物质。

二、它有运动的属性。

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四、物质和功能统一。把这些内涵记住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所说那个气的真正含义,这是指从哲学层次来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气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用气这个概念,世界的本原,说明世界如何来运动,而且精神现象也用气来解释。那发展到此,由原来的哲学意义又加以引申。如果说上述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功能统一、是气这个概念的本义的话,气不仅指物质现象,而且还指精神现象,进一步来引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表达,都可以用气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气的含义就由本义引申为我们称之为泛义。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气的泛义是指世界上任何现象,不仅仅是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这个人有人气,讲这个人讲的精神现象。有阳刚之气,柔弱之气,它说明的是精神现象。孟子讲,讲仁学,讲浩然之气。由此可见,在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第一概念表述的含义,哲学含义,要求大家记住的是它本义,同时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括在中医学的论著当中,使用气这个概念不仅仅说明物质现象,而且也在说明精神现象,但是它的本义记清楚。

第二、讲一讲气的医学含义。这里面只是讲和哲学的含义相比较而言的。因为关于气的医学含义,我们在气血津液这一章还要做专门的论述。从《内经》开始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它的气系统有哪些呢?中医学的气系统,从《内经》开始就已经构建完成了,可以分为自然之气、生理之气、病邪之气、药物之气等等。在中医学的气系统当中,是以人体生理之气为核心的。人体生理之气称为人体之气。自然之气:天地、五行、四时之气。生理之气:在《内经》有人气、阴阳、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这些概念在《内经》里已经都形成。病邪之气有六淫之气、有恶气、毒气等等。药物之气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等。这一些都属于中医学的气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核心是生理之气。那么中医学里面气的医学含义是指什么说呢?是指人体之气。这个人体之气是运行不息,极细微的精微物质。就人体之气言,它是精微物质,极细微的精微物质。这个物质系统,包括气血精津液。这个气血精津液的物质系统,气是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的。中医学人体之气这个概念是什么呢?是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统一。它与气的概念的哲学含义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是相一致的,是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统一、大家来研究来学习中医学里面气的时候,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坚持这样一个观点。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下面我们讲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过去的教材把气一元论统一放在气血津液里面去学习,我们这本教材单独设立一节,便于把概念搞得更清晰一些。在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里面它有哪些内容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第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样一个基本论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老子说“通天下一气耳”,也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本原于气。中医学这样的观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气论思想。在中医学,大家翻开《内经》看,历代书在论述世界的构成的时候都讲气是世界的本原。论述生命的时候,讲天地是由气构成的。那人呢,中医讲“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生,全赖乎气”。那么就是说生命本原于气,生命是物质的。生命是什么物质呢?本原于气。那么生命怎么形成的呢?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生命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是天地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人的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取决于气的运动变化,“人之所生,全赖乎气”。气一元论的内容里面第一个观点就是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里面请同学们掌握两个最基本的思想,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生命运动也是由气构成和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气一是宇宙的本原;二也是生命的本原。那就是说天地人本原于气,所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从气论学说,气一元论来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这个角度,世界本原于气,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由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生命本原于气,生命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第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那么这个气它有什么性质呢?它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它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它有什么属性呢?它有运动的属性。那么气运动以后,就有表现的形式。

一、我们看气的运动属性,中医学强调气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在中医学的文献里面,比方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讲变,讲化。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用气的运动变化可以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下面这句话,大家不需要背,理解这个意思,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这句话的内涵告诉我们,随着气的运动变化,事物就表现为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生命就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自然界的变化,生长化收藏,事物的变化,发生发展和消亡,生命运动的生长壮老已,本原于气,都是气运动的结果。那么它以什么形式来存在呢?

它叫升降出入。中国古代哲学讲气升降出入,咱们中医学也讲气升降出入。这个术语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不是我们医学自己的独立的科学术语,而是移植过来的。那么运动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有形化,有气化,形化气化两者不断的变化,用另外一个术语表达叫形气转化。肉眼可见称之为形化,气的运动过程肉眼不可见叫做气化。形化气化两者不断的运动,形成形气转化。世界的变化是形化气化——形气转化的结果,生命也是如此,用这样一个观点解释生命,生命有机体就是气不断的进行升降出入,气化的机体。第三讲气运动的根源。气是不断在运动变化的,它表现的形式是升降出入。具体运动过程有形和气与形气转化。这个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用气本身来说叫气有胜复,中医的术语,《内经》讲“气有胜复”。这个气运动起来以后,表现为内部的阴气和阳气的运动,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

二、阴气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用地道的中医术语来表达叫气的阴阳相错,使气不断的发生升降出入,形化、气化,形气转化这个过程。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本身一分为

二、分为阴气阳气,阴气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使气发生了运动变化。气有什么特性呢?气有感应性,相互感应。那么中国哲学里面这个气是无孔不入,具有侵入性,在事物之间可以互相渗透,这样它才能够不断的形化和气化。也就是说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为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气由这个事物可以到另外一个事物,形成另外一个事物,它们在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这个相互影响的结果——万物化生,才形成了世界万物,才构成了生命的运动。第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一、讲中介的含义。什么是中介?中介是表征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

二、什么叫做气的感应性?气的感应性是指气一分为

二、表现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简单(地)说就是阴阳交感。

三、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可入性是因为气非常细微,既无形质又有形质,无处不入,无所不有,贯通一切。渗透性是指气能够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者是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使自己变为阴气、阳气、风气、云气等等,表现出气的多样性,这是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我们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些它的基本观点。其

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个本原是什么呢?是物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天地万物由气所构成,承认生命是物质的,由气所构成。其

二、气具有运动的属性,它运动的形式表现为升降出入,表现为形和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内部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其

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指气具有感应性、可入性和渗透性。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性,有中介的作用,事物之间才能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由这一事物表现为另一事物,派生出另一事物,表现为世界的五彩缤纷,表现出事物的多样性,就是由气所决定的。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一、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其

一、确立了中医学的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那么中医学根据气一元论,它对世界是怎么看的呢?中医学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贯穿了全部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强调天地人统一于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句话就集中体现了中医学对于自然的总的看法,就是中医学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中医学承认自然是物质,人是物质,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因此强调天地和人本原于气。其

二、建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为什么天人合一呢?天地人统一于气。作为人体来说,形体和生理功能本原于气,统一于气。任何一个人的生命运动是人体的形和神统一的结果。有了形,才有功能。那么中医的气一元论强调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由于这个思想才认识到形和神合一、形神统一、生命是形神统一的,这是如何看待生命运动。那么健康为形神合一、疾病的形神不统一、这个思想来源于中医学气的基本概念,气论基本思想——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统一于气,天地人统一于气,根据这个思想决定了看待医学问题的方法。考察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环境是个统一体,人自身是个统一体,统一于什么呢?统一于气。这个观点来源于中医学的气一元论。这个思想反映了具体的医学观,具体的医学模式,就形成了人——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其

三、确立了中医学的生命观。中医学承认生命是物质的。从哲学的层次回答生命问题,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从医学层次,具体科学来说,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摶,形神乃成”,从哲学层次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又从医学具体科学的层次来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

其四、确立了中医学的健康观。用气一元论来解释,用气的运动变化来回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那么气和则为正气,气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处于一个和谐状态称之为气和。《内经》讲“和则为正气”,中国古代哲学气论学说也讲了这句话,讲和则为正气,失和者为邪气。把它引入到中医学来,《内经》说“气和则为正气”。什么意思呢?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这是从气一元论来解释健康这个概念。具体表现为中医学认为健康,人的机体就是一个不断的升降出入,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不断地进行转化这样一个气化作用的机体。这个过程处于和谐状态,或者说叫做动态平衡,意味着健康。

其五,确立了中医学的疾病观。

一、用气一元论来认识病因。气失去和就叫邪气,所有的邪气用气的观点叫失和。那么气失和谓之邪,气和者为正,提出了邪正交争的基本观点,发病观点。病机,有一句非常好的命题,在中医这个文献里面说“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说气在运动变化过程,在哪一点失去其和,在那一点就出现了疾病状态。具体地说表现为升降出入失常。胃气上逆,表现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胃气应该下降,那么上逆,失去和,那就发生了疾病。

二、确定了诊断观。中医学在气一元论的指导下强调审察五脏的神形,通过四诊合参审察神形。要了解什么呢?了解真气的虚实,就是了解气的虚实。具体气虚实变化形态是什么呢?失调的形式是什么呢?有虚、有滞、有上、有下、有结、散、乱等等。其六,气的一元论又确立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防治观点,防治观。中医强调治病之道,气纳为宝,强调保护气。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中医养生学里的一个调气学派,就是从气这个层次来认识。那么具体怎么样来调气呢?方法很多,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整体调节,三因制宜,做到气纳,做到由不和调整为和,无论是治疗或者是预防或者是养生,都是以气为本。这是第一点,气一元论在中医学当中的应用,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具体表现为:自然观、医学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防治观。

二、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念。怎样来理解气一元论确立了中医学的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念呢?(1)气一元论强调天地万物本原于气,正因为如此,天地万物,天地人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用它来回答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它们三者统一于气。所以考察天地人必须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2)气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因此中医学认识天地人,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始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考察。(3)中医学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是从人和天地之间的联系,从人自身的形和神的联系,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三者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我们回到这个题上来就是确立了中医学气化流行的整体观,这个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基本观点,反应到医学里面来回答了医学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科学思维方法论,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

(二)从方法论来说,思维方式来说确立了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上面我在讲述气化流行的整体观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思维方式来说我们称它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所以定它为朴素的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古代的科学时代,人们通过直观和抽象,主要靠直观的顿悟建立起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称其为朴素。注意中医学这个气一元论所形成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不能称为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从整体来把握事物,把握得非常准确,但在微观层次上认识又有一定的模糊性,不是那样精细。而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它是在分析还原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它既要从整体来把握,同时它又要从精细的结构上,就微观层次上来把握。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建立在古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虽然两者本质上相同,作为思维方式形式相同,但是产生于不同的科学时代,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三、中医学用气一元论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气血津液里面再进一步去讲述。

上面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或者说叫做中医学的哲学,讲了第一个学说,叫气一元论。这里面需要提出的,在气的概念上需要大家注意的,在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发展的过程中,在管子到汉代以前,以管子为代表,解释什么是气呢?用精气来解释气,在气这个学说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精气说,一个学派,以管子为代表,他一句重要的话叫做什么呢?称气为“气之精也”,注意“气之精也”这句话,说“(精)气者,气之精也”,以他为代表解释气是什么?气就是精气,就是同样用符号来表示,汉字符号来表示。一种观点就是用一个字来表示,气。另一种观点用精气两个字来表述。那么这种表述方法,就是精气和气混称,都用这两种语言符号同时表达中医气一元论这个概念,它也影响到医学,大家看见中医《内经》,直到今天常常还是气、精气混称,就来源于此。怎么认识它们呢?从汉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发展史上再也不用精气来表述气,都统一用气。直到今天哲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时候,气就用唯一的这个字来表述,不再用精气这个概念表述气的概念。这是一。就管子本身,我们从逻辑学来看,“精气者,气之精也”,如果气作为一个上位概念,说气之精也,那仅仅是气的最精华部分,如果称之为精气,说精气者气之精也,那个精气应该是气的下位概念。如果气作为一个全称,那么精气就是一个特称,从逻辑学上来看,把全称概念和特称概念混为一谈,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在这里面讲就用气,不用精气的概念。那现在学术界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中医学的气论学说不叫气一元论,不叫气论,就叫精气说。我在八五年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实用中医基础学》,我也持这(种)观点。精气学说,从那开始我就不断的研究,到了写全国函授教材,主编函授教材,到最近这几年,主编全国成人教材,一直到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我写这本21世纪教材,我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我现在的观点,确立为不用精气和气混称,所以这个教材里面用气一元论,或者简称气论,不用精气学说作为这一节的标题,道理在此。那么这就是我认为应该不用精气来表述气,不用混称。目前哲学界已经得到共识。我们使用其他学科的概念的时候必须尊重别的学科的认识,和人家学科一样。在这前提下把这个概念移植来表达我们本学科的问题。这里面讲到气的概念的时候,供大家参考,这是我对气的概念的认识。至于现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那么大家可以广泛地去研究,广泛地去参考。我持这个观点的根据,就以中国古代哲学“精气者,气之精也”这个命题。气是一个全称概念,是上位概念,精气是个下位概念,是特称概念,全称和特称,上位和下位不是一个层次,就是基于这一点,我从原来持精气,气就是精气,气一元论叫精气说的观点,发展到今天认为精气和气要分开。中医学里面精气和这里讲气不是一个概念。关于气一元论和精气学说在当前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仍然存在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仍然存在着气和精气混称,就哲学层次来说。《内经》和中基,《内经》也是如此,总之在中医基础理论,气的概念,精气和气混称。我想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读书的时候,能够从上下文来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叫精气,什么情况下叫气,我看这个概念就清楚了,就它本义我想应该区别开来。这样的话既符合哲学界的观点,同时也符合逻辑上的认识过程。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阴阳学说。我们前面讲到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自身的一分为

二、表现为阴气和阳气的运动变化。从哲学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由气一元论,在探讨气的运动过程中说气本为

一、分阴分阳,在这个前提下产生了用阴阳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阐明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形成了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我们讲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同样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有哲学的含义,也有医学的含义,从《内经》始直到今天仍然是如此。首先,我们讲阴阳的哲学含义。它的本义,阴阳在中医历代文献里面它是叫做阴气、阳气。因为气分阴阳,一物两体,就是物是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就是气分阴气和阳气,它的本来意义,如果说常识意义的话,阴阳最早意义就是阳光的向背,大家看这个从文字学来说,从文字学,词源学来看,那么就是日光的向背,以后引申为气候的冷暖,再进一步引申才出现了阴气、阳气,我们这里定义从哲学的层次来定义阴阳。阴阳的哲学本义就是阴气、阳气,是气的一物两体。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义,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后从常识意义从本义才引申为我们今天对阴阳的定义。那么引申义是指阴阳对待的两端,大家注意,在中医的古书上,在哲学史的古书上叫阴阳对待。那个时候没有对立统一这个概念,叫对待,叫两端。我们今天用现代的术语把它表述出来,阴阳的引申义是指相互对待的两端,阴阳是相互对待的两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后面这句话是现代语言的表述。那么原来的意思就两端,阴阳是两端,什么的两端?相互对待的两端。这个判断哪来的呢?是气分阴阳,一物两体,这两体是两端。阴阳要相错,表现为气的胜复,它俩是相互对待的,所以相互对待的两端,也就是说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阴阳。张载的《正蒙·太和》里面,说“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讲阴阳是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引申义的最基本要素,其一,阴阳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二要素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运动是气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它的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的阴阳的相互对待的两端的运动变化。因此说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气本身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阳气是相互对待的两端。用我们今天语言表述它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对立统一的结果,气才能运动。因此说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这是第二点要素。第三讲的这个引申义里面回答了气和阴阳的关系。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气一物两体,气有阴阳,回到它的本义。那么这个气有阴阳,一物两体,这个学说是张载提出来的,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气论的发展,发展到顶峰,到了明代的王廷相已经达到极至。那么这样一个命题,说气有阴阳,一物两体,回答了气和阴阳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表达,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它的含义包括:一是指相互对待的两端,换句话说就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用今天的话讲说阴阳是对立统一、是矛盾的。用阴阳学说来规范的表达,它是阴阳相对的两端,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明确地做定义了。它的定义就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它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讲气就离不开阴阳。什么属性呢?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达相互对立的两端叫阴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属性。

三、气和阴阳什么关系呢?由气有阴阳,一物两体的本义引申为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阴阳是气本身具有的对立统一的属性,气一分为

二、分为阴阳,阴阳又统于一气,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这个引申义,中国古代哲学来说明世界天地万物的变化,来说明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达叫阴阳交感,或者叫阴阳对立统一。用现在的语言讲对立统一、实际上,古书上叫阴阳相错,阴阳交感,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上述三个要素,总结为一句话,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如果用古书的语言表达,那叫“阴阳不测谓之神”,叫“一阴一阳之谓道”,用我们医学《内经》的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句话不是《内经》本身的话,仍然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里面的话。说“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之纲纪„„”,最后那句话是咱们中医学的话,叫“治病必求于本”。什么意思呢?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必须遵循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所给确立了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中医理论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它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特色,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我们要,从哲学层次来理解阴阳的意义,就是我们上面所讲这些。

阴阳的医学意义在《黄帝内经》里面并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这个定义直到张介宾在《类经》里面,《类经·阴阳类》里面明确的提出来阴阳这个定义。

他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就是阴阳即一分为二。那么什么是阴阳?阴阳一分为

二、它也是从哲学层次来明确地作定义的。我们理解张景岳对阴阳的定义,医学含义说阴阳一分为

二、是什么样的一分为二呢?一是气的一分为二。

中医护理学(专科)专业基本规范 篇6

专业编号:a100703

考试课程及学分要求:本专业考试课程不得少于15门,总学分不得少于72学分。

推荐选设课程及学分:英语(7)、医院护理管理学(4)、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4)。

实践性环节及要求:

1、含实验的课程及实验所占学分:生理学(0.5);

2、实习:集中实习3个月,其中内科4周,外科4周,妇、儿科各2周;要求: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辩证护理,能运用中西医护理技能进行临床各科的护理和观察,熟悉急危重病的观察、抢救和护理技能;

推拿按摩类中医古籍图像特点 篇7

关键词:推拿,按摩,中医古籍,图像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薛清录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 收载1911年以前推拿按摩类中医古籍共计25种。另有附录在1911年的著作29种, 书名带有图像的古籍0种。

笔者调研查阅推拿按摩类中医古籍30种, 其中1911年前专著18种, 1911年刊行的专著12中。书中共有图像685页, 827幅, 皆为黑白图, 内容十分丰富。

1 推拿学专著与儿科

明代, 太医院设有推拿科。推拿学在理论和临床方面, 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推拿专著刊行, 形成小儿推拿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多有创新。《小儿推拿秘旨》 (明万历杨九如刻本) 是现存最早的推拿学专著, 亦是现存最早的儿科推拿学专著。该书载图19页, 共31幅, 包括:虎口三关察脉图、掌面诸穴图、掌背穴图、左半身正面图、正面图 (面部) 、正面图 (全身) 、背面图和24种惊风图。清代推拿科得到快速发展, 大量推拿著作刊行, 这些著作继承了《小儿推拿秘旨》和《小儿推拿秘诀》的理论体系和图文并茂的著述特色, 完善了儿科推拿理论的发展。在图书命名方面, 亦体现儿科特点, 多冠以“小儿”、“幼科”“保婴”和“儿科”, 如《小儿推拿秘旨》 (1604) 、《幼科推拿秘书》 (1691) 、《保婴推拿秘诀》 (1911) 和《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 (1911) 。小儿科称为“哑科”, 临床诊断与成人不同, 产生了以望诊为特点的察色诊脉特俗诊法。“保婴一术。号曰哑科。口不能言。脉无可视。惟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故业擅于专门。” (《推拿广意》序) 小儿推拿又与针灸点状穴位不同, 产生了很多与成人按摩手法不同的特有手法。所以推拿科的创新性图像和特殊性图像皆为配合儿科疾病的诊治而绘制。

2 现存最早的推拿科古籍——《小儿推拿秘旨》

《小儿推拿秘旨》是现存最早的推拿科专著, 亦是现存最早有图像的中医推拿科古籍, 明·“医林状元”龚廷贤撰, 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 刊于1604年。在广集前人有关小儿推拿按摩疗法成就的基础上, 编撰成书。卷上详细论述小儿变蒸、惊风、诸疳、吐泻四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其次叙述儿科的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图并其他外治方法。卷下将儿科多种疾病编成歌诀、并载述各种疾病的方药治法。现存明万历刻本、多种清刻本和抄本。本课题所收录的是抄本。该书有19页图像, 32幅图。包括:诊断图1幅:虎口三关察脉图;经络穴位图6幅:掌面诸穴图、掌背穴图、右下肢诸穴图、正面图、全身正面图、全身背面图;小儿惊风图25幅:撮口惊、缩纱惊、双眼翻、慢惊风、鲫鱼惊、臌胀惊、夜啼惊、脐风惊、挽弓惊、胎惊、乌鸦惊、乌缩惊、月家经、天吊惊、吐痛惊、看地惊、蛇系惊、潮热惊、马蹄惊、鹰爪惊、水泻惊、撒手惊、内吊惊、迷魂惊。

3 图像最多的推拿科古籍——《推拿广意》

随着推拿科学术传承内容不断丰富, 清代推拿古籍专著中的图像数量不断增加。中医推拿科专著图像最多的书是清·熊应雄《推拿广意》, 载图81幅。全书在明代推拿科专著《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秘传推拿妙诀》的基础上增删而成, 以歌诀辨证审候, 便于记忆, 次加注释, 深化理解, 附有望诊图10幅、虎口三关病形图 (自拟) 50幅、推拿手法图21幅。书成后影响极大, 多被后世初学医者诵习和传抄。

4 特色图像

4.1 虎口三关图

虎口三关是小儿指纹的三个部位, 从掌指横纹向食指端, 依次为风关、气关、命关。凡小儿有病者, 须视虎口叉手处脉纹之形色, 以决病之生死轻重。现存中医推拿古籍中共有图8幅, 包括:虎口三关察脉图2幅, 虎口三关图4幅, 虎口三关指掌图1幅和诊小儿虎口三关脉图1幅。

虎口三关察脉图见《小儿推拿秘旨》、《推拿手法要诀》。二图手肘图像相似, 图上注文相同。注文由手尖至肘, 由右至左依次为:“苍龙摇尾、赤凤摇头、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肘为中恶、黄即用脾端;水、虎口;运水火土、乾、运土入水;天门、黑白、赤青;黄蜂入洞, 肘”。阐明了望虎口三关色脉主病及按摩手法。

虎口三关图见《推拿广意》、《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拿秘法》。指纹图1幅, 见《厘正按摩要术四卷》。虎口三关指掌图见《小儿推拿》。虎口三关图和虎口三关指掌图异名同图。图上皆标注了虎口和风、气、命三关的位置, 图下注文为:“虎口叉手处是也, 三关第二指仄是也, 凡关第一节寅位, 气关第二节卯位, 命关第三节辰位”。指出虎口和风、气、命三关的位置。

诊小儿虎口三关脉图见《幼科推拿》, 图示虎口和风、气、命三关的位置, 图下注文:“小儿出生至三岁内, 凡有病疾, 看虎口三关, 以气血未定, 寸关尺三部脉未全, 故不可凭也。初节为风关, 次节为气关, 三节为命关。风关则轻, 气关则重, 命关则危。紫为热, 红为寒, 青为惊, 白为疳, 黄主脾病, 黑主危恶, 此其大概而已。至于临床症必观色聆音, 问症察脉, 以尽病情。”阐明诊虎口三关适于刚出生之3岁以内的小儿。因此阶段的幼儿寸关尺三脉未发育成熟, 故用虎口三关诊法判断疾病的的病因、性质和危重程度。

4.2 十三指形图

“十三指形”图, 是虎口三关脉之病形图, 是3岁以内小儿诊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因该病形的基本图像为13个, 部位在食指, 故名十三指形图。该名首见《幼科推拿》, 《秘传推拿捷法》又将其称为“辨指形色图”。包括“流珠形、环珠形、长珠形、来蛇形、去蛇形、弓反外形、弓反里形、枪形、鱼骨形、水字形、针形、透关射指形、透关射甲形等13个图形。

《推拿广意》图50幅。除13幅基本图像意外, 还包括:脉如乱丝、形如蛇尾、风脉、气脉、疳积病、惊风气伤寒、此形如环 (疳有积聚。气关主疳入胃。吐逆不治。命关无药可治。) 、此纹若在风气二关易治、命关通度难治、气疳、风疳、伤寒身热、伤风身热、伤寒、伤哽物、伤食、三枪形主疳积候、脉形如鸥飞主惊风、中焦热病、风候、伤冷证、耳鼻冷疮疳虫、蛔虫、惊风发热、硬物伤胃、惊风发搐、疳、火光、形如曲虫、虎口如云尘色者、惊风死、形在风关、形见关中或手上或面部、形如乱虫、形见风关、风关如乙字形、主惊风。

《秘传推拿捷法》、《小儿推拿直录》和《幼科推拿》收录的皆是13幅基本图像, 注文有别。《小儿推拿辑要》图17幅:鱼刺形、悬针形、水字形、乙字形, 曲虫形、环珠形、风关此纹见紫色、此文现在三关不过度者、三关现雨点形、屈向外形、钩向右、钩向左、长虫形、两曲如钩、三曲或上下一头有钩如环、此二阴二阳之脉、两环双钩。

4.3 推拿手法图

推拿手法图包括局部推拿手法图和全身推拿手法图。局部治疗手法图共204幅, 全身治疗图共8幅。

局部治疗图以手部治疗图最多, 另外还有眉端按指法图、幼科铁镜各图推法 (面部) 。见于《小儿推拿秘诀》、《秘传推拿妙诀一卷补遗一卷》、《推拿广意》、《小儿推拿直录》、《推拿摘要辨证指南》、《厘正按摩要术四卷》、《医学玄枢推拿秘诀》、《小儿推拿》、《推拿小儿秘诀》、《小儿推拿全书》、《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保婴推拿秘诀》和《保婴要术》等13种书。包括:推坎宫图、推攒竹图、双凤展翅图、分阴阳图、取天河水图、苍龙摆尾图、推三关图、退六腑图、水里捞月图、按弦搓摩图、猿猴摘果图、凤凰展翅图、推中指图、飞经走气图、天门入虎口图、补脾土图、二龙戏珠图、赤凤摇头图、运内八卦图、推五经图、打马过天河图、十大手图、运外八卦图和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图等等。其中最早见于《小儿推拿秘诀》图11幅:收图最多的是《厘正按摩要术四卷》图24幅。收图最少的是《保婴推拿秘诀》只有分阴阳手法图、屈指补脾土图2幅图。

全身推拿手法治疗图:《小儿推拿秘诀》8幅。其中, 正面推拿治疗图4幅, 背面推拿治疗图4幅。并有文字描述推拿方法, 如:用身左右穴, 推拿左右相同, 但不便并写。急惊推拿自上而下, 慢惊自下而上也。头部标有:百会穴、太阳、印堂山根, 风门穴拿之即黄蜂入洞是也。牙关穴不开口, 拿之即开。上身绘有:走马穴。走马穴拿之汗吐。推拿方法是“往上推吐”。左右各书一“奶”字, 旁注“奶舍穴”, 奶舍穴拿之咳吐。曲池穴。交骨穴, 男拿左, 女拿右。交骨穴, 急慢惊拿此说, 左前拿。脐, 左右各书“往下拿泄”。百虫穴, 拿止搐。膀胱穴, 推上通小便。肚脚穴, 拿止泄, 止腹痛。鱼肚穴, 拿能醒。后承山, 目下视, 手足制, 手跳, 拿即止。涌泉穴, 两足具推, 推不分男左女右, 但旋转不同。委中穴, 拿脚不缩, 方同。膝腕穴, 拿发汗。仆吞穴, 又名鞋带穴, 不省人事, 重拿即醒。涌泉穴, 推之左转止吐, 右转止泄, 女反用之。背上穴。肺俞穴, 一切风寒, 医用大指面, 蘸姜汤, 旋指推之左右。伤寒骨节痛, 从此用指一路旋, 推至龟尾。腰俞。腰俞穴, 旋推止泄法载左。

4.4 小儿惊风图

惊风, 又称“惊厥”, 俗名“抽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一般以1~5岁的小儿多见。对小儿惊风的分类、诊断, 在推拿按摩类古籍有详细而形象的图文解释, 如:清·龚廷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清康熙53年刻本) 在《小儿药证直诀·急惊证治》、《幼幼新编》、《景岳全书·小儿则·惊风》的基础上, 将小儿惊风分为24类, 撮口惊、缩纱惊、双眼翻、慢惊风、臌胀惊、鲫鱼惊、夜啼惊、脐风惊、挽弓惊、胎惊、乌鸦惊、乌缩惊、月家惊、天吊惊、吐痛惊、看地惊、潮热惊、蛇系惊、马蹄惊、鹰爪惊、水泻惊、撒手惊、内吊惊、迷魂惊。1884年, 《幼科推拿》将小儿惊风分为42种惊风, 增加了摇鞭风、担竿风、上马风、下马风、鱼口风、嘏蟆风、蛇口风、四马藏风、门扇风、呆爪风、南蛇风、猪婆风、苎麻风等。《小儿推拿秘旨》图24幅, 《幼科推拿》42幅, 《秘传小儿推拿要诀》图24幅, 《推拿手法要诀》图2幅, 只绘有撮口惊、缩纱惊两幅。

5 结论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点 篇8

我见过一些孩子,在感冒过后,遗留下了长期的咳嗽,一般我会问孩子以前治疗的过程,不少止咳镇咳、清热解毒的药物都用了,效果都不明显。其实,在孩子刚刚开始感冒和感冒的最后阶段,往往当时都是有寒邪侵入了身体,但是在这两个阶段,过度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会把寒邪压在体内。因为寒邪来了,用凉药等于是寒上加寒,让寒邪潜藏在体内了。那么,后来咳嗽为什么总是不好呢?那是因为身体本来想通过咳嗽把剩余的外邪排出体外,但我们又用了很多寒凉止咳的药物,这样外邪总是没有排出,这意味着,我们阻止了身体的排邪过程。

但是这个时候,也别怕,因为孩子生长迅速,恢复能力也很快,只要我们使用正确的方法,很快就会恢复的。此时我们不能压制咳嗽,而是要使用一些向外透发的药物,让外邪出来。一般用中医的成方止嗽散之类的方子即可。一般孩子的咳嗽很快就会彻底好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身体在通过咳嗽向外排出邪气,但是一直用的药物都是压制咳嗽的,所以咳嗽反而总是不好,而我的思路就是帮助他排,用桔梗、橘红等药性向外向上走的药,帮助身体,而不是压制身体的本能。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只要方向正确了,孩子身体的自我恢复能力特别的强。

“生长迅速”,也意味着小孩子有问题自己会调整,这是最大特点,他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调整,除非我们遏制他,不让他往正确方向去走,如果这么做那就坏了,等于是拿一个石头把这草压在下面了。但是,只要我们把石头搬开,他自己会长的。所以对小孩的调理,顺势轻轻一拨就可以了,因为他自己一点点会长大,会长得很好。所以我们这时候要顺势去给他调整,他自己很快就恢复了,而且恢复的速度令人吃惊。

很多家长非常担心自己孩子的健康,所以孩子一旦患病,他们希望恨不能第二天立刻就好,在这种心情的指导下,家长很容易给孩子过度服药。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生长迅速,稍微干预一下,应该迅速恢复,可是,如果家长心急,给孩子超量服药,过度治疗,则反而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恢复,导致疾病缠绵不愈,甚至反而生出更多的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这种因为家长的情绪不能稳定而导致的问题,现在反而很多。很多常年有病的孩子,我观察他们的家长,都是那种精神紧张型的,从脸上的表情都会感觉到紧张,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经常病,让他们变得紧张,同时,我觉得更多的一方面,是他们总是很紧张,稍有风吹草动就赶快用药干预,结果可能会过度,而孩子自己的调节能力却根本没有机会锻炼,长此以往,成为恶性循环。

这就是孩子生理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是生长迅速的特点。我们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对掌握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很有好处的。

上一篇:学校图书馆借阅管理系统下一篇:装修业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