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貌读后感

2024-07-02

谈礼貌读后感(通用8篇)

谈礼貌读后感 篇1

20、谈礼貌

教学目标:

1.学习“引用”的说理方法和“以事说理”的段落结构。

2.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好三件事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的。学习从不同侧面说明道理的方法。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能礼待人,使用礼貌习惯。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四年级学过的《说勤奋》吗?(记得)《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文。2.那你知道说理文的一般结构吗?

【板贴:(先要)提出论点(接着)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理文。(生齐读课题——20《谈礼貌》)。

4.“谈”和“说”意思一样,表示对某一问题提出作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篇说理文作者又提出了什么观点,发表了什么看法呢?(指板书),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导入: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你们。2.(示词语)

彬彬有礼 师傅

小校场 离镫下马 和谐 呔 指读、交流。

彬彬有礼:“彬”这个前鼻音你读得很准,我们一起读一遍。

师傅 :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傅”这个字单独读fù,和“师”组词读轻声fu,我们来读一遍。

小校场:这个字你读得很准,是“小校场”的“jiào”,这是一个多音字,通常都读“xiào”。那你知道在这里为什么读“jiào”?(古时候军队练习比武的地方叫“校场”,因为场地比较小就称为“小校场”)。齐读

离镫下马:“镫”这个字是后鼻音,你读得很准,一起读一遍。

和谐 :“谐”这个字哪个部件最容易写错,(右下:白)。老师有个好办法:比一比谁更白。呔: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喂”,所以是口字旁。3.生字同学们都会读了,这句话你们会读吗?(示)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1)自己读一读,注意停顿。(指读:你读的节奏真准,(示:节奏 齐读)

(2)(示)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中国古代一本专门讲礼仪的书籍,是古人的必读书之一。

(3)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研读论点 第1自然段

(一)论点

1、说理文都是先提出论点,那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呢?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围绕礼貌提出了一个什么论点?

(示)第1小节,讨论后把论点变成红色。齐读论点。

2、“礼貌待人”是指一个人的什么有礼貌(态度、动作要有礼貌),这就是【板:行】。“使用礼貌用语” 就是指(说话要有礼貌),这就是【板:言】。

3、可见一个人有无礼貌,只要看他的言行就行了。齐读论点。

(二)古训

1、说理文一般都是直接提出论点,而这篇说理文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变色)而是先引用了“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句古训和它的解释。(“古训”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话。)齐读。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齐读)

3、君子不失色于人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能态度粗暴)

(变色)“色”的解释随机: 在这里,“色”应该是指(态度 神色)

4、不失口于人的意思是(也不能出言不逊)

(变色)出言不逊的“逊”的意思是(礼貌、谦逊、谦恭)

5、小结:这里引用古训就说明礼貌问题自古以来都受到大家的重视,用古训更有说服力)

6、女生读古训,男生读解释。一起读论点。

四、研读论证

(一)第2-4自然段 故事概括

1、为了说明论点,作者列举了三个故事,请同学们默看2-4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如果能用小标题概括就更好了。(提醒:围绕“谁干了什么结果怎样”来概括。)

2、交流:

(1)第一个故事:牛皋和岳飞用不同的方式向老者问路,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是的,这是一个和“问路”有关的故事。【板:问路】

(2)第二个故事呢:小学生踩了女青年的裙子主动道歉,避免了纠纷。对,如果用两个字概括【板:踩裙】

(3)第三个故事谁来说说?朱师傅不小心刮破了周总理的脸,周总理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他。用两个字概括【板:理发】【刮脸】

3、我们再来细读这三个故事,推敲一下作者选择这三个事例的理由。

(二)研读第一个故事:(示:第2自然段)

1、我们先来读第一个故事,牛皋和岳飞问路时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岳飞和牛皋

2、预设交流:(1)牛皋(随机变色)

——行:“在马上”:那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

“吼”:意思是(大叫),很不尊重人,没礼貌。——言: “呔,老头儿”:称呼很无理。

“爷”: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牛皋的言行是多么的无礼呀,我们来读一下这句话。

——小结:牛皋是如此的无礼,所以换来的结果是——引读“老人不但——冒失鬼”(2)那岳飞(牛皋)问路时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像分析牛皋(岳飞)一样从岳飞(牛皋)的言行来谈谈。(随机变色)

——行:“离镫下马”:恭恭敬敬的,别小看这个细节,能反映出对人的尊重

“上前施礼”(看课文插图):这个动作表现了岳飞的(彬彬有礼)。

——言:“请问老丈”:这个称呼是对对方的尊敬

——我们把岳飞的这句话读一下,感受一下岳飞的彬彬有礼。

——也正因为岳飞的言行是如此得有礼,所以结果是(读:老人见——指路)

3、小结:

牛皋的无礼和岳飞的彬彬有礼通过他们的语言、行为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用这一正一反的例子告诉我们:有礼貌会让人觉得温暖,无礼则会被人嫌弃。这正如俗话所说:(示)齐读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4、同学们,作者列举问路这个故事时,先通过人物言行的描写讲清了故事的内容,再总结出有礼貌的好处,也就是得到了一个结论。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引用的是一句俗语作为结论。

5、再次齐读小论点。

(三)研读第二、三个故事:(示)2个故事 随机交流

1、过渡:“踩裙”和“理发”两个故事作者又是怎样写“言行”有礼貌的?又得出什么结论呢?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研读一下,一会儿交流。

2.交流预设:

第二个故事:“踩裙”

1、交流:(随机变色)

(1)小学生:行:“连忙抬起脚”,言:“对不起”:主动道歉,承认错误(2)女青年:神态:“微笑”,言:“没关系”。理解对方,原谅对方

2、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男生读小学生,女生读女青年。

3、小结:正因为小朋友和女青年的言行都很有礼貌,最终避免了可能的纠纷。

4、从这件事,作者又得到这样的结论:(变色)齐读小论点: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示)第三个故事:(示)“理发”。谁来说说最后一个故事?

1、交流:

(1)3个“您”:朱师傅是普通老百姓,“ 周恩来”是中国第一任总理,身份很高,却3次称朱师傅这位普通百姓为“您”,可见周总理对人尊重,十分有礼。

(2)“不能怪您” “怪我”,“幸亏”“ 躲得快哩!”:周总理知道此时的朱师傅一定很内疚,所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他幽默的语言也安慰了朱师傅。

2、作者抓住总理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他良好的修养,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好这句话。

3、从总理的语言中,作者得到这样的结论(变色):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齐读)

五、学习写法

(一)相同

1、你们发现这三个故事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2、三个故事都是由故事得出讲礼貌的好处,好处其实就是结论,这是说理文常用的例证法。(示:结论)【板:故事 结论】

(二)不同

1、那这三个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2、交流1——人物背景:如果学生说不出,就可以提醒:关注一下人物背景呢?(变色)(1)牛皋和岳飞来自是古人,另外四个人则是今人。作者在列举故事时兼顾了“古人和今人”。(2)那四个今人身份有什么不同?

“小朋友、女青年、朱师傅”都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而周总理是我国伟大的总理,既有伟人又有凡人。

(3)小结:三个故事的选择,就像我们上学期学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所选的例子一样,从古到今,从凡人到伟人,富有代表性,涵盖面更大,因此说服力就很强。

3、交流2——不同内容:如果学生说不出就提醒:刚刚是从人物的角度来分析的,那从内容方面讲又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说:这 3个故事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告诉我们讲礼貌的好处的。

问路是当自己有求于别人时; 踩裙是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理发是别人无意中伤害自己时,还把责任归咎于自己。)【板:有求于人 有过于人 有过于己】

4、小结:这三种情况中,最容易做到的是“有求于人”,最不容易做到的是“有过于己”,作者选材时不仅注意到故事内容的全面性、合理性,而且还注意到了故事安排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这就是说理文的严谨之处。

六、总结

1、同学们,作者选择这3个故事充分证明了从古到今,礼貌都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桥梁,无论是谁,都要——)(示、读: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

2、从而得出了结论:(示、读: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3、【指板书】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礼貌的重要性。通过这篇说理文的学习,不仅巩固了说理文的构段方式(提出论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还学到了新的举证方法:由一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每个结论其实就是分论点,也知道了如何选取有效的事例。

七、作业:

1、抄写词语、3个结论

2、积累关于礼貌的俗语、名言2——3条。

3、学着课文2、3、4小节的构段方式,把你听说的或者亲身经历的,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写一写。(结论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是搜集到的名言„„)

谈礼貌 言 行 提出论点

问路

有求于人

举例论证 踩裙 有过于人

(故事 结论)理发 有过于己

得出结论

谈礼貌读后感 篇2

Leech(1983:132)提出了6条礼貌原则,这些礼貌原则的地位不可置否,但是礼貌原则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Leech的礼貌原则的最大不足在于,它对礼貌的得体性没有予以充分的考虑,忽视了在一定的情景中可能决定礼貌程度的语境因素,忽视了礼貌的得体性。许多学者都认为礼貌是一种策略。可是一旦将礼貌视为一种策略,这样的礼貌还能说是真诚的吗?Brown和Levinson(1978)所提出的礼貌策略似乎清楚些。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简称为MP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礼貌是避免冲突/缓和威胁行为的一种策略。从这个观点出发,礼貌是互动者用来缓和危险或减少对抗的一种策略。这种观点具有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因为这样定义似乎把礼貌与面子等同起来,而礼貌理论不仅仅关涉面子,面子只是也只能是语言礼貌理论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Brown&Levinson提供的其实只是面子理论,而不是礼貌理论,而“礼貌面子说”是简约论和理想主义的体现。

从以上论述,通过回顾学者们对礼貌的确定和理解,可以看出要确定什么是礼貌,以及礼貌的范围,很多学者的观点都存在问题,难以用一句话来说明礼貌是什么。而本文将会从“语境”的角度对“礼貌”和“不礼貌”做出阐释,使得对“礼貌”和“不礼貌”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2 文化语境与“礼貌”与“不礼貌”

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和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的不同起源、以及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分不开的,因此,探讨礼貌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礼貌的文化特征。

2.1 对文化语境的理解

2.1.1 文化语境

在社会中,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点;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文化语境”。楼宇烈(2007)认为,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点、思维方法、生活方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比如,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时代,而是指整个中国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有五千年。

楼宇烈(2007)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有三玄,四书和五经。”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等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汉语礼貌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论语》与《札记》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礼文化中孔子具有独特的核心地位与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礼貌规范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这些历史文化所约定俗成的。

2.1.2 文化与亚文化

在一个文化中,由于地域等各方面的差异,各个社团又会呈现出文化上的细微差别,也就是所谓的“亚文化”。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各个国家就是处于一个大的全球文化之中,因此各个国家在文化上也必定会有相似之处,这表现在“礼貌”上就是,各个国家在表达“礼貌”时会有相似之处。为了比较上的方便,本文是把一个国家的文化看作一个大的文化环境。在一个国家中,由于地域等各方面的差异,各个社团又会呈现出文化上的差别,也就是所谓的“亚文化”。但是各个亚文化都是处于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当中,因此他们的文化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如中国文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积淀和五千年的传承。因此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等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地域、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差别,中华民族的许多团体或者地区在凸显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表现出各自文化的特性,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因此,在判断“礼貌”与“不礼貌”时,关键是看我们站在哪个层面上去进行判断。同在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中,我们首先是以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判断,然后我们再以某个地区或者社团的文化特性进行判断,也就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理,从而得出是“礼貌”还是“不礼貌”。

2.2 从文化层面上看“礼貌”与“不礼貌”的相对性

王建华(1998)指出,礼貌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社团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无论从横向看,还是纵向考虑,礼貌都具有相对性。

李国庆(2006)指出,语言在本质上一种社会符号,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于它所处的语境。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透过这种表象,挖掘出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

2.2.1 从横向看“礼貌”与“不礼貌”的相对性

不同文化中礼貌有不同起源,并且“礼貌”与长期历史过程中受社会、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分不开的,因此,探讨礼貌问题时,我们必须考虑礼貌的文化特征。

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遵守和维护的准则。讲究礼貌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标志,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比如Leech的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其重要性是不尽相同的。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重视谦虚准则;处于英语文化社团的人(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而不大重视谦虚准则。最明显的例子是东方人(中国人、日本人)和英美人对“谦虚”的不同态度。当人们受到赞扬时,讲英语的人一般都说“Thank you”表示接受,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是礼貌的。而讲汉语的人一般竭力贬低自己,否定赞语的真实性,以示谦虚。此外,privacy在英语文化和在汉语文化中也有着天壤之别。汉语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在英语文化中可能是侵犯了一个人的privacy。在中国人看来,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是礼貌的行为,甚至初次见面也会相互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职业、收人等等。但是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这样向他们询问,他们就看作是对方侵犯了自己的privacy,这是一种冒犯他人的行为。从以下例子可以看出在中国,人们对privacy的文化:

(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我:你还没姿媳妇吧?

(茄志鹃《百合花》)

对上的对话似乎不是在谈话,倒是有些像在审讯,或查户口。但在汉文化里,这却是表示关心、亲热,不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向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询问这样一些问题,就会感到对方是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privacy,冒犯他们,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2.2 从纵向看“礼貌”与“不礼貌”的相对性

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因此对“礼貌”与“不礼貌”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着天壤之别。即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礼貌”与“不礼貌”的判断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对礼貌规范的确定也会有所不同。如在中国古代,“请安”是一种问候的礼节,表示礼貌,用于卑幼对尊长的问候,有早、晚请安,以及远别和回归时的请安。在《红楼梦》第九回中就出现了这个礼节:“贾政因问:‘跟宝玉的是谁?’只听见外面答应了一声,早进来三四个大汉,打千儿请安。”在这里,“请安”是三四个大汉对贾政非常有礼貌的问候,如果不“请安”,就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社会中,“请安”这种礼节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还用这种礼节来判断“礼貌”与“不礼貌”,那未免不合时宜了。

2.3 小结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无论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考虑,礼貌都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现象,所以说话人必须考虑听话人的文化背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礼貌”,要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语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语境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国家和地区,其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多少也会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是说,受文化语境影响的“礼貌”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确定的。因为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内,其文化还是相当稳定的,因为在楼宇烈(2007)看来,文化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这表明文化具有一定得稳定性。由于亚文化的存在,在判断“礼貌”与“不礼貌”时,既要从大的文化语境判断,也要从亚文化语境进行判断,这样才符合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

3 从情景语境看“礼貌”与“不礼貌”

李国庆(2006)指出,当我们谈到语境时,需要清楚地知道,功能符号学家往往是从一个多层次的角度来考虑语境的。这可以从Malinowski的提法去理解。Malinowski(1923)提出,语境由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组成,文化语境位于一个抽象的层面,而情景语境则是位于文化语境之下。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个人礼貌会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因为每个个人都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当中,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决定个人礼貌的因素还有情境语境,也就是通常说的语域。这部分将会讲述情境语境对个人礼貌的影响和制约。很多行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情境,只从文化层面上来判断其是否“礼貌”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还需要考虑当时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有助于意义的理解,它是指某一个特殊的情景(Malinowski,1923)。

由于任何交际和语言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我们在讨论“礼貌”时,必须考虑谈话的内容、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讲话媒介等因素。Halliday(1978,)认为,从语言的使用角度来看,情境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这三个因素是语场,语旨和语式,它们是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域的这三个变量分别与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相对应,从而决定在词汇语法层上的选择。本部分将会分别讨论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方面对“礼貌”与“不礼貌”判断的影响,从而弥补仅从文化层面上判断时存在的缺陷。

3.1 语场对“礼貌”与“不礼貌”判断的影响

根Halliday&Hasan(1985),语场指社会行为:究竟发生了什么;主要是指所发生社会行为的性质:参与者参加了什么活动。判断言语或行为是否“礼貌”,要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何种情况下参与者做出了这样的反应。在一般情况下,虽然说话者说话的方式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或者用Levinson的“面子理论”来分析,是威胁听话者面子的,但事实上却不能被看作是“不礼貌”的。如说话人知道在赛马场的看台上有人安置了炸弹。他认为自己的老板正在看台上,于是他说“Tody,get off the stands.The stands are not safe.Tody,for Christ’s sake does what I say.This is not a game.Come on,you little bugger……for once in your life,be told.”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对他的老板说话时,直呼其名“Tody”,而且用了命令的语气“get off the stands”,和“does what I say”,并且态度非常强硬“This is not a game”。祈使句的使用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表现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使用祈使句意味着说话者(认为自己)处于权势地位(李战子,2004:402)。因此,一般情况下,在下属和老板的对话中,下属用命令的语气对老板说话是极其不礼貌的。但是在这个例子中,却不能把把说话者的行为看作是“不礼貌”的,因为此时他的老板正处于生命危险之中,由于情况紧急,时间上容许不得丝毫拖延,他为了拯救自己的老板,催促他的老板尽快脱离危险境地,直呼其名和用命令的语气是为了立即让他的老板意识到情况的紧急性,从而尽快离开危险境地。

又如,上文提到,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注重自己的“privacy”,在和他们交往中,我们不能询问他们的年龄等隐私问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作为警察局、医院或者其他机关的工作人员为了登记资料,了解情况等,我们需要获得他们的隐私资料。但这并不能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这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此外,我们都知道,对别人大声说话一般是“不礼貌”的,但是如果发生了火灾,说话者大声喊救火,并且命令其他人赶紧撤离,这不能看作是“不礼貌”的,因为这是处于紧急情况之下,为了救火救人的需要。

3.2 语旨对礼貌”与“不礼貌”判断的影响

根Halliday&Hasan(1985),语旨指的是角色结构,即谁参与了;主要指参与者的性质以及他们的身份与角色:参与者之间是什么样的角色关系,包括各种永久性和暂时性的关系,在对话中参与者的言语角色类型以及他们之间社会关系的集合。包括语言参与者之间的亲疏关系,社会角色等。有些语言表达,从文化语境层面上判断,是不礼貌的;但是从情景语境上,考虑到语言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角色时,不能说这些行为是“不礼貌”的。如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被相互介绍时,说话会非常谨慎且表达非常正式,在汉语里会互道“幸会,幸会”,“久闻大名”,或者“您好”;英语里则会说“How do you do?”等,这些都是非常礼貌的语言。假如第一次被介绍认识的人一开口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就显得非常失礼。但是当两个好朋友多时未见而偶遇,一见面就说“你还没有死呀!”,还可能在对方的肩膀上捶上一拳,也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他们是好朋友,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比较近。社会距离的远近,会直接影响礼貌语言的应用。Mey(2001)指出,礼貌其中的一种功能就是表明对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因此,作为好朋友,为了表达双方的亲密关系,拉近双方距离,他们会尽量少使用礼貌的语言。虽然这些语言从文化语境上来看,是不礼貌的;但是从情景语境上来看,却是得体的,不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此外,对“礼貌”语言的判断还受社会角色的影响。由于说话双方的角色或者地位不同,他们在表达同一意思时,所采取的语言也就不一样。在判断是否“礼貌”时,不能仅看表达方式,还要看表达是否符合双方的社会地位,如果不符合,就被认为是失礼的。如询问对方自己能否在这里吸烟时,可以有以下两个表达:

a)Excuse me, sir, 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 here?

b)Mind if I smoke here?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a)用了“Excuse me”,还用了“would”,这是一个非常礼貌的表达,而b)则是一个非正式的表达,比较口语化。在正常的场合中,如果说话的双方分别是下级和上级,那么这个表达就是得体和礼貌的;但是如果下级用了b)的表达对自己的上级说话,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上级的不尊重。

3.3 语式对“礼貌”与“不礼貌”判断的影响

语式包括渠道(是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或者两者的混合形式)以及修辞方式等。刘森林(2007)提到,由于电话费用昂贵,说话人尽可能高效率地说话;此时,说话人对于听话人的面子问题考虑较少,听话人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这里的“说话人对于听话人的面子问题考虑较少”,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考虑“礼貌”的表达比较少。电话中为了言简意赅,可能会使用较多的“命令语气”,而且在电话中出于时间的考虑,很多言语表达都不会经过深思熟虑,很多表达都不会像日常对话中“那么礼貌”,甚至是“不礼貌”,但是这并不能看作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这是由于受到交流渠道的限制。

4 结论

“礼貌”与“不礼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能简单地说一个行为是属于“礼貌”或者“不礼貌”,因为影响它们的因素很多,而本文则是从语境的角度出发对它们作出了具体的阐释。在语境上,对“礼貌”与“不礼貌”的判断要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分别是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

礼貌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现象,所以说话人必须考虑听话人的文化背景,包括现实背景和历史背景。同样,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礼貌”,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语境,包括其所属的亚文化等。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礼貌”,首先从大的文化语境进行判断,然后还要从亚文化语境去判断,这样也是符合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的。

《谈礼貌》教学设计 篇3

1. 同学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谈礼貌》。

2. 看着这个题目,你是否想起四年级学过一篇是跟它相似的说明文题目?(《说勤奋》)

3. 它们都是说明性文章。那么,《谈礼貌》这篇课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以往学过的同体裁课文,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以求“温故而知新”。同时,也突出本文独特的文体和语言特点,给予学生鲜明的学习指向。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流利;自学生字词。

2.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3. 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

4. 你发现课文是围绕哪个词来讲的?(礼貌待人)

三、 理解古训,感知方法

1. 作者一开头就引用了一句古训。(出示:“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结合此句,思考并理解古训中“失色”“失口”“不失色”“不失口”的意思。

2. 同学们,古训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经过人们长期验证得出的正确道理。作者引用古训就更能有力地说明礼貌待人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

3. 齐读第1自然段,记住这句古训。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引用古训说明道理的写作手法,做到“得意而不忘言”。

四、 品读故事,体会写法

1. 课文列举了哪三个故事来说明礼貌待人的好处?请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尝试用最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来概括故事内容。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概括小标题并板书:问路(历史故事)、踩裙(身边小事)、理发(伟人故事)。

2. 自由读第2自然段,比较牛皋和岳飞问路时不同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 你听出牛皋和岳飞问路时有哪些不同?(牛皋粗暴无礼、出言不逊、目中无人;岳飞谦逊有礼、礼貌待人、尊重他人)。

4. 你从哪些词语中得出牛皋问路很没有礼貌,而岳飞彬彬有礼?(牛皋问路:坐在马上、吼、呔,称自己“爷”,称老人“老头儿”;岳飞:先离镫下马、上前施礼、称老丈……)

5. 师生合作表演,体会老人在牛皋、岳飞问路时的不同感受。如果你就是那位老者,当牛皋和岳飞向你问路时,你心里分别是什么感受呢?(生气、火冒;开心、温暖)

6. 同样是问路,为什么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

7. 小结:礼貌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一种谦逊。

8.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作者运用了正反举例的方法,对比鲜明,说服力强,让我们更加明白了礼貌待人的好处。

9. 指名读第二个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礼貌待人有什么好处?

10. 师生访谈,体会人物心理: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的小朋友和女青年,我是电视台的记者,刚才我看到了你们下车时的那一幕。我想采访一下你们。”

“请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连忙’抬起脚,对女青年说‘对不起’?”(体会小朋友的内心愧疚、懂礼貌)

“请问女青年,你那么漂亮的裙子都被人家踩脏了,为什么你还能“微笑”着说“没关系”呀?”(体会好青年的善解人意、宽容大度)

“观众朋友们,假如小朋友没有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女青年也不接受小朋友的道歉,那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可能会吵起来)

11. 小结:是呀,一句“对不起”,一句“没关系”,一个微笑,一个尊称,就能化解一场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礼貌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理解和宽容。

12. 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礼貌待人的好处,伟人身上的故事更让人感动。自由读第三个故事,说说最感动你的一个细节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周总理?

13. 学生读文,品味细节,了解人物特点:

他称朱师傅是“您”,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周总理。

他一连用了三个“您”,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尊重他人、热爱百姓的周总理。

从“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体贴人心、和气宽容的周总理。

从“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幽默风趣,善解人意的周总理。

14. 指导朗读周总理的话,体会感人心的字字句句!(和气、诚恳、温暖人心)一句体贴入微的安慰,折射出的是伟人宽容大度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小结:礼貌是一种胸怀,一种修养。

15. 你发现作者选择和叙述这三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吗?(选材具有典型性:一则是历史故事,一则是生活小事,一则是伟人故事,古代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普通人的,伟人的……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更有力地说明礼貌待人的好处。叙述时都采用了先叙述再议论的方法。)

【设计意图】三个故事的解读各有其法,分别通过朗读比较、角色访谈和品味细节,揣摩语言深处潜在的人物心理特点,深入体会礼貌待人的意义。同时,启发学生通过比较三则故事,体验作者选材的独运匠心。

五、 升华主题,迁移写作

1. 总结交流:礼貌待人到底有什么好处?(社会和谐,生活美好)

2. 升华主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懂得了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懂得了礼貌待人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谦虚,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修养。愿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都能做到“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让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3. 拓展交流,迁移写作:生活中还有好多礼貌待人的故事,请你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学着用先叙事再加评论的方法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发表议论时也可以用上一些有关礼貌的经典语句。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围绕中心话题,拓展生活事例,加强语言实践,初步学习说明文的言语策略,提高言语能力。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4

陈培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文中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讲究礼貌的重要性。如何使学生明白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又了解使事理明晰突显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呢?在教学中,我以“三个故事中哪些语句能表现人物礼貌待人”一线贯穿,让学生自读感悟、圈画批注,写出自已的感受,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表达的时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并调用想象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正反事理的比照中,在具体词句的感悟中,既理解语言表达的妙处,又明白文中事理,水到渠成。

在这课教学中,我重点完成两个教学目标——

(一)初识议论文。

(二)通过理解文本,让孩子明白礼貌待人的意义,并落实到行动。

在教学第一个事例时,我通过抓描写牛皋和岳飞各自的动作、语言句子,让学生比照研读体会礼貌待人的好处,并设置了补白:假如,你就是那老人,面对他们两人的问路你会怎么想,又有什么样的反应?让学生感受到礼貌待人就体现在细节中,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第二、三事例的方法,即:从人物的一言一行来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妙用。

对于第二个事例,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对不起”“微笑”“没关系”等词语,让学生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孩主动地道歉,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通过让学生即兴表演不礼貌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最后一个事例在指导学生读好周总理语言的基础上补充周总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周总理宽容、和气;这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您’,可以看出周总理对朱师傅的十分尊重,他的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可见礼貌待人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

这节课教学我主要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模式。通过:一读明理,二讨论交流,三感情朗读的三个模块对第二自然段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并且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依次去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如此安排,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加让学生学会了一种自学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次看到这篇课文,觉得文章浅显易懂。但是,上完了这节课,我再回过头来看我当初所想的,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认识不到位。

三个事例的写法是一样的,在教学这三个事例时,我把重点放在第一事例上。因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这个,而这个事例也是最能讲出语文的味道来的。其他两个事例,我由“扶”到“放”,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谈礼貌教学反思 篇5

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本课的教学,如何使学生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呢?在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一句。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起来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微笑”“没关系”等词语,有的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主动地道谦,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

谈礼貌作文 篇6

有个著名的故事,叫做《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正是因为他们懂礼貌,所以程颐便收他们为徒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程门立雪》的故事。看,对别人有礼貌,或许受益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在社会中,也有许多懂礼貌的例子。在电梯中,一个妇女抱着她熟睡的婴儿进来了,一位与他同乘一个电梯的人用手遮住嘴边小声讲电话。――其实讲文明就在身边,哪怕就像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却都蕴含着深刻的文明、礼貌。

无独有偶,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愿意俯下身来,给自己“降格”,给别人“升格”。6月,林志玲所代言的浪琴表邀请林志玲到西安宣传,与当地100多位经销商一起吃饭,当一桌一桌的经销商走到台上,和林志玲合照、握手时,浪琴表副总经理张正勋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她就那样总共蹲了八十几次,我从来没看到任何一个艺人这样做!”因为策划代言活动经常与港台明星互动的张正勋这样惊叹。林志玲用这种常人做不到的特殊方式诠释了自己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花瓶”。

谈礼貌读后感 篇7

关键词: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 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貌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要把当前的幼儿培养成21世纪的主人, 应当从小就教育他们讲文明、懂礼貌。随着社会的发展,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父辈们不可避免地就会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娇惯与溺爱。有的家长过多地强调“利己”与“学习”, 却忽略了“有才无德行不远”的道理, 从而让大部分幼儿养成了霸道、自私的个性。小班的孩子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 毕竟孩子要独立, 要步入社会, 要有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能礼貌待人, 与别人友好相处, 就得不到一个和平友爱的生活环境。因此, 我认为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 将文明礼貌的行为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运用多种手段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这样对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将文明礼貌教育渗透到小班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呢?

一、将礼貌教育融入到生活活动中

生活活动是指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 主要包括进餐、睡眠和盥洗等活动。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文明礼貌品质形成的契机, 幼儿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 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

孩子的礼貌教育重点之一, 就是见到老师要问好、离开爸爸妈妈要再见, 平时与孩子多交流, 让每个孩子都愿说、想说、喜欢说、主动说。于是我们就在教室门口制作了“早上好”“再见”字样的图文并茂的宣传牌, 家长带孩子入园后, 看到这样的宣传牌, 就自然而然地会教孩子学说这三个字。离园时候看着宣传牌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跟老师说“再见”。有时候对不能做到的幼儿, 教师就应该主动热情问候说:“××小朋友, 早上好!”做好幼儿的榜样。这样就提醒了忘记问好的幼儿, 他马上就会意识到, 自己应该问“老师好”!还可以在班上选出“礼仪小天使”, 让孩子们每天早上在班级大门口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来。一声声甜甜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小朋友们早上好”的问候, 不但感染着家长也影响着孩子,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内向、不主动向老师问好的幼儿, 使他们能主动地来使用礼貌用语。

在幼儿园的过渡环节, 比如上厕所小便、喝水、下楼, 幼儿容易你推我挤, 非常的危险。所以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常用的交往方法是非常有必要, 如排队、轮流、等待、谦让、协商等, 让幼儿自己解决交往中带来的麻烦。我们教师除了做有心人, 例如:将盥洗室门口的地上分左边、右边, 分贴上红脚印、绿脚印, 红脚印代表进去的方向, 绿脚印代表出来的方向, 这样孩子们就能有序地进入盥洗室了。除此之处, 老师还可以将时间调整好错开一点。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怎么做可以摆脱拥挤带来的烦恼”?孩子们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排队”“一个一个跟着走”“不能推挤”“大家靠边走”“要靠右边走”。慢慢地你推我挤的现象明显就减少了, 显得非常有序。

在吃饭的环节, 平时我们通过有趣的游戏《我的小手真干净》, 要求幼儿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 不能大声说话, 要安静吃饭。能自觉吃完自己的一份, 不挑食、不厌食、不剩饭, 不做漏嘴巴。慢慢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良好的礼貌进餐习惯。礼貌教育在幼儿午睡时的作用也很大, 小班的孩子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 能关心他人、帮助别人的少。因此我们要求幼儿走进午睡室后就不能大声讲话, 有时还会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小床上跳动, 乱扔枕头, 相互间说话会越说越响, 甚至还会发出叫喊声。因此, 在午睡环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教育幼儿尊重别人, 富有爱心。针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不良行为, 我们以儿歌的形式, 让幼儿懂得做事要轻轻:开门、关门要轻轻的;说话要轻轻;走路要轻轻。做到不影响别人, 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由于小班孩子自理能力差, 衣服自己不会穿, 鞋带不会系, 帽子戴不好。平时我们随时发现那些自理能力强、有爱心的小朋友, 并及时给予表扬, 这些孩子还能主动帮助那些能力差的孩子, 他们之间还能互相学习, 产生友谊, 学会交往。慢慢地班上运用礼貌用语 (谢谢、不客气、你需要帮助吗、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没关系) 的声音多了, 幼儿开始关心周围的事物了,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将礼貌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 分别是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平时我们针对幼儿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在实施礼貌养成教育过程中, 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如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开展的“我与文明手拉手”,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反事例, 教育幼儿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品质, 让孩子们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开展“礼貌故事、格言天天讲”, 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礼仪故事, 教师每天可以给幼儿讲。教育“富理于情、富教于乐”, 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不仅在逐周计划表中有具体的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的要求, 而且我们把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为“礼仪月”, 开学的第一周为“礼仪周”, 同时还设计了系列主题活动。如“三八节”给妈妈做一件事情, “五一劳动节”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六一儿童节”分享美食活动, “教师节”给老师献花送贺活动等等通过节日活动来进行礼貌教育。

寓礼貌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可以利用情景表演, 让幼儿学说:“谢谢、不用谢、对不起、没关系”等一些礼貌用语。在娃娃家、超市、爱心医院等角色游戏中, 启发幼儿排队买东西, 遵守公共秩序, 并会用礼貌语言“请、谢谢”来与别人交往。这样, 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也逐步加深对礼貌用语的理解。记得在区域游戏中, 孩子们在一起认真玩着桌面玩具, 忽然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哭声, 我急忙跑过去。问:“何帆你怎么了?”她说:“戴超凡咬我手。”经过了解得知两人为了抢各自喜欢的积木, 戴超凡就咬了何帆的手指。就这个事情我们教育引导孩子们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并通过故事《大家一起玩》、儿歌《我们是好朋友》等活动, 教育幼儿相互谦让, 和睦相处, 两个小伙伴又快乐地玩起来。

还有一次, 在晨间活动时, 王培印小朋友拿圈当方向盘开汽车, 因为跑得太快把范闻康小朋友给撞倒了, 康康从地上爬起来, 眼里含着泪, 气冲冲地说:“我告诉老师”。没想到王培印却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挡了我的路?”康康涨红着小脸, 撅着嘴巴冲了过去, 一掌把王培印推倒在地上, 小朋友们都叫了起来:“老师他们打架了”。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是温室中的花朵,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谦让, 不会关心别人。试想在现代社会里, 一个不懂文明礼貌, 不知如何交往的人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欢迎吗?

寓礼仪教育于游戏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熊猫的客人》《金花学说话》《小猴请客》等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友爱的同伴, 礼貌待人的好处;通过《今天我值日》《好娃娃》《对不起》《再见》等歌曲的表演, 巩固礼貌用语。作为幼儿教师要从点滴的小事中发现问题, 并及时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促使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创设与文明礼貌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环境的教育是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幼儿园的环境具有科学性, 教育性和感染性。在班级可以看到“您好”“谢谢”“请小心”“欢迎光临”“对不起”“没关系”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我们对活动室也进行了精心的布置。例如:墙面布置, 开设了“我们长大了”等的评比, 每星期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的内容, 布置相关的主题知识和墙饰, 如“我是有礼貌的好孩子”、“我来帮助你”;并且常常在教室的语言区投放文明礼貌方面的图片、书籍, 如:故事《小熊请客》《熊宝宝找快乐》等。我们还张贴与文明礼貌教育相关的儿童画, 来提醒幼儿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文明礼貌。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 学习礼貌用语, 感受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幼儿要爱惜这整洁、卫生, 和谐优美的教育环境。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好像都在说话, 为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创设了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气氛。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孩子正处于模仿阶段, 老师的言谈举止, 都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育效果有重大影响。孩子们常常观察老师, 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老师与老师之间也应热情有礼貌的打招呼, 特别是本班老师之间的文明礼貌时刻影响着孩子们。平时也要给幼儿做好的示范, 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例如, 有一次我发现浩浩小朋友在玩游戏时没有带自制的小玩具, 于是我就把我做的那一个给他了, 并对他说:“浩浩, 请你玩我的玩具吧。”东东看到我把玩具给了浩浩玩, 他就把自己的东西拿过来给我, 说:“李老师, 我请你玩我的玩具吧。”这时旁边的好几个小朋友都抢着送玩具给浩浩玩。在没有教师任何启发和提醒, 孩子们做的是那么自然、主动。可见老师榜样的作用对孩子们来说是何等重要。

浅谈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8

【关键词】幼儿 文明礼貌 养成教育

一、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意义

3-6 岁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文明礼貌习惯是人类一切美德之源,文明礼貌习惯可以让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同时也可以为以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夯实基础,让幼儿终身受用。

因此,重视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

二、幼儿文明礼貌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却对文明礼貌认识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幼儿文明礼貌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认识的误区,导致相当部分幼儿形成了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如由于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造成子女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同时很多年轻的父母因外出务工,将幼儿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而“隔代教养”容易使祖辈对孙辈过度溺爱,使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同时由于家长重幼儿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轻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致使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乘车不排队,上车抢座位,公园乱踏草地,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凡此种种对幼儿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三、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策略

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要求家长和幼有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只有家长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家庭教育中,从自身言语和行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时时刻刻做好幼儿的榜样,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作为幼儿园,更要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对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引导,切实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并时时刻刻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二)通过多种途径,通过全方位教育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

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需要贯穿于幼儿活动、生活的每个环节。

在幼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孩子、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往,每一个环节都能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为此,必须加强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对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教育。必须创设符合教育任务和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讲文明礼貌的环境

1.注重教育内容的连续性和系列化。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

2.明确是非对错观念

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讲故事是幼儿园最常用的教育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式。通过给小朋友讲故事、让小朋友看图学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和应该怎样做。

同时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要求幼儿不争抢玩具,不独占玩具,能够将玩具与同学分享,玩耍后能够将玩具放回原处。

3.利用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注意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如日常的礼貌用语,行为习惯方面等。

古人云:赠人一语,重如珠玉,伤人一语,重如剑戟。让孩子从小养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在与人打招呼用语方面,首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使用尊称,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职业使用称呼;见面问声好,学会用问候语,还要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问候语;请人帮忙使用敬语,得到帮助道谢,会使用道谢语;失礼致歉还要会使用道歉语。

(三)做到家园配合,进行同步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个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效果。”幼儿的生活范围不仅是幼儿园,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成员的言行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家庭教育对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由于年龄、文化水平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家长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持的态度、观念往往也各不相同,这对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影响各不相同。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必须做好家园合作,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离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家长观念转变了,认识到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的价值和意义,方能将观念落实到对幼儿的行为要求上,且不断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

且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更使笔者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的素质,光靠幼儿园是难以实现的,唯有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让家长明确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貌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幼儿园开展活动的目标及手段,然后注意在家对孩子进行引导,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从而达到家园目标一致,促使孩子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同时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培养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必须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主动配合,方能形成家园同步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俞淼. 浅谈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J].华章,2008.125.

[2]易冰. 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3]廖英. 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J].贵州教育,2011.10.

上一篇:反担保股票质押合同下一篇:五年级家长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