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2024-10-10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精选10篇)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篇1

观摩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竞赛活动有感

土门镇初级中学 刘家明

10月23-24日,我有幸参加了郧西县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竞赛评选活动。两天内观摩了10多位参赛教师的精彩教学,感受颇深。

教学设计显精妙

优质课大赛,参赛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备课,每一堂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都在朴实无华中体现着精妙,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几位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真正体现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校课堂。有的老师从活动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如店子陈勇老师执教的《我走丝绸之路》一课中,对活动课的环节的处理上,他精心选择了四个环节,“画一画”、“说一说”、“走一走”、“悟一悟”。不但培养了学生展示、思维,还使学生的智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兰兆运老师在讲《重温长征路》时,通过听音乐、看视频、画地图、讲故事、介绍自然景观等一系列活动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孩子很自然的了解历史,感受历史。

课堂教学见功夫

各位老师上活动课都能做到心中有课,心中有学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活动教学思路。如锻炼老师在讲《我走丝绸之路》时,活动到张骞出使西域时由两名学生穿着古代着装告别汉武帝的小品。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的浓厚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历史,热爱历史老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执教老师每个人对教材的使用都是创造性的合理编配,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实践活动设计。教师在设 计活动教学环节时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活动学习任务。每一位教师都注重对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和实际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间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教学的。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来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些贯穿新理念的教学,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比如:城北中学的张友华老师执教的《甲午风云忆旧》一课,把课堂活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持全班参与。紧紧围绕“讲述历史——展示素材——畅谈感想”三个环节,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参赛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学科功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值得总结与学习。课堂教学立足活动课的特点,立足教材,跨越教材,跨越知识。每节活动课均精心设计整合大量资源巩固和强化活动课训练环节,方法灵活,素材鲜活,各具特色,整个活动设计以学生活动为的主体,紧紧把握“三环六部”的教学流程。绝大多数老师的课反映了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新思想、新思路,影视欣赏、历史还原、情景模拟等多角度、多触角的历史素养感知,整合一体,回归到历史教学的真实面目。

教师语言有魅力

教师的课堂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语气亲切自然,教师情绪饱满、热情,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学生在这 样的活动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锻炼老师课堂语言:“课堂大舞台,我来展风采”,“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张友华老师在活动课中的“回顾历史”,结合中日甲午海战谈感想,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誓言: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等。还有青年老师们的语气亲切自然,面带微笑,富有激情。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

活动课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正如熊主任点评道:教师的评价激励性为主,主体单一没及时纠正学生回答时不妥的地方。有的把活动课上成了复习课,没有突出活动课的特点。在今后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的是“放手与放心”的问题,要把学生引导到自己感兴趣领域学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也正如刘先品老师所说,教师教学就像放羊,要把学生赶到草源茂盛的地方,吃学生最喜欢吃的草,吃饱吃好。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大赛,特别是观摩优秀教师选手精彩表演,我感觉到优秀教师的风采就是不同凡响。无论是在活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言谈举止、无不流露出名师风范,回味他们课堂上的精彩之处,的确值得我学习、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学。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篇2

一、授课亮点

从10节现场授课来看, 课改给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词汇呈现多彩斑斓。传统的词汇呈现主要以两种方式为主:一是把目标词汇表直接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记;二是在呈现目标词汇时, 教师提供例句, 偶尔也让学生造句。这种呈现方式单调机械, 学生无法在呈现环节获取丰富的词汇信息,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记忆特点。可喜的是本次活动中, 老师们的词汇呈现手段让人耳目一新:有的运用照片、图片、简笔画等直观呈现, 有的用情景录音、情景对话、情景造句呈现, 有的唱儿歌、说童谣、做游戏、列图表。这些新鲜多彩的呈现方式, 给学生和与会教师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2.词汇巩固多元有效。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词汇的复现与反复操练对词汇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学习新词汇的当堂课中的即时复现巩固直接决定了词汇的记忆效果。本活动中, 老师们运用了记忆活动、猜测活动、看图说话、听后活动等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音形义, 不仅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检测了词汇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 存在问题

纵观此次观摩研讨活动, 新课改倡导的一些词汇教学的先进理念已然成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且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但认真反思这10节观摩课的细节后笔者发现, 授课教师在尝试将先进词汇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词汇教学目标把握欠佳。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词汇教学应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表达的灵活性与恰当性, 重视语篇的支持和文化的影响, 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词汇。本活动的十节课都存在对词汇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的现象, 主要有以下两种现象:

(1) 重均衡用力, 轻主次分明。有的老师未能根据课标要求, 区分核心词汇和认知词汇, 所有词汇平均用力, 结果导致非课标词汇花费课堂大量时间。以下是一个老师设计的词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

单词:nature, sky, thick, thin, earth, forest, clear, river, cover, horse, sheep, cow, hen, protect

词组:in danger, die out, smaller and smaller, less andless

在这个目标中, 教师没有对词汇加以分类, 哪些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操练并加以运用的,

哪些只要求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在授课过程中, 该教师对这些词汇的呈现、巩固、运用就不分轻重, 结果是蜻蜓点水, 每个词都是浅尝辄止, 因为对核心词汇的持续加工不足, 到最后输出运用时, 学生无法迅速、准确提取这些所学词汇。

(2) 重词汇的字面意义, 轻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有字面意义和深层涵意之分, 词汇的深层内涵对词汇的正确使用十分重要。非常遗憾的是, 本次活动所有的课都是单纯地从词的音形义三方面进行传授, 而忽略了对语言词汇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 致使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只停留在简单直接的“字面之义”。本次好几节课都是关于动物自然的话题, 而中西文化差异, 最典型的就是对动物的态度, 所以有很多可挖掘的词汇内涵。比如在教动物词sheep, elephant, horse时, 就非常有必要提到a black sheep, a white elephant, eat like ahorse等意义, 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这些词的意思, 更会引发学生对这些词的兴趣。

2.词汇教学与其它教学割裂。有效的词汇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它应该和阅读教学、语法教学、听说教学及写作教学等相联系,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词汇学习需要和听说读写活动相结合, 才能操练运用语言知识, 发展语言技能。但很多老师把词汇巩固记忆活动当作词汇教学重心, 开展了多种趣味的课堂活动来重现目标词汇, 但一节课里面就是就词论词, 为词汇而词汇, 导致词汇和其他技能培养的割裂。比如一位老师为了巩固词汇设计了以下这些活动:

(1) Put me into the right order: The teacher gives the letters ofthe new words, which are disordered.The students put them inthe right order.

(2) Read me: The students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read outthe new words.

(3) Spell me: The students fill in the missing letters to spell the new words.

(4) Remember me: The students remember the words andnumbers.

以上这四个活动虽然气氛很活跃, 学生很感兴趣, 但都属于纯词汇的活动, 而且是同一层次的, 没有递进性, 没有和其他技能训练相结合。这样的纯词汇活动不宜太多, 否则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词汇能力。

3.词汇学习策略引导缺失。词汇教学不仅在于教, 更重要的是学, 它是将词汇内化的过程, 是通过再现强化词汇和通过应用巩固词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词汇的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词汇教学得到很多教师的关注, 但是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本次的观摩课上, 教师用到的最多策略是语音串记、猜测词义和构词分析, 而象利用上下文语境、分类聚词、关系联想、语义图示等策略较少涉及。

三、 建议与对策

1.关注词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词汇教学不应仅满足于词汇的音、形、义等知识层面, 而应以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为目标, 做到广度与深度并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根据授课的话题功能确定主题词汇, 主题词汇可分为一级词汇 (核心词汇) 和二级词汇 (支撑词汇) , 主题词汇的确定决定着一节课词汇结构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下这个教学目标就将词汇进行分层定位:

(1) 能理解并正确朗读非粗体词, 和短语whale, ocean, southwest, beauty, fur, bone, in danger, thousands of, lessand less, die out, feed on.

(2) 能听懂、正确朗读粗体词cow, hen, horse, sheep, earth, forest, river, sea, sky, land, protect, clear, bamboo, nature, surface, south, 并能用所学粗体词编写对话、造句。

这样的词汇目标很好地区分了核心词汇和支撑词汇, 把核心词汇提升到了灵活运用的高度, 较好地把握了词汇的深度和广度, 也平衡了词汇学习的质与量。

此外教师一定要具有“文化眼”, 能够立足于词汇之上, 着眼于词汇之外, 明白教词汇等于教交际和语言, 等于教如何学习, 等于教文化和思考。

2.关注词汇教学过程的递进性。词汇学习要经过课时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识知、理解、应用、交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这几个过程缺一不可, 而且不可跳跃, 否则词汇的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实际上老师往往忽略了词汇的应用与交际环节, 殊不知这正是学生单词学得快, 忘得更快的根源。为了促进词汇的应用与交际, 教师应把目标词汇和课堂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在听说读写中多创造表达机会, 实现内化和意义输出。以下这个案例对词汇教学的层次就把握得特别到位:

(1) 识知、理解:Listening and Presentation

Play a video about TV shows.After the video, students need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How many kinds of TV showscan you find in the video?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checkthe words you hear.该导入运用视频, 以听力训练的形式呈现新词, 自然巧妙地寓新词的感知、理解于听力技能训练中。

(2) 应用: Group competition---- Time-testing

运用小组竞赛, 看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内说出最多句子, 让学生在句型I love ---.I like ---.I don’t mind ---.I don’t like---.I can’t stand---.中根据自身喜好应用所学新词。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做到会说、会用。竞赛营造出的紧张氛围可以检测学生的流利程度, 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动词和名词的掌握, 寓词汇的应用与口语技能训练之中。

( 3 ) 交际: 1 ) 教师先以L i s t e n t o t h e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a n dcomplete the sentences的形式激活一些相关的形容词。

2) 头脑风暴:How many sentences can you say in 30s e c o n d s ? 引导学生用更丰富语言回答 : I _ _ _ _ _ _ _ _ _ _ _ _watching ___________, because they are/ it is _____________.

3) 四人一组, 向老师介绍不同的电视节目。

应包含以下信息:Preference Kind Reasons Name of theshow Reasons

在上述案例中, 每个活动都不是纯词汇的学习, 而是在听说技能训练中自然地完成了词汇的感知理解和操练运用, 每个活动层层递进, 学生输出的语言也是从单句到复合句再到语段。

3.关注词汇学习策略的灵活性。词汇学习占据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 尽管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词汇, 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宗凤昌、孙绪阳, 2012)

教师在平常授课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教授不同类型的词汇, 还要强化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可分为二个层次, 一是词汇学习三阶段对应的词汇策略;二是词汇记忆策略。这两个层次的关系见下图:

以上这些策略的学习也应呈现递进性, 在不同阶段, 针对不同类型的词汇学习,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 帮助学生选择需要的策略, 以切实提高词汇教与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吕良环.指导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形成合理的认识[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8) .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篇3

【关键词】竞赛 体会

一、背景介绍

2013年和2014年两年,全国地方(重点)师范院校教务处长联席会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参赛对象是全国师范院校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本科师范专业的学生。比赛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各校师范生培养经验,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培养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学理念、扎实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后备力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进课程设置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对提升师范生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笔者有幸受聘参与指导参赛学生参加2014年第二届全国师范技能英语组竞赛,所指导的学生获得了英语组的三等奖(全国赛获奖面只有60%)。本文将会在第二部分分享所指导的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参赛心得体会,在第三部分对大学生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几点建议。

二、竞赛指导经验分享

1.比赛形式与内容。比赛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板书、即席讲演等四项单项比赛,具体如下:(1)教学设计:选手根据比赛现场抽取的教材内容,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占25%;(2)课件制作:选手根据比赛现场抽取的教材内容,在机房制作一个课时的课件。机房提供常见素材、软件及教材内容电子版,占15%;(3)模拟上课:选手根据自己制作的教学设计,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在微格教师选取核心内容进行模拟授课,教室内有相同专业的大一学生作为模拟学生配合上课,占45%;(4)即席讲演:选手根据比赛现场抽取的题目选择一题,讲演题目主要为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案例分析,占15%。

2.获奖作品分享。本次竞赛的奖项设置如下:一等奖比例10%,二等奖比例20%,三等奖比例30%。每个学校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参赛名额,全国共有60多所师范院校参加,因此竞争相当激烈。以下是笔者参与指导的学生的一份获奖作品。

北师大版必修五

Unit 13 Lesson 4 First Impressi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udents:40 MS,G11

Lesson duration:40 mins

Teaching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learn more new words about people

2.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on inference

3.practice talking and writing one’s experience of meeting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4.develop their cooperative skills

Lesson type:reading and speaking

Key points:reading skills for inference

Difficult points: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among students

Teaching contents:

Unit 13 Lesson 4 First Impression

Teaching aids:PPT,blackboard,chalk,pictures,object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tudents Interactive Approach,Group Learning Approach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5mins)

1.Ask students:what do you think of me?

2.Brainstorming some descriptive words of a person

Step 2 Pre-reading (10mins)

1.Have you ever met someone you didn’t like,but later he/she became your friend? Share with your groupmates.

2.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find out all of the descriptive words of a person,check the answers in groups.

Step 3 While-reading (15mins)

1.Underline the key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5W,1H

2.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3.True or False questions

Step 4 Post-reading (8mins)

Work in a group and retell the story

Step 5 Summary(2mins)

Homework:

1.Write a composition to discuss one of your classmates or teachers the first time you met.

Reflection:(to be writt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lesson)

3.比赛心得体会。本次参赛获奖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赛前做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前英语教学领域中有效且深受学生喜欢的教育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加减分制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2)备课过程中,冷静分析教材,紧贴新课标要求,将生为本的精神贯彻到教学设计中,老师学会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过渡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关注学生需求。例如,在课堂导入中,避免运用书本生硬的例子,从学生以及自身的现实条件出发,逐渐把学生引入课题中去。此外,还应分配好教学设计以及课件制作的时间,得以完成以上两个环节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3)演讲中,切忌空谈大道理,要结合实际。比赛中,我抽到的题目是How to teach vocabulary more effectively? 我的回答中谈到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呈现单词。何为有意义?那就是使得学生能够联想与所教单词的一切,并深刻地记下来。我当时就举了一个在实习中碰到的例子,在教蜘蛛(spider)之前,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Do you know what the color of a spider is? 学生顿时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激烈地讨论起来,得出许多答案,最终当我说出“white”(spider的谐音:是白的)的时候,全班都哄堂大笑起来。这样,通过这种有意义的教学方法,学生们都能更有效学习词汇。(4)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把不同的问题抛给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加减分制有效地实现。

三、英语教育师范生的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思考

建立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学名师团队,把英语教育专家和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请进实践环节的教学课堂中;开设中小学英语专题名师讲座,让英语师范生明确四年的奋斗方向,明确当前做好一名英语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利用导师负责制分组培训学生如何做教学设计,促进培训英语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有效教学;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见习和实习制度,以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效果;以专业竞赛为检验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提高师范技能,积极参加全省和全国的师范技能竞赛。

初中学校观摩学习有感 篇4

月 31 日,学校组织老师们来到了清徐二中,在校园里我们首先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体现着“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思想。在深入课堂听课时,该校的课堂结构、形式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异很大,给了我极大震憾。在这里,每一间教室里都有前、后、侧三块黑板。学生的课桌摆放很别致,面对面分组坐着,教师不是在讲课,而是在启发、引导学生,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或讨论,或争辩,或上黑板展示,学生学习非常主动。在一天的观摩学习中,我体会到了:初中生渴望被认可,渴望展示成功的自我。这样的课堂处处是展示的舞台,时时充满了挑战和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进步自然也顺理成章。

归来后,我也积极地进行了尝试。思想支配行动,首先是观念的转变,人家的教师能够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呢?这时校领导也积极倡导课改,我们首先迈出的第一步是:改变课桌的摆放形式。这是形式的改变,也是实质的改变。这样的结构给学生创造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也使得老师不得不走下讲台,来到了同学们中间,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第二步,我根据班级特点进行了分组,在分组时注重了好、中、差的搭配,使组内有优秀学生的带动和帮助;注重了性格的搭配,使有敢于展示自己的同学带动不善言词的同学,让每个组都充满活力,也分配了成绩较差的同学,使他有进步的机会,体现扩中、培优的原则;实行了组长负责制,组长自选小组在教室里的座位,组长负责小组同学的学习、卫生、纪律,将组内人员进行分工,做到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有事做。第三步,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小组形成后,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听取同学们意见后,我建立了量化考核积分制度。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展示自己,不懂就问,给老师提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等都要受到表扬、加分。而不认真学习,没有主动性,不认真完成作业等不上进的表现都要扣分,班内每周一总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有了活力。代课教师都反映以前上课提问“会的懒得说,不会的等别人说的现象”完全不见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争着发言,争着展示自己。连原来书都随意乱扔的樊强现在也争着回答问题,看着这样的改革结果真是使人感到欣慰。

改革是需要恒心和韧劲的。改革就是个不断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次改革中,也出现许多困惑的问题,如有些知识落实不到位,如何解决好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评价制度是否长久有效等等。我想只要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有自上而下的支撑,将不断创设有质量的课堂。在改革中我们也要学会创新、探索,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去领会其思想和实质。

小学英语讲课比赛观摩有感 篇5

4月25日至28日,区小学英语讲课比赛在小学举行,本次活动共有24人参加比赛,来自全区的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听评。这次授课的教师,他风格各异,有的貌似平淡但充满灵动;有的大气磅礴但又不失细腻;有的质朴无华;有的声情并茂,张驰有度;有的激情四射,有的幽默诙谐,都给我们听课教师强有力的震撼。

通过对本次活动的观摩,结合本人以往的教学,我觉得此次活动有几下几个优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新颖,利用动画导课自然、生动、快速有效,形象直观。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学生的表演调动了课堂气氛,课堂结构严谨,有层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学习新课,真正做到了情景教学。通过学生表演,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3、课堂训练有系统,重点突出,落实到位,课堂容量大。

4、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分组和分层教学做的不错。

5、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把握准确训练充分,角色表演环节设计不错,既让学生运用于实际有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重难点突出,设计比较新颖, 短语-对话的训练扎实有序。

6、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发音准确、优美。体现小组合作,围绕一个任务,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现实生活,学生创设了情境。

7、教师口语优美流畅,板书有条理,有特色,将所学结合实际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由学生通过听来规范口语发音,小组竞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8、教师语言有力,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高,能及时纠错,注重知识的补充。

9、教态亲切自然,课堂驾驭娴熟自如,教学过程流畅明快,教学环节严谨有序,教学内容清晰明确。

10、教师坚持全英讲课,对于优秀生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亲切自然,井然有序。对学生特别关注,效果很好,学生展示自己的积极性很高,全英授课有利于学生听力的提高。

11、教师自身素质较高,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有序。针对以上的特点,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做到: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于起始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就是动力。培养学习兴趣是导致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的主观努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贴心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善于激励他们。学生进步了,对老师的感情也深了。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意传授自学方法,并从小学抓起。

4、强化用英语口语讲授,但不排除母语。充分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造外语环境,尽量减少负迁性的作用,无疑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5、精简多练,导练结合。“精简多练”是指教师在传授语言基础时要精练讲解,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精讲就是要讲重点、讲疑点、讲难点,所给出的例句要精炼、典型、实用,以便学生记忆和模仿,灵活运用英语。

“导练结合”是指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训练的步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所设计的练习要贴近生活实际,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学一句,就要真正掌握一句,到交际场合能够脱口而出,所以练的方式十分重要。教

师要吸收一切有效的方法为教学服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要活学活用,激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篇6

老湾初中 方陶

2011年11月15日凌晨5点我校10位中青年数学教师在周乐群校长带领下踏上了开往省城合肥的观摩之旅。

今年为了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展教学视野积累教学经验,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学交流活动给予了极大支持。这次我校周校长为了能让我们参加“安徽省2011年中学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多方联络,终于让我们对这期盼已久的活动得以成行。在这里十分感谢周校长。

经历了近三个小时的奔波和八个多小时的连续观摩,尽管有些累,但一天的收获却是值得我一辈子珍藏。

这次观摩活动安排在合肥第五十中学的两个多媒体教室同时进行。共有16位市级获奖青年教师参加了观摩教学。上下午所讲的课题分别是“16.3等腰三角形”和“16.4角平分线”。教学中各位参赛老师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通过这次观摩学习,年轻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大开眼界收获很多。我的思想也仿佛跟着参赛教师在讲台上一次次碰撞、交流。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

首先,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观摩中我发现各位参赛老师都能根据课的需要创设具体的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学习。例如,在导课时,许多老师让学生按要求亲自动手剪等腰三角形,有的老师还拿出了纸飞机。这样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本课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趣中质疑,在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也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在这次数学观摩活动中,我发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不在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突破了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的课堂教学,综合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教学中,老师们还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来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师生互动、小组比赛、数学情境、并把语言警句带进了课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望江初中的汪丹丹老师,她在设计课堂练习挑战时,把四个练习序号用四句语言警句代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真正实现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

法的灵活性原则。

第三,教师鼓励性评价及时到位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和激励评价,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不断,如“把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和你想得完全一样”,“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谢谢你的精彩回答。” “同意的同学把你们的掌声送给他。”“你知道的可真多。”“你觉得老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第四,精美教学课件为教学导航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老师,而孩子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不长,一张张生动、精美的课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参赛教师们为了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根据所教内容,制作了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课件。这些课件的制作水平相当高,而且使用效果好,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如花似锦,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型的文件,既形象又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一节课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篇7

一、巧妙切入,使枝条发芽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选手们都能像“标准”所要求的,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活动经验出发,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问题情境,并以此作为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归结起来,大概有下列几种:

选手甲:多媒体展示通州风景图片、选举活动场景、交通信号灯设置依据、江苏省二胎政策出台背景,与学生共同感受数据的重要,感受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提出下列问题: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怎么调查?

选手乙:我想知道你班有多少同学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你用什么方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选手丙:某电视台想对我们班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进行调查,有五档电视节目入围,分别是“最强大脑”“NBA赛场”“我是歌手”“舌尖上的中国”和“一站到底”。

问题1你觉得全班同学最喜欢的节目是哪一个?

问题2你觉得如何在班级中开展调查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上述三个问题情境都是“统计调查”这节内容很好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都具有下列三个特点:一是学生熟悉,并且简单明了;二是尽管简明,但不影响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的数学本质,直指探究问题的中心;三是找准了本节课的切入点、出发点,有利于问题的深入探究。而三个选手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切入又各有特点:选手甲,从更大层面上让学生首先接触统计,使学生知道要获得数据需要调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统计调查”这个数学王国里。选手乙用“征解”的形式,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选手丙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基于“探究活动”这个大系统而设计的,在这个系统中体现了由远及近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可表述为“大致———精致———一致”的认识方法。问题1是让学生基于合情推理思维得到一个“大致”的预测结论,问题2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数学化”处理,是更加注重数学逻辑、数学理性的更高层次的论证,使结论更加“精致”。如果按这种思维方式探究下去,这节课还应该有一个基于“问题1”的“大致”结论与基于“问题2”的“精致”结论的一个吻合程度的反思过程,这就是“大致”结论与“精致”结论是否“一致”的过程,基于反思的“一致”最能体现统计这个数学领域的教育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的问题情境,既为学生探究统计调查问题提供了一个枝条发芽的条件,也为学生解决统计调查问题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时空。

二、层层递进,促知识生长

有价值的、高效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层层递进、论证步步为营、收获粒粒归仓的学习“场”,并在这独具魅力的场景中生长出一个个明晰的“生长节”,形成一个个充满个性的“知识烙印”。

找准了“统计调查”这个内容的切入点,选手们都能让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的“统计的初步知识”和七年级学习过的“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最具价值的数学思考,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选手A在创设了有效的问题情境后,采用下列问题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问题1如果要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你认为首先要做什么?请你试着设计相应的问卷。

问题2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欢课外书籍的差异,以上问卷是否合理?若不合理,你认为这问卷中还要添加哪些内容?

(现场下发问卷并按要求完成,根据问卷得到调查的数据)

问题3从上述数据中你能直接看出全班同学喜欢课外书籍的情况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问题4为了更加直观地表述上面的数据,你又打算怎么做?

问题5通过上述活动,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这种设计是基于让学生体验统计全过程的一个有质量的教学思考。具体地说,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确定调查问题和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统计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思索,逐步调整,直至形成新的活动经验。这一过程也是从所要探究的问题出发,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一气呵成地让学生形成新知识的生长节的优化过程。上述的思维活动还可以认为是一个“是‘道’非‘术’”的过程。“道”是摈弃细节,是高屋建瓴,是“大智慧”,是一个“从头到尾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术”是追随细节,是注重技巧,是“小聪明”,是一个“从中间往后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打工仔”的思维方法。数学教学应摈弃在细枝末节上玩弄“小聪明”的做法,要敢于在“真水无香”“大道无术”的至高境界中追求“大智慧”。可喜的是,绝大部分选手都能运用上述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来彰显数学的教育价值,这也说明初中数学教学已进入了一个以第八次课程改革为标志的崭新时代。

上述教学活动,如果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可谓是各环节衔接流畅,紧密相扣,知识之间过渡自然,紧紧吸引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的转换与结网,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除了在“大智慧”上做文章,不少选手还在“如何让学生在统计调查中获取真实的数据”上,下功夫做文章。例如,选手B提出“举手示意的方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彰显统计学的理性价值。

三、彰显本质,让花朵静放

由于这节课是“统计与概率”这个领域中的第一节课,又是学生在小学里基本学习过的知识,所以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很难。这样,就很可能教不出新意,学生也学不到新知,甚至会在活动中“去数学化”,呈现不出“数学”味来,更谈不上展开数学思维了。

令人欣慰的是,选手们都能从本内容中挖掘出数学最本质的东西来引领学生思考数学、理解数学。例如,选手1在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好调查问卷”时揭示“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指出当一级分类不能解决问题时,要考虑用二级分类来设计问卷。选手2在引导学生“用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时,将问题聚焦到“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是由它的圆心角所决定的”,以此来凸显这个活动环节的数学本质。选手3在引导学生“将问卷中的数据转化成表格中的数据”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讨论出现的“A,B,C……”这种符号有别于过去传统意义上学习过的“1,2,3……”这些数据,使学生明了也可以把这些符号称之为数据,这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的延伸,也是“符号化”思想存在的知识形态。

更难能可贵的是选手们能根据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展开探究性活动。例如,选手4在学生用电脑计算各项目的百分比时,出现其和不为100%这一生成性资源,便引导学生在“电脑”与“人脑”中穿越,又一次彰显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幽默的教学风格。

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适时地引导学生“玩数学”,揭示数学的本质,还是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数学活动,其根本都在为学生创设思维时空,静静地等待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数学思维之花静静地开放。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篇8

一、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优秀

1.所有参赛教师都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教态自然,落落大方,教学环节清晰有条理,处处透露出一种自信,而且具有亲和力。虽是借班上课,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却是非常和谐,体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掌控课堂的应变能力。

2.参赛教师都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具备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流畅,语音、语调纯正,教态自然大方。选手们风趣流利的口语和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增添了课堂的情趣,使学生们在充满好奇中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这对小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3.有些教师不仅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还具备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各方面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编唱歌曲、展示简笔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4.信息技术运用娴熟,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使英语教学更加直观、更加富有情境性。例如来自马鞍山的陶老师的课件制作magic machine,栩栩如生,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核心词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增强了英语的趣味性。

二、教学活动设计形式多样

这么多节课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等。许多教师在设计思路上有以下共同点:

1.热身活动。每节课的Warm-up部分都作了精心的安排:Free talk,Watch the video ,Enjoy a song等形式,都与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轻松将同学们带入英语环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以旧带新,为新课做好了铺垫。

2.新知导入。部分教师是通过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并进行交谈进而进入课文部分,在课文中学习新词新句型,也有些教师呈现方式新颖,例如,淮北的方老师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教授different.进而引出句型It’s okay to be...;通过看动画,创造情境导入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等。

3.学习新知。在此次评比中,教师们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创建了形象、生动、有趣、地道的英语语言环境。许多教师运用教学视频,让学生跟读课文,学生能同时得到视、听、说三方面的英语输入,动画效果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教具的准备也是不可缺的,大部分老师都有用到单词卡、图片,头饰等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拼读,朗读等方式操练单词和句子。

4.拓展环节。多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拓展练习,读写说操练相结合。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的生成和运用。

5.板书设计。参赛选手的板书设计大多数美观大方,采用粘贴、简笔画等手段使板书新颖、赏心悦目,又能服务教学。

三、专家及时点评一针见血

比赛过程中,评委们对每一堂课进行了详尽的点评,既肯定了选手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他们立意高远、评价中肯。他们对教材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也为课堂知识的有效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不仅给每一位参赛选手提供了学习机会,更为近千名观摩教师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指明了方向。这势必对全省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观摩如此优秀的优质课比赛,大脑始终随着教师,随着课堂教学在思考:这种课型应该怎样上?如果我上这堂课会怎样处理教材?怎样设计会更好?在这几天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听课中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英语课堂教学原来有这么多方法!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篇9

海坨一小:薛嘉峰

乍暖还寒,进修学校组织全市数学教师赴哈尔滨学习,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带着领导嘱托和老师们的希望参加这次《小学数学名师观摩活动》。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先后听取了七位名师十三节的精彩讲课,受益颇丰,其中一位刘松老师的精彩教学深深的打动了我,刘老师诙谐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就是明星,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明星。

刘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那样的亲切。幽默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他的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的这种课堂语言艺术有效构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他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从不把自己当作长者、学生的长辈,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一开始,从一个比较常见的说反话游戏玩起,刘老师积极参与,学生和他互动后,他总会说:“谢谢您!”这样,教学大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听课者的脑海里。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着孩子的素质教育。学生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每节的知识在点滴中得到了拓展。

刘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获得了知识:让学生和自己对话,让学生和学生“切磋”,把本来很枯燥的数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让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造就了生机勃勃的课堂。

初中英语观摩教学有感 篇10

一、信息交流的渠道

体育教师在参加教学能手比赛中最关心比赛的结果。但是最近几届的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比赛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却越来越关注信息交流了。这是因为江苏省在每次教学比赛中均邀请了来自全国典型地区的专家, 教师们通过专家讲评, 既可以了解不同专家的不同观点, 也可以从中发现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 对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江苏省有一个值得推崇的做法, 这就是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参加讲评。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讲评中, 就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师范大学的教授。有人说, 体育课程改革分南派和北派, 其实, 体育课程改革的学术观点如按南北划分是没有道理的。在不同的研究领域, 区域的划分有特定的标准, 如以气象学为标准, 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 秦岭淮河以南是南方;如研究经济发展水平, 南北划分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经常提的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科理论应当怎样划分呢?本人认为, 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 均没有本质的区别。有人会说,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体育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应当有所不同, 而且气候条件的不同, 南北的体育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 应当指出的是这些不同对于课程改革来说, 是非本质的区别, 因为我国的体育是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运转, 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依据的是同一个课程标准。

但是, 专家们尽管研究着相同的领域, 但其学术观点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这是因为各位专家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因此, 这些不同并非是东、南、西、北区域造成的, 而是学术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实际上, 体育课程改革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应当分分类, 有些重大的问题需要统一思想, 有些问题本身就可以用不同的途径来实现, 保留不同的观点不会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 反而能拓宽思路。

本次比赛能邀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来点评, 有利于学术观点的交流, 有利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达到思想的统一, 更有利于指导实践, 推进课程改革;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点评, 就会产生观点的碰撞, 这种碰撞可以启发新的思考, 发现新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和途径。更多的专家讲评尽管各有特色, 但可以按不同的视角解决同样的问题, 或以同一视角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这样的条件下, 思路越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越多, 如此看来, 专家的观点越是缤纷多样, 越对课程改革的进展有利。

二、“多一点”和“少一点”

“多一点”和“少一点”看来是一种数量的变化, 但从数量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发展的一种趋势, 从而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有益的启发。毛振明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了不少“多一点”和“少一点”的看法, 以下几点都是笔者代为归纳的, 不妥之处应由本人负责了。

第一, 中年教师的参与少了一点。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绝大多数均是年轻选手, 这是和过去有很大差别的一个特征, 对于培养新人来说显然是有必要的, 但是中年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少了中年教师的参与, 不利于中年教师教学经验的学习与传承。

第二, 学生站着不动的时间多了一点。为了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往往力求把动作要领讲得清楚一点、详细一点, 因此学生站着不动的时间也往往多了一点。为什么不能精讲多练呢?为什么不能采取边讲解边练习呢?对动作的要求为什么不能考虑逐步提出来, 而是非要采用一次讲完呢?

第三, 音乐进课堂多了一点。随着健美操、舞蹈等进入到体育课堂, 音乐也随之进入了体育课, 这是值得提倡的。但现在有一种倾向, 好像音乐进课堂是一个普遍性的要求, 音乐成了运动的背景条件, 就是打球、跑步也用音乐伴奏, 实际效果如何呢?

第四, 服饰和道具花了一点。在体育教学中, 为了表现其光彩夺目, 因此教师在服饰和道具的形象和色彩上下了工夫。有一些服饰和道具和课的内容密切联系, 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但有一些服饰和道具和课的内容关系不大, 存在着单纯追求形式的缺陷, 缺少简洁和实效。

第五, 教学方法繁了一点。教师往往按照书本上提出的教学步骤, 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但实际上, 学生已经会的就没有必要再教了, 例如, 小学生已经玩过跳山羊了, 助跑踏跳在已会的条件下, 我们的教学还要从助跑踏跳教起吗?

第六, 课的结构死板了一点。新课改后, 课的结构有了变化, 但从能手比赛的课中可以看到, 课的结构无论怎么变化, 有一点是少不掉的, 这就是每节课结束前都要有放松运动。实际上, 作为运动训练课, 由于负荷大, 训练后放松理所当然, 但对于运动负荷较小的体育课, 就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有放松运动。

三、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体育教师感到为难的地方有多处, 其中如何评课就感到有一定的困惑。第一, 课的质量涉及到多种因素, 怎样才能归纳出反映课的质量的综合性因素, 因素多了就会烦琐, 因素少了又说明不了问题。第二, 对体育课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的主观因素明显, 不易显示客观性。

本次讲评过程中, 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教授专门介绍了美国的一种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即SOSRT评价系统, 可以把它译为“体能教学时间观察系统”, 该系统不再把影响教学的一切综合条件均考虑进去, 而是抓住了体能教学时间这一关键因素;该系统不以定性分析为依据, 而是以定量分析为依据, 因此实现了简洁、清晰、可比的特征。目前该系统在美国还处于研发阶段, 但是这种信息能

听课过程中,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示范时, 笔者多次听到教师用“异侧脚踢, 异侧手在前, 创意跳圈, 动作协调”等说法。即使教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效果不好。究其原因, 教师的语言和授课术语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围。孰不知, 有的孩子是刚从幼儿园才跨入小学几个月, 不可能有那么深介绍给一线的体育教师, 无疑会让教师拓展思路, 引发联想, 从而开发体育教师的智慧。

四、专家与教师互动

互联网的开通提供了专家和教师互动的机会, 但是这种互动远远不如专家学者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这次专家讲评就提供了这种机会。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其积极意义超出了人们一般的想象。在一般情况下, 无论是专家还是教师, 一旦提出一个新的见解, 就会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新的思考、新的方案就会随时产生。在特殊的情况下, 一个见解的提出也许会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足够让体育教师讨论上几天, 甚至是几个月, 从而起到深化课程改革的作用。在本次互动过程中, 就引发了一个问题的讨论。毛振明教授在讲评过程中, 提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到底有多少问题值得探究”的疑问, 同时还提出, “总是向学生提会不会呀的问题”, “总是要求学生进行互相研讨, 所提的问题又很简单, 效果到底如何呢?”上述观点引发了教师的思考。问题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有幸作为评委之一, 观摩了2010年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学能手比赛水平一小组的14节课。也许是出于在教学一线工作了30多年, 在教研员工作岗位工作了11年的职业本能, 对本次水平一组的比赛颇感触。好的暂且不说, 只想就看课中的一些想法和各位参赛选手和各位同仁商榷, 可能只是“管中窥豹”, 仅供大家参考。

感触之一:教师的语言要儿童话, 运动术语要通俗化

在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以体现教学层次和技能教学的梯度, 把简单的动作拆开来教。如“双脚连续跳”, 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动作, 而任课教师偏要把它拆解开来教, 先教预备, 再教跳起, 最后再教落地。看起来似乎教得很细, 孰不知, 这样不仅破坏动作结构, 而且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动作过程机械僵硬, 教学效果当然也不会好。其实即使教师不教, 学生还是会本能地做出连续跳的动作。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跳得更有趣, 把简单要不要开展探究学习, 怎样开展探究学习。

关于上述问题, 在会议一结束就引发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有的体育教师提出:“难道小学低年级不应当进行探究学习吗?”有的教师提出:“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只是让学生互相研讨, 远没有达到探究学习的效果, 但绝不是说探究学习本身有问题, 应当寻找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好途径。”更有体育教师指出, “探究学习不应局限在以语言为媒介的逻辑思维上, 用做动作的实践方式, 让学生亲身获得切身的体验, 这是低年级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当探究这样的方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 毛教授的几句话引发了如此广泛的讨论是并没有能预料到的, 但反映了专家和教师的互动就能获得信息放大的积极效果。

五、评价与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初期, 为了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在全国广泛开展了课程标准的“解读”, 这是绝对必要的。但是, 事到

的知识积淀, 哪能理解这些名词和专业术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采用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把异侧改为另一条腿或另一只手等, 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感触之二:简单的动作不能复杂的教

观摩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之感触

张剑辉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210009)

今天, 一线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解读”了, 他们希望获得落实课程标准的方法, 并对实践经验分外关注。一部分教师希望有机会和专家交流, 以进一步解决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这一变化标志着新课改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江苏省第五届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反映了江苏省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已经从解读理念的务虚阶段进入到了实施课标的务实阶段, 因此, 本次比赛积极提供了教师和专家的互动空间, 这为加速和深入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看来, 这种变化成为了本次教学能手比赛的闪光点!

的动作连贯教。这样教才能教得有趣, 学生也学得有效。

感触之三:器材的使用要讲究实效

上一篇:一篇万能英语作文中考下一篇:工程合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