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共9篇)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篇1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然而,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农民由于失地而返贫,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价值观的迷失,自然环境的浪费与破坏等。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之际,认真反思城市化过程中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城市化的理性思考,并提出了推进城
市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 返贫 城乡差距 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化简述
(一)城市和城市化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在地理经济学中,城市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有足够多的非农人口,并具有生活必须的住宅、公共设施伴随着生产、交易、消费等活动的综合聚合体。
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简单的理解,就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人口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17.92%上升到2010年的45.7%,年平均提高1%以上。但是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的城市化遇到了“瓶颈”——城市化规模扩张的制约与品质提升的压力逐渐凸显。在中国,城市化所承载的,不仅是发展经济,还有城乡一体化、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对中央的有关文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掌握,城市化的工作基本上单一的体现在对城市规模扩张和对GDP增长的追逐上,没有兼顾公共设施及民生的改善,使现阶段的城市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与城市化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所以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不足,为城市化的未来找出一条与经济发展相匹配与环境相协调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及隐患
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沾沾自喜是远远不够的。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解决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的使城市化的成果由城市居民、农民共享,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失地农民返贫
为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扩展的目的,地方政府把向农民征得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向农民征地用于城市化的建设,目的和初衷都没有错,但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搞“土地财政”发展地方经济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征地的过程中没有对农民采用合理的安置方式,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也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所有权及使用权,农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还没有享受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便利,又有一次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被征占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活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准备奔向小康的农民却由于城市化而返贫了。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5.7%,城乡收入比却为3.31,考虑到可比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大约达到了4至6倍左右。城市化的目的和意义是加快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文明成果城乡共享,逐步的缩小城市与乡村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但是2010年《城市蓝皮书》上的这组数据却直接反映出,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本义被一些地方政府忽略了。
另外,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补偿,运用愈加激烈的方式进行“反拆迁”。政府向农民争地成为农民返贫的元凶,也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矛盾的根源。
(二)农民工、农二代与留守儿童问题
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原有能够支撑人们生产生活的公共物品呈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付出自己辛勤劳动和汗水,却不能享受城市生活的待遇,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据统计,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他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农民工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生活保障。这不免使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降低,同时,进城务工的农民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心理,用不理智、不负责任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甚至成为城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因素。
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多数是出生于80年代以后,被称为“农二代”。他们曾是“留守儿童”,他们曾是随“民一代”父母进城寻梦的“无根儿童”。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拥有更多的文化知识,怀有更远大的理想,对城市也更加的熟悉,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也更加脆弱。但是户籍制度、城市社保等相关制度的制约使他们“留不下,回不去”,成了游离在城市边缘的人。
另外,那些依然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同样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价值观的迷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建构。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出现了混乱。“信仰逐渐陨灭,理性越来越清晰”,对金钱、地位的追逐远远超过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迷失在城市中表现的更加明显。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上再丰富也不能给人带来满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是非常危险的。从自我的迷失、迷惘到对自己失望甚至对整个社会不满,这个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不利。另外,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没有强大的价值观的支撑也是很难攻克难关的。试想一下,整个社会都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和地位,或者碌碌无为、无所追求,不再提高自我修养,不再为组织内部着想,不再考虑帮助弱势群体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怎么又有强大的战斗力去进行经济建设,去进行城市化的建设呢?
(四)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及浪费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是其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由于在城市集中了很多的工厂和企业,形成了“城市热岛”,使本来就脆弱的城市环境更加的不堪一击;城市的很多自然景观被钢筋水泥代替,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造成资源的浪费;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增大,甚至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而造成环境的失调;另外还有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新型污染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三、对城市化的理性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具有“大”胸怀的“小”政府。大胸怀,指的是政府要逐步建立和施行相应的政策使城市真正的接受农民,即逐步消除或者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在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使农民能够“想留下”、“留得下”。“小”政府,指的是政府应该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即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人”。这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应该放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创造政绩上。撤县建区、镇改街道,这些用行政手段推进的城市化模式使城市变大了,城镇人口变多了,城市化率提高了,但是这种被曲解了的城市化造成了社会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公共配套设施仍然缺位,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空间城市化”、人为推进城市化被认为是一种浪费的城市化。
基于这种矛盾,可以考虑一种新的思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统筹发展。在努力提高城市化的速度、优化城市化的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农村的建设。让城市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令新农村建设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坚强后盾和稳定的大后方,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包容性发展”的新战略。新农村建设中,倡导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使农村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马克思在思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曾预言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的历史阶段。既然城乡融合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大方向,那么新农村建设成为城市化的过渡阶段也是未尝不可的。在我国城市化的攻坚阶段,作为农民进入城市生活的过渡,新农村更容易使其安居、乐业,更有幸福感,也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既保证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改善了农村落后的面貌,而且也在城市化速度增速与质量提高中找到平衡点。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统筹发展,再由新农村过渡到城市,无疑成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中要求的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也无论是教育、卫生、电力、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人身安全,都尽量满足社会上尽可能广泛的人群的共同愿望。那么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的就不能仅仅发展大城市而忽略中等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发展。而是应该由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为大城市发展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可持续和社会公平的目标。相反的,如果过分追求占地广、人口多的大城市建设,不仅将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被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的优化。同时,大城市城市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资源,中小城市的资源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占,其结果是城市得不到长远的发展,也很难完成城市化发展的长远目标。
(三)完善相关机制的建设
1.依法办事与监督
为保证在城市化进程中依法保障农民的利益,首当其冲的就是完善土地补偿机制。各地政府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的相关条款,对失地农民依法进行足额的补贴。不能让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失地而再次返贫,保证农民在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的同时有相应的补偿。对失地农民补偿的过程中还应构建完善的监督,监督机制中不仅应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还应该进行补偿机制的政务公开,让农民充分的知晓相关的补偿方法和制度。保证切实的监督,确保在农民、大众传媒和公众的监督之下进行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保质保量的完成土地的征用工作。
2.推进教育工作
保证对农民及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由各地的农技单位对农民进行科学育种、科学增产等方面的培训,充实农民原有的种田思想。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逐步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对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的培训,使农民可以掌握新的技能进入非农部门工作,从而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基础力量。而对于留守儿童要强化社会的关注度,由教育部门负责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进行定期的走访和大学生支教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的提高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使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去适应社会,让他们理解他们及父母都是城市化的奉献者,而不是被城市遗忘的人。
3.构建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
缩小城乡差别,最重要的是指缩小城乡在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逐步完善农村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医疗和福利制度,是农民取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的保障。农民不会因为疾病和年老而无力支撑生活,甚至成为儿女和社会负担。在农村
建立与城市类似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也过上有保障的生活,是城市化成果惠及农村的重要表现形式。
建立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采取村民自愿,多方合作的模式。参保费用由农民、村政府和上级政府以及中央财政共同负担,以“专款专用、严格监督、惠及村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比例筹集资金、建立专用账户。可以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
(四)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经济转轨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价值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实现城市化的关键阶段,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能够为城市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族精神的合力。让大家了解现阶段的实际困难和未来的美好前景、了解经济转型、了解城市化,坚定全社会攻坚城市化的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战胜当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城市化的关键因素。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可以是从上而下的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具体的,从上而下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行的价值体系建设的学习,再向下级机构转达思想和要义。主要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领导层的学习。而自下而上是指以社区、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基本单位的学者、群众等对社会价值体系形成认同的过程,再向上级机构汇报学习的成果。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出版社区报、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充当媒介和两种学习方式的连接点,通过宣传报道使两种方式的学习过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认识。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在纯粹的速度指标上是偏慢的(每年的平均速度在1%左右),但是在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指标上又是超前的(没有保证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在“十一五”计划和“十二五”计划交接之际,停下脚步反思城市化进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与不足是相当必要的。在成功举办世博会之际,希望我们的城市化也如世博会的口号一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发展中不断反思错误,不断进步,让城市化脚步逐步深入的进行下去,让城市化的成果能够惠及城乡居民。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应对措施
一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学术界普遍认为,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实施的计划经济政策, 在这一阶段中, 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城市化的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但此时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仍不协调;1992年之后, 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各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农村空巢化严重、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调整相关城市化的发展政策,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 城市化定会呈现一个新面貌。
二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涉及环境、资源等多个方面,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工业的发展, 有很大部分的工业是以污染环境与耗费资源为代价的。太湖的蓝藻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太湖中, 导致太湖水质富营养化, 蓝藻大量繁殖污染太湖水质, 还有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也与城市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一些工业大量消耗资源, 如造纸业等, 生态的破坏对环境具有“负反馈”作用, 这又加重了环境的污染。
2.农村日益空巢化
城市的发展伴随大量农民人口转成非农业人口, 还有大量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 这导致很多农村出现空巢化现象, 农村中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孩子, 他们长年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团聚, 无人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 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父母亲的关怀与爱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所以缺乏了父母的照顾, 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故农村空巢化问题亟待解决。
3.各地区城市化的不均衡发展
我国城市化由东向西呈明显的梯度发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0年我国东部城市、中部城市、西部城市的数量分别为300、247和120个,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于中部与西部,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 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 市场活跃, 生活水平提高, 环境逐步改善, 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 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4.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 这倒是城市周边大量耕地被占用, 农村被改建为社区, 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 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也随之降低, 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势必会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城市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 也会导致城市布局不合理, 老城区与新城区交错、路面复杂, 城市交通杂乱。
三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问题的应对措施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策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提出的一项政策, 其坚持以人文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经济, 由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发展, 在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快速发展经济。在城市化进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可以使城市发展踏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城市的生态系统本来就十分脆弱, 如果工业大量耗费资源、污染城市环境, 这会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 垃圾排放量增加, 有的甚至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 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活环境, 降低城市百姓的生活品质, 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化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改善我国环境与节制资源浪费也有着战略意义。
2.合理实施农村空巢家庭抚恤政策
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农民工超过2亿, 其中进城务工的弄明光就有1.2亿, 农民大量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日益空巢化, 村中多为老人和儿童, 为抚恤这些留在农村的老人, 我国可以出台一些留守家庭抚恤政策, 如可以在农村建立一些农村医院和老年人活动中心, 为老人提供医疗保障, 在老人闲暇时可以到活动中心娱乐身心, 充实他们的生活。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在户籍制度、城市社保等相关制度的阻隔下, 这些农民工子女不能跟随自己的父母到城市中生活和上学, 留守儿童在农村不能得到父母的关怀和照料, 身心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我国可以适当修改相关制度, 使农民工子女可以跟随父母生活与上学, 也可以在乡镇和农村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 使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额外的关怀, 使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3.合理发展城市规模
城市的发展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 有些城市周边大量的耕地被征用, 导致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 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也会导致城市道路杂乱、路面状况复杂, 故合理规划恶化发展城市规模,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与计划, 合理配置城市空间, 可使城市发展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走多元复合城市化之路
由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城市化进度不同, 所以不同城市应根据自己城市的需求, 因地制宜, 制定自己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 切忌一刀切, 同时由于第二产业多为耗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工业, 而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却有着着诸多优点, 第二产业低耗能高产出, 所以在发展城市过程中将第二与第三产业结合发展, 也可以适当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城市化带来的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流浪乞讨人员;农民我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城市化道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自然而然发生的,以英国为典型代表。而我国的城市化是被动的,它由政府主导,当然,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实现方式不同,但是都同样出现了对流浪人员的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原来处于土地上的农民却因土地的丧失,失去了大部分生活收入来源。并且城市化也无形地增加了生活城市的人们的竞争压力,那些无学历、无技能的人很难在城市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来维持生存,迫使他们不得不利用城市资源进行乞讨。
近些年流浪乞讨人员不断增多,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流浪乞讨人员职业化,这些现象更加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处理好城市化与流浪者的关系迫在眉睫。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乞讨流浪人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此,学术界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流浪乞讨人员有三大特征:(1)离家在外。(2)自食其力。 (3)居无定所。
一、我国城市化带来的流浪乞讨人员分类的分析
(一)大量的农民沦为流浪乞讨人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涌入,挤占着城市着就业机会,梦想着能够在城市发家致富,但是淘金的梦并不好圆。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些农民找不到工作,但又不想回农村,他们就成了城市中的流浪人员。
(二)城市中的低生存能力者。例如一些既没有文化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残疾人等,他们由于城市化带来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而沦为流浪人员。
(三)城市中好逸恶劳者。随着我国在2003年8月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我国越来越本着人文主义的精神来对城市的流浪人员进行救助,再加上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着同情弱势群体的情怀,最重要的是,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的急速发展,财富的大量积累,大多数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来帮助一些弱势群体,这使得一些投机人员看到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乞讨,是一个赚钱最快,最省力的办法。于是,就产生了以此为职业的一些好逸恶劳的流浪人员。
(四)最后由于犯罪而被释放的一些人员。因为他们有前科而被社会歧视,通常找不到工作,因此,迫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靠乞讨为生,过着流浪人员的生活。
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流浪人员的大致分类,从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国目前乞讨流浪人员的现状。
二、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分析
(一)他们的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这些流浪人员大多以乞讨的方式来获取生存,靠他人的救助来生活,这种方式有很大不稳定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救助不管是来自于政府的,还是来自于社会上的好心人,他们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流浪汉的生活问题。
(二)他们多出现在大中城市和城市的繁华地段。因为这里人流最为密集,特别是一些省会城市和它们的车站,商业中心等,在这里,他们得到好心人的救助的可能性概率高。
(三)金钱几乎是唯一的目的。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我们都称那些乞讨流浪人员为“要饭的”,而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易的频繁,作为交易的重要手段的金钱在人们生活中几乎像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受着金钱的趋势,流浪人员的乞讨行为也不例外。由于乞讨利润可观,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更多的人被吸引到乞讨队伍中,尤其是一部分好逸恶劳者。
(四)乞讨流浪人员的职业化增多。乞丐职业化趋势越来越显著。他们以乞讨作为自己的“职业”,他们并不是由于自己在城市里难以生存而不得不乞讨,而是希望通过乞讨来发财致富,这些人白天就像普通人上班一样在一些地方行乞,晚上再回去,有些甚至拐骗一些小孩,让他们行乞来骗取大众的同情心。包括少量有业不就或不务正业的乞丐在内的职业乞丐和乞丐集团组织的形成,完全从性质上使乞丐群体彻底沦为社会文明肌体上的疮疖、毒瘤。这个毒瘤同各种社会犯罪沆瀣一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社会公害。
三、乞讨流浪人员对城市管理的影响
乞讨流浪人员中有的是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有的是外部的客观的社会环境所造就的。或者是自己自愿流浪的,被迫流浪。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流浪乞讨人员的长期存在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首先,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乞讨流浪人员出现的地方总是会聚集大量的人群,这与中国人喜欢“看热闹”的心理是分不开的,哪里人多,人们总是好奇想去看看,特别是在城市中刚出现乞讨行为的时候,更是大量人群拥挤在周围,这样,就给城市的交通、坏境等带来很大的影响,增加了城市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其次,削弱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合法性的支持。在现在社会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越来越不能够理解有些人会为了生存而行乞,对此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府却束手无策,这不能不使人民对城市的治理提出质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政府的权威受损。再次,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团体倾向明显,这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勤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以行乞为职业的现象反映着一种好逸恶劳的思想,他们并不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收入,这对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进取精神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且,这与市场经济出现的激烈竞争的现实是不相适应的。最后,乞讨流浪人员的长期存在暗藏着城市不稳定的因素。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是很容易受金钱、欲望等的诱惑,而做一些不理智的事甚至是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乞讨流浪人群的存在正好使他们混入其中,行违法犯罪之实。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到城市中寻找生存机会,在这个庞大的进城人员群体中,由于各种原因流落街头的流浪者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并且渐渐成为了城市流浪人员的主体。其实无家可归者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他们中的很多都是社会中的弱势人群。而且,在我国流浪乞讨现象自古有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变化,城市中流浪人员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也更加复杂,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传统的原因,又包括现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既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原因,又包括社会转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因素等。
我国城市化由于自己特殊的国情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是西方国家需要二百年才能完成的,并且完全没有对外掠夺,因此我国的城市化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城市新乞讨现象分析,陈昭,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王保庆,徐芳,姜怀中,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7月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篇4
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改革具有渐进的特征。这渐进性的涵义包括两点:其一,任何一项改革都首先需要其他的改革作为铺垫,从而达到风险最小化;其二,当一项改革的条件具备时,改革就不能延误,否则就会阻碍整个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他认为,八十年代以来,户籍制度就不断在进行着改革,到了现在,应该是迈一大步的时候了,风险不会很大。至于户籍制度改革是否会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流动人口压力,蔡先生认为城市容量应该是动态的,城市人多、物价上涨、生活费用提高,同时劳动力价格会下降,这样想来城市的人就会综合考虑。蔡先生认为,当前最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取消有些城市实行的“就业工种限制”。他认为,这也是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方面。至于目前城市失业现象,他认为主要是由于市场上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所造成的。而推动城市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工资刚性,归根结底需要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竞争。此外,蔡先生还认为当前改革户籍制度,给外来劳动力以城市户口,对当前消费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他分析说,由于外来劳动力没有城市户口,他总是抱着有一天我也许会离开这个城市的想法,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的消费方式和行为都会是一种短期行为。这也就是说,他会把消费降到最低限度,其余收入储蓄倾向很强。而当他一旦获得当地户口后,他就觉得不管怎样,我都是要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那他周围的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就会对他有一种示范作用:别人怎样生活,我也要那样生活。这会使他的消费行为长期化,这一大批人有很强的消费潜力。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篇5
苗卫卫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的交通在方便我们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2.面对交通拥挤、交通事故这两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想办法使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3.让学生知道汽车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能的基础上。
4.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秩序的重要性,明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文明交通。
5.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引发他们进一步对交通事故带来的问题的思考,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秩序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通过探讨分析探寻人们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9月22日是个什么日子吗?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设定这个“无车日”正是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交通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关注身边的交通问题,探讨这些交通问题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以下问题: 1.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 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危害。3.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求:每个人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认真倾听并思考别人的发言。组长组织并记录。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交通拥堵
原因:上下班集中,车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解决办法:错时作息,避开高峰;限号出行。2.汽车污染
“噪音”:汽车噪声包括喇叭、发动机、轮胎与地面摩擦的声音等。汽车噪音让我们心烦头疼、听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头晕、情绪不稳定,甚至产生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解决办法:安装“汽车彩铃”。“尾气”: 危害:引起呼吸道感染和哮喘,损伤眼睛、制造酸雨、酸雾、引起慢性铅中毒等。解决办法: 让汽车“食用“清洁无污染的燃料。生产出新型电池汽车。高科技为汽车降污。新燃料电池进入汽车。天然气燃料汽车。磁悬浮列车。关于磁悬浮列车你知道些什么?(高速、安全、平稳,不污染环境、节省能源。2003年1月1日,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在上海试运行,它的最高时速达400千米。)3.交通事故
危害:交通事故的发生,令多少人瞬间失去了生命,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多少夫妻阴阳相隔,多少人白发送黑发,多少人终生与病床相伴。原因:酒驾、超速、超载、疲劳驾驶、闯红灯、逆行、抢行等。小结: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大部分交通事故归根结底,是因为司机或者行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解决办法:加大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张贴警示语;利用科技手段对违章行为进行监测;做到违法必究。据统计,全国公路交通事故每天可达近2000起,你想对开车的叔叔阿姨们说些什么? “车好路好,安全最好”“三双筷子三只碗,爱妻娇儿盼团圆”“树立交通文明意识,自觉维护交通秩序”“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相信这些叔叔阿姨们一定会提高交通意识,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板书“珍爱生命”“文明交通”)那么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不在汽车间穿行;不骑自行车上路;不乘坐三无车辆等。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希望能落实在行动中。下面我们打开课本把课文好好读一读,想想这节课都学了些什么,自己会了吗? 问:通过本课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汽车的发展应建立在环保和节能的基础上;每个人要珍爱生命,文明交通。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辨一辨:
1.小明小强小刚3人是好朋友,每次上学他们都手拉手肩并肩一起走。(×)
2.在路上边走边拍球。(×)
3.小明最喜欢在爸爸开车接他回家的路上和爸爸交流一天的学习情况。(×)我会填: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2.汽车污染主要是指(汽车的尾气、噪声和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的三大问题,机动车辆,特别是汽车,不仅会消耗空气中大量的氧气,还会排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在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铅等有害物质)。
3.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是(磁悬浮列车),它的特点是(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能耗低运行时噪音小、安全舒适、不燃油、污染少、价格便宜等优点)。为了减少汽车造成的危害,我想对 汽车设计者说——(请设计环保无尘低噪声的汽车),司机说——(请不要随便鸣笛,减速慢行),行人说——(请珍爱生命,文明交通),交警说——(请严格执法,维护交通秩序),自己说——(珍爱生命,文明交通),每一个人说——(绿灯可以再等,生命不能重来)。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知道汽车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能的基础上,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希望大家把今天了解到的交通问题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带动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懂得——珍爱生命,文明交通。
板书设计: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拥、堵污染事故;
时间集中噪音不遵守交规;
不遵守交规超速、酒后驾车;尾气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优质课教案
啥字体字号
温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李琦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篇6
家用空调有多脏?
面对已经使用过好几年家用空调,您是不是觉得出风总有异味,吹的时间久了就会头疼?是不是还会发现,空调的使用电费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多?其实,这都说明空调需要及时清洗了。如果不定期清洗空调,空调内部积压的灰尘、细菌会随着空调风吹向室内,既有害人体健康,同时堵塞散热片,增加空调能耗。
空调不清洗究竟有多脏?有人做过这些实验
1、空调吹霉一碗饭
实验过程:实验者将两碗米饭放置在密闭房间内,其中一碗被盖上,另一碗暴露在外,近距离直对着一台正在运转的壁挂式空调吹。72小时后,被盖上的米饭已经发黄,没被盖上的米饭则长出了大团霉块。
2、白毛巾一会儿就吹黑了
实验过程:将一条没有污点的干净白毛巾夹在衣架上,固定悬挂在空调出风口处。随后用喷水壶将白毛巾表面喷湿。随后打开空调到制冷状态,设定实验时间为12小时。随后取下衣架。背对着空调的一面仍然是白色,正对着空调出风口的一面居然变黑了。
3、镜面一吹沾满灰
实验过程:将一个两面镜擦干净,然后在镜面上分别涂上面积相等的凡士林面霜。将镜子的一面置于空调的出风口处。空调开启制冷模式,运行12小时后,将两镜面对比发现,置于空调出风口镜子上的面霜沾满了更多灰尘,原本透明的凡士林变得浑浊,甚至有些变色。
空调这些地方最脏
1、滤网:体积较大的灰尘、污渍等颗粒物会附着在滤网上。
2、蒸发器:由于冷热空气作用产生的水汽长期封闭在阴暗环境中,再粘上灰尘,就很容易滋生细菌,这时如果打开空调,细菌就会随着空气吹入房间。
3、风轮:灰尘长期沉积在此,应重点对这里进行清洁。
空调卫生问题会带来哪些健康隐患?
由于空调特殊的工作方式 ——灰尘、污垢、细菌等积聚在空调内部,不但影响空调的制冷,还会促成螨虫的滋生,污染整个室内的空气、传播疾病。有资料显示,隐藏在空调内的军团菌、螨虫、大肠杆菌等会让人们不知不觉地患上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及皮肤病、头疼头晕等,威胁家人的身体健康。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家用空调过滤网后面的散热片才是最大的细菌污染源,细菌检出最高可达91259个/cm2,其中霉菌超标率高达84%。封闭式空调环境中,缺少新鲜空气;空调房内、外气温相差过大;虽有空调过滤器能排除大部分灰尘,却无法排除微生物,导致病菌在空调房内寄宿、生长繁殖……这些都是致病的原因。
空调里中常见的空调病细菌隐患:
大肠杆菌:易引发呕吐、腹泻、发热、败血症等症状
葡菌肺:引发人体肺炎、肺脓肿、和脓胸等严重呼吸道疾病
革兰氏阴性菌:引发人体呼吸道感染为主,常出现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干咳、高热寒颤等状况 。
空调清洗的好处
1、清洗空调能够消除空调里面和外面的机翅片上的灰尘和污渍,因此就防止了灰尘等的重新积累;
2、清洗后可以有效的降低翅片表面上的静电负荷;
3、还能彻底的消除空调所产生的异味;
4、定期的清洗能够延长空调使用的寿命;
5、还可以节省用电。
6、能够有效的预防空调病的产生;
7、还能够消除传染病菌的滋生,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何正确清洗空调?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篇7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孔令斌认为,未来步行与自行车空间将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保障。城市发展必须实施公共交通优先,保障公共交通的路权与畅通,加强公共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各阶层城市居民分布的契合程度,提高公共交通的竞争力,鼓励居民乘坐公交出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市用地快速增长、大规模优化调整的时期,城市交通需要首先从源头上考虑解决方案,建立起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的良好关系,引导形成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和合理的城市活动布局,其次才是交通系统内部的解决方案。
宋敏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秘书长宋敏华表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有几个鲜明特点:造价高、运营成本高、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特别高。应当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为契机,构筑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层次结构。在创新发展大背景下,工程师和规划师要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规划好我们的城市乃至规划好未来城市群的建设。
刘元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国家对民间资本投资非常重视,近期国务院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便是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有利于吸收民间资本进入,扩大民资投资的比例。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具有成本高、收益低的特性,筹集资金将成为建设的难点。加大投资虽好,但地方政府需要审视自身的地方财政,谨防融资风险,促进投资不能过头,不能走回过去强刺激的老路,要警惕地铁建设过热。
李迅: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地铁意愿强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表示,按照现阶段地铁每公里造价7亿元左右计算,城市规模较小的城市规划初期一般为30千米,远期规划为100千米,由此增加的投资或将达万亿级别。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产业链庞大,对GDP拉动作用明显,有利于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和提升城市形象,所以地方政府投资意愿强烈。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国内一线城市的人均轨道交通线路拥有量、线路密度、客运量占比等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型城镇化也催生对轨道交通的需求。
林伯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一举多得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都在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要解决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大城市拿出以往建设地面基础设施的热情来建设地下通道。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汽车使用频率,减少石油的消费和尾气排放。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发展,大中城市交通状况将持续恶化,简单的扩路增车方法解决不了城市拥堵这一重大难题。因此,发展既经济又实用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迫在眉睫。
赵辰昕:不要盲目攀比轨道交通建设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正效益、城市交通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汽车保有量的高低俨然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表现指标。然而与此同时,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大也为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机动车的与日俱增与城市道路空间狭小、停车场地有限、城市环境指数的控制等因素之间的博弈也日益明显。如何利用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的发展,使得城市交通畅通、便捷已成为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宽城市交通的运行空间,丰富群众的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频率,更加有效地、科学的利用好城市交通的立体空间。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还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正的外部效益,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收获。
外部效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有效的,这样的效益被称之为外部正效益;另一种是对社会的影响是负面的则被称之为外部负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效益也有正、负之分,但其产生的正效益远远大于负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外部正效益主要体现在消费者效益、地区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经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正外部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至关性和必须性就体现的非常明显了。
效益存在于消费者
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同时它的投资额
巨大,从投入建设到后期运行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加上消费者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效益是远远超过消费者所付的车票价格,所以,消费者占有着多出的效益。这多出的效益首先就是给乘客带来的时间节省的效益。传统的城市交通的通行效率受到路况、路面车辆数、交通信号、交通事故、乘客因素、行人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乘客出行时的总时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时间成本的增加,导致出行时间上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运输特征是载客量大、快速、准时,能够有效的缩短乘客的乘坐时间,减少时间的损失,经济学中所阐述的时间机会成本可以看做该效益,换句话说,就是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其他地方所产生的效益,而且经济水平发展高,时间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乘客的时间节约的效益也就越大。其次“城市轨道交通”减少了乘客交通疲劳的效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与日俱增,城市公共交通的承载力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高峰期间,由于运力恒定,每次运行承载人数有限,导致等候出行的人增加,除了出行途中不确定因素可能引发的时间延迟外,等候时间的拉长更增加了乘客的交通疲惫感。而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能为乘客提供了更为舒适的乘车环境,而且即使“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一样的拥堵,“城市轨道交通”同样可以利用自身的特征——快速,让乘客的乘坐时间得以减少,从而减少乘客交通时间的效益得以有效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的投入使用后,因为其便捷、舒适的特点,将很大程度上转变人们对传统公共交通的印象,从而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有效减少路面汽车保有量,降低路面交通压力,从而为城市的道路交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更加有利的道路交通环境。
效益存在于地区经济
地区经济效益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通车可以对沿线经济开发产生促使和波及效益。
第一是讲述效益存在于沿线不动产增值中,“城市轨道交通”自从建成通车以后,能够有效的提升沿线居民和事业单位的可达性,为了出行更方便,会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和房屋的供给增加,从而提高了沿线土地和房屋的价格,沿线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趋势是随其位置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宣传项目中我们可以发现,发开上的广告中会利用离“城市轨道交通”的距离,作为卖房的宣传噱头,提升房屋价值,吸引买房者的注意。而消费者在购房时,也更愿意考虑出行是否方便的因素。
其次是节约用地的效益,同以往的地面交通方式比较,“城市轨道交通”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大部分构造集中与地下或者高架上,利用立体式的设计减少了城市平面的占用率,丝毫不影响城市地表其他工程项目的建设。于此同时,能够减少地面道路的建设是由于它的大运载量和它对其他交通方式的替代性。因为这两个原因,让“城市轨道交通”来说意义重大,这也是其他交通项目所不具备的优势。
效益存在于社会上
社会效益是指“城市轨道交通”建成通车以后所带来的权社会成员不管是否成功付费都能产生效益。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增强了安全性的效益。根据0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全世界约有70万人,现在已经有因道路交通事故致伤致残的1,000万-1,1500万人。先阶段社会人口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道路交通事故。如何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成为考验各级政府管理能力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使用将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事故频发,道路交通安全性低得现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空间较为独立,影响因素相对公路较少,具有比公路交通更加稳定、更高的安全性,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这将势必减少因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上的损失。
其次,“城市轨道交通”能改善有效提高环境质量的效益,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比,“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城市环境也在遭遇严峻的考验,国内外都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噪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衡量城市管理者管理能力的两项重要指标。“城市轨道交通”较公路交通来说,有很重要的环保效益。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噪声污染基本上是零,这样可以充分减少噪声的产生;另外一方面是“城市轨道交通”都是电力驱动,无废弃排除,减少机动车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环保,因此“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的效益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功劳。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使用,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在丰富了群众出行方式,减少出行时间的同时,对地区经济的拉动,环境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有效利用了城市立体空间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好的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利.城市轨道交通与社会发展[J].城市轨道交通与研究,2006(87)
[2]韩春素.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量化分析[J].城市轨
[3]道交通研究,2006(15)
[4]王城.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房地产价值关系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篇9
及难民权利
姓 名:朱丽德孜
学 号:41101028
班 级:2011级法学 就环境难民探讨难民带来的问题及难民权力
摘 要:截止2006年,全球环境难民总数已达2500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全球政治难民总数的一半。联合国预测,2020年会出现5000万名环境难民。难民的急剧增加使得问题横生,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国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便会增加。同时,如何对待难民,难民的权力问题也急需得到解决。庞大的难民数量给各个国家增加了一项不可推卸的义务,管理和安置这些难民。
关键词: 难民; 权利; 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大片土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空地。为了防止进一步的辐射,34万人被疏散到辐射区以外,这就是人为灾难造成的环境难民。广义上的难民是指因政治迫害,战争或自然灾害而被迫离开本国或其经常居住国而前往别国避难的人,包括政治难民,战争难民,和经济难民。近几年来,又出现了新的名词——环境难民,就是因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而不得不离开家园的人。这些人在失去原来的生存环境之后,生活更加艰难,因而被称为“环境难民”。在远古时期已经有不少的原始部落居民因为居住环境的恶化而被迫迁徙。“气候难民”是属于“环境难民”的一支。
造成环境难民的具体原因有气候恶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和环境污染等,这些环境变化造成食品短缺、影响食品安全,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各个方面。迫使居住区域内原住民或合法的背井离乡,或违法的铤而走险、移民他国。
根据英国的“眼泪基金会”于2006年推出的研究报告《热浪袭人》显示:截止2006年,全球环境难民总数已达2500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全球政治难民总数的一半。联合国预测,2020年会出现5000万名环境难民。生态学家诺曼·梅尔斯预计,在50年内环境难民的总数将会暴增至2亿人。同环境相关的移民现象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最为严重,亚洲的印度等国也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受到影响。北非和拉丁美洲正在遭受土地和水资源恶化之苦,摩洛哥、突尼斯和利比亚各国每年因荒漠化丧失1000平方公里的多产土地。已有部分非洲人进入了西班牙、德国等国。有预测表明,到21世纪中期,孟加拉和埃两条河流的下游附近15%至16%的土地将遭到海水淹没,可能造成4000万环境难民。在食品短缺愈发严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向北半球转移。同时,有一项研究表明,至少有5个小岛国将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而消失。其中最为大多数人熟知的便是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将会在2080年之间被淹没,如果没有国际社会进行保护,那么马尔代夫的国民将会成为斯里兰卡的少数民族,但是斯里兰卡也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危险。在南太平洋的图瓦拉岛,居民已经与新西兰达成协议,分批进行移民。
以上事例皆表明,环境难民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社会较为关注,需要各国相互帮助来解决的问题。
日益膨胀的难民数量带来的以下的问题:
1.难民数量过大,非法移民和难民问题矛盾突出。
2002年,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领导人遇到的最为令人困扰的问题之一就是非法移民和难民庇护问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订了明确的移民法规和相关政策,基本都将移民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家庭、亲属团聚型;第二种为就业、教育及投资型;第三种称之为人道主义移民,绝大多数国家都将符合接收条件、拟作“永久性解决”的难民列于此类项下。但在现实社会中,三类移民之间的界线十分容易混淆,入境前的界定更加困难。三种类型的移民相比较,在现代国家的主权面前,第三类移民似乎比前两类移民更具有特殊性。对前两类移民,主权国家可以直接做出接纳或拒绝的选择而不必对后果有任何担心。而人道主义移民受到《难民公约》等国际法的特别保护,各国政府则不能强制将他们遣送回原籍国或居住地。这一特殊性也越来越多地被前两类移民所借用。2002年6月,欧盟在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召开首脑会议,研究的首要议题是区域内的移民和难民问题。会上讨论了欧盟当前面临的非法移民的形势、落实坦佩雷会议目标的情况和今后共同的移民难民政策。对经过两天的激烈讨论,与会领导人最终克服了巨大分歧,就严厉打击非法移民和难民保护的有关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会议通过了三项具体措施:①严格法规,建立签证资料认证统一标准和系统,制定有关难民身份和避难申请统一标准时间表,拟在2003年6月前出台有关难民身份、家庭团聚和外籍长期居民身份等统一政策;②加强共同边界管理,建立边防联合行动和移民联络官员网络,加强信息沟通与边防人员交流培训;③通过经济援助等手段加强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合作,堵住非法移民的“源头”和“中转站”。对英国等欧盟成员国提出的采取经济措施联合制裁持不合作态度的“非法移民来源国”及“过境第三国”的建议,欧盟领导人采取了一项折中方案,决定在今后明确合作态度的判断标准后再考虑实惩罚,包括中断经济援助等措施。欧盟塞维利亚首脑会议通过的这些措施,为统一欧盟各国的移民和庇护政策奠定了基础,对今后协调一致打击非法移民和“假冒”难民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旦实施,在短时期内可能会遏制非法移民的势头。但欧盟采取统一政策措施之后,受影响最大的是人道主义移民,难民庇护渠道更为狭窄,真假难民会同时受到制约和限制。原先能起到释放移民压力 “安全阀”作用的人道主义移民通道被严格限制之后,被拒绝的寻求庇护者做出的选择则不可能受到控制。
2.国家内部排外势力有所抬头,社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国家内部民众由于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和安全引发的排外倾向对各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事实上,在一些主要的难民庇护国,外来难民和申请庇护的人数与难民高峰时期相比已大大下降,接收安置难民并不十分困难,真正左右政府难民决策的正是难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影响,这也是难民问题棘手的重要原因。相信今后一段时间,各个国家将会在难民问题上继续紧缩庇护政策。
3.全球日益膨胀的难民群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在非洲之角,难民潮对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则更为明显。中非小国卢旺达发生大规模难民潮至今已有8年之久,为数众多的难民至今仍生活在坦桑尼亚、扎伊尔等周边国家的难民营里。为了维持日常的生机,坦桑尼亚平原上的珍惜野生动物,包括大猩猩在内都成为偷猎和捕杀的对象;扎伊尔维尤加国家公园的数百平方英里原始森林遭到野蛮的滥砍滥伐,数以百万计的树木成为难民的棚屋建材和釜底之薪。难民营地周围的土地被大片开垦,植被完全被破坏。卢旺达政府几年前在面积2500平方公里的阿卡及拉国家公园划出一大部分安置归国难民,目前公园已面目全非,几乎被完全毁坏。阿富汗难民危机留给人们的环境问题也显得相当严重。2001年12月22日,阿富汗临时政府在喀布尔成立,在此后的三个月内有100多万流亡在外的难民和至少16万国内流离失所者返回了家乡,开始重建家园。这给原本就非常脆弱的阿富汗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编写的一份报告,2002年6月,阿富汗全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已经从两年前的59%骤然跌至9%,水资源的类似衡量水平也从43%下降到了15%。难民高峰过后,大片被难民遗弃的营地需要进行清扫和环境恢复,仅在阿富汗就有200个营地需要清理。许多地方由于缺少资金而被迫放弃,成为不再适合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难民问题,就要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要改变环境问题,是非常困难。所以,在环境难民的问题上,只能是缓解和减少难民数量。这就牵扯到如何解决环境难民的权利问题。
国际法确立的对难民的保护的原则主要有两个,即“不推回”原则和“国际团结合作原则”。“不推回”原则(principle of nonrefoulement)要求,除非有正当理由认为难民有足以危害其所处国家的安全等其他严重情形,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其生命或自由受到威胁的领土边界;“国际团结合作原则”要求,世界各国在难民的接纳、安置、援助、保护,难民事务开支的分摊以及消除和减少难民的产生的根源方面有责任加强团结与合作。
根据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1951年难民地位公约》和1967年的《关于难民地位议定书》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国际法依据。但是,因为该公约针对的是政治难民,所以由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而形成的难民均不能获得该公约的保护。不过随着大规模难民问题的出现,联合国难民署先后通过扩大保护范围的难民署章程,斡旋职能以及将流离失所者和寻求庇护者纳入“受难民署关注的人”,为公约之外的实际难民提供临时避难,物质救助和自愿遣返。但是,在一点上,国际公约任然没有实现突破。
本文认为这正是公约在难民问题上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任何一部的法律、规定是必须应实际而存在,不能单单是为了法律的稳定性而忽视了现实变化。尤其是这种牵扯到生命权的公约,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应当为了逐渐增大的利益受损群体改变或者重新制定我们的规则。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有以下几个设想:
一、将环境难民置入《难民地位公约》的保护之下。
二、各国联合成立一个难民基金,各国对于该基金有监督权力,该基金的运行有联合国难民署负责。
三、针对已经或者即将失去国家的难民,如马尔代夫的环境难民,各国在不触动各国利益的情况下,解决该国家民众的生活地域问题。不可将安置国民问题全部交由受灾国处理。如果能将国民分而处理,既可以避免部分国家的人口压力增大,也能帮助某些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国家解决此问题。
以上的设想是想解决难民的权力和物质以及生活空间问题。环境难民问题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需要的是各个国家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2].[3].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闫金红:关于“环境难民”定义的研究[J].法学研究,2011,4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推荐阅读:
户籍改革会不会给城市带来流动人口压力?10-23
城市垃圾的问题09-22
城市文化存在的问题08-2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6-28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10-20
海绵城市目前存在的问题10-25
英语作文-大连的城市问题11-26
城市配电网的规划问题07-21
现代城市规划如何解决城市问题05-20
城市规划应注意的问题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