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2024-10-20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共8篇)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1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对农村三十改革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使我国的“三农”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三十年来韶关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

韶关市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三农”政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不断繁荣。

1、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建立和先进实用农科技术的普及推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73.18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107.8万吨。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个。2007年,34个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带动紧密型农户17.9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7%,使户均增收2988元。培育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形成“一乡一品”专业镇(村)100个,涌现出种养专业大户2万多户。建立了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10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其中6个被评为省农业名牌产品。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三是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年均增长10%,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124.6亿元。

2、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有效机制。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元;相对贫困人口从2006年37.19万人减少到28.49万人。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96%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3、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仅2003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24.43亿元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电力、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条件。2007年完成镇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后,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四通”(通路、通电、通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时,在帮助1.37万户农户完成住房改造,使60%的农户入住楼房或红砖瓦房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五改”(改厕、改水、改灶、改圈、改路)任务,并有13.1万户57万农民用上沼气,美化了村容村貌、优化了环境卫生、改善了基础设施。

4、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支部加协会”、“民情日记”、“民忧档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住农村等一系列活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一大批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韶关市农村三十年改革与发展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把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国际农业企业以及其优质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加上土地承包后的分散经营方式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难度,导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难以应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高频率自然灾害。

(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但家庭承包经营不利于组织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要遵循自愿原则且承包户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使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的设想难以实现。部分农户因担心风险而不愿意流转承包经营权,部分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也不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形成了生产业余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丢荒现象,土地经营权难以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难于开展的状况比较普遍。至2007年底,韶关市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为

7.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直接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如韶关市去年每亩水稻平均收入768元,成本585元,利润仅183元。其最终结果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如2000年和2006年,韶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93元、3976元,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7209 元、12039元,两者之比为1:

2.58变化为1: 3.03,对比差距拉大17.4个百分点。

(三)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主要表现是,少数村委会主任片面理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一些村在选举中受到宗族和家族势力影响,出现拉帮结派、操纵选举现象;有的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以权谋私;有些党员干部致富能力不强,群众威信低,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少数村的社会治安差,黑恶势力有所抬头,封建迷信泛滥等,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韶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

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重点,认真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破解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破解“四个难题”。

(一)破解农业集约规模经营与土地分散经营相矛盾的难题,催生现代产业。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丢荒和产出效益低下问题,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土地配置政策,以土地的集约经营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围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一切限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使用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村民委员会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办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五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和仲裁,健全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破解农村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不协调的难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有序进行。一是依法确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和法律地位。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政治领导者,村委会是具体村务的主要管理者。二是加强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村民自治法》,充分发扬民主,防止宗族势力和地方恶势力操纵选举,保证基层组织依法民主选举,使守法律、有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级领导成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实现村务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实现人财物民主化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村务工作民主化。四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三)破解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不高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更快富裕起来,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目的。要不断探索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渠道。一是生产增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就业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创业增收。加大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要抓紧实施韶关市去年颁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农村优秀青年和外出返乡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四是财产增收。认真贯

彻物权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保护农民对山林土地的经营收入和房屋等不动产的增值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五是政策增收。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护农政策及各项补贴措施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六是社保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破解“三农”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难题,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优先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力度,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投资的范围。要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金融和科技支持。建立健全包括农业保险、农业标准化建设、农技推广等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与农民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2

一、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水平

完善的认知结构不但应具有尽可能丰富的知识, 并且这些知识之间还具有必要的联系, 构成了条件化、结构化、概括化的知识系统。认知结构是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主要变量, 这是因为:

一方面, 解决问题就是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的新问题, 学生头脑中具有与问题有关的知识越多, 那么成功解决当前的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 如果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杂乱无章, 没有形成具有紧密联系的结构,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激活并调动起来, 就难以自动地提取所需要的知识。所以, 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已有知识水平是影响解决问题是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对问题的理解水平

所谓理解问题, 就是运用有关知识经验去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和关系, 从而达到对问题整体把握的思维过程。问题一般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策略信息和问题情境组成, 要成功地解决一个问题, 必须取决于对问题中各种信息的把握和对各种信息间的关系、联系的理解。因此, 对问题的理解水平直接关系着问题的解决, 也制约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影响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对信息的选择、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策略的运用等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作用, 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 控制着学生在解决问题活动中对有关知识、技能的选择和应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数学事实观察的敏锐细致程度、对数量关系分析的透彻性、全面性及推理的正确性都是思维能力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具体表现。

四、对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

情感与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活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能感受到解决问题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 具有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那么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也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 情感与态度也是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借东风”

0引言

接触了许多中小型企业,发现中小企业大部分都发展缓慢,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的制约、技术研发的制约、人力资源管理的制约、售后服务的制约等。

在这里,仅以一家典型的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某水空调公司目前发展面临的制约瓶颈进行一次深入地解剖探讨。

1这家企业生产的水空调是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还在国家的专利保护期内。但仅剩两年的保护期。

其目前的状况如下:

1.1产品方面:该企业的产品是自己研发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但极具被模仿性,也就是说技术门槛较低,竞争对手可在短时间内模仿制作出仿制产品,有较多的侵权竞争对手存在,并且市场对价格比较敏感。目前,该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引入期,但在行业市场区域范围内已经颇具知名度。

1.2市场方面:近两年来该产品有影响力的市场区域夏天天气不热(这是董事长所认为的原因),产品没卖出去,大量的产品积压,导致存货成本增加,同时业务员也因为收入下降怨声载道,有业务员辞职去其他水空调企业,带走部分客户。

1.3资金方面:产品积压,企业流动资产及现金减少,无资金多数工作无法开展,公司处于停滞状态。

1.4技术研发方面:公司产品受到市场跟随者的追击,仿制产品、改进产品且价格便宜的产品较多,而该公司也因为专利保护行动不顺的原因对进一步开发新一代产品心存惰性。

1.5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是一个家族式企业,尽管公司已发展了十多年,努力向现代型企业管理体制靠拢,但仍保留家族式企业的管理,当然如果家族中人确有能力也可,但实际证明能力不够,员工流动率居高不下,中层骨干也不稳定。

1.6售后服务方面:在全国各地设有十几个分公司,二百余个办事处,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但售后服务粗放,服务不及时,这一点客户普遍反映,但现在改进乏力。

1.7广告宣传与公共关系方面:花了大量的钱做了一些效果不明显的广告,广告宣传有误,同一时期,同一阶段最好只有一个广告诉求点,但其宣传了两个诉求点,而且广告语也一般,未突出自己是发明人。在公共关系方面,只突出宣传水空调,而未突出自己的品牌。

1.8决策层方面:做事不够果断,患得患失,不能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导致发展速度缓慢,其他仿制品跟进,占领部分市场。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问题可以看出,这家公司面对的发展问题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大量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瓶颈问题,现以此企业为例针对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从公司建设、管理、高级管理层思维方面做一次案例探讨

2.1技术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在没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雄厚的资金作后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开发新产品,以降低开发新产品的成本;或是对新产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以技术优势压倒竞争对手的模仿。

2.2市场方面:由于市场对价格比较敏感,可适当降低价格,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水平,降低存货,提高品牌知名度。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打造品牌而服务,切不可在不知不觉中为别人做了宣传。任何品牌成功的关键因素都是其诉求的真实性。作为水空调的发明者,在做宣传时应突出其原创性。原创使品牌具有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保证了品牌诉求的真实性。

2.3广告宣传与公共关系方面:一旦品牌诞生,广告宣传切不可少,对小区域范围内已建立起品牌的企业,可在小区域范围内通过做新闻、促销以维护奠品牌形象,而对未开发的市场则要通过公共关系,占领消费者心智,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品牌形象,之后再做广告宣传,以维护其地位。但在做广告宣传时一定要给自己定一条主线,为自己选取某一阶段的广告诉求,所有的广告全部围绕其而展开。作为中小企业,因为财力有限,切不可同一阶段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诉求点,让消费者产生迷惑不信任感,达不到良好的广告效果,而且还可能浪费了企业的财力资源。在公共关系方面一定突出自己的品牌,记住一切都是为品牌服务的,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会占领消费者心智。不要只为了做政治宣传,而忽视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2.4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人才自愿流出严重,应分析其流出的原因,多数情况是因薪酬问题,所以应改革薪酬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薪酬制度,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可以采取非公开薪酬,也决不允许员工随便打听其他员工的薪酬,以避免员工产生不公平感,这样可以解决部分人才流出问题。对于薪酬保密制度在许多中小企业获得了成功。

2.5决策层方面:发现问题应立即解决,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抓住机遇迅速出击,以迅速占领市场,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同时也应听取各方面专家的建议,合理的建议应虚心接纳,不可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2.6售后服务方面:建立售后服务系统,可以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培训经销商,使经销商懂得产品的使用性能,掌握产品的故障排除技能,这一条路线相对来讲客服费用较低,另一条路线是在已有产品的市场区域建立客户服务站,客户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到客户服务人员,以尽快解决客户遇到的相关产品问题。售后服务可采用的方式有:①电话回访:回访是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坚持回访是售后服务的重要工作。②负责用户问题交流:保质保量地应对用户、客户提出的问题,做好公司形象的维护、建立工作。目前的市场竞争,服务是主体,售后服务比销售人员更能实现公司品牌的升级。③用户产品使用疑难解答:能够熟练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使用、故障问题,快速安排产品故障后的修理、返修问题,并达到让用户满意。

中小企业要想升级成为大型企业,必须突破其制约瓶颈,其关键还是决策领导者的战略决策行为,决策成功,企业成功,决策失误,企业失败。

以上是物质层面分析,但是企业的发展,良好的精神层面的建设更重要,是保证企业发展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保证企业的每一个行为都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正面效应,而不是聊胜于无的正面效应甚至负面效应。为达到此目的,公司的决策领导者在管理思维上,就需要避免下面普遍性存在的经营思维误区:

抛弃中国的一个传统商人思维——取得政治资本的管理思维

企业经营不是要取得政治资本,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要实实在在地、紧紧围绕经济运作,以客户、消费者为中心,以取得最好的市场地位、市场运作、市场形象为中心,追求市场份额、利润是一切企业行为的终极目标。一切假、大、空行为都是企业失信、冒险、失败的根苗,是丢失员工信念、客户信任、消费者信赖的罪魁祸首。经营者思维的不自觉错误,使多数中小企业冲颈失败后走向衰落的源之罪。

改变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做企业的思想者、控制者。

事必躬亲是一种对下属的不信任的工作方式,也是一种限制下属智力、打击下属信心、阻碍下属成熟的工作方式,直接导致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身边无自身强力的下属团队可堪支撑企业的扩大,形成了中层管理者的人才真空、青黄不接、空投引进、频繁更迭、发展动力损耗、停滞不前、形成瓶颈局面,所以瓶颈问题表面现象是缺少人才,实际问题是本土缺少产生人才的土壤、思维。

放下包裹,引进专业策划智囊机构、技术智囊,扶持公司发展。

企业引进合适、强能的人才不易,培养出更难,这是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普遍感慨的问题,但是一个“借”字,就可解决此老大难问题。这个“借”字经营者也都知道,“借东风”的典故更为中国人所熟知,但是将人才据为己有的私心阻碍了企业的“借用策略”的实施,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据为己有的私心”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能将专业机构引为己有、己用岂不更好、更有力!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4

——对制约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三元镇党委书记 ***

按照三元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的时间安排,结合省委开展的“万名乡镇干部进农户”活动要求,10月下旬,我利用一周的时间,到全镇各村尤其是前三元村进行了深入开展了以“找问题、寻对策、解民忧、帮民难”为主要内容的调研走访,就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等问题广泛征求了群众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分析近年来乡镇凸显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寻找破解影响和制约三元镇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答案,以求加深对镇情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小康建设统领全局,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决策部署,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地发展。

三元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45369人,98个自然村,人均耕地2.6亩。现有企业19家,主导产品为橡塑加工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2008年全镇人均纯收入4210元。

前三元村是镇政府和部分镇直单位驻地,位于镇域北部,沿三龙公路,在县城西5公里处。农业人口962人。村内有镇级医院一所,卫生门诊五处;有幼儿园二家,中小学各一所;农村集贸市场一处;商业门店45家,城镇基本设施完备。橡塑企业4家,小型加工企业摊点19家,三产摊点52家,从业人员502人,2008年全村共完成工业产值8371万元,实现增加值2227万元,利润1198万元,完成税收406万元。农业以小麦、玉米、棉花种植业为主,人均耕地1.6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4170万元。调查中共这次调研活动,走访了种养殖专业户10人,务工经商户10人,退休干部5人,贫困群众11家。走访中认真倾听了党员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村干部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以及村务动作、政务公开等方面的意见;对党委、政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等。走访之后,通过对素材的初步分析,再和掌握的全镇各村的情况

相结合,使我对全镇的镇情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干部群众的思想亟须进一步解放。三元镇的橡塑尼龙制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特色,并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一大批有资金、懂市场、会门路的业务员队伍,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臵资金。一是作为景县最早开始经营高低压胶管的乡镇之一的三元镇,至今还没有一家在全县举足轻重的生产企业,许多家小橡塑制品企业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规模和水平。近年来经济总量扩展速度和税收增幅不大。二是企业布局不合理。橡塑尼龙制品业是遍地开花,“大而全”,“小而全”,象样企业虽不多,加工作坊处处有。不但管理困难,企业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影响了全镇特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快。一是部分村在化解乡村债务方面异常困难,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无法进行。农村改革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迫在眉睫。二是农村土地流转难,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难体现,农村集体经济有名无其实,也给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形成影响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原因

一是落后的贫困文化心态在短时间内难以清除。一是相当一部分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思想保守,热衷于村里的红白事,象农田基本建设、计划生育这样的工作驾轻就熟,对办企业、上项目一窍不通,满足于“村里不出事”,守摊思想比较严重。甚至有的干部怕经商户占风头、抢“官位”,从思想上抵制,从行动上阻挠;二是部分经商户小富即满,眼界窄、胆子小,满足于夹个包跑订单,有钱就买车买楼,怕办企业砸本赔钱,不敢办实体上项目,不敢把企业做大做强;再者由于本地一些企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不好,也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三是群众的经商意识还不强烈。地少人多,靠农业实现增收很困难。虽然现在大多数人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不光在农业上死盯活缠,但是只靠打工挣钱,对经大商、创

大业不敢想、不敢动、不敢闯、不敢拼。

二是乡镇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以前基层工作重心在计划生育和信访稳定、综合治理等行政管理方面多,影响了抓经济、抓项目建设的精力。

三是村民自治没有严格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急需壮大和发展。目前,村民委员会职责和村民自治工作得不到应有体现,无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委员会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在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中,没有号召力、缺少凝聚力。

四是大部分村财力捉襟见肘。无集体企业经济收入,干部想干事、要干事,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进行空心村治理,整治村容村貌,进行文明生态村创建等,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题思考与破解

一是坚持工业兴农、集镇兴农的工作原则。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项目、技术、人才,加快原有企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农民收入。以小城镇建设和空心村改造为带动,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做法,高标准建设特色集镇和中心村,整合土地资源,利用社会资金,为项目建设服务。同时,完善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创新农村的经济体制,完善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一要继续推广林下复合经济模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二要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分红的形式,建立新型农业合作方式,筹建农民新型合作化组织,从组织结构和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上更好地保证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紧密对接,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的风险。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设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引导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升值。利用土地增值,积极开展旧村庄复垦工作,实现耕地有效增加。四是打好区位优势牌,发展高效农业。以集镇建设为

依托,注重农村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大力推动经济作物和大棚蔬菜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继续加大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是推动思想解放,深化全民创业。一要造大招商、大发展之势,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尤其是要经常组织干部群众到县内外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包括本镇工业基础较好的村参观考察。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让干部群众体会工业发展的实惠,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奏响办企业、上项目的最强音。二要政策优商。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营造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三要重点扶持现有产业龙头,发挥其在技术、营销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四要发挥相关企业集群效应,加速企业规模膨胀。五要有针对性的发展各村的优势产品,使产业由多而杂向少而精、少而强转变,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六要继续坚持“三放”政策,把干部推到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干部领办、创办、协办企业,用实际行动教育、鼓励广大群众开阔思路,谋划发展。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5

近年,XX县在“工业强县,劳畜富民”战略指引下,全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逐步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过渡。但在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禁止供地和限制供地”的政策条件下,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成本方面的瓶颈制约问题日益显现。如何破解这一问题,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降低工业化成本,已成为当前XX县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工业项目用地现状

工业项目获取建设用地难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主要依靠政府

供应国有土地,但征用土地被严格限制后,新增建设用地困难,工业项目用地紧张。

工业项目存量建设用地不足

全县可用于工业发展的存量土地尚有600余亩,主要分布在福集、青龙、嘉明等镇。24个镇中,多数镇面临工业项目用地难问题。

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相对粗放

xx年,全县工业企业新占地300亩,平均建筑容积率小于,投资强度每亩低于40万元,较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水平相差甚远,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

工业项目用地成本增加

目前征用土地成本价平均每亩比xx年2月之前高出4万元以上,地价上涨直接抬升了工业项目用地成本。

二、土地瓶颈制约原因分析

土地一级市场被严格限制

土地一级市场只能在“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挂牌”、产业政策限制等

一系列制度约束下进行,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都不可以自由处置土地使用权;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政策,限制了不同用途土地之间的相互流转;征用土地进入一级市场的渠道被严格限制;其它用地方式的探索相对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我县尚处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底子薄,集聚效应不大,引进的项目多为中小型传统项目,其建设和扩张大都依赖原有存量土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地难问题的出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瞻性不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数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当、地块规划用途与现实发展需要不相符等问题,储备土地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间存在差异,一旦新上项目,许多镇需要临时调规,不能及时保障用地需求。

企业追求土地资产最大化

工业企业发展需要土地这个载体,但若干企业更看重它是一种资产,一旦获得土地使用权,便千方百计把它转化

为抵押物,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同时等待时机,争取土地增值利益。因此,企业在发展之初,往往是抓住各地急切招商引资的心理,把取得土地的多少及其土地价格问题作为投资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想方设法圈占更多土地,土地被隐形闲置。

土地优惠政策竞争为企业圈占土地提供了机会

各地对招商引资企业,往往看重企业对GDP、财政税收、就业以及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在供地上,宁愿让步,力求通过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或推动企业上项目。XX县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竞争,与其它地方一样出现了类似问题。

土地征用补偿安置标准上升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后,征用土地必须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下降”,突破了原有补偿安置标准,增加了补偿安置内容,征地补偿安置逐步从土

地征用前产值标准向市场价值标准转变。新征用土地的成本越来越高。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络。

三、破解土地瓶颈制约问题的建议

科学修编,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超前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对国土资源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的基本手段。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修编工作,必将对今后的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县在修编过程中,工业主管部门应该科学预测未来5到10年间的工业类别构成、发展趋势、占地规模、项目布局等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设用地需求,主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门搞好衔接;国土资源部门则应根据“工业强县”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规划理念、方法、技术,合理调配建设用地指标,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突出城南、城北、城西和沿江工业园区规划,体现战略性和综合性,保障今后工业项目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一致;

实施折抵置换建设占用耕地规划,设立折抵置换区,建立指标有偿、合理的流动体系,预留建设占用耕地机动指标,寻求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保障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结合点,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韧性,减少今后局部调整、修改规划的次数;重视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不折不扣地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专项规划精神,通过乡级规划落实到位。

拓宽渠道,保障工业项目用地

充实国有建设用地储备库。一是新征。把握土地宏观政策导向,选择对路项目,制定工业用地统征、储备、供应计划,做大批次、打捆报批、储备待供。二是收回。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且期满未申请延期或申请延期未被批准的土地、闲置土地、被依法没收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按规定及时收回入库。三是收购。对企业搬迁地块、破产企业变现土块、污染搬迁地块等,以合同、定金、分成等方式,收购入库。四是整理。改造旧街道、旧居民房或企业聚集区等,腾出更多土地。解决好有地可供的问题,努力保障工业发展用地需求。

推动集体土地进入工业项目用地范围。一是利用好国家允许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办企业政策,鼓励村社选派代表与企业直接谈判,双方自行约定土地入股事项,达成意向性协议后经村社法定程序通过和县政府同意,上报市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然后签订文书,正式改变土地用途。二是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进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和“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这是一条土地高压线外的黄色通道,挖掘潜力大,我县应积极试点,努力推动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工业项目用地市场,探索符合县情的流转机制。

盘活现有存量闲置土地。清理闲置、空闲存量建设用地,通过依法收回

后重新出让、转让或嫁接项目等途径进行盘活;对“批多用少”的用地单位,主动与其沟通协调,鼓励用地单位通过增资、转让、收购、新上项目等方式盘活剩余土地;对拆并学校、行政村和镇所腾出的土地,结合区域规划,宜工则工、宜居则居、宜商则商。

集约用地,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

集约利用工业园区土地。以城南、城北、城西和沿江工业园区为载体,预留工业发展用地,集约安排园区内工业项目用地,让65%以上的园区面积成为净工业用地;不断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吸纳一定规模的企业落户其中,实行分类集中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园区内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工业项目的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控制在项目用地量的7%以下,禁止使用园区内土地搞房地产开发项目,严禁在项目用地范围内建成套住宅、宾馆等非生产性设施;对园区内建筑密度小、投资

强度弱、效益差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动员其逐步搬迁或者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目前,对城南工业园区应重在整理;对城西工业园区应重在规范和扩张;对城北和沿江工业园区应重在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工业项目落户。

进一步实施县镇互动政策。通过税收分成调节、目标考核引导等方式,调动各镇将招商引资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积极性。一方面解决镇域工业发展缺地问题,另一方面加速壮大工业园区。同时,在适合的镇设立专门的小型企业集聚区,推动镇域工业进入集约用地的行列。

建章立制,推动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

建立企业新增国有建设用地评价制度。凡要求新增国有建设用地的老企业,要对其原有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对原有项目的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达不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规定值的三分之二,且新上项目以原有建设用地面积测算的投资强度低于现行规定一半的,原则上不予供给新增国有建设用地,引导企业通过提高建筑密度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对前景较好且要求扩张的老企业,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鼓励其搬迁至工业园区发展。

建立新上项目使用国有土地预审制度。加强对新上项目的用地管理,实行土地预审,测算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非生产性用地比例等重要指标,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向企业供地的数量。除工艺流程或生产安全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严格控制建单层厂房和“花园式”工厂。限制零星工业项目用地的审批,对投资额小于100万元的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给国有建设用地,而以其它方式解决其经营场所问题。

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采取土地优惠政策与集约用地挂钩的办法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批准项目用地之

时,以合同方式,约定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相关指标,待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兑现有关优惠政策,否则不予优惠。对生产性企业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上项目的,减免有关税费。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前提下,企业增加厂房建设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出让金。

严格工业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依法取得工业项目用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对其土地使用权有转让、继承等方面的权利,但不得擅自改变其工业用途。确需改变用途的,应经收回或收购,纳入政府土地储备或进入土地市场招拍挂出让。防止个别项目借办企业之名,行炒地皮之实,从而遏制短期投机行为,更好地保障工业用地用于工业发展。

统筹供地,防止在土地上恶性竞争

坚持工业项目用地集中统一供地机制。成立工业用地领导小组,严格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统一监管”的供地政策,防止“多头供地”,保证县政府垄断工业用地一级市场。农村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或土地二级市场向企业供地的情况除外,但必须置于政府审批和监管之下。维护有序的土地市场秩序。

保持工业项目国有土地供地价格的基本稳定。对工业项目用地,应按地块分类确定最低出让价格,避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随意压价,引资者盲目定价。对特殊项目的特殊供地方式,应有严格的审定程序,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土地成本价或者基准地价的70%。

政策扶持,降低工业项目实际用地成本

变现国有储备土地。以国资公司为载体,将一定数量的土地储备中心所储备的土地,通过金融机构抵押贷款,予以变现,解决支持工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但这一类贷款,银行一般要求要有政府对抵押土地的批文、政府承诺并保证以储备土地供应收益还本付息的书面文件,如果出现土地经营收入不足偿贷的

情况,政府财政将是买单者。因此,在运作过程中,贷款规模应与土地经营收入和实际财政状况相匹配,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补贴工业项目用地。对工业项目用地,一方面给予规范,在允许协议方式供地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市场化出让方式,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用地环境,获取合理的土地级差利益;另一方面通过从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等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工业项目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等方式,积累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对符合产业政策、集约化用地要求的特殊项目或鼓励项目,分类给予补贴,降低其实际用地成本,保持工业项目用地优惠政策的相对竞争优势。

允许租赁国有土地办企业。根据实际,工业企业可以选择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土地,在预缴一定年限的租金后,逐年缴纳租金,缓解一次性用地成本投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挂帐处理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

企业愿意缴纳土地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允许企业挂帐部分土地出让金,约定缴纳期限,逐年解交。但挂帐的土地出让金金额不应高于相应的土地抵押可贷款额的三分之二。

灵活用地,大力发展村级工业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6

关键词: 社区矫正 问题 制约 解决路径

内容提要: 社区矫正实践中面临一些困惑与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对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适用难、矫正力量社会化程度不足、矫正手段技术含量不高等。须寻求有效路径解决这些问题,以推进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矫正在我国试点五年多来,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然而,社区矫正试点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惑与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本文对这些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略作探讨。

一、关于在农村地区推行社区矫正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在城市开展,总体看农村与城市在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如不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扶植农村地区社区矫正的发展,则会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刑事执行的统一性、公正性受到损害,而一旦社区矫正的公正基础受到动摇,其生命力就会走向枯竭。因此,如何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推行社区矫正,是我国社区矫正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较之城市而言,在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这必然影响到农村地区社区矫正的发展。例如,农村地区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分散,而国家权力资源的配备不够充足,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的整合能力相对薄弱。再如,成熟的社区矫正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如人格测评、心理矫正技术的引入等,但农村地 1

区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比较匮乏,很难像城市那样,吸收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的参与,从而影响到矫正手段的科学化程度。总之,同城市相比,农村在开展社区矫正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在农村地区发展社区矫正,应当采取一些政策性扶植措施,同时,必须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设计适合农村特点的社区矫正开展方案。而不能简单照搬城市的社区矫正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是应当注意的:

一是要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在农村地区,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处在最基层,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了解矫正对象的家庭、社会关系、生产生活等情况,能够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监督管理等具体现状,充分调动村委会、村组干部的积极性是做好农村社区矫正的必然要求。在此问题上,以创造“枫桥经验”而著称于世的浙江诸暨枫桥镇,做了有益的探索。枫桥镇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针对农村辖区面积大,矫正对象比较分散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对矫正对象实行“5+1”监管模式 [1],即从镇司法所、协作站(社区)矫正小组、公安责任民警、村治调组织、矫正对象家属五方面来确定人员,分别落实监管职责。这一社区矫正的“枫桥模式”,对于促进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发展、解决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枫桥式社区矫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紧密结合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村的整合功能,“5+1”的社区矫正监管模式正是村民自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模式值得其他农村地区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借鉴。不过,必须明确:社区矫正在本质上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应在国家权力的主导下运行,虽然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应当得到重视和鼓励,并可以成为对农村矫正对象进行监督和帮教的基础性力量,但这种参与不应涉足执法层面。

二是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为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社区矫正是一种立足社区、依靠社区的社会化行刑方式,成熟的社区环境是社区矫正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一个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的社区就不可能有效果显著的社区矫正,加强社区建设对于社区矫正的发

展意义重大。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因社会转型导致一些基层组织涣散无力,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削弱,同时,现代意义的社区发育缓慢,社会自治机制很不健全,这使得一些社区矫正措施因社会支持不够而影响了实施效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中央的关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6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进一步强调指出,要着力建设城市和农村社区“两个平台”,“整合社区资源,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农村社区矫正的发展无疑具有推动作用。

三是要采取有效的政策及措施,提高农村社区矫正的专业化程度。对此,笔者考虑,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层司法所的队伍建设,在编制、经费、人员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村社区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其知识素养与业务能力,适应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城市的专业人士介入农村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如鼓励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到农村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形式,对到农村从事社区矫正的志愿者实行适当的报酬制,等等。

二、关于对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适用社区矫正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流动人口对促进流入地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比较严重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流动人口群体尤其是其中的农民工群体,有着较高的犯罪率,有着很多社会 3

原因,如面临的巨大的生存压力,一定范围存在的社会歧视现象、权利易受侵犯而救济途径不畅等。对于此类弱势群体犯罪,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宽容,对于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应当尽可能放到社会上改造。但目前不少地区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却把这类群体排除在社区矫正体系之外。例如,根据北京市的有关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限于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长期固定居住在试点区县的犯罪人。这种做法固然有其现实原因,因为对于在城市中没有户口或者固定居所的犯罪,适用社区矫正措施,往往难以落实监管措施,而监管缺位则容易导致新的犯罪,从而增大法官的判决风险,使得法官在对这类群体适用社区矫正措施时持保守立场。笔者认为,无论如何,这种简单以户籍为界限,对常居城市的外来人口排除社区矫正适用的做法,有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同时,这种事实上的法律适用不公,可能会加剧社会对立,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通过规范量刑、健全配套制度等途径,保障外来人口犯罪人平等地获得社区矫正的处遇。对于那些被判社区矫正措施后,适宜回原户籍所在地或原居住地服刑的,可以遣送原户籍所在地或原居住地服刑;对于不便遣送原籍服刑,而在所在城市又居无定所的社区矫正对象,可以将其安置在特定的场所居住,在为其提供生活帮助的同时,便于对其进行监督和矫正。为此,可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中途之家”的做法。所谓中途之家,是指设置于社区的专门的出狱人(包括假释人员)保护机构。其作用在于运用社会资源协助刚出狱的刑释人员与社区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使其逐渐适应自由的社会,成为健康而自信的成员。尤其对那些出狱后无家可归的人员,中途之家可以为其提供临时的食宿条件,避免其因生活无着而流落街头。中途之家在十九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即已被采用。1964年国际中途之家协会(International Halfway Association)成立,促进了中途之家的蓬勃发展。以加拿大为例,1968年,加拿大矫正局在蒙特利尔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所中途之家,供假释犯人居住。到1984年,加拿大矫正局共建立了21所中途之家(也被称之为社区矫正中心),并且与163所私营的中途之家签订了合同。[2]我国应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着手构建中国的中途之家,使其成为具有 4

教育、咨询、救济、辅导等多种功能的出狱人及特定社区矫正对象的救助机构,从而解决因难以监管而对城市外来人口犯罪排除社区矫正适用的问题。

三、关于推进矫正力量社会化的问题

社区矫正不是简单地把罪犯放在社区里进行矫正,而是以社区为主体的矫正。同传统行刑方式相比,“社区矫正需要更多地依赖社会的力量进行运作。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状况决定了社区矫正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3]社区矫正志愿者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体现。除了壮大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包括社区矫正官员和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外,应面向社会各界,广泛招募有志于社区矫正事业的社会志愿者,在经过培训后,使其担任义务矫正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来源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展,除了目前常见的离退休干部、居委会及村委会成员、高校学生等外,还可以考虑宗教人士的介入。在推进矫正力量的社会化方面,除了继续依靠工会、妇联等人民团体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等传统的基层自治组织外,还应注意吸收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介入。非政府组织(NGO),也被称为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是指在家庭、政府、市场之外的,为了满足个人需要的,由自由结社形成的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民间社会的发达是社会保持稳定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组织的自组织、自我协调不但对公共领域是非常重要,而且对国家权力的合理化亦有好处。在社区矫正的开展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有很大空间。如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积极吸引非政府组织进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海成立了专门的民间社团组织———“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运作模式参与社区矫正。北京市朝阳区则成立了“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该中心是从事社区矫正社会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属于公益性社团法人,采取协议形式,承担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委托的社区矫正社会服务职能。

四、关于提高矫正手段的科学化问题

矫正手段的科学化以矫正观念的现代化为前提。为此,首先应当更新观念,确立现代罪犯矫正观:

一是人本的矫正观。就是指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应强调服刑人员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其权利和其它正当利益,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以富有建设性的手段和途径,促进其健康、自由地发展,帮助其适应主流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合作的矫正观。现代教育学将教育界定为一种“引导”活动。引导性的教育观强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互动,强调对被教育者人格的尊重和民主意识的培养。在充分考虑社区服刑人员的特定法律身份的前提下,可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入矫正活动中,使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更有成效。基于引导性的教育观,应倡导在矫正活动中适度的宽容、协商、合作与对话,淡化压制、灌输色彩。

三是个性的矫正观。由于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身危险程度及改造需要程度各有不同,促进矫正方式的个别化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有思想汇报、不定期的讨论交流、参加公益劳动等,不能满足矫正对象的个性需要。应尝试建立社会服刑人员的分类管理体系和个性化教育模式,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适用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矫正手段,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矫正效果。

在确立现代矫正观念的基础上,应当引入和推行各种先进的矫正手段,如人格调查及分类技术、心理矫治技术、个案矫正技术等。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个案矫正模式。个案矫正,是指在承认和尊重人的差异性的前提下,依据服刑人员产生犯罪的不同犯因性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疗、调适、6

干预和教育等技术,达到特定矫正目的的专门活动。[4]个案矫正模式是教育改造专业化、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它在坚持因人施教原则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及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和技术,使对罪犯的个别教育向更加合理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能顾及每个罪犯所具有的不同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及心理需求等个体情况,因而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人本的、科学的罪犯教育改造模式。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引入个案矫正模式,有利于提升社区矫正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进而促进矫正质量的提高。

注释:

[1]其中“5”是指社区司法员、社区民警、驻村指导员、村责任人和矫正对象家属五个方面的人员;其中“1”是指矫正对象本人。

[2]西莉亚·布朗奇菲尔德:《刑罚的故事》,法律出版社,第 页。

[3]姚建龙:《论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载《2006刑事司法与犯罪控制的新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4]参见宋行主编:《服刑人员个案矫正技术》,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7

一、制约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1.行业准入制度的影响

目前建筑业主要依靠资质管理实施行业准入与市场清出。从当前资质管理的情况看,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导向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一是现行资质标准导向下,特级、总承包一级企业实际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金和实力水平偏低,技术装备相对薄弱,大、中、小型企业结构比例不合理,没有形成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互补结构,业内分工协作不明确,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二是政府对劳务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一些劳务企业演绎为规避政府监管的空壳单位。三是现行资质管理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摈弃大而全、小而全、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弊端,迁就或者固化了旧的结构层次模式,导致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2.工程保证金制约了企业发展

当前多数工程要在投标时向招标代理机构缴纳数额不菲的投标保证金,在投标结束后的较长时间里迟迟不予返还;工程中标后、合同签订前还须缴纳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安全保证金、工期保证金及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金。虽然发标时已对投标企业进行了严格的资格预审,确信其可靠才准予入围的,况且他们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资质证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及各相关部门颁发的各类资信证明,这些证照已经确认了其资信实力,严格讲,缴纳各类保证金的意义已不复存在。但多年来保证金的缴纳似乎成了合法、合理的行规,名曰保证,实则无偿强“借”施工企业的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缺口。保证金的缴纳无疑让微利、资金短缺的施工企业雪上加霜,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发展。

3.垫资成为困扰施工企业发展的顽症

早在1996年建设部、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就联合颁布了《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明文禁止垫资施工;其后又以《建筑法》等法律条文形式予以禁止。但上有法律政策,下有相应对策,垫资非但没有被禁止,却在各种形式的遮掩下愈演愈烈,施工企业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对业主的苛刻条件几乎无可选择的予以接受。垫资施工成为业主尚有资金缺口的另一“融资”渠道,垫资的多少成为施工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砝码,业主们却在坐收渔翁之利。

4.合理低价中标缺乏尺度

目前投标多采用合理低价中标,但合理低价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客观上无法对各投标人报价的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建筑市场僧多粥少,一些企业不顾工程成本,片面追求低价,以低报价作为中标的唯一筹码,不切实际地编制报价,合理低价的招投标方式变成了简单的最低价中标。而一些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他们想参与公平竞争,即使投报了合理低价也无缘中标。“劣胜优汰”的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优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给社会带来诸多隐患。

5.业主的不平等做法,施工企业难以抗拒

主要表现为:一是招标中代理机构过于倾向业主意向,按照业主授意在招标文件中设置不平等条款甚至霸王条款,对材料作一次性包死不作调整,有的工程量清单报价中单项变更5%内的不给予结算调整,甚至要求一次性报出所有工程技术措施费用,施工中的重大设计变更也不给予结算调整。二是在合同条款中排除对施工企业正当权益的保护,甚至强迫签订“阴阳合同”、“黑白合同”规避监管。三是工程造价咨询收费多以核减的数额比例收取,导致审核单位过于追求核减额,造成竣工结算报告如不高估冒算,施工企业的正当利益将难以保障;如高估冒算,无形增加了施工企业的审核费用。四是本应按工程类别确定施工企业和项目经理资质,但一些较小项目的招标也要求高资质施工企业、高资质项目经理、建造师承建,限制了低资质企业、低资质项目经理的市场参与度,纵容了挂靠,不利于项目的管理。五是本应有业主承担的招投标代理费,发标时要求施工方列入工程报价,变相转嫁给施工企业。六是业主无视政策法规,违法肢解分包工程,有的甚至指定分包给无资质的包工头,强行挂靠在中标企业上,但这些分包项目的施工安全、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影响生产安全及整体工程质量,被挂靠企业还要为此承担保修责任、经济信誉损失及法律责任。

6.工程进度款支付滞后、竣工结算久拖不结

施工过程中,进度款一般仅按上月经分项验收完工量的70%左右拨付,即使这样有些业主仍不守约、拖延支付进度款。为防止在建项目的成本增加,施工方要么垫资施工,要么拖欠材料款及人工工资,否则因工期延长,导致施工机械设备占压、租赁费用增多、人工费用增大、管理成本增加,本来利润空间不大的项目可能面临成本加大和亏损局面。再则竣工结算时不法业主久拖不决、极力压价、拖延结算和延后付款。虽然合同明确约定了审价期限,但审价超期现象司空见惯,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

二、缓解施工企业困境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明确指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因而解决建设领域的上述问题是有法可依的。

1.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职能

从有利于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和观点出发,既然建筑活动有法可依,那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应当加快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积极关注和着力解决建筑市场中突出的、焦点、热点问题;在构建完善的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上,以行之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和严格的执法,着力维护市场秩序;及时发布与市场主体利益直接相关的政务政情、公共信息,发挥政策引导;将资质管理、查处市场违法行为公诸于众,强化舆论监督;通过市场导向,促进统一、开放、有序市场的形成,由市场优胜劣汰、调节利益分配,创造有利于企业社会化、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2.行业政策应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市场准入和清出政策是优化企业结构、调控市场的手段。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在严格资质审核的同时,加强动态管理,把优化企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规划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各类型企业的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及技能型劳务企业,确保规模、层次的科学合理,使企业结构层次规模与国家发展现状及整体投资规模基本适应。严格按照企业、项目经理(或建造师)所匹配的资质等级承揽工程,严厉打击资质挂靠违法行为,使违法惩处与资质管理紧密衔接,充分实现政策意图。

3.公平规范市场主体

建筑市场历经多年整治已得到好转,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有一点业内认识比较一致,即政府对市场中的业主和施工企业的管理存在偏差,对其发展政策规划和政府监管力度制衡不一。为促进市场发展,应当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同一市场行为做出出发点和效果一致的约束,公平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减少制度设计缺失导致的权利滥用。规范工程款支付担保和各类保证金的缴纳,健全建设资金监管,严格项目审批,提高审价期限的强制力。结合国外成功做法,强力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充足率等监管政策,从源头上遏止业主恶意拖欠、挪用建设专项贷款以及建设领域腐败,加大惩治违法肢解分包违法行为,充分体现公平管理原则。

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标准化;制约;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098-01

现代化农业核心组成因素是各类先进的农业机械,其能有效地将广大农民从繁琐沉重的田间劳作生活中解放出来,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保障国家运行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缺乏统一合理的农业机械标准,这在某种意义上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促进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发展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1 国内农业机械标准化工作中的问题

1.1 部分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忽视标准的重要性

我国农业机械研究生产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总体研发水平不高,因此国内部分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只重视自身的生产效率,期望能快速抢占市场。然而,许多农业机械生产企业不重视农机标准化工作,部分中小型农机企业甚至没有专业的农机标准化人员,使企业农机标准化的发展停滞不前,进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不利的影响。

1.2 农机开发速度明显领先标准制定制度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有所增大,农业机械的需求量也随之提高,因此现阶段国内农机企业更新农业机械的速度较快,然而企业农机标准化工作却进展缓慢,进度难以跟上农机产品开发的脚步,随着客户对农机标准化工作要求愈来愈高,农机行业标准制定速度落后于农机开发速度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断扩大。

1.3 缺乏科学的标准体系

农业机械通常分为高新农机和中低档农机两大类,出于成本的考虑,我国大部分农民选择使用中低档的农业机械,而中低档农机的标准较多、同时具备高技术的农机产品不仅技术本身仍不成熟,针对于各类关键技术的标准也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在智能化农机产品的研发工作上,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

1.4 农机标准制定工作所投入的资金不足

农业机械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具有较高的难度,相关企业制定标准势必需要引进大量的设备以及高素质人才,因此若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标准制定工作将举步维艰。国内农机行业总体生产水平不高,并且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机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这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大部分企业只期望短期内提升自身经济效益而无暇顾及农机标准化工作,导致标准化工作缺乏应有的资金保障,进而发展缓慢。

1.5 部分已有标准较为陈旧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类农业机械更新升级频率较快,针对技术而制定的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改进与修订方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机行业的发展。国内部分农机标准较为陈旧落后,部分农机企业甚至仍然在使用2000年之前制定的标准,陈旧的标准非但难以满足新技术的要求,甚至有可能阻碍技术的进步。

1.6 部分标准对技术限制过多

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同时随着全球气候条件不断地恶化,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必须加大新型技术的开发力度,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分析了国内部分已有的农机标准后,发现其对农机的生产以及工艺流程作出了过多的限制规定,这将不可避免地束缚企业技术更新的脚步[2]。

2 解决农机标准化问题的措施

2.1 积极培养高素质农机标准化人才

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农业机械标准化更是如此。我国农企生产企业人才保障工作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已有的农机标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二是人才储备量不足。为此建议农机企业积极提升已有标准人员的素质,例如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举办行业专家讲座等。另外,企业还需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从而有效地提高标准化工作人才数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机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机企业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机制的制定旨在及时表彰在相关农机技术标准起草或修订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提升标准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

2.2 在代表性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上寻求突破

在农业机械发展史中,播种机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较为典型的现代化农业机械,播种机在减轻农民劳作压力、提高粮食产量的工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按照播种方式来划分,播种机有穴播型、条播型以及精密型等不同类型。播种机应用了大量先进的技术,针对这些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例如气力式精密播种机中装有许多光电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精度调节工作需要统一的标准,为此,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可以将资金人力集中在诸如气力式精密播种机等先进机械的标准化工作上,才能有效地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成功率。在高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能极大地增长科研人员的自信心,推动其他技术标准工作的进步。

2.3 提高农机企业领导人员对标准的重视程度

当前国内许多农机企业在技术标准化上的投入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领导层忽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为此,应当积极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举办农机标准知识普及活动等形式来深化企业领导层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从而提高其标准化意识。政府也可以给农机企业下达标准化任务,如此可以起到促进企业主动开展农机标准化工作的作用。

2.4 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

我国农机标准化工作不仅要满足国内农机产品开发需求,同时也应当与国际接轨。为此,应当提升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转化率,不断加强与国际农机标准组织的合作,积极提升现有技术水平,以期促使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达到国际水准。

2.5 积极提升农机标准制定工作的质量

农业机械标准制定工作对于农机产品未来的使用情况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还将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关农机技术的制定标准首先必须遵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事实,充分结合国内农业发展以及农机使用状况。其次,农机标准应当尊重用户,旨在提升用户的农机使用体验。再者,农机标准中的各类条款必须是完全正确的,经过多部门核准、具有较高普适性的。最后,农机标准必须要能对我国的农业机械技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只有满足以上原则的农机标准方能最大程度地确保质量[4]。

2.6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现阶段国内规模较大的农业机械企业数量较少,中小规模的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科研水平都难以满足技术标准化工作的要求。此前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高速插秧机的旋转分插机构以及推秧杆运动学参数的标准化工作展开了积极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上述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都具有较高的难度,由此可见企业间的合作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农业机械企业需再接再厉,建议在高速插秧机移箱机构螺旋轴反向曲线段运动冲击等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上寻求更大的突破。各农业机械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有目的性地攻破先进技术的标准化工作,既提升科研水平,又能积累宝贵经验。

3 结 语

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化工作起步相对较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为此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应当积极纠正自身不足、不断开拓创新、投入足够的资金于标准化工作之中。积极推进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李娜,张亚南,赵宇飞.我国农业机械标准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农民致 富之友,2015,(14).

[2] 买合木提·热西提.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

2015,(17).

上一篇:六年级学生必读篇目下一篇:六年级《那个星期天》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