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经济发展

2024-10-14

制约经济发展(精选12篇)

制约经济发展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农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经济体制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导致农村经济存在很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只有对这些因素做了具体的了解之后, 才能为相关政策的提出指明方向。

1 农业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 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和等地资源两个方面。根据权威调查显示,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 从全世界人均耕地平均水平来看,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体水平的43%左右, 在全世界人口大国中, 我国人均耕地排名排在后三位, 仅高于孟加拉和日本。而我国的水资源作为农业资源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在世界总体排名中, 排在第110位, 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 以长江流域来看, 总体耕地面积占全国的一大半, 但是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的14%左右, 农业资源的极度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也比较落后, 农业劳动对象以及生产者的自身素质比较低下, 科技水平也比较低, 这些因素都造成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现象。生产手段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都比较低下, 联合收割机以及其他生产设备都不能满足我国农业作业的种种要求。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都与总体农业的实际需求量产生巨大的落差, 在进行农业生产中, 农民对于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都比陌生, 受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 缺乏对农产品市场敏锐的观察力, 对于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愿意尝试。较大部分的农民所受教育水平有限, 又没经过专业系统的农业知识的培训, 已经与现代农村中农业的发展和其他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脱节。大部门年轻的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 导致留守在农村大都为老人, 他们接受不了或者不愿接受现代农业技术, 因此, 想让老年农村劳动力落实专业系统的现代农业知识根本不可能实现。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开展, 不少农村已经出现变化, 但是, 仍然有些地方的乡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乡村道路维修开展的不够全面, 农户没有相关的饮水设备、农田灌溉等水利设施没有建立, 抗洪排涝能力低下, 这些都表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还需要进行极大的改进和完善。

2 进行农村科技推广时遇到的种种阻力

科技发展的成果目前在我国农村经济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 在进行科技推广时, 由于缺少动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推广工作, 在我国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依靠工作人员的腿和嘴上, 但是这样的推广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服务对象、推广内容和推广手段的变化需求。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关注力度不断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导致推广体系的工作环节出现断裂, 推广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来进行工作, 总体上很难完成新形势下的农业推广工作。农村科技推广站受到机构改革的影响, 工作人员的平均薪资比较低下, 缺少一定的激励方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人员的流失, 而真正在职的工作人员的水平也比较低下, 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到农村基层进行锻炼和服务, 造成农业推广队伍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想比较陈旧, 不能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一些改革。我国各个地区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农业信息平台的建立, 但是资金方面依然没有真正的支持和保证, 造成农业推广很难真正的进行。

3 农村土地制度影响无法实行计划生育

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 我国的人口数为13亿5000万之多, 农民占总人口的3/4还多, 要想控制人口增长, 必须要从农村开始, 而在农村进行人口控制又是非常具有难度的工作, 因为农村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 如果真的实行“一胎制”的计划生育政策, 就会导致在未来一对子女养活4到8位老人, 根据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农村社保体系的出现和发展本身比较缓慢, 这就导致在农民中只有进行超生才可以弥补自己老来无人抚养的缺憾。

4 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无法实现土地收益

土地承包制度在一定时间段保证了我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它的种种弊端也显露了出来。目前我国现阶段农村实现的土地承包制度实现不了土地的流转,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民不可能在思想和行动方面有着巨大的统一性, 现行的土地制度造成农民的耕地分布相对分散, 这也导致土地实行流转时在协商和调整方面存在较大难度, 土地不能进行流转, 这就让农民无法摆脱耕地的束缚, 从而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阻力。农业在长期的发展中, 固守的都是传统的种植结构, 而农民自身素质的低下导致他们很难对未来的农产品市场进行科学的定位, 土地资源较少, 以及相对分散都导致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时, 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农村依然是分散式的经营模式, 对于农产品市场相关信息的察觉和掌控都存在较大的盲区, 农民也很少存在对农产品市场的察觉意识, 相对分散的种植结构, 让他们之间很难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群体, 而他们的个人行为很难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产生影响。

5 农村其他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生产力和实际需要的农村生产力是对较大的矛盾,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压力,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村人不愿意离开家乡外出务工, 这就导致农村就业形势严峻, 城市劳动力缺乏的现象, 而剩余劳动力不能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农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而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 这就导致农民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 在农村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随意征用农民土地, 政府和村级组织拿走较大的一部分补偿资金, 最后流入农民手中只有较少的部分。农民工在务农过程中, 往往存在工作强度大、待遇差、工资低以及工作时间长的现象, 他们与城镇职工所受到的种种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出现意外时, 也没有全面系统的保障和救助, 所受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也比较低。

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总体水平, 而当前的社会种种因素造成了其发展缓慢、水平低下的现状, 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村土地制度带来的影响, 以及农业推广水平低下等方面, 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后, 才能找到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余磊.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 2009 (6) .

[2]赵玉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09 (23) .

[3]李金凤.浅谈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与对策[J].时代经贸, 2012 (11) .

[4]陈后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4) .

[5]张月瀛.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J].学习论坛, 2009 (7) .

[6]金融饥饿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J].法治与社会, 2011 (9) .

制约经济发展 篇2

目前,河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仅属于中游偏下水平,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也不是十分明显。这一现实状况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受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制约,更受诸如制度、人力资本等生产效率因素的牵制。

一、政策差异因素

发展经济学认为,不发达经济状态的形成与资本短缺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在自然条件、原材料和资本三要素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通过政策性因素体现出来,国家不同时期政策的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区投融资规模的差异,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起刺激或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0,把东部作为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对非重点投资区域的投资力度也有很大差异。,河南中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12。3%,而湖北为26。4%,湖南为18。6%,山西为21。6%。在金融信贷方面,20,河南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113元,而山西为7361元,湖北为5730元,全国平均水平为8800元。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新兴的重要融资渠道,但河南的新兴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利用股市和债市融资的能力低,对新兴资本市场的利用程度与周边其他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到年底,河南在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有27家,而同期湖北有53家,湖南有34家,安徽有29家。政策差异导致的投资融资差异,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制度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制度的变革与优化还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经济系统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利用制度变革与优化来降低复杂系统中行为不确定性更显得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较快,不但为企业发展创造了由法律、制度、政策等组成的综合制度条件,而且还在制度变革的最终体现$$市场化进程方面赢得了先发优势。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测算,河南市场化综合指数一度跃居全国第8位。但随着其他地区市场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受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相对加强、投资向国有企业倾斜力度加大、金融部门市场化进展趋缓和向非国有企业贷款比重下降等制度性因素影响,河南市场化位次逐年下降,在全国居第11位,20后移至第16位。而周边地区的安徽则从19的`第16位移至年的第9位。非公有制经济是制度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长与发展壮大对市场化进程起巨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1979)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22。5%,比GDP年均增速高出近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2年的近40%,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由不足5%上升到近30%。但在发展非公制经济方面依然存在思想解放不彻底、政策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环境不宽松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人均水平与全国和周边省份相比都有明显差距。2002年,河南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23户,比全国水平少68户,比安徽少113户,比湖北少91户;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5。76家,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0。13家,比安徽、湖北均少3家;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2。9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也低于安徽和湖北的水平。科学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市场主体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资本、知识参与分配的领域越来越宽,作用也越来越大。河南的收入分配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宏观收入分配领域和吸引人才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居民个人收入增幅低于经济增幅的问题依然持续存在。)2002年,河南GDP年均递增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分别为7。5%和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45。4元,居全国第23位、中部六省第4位,而人均GDP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3位。这种反差长期持续存在,将可能重新引发人浮于事、创新和创业动力不足、人才外流、企业活力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对资本重视程度不够,三外0资金引入受到限制,投资增长乏力,制约经济增长后劲。

三、科技与人力资源因素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知识化的今天,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成功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贡献份额都大大上升。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之前这段时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平均为49%,而准工业化国家仅为31%。现阶段河南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时期,尤其要求重视和加强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但科技进步在河南经济增长中尚未占据主导作用。2002年中部六省科技与人力资源评价中,河南仅排在第5位。究其原因,一是科技投入强度偏低。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2418亿元,仅相当于湖北的7113%。河南R&D经费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比全国518%的平均水平低211个百分点。二是科技力量较弱。河南每万人科学家、工程师为255人,湖北为388人,湖南为280人;科技部公布的科技财力投入综合评价河南居全国第16位,湖南、湖北则分别居全国第11、12位。三是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中开发新产品用款所占比重为3913%,全国为4312%;新产品平均项目经费为5817万元,全国为7316万元。四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2002年河南技术市场成交额在各省市中居第22位,而湖南、湖北则分别居第11位和第10位。

四、经济开放度因素

经济开放度不仅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特点、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关系格局的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以发展出口贸易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在促进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内向型经济所不可比拟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利用其处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过渡地带特别是濒临港澳台这一优越地理位置,通过不断引进资金和技术,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为经济快速成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但由于受外贸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较低、引进外资项目层次不高、地区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河南经济开放程度依然很低,2002年经济开放度指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多一点,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22位,在中部六省中居最后一位。其中,外贸依存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投资依存度相当于全国的23。5%,生产开放度相当于全国的37。3%,出口结构仅相当于全国的96。2%,/三资0企业效益水平仅相当于全国的37。6%,大多处于中部六省下游水平。这些因素已成为影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位次的制约因素。

五、金融效率因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媒介,金融要素是否活跃、结构是否合理与竞争力密切相关。虽然河南一直重视金融发展,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还有待加强。2002年,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921。43亿元和667。85亿元,三成以上的新增存款沉淀在金融机构内部(扣除存款准备金)而不能实现投资功能,而湖南的这一比例仅为17。4%,湖北为8。3%。河南产业与金融效率在中部六省中落后于湖北、湖南居第3位,是导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中游地位的首要因素。金融效率不高的直接表现是投资融资机制不活,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低下,潜在投资能力尤其是民间投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2002年,河南人均储蓄居中部六省第3位,而人均投资居中部六省第4位。投资与储蓄比河南为45。0%,而湖北为67。8%,湖南为55。4%。金融效率不高的另一个表现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完善、多层次服务的金融体系。近年来,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采取的措施对河南这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很不利。如银行重点管理、资金负债管理、贷款多层审批制和个人终身责任制等,使银行信贷资金发放出现怕贷、慎贷、少贷的情况,银行情愿选择向上级行转存或购买国债、证券等风险小的资金使用出路。这种状况使银行存贷差迅速扩大,2002年底,河南存贷差高达898。01亿元,比上年扩大了254亿元。

六、工业产业集中度因素

现阶段大企业已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产业集中度提高。近年来,河南在努力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组织结构的小型化、分散化特征发生了积极变化。2000年,全国企业集团500强(按营业收入排序)中,河南有14家入围,在中部居于前列。但受利益机制的推动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因素影响,低水平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迅速,重复建设,盲目扩张,工业资本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中小型化特征依然明显。河南大型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仅为3。3%,在中部6省中最低;中部6省中有5个省份的大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都超过或接近50%,只有河南低于40%。而且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最优生产规模,企业规模效益普遍较低。2002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平均实现1307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9。0%,而湖北为1731万元,安徽达到1561万元,山西为1511万元;河南企业户均销售收入3870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7%,而湖北达到5102万元,安徽达到4790万元;河南企业户均实现利润146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7%,中部六省中最高的湖北达到217万元。因此,对为数众多但效益较低的小企业实施重大调整措施,将稀缺性的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七、文化因素

浅议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方针,是一个总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增长发展很快,取得了长足的发展,GDP生产总值已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跃居到世界前列,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具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这归功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归功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务实的领导,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刻苦勤劳,是十分令人欢心鼓舞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现阶段仍然存在有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理论与实践证明,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不同, 从而就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同, 因而就出现生产要素替代的竞争比较优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目前的发达国家在处于我国现在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时, 经济增长也表现出许多粗放特征。例如, 20世纪50年代以前, 各国当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20%—25%, 远远低于50 年代以后各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研究表明, 日本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其经济增长也是粗放型和数量型的。因而可以说,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与所处发展阶段有着密切联系, 这一发展阶段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 经济发展体制的制约

八十年代以前,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本身的缺陷, 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扩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领域。尤其近年来, 在市场竞争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下, 企业之间联合、协作、集团化资产重组等组织协同行为活跃,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市场竞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的为改革升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通过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制约

由于历史及政策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极度的不平衡。东西部存在巨大的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和体制转轨, 东西部差距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日益扩大。东西部差距的扩大, 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机制和有效技术进步机制尚不够高效,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缺乏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同时,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惯性,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企业技术更新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业务支撑,新技术孵化和新业务培育能力亟待提高。

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调整

实行有力的和较长时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引导和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扩大消费基金的比例,努力提高国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促进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消费需求结构的调整。

(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给经济发展体制松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更大限度放权松绑,让市场主体迸发新的活力;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让民间资本大显身手;财税金融改革密集推出,让实体经济获得更好支持;积极推进价格改革,让价格信号更加灵敏准确;构建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民众。

(三)狠抓政策落实,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以及近来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经济带等一系列新政策,无疑将对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国家各项政策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使其收到应有的成效。

(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要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科学整合资源,尽快将高新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速。

参考文献:

[1]汪海波.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

[2]张力群.试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J].管理世界, 2000(3).

[3]刘力臻.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J] .经济评论, 2000,(2).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篇4

一、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1.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合理性是指导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根本。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是根据农村实际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战略的指导, 这样才能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农业生产结构和商业模式的转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变化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基于科学和理性发展作为指导和支持。在中国农村的地区, 以政府为主体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在短期内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必须基于在现实生活的情况下, 给农村经济发展指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资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 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的丰富或紧缺的不定因素, 使得人均耕地的数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只有在1957年前国家在不断增加耕地的面积, 之后就形成逐年下降的状况。在耕地资源稀缺, 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另寻途径。

2. 比较利益偏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发达国家中, 农民是富人的象征, 而在中国, 农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很长一段时间, 他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原始积累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保证的, 农业产业出现了经济利益非常低的现象。农产品的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不协调, 工业和农业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 农业投入成本高, 生产效率低, 因此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工业和农业形成的巨大差异, 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要素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非农业产业, 其中包括金融、财务和市场准入,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削弱了农业的积累能力, 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3. 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现代农业的装备与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的发展不断应用在现代农业领域。目前, 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主要表现在, 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许多农业科研成果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生的产力;农业科技人员的组织不够健全, 工作条件差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低, 这些都成为影响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团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4. 文化素质偏低使农村经济很难持续健康地发展

由于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大量的农民都从农村来到了城市, 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村人都不断的来到了城市, 在农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或缺乏竞争能力的人。这就造成了农民文化素质低, 思想比较落后, 市场意识不强的问题。同时, 他们接收外界信息能力弱, 不善于利用农业科学和技术发展生产。这些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知识结构的水平, 很难适应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转型的要求。

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1. 农业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 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在中国的许多地方, 尤其是在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农业科技推广的落后已成为反映农民农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 形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农村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村科技推广设备简陋、手段落后, 缺乏农村科技推广的人员和知识老化等问题。

2. 人的因素

人力资源的缺乏, 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贫困主要是由教育的贫困引起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 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 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限制, 很多人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 导致知识资源, 人力资本的极度缺乏, 也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缺乏, 特别是在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理解市场管理的人才管理方面是相当缺乏的。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业基础非常薄弱, 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简单和落后, 农业的现代化对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提高,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逐渐在增加, 但仍不能解决农业生产的根本问题, 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农业设施, 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4. 现行土地制度阻碍农业发展

在国家实施土地承包制度的形势下, 逐步揭示了其固有的致命缺陷。具体表现在现有土地制度不可能做出更有效的土地转让方案, 农民耕地一样是和过去一样被束缚的, 根本不可能让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同时, 小农经济的独立管理模式, 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迅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不可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与市场主体进行对抗性的农业体制, 也不能对农产品市场产生长远的影响。

5. 农村财务管理

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是解决眼前农村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 也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提高农村财务管理, 就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 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民主财务团队, 所以, 农村的财政事务要做到办事公正, 才能让人们相信可以人民参与民主财务管理。要进一步加强监督作用;会计团队的会计人员实施远程委托系统, 不断加强业务指导,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需要加强领导的作用, 加强审计监督职能。应该做好四个结合, 即:提交审计与审计下在农村中工作的结合, 加上全面的审计, 特殊审计定期突击审计和审计的结合, 与会计控制相结合, 进行前后账户审计的结合, 严禁审计只是走过场做效果;对各个方面进行纪律检查, 监督检查各级的工作, 调查腐败、挪用和侵占农民资金的现象, 尤其是那些恶性事件加重了农民负担, 要快速进行严格查处。严格党的纪律, 坚决采取政纪处罚措施, 需要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坚决转移处理, 不会容忍包庇和袒护, 让新闻媒体对此进行曝光, 才能给予教育的作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然后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制约与发展高三作文 篇5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做好红线意识,安全发展,首先得先从自身做起,增强安全意识。据统计,威胁我们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就是溺水。特别是随着炎炎的夏日到来,这方面的事故也多了起来。

去年暑假发生在游泳池里的一幕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七月的一天,正值盛夏,游泳池里的人多得像下铰子。我和姐姐在泳池里正你追我赶地进行着游泳比赛。突然看到一位叔叔右手高高举起一个孩子,大声地喊道:“谁家的孩子,这是谁家的孩子?”一位坐在池边的妈妈,一下子从凳子上弹起来:“BB,我的BB。”泳池的救生员也闻声迅速跑过来,接过孩子放在地上马上做起了人工呼吸。我们无心玩乐,远远地看着,替这位可怜的孩子捏把汗。这位孩子全身都已经是紫色的,她的妈妈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不断哀求着围观的人:“帮我打120,谁帮我打下120?”当救生员对孩子进行人工呼吸时,这位妈妈始终不敢看自己的孩子,在朋友的怀里一直哭泣。当人们看到孩子的手能动一下时,告诉她孩子已经没事了。这时120的救护车呼啸而来,救生员抱着孩子飞快地跑,从孩子的嘴里还不断地吐出水来。这位孩子固然是幸运的,被发现地早,得到及时的救治,要不后果不堪设想。

数据业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数据业务EDGE资源

随着数据业务的迅猛发展,数据业务客户数和数据流量均急剧增加,由此引发2G数据业务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这些限制不仅存在于资源方面,还同时存在于GSM规范方面,也存在于硬件处理能力方面,所以这就给2G数据业务发展带来很多的制约因素。要想2G数据业务得到良好的发展,在3G得到大规模使用以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必须逐一打破这些制约因素,让GSM系统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下面就来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浅析,以供大家参考:

1 频率资源

在语音业务日趋饱和时,数据业务异军突起,对频率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造成网络的无线环境每况愈下,对EDGE高阶编码方式的使用、高下载速率等特点的发挥形成严重的阻碍,同时对语音业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要想打破这一制约因素,对于数据业务而言,必须控制小区EDGE载频数量,因为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从无线环境方面来讲,小区之间的EDGE频点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将会严重影响EDGE客户的编码方式,致使客户不能使用较高的编码方式,从而使网络整体的下载速率下降,进而客户占用无线资源的时长增加,使网络需要更多的频率资源,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加以控制的话EDGE载频受到相互干扰的情况则可得到有效的控制,而GPRS客户受干扰影响又较小,可以有效利用二者各自的优势来控制干扰的影响。再者,如果加以控制,则每个小区的EDGE载频便较为平均,可以通过各种均衡手段对网络进行调整使客户和流量较为均衡的分布在各小区,除了能控制干扰外还能一定程度提高网络的容量。根据对网络的评估建议单个小区的EDGE载频数量最好不要超过3个。

对于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的综合表现而言,则必须通过对天线挂高、天线倾角、天线增益、发射功率、功率控制等进行优化对各小区的覆盖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减小重叠覆盖的面积,避免越区覆盖等来控制网络的干扰问题,从而使网络能够适应更小的频率复用。

2 寻呼

由于数据业务并非GSM规范一开始便考虑到的功能,它只是在无线通信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新增的一个功能模块,所以在数据业务依附于语音业务的情况下,当数据业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系统的寻呼容量开始出现饱和,出现大量寻呼丢失的情况。这是由于当前数据业务采用动态分配IP,这就意味着每当MS的MM状态由于被叫从standby状态升级为ready状态时便会进行一次寻呼,而当前数据业务客户众多,数据业务种类也众多,特别是交互型业务,这些都使网络出现大量的寻呼。然而AGCH和PCH都使用CCCH块,且AGCH具有较PCH更高的优先级,当小区AGCH占用太多CCCH块时PCH所能使用的CCCH块便被压缩,致使小区的寻呼容量开始下降,产生大量由于寻呼buffer排满而直接丢弃寻呼和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这样一来便产生了大量的寻呼丢失。

要打破这个制约因素其实有很多办法,通常我们使用的方法便是减小位置区的面积,从而使每个位置区内产生的寻呼较少,以此来解决寻呼受限的问题,但是这也有它的弊端,这会使网络的位置更新增多,从而使系统的信令负荷增加,同时也会影响网络的接入性,更对数据业务IP吞吐率产生严重而明显的负面影响。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寻呼丢失严重的小区进行小区分裂,以增加一个BCCH的方式来缓解寻呼的压力,这种方法虽然效果很好,但是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由于分裂之后的两个小区是同band同层小区,要想他们之间话务量、数据流量都均衡就必须使用相对一致的参数设置,这样一来就使切换和小区重选大量增加,这不但影响通话质量、增加系统负荷、增加掉话风险,而且还对数据业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述方法均会给网络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认为尽量不要使用上述两种方法为首选方法。而处理寻呼受限最好从数据业务入手,首先应对数据业务进行系统的参数调整,使系统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也能减少部分寻呼。然后再对寻呼丢失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900/1800、话务量/数据流量等进行一系列的均衡、覆盖调节,让客户较为均衡的分配在各个小区以减小某一小区AGCH占用过多CCCH块而出现大量寻呼丢失的概率。如果还是无法解决某些区域由庞大的话务量和数据流量引发大量寻呼丢失的问题则可考虑在这些热点区域建室分,以吸收话务量、流量以及寻呼数量。最终极的从数据业务入手解决寻呼受限问题的方法就是引入MPDCH,使每个小区拥有一个BCCH和一个PBCCH,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寻呼容量,不过这需要网络使用网络操作模式1或者网络操作模式3,这两种模式要求网络存在GS接口,也要求所有客户均支持这两种模式,使得这种方法的操作难度较大。

3 容量

数据业务的容量问题一般为单个BSC支持EDGE信道的最大数量即EGPRSBPCLIMIT所设置的数量、BSC实际EDGE信道数量、GSL容量、GB口容量、CCCH容量等。其中EGPRSBPCLIMIT为一个参数取值,要想扩大此值只需让厂家扩大即可,比较容易完成;GSL容量问题和GB口容量问题在当前还未凸显;CCCH容量亦即寻呼容量,前面已经做过阐述,便不再进行赘述;而实际EDGE信道数量则已成为数据业务容量问题的最大制约因素,且由于数据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再加上扩容速度稍显缓慢此缺口正呈扩大的趋势,如不尽快使这个问题得到缓解恐在将来一段时间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然而从当前网络容量来看要想解决此问题亦非太大的难事,因为当前网络中绝大部分小区的EDGE信道还未达到上文所说的单个小区EDGE信道控制数量(即3个EDGE载频最大能支持24个EDGE信道),而从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小区的每线话务量(算上PDCH信道)相对较低,各小区的大部分PDCH为BPDCH,而且EDGE复用度远大于GPRS复用度,这就满足在不对载波进行扩容的前提下对EDGE信道进行扩容的条件。其实,现网中基本上所有基站硬件均能支持EDGE功能,要扩一个EDGE信道只需增加0.75个64K传输时隙和3个GSL设备即可,成本很低而带来的收益却是巨大的,因为提高了单位客户的带宽便给客户下载更多的数据量留下了更多的时间,同时也能提高客户的感知度,让客户更愿意使用此功能,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所以EDGE信道容量问题应该是当前数据业务优化的重中之重,必须逐步填补这个空缺。

4 RPP管理能力

RPP的管理能力受到RPP处理能力和RPP的传输能力两方面共同制约,简单地说,如果一个RPP只面向ABIS端,则它可最多支持62个EDGE信道或者150个GPRS信道;如果一个RPP既面向ABIS端又同时面向GB口端,则它处理ABIS端的能力将会下降,若它处理19个64k的GB口传输时隙,则它同时还支持45个EDGE信道或者150个GPRS信道,若它处理31个64k的GB口传输时隙,则它同时还支持33个EDGE信道或者104个GPRS信道。现网中仅一个面向GB口的RPP处理19个64k的传输时隙,其余面向GB口的RPP均处理31个64k的传输时隙,所以我们就重点讨论处理31个64kGB口传输时隙的RPP和只面向ABIS端的RPP。

一个小区只能由一个RPP管理,如果一个处理31个64kGB口时隙的RPP处理一个拥有24个EDGE信道的小区,由它的两个制约条件可以算出它同时还可以处理36个GPRS信道,在数据业务的非忙时它完全有能力处理这个小区,但是一到忙时它的管理能力便受到了挑战,因为从统计中我们也能发现,现网中PDCH平均分配数量超过60个的小区已经不少,所以一旦此小区的EDGE信道数达到24个,而GPRS信道数超过36个,这个RPP便无法管理此小区,就必须进行movecell,而此时正值忙时,其他RPP未必能有如此大的闲置处理能力,这就出现了即使总体GSL使用率并不高也出现movecell失败的情况,且此状况可能会持续出现,这便是上文说到的硬件处理能力受限。如果一个小区EDGE信道数超过24个,比如已经达到32个(即4个EDGE载频),则此RPP仅能同时处理4个GPRS信道,便更加难以管理这个小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也要求控制小区的EDGE载频数最好不要超过3个。

与处理31个64kGB口时隙的RPP类似,如果一个只面向ABIS端的RPP同时处理两个拥有24个EDGE信道的小区也可能出现上述的现象。但是一个小区拥有24个EDGE信道基本上是一个趋势,这就要求将来某天一个RPP只能管理一个小区,且同时最多只能处理19个64kGB口传输时隙,但这却又受到另一个制约条件的限制,即一个PCU最多只能支持128个RPP,而一个BSC的小区数量又远不止这个数量,所以这就成了数据业务发展的一大硬伤,只能期待具有更强处理能力的RPP的出现。

上述的制约因素仅为当前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四个制约因素,其实诸如此类的制约因素还有很多,随着数据业务的发展将来还会凸现出更多的制约因素,受到更多的限制,要让网络处于一个长期健康的运行状态就必须提前预防并及时打破这些制约因素,让网络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的功能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制约经济发展 篇7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发展思路在我国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至今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收效甚微。“十一五”期间,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长期以来发展模式的弊端:在“诸候条块经济”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权力结构的状态下,各地方政府和各垄断部门追求高投入、高产出,在用手中的资源去营造高速度的GDP增长的同时,产生了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增长、无发展”的后果。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可以从国家层面和部门或企业层面来理解,本文主要是从国家层面探讨现阶段体制、人才与文化这些因素对我国创新的制约作用,进而探讨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创新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出版《无锡经验: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个案研究》一书,该书给人的第一个深刻体会是,无锡经济转型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关键因素是,近年来市政府在建立有利于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实践[1]。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问题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业与产品、技术与工艺,实现规模与效率同步增长,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型。对于这一点,可能人们早有共识,也不是什么新观点。问题是,为什么几十年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效果并不明显?我们在理论上是否真正认识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原因?

(1)创新与价值创造。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主张创新必须放在企业、产业和社会发展中去考察。它应该整合或包括技术进步、制度进步和观念进步和文化进步。在各种创新中,熊彼特认为生产方法变革和生产技术革新是最基础的创新,因为它能直接实现企业创造价值的提升[2]。如果把创造新的价值作为创新的基本要求,则这种创新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目前在国际生产价值链中处于中间的装配制造等低增值环节,如果能够把生产方法变革和生产技术革新为作创新的主要方向,就有希望把“微笑曲线”变成“生气曲线”,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降低成本获得丰厚的利润的可能性就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那样。这种对创新问题的讨论,基本上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的,探讨的主要是企业创新的内容,如果把这种创新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其实就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

(2)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就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从体制、机制、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方面,更高效地发展生产力,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问题是创新的问题。经济发展是经济在质量上的提升,可以说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都力图通过引入创新概念,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就我国当前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来说,就是探讨一种新的机制,引导企业创新,通过新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产业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节中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节攀爬升级,有效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2 制约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三个重要因素

从整个国家的层面来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目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多种因素,但其中我们可以找到三种主要因素:

(1)体制因素。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与许小年对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体制因素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引人注目的因素。几年前,吴敬琏教授出版了《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此后又出过修订版。在那本书中,他深刻剖析了我国长期以来难以由传统增长模式向现代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各种体制性因素,指出了这一状况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并明确提出了各种可行的转型路径。吴敬琏始终主张市场机制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基本机制[3]。因此吴敬琏认为,转型难点,在于机制创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对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体制因素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他认为,传统增长模式有着深厚的制度基础,现在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变,增长模式就不会变,投资拉动、政府主导就不会变。近些年,改革停顿,甚至出现倒退,打着改革的旗号扩大和巩固政府部门的利益,使我们陷入了改革的两难困境——改革需要政府来推动,而改革又要触动政府的利益。这就是难点所在[4]。这种观点,与吴敬琏教授基本是一样。

(2)人才(教育与科研)因素。人才是形成一国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研究的重要因素。人才是在一定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经济的影响,又是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体制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等途径实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教育与科研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于教育的人才培养基本功能,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当代西方的教育理论以及目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区别。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高度概括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表述是清楚的:传道为首,授业为次,解惑第三。传道是教育的最主要功能,是传播为人之道,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培养优秀人格。西方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有三个,一是培养人格,二是培养能力,三是培养创新精神。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教育观越来越被忽视,教育变得急功近利,把培养人的一技之长看成教育的首要功能,忽视了教育对人格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两项最重要的功能,也使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的精神与优秀的人格。

《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全球竞争力在125个国家中排名位次总是不理想、不稳定,与中国的现实国力的差距更大。中国在经济规模等指标上很靠前,但是在人力资本指标上往往把排名拖后许多。如2006年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排名第54位,基础条件指标排名第44位,效率排名第71位,而创新因素排名第57位。创新因素中,拖后腿的指标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得性”排名第86位、“科学与研究机构的质量”排名第63位。体现我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创新能力不足,而经济效率更不理想。这还仅仅是从数量上考虑问题,如果从质量上考虑问题,中国的创新竞争力可能还会更靠后,因为缺乏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可能也是中国科研、技术人员和科研、技术机构落后于现代国际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3)文化因素。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表现场合也是无所不在的,如官场文化、企业家文化、教育与科研文化、商业文化、社交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内涵,但其价值观或者文化的核心,却是对创新精神的抑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使中国人认为谦和、服从、稳当、自我修养等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因此,民主意识、个体创造力、冒险精神都在中国人观念中处于较不重要的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经久不衰,目前还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所以文化因素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基本因素。

3 文化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因素

我国当前已经普遍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人们往往喜欢把我国目前在改革开放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体制问题;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之所以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人们也同样习惯把它归因为现有的体制的强大阻力。

而体制因素是受政治因素影响的。在一个相对集权,民主的作用还很有限的国家中,体制的先进性目标是很难达到的。虽然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建立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给基层群众更多的民主权利,但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逐渐产生其效果。所以人们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核心是官员,中国的官员对企业组织、教育与科研机构甚至平头百姓过分膨胀的权力,使行政可以主导一切,可以脱离市场要求运作,可以不受到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在我们的官场中,下级服从上级是强制的,但下级对上级、或者同级之间,甚至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往往是形同虚设,或者效果并不明显。进一步地,不管是官员、企业家、教育科研人员,都受一定的个人素质影响。高素质的官员,能够依法依规行使权利,科学行使权利,会有自我约束,尽量避免出现在权利行使过程中的故意或过失的错误行为。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对于官员行为的监督正在逐步强化,但是作为监督者的公民,也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主意识与科学方法,才能正确有效地行使对官员的监督权利。所以个人素质,可以决定体制的效率。但是这种个人素质,都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传统与观念。

所以我们就有了这一个公式:体制——政治——人(官员、企业家、教育与科研人员,甚至平头百姓)——素质——文化,文化就成了决定性的基础性的因素。从文化因素上找原因,是从深层次上来认识这个问题,是找到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症结所在。

摘要: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制、人才、文化三个因素对创新精神的影响,其中文化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基本因素。

关键词:发展方式转型,体制,人才,文化,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宪.体制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N].上海:解放日报,2010-08-09

[2]舒眉,吴敬琏.经济转型三件事[N].广州:南方周末,2010-8-19,D20

[3]邢少文.中国正在走向权贵市场经济?——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J/OL].南风窗,(2010-08-27)http://www.nfcmag.com/articles/2249

警惕高油价制约经济增长 篇8

世界经济增长低迷, 国际油价却高位运行。主导高油价的因素, 首先还得从需求说起。总体上看, 不同经济体对国际油价产生影响的基本面因素表现不一。

美国经济温和复苏, 劳动力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趋于改善, 制造业与零售业也有积极表现, 加上常态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均对国际油价构成支撑;从经济层面看, 日本对油价的支撑作用有限, 但因其放弃核电增加其他化石燃料的供应, 对国际油价同样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需求增长相对较快, 成为支撑油价的重要力量。此外, 2012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汽车销量猛增, 其中美国增长13%, 日本增长30%, 显示出这些国家的石油刚性需求依然很大。

从供应看, 2012年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约250万桶/天, 是自2004年以来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其中, 60% (148万桶/天) 的增长量来自欧佩克国家;40%来自非欧佩克国家, 其中美国和加拿大是主要增产地, 美国因页岩油气的开采量加大, 占了增产总量的近80%。尽管石油供应增长较快, 但由于增产地过于集中, 加上填补伊朗产量不足和全球各地增加库存等因素, 石油交易仍较为活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一直以来, 以石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欧佩克各成员国, 都有各自的油价承受底线。2012年, 欧佩克各成员国的这一底线超过了100美元/桶, 加上为石油计价的美元一直处于宽松状态, 这也对油价的高位运行形成了支撑点。

进入2013年, 世界经济整体而言依然脆弱, 石油需求前景黯淡, 特别是欧洲经济能否真正复苏、复苏程度如何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 将对全球经济以及石油需求产生重大影响。从供应角度看, 全球石油库存依然处于历史高位, 非欧佩克国家具备石油供应增长的巨大潜力, 预计今年增量将达到160万桶/天。从这个角度看, 油价下行压力较大。不过, 中东、北非、拉美等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则为油价的上涨提供了动力, 欧佩克对油价的心理预期水平, 也将是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鉴于此, 今年全年布伦特原油均价预估仍将维持100~110美元/桶的水平。

对于长期居高不下的油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IEA等国际机构均表示担忧。IEA首席经济学家认为, 相对于长期疲弱的全球经济, 目前的国际原油价位偏高, 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了重大挑战, 阻碍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复苏的步伐。IMF官员则呼吁各国警惕高油价对经济造成的危害。

制约经济发展 篇9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的法规。日本2000年颁布《促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从法制上确立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行动规则,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 有基本法、综合性法律, 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3个层面。在立法体制上采取基本法统领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 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 再使用, 再循环为原则, 以低消耗, 低排放, 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 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 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 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 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 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 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公众的参与

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 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 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 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 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 造成中间环节缺失, 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

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 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 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 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 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 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 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 着手制订绿色消费, 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 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 加强政府引导机制,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 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四)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 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 还应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 要搞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 要建立生态工业园, 或其他形式的企业共生模式, 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 形成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 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光晨.关于地方政府经济循环经济法治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1) .

数据业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篇10

1 频率资源

在语音业务日趋饱和时, 数据业务异军突起, 对频率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造成网络的无线环境每况愈下, 对EDGE高阶编码方式的使用、高下载速率等特点的发挥形成严重的阻碍, 同时对语音业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要想打破这一制约因素, 对于数据业务而言, 必须控制小区EDGE载频数量, 因为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 从无线环境方面来讲, 小区之间的EDGE频点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 将会严重影响EDGE客户的编码方式, 致使客户不能使用较高的编码方式, 从而使网络整体的下载速率下降, 进而客户占用无线资源的时长增加, 使网络需要更多的频率资源, 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加以控制的话EDGE载频受到相互干扰的情况则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GPRS客户受干扰影响又较小, 可以有效利用二者各自的优势来控制干扰的影响。再者, 如果加以控制, 则每个小区的EDGE载频便较为平均, 可以通过各种均衡手段对网络进行调整使客户和流量较为均衡的分布在各小区, 除了能控制干扰外还能一定程度提高网络的容量。根据对网络的评估建议单个小区的EDGE载频数量最好不要超过3个。

对于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的综合表现而言, 则必须通过对天线挂高、天线倾角、天线增益、发射功率、功率控制等进行优化对各小区的覆盖进行严格的控制, 以减小重叠覆盖的面积, 避免越区覆盖等来控制网络的干扰问题, 从而使网络能够适应更小的频率复用。

2 寻呼

由于数据业务并非GSM规范一开始便考虑到的功能, 它只是在无线通信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新增的一个功能模块, 所以在数据业务依附于语音业务的情况下, 当数据业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系统的寻呼容量开始出现饱和, 出现大量寻呼丢失的情况。这是由于当前数据业务采用动态分配IP, 这就意味着每当MS的MM状态由于被叫从s tandby状态升级为re ady状态时便会进行一次寻呼, 而当前数据业务客户众多, 数据业务种类也众多, 特别是交互型业务, 这些都使网络出现大量的寻呼。然而AGCH和PCH都使用CCCH块, 且AGCH具有较PCH更高的优先级, 当小区AGCH占用太多CCCH块时PCH所能使用的CCCH块便被压缩, 致使小区的寻呼容量开始下降, 产生大量由于寻呼buffer排满而直接丢弃寻呼和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 这样一来便产生了大量的寻呼丢失。

要打破这个制约因素其实有很多办法, 通常我们使用的方法便是减小位置区的面积, 从而使每个位置区内产生的寻呼较少, 以此来解决寻呼受限的问题, 但是这也有它的弊端, 这会使网络的位置更新增多, 从而使系统的信令负荷增加, 同时也会影响网络的接入性, 更对数据业务IP吞吐率产生严重而明显的负面影响。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寻呼丢失严重的小区进行小区分裂, 以增加一个BCCH的方式来缓解寻呼的压力, 这种方法虽然效果很好, 但是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由于分裂之后的两个小区是同band同层小区, 要想他们之间话务量、数据流量都均衡就必须使用相对一致的参数设置, 这样一来就使切换和小区重选大量增加, 这不但影响通话质量、增加系统负荷、增加掉话风险, 而且还对数据业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述方法均会给网络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我认为尽量不要使用上述两种方法为首选方法。而处理寻呼受限最好从数据业务入手, 首先应对数据业务进行系统的参数调整, 使系统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也能减少部分寻呼。然后再对寻呼丢失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900/1800、话务量/数据流量等进行一系列的均衡、覆盖调节, 让客户较为均衡的分配在各个小区以减小某一小区AGCH占用过多CCCH块而出现大量寻呼丢失的概率。如果还是无法解决某些区域由庞大的话务量和数据流量引发大量寻呼丢失的问题则可考虑在这些热点区域建室分, 以吸收话务量、流量以及寻呼数量。最终极的从数据业务入手解决寻呼受限问题的方法就是引入MPDCH, 使每个小区拥有一个BCCH和一个PBCCH, 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寻呼容量, 不过这需要网络使用网络操作模式1或者网络操作模式3, 这两种模式要求网络存在GS接口, 也要求所有客户均支持这两种模式, 使得这种方法的操作难度较大。

3 容量

数据业务的容量问题一般为单个BSC支持EDGE信道的最大数量即EGPRSBPCLIMIT所设置的数量、BSC实际EDGE信道数量、GSL容量、GB口容量、CCCH容量等。其中EGPRSBPCLIMIT为一个参数取值, 要想扩大此值只需让厂家扩大即可, 比较容易完成;GSL容量问题和GB口容量问题在当前还未凸显;CCCH容量亦即寻呼容量, 前面已经做过阐述, 便不再进行赘述;而实际EDGE信道数量则已成为数据业务容量问题的最大制约因素, 且由于数据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再加上扩容速度稍显缓慢此缺口正呈扩大的趋势, 如不尽快使这个问题得到缓解恐在将来一段时间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然而从当前网络容量来看要想解决此问题亦非太大的难事, 因为当前网络中绝大部分小区的EDGE信道还未达到上文所说的单个小区EDGE信道控制数量 (即3个EDGE载频最大能支持24个EDGE信道) , 而从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小区的每线话务量 (算上PDCH信道) 相对较低, 各小区的大部分PDCH为BPDCH, 而且EDGE复用度远大于GPRS复用度, 这就满足在不对载波进行扩容的前提下对EDGE信道进行扩容的条件。其实, 现网中基本上所有基站硬件均能支持EDGE功能, 要扩一个EDGE信道只需增加0.75个64K传输时隙和3个GSL设备即可, 成本很低而带来的收益却是巨大的, 因为提高了单位客户的带宽便给客户下载更多的数据量留下了更多的时间, 同时也能提高客户的感知度, 让客户更愿意使用此功能, 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所以EDGE信道容量问题应该是当前数据业务优化的重中之重, 必须逐步填补这个空缺。

4 RPP管理能力

RPP的管理能力受到RPP处理能力和RPP的传输能力两方面共同制约, 简单地说, 如果一个RPP只面向ABIS端, 则它可最多支持62个EDGE信道或者150个GPRS信道;如果一个RPP既面向ABIS端又同时面向GB口端, 则它处理ABIS端的能力将会下降, 若它处理19个64k的GB口传输时隙, 则它同时还支持45个EDGE信道或者150个GPRS信道, 若它处理31个64k的GB口传输时隙, 则它同时还支持33个EDGE信道或者104个GPRS信道。现网中仅一个面向GB口的RPP处理19个64k的传输时隙, 其余面向GB口的RPP均处理31个64k的传输时隙, 所以我们就重点讨论处理31个64k GB口传输时隙的RPP和只面向ABIS端的RPP。

一个小区只能由一个RPP管理, 如果一个处理31个64k GB口时隙的RPP处理一个拥有24个EDGE信道的小区, 由它的两个制约条件可以算出它同时还可以处理36个GPRS信道, 在数据业务的非忙时它完全有能力处理这个小区, 但是一到忙时它的管理能力便受到了挑战, 因为从统计中我们也能发现, 现网中PDCH平均分配数量超过60个的小区已经不少, 所以一旦此小区的EDGE信道数达到24个, 而GPRS信道数超过36个, 这个RPP便无法管理此小区, 就必须进行movecell, 而此时正值忙时, 其他RPP未必能有如此大的闲置处理能力, 这就出现了即使总体GSL使用率并不高也出现movecell失败的情况, 且此状况可能会持续出现, 这便是上文说到的硬件处理能力受限。如果一个小区EDGE信道数超过24个, 比如已经达到32个 (即4个EDGE载频) , 则此RPP仅能同时处理4个GPRS信道, 便更加难以管理这个小区,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也要求控制小区的EDGE载频数最好不要超过3个。

与处理31个64k GB口时隙的RPP类似, 如果一个只面向ABIS端的RPP同时处理两个拥有24个EDGE信道的小区也可能出现上述的现象。但是一个小区拥有24个EDGE信道基本上是一个趋势, 这就要求将来某天一个RPP只能管理一个小区, 且同时最多只能处理19个64k GB口传输时隙, 但这却又受到另一个制约条件的限制, 即一个PCU最多只能支持128个RPP, 而一个BSC的小区数量又远不止这个数量, 所以这就成了数据业务发展的一大硬伤, 只能期待具有更强处理能力的RPP的出现。

“保姆式”管理制约企业发展 篇11

这个楚人做的是帮手是保姆,而结果是让所有的农夫都变成了懒汉。在企业管理中这种”保姆式”的经理比比皆是,员工干不好的帮他干,员工不会的他来做。这就会造成管理者越来越忙,员工越来越闲。最后管理者成了保姆,员工成了懒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向是智慧过人,所向披靡。他从初出茅庐一直到五丈原病死,使用过无数成功的计策,用过三次锦囊妙计。

历史上的诸葛亮可谓是大智慧者,在预测到下属将要遇到的大灾大难之前靠的是锦囊妙计。但诸葛亮在任期间依靠的全是他自己的智慧,不擅长发掘人才、更没有培养人才,事毕躬亲,是一个典型的”保姆式”领导,他领导的蜀国终没能完成统一三国的历史重任。

当年的松下幸之助,提拔了一个非常优秀的研发人员做了研发部的经理,一天,他从研发部走过见这位经理埋头做研发工作。经理发现了松下幸之助,以为这样卖力肯定会受到老板的表扬,可是松下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你真让我失望”这位经理一脸茫然。松下说:“我提拔你,不是让你比以前更加卖力,而是想让你把你的部下都培养成像你一样优秀的人才”。其实松下幸之助想要的是知人善任,培养下属的教练型领导,而决非保姆型的领导。

有很多的公司都是依靠能人治企,而不是靠文化的传承,过度强调经理人或老板个人的能力。怎么处理问题,下属全然不用操心,相信什么事都能被老板或总经理搞定,最高领导也乐意深入到基层解决具体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帮助下属出主意,想办法。时间一久基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变成了不愿思考的懒汉。

企业规模较小时,保姆式管理带来的负面作用还不很明显,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或是经营形式的千变万化,发挥大家的作用,依靠团队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智慧、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的精英,最终都将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如果没有一个可持续的人才梯队,那么这种企业的前景将十分令人担忧。

拥有”保姆式”管理文化的公司,最高管理者扮演的是保姆的角色。公司本来有生产经理、质量总工、生产主管和调度员等各种职能岗位,但是,公司最高管理者却天天在生产现场代理各个主管、各班组长指挥生产,替现场主管管理下属、替生产主管追踪生产进度、疏通产品流程,一个小小的数据都要自己去收集、分析和处理,每张报表都要自己去设计、制作,任何一个流程都要自己去设计、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自己去把握,任何一个改善方案都要自己去规划、还要自己去实施。这就是常说的老板做总经理的事,总经理做副总的事,副总做部门经理的事,部门经理做职员的事,职员没事做。

“保姆式管理文化”是一种必须摒弃的文化,保姆式管理可能暂时让最高管理者放心,但却永远不能让你放手!企业要壮大,首先下属要成长,下属要成长,决策者必须先放手。

“保姆式”的管理不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更甚者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吕铁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邓菲 燕山大学)

制约经济发展 篇12

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核心内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构成了现代经济。虚拟经济是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 虚拟资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非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 全球或局部地区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引发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大量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深刻反思, 提出“再工业化”战略, 纷纷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方向。我国也很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尤其近年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北京市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也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发展实体经济有利于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确定新增长路径和动力。

二、制约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低利率不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它在经济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行宏观调控, 利率政策是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 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作为一种金融市场的分配机制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一是担当分配金融稀缺资本的标准, 通过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地方。二是诱导居民将剩余资金用于贷款市场作投资之用, 即民众的储蓄增加。只要市场利率为正值 (利率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 , 利率机制就能正常发挥上述两项基本功能。当通货膨胀率超过相同时期内存贷款利率时, 就出现了负利率。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 真实利率几乎不可能出现负值, 因为如果利率为负值, 居民储蓄就会纷纷流出银行存款体系, 另外寻找让个人财富不贬值的地方。长期的负利率会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是财富转移, 将储户的财富转移给信贷接受者;二是制造虚假繁荣, 大量储蓄存款从金融机构流出投向房地产、贵金属或其他投资投机领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几次调整, 我国进入了一个低利率的经济时期。在过去10年里, 我国大部分时间实际利率水平都为负值。从历史上看, 在1990年9月至2012年4月这248个月中, 约有86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 分别是1992年12月至1995年11月、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 (不包括2005年1月) 、2006年12月至2008年10月 (不包括2007年1月) 、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和2012年3月。事实上, 从2000年至今, 中国仅出现3次实际利率由负转正现象, 分别是在2005年4月、2008年12月和2012年2月。

我国长期的负利率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后果。负利率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放在银行里的钱会缩水。严重的负利率导致保值性和投机性投资的动机增强, 生产性投资的动机减弱。因此, 在长期的负利率下, 人们把储蓄转移到其他投资品上,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 挤压了对实业资本的投资。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尹中立的观察, 当2007年出现物价快速上涨、负利率变得较为严重后, 中国房地产市场恰好迎来价格猛涨时期。2007年的CPI从7月份超过5%的关键点, 在8月份达到6.5%, 与之相对应, 中国股市在这两个月间分别大涨17%和16.7%, 房价也出现飙升。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 由于制造业利润的不断下降, 面对房地产市场高利润的诱惑, 不断涌入房地产业。

负利率另一重大危害在于混淆市场资金价格信号, 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经济系统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在一个正常的经济环境下, 厂商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在资本边际效益与市场利率的比较中形成的。如果资本边际效益大于市场利率, 那么将促使厂商增加投资, 反之则减少投资。而决定资本边际收益的往往是企业项目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是在负利率的环境下, 由于资金价格过于低廉, 使投资的相对边际效益大幅提高。因此, 在生产性投资中, 原本不该进行投资的项目也会变得有利可图, 导致了很多错误的投资以及资源的浪费。另外, 在资源有限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 只有两类企业比较容易获得稀缺的信贷资源:一类是与金融机构维护着良好关系的大型企业, 它们往往具备国有背景, 而分散的中小企业融资却很困难;另一类就是通过高报价争夺信贷资源的民营企业, 但这些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存在较高的失败风险。面对高风险企业的高利率报价竞争, 那些技术水平好、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基于自身强烈的风险控制和财务意识, 一般会选择退出信贷市场竞争。由此可见, “负利率”往往在无形中扼杀了那些未来可能引领经济发展潮流的创造性力量。

综上所述,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使得投资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越来越少, 充裕的资金大量流动于股市、房地产等虚拟市场;较低的利率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导致粗放、低效型的经济增长, 不利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 金融和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的吸引, 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高利润行业的示范和吸引, 吸引了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这些行业, 使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相对减少, 挤压了对实体经济的资本投入, 形成挤出效应。同时, 实体经济领域资金供应减少, 使得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过高, 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业是全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高额的利润使得众多资金纷纷投入到房地产业。很多实体资本大量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 包括央企在内的很多国有企业, 也都把投资的重点放到了房地产产业, 甚至对其他投资主体形成了挤兑。

金融业也是高利润的行业。据调查数字显示, 2011年商业银行人均年创利润50万元, 而实体企业人均年创利不足4万元。 (1) 存贷款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内容。从资产看, 存贷款所占比重超过了中国银行业负债的80%和资产的50%;从业务收入看, 利差收入占到了中国银行业总收入的75%以上。 (2) 2011年银行业1万多亿元利润中的80%左右来自于存贷款业务中的利差收入。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分析, 银行业利润是产业利润再分配的一部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利润率最终会趋于平均化, 银行业也应该获取平均利润。银行业的利润过高会侵蚀产业利润, 影响产业资本的发展, 最终会影响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我国银行业是一个非充分竞争的市场, 非充分竞争的市场会产生高额利润。另外,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利率调控仍然保留着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央行调节的是基准利率, 也就是金融机构间同业拆借的基准利率, 并不直接规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而中国, 则由人民银行调节银行业的存贷款利率, 直接确定了商业银行的成本价和销售价格。我国上市银行净收益增加主要是源于利息净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益增加。

银行获得的高利润是建立在拥有垄断性的贷款议价权基础上的, 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 银行处于强势地位, 大多数企业没有议价能力, 由此造成企业融资成本过高, 大量利润从实体经济进入到银行体系。而与此同时, 很多产业资本出于逐利的本性, 逐渐逃离利润率低的实体经济, 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因此, 银行业的高利润对实体经济相当不利:大大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 挤压实体经济的利润, 还导致营商环境的恶化。

(三) 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兴奋点

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影响, 技术的创新会引导实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 创新能力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北京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要素。北京是我国创新资源的密集区和创新辐射源头, 但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发挥, 高端产业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 难以在更高层次上找到实体经济发展的兴奋点。具体体现为:

首先, 北京市的科技成果较多, 但是转化率较低,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目前,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主体, 但由于高等学校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没有将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压力, 很多成果没有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作为创新成果运用的企业, 基于风险和市场化效益的考虑,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意愿不高。企业青睐于投资少、比较成熟, 能立杆见效的科技成果, 不愿因对风险大、周期长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投资。研发机构和企业各自的价值取向, 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其次,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还不能对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企业的创新基础相对比较弱, 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创新的投入成本又比较高, 导致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足, 对研发的投入不足, 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少, 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不足, 主要制造业技术和关键设备引进比例大。

再次, 高端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明显。北京市的高端产业主要是以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 只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生产线进行生产加工。这种“有生产能力, 无核心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对于提升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四) 实体经济中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 而中小 (微)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之所在, 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协调运行的基础性力量, 渗透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 在吸纳劳动就业、润滑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科技创新, 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中小企业对首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就业带动和和谐稳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融资难、信息化成效低、人才匮乏、经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1. 融资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中小企业一般都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点, 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生命周期短。普华永道的《2011年中国企业长期激励调研报告》显示,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 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 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中小企业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 市场风险大, 预期投资收益不稳定, 破产的比率较高。这就使得银行等外部融资的出资者在给其提供贷款时, 会采取提高信用风险控制系数的办法, 从而导致了贷款的普遍减少。同时, 北京中小企业大多为私营企业, 在发展中存在内部管理制度落后、财务制度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 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能得到的担保和抵押少, 对取得抵押担保贷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 经营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税费负担重分别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3个因素。其中, 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达到69.02%, 小型企业对资金紧张的认同率达到46.03%。资金紧张不但制约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 同时也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金融创新产品尚待进一步发展。

2. 信息化成效低

目前, 中小企业普遍认识到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 广泛应用了各种信息化系统, 但是普遍存在信息化成本高, 成效低等问题。2010年国家统计局北京市调查总队的问卷调查显示, (1) 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0%及以上的仅有5.20%, 77.13%的企业没有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任何销售收入。59.46%的企业认为,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信息化技术力量不足, 也有40.85%的中小企业认为信息化会增加企业成本。另外, 没有统一的标准、安全性不能保障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分别有39.40%及39.09%的认同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低主要是中小企业资金缺乏、内部管理不完善、信息化人才缺乏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3. 人才匮乏, 流动性高

北京市中小企业人才匮乏, 人员素质整体不高。2010年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仅就经理层的文化素质而言, 北京市中小企业中大学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平均3.72人, 大专及以下学历平均5.6人。至于普通员工, 高学历人才则更少, 企业全部职工人数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一半的企业仅有46.68%。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 企业招聘合格的技术人员更加困难。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资金缺乏、报酬较低、培训机会少、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使得员工流动频繁, 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

4. 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核心竞争优势

创新能力水平对企业进一步的成长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北京市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 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从国外引进, 创新较少, 缺乏国际竞争力。目前北京市中小企业出口和投资领域大部分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很低, 主要在低端市场上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 严重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 实体经济经营成本较高

经营成本是企业和资本选择投资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因素, 城市经营成本高已成为我国大型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北京的用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生活成本等持续攀升, 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成本逐渐提高。从积极方面来看, 这将促使城市转型升级发展, 但也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影响产业持续发展, 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经营成本最高城市”排行榜中, 北京市仅次于上海市、杭州市, 位列全国最高经营成本城市第三位, (2) 北京市劳动力成本和办公用地租金均居全国第一位, 税收成本位列全国第三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 经营成本上升、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三个因素之一。北京市中小企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达到69.02%, 比2009年上升了4.86个百分点,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位居认同率第一。不断上升的经营成本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 小型企业首当其冲。分单位规模来看, 小型企业对资金紧张的认同率高于中型企业, 达到46.03%, 高出中型企业10.21个百分点。各行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程度有所不同,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认同率最高, 达到96.55%, 房地产业对经营成本上升的认同率是53.33%, 为行业内最低。

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带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体现城市活力、承载大量就业的小微企业经济环境的恶化, 可能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北京市投资环境改善不足, 也会影响北京市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特色的发展, 对经济增长的滞后作用或将逐步体现。面对经营成本逐年上升带来的挑战, 城市管理者需要将经营成本控制在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合理范围之内, 同时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附加值, 实现高成本、高增值。

(六) 税收负担过重

税费负担过重, 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实体企业除了17%的增值税、25%的企业所得税, 还需要缴纳城市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发展费、价格调节基金、堤防费、房产税、土地税、印花税、房屋租赁税、残疾人基金, 再加上各种收费和罚没, 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 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涉税种类多, 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 部分小微企业缴税总额高于净利润;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不足。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目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中, 税费负担重为企业认同率最高的三个因素之一。

三、促进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 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应采取政策措施, 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第一, 应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 虚实结合, 相互促进, 重点防范房地产和金融市场风险。第二, 营造实体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政府应着重于建设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第三, 以创新为原动力,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北京市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四, 转型发展是实体经济做强的必由之路。实体经济要以转型发展为载体, 努力形成北京市以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第五, 央企发挥投资导向作用, 主辅分离, 精干主业, 引导实体经济发展。央企应发挥正确的投资导向作用, 主辅分离, 回归主业, 做强做优, 精干主业。第六, 发展中小企业是做强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突破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融资瓶颈,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保障。提高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政策法规,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培育重点领域的中小企业。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摘要: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核心内容。北京市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低利率、高利润行业的挤压效应、创新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不足、经营成本高、税收重等众多制约因素, 应采取政策措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北京市,实体经济,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曹源芳.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关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6) .

上一篇:高一物理下一篇:玫瑰的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