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2024-06-14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通用9篇)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篇1

个人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展望。我对学术科技部发展的理念是:一个部门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部门内部建设和对外宣传是重心。而一个部门的发展重中之重是自己的内部文化建设,内部的文化建设决定了一个部门的前进方向,是部门的指导思想、精神支柱!针对于此,“创新、服务、实干”将成为学术科技部的核心理念,其意义在于:科技部的每一个人都要以创新精神、实干的态度服务于每一位同学,科技部的宗旨是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学术科技部的服务,同时,学术科技部内部成员之间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坚持创新,丰富和发展科技部的内部文化建设。另外,外部宣传决定了一个部门的影响力、实际操作能力及知名度,更是我们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为做好下一年的学生会工作,我将做好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

由于校学生会各部门分工不分家,所以我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在其它部门组织活动时给予大力配合。方便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学生会正常运行。

二.内部建设

一个部门要做好工作成为诸部门的领头军,必须要加强自身建设。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思想提升、强化成员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1、组织建设是搞好部门工作的前提。

学科部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明确制度、细致分工和培养新人。

2、思想提升

思想建设是搞好学生会工作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是对每一个部委都至关重要。对此,将召开新老委员的交流会;召开学术科技部总结会议;部门间思想交流会等

3、成员能力培养

成员培养是提高学生会战斗力的保证。由于部委均为大一新生虽然工热情积极性高,但由于经验尚浅工作活动能力较低,所以各个方面都需要部长进行协调。所以部长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在工作中手把手给新部委传授工作经验;提供机会,指导实践;正确处理部委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个人目标与计划:

1.目标:承上启下

(1)清楚明白主席班子下派的任务,合理调度,以最好的安排形式,分派给部委们,让部委们能最高效地完成。

(2)协调好与主席班子的关系,发现问题及时与主席班子沟通,征求意见,并虚心接受。

(3)及时与副部交流沟通,培养默契;增进与其他各部门的联系,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4)协调好与部委们的关系,及时解决部委们对学生会工作、学习及生活

上的问题,热心帮助,让部委们对学生会有家的感觉。

起到中间的统筹协调作用,出色地完成学生会的工作

2.工作计划:

(1)新生交流会。新生交流会是特别为大一新生搭建的一个交流认识的平台。新来到一个环境中,大家有各种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需要互相交流,沟通。我们会安排一些学长学姐为新生答疑解难,各位新生也能够自由交流。这项活动计划于招新时就做出大体规划,写出策划,9月底举办。

(2)百科知识竞赛。百科知识竞赛为全校学生打造一场知识的盛宴,同时也是我部着力打造的品牌活动。为全校同学了解知识,运用知识以及浓郁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提供一个更好更广的空间。同时也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学术上同台竞技的机会。这项活动计划于10月策划,调研,11月份举办。

(3)学术科技讲座。学术科技讲座要作为本部门一个长期活动去办,在本学年计划举办3场,上半学期于12月初举办一场英语四六级讲座。下半学期在3月份举办一场办公软件、photoshop讲座;5月份举办一场英语学习技巧讲座。三次讲座具体策划待定。

(4)对待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席班子安排的一些集体活动,做到上传下达,积极配合,搞好各部门之间关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良好的工作群体,方便各项工作顺利的进行。

(5)还会不定期举行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小型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由于新部委入校不久,可能对活动的主要执行过程及任务执行办法比较模糊.因此在活动之前,我会把活动的各项任务分配具体,同时说明各项任务的执行办法.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会从各节观察新部委能力的优缺点。以助于以后活动任务的优良分配。同时,为了提高部委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我会从语言及行为方面鼓励他们,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当好榜样。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篇2

1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形式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形式的竞赛、科技制作等科技类活动。

(1)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竞赛。

(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4)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

(5)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

(6) 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

(7) 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

(8) 其他学术科技类活动。

以这些活动为载体, 积极开展各专业的知识竞赛。

2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遵循的原则

学以致用、开拓创新, 以创新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心、以能力为靶心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校领导担任, 成员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建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心。学术科技活动中心由一名主任及各项目活动小组组成。活动中心主任由院团委负责人担任, 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及赛事组织协调工作。项目活动小组组长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 每个项目活动小组聘请若干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第二阶段:成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团队, 主要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互补的原则来组队。

第三阶段:进行课外学术科技团队建设。创新意识的萌芽、发展与学术科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组织学生参加由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中心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 因为邀请到的都是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专家、学者, 而且覆盖不同的学科, 学生听到的不仅是学者的渊博知识, 更重要的是专家、学者的成功经验之谈。这对开拓学生思维、知识与视野, 以至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让学生自己尝试科研课题研究, 教师进行指导, 并对学生科研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阶段:以竞赛为平台, 以作品、项目制作开发为手段, 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组织团队参加学校、省和全国的比赛, 在选题上要求学生紧密结合时代和社会, 提升作品实用性。作品创作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 对作品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技含量均要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作品获得奖项, 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 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

3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科项目管理

3.1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经费管理

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 基金由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统一管理使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仅用于项目设立和组织竞赛的相关费用, 不得他用。项目结题并完成评审后, 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作为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资产登记, 由项目开发单位保管、使用。项目经费经项目开发单位领导、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和指导中心核准后, 凭发票报销结帐。所有项目申报、科技立项工作以及大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金的申报和使用等, 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学校设立创新基地, 以支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 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每年组织参与省级及以上竞赛项目相关的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以调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术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2]。

3.2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的结题评估和奖励

活动项目完成后, 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 予以结题。活动项目结题时, 需提供结题报告, 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 并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后, 正式结题。所有活动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活动项目在结题后一周内, 接受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批, 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的认定, 并给指导教师和学生相应的奖励, 同时完成经费的结算, 对于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果获奖的指导教师, 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并给予奖励。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所需的培训课程, 由相关院系提出, 报教务处审定。对成果获得奖励的学生, 学校按国家级, 省级, 校级分别给予奖励, 获得其他赛事奖的项目小组集体和个人, 根据赛事类别, 经学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同意, 给予奖励, 对获得校级以上 (含校级教学成果、校级刊物刊发的论文等成果及校级以上竞赛) 奖励的项目小组和学生, 经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 给予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对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的学生或较大创新成果的本科生, 由学生所在的院系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后, 可适当放宽学位授予条件。

4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赋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崭新的意义, 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它使青年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 从卖茶蛋、做家教、帮人擦车、举着伞站在桥头做形象宣传等等所谓的“勤工俭学”, 发展到组合优势互补的小组, 开展具有社会意义的创业;它使青年学生从单纯受教育的身份和知识传承的功能, 逐渐嬗变成长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不是走上社会之后, 而是在校园里就开始进行, 或者进行相应准备;它使高等教育在反观自身的时候, 不得不提升对自己功能以及目标要求的高度, 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它还使课外与“课内”的界限模糊, 并最终导致终生教育观念的树立以及配套措施的出台。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投身实践, 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 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 了解学科前沿, 明确学科发展动态, 使自己得到锻炼, 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5]。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培养了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不仅对做科研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 而且对为人处事,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很有帮助。

摘要:通过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研究, 为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提供经验和模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培养复合性和创作性人才。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苏政权, 等.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6 (8) .

[2]朱冠华.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J].茂名学院学报, 2005 (10) .

[3]公丽, 刘兰毅.大学生科技活动与实验教学改革[J].北方经贸, 2003, 3.

[4]刘迎春.大学生科技活动工作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 1999, 2.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篇3

【关键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

一、高校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创新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被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与高等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补充渠道,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创新及实践能力。

2、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创新人格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总结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将知识综合交叉,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演绎等方法得出规律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从事课外学术活动必须要付出艰辛和努力,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而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敢于探索的决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创新人格。

3、有助于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形成

当前的校园文化主要以体育、文化、艺术、科技为主体,而学术科技活动一般更受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大赛、学术周、学术论坛等活动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这大大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使校园文化的层次得到提升。

4、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学术科技活动,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自主性,在参与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动手能力、樹立创新意识、加强团队合作,使学生查阅资料、写作、表达、灵活运用知识、交流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这些都非常符合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二、学术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少大学生涯规划,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在大学校园被夸大化的释放,加之大学时期正值学生青春期发展阶段,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缺少对大学生涯的合理规划,不能很好的分配时间,使得专业学习不够努力,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时就显得信心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参与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

2、宣传力度不够,参与范围不广

由于高校自身特殊性,学生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大都采取传统的张贴海报形式,这种宣传形式快捷、方便、费用较低,但是没有注意对宣传效果的考虑,海报宣传往往在短时间内即被覆盖,而且是一种被动宣传,这就导致得到信息的学生数量有限,参与活动的范围不广。

3、学生参与活动项目较为单一,参与目的较为功利

由于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专业基础、所处环境等因素制约,在参与校园学术科技活动时,主要集中在难度系数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的得项目,而一些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项目则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另外,很多同学参与活动并不是主动参与,而是简单的为了获得综合测评加分的机会,导致参与活动的盲目性,在参与过程中未能与所学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对学生本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利用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

4、学术科技活动组织、机制不健全

学校在鼓励学术科技活动方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政策尚不到位;学术性学生社团发展目标不明确,组织不严谨,发展困难;专业老师课程压力较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缺少专业指导老师,技术含量不足,活动氛围不浓;缺少经费支持,很多活动只能匆匆收场等等。

三、积极发展校园学术科技活动的举措

1、加强对大一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教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对大一新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调整状态,在生活、学习、心理都很难适应大学生活节奏,这就需要在新生入学时就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从职务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分层次、分阶段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到大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充分重视专业基础学习,为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打下坚实的的理论基础。

2、结合专业特点,搭建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多样性平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在学习安排和时间支配上有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权,同时也对学校第二课堂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平台,如经管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每年分上下学期分别开展财经论文竞赛、市场营销案例策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同时开设淮海经济论坛,每学期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开设不少于四讲的学术讲座,尽量使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切实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3、加强宣传,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引入社会力量,提高活动水平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宣传和经费投入,学术科技活动也是一样。学校要在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基金的基础上,每年应当划拨专款用于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同时开展学术科技活动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既解决了资金紧缺问题,又吸纳了社会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建议,还有机会建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推进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经管学院在开展学术科技活动时就成功的与淮北市诸如淮北电信、曦强乳业、宏图三胞、宏源电器、五星电器、美惠多商贸等多家企业联合,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4、建设规范的学术型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阅历的有效形式,其特点是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影响力大。学术性社团也要找准定位,完善自身组织建设,用组织资源支撑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夯实活动的群众基础,努力成为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经济学研究会是一家以经济学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社团,近年来积极组织会员深入厂矿企业,参与社会调研,组织开展学术竞赛和学术讲座,成立“创智学社”学习小组,定期开展学术讨论活动,其组织的《淮海经济论坛》被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评为特色项目,经研会也连续多次被评为“名牌社团”,今年被校团委推荐参评安徽省“明星社团”,在经管学院的学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学林.当代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团中央网站,2007208.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篇4

二零一一年四月份工作计划

花开有声,四月逐梦。四月百花盛开时、四月群芳争妍日,四月更是我们学习、工作的最佳时期。三月份我们学社联全体干部、干事在学生社团联合会团总支的领导与指引下,奋力开拓、携手共进,出色的完成了三月份的工作计划。四月将至,我学生社团联合会团总支学术科技部在院团委、学社联团总支的要求、领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努力贯彻一切以社团为主、一切从会员出发的宗旨,为我们四月份的工作指明方向、制定计划。

四月份我们学术科技部将继续秉承,干好本职工作、尽力协助兄弟部门工作的原则。以部门内部工作的优化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借此服务社团、服务会员。我们还将尽力协助学社联团总支各部门的工作,以此加强学社联内部交流与建设,更好的服务同学、服务大众。

月初我们学术科技部将会召开月初例会,总结三月份活动,汲取经验、教训,以此加强部门内部成员责任心与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成员间凝聚力、向心力。并商讨四月份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四月份工作任务。

四月中期,我们学术科技部将着力于指导各社团具有学术特色的活动的开展。首先是汽车爱好者协会的“汽车试驾行”,协会力图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会员间交流、沟通,增强社团凝聚力,并使会员对汽车的基本知识、基本构造,驾驶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理论化、系统化的认识,并通过试驾,使社员提升驾车技术、升华理论知识。紧接着是电子协会与沙地文学社的“义务维修”,这次义务维修不但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实惠的电子产品维修平台,更增强了会员对电子电器基本构造的认识、基本维修知识的掌握,还加强了社团与同学、社联与同学间的联系。随后将会有外语驿站、读书协会、理爱基金会、吉他协会、翰墨缘书画协会等一系列学术研究性社团,将更多的开展更多的有利于社员、有利于同学的学术研讨与学术提升性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学术科技部将秉承一贯的原则与宗旨,积极、认真、负责地协助活动的开展,并从中提升学社联团总支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月下旬,我们学社联团总支学术科技部将会在协助各社团开展活动的同时,积极联系、协调会计协会、计算机协会、记者协会等学术科技性社团在社团文化月中举办一批高品质的社团活动,以此来增强我们学社联团总支以至于我们邵阳学院的学术氛围,优化我院学子的学习、生活环境。并积极引导其它社团举办一些有利于社员、有利于同学的优秀的活动。

虽古语有云: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们学术科技部全体成员坚信,没有计划何谈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学术科技部有信心、有能力高效高质地完成计划,理性、科学的应对变化。

学生社团联合会团总支学术科技部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篇5

各学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

为贯彻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大学文化建设工程有关要求,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决定举办第十四届“创新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创新引领人生追求,挑战成就卓越人生

二、活动时间

2014年3月—11月

三、主办单位

校团委、教务处、校科学技术协会、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四、承办单位

校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各学院团委

五、参加对象

我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六、活动内容

1、开展“博学科普讲堂”等系列科普教育活动

各学院充分利用行业、校友等校内外资源,立足每月一次,大力开展以“博学科普讲堂”为主体的系列科普教育活动,着重从唤醒科技意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研能力、点燃创新热情等层面举办讲座、论坛和项目展示等类型多样的教育活动。鼓励学术类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特点,举办相应的培训与实践活动,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电子沙盘模拟大赛、职业经理人挑战赛、数学建模知识培训等,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启蒙和创新能力培养。

组织单位:各学院、校学生科协、相关学术类学生社团

2、本科生创新项目申报、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

以2014年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为契机,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加强项目申报与立项、项目月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引导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克难奋进、诚实守信,强化成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撰写专利、论文等学术成果,积极促进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转让,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组织单位:校团委、教务处、各学院

3、学科特色科技文化活动

鼓励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具有显著学科特色的品牌学术科技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一院一节一特色”的科技创新良好局面。各学院认真总结往年特色科技活动经验,继续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科技活动(见附件1)。面向全校最广泛的学生群体,以开放重点实验室、开展学子交流会、组织学科竞赛等形式,大力推进文化协同创新,鼓励学院大胆创新思路,联合举办具有行业背景、学科交叉的特色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组织单位:各学院、相关学术类学生社团

4、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为广大优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实践、科技竞赛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有效搭建了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创新基地业已成为学校科技创新优秀人才的重要孵化器。各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创新研究项目为基础、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为服务支撑,鼓励在基地内成立学科特色兴趣团队,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库,积极引入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拓宽学生成才渠道。

组织单位:各学院、相关学术类学生社团

5、“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四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今年3月启动、10月开展评审,各学院要深入到教研室、实验室、重点项目课题组进行广泛宣传和作品发掘,认真开展本次竞赛作品的申报工作(组织实施细则参见附件

2、申报书参见附件3)。2013年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II类和III类项目)和2014年自主创新研究基金本科生项目创新团队培育项目(II类项目)须以参加该项竞赛的形式进行结题考核或中期检查。

组织单位:校团委

6、各类省部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

坚持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为龙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交通科技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FSAE汽车方程式大赛等涉及材料、交通、汽车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各类高水平竞赛,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大胆猜想、善于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 提升。

组织单位:校团委、教务处、相关学院

七、奖励办法

1、项目计分:“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选特等奖(10分/项)、一等奖(7分/项)、二等奖(4分/项)、三等奖(2分/项)四类奖项。

2、团体总分:本届科技文化节以学院为单位,依托项目计分计算团体总分。总分第一名的单位捧得武汉理工大学“创新杯”,总分第2—4名的单位获得“一等奖”,总分第5—10名的单位获得“二等奖”,总分第11—18名的单位获得“三等奖”。

八、活动要求

1、积极动员,广泛宣传。要切实加强对学术科技节各项活动的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并结合科技节的主题、内容和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通过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学生的广泛参与,进一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2、精心组织,凸显特色。各学院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需结合实际,凸显学科专业特色,精心组织本学院特色科技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同时加强对已立项学生创新研究项目的监督与检查,组织已结题的学生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3、广开渠道,搭建平台。各学院要结合学校卓越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的总体要求,广开渠道,积极引入各类资源,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就业见习等基地的建设,创新科技活动形式,拓宽学生成才渠道,为优秀人才的涌现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校园学生科技活动的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

附件: 1、2014年各学院特色科技创新活动安排表

2、第十四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细则

3、第十四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共青团武汉理工大学委员会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篇6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活动创新精神,积极推进我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特制定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项目管理办法。

一、目的意义

1.培养学生学术探索和与研究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2.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在师生间营造一个更为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增进“教学相长”。

3.提高各语音室、英语角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更多的语音室成为开放性语音室,为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

4.加强大学生科学求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优秀人才和成果的涌现,为我系在院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

二、组织机构

1.由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委员会统一领导,系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具体指导。2.成立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实践活动管理小组。

3.小组构成:组 长:张建佳,谭胜华

副 组 长: 李气纠,段良亮,高芳,周南,王建霞

组员: 陈军平,林彰立,肖杉,杨彦琦,袁颖丹

陈欢欢,史景军,谭政清

办公室: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实践活动管理办公室设在外语系203房,办公室主任由周南老师兼任。

三、项目构成及经费来源

1.项目构成(1)教师申报的研究项目:教师结合本人的科研项目或教学科研工作,提出一定

量的适合本科生的研究项目,经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实践管理小组评审通过后纳入本项目立项范围。

(2)企业或个人委托研发项目:学校外企业委托研发项目,经外语系大学生课外

科技创新及实践管理小组评审通过后纳入纳入本项目立项范围。

(3)学生自行申报的研究项目:学生可以个人或团队自行提出研究设想,确定相

关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提出立项申请,经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实践管理小组评审通过后纳入本项目立项范围。

2.项目经费来源

(1)学院设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实践项目专项经费;

(2)政府、社会团体、企业提供的研究项目经费;

(3)教师的科研经费;

(4)外语系提供的配套经费;

(5)自筹经费。

四、项目要求

1.项目申请人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但项目实施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为指导人员。2.项目立项后,由小组负责项目实施、日常管理、进度监控、条件保障和经费使用审批等,对于学生个人申请的项目,外语系至少为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3.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项目的难度应与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相适应,项

目的大部分或主要工作应由学生独立承担。

五、学生申请条件及项目研究要求

1.学生申请条件

(1)参加对象:原则上以二、三年级为主的本科生

(2)学习态度端正,思维敏捷,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

(3)主要基础课成绩中等及以上,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科研潜质方面由突出表现

者,课适当放宽成绩限制。

(4)曾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者,系部优先考虑其申请。

2.项目研究要求

(1)合理安排时间,既要努力完成研究计划,又要学好其他课程,学习成绩有严重

下滑倾向或者不积极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者,小组课终止对其项目的资助。

(2)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汇报学习与研究进展情况,积极参加指导教师指定的学

术活动。

(3)定期撰写科研工作进展报告,总结前阶段的工作,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4)根据项目研究情况积极撰写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制作科技作品,并积极参加成果评比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5)项目负责人要按照任务要求按时结题和验收,如不能按时完成项目的,需说明

理由并申请延期,延期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延期审批工作由小组负责把关,在结题汇总表中注明,对未结题且未通过延期审批的项目收回该项目所有立项资

助,取消该项目组在所有成员在其后的各类立项申报资格。

六、指导教师条件及职责

1.指导教师条件

(1)应负有创新精神,治学严谨,为人师表,责任心强,能够投入必要的精力关心

和指导学生。

(2)学术水平高,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

位。

2.指导教师职责

(1)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查找并利用相关的信息。(2)适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讨论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确定下一步将

要进行的工作。

(3)对学生的学习、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确保每周都有适

当的指导时间。

(4)安排学生参与指导教师课题组的业务学习、学术讨论及其它学术活动,为学生

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或联系场地、仪器设备等。

(5)根据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量、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及达到的的结果等方面多学

生进行考核。

(6)指导教师短期外出不能指导学生时,应委托其它教师指导学生,指导教师长期

外出时,应报请系部为学生另行联系指导教师,每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项目

一般不超过两项。

(7)指导教师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指导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广大教师要积极主

动参与,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避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发生。

七、项目申报立项

1.外语系每年在10月份开始科技创新和实践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2.申请者填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项目申报表》。

3.外语系评审小组评审后立项资助。

4.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一年或半年,最短不能少于三个月,项目完成后应及时结题答辩

和研究成果汇总。

5.申报材料需上交打印稿件一份,同时将电子文稿汇总发至邮箱:

WYX2003@126.com

八、项目执行和中期检查

1.中期检查:

(1)实行中期项目检查制度。

(2)项目负责人如实填写《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项目中期检查申请

表》。

(3)外语系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进度、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经费使用情况进

行检查,提出意见。

2.结题验收:

(1)项目负责人填写《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项目结题验收申请表》。(2)项目验收时,研究负责人提供相应的研究成果。如:实验报告、学术论文、调查

报告、学术著作等

(3)外语系领导小组对照研究成果进行考核。

3.项目经费管理:

(1)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调研、资料、复印、耗材、测试加工、交通费、办公费、专家

评审费等开支,实行专款专用。

(2)项目经费实行专项管理,经费由指导老师和项目负责人按规定支付使用。

(3)项目经费实行分期规划,项目申报审核通过后,划拨50%的经费,项目中期(通

常是每年5月份)由项目负责人向系小组提交中期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报告,以确定是否划拨后期经费。

九、鼓励政策

1.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训练,对立项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计算相

应的工作量,对获得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成果奖的项目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给予一次性奖励。

2.参加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项目的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提交相应的论文或报告等环节

后,按成果情况记相应的创新学分。项目达到一定水平的,由学生提出申请,经外语系

小组审核后,上报学院教务处,可替代相关的课程或实践性环节。

3.特别优秀的科技创新与实践项目,通过相关专业和系部的认定,并经学院审核同意,可

转化为毕业论文或设计。

4.参加各级竞赛活动并获奖者,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生等评选中获得优先权。

十、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外语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小组负责解释。

湘南学院外语系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篇7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应用型、复合性、创新性人才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创新成果,和由这些素质经过拓展、融合和升华后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成果等。而活跃在高校校园中学术社团具有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强、鼓励学生自我创新的特点,使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主客体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兴趣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学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本文以我系学生学术社团为例,分析学术社团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

2 我系学术型社团的特色

2.1 社团定位清晰、明确

我校以工科见长,以培养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各类学术社团成立之初就明确定位,找准着力点——依托优势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特色学术社团。我系是机电专业,学术型社团有电子爱好者协会、3D力创协会、岱宗缘志愿团,分别依托机械、电气专业学科,举办知识竞赛、作品展示、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开展第二课堂,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

2.2 指导教师配备齐全、合理

由于学术社团专业性强,为了完成对会员的系统培训,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实行双重导师指导制度,社团的指导教师团队包括业务指导导师和思想教育导师,思想教育导师主要负责社团组织建设的指导,业务指导导师由机械设计、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实验、调查、参赛等科研活动的指导。两方面的导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会成员组成基本上涵盖本、专科各层次在校生,专业以机电工程系学生为主,辅以其他专业兴趣学生。成员组成结构合理,培养出一批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有一定号召力的社团骨干。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引导,涵盖多个专业方向的有机整体。

2.3 活动载体形式多样

学术社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指导思想,积极拓展活动载体和平台,构建开放式管理模式,杜绝闭门造车。“请进来”主要是积极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或者筹划举办各级科技类竞赛,邀请兄弟院校同类社团参与。“走出去”主要是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以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重大比赛作为练兵和检验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开拓视野,寻找差距,加强交流。协会还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走出校园,走入周边社区,开展家电维修,电脑培训,并开设了服务热线和业务咨询电话,用专业服务社会,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3 学术社团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助推作用研究

3.1 学术社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

学术社团为学生提供开展科研活动的组织与机构,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社团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如邀请校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做科研讲座与辅导,讲授学科前沿、行业的发展趋势等最新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专利申请、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多层次、内容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制作、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等。

3.2 学术社团在校内外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学术社团成员相对稳定,社团活动以老带新,使学习和科研具备的一定的传承性和持续性,学校以社团为组织,与相关企业双向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带着课题步入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研究性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校内,以社团活动形式要为学生开辟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场地,提供科研实践设施,建造科研设计操作平台,提供科研创新创业硬件条件。

3.3 学术社团活动保障了系统性的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有序的、分层次进行。这种训练可分为学术讲座、科普活动、科研竞赛、科研立项等几种形式。其中前两项是较为基础的形式,通过社团活动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有利于普及知识、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唤醒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科研竞赛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形式,以学术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参赛方式,有利于选拔、训练、提高比赛成绩。科研立项包括申报课题项目、申请专利成果等,这是最深层次的科研训练,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或协助老师的科研完成相关工作,学术社团拥有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其“第二课堂”的优势使第一课堂得到了延伸和补充,指导教师积极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学生作为助理,可以到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现场,接受现场指导和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因而通过学术社团提供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明确的认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依托大学生学术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改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而客观认识学生社团,对其进行科学指导,有序管理,探寻社团与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衔接的运作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本文是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qx102161)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高校学术社团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活动载体,本文着重分析学术社团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经验,开拓了人才培养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学术社团,社团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英杰,薛炜华,杨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对策 篇8

一学术不端现象表现

(一)雷同现象

目前学术界,科技论文雷同现象十分严重,近年一些机构陆续开始使用中国知网研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通过上传Word电子文稿,系统自动检索比对,可以检测出所检索论文和已经发表的国内文献的重合程度,并可以与原文献直接比对。(1)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9年给各期刊社发的《关于试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删除学术不端文献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函》提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研发部门经过初步检测统计,在3200家期刊编辑部累计上传检测的92万多篇稿件中,仅文字重合率在30%以上的文献竟多达近10万篇。(2)某水产科学类刊物利用该系统对288篇来稿进行检测,发现“重合率31%~50%的论文28篇,51%~95%的论文34篇,≥95%的2篇”。某医学院学报编辑部利用该系统对1240篇投稿进行检测,发现“重合率40%~50%的论文141篇,重合率50%以上论文269篇”。(3)本刊为省级综合性医药期刊,笔者2009年起,采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论文初审阶段,对本刊部分作者提供的电子版投稿进行检测,发现有问题的投稿171篇,重合率30%~50%的90篇,重合率>50%有81篇。这些文章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①全文抄袭:重合率>50%可以界定为全文抄袭,有81篇,占雷同论文的52.6%(90/171)。由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还未成熟,对于英文和表格、图片重合无法发现,重合率超过50%的文章,大多可以界定为全文抄袭(许多是仅改动资料中的数据和个别文句)。这里还包括作者将几年前发表过的文章,改变文题,增加一些例数的现象。②部分抄袭:重合率为40%左右的文章,多为部分段落抄袭。例如论文的病例资料是真实的,其他内容(包括前言、方法、讨论)均抄袭。③不规范引用文献:这种现象多见于重合30%左右的作者。一些作者不规范大量引用文献原文,却没有按照引文规范要求加引号,甚至连文献出处也未注明。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的引言和讨论部分。④使用前人的研究方法:这种现象多见于重合30%左右的作者,重合多出现在方法部分。科研工作允许采用前人的方法,在文中只要简要提及方法名称,再写明文献出处即可;但一些作者在论文中重复详尽地描述已经公知公用的方法,导致雷同现象。

(二)杜撰虚假学术论文

当前学术界造假之风的蔓延是惊人的。笔者综合相关文献报道及审稿专家反馈,总结常见的论文造假现象:(1)凭空捏造:作者为了文章的新颖性,获得新的选题,凭空捏造研究设计和数据,按希望达到的目标,捏造实验结果。例如,近年震惊世界的韩国黄禹锡造假干细胞事件,他的造假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笔者在审稿中也发现,一些论文报道当地不存在的疑难病例和采用作者单位不具备的先进的仪器设备治疗疾病。有论文病例资料前后矛盾,错误百出,编辑咨询时,临时篡改资料数据。(2)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修改数据:一些研究得出阴性结果,与作者预期的阳性结果不符,作者便修改实验数据,严重违背事实,有的作者修改统计学结果,以求预期的阳性结果。(3)部分不真实:由于许多期刊社对专家投稿、基金论文比较重视,对参考文献数量和发表年限有一定要求,某些作者为了尽快发表论文,就出现将知名专家挂名为作者,虚拟基金项目和参考文献等现象。

二原因和危害分析

(一)学术不端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1.人才评价体制的不完善:我国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存在简单量化倾向,经常以论文发表的数量而非质量来评价人才,是对科研人员的误导。科研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来之不宜;但由于论文发表的数量关系到科研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以及下一步研究经费的来源,所以部分科研人员在研究没有实质进展的情况下,根据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伪造数据,杜撰论文。

2.社会各界的认识误区:不少人表示可以理解甚至同情学术不端的作者。有一个案例,被侵犯版权的作者居然为学术不端者作证,表示被告为合作者,证明被告没有剽窃其作品,而法院一审判决居然颠倒是非,判原告刊登声明,向学术不端者道歉。因为社会各界普遍对学术不端认识不足,一些行业抄袭成风。

3.论文署名不严肃:部分专家科研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书写论文,让学生代劳,没有研读论文,直接署名。一些年轻作者为了论文受到期刊社的重视,也经常把某些知名专家挂名为作者。

4.期刊社审稿力度不够:部分编辑有认识误区,对学术不端现象不重视,认为文责自负,或者迷信权威,不注意引文规范,对论文没有严格把关。由于科技期刊专业性强,涉及学科范围广,编辑无法精通各个学科,审稿力度有限,无法发现某些作者精心杜撰的虚假学术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未研发出时,编辑和审稿专家只能利用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利用关键词查询雷同现象,很容易遗漏学术不端论文,这也使部分作者怀有侥幸心理,抄袭捏造论文。

5.灰色的论文产业链,利益链: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见论文代写发表的网站广告。编辑在审稿时,遇到抄袭论文,向作者查证,不少作者表示论文是请人代写的,自己并不知情。可见有灰色的论文产业链,利益链存在。一些非法机构聚集一批信息检索能力较强的写手、枪手,拼凑或捏造论文,并卖给作者。而一些刊物,以盈利为目的,只要作者付费就予以发表论文,也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

(二)学术不端现象的危害:

1.不良的社会影响:科技论文专业性强,涉及学科范围广,容易在各行各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黄禹锡捏造干细胞研究,甚至吸引了许多韩国妇女竞相为他的研究捐献卵子”。这种造假已经涉及伦理学领域,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其他行业造假,危害也是长远的。

2.对期刊发展的不良影响:对期刊而言,发表了学术不端论文,会导致读者对期刊的不信任,不利于期刊的长远发展。

3.从科学长远发展而言:学术垃圾产生,浪费资源,误导人群。雷同造假之风愈演愈烈,科学发展将停滞不前。

三对策

1.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改善评定人才的标准,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中科院院士王志珍委员提出,“改革相关的科技奖励制度,例如,减少奖

励数量,延长评奖周期,使获奖项目真正体现中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建立与不同科研领域特点相应的人才评价标准,并延长评价周期,给科研人员较宽松的工作环境;提高人才评定门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与聘用制度”。

2.加强科研人员道德风范与诚信制度建设,建立惩罚制度:(1)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加强科研人员道德风范与诚信制度建设,媒体积极宣传。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2010年12月8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的文件中,在出版能力(二)内容评价部分,已经把“学术诚信度”列为刊物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文件强调,“将具体考察期刊编辑出版的学术论文是否恪守学术道德,尊重知识产权,对抄袭、剽窃等不规范现象是否做到有效控制”。该评估体系和期刊年检核验挂钩,将决定评分最低的百分之十几的刊物退出,影响到刊物的继续生存,相信对维护科研诚信能起一定作用。相关机构建立惩罚制度,对学术不端者给予通报、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暂缓或取消其申报高一级职称的资格,甚至予以停职处理。(2)高校设立科研诚信教育课程:科研人员大多由高校培养,可以将科研诚信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教育必修课程。

3.单位源头把关:单位对论文严格把关,出具介绍信。目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仅限于编辑部和少量相关职能部门使用。建议将学术不端系统使用范围扩大,让更多机构的科教部门可以拥有使用权,初筛雷同论文,避免其投稿。

4.期刊社加大审稿力度:编辑在审稿时对于选题和参考文献较陈旧(近5年文献少)的论文,更应提高警惕。(1)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推广和改进:提倡更多期刊社对来稿采用此系统,并积极反馈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其研发机构,协助他们改进,研发出可以识别英文、图片、表格的新型系统。(2)运用审稿专家资源:本刊建立了审稿专家数据库,请学科专家对论文审稿,严格把关。(3)编辑自身提高:编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学术敏感性,提高辨别真伪能力。(4)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作者积极交流,提出审稿中的疑问,及时发现问题。例如,国外一些主要医学杂志,要求每位作者陈述他们在研究中所作出的贡献。

5.斩断灰色产业链:政府介入,利用法律手段,斩断灰色产业链,避免论文枪手这种不正当职业的存在。对质量不过关的刊物,予以停刊整顿处理,目前期刊界已经开始试行末尾淘汰制。

6.规范化版权保护制度:目前国内已经有版权保护机构,利用法律维护作者的利益,向学术不端者追讨经济补偿,并追究法律责任;但由于版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甚至民间存在一些非法机构借机勒索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介入,进一步规范化。

7.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全民监督和揭示学术不端行为: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微博客、百度贴吧等新兴媒体手段发展迅速,全民均可成为记者。对于顽固的学术不端现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监督和揭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微博客、百度贴吧曝光学术不端行为。在全民监督的氛围中,学术不端现象将无所遁形。

学生会学术科技部 篇9

省科学

团粤联发[2012]19号

教学生

技联

育术合厅 厅 会

关于举办第六届广东大学生

科技学术节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并顺德区团委、教育局、科技局、学联,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在广东高校校园里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和学术研讨氛围,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带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投身“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实践,定于今年4月至6月举办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我创业 我幸福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学生联合会。

成立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组委会办公室,负责活动的统筹和协调。办公室设在团省委学校部(省学联秘书处)。

三、活动时间 2012年4月至6月

四、活动内容

本届科技学术节设创新创业、实战竞赛、科技论坛、社科普及等四类共15项活动。

(一)创新创业类

1.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5月上旬 承办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2.广东省首届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4月至6月 承办单位:广东省学生联合会秘书处 3.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省级评审及表彰 活动时间:2012年4月

承办单位: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数据业务中心

(二)实战竞赛类

4.广东大学生ERP(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承办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5.粤港澳大学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承办单位:深圳大学

6.广东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承办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7.广东大学生模拟商务谈判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承办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8.广东省大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承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三)科技论坛类 9.学生学术报告会

活动时间:2012年4月至6月 承办单位:各地市、各高校自主举办 10.岭南青年创业就业论坛 活动时间:2012年4月至6月 承办单位:各地市、各高校自主举办 11.科技精英论坛

活动时间:2012年4月至6月 承办单位:各地市、各高校自主举办

(四)社科普及类

12.广东大学生节能减排工业设计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承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13.广东大中专学生公益广告设计大赛

活动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大学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中专、技工组)

14.广东大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大赛暨英语普及活动 活动时间:2012年5月至6月 承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5.广东优秀中职毕业生进校园活动 活动时间:2012年4月至6月 承办单位:各地市、各院校自主举办

六、推进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

1.承办学校制定各项竞赛实施方案、预算,提交组委会办公室审批;

2.各活动的承办单位组织开展报名工作,并及时向组委会上报工作进展情况。

(二)全面实施阶段(5月至6月)

各比赛项目全面开展,所有比赛项目应于6月上旬前结束。活动推进情况有各承办高校通过网站、微博、手机短信、飞信、传统媒体等多渠道对外宣传。

(三)总结表彰阶段(6月)

对科技学术节(包括“挑战杯”竞赛)的获奖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

七、评审及表彰工作

(一)评审原则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由评委独立评审。

(二)奖项设置和表彰要求

1.奖项设置:设立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优秀组织奖”;各项比赛根据报名和比赛的实际需要设一、二、三等奖,优胜奖或单项奖(奖项设置需报组委会办公室审批)。

2.表彰办法:对获奖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证书及奖牌由组委会办公室统一印制,发放的相关工作由承办学校负责。

(三)评委聘请

1.评委邀请:评委由组委会办公室和承办学校商议确定,确定的评委由承办学校负责邀请。

2.评委人数:每项比赛(除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终审决赛及广东省首届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赛外)的评委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原则要求为5至7人。

3.评委构成:(1)评委可由科技学术界知名人士、学校教授专家、业界权威等构成;(2)比赛承办学校的本校评委数一般不超过1名。

(四)科技学术节优秀组织奖评选原则

优秀组织奖面向各承办学校开设,评选的主要依据是各比赛承办学校的组织情况、发动其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和各种信息上报情况。

八、职责分工

(一)组委会办公室

统筹协调整体工作,负责省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审定各项活动具体方案,统筹安排活动经费。

(二)活动承办学校

根据组委会的工作要求,负责制定竞赛的实施方案、比赛规则、奖项设置;组织实施活动项目;负责承办活动项目对外宣传及赛后总结报送、颁发奖项等工作。

(三)教育、科技厅局及相关部门

协调各方资源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四)各地市团委

在全市组织开展优秀中职毕业生进校园活动;结合实际,动员中职中专学校开展校内科技学术活动,参与大中专学生公益广告设计大赛。

(五)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校内科技学术节比赛;举办学生学术报告会等科技论坛类活动,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开展各项竞赛活动的校内宣传,广泛发动本校学生参与各项比赛。

联 系 人:朱瑞峰、戚加鹏、何 龙

联系电话:020-87185614、87195615(传真)电子邮箱:tswxxb3@163.com 邮寄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寺贝通津1号大院团省委学校部 邮政编码:510080

附: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组委会名单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广 东 省 教 育 厅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学生联合会

2012年4月25日

附件1:

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

组委会名单

主 任:曾颖如 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 副主任:陈宏宇 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

景李虎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

张 明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副厅长 何 龙 广东省学生联合会执行主席

成 员:冯永忠 共青团广东省委学校部部长

袁本新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处长 李荣华 广东省科技厅机关党委副书记

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冯永忠(兼)

主题词:大学生 科技学术节 △ 通知

共青团广东省委办公室 2012年4月25日印发

上一篇:期满考核鉴定评语下一篇:大学生品德登记表评语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