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会议制度

2024-09-30

工程项目会议制度(共12篇)

工程项目会议制度 篇1

中心项目部

会 议 制 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项目部(以下简称项目部)会议管理,确保会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根据城投公司会议管理规定,结合项目部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项目部会议制度。

第二章会议类型

第二条项目部会议分为以下五类:

(一)项目经理办公会

(二)专题会

(三)监理例会

(四)项目部职工大会

(五)其它会议

第三条项目经理办公会

(一)主持人:项目经理或项目经理授权人。

(二)会议时间:原则上定在每周五下午,因特殊原因变动会

期,变动后的时间由综合财务组另行负责通知。

(三)会议参加人:

1. 项目部正、副经理;

2. 总工;

3. 各组室负责人;

4. 与会相关的具体经办人员。

(四)议题范围:

1. 会议听取各组室上周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

2. 各组室 提交下周工作计划;

3. 对提交研究、审定的事项进行讨论;

4. 对研究事项作出决定或说明。

(五)会议记录:由综合财务组负责会议纪要的起草、整理、发放和归档。

第四条专题会

(一)主持人:项目经理或项目经理授权指定人。

(二)会议时间:根据工作进展要求,不定期召开。

(三)会议参加人:专题会议议题涉及人员。

(四)议题范围:专题议案。()

(五)会议记录:由专题会议的具体承办组室负责会议纪要的起草、整理,综合财务组负责发放和归档。

第五条监理例会

(一)主持人:监理单位负责会展项目的总监或总监代表。

(二)会议时间:每周一上午。

(三)会议参加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本项目部经理、总

工及相关人员。

(四)议题范围:会展工程进展中涉及的相关问题。

(五)会议记录:由监理单位负责起草、整理、发放,综合财

务组负责归档。

第六条项目部职工大会

(一)主持人:项目经理或项目经理授权人。

(二)会议时间:不定期。

(三)会议参加人:项目部全体员工。

(四)议题范围:项目经理认为有必要周知全体项目部员工知

晓的通知性事项。

(五)会议记录:由综合财务组负责职工大会的通知、会议纪

要的起草、发放和归档工作。

第七条项目部的所有会议均在第一时间通知城投公司分管副总,分管副总对项目部会议享有列席权。

第三章会议纪律

第八条会议指定参会各方人员提前5分钟进入会议室。

(一)做好会议议题的准备工作;

(二)不得无故缺席,不随意增加或减少与会人员;

(三)因故不能出席会议或需增加与会人员,须事先报请会议主持人

(召集人)批准;

第九条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各与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保密法规和制度。

(一)对有保密要求的会议事项不得向外界透露;

(二)对带有密级的会议材料,必须按照保密要求限于规定范围内的人

员接触,不得擅自复印和摘抄;

(三)凡要求会后收回的材料,会后应统一交回财务综合组;

(四)涉及会议材料和笔记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

第十条与会各方传达会议精神,应在规定的范围传达,不得擅自扩大和泄露会议内容。

第十一条遵守会场纪律。

(一)与会各方人员请在会议召开前,将移动电话和传呼机调整到震动

档;

(二)与会各方人员在会议召开期间如有吸烟需求,请离开会议室,到

室外吸烟;

(三)与会各方人员在会议召开期间不处理其他公务;

(四)与会各方人员在会议召开期间如有重要公务需提前离会,请向会

议主持人请假,离席尽量不得惊动其他与会人员开会。

第十二条对有关会议的图文、影音或报道,由项目部综合财务组根据会议内容统一安排。

第十三条严格执行会议规定和纪律,提倡勤俭节约。

(一)不得超标准使用会议经费;

(二)不得挤占其它经费;

(三)不得摊派和转嫁经费负担;

(四)不得以会议巧立名目发放纪念品、礼品;

(五)会议场所原则安排在项目部现场办公室。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本制度自200年月日起实行。

综合财务组起草

工程项目会议制度 篇2

(一) 国外的相关立法

实施庭前会议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 制度虽各有区别, 但都是庭前审查程序。美国有传讯、答辩、审判前的诉状和动议、辩解和异议程序及庭前会议制度;英国的“答辩与庭审方向听证”、“审前裁断”程序、“预备听证”程序;日本规定了庭前协商程序 (检察官与辩护人的协商和联系) 和法院的庭前准备程序 (法院与检察官、辩护人的庭前协商程序) ;法国的预审法官制度;德国的准备审判程序;我国香港地区的审前讨论会制度。

(二) 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

1. 节约诉讼资源, 保障庭审顺利进行

庭前会议旨在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 可能影响庭审顺利进行、制约庭审效率的突出问题、争点整理等, 避免法庭审理因定罪、量刑等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交织而出现混乱, 可以确保庭审集中、高效进行, 节约诉讼资源。

2. 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

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 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庭前会议使辩护人的准备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为辩护人充分履行辩护职能提供了保证, 增强了被告人权利的保护, 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 能够避免司法实践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诉讼的平衡, 进而影响庭审公平进行的情况发生。

3. 是公平与效率、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的体现

庭前会议的确立, 有助于强化控方的证明责任意识和辩方的辩护意识, 促使当事人在庭审中积极开展有效对抗, 提高审判的实质程度。同时, 庭前会议将以前不透明的法官审查改为当事人参与的透明会议, 使诉讼全过程均以“看得见”的方式进行, 增强实体裁决的透明度和社会的信任感。

二、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一) 庭前会议制度的涵义

本文中的庭前会议仅指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程序, 不包括法院审前阅卷等内容, 是指在法庭决定开庭审判之后, 开庭之前由审判人员召集的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共同参加的解决案件有关程序性问题, 旨在为参加法庭审理做好准备, 保证法庭审理顺利进行。并不是每个案件都经历庭前会议程序。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以下称修改后刑诉法) 第182条第2款规定:“在开庭以前, 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初步确立了我国的庭前程序, 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 法院开庭审判之前的一个中间程序。

(二) 庭前会议制度的特征

1. 启动庭前会议的主体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司法解释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 (以下称修改后诉讼规则) 并未明确“审判人员”具体是指合议庭还是独任审判员。公诉人和辩护人无权决定是否召开庭前会议。

2. 参与人员

法条明确规定庭前会议参与者有审判人员、公诉人、当事人 (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3. 提起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以下称最高法司法解释) 第183条第1款:“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一)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修改后诉讼规则第431条第1款规定, 在庭前会议中, 公诉人可以对案件管辖、回避、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辩护人提供的无罪证据、非法证据排除、不公开审理、延期审理、适用简易程序、庭审方案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提出和交换意见, 了解辩护人收集的证据等情况。因此,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公诉人仅仅在庭前会议中可以交换意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案件的实际需要, 决定是否召集。

4. 庭前会议的议题

根据法条相关规定, 庭前会议审议的议题有:管辖、回避、证据移送、新发现证据、证人、鉴定人等相关人员的出庭、非法证据排除、公开审理等事项进行讨论。

5. 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并未对庭前会议适用案件的范围明确规定。最高法司法解释183条明确了庭前会议的适用案件范围, 4种情形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1)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2) 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 (3) 社会影响重大的; (4) 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三、庭前会议制度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本地区庭前会议召开率较低

自2013年1月1日修改后刑诉法实施以来, 梁子湖区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案件一起, 我院依法指定承办案件的检察员参加庭前会议。“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证据材料较多、案件重大复杂的, 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可召开庭前会议, 基层法院界定重大复杂案件相对保守, 一般证据材料较多, 被告人及辩护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案件, 法院依法召开庭前会议情况较多。

(二) 庭前会议召开主体不明确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并未明确是指合议庭还是独任审判员, 也未明确规定是审判案件的主审法官还是主审法官以外的法官或者人民陪审员。总之对“审判人员”的理解过宽。

(三) 庭前会议申请主体过窄

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看, 并未明确庭前会议由谁提起, 最高法司法解释183条确定了“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不难看出, 申请主体仅仅限于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而且申请的内容的仅仅限于排除非法证据。因此公诉人无法律赋予的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四) 庭前会议讨论议题的法律效力不明确

从修改后刑诉法来看, 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仅是审判人员对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没有规定对相关事项作出实质性决定的权力。比如辩护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事项, 审判人员依法组织庭前会议, 控方出示相关材料, 侦查机关出庭作证后, 否定辩方意见, 审判人员最终对辩方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依法驳回。如果被告人在庭审环节再次提出此类申请, 该如何处之。审判人员在庭前会议中听取意见后具体怎样处理, 有待于完善。

(五) 庭前会议的监督方式不明确

庭前会议作为诉讼程序中的一个程序, 检察机关应对其进行法律监督, 但法律未对庭前会议的监督作规定。

四、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一) 提高庭前会议适用率

庭前会议不是每个案件的必经程序, 但庭前会议可以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问题, 提高庭审效率。召开庭前会议对被告人而言, 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使法院独自封闭审查的模式改为透明的“桌面会议”审查方式, 平衡控辩双方力量。对于公诉人而言, 听取了辩护人的意见, 排除了“证据突袭”的隐忧, 可提早为出庭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法院而言, 庭前会议解决了程序问题, 庭审时可重点解决控辩争论焦点, 提高庭审的质量。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联合制定庭前会议的具体细则, 规定召开庭前会议适用案件的范围, 召开形式等。结合各地实际, 将庭前会议召开率纳入考核评分体系。在审判起诉阶段及审判阶段, 办案人员应告知当事人因为证据问题可申请庭前会议, 将程序问题解决在庭审前。例如公诉人在办案过程中讯问时, 听取犯罪嫌疑人对证据提出异议时, 应及时调查该份证据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取得。

(二) 明确庭前会议召开主体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笔者认为“审判人员”范围过广, 应明确其具体身份。2013年我院查办的谈某威胁儿童一案, 案情重大复杂, 犯罪嫌疑人多次翻供, 且多次提出侦查机关对其刑讯逼供, 证据不合法。我院公诉部门承办人立即询问侦查人员, 询问看守所法医及民警, 查看入所体检报告等, 收集相关证据并在庭前会议中提出。辩护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后, 法院依法组织庭召开前会议。会议地点定在法院法警支队会议室;参加人员有原告代理人、被告及其代理人、侦查人员、合议庭全体成员;会议议题是否排除非法证据及合议庭是否回避;主持人为审判长;记录人员为书记员。此次庭前会议, 双方达成合意, 该证据合法有效, 合议庭成员无回避事项。会议记录, 全体参会人员阅读后并签字。对于“审判人员”理解, 笔者认为可以界定为合议庭成员, 加强庭审法官的判断力和重视度, 庭前会议一般应由审判长主持, 也可以由审判长指定其他审判人员主持召开。庭前会议的地点不应局限于法庭, 可以是会议室等。

(三) 扩大庭前会议申请主体范围

从目前法条规定来看,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但从程序公正、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的角度, 建议应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申请人应包括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在必要时也可以建议人民法院召集庭前会议, 此外案件当事人、辩护人及诉讼代理人认为确有必要因为除非法证据排除以外的程序性事项也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召开庭前会议, 人民法院根据审判案件的实际需要, 决定是否召集或主动召开。

(四) 明确庭前会议讨论议题的法律效力

在庭前会议中已讨论过的议题, 在庭审中再次提出, 审判人员该如何处之。庭前会议结束后, 书记员应将各方意见、庭前会议所作内容等记录在案, 由参会人员签名。应当明确会议记录确定、有效, 具有法律效力, 相同的讨论事项在庭审中提出不再受理。

(五)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法律监督

庭前会议虽不是正式的庭审, 但检察机关的监督不应放松。重点应当对庭前会议讨论的内容进行监督。讨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防止庭前会议演变成为正式的庭审。检察机关应当指定诉讼监督部干警不定期参加庭前会议,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监督。公诉部门发现线索后, 应及时将线索移交诉讼监督部, 有利于增强监督效果。

摘要:2013年实施的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增设了审前会议制度, 使庭审程序更加合理。但该规定较为模糊, 部分规定过于原则, 与实践相差有一定距离,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家的“家庭会议”制度 篇3

《正面管教》的基本原则是不依赖惩罚和奖励来解决问题(因为奖励和惩罚短期有效,但并不利于长期的规则内化和自我成长),而是邀请孩子一起来参与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家长始终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和言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家庭会议”正是一个贯彻正面管教原则的好工具。即使是已经开了几个月的家庭会议,我也未能完全放弃惩罚和奖励,只是一直在努力淡化或者少用物质奖励和身体惩罚。

我家的“家庭会议”流程

我们的家庭会议定在周六晚饭后,“流程”基本是这样的——

流程1:互相夸奖。

每一位发言人都要一一感谢其他所有家庭成员这一周来为自己或为家庭做的某一件或几件好事。这一步可不能信口开河,平时就要好好观察,讲的时候要具体有条理。目的呢,一是培养“感恩”的心态;二是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大家的爱和肯定;三是为接下来的“问题讨论”环节作好铺垫。

我家的实践效果: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不太习惯当面表扬别人,特别是对于最亲近的家人,更觉得似乎没有必要这么客气。事实证明,互相夸奖和感谢明显增进了我们家全家人的感情和互动,成了“管教孩子”之余的意外收获。

流程2:讨论问题。

我们在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问题列表”:发现这一周里有谁在哪方面做得不好而且又很难当场解决的,都可以写在这张纸上(孩子如果不会写字,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写上去)。每次家庭会议,我们都会讨论纸上列出的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特别是做得不好的那个人)都可以发言,说出自己认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一起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方案实施。

我家的实践效果:目前的阶段,还是我们作为父母提出的解决方案比较多,孩子常常会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们一定会征求他的意见,给他发言的机会。

不到7岁的儿子有一次写下的问题是“爸爸妈妈太啰嗦”。最终讨论的方案是:我们在提醒他做事情时,尽量只用一个简单的关键词。比如到了练钢琴的时间,就走到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温和而坚定地说:钢琴!(事实证明的确比唠叨一大段更有效)

流程3:全家一起了解下周的安排和策划下周的家庭集体活动。我通常会利用这个机会提醒儿子下周有哪些重要的活动,比如学校有志愿者活动、要去家庭医生那里注射疫苗、周末约好了要去哪个小朋友家玩……儿子也会提要求,比如“周末想去沙滩玩”等。

我家的实践效果:经过这样的提醒和计划环节,下一周的实施过程就变得顺利多了。

流程4:也就是会议的最后,就是全家 一起做一件愉快的事情。通常,我们会一起吃冰激凌或水果,有时候是陪着儿子玩一会儿他自创的规则有点天马行空的游戏。

总之,家庭会议通常以愉快的互相表扬开始,又以快乐的美食或游戏时间结束。这样,大家也就更容易接受中间的“问题讨论”环节。

当然,育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开一次会就能解决的,当我们发现问题再度发生,就会再次写到“问题列表”中进行讨论,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小小进展。虽然儿子的问题还是很多,但他的点滴进步让我觉得家庭会议值得坚持。而且,除了改正问题,儿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责任意识都增强了,很有“家庭小主人”的架势。有时候,我们也会鼓励他来主持家庭会议。

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当我犯错误的时候,你不会骂我,会和我一起讨论,我觉得这样很棒。以后,我对我的孩子也会这样!”这一刻,我心里特别温暖。

工程会议 ---管理制度 篇4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办公例会、部门内部工作会、监理协调会、工地现场会等形式,及时贯彻和落实公司及工程管理办的有关决定,及时研究和解决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交流信息和经验体会,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工作。

2、工程管理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两种。定期会议要有固定的议题、时间、参加人员和会议地点。临时会议一般是指针对专题事项的会议。

3、各种会议要明确主办单位,同时指定召集人和筹备人员,并准备参加人员会议签到表。

4、会议需要费用开支的,工程管理办应事先专门编制预算报上级领导批准。

各单位需要向会议汇报的问题,事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提出处理建议和意见,并准备好各种提交会议的书面材料。

5、提交会议讨论的重要事项或文件。凡涉及对外或需向上级单位请示的,一定要在会前做好协调和请示工作。

6、与会人员必须会前做好准备并按时出席。会议发言要开门见山,紧扣议题,有针对性,有具体明确意见。要开短会,开好会。

7、会议决定的事项由办公室或主办会议部门负责逐项督办工作,并将执行情况及时向工程管理办主管领导或总经理汇报。

8、对已经会议决定的事项,要坚决执行、抓紧办理。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应及时反馈。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要积极协调解决;对涉及其他部门经协商仍解决不了的,要如实向主管领导反映并提出建议,由领导协调解决。

(二)会议组织管理

1、工程部员工会议

工程部员工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集团和公司对工程部的工作要求和公司发展最新决策,根据公司的布署,安排落实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一般每周一次,由工程管理办部长主持,工程部全体员工参加,必要时邀请公司领导参加。

会议由工程部资料员负责筹办和召集工作,负责拟订会议议程报工程经理审定,办公室负责会议记录和在会后7天内整理会议纪要,工程管理办主任审核后报公司领导签发。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1)检查落实上周工作完成情况;(2)部门提出本周的工作计划;

(3)对部门之间工作的衔接协调以及工地重要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解决;

(4)其他需在办公周例会上讨论决定的事项。

4、工地现场会议

工地现场会议是针对施工现场协调和技术问题的临时性会议,一般由监理办拟订会议议题书面提出申请,报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审查。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根据具体事项,约定时间、地点,并一般提前24小时书面通知承包人工程经理、工程管理办主管工程师,监理办总监及相关专业监理工程师,业主责任单位业主代表参加,必要时邀请公司领导及集团相关部门人员参加。

工地现场会议由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主管主持,监理办负责召集,主管监理工程师负责会议记录和整理会议纪要,报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领导审定,在会后3天内发布。

5、技术专题研讨会议

技术专题研讨会议是就工程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召开的临时会议,由有关业务部门书面提出申请(包括会议议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拟邀请专家名单、会议费用预算等),经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工程管理办审核批准。

会议由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主持,办公室负责筹办工作,相关人员参加会议。重大技术方案的确定,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应邀请集团公司领导参加会议。

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会议记录和整理会议纪要,送达参会的有关人员会签后,由集团总经理签发。会后7天内发布。

6、重大问题专题会议(质量、安全、进度)

重大问题专题会议(质量、安全、进度)是指工程建设中,为加强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管理,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专门召开的大型动员、总结会议。由工程负责人主持,各监理办、各承包人及有关建设协作单位代表、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各部门主管工程师以上人员参加。必要时请集团公司领导参加。

办公室负责筹办和召集工作,提前3天预定和布置会场,拟订会议议程报工程管理办负责人审定,并发出书面会议通知。会议开支预算由办公室专题签报批准。秘书负责会议记录和整理会议纪要,会后7天内发布。

7、监理座谈会

监理座谈会是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与监理办针对工程施工管理问题进行交流的会议,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主办,一般每月30日定期召开,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主持。要求监理办主管工程师以上人员参加,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工程管理办相关主管工程师(业主代表)参加。

主要议程:

监理主管工程师汇报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和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监总结本月监理办工作,对工程管理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工程管理办主管交流工作体会和个人意见;

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工程管理办预算员针对监理办提出意见进行答复。

8、工地例会预备会议

为统一协调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在每月召开正式工地例会前一天,由监理办和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工程办预算员、业主代表等有关人员参加的预备会议。会议由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工程办组织,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决定工地例会主题内容和指导原则。工地例会预备会议由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主持,不做会议纪要。

9、工地例会

工地例会是根据合同管理要求,在工程施工中参加建设各方进行协调的定期会议,由监理办负责主办,分为周例会和月例会(每月25~30日召开)。监理办总监、计量、试验、测量和标段专监,承包人工程经理、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及质量安全主要管理人员,工程办等有关人员参加。各承包人在会议召开前48小时提交书面汇报材料。

工地例会由监理办总监主持,主管监理工程师负责会议记录和整理会议纪要,在会后3天内由总监签发。

主要议题:

(1)承包人汇报上月计划完成情况、下月工作计划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根据合同规定向监理办和工程管理处提出要求;

(2)监理主管工程师总结本月施工质量、进度情况,提出下一步施工管理要求;

(3)专业监理工程师提出施工管理意见;(4)承包人对监理工程师意见作出口头答复;

(5)总监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协调意见,明确下一步施工管理实施具体目标;

(6)业主责任单位(或部门)各有关部门主管针对承包人和监理办提出意见进行答复。

请仔细阅读

涉农资金项目联席会议制度 篇5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经研究决定,建立和实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主要职责

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总体规划,研究确定农业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和阶段性工作计划,研究拟定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方案,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难点问题,督促检查涉农部门相关政策的落实和任务完成情况。

二、联席会议成员组成

联席会议由县政府办公室、县农办、发改局、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科技局、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等部门组成。由县长担任总召集人,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报联席会议确定。总召集人:张加波

召集人 娄绍光

胡宝锋

成员: 徐朝新

潘教勤

徐霖森

县长 副书记 副县长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农办主任 县发改局局长

胡国强 季健中 郑秀聪 陈芝双 林国初 黄振才 傅朝宗 戴本石 徐贤博 郑文荣 汤光胜

县财政局局长 县监察局局长 县审计局局长 县规划建设局局长 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科技局局长 县水利局局长 县农业局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楠溪江旅游风景管理局局长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农业项目整合的组织协调、总体规划、监管督查、情况反馈等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农办,由潘教勤兼任主任,金成龙、徐忠诚兼任副主任,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并明确1名科室负责人为联络员。

三、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县府办:督促和协调成员单位履行职责,监督检查项目建设和实施,定期向县政府领导反馈农业产业化实施情况。

县农办:牵头做好召开联席会议的筹备工作,向县政府报告项目整合、建设情况;牵头负责制定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农业项目安排计划;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农业产业项目的整合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建设督查工作;负责做好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县发改局:负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编制的立项、管理和指导工作;负责农业项目编制、申报和立项的指导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预算;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重点农业项目资金的整合和监管。

县监察局:负责监督项目建设的规范运行,监管项目资金的规范使用,防止项目建设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

县审计局:负责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协调相关部门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务行为。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和监管,制定项目建设年度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项目整合的建议;负责农业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的备案、审批、管理和指导工作。

县规划建设局:负责农业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的备案、审批、管理和指导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建设规划。

县环保局:负责农业项目环境评估,监督落实农业项目污染治理措施。

县科技局:负责农业科技项目的立项和管理,提出 科技“三项经费”与农业产业配套的计划与意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生产技术培训活动。县农业局:负责做好农业功能区规划,牵头落实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方案,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配合县农办做好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农业项目安排计划。

县水利局:负责农业产业基地配套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和管理。

县林业局:负责林业项目规划、立项和配套建设。配合县农办做好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农业项目安排计划。

县风景旅游管理局:负责旅游风景资源与农业产业化的整合,协同县农办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

四、联席会议议事程序

1、各成员单位立足自身职能,结合县财政预算和上级单位项目申报要求,提出农业产业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2、办公室根据各成员单位提出的年度农业项目实施计划,进一步分析梳理,提出全县农业年度实施项目计划书。

3、联席会议对计划书研究后,确定年度农业项目实施计划。

4、办公室根据联席会议研究结果,制定农业项目申报目录,并着手组织申报。

5、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并提出立项和资金整合的建议方案。

6、联席会议对建议方案进行研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确定议定事项。各成员单位和项目责任单位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抓好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申报省市农业项目的,经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根据省市项目申报要求,由各职能单位逐级上报。

五、联席会议议事规则

1、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一般每季召开一次,如遇有重大情况可临时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全体会议由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或召集人主持召开。联席会议成员及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全体会议请示县政府同意,可邀请有关单位列席。联席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确定会议议定事项。

3、不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专项活动和联合调研。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安排,报请联席会议总召集人或召集人同意,不定期组织各成员单位或部分成员单位开展联合调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及时向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成果。专门会议由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召开

4、凡需提交联席会议或办公室会议讨论的事项,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先作调查研究,联席会议办公室也应对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取得比较成熟的意见后,形成规范的书面材料,再提交联席会议研究决定。

5、会议议题和时间确定后,办公室应在会前一天将会议通知和有关资料发给领导研阅,为会议讨论做准备。

6、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成员到会方能举行。对重大项目的处理决定,应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到会方能做出决定。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必须在会前向办公室请假。

7、联席会议做出决策后,各相关单位应不折不扣地落实,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检查督查并及时通报情况。

工商管理项目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篇6

1、项目部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例会,参加人员有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分管安全领导、安全和专职安全员。

2、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实际情况每月召开 1~2 次安全会议

3、安全例会的主要内容:

(1)传达学习贯彻上级安全会议精神;

(2)分析、总结上阶段安全生产情况,研究布置下阶段安全生产计划;

(3)分析研究近期发生事故的特点和规律,制定落实防范措施;

(4)研究生产中安全管理工作薄弱环节,制定落实整改措施;

(5)对各类安全竞赛活动进行部署、实施、总结和表彰;

(6)根据“四不放过”原则,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

4、遇到重大任务等特殊情况,可由安全职能部门提出,主管领导批准,分管领导召集安全生产办公会议。

对企业建立会议管理制度的思考 篇7

一、会议分类及会议管理对象

按法律地位分, 有法定会议及自定会议。前者如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公司要求定期召开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 以及关于信息发布与报告的会议等, 对此, 《公司法》有详尽的规定, 企业必须无条件遵守。后者指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举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会议, 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手段。按会议内容划分有投资会议、人事会议、财务会议, 生产、销售、订货会议等。按会议目的划分如决策会、碰头会、讨论会、协调会、通报会等。

按会议规模大小及与会人员范围划分有部门内部会议、全员会议、联席会议、管理机构会议、外部会议等。还有其他划分方式不再一一列举。

以上的会议分类中, 法定会议及必须参加的外部会议属于企业的“硬成本”, 部门内部会议及基层会议的成本、效益已体现在部门负责人或部门的责任考核中, 而跨部门会议, 不仅占用二个以上部门的资源, 而且是中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具有较强管理示范意义, 因此本文将之作为会议管理对象, 来探讨会议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及效益评价。

二、会议管理的目标

会议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会议效率最大化。效率指投入产出比, 即针对会议的目的去选择有效的会议程序以追求一定效益实现下的成本最低或一定成本下的效益最优。明晰会议目的是达成效率的前提, 围绕目的进行计划、安排及组织, 这正是现代价值工程论的精髓。

尽管不同的环境、文化产生不同的会议模式, 有的企业通过会议来收集甚至加工信息, 有的企业依赖于会议来沟通, 有的企业仅利用会议来作出决策, 有的企业把会议作为散漫高谈的场所, 有的企业则实行精心的事前准备及严格的现场控制, 但一般来说, 会议是决策正式发布前的必经程序, 也是管理者用以上情下达, 下情上陈的常用工作形式, 因此, 会议的目的可概括为:决策、协调、评价与报告。

三、会议管理的内容

为实现会议效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即构成会议管理的内容, 包括会议体制建立、会议程序安排、会议责任核算、会议责任评价四个方面, 具体分述如下:

(一) 会议体制

即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特点及需要建立的制度化的会议安排。这样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周期, 便于工作安排、资料准备及问题的集中解决, 同时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 以效率为准则理顺了各种会议之间的关系、目的,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议重复、低效的现象。会议体制可在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整。表1以某公司的会议体制为例。

(二) 会议程序

会议程序化的好处在于消灭徒具形式的会议, 力求优质、高效地达成会议目的。事前的会议信息传达利于有针对性的充分的资料准备, 从而节约会议时间;会议决议反馈利于增强会议决议的严肃性及督促其得到执行, 从而保证会议效果。

1、主办者签发会议通知单, 由工作人员送达各拟出席者处签章后返回。主办者填写:会议名称, 举行时间、地点, 会议内容, 会议预定时间长度, 出席者及应准备的资料 (复印份数) , 可否代出席等;拟出席者填写:签名, 变更或修正意见, 委托出席事项等;如返回至主办者的通知单上有变更意见而主办者可以接受的话, 主办者应重新发送通知单。这样主办者、出席者均对会议内容心中有数, 既使会议开得紧凑, 又利于达成良好的会议效果, 较之会议时间的浪费, 事前会议内容的充分送达是值得的。

2、召集开会。主办者应严格按预定的时间和议题开会, 促进守时守秩的良好习惯形成;资料的展示也是主办者要考虑的, 如在电子化会议中, 准备好必要的会议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等。

3、会议记录及反馈 (适用于关系重大的决策型会议) 。忠实于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并经整理后在一定期限内分送与会者及有关人员签字认可, 作为重要的会议档案以备日后查阅。整理期限也须以高效为原则, 如有的外资企业规定为会议结束后2天内。会议记录及反馈的目的是分清责任, 提高会议严肃性, 促进与会者提高责任心, 认真发言, 对提高会议质量有积极影响。

4、会议决议及执行情况督查。会议结束后, 主办者除了拟定会议决议, 发布成文的制度、措施等, 还须重视检查会议结果的执行、落实情况。一般在会议中应约定经与会者同意实施检查的期限, 如会议结果的实施情况不佳, 可能需再次召集会议重申、协调和解决, 这时又重新进入会议召集程序。

有的企业专门对会议资料准备及会议记录格式、决议报告等文书、图表作出规定, 形成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 以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和权威性, 明确责任, 提高会议准备的质量。表2为某公司的会议报告书一览表。

(三) 会议责任核算

任何一项管理措施若缺少合适的考核与评估, 流于形式就难以避免, 会议管理也不例外。

1、会议责任核算涉及部门。主管部门负责评议会议效益、协调会议成本的归属等事项,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会议管理的对象是跨部门的中高层会议, 所以对会议效益的评价由经营管理机构负责, 可在定期举行的经营管理机构会议上做出评议, 在部长会议上公布评议结果。记录部门负责报告核算及反馈, 一般是财务部门。发生部门则是责任中心, 是考核对象, 一般是会议主办部门, 因为其职能既定且在履行职责的范围内有权决定会议的举行次数、时间等, 另外, 有些情况如专为某个部门协商事项所发生, 主办部门可和与会部门协商进行费用分割。

2、会议责任成本。在实行部门单独核算及考核的体制下, “管理费用”的二级明细账户设为“部门”, 三级明细账户再设为“会议成本”。每次会议结束后主办部门将《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交财务部门进行会议成本核算, 《会议通知书》复印件上记载有会议实际时间长度, 实际出席者签名等基本要素, 是会议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财务部门要注意按照内部核算的思路进行内部转账, 以保持总账平衡。会议成本确定是会议管理的难点问题。作为衡量效益的一个量化指标, 会议成本不再隐藏于管理费用中而是单独列示出来。如何选择简便可行而又误差较小、利于评价的成本确定方法, 需要运用相关财务知识进行反复地设计、估算、验证后才能最终确定。

这里给出一个公司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供参考:

会议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费用

直接成本=会议时间× (与会管理人员人数×与会管理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与会一般人员人数×与会一般人员每分钟工资额) ;间接成本=会议时间×每分钟会议费 (会议费即会议室、空调、电话等固定设施的折旧费用以及会议专职服务人员的工资性成本等) ;为简便起见, 每分钟会议费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 即年度会议费预算÷年度会议时间预算, 与会人员每分钟工资额也可使用年度预算标准值;直接费用即该次会议发生的标语制作、饮料、餐费、办公用品费用等。

3、会议责任报告。财务部门定期提供会议成本数据反馈至各发生部门及主管部门, 各发生部门据此制作《会议分析报告》, 列明每次会议的目的、决议、实施进度、产生的直接间接效果、会议成本、分析说明等, 向主管部门报告, 作为主管部门进行评价的依据。

(四) 会议责任评价

由于对会议收入的记录需借助某种估计、假设, 其本质上是虚拟收入, 因此对之核算非常困难, 且由于收入核算系统设计上的风险过大, 使其计量结果难以信赖;另外会议在面临经营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时, 可能会增加不少临时的、非常规的任务, 将之单纯作为费用中心来管理亦不符合实际, 所以对会议的责任评价最好能着眼于效益, 由发生部门结合量化的会议成本进行自我评估 (即对会议收益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并报告给主管部门, 目的是在保证职能不发生缺失的基础上提高责任效率。

工程项目会议制度 篇8

2011年7月12日下午,南通市外侨办承办的2011南通市“五侨”联席工作会议在金石大酒店召开,市人大外事民宗侨台委、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市外侨办、市侨联、致公党南通市委五家涉侨单位共商侨务工作发展大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南通市主委刘璠,市政协副主席顾裕岳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由市外侨办主任钮启贤主持。

会议就进一步建立健全“五侨”联席工作会议机制、打响南通新侨工作品牌等议题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了由南通市外侨办起草的《南通市“五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计划于今年底联合开展全面的侨情调查工作。

王平副主任充分肯定了南通市外侨办关于打响“新侨之乡”品牌和命名“华侨村”的作法,并就“五侨”联席工作会议的形式提出了多样化的明确要求。刘璠主委、顾裕岳副主席也都提出了重要意见与要求。(侨经处)

会议室、会议制度 篇9

连云港丰惠广场项目部会议室及会议制度

——————————————★———————————————

会议室制度

1、会议室内的投影设备、空调、会议桌、椅子、茶水柜、茶具、茶叶、烟缸等相关家具及物品严禁挪用或占为己有。损坏会议室内设备、家具、茶具的要照价赔偿。

2、会议室内的卫生保洁工作由保洁员专门负责,做到每次会议前都窗门洁净,地面、家具无尘、茶具卫生、会议桌椅排列整齐划一;做到会议后立即打扫卫生;

3、投影设备使用后应及时关闭电源。

4、会后及时关闭空调及电灯的电源。

5、会议室开会前必须将手机调节到振动状态。

会议制度

1、由资料员或其它指定管理人员根据项目经理或项目部主管领导通知开会人员,通知方式分三种:a、电话、口头通知;b、书面通知;c、短信通知;以通知确实到达开会人员为目地。通知内容包括:a、开会主题;b、开会时间;c、开会人员。开会应提前通知,每周项目工程例会不通知,一般会议提前一天通知,紧急会议及时通知。

2、开会人员必须提前5分钟到达会议室等候,迟到开会的管理人员罚款50元每次,劳务班组负责人及分包单位负责人罚款500元每次。罚款从发放工资及分包款中扣除。

3、原则上开会不准请假,如管理人员、劳务班组负责人及分包单位负责人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请假的,必须征得项目经理及项目主管领导的同意。连续三次以上请假未参加相关会议的劳务班组负责人及分包单位负责人,项目部有权终止相关分包合同。

4、开会时严禁交头接耳,接听电话,大声喧哗,做与会无关的事情。确实需要接听电话的应及时征得会议主持领导同意离开会议室接听。

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篇10

《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一、依机据《居民组织法》规定。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是居民发扬民主的组织制度和民主决策的组织式,是实行自治的决策机构,真正的权利属于居民会议。

二、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由18周岁以上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本居住区居民或者每户派1名代表组成;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3人组成。本居民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或居住在居民区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当然代表,享有户代表或居民代表等权利和义务。

三、居民代表应热心社区工作,办事公道,代表居民意愿发表意见、表决;了解、监督居委会的工作。建立居民代表联系居民制度。居民代表由居民小组组织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三年,与居委会同时换届,可连选连任。

四、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召集,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下情况应当及时召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1)讨论决定属于居民会议职权范围的问题;(2)需要听取居委会的工作报告;(3)有 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提议。

五、居委会应当在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召开前三天通知出席对象,并告知议题。必须有相应的会议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

六、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议,必须由出席会议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得生效。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由居委会负责实施。

七、居民会议听取并审议居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资金筹集的收支情况报告;选举、撤换或补选居委会成员;讨论并决定居民区社区建设规划建议、居委会工作计划及实施项目;讨论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八、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在讨论和决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2)遵守国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原则;(3)体现居民意志和利益的原则。

工程项目会议制度 篇11

关键词: 庭前准备程序 诉讼效率 程序性争议 庭前会议

一、刑事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及基本价值

(一)庭前会议的制度定位

根据《美国法律词典》的解释,所谓庭前会议是指由法官负责召集控辩双方,为案件开庭审理顺利进行做准备的会议。[1]一般而言,庭前会议是在法庭决定开庭之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官主持的由控辩双方共同参加的解决、梳理案件程序性问题及部分实体性问题,旨在为庭审扫清阻碍、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准备程序。庭前会议应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它位于公诉审查之后法庭开庭审理之前,是庭前准备程序的核心内容。

首先,庭前会议不同于公诉审查程序,应定位于庭前准备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181条、182条分别对庭前会议则和公诉案件的审查程序进行了规定,两者虽同为庭前程序,但立法的逻辑顺序及程序功能不容混淆,依据上述立法安排,庭前会议是在公诉审查结束、法庭作出开庭审理决定后方能开启,故庭前会议中原则上不再涉及公诉审查的内容,即庭前会议后应开始庭审程序。[2]其次,庭前会议不同于法庭审理程序,是开庭审理前的准备程序。法庭审理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关涉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而庭前会议主要就是为庭审的集中审理清除障碍、铺平道路,即庭前会议应集中解决开庭时可能遇到的程序性问题,把可能导致庭审延滞中断的程序性问题解决在庭前。

(二)刑事庭前会议的基本价值

公正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首要价值,任何程序的建构都不能破坏程序对公正价值的追求,庭前会议制度的建构也是如此。一方面,庭前会议通过对涉及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程序性事项的解决以及双方庭前的证据展示及意见表达,有助于法官、公诉人以及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能够不迷失于与案件实体事实无关的程序事项;另一方面,庭前会议在当事人、法官和检察官之间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和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单方面接触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效率价值是设置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直接价值追求。追求诉讼效率的最大化。庭前会议制度的设置就是要摆脱这些与案件的实体审判并不直接相关的准备性问题的掣肘,在庭前就给予法官、公诉人、当事人以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发表意见、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为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3]

二、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在司法适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刑事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问题

最高法《解释》第183条第1款规定了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使庭前会议的召开具有选择性,主要针对涉及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以及证据材料较多、案情复杂的案件才召开庭前会议。但是对有些情形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立法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如,对于没有辩护人的案件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的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是否有召开庭前会议的必要。

(二)刑事庭前会议的处理方式及效力问题

刑诉法修正案第182条第2款仅规定要"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可见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庭前会议召开之后该作出什么样的处理,也没有明确赋予法官就庭前会议涉及到的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作出裁断的权力。基于这种立法状况,对于有些问题,比如回避问题,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调查程序的构建,很难保证该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样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庭审的集中审理,与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宗旨相背离。

庭前会议的效力主要是指庭前会议及其决定对庭审程序的约束力,对此,法律未作明确规定。那么,如果诉讼参与人未在庭前会议中提出诸如回避、证人出庭、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而在刑事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提出,在法律上应当如何对待诉讼参与人未在庭前会议中行使其权利的结果?

三、完善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刑事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

1. 对于没有辩护人的案件,庭前会议没有必要召开。

首先,由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涉及到具有法律专业的、技术性的事项,如证据开示、争点整理等,在辩护人缺位的情况下,庭前会议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次,辩护人的参加能够使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落到实处。庭前会议涉及程序性争议的处理,如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在该程序中辩方的意见及证据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辩护人的参与,当事人的权利保障会大打折扣。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第17.1 条规定了庭前会议,该条明确规定庭前会议不适用于被告人没有律师作为其代表的案件。[4]

2. 原则上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不需要召开庭前会议

从理论上说,简易程序的案件在提起公诉时就已经具备了快速集中审理的要件,此时庭前会议程序的加入无异于增加诉累,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但是刑诉法修正案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除法律规定的四种例外情形之外,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的案件只要被告人无异议的均可以适用简易程序。那么,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如果辩方提出某些程序性的请求甚至控辩双方之间存在程序性的争议或者被告人犯数罪而需要证据整理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都沒有召开庭前会议的必要,是否都要放在庭审程序中予以解决?。

(二)应当赋予法官对于庭前会议一定的裁决权

作为一项专门的程序设计,庭前会议制度应当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对庭审活动应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庭前会议作出的裁决随时可以在庭审阶段被争议一方再次提出、且法官可以不受限制地对该裁决予以否决的话,那么庭前会议程序则失去了效力,控辩双方也会丧失参与这一程序的动力。英国的答辩和指导庭审程序就曾面临这样的窘境。[5]

(三)非法证据应尽量在庭前会议中予以排除

庭前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即关系到案件审理的质量与效率,又关涉当事人重大权利的保障。因此,非法证据的排除问题应尽量在庭前会议中予以解决,而不是仅仅"了解下情况"即可。一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要规范的不是证据的证明问题,而是证据的能力问题,即要解决的是公诉方证据的法庭准入资格问题。既然是"准入"问题就应尽量在开庭前处理,这也符合一般的原理。二是可以减少在庭审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利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突袭申请,影响庭审进程,同时也能提供给被告人在正式庭审中对于其认为应当排除而未排除证据的救济准备时间,充分保障其程序性权利的行使。三是一旦不具备准入资格的证据进入法庭,势必会对裁判者的认知造成污染,形成预断,影响裁判者的自由心证。

参考文献:

[1] [ 美]彼得G伦斯特洛姆:《美国法律辞典》,贺卫方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2] 闵春雷、贾志强:《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探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3期。

[3] 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页。

[4] 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参见[英]约翰·斯普莱克: 《英国刑事诉讼程序》[M],徐美君、杨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版。

工程项目会议制度 篇12

民事诉讼的庭前会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 法官可以根据程序裁量权, 在开庭审理前适当的时候把双方当事人召集起来, 就案件的争执点或双方准备在法庭上提出的证据或争辩的问题进行协商、或促进当事人和解所举行的会议, 法官可以以庭前令或裁定的方式把协商确定的结果固定下来。

庭前会议制度最初由美国所创制。在美国, 民事诉讼的程序分为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其中审前程序又具体分为诉答程序、证据发现程序、审前会议等几个阶段。庭前会议的雏形来自于审前会议。1938 年美国在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设立审前会议制度有其内在历史背景。一是因诉讼当事人关于证据发现程序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常常会发生争议, 这就需要法官的介入; 二是诉讼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为了赢取胜诉, 常常使用诉讼技巧或者证据发现程序以拖延诉讼进程, 这直接影响了诉讼效率, 同时不利于实现程序的公平正义; 三是法官介入审前程序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对于程序的顺利进行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庭前会议的功能

新出台的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 庭前会议可以包括下列内容: ( 一) 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 ( 二) 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 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 ( 三)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 委托鉴定, 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 进行勘验, 进行证据保全; ( 四) 组织交换证据; ( 五) 归纳争议焦点; ( 六) 进行调解。由此规定我们可以明确庭前会议的重要功能所在。

一是明确案件的争议焦点。随着大量案件不断涌入法院, 使得原本人少案多的矛盾进一步的加剧, 而庭前会议的进行会使得双方当事人关于案件的争点明确下来, 以围绕争点进一步的进行, 便于之后的法庭审理, 节省审理时间, 提升审判效率。这些争点包括双方当事人关于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的争点、案件事实的争点、证据争点等。二是是明确案件的证据。现行司法实践的通常做法为给予双方当事人一定的举证期限, 后在正式的庭审中对证据质证, 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若在庭前会议中双方当事人在司法人员的指导下, 及时地交换证据, 以固定可以有效使用的证据, 此时固定的证据并非仅仅是对当事人对立之证据主张, 还包括没有争执的证据与发挥一般证明作用的证据等。这样一来可以保障后期法庭审理的集中审理, 减少甚至避免无意义的证明及证据的重复提供, 以达到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纠纷的解决的目的。三是为正式的庭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就此功能来讲是不言而喻的。在审前程序中, 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需要进入到法院的案件进行初步的查看, 以判断此案件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召开庭前会议, 以节省更多的正式庭审时间、提升正式的庭审效率。四是促进案件的高效化解决, 真正实现诉讼的公正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纠纷也越来越多的涌进人民法院, 人们对于时间和效率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 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纠纷中的当事人而言更为迫切。诉讼双方的当事人不仅希望人民法院能够及时地将他们之间的纠纷处理掉, 而且还应秉着法官的公平正义观来实现他们之间的公平正义。庭前会议的存在使得案件在进入正式的庭审之前呈现出半解决的状态, 从而会节省正式的庭审时间, 提升诉讼效率, 实现诉讼的公平正义。

三、域外考察

众所周知, 庭前会议制度是由美国民事诉讼规则最先创制的, 1938年美国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将庭前会议引进开庭前的准备程序之中。庭前会议在美国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时间区域为1938至1983 年之间。在这一时间段中, 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作出基本规定, 一般由法官在发现程序之后的几周内可以召集一次庭前会议, 其目的是为了组织证据、证人等, 以提升正式庭审时的诉讼效率。第二个阶段为1983 之后的时间。鉴于1938 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规定下的庭前会议的实践效果没有很高的成效, 同时还发现这一制度也没有把握住美国庭前程序之中的重要问题, 此规则的庭前会议实际仅适用于少数案件, 其作用并没有发挥尽致。在1983 修改之后的庭前会议规定应贯穿庭前准备程序的全过程, 赋予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可以决定当事人或其代理人一次或者多次参与到庭前会议中。同时, 新修订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还明确了庭前会议的目的, 如尽快处理案件、及时建立起控制诉讼的管理体制, 以减少因缺乏管理而拖延诉讼进程、以更全面的准备提升正式庭审的质量、促进和解等。

在德国的民事庭前准备中并没有庭前会议的提法, 但是存在与美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相似的做法。德国的《有关简化审判程序及加快审理进程的法律》规定了早期第一次口头辩论程序和书面准备程序。在前一种的程序中, 要求当事人进行一定的书面准备, 同时法官要确定口头辩论的时间。口头辩论也主要是为整理争点、证据, 法官还可以进行调解。

日本在1996 新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也专门规定了整理争点、证据的程序。这一程序中设置了三种方式: 口头辩论、辩论准备程序、书面准备程序。法官自由裁量是否使用这些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指由开庭辩论的方式明确争点, 从而在正式的庭审中对争点进行集中审理。第二种方式其实是日本在结合自身实务的同时借鉴美国的庭前会议的基础之上设置的, 具体而言, 法官、当事人在非开庭时, 围绕于圆桌边进行意见交换、明确争点和证据等。第三种则顾名思义以书面形式明确争点、证据。由上可知, 这几种方式均未提出庭前会议的字样, 但实际上其作用和美国的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存在相似之处, 即在正式开庭审理之前, 由法官的主持之下, 对案件的进行一定的梳理, 以便确定案件的争点、证据等, 从而在正式的庭审中对之经行集中审理, 尽快解决案件纠纷,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庭前会议的具体运行

由新民事诉讼的相关司法解释可以看出, 目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具体运行, 如庭前会议的性质、适用的案件范围、启动方式、召开时间、召开次数、会议形式、参与主体等均无明确的规定, 而仅是规定了庭前会议的相关内容。为促进庭前会议的进一步实行, 再结合国内外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 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在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出台之前, 我们通常将审前准备视为法庭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法出台之后, 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如何界定庭前会议的性质仍有分歧。美国将审前会议视为一个独立的程序, 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据统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案件通过审前程序得以解决。鉴于我国关于庭前会议理论基础和司法实践的状况, 笔者建议仍将其视为法庭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不断发展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应逐步将民事诉讼庭前会议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 以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庭前会议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案件, 这样只会降低诉讼效率。对此, 应做一定的区分。如疑难、复杂的案件及主审法官认为有必要的案件可以适用。而庭前会议的启动方式应采用当事人申请和法官以职权启动两种方式, 这样会带动诉讼当事人的主动性, 促进纠纷的及时解决。庭前会议的举行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的一定时日内举行, 同时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 如采用圆桌会议的方式进行。庭前会议的主持可有法官助理担任, 其参与主体应包括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关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次数应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 原则上召开一次即可, 如因案情需要可由法官自由裁量。

目前, 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还不成熟, 这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做出更多共同努力。但是, 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的不断发展, 其功能会得以更大的发挥, 以节省更多的司法资源、提升诉讼效率, 促进纠纷的解决,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摘要: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庭前会议的内容, 不足在于没有具体运作程序规定。而庭前会议的功能之一便是明确案件争议焦点, 提升诉讼效率。本文从现行少量规定着手, 就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提出浅薄的建议。

关键词:庭前会议,功能,运行

参考文献

[1]宋伟莉.民事诉讼的庭前会议制度初探, 2001 (2) .

上一篇:公开课教案-电话礼仪下一篇:观《买买提的》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