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学教学实践改革

2024-06-07

印刷工艺学教学实践改革(精选7篇)

印刷工艺学教学实践改革 篇1

关键词:视觉传达,印刷工艺,课程改革

就当代视觉传达领域而言, 设计作品呈现的媒介形式主要还是印刷品。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印刷材料与工艺有了更多可能性, 这极大地丰富了设计师的表现语言, 同时也对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印刷工艺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顺利走上设计师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术条件之一。

一、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课程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院校设有印刷工艺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两个, 一为印刷工程专业, 一为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各类印刷工程技术人才, 而视觉传达专业则以培养平面广告设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深入剖析的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印刷工艺课程。

现在许多艺术院校都意识到了印刷工艺课程的重要性, 纷纷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了此类课程。但目前的现状是, 学生在校期间还是很少能够真正掌握并实践印刷工艺的关键知识点, 更谈不上合理地利用印刷材料和工艺来实施自己的设计方案。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后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适应设计师岗位, 这严重制约了毕业生的发展, 也使得用人单位对招聘毕业生的态度变得相当保守, 有的甚至直接拒绝接受应届毕业生。在笔者看来, 印刷工艺课程教学的尴尬现状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 理论讲述过于艰深

印刷工艺课程因为牵涉到许多技术原理, 理论讲授必不可少, 但很多教材照搬印刷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 老师的讲解也照本宣科, 文科类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无法也没必要理解过于艰深的印刷原理, 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 缺乏个案实践教学

真实案例的讲解以及软件的实操能让学生眼见为实的学习如何选择印刷材料和工艺, 如何进行印前输出设定, 这是课程最为关键的一步。许多专业教师因为很少参与设计实践, 对印刷工艺也是一知半解, 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 导致这一教学环节严重缺失。

3. 忽视学生作品的完整度

印刷工艺课程教学中, 许多教师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 对于课程作业, 没有持续鼓励和深入指导学生努力完成最终印刷成品。学生作业最后往往以简单的彩色打印稿交付了之,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 主干课程横向打通不够

印刷工艺结课后, 书籍装帧、包装设计、VI设计等专业主干课程也会陆续展开, 但这些课程的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谈设计创意, 很少在相应的主题设计中指导学生结合印刷工艺来进行设计实践, 这也影响了印刷工艺课程的后续效果。

5. 教学硬件设备和实训基地的缺失

对绝大多数院校而言, 为视觉传达专业配置动则几百万的印刷设备来进行教学实践不太现实。但是, 印刷实训基地比较容易实现, 现在很多院校也有长期联系的印刷厂供学生考察, 但仅限于参观而已, 对于印刷工艺流程的了解走马观花。

二、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 明确课程目标, 调整课程内容

印刷工艺课程在不同的院校有着许多不同的名称, 如《印刷材料与工艺》《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工艺基础》《印刷品设计与工艺》等, 叫法颇多。课程名称各异, 也从某个侧面体现了各院校对印刷工艺的课程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笔者看来, 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的课程目标可以明确为:学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印刷品的设计、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流程, 从而掌握印刷设计的基本技能, 为毕业即能迅速进入设计师状态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因此, 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的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实践来谈理论, 也不能脱离设计来谈工艺。而过于注重印刷理论和工艺技术的讲授、忽视设计实践与设计创意的引导正是目前印刷工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教师应该积极提炼出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所须掌握的知识点, 注重结合设计创意来谈印刷工艺, 加大印刷设计实践教学的比重, 才能切切实实提升教学效果。

2. 改变教学策略, 注重范例教学

教学策略决定了把课程内容转换成何种形式传授给学生。印刷工艺教学如果仅仅遵循教材的编写顺序, 使用罗列大量文字和图片的PPT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 会导致教学过程枯燥而拖沓, 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转化课程内容最典型的教学策略当属苏联学者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法。“纲要信号”是指在上课时用一种直观图表, 把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用文字、符号或代码的形式表现出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记忆和联想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笔者通过数年教学实践, 结合“纲要信号”图示法, 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以范例教学为中心, 所有理论和技术讲解都围绕范例展开, 利用图表归纳简化理论, 结合印刷成品展示、印刷输出文件分解演示、分色菲林打样实物讲解, 印刷材料工艺成本实物核算等形式来展开案例剖析, 抽丝剥茧, 有的放矢。在讲解过程中, 通过充满趣味的案例和教学上的互动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活学活用印刷工艺, 学生往往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印刷品设计作业的实践中去。

3. 细化印前输出指导, 完善上机实践

印前输出指导和上机实践是印刷工艺课程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但往往因为专业教师综合能力的问题而把这一课程内容人为简化了。教师亲自上机操作印前输出, 同时结合学生印前电子文件进行指导, 这是印刷工艺知识落地式实践的重要步骤。

笔者把印前细化输出指导分为三个层面, 在具体教学中层层递进, 相互穿插。第一个层面是细化各类印刷工艺印前输出指导。包括专色印刷、特种材料印刷、印后加工的烫金、UV、模切等工艺在软件里的具体设置, 都逐一实操演示。第二个层面是细化各类印刷品印前输出指导。如包装、书籍、报纸、海报等印刷品类型。这一层面强调解决各类型文件如何设置出血位和扣刀位, 如何拼版, 如何处理陷印和挂网等方面的问题, 也须用软件具体操作演示。第三个层面是细化主流设计软件印前输出指导。这一层面强调对主流设计软件的优劣和异同进行分析, 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能根据不同设计要求来挑选软件。笔者通常也会介绍一两款适合学生自学的拼版软件或插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课外学习, 作为技术层面的补充。

4. 强调实验性, 印制和手工结合完成作品

印刷的整个过程就是把原稿 (一般为电子文件) 制成印版, 以油墨为着色物质, 把印版上的图文大量地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过程。印刷的最终产品称为印刷品。2也就是说, 印刷工艺课程的教学应该包含设定印前电子输出稿到印刷出成品的整个过程。很多院校没有印刷打样设备, 而印刷达不到一定数量印刷厂一般又不给开机, 即使允许开机打样, 费用也过高。于是, 很多学生的作业形式往往就是一套没有任何特色的彩喷稿, 印前输出电子稿也没有作为作业的一部分上交。严格来说, 这其实没有完成印刷工艺课程教学的整个流程。针对这种困境, 笔者对印刷作业提出了“强调实验性, 印制和手工结合完成作品”的指导方针。

一方面, 强调用实验性观念做指导, 以设计创意为中心, 对印刷材料和工艺做极致性的探索和实践。在作业的具体要求上, 笔者往往提供两个主题, 要求在设计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承印材料和特殊工艺, 学生任选一个主题, 尽情发挥, 设计一本富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小册子。

另一方面, 强调印制和手工结合,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使用各种手段, 尽力实现创作初衷, 完成印刷成品。在笔者的详细指导和持续激励下, 整个设计和印制过程, 学生展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在承印物的选择上, 学生积极寻找各类特种纸, 甚至使用布料、皮革、木材、金属等与纸张混搭;在印刷方式的选择上, 学生广泛采用数码快印和艺术微喷等接近印刷效果的方式来模拟印刷, 找创意礼品店用热转印烫画机在布料、金属、木材等特殊承印物上实现印制等等;在特种工艺的实现上, 学生更是集思广益, 用指甲油模仿UV光油效果, 用金粉和银粉手工上色模拟金银专色, 找店家用烫金机进行烫印加工, 用刻刀实现镂空效果等等。

整个设计和印制过程, 学生充满激情, 印刷成品的效果非常不错。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实践, 学生充分认识了设计、材料、工艺三者间的关系, 明白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既要有高超的设计创意能力, 又要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印刷技术的工艺特点和加工流程, 把设计和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三、结语

笔者对视觉传达专业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实践经验是基于课程本身而做的有限努力, 而诸如主干课程横向打通不够, 教师缺乏印刷实践能力, 教学硬件设备和实训基地缺失等问题文中并没有展开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笔者也尝试了一些解决方案。在横向课程打通方面, 笔者与其他教师展开教学研讨, 研究如何采取联动式教学, 努力让印刷工艺教学融入到与之相关的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去。为提升自身印刷实践能力, 笔者积极参与设计实践, 并经常向设计师和印刷总监请教, 从他们那获取合适的教学案例。笔者也建议学校在加强印刷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 定期邀请校外专业人士作印刷实践专题讲座, 从政策上鼓励老师多参与设计实践等等。只有全面调动课程教学影响因子, 印刷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才能不断地深入和与时俱进。

注释

1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44.

钢筋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篇2

关键词:钢筋工艺学 实践教学 改革

一、钢筋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水利水电建筑行业具有施工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生产技术比普通民用建筑工程独特、生产系统复杂庞大等特点,任何一个大、中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都要数亿元甚至上百亿人民币等。当前,项目上一些老的传统的施工手段还在继续使用,现代的高新技术的在逐步推广应用。在前方工程项目中,一直存在着大学生等学历高的人才留不住的现象。如笔者公司近年从全国各大专院校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新职员600多人,往往一年后就只剩下一半了。而我们的中职学生虽然能适应、能吃苦,但对高深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应用却力不从心,在生产一线,明显感觉实践与操作技能不足,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在2010年笔者公司举办的技能大赛中,有个项目是“土建三项全能”,即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三个工种的技术比武,当时笔者作为大赛的评委参加了这个项目的考评。当时参加比赛的人数很多,场而相当壮观,可是到了今年这个比赛项目都没了,原因当然是没有人才,许多项目把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都劳务外包,没有了自己的施工队伍。正是对于生产一线那种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义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极度缺乏,使得企业发展受阻,工作质量下降。所以,在当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的情况下(如:传统的钢筋连接主要是手工电弧焊劳动生产率低下,而现在大量采用螺纹机械连接,还有预应力钢筋广泛使用),对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企业已从国内走向海外,从水电走向市政,高铁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要求毕业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合理的工程知识结构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够带班作业,并能胜任钢筋的放样和对工程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检查等工作。因此我们原有钢筋理论实习课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必须伞力加快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接触实际工作时,能做到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二、钢筋工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探讨

一方而笔者学校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技术等水电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技能鉴定的工种主要是钢筋工,如果达不到国家职业技能等级的要求,就无法取得毕业证;另一方而从企业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当今企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拟从以下方而作进一步调整。

1.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

(1)根据技能鉴定和施工单位对钢筋工能力的要求,钢筋工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图识读能力、钢筋的性能的掌握及其检验的能力、钢筋工程常用机具操作及维修的能力、钢筋工程施工计算的能力、掌握钢筋的加工技术的能力、钢筋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的能力、掌握钢筋工程施工安伞技术的能力等等。

(2)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通过岗位和岗位群中钢筋工程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独立制定工作计划、独立评估工作结果、团体合作等方法通用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社会能力;第三培养独立学习施工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拓展能力,对胜任钢筋工程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2.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以前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或者是理论加实训的教学模式,无法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新的钢筋工艺学是把原来的钢筋工艺与实践、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合并为一体,更新了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钢筋工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采取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任务,坚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其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将任务和教学目的统一起来,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创造学习及实践机会,学生通过合作与沟通圆满完成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中,还要坚持以够用为度,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为知识运用为主的方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注重学生白学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强化训练过程,实现应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到钢筋弯折量度差时,现在国内所有教材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下表来检查的。

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们把这儿个数值都记住,没有推导、也没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验证,且不要求他们在理论实习课时直接去运用。接下来在实践实习课的时候,有学生通过反复地做工件,就提山:其中弯折135。的量度差值远远大于2.5d,是不是自己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笔者就要求大家停下手里的工作,从理论上用数字推导,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最后证明学生们的结论没有错,而是儿十年就这么沿用过来的教材出现了问题,结论是135°的度量差是7d。学生们通过在实践中的证明,学习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了。如果事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就会产生一是不重视也记不住,二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不高的问题。

(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为一体,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见图1)。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将认识实习和设计实习贯穿到整个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经常带领学生到附近工地进行实习参观,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尽可能多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例如讲到基本构件梁板柱时,可结合教室内所见的构件进行讲解;讲到生活中少见的构件时,可带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工地进行现场观察,实地讲解,让学生有较深刻的认识,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再例如,我们把结构配置和加工绑扎的内容融合在一起,首先在课堂上讲解,然后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结构知识变得清晰易懂,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加工、绑扎操作的练习,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这项箍筋结构配置和操作了。

(3)箍筋要求:

①下料要求。

②绑扎时要求箍筋开口相互错开,分别设在4个角上见图2。

⑧箍筋问距、直径应执行设计要求: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满足规范规定。

④箍筋问距、直径应执行设计要求:在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满足规范规定。

箍筋直径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

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问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lOOmm;

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问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端而外lOOmm范围内各设置两支箍筋,其问距宜为50mm(防止局部挤压裂缝)。

3.进一步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工程施工现场延伸,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介入专业实践环节,参与钢筋加工、安装的具体工作,使其在定点工程项目中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设备安装→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构件配筋计算及构造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构造部分的教学中应加强随堂实践,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就构件内钢筋的布置、受力、搭接等进行现场讲解答疑,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给学生展示已有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例如新规范规定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L,见图3。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接头数量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受拉筋在梁、板、墙体内不宜大于25%;柱内不宜大于50%,受压筋可不受限制。

对于这个新的规范,学生感觉不好理解,施工图上也没有,考试的时候总出错。通过现场参观回到学校工厂先在地上画,再用钢筋在地上摆一摆,然后老师再山一道配料单的题目,形成一个较为完整连续的实习剧期,从而让学生系统伞而地学习各阶段各环节的真实内容。

4.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作为任务的主体,老师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各种形式独立完成任务。例如安排一项绑扎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时间,由小组合作完成后,由小组组长进行整个工艺过程的讲解,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建立一个公司项目点,让学生成为公司此项目中的一员,在一项复杂的项目中进行各个角色的扮演,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复杂的钢筋施工工艺的技术,而且学会了沟通与交流以及在职场中就注意的礼仪。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建立了该专业的专业教学网站,提供内容丰富的工程实际案例作为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参考资料,实现了直观教学,图文并茂并伴有影像,具体生动解读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人们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好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极大地延伸了课堂教学,这样企业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真正受到他们的欢迎。同时从企业施工项目中聘请一些高级钢筋技师来课堂授课或指导学生某个部分的钢筋实习,以便于学生了解在真正的工程施工中会山现的课本中没有涉及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提高应变能力(见图4)。

5.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订单”式教育新模式

努力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动的新机制,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能动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培训的新模式,树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对学生实施学校、企业双主体教育的新理念。学生只要明确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就了解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和要从事的工作,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也会更加明确,积极性也就会高涨起来。笔者曾经做过儿项调查,比如某一年,我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从建筑工程技术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两个专业150多名学生中挑选了40名学生,进行施工、质检、安全和测量方而的技术培养,并同时签订了用人协议,协议规定挑选的40名学生在学校再进行一个学期的专业和企业文化学习后到直接到企业工作。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这40名同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无论是在遵守校纪校规方而,还是文体活动的参与热情方而,或者遵守课堂纪律等方而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在期末综合测评考试中,这个班85%的同学达到了优秀,而其他班级的优秀率仅为30%,其他一些定向班级电都有类似情况。从而可以看山,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可通过一系列手段而被激发的,包括一些平时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只要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向着目标努力。

6.以“会、懂、精”的新型教学模式替代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原有的以理论大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钢筋实践教学为中心,“会(钢筋的加工和安装实习)一懂(学理论,学规范,会简单的配筋计算)一精(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

(1)在课程安排上,先实践再理论,然后理论与实践互相交替。就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干上一干,让他们从直观上有一些认知和感知后,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开展理论教学,老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增加理论课程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的教学力度。在理论教学中继续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简化原理阐述,删除繁冗的计算,突山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部分章节或教学单元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中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在实验室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做到理论实践真正一体化。

三、小结

印刷工艺学教学实践改革 篇3

【关键词】职业能力;印刷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不仅要掌握关键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时候,更注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是在实训室利用实训设备,以实践操作为主,采用理实一体化或者实训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到可应用的专业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开发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基于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企业、学校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创设职业情境,开发职业能力,开展教学活动,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基于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离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历来是职业教育的导向。目前,印刷行业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倍增,专业的印刷设备操作、印前制作和印后加工人才更是印刷行业的迫切需求。由此可见,在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适应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印刷人才迫在眉睫。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及行业发展需求的要求,对周边城市印刷企业及不同类型的印刷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

(1)与企业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交流,了解目前印刷企业规模、业务范围、客户对象、员工现状、岗位设置、人力资源情况及企业员工培训机制等,更好地进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和就业渠道的定位。

(2)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等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掌握企业对各岗位员工在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对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给予意见和建议,了解印刷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和典型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实践教学体系教学项目和任务的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选择奠定基础。

通过企业调研,针对印刷企业生产岗位设置,课题组确定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可以划分为印前制作与工艺设计、印刷设备操作、印刷品质量检测、印刷企业管理与营销等。每个岗位群都由多个岗位构成,以印刷设备操作岗位群为例,印刷设备操作包括印前设备操作员、印刷机操作员、印后设备操作员等不同岗位,其中印刷机操作岗位类别依次为学徒、二助、一助、机长,机长可晋升为车间主管,其他印刷设备操作岗位与其相似,印刷设备相关岗位有设备管理员和机修工。印刷设备操作类岗位群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通过学情分析及印刷企业用人反馈,学生对实践操作具有浓厚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就业率也高。结合印刷企业岗位需求,参照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要求,定位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无缝对接,进而有效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基于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

根据这四个主要岗位群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将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确定印刷媒体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知工艺、精操作、会排故、能检测”。然后,根据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确定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印刷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印刷为例。

3、基于职业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是印刷企业生产过程中各岗位所需的能够胜任岗位职责,按照各岗位要求要求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知识、态度、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各岗位实际的工作能力,也是制定印刷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印刷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印前图文制作能力、印刷工艺设计与制定能力、设备操作和故障分析解决能力、印刷品质量检测能力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能胜任各类印刷、包装及其他媒体传播类企业的图文制作、信息编排和印刷工艺设计设备操作与维护,生产实施,质量检测与控制以及工艺流程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要围绕职业能力的要求,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因此,实践教学设计的教学课程和内容要按照职业能力的内在规律优化整合。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印刷企业工作流程,及工作过程典型工作岗位,建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打好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对接企业工作岗位。与此同时,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将工作过程划分为项目任务,将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实践教学项目中,有效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职业能力体现在学生完成模拟真实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的各个环节。如依据印刷设备操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开设《平版印刷操作实务》《生产实习》等课程。《平版印刷操作实务》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胶印机助手和机长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能力相对应,可设计印前准备、机器调整、多色套印、印刷故障排除、印品质量检测等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如印前准备包括了印前纸张准备、油墨准备等。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如纸张准备主要培养学生理纸的技能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及6S意识等。通过实践让学生,让学生了解职业能力在职业岗位活动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依据企业的生产实践情况,拓展专业链的范围,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行业标准、印刷企业ERP管理等。

(2)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以产品为依托,理实一体化教学。按照印刷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布置实践教学场所,按照真实产品生产过程,把印刷各岗位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中再现出来,创设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中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参观学习、模拟实训、课程教学、生产实习等融为一体,穿插进行。让学生在印刷实境中学习,能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加强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也是企业对学生的后续教育内容。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职业道德。作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做一名有责任的人。

(4)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随时掌握行业发展新动态,了解企业各岗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紧跟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优化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5、结语

高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只有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才能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职业的生存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印刷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凹版印刷工艺 篇4

书籍印刷主要采用平版印刷方式,平版印刷的印版图文部分与空白部分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印刷时,先由供水装置向印版的空白部分供水,然后由供墨装置向印版供墨,利用水墨不相溶原理,油墨只能供到印版的图文部分,再利用印刷压力,将印版上的油墨通过橡皮布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

书籍的整体设计及最终的形态、效果、质量,必须依赖于纸张材料印前制版、正式印刷、印后加工、装订成型等技术。

本文对书籍印刷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印刷;书籍印刷;印刷流程

1 书籍纸张材料选择

印刷用纸种类较多,有新闻纸、凸版纸、胶版纸、铜版纸、轻涂纸等。

新闻纸也叫白报纸,具有吸墨性能好的特点,它是报刊的主要用纸,也可以用于印刷质量不高的期刊、一般读物等,适合于高速轮转机印刷。

凸版纸具有吸墨均匀、抗水性能强、不起毛等特点,它是印刷书籍、杂志的主要用纸,主要供凸版印刷机使用。

胶版纸具有伸缩性小和对油墨的吸收性均匀、抗水性能强等特点,主要供胶印印刷机或凸版印刷机印制较高级印刷品,如一些高级书籍、书籍封面、宣传画等。

铜版纸属于涂布纸,表面光泽度高、平滑性好,多用于印刷高档印刷品,如画册、商标等。

轻涂纸是涂布量较低的涂布纸,主要用于印刷期刊杂志、产品广告等,适合于高速轮转机印刷。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书籍均采用胶版印刷,书籍印刷多选用胶版纸或轻涂纸为书籍内芯用纸,选用铜版纸为书籍封面用纸。

2 书籍的印前制版

印刷需要一个载体将书籍设计信息通过油墨转移到纸张上,印版就是用于传递油墨或其他黏附色料至承应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

书籍印刷采用平版印刷方式,平版印版包括传统的PS版、平凹版,以及感光型、感热型等CTP版,其中,传统型的PS型使用最多,其制作过程大致包括出片、拼版、晒版、打样等四个阶段。

1)出片:通过激光照排机,运用分色和网点技术,将书籍设计稿转换为分色胶片。

胶片有阳图型胶片和阴图型胶片两种。

胶片上图文信息部分不透光、空白部分透光的为阳图型胶片;胶片上图文信息部分透光、空白部分不透光的为阴图型胶片;

2)拼版:又称“装版”、“组版”。

因为最终形态的书籍多为16开版面,而生产多用对开纸上对开印刷机进行印刷,如此就需要将多个16开的版面胶片拼在一个对开版面胶片上,然后用对开纸进行印刷,印刷完成后再将对开纸按一定顺序折成16开,得到16开的书籍大小。

拼版可以采用人工拼版或电脑拼版,拼版时要根据折页顺序、书籍配页顺序、裁切等来排列胶片的位置;

3)晒版:是将拼好的胶片晒制成PS印版的过程。

根据使用的胶片类型不同,PS版有阳图型PS版和阴图型PS版两种。

阳图型PS版属于光分解型,是用阳图型胶片与版材感光层密接曝光,感光层见光部分分解,后用稀碱液显影而被溶解,露出铝版基,形成印版的空白部分;而未见光部分的感光层未发生变化,仍留在版面上,构成印版的印刷图文部分。

阴图型PS版属于光聚合型,是用阴图型胶片与版材感光层密接曝光,感光层见光部分发生聚合,成为不溶于显影液的物质,形成印版的图文部分;而后用稀碱液显影,未见光部分溶于显影液,露出铝版基,形成印版的空白部分;

4)打样:用晒制好的PS印版安装到打样机上印刷出几张印品,用于检查制版各工序的质量,以便更改;也可为客户提供审校依据;还可为正式印刷提供墨色、规格等依据及参考数据。

3 书籍的正式印刷

打样出来的样张经客户校稿签字后即可用印刷机进行正式批量印刷。

批量印刷时,为确保书籍印刷色彩的再现性,需注意印刷色序的安排。

书籍印刷品的色彩是由黄、品红、青、黑四色油墨叠印而成,叠印中的印色次序就是色序。

彩色印刷品多采用四色印刷机印刷,一次印四色,四色叠印后的色彩效果及套印准确性,能立即鉴别出来并能及时给予调整。

但四色印刷机色序的安排是比较复杂的,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透明度差的油墨先印,避免覆盖前一个颜色;

2)主色调后印,次色调先印,以突出画面的主体色调。

例如风景画面偏冷色调,因此可后印青色,而人物画面偏暖色调,因此可后印品红色;

3)油墨黏度大的先印,油墨黏度小的后印,避免发生油墨的逆转印。

确定好印刷色序后,在印刷过程中还需要时刻注意水墨平衡,经常抽出印样检查套印准确性、墨色深浅、图文清晰度、空白部分洁净度等印品质量项目,坚持三勤操作,即勤检查印样、勤观察版面水分、勤搅拌墨斗内油墨,使水墨始终处于正常稳定状态,保证整个印刷过程质量的稳定性。

4 书籍的印后加工

书籍印刷完成后,在书籍封面上可进行上光、覆膜、烫印或其他装饰加工处理。

4.1 上光

上光是在印刷品表面涂布上一层无色透明的涂料,经流平、干燥、压光后,在印刷品表面形成薄而均匀的透明光亮层,既能使得印品表面呈现光泽,又能使印品原有图文的光泽透射出来。

4.2 覆膜

覆膜是将塑料薄膜涂上粘合剂覆盖于印刷品表面,经加热、加压使之粘合在一起,形成纸塑合一的加工过程。

经覆膜的印刷品,表面更平滑光亮,提高了印品的光泽度和牢度,还起到了防水、耐磨的作用,是书籍印刷最常用的印后加工方式。

覆膜的工艺流程为:工艺准备→安装塑料薄膜滚筒→涂布粘合剂→烘干→设定工艺参数→试覆膜→抽样检查→正式覆膜→复卷或定型分割。

4.3 烫印

烫印是不用油墨的特种印刷工艺,它是借助一定的压力和温度,运用烫印机上的模板,使印刷品和烫印箔在短时间内受压,将金属箔或颜料箔按烫印模板的图文转印到印品表面。

通常,烫印工艺是根据封面设计者按书刊的价值、出版者要求及书刊内容来确定加工方案的,一般在书籍封面上只烫印书名、出版者,稍讲究些的烫印一些花纹图案,或再用各种颜色的烫料搭配、套烫在书籍封壳的表面。

5 书籍的装订成型

装订是书籍印刷工艺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书籍装订方法分为骑马钉、胶装、精装等形式,其中以铣背胶装为书籍常用装订方式。

铣背胶装是将配好页的书贴闯齐、夹紧、沿订口将书背脊用刀铣平成单张书页,而后对铣削过的书帖打毛,把胶黏剂涂刷在书背表面,是其槽沟中灌满胶液,以增加粘结牢度,再贴上纱布、卡纸,即成为无线胶订书芯。

书籍内芯成型后,再用热熔胶将书籍内芯与书籍封面粘结成一本书。

最后,利用裁切刀将书籍除订口外的三面毛边切去,使之成为一本16开的可供销售、阅读的书籍。

烟标印刷烫金工艺的要点 篇5

电化铝烫印箔主要是采用加热和加压的办法,将图案或文字转移到被烫印材料表面中部印刷。完成这项工艺,需要一台烫印机、刻有专门文字或图案的模版(如:锌版、铜版等),加热行需要的温度、转移需注意的是,要的压力并保持相应的时间印刷工具。

需要注意的是,在烫印不同材质时,应选用合适型号的电化铝,并选择合适的温度,压力,烫印时间,以达到理想的烫印效果印刷联盟。烫金的特点:图案清晰、美观,色彩鲜艳夺目,耐磨、耐候中部印刷。

在印制的烟标上,烫金工艺的应用占8596以上,而在平面设计上,烫金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突出设计主题的作用,特别适用于商标、注册名上,效果显著设备耗材。

产品的应用: 烫金、镭射金烫印印刷市场。可用于绝大多数产品,包括金卡、银卡、镭射卡及玻璃卡上的烫印,其应用较为普遍,生产的难度也较小印刷联盟。定位全息烫金印刷联盟。全息镭射电化铝在设计上属特殊的工艺应用,具有相应的防伪图案,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防伪能力,同时还能提高产品的档次中国中部。这种电化铝一般为国内生产,与国外进口货相比,价格较为便宜,但烫金性能则稍差印刷技术。全全息镭射电化铝对烫金温度、烫金压力和车速的控制,甚至烫金机型都有很大的关系印刷联盟。我们公司使用这种工艺的烟标有“红传人”、珍品“云雾山”等印刷技术。

电化铝在工艺上的特别应用中国中部。先烫后印是烟标设计和印刷行业的新创意印刷联盟。该工艺的应用对电化铝的要求很高,除要达到烫金位置准确,表面平滑光亮,压力平衡、均匀,不起泡、不糊版等要求外,还特别要求烫金图案边缘不能有明显压痕,烫金电化铝在烫印表面要有良好的附着力,以及无明显擦花和刮伤等现象物资行情。大家都知道,烫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纸张受热和受压的过程印刷联盟。对于白卡、玻璃卡来说,特别要注意对半成品的保护,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纸张变形的各种不利因素,这样对烫金后工序的顺利进行,产品合格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物资行情。我厂生产的这类烟标主要有深蓝“石林”条小盒,金自然“九寨沟”条小盒等中国中部。

印刷工艺学教学实践改革 篇6

关键词:铸造工艺学,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1 课程简介[1]

《铸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类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铸造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它研究金属-铸型界面相互作用的基本机理和规律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型 (芯) 砂用原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其对型 (芯) 砂性能的影响, 型 (芯) 砂性能及其对铸件质量影响的基本规律, 型 (芯) 砂的配制及其性能控制和检测的基本原理;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中涉及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浇注系统和冒口的设计、计算, 铸造工艺设计及各种工艺装备设计的基本知识。因此, 本课程是使学生掌握金属-铸型界面相互作用的基本机理和规律及其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熟悉型 (芯) 砂性能及其对铸件质量影响的基本规律, 具有针对铸件特点进行铸造工艺设计、计算及其工装设计、计算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为学生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工艺技术知识, 也能了解到有关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 把握好本行业的发展方向。

2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的铸造工艺学的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学习心理疲劳。专业课的授课方式相对基础课程变化较大, 学生不易接受, 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 教师主要是从难点和重点入手, 有些案例可能会高于教材, 学生不易理解, 当课程任务量较大时, 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钝, 情绪萎靡, 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 进而会出现厌学的情绪。

(2) 学习缺乏动力。自从分班之后, 学生在思想上感到一定的疲乏, 对于这么一个成绩相对较差的班级, 学习氛围也相对较差, 也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时就出现人懒散, 甚至厌学, 讨厌上课。学习动力没有了。没有学习热情, 没有上进心, 思想懈怠, 把心思大量花费的在享受上。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划, 甚至有学生把学习当成应付作业和考试, 缺乏主动地自觉地学习习惯。

(3) 学习肤浅, 不求甚解。学生在上大学后, 思想松弛, 在学习上不注重探索, 学生只仅仅只满足于对铸造工艺学肤浅认知, 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的思想。而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时不善于抓重点和难点, 导致学习过程中主次不分, 找不到铸造工艺学的特点和无法掌握学习规律。另外, 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认识不足, 对专业知识结构没有概念, 学习具有盲目性。

(4) 学习自控能力差。大学是一个与社会接轨的地方, 在这里, 有着太多的诱惑, 只要思想上有所懈怠, 享乐主义便会占据上风。学生上大学后, 成绩变差, 思想松弛, 部分同学整天沉迷于网上聊天、打游戏, 这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自控能力差。

(5) 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在铸造班, 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才经常去图书馆阅览、查阅和借阅;一部分学生对图书馆存在猎奇心理, 只是想去看看;而一部分则连图书馆是什么样, 位于什么位置都不知道。

(6) 纪律性相对较差。在大学的生活中, 学生的各方面虽然得到发展, 但一些方面却在弱化, 比如, 爱睡懒觉、喜欢打游戏等。这些被弱化的东西延伸到课堂, 多课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上课时, 学生不能按时到, 迟到者数量众多。

正是因为存在以上的一系列问题, 显示改革的必要性。

3 教改方式

(一) 对老师的要求

对教师而言, 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主导作用。要使学生学好铸造工艺学, 首要在于如何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形象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开设专业基础辅导班[2]。对铸造班而言, 专业基础差, 开设专业基础班有利于使学生重新复习基础知识, 强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打破专业隔阂, 开展多层次, 多方面的教学方式。

(2) 积极创新课堂形式。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开创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 除了老师讲以外, 还可以是学生来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将一些教学内容分配给学生, 让学生来教学生。比如让同学们来讲解铸造工艺参数的选取, 零件结构的改进等等。

(3) 充分利用大学的网络教学, 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3]。教学辅导、作业的提交与批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都在网上进行, 每个学生必须提出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并参与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讨论, 这增加了课堂的宽度与广度, 而且还让学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 同时还给了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多的机会,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4)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课堂有课堂的规则, 只有加大惩罚的力度, 在学生的心中才会形成纪律意识。在教学中,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应该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 比如每天进行点名, 对迟到者也同样进行记录, 并与最终的考核挂钩, 迟到次数和旷课次数达到上限, 通知辅导员与其进行谈话, 并进行批评教育, 如不知悔改者直接取消考试资格。

(5) 建立课堂讨论[4]。教师要建立课堂讨论, 方法是教师举出案例, 让同学们讨论, 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注意控制讨论方向, 使学生紧紧围绕着主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唱主角, 使问题得到充分讨论, 以便集思广益, 把案例分析深入、透彻。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 鼓励学生发言。同时, 通过假设, 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如对于缸盖, 总是存在渗漏, 请学生讨论原因及结局措施, 要引导学生对产生渗漏的各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是由于缩松缩孔还是气孔的存在, 导致产生渗漏, 并引导学生分别就缩松缩孔和气孔等提出解决的方案。在这样的讨论中, 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更多的企业意识。

(6) 充分利用班级的积极因素。在班级体中, 总会有这么一群似乎总是无视老师, 无视学习的这么一群人。其实, 像这样的学生往往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认识, 充分利用他们积极的一面, 有利于建设一个和睦的班集体, 和谐的, 积极班集体。

(7) 细化讲解。针对学生容易犯模糊的知识点进行清晰的讲解。对铸造工艺学而言, 浇冒口的设计就是一个难点, 可以考虑细化浇口冒口的讲解, 把从选择浇注系统类型, 最小剩余压头的计算、冒口模数的计算等分解细化。加强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及应用。

(8) 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参加竞赛能够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的自主学习, 我校铸造专业学生至第一届永冠杯举办以来, 一直鼓励学生参加, 成绩喜人, 目前, 共获得二等奖7个、三等奖15个、优秀奖若干。参加永冠杯比赛, 主要是由学生自己组队, 指导老师帮助, 完成要求的铸造工艺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 对学生强化铸造工艺基础有很大的帮助。

(二) 对学生的要求

前面分析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省, 首先要加强内在的修养, 不断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其次依靠制度, 班级的监督, 老师的监督必不可少。

(1) 学生内修

(1) 增强学习动力, 培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使学生投入到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中来, 加强对学习的认识, 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2) 确立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不论在何时何地, 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于人生而言犹如灯塔, 它能够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因此, 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规划, 明确目标的所在。

(3) 严于律己, 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韧劲。学习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在学习过程中, 要严于律己, 只有做到如此, 成功才不会遥不可及。在生活中要不断进行自我监督与修正。如果每天都迟到, 每天都在课堂上睡觉, 小事尚且如此, 临大事又能够有何为。因此, 严于律己, 从小事做起。

(2) 行动要跟上

(1) 认识教师作用, 上课专心听讲

上课要专心听讲, 是指上课时注意力要集中, 也就是说上课时思路要跟着老师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充分认识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很多老师一生中专攻一门学科, 在教学中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们能够利用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把总结出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巧妙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上课时学生状况来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走的是一条最简捷的认识道路。认识到了老师在上课时的作用, 就应当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当堂弄懂, 注重实践

上课时必须要做到基本理解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认为, 上课听不懂没关系, 反正有书, 课后再看书, 这是谬论。持有这种想法的学生, 听课时要么注意力不集中, 老师讲一套, 自己搞一套。这样一来宝贵的上课时间就白白浪费掉了, 同时也增加了课后的学习负担。这种课上不听课外自学的认识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上课积极思考, 力争课上就基本完成理解的任务。当然, 能够再课堂上弄懂就及时弄懂, 万一弄不懂, 积极请教老师, 课后及时翻阅相关资料。在学习铸造工艺学的过程中, 有些东西并不是一听课就能够具体弄懂的, 因此, 这就需要从实践中去找答案, 比如很多同学不了解分型面和分箱面的区别, 但如果我们到实验室去做一个挖砂造型, 就可以很容易明白分型面和分箱面的区别了。

(3) 理清听课思路[5]

上课时不能满足于当堂弄懂, 还要把老师讲课的思路理清楚。把思路理清, 就是说要把老师思考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弄清楚。这同时也是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这对铸造工艺学而言, 学生在做到认真听讲的同时, 应该理清老师的总体思路, 这对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比如在铸造工艺参数的选取中, 要怎么样来确定具体的铸造工艺参数以及其逻辑步骤, 如何计算浇口的截面积等。

(4) 课后加强应用

对工艺学而言, 学生要进行及时消化。比如:老师讲冷铁的作用以及冷铁的放置, 在课后, 学生应该找具体的一些零件来进行具体的设计, 对冷铁的放置, 冷铁的激冷范围, 冷铁的形状设计, 放置距离都应该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4 结语

总的来讲, 要教好和学好铸造工艺学, 于学生而言, 既要修身, 又要注重实践。而于老师而言, 要敢于创新, 打破传统, 把课堂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同时要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把课上课下都积极运用起来, 把学生学习立体化, 形象化;要保证教学能够灵活多变,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参考文献

[1]彭和宜.铸造工艺学教学大纲[J].贵州大学机械学院, 2007 (11) .

[2]邓军, 李菊英, 等.浅论现代大学教学方法[J].大学教育科学, 2007 (1) .

[3]孔鲲鹏王娟.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如何学习[J].科学教育论坛, 2005 (23) .

[4]张文达, 杨晶, 等.案例教学法在铸造工艺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 2007 (12) .

印刷工艺学教学实践改革 篇7

关键词:金属热处理工艺;教学改革;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冯佃臣(1977-),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讲师,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胡晓燕(1980-),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实训中心,讲师,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教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201201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6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具有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该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而言更显紧迫。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规模小,实验项目相对独立、分散,且严重依附理论教学,不利于相近课程或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已不能满足现代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求。2009年开始,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实际情况,我们对金属材料热处理方向“金属热处理工艺”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单独设立一门实验实践课程“金属材料改性实践”。并于2010 年在07级金属材料热处理方向学生中进行了实践。本文对本次“金属热处理工艺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整合实验教学提供参考。[1]

一、“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课程特点

内蒙古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了金属材料热处理、金属材料焊接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学院的教学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学习。金属材料热处理方向针对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设计、钢铁材料组织和性能研究、钢铁材料的冶金质量控制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该方向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

“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课程是我校金属材料热处理方向的本科生继“材料科学基础Ⅰ”和“固态相变原理”专业基础课程后学习的重要一门专业课程。“金属热处理工艺”主要讲授了如何实现在“固态相变原理”(即金属热处理原理)的五大转变:奥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和回火转变,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再加上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包括渗碳、渗氮和渗金属等内容。

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后,在企业里运用最多。根据已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遇上具体钢的热处理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设计热处理工艺。为此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加以改革。

二、课程的实验环节存在的问题

“金属热处理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即让学生灵活运用热处理工艺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实验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途径,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理论教学效果的增强。[2]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金属热处理工艺”课程的教学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划分出8学时的实验课,实验学时占总课时的25%。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老师已经设计好的实验,例如,钢的淬透性测定实验,材料的热处理过程由实验教师完成,仅由学生进行硬度测试并绘制硬度随深度变化曲线,确定硬化层深度,比较不同材料的淬透性。虽然学生在实践上有一定的收获,但这样的实验教学,都是老师制备好试样后让学生去观察组织,或是老师制定好热处理工艺,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完实验、写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结束后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很少,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在每年本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中60%以上是与材料的热处理有关的,在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制定热处理实验方案,完成热处理操作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制定热处理方案,也不会热处理操作,在后续撰写毕业论文、分析实验结果、组织分析和性能分析时,都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

三、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们在“在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课程的基础上专门单独设立一门课程——“金属材料改性实践”,该课程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材料后独立制定热处理工艺、独立完成热处理操作并分析热处理后的实验现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完“金属热处理工艺学”理论课程后,能在实验实践课程中实践实习。例如,钢的淬透性测定实验,改革后该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给定材料的化学成分,基于学习过的理论知识,首先合理制定淬火工艺路线,然后在实验室独立完成热处理工艺操作,这一环节结束后再进行硬度测试、不同材料淬透性比较等过程。新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在学会给定材料和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制定出热处理工艺,并亲自动手去完成热处理的过程,分析热处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这对学生掌握热处理工艺在材料中的应用,热处理如何影响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很有帮助,对他们的毕业论文的完成和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中有很大的帮助。

一直以来,我校材料成型和冶金工程专业学生也开设与热处理工艺相关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对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方面等传统实验方法学习和实践环节尽管较多,但效果不是很好。由于近年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做导师的科研项目,部分材料成型和冶金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涉及到热处理工艺制定、热处理操作、组织和性能的分析。该门课程改革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后续的毕业论文完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四、总结

为了更好地完成“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课程的改革,同时为了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内容及特点,针对该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单独设立一门“金属材料改性实践”课程的改进措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掌握实际生产过程中热处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毕业后能够很快转变角色,在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

另外,由于这几年毕业生就压力很大,很多用人单位对学生考取的各种证件很看重,多一个证件可能对学生的就业有决定性的意义。鉴于此,我们正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协商开办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的培训。热处理工艺实践教学改革针对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证书进行相关的设置,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业的过程中还能够拿到认证证书,一举两得。按照本课程的改革后体系教学,能够使学生毕业后走到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上手快。

总之,在“金属热处理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授,更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不断深入地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勤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覃轶,叶卫平,孙伟,等.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水运,2008,(1):234-235.

[2]段园培,张海涛,李传瑞,刘明朗.浅谈热处理原理及工艺课程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12-113.

上一篇:州直稳定物价工作几点建议下一篇:水利管理体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