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

2024-05-23

印刷技术(精选12篇)

印刷技术 篇1

印刷技术一直处于技术革命的前沿,喷墨印刷技术就是在计算机辅助印刷技术的产物,将计算机中存储的图文信息输入喷墨印刷机,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特殊装置向承印物表面喷射雾状墨滴,得到最终印刷品,是一种无接触、无压力、无印版的印刷技术。

1 印刷电路板制造技术

印刷电路板是电子行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电子不见,被广泛应用在几乎每一种电子设备中,存在于集成电路所在的每一个地方。[1]传统的印刷电路板制造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微影将金属附着于基板并将金属加工成为配线,最后基板上出现所需要的配线,使用喷墨技术能够达到微影技术无法提高封装密度的问题,简化制造步骤。

传统印刷电路制作技术在配线形状发生改变时需要改变微影制造是所使用的光罩,不仅增加了光罩的制作时间,而且需要进一步改变生产线和印刷电路板的种类,增加了生产成本。使用丝网印刷制作电路板需要进行如下流程:制阻焊膜底片、冲底片定位孔、清晰印制板、配制油墨、双面印刷、预烘、曝光、显影、热固。丝网印刷制作电路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丝网印刷机具有较高的要求,印刷过程中印刷压力需要跟随电路板厚度的减小而进行调整,确保既不会损坏电路板又能够保证印刷质量要求,提高了印刷电路板制作成本。

2 喷墨印刷技术

2.1 喷墨印刷原理

按需式压电材料喷墨印刷利用电压脉冲驱动压电陶瓷元件是指变形,从而挤压出墨水腔内的墨水,当产生的瞬间压力能够克服流体表面张力时,墨水就可以从喷嘴口喷射出来。[2]在喷墨过程中由于艺术电压时造成的压电陶瓷元件产生反方向的应力导致墨滴产生颈缩,脱离喷嘴。

压电式喷墨头可以用来喷射任何液体或金属溶液,能够在较大温度范围内进行正常操作,在喷墨打印定量模式确定之后能够根据数字数据形成的数字化驱动来确定喷射位置、喷射面积、喷射厚度等具体的喷射参数,从而精确控制液滴大小,满足生产要求。

2.2 喷墨印刷技术优势

高分辨率。喷墨印刷系统能够通过精确定位,印刷网点小于1um,而丝网印刷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分辨率。[3]随着等离子电视画面分辨率的提高和画质不断提高,部件图形的精度要求也不断得到提高,喷墨打印的高精度能够有效满足高档等离子电视要求。

数字化工艺。数字化工艺能够有效减少工艺流程,减少制版工序,降低工作成本,可重复利用,效果稳定。相对于丝网印刷过程低自动化水平、制作工序繁琐、生产周期长、重复利用性差的特点,喷墨印刷技术更标语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流程管理,数字化工艺能够有效提高印刷技术的精确度和准确水平。

彩色印刷并一次成型。喷墨技术能够确保多个墨盒同时工作,多个墨盒同时工作能够满足图文排版过程中对于不同颜色的要求,根据数字化排版进行印刷,图文交错排版也可以一次成型,并且一次性制得多层膜和梯度膜等具有更优质性能的材料和结构。

设备结构紧凑。等离子电视屏幕尺寸不断增大,大面积的掩模版和丝网印版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发生形变,影响结构单元的精度,无法满足印刷设备越来越庞大带来的挑战。喷墨设备尺寸相对较小,在步进电机的带动下,可以轻松满足不同设备尺寸对于印刷设备的需求,同时采用喷墨印刷设备替代丝网印版,能够有效降低灰尘对于印刷效果的影响。

2.3 喷墨印刷技术弱点

喷墨印刷技术主要存在两个弱点:所用各类浆料难以满足喷墨头的工作要求;喷墨得到的图文网点相对较薄。目前的电子浆料大多是为了丝网印刷而研制的,适用于喷墨技术的浆料需要进一步进行研发才能够满足喷墨技术的要求,如喷墨技术中导电浆料和玻璃浆料需要改变配方和制作工艺才能够满足需要。

3 喷墨印刷技术在印刷电路板制作中的应用

3.1 应用喷墨印刷技术形成抗蚀、抗镀图形与字符

采用喷墨印刷技术形成抗蚀、抗镀图形与字符能够有效减少传统图形转移工艺过程中诸多生产过程,降低有机废水的处理和排放,提高产品生产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

3.2 应用喷墨印刷技术生产PCB产品

在基板上喷印导电图形、喷印介质层、填导通孔等形成满足要求的积层板能够将具有各种电子功能结构的材料通过印刷技术集成到电路板上。喷墨印刷技术使得音质电子吊炉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电子产品加工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显示器、光电池等电子产品的加工过程中。

3.3 应用喷墨印刷技术形成埋嵌元件板和系统封装基板

采用喷墨印刷技术形成埋嵌元件板和系统封装基板能够简化生产过程,封装过程也由于封装基板的广泛使用而得到进一步简化。喷墨印刷技术形成埋嵌软件能够有效简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因为封装基本的使用而使得系统封装成为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4 结语

喷墨印刷技术能够有效简化印刷电路板的生产过程,并缩短其生产周期,因此虽然没有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喷墨印刷技术存在的诸多优点使得喷墨印刷技术在印刷电路板工业中的得到迅速推广和使用,并且具有成为产品生产主流之势,为印刷电路板工业的发展带来表格和进步。

摘要:印刷电路板是电子行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电子不见,被广泛应用在几乎每一种电子设备中,存在于集成电路所在的每一个地方。喷墨印刷技术不仅存在诸多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在印刷电路板应用喷墨印刷技术时要合理利用其优势也有注意有效避免其弱点带来的隐患。

关键词:印刷电路板,喷墨印刷技术,喷墨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振宁.喷墨印刷技术在印刷电路板中的应用[J].数码印刷,2009,08:56-58.

[2]林丽芹,蒲嘉陵.喷墨技术进展及在电子元件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06,03:11-14.

[3]李卫明,王恒义.数字喷墨打印技术给PCB产业带来的机遇与应用[J].印制电路信息,2010,02:53-60.

印刷技术 篇2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重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重庆印刷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院现有办学条件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申请设立高职印刷技术专业,现论证如下:

一、增设印刷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印刷复制管理处副处长张富伟在《2008年重庆印刷业发展现状及预测》中提出包装印刷业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永恒的朝阳产业在重庆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进入了新世界一轮快速发展时期。印刷产业投资呈迅猛增长趋势。截至2008年10月10日,全市新增注册资本150万元以上新办印刷企业20家,注册资金2亿元,投资规模将达到8亿元以上,创下了重庆市印刷业有史以来的投资新高。重庆印刷业新增投资与往年相比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新办企业经济实力强。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新办印刷企业就达5家,数量相当于全市同等注册规模印刷企业数的20%。二是企业投资规模大。整体投资规模将达8亿元以上,相当于去年前三季度投资规模的4.5倍。三是新进企业品牌好。作为上市公司的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渝设立重庆景兴包装有限公司,成为在重庆投资印刷业的第一家境内上市公司。四是市外来渝投资热。20家新办企业中有12家来自市外,投入资金占了85%,是2006年外来投资的5倍。

重庆印刷包装产业整体不发达,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满足不了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庆市在建的渝北空港工业园建设西部最大的包装印刷城,总规划2平方公里(3,000亩),近期规划(2005年—2010年)1,000亩,远景规划(2010年—2015年)2,000亩,项目投资超过10亿元。在2006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重点项目推介会上,重庆展团共推介11个项目签约,金额达15亿余元,其中的国际印刷包装城建设项目成为最大亮点。据介绍,重庆拥有70余种重点及名特优产品,其中摩托车及配件、汽配、食品、医药等产品的广告宣传品、商标标识等的印刷包装,就有近50亿元的销售市场。印刷城将建设包装生产加工中心、印刷包装原辅材料及成品销售中心、印刷包装机械设备展销与服务中心、印刷包装仓储物流中心、文具礼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商务办公及会议展览中心、科研与教育培训中心等8个分中心。目前,作为全国包装印刷业巨头的香港商务印务公司、海尔包装公司等,都有意建设超过500亩的生产基地。

另外,重庆出版集团在江津投资建设的印刷包装产业基地项目08年已经开始进场施工,基地项目的初期建设目标规划在2012年之前年产值达到50个亿,到2017年完成整个建设项目,最终将实现100个亿的产值,成为重庆的又一个百亿级产业基地。

上述印刷类产业基地的建设不仅为重庆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增加了就业岗位。据调查,目前重庆市共有3.6万名印刷从业人员,其中大学毕业生比例极低,大约只占1.7‰。在未来10年的发展中印刷专业人才将成为企业需求量最大的高技术人才之一,而高职专科层次的人才正好能符合行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为此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行业需求的人才规格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申请增设印刷技术专业,为重庆、西部各省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印刷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印刷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也由劳动力变为可贵的人力资本。由于重庆市印刷行业的跳跃式发展,随之带来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缺乏的问题。这是限制印刷行业迅速发展的瓶颈,也意味着印刷类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竞争的空前激烈。

重庆市目前还没有开办印刷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重庆工商大学开设“包装工程”(本科)这一相关专业(与印刷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2009年有87人的招生计划,且本科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从事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行业对这类人才需求量较小,而对高职专科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大。据统计,当前全国印刷方向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至少在100万人以上。而重庆市行业人才需求缺口在4万人左右,随着重庆包装印刷城和江津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的建立,今后几年内,每年人才需求量还将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因此,该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我院申请设置印刷技术专业,就是主要面向重庆及西部地区的印刷包装企业、报社、杂志社、印刷设备与器材销售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培养既懂印刷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又具备印刷技术专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必将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最新印刷技术和设备 篇3

在柔印领域,W&H公司拥有三款经典机型。第一款是NOVOFLEX,印刷宽度最大为1650mm,印刷周长最大为1250mm。第二款是MIRAFLEX,这款机型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组合和配置,因此得到了全球客户的欢迎。问世至今,不到十年的时间内,MIRAFLEX在全球已经拥有400多台装机量。第三款是VISTAFLEX,这款机型的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高速运行稳定,换单简易迅捷,既适应印刷大规格印单,也方便小单快速更换。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甚至非常适合印刷透气膜,在很薄且延展性很好的PE透气膜上,实际印刷速度可以达到800m/min,印刷宽度最大可达2200mm。这三款机型既可以印刷薄膜,也可以印刷纸张或复合材料;既可以使用溶剂型油墨,也可以使用水性油墨。

在凹印领域,HELLOSTAR SL/SE 8凹印机同样具备非常优秀的性能,并在国内受到相当多的高端用户的认可。

当前,除包装的质量和创新性以外,包装的可持续性是品牌商关注的第三个采购要点。相比传统的金属罐、玻璃瓶,软包装这种新型的包装方式给品牌商带来了更多的资源节约以及更灵活的包装形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说到软包装,当然离不开印刷。对于印刷而言,油墨是确保包装产品是否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油墨包括溶剂型油墨、水性油墨和UV油墨三种类型,其中水性油墨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因为其使用的溶剂量最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和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与使用传统油墨不同,卫星式柔印机在使用水性油墨时,必须要考虑采用不同的装置或者进行特殊的处理。比如,刮刀材质的选用;特别设计的干燥系统,以提升设备尤其是对于水性油墨的干燥能力;电晕处理的特别设计;配置专门适合水性油墨印刷的油墨系统;选择与水性油墨性能匹配的网纹辊等。仅在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和台湾省、日本、韩国,就有10多台W&H柔印机可用于水性油墨印刷。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溶剂型油墨的W&H柔印机,拥有独特的油墨清洗系统,可进行全自动在线清洗,换色时只需3.5min即可清洗完毕,极大程度地节省了溶剂使用量,缩短了换单时间。而且,同台W&H柔印机既可以使用水性油墨,也可以使用溶剂型油墨,切换非常方便。

浅谈塑料印刷技术 篇4

1 塑料印刷的材质分类

塑料制品的种类繁多, 但就丝印方法来说, 片材及平面体用平面丝印法;可展开成平面的弧面体用曲面丝印法;异形制品则用间接丝印法。塑料制品固树脂、添加剂及成型方法的不同, 其表面性能的差别很大, 尤其是表面的平滑性、极性及静电等问题, 成为塑料丝印产生故障的根源。

1.1 聚氯乙烯塑料。

聚氯乙烯塑料具有色泽鲜艳、不易破裂、耐酸、耐碱、价格低廉等优点。但由于制造聚氯乙烯塑料时, 加入的一些辅助材料, 往往带有毒性, 所以聚氯乙烯制品不宜盛放食物。聚氯乙烯薄膜花色品种繁多, 市售的五颜六色的塑料布、人造革等大都是聚氯乙烯产品。

1.2 ABS塑料。

ABS树脂塑料, 是一种工程塑料。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电视机、计算器等产品以及国民经济许多领域。ABS塑料是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由于ABS塑料是三元共聚物, 因此兼有三种组元的共同特性, 丙烯睛能使共聚物耐化学腐蚀和具有一定的表面硬度;丁二烯能使聚合物具有橡胶状韧性;苯乙烯可使聚合物具有易加工成形的特性。ABS塑料有各种颜色, 制品具有光泽的外表, 吸水率低,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强度和表面硬度, 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

1.3 聚乙烯、聚丙烯塑料。

聚乙烯 (PE) 塑料:聚乙烯塑料用途广泛, 可以通过挤出、注射等成型工艺制成各种成品。聚乙烯在多种溶剂中不清, 但在温度超过70℃时, 聚乙烯能少量溶解于甲苯、乙酸戊酯等溶剂中。聚乙烯这一性质, 为表面涂饰提供了条件。可用加热溶剂浸泡塑料, 使其表面溶胀, 破坏部分结晶来提高墨膜在塑料表面的附着力。

聚丙烯 (PP) 塑料:聚丙烯多年来是塑料发展的重要品种之一。适用于一切成型方法。可做各种管材, 各种箱体及薄膜、纤维等。

1.4 电子产品塑料部件。

电子产品特别是无线电产品如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 对于外观的要求是很高的。美工设计人员对产品的外观装饰是非常重视的, 而我国目前用于外观装饰的工艺较少, 限制了美工人员的思路, 使他们只能通过产品的尺寸, 各种线条的运用, 塑料本身有限的颜色, 来改变产品的外观。

1.5 塑料标牌。

近年来, 塑料标牌及塑料成型后进行丝印图形文字的装饰部件发展很快。如在聚氯乙烯硬板 (PVC板) 、聚碳酸酯、ABS、有机玻璃、改性聚苯乙烯的塑压件上进行,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装饰效果和经济效益。

1.6 仪器面板。

面板的表面材料可能是金属、各种塑料和油漆等, 选用合适的油墨, 在面板上丝印一些文字和图形, 表示仪器设备的一些功能, 同时也美化了面板。网印的文字和图形要求清晰、附着力好、耐磨, 而且也要求色调柔和素雅, 给人们以美的感觉。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用丝印工艺如何提高面板的质量。

1.7 彩色涤纶标牌。

涤纶标牌是国内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标牌品种。由于它具有色彩鲜艳、装饰性好、粘贴方便、制造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 因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 并迅速在高、中、低档电子产品、家用电器, 以及文化用品上得到了普及应用。目前国内已有许多专业化的工厂生产这种标牌。

2 塑料印刷工艺的注意事项

2.1 印刷机。

塑料印刷机组的印刷速度是由印刷机各印刷色组间走纸距离的长短和烘干箱效果的好坏来决定的。各色距离越长和烘箱的效果越好, 印刷的速度就相对越快, 反之印刷速度就会上不去。印刷机的套版精确度, 除了要求印刷机前后各个部位的运转同步外, 还特别要求各部位的张力控制系统平稳性好, 只有张力控制设计合理, 放料平稳, 收卷稳定, 印刷才不会跑版, 才能保持套色的精度。

2.2 印版。

凹印版的制作分腐蚀 (手工版) 和电雕 (电刻版) 两种, 目前手工版价格低廉, 但是印刷效果还是电雕版好, 尤其是层次版。在实践中发现, 电雕版对油墨要求较高。印版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印刷效果的好坏。

2.3 油墨。塑料凹印油墨, 分溶剂性油墨和水性油墨。溶剂性油墨又分为表印油墨和里印油墨 (复合油墨) 。

表印塑料凹印油墨:表面光滑有光泽, 较里印油墨耐摩擦, 有气味。复膜加工时宜采用单组份胶水, 与双组份胶水结合性差, 注意上胶量不能过大。表印油墨又分普通油墨、耐水墨 (饮料包装墨) 、标签墨 (挂历墨) 、透明墨等。耐水墨主要用于牛奶包装、饮料包装和冷冻食品包装制品上的印刷。标签墨则非常爽滑, 防粘连、耐划伤, 是印制各种标签的最佳油墨。透明墨是用于印制镀铝箔和铝箔的专用油墨。

2.4 复合。

塑料软包装的复合, 分淋膜挤出复合、干式涂胶复合和无胶热压复合等。挤出复合是指将PE或PP料热溶后挤出成膜, 热压复合在印刷膜上形成复合成品。特点是造价低、减少胶水污染。但是要选择好挤出用料的瑾及控制好挤出温度, 并在成膜间加少量的胶或AC剂作偶连剂, 效果会更佳。

总之, 塑料印刷产品因为其固有的特点吸引了正在成为印刷产品的热点印刷品。塑料印刷技术也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李茂斌.塑料薄膜印刷[J].中国包装, 2007:05.

印刷技术专业毕业生自荐书 篇5

你好!你叫xiexiebang,我是XX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印刷技术专业的一名毕业生,我性格内向,是一个不善于言谈表达的人,在面向人才竞争的社会中,我深知会吃亏,也正因如此,我才有更多的利用别人说话的时间来做也每一件事情,久而久之,也便养成了脚踏实地的端正态度,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说法吧!

我不敢宣称自己的能力有多么多么的高,也不晓得对哪种工作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不是妄自菲薄,只是因为:一方面,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具有双向选择的特性,自己能否录用,还要凭用人单位一句话,你们说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就不可以。

另一方面,我相信,人不是因有能力而看重,而是因看重而有能力,就也好像人常说的人不是因有价值而被爱,而是因被爱而有价值的说法一个样,又好像摆在你面前的即便是一个金子,倘若你没有发现它,那么它与路边小石子的价值没有什么两样。当然,前面的说法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能体现的,但我绝对相信,只要心中那份对工作追求的执著、勇气、外加一份活力还在燃烧,这就是踏上成功的第一步了,也就是有被你们录用的机会了。

最后,还要说一句,希望用人单位给我一个发挥能力的机会,谢谢!

此致

敬礼!

数字印刷技术及其设备(十九) 篇6

印刷是用油墨(成色剂)转移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的。印刷技术并不能直接传递原稿图像,必须把原稿图像变成可以传递油墨的“点”,才能进行油墨传递,才能将原稿图像传递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获得印刷品。

我们可以将需要印刷复制的图像看作是由大量的“点”组成的信息体。因此,“点”就是构成图像的最基本的元素,通常把构成图像的最基本元素的“点”称为“像素”。模拟图像可以看成由无数个连续像素构成,数字图像是由离散的像素构成的。

为了满足印刷传递信息的要求,印前必须对原稿图像的像素进行重构,形成可以传递油墨的“点”,在印刷中通常把传递油墨的“点”称“网点”。网点形成的过程,就是印刷图像的像素重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和技术称为“加网”。因此,印刷图像的基础原理可以用图2-28表示

1.网点及参数

187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发明了可以很好地再现图像的网点。从19-10年初开始,实现了利用计算机以数字方式计算生成网点。

不同的印刷方式和印刷质量要求,需要不同的网点。因此,网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网点可以具有不同形状、不同面积、不同深度、不同空间频率(疏密不同)、不同排列方式、不同颜色深浅等。

①网点类型和属性

目前常用的网点有,调幅网点、调频网点、调频/调幅混合型网点,密度调制型网点、幅度/密度调制网点型5类。图2-29按上述5类网点的顺序给出了实例。

不同的网点具有不同的特性,按照网点面积、网点空间频率、网点自身密度等特点,上述五类网点及其自身属性见表2-5。

②网点参数

网点存在的基本空间是“网格”。网格是在图像平面内按行列分割成的小格。构成网格的线叫网线。

较多网点参数都以网格作为依据。网格自身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A.网格面积是衡量网点面积率的面积单位。

B.网格的形状一般为正方形,但也可以是矩形或其他形状。

C.在设置单位尺寸内的网点行数以后,各网格的面积一般应是相等的,但由于技术实现上的要求和差异,各网格面积也可略有不同。

D.在一个网格内可以安置一个或多个网点。

E.以同一个点为中心,一群网格可以旋转任意角度。

F.网格对其内部网点的面积大小、形状,光学密度、空间频率、排布方式等不做限制。

G.网格在印刷品上不可见。常见网点参数有:网点面积率,加网线数(网线频率),网线角度、网点形状、网点直径或边长、网点分散均匀度、网点密度等。各网点参数的含义,计算方法,度量单位,常用数值、适用性等见表2-6。

印刷技术 篇7

在包装印刷过程中,也会结合更多承印材料与颜色,同时制作周期不断缩短。想要不被当前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所淘汰,生产企业一般被要求用最短时间,多次反复更改原先产品相关信息或设计图案。而数字印刷技术恰好就因为它短版印刷和可变数据而满足了以上要求,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包装印刷行业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也是有必要的。

1 数字印刷技术新概念

数字印刷技术指的是通过数字方法,取得图文信息通过计算机操作以后生成电子文件,直接在纸张、橡皮布与板材等上成像,不需要像以往那样输出菲林与人工拼晒版,一种新型印刷模式。此项技术同时牵引出很多新概念,比如远程印刷、个性印刷、数据可变印刷与按需印刷等[1]。所谓按需印刷,指的是根据消费者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印刷。主要反映在印量可以调整,按照客户所需,一张也可以印制,同时印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达到零库存效果;远程印刷,指的是远程图文信息经网络通过异地设备输出印刷;数据可变印刷,指的是印张数据印制过程中根据人们需要随时做出调整,从而使每张数据都是色彩可变、图像可变的印制品;个性印刷,是指数据可变印刷与按需印刷高层级印制,高质量与高效率对客户个人资料和文件进行个性式印刷。

2 数字印刷技术在包装印刷中的应用

2.1 标签中的应用

因为市场竞争表现的越发明显,更多药品、消费品与食品等对产品推陈出新速度加快,包装更换速度也越来越勤。该产品供应厂商对标签印刷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较短时间,最快速将为数不多新标签与新设计印制好。此外大型公司往往对企业形象非常重视,通常在节假日会举办部分促销推广活动,或是比较特殊日子当中会考虑些纪念性活动。而该类活动举办时,往往会有些试用品派发,礼品数量为数不多,因而产品包装和标签数量也就不多,但是印制产品力求精美[2]。很明显,如果这时候采取传统印制办法,不单制版会花费较长时间,而且成本偏高,所以客户需求很难满足。但数字印制技术不需要排版,即使一张也可以,而且质量也比较好等,很适合这种情况下使用。所以,不论新产品试水,亦或是包装标签翻新,数字印制成本都是相对比较低的,对于新理念和新产品尽早问世很有好处。伴随数字印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标签印刷当中,印刷商对完整数字印刷和印后加工集于一身的方案也会更为需求。这也就需要相关人员在后续不断对研究进行深化,并始终建立于人类需求基础之上。

2.2 软包装中的应用

因为当前软包装正在全速替代硬塑包装,所以其增长幅度较标签市场还要快,所以对于数字印刷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过程中。想要对软包装市场进行开发,还是要把重心放在印刷速度上面。通常情况看,数字印制技术速度越发加快,被应用的范围也越广,就越有可能拓展新领域。伴随数字印制技术大力发展改革,当前传统印制市场也势必被取而代之。也可以预估数字印制技术应用于软包装市场的范围也会逐渐拓展,特别是在少量标准盒与用户特制包装当中,其发展前景定会十分良好。数字印制在满足了生产成本不高,但是质量并不下降的需要以后,假如印制速度再提升上去的话,那么在软包装等领域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在以往软包装印制领域,我们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数字印制技术的身影。以往五年时间,亚特兰大printpack公司通过对相关设备的购置,当前其数字印刷程度已经至90%左右。因为此公司擅长于长版印刷,因而当有客户提出短版印制需求时,该公司选择同Waston公司合作[3]。Waston新近安装一部Omnius One Shot彩色数字印制机,结合此台机器可以对短版活件进行印制,同时周期更加缩短,成本大幅减少,而且要明显低于柔版印刷。

2.3 纸盒纸箱中的应用

以Menasha公司为例,该公司主要经营方向是给POP市场提供技术支撑,公司非常看重创新,坚持将前沿技术作为发展基础。该公司大量应用数字印制技术,究其原因在于该公司看到当前全世界都正向数字化世界过渡,而这也是历史发展必然。对大型消费品企业与供应商而言,要想对市场进行更详细的划分,呈区域化分布,数字印制就是其发展必由之路。应用数字印制成功秘诀在于规范工作流程与经验丰富操作人员,把新数字印制设备同当前工作系统相结合,会促使公司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天地。Odyssey数字印制公司为数字印制专门公司,拥有数台数字印刷设备,当前此公司在短版个性高尔夫盒、食品包装、DVD与CD等方面都大有建树,同时范围还在持续拓展,而数字印制技术也势必会促进此公司在未来谱写更为广阔的发展蓝图。

3 结语

综上所述,包装印刷市场当中,烟草与食品包装印刷排名第一,接下来是酒类与软饮料类包装印刷,然后是宠物食品、热饮、纺织产品、个人护理产品与卫生用品等。包装种类分为金属包装、硬塑料、纸盒、软包装与玻璃包装等。伴随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印刷技术因为它更为经济成本,可提供短版包装服务,所以近年来包装行业当中应用也逐渐增多。可以说数字印刷技术发展属于动态性的,伴随时代发展,人们要求越发提高,相信数字印刷技术也会有更多用武之地,而这就需要人们与时俱进、发散思维,给该项技术以更多应用空间。

摘要:最近几年,伴随网络不断发展流行,数字化也渐渐渗透于各行各业当中,对传统产业形成冲击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与机会。作为包装印刷行业新宠,可以看到数字印刷技术因为它个性印制、数据可调、流程简便与短版优势明显等特征,更多受到行业内人士关注和青睐。在如此受到大家追捧与发展势头迅猛情况下,可以说数字印刷技术足可以称之为印刷行业新的里程碑,是印刷历史上新的一轮变革。

关键词:数字印刷技术,包装印刷,应用

参考文献

[1]黄耀春.数字印刷技术与纸包装产业[J].品牌,2015(03):45.

高职印刷技术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印刷技术专业,发展

印刷技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因而人尽皆知。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似乎停留在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现代印刷技术可以生产书刊、报纸、宣传单、海报等传播信息的载体,也可以生产烟包、酒盒、纸箱等精美而实用的包装产品

一、高职印刷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企业年度检验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印刷企业10.5万家,从业人员339.4万人,实现印刷总产值10857.5亿元,全行业资产总额11763.0亿元,利润总额714.2亿元,印刷对外加工贸易额866.2亿元。与上一年相比,我国印刷业总产值增长了5.3%,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印刷大国。然而,国内开办印刷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大约只有30余家。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大,而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却凤毛麟角,毕业生人数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印刷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职院校对印刷技术专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匮乏,难以适应现代印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双师型教师比较匮乏,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极少数来自行业、企业,因此教师没有实战经验,在教学过程可以讲解理论,但实训课程无法较好完成。三是我国印刷技术历史悠久,但发展速度和先进程度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虽说企业对印刷技术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然而学生及家长对该行业了解甚少,甚至存在认识误区,行业企业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尚未建立,尤其是品牌效应还有待加强,印刷行业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海飞丝、脉动、蓝月亮等品牌人尽皆知,但没有人关心它们的包装出自哪家印刷企业。四是生源数量逐年下滑、生源质量不断下降。“90后”大学生认为在城市中心区工作会比较体面,不甘心在郊区的工业园区工作,凭此一点,即使喜欢印刷技术的学生也可能放弃选择该专业。

二、高职印刷技术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措施

面临重重困难,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走校企合作之路是必然选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教育与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提高印刷技术类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原动力和根本目标。

(一)探索“校企同行,产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印刷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量大和家长期望子女顺利就业等因素,学校可与印刷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让企业、学生和家长放心。在印刷行业协会的支持和协调下,鼓励企业参与印刷技术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采取“工学交替”方式科学安排教学实践,把教学分为“工程”和“学程”。根据企业生产的淡、旺季,合理安排工学交替时段,“工”与“学”交替进行,分段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与行业企业一起,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引进生产线,让学生和企业员工一起完成生产任务。吸引企业支持学生创业,购置个性化印刷设备,面向校园内外,提供个性化印刷服务,增强学生的专业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

(二)探索“训赛结合,项目跟进”的教学模式

将职业素养、核心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主动探索“训赛结合,项目跟进”教学模式,以各种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比如,参加全国印刷技能大赛、印刷模拟系统(Shots)全球大赛、“太阳杯”亚洲标签大赛、“新星太阳杯”全国印刷行业摄影大赛等,并将各项赛事的比赛项目和评分标准融入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竞争意识。通过各项比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竞技水平,“训赛结合”有效地处理了“标”与“本”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学”和“用”的矛盾。

(三)探索“专业+社团”的团队学习方式

在教学改革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地位,既注重“教”的创新,更重视“学”的改革。专业社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的改革。鼓励教师,发动学生开展专业社团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创“学生人人是社员,老师个个是导师”的良好局面。

(四)探索“互联网+”办学之路

建立印刷职教集团,各院校间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走“互联网+”之路,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通道在“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院校专家”等之间建立随时随地的联系,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共建共享共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云志,何玉宏.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0).

[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印刷技术 篇9

●积极整合, 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

通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积极整合, 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 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如在讲授《走进技术世界》时, 通过多媒体展现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汽车、神六等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展示手机应用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析, 使学生明白技术应用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使用技术的态度。

●巧妙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技术课程中, 如果单纯的讲解学习理论知识, 课堂将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所以,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 从而激发他们去创造的思索。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巧妙整合,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并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之间的直接联系,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 在讲授《壳体结构的受力分析》时, 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节目中《人踩灯泡》的片段, 渲染课堂气氛。并进一步设问:人踩在灯泡上, 灯泡为什么没有损坏?参加节目的人有特异功能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升了, 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一来, 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了壳体结构受力分析的探讨, 然后再展示 (自制) 教具, 将三个灯泡成三角形式固定在木板上, 上面放一块木板, 再在木板上方放重物, 检验灯泡的受力情况, 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整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学习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项设计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个技术问题的探究, 激发创造的欲望, 享受创造的乐趣,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的品质。

如在讲《设计的一般过程》时,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设计自己的博客, 将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网页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通用技术的设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网页设计技术, 使学生在快乐的建博中, 激发创造的欲望, 既掌握了两个学科的知识, 又享受了建博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

●有效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既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又有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而通用技术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有效结合, 既有利于学生把技术知识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不可否认,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技术课程也不例外, 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特别是通用技术学科, 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 动手实践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 (即多媒体课件) 就能解决的。所以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能盲目的滥用, 要优化整合, 提高整合的针对性。

印刷技术 篇10

关键词:马尔库塞,技术,合理性

1 对合理化过程的解释

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西方国家逐步进入了发达的工业社会阶段, 面对当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繁荣, 马尔库塞没有沉醉其中, 而是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并表示出对社会前景的担心。因此马尔库塞提出的下述论点的辩论:“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转而成了解放的桎梏, 成了人的工具化”。 (1) 马尔库塞关于物的工具化成为了人的工具化的论点的提出, 是与他对韦伯的合理化 (理性化) 过程的解释相关的。韦伯在他的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合理化这一概念, 用来把握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 因科技进步所引起的制度框架的结构变化。在韦伯看来, 合理化与科技进步相关联, 合理化作为一个过程, 是工具理性不断扩展的过程。马尔库塞不完全同意韦伯对合理化过程的看法。他用技术理性的政治内涵的观点来重新解释合理化, 作为分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上的出发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警告人们:“技术的合理性”正在转化为“技术的拜物教”, 并给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技术理性的概念, 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理性的应用, 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 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着的统治。统治的既定目的和利益, 不是‘后来追加的’和从技术之外强加上的;它们早就已包含在技术设备的结构中。技术始终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设计;一个社会和这个社会的占统治地位的兴趣企图借助人和物而要做的事情, 都要用技术来加以设计。统治的这种目的是‘物质的’, 因此它属于技术理性的形式本身。” (2) 总之, 马尔库塞认为, 贯穿和体现在科学和技术活动中的这种技术合理性本身包含着一种支配的合理性, 即统治的合理性。它具有统治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

2 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正扩大成为生活方式

按韦伯关于合理化 (理性化) 过程的观点, 由于合理化的过程, 就是工具理性的单面发展过程, 因而, 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的自由丧失, 生命的意义不复存在。科技越是进步, 情况就越是严重, 而不存在其他的出路。韦伯的这种观点是技术悲观主义的。而马尔库塞则认为, 在当代社会技术理性不仅控制着物质领域, 也控制着思想与文化领域。文化的对抗性与非理性经过技术理性的浸染、筛选和融合, 变得不再与统治者对立, 相反, 它被统治者当作一种高级工具, 用来缓和阶级矛盾, 技术理性的“这个发展又让科学面临着成为政治的东西这种不愉快的工作上”。 (3) 的确, 技术理性通过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进一步阻碍了人们更多地染指政治生活, 它通过物质、文化和思想等介质消解了无产阶级的整体意识, 这种技术理性经过文化慢慢侵袭到政治领域的现象, 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使得历史发展的可选择性变得越来越狭隘。不难看出, 技术理性通过控制政治与文化, 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使得人们的批判能力几乎丧失殆尽。

在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中, 他把单向度技术看作是导致人类走向异化的罪恶之源, 这主要体现的是对人的内在异化和外在异化。

在内在方面, 技术理性通过对人的爱欲的压抑, 使人的思想变得异化。马尔库塞认为, 爱欲和死亡冲动是人自身固有的两种基本能力, “所谓爱欲, 指的是一种建立联系和在更高的社会秩序里聚集起来的趋向……所谓死亡冲动, 是生物体为了解除生命的张力, 通过倒退回到更简单状态的内驱力”。 (4) 可见, 对人的爱欲进行压抑, 就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对人群进行有效地控制, 从而推迟乃至避免可能由死亡冲动所引发的毁灭性破坏。所以, 统治者利用技术理性带给人的好处和诱惑, 控制着人的生产消费, 左右着人的思想和欲望, 让人们贪婪地追逐着物质消费, 使人们生活在本不属于自己内在本质需求的虚假幸福之中, 使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在外在方面, 技术理性通过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 使人的劳动异化程度更加地严重。在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 劳动被马尔库塞看作是爱欲获得解放的手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虽然机器设备的自动化使生产率大大增强, 但劳动者的作用却越来越小, 可是, 若想维持社会的持续生产, 就必须大量消耗劳动力资源, 于是剩余的劳动力被用来生产高档奢侈品。马尔库塞认为, 技术的进步和高档商品的大量出现, 除了异化劳动世界外, 还生产和再生产了一个快乐、满足和舒适的世界图景。因此, 劳动不再是出于满足劳动者爱欲的需要, 劳动也体现不出人的价值取向。所以, 随着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技术理性的控制程度越来越强, 劳动异化的程度也就会越来越严重。

马尔库塞强调, 发达的技术理性和先进的技术理念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统治基础, 他反对西方传统观念中的技术在价值上是中立的说法, 认为技术先进性具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倾向, 统治者利用先进的技术理念, 钳制了人的思想, 荼毒了人的心灵, 腐化了社会风气, 技术以理性的名义控制着人的一切社会活动, 统治者的方法和手段在技术理性的掩盖下变得合法化, “发达工业社会和发展中工业社会的政府, 只有当它们能够成功地动员、组织和利用现有的技术、科学和机械生产率时, 才能维持并巩固自己”。 (5) 因此, 技术拥有的这种奴役、控制和异化的性质, 淡化了人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妨碍了人的自我解放, 在技术被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 始终伴随着的是对人与社会的压抑, 始终维护着的是现存统治的持续进行, 最终形成的是加剧了奴役和异化的单向度社会。马尔库塞所认为的单向度社会, 并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贫穷落后、物质资源稀缺的社会, 而是一个科技相当发达的富裕社会, 然而, 这个社会却是一个“病态社会”。所谓的“病态社会”是指在社会本身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情况下, 却出现了诸多的社会悖论问题, 使人的爱欲受到摧残, 使人性及其本能的需求被扭曲, 使人的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的焦虑之中, 从而呈现出一个看似正常却是非人道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 高度发达的科技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 但尽管人们不必再担心物质的匮乏, 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行为目的性和价值取向性却被无情地剥夺了, 他们成了社会的新型奴隶。从本质上看, 广大劳动者的命运并没有任何改变, 恰恰相反,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却被迫走向了全面异化。

3 技术发展的趋势

面对技术理性带给人的异化问题和由技术统治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悖论问题, 马尔库塞提出了“新技术理论”, 以期能够解决目前的困境, 他所谓的新技术, 并非是我们所认为的应用于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高新技术, 而是一种能够促进人类走向解放和自由的技术。马尔库塞认为, 在当代社会, 技术理性的发展已经濒临绝境, 并将慢慢裂变成为一种全新的技术, 这种使技术爱欲化、和谐化的新技术, 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掉物质需求的诱惑与思想异化的束缚, 能够促使人类的精神本质得以逐步复归。但是, 技术本身的进步并不能直接促进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也不能改变人在生产关系中无足轻重的地位和其执行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马尔库塞认为, 必须利用新技术来转变现有的政治统治, 以促进人的自我解放, “技术转变同时就是政治转变, 但政治变化只是到了将改变技术进步方向即发展一种新技术时, 才会转化为社会的质的变化”。 (5) 在技术转变后, 新技术就可以对理性和自由的不成熟状况提供历史的矫正, 就可以超越现实的羁绊, 摈弃技术的功利色彩, 变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从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人也将会自由地支配他自己的生活, 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必将成为新技术社会的终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3]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世界印刷技术发展编年史 篇11

印前

1440年,书版印刷工艺开始: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活字复制文字的系统方法(成批制成可再利用的印刷字体)。

1826年,法国科学家Joseph Nièpce发明金属版日光照相制版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照相术。

1840年,电镀凸图版制成。

1881年,Georg Meisenbach发明线条网屏加网技术,一年后该方法获得专利权。

1886年,Ottmar Mergenthaler申请第一台“Blower”字模排版机和整行铸排机的专利。这种铸排机以“莱诺机”著称。

1930年,匈牙利人Edmond Uher发明第一台实用的照相排字机。“Uhertype”是照相排字机的第一个先驱者。

1953年,由德国人鲁道夫?海尔发明的电子刻版机出现在市场上。这标志着制版技术机械化的开始。

1954年,新式Linofilm照相排字机在纽约布鲁克林面市。4年后,电子显像管型的照排机在德鲁巴展会上展出。Linofilm属于第一台电子控制的照排机。这种光机制作文字使许多“黑色艺术的门徒”感到惶恐不安。

1965年,用数字电子产生字符的照排机Hell-Digiset面世。该机以明显的高效率宣告光机式照排机的时代结束。

1970年,凸版印刷开始采用光聚合物印版(感光树脂版)。

1970年起,复制扫描机替代立式制版照相机进行彩色复制。

1978年,开始引用克劳斯菲尔德公司的电子整页拼版系统。

1983~1985年,这段期间是印前革命性变化的年代:苹果Machintosh进入市场,使文字、图像整合步入桌面出版(DTP)时代。此外,Adobe公司研发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从而宣告照排系统结束。随着Linotronic 101面市,带有前置RIP的数字激光曝光系统替代了模拟UV曝光机。

1990年,互联网诞生。

1993年,在Ipex展会上展出了第一台计算机直接制版机,宣告胶印开始结束胶片和手工晒版的时代。这届Ipex展会也被视为数字印刷技术的诞生之日。同时Adobe公司开发出作为跨平台文件交换格式的便携文件格式(PDF)。PDF在印刷业中开始替代作为出版格式的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

2000年至今,把单个生产步骤联网的工作流程自动化时代开始了。过程描述的跨平台作业定义格式(JDF)与商业管理开始整合。此外,随着印刷生产(包括销售结构)与互联网连接,网络印刷、电子商务等概念成为印刷行业的伴随者。

2007~2010年,苹果公司以iPhone和iPad颠覆了电信和PC市场。它们与互联网相结合,对信息传播和出版产生了巨大影响。跨媒体或多通道出版的时代大幕开启。印刷厂不断提高自身成为媒体服务商的能力。

2014年,CIP4组织宣布XJDF为“下一代”的JDF。

数字印刷

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和律师Chester F.Carlon发明了电子照相术,(静电成像)。他将涂有硫磺的金属版用静电充电,并用灯光曝光。在灯和金属版之间放置一块带文字的玻璃板。通过撒上石松粉,文字随即显现并被转移到蜡纸上。1940年底,Haloid公司(现今的施乐公司)获得在商业上使用这种方法的有限许可证。

1950年,第一台名为“Model A”的复印机面市。拷贝一页需要2至3分钟,共经历39个步骤。

1959年,“施乐914”开创了普通纸办公复印,每分钟可复印6页。

1970年,施乐的基本专利到期,从而促使其他企业开发新技术。例如,佳能推出NP-1100黑白复印机。

1973年,世界第一台施乐6500普通纸彩色复印机面市。

1975年,IBM公司推出第一台“3800型”激光打印机,该机常被用于打印连续表格。佳能公司仿效制成“LBF 4000”激光打印机,两年后施乐和西门子公司也研发出激光打印机。

1984年,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的引用给静电成像技术以新的推动力,这种方法首次被用于印刷业。“Apple Laserwriter”成为1985年第一台Postscript激光打印机。

1985年,惠普公司研发出热喷墨印刷技术,并将“HP Tginkjet”喷墨印刷机投放市场。佳能公司用“BJ 80”喷墨打印机回应。1987年惠普推出第一台“HP Paintjet”彩色喷墨印刷机。

1988年,西门子公司首次介绍LED-Plus技术。LED打印机类似于静电照相激光打印机。QMS公司推出第一台“Color Printer 30”彩色Postscript打印机。

1989年,柯达公司以“Kodak XL 7700 Digital Continuos Printer”为名推出基于连续喷墨的数字印刷系统。随着桌面出版的发展,市场开始需要高产量的生产型打印机。当惠普公司介绍分辨率增强技术(RET)时,施乐以“Docutech”黑白打印机系列作出反应。

1993年,Indigo和Xeikon公司在Ipex展会上展出第一台“纯”生产型彩色数字印刷机。如果说,班尼?兰达公司的“E-Print 1000”单张纸印刷机基于液体着色剂工作,那么当时Xeikon公司已经将其“DCP/1”确定为卷筒纸印刷和使用干墨粉的静电照相方法。

1995年,奥西公司以其“9700”和“9800”大幅面印刷机首次将“工程复印技术”投入市场。该项技术使用的墨粉不用加热,而是随着印刷固定。

1997年,海德堡和柯达公司建立“Nexpress Solution”合资企业。目标是研发高效率彩色印刷机。两年后柯达将其数字印刷机和复印机业务卖给海德堡。

2000年,多比特 (Multibit) 方法可使每个像素有更多的灰级,显著提高数字印刷质量。惠普收购Indigo,美能达兼并QMS公司。

2001年,第一台Nexpress彩色数字印刷机可供使用。

2002年,施乐开发Smartpress“智印”技术,后来iGen3 (爱将3) 便是基于该项技术。美能达通过新的聚合墨粉将彩色激光印刷分辨率提高到2400dpi×600dpi。

2003年,柯尼卡公司和美能达公司合并为柯尼卡美能达公司。

2004年,海德堡公司从数字印刷领域退出,并移交给柯达公司的相关部门。后来柯达收购了赛天使数字印刷公司,因此建立了Kodak Versamark(柯达万印)品牌。

2005年,柯尼卡?美能达为大印量印刷生产推出bizhub多功能系列彩色激光印刷机。佳能以imagePRESS数字印刷机涉足专业彩色印刷领域,惠普在接收Scitex Vision后开发大幅面印刷机。

2 0 0 6年,奥西以G e m i n i -Technologie双子星双面打印技术继续研发其Copy-Press方法。

2007年,IBM与理光建立Infoprint Solution合资公司。

2008年,在drupa展会上,喷墨印刷系统成为焦点。富士胶片公司推出第一台B2尺寸的Jetpress 720单张纸喷墨印刷机。惠普公司也以Webpress卷筒纸喷墨印刷机瞄准报纸印刷市场。

2010年,Infoprint Solution公司完全转入理光公司。曼罗兰与奥西合作。佳能接收奥西。

2011年,海德堡与理光公司决定建立销售伙伴关系。

2012年,在富士胶片公司之后,还有其他制造商推出B2尺寸的单张纸数字印刷机:惠普推出Indigo 10000、网屏公司推出Truepress Jet SX、柯尼卡?美能达推出KM-1。高宝RotaJET 76卷筒纸喷墨印刷机首发。班尼?兰达公司以其未来的纳米数字印刷机引发drupa2012展会热炒。这项新技术的基础是水基纳米油墨,其颜料颗粒小至纳米。在展会期间,班尼?兰达还宣布与小森、曼罗兰(单张纸)或海德堡公司合作。此外,Xeikon和奥西公司预告名为Trillium或Infinistream的基于液体着色剂的数字印刷机将亮相。

2013年,佳能在Joh.Leupold包装印刷厂安装第一台奥西Infinistream数字印刷机。2013年底,Xeikon公司的Trillium数字印刷机进入Beta测试。

2014年,班尼?兰达第一台纳米数字印刷机计划交付使用(后来并没有完成)。

单张纸胶印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那么就从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书版印刷的“纪元”开始,也就是始于1440年。在此之前,11世纪,中国已经用活字印刷。12世纪在韩国也开始用金属活字印刷。确切地说,古腾堡发明的重要性不是发明书版印刷,而是成批用手工浇铸造作金属活字印版的书版印刷技术的开始。其发明的创新之处在于活字可任意复制。

1454年,第一部“42行古腾堡圣经”印刷成功。

1457年,在德国美因茨利用凸印金属版完成多色印刷。

1 6 5 0年7月1日,在莱比锡出版了世界第一份报纸,名为“Einkommende Zeitungen”日报。

1798年,阿洛伊斯?纳内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在寻找便宜的复制方法中发现了石印,并发明了石灰岩石印刷机。纳内菲尔德用油脂笔在石灰岩石版上绘制反向图文,在石版上滚墨时,这些绘制的部位吸收油墨,而所有其他事先用水润湿的部位排斥油墨。这种平版印刷为现代胶印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03年,书版印刷者Friedrich Koenig在苏尔制成机械的、部分自动的木质古腾堡印刷机。

1814年,Friedrich Koenig的滚筒印刷机利用蒸汽机动力首次印刷伦敦“泰晤士”日报。

Friedrich Koenig和Andreas Bauer在维尔茨堡建立Koenig & Bauer(高宝)快速印刷机器厂,这发生在德国真正的机器时代开始前的25年。

1850年,铸钟工人Andreas Hamm在弗兰肯培尔建立一家机器厂,这就是现今海德堡印刷机公司的开端。

1861年,时任Koenig & Bauer快速印刷机器厂厂长的Andreas Albert和Andreas Hamm在弗兰肯培尔建立Albert& Hamm快速印刷机器厂。后来由这个厂发展成Albert-Frankenthal公司。

19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第一台快速石印机。在巴黎石印机制造厂工作的Louis Faber和Adolf Schleicher二人,由于德法战争必须返回德国,并在德国欧芬巴赫建一家制造平版印刷机的工厂——现今曼罗兰公司的单张纸胶印部。

1871年,英国George Mann & Co公司成为欧洲第一个胶印机制造厂。

1898年,Albert-Frankenthal工厂的工程师Joseph Hauss和Alfred Sparbert二人在拉德博伊尔(东德)建立德累斯顿快速印刷机制造厂,后来演变为现今的高宝公司的Radebeul工厂。

1904年,两位先驱者同时作出同样的发现。美国人Ira Washington Rubel和居住在美国巴尔的摩的德国人Caspar Hermann相互各自为胶印方法奠定基础。Offset(胶印),源于英文“offset/set off”,这意味着油墨从印版转移在橡皮布上,再由橡皮布转印在承印物表面。由于印刷质量高,胶印方法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1911年,Faber & Schleicher公司在欧芬巴赫开始用“罗兰”名称制造单张纸胶印机(现今为曼罗兰单张纸印刷机公司)。

1914年,在莱比锡国际“书业和图形”(Bugra)展览会上展出海德堡立式平压平印刷机。

1922年,第一台“Planeta”单张纸胶印机在德累斯顿的拉德博伊尔出厂。

1932年,世界上第一台四色单张纸胶印机(Planeta-Deca)在拉德博伊尔制成。

1957年,世界上最大的印刷机制造厂在海德堡维斯洛赫建成投产。

1962年,海德堡开始制造胶印机(第一个型号:KOR,尺寸为40cm×57cm——由凸印机改造成胶印机)。

1 9 6 5年,世界上第一台“Variant4”机组式单张纸胶印机制成。

1967年,机组式胶印机的正反面印刷可转换装置获得专利。

两家美国企业(3M和Geipe),几乎同时在市场上推出第一块无水胶印版。

1970年,Miller-Johannnisberg(米勒)印刷机公司制造出双面胶印和干胶印(间接凸印)机。

1972年,带有油墨控制系统的罗兰800型胶印机(每小时达10000张)投入使用。

1974年,海德堡Speedmaster系列尺寸为52cm×72cm的72V型四色机投入使用。

第一台8色单张纸胶印机制成(由拉德博伊尔出厂)。

1977年,日本东丽公司推出其第一块无水胶印版。从那时起,Marks-3zet公司(欧洲第一家无水胶印版供应商)成为东丽的销售伙伴。

1986年,第一台高宝Rapida 104机组式单张纸胶印机面市(速度为每小时15000张)。

1987年,Presstek公司推出DI技术。

1990年,日本小森印刷机制造商推出全自动换版装置。

1991年,海德堡公司采用直接成像技术,研制成GTO-DI印版直接成像胶印机。

高宝公司接收Planeta印刷机制造厂75.2%的原始资本,并更名为KBAPlaneta公司。3年后高宝收购余下的24.8%股份。

1995年,海德堡推出Heidelberg Quickmaster DI印刷机。

1997年,为开发“74 Karat”计算机直接到印刷机设备(Computer-toPress),高宝和赛天使合资成立Karat Digital Press公司。

2002年,业界第一次采用KBA Rapida 162带翻转的8色印刷机进行大幅面印刷。

2004年,高宝首次推出KBA Rapida 205胶印机。

曼罗兰单张纸公司推出“Inline Foiler”连线冷烫技术。

2006年,曼罗兰单张纸公司新的“Direct Drive”直接驱动技术投入市场。

海德堡推出Anicolor技术(丽彩短墨路输墨装置)。

2 0 0 8年,海德堡推出新型Speedmaster XL 145和XL 162印刷机。

2012年,曼罗兰单张纸公司被英国Langley Holdings公司接收。

卷筒纸印刷

1866年,当时Times印刷厂业主John Walter III及其两位技术人员在1862~1866年制造成一台卷筒纸轮转印刷机。后来这台印刷机被称为“Walterpress”。从1869~1895年,Times印刷厂又制造了3台这种机器并投入使用。1885年这种机器添加了裁切和折页装置。

1873年,奥格斯堡机器厂在维也那世界展览会上展出一台按照“Walterpress”原理制造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同年该机用于在维也那出版的“Die Presse”日报的印刷。

1876年,维尔茨堡Koenig & Bauer机器制造厂将其第一台卷筒纸轮转印刷机提供给马格德堡日报印刷。

1885年,由R.Hoe & Co.公司为“纽约世界报”制成的第一台双幅宽报纸轮转印刷机投入使用。

1889年,第一台产自弗兰肯塔尔Albert & Cie公司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诞生。

1907年,斯特拉斯堡的机器设计制造人员Carl Holweg发明苯胺印刷。

1912年,高宝公司推出第一台凹版轮转印刷机。

1912年,莱比锡Felix B?ttcher公司的Caspar Hermann推出第一台B-B式“Universal”报纸卷筒纸胶印机。

1922年,弗兰肯塔尔印刷机器厂开始制造卷筒纸胶印机。

1931年,MAN机器厂推出高速轮转印刷机,每小时可印25000份16页报纸。

1950年,由英国Witton-James公司和美国Cline Electric公司研发出全自动更换卷筒纸装置。

1954年,Windm?ller & H?lschers公司的第一台Olympia 1275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在美国印刷玻璃纸。

1962年,MAN公司推出新一代“Lithoman”系列卷筒纸胶印机,用于在铜版纸上使用热固油墨印刷。

1974年,高宝公司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Jumbo-Courier报纸轮转印刷机销往比利时Gazet van Antwerpen出版社。

1989年,世界第一台Albert Alfra CX网纹辊胶印机用于多色报纸印刷。

1994年,由瑞士Wifag和ABB公司研发出的报纸轮转印刷机第一台采用无轴驱动装置。

1999年,高宝公司在Ifra-Expo 1999报业展会上展示KBA Cortina无水胶印的构想。

2004年,世界第一台KBA TR12B凹印轮转机诞生,该机宽度达4.32米,是当时最宽的轮转印刷机。2004年秋季,该机在纽伦堡Maul-Belser印刷厂投产。

2007年,曼罗兰在报纸轮转机上安装了全自动换版装置,通过机器人手臂换版。

2009年,第一台Goss Sunday 5000型96页商业轮转印刷机在意大利Grafiche Mazzucchelli印刷厂投产。

2011年,高宝与当纳利印刷集团宣布合作开发数字印刷解决方案。RotaJET卷筒纸喷墨印刷机在drupa2012展会首次亮相。

印后加工

装订的历史大约从第5世纪开始。这个时期的书壳大多由板材(木材、银或金)制成,这些板材多用皮革包裹或装饰有花纹。这个时期的装订只在教堂和修道院进行。

用手工浇铸制造活字印书技术,以及从1440年起由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术,不仅彻底改变了书籍印刷方法,而且也改革了装订方法。这个时期装订工几乎出现在所有较大的大学城和商埠中。装订厂是纯手工操作,直到19世纪才开始在所谓的蒸汽装订厂进行机械生产。但是,当中央传动系统通过传输将动力传到更多的单机时,蒸汽力必须让座给高效率的电动力。

19世纪70~80年代,德国吕贝克人Hugo Brehmer以众多的发明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1873年他发明了铁丝订书机,1875年发明了书籍装订机。当时这两种机器在印刷机器制造方面是一场革命,因为以前只是线缝,而且大多通过缝书压框完成。1884年市场上推出“梭子式锁钱订书机”。

1990年,August Kolbus(科尔布斯)开始制造名为“Rupert”的扒圆和起脊机。

1908年起,Bautzner Industriewerk公司(现今Perfecta公司)专门制造裁切宽度超过1米的切纸机。封闭式的快速切纸机是当时革命性的改进。

1918年第一台带有机械式重复裁切装置的切纸机诞生。

1930年,Kolbus推出三翼上书壳机。该机通过传输翼保护易受损伤材料的传送。

1939年,Emil Lumbeck首次成功使用所谓的Lumbeck冷胶黏装订。

1947年,Polar(波拉)公司制造出第一台电气控制的单面快速切纸机,几乎彻底改变了切纸机的制造。

1949年,Kolbus在市场上推出KS装订布料剪刀机。该机按照纸板圆盘剪刀机的形式工作,但更容易制造,利用其可调的进给量进行纵横剪切,并将书壳料卷分切成所需要的单件。

1950年起,装订技术开始向胶订进军。

1951年,Kolbus在第一届drupa展会上展出KD型自动制书壳机。

1954年,Polar公司研发出欧洲第一个切纸机气垫台。同年,Hans Müller机器厂在市场上推出第一台BSV全自动小册子骑马订机和把装订机与三面刀联接成整个系统的输纸机。第一台使用水基胶黏剂的自动胶订机Rotor-Binder RB2由Hans Müller机器厂投入市场。

1956年,Hans Müller机器厂首次使用同步订书头专利。

1957年,Polar公司展示第一台带固定安装升降纸堆的切纸机。同年Perfecta公司开发出液压装置。

1962年,Kolbus第一条全自动书籍生产线彻底改变了书籍生产。该生产线每分钟可生产36本书。

1967年,MBO公司首次推出混合折页机,一年后推出第一台栅栏式折页机。

1969年,Hans Müller机器厂开发出世界第一台交叉堆垛机。

1972年,Kolbus在drupa1972上展出“Compact”生产线。该生产线将3个机器单元联接成7.65米长的整机,每分钟出书25本。从此,模块式设计的机器配置时代开始。

1977年起,业界开始使用微处理机控制印后加工机器。同年,Wohlenberg公司在drupa展会上展出第一台带屏幕显示的快速切纸机。

1982年,Kolbus公司在市场上推出HD 150三面刀切纸机。这是第一台可以同时裁切三面书芯的三面刀。

1984年,Kolbus的KM 470 Ratiobinder无线胶订机利用新的夹子技术工作。海德堡推出“KD Compact”第一台带电子折刀的混合折页机。

1999年,马天尼公司在drupa1990展会上首次展出Selective-Binding- System(选择性装订系统),该系统用于目标群众特定的杂志和目录装订生产。

1995年,随着Kolbus公司推出采用机器控制技术的Copilot系统,印后设备向缩短装调时间和操作者可视化方向发展。

2000年起,第三代PUR热熔胶投入市场。此外,单个生产步骤向数字化联网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作业定义格式JDF开始进入印后工作流程。

2004年,印数越来越少,对装订机器提出新的要求。马天尼公司为工业化、数字化的书籍生产推出SigmaLine解决方案。

2008年,海德堡印刷机公司在drupa2008展会展出带有自动直角对折功能的KH 82 Stahlfolder折页机,该机装调时间很短。

印刷技术 篇12

技术转移和技术转移机构

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 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技术转移机构, 是指为实现和加速上述过程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 包括技术经纪、技术集成与经营和技术投融资服务机构等, 但单纯提供信息、法律、咨询、金融等服务的除外。

作为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 在全国众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中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以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 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 推动产学研联合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 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推动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大背景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技术转移, 是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近年来,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与巨大的社会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在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存在着较多不适应的问题。

第一,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现状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创建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不适应。我国技术转移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技术要素的转移和流动以及转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许多障碍, 我国缺乏明确的技术转移战略等, 技术转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障碍性因素导致科技和经济不能有效结合, 巨大的科技资源不能转化经济竞争能力和国家竞争力, 从而延缓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战略构想的实现, 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 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不适应。针对资源紧张、环境恶化、能耗过大, 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国家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除需要采取法律、制度、管理、行为等措施外, 关键在于推动相关的技术成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转移和转化, 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事实说明, 我国现有的技术转移体制还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 技术市场发展落后。我国技术市场是最重大的创新环境建设内容之一,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市场。二十年来, 已经初步建立技术市场体系, 技术合同交易额不断上涨。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比较滞后, 还不能完全适应自主创新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施技术转移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环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转移环境”, 是实施技术转移行动的重点。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法律和政策环境, 为此, 在“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中将“健全技术市场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体系, 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法律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因此, 在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进程中研究制定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条例, 研究出台技术及技术服务信息发布标准等规章制度, 在稳定现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新的政策, 推动技术转移机构的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职务技术成果管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将成为重点任务。例如: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了对“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 对技术转让给与了大幅度的所得税减免政策优惠。同时, 国家科技部还继续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其他政策, 例如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和企业吸纳技术等方面的税收政策, 以使我国技术转移法律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构建与自主创新战略相适应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通过开展技术转移促进行动, 不仅是要加速推进技术转移, 更重要的是把技术转移这一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充实完善起来,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第一, 必须适应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 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上构建技术转移体系, 促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创新链中快速、高效地流动起来。第二, 以有利于实现创新目标和提高技术转移效率为宗旨, 确立各技术转移主体的分工、交换和互动关系。一是改变由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的传统模式, 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以企业的创新需求为导向, 引导和拉动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研究开发活动, 倡导企业成为技术转移中的中坚力量。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源头作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专门机构, 整合知识创新资源, 并逐步将技术转移成效纳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转让成果, 而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转移,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势。帮助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使企业尽快具有领导技术潮流的竞争力。三是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转移纽带和桥梁作用, 通过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整合多方资源, 为技术转移全过程提供高端、优质和高效服务, 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能够摆脱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困扰, 以更多的精力从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四是加强技术转移各主体间的多向互动, 促进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 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和技术转移联盟,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第三, 新型技术转移体系应该形成政府有力支持和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为了保障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开展, 国家科技部在火炬计划中安排了技术转移专项资金, 同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增设了支持产学研合作和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专项资金, 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加大对技术转移的投入, 使技术转移得到持续开展。

加强引导, 开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工作。技术转移机构是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整合、服务、承载作用, 是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为了有效引导和推动促进行动的开展, 根据技术转移工作的需要, 建立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同时进行建设中国创新驿站的试点。

上一篇:境外企业所得税抵免下一篇:形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