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员个人工作计划(共8篇)
组织员个人工作计划 篇1
组织委员工作计划
新的一学期到来了,很荣幸继续担任班级的组织委员。我认为作为一个组织委员,不仅需要把同学们团结在团组织、党组织周围,还必须注意加强与同学的沟通,以提升班级凝聚力。所以,我会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积极配合其他班委共同做好班级工作。为了能将班级建设的更好、活动开展得更完美,我制定了如下工作计划:
1、努力配合各个班委做好各项班级工作。积极组织班上同学参加党校培训。
2、与班委一起及时找出班级近期发生的问题和困难,并在班会上开展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积极筹备各项活动,关心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们互帮互助。
4、配合体育委员举行体育方面的班级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班级凝聚力。
5、配合团支书、宣传委员开展各项工作,比如出黑板报,装扮团角等。
6、组织和配合班委进行“党校培训”、“推优”、“评定奖学金”、“评定助学金”等工作。
7、积极响应学校、分院的号召,努力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力争把我们班建设成一个优秀的班级。
以上就是我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我希望在为同学服务的同时能推动班级学风建设,把我们班建设成一个温馨而和谐的大家庭。项家驹
2012年9月21日篇二:组织委员工作计划 1500字
组织委员工作计划
在新的学期,很高兴能继续担任xxx的组织委员,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我非常喜欢组织委员这项工作,对我自身而言这份工作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还有团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让我取得了同学们的拥护和老师的器重。
过往的一切全部归零,我们一起又重新开始,带着上一学年工作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将继续去探索去发现。新学期我们班级工作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树立共同奋斗的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方向,它反映全班同学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我班把争创“先进班集体”作为本班的学年目标,从实际出发,指定班级总体规划,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团结互助,携手前进。
二、组织班级成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心时事,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校、院、班组织的活动,遵守政治纪律。
三、建立良好学习气氛,使班级成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遵守学习纪律,热爱所学习的专业并圆满完成各科学习任务;注重是环节能力素质的培养。发扬“团结、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
四、增进加强集体观念,集体是班级工作的灵魂,对班级工作的顺利看站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班级成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要树立以集体注意为核心的价值观。
五、强化纪律观念,班级成员能用《xxxx学院学生管理条例》及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组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班级能够适合青年学生特点。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开展生动、活泼、健康的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达到既锻炼学生能力有提高素质的目的。
七、积极而热情的工作,与各个部长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八、认真负责的完成团总支所交予的任务。
九、积极发展本班的优秀青年入团。
十、对于工作争取做到不懂就要问,以求得工作任务有质量,有效率的完成。
十一、根据同学们的需要以及建议意见对工作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十二、在班级积极组织团活,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把班级同学组织好,按时完成团部组织的各项活动。
注意事项:
以上活动基本上按制定计划执行,若学校或团委另有任务安排,则以学校、团委的要求来执行。
此外本学期开学的工作将以“一·二九”活动为侧重点会积极的配合本版的文艺委员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使团员们能从中收获快乐,希望能够让大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休息。此次工作将以下列进行开展具体步骤如下:
作为组织委员在本学期我会积极与老师协调多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带领同学们去齐市的一些敬老院开展联谊使老人们得到快乐,其次能够使团员们。在活动中充分理解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不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取得老师的信任,和同学们的爱戴,老师的信任。有人说一个人的能力在强大,它的能量也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尽的在这个学期中将以学习雷锋活动日为主线,积极配合其他委员的工作
在新的学期中积极按照《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生手册》中的相关组织委员的工作条例作为指引开展新学期的工作。
一、协助团支书收取、整理各项证件及资料,保存好学院下发的管理规定和文件;
二、做好班级团员证注册、团员档案整理、团费收缴工作;
三、负责班级活动的记录;
四、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其他班委搞好班级工作。
在新的学期里,我总结了上一学期组织委员工作中的不足与收获,这个学期的工作将继续加强并提高同学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为班级做贡献,在新的学期中我想主要提高的我在团队协作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并在信息工程系团总支和班主任老师的领导以及班级团支书的带领下努力的为同学们服务。xx系xx 组织委员:xx xx年x月xx日篇三:组织委员工作计划、总结的格式要求
重庆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
(注释:宋体、二号、加粗)上下单倍行间距
组织委员2011-2012第一学期工作计划(或总结)
(注释:楷体-gb2312、三号、加粗)上下单倍行间距
一、工作目标:(注释:黑体、三号、不加粗)
(一)锻炼自我方面(具体)(注释:仿宋-gb2312、三号)
(二)组织活动方面(具体)
二、具体工作计划:(注释:黑体、三号、不加粗)
(一)组织意义积极的活动: 1.在总结了上学期的工作以及活动后,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 训。这学期组织活动必不可少,关键是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更加积极的参与,收获更多的意义,所以我计划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更多的积极向上的活动:(1)带领同学参观抗战纪念馆,增强爱国之心(2)让同学们去养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去孤儿院陪伴无家可归的孩子,以提升同学们尊老爱幼的品格(3)在春暖花香的时候,走进植物园,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融入大自然,更加能够让环保,亲近大自然的理念深入同学们心中。2.具体活动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积极认真的完成学院交代的常规活动,另外,在保证完成活动时长的情况下,根据同学们的意愿开展自愿者特色活动,同时要注意以下情况:(1)充分考虑活动可行性。(2)保证外出活动安全。
(二)协助班级的管理
(下面内容按上面格式书写)
以上就是我作为新一届干部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总而言之,在这个学期,我要好好工作,努力为同学们服务,使同学们更加团结、友爱,使我们的部门更加优秀。(可以自己书写内容)
最后,xxxxxxxxx(页边距:上下左右都是2 厘米)注意:
1、打印时不要页码;
2、正式行文时红色标记的都不打出,直接删除即可,不改变行距。小分队:xxxxxxx 小队长:xxx(联系方式)
二○一一年x月x日
-2-篇四:组织委员工作计划
组织委员工作计划 我很荣幸能继续担任班里的组织委员,作为班委的一个分支,首先我在这里感谢全班同学和老师对我的信任,因为我认为组织委员是一个班委里比较重要的职位,他的工作就是要处理好班级各班委之间和各成员之间的协调,对班级工作有一个具体的辅助作用。为了能让组织委员在下学期更好的发挥作用,更好的为班级和同学们服务,结合这学期的各种情况我大概制定了以下几条工作计划:
一、工作方面: 1,努力配合各个班委做好学校和学院交给的各项任务,开学阶段主要是做好班级、个人绩效考核工作。然后就是到学校进行党课培训时,积极组织班上同学参加。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2.做好每次会议记录和活动记录,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其他辅助类工作。比如协助宣传委员组织人员进行宣传活动等等。
二、活动方面:多举行文艺、体育方面的班级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不仅能使同学们较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减少虚度光阴的情况,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在其中组织全班进行一次活动,放松同学们心情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班级团结。具体活动地点、方案在班会上同学一起表态,再根据大多同学的意见去组织、策划。
2、如果在同学学习之余,还有较充足的时间就组织一个知识竞答比赛,内容就是关于一些生活常识以及大二下学期学的一些内容,在放松愉悦的同时帮助同学们巩固一下所学的内容。
3、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学校学院举行的 各类活动。
三、学习方面:
1、继续上学期班级学习方面好的措施,加强班级考勤工作,2、组织同学在外语四级考试方面学习,如听力、练习。确保有更高的通过率。我相信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在工作和学习方面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以上计划可能不是很全面,如果同学还有好的想法可以积极提出来,我会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并且积极地配合本班团支书及其他团小组成员工作。总之在下期工作中,我会坚持把“为同学服务”作为工作的首要目标,以身作则,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才能得到同学们的配合,才能团结全班同学.组织委员篇五:大学组织委员工作计划 组织委员工作计划 我很荣幸能够成为电气1001的班委,身为组织委员,虽然不像班长和团支书他们一样工作繁重,但仍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尤其,我们班的现况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班的专业学习情况不是很好,这就说明我们班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我觉的我们班当下不仅要把学习搞好,还应该把同学关系搞好。下面是我对班级工作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以及关于这个学期开展班级工作的一些计划。
第一:关于学习方面
学习要避免形式主义,但又不能放任自流。
记得上学期晚自习很多同学都反映:说比起教室,宁愿到图书馆里看书。说实话,我当时也有同感。我对当时上晚自习的感觉就是有时候太吵了,不吵的时候又太压抑,总让人有种想要逃离的欲望。其实晚自习制度并不是不好,只是觉得以前上晚自习的时候太过于形式主义了:想看书的看书,不想看书的还是不看书,有什么事还要请假。有时候甚至有人为了不去上晚自习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费尽心机的逃避着,似乎这样就赚到了似的。这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都渴望着能有多一点的自由空间。这也能理解。当然,监督力度应该做到循序渐进,不应过于急切。如果同学有进步(不管专业成绩是不是提高了)都应及时表扬,提高他的积极性,并且把他正面教材鼓励其他的同学向他学习。
第二:关于生活方面
我们在大班上课、生活,这就造成在卫生方面有点不负责任的感觉。班级卫生还是我们 应该明确各自责任。确保班级卫生。每个同学也该尊重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宿舍卫生一直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班干部应该多督促同学搞好宿舍卫生,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会的检查来保证。
第三:关于纪律方面
努力做到公平公正,松弛有度。
这个学期,开始了学习监督的制度,这是很好的方法,不仅方便了同学,更是方便了老师。但在抓纪律上要让大多数同学信服就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负责签到的同学自己更要以身作则。同学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我想谁也不会凭借学习成绩的好坏、职位的高低或是家境的贫富,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作为班委,在纪律上我们应该对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不要因为某人与自己关系铁或是不合,就特殊对待了。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这样才能让同学信服。再就是要做到松弛有度,在有特殊情况的时候,纪律问题可以放松些,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关于组织集体活动
尽量组织同学们都感兴趣的活动。
因为我是组织委员,当然这也是我这学期的工作重点。
首先,我要尽力配合班其他班委展开工作,如果有必要就对他们的工作提些看法和建议;然后,就是要组织班集体活动。像上面说的,我计划定时的组织同学们一起观看电影,还有去离学校比较近的地方郊游,或是不时的组织大家一起玩游戏。如果遇到节假日,组织不回家的同学去旅游一次等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相信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在工作和学习方面都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大二的船已经吹响远航的汽笛,让我们昂起头去搏击大海,去拼搏,为青春留下绚丽的色彩。
组织员个人工作计划 篇2
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从个人或其所处的环境来研究这些因素对员工态度、行为等的影响, 但是自从个人—环境匹配这个概念被提出后, 大量学者开始从两者互动的角度去研究其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结果等方面的研究。而个人—组织匹配作为个人—环境匹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发成为研究的重点, 尤其是自2005年, Cable&Derue提出了三位整合的概念, 将P-O fit和N-S fit、D-A fit进行整合后, 具有高度整合和广泛内涵的P-O fit成为了管理者在众多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视的问题。
首先在组织进行招聘时, 以往总是以P-J fit为选择标准, 但是仅仅具备工作所需能力的员工就是组织所需要的吗?大量事实证明组织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员工, 而不是最好的员工。这个时候组织应该同时关注个人的价值观、目标、特质等是否与本组织相匹配, 而不是仅仅是员工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员工决定进入企业时, 传统观念认为员工仅仅会关注自己的需求能否在本组织里得到满足, 比如可以获得高薪、高职, 好的发展晋升机会, 自己喜欢的工作环境等, 但是现在的员工除了关注这种需求的满足, 他们也十分重视个人与组织在价值观、目标等方面的匹配, 他们关注企业的价值观这种深层次的企业文化, 更匹配的价值观会让员工更认同这个组织, 这也是现在员工非常关注的问题。这只是在组织招聘和员工进入中涉及个人—组织匹配的问题, 在日常的管理中, 个人—组织匹配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高匹配度, 可以正面影响员工的认知 (组织认同、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工作不安全感 (—) ) 、员工的态度 (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工作投入度、离职倾向 (—) ) 、员工的行为 (公民组织行为、反生产行为 (—) 、工作绩效、人才流动 (—) )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组织匹配在管理工作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P-O fit与工作绩效之间预测关系的文献, 我们发现对于个人—组织匹配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现仍不多, 而且多集中于国外学者, 因此, 无论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 都带有典型的国外研究的特点, 对于国内环境并不一定适用。并且就已有的研究而言, 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P-O fit-工作绩效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稳定 (具体见下表) , 由于各研究面对的被试者不同, 对于工作绩效和个人—组织匹配所使用的操作化定义及其测量方法不同, 甚至很多研究都使用了不同的控制变量, 因此形成的结论来看并不统一, 甚至相悖, 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共识, 尚有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的必要, 尤其是针对国内的文化背景, 对于此问题更需进一步验证。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3.1 各种形式的匹配及其交互作用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高绩效一向是管理者追求的重要目标, 所以现在公司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去招聘那些与本组织匹配度较高的员工, 希望借此可以创造公司的高绩效。但是个人—组织匹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它包括很多维度的匹配 (如:价值观匹配、组织氛围匹配、目标一致性、人格匹配、能力匹配、需求匹配) , 虽然说总体上来说是个人—组织匹配度越高, 越有可能会出现高绩效, 但就现实而言, 在公司处于资源有限, 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 去追求全方位的匹配是不现实, 也是不可行的, 所以此时研究个人—组织匹配的哪些维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较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有利于公司去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价值的最大化。并且进一步研究这些不同形式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3.2 影响个人—组织匹配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
由研究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现状的研究结果不是很统一, Baron&Kenny (1986) 指出如果预测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比预期中弱很多, 或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那么两者之间就有可能存在调节变量。国外在调节变量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人—组织匹配的概念定义、操作性定义和测量方法这些方面。个人—组织匹配这个概念非常宽泛, 它与很多可以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变量存在很多交集 (能力、薪酬、晋升机会、工作需求—资源模型、组织支持、人格等) , 也可以影响很多与绩效相关的态度变量 (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投入、组织认同、主观工作幸福感、沟通满意度、组织公平感等) 、行为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反生产行为等) 。虽然个人—组织匹配对工作绩效有很大的解释力度, 但是也不能忽略其他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比如情境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
3.3 影响个人—组织匹配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
就现状而言, 学者还是将目光主要集中在研究个人—组织匹配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上, 但是对于其中的研究机制是非常少的, 这个黑箱一直是如此神秘, 所以, 研究P-O fit对工作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虽然已有学者对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 如工作满意度做过研究, 但是就不同形式的作用途径差异, 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由于受Cable&DeRue (2002年) 和Kristof-Brown (2000年) 在研究个人—环境匹配时, 发现每一种匹配类型都是与环境中不同部分的兼容性, 每一种匹配对于行为结果都有独特的影响已经被证实了的启发。我们可以大胆推理, 既然个人—组织匹配能够被分为不同的形式 (价值观匹配、能力匹配、需求匹配) , 那么不同的形式对因变量 (工作绩效) 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应该是不同的。
摘要:随着个人—组织匹配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文献, 旨在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未来研究可以着重研究各种不同维度匹配之间的交互作用、匹配—绩效关系模型中的作用的变量和不同形式的匹配对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个人—组织匹配,工作绩效,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RETZRD, RYNESSL, GERHART B.Recruiter Perceptions of Applicant Fit∶Implications for Individual Career Preparation and Job Search Behavior[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3, 43 (10) :310-327.
[2]BRETZ R D Jr, JUDGE T A.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d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Implications For Satisfaction, Tenure, And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4 (44) :32-54.
[3]KRISTOFAL.Person-Organization Fit: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J].Personnel Psychology, 1996 (49) :1-49.
[4]DANIEL J.SVYANTEK, SCOTT A.GOODMAN, LORI L.BENZ, JULIA A.GAR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am Building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4 (2) :265-283.
[5]LAUVER K J, KRISTOF-BROWN A.Distinguishing Between EmployeesPerceptions of Person-Job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1, 59 (3) :454-470.
[6]PIASENTIN, K.A., CHAPMAN, D.Subjective person-0rganization fit: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ur, 2006 (69) :202-221.
[7]KRISTOF-BROWN, A.L., ZIMMERMAN, R.D., Johnson, E.C.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sFit At Work:A MetaAnalysis of Person-Job, Person-Organization, Person-Group, And Person-Supervisor Fit[J].Personnel Psychology, 2005, 58.
[8]ARTHUR JR., W., BELL, S.T., VILLADO, A.J.DOVERSPIKE, D.The Use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In Employment Decision Making:An Assessment of Its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 (4) .
[9]JR W A, BELL S T, DOVERSPIKE D.The Use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In Employment Decision Making:An Assessment of Its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 91 (4) :786-801.
[10]AMY E.COLBERT, MICHAEL K.MOUNT, JAMES K.HARTER, L.A.WITT.Interactive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erceptions of The Work Situation On Workplace Devi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4, 89 (4) :599-609.
组织员个人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理论;知识型员工;企业招聘
一、引言
市场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究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目标转移到知识型员工身上,这是源于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企业智力资源(如:知识、技能及经验等),他们能够为企业价值创造、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如何有效引进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并能够为企业长久的提供服务,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招聘作为人才进入企业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置环节。招聘究其本质目标,就是企业通过与应聘者了解、互动等,选出与自身、岗位等契合的人员。近几年来,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推动下,理论体系得到了长足的丰富。本文结合已有的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理论,探究知识型员工招聘工作,为提高招聘有效性提供一个新视角,具有现实研究意义。
二、相关理论回顾
(一)知识型员工的相关概念。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最早是由德鲁克在1956年提出的,泛指“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及信息工作的人”[1]。概念一经提出,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学者们对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以“知识”和“价值”为核心点而展开的,即运用知识,产生价值。知识型员工的主要特征为:1.自主意识较强;2.对自我发展与成长有着强烈的追求;3.对待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4.社会责任感较强;5.工作富有创造性;6.善于创新,自学能力强。根据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征,有关学者针对其求职行为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的求职行为可以分解成为五种彼此相关联的行为:1.理想职业目标明确,知识型员工对理想职业目标的把握是有计划性,且坚定自信;2.会制订详细的求职计划,知识型员工会理性的制订详细的求职计划;3.对应聘目标具有选择性,发展机遇是知识型员工应聘目标的重要标准,待遇其次;4.应聘阶段会制订计划并实施,应聘阶段,知识型员工会制定有针对性的应聘策略,以提高应聘的成功性;5.确定并接受求职结果,“保底意识”、“稳中求秀”是知识型员工在收到求职结果时候的主要心理和策略。
(二)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理论内涵。个人价值观,是人辨别是非、好恶,区别损益、美丑等的观念系统,能够为自身正当行为提供充足理由。同样,价值观使得个人基于自身需求,对客体重要性的认知有着稳定的看法。个体的决策和行为受到个人价值观的显著影响。组织价值观,是伴随着组织文化的研究而受到重视,学者们认为组织中有着统一的、被内化的、规范的信念,指导着组织成员的行为,这个信念就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个人价值观定义为个人在组织中所展现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及对组织文化的看法等。
个人-组织契合理论是基于人-环境互动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人与组织环境之间的融洽性、达到融洽的前置条件及达到融洽后的结果。个人-组织契合的内涵,经过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学者们大致是从三方面的角度对个人-组织契合进行了诠释,一是“辅助性契合”,即从个人自身的特征与组织文化、氛围、制度等组织属性所具备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角度出发;二是“补偿性契合”,即从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相互满足、属性相互补充角度出发;三是整合“辅助性契合”和“补偿性契合”研究成果,提出较为完备的个人-组织契合模型,即个人与组织达到融洽是基于三种情况:1.彼此至少有一方满足对方需要;2.彼此的基本特征有着相似之处;3.情况1和情况2都满足。结合契合的基本概念,即相似性或一致性程度,大部分学者还是从“辅助性契合”的角度来诠释个人-组织契合的内涵。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们提出对个人与组织的契合的研究可以通过对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契合的研究来展开,这是源于价值观的基础性(无论个人还是组织,价值观都是其基本、持续的特征)[2]和统理性(通过价值观,能够预测个人的行为、意愿等)。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是个人价值观与组织文化一致性匹配的关键所在,当组织成员的价值观相同,则组织在变革、整合内部资源时,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将趋于一致,由此可见,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度良好会有效提升组织内信息交流效率,统一行为,组织成员间更容易达成共识,个人工作效率、组织运行效能得到提升。
(三)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在招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由于个人-组织价值观的良好契合会对员工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学者们对如何促进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产生了兴趣,对促进策略开展研究,发掘其管理价值。一些学者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如招聘、考核、薪酬、培训等方面都可以将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理论嵌套其中,他们进一步对在招聘中应用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理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理论应该是招聘工作的重要原则,必须予以重视,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除了分析岗位匹配度、应聘者知识技能以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应聘者的个人特征(兴趣、人格、价值取向等)、对应聘者-组织价值观契合的主观判断及应聘者的社交技能。如想达到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良好,那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就个人而言,在寻找工作时应该关注组织价值观,观察自身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是否一致;(2)就组织而言,在招聘工作中,要把价值观契合视为引进人员的原则之一;(3)当员工进入企业后,企业应该在培训方面下力气,如有计划性的开展组织文化培训,助推员工对组织目标、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提升价值契合度。
综上所述,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可知,在招聘工作中,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应聘者-织价值观契合,并运用一定的方法考察其程度。结合知识型员工的求职行为特点,本文将从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的角度出发,为招聘工作提出建议。
三、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角度下的知识型员工招聘工作
基于知识型员工在求职过程中的“理性”和“感性”,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该注重细节。一般而言,招聘工作的主要环节为:招聘信息发布-简历接收-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理想的招聘工作,各主要环节应该贯穿着理念引导、文化指引。企业文化作为组织价值观的核心关键,应该在招聘环境、设施及工作人员上都有所体现,招聘环境、设施作为企业文化载体,工作人员作为企业文化践行者,都会对应聘人员关于企业的判断与辨别产生影响。因此在招聘信息发布环节,企业首先应该明确招聘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能力资质等“岗位匹配”信息,其次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组织所需人员的价值观(社交能力、个人理想、职业操守等)标准。另外,在回答应聘者咨询时,企业应该展示发展现状、企业文化特点、能够提供的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信息,便于应聘者能够客观的将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契合度进行比照。在简历接收、筛选环节,企业除了关注应聘者个人基本信息是否符合标准以外,还应该重点关注应聘者的求职动机、期望薪酬等信息与企业能够提供的条件的契合度。企业可以通过应聘者对岗位认知、是否服从调剂等方面的反馈来判定应聘者-组织价值观是否一致。此外,鉴于知识型员工普遍存在“信息粉饰”的情况,企业应当适当的使用一些技术辨别应聘者的“信息粉饰”,例如:诚信签字等。在笔试环节,企业除了开展岗位技能知识测试以外,确保岗位匹配,还应该开展个人特质测试,如:性格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从而帮助企业遴选出适合特定企业文化的员工。在面试环节,企业一方面应该选择富有经验并且训练有素的人员作为面试官,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多使用合理的面试形式和方法(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关键事件、文件筐等),帮助企业有效发掘应聘者交流、应变、适应、协助等方面的素质。另外在回答应聘者咨询的时候,企业应该客观和传达真实消息,如劳动合同的主要信息,职位、岗位职责等具体要求,力求让应聘者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以便能够产生合理的评估,这样做能够“打消”应聘者“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做可能会降低应聘者的期望值,但是能够让应聘者对工作的满意度及企业的认知得到提高。另外,企业还应该向应聘者传递职位晋升的路线,减少应聘者对企业承诺本身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加强应聘者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心。
结语:有效开展知识型员工招聘工作,为企业引进符合岗位要求、与组织价值观一致的人才,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补充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必须意识到提高知识型员工招聘工作有效性的紧迫感。本文为企业结合自身特征、提高知识型员工招聘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参考。不足之处,关于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角度下的知识型员工招聘模式,更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需要在相关企业采纳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研究才能得出。
参考文献:
[1] 余丽丹、冯晓宪.基于契合理论的企业招聘质量评价及提升[J].经管空间.2012.02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 篇4
篇一: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
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
2011年,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压力并存的一年,再加上刚
寒假归校,难免有一些懒惰心里,为了能够尽快回到工作中来,提高
自己的能力;提升组织部在老师与同学们心中的形象,特制定2011
年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如下:
(1)、为了消除寒假归来的懒惰情绪,我将尽快投入工作,主动
找事做,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组织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与干事以及同
学们交流时使用文明用语;做一个正直的组织部干事。
(2)、转变观念,把“要我工作”改变成“我要工作”。认真学习,注重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工作中突发的各项变故。增强责任感,增强工作意识,团队意识。积极主动的把工作做到点上、落到实处,注重工作实效。当接受到任何变故,应立即处理,坚持不
懂就问,不明白就多学的态度,与同学多合作,与部长多汇报工作情
况,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同时也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4)、改正以前自己存在的问题,更注重细节,每次例会应准时
到达,不迟到,不早退。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学们反映出来的情况应
及时向部长回报。
以上,是我对2011年组织部工作的个人计,展望2011,我会更
加努力的去对待我的工作,也力争本部获得更好的声望,提升在同学、老师们心中的形象。
汽车工程系组织部何晓波
2010年01月02日
篇二:组织部个人工作计划
2011年下学期个人工作计划
新学期就这样在我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到来了,我的思维还停留在大一刚进入学生会的时候,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挥洒汗水,点燃激情,可是现在大二了,位置变了,由一个听命令去做事的干事提成了需要自己下达命令培养下届干事的副部,位置的突然转变令我不知所措。调整状态,早点进入工作状态是我现在最为紧急的任务。
首先,是对自己进行检讨。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迎新的时候,我的工作热情显然没有去年高,而且态度上也不如去年认真,在开过副部会议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十分恐慌。我确定我对我们的学生会依然是无比热爱的,可是工作热情却减了大半,这是我急需调整的地方,我会尽快恢复工作热情,决不懈怠。
其次,是关于新学期招新问题。我要考虑要招什么样的人进组织部,怎么样才能把这批11级干事带好,培养成为下一届组织部的接班人。我认为需要招收一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细心,有责任心,以及有创新能力,并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干事。
再次,副部的好坏决定于如何带干事。所以我认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培养11级干事。我自己会带头做表率,亲力亲为,为11级干事做一个先锋带头作用,树立威信,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下届组织部的顶梁柱。
最后,我会在本学期工作中重塑自我,积极向前辈们学习,充实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与其他部门积极沟通联系,并积极协助学生会其他部门的工作,尽力而为。因为要想在学生会立足,没有绝对的决心,是不行的。
学生会工作无小事,新的一学期已经开始了,我会尽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无论我身在身居何职,我都会努力认真的积极努力地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培养11级干事,为组织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够尽我所能,使学生会更上一层楼。
Xx学院
组织部干事 2011-9-13
篇三:组织部个人工作理念及工作构想(计划)
工程学院2012届团委、学生会、志愿者协会学生干部报名表
个人工作理念及工作构想(计划)一:组织部的定位
首先,工程学院团委组织部是团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组织工程学院的团校、党校工作以及负责对学院团委学生干部的日常考核,并负责学院各团支部的日常团组织生活的开展,五四评优、推优入党等事项,推动整个学院系统的工作顺利进展。具体职能如下:
1、负责团费收缴工作。
2、负责团组织关系的转接。
3、负责组织举办新生干部培训会等大型活动,制定落实学生干部培训工作。
4、加强与基层团组织的联系,经常了解基层团支部的组织建设情况,对各团支部理论学习、团日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与帮助。
5、加强团员意识教育,认真组织好每学的团员教育评议工作,开展“五·四”评优活动,评选“先进团总支” “红旗团支部”、“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
6、抓好每年的“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和青年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帮助和监督。
7、每个月按照院团委,校团委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团组织生活,并对各支部开展情况以及《团支部工作手册》的填写情况牵头进行月月评。
8、负责党总支、院团委分配到学院的组织工作任务。
9、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工作。
二:组织部部长和副部长的定位
(一)部长职责范围:
1、部长直接对主席团负责,服从主席团安排,积极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
2、领导并负责组织部的整体工作,负责制定组织部的工作总体规划,协调组织部成员之间及其各院组织部和校团委之间的关系。
3、对副部长及干事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帮助其改进工作方法。
4、积极促进与其它部门之间的交流,维护团委学生会志愿者协会的团结。善用人才,公私分明、关心干事,虚心听取干事与副部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5、召集组织部各种会议,主持组织部工作会议,分配工作,布置任务。
6.牵头进行月月评工作,并批改各个基层团支部的团支部工作手册。
(二)副部长职责范围:
1、副部长直接对部长负责,协助部长处理好内部工作,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安排,对本部干事实行有效的管理;
2、活动中作为干事与部长的沟通桥梁,及时将部门的决策传达给干事、跟进具体的工作进度,并及时将反馈信息传达给部长;
3、副部长负责组织部常务工作,包括制定工作计划,拟定工作方案,并及时向部长反映组织部的最新动态。副部长有权指导干事工作,并提出批评和表扬,完成组织部的各项工作。
4、带领本部干事完成上级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并主动提出新的想法和工作设想。
5、副部长可受部长委托,召集组织部工作会议,部署近期工作任务。并且在工程学院组织部里面,三位副部长负责的工作有具体之处。其中一名负责团关系转接,团费管理以及其他团部工作。一名负责组织部的文秘处理工作,包括相关告示的打印和张贴,资金管理等,还有一名负责基层团支部的月月评打分工作,并负责与团委其他部门以及学生会和志愿者协会的月月评工作交接。
三:内部建设
建设理念(责任,沟通,关怀)
责任
作为一个与基层团支部和院团委,党委,校团委等有密切联系的部门,我们组织部各个成员身上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除了对主席团和老师负责,我们还要对各个基层团支部负责。部长和副部长要承担起学生工作的顺利和成功举行,并为组织部的发展和成长指明道路,为各个干事做好榜样。而各位干事进入组织部了,就要主动承担起该负责的事情,不允许消极怠工和不作为!这种责任精神表明我们工作的态度,要渗透到部长副部长和各位干事的心中。
沟通
在团委,学生会,志愿者协会中各个部门负责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无疑都是为工程学院学生服务。同时我们也因为我们直接负责和交流的对象,所以沟通在这之中显得尤为重要。沟通好就会让我们的工
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我们所有部门与个人的发展。关怀
我们是一个学生部门,所以部长副部长和各位干事之间没有存在上下关系。我们除了职务上的身份,同时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所以我们都需要关怀。所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关怀,可以大幅的增加我们组织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我们之间的感情。
建设措施及具体建议
明确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和各位干事负责的职责,适当适时适度的对工作提出表扬和批评。其中包括:
1):规范巡视员制度。当巡视员用表制定出来后,每位部员遵守自己的表格,不允许出现拒巡,缺巡,早退迟到的现象,若有紧急情况出现,就和其他巡视员联系并调整自己的时间。在巡视过程要认真负责,认真记录和打分。
2):规范月月评工作。每位部员要明确自己手中的巡视员用表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及时上交,如不能及时上交要向负责月月评工作的人员说明。同时月月评打分的部员要保持自己的立场,不能有私心,公正无私的进行打分,对没有及时上交的班级要进行提醒,若仍然没有效果,要向负责文秘工作的部员反映,由他们出示公告。
3):积极工作。将组织上交下来的任务完成或者出彩完成,同时组织的活动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允许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
组织部学期个人工作计划 篇5
工作勤奋踏实,有责任心,乐观开朗的干事。使本部门的建设迈向了成功的第一步。这项工作在系学生会的统一安排下已经完成。新成员在25日确定结果。本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招纳了具有一批团队合作精神。
二、资料整理归档
里面包括:部门成员资料、活动计划书等资料。不定期进行更新整理。对以往部门年度计划、总结以及每项活动计划、总结进行分类整理,对于旅游系组织部设立专用的文件夹。设有专用文件夹。
三、协助。
服务于整个旅游系的建设。具体工作中学生会将会根据自身存在问题随时作出调整,想出更多新颖的工作思路与方法!组织部在系领导指导下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将加强与团委、学生会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如在各类大型活动中联合组织,共同携手一道为创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氛围努力,为同学们服务,为评估做贡献。新学期学生会全体成员将会一如既往努力工作,团结互助,共同创造学生会的美好未来。学生会是个整体,各部门发挥着不同的角色和承担不同的任务。本部门将协助系内其他部门工作。新学期学生会将会紧紧围绕自己的工作宗旨展开工作。
四、加强对部门的干事管理工作
率先垂范,组织部干部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面向广大学生有条不紊的开展组织部各项工作。本部门会进行认真的总结,从部长到副部再到委员,都就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部门成员之间也互相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与此同时对本部门成员进行自身素质修养,继承组织部素来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同时“细致用心,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方式开展工作。
五、培养干部接班人。
也将在工作的同时对本部门的副部长、委员进行培养,为了培养好下xx届本部门干部。发掘新的有能力且负责的成员来接任组织部的下xx届工作。第一个学期里我将对各副部长,委员进行平行培养,使他对部门的工作十分熟悉,然后在第二学期的时候,从他中间挑选出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的人员进行指导,以便他可以很好的迎接下xx届的`工作。
六、增强内部和外部的交流工作
因此我工作计划确定后,组织部是一个与各系联系非常紧密的部门。于月上旬召开各班组织委员召开会议。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工作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内部人员交流,培养彼此之间的默契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新xx届成员在学生会工作时间较短,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这需要我去讨论,去修正。对外部认真传达本期我主要工作任务和所要开展的活动,并积极听取和采纳他对本期计划所提的建议和意见。
七、学生会优秀部门评选
组织部工作个人总结 篇6
个人
学
期
工
作
总
结校团委组织部
XX
大一的生活即将过去,回顾大一的工作、生活、学习,在不断的成长经历中,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比上一学期来说,在本学期中,我少了刚来大学时的新奇、迷茫以及不适应的慌张,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未来的期待与追求以及工作的责任心。在本学期即将结束之即,我将对这一学期的个人工作做出总结。
本学期是我在摸索中不断成长的一学期。虽然在初中、高中我都一直是在学校团委担任干部,但是中学的学生干部工作模式与大学截然不同。在中学部门分工并不明确,很多时候做事都是在老师安排好了之后直接按照他所交代的去做,因此缺乏了自主创造力以及判断力。而在大学当学生干部却不一样了,老师完全帮你安排好的工作几乎没有。很多时候都需要你自己去思考、策划、安排。在大一上期刚接触这样的工作模式时,我还相当不适应,因此在工作开展上也比较难以进行。而在本学期,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以及平时向其他干部学习的工程中,我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工作方式,慢慢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工作较为出色的完成。在工作上的进步让我对大学也不再迷茫,逐渐找准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生活也更有意义了。
本学期是我克服自己的弱点不断完善自我的一学期。来到大学之后,生活的圈子突然间就扩大了,这对于我这样性格稍显内向的人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我明白随着生活圈子的扩大也应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这不论对于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帮助。但由于性格原因我并不擅长与别人交流,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此
从上学期开始我就不断地克服这一缺陷。在本学期部门干部换届之后,学校便组织我们参加了一次极有意义的素质拓展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素质拓展,在活动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团队的协作与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在活动中我结识了不少朋友,在活动后我克服自己的弱点,大胆与他们交流,渐渐地人际圈子便扩大了起来。这也为后面几次各部门合作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学期,学校还创造性的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学生干部轮流“晚就寝”值班的机会。在值班过程中,我们更有机会与值班带队老师交流。虽然很多老师我都不认识,但在谈话中逐渐熟悉起来了,并且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这些东西不管是对我的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后来的“五四”文艺演出工作以及期末的“团学会联合晚会”中,因为各部门都有着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我们才能顺利开展。就在这些工作与活动中,我慢慢与同学、老师加强了交流,学会了更多妥善处理事情的方法、明白做人的道理,在克服缺点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
本学期是我在挑战自我的同时全面发展的学期。在文艺表演方面一直都是我的弱项,但是在本学期我却不断挑战自我,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不足,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这样的过程让我能在新的体验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首先是心理情景剧的演出,我对此很不了解。于是我与同学一起将我熟悉的话剧改编成心理情景剧,利用这种改编的方法将不熟悉的东西转变为了熟悉,做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最终,我荣获了“最佳女主角”的称号。后来我又大胆报名参加了“感恩”
诗歌朗诵比赛。朗诵比赛是我从未参加过也没训练过的,再加上我普通话也不太标准,所以想要取胜似乎是很困难的。但是我想到自己能够创作诗歌,这也许是一个优势。于是我用心写出了一首饱含深情对自己父母感恩的诗歌。当我朗诵自己的诗歌时,也因为是写的是自己的内心真实的爱,因而能够朗诵得更加深情。终于,凭借着原创诗歌我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分院第一名。虽然后来在院级决赛中我没能获得好的名次,但是这一次参赛经历也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这种运用自己的长处去填补不足的地方,让不足的地方也逐渐完善起来的方式后来也被我运用到了工作当中,使我在遇到一些不懂的东西时能更好更快的处理。
本学期是我在磨练中取得成果的学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虽然说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我们还不会碰到多大的磨难与挫折,但是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就算是再小也会在我们趟过去之后给于我们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有利于我们建立今后克服更大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本学期我们组织部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便是对全校进行团情统计,然后将数据上传到团中央的新开发的一个数据软件库里。由于这个软件是我们第一次使用,对其完全不熟悉,因此在工作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首先是对分院组织部下达的通知不准确,造成了在第二次统计时引来了很多同学的反感及抵触情绪,令工作很难开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放弃,部门干部带领着干事一同努力,一方面尽力做好各分院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加强对该软件的熟悉程度。终于,在连续几次加班后,我们终于将此项工作顺利完成。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工作成绩,但也对今后我们工作的开展及在克服工作困难时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本学期我一直在努力,虽然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在我不断的努力下,我能达到甚至超越一名优秀学生干部的标准。希望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与部门成员一起使组织部发展得更好!
团委组织部:XX
组织员个人工作计划 篇7
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已经成为预测员工离职和满意度等变量的前因变量。契合理论认为,组织内契合度高的员工要比低的员工工作满意度更高,离职率更低(O’Reilly et al.,199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根据该理论,组织招聘那些契合度高的员工,就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组织的效能和绩效。但是,作为两个不同研究层次的概念,个人价值观为什么可以和组织价值观契合?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学者们重视。“个人价值观”是包含着个人对世界上包罗万象事物的看法和价值判断,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多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组织价值观一般认为是组织成员能够共享并规范成员行为的指导准则,属于社会科学中管理学领域里的组织行为或组织文化的研究范畴,因此,从研究单位或者研究层次的角度上考察,这种契合的概念并不是描述或者测量两类价值观互动关系的准确术语,甚至是一个被误用的概念。本文拟从既有的价值观文献中比较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在结构上的区别,为契合理论以及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
“价值观”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是研究价值观和价值观理论的先驱。在心理学上,价值观具有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的意义。从一般意义上讲,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观念,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值得“保护”“尊重”“重视”的看法和理解。人类学家Kluckhohn(1951)对“价值观”的定义始终影响着后来的研究。他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事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美国的心理学家Rokeach(1973)将“价值观”定义为,是一种持久的信念,认为在个人层面或社会层面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或者存在目的要优于另一种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目的。Rokeach对价值观的作用做了更明确的说明,指出了价值观既具有动机功能也具有评价功能,同时还具有规范性和禁止性,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指导作用。而且,他在价值观理论中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研究工具,成为价值观理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量表。
在20世纪80年代,价值观的研究吸引了更多学者的注意。Super(1970)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想要达到的目标,这种目标或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是一种联系,或是一种物质条件;Feather(1980)把价值观视为某种抽象结构,它既是过去经验的沉淀和总结,也是个体从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信息输入的复制品。Feather对价值观的理解,强调了过去经验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同时将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Hofstede(1984)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偏爱某种情形胜过其他情形的普遍倾向(这个定义比较接近Rokeach)。Hofstede的观点突出了心理成分的重要性。Schwartz和Bilsky(1987)认为价值观是信仰的观念,是关于值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是超越具体情境、引导选择或对行为及事物的评价和按照相对重要性的排列,并提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越情境的目标,他们在重要性上的不同,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其中,Schwartz既注重个体的心理成分,也注重社会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一)个人价值观的结构与层次
价值观的研究起源于个人价值观的研究。Allport(1951)是这个领域中的著名的学者,他是最早对个人的价值观进行分类的学者,他把人的价值观分为了六大类型:(1)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2)唯美的价值观,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3)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4)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5)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6)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和自身的了解。随着价值观研究突破了心理学领域,分析的层次也从个人扩展到组织,甚至国家和社会等。他还设计了一套问卷,让受试者对上述这六种价值观进行排序,研究者就可以归纳他们的价值系统。根据这种方法,研究者发现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这六种价值观的重视态度各不相同。
Beyer(1981)提出了价值观研究包括个人、角色组、组织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等五个层次。Rokeach(1973)提出了个人、团体、制度、社会和文化等五个层次,并指出这些层面的价值观研究是有意义的。Perrow(1986)提出的分析层次是既有文献中最多的,包括个体、团体、部门、单位、组织、组织之间、组织集合、网络、产业、地区、国家和世界等12个层次。他的框架表面上比较完整和全面,但是,其中的几个层次,除了他自己的理论,其他的文献几乎很少提及。在个人价值观的研究领域中,以Rokeach(1968)和Schwartz(1990)的研究最具影响力。
Rokeach(1968)认为,人类的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连接在一起的,他们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Rokeach设计了一种测量价值观的方法———Rokeach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 Values Survey,RVS),将个人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指的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和结果,他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指的是道德或能力,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
Schwartz(1990)也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价值观分类,他认为人类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Schwartz将价值观与个体动机联系起来,设计了Schwartz价值观量表(Schwartz Value Survey,SVS),提出了包含57项价值观的10种普遍的价值观动机类型:权力、成就、享乐主义、刺激、自我取向、普世主义、仁慈、传统、顺从和安全。同时,他还提出,这些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关联性。随后Schwartz又将这10类价值观归纳为2个维度下的4种综合的价值类型。为了检验该理论的有效性,在44个国家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研究结果支持了该理论。
Schwartz对价值观的分类理论,是从人类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价值观入手研究的,为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和研究工具。
(二)组织价值观的结构
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总体观点和选择方针。它是一种以组织为主的价值取向,是组织内部的绝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它可以是内隐或外显的,会影响到组织的行为方式、行为途径和行为目的的选择。
关于组织价值观的组成结构,美国学者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Peters等学者应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概括了美国卓越企业的8种特质,也可以称为8个组织价值观:崇尚行动、接近顾客、创新精神、尊重员工、形成共识、做内行事、宽严并济、组织单纯以及自主自律。Hofstede(1990)也是应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提炼出了6个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宽松控制—严格控制、规范主义—实用主义。O’Reilly、Chatman和Caldwell(1991)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测量组织价值观的工具———组织文化剖面图(OCP)。OCP包含有54个价值观陈述来界定组织价值观。他们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到了组织价值观的7个维度结构:创新、稳定、尊重员工、结果取向、注重细节、团队取向以及进取精神。L.Guiso(2014)以标普500强公司为样本,来研究上市公司宣称的价值观。通过收集标普500强公司官方网站上有关公司的价值观、文化的信息,然后进行同义词归类、汇总的方法,得到了9个组织价值观的维度:诚信、团队合作、创新、尊重、质量、安全、公民资格、沟通和勤奋。
国内学者对中国组织的价值观的研究也颇有特色。郑伯埙(1990)对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了9个组织价值观的构成要素:社会责任、敦亲睦邻、顾客取向、科学求真、正直诚信、表现绩效、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Xin(2002)等学者对中国大陆的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十项有关组织价值观的因素:员工奉献、员工发展、协作、领导、实用主义、报酬、顾客取向、未来取向、改革创新和结果取向。孙海法(2004)对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进行了研究调查,提出了12个维度的民营企业组织价值观:团队协作、奉献精神、文化认同、要求一致、求真务实、重视人才、诚信为本、顾客导向、追求卓越、变革创新、社会责任、持续发展。魏钧和张德(2006)采用开放式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组织价值观。他们提炼出了组织价值观的8个维度:客户导向、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变中求胜、争创一流、遵从制度、平衡兼顾、和谐仁义。
从上述中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上,除了少数可能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外,出现了很多跨越了文化的价值观,比如诚信、卓越、顾客取向、尊重员工、创新、结果导向(或务实)等。
三、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在结构上的异同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维度的直观对比
我们将以上提到的关于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维度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采纳Rokeach的分类方法来对比。
根据结果,我们发现,组织价值观中的几个维度比如:创新、尊重员工、进取精神、正直诚信、遵从制度等,与个人价值观中的工具价值观类别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从这些共同拥有的维度来看,组织价值观更多地指向一种“如何做,怎样做”,组织希望通过组织价值观,引导员工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去处理和解决日常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各种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组织价值观更多地指向了一种行为方式,这与个人价值观中的工具性价值观是类似的。
在进行比较和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组织价值观中的维度,找不到可以与之相对应的个人价值观。这些维度包括:团队合作、尊重顾客、注重质量、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等。
注:表格中将国外学者提炼的组织价值观与Rokeach的工具价值观、中国学者提炼的组织价值观进行对比,阴影部分为三者相同或相似的类项。
(二)价值观背后的支持系统
根据Kluckhohn(1951)对“价值观”概念的理解,价值观要从价值观本身和价值观背后的支持系统这两个方面去思考。价值观背后的支持系统被称之为价值导向,是“影响行为的一套相当普遍的、有组织的构念体系。这套构念体系包括有关大自然的看法、人在大自然的位置的看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及对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时的一些值得做和不值得做的看法”。组织心理学家Schein(1983)继承了Kluckhohn对文化背后价值支持系统的理念,把“组织文化”定义为是一套基本假设。是一个组织在学会处理适应外界和整合内部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这些假设被证明行之有效,因而被认为是正确有效的,也因此被传授给新员工,作为理解、思考和感觉那些难题的正确方法。这套假设包括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现实与事实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类活动的本质以及人际关系的本质等五个方面。而且,Schein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对组织文化领域的影响如同Kluckhohn关于“价值观”的概念之于文化研究。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在价值观背后的支持系统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具体来说,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更多的是一种伦理道德标准,这种标准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都是一致的。其次,就价值观本身来看,是对上述标准更加具体和细致的一种解读,与价值观的主体有关,不同的主体的关注点是有差异的。个人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主的价值取向。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体现了一个人认为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值得做的”,进而影响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组织价值观是以组织为主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文化中精神要素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发展具有长期深远影响的价值观念的总称。它是一个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理念等要素在内的复杂体系,对企业发展起着“灵魂”和“导向”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在价值观本身还是在价值观背后支持系统这两个方面,尽管属于不同的研究层次,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存在着相当的交集。
(三)从组织文化的形成来看两者的联系
按照Schein(1983)的解释,企业文化的假设很多是在组织建立之初,由创始人带来的,并在组织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嵌入整个组织系统中去的。在组织成立之初,创始人常常会建立一个关于如何实现成功的理论。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文化范式,这个文化范式的形成与他们自己的成长环境的文化有关,能够体现出创始人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创始人通过他的个人品格的力量来塑造这个组织的文化。组织在随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还会获得属于组织独有的经验,而后根据这些成长经验,对原来的组织文化进行调整优化。因此,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终极的组织文化总是能反映出以下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初由创始人带来的设定和理论及团体通过自身经验后天获得的设定和理论。从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来看,一个新组织的文化与这个组织的创始人的个人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组织的创始人,通过他的个人品格的力量来塑造这个组织的文化。创始人所推崇和秉承的一些关于“做人”和“做事”的价值观或理念,会影响到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经营企业的方式,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融合互通。
参考文献
[1]孙海法,戴水文,童丽.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魏钧,张德.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与组织契合度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6).
[3]Kluckhohn,Clyde.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Parsons and Shils(Ed.),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Cambridg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4]Rokeach,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3.
[5]Schein.E.H.The Role of The Founder in Creat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Organizational Dynamics,Summer[D].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1983.
[6]Perrow.C.Complex Organization:A Critical Essay[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7]Hofstede,Sanders.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cross Twenty Cas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
[8]Charles A.O’Reilly,Jennifer Chatman and David F.Caldwell.People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A Profile Comparison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
[9]Shalom H.Schwartz.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4(50).
[10]Agle.Bradley R,Caldwell.Craig B.Understanding research on values in busines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9).
组织员个人工作计划 篇8
个人品牌是个人取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个人价值之后所形成的,因此,将个人品牌与产品品牌、组织品牌相互结合,可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可靠品牌信任度,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市场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此,请看专家的解读——
三、个人品牌与产品品牌、组织品牌的相互关系
1、个人品牌可以使产品品牌、组织品牌增值
比如很多销售型企业、保险公司都纷纷推出自己的销售明星,在行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声誉,与其他同行形成了竞争优势,同时也带动了所在公司的销售业绩,个人品牌为组织品牌的形成提供了助力。国内一些个人公司,是因为个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个人价值,所以利用这个个人品牌优势形成的企业,也直接以个人名字为公司和产品名称,如:
李宁 VS 李宁体育用品公司
陈逸飞 VS 逸飞服装
吉米 VS 吉米工作室
姜昆 VS 昆朋网
另外有些公司在创立之初就直接以个人品牌取代组织品牌,主要是一些国外的私人创办的企业,如:
沃尔特•迪斯尼 VS 迪斯尼乐园
品牌诉求点:卓尔不群的手艺
亨利•福特 VS 福特汽车公司
品牌诉求点:自恋的人为人爱
艾乐 •杜邦 VS 杜邦化学公司
品牌诉求点:政治联姻+家族声望
约翰 •皮尔庞特 •摩根 VS 摩根金融集团
品牌黄金点:个人形象附加值
松下幸之助 VS 松下电器
品牌黄金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维达•沙宣VS沙宣
品牌黄金点:个人的品牌公司经营
这些个人品牌与产品品牌、组织品牌的相互结合从而达到了兼具了两者优势的竞争力,给人以最可靠的品牌信任度,从而得到最稳固忠诚的消费群体,获得最大的市场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企业规模的壮大与个人品牌的成长是正相关关系
現在有很多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都十分重视通过塑造“个人品牌”来带动企业品牌,把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进行捆绑,由此就可以节省下耗费巨资的公司“硬广告”以及软文宣传等“软广告”的费用,就好比相对于王石、张朝阳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新闻,远比万科、sohu公司推出某项新业务更加让媒体记者热衷一样,前者由于个人品牌效应,常常是通过记者的“不请自来”的主动追踪就可以报道的,后者则花费不菲。此外,很多企业规模的壮大与个人品牌的成长是一种相辅相生的正相关关系。
案例:刘长乐,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上海人, 1980年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任记者、编辑、新闻评论员及高级管理人员。1988年投身商海。第一桶金来自原油贸易,做石油制品买卖中间商很快完成原始积累。一年后,赴美发展,1990年到香港。1996年3月31日,旗下今日亚洲有限公司,与“卫星电视”及“华颖国际”有限公司共同创立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1月被《华声月刊》评为十大华声人物之一。2001年6月,名列《商业周刊》“Power50”第17位。2001年8月,被评为《香港商报》“二十一世纪封面人物”。2001年12月,《中国新闻周刊》“2000年新闻人物十大派对”,被评为“传媒智者”。2001年,被《中国企业家》评为企业领袖之一。2002年刘收购了亚视46%的股权,并成为最大股东。目前,凤凰卫视正努力形成“电视广告+收费频道+节目交易”的多元赢利模式,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华语电视网络,亚洲电视香港收视率排名第二。2002年第1期出版的《TelevisionAsia》杂志,将他名列为2001年“亚洲电视最具影响25人”第11位。2006年8月,刘长乐先生登上《新周刊》“1996-2006十年新锐光荣榜”。
十年来,刘长乐以商业的极简主义达成了媒体品牌的速成效应,制造了最精良的主持人品牌组合,建立了最具美誉度、亲和力和受尊敬的华语电视平台。他本人也因为凤凰卫视而名扬天下。被选入《新财富》劳斯莱斯500富人榜第52名。
3、个人品牌需要与组织品牌融合
个人品牌尤其是企业家的个人品牌传承的是创始者的精神意志,即消费者认同的那种情感和精神。但极端个人化精神,也往往无法走得很远。只有把个人化的精神和情感上升到团队和组织层面,品牌才会变得牢固,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发生动摇甚至品牌的缺失。如过世不久的著名画家陈逸飞创办的逸飞集团,是一个横跨媒体、服装、模特、环境艺术等不同产业的品牌。这些跨领域的业务发展,是作为“视觉创作艺术者”的陈逸飞将他个人的创作领域与商业才能的完美结合形成的。“逸飞”品牌的价值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陈本人给外界的印象:艺术的、有品位的、东方风格的、国际化的……陈逸飞在绘画领域的艺术造诣和高知名度有效推动了企业品牌的传播。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企业完全把品牌价值依附于个人身上是不利于传承的,所以在他猝然去世之后企业品牌失去了核心支持,使得企业品牌一时跌落不起。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李宁。早期的“李宁”运动系列品牌形象,是建立在李宁这个体育明星个人辉煌的运动生涯上,一系列产品的设计风格与NIKE的极为相似,品牌传播方式主要是赞助国家队出赛奥运会之类。用于大型综合赛事,初步建立和巩固了“李宁”品牌的知名度。到后来体育行业开始进入专业化、细分化竞争时,李宁退居幕后,公司管理者对“李宁牌”的品牌管理也改变策略,产品更多应用了现代高科技技术,赛事赞助也选择单项的、专业类的、有市场潜力的,比如篮球、足球等,品牌以“一切皆有可能”重新定位,品牌代言人也选择了目前市场目标消费者喜欢的李铁、李小双等。这样,“李宁”运动系列完成了由个人品牌向企业品牌的完美转化。
4、个人品牌属于企业无形资产中的声誉资本
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分为四大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Brooking,1998)。卓越公司的优势并不是体现在现代化的厂房和先进的机器设备中,而是蕴藏在下列诸多的无形资产中。(1)市场资产:产生与公司与其市场和客户的有益关系,包括各种品牌、忠诚客户、销售渠道、专利专营协议等。(2)人力资产:体现在企业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等。(3)知识产权资产:受法律保护的一种财产形式,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商标和各种设计专有权等。(4)基础结构资产:指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无形资产的重要实质是其知识内涵和价值驱动。无形资产是指一项投入生产和流通的资源,是被一个或者多个经济主体拥有的可以产生未来收益的知识资产。它以存量知识形态存在于人、组织、社会的网络中,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生产资本和声誉资本四个方面。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传统的有形资产负债表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无形资产的增长。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是那些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员工。一个知识型组织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三种无形资产:富有专业素质的员工(人员能力或者叫做人力资本),在市场上的声誉(关系资本),还有内部流程和工具(组织资本)。必须使这三类资产之间知识流动最大化来构建整体经营战略。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标识或图形,而是作为“无形资产”中的声誉资本。声誉资本是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美国消费者态度的一项调查显示,76%的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商品时倾向于那些具有良好声誉的品牌,而这一比例在1993年是63%。所谓声誉资本是企业由于其行为方式和准则取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同或者确信,从而在社会网络中可以取得较大的支持和较好的社会地位,并能以此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机会或者抵御各种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能力。
历来企业家都很注重自身的外界形象和声誉对于企业形象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企业家是深谙此道的。他们会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有个性和新闻价值的事情,来吸引媒体的注意,从而为企业做免费的宣传。
例如搜狐CEO张朝阳,他经常会带给外界一些“惊喜”,要么语出惊人,要么我行我素。不久前他还在时尚杂志的封面上“露点”上镜。他不介意别人说他做秀,他说:做秀没什么不好,至少证明营销做得到位,还要与时俱进地秀下去。
张朝阳爱玩,但却不是瞎玩,而是符合了搜狐公司的娱乐、时尚路线。领着一帮时尚的美女爬山,不仅艳福不浅,而且秀味儿十足。什么美女与野兽……爱谁说谁说,他自己和搜狐都乐在其中。其实,在搜狐创立之初,这种印象带给他不少麻烦。当时,搜狐最重要的客户就是广告客户,但张朝阳对外的一贯作风,让客户总觉得他不够踏实,更何况那时的客户大多是传统企业,留下这种印象是很要命的。
因此在2002年,搜狐围绕张朝阳精心设计了很多营销事件。参加亚布力企业家论坛,和王石一起登山……当时的目的,就是把张从非主流转变成主流的企业家。参加活动时,搜狐会刻意把张朝阳与丁磊、汪延等少壮派分开,而是跟田溯宁这些大腕坐在一起。在对外宣传时,刻意让人知道张朝阳跟王石是朋友,尽管二人关系还算不错,但过度放大这种与主流企业家的关系却是企业品牌形象的需要。
完成了这一步后,张朝阳又开始策划登雪山。当时,搜狐正在做一个手机时尚之旅的活动。9月23日完成广州的最后一站,并把决赛安排在11月。从宣传的角度,期间两个月的空档期对搜狐来说非常不利,搞不好,前期的所有铺垫会被慢慢淡忘掉。出于这种考虑,搜狐开始围绕张朝阳策划亮点。当时,搜狐对时尚的理解就是健康,因此策划张与王石爬四川的四姑娘山。从23日离开广州,搜狐便放风张朝阳失踪,不知去向,直到30日现身成都。那时,王石登山已是声名远播,所以引来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现在,搜狐与登山有关的活动仍在延续着,中国最早的门户网站的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组织员个人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组织对个人工作鉴定05-30
组织人事工作个人总结06-16
组织部工作个人感想09-22
校组织部个人工作总结07-07
组织科半年个人工作总结09-30
班级组织委员个人工作总结 (1000字)09-27
团委组织部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08-31
个人思想和工作情况向党组织的坦诚汇报07-26
组织愿景与个人生涯07-23
组织纪律表现个人总结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