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地平线

2024-11-05

人生的地平线(精选14篇)

人生的地平线 篇1

1、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2、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

3、现在我们看到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一艘轮船。

4、我不确定我们怎么到达那个超越地平线的更加美好的地方,但是我们一定能到达那里。

5、这就好象是拍一张静态的地平线的照片,静止不动,然后尝试画一张如何到达那里的完美的地图。

6、这张照片的关键是倾斜的地平线,它夸大了人们晕头转向的感觉,并增加了迷失方向和由照片所创造的倒悬的意念。

7、我希望这种可以预见的未来来延长超过地平线,可以让乔布斯呆在苹果,即便不能和苹果在一起,也希望可以和他家人和爱的人待很长很长时间。

8、而一只脚踏在史前史的埃及文明却要把目光投向那落日西沉另外一端的地平线。

9、通货膨胀看来已经消失,尽管它可能由于处理衰退的措施的实行而潜伏在地平线之外。

10、然后它们消散于无形,没料到在另一条地平线上好像又暗中形成,在天空中以海马或新月的形状舞动着。

11、一辆辆跑车狂奔向远方的地平线,如同被上帝亲手扔出去的.一样。

12、太阳剩余的阳光已经了照亮了地平线和云彩,而恒星和银河星系把它们自己透露在天空的上方。

13、在静谧的风景里,尤其是在那遥远的地平线,我们看到自然美丽有如我们美丽自身和本性。

14、人们认为这种表的优势在于:任何人只要有这样一块十进制表,再能看到地平线以上太阳的高度,就会立刻知道他在地球上的位置。

15、如果这是一部电影,我想母亲和我一定会尴尬地拥抱一下,而蕾露则凝视向远方的地平线。

16、让它成为地平线上的最重要的东西然后你总会把它放在视野范围之内,它环绕着障碍但是总是朝向那个目标前进。

17、也许不是,通常日落(或日出)的色彩可以非常戏剧化,尤其当大气清澈、太阳看起来非常接近地平线的时候,就象这张照片中的景象。

18、当然一个低成本但不是相当直接的方法是,夏至时去北极圈旅行,花一晚上的时间(能在热水缸里最好)看地平线以上的太阳圈。

19、他们消失在地平线上了。

20、每年的这个时候,太阳不会照耀南极大陆,但是会沿着那里的地平线划过一道弧形的轨迹,使得我们能在午夜时分目睹极地中层云景观。

21、同样是这一天,站在南极点上的人也会看到太阳匆匆学过地平线,这便是长达六个月的极昼的开始。

22、从很远的地方,您就可以看到电视塔像城市的标志一样,从地平线升起。

23、图中的耀斑呈一条横跨左侧太阳地平线的白线。

24、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双重彩虹正从地平线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25、那天,我一个人搭出租车去了海岸,眼望着蓝蓝的天空,和地平线处那低低的云彩。

人生的地平线 篇2

地平线报告是围绕着“未来五年内可能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六种技术”而展开的, 自然而然地, 每年大多数对地平线报告的解读, 也都聚焦在了“今年的地平线报告又推出了哪六种新技术”上, 而忽视了报告中对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做的深层思考。这种对新兴技术的关注是必要的, 但如果我们形成了从技术出发看待课程整合的思维定式, 课程整合难免落入“技术中心”的怪圈之中。

其实, 从关注新兴技术出发, 正是过去十多年中大多数人习惯的整合思维, 它的逻辑链条是“有什么新兴技术出现”——“这些技术有什么新的功能”——“这些功能如何应用于现有的教学中”。在这种思维支配下, 我们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个新兴的技术, 同时也抛弃着一个个所谓“过时的技术”。在看惯了如同过眼云烟的新技术产品应用于教学之后, 我们终于疲倦了, 整合也走入了高原期。

而问题正如地平线报告提醒我们的:“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伊利有一句名言:“技术是答案, 但问题是什么?”我们恰恰是关注了技术, 而忽视了问题。教学设计领域的权威学者瑞格鲁斯把我们现在的整合方式归结为运用技术来支持当今学校已经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 其实质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而未来要想突破瓶颈, 必须关注如何用新技术去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 这样才能超越“技术整合”, 他把这种思路叫做“技术转换”, 也就是要找到用新兴技术“转换”现有教学方式的新路径。

说白了, 首先要转变的是现有的教学方式。地平线报告中的案例已经给出了回答, 那就是超越技术, 从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发。我们不妨把这一思路的逻辑链条归结为“我们的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这需要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持”——“有什么技术能满足这一要求”。不难发现, 与“技术中心”相比, 这才是真正遵循教学规律的思维模式。

我一直认为地平线报告中比新兴技术介绍更精彩的部分其实在“案例链接”。比如, 新加坡锦文高中, 开展高中地理的田野课程, 学生到达指定地点后, 根据学习任务, 协作开展实验、记录笔记、分析数据, 最后上交研究结果。在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的这种教学方式下, 移动技术自然而然成为了首选, 通过手机支持的GPS功能完成地理定位, 微博工具进行学习任务的讨论, 短信功能进行协作学习。案例中的技术运用完全是为了教学服务, 而不是为了追逐新技术而用技术, 这样的技术应用才能了无痕迹。类似的案例在地平线报告中屡见不鲜, 这恰恰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

歪曲的地平线 篇3

『为什么地平线会歪曲?』

造成地平线的歪曲,原因有很多。第一,人眼总会有误差,不能做到完全平直。第二,许多瞬间的闪现不容拍摄时精确构图。第三,许多镜头在广角端会有桶形畸变,在长角端会有枕形畸变,都可能导致地平线的弯曲。

『解决办法有哪些?』

1.构图时,可以利用有些相机取景框中显示的左右两个等高的对焦点作为参照物,找齐地平线。另外,现在不少新的数码相机,带有电子水平仪,拍摄时建议启用。这两个办法可以更准确地拍平地平线,但还是无法校正镜头的桶形或枕形畸变。

2.通过后期制作可以轻松校正地平线的歪曲。下面就通过实例演示一下校正过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新建参考线。在photoshop中选择“视图”-“新建参考线”,建立一条水平参考线,并将其移动到地平线边缘。

2.旋转画布。在photoshop中选择“图像”-“图像旋转”-“任意角度”,输入角度数。旋转画面,接近水平,可精确到0.1度。

3.旋转后,地平线得到一定程度的校正,但镜头的桶形畸变使地平线仍有弧度。可通过滤镜校正。在photoshop中选择“滤镜”-“扭曲”-“球面化”。选择合适的数量,可准确校正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

4.我们发现,右边河岸线仍有弯曲,这虽然是自然存在的弯曲,但不校正,会影响画面的稳定感。在“编辑”菜单中选择“自由变换”,再点击菜单栏中的“任意变形”按钮。会出现12个节点以供调整变形。通过调整右上方第二个节点,轻松地将曲线拉直。

遥远的地平线美术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遥远的地平线》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学生通过对于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且能够运用线条、形状等美术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美术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相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在对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动手操作中提高,本课中涉及到“透视现象、地平线、消失点、消失线”等美术专业术语,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用图解的方式多加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方面制定我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和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欣赏生活中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会用线条等方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等方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主要用课件展示法来进行讲授。

学法:我将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同学们欣赏图片,并分析四幅图片的共同特点:人和物从大到小渐渐远去,消失在画面中的一点,从而引出美术专用术语“透视现象”,并板书课题。

2、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学生自学教材,找到“消失点、消失线”重要词语,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理解。老师用课件展示图例,学生在观看图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体现和作用。

3、感受透视现象

学生在教材10——11中任选一幅画,描出地平线、消失点、消失线,描一描让学生能较好地体会透视现象在一幅画中的正确运用。

小组讨论地平线下、地平线上是否可以随意增加任何物体,进一步认识地平线在绘画中是天和地之间的一条分界线。消失点就在这条水平线上。

4、学生创作:

画一幅风景画草图,找准它的地平线和消失点,用透视现象表现所见内容。目的在于锻

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5

你的心里,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

在这个和平表象下的喧嚣尘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每天面临着许多的诱惑、许多解释不清的现状、许多日益剧烈的勾心斗角,尽管是在象牙塔之下我们,也不免让我们看到大学中的利益争夺时那些平日难得一见的“真面目”,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有些恐惧,有些失望,有些无奈··· 我愿寻求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书中的“香格里拉”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这正是英国小说家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这部传世之作的神奇之处。

并不想过多的去重复书中的内容以及作者的内心深处,只想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安宁的地方。之前我也说过,小时候我很幸运能够跟随者父母到处旅游,小小的我开始体会到远离喧嚣远离城市的那些宁静和轻松,给了我“香格里拉”的向往,读后感《《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可是它究竟在何处在??或许,它在人们传诵的云南,又或许,它在西藏,在那些被开发出来的地方,节假日里,无数游人蜂拥而至,把现代化的快捷付诸实际。我也寻觅了很久,在这喧闹的尘世,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在大学,在两年后就将踏入的社会,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光里···我没有一个答案,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我渴望在经历忙碌的工作、复杂的人情世故之后,能暂时躲进我的“香格里拉”,得到一片宁静的归属,纯洁心灵,保留心中的那一席璞和真。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躲并不是逃避,毕竟,归隐是现代最不可思议的事情,逃到哪里都会有人类的踪迹。我需要心灵的宁静而不是肉体上的。之所以说在心中,是因为真正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找到香格里拉和没有找到又有什么分别,你的香格里拉已经在你心中了。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篇6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著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人生的地平线 篇7

1 检测原理

Hough变换是Hough在1962年提出的一种形状匹配技术,是一种检测、定位直线和解析曲线的有效方法。用极坐标方程来表示平面中任意一条直线,即可以用ρ和θ两个参数确定下来,对于图像空间任意点(x,y),其函数关系为:

undefined

其中:ρ为原点到直线的距离(即原点到直线的垂直线的长度);θ确定了直线的方向(即原点到直线的垂直线与x轴方向的夹角)。x,y与ρ,θ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如果对位于同一直线L上的n个点进行上述变换,则原图像空间n个点在参数空间中对应地得到n条正弦曲线,并且这些曲线相交于同一点。

2 检测方案

2.1 地平线检测

地平线的斜率与跑道的滚转角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检测出地平线对飞机着陆是至关重要的。地平线是天空和地面的分界线,而天空与地面在亮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可以把原图RGB图像转换为HSV(色度,饱和度,亮度)图像。在采用Canny算子进行边缘检测之后,利用Hough变换,在参数空间取最大的累计点对应的(ρ,θ),将其反变换到图像空间。但在OpenCV中cvHough Lines2函数得到的结果是地平线的点集。所以最后还要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得到最终的地平线。如图2~图4所示。

2.2 跑道检测

将采集来的RGB飞机跑道原图转换为灰度图像,同样进行Canny算子边缘检测及高斯滤波。之后也进行Hough变换,但此时会得到多条直线,所以需要对所得到的直线进行筛选。筛选的原则:

(1) 跑道直线的长度,直线长度太短的小于某定值则不考虑该直线。

(2) 直线与图4所得地平线之间的夹角进行判断,夹角在一定范围之外的不予考虑。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根据上述筛选原则,得到最终结果即为跑道边缘。

利用OpenCV所提供的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方面的许多通用函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上述算法。

3 OpenCV仿真结果

根据以上的方案,最终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整个算法使用C语言编程,在OpenCV的软件开发平台上实现了飞机跑道及地平线识别。

由图5所示,飞机跑道的RGB原图的地平线及跑道被成功地提取。

4 结 语

通过对图像处理进行研究,合理编写了飞机跑道及地平线检测算法,成功在OpenCV环境下进行仿真。并且当采用非同类图片时,地平线识别效果也很好。但是也存在问题,即在跑道识别当中,筛选之后仍然存在几条直线的重叠的问题,这还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摘要:讨论了Intel开源计算机视觉库(Open Computer Vision,OpenCV)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跑道识别是无人机着陆图像导航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准确而实时地检测出飞机跑道及地平线对推动无人机着陆导航技术的发展及减少着陆过程中的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的方法是对无人机航拍采集到的RGB数字原图进行预处理之后,在OpenCV平台上进行Hough变换,从而提取其飞机跑道边缘及地平线,并最终成功的在OpenCV上实现了飞机跑道及地平线识别的仿真。实验证实了该检测算法在无人机着陆导航技术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OpenCV,图像处理,跑道识别,Hough变换

参考文献

[1]夏德深.现代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美]Rafal C.Gonzalez,Richard E Woods,Steven L.Eddins.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阮秋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何斌,马天矛,王运坚,等.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Yao Wang,Jorn Ostemann,Ya-Qin Zhang.视频处理与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6]姚天任,孙洪.现代数字信号处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7]曹华.一种高分辨率图像处理系统的数据流控制设计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8]徐宁.基于FPGA的图像处理系统的研究——图像采集与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9]刘斌.基于DSP的图像压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穿越地平线的渴望 篇8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许校长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谈一谈我在北大的体会。

可以说,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学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楼下拉小提琴,希望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结果后来被女生扔了水瓶子。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我也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相互介绍,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跟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依然讲得不好。

人的进步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北大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有很多事情特别让人感动。比如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在大学看书最多的领域是美学。因为他写了一本《西方美学史》,是我进大学以后读的第二本书。

我也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他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给我们上《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时候,每次都把板书写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丽。永远都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我还记得我的英国文学史的老师罗经国教授,我在北大最后一年由于心情不好,导致考试不及格。我找到罗教授说:“这门课如果我不及格就毕不了业。”罗教授说:“我可以给你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请你记住了,未来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给你分数的事业。”所以,北大老师的宽容、学识、奔放、自由,让我们真正能够成为北大的学生,真正能够得到北大的精神。当我听说许智宏校长对学生唱《隐形的翅膀》的时候,我打开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觉得北大的校长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记得我奋斗了整整两年希望能在成绩上赶上我的同学,但是就像刚才吕植老师说的,你尽管在中学高考可能考得很好,是第一名,但是北大精英人才太多了,你的前后左右可能都是智商极高的同学,也是各个省的状元或者说第二名。所以,在北大追赶同学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尽管我每天几乎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学一两个小时,但是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依然排在班内最后几名。非常勤奋又非常郁闷,也没有女生来爱我安慰我。(笑声)这导致的结果是,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这个病叫做传染性浸润肺结核。当时我就晕了,因为当时我正在读《红楼梦》,正好读到林黛玉因为肺结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笑声)我还以为我的生命从此结束,后来北大医院的医生告诉我现在这种病能够治好,但是需要在医院里住一年。我在医院里住了一年,苦闷了一年,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六百多首诗歌,可惜一首诗歌都没有发表过。从此以后我就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是我这个人有丰富的情感,却没有优美的文笔,所以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地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他写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每一个同学大概都能背。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号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记得我在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

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也有另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低处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同学们所要知道的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也许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是雄鹰,有的是蜗牛。我在北大的时候,包括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我常常跟同学们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我们很多同学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大,但是北大决不是你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你们生命的起点。在一岁到十八岁的岁月中间,你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现在你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我们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日子,你才能够感动别人。我们这儿有富裕家庭来的,也有贫困家庭来的,我们生命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出生在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如果你生在贫困家庭,你不能说老爸给我收回去,我不想在这里待着,但是我们生命的终点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所有在座的同学过去都走得很好,已经在十八岁的年龄走到了很多中国孩子的前面,因为北大是中国的骄傲,也可以说是世界的骄傲。但是,到北大并不意味着你从此大功告成,并不意味着你未来的路也能走好,后面的五十年、六十年,甚至一百年你该怎么走,成为了每一个同学都要思考的问题。就本人而言,我觉得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气不断地高考。当然,我生命中也有榜样。比如我有一个邻居,非常有名,是我终生的榜样,他的名字叫徐霞客。当然,是五百年前的邻居,但是他确实是我的邻居,江苏江阴的,我也是江苏江阴的。因为崇拜徐霞客,直接导致我在高考的时候地理成绩考了九十七分。也是徐霞客给我带来了穿越地平线的这种感觉,所以我也下定决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国,我就要走遍世界。而我现在正在实现自己这一梦想。所以,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同学们,你终将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过程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

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礼拜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個,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大家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个吃苹果的同学还没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但后来大家一商量,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所以,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北京大学英语系80级校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本文有删节)

■编辑胡莉莉

课文《西地平线上》的教学反思 篇9

文章尽管写了三次落日,但都是建立在西部辽阔的疆域和人文内涵之上,如果不能体会西部的雄伟和壮观,就理解不了落日的壮美。文章的导入从解题入手,把题目补充成完整的句子。“‘我’看‘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从而引出“在哪里看”,看了“什么样的落日”,从而到达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最重要的是就是语言的鉴赏。要求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次落日,然后进行语言的探讨。这样几乎把几个难懂的句子都找出来了。如“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在他们自己的一些理解之后我补充讲解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描述爱情还不如说是表达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和尊敬,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死亡面前的从容和尊严),把这点联合落日讲开,还是有效果的,把自己怎么理解文章的也让学生领会就够了。我认为如果一堂课能让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让他们自己回答,便是成功的。也即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自己说话。尽管有很多做得不成熟,但正努力朝这方面努力,便也是一种进步吧。希望每节课都能让他们有所收获,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能够留点烙印。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更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2 篇10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衬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高建群西安市临潼区人,生于1953年12月2日。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家

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中篇小说《雕塑》、《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西部》等重要作品问世,也都拥有大量读者,并取得广泛影响。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

高建群主要作品目录

◎最后一个匈奴(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香港天地公司1994年版;台湾汉相公司1994年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大顺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六六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古道天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愁容骑士(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台湾逗点公司2000年版;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新千字散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东方金蔷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匈奴和匈奴以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穿越绝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我在北方收割思想(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西部真相(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白房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西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刺客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理解阅读

一、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延伸到地平线的时光 篇11

曾经多么期盼一天的假期,然而却没有真正让我们拥有过。那时,没有人会在变数重重的高考面前把假期真正当成一回事。哪怕只有半天的空闲,手也会不自觉地摸向口袋里的袖珍资料。当假期也沾染上战斗的色彩,又怎能算是真正让我们随心把握了呢?

但是,现在,我们四周充斥了许多快活的因子。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能让我们自由支配。那,为什么,我的朋友,你还是拧起了眉头?是的,我们一下子不能适应这种时间宽裕的生活,就好像穷人突然捡到了一百万,不知道该怎么花。

上网下载许多电影,好好的让自己躲在别人精致的幻想里度日?终于可以安心蒙头睡觉不用担心耽搁早读时间,就天天享受一个可以睡到自然醒的美梦?还是畅畅快快地看书游泳打电游,抑或是范进中举一样对于自己眼前的一片浩瀚时光感到疯狂的喜悦?

我突然想起许巍的《时光。漫步》。

我仿佛在一片宁寂的原野上行走。白云蓝天永恒,简约地存在。碧绿的大地是我的载体。在时间的湖水里,我留下的脚印,幻化成一圈圈浅浅的涟漪。

在梦中,我又回到那个光线强烈的高三教室。我安静地坐在最后一排,前面的倒计时犹如一只站错了位置的秒表,在飞快地转换日子,不再出现“0”字,然后,以一种不回头的姿态,用负值透支。

哦,你看,这就是我的时间。我手中的时间。梦中的我,想极力挽留它的飞逝,但是,又怎可能有走上归途的流水?

记得当初我问云,若让你回到高一,你会怎样。他笑,真的?若是这样那该多好!我又有大把的时间用来玩了。

同样的问题,宁则回答,我会努力攥在手心,绝不放过。

在商场门口碰到作为复读生的同桌,我们东拉西扯的聊了一通,算起来,我们现在说过的话,比高三一年的加起来都要多。

平时在教室里就是面对面碰见了不过点头微笑的淡淡之交,现在我们竟由一根长长的电话线串联了足足两个小时。

刚在QQ上登录,提示灯便狂响,一看不得了,无数留言和问候一瞬间蜂拥而至。再看看之前的记录,均是一年前的云淡风轻。

我承认,这就是我的悠长假期。时光被延伸到地平线。

某日,与朋友相约去溜旱冰。第一次把自己交给脚下的四只顽皮的轮子,心中像踏了空一样惶恐。偌大的旱冰场,仅有几点人影。这样我想起时光匆匆中,滑轮溜动的沙沙声正是我们跋涉的痕迹。或许,我以为的终于得到的悠长假期只是我对时光的幻觉,对时光长度的高估。时间的绵长与短暂,又怎能轻易描画呢?

人生的地平线 篇12

一、东方乌托邦的建立

“乌托邦” (Utopia) 是由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 (Sir Thomas More, 1478—1535) 在十六世纪早期所创造的一个术语。它源自两个希腊词:其一是Eutopia, 意指“好的地方”, 另一个是Outopia, 意指“没有的地方”, 两者合起来大致指“不存在的好地方”或“乌有之乡”。乌托邦的“理想”和“完美”从来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虚构文学为这些人间天堂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乌托邦文学作为英国文学的一个支流, 从内容到形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但是乌托邦叙事的最大特征却没有改变, 那就是憧憬理想社会、批判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 以一整套理想主义的符号来实现对民众思想和心灵的诱导和改造。可以说, 英国文学中的乌托邦叙事绝不是供人消遣的游戏之作, 而是有崇高的精神诉求。

英国乌托邦小说的形式, 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和程式化倾向, 有学者认为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故事发生的线索一般都是通过一次海外探险或航行来贯穿;全部或部分采用对话体的叙述方式;故事中最大的事件之一往往是对某个不为人知的神秘之地的发现;对这个神秘之地的发现往往是与对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发现, 尤其是与对它的“完美的、理想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详细描绘结合在一起的;对乌托邦的描写与找寻, 主要是为了同探险者或航海家所从来的国家形成对照, 给人以希望的指引或批判的理由。【1】

这些形式上的特点也清晰地表现在《消失的地平线》中。该小说故事情节简单, 讲述了主人公康维被一架神秘的飞机劫持到被雪山环抱的、与世隔绝的香格里拉的传奇故事;故事中最大的事件之一就是发现了神秘的、不为人知的香格里拉;并且小说详细描述了香格里拉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 尤其描述了它完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最后就是乌托邦与现实所形成的对照, 给人批判现实的理由并给人未来的希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消失的地平线》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社会意义都有着明显的乌托邦小说的特点。可以说是乌托邦文学的一个典范。但是作为乌托邦的香格里拉, 也有自身的一些特色。与其他乌托邦作品比较, 它还散发着浓浓的帝国主义的气息。它是为西方白人创造的东方乐园。

二、白人乌托邦的建构

(一) “香格里拉”乌托邦的人物等级结构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 人物的等级结构更为分明。在香格里拉蓝月谷中生活的几千名居民, 依据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分工, 也被划为不同的等级。

首先, 统治和管理香格里拉的是喇嘛寺里的活佛——最高喇嘛。他的年龄最高, 活到了250多岁, 可谓非常长寿。但他并不是藏人也不是汉人, 而是一位来自西方的白人。是个偶然闯入这个峡谷的西方传教士, 在此定居后便萌发了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一座基督教堂的设想。在他的督促下, 古老的建筑得到了修缮和大规模的重建。他在香格里拉传播基督教思想, 并使基督教、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融洽共存。蓝月谷里的人们虔诚地爱戴他, 在这里他拥有无上的地位。

作为香格里拉的精神领袖, 他还肩负着寻找继承人的重要使命。但是他所要培养的继承人, 依然是来自西方的白人。第一位是个年轻的奥地利人亨舍尔, 他也是香格里拉的建设者.他除了收集图书和欧洲音乐资料外, 还收集中国艺术品, 并千辛万苦远赴北京于1809年【2】带来大批的艺术珍品。但他后来不幸去世。第二位就是被神秘的飞机劫持到香格里拉的英国人康维。事实上, 他并不是无意之间闯入香格里拉的人, 而是被仔细甄别挑选出来的香格里拉精神领袖的接班人。他身上具有非常吸引人的气质:平静、智慧、隐忍、勇敢等, 这些优点使他成为香格里拉理想的接班人。总之, 这个处在东方的乌托邦王国的精神领袖, 只能由来自西方的白人充任。

处在香格里拉等级序列第二层的人是专职喇嘛。他们的全部工作就是打坐默想。这样的人在香格里拉的寺院大约有50来位。虽然汉人张先生说这里有来自许多民族的代表, 但是在小说中只提到了两位:一位是来自德国的探险队员, 另一位是来自法国的音乐家。

处于香格里拉等级序列第三层的是一些非正式的喇嘛, 比如非常有涵养的张先生, 他帮助活佛管理一些日常事务。除此之外还有美丽的满族姑娘罗珍, 她的修炼很成功, 虽然年逾古稀, 却还是个姑娘模样, 惹人爱怜。

处于第四层的是香格里拉的普通居民。他们和善可亲、性情幽默、无忧无虑, 虽然有数不清的活要做, 但始终显得从容不迫。他们是一个快乐的群体。从居所和服饰都可以看出来他们都是汉人和藏人, 他们“汉藏杂居, 两种文化和谐相融”【3】。

处于香格里拉第五层的是仆人。在小说中, 时常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从小说开始处说藏语的轿夫【4】, 到按照中国的方式为来客洗耳掏鼻的当地仆人【5】, 再到端茶的几个灵敏的藏族仆人【6】以及开门时动作敏捷的藏族仆人【7】。这些仆人细心地照顾着活佛、喇嘛还有来自西方的来客。不能忽视的是, 在这个仆人的阶层里根本看不到了任何西方人的身影。

在香格里拉甚至连长寿也是分等级的。小说中的最高喇嘛就曾说过:“我们发现, 一般而言, 藏族人因为习惯了高海拔这样的环境条件, 不会像其他人种那样脆弱;而且他们心地善良, 所以我们收留了不少藏族人, 不过我想也没有多少人活过了100岁。汉族人又稍好一点儿, 但我们认为最好的人选是一些欧洲的拉丁人和日耳曼人, 或者美国人也行。”【8】从这一席谈话中就可以看出香格里拉的人的等级结构是和人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属于最高层的活佛肯定是来自西方的, 第二层的喇嘛也同样如此, 到了第三层以后才是汉人和藏人, 也就是东方人。可以说, 这个美丽的存在于东方的香格里拉也没有逃过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将西方人设置为统治者, 而将东方人设置为被统治者。同时, 被统治的东方人是乐于接受西方的统治的。

(二) 宗教的差序格局

《消失的地平线》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各宗教共存的图景。《消失的地平线》的叙述者也一直强调香格里拉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的确, 这里有天主教徒、佛教徒、道士以及信奉儒家学说的人。在蓝月谷的喇嘛寺院中, 不但可以听到“赞美我主”, 也同样可以听到“嘛呢叭咪”。在峡谷深处, 还各有一个道观和儒家的祠。在香格里拉人们的信仰中, 最主要的信念是儒家的“中庸”。香格里拉融会了各种宗教中的要义, 以适度为原则和平相处。香格里拉似乎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融洽相处的理想之地。

但是通过细读文本, 读者就会发现, 在这个中西合璧、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香格里拉, 最高喇嘛竟是一个西方人, 而其继任者也同样是一个具备基督教徒美好品德的西方人白人, 他将成为人类救赎的最后承担者和责任人。

小说中最高喇嘛预言, 在不久的未来, 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被战争、欲望和野蛮摧毁到一点也不剩。但是“当强权们同归于尽时, 基督教的伦理观念将得以实现, 温和柔顺的人们将会继承这个世界。”【9】这些描述的寓意不言自明, 对于最高喇嘛、对于香格里拉的继承人、对于香格里拉的未来, 作者希尔顿最终的选择仍是基督教与西方人。这本颂扬香格里拉神话的乌托邦小说, 表面上是在歌颂东方文明, 实际上却是更多地在赞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这里关于香格里拉的一切描述都是关乎西方的。香格里拉这个东方乐园只不过是一个想象的飞地, 一个西方挽救世界或者说挽救自身命运与前途的诺亚方舟。

如上所言, 希尔顿所创造的香格里拉是一个白人乌托邦, 只有来自西方的信仰基督教的白人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这个东方乐园的构建表现出了西方人对东方的矛盾心理。一方面, 他们承认东方文明的伟大和智慧。但另一方面, 西方在经历了漫长的殖民活动后, 帝国主义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白人至上的观点深入人心, 对“东方”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另外, 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促使西方人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 于是, 香格里拉就成为一个反思和批判现实的参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 “香格里拉与其说是中国的, 不如说是世界的, 甚至不如说是西方的。”【10】

三、香格里拉——自我批判的理想参照

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希尔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在《人论》中认为:“人被宣称为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 存在于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11】在构建自我身份过程中的自我批判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批判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在西方思想史、哲学史、宗教史和文学史中, 这种批判的声音始终存在。西方文明的忧患意识和自我批判能力成为西方文明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在英国小说家希尔顿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现实“自我”的批判精神。希尔顿所生活的年代, 正是英国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英国疯狂的海外殖民掠夺和扩张, 国内矛盾的激化, 造成了内外交困, 危机四伏的局面。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 康维将“一战”作为自己人生重大转变的契机, 凸显出战争带给人们深刻的心理创伤:“我不知道您 (最高喇嘛) 是否把所有外来者都要分门别类, 如果是, 您可以将我标注为‘1914—1918’的人, 因为这四年的欧洲战争成就了我这个你们古董博物馆中独一无二的品种……这几年中我耗尽了我的激情和能量。”【12】

侵略与战争是香格里拉最为突出的对立面。来自西方的最高喇嘛曾言:“他感觉似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难以持久, 转瞬消失, 它们被战争、欲望、野蛮摧毁到一点不剩……他看到一些国家强大起来, 但不是表现在智慧上, 而是表现在野蛮的狂妄上, 这将带来毁灭。”【13】小说在尖锐地批判了现代文明的疯狂、野蛮与暴力的同时也对人类文明的未来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西方对东方的一系列想象与定位或者说描述, 其实都是从作为自己的参照这个角度来进行的。“他们都试图寻找寓言般古老和新异的东方所能为西方提供的那种激发力。”【14】应该说, 西方人对于东方的种种想象都是“欧洲对东方的集体白日梦”【15】。

“香格里拉”的幻象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西藏书写, 成为影响西方人眼中西藏形象的最具代表性的“套话”。除了西藏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迥异于西方社会的独特的因素, 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 西方人开始质疑曾经引以为傲的自身文化传统, 将目光投向了位于中国西南一隅遗世独立的西藏。同样, 由于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二十世纪的西藏也成为英国作家驰骋想象的理想之地。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英国作家笔下的理想化西藏是一种建构在西方想象之上的、与现实的西藏几无联系的乌托邦幻象。这种幻象在二十世纪英国的西藏书写中被不断地扩大和强化, 成为制约西方人对现实西藏认知的重要障碍。

摘要: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创造了西方文学中西藏最具影响力形象——“香格里拉”。作为乌托邦文学作品, 该小说为人们描述了一个理想世界的生活图景。但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 这个存在于东方的乌托邦实际上是西方白人的理想家园, 有着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事实上, 这种理想化的西藏形象是一种建构在西方想象之上的、与现实的西藏几无联系的乌托邦幻象。这种幻象在二十世纪英国的西藏书写中被不断地扩大和强化, 成为制约西方人对现实西藏认知的重要障碍。

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 篇13

那本名噪一时,引得无数异邦人对滇西北那片净土无限神往的《消失的地平线》实在未能尽述香格里拉之美,何况希尔顿当年也仅仅是隔着几重山在千里之外,想象揉和着梦幻造出了香格里拉。我记得,看到大喇嘛告诉康维香格里拉有富庶的金矿那一段,我就失去了继续阅读的兴致,因为这个香格里拉掺杂了太多现代物欲的追求,这种物质性的追求甚至在被劫持者们刚入香格里拉寺看见那儿先进的卫浴设备、暖气设备时便已暴露无遗。那实在不是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有人说,香格里拉是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地平线。

进入云南,在滇西北一路上攀,汽车盘绕着极陡的盘山公路,起起伏伏,路过绵亘的群山,穿过厚雾,似乎无休止地往云烟更深处探寻,那便是通向地球角落的甬道。

脚踏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圣土,望一脉平川,看天地交接处涌动的群山,极迷蒙渺远地撩动着浑然天成的白纱,无数座处女峰婀娜而幽深地诱惑着渴求探索的眼睛。那样的景象,那样的广博,那样的恢宏,这便是高原的胸襟与神秘幽远。云,是身边的云;山,是渺远纯净的冰峰雪山;天,是明蓝博大,贴近身边的浑圆的天;草,便是脚下连天接地铺张地摊开的草毯;而水,则是盈盈一脉从草丛中探出的冰清玉洁的圣水,就这么在一望无垠中突兀地绽裂开,恍如裹不住鲜美果肉的果皮上那道诱人的裂痕。远离一切嚣喧世俗烦躁或者不安,这便是香格里拉,最浑然天成,最纯净无瑕,最神秘莫测,压迫视线的美。美得那么惊心动魄而又悠远深刻。

在这个为重山所隔,千百年来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中,自然的博大与圣洁熏陶着文化的深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对宗教崇拜得近乎苛求。于是,这片土地便又染上了那棕黄色如同老照片般饱含历史与神圣的色彩。在松赞林寺几乎垂直的阶梯拾级而上,任何人也会对这份高深玄妙的意念生起几分谦恭。在那里,**是对宗教的执著推崇和纯洁的信仰者。人们虔诚的礼拜,喇嘛喃喃的诵经声,散发着历史沉淀香味的转经桶,都在证实着信念。我并不信教,却也不由得缓缓地拨动着上百个千百年来轮轮回回带着祈祷转动的嵌铜转经桶。也许,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

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个双颊上嵌着藏人酒红色的太阳脸蛋的姑娘。纯朴得美好。她告诉我们藏族人很重视传统。至今,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还遵循着古老遥远的习俗,苍鹰在天上盘桓,游鱼在水中游曳,那些都是他们遥远的祖祖辈辈在蓝天净水中对这片土地最祥和的祝福。不由得想起在这世外桃源以外的种种纷繁无止的欲望或者纠缠,辛苦恣睢活过之后的人以各式各样的姿势长眠入土,那么矫揉造作,而我以为这份纯净只属于这地平线以内自然与人完美地和谐在一起的世界……这一切便一直在我心中停留,抹不去的痕迹,擦不掉的印象。于是在我心中,有了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那片天地成为我心中的圣地、净土。每遇挫折,我便会逃遁其中,如我的普达措,我的纳帕海,我的松赞林寺……

曾经在报上看到,为了《消失的地平线》所讲的香格里拉究竟是滇西北哪块地方而争论不休。因为得到“香格里拉”之称的地区将会获得巨大商机,成为旅游资源重要促进因素。于是丽江、迪庆、大理等州市便为此躁动不已。我不禁一笑,“香格里拉”这么一个名称竟这么重要?大理有着书中所写的蓝屋顶,丽江有着蓝月亮山谷极其神似的地形,而迪庆——正是我们去的所谓“香格里拉”有的是无数卡拉卡尔山般雄奇的处女峰。我想,所谓香格里拉也许连希尔顿也未必可知,他本人正说这书中的香格里拉是任何读者都不能在地图上发现的神秘境地,而这本书本身只是他朋友在滇西北广大地区探险所提供的种种信息加上想象的揉合物罢了。为什么现实中的人竟会因此而迷失?那道地平线竟由此而愈加模糊不清了呢?……

在我眼中,书中的香格里拉寺富丽堂皇舒适优雅,却比起松赞林寺的古朴肃穆显得那么肤浅;所谓金字塔般的冰山卡拉卡尔山,在迪庆比比皆是……土地,高原,溪流,那么浑然天成,更无需书中所述的精心设计。这片土地便是天生的世外桃源,纯粹的麦加,那已经足够了,而且很美很美……

离开香格里拉,我久久不能宁静,无数次的梦徊……

我看见,我所生活的城市正以瞬息万变的姿势改变着一切。她在喘息,为着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她在扭动,为着拥有不能拥有的诱惑。并不美丽,然而却在矫情地乔装着一切,推倒的楼宇,填平的人工湖,努力挤进最后一线空间的马路……我颓然而冷漠地经过它们。那些拆到一半或建到一半的空空洞洞的楼宇框架,无论在被创造或者被毁灭,都在蓝天下空虚无奈地颤抖着……走在这有着一堵堵砖墙,灰黑色的柏油路面,各色店铺在张开臂膀的大街上,心,摇摇欲坠。

那天经过一家音像店,放出了亚东翻唱的《青藏高原》,很有些流行歌的味道了,亚东很有磁性的嗓音在喊着:“……远古的呼唤……千年的祈盼……”也许这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吧。李娜唱的那个高亢嘹亮,宛如要唱尽雪山高原般广阔的版本实在太尖厉,也许还带点刺耳,或许,只有草原上放牧的心才会咀嚼出个中滋味。

我记得那天,小导游带我们到一个藏民家聚会时,我也听到《青藏高原》。早已用明亮的日光灯代替了昏黄的小油灯的大厅,有些局促地保留着的供台和木制的雕花,喝着甘醇的酥油茶,嚼着香香的糌粑,我们听着,草原上的男女在麦克风和卡拉OK伴奏乐声中稍显变形的音色——那本该在最空旷的牧场上飞扬的歌喉……我不由得想起那座奢华备至的香格里拉大酒店迪庆分店,还有旁边的高低不齐的平房……那么陌生,仿佛不属于我印象中的香格里拉。而这本来就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那个香格里拉寺,也正是如此吧。然而我在介意什么呢?我们本来也在做一件很小资的事情,走马观花似地看着一个又一个地方,经过种种美丽之后赞叹不已,然而又得到了什么呢?

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篇14

山西晋城泽州一中

焦晋霞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的比较阅读。

一、说教材

《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两篇文章, 作者分别是郁达夫和高建群。本专题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第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根据课程设计,本专题所选课文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唯美。教学的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转变,在专题教学中,我将把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去感受《江南的冬景》中的柔美和《西地平线上》的壮美。

二、说教法

比较教学法是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鉴于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的名篇,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运用比较教学法则能更好地让学生欣赏和感悟江南冬景的温润柔美和西北落日的雄浑悲壮。在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优美和壮美)的鉴赏中,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究文本,通过学生对自己喜爱篇章的解读,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让学生深入思考,学会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然之美。

三、说学法

我授课的对象是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他们在经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角逐------中考之后,对新的人生阶段充满了好奇和探究,也许他们当中有的语文基础不好,有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但我相信,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语文课上,向他们展示一切的真、善、美,并引导他们热爱美,追求美。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将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诵读、讨论、交流、展示来感受美,欣赏美,评析美,表达美。为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四、说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设定目标如下:

PPT内容展示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谛听天籁,欣赏感悟江南冬景的温润柔美,西北落日的雄浑壮美,感性认识优美和壮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和两篇作品的语言风格,并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仿写一个片段(即通过整合,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景物的特点, 尝试以恰当的形式表述出来。

【教学用具】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感性的角度更形象的认识自然界的优美和壮美,我专门在网络上搜寻了相关图片,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并把重要内容通过课件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课堂教学形象生动,重点突出。【教学课时】 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一、用问题导入。因为两篇文章表现的美景各具特色,通过问题设置,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预习了《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两篇散文,谁能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精炼地概括出两篇文章美景的特点?

生:(七嘴八舌)《江南的冬景》温暖可爱、明朗润泽、优美闲适、温润和煦、富有生机„„

《西地平线上》 雄伟悲壮、苍凉雄浑、雄浑苍劲、令人震撼„„

师: 温润柔美的江南冬景(板书:柔美),雄浑苍劲的西部落日(壮美),一种如小家碧玉,玲珑剔透; 一种如江湖儿女,大气磅礴。无论是哪一种,都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净化着我们的心灵。罗丹曾说:“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走进自然,谛听天籁,感受大自然的迷人魅力!

二、品读文本,交流看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很快地领悟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而且适时的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交流中提高,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新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活动:同学任选《江南的冬景》中的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和《西地平线上》描写三次落日的中的1-2个片段,体会两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并说明自己的感受。两人一组互相聆听、纠正、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学生发言,随时掌握讨论情况。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品读、鉴赏、交流中提高。2.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读,能从审美的角度充分感悟到自然美中优美与壮美两种不同风格的美。3.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PPT内容展示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为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针对阅读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江南的冬景》阅读思考提示: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如何?运用何种手法?《西地平线上》阅读思考提示:结合预习时填写的表格,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目的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提高阅读效果。

在学生通过个人感悟,组内交流之后,通过小组推选和我在指导过程中的发现,请感悟很深,朗读很好的学生展示阅读结果。

最后,通过PPT展示我的思考,与同学共享。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建立赏析的思维。展示的同时,板书两篇文章的典 型内容,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特色的美的认知。PPT内容展示

(一)《江南的冬景》

1.午后郊游图赏析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

火红的乌桕叶

雪白的乌桕籽

杂色的野草

和煦的微风

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所用手法:(实写)注重色彩对比,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2. 寒村微雨图赏析

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

孤村细雨烟树

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虚写)借助想象,创设意境,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3. 江南雪景图赏析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

月映梅花

美酒飘香

柴门犬吠

行人投宿

雪中红梅

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虚写)引用历代写雪的著名诗句,写意传神,表现精髓。(板书:人的活动

充满生活气息)

(二)《西地平线上》 1.第一次

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拟人,将落日人格化。(作者抓住“跳跃”“颤抖”“一跃”等动词,写出了太阳即将落下时的动态美; 用“慈爱的注视”“贪恋”“不愿离去”等词,以拟人手法将落日写活了。)

2.第二次

对比,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3.第三次

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作者别出心裁,没有像上两次描写落日那样,而是描写了落日导演的令人震惊的景象— —灿烂的火烧云。看似离题,其实火烧云越热烈,越辉煌,就越能突出落日之美。作者不仅运用动词、形容词准确地描摹了晚霞, 还联想到了正走向历史深处的匈奴民族和高大魁梧的英雄成吉思汗, 写景中巧妙地融入历史典故,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板书:历史典故 增加文化内涵)

4.三次均有联想。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第二次,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悲剧性英雄,在其一生的音乐追求中至死不渝地追求其理想,但最终还是没有达成他的理想。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第三次,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的历史,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 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作者表现美的方法和技巧 为写作实践作铺垫,实现本节课的能力目标与方法目标。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讨论探究交流的方法完成。首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组织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最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归纳总结提升。

提问内容:两篇散文风格不一,或宁静舒缓或简约质朴;所写景物或优美或雄壮,都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美。现在请大家思考讨论: 作者写得如此动人的秘诀是什么?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 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课堂活动: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归纳总结内容:同学们, 要想写好写景散文,首先,做生活的有心人,即谛听天籁(有心)。要细致观察,善于观察景物的特征,惟有如此才能感悟自然之美。其次,要能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学会表达)。怎样才能做到呢?一要抓住景物特征, 二能用恰当的形式和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正如《江南的冬景》作者或描摹色彩, 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或淡笔勾勒,创设出一种朦胧淡雅的意境;或引用历代写雪的著名诗句,写意传神,表现精髓。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整篇文章虚实相生,意蕴丰富,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以优美的享受。而《西地平线上》则通过一系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运用比喻、拟人、烘托渲染、联想等手法,用简约质朴的语言描摹 出西北落日给人带来的雄浑苍凉的审美愉悦,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世间有大美”。第三要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即情景交融(融入思考)。融进历史,融进现实,融进文化,融进自己,以此来增强文章的责任感,使命感,厚重感和文化内涵。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情境。《西地平线上》作者由三次落日产生联想,增添了历史厚重之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落日之美不仅是西部地平线的美,更是西部历史与人文的美。

最后进行课堂写作实践。目的是:通过写作实践,进行能力的迁移,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切身去感悟自然景物的优美和壮美。PPT内容展示

请以“校园的冬景”为题,以这两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为蓝本,仿写一个片段。注意语言风格要和文章情感一致。

(提示:校园的风景很多,如校园的落日、日出,校园的一草一木,校园的建筑,校园的人„„)

这一环节,我组织了这样的课堂活动先让学生当堂写作,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各人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断,同学互评,最后选出2-3篇优秀片段,在全班交流。这样,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进一步掌握写景的技巧和方法。

最后,是课后作业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然之美的方法技巧。

PPT内容展示

学校附近美景:赵树理文学馆、白马寺、珏山„„

课后大家利用课外时间,观察、感受这些美景,收集相关的人文资料,写一篇练笔。要求将人文历史融入其中,做到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符合景物特征。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对课堂内容的进一步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管什么样的景物,只有有了人的活动才能活起来。依据这样的思想,形成了我最后的板书内容。

《江南的冬景》---柔美---人的活动---充满生活气息 《西地平线上》---壮美---历史典故---增加人文内涵

七、说教学思想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教学思想: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诵读欣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交流评价。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去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兴趣和能力。3.注重表达提高。语文学习的目的除了提高欣赏能力外,更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在欣赏中表达,在表达中提高。

上一篇: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总结下一篇:文明铺镇中心小学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