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自由主义的特点(精选8篇)
当代自由主义的特点 篇1
[摘要]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相关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不容忽视。我们通过传统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有效整合,切实反映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现实状况,深刻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影响因素,进而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为培养目标,积极探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现状特点;教育路径
所谓大学生社会主义观,主要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客观事物的基本观点、根本认识和主要看法。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样化和个性特色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敏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还没有成熟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干扰,在认识社会主义的视角和方法上出现西化、僵化、淡化等错误倾向,从而对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接班人培养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梳理
社会主义从思潮的萌发到派别的形成,从运动的兴起再到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狂飙突进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以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构建、革命实践、建设探索和改革攻坚过程中,都形成了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观,成为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进行培育与引导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想目标范式。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大致描绘,“其根本特征在于历史与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和必然性,而且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目的性,并强调二者的统一”。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随着马克思逝世后整个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发展、新变化,恩格斯在如何看待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方面较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如在发展阶段的认识上,他认为经济更为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进入社会主义”。
列宁在苏俄人民七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思考。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尊重现实,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架起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是列宁努力实现的理想。”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使我党在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走出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圈,提出了以苏为鉴;提出了农轻重关系正确处理的战略,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发现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从“原则”出发的思路和“左”的习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的思维方法。“可以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概括为:第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形态。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从我国这一历史定位出发,结合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第五,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妥善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
江泽民同志的社会主义观围绕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而展开,“形成了以生产力发展首位论、基本经济制度论、市场经济体制论、现代企业制度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论、经济发展战略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观点体系;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党论、治国论、治军论、力量论、安全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观点体系;形成了以先进文化地位作用论、先进文化建设目标任务论、先进文化建设战略部署论、先进文化建设方针原则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观点体系”。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现状特点归纳
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现状调查采用的是由我们自主研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适时调查软件1.0版”,根据征集的、用一句话表达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即时形成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调查在电子科技大学三个本科教学班169名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象均为大二、大三理工科学生,主要运用的是SPSS 15.0软件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模型对数据进行检验。我们的数据反映出当今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典型现象和突出问题,值得学界参考。具体说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可以从如何看待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维度来把握。
(一)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大学生对当下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强调特色的认同是高度赞同。数据表明,有46,3%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国特色化,走出的适合中国发展的一条道路。真正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国家是学不来的”。有81.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于‘特色’二字,它是一个过程,始于初级;它是一个有机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它是几代领导集体在摸索中寻找到的或者正在寻找的一条适合中国的特色道路”。有89.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走出一条顺应历史发展,能促进中国繁荣的创新之路”。均值数据分别为3.38、4.17、4.38,表明学生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或非常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富强之路的认同是直中有曲,而尚需矫枉的。数据表明,有41.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非常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地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也有39.4%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36.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很好很强大”!同时,也有42.3%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均值数据分别为3.30、3.25,表明学生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错误观点或模糊认识的认同是鲜明反对,而不盲目跟从的。数据表明,有57.2%的大学生不赞成“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群脱离了马克思原旨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而编造出的一套流于马克思主义表面的虚假与空洞的意识形态”。有53.9%的大学生不赞成“路途曲折,进展缓慢,没有很好地履行初哀,照搬国外经验”。有34.7%的大学生不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太注重形式,而不是结果”。同时,有39.5%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48.5%的大学生不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路线”。同时,也有31.5%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38.0%的大学生不赞成“变相的不健全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有36.7%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的看法,有27.4%的大学生不赞成,31.5%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41.1%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够快、够假、够混乱”的看法,有45.2%的大学生不赞成,同时,有32.1%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对于这些错误或模糊观点,均值数据分别为2.32、2.49、2.95、2.62、2.80、3.17、2.63,这表明学生们的态度总体上是不太赞成的,具体呈现出对错误观点是不赞成,对模糊观点是不太赞成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观点的认同是有所保留,而不保守僵化的。数据表明,有45.5%的大学生不赞成“爹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同时,有33.9%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及20.6%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14.0%的大学生不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同时,有26.8%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和59.2%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均值数据分别为2.62、3.65,表明同样的观点,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学生们对它的认同是差别较大的。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既有正确认识,也有模糊认识,还有传统认识。对正确认识的看法均分为3.97、3.27,位于中立与比较赞成之间;对模糊认识看法均分为2.7,位于中立与不太赞成之间。对传统认识的看法均分为3.13,位于中立与比较赞成之间。总的结论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当代大学生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最佳选择的认同是冷静客观的。数据表明,有26.2%的大学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最终、最佳、最完美的选择”。同时,有36.3%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和37.5%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态度。有28.9%的大学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民主、民生、民权的社会主义”。同时,有38.9%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和22.2%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态度。有57.2%的大学生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统治阶层所信仰和推崇的走向民主富强以至共产主义的发展模式”。同时,有29.1%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和12.7%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态度。均值数据分别为2.80、3.17、3.61,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学生们的总体态度是处在中立或比较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发展之路的认同是高度肯定的。数据表明,有80.9%的大学生认为“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以发展为首要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路”。有69.5%的大学生认为“实事求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领导下,全民共奋,在坎坷与机遇中创建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面貌”。有65.3%的大学生认为“它能带来美丽的未来,也可以说这是我国的最好选择,有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中国的未来更美丽、更强”。有66.6%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幸福的明天”。有67.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有74.4%的大学生认为“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达到了历史性的飞跃”。有72.6%的大学生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国历史与现状做出深刻分析后做出的历史性战略性抉择”。有74.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住了重重考验,我相信,在其指导下,中国必将崛起于世界”。均值数据分别为4.02、3.85、3.75、3.81、3.80、3.99、3.87、3.99,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学生们的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认同是极其肯定的。数据表明,有78.6%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有74.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适宜于中国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态土壤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具有科学精神和创造性的伟大创举”。有79.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中央的领导下,符合中国历史轨迹、现实国情、未来发展”。有76.4%的大学生认为“尽管遇到很多困难,纵然还有诸多不足和瑕疵,但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有69.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革命性、历史性的诠释”。有78.9%的大学生认为“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均值数据分别为3.99、3.91、4.05、4.00、3.90、4.07,表明学生们对此问题的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或非常赞成水平。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怎样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基本是正确认识。对正确认识的看法均分分别为3.19、3.88、3.13,偏向于比较赞成。总的结论是,大学生对待社会主义的方面处在比较赞成水平,但同样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总括起来,大学生社会主义观是:在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强调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型特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之路,对一些模糊认识和传统认识表现出一定识别能力。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
(三)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二维结构关系
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根据已经获得上述这两个方面若干指标的测量数据,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结构方程的数学工具,计算这两个方面的路径系数,为本文后面的定性分析作出导引。具体数据见表1。
表1第二行数据揭示了看待社会主义的四个观点对“最佳选择”产生的影响。这行数据表明,“富强道路”的因素最为强烈(0.48),其次是“强调特色”。此数据表明,当大学生把充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之路”时,有助于他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的影响较小。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有助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看法。
表1第三行数据揭示了看待社会主义的四个观点对“坚信正确”产生的影响。这行数据表明,“强调特色”的观点最为强烈(0.40)。其它三个观点的影响甚弱。尽管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则与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观点方向相反。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时,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
表1第四行数据揭示了看待社会主义的四个观点对“符合国情”产生的影响。这行数据表明,“强调特色”的因素最为强烈(0.60),依次是“富强道路”(0.21)。此数据表明,当大学生把充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之路”时,有助于加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认识。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则妨碍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认识。
表1第五行数据揭示了看待社会主义的四个观点和对待社会主义的两个观点对“坚信正确”产生的影响。在这里我们是把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作为最终结果观点。这行数据表明,“符合国情”、“最佳选择”、“富强道路”对“坚信正确”的影响为正。而“传统认识”、“模糊认识”、“强调特色”的影响为负。
当代自由主义的特点 篇2
国际格局, 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简言之, 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不论是从起内涵还是外延来看, 对“国际格局”的研究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理论属性。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的开篇即指出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 他指出“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浩瀚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方向的, 是以权力或实力为出发点定义的利益概念”, (1) 同时, “ (可重新解释的) 利益概念具有防止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属性”。 (2) 进而, 人们概括出现实主义对国际政治格局的三个基本假设: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是统一的理性行为体, 在国际政治中采取广义的理性政策;国家孜孜不倦追求是权力, 国家间政治是“权力政治”。上述假设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推论:第一, 权力关系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结构;第二, 只有权力才能划定利益, 也即在国际格局中才能界定国家利益;第三, 国际和平的形成和维持依赖均势, 即权力关系的平衡。
虽然摩根索等人企图依据人类本性的某些特质得出有关人类行动的结论, 但没有为预测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任何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理论受到进一步批判, “结构现实主义”应运而生, 它是对原有现实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这一重任由新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华尔兹在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中完成。华尔兹的理论贡献在于他以“结构”为核心, 对传统现实主义内在精华进行系统的逻辑整合, 构筑了现实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华尔兹的现实主义也因此以“结构政治观”区别于“权力政治观”, 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按照“结构政治观”, 国际政治被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结构。华尔兹指出, “系统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结构是全系统范围内的组成部分, 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 (3) 华尔兹所说的“系统的结构”, 也就是国际格局。接着, 华尔兹进一步地论述了决定国际格局本质的三个原则:排列原则、单元的特性、能力的分配。华尔兹对三个原则的解读是: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不可改变, 这是国家共存局面的必然后果;构成国际格局的单元——国家在性质、功能、类型上不存在差异, 各单元同质;单元的能力——国家权力的变化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 而国际政治格局则是由拥有强大权力的国家——大国所决定的。显然, 在上述三个原则中, 只有第三项是可变因素, 由此考察大国间的权力分布也就是明确国际格局的唯一途径。那么按照华尔兹的分析与方向, 当今格局无疑是美国独大的“单极”世界。
但是, 现实主义者们在关于“极”如何作用的问题上见仁见智。单极体系的倡导者宣称, 单极, 或由一个霸权主导, 将带来最稳定的国际格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提出, 恰恰是19世纪的英国霸权 (尽管不是单极)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霸权带来了最大的稳定。该理论的其他支持者如基欧汉提出, 霸权国愿意支付成本, 必要的时候单边地推行规范, 以确保其收益体系得以延续。当霸权国丧失权力, 走向衰落时, 体系稳定就会受到伤害。
二、现实基本矛盾
进入新世纪以来, 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 世界形势发生了比冷战结束之初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变化。一方面, 以冷战胜利者自居并以新世纪领导者自诩的美国, 凭借其超强实力, 推行单边主义和黩武主义, 对新世纪初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另一方面, 以宗教极端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为代表的势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恶性恐怖事件, 人类社会不同组成部分和各种文明类型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发展进程遇到严峻挑战。由于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相互激发, 彼此借势, 当今世界很不太平。这充分证明了冷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的基本特点。也许, 金融危机的出现会使很多人产生了“多极化”加速来临的观点, 但笔者并不如此认为, 一方面,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依然彻底地影响了全球, 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下的通力合作只是证明了“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的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基于上述世界发展态势, 有的学者认为世界基本矛盾可以用东西南北关系加以表述, 即表现为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和南南矛盾。 (4) 这固然不可称为错误,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概括过于混乱, 没有统一的标准。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周建明认为“在后冷战时期, 西方文明与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 其主要内容就是西方文明的普世化与基于非西方文明的国家坚持自己发展道路的冲突, 同时也表现为霸权主义和反霸的冲突, 并深刻地影响着南北矛盾的发展”。笔者认为, 这是现有的对当代基本矛盾的一种新视角的同时更为合理的一种概括。这是因为, 前文所言的“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都可以被纳入这个矛盾中, 同时, 它也是对两种主义兴起且持续发展的很好的解释。
同时, 世界形势的新发展, 当代国际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需要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新现象进行解释, 另一方面, 结构现实主义似乎出现了理论的缺陷, 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更新或补充。华尔兹所称的国家权力是高度物质化的, 软权力等其他权力类型由于无法精确客观的测量, 未被纳入严谨的分析框架中。亨廷顿试图解释新问题的“文明冲突论”失败了, 华尔兹的理论依然没有将世界发展的新情况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 除了恐怖主义, 我们至今经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还包括金融危机爆发、环境危机、“非典型肺炎”流行、印度洋海啸灾难、艾滋病蔓延、疯牛病恐慌、网络黑客袭击、全球毒品泛滥等等,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 哪一个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当代的世界政治格局, 并且很可能, 借某次爆发的问题的契机, 几个国际力量突然“窜位”, 国际政治格局随之发生大的改变。
三、结论
现在的国际政治格局正处于“过渡时期”, 这在理论界已达成了共识, 后冷战时代并没有脱离冷战的影响, 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组也并没有完成, 西方文明与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个过程, 在可预见的范围内, 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沿着现有的情况继续发展, 但究竟将何去何从, 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但不管怎样, 愈发复杂的世界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仍然需要沿着前人的研究步伐继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M].海南出版社, 2008-9.
[2]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8.
[3]于洪君.世界基本矛盾与国际政治格局.国外理论动态[J].2003, (5) .
当代自由主义的特点 篇3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 修辞手法 特点 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06-01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思想流派,起源于20世纪中叶对以后的欧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引起了众多文学研究学者的关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创造方法与方式,其在提高文学作品质量、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文学创作者提高自身写作水平,推动文学写作的发展。
1 后现代主义文学浅析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随后迅速风靡欧美等地区,极大的影响了西方文学。虽然当前西方社会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褒贬不一,但是它是在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理论,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后现代文学虽然衍生于现代主义文学,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具有一些独特性,给西方文学界带来巨大影响。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西方传统文学的桎梏,为西方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联系密切,并且随着信息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快捷性和娱乐性越来越明显。最后,对传统出版行业产生巨大冲击,推动了印刷行业的快速发展。
总体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主要有:不确定性、多元化以及大胆尝试未用过的文学语言。由此造成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范围更加广泛、作品形式更加多元化以及创作尺度更大。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这些特点会不可避免的對其作品修辞手法产生影响。
2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特点分析
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多种,囿于文章篇幅我们难以逐一讨论,因此,本文针对集中常见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第一,戏仿手法。这是后现代文学创作所采用的代表性手法之一,又可以称为讽仿,该手法通过模仿传统严肃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表达出幽默的效果,这充分体现的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多元性。这一手法的标志性特点就是利用嘲讽的手段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与反思。
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主义作品《白雪公主》就是利用戏仿手法的典型代表。小说借鉴了西方传统童话《白雪公主》与《青蛙王子》的内容,将白雪公主的故事放到现代大城市中。小说将白雪公主描绘成为七个男人服务的女仆,在沉重的工作中等待着王子的出现,而小说中的王子只是一个眼高手低、自命不凡的落魄失业者。同时,小说也抛弃了童话中华丽梦幻的场景,将场景转移到现代城市生活中以至于整部小说充斥着商业、吸毒等与童话毫无关系的因素。另外,在小说的结局中,七个“小矮人”获得成功,而公主与王子却没有好下场。作者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颠覆了人们对童话的认识,揭露了现代社会的不堪与人们的堕落,极具讽刺意味。
第二,矛盾手法。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作者的自我否定,导致作品前后含义相悖,这就是矛盾手法。矛盾手法会使读者感觉文章内容混混乱、含糊不清,这正体现了后现代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
例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作品《V》,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指出“V”代表什么,它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台机器,这使得小说读起来朴素迷离。然而,文中“V”的含义的不确定以及主人公对“V”的含义的探索正表现了西方工业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迷茫与混乱,表现出人们在追求精神升华未果的绝望。
第三,非连贯性的手法。非连贯性是指后现代主义作家采用一种随意的叙事方式,破坏小说叙事连贯性的写作手法,这是在现代主义作家支离破碎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升华,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混乱以及大胆尝试的特点。
英国作家B·S·约翰逊的作品《不幸的人们》正是应用非连贯性手法的典型代表。该小说并没有明确连贯的页码,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排序随意阅读,不同的阅读顺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的手法会极大的提高作者阅读的兴趣,充分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性。
3 研究后现代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特点的意义
第一,研究后现代修辞手法特点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后现代主义作品,加深读者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促进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与应用。
第二,研究后现代修辞手法可以帮助后现代主义作家更好的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对修辞手法特点的分析会对后现代主义写作理论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在写作时便能灵活运用这些手法,提高作品质量,推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第三,研究后现代修辞手法可以加深我们对当前社会的理解。当前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无不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品将我们的社会看作是无理性的、混乱的,并且充满了愤世嫉俗与怀疑,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人梦醒的作用。
4 结语
后现代主义文学已经成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对世界文学创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修辞手法作为文学写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其的研究应该引起重视。对此,我们需要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特点,认清对它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从而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颖.西方修辞体系中的后现代反语研究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2,33(5):134-136.
[2]刘小枫.斐德若的后现代修辞—— 柏拉图《会饮》中斐德若颂扬爱神的论证[J].求是学刊,2012(2):12-16.
[3]邓志勇.伯克修辞学之戏剧主义的后现代思想及其重要启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2-118,168.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篇4
摘要:当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诸多挑战和难题。本文利用参考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做简要的梳理,旨在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同时也帮助我们正确清楚的认识未来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特点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特殊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本文综合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进行综合梳理:
一、随着就业观的转变,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逐渐受到广大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在自然与人为作用中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宣传与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择业能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工作单位和职业;自主创业会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素质,热爱自由职业的人大多会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不受别人的管制和其他的人身拘束。
二、学历的层次性和专业不对口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当前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的人数每年剧增,使得大学毕业
生年年剧增。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将近六七百万。在近七百万的大学生中,大家的学历一样,加上专业不对口或偏冷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竞争优势。
三、就业选择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随着社会就业制度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就业类型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风险性单位,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如今的大学生遍地开花,每个行业都有大学生的足迹可循。
2.从就业的地理位置上看,以往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大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地方。现如今,在新的就业环境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的地理位置,更有甚者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如大城市、沿海城市、城镇、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等。
3.在就业途径上,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
四、就业时更加注重和追求物质福利程度。在当今社会,受不正之风—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都会更加注重职业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势非常突出。
大学生在实际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则是薪酬和待遇,而对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迎合自我优势与兴趣爱好没有过多的要求,甚至专业是否对口也没有考虑。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还是偏爱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的体制内单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也说明这种趋势走向。
五、很多大学生期望从事低风险的工作。面对当前的就业高压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上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能力不足,又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等自身原因,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心理素质方面、创业和职业竞争的激情比较欠缺,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低风险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走向。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因为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减弱与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就业恐慌症,进而使大学生产生对高风险职业的过分排斥。
六、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注重学生的自荐、面试和笔试,而且也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要好,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高,而且身心要健康。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以及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所要考核的内容;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证书等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总之,用人单位接受大学毕业生已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饥不择食”转为“挑肥拣瘦”,他们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
当然了,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为了节省人力培训成本,缩短人才培训周期,选择成熟、有一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必然成为用人单位的第一选择。据统计,在山西省招聘会上,有近90%的单位有“需要工作经验”的招聘要求,这就大大增加了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难度。
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就业心理越来越成熟,就业的期望把握的适中;就业的意识明确,选择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的地域跨度大;选择自主就业、自由职业者和自主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等等。
八、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学生普遍枪手,文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相对激烈。与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相比,文科生的就业相对严峻,在将近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中,作为文科生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本领是很难找工作的,因为文科生大都一样,社会实践经验少,没有技术能力,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和综合知识不牢固等,这些劣势将会成为我们找工作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
九、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缺乏诚信,就业隐患多。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找到工
作,有的大学生挖空心思去包装或伪装自己。当我们问及“大学生是否会因就业而造假”时,78.6%的大学生选择“会”。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求职简历普遍存在“注水”这一现象,少数大学毕业生的自荐材料内容失真,言过其实,甚至造假,如涂改学习成绩,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利用复印机改头换面为己所用。此外,近几年毕业生择业过程中违约率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违约都是毕业生自己提出的。在问及“求职过程中,您会签约后跳槽吗?”有63.8%的大学生选择“会”。毕业生求职心切。常常因担心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岗位,缺乏慎重考虑,遇到愿意接收的单位就马上签订雇佣合约,草率签约后,却又不安于现状,随时做好违约的准备。
十、就业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随着扩招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新增的工作岗位及其有限,加上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就业岗位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当代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 篇5
随着当代教学观念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使得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亦表现出了与过去有本质区别的特点。这些特点从学生方面看,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知情智力的统一;从教学方法自身看,重视学法研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一)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在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传统方法的特性是注入式,学生基本上没有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被教师、书本的权威所统治和支配,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现代方法追求与学生学习规律的一致性,张扬启发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还学生以主动学习的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上,重视在过程中体验和自由个性的实现。
(二)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
传统方法明显倾向于把人的智力和情感割裂并对立起来,一味强调智力的重要性,表现为过分突出和重视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现代教学方法立意超越理性主义,把智力与情感统一起来。马斯洛指出 “健康者的认识、意动和情感主要是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或相互排斥的”。“意动在本质上是认识的,认识在本质上是意动的”。既然认识与意动是同一的,那么智力与情感也应该是同一的,于是 “知情互动”理论便诞生了。美国心理学博士高曼(D.Golemman)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大胆而独到地提出了 “情感智力”的崭新概念。智力再也不仅仅是认知性的了,情感也是智力,而且是对人的社会生活幸福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的智力。认知实质上是情感的,而情感实质上也是认知的,智力实质上是认知智力和情感智力的同一。
(三)重视学习方法研究
传统方法把学习方法的实质看做是教法,突出了教学法中的 “教”的一面,所以讲授法成为课堂教学中占支配地位的方法。现代方法倾向于 “教法的本质是学法”,所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首先是重视学习心理学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界把学习心理作为热点领域,在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和智力发展等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和网络一体化的教育技术,它在20世纪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指标。教学方法的技术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基本趋势。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既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新理念,又作为教学方法的新形态,在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两个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五)重视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特定态度、意向和操作。在多元文化的背景里,方法走向模式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有教学方法性质的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由主题、目标(或手段)、程序以及评价等成分构成,使得教学方法涵括了具有一致性的新的心理学理论、新的教学价值观、新的教学内容观以及新的教学方法观,为操作性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积极引进国外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国内的专家、学者、教师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我国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规模、多种形式的改革与实验。从对现代教学方法特点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发展的整体趋势表现出的以下几个特征:
(一)体育教学方法研究需要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深化研究,都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迪和促进作用。
在当代产生广泛影响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例如斯金纳提出的 “程序教学法”,布鲁纳倡导的 “发现式教学法”,洛扎诺夫提出的 “暗示教学法”以及前苏联赞可夫、巴班斯基等人的教学方法理论,无一不是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因此,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必须与现代心理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要以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构建和发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体系。
(二)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要与教学实验紧密配合
教学实验是建立和发展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源泉,是检验其理论科学性的重要手段。教学实验可以验证人们提出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可根据实验的真实结果,改进和提高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学实验可以为发现和构建新的教学方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实践依据,可以对引进和借鉴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检验、改造和发展,最后形成适合本国或本地域特点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新构建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推广也必须通过教学实验的实践检验过程,一方面寻求将这些理论或方法具体化并付诸于教学实施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实验的结果又将进一步检验、充实、完善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发展说明,正是由于教学实验广泛深入的开展,促进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不断走向现代化,不断丰富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今天多样综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因此,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实验的紧密结合,成为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以系统化、组合化、多样化的观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
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 篇6
谁都知道,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制造的话语,它以反抗和鞭鞑现代主义而闻名于世。由于它在政治上极度厌恶和拒斥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得以轻易地盛行于类似中国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时髦的话题,它给被机器熏陶得晕头转向的年轻人带来了一线生机。然而后现代主义自身的悖论,即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使得人们逐渐冷却了最初对待它的激情。到了20世纪末期,后现代主义又在中国这块庞大而复杂的土地上死灰复燃,一直绵延到了今天。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为什么热衷于原本指称晚期资本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呢?
首先,是因为后现代主义是一门多元主义的哲学,它质疑僵硬的“元叙述”话语,以宽容的态度承认所有世界观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中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传统的生产主义转变到了消费主义的新理念。
还有,是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历时性的共存关系,老子的“无为”和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典型的相对主义哲学。
那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具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无意义或无深度的艺术充斥文化市场,比如香港新版的《西游记》(张卫健主演),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价值观。值得说明的是我指的“无意义”和“无深度”仅仅是个中性词语,它们在平庸的搞笑中也许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从另一方面来看,像严肃的和主旋律艺术作品正日益遭遇大众的冷眼。
第二,人们崇拜文化多元主义犹如在政治上信奉民主主义,都是西方思想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双重作用下的结果。过去谈论的总是“革命”和“楷模”,现在则满口是“性感”和“惹火”,这种语言学上的变化是与人的道德素质毫无关联的。
当代自由主义的特点 篇7
(一) 自由主义文学定义
社会学是这样定义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 以自由为主要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第一个给自由主义文学明确定义的是刘川鄂, 他认为自由主义文学是“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 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功利色彩, 专注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则是指发生在20 世纪20 和30 年代以自由主义的人生理想为追求的一股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 注重创作的独立性。这一时期文学的最大追求是“自由”, 作家思想上的自由, 文学作品反应文学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虽然自由主义文学流派众多, 但是他们普遍表现出“远离政治, 贴近艺术”的价值追求。
(二)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代表流派和作家
自由主义文学旗下流派众多, 可谓各有特性, 各流派包含的作家更是多如繁星, 著名作家辈出。他们倡导的“自由”、“为人生”的思想, 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流派有:“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语丝派”、“新感觉派”、“九叶诗派”、“京派”、“自由人”等。在众多流派下包含了庞大的作家群, 如梁实秋、林语堂、闻一多、徐志摩、朱光潜、沈从文、等知名作家。对自由主义学者的研究也一直不断, 如叶向东对梁实秋的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救亡的形势使梁实秋对自由主义文学现代化剪口的努力, 成了一种个人的呐喊。他坚持的文学自由和主张抗日救亡的无产阶级文学成为难以避免的矛盾。” 李明清着重探讨“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他认为:“这两个流派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 主张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真实论。不可否认他们的一些观点存在偏颇地方, 但是他的价值不能否定。”
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
(一) 当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当代文学是指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时期文学、80 年代文学、90 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当代文学走过了六十年, 其发展和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它的繁荣是作家推陈出新的硕果, 也包含对众多流派、作家经验的吸收。
文学是自由的, 包容的, 只有开放的文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幻。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文学, 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是如此丰富。当代文学迅速发展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方面, 现代自由主义是功不可没的。那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主张让更多的文学理论得以绽放, “自由”和“为人生”的主题也是当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 当代文学对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的吸收
1. 为人生的写作态度与目的。
在“五四”文学启蒙时期初始, 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这一经典理论。对于什么是“人的文学”, 周作人这样解释,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 对于人生诸问题, 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便谓之人的文学”。他鲜明地指出新文学改革的本质, 必须是实现思想内容的革命。这一文学观点在当时升华了白话文学的精神, 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深度, 对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 是对“人的文学”最直接的复苏和致敬。其中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张洁的《方舟》等等, 他们在表达对愚昧时代控诉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唤醒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灵魂的尊重。“人的文学”对当下的作家和文学潮流也有很大影响。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大众需要的文学是百姓的、日常的、实用的文学, 相应的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也要更加人性化, 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2. 反映日常生活, 突显平凡世界
文学自由主义并不是自由文学,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甚至连文学自由也不能充分做到。那一时期, 文学与政治是缠绕一起的死结, 任谁也打不开的。很多作家既不愿卷入政治, 又不想放弃文学, 只有寄居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处。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是典型的描绘自己故乡的作品, 文章着重叙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代年轻人的感情纠葛。其他如张爱玲、徐志摩等, 他们的创作部关乎天下大事, 不去进行任何的批判, 有的就是小桥流水的已经和简单朴素的表达。这样的作品不会是那个时代的主流, 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个性化创作, 游离于文学边缘地带, 但却是对文学审美最真的追求。
八十年代中期, 新写实小说异军突起, 成为当时文学界一支实力新军。新写实小说继承了现代自由主义“反映日常生活”的主旨, 并将琐碎苦恼的人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中的很多作品看上去渺小甚至卑微, 可拥有可以打动大众人心的巨大力量。《一地鸡毛》是新写实小说中的佼佼者, 刘震云通过对豆腐、菜篮子、孩子、妻子、保姆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描写, 反映了小林家庭遭遇和心灵轨迹演变。当然他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夫妻间的争吵, 邻里间的猜忌, 他要反映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八、九十年代的生存状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 池莉的《烦恼人生》, 都是以琐碎事件表现人生的经典之作。这样的作品是大众化的, 赢得读者的喜爱, 让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切。
3. 自由主义文学与文学自由
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强调的自由, 是突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文学革命, 是“人道主义”、“为人生”等从西方吸收来的新思想。此时自由的范畴是有限制的, 在其众多理论中成果不少, 但终不能做到彻底自由。
说起文学自由, 没有严格的定义, 有的人理解为文学创作上的内容和思想的自由, 有的人认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就是文学自由。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随着网络写作成为一种职业, 网络签约作家和网络自由写手如牛毛搬出现。何为文学, 何为文学作品, 也就日渐模糊。网络文学把文学自由给无限扩大化了, 出现了过度泛滥的后果。网络红人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木子美的《遗情书》、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等等, 在他们作品中最常见的是灯红酒绿的夜店、宣泄欲望的酒吧。对于主流道德思想, 他们是排斥的, 他们努力争取用自己的作品呼喊出大众心中的无聊、空虚与堕落。这种自由是扭曲的自由, 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文学自由表面上更加完善, 其实却在很多方面走向了偏激和不归路。
虽然当代文学已不同于现代自由主义文学, 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对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有着明显的痕迹可以看出。现代自由主义文学关注人的自由, 反对各种压抑人性的现象, 并关心一些社会问题。现代自由主义作家的理论积累和创作经验, 对当前文学的发展进步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下文学, 是多元化的文学, 是更迭频繁的文学。当代文学借鉴现代自由主义合理成功的部分, 也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不好的文学现象。但是, 现代自由主义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呼喊文学的自由、人性、为人生, 是永不过时的文学主题。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当代美军空袭战术的新特点 篇8
关键词:美军 空袭战术 特点
空袭历来是美军实施不对称打击的重要手段,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军都是以空袭作战揭开战争序幕,甚至赢得战争胜利。在一定程度上,空袭战术的灵活运用对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条件下,美军的空袭战术与以往相比,在空袭平台、空袭时机、攻击方式、目标选择、突击手段、作战保障等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在空袭平台上,"无人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制造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和机器人将大踏步进入空袭作战领域。在利比亚战争中,美军凭借其在无人机技术方面的优势,投入多型无人机参与军事行动,开创了使用无人攻击机密度最高的记录,从而帮助美军在未派出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加大参战力度,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实现"零伤亡"。 当前,美军在研究无人驾驶飞机的基础上,正致力于机器人驾驶飞行器的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取代驾驶员,并企图利用机器人完成人所无法完成的高难度机动动作。
二、在目标选择上,强调"择要精打"
美军认为,空袭作战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选择是否正确和目标打击是否充分、有力。将打击目标指向确定的、可以实现的、有助于达成战略或战役目的的目标,是美军空袭作战中选择打击目标的重要原则。
美军在空袭作战中也充分运用了其"五环作战理论"。它的主要做法有:打击军队指挥中枢,削弱对方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打击侦察预警设施,瘫痪对方的防空作战体系;打击交通运输设施,割裂对方的战役布勢;打击基础工业设施,破坏对方的战争潜力。美军空袭利比亚,就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教训卡扎菲,从80多个目标中最后确定了5个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为摧毁南联盟的政治意志,推翻米洛舍维奇政权,选择了军政首脑机关、总统官邸和大量民用基础设施为打击目标;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为推翻萨达姆政权,直接确定打击的目标就是萨达姆和伊拉克的高级官员。
三、在空袭时机上,首选"夜暗"和"凌晨"
夜间战场对于空防作战双方来说都是有难度的,但是一旦拥有了夜视器材和先进的机载设备,战争的天平就会倾向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也使得战场变成了单向"透明性的战场"。现今的美军作战飞机普遍装备了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前视红外观察仪、夜视镜、微光电视,主战飞机挂载了"蓝盾"夜间低空导航和红外瞄准系统等先进夜视器材,为其利用夜幕快速定位、发现并摧毁目标创造了条件,夜暗成为美军发起空袭的首选时机。
1986年的"黄金峡谷"行动,美军就使用了加装了微光夜视器材的F-111战斗轰炸机,在查明了利比亚所装备的SA-2、SA-3防空导弹和苏制高炮夜间作战能力差之后,实施了一次成功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四、在攻击方式上,注重防区外超视距精确打击
目前,精确制导武器在命中精度、制导方式、投掷距离等方面均取得了飞速发展。美军装备的精确制导武器不仅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而且可在各种天候条件下使用,它使美军改变了过去传统临空轰炸、近距发射的空袭作战样式。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处于辅助地位,仅占全部投弹量的8%,投弹平均命中率仅为30%;到"沙漠之狐"行动时,精确制导武器已上升到95%,命中率达到90%以上,总毁伤率则达到87%,对单个目标的平均用弹量由海湾战争的22枚减至10枚;而在"联盟力量"行动中,精确制导武器占到98%,发挥了主导作用。美军出动2架次B-2A隐形轰炸机所取得的战果相当于越战时出动40架次F-15战斗轰炸机才能取得的战果。
五、在突防手段上,灵活采用各种方式隐蔽突入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几场局部空袭作战中,美军非常重视运用多种隐蔽突防样式,主要有:
隐身突防 海湾战争中,F-117隐形飞机共出动1290余架次,无一受损。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使用了6架B-2A隐形轰炸机、5架B-1B隐形战略轰炸机和24架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进行了多轮多波次的隐形突防。特别是美军首次使用的B-2A隐形轰炸机,由于采用了第二代隐形技术,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01平方米,在战争中多次深入南防空纵深,突防成功率较高。
远程高空突防 过去,由于受飞机航程距离短、作战半径小等性能的限制,美军通常在近距离遂行空袭作战,或进行不返回原机场的"穿梭"式空袭。随着美军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加上空中加油技术的日益成熟,大大延长了飞机的续航时间和作战半径,使其具备了远程奔袭作战能力。海湾战争中,美军B-52轰炸机携带常规巡航导弹,从美国本土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起飞,经过空中加油,飞抵海湾地区对伊拉克巴格达发射巡航导弹后又返回原基地,连续飞行35小时,往返行程22400公里,这是历史上时间最长,距离最远的战斗飞行记录。
超低空突防 美军主要使用先进的战术飞机和攻击直升机,以15-120米高度利用雷达监视盲区突防攻击。美军在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中,FB-111以60-150米的飞行高度从突尼斯吉兰角闪电般掠过海岸线飞临目标,连续实施了三个波次的攻击,取得重大战果。
电磁掩护突防 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为了掩护空袭飞机的突防,美军派出了EA-6B、EC-130、EF-111、E-8等各型电子战飞机70余架,针对南联盟的防空雷达系统实施了大规模的、贯穿整个空袭过程的电子进攻战,电子战飞机的出动架次占空袭总出动率的近40%,有效地掩护了轰炸编队的空中突防。美军在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行动中,EF-111、EA-6B电子干扰机释放强烈电子干扰信号,使利军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失去作用,无线电通信中断,利军防空体系处于瘫痪状态,有效地掩护了攻击编队的突防。
五、在作战保障上,突出制信息权
美军认为,只有控制了信息,才有可能顺利实施空袭作战,才能取得空袭作战的胜利。在空袭南联盟的作战中,美军充分发挥卫星的功能和优势,自始至终掌握制信息权。一是在信息的获取上,北约动用了50多颗卫星在太空助阵,其中有5颗照相侦察卫星和一些电子侦察卫星及海洋监视卫星,专门用于获取目标信息,还有10多颗气象卫星,从不同角度获取气象信息,为实施准确空袭提供气象服务。二是在信息的传输上,美军使用了多种通信卫星,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载有"全球广播服务系统"转发器的特高频"后继者一9"卫星,它在从美国本土向战区传送大量侦察情报和后勤保障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网络传输和无缝式链接,无论相距多么遥远,信息传输分秒之间即可完成。三是在信息的利用上,美军首次使用了C4ISR系统,对空袭作战行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在开战的第一个晚上,南联盟的米格-29被美军的F-16战斗机击落多架,原因就在于美军拥有空中预警、制导控制系统,可做到及早发现、尽远攻击。因此,在南联盟上空被北约以50多颗各种功能的卫星织成的太空信息控制网,使空袭的综合作战效能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对空袭作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学华,陈昭林.21世纪美军作战理论新发展【M】,
济南:黄河出版社.2000.
【2】姚遥,薛莨."黄金峡谷"行动--美军空袭利比亚始末【M】,1997.
【当代自由主义的特点】推荐阅读: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12-11
当代劳资关系的特点11-04
当代国际礼仪的主要特点10-20
新闻自由的特点11-24
当代资本主义的困境07-08
当代特点11-14
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的使命与特点09-09
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06-13
当代功能主义11-10
当代社会主义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