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共9篇)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 篇1
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论文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我国的法律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各方各面并不完善。特别是行政管理领域,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和复杂,这就让行政法律法规在社会关系的调整方面处于一种“千头万绪”的状态。照目前的形势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行政事项,作出的规定往往并不完善。本文就目前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相关概述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什么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学者们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一些学者认为,“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判断、自行选择和自由决定,从而作出公正而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而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或者在法规无明文规定亦无习惯法可循,或者在法律法规的授权下由行政机关以自由判断作出适当处理的权利。
总结上述学者的观点,我认为,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的原则和范围内,根据法律法规和行政的目的和精神,自我寻求最佳结合点,确定事实和法律,并据此作出或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具体表现为行政行为的范围,方式,类型,规模,权限等选择权。
(二)行政自由裁量的特点首先,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种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在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行政机关拥有了自由决定管理某项事物的权利,但这种自由必须受到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约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行政自由裁量权中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它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约束。
其次,行政自由裁量权具有特殊性。行政自由裁量权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是针对个案进行的,不能推而广之,不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主要是由自由裁量权裁量事项内容的多样性、性质的复杂性造成的。
最后,行政自由裁量权具有法定性。行政自由裁量权来源于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机关以自由裁量的方式,可以是明示的方式,也可以是默示的方式,它的存在必须是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前提,否则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无效的,是违法的。
二、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法律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规范过于笼统目前,我国立法条件相对不成熟,法律法规只是在形式上赋予了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让行政机关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行政问题。另外,行政自由裁量权在立法的语义上也显得含糊不清,缺乏标准的具体执行措施,在设定行政处罚上,处罚幅度也不完善。例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七条中的处罚规定,“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根据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危害成果,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此规定的处罚幅度就显得比较大了。
(二)缺乏有效限制的程序规范控制和规范自由裁量权主要依靠的是行政程序法。然而,我国的行政程序法一直不完整,尽管可以在法律法规中看到部分有关程序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程序法规仅仅是零零散散的,并没有强劲的法律约束力。此外,现有行政程序的设计在很多方面不合理。行政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程序建设环节上的薄弱。大量事实也证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被侵犯,主要原因就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相关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司法监督的范围有限目前,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只有在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才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人民法院只是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而不考虑抽象行政行为。事实上,由于抽象行政行为滥用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造成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比具体行政行为更为严重。
(四)司法审查标准粗糙我国在立法中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司法监督有明确规定,但是,行政自由裁量的标准并不合理,并且在立法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在理论界的定论也无法达成一致。目前来看,行政行为想要得到规范化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要想在行政自由裁量权方面发挥司法审查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行政自由裁量权立法上的规范性。另外,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审查标准上的模糊性让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所做出来的理解和运用也显得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做法也不统一,对依法行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行政监督乏力目前,我国在行政监督方面极其乏力。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特权钉子户海上皇宫”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它已被确定为违法建筑,中国海上侦察总队龙岗大队执法了二三十次。但是,在,执法机关查获3个大木排后,马上有领导发话叫停执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也作出了“先行先试”的指示,让其多次过关。,它被执法部门分解成两大部分,但立即又获得政府许可。显然,当地的行政监督部门是自欺欺人。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我们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极其乏力。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程序混乱程序是法律的生命,是连接国家和公民个人之间的纽带。缺乏程序要件的法律制度,是难以协调运行的。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过程中,程序问题是共同的。因此,程序应该成为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真正重点。目前,虽然对行政程序的法律草案已经出台,但我国没有一套统一完备的行政程序法。
同时,学术界在行政程序立法上有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主要不同在于是先制定同一程序的法典还是先制定几个不同的单行法。但是,这两种观点无一例外都强调行政程序的重要性。此外,政府信息公开暴露的问题也十分严重,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公开一些及时准确的政府权威信息,才导致了诸如上述“海上皇宫案件”的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对突发矛盾过程中,切实做到行政程序的合法。
(三)行政执法者的素质偏低执法人员是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主体,但是执法人员是不同的个体,同样的事情,由于他们的个人素质差异可能导致处理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往往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受自己情绪的影响,之前和之后的意见往往也是不同的,处理结果也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此外,我国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队伍冗余,执法人员成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执法人员的道德观念和情感的跌宕起伏都可能导致群众成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受害者,使人们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公正性持有怀疑态度,降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权威性。
四、完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控制首先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行政程序也逐渐地系统化、规范化。但是,现有的行政立法程序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就单一的行政程序立法来说,对特别程序显得尤为重视,而比较轻视统一程序。另外,由于行政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每一个行政行为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各种行政行为制定相应的特别程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行政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性,这使得制定整个行政区域的行政程序法显得更有必要。
(二)强化行政自我监控法律是公正的,为了实现法律的这一特征,要求行政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做到公平公正,不能以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名义进行徇私或偏袒的行为。行使自由裁量权,一方面要注重行政人员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完整发挥,克服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以最大诚信和公平的行政执法行为来维护法律的权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对个人私欲的进行限制。这就要求每位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时,应当不为他们那些不受限制的个人欲望所左右,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加强司法审控为了增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为受到严格的司法审查,首先,要建立行政和司法审查的判例法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判例始终发挥着将法律法规具体化,填补法律漏洞和创制法律法规的作用。因此,判例法制度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法国为例,法国虽然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但是判例法一直在司法审查领域实施,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建立司法审查的陪审团制度。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标准的确立应该摆脱思维定式,不局限于实体法的规则设计,而是从司法程序上系统地进行重新构建,建立陪审团制度。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 篇2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及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涵
第一, 行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第二, 行政自由裁量权使用目的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第三,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二) 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行政权力中最显著的一部分, 其设立是现实政府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必要。
第一、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弥补立法不足的需要。行政事务有广泛性与复杂性, 因而法律只能作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不可能涉及所有的行政事务。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自由裁量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为了维护法律的稳定, 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行政主体在不违背法律的原则下, 可以在多种行政行为的可行的方法中自由行使权力, 有利于弥补法律的缺陷和不足。
第二、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需要。公正、廉洁、高效, 是行政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随着社会事务迅速增加, 行政权涉及的范围已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需要行政执法主体灵活地处理。为了保证行政管理的快速高效, 客观上需要为行政权力的运行设置一个自由裁量的空间。正如美国学者古德诺所言, 现代社会管理中许多事情“必须留给行政人员去酌情处理”, 使行政机关审时度势, 权衡轻重, 从而灵活果断地解决问题, 提高行政效率, 实现社会公正。
(三) 行政自由裁量权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由于裁量的自由性, 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 会发生自由裁量权超出一定范围的现象, 再加上执法者素质较低, 造成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不公平。
第二, 合理或适当原则是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基本规则, 但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容易造成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正如美国行政法学家施瓦茨说:“无限自由裁量权是残酷的统治, 它比其他人为的统治手段对自由更具破坏性。
第三, 由于现代行政在管理时要讲求效率。但可能造成以追求效率为借口而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而我们又不能弃之不用。“法律的处境往往是这样的:为了追求一定的价值, 就要以牺牲其他价值为代价”。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控制措施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任何的权力都可能导致被滥用, 行政自由裁量权也是。为了保证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公正、合理、适当, 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合理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立法层面上
在我国走向法制化的进程中, 为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遵循统一的程序规则, 制定《行政程序法》非常有必要, 我们应该严格执行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机关必须使得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规范化, 尽可能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 坚决把“弹性”条款和“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确化。
第一、建立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我国在2003年的颁布了《行政许可法》, 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升华。行政程序立法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系统化的过程, 但已有的行政程序立法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因此, 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
第二、不断完善立法, 限制自由裁量权。应从源头上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加以规范, 立法机关应加强立法, 加大立法解释力度, 及时弥补立法缺陷, 避免太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的出现。还要明确界定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目的、范围等, 减少弹性、模糊性词句, 使立法尽可能做到详尽、细致, 使自由裁量权尽可能的缩小。
第三、进一步完善立法监督。完善立法监督特别是要完善现有的相关行政程序。程序是法律的生命, 行政程序的法律化是现代国家重要的法治原则, 在行政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是表明身份制度。二是信息公开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三是行政指导制度。四是回避制度。五是听证制度。
(二) 司法层面上
司法是独立的,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是一种外部监督, 所以应以立法机关制定基本法律 (含宪法) 作为标准。
第一、司法监督标准。一看是否符合法律目的、是否正确反映法律本意。二是事实认定是否准确。三是程序是否正当。四是适用法律是否得当。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授予的, 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忠于法律。
第二、完善司法监督。一是建立合理的司法审查制度, 为司法机关在司法审查程序中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法律制裁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建立专门的行政法院, 不受各级党委、政府的支配, 树立法院自身的权威。三是法院应当充分行使审查自由裁量行为的职权, 逐步扩大受案及审查范围。
(三) 行政内部自律
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内因, 因此, 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行政机关内部自律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制定合理的行政裁量基准制度, 防止自由裁量权过度自由化。政府也具有“经济人”的特点,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时, 公共管理者也会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损害公众利益。要对裁量权进行有效制约, 就必须:一是制定合理的裁量基准。裁量权的行使者与执法者就能对号入座, 这样可以减少滥用的可能性。二是进行权力分解, 防止过度自由化, 有利于预防权力腐败。英国学者阿克顿勋爵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第二、加强内部监督体制, 加大惩罚力度。首先要加强监督层级体制建设, 加强平级监督、上下级监督, 建立连带责任制, 下级犯错, 上级应当承担一定责任。其次, 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裁量主体的责任意识, 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最后, 建立追偿制度, 行政主体因违法或不当造成相对人损失时, 行政主体应该依法予以赔偿, 并向责任人进行追偿。
第三、增强政府行政的透明度。信息制度建设是增强政府行政透明度首要任务。在当今信息社会, 行政公开的一个有利途径是建立电子政府, 实行电子政务, 有利于了解民生, 阳光执政, 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 减少、遏制行政腐败, 也有利于减少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第四、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建立清正廉洁政府。王学栋认为, 在行政伦理学领域,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权力, 也是一种伦理性的权力。因此, 要加强行政主体行政伦理建设:首先要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者的政治思想教育, 引导其树立公仆观念和服务观念, 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执法过程中去。其次要推行执法人员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并定期培训, 调动执法人员学习新的知识和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再次是建立“行政人员职业道德准则”或相关的制度, 对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加强行政人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四) 社会控制
我国政府与外部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量存在, 公民往往无法得到一手的信息材料, 很多问题只是事后反映, 无法事中监督。行政信息不对称使许多外部控制机构面对的是一个“行政黑箱”, 政府行政透明性较低。因此, 应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建立群众监督机制, 对群众举报等采取严格的保密与保护措施;积极发挥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增强行政机关与外部机关的信息对称性, 有效发挥社会控制作用。
总之, 随着我们的努力和行政法制的建设,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会更加合理, 完善, 以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
摘要: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行为的灵魂, 它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执法人提高行政效率, 推动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滥用该权力又会滋生行政腐败, 阻碍行政法治的建设。因此, 我们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必须有合理的、有效的控制措施, 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包嘉乐, 李泽文.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J].政法行政, 2008.
[2]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3]胥三燕.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及其限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威廉.韦德.行政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5]唐敏.论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J].今日中国论坛, 2009.
浅析行政自由裁量权司法控制 篇3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司法控制;司法审查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所享有的一定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力,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权限,也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概括地讲,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条件,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中进行选择的权力。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是一种真正的和实质的行政权力。
二、自由裁量权具体表现形式
(1)行政处罚幅度和种类方面:即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包括在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选择和处罚种类的自由选择。
(2)行为方式方面:即行政机关选择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时,自由裁量作为与不作为。
(3)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方面:如《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2项“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只要符合“听证的7日前”,具体哪一天通知,行政机关可自行决定。这说明行政机关在何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上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4)对事实性质认定方面:即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性质或者被管理事项的性质的认定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5)对情节轻重认定方面:如中国的行政法律、法规不少都有“情节较轻的”、“情节较重的”“情节严重的”这样的词语,在没有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时,行政机关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就有自由裁量权。
(6)决定是否执行方面,即对具体执行的行政决定,法律、法规大都规定由行政机关决定是否执行。
三、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自由”是要求行政机关在自由裁量时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在实际执法中,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主要归纳如下:
1.考虑不相关因素或是不考虑相关因素
相关因素是指与做出的行政自由裁量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言的,与行政自由裁量的各个环节或要素之间有着某种合理的关联性。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时,应考虑相关因素,尤其要考虑法律、法规所明示的或默示的要求考虑的因素,而不应考虑与作出决定无关的因素。
2.不正当程序,包括不合理迟延和不正当步骤
如法律虽未明文规定行政机关作为义务的期限,但行政机关不得以各种理由故意推脱、拖延履行应当作为的义务。
四、构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法律监督机制
1.各地检察机关的实践经验和有益探索
为了切实解决刑事拘留存在的上述问题,浙江瑞安、四川南充、山东宁津等地的检察机关在辖区内开展了监督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的试点工作。各地检察机关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监督力量,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以浙江省瑞安市检察院的做法为例:首先,制定方案,监督有理有据:该院与市公安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开展刑事拘留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监督方法。其次,明确工作重点,监督有的放矢:该院将刑事拘留是否超范围,是否违法延长刑事拘留期限,是否超期刑事拘留,刑事拘留案件处理是否合法等监督工作重点。再次,完善监督程序,破解监督难题:即在畅通检察机关知情渠道、完善驻看守所检察听取刑事拘留入所人员意见制度、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规范监督程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健全监督备案衔接机制,形成刑事监督合力
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应与公诉、监所等部门之间及时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措施适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侦查监督部门要将逮捕、变更强制措施、撤销案件等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告知监所及公诉部门,以对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的后续处理进行监督。各监督部门对于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不同阶段发现的公安机关不当或者违法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及时送达其他相关部门,使公安机关不当或者违法适用刑事拘留行为能够及时进入相应的调查程序。
五、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司法审查
1.是否滥用职权
在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司法审查的标准几乎只有“滥用职权”这一项,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虽然规定了“滥用职权”这一标准,但是却没有对什么是“滥用职权”给出明确的含义,因此,显得非常空泛,很难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操作,如果我国能在滥用职权这一标准中引入“不合乎法定目的”和“不相关的考虑”这样的具体标准,同时要为这两个标准制定详细的司法解释,那么“滥用职权”这一标准将会变得充实些,不会显得那么空洞,在具体的适用时也会更具有操作性一些,就会改善“滥用职权”这一司法审查标准很少适用的现状。
2.是否怠于行使行政自由栽量权
行政自由裁量权有利有弊,欠缺和过度都不行,行政自由裁量权有着自身的积极性的作用,能够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能够实现个案的正义等,但一直以来我们只关注行政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问题,却很少关注行政机关不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例如,如果行政自由裁量权不存在了,那么将会产生行政效率降低,个案正义难以实现等问题,所以说,怠于行使行政裁量权这一司法审查标准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打开了新的视野,从而更加完善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标准,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标准。我国应该引入这一标准,使我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更加全面、彻底,使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3.是否是压迫性决定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 篇4
雷 晴
税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赋予税务人员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事作出判断、处理的权利,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效率。但在实际过程中,自由裁量权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极易被滥用、滋生腐败。笔者认为当前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立法滞后、执法部门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执法人员裁量随意性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旨在梳理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在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一些控制方法,以保障国税机关合理行政。
一、当前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上严重滞后
1、裁量权范围过宽。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贯穿于整个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作为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基本法律的《税收征管法》,共六章九十四条,除“总则”和“附则”外,另有四章。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这四章共八十八条,其中涉及到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有五十八条,占到了总数的66%。上至国家税务总局,下至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每一管理层级、每一征收管理环节、每一涉税事项几乎都有自由裁量权存在。
2、可供裁量的空间过大。一方面,行政处罚倍数相差太大。如《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倍数相差高达十倍。另一方面,金额相差悬殊。如《征管法》第73条规定:“对开户银行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税款决 1
定的,造成税款流失的,税务机关可依法对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罚款差额高达40万元,可供裁量的幅度过大,易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
3、罚与不罚缺乏操作性。如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的,根据《征管法》第六十条规定税务机关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这种规定只有上限,而无下限即可罚可不罚。何种行为可以不予处罚?何种行为按上限处罚?《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未作出明确规定,税务机关难以把握。
4、对情节的衡量缺乏明确界限。《征管法》法律责任部分很多条款都规定了对“情节严重”的行为,应如何处理,但是,怎样才算“情节严重”,除《细则》列举了个别行为外,其余的均都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因此,也只能由税务执法人员凭经验、凭理解自由裁量认定。
(二)实践中裁量混乱
1、核定随心所欲,省略程序。按照《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6号)规定,税务机关核定定额程序是:自行申报、核定定额、定额公示、上级核准、下达定额、公示定额。但是,实践中有相当多的基层征管员为省事或者因“人情”而严重违规。核定方法上既没有采取按耗用的原材料推算、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测算、银行经营账户资金往来情况测算等科学方法,也没有充分利用CTAIS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核定程序上没有经过定额公示和上级核准,而是直接由管理员下达定额通知,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公示定额”。因此,各地不同程度都存在有同行业、地段、同样经营规模、收入的业户定额高、低不同的现象;类似行业之间的定额,也存在轻重不同现象
等等,造成税收执法不公。
2、办税不及时,能拖就拖。实践中核发税务登记证件、批准延期缴纳税款、办理减免税、退税、发票领购等,本应很快就可以办结,但是,受理或审批人员懒散拖沓或者出于某种动机,不急纳税人之所急,而是拖延至最后法定期限甚至超期才给予办理,严重损害税务部门的形象。如某税务局2009年共受理纳税人减免税申请43户,符合《减免税管理办法》规定期限内作出减免税批复的仅有21户,占48.83%,有超过一半的申请没有及时审核作出批复。
3、滥用评估,消极不作为。《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即纳税评估不是一种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只是税务机关一个内部工作管理规定,是税务机关的一种内部审计行为。实践中少数执法人员滥用纳税评估,把评估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万金油”,把“移交稽查比例必须达到10%”的硬指标异化成为达标而稽查,对该移送稽查的涉税案件不移送,以补代罚,严重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
二、规范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建议
(一)建立整套标准体系,实现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规范自由裁量权的第一道关卡。税务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很广,它不仅仅指最常见的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而且还包括应纳税额核定、税务行政期限选择及税务行政行为选择等自由裁量权。建议研究制定上述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的规范性文件,形成一套囊括所有形式的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标准制度,为执法人员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使其在行使税
务行政自由裁量权时有章可循,实现自由裁量权的源头控制。
(二)明确执行基准,实现基准控制。《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对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可以量化和细化的行政裁量权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制定行政裁量权基准。”建议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范围内对自由裁量权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制定执行基准。
1、科学划分不同违法情形。将违反税务行政法规行为的要件进行分解和归类,按照违法性质、情节和占有违法要件的数量加以界定,做出相应的处罚标准。例如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的,可以按四类情况区分处理:即第一类为责令限期改正期内办理或自行办理逾期30天以下;第二类为自行办理逾期30天至60天的;第三类为责令限期改正期过后逾期办理或自行办理逾期60至180天的;第四类为责令限期改正期过后仍拒不办理或自行办理逾期超过180天的。
2.设立多阶次裁量档。《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制定行政裁量权基准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裁量阶次,裁量阶次一般不得少于3个。”建议上级部门在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按照处罚种类及金额大小设立不少于三个阶次的裁量档。例如《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针对这种只有上限的情况,建议将处罚金额分成三档分别处理:即第一档为税款流失在1万元以下的,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第二档为税款流失在1万元至5万元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第三档为税款流失在5万元以上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三)完善报备制度,实现规则控制。基准是原则,实践中具体事件有其复杂性、特殊性,税务机关若生搬硬套地执行基准则可能造成新的执法不公,因此建立并完善报备制度十分必要,即税务机关低于、高于基准规定或者顶格处罚的,必须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报告备案。完善报备制度,需要明确三个关系:首先要明确报备与执法处理决定生效时间的关系,报备不是一种事后监督行为,只有经过上级机关审查并作出同意意见的,执法行为才能生效;其次要明确上级税务机关完成备案审查工作的期限,防止审查被拖延而使备案流于形式;最后要明确上级机关对报送备案的处罚决定书不审查所应承担的责任,接受报备机关不认真审查则追究其相应责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四)建立分级权限裁定制,实现程序控制。依法行政是法制化国家的具体体现,依程序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基本线条。《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工作程序,实施重大行政行为的,应当由本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为解决裁量权过于集中、个人专断独行的问题,可以采取实行分级审核制,例如对不同额度的罚款由不同的层级审定:第一级:对罚款数额500元以下的,由两个以上的一般干部协商决定并报本科室备案;500元至2000元的由科室负责人决定;2000元至5000元的,需经分管局领导审批;对罚款数额可能达到5000元以上或者有较大争议的案件,由该局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集体会审,重点对实施权限、程序证据、适用税收法律、法规、定性及适当性等方面审核,并实行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制。
(五)发布案例指导,实现案例控制。《办法》开创性地提出了“实行行政裁量权案例指导制度”,同时第十五条明确提出“典型案例发布
应当遵守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先例原则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典型案例指导制度则是解决“同案不同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国税机关对本系统办结的典型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收集、分类,建立指导性案例电子库,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案例录入电子库。然后由系统内法律专业人员从实体和程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初选、审核,形成指导性案例,通过工作内网、互联网等形式公布(案件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除外),作为本系统今后一定时间对同类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参考。参考指导性案例作出的行政处罚,在处罚的种类、幅度以及程序等方面与指导性案例一致或基本一致,实现同案同罚。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 篇5
[摘要]肯定立法上存在自由裁量的客观现象,查找影响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因素,提出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应把握的原则,分析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危害后果,得出“必须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结论。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研究、探索相关税务行政处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明确办法的指导思想、处罚原则、责任追究等内容,以利于基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从而正确贯彻税收立法精神。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总局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细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标准。最后,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性地提出省级税务机关(或基层税务机关)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运行的方案。
[正文]据国家税务总局通报:2004年,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受理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案件中,维持的占66%,撤销、变更等占34%;同期的税务行政应诉案件中,税务机关的胜诉率为83%。税务行政复议、诉讼呈高发势态,究其根源,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运用是引发税务行政复议、诉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及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一、影响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因素
根据《行政处罚法》、《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即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提请吊销营业执照和停止出口退税权。法律、法规规定的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
——决定罚款多少的“自由”。税法设置的罚款包括倍数罚款和金额罚款,但条文规定较粗略。《税收征管法》法律责任条款中,有的倍数罚款最高差额达10倍(如偷税处50%以上至5倍以下),有的金额罚款最高差额达40万元(如金融机构拒不协助税收征管处十万元以上至五十万元以下),有的罚款只有上限而无下限,即可罚款可不罚款(如编造虚假计税依据处五万元以下);《发票管理办法》罚则条款中,对“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倒买倒卖发票,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行为,倍数罚款差额也高达5倍。总之,何种行为按下限处罚?何种行为按上限处罚?税收法律法规或税收规范性文件都未作出明确规定。
——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对罚款类税务行政处罚,违法(章)行为“处罚”与“不处罚”界限较模糊。经统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法律责任条款中,出现“可以处”字样的条款有9处;《发票管理办法》罚则条款中出现“可以并处”或“可以分别处”字样的条款为5处。总之,相关违法(章)行为应不应处罚“模棱两可”。
——认定情节轻重的“自由”。税收执法过程中,违法(章)行为性质难以掌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对当事人的税收违法行为追究法律责任出现“情节轻微”字样的条款为1处,出现“情节严重”字样的条款有9处,但都没有对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作出规定,法律条文语义含糊,孰轻孰重缺乏操作性。
——权力行使时限的“自由”。对警告类税务行政处罚,税法未作具体时限规定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对权力的行使时限享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在规定了一定期限时,税务机关在规定的时限内享有自由裁量权。如《税收征管法》中“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均未对“限期”作具体的规定,税务机关享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
——决定是否执行的“自由”。《税收征管法》第八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本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表明税务机关可以对“逾期处罚”是否由自己执行进行自由裁量。
上述五个“自由”在立法上是客观存在的,符合中国国情。但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和个人悖于立法精神,产生了在法律、法规规定幅度范围内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的错误认识,甚至出现相同的违法事实,在不同执法人员之间、不同部门(如征管和稽查、国税和地税)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处罚差异较大的客观现象。既不适应营造和谐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二、把握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原则
剖析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不难看出,法律赋予税务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目的,是为了使执法主体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幅度内,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更准确地体现法律的立法宗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决不能任意裁量。
经统计,仅《税收征管法》二十七条法律责任条文中就有十三条包含自由裁量,约占50%。可见,如何把握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对于做好税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正面分析,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应把握三个主要原则:
——符合过罚相当原则。《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可见,以违法事实及性质作处罚基准,以情节及危害程度作为细化点来细化自由裁量权,是符合行政处罚法的立法本意的。通过这样的细化,更能体现惩罚与宽大相结合的处罚政策,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处罚原则,保障行政处罚积极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处罚目的的有效实现。
——降低执法风险原则。在处罚实践中,如果处罚缺乏证据情节支撑,单凭感性臆断行使自由裁量权,就有可能该从轻的未从轻,该重处的未重处,甚至不该处罚也违法处罚,造成执法混乱。如充分考虑了违法(章)行为的具体情节来处罚,把平时积累的、合乎常理的处罚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归纳、细化,上升为普遍遵循的处罚标准,统一自由裁量的行使方法,限制执法的过度“自由”,就能有效地监督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从而有效避免执法风险。
——净化法制环境原则。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与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价值判断、经验和执法水平等因素相关。不同的执法人员由于主观上的差异,对类似违法行为可能会决定不同的处罚额度,这样,就容易造成类似的事实在不同的税务机关、不同的执法人员、甚至处罚的不同时间对处罚的额度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不符合税收立法精神。
滥用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必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是违背了“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治税思想,阻碍依法治税进程;二是导致“人情案”、“关系案”、“油水案”发生,助长税务人员的不廉洁行为,破坏税收征纳关系,也必将影响税务部门乃至政府的威信和形象;三是“无论情节轻重,全部实行最低限罚款”的做法,必将使税法宣传显得苍白无力,极易使税收违法行为滋长蔓延。
三、构建合理运用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基本框架
国家税务总局、省级税务机关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研究、探索相关税务行政处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明确办法的指导思想、处罚原则、责任追究等内容,以利于基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从而正确贯彻税收立法精神。省级税务机关或省级授权的区(市)级税务机关应在总局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细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标准。各县(市)税务部门须按照细化后的标准,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实施税务行政处罚。
细化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是正确运行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重要保障。如涪陵区地税局于2004年对发票违章案件的处罚进行了有益探索,研究推行了《发票检查实施办法》,重点限制了执法人员的处罚自由裁量权,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原则性,遵循处罚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集体审理原则、过罚相当原则;二是涵盖内容具体,明确了发票违章所涉及的具体情形,根据其情节轻重确定不同程度处罚标准;三是操作性强,对达到立案标准的一般程序案件均要求按照调查、审理、决定、执行四个程序进行。一年来,该举措在打击发票涉税违法(章)行为、规范执法行为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结合实际工作,下面提出部份涉税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范运行的方案,供探讨。
(一)违反税收日常管理制度的处罚方案
税收日常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管理制度、账簿凭证管理制度、纳税申报管理制度和税控装置管理制度,《税收征管法》对违反税收日常管理制度的行为,都是以金额罚款的形式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处罚设定建议考虑:
1、细化处罚金额标准:按违法行为逾期日数(即当事人应当知道该项税收政策之日至税务人员发现违法之日),每日处罚一定数额的罚款,且“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及应建账个体户”罚款额大于“不需建账个体户”罚款额;
2、明确《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发出时间:设定为税务人员发现违法行为之日起3日内;
3、明确责令限期改正时限:最长不超过15日;
4、明确何为“情况严重”:限期内未改正的,应视为情节严重。
(二)妨害税务检查行为的处罚方案
根据实施违法行为主体的不同,处罚设定建议区别考虑: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行为。处罚标准设定为:由税务机关责令违法行为人改正其行为,接受并配合主管税务机关检查,可以对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限期内不改正,或不接受、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影响恶劣的,视为情节严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拒绝接受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造成税款流失的行为。处罚标准根据“造成税款流失”的多少而设定:造成税款流失较少,处十万罚款;造成税款流失较大,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税款流失巨大,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决定行为的处罚方案
主要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拒绝执行税务机关作出的冻结存款或者扣缴税款的决定,或者在接到税务机关的书面通知后帮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存款,造成税款流失的,处罚标准设定:造成税款流失较少,处十万罚款;造成税款流失较大,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税款流失巨大,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四)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的处罚方案
《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至第六十九条,追究当事人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的法律责任,多数是倍数罚款或司法移送的法律形式。对不同违法行为罚款作如下处罚设定。
1、对偷税行为。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于2000年2月印发的《偷税案件行政处罚标准(试行)》(国税稽函[2000]10号),在规范偷税案件行政处罚实施,维护纳税秩序和国家利益,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该文件是在新《税收征管法》出台前印发的,未完全涵盖新《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偷税行为。根据违法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程度,对偷税案件的行政处罚应区别对待:
(1)情节较重的,包括:
A、采取擅自销毁或者隐匿账簿、会计凭证的手段进行偷税的,处以偷税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B、构成偷税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a、伪造、变造账簿、会计凭证的;b、不按照规定取得、开具发票的;c、账外经营或者利用虚假合同、协议隐瞒应税收入、项目的;d、经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的。
(2)情节较轻的,包括:
A、偷税有下列两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0.5倍以上2.5倍以下的罚款:a、虚列成本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b、骗取减免税款或者先征后退税款等税收优惠的。
B、偷税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处以偷税数额0.5倍以上1.5倍以下的罚款:a、实现应税收入、项目不按照规定正确入账且不如实进行纳税申报的;b、销售收入或者视同销售的收入不按照规定计提销项税金的;c、将规定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申报抵扣或者不按照规定从进项税额中转出的;d、超标准列支或者不能税前列支的项目不按照规定申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e、境内外投资收益不按照规定申报补税的;f、应税收入、项目擅自从低适用税率的;g、减免、返还的流转税款不按照规定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的。
(3)实施两种以上偷税行为的,根据各偷税数额依照标准的相应档次分别确定处罚数额;同一偷税行为涉及标准规定两种以上情形的,依照较高档次确定处罚。
(4)从轻或减轻的适用:初次实施偷税行为,但能够积极配合税务机关调查并及时补缴所偷税款及滞纳金的,根据其偷税手段依照标准规定的相应档次最低限处罚。
(5)从重处罚的适用,即依照标准规定的最高档次处罚,包括:
A、因偷税被处罚又采取同样的手段进行偷税的;
B、妨碍追查,干扰检查,拒绝提供情况,或者故意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阻挠他人提供情况的;
C、为逃避追缴税款、滞纳金而转移、隐匿资金、货物及其他财产的。
(6)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对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行为处罚标准的设定。国税函〔2005〕190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依法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或处于亏损发生虚报亏损行为,在行为当年或相关未造成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适用《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虚报亏损而定性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行为,处罚标准应根据“虚报亏损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而设定,如:
(1)编造虚假计税依据5万元以下(含),或虚报亏损数占当年自核亏损额的5%(含)以下,罚款2000元以下。
(2)编造虚假计税依据5万以上10万元以下(含),或虚报亏损数占当年自核亏损额的5%以上10%(含)以下,罚款5000元。
依此类推,以上两项标准不统一时,从低适用。
3、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拒绝缴纳税款和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五种行为处罚标准的设定:未经纳税辅导或税收宣传的,处不缴或少缴税款,或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经纳税辅导或税收宣传的,处不缴或少缴税款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五)妨害发票管理的处罚方案
1、对非法印制发票、非法生产发票相关物品的行为。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没有发票印制权的企业或者个人非法印制发票(《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二条、第七十一条);二是有发票印制权的企业违法印制发票(《办法》第三十六条);三是非法制造发票防伪专用品(《办法》第三十六条);四是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第三十八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
(1)对第一类、第四类行为,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两种情况,分别设定10000元、30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50000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对第二类、第三类行为,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2、未按规定规定领购、开具、取得、保管发票,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对发票的检查的行为(《办法》第三十六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3、非法携带、邮寄、运输、存放空白发票的行为(《办法》第三十七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未造成危害后果、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三种情况,分别设定0元、2000元、5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10000元。
4、倒买倒卖发票、发票防伪专用品的行为(《办法》第三十八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根据行为危害后果,区分“危害后果轻微或主动纠正危害后果、危害后果严重”两种情况,分别设定10000元、30000元的罚款下限,上限为50000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导致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的(《办法》第三十九条),处罚标准建议设定:由税务机关没收非法所得,行为导致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10000元(含)以下的,设置不低于百分之十的处罚下限;行为导致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10000元以上的,设置不低于百分之二十的处罚下限,上限为一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4、《税收执法基础知识》P313-319(全国税务人员执法资格统一考试用书,主编:郝昭成)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地方税务局稽查局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 篇6
作者: 孙红霞 李纬华发布时间:2006-11-02 08:48:2
2《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3款规定,行政权受法律和法的约束。法律和法的约束并非意味着行政机关成为机械执行和适用法律的奴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对行政机关的期待使得适当松动法律对行政机关的约束成为一种必然。行政机关拥有一定的自主裁量空间就意味着法律的适用者获得了对法律的相对独立性。如何恰当地将行政机关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控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成为德国行政法理论与实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
在德国,行政裁量分为两种类型:
一、决定裁量。它是指行政机关决定是否采取某种法定的行政措施。例如,某州集会法规定,未经许可的集会可以解散。决定裁量是就该法律规范中的连接词“可以”而言的,即行政机关可以选择采取或者不采取“解散”这种行政措施。
二、选择裁量。它是指行政机关在决定采取行政措施之后,在各种不同的法定措施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例如,某州建筑法规定,对不符合公法规定的建筑物,可以责令其部分或者全部拆除。选择裁量是就该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部分或者全部拆除”而言的,即行政机关可以选择是让房主部分拆除或者全部拆除违法建筑物。
法律对行政机关行使裁量的限制规定在《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中。首先,行政机关被授权依其裁量行为时,裁量活动须符合授权目的,且应遵守法定的裁量界限。其次,行政机关还得对其行使的裁量说明理由。即须说明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时所考虑的重要事实和法律理由。属裁量决定,应说明行政机关行使其裁量权依据的出发点。同时,行政机关的说明也构成了行政法院对行政裁量进行司法审查的基础。行政法院对行政裁量司法审查的标准规定在《联邦德国行政法院法》第114条第1款。即,对行政机关有权以其裁量作出的行为,行政法院也有权对行政行为、拒绝作出行政行为或对行政行为的不作为是否违法进行审查,审查行政机关是否逾越法定裁量界限,是否依不符合裁量授权目的的方式使用裁量。不难看出,行政法院法和行政程序法的规定是相呼应的。
在德国的行政审判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以下四种行政裁量瑕疵:
一、不行使裁量权(裁量懈怠)。这种情况出现在行政机关漫不经心或者由于疏忽而没有意识到行政裁量的存在。
二、超越裁量权(裁量逾越)。它是指行政机关在具体案件中选择了相关法律没有规定的法律后果,逾越了裁量界限。
三、滥用裁量权(裁量错误)。它是指行政机关根本没有遵守裁量规范的目的而作出裁量决定。这种情况在德国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例如,某州警察法规定,在面临危害公共安全和秩序的危险时,警察可以采取根据符合义务的裁量而认为必要的措施。如果警察采取了某种措施不是为了排除危险,而是为了对某个组织给予照顾,那么就属于滥用裁量权。再比如,某宗教团体为了宣传其宗教观点,申请在某市的广场旁树立宣传栏的特别使用许可。如果该市政府认为该组织拟宣传的文字对青年有害,运用道路法中规定的行政机关的裁量空间,拒绝了申请,那么就属于滥用裁量权,因为道路法的目的是维护道路的安全与秩序,而非使人们的思想免受某种宗教观点的影响。
四、违反基本权利和一般行政法原则。实践中的问题主要发生在平等原则和比例原则方面。平等原则是就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而言,禁止行政机关同等情况的不同对待;比例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手段和目的必须具有客观的对称性,禁止任何行政机关采取过度的措施,而是要在实现法定目的的前提下,行政行为对公民的侵害应当降低到最低限度。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 篇7
一、加强规范指导,层层部署、逐次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鉴于这项工作没有先例,我们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逐次推进,确保取得成功。起初,我们在市本级选择了10家行政执法部门,分别不同执法种类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我办派出专门人员到各试点单位进行全程规范指导。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请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现场会,将试点单位的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交流,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高建新莅临指导。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的意见》,把这项工作向全市推开。市各执法部门和各县(市、区)都根据会议精神和《意见》要求并结合自身情况积极部署落实。到2004年年底,市各执法部门都开展实施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2005年年初,各县(市、区)开始推广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并于当年下半年在各乡镇开始实施。在整个过程推广和实施过程中,要求各级政府法制部门全程参与规范指导,层层把关,确保规范工作不流于形式、不留隐患。2005年7月份,我办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的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全面了解掌握实施进度和社会效果,并针对发现的问题积极研究相应的改进方法。
二、科学、合理细化裁量标准,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
按照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要求,各行政执法部门将涉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收费等职权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条款进行梳理细化,结合近年来查处的主要违法行为类型、违法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类型、申请事项类型等因素,视不同执法种类制定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指导标准,对行政执法的范围、条件、裁量幅度等予以合理地细化分解,制定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细则,将自由裁量指导标准在本系统内下发执行。由于科学、合理地细化裁量标准,进一步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从而增强了法律、法规、规章的可操作性,避免了重案轻罚、轻案重罚等执法不公的现象。如我市公安局根据在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办理卖淫嫖娼案件、赌博案件和消防案件中的处罚自由裁量权;同时根据省公安厅的统一标准,制定了全市公安巡警路面执法规范,对违章处罚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外地客商明确了20种轻微违章不予处罚的规定,社会反响较好,树立了警察执法的新形象。
三、完善执法程序,建立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运行机制
我们建立健全了六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建立了裁量公开制度。要求各执法部门在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通过政务公开栏、宣传材料等途径,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性标准作为执法依据予以公示,裁量的理由公开,裁量的结果公开,充分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知情权。二是建立查审分离制度。要求各行政执法机关科学配置执法职能,将调查、审核、决定、执行等职能进行分离,形成内部监督机制。例如,市卫生局实行“三个分离,两个集中”的新运行管理机制,即行政许可与日常卫生监督分离、监督检查与行政处罚分离、罚款与收缴分离,行政处罚案件集中合议、卫生行政许可集中办理。市环保局规定相关职能处室负责环境行政违法案件的立案调查,法制处负责对违法事实和证据审核,局行政处罚审议小组负责处罚的决定。三是建立重大事项集体会办制度。我市各主要部门都成立了行政执法会审委员会,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职能处室负责人集体会办重大或复杂裁量事项。国税、工商、质监等部门建立了公开评审制度和开门审案制,从市人大、法制、司法、监察等部门和新闻媒体聘请专家,充分授予其审案的权利,对重大、复杂事项进行评议,有力促进了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规范行使,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四是建立了听证制度。规定行政机关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重大决策或行政行为时,必须举行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市物价局通过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团体推荐,公民个人自荐等形式,首次聘任了58名涵盖社会各界人士的价格听证代表,打破了长期以来关门定价的传统模式,让社会和各界人士决策上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定价。市卫生局去年以来共组织听证12起,其中有10起改变了原拟定的处罚数额,充分体现了听证的规范作用。五是建立了回避制度。为杜绝关系案、人情案的发生,我市各行政执法机关都制定了回避制度,规定凡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一律回避办案。在行政执法时,行政执法人员主动表明身份,书面告知其申请回避的权利。六是建立了时效制度。积极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市发改委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期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两个工作日。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将实行超时默许制,即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未在法定期限内办结,则通过相应软件在法定期限届满后的次日自动打印出行政许可决定或行政审批决定。
四、强化执法监督,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的评估纠错机制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 篇8
**县局根据法制部门的要求,多管齐下,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裁量权、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加强执法人员学习培训、以促进执法人员规范执法,从源头上防止滥用行政处罚裁量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取得实效。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是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局领导亲自部署,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专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工作方案。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具体工作落实到责任科(药械稽查科),使每位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明确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二、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目标就是通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防止滥用行政处罚,促进行政执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梳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项目。对法律、法规、规章涉及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按照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幅度等内容进行逐项登记,摸清需要细化、量化裁量权的行政处罚项目。
(二)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在梳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项目的基础上,我局严格按照《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指导意见(试行)》的有关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要求,具体实施行政处罚。今年我局还借鉴了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管理法自由裁量权适用标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自由裁量权适用标准》的细化标准,并结合我县执法实际,使自由裁量标准更加细化、准确、适用。
(三)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相关制度。我局除一直严格按照《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要求,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职权外,还制定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这次,又按照县法制办的要求建立健全了行政处罚说明裁量理由制度、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制度、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合法性审核制度、行政处罚裁量案例指导制度、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责任追究制度,使行政执法人员有制可依,违制必究,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四)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要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做到合法、合理,必须具备的前提是执法人员要正确理解掌握药械相关法律、法规。因此,我局严格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执法水平,全局建立有定期学习制度,稽查科建立有案件讨论制度,执法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打造成一支业务精而效率高的行政执法队伍。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 篇9
目 录
一、河道管理
第1项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
第2项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擅自修建水工程,或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的
第3项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擅自在江河、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的
第4项
未按照要求修建水工程或者进行跨河拦河临河建设的
第5项
未按照规划治导线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等工程,影响防洪的
第6项
在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的
第7项
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 第8项
围垦水库库区的
第9项
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未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
第10项
防洪工程设施未经验收,即将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第11项
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的
第12项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的
第13项
未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擅自在湘江流域从事河道采砂活动,或持有河道采砂许可证、但在禁采区和禁采期采砂或者不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采砂的
第14项
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河道主管机关的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取土、淘金、弃置砂石或者淤泥、爆破、钻探、挖筑鱼塘的;
第15项
在江河、湖泊和渠道内设置妨碍行洪的网箱、拦湖拦河渔具的
第16项
擅自在防洪大堤、渍堤或者主要间堤上开口的 第17项
擅自启闭水闸闸门的
第18项
侵占、破坏、损毁、移动水工程设施保护标志和界碑、界杆、界桩等水工程管理标志
第19项
侵占、破坏、损毁分蓄洪、蓄洪安全、机电排灌、供水、水利结合灭螺、防汛器材、观测监测管理等水工程设施的
二、水资源管理
第20项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
第21项
破坏、擅自挪动水功能区标志的
第22项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投放粪便、饲料、化学肥料养殖水产品的
第23项
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
第24项
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第25项
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擅自建设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
第26项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许可证的
第27项
拒不执行审批机关作出的取水量限制决定的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取水权的
第28项
不按照规定报送取水情况的
第29项
拒绝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水情况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
第30项
退水水质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第31项
未安装计量设施、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
第32项
伪造、涂改、冒用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取水许可证的
4第53项
水利建设勘察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的
第54项 水利建设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未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工程设计的;指定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厂、供应商的;未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的
第55项
水利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注册执业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未受聘于一个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或者同时受聘于两个以上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的
第56项
未经注册,擅自以注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人员的名义从事水利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的
第57项
水利建设单位将建设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或者委托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的
第58项
水利建设单位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的
第59项
水利建设单位未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
第60项
水利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工程监理而未实行工程监理的
第61项
施工单位未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或者未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取样检测的
第62项
水利建设单位明示或者暗示设计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的
第63项
水利建设单位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
第64项
水利建设单位未组织竣工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将工程擅自交付使用的
第65项
水利建设单位未按照国家规定将竣工验收报告、有关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送备案的
第66项 水利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未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的
第67项
水利建设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者水利施工企业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第68项
水利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按照合格签字的
第69项
水利建设工程监理单位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承担该项建设工程的监理业务的
第70项
水利建设检验检测单位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 第71项
水利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的 第72项
水利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的
8动、擅自使用水文监测设施的
第93项
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对水文监测有影响的活动
长沙市水务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
一、河道管理
第1项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者个人负担,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的。”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排除
112处罚基准:强行拆除,处3万元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占用河道断面20平方米以上或者投资额在20万元以上的,逾期不拆除的。
处罚基准:强行拆除,处5万元至1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3项
未按照要求修建水工程或者进行跨河拦河临河建设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 虽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但未按照要求修建前款所列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按照情节轻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有违反批准界限、位置、调整主体设计、施工方案,但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5万元的罚款。
2、严重违法行为情形:有违反批准界限、位置、调整主体设计、施工方案,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或拒不改正或者难以改正的。
处罚基准:处5万元至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4项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擅自在江河、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法第十七条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擅自在江河、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规划同意书手续;违反规划同意书的要求,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违反规划同意书的要求,影响防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停止违法行为,补办规划同意手续或者违反规划同意书的要求,对防洪没有影响的。
处罚基准:不予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在湘江支流的违法行为,违反规划同意书的要求,影响防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
处罚基准: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1万元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
在湘江干流的违法行为,违反规划同意书的要求,对防洪有影响的。
处罚基准: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5万元至10万元以下罚款。
516未清除障碍或者未采取其它补救措施。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2万元以下的罚款。(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
障碍物在50立方米以上100立方米以下,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在规定期限未清除障碍或者未采取其它补救措施。
处罚基准:处2万元至4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障碍物在100立方米以上,或者在防汛期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在规定期限未清除障碍或者未采取其它补救措施。
处罚基准:处4万元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
2、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的(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种植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下,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并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它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2万元的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种植面积在600至2000平方米,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并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它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2万元至4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停止违法行为,不排除阻碍,不采取其它补救措施的,或者种植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
处罚基准:处4万元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第7项 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规定,围海造地、围湖造地、围垦河道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既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围湖造地或者围垦河道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下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围湖造地或者围垦河道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3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
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停止违法行为,不恢复原状,不采取其它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3万元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第8项 围垦水库库区的
920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处罚基准:处1万元以下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生产或者使用。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3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停止生产、使用、或者经责令停止生产、使用,但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验收的,或者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生产,但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
处罚基准:处3万元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11项 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七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且防洪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设施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六十条 违反本法规定,破坏、侵占、毁损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用的器材、物料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坏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大坝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毁坏大坝或者其观测、通信、动力、照明、交通、消防等管理设施的;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侵占、毁坏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毁坏防汛、水文监测、水文地质监测设施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未对上述设施造成损失,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324内修建码头、鱼塘的。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能基本消除影响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但仍产生一定影响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3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拒不停止违法行为,不采取补救措施的,或者虽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但难以消除影响的。
处罚基准:处3万元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13项
未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擅自在湘江流域从事河道采砂活动,或持有河道采砂许可证、但在禁采区和禁采期采砂或者不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采砂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1、《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第七十二条 未办理河道采砂许可证,擅自在湘江流域从事河道采砂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采砂机具,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持有河道采砂许可证、但在禁采区和禁采期采砂或者不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采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
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并吊销河道采砂许可证。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未用动力机具,经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采砂机具。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用动力机具,经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采砂机具,并处十万元至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
(1)用动力机具,拒绝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采砂机具,处二十万元至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持有河道采砂许可证但在禁采区和禁采期采砂或者不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采砂的且拒绝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的
处罚基准: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采砂机具,处二十万元至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吊销河道采砂许可证。
(3)以威胁、要挟、恐吓、滋事、逃逸、非法扣押执法人员及其它手段干扰执法、抗拒执法或弃船等方式逃避处理的。
处罚基准: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采砂机具,处三十万元罚款。
第14项
未经批准或者不按照河道主管机关的规定在河
728处罚基准:处3000元至5000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占用水面500m2以上的。处罚基准:处5000元至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16项 擅自在防洪大堤、渍堤或者主要间堤上开口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 因工程建设确需在大堤、渍堤或者主要间堤上临时开口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堤防安全设计,并报经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在防洪大堤、渍堤或者主要间堤上开口的,由省、洞庭湖区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可以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停止违法行为,在规定期限采取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2万元以下的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在湘江支流及其他水域的防洪大堤、渍堤或者主要间堤上开口的
处罚基准:处2万元至3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在湘江干流防洪大堤、渍堤或者主
要间堤上开口的
处罚基准:处3万元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第17项 擅自启闭水闸闸门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 禁止擅自启闭水闸闸门。汛期启闭水闸闸门应当按照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批准的运行方案执行,非汛期启闭水闸闸门应当遵守水闸管理单位的规定。
《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洞庭湖区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行为发生在非汛期的。处罚基准:处200元至1000元以下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行为发生在汛期的。处罚基准:处1000元至2000元以下罚款。
第18项 侵占、破坏、损毁、移动水工程设施保护标志和界碑、界杆、界桩等水工程管理标志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湖南省洞庭湖区水利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 禁止侵占、破坏、损毁、移动水工程设施保护标志和界碑、界杆、132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拆除的,并恢复原状的
处罚基准:处5万元至6万元以下的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逾期不拆除的,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罚基准:处6万元至8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逾期不拆除的,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罚基准:处8万元至10万元以下的罚款。第21项 破坏、擅自挪动水功能区标志的(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破坏、擅自挪动水功能区标志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经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警告,不予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经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不采取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500元以上至1000元以下罚款;
2、严重违法行为情形:一年内多次破坏、擅自挪动水功能区标志的
3、处罚基准:处1000元以上至2000以下罚款; 第22项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投放粪便、饲料、化学肥料养殖水产品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长沙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 除遵守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相关规定外,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投放粪便、饲料、化学肥料养殖水产品;
(二)设置禽畜养殖场;
(三)从事采矿以及可能对水源水质产生影响的取土、爆破等活动;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经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警告或500元以上至5000元以下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经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的,已造成一定影响的。
536取地下水5百立方米以上,或者拒不停止违法行为或者限期内拒不采取补救措施的。
处罚基准:处5万元至10万元以下罚款,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25项 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擅自建设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 未取得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擅自建设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的,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封闭其取水工程或者设施;逾期不拆除或者不封闭其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拆除或者封闭,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停止违法行为,限期内补办有关手续的,或在规定期限内拆除或者封闭取水工程的。
处罚基准:不予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且逾期不拆除或者不封闭,工程或设备规模日取地表水3千立方米以下、地下水2百立方米以下的。
处罚基准:处3万元以下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逾期不补办或者补办未被批准且逾期不拆除或者不封闭,工程或设备规模日取地表水3千立方米以上、地下水3百立方米以上的。
处罚基准:处3万元至5万元以下罚款。
第26项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许可证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许可证的,取水申请批准文件或者取水许可证无效,对申请人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水资源费,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骗取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取水工程尚未兴建的。
处罚基准:给予警告,责令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水资源费,处2万元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
(1)骗取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取水工程已建但尚未取水的。处罚基准:给予警告,责令限期补缴应当缴纳的水资源费,处2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下的罚款。
(2)骗取取水许可证取水,地表水取水能力在每日2千立
940者不报送取水情况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2万元以下的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29项 拒绝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水情况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二)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配合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的。
处罚基准:处5000元至1万元以下的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拒不配合检查、不提供真实情况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2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经罚款处罚后仍不改正的,或者继续弄虚作假、态度恶劣、抗拒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
处罚基准:处2万元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第30项 退水水质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三)退水水质达不到规定要求的。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停止违法行为,退水水质符合规定要求的。
处罚基准:处5000元至1万元以下的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拒不改正的,或者虽采取措施但退水水质仍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2万元以下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经罚款处罚后仍不改正的,或者拒不采取措施,退水水质达不到要求的,或者弄虚作假、态度恶劣、抗拒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
处罚基准:处2万元罚款,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31项 未安装计量设施、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 未安装计量设施的,责令限期安装,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征水资源费,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344第33项 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条“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2‰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在责令期限缴纳的。处罚基准:不予罚款。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逾期20日以内不缴纳的。处罚基准: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2‰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1至3倍的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逾期20日不缴纳的。
处罚基准: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2‰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3至5倍的罚款。
第34项 水能资源开发未依法取得开发利用权擅自开发水能资源的;水能资源开发未办理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手续擅自施工建设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投入运行的;水能资源开发未办理变更手续擅自转让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湖南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未依法取得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擅自开发水能资源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办理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手续擅自施工建设的,责令停止违法建设,限期补办手续,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未办理变更手续擅自转让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权的,依法收回开发利用权,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投入运行的,责令停止运行、限期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水能资源开发未依法取得开发利用权擅自开发水能资源的(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的期限内拆除违法建筑,恢复原状的。
处罚基准:不予罚款。(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
①装机容量在2000千瓦以下,在规定的期限内不拆除违法建筑,不恢复原状的。
处罚基准:处2万元至3万元以下的罚款。
748设施的经营者拒不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强制执行,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法行为情形和处罚基准:
1、一般违法行为情形:在规定期限内予以改正的。处罚基准:给予警告。
2、较重违法行为情形:
(1)小型水库、水电站、拦河闸坝拒不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的,拒不改正的。
处罚基准:处1万元至3万元以下罚款。
(2)中型水库、水电站、拦河闸坝拒不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的,拒不改正的。
处罚基准:处3万元至5万元以下罚款。
3、严重违法行为情形:
大型水库、水电站、拦河闸坝拒不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的,拒不改正的,或者在紧急抗旱期拒不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的,拒不改正的。
处罚基准:处5万元的罚款。
第36项 侵占、破坏水源和抗旱设施的
(一)执法依据的名称和条文:
【当代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缕析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当代德育08-25
发展我国当代文学06-09
当代大学生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行05-30
我国当代德育应在比较中前进12-06
论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对我国公司法的借鉴05-20
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国国防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07-02
当代自由主义的特点11-24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特色论文07-16
论包拯的司法形象--兼谈对当代中国司法道德建设的启示05-16
当代行政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