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功能主义

2024-11-10

当代功能主义(通用12篇)

当代功能主义 篇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在出现几个重要特征

1、是由以往的倚重体系意识转向更加重视或突显问题意识。体系意识关注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中的理论体系或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 这种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和教学是必要的。但是, “体系”的研究并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的全部, 也非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理论的主要诉求。中国和世界发生重大变化并提出许多亟待回答的问题, 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和应对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 而非脱离现实社会的经院式或书斋式的玄学。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关照现实, 聚焦理论与实际中的问题。

2、是由过去单纯关注革命和批判的“革命哲学”或单纯关注建构的“建设哲学”, 转变为主张批判与建构并举的发展哲学。由于社会由革命时代向建设时代转变, 哲学关注现实的重心也随之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既是批判的、变革的哲学, 也是建设的、发展的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它的关注点或侧重面会有所不同, 但始终具有批判性和建构性。无论是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的革命过程中, 还是在新的社会体制取代旧的社会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的建设中, 还是在思想文化的建设中, 都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其科学认识、价值批判的功能。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 在改革与发展中, 都不断发挥着双重功能, 并且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成一种所谓“革命的哲学”而否认其科学性、建设性, 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成一种所谓“建设的哲学”而否认其革命性、批判性, 都是片面的。

3、是由过去较多地关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总趋势的把握转变为对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对日常生活的“微观分析”相结合。过去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较多地集中在“一般规律”、“基本矛盾”、“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等问题上, 而对社会的日常生活、人的个体发展和精神信仰等问题的研究有所忽视或比较薄弱。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和对社会领域分析具体化的要求日益强烈, 人们致力于把对社会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4、是由过去偏重科学认识转向科学认识与价值认识的统一。以往人们较多地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效率”, 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这种认识的片面性正在被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含了揭示社会发展本质及规律的科学内涵, 又具有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追求人类解放、建立美好社会、倡导人文关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 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的主题, 回答中国问题, 探索中国道路

中国问题是极其复杂的, 中国道路的探索是极其艰难的。解决中国问题需要大智慧, 探索中国道路需要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生命力, 并能在中国扎根, 正在于它能够围绕并回答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问题。当代中国问题既涉及国家、民族和整体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又涉及民生、公平的制度设计问题, 还涉及价值观念和信仰的精神层面等问题。中国问题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中国社会性质的复杂性, 如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但又很不完善, 社会阶层分化出现, 城乡差距的拉大等。这些问题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命运, 备受广大民众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和世界历史的思想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定位分析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学说、平等与正义的理论和价值观等, 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提供了理论分析工具。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和洞察有赖于哲学思维的“放大镜”和“显微镜”, 同样, 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也深深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中国由积贫积弱的国家, 选择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实现了民族独立,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思想法宝。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浪潮下, 中国人不迷信教条, 不盲从外国模式,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不唯书只唯实,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发展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国两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治国方略和发展理念都无不浸透着哲学智慧。

另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当代中国现实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 其自身也在内容和形态上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 在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中, 既有选择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又批判地吸收了国外思想文化包括现代西方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成果。中国本土化了的或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仅获得了具有中国风格或民族特点的新形态, 而且融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土壤和养料, 并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活力, 因此, 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 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列宁全集》第34、36卷,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列宁全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当代功能主义 篇2

论“爱国”的不可选择

在钓鱼岛问题持续保持高温的环境下,“爱国问题”逐渐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尤其在各地反日游行中相继爆发混乱后,人们开始以理性角度重新审视“爱国”这个似乎已经老套的词。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看重“国家”这一概念。从很早以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词就成为读书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其中“治国”既体现了人的政治抱负,更是读书人对于国家负有责任的一种象征。在之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责任又与忠君、爱国联系在了一起,无法分割,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爱国”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清王朝的腐败、积弱,以及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新一代有识青年,以救国为己任,运用先进思想,推翻了封建统治,从此,“忠君”退出了历史舞台。近三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的方向已经逐渐从经济向政治、思想扩散,西方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不断影响着国民的意识形态。结果之一,便是在“爱国”这一传统话题上,出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与纠葛,以及随之而来的难以选择。那么“爱国”真的是我们的选项吗?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我认为,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是毫无疑问的。国家,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代表了整个民族,整体群众。而我们处于这样一个群体之中,应当对这个群体负有责任,这种责任根源上来自于人类的群体性以及我们更高级的感情归属问题。人类的群体性是无可争议的,我们成长、生活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身边人的努力付出,我们的身份只不过体现了我们的不同分工,而不是我们的地位。因此,从生物学根源上讲,我们的个体利益需要服从于群体利益。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犹豫与怀疑其实是由于我们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思想。个体思想的产生不可否认是一种进步,它是人类思考能力,创造性,丰富情感的来源,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但是,个体思想并不意味着否认我们的群体性,而极端的个人主义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导致了放弃群体利益,这在某一层面上市“不爱国”的体现。

那么,现代社会,人类的群体性是不是已经消失或者不重要了呢?明显不是,我们的生产生活依旧依赖于群体,利益总量是不可无限增长的,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必定会对群体利益产生危害,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对我们所在的群体的一种背叛,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损害群体利益最终也一定会损害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最终得不偿失。

浅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有着西方哲学的影子。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对西方哲学体系中所提及的唯心主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摈弃,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还是融入了西方哲学的辩证思想,并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分析,结合社会实际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国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构成、文化道德伦理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哲学是众多优秀思想所浓缩而成的精华,它如何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指导现代人们生活,是需要进行深思的。马克思说过:“决定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最为关键的因素并不是理论本身,而是这个国家的实际需求。”哲学的发展需要和国家的时代有机结合,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适合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过一次很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哲学领域理论统一的情况发生。但是需要清楚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长时间的论证才存在于我国的,它应该是哲学领域的主流。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能够一直适应中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严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首要任务就是探索如何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哲学虽然是精神层面的最高领域,但是要发挥它的作用时,还是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代社会发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与总结,参考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去完善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现如今中国的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在逐步的进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才能够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同我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出发,联系实际认识现状才能够成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本重要思想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逐步接受了一部分中国的传统哲学观点。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改变了自然存在的形态,还在自然中融入了人的需求及意愿。现如今环境问题凸显在人们面前,正是因为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无节制地改变着大自然原有的形态,导致大自然已经无法进行自我的调整与消化。人在大自然中的存在是必然的,对大自然的作用也是无法改变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人的活动进行较为科学的指导,以使得人能够科学的利用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这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需要重视的一点。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充分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接受中国传统哲学中优秀的理论,同时还要针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五四运动时期才刚刚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所蕴含的哲学理论是基于西方哲学发展起来的,在与实际的中国社会进行相结合时,难免有些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夺去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才形成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如今已经被很多国家所接受认可,作为一个全球广泛性的哲学理论,在不同的国度发展时就要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相结合。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匹配

科学的发展作用与社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生产力的发达,生产方式的最直接变化。但是正如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对大自然的破坏一样,科技也让大自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同时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胁。恩格斯曾经提到:“人类虽然通过科技手段将自然界改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类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所做的这一切大自然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反作用于人类。”科技对哲学领域的影响将会导致相关理论论述方式的改变,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重视科学技术对哲学应用的影响。

总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纵观当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文献,可以发现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非常之多,可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是何等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吴根友.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J].中国社会科学,2008(5).

[2]安启念.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忉.理论视野,2008(3) .

当代社会武术的功能效用 篇4

1 武术的技击价值功能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从人与自然灾害和猛兽的斗争,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人们不断从搏斗中积累经验,使这种出自本能的活动逐渐升华为有意识的技击战术。由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武术由单一的技击向表演欣赏,锻炼体魄和陶冶情操等多元方向扩展。武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套路也就应运而生[2]。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武术对抗形式成为套路的技击内容。技击性是武术的根本属性,这也是武术之所以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显著表现。因此,无论什么时代武术的技击价值都应受到重视。

当代社会武术的发展虽然失去了很多本质性的东西,但其最根本的技击价值还是有所保留的。如果连这个也丢掉的话,那我们真的就失去了武术的传承价值。因此,武术的技击价值的坚持与发扬,是其存在的魅力价值之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武术的技击价值已经大大削弱了。但是,武术技击格斗仍在军警、公安工作中广泛应用,其原因主要是技击功能可以提高军警、公安人员的实战能力,尤其在无法使用现代武器的近身搏斗中,武术技术更能充分发挥其特殊价值功能。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危险与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上的各种保安公司和女子防身技术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有钱人不惜重金聘请保镖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老百姓也想学个一招半式好在危难之时自我保护。人们对于个体防卫的意识大大加强了,使不少人希望寻求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卫的手段,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防身自卫。而且还能激发人们习武的积极性,增强格斗意识。尤其在当前竞争和挑战日益剧烈的社会背景下,习武能增强人们竞争的意识,战胜困难的意志,从而使人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能简单地以争高低去看待武术的技击术。

2 武术的娱乐价值功能

人们通过参加或观赏武术运动所获得的身心愉快的效果称为娱乐功能[3]。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不同的年龄、性格、职业阶层的人群练习。同时练习不受时间、地点、气候和场地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武术练习内容以及练习时间和练习场所。武术具有经济、方便、广泛的适应性等特点,这也是武术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并作为娱乐健身手段的一个重要原因。习练武术不仅可以自娱,而且还可以使他人娱乐。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姿势美可以通过演练而带给观众身心不同程度的愉悦感,进而带动观众学习武术的欲望,引导他们以武术练习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娱乐形式之一。

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武术的娱乐性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通过自身习武达到能自娱性的已逐渐减少,而通过对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则大大增多。特别是影视武打片的兴起,通过武术文化多方面的展现,大规模地进入娱乐领域,是武术的娱乐性发展至高峰的标志。近年来的武侠电影、武侠题材的连续剧之所以能够盛行不衰,与武术本身的娱乐观赏价值密不可分。中国电影最先打进好莱坞电影市场的就是功夫片,过去的李小龙以及现在的成龙、李连杰都是以他们的功夫征服了世界观众,虽然现在的高科技电影很吸引人,但中华武术的传统精华同样也吸引着现代人,他们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美。

3 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人类创造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4]。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了非常浓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在理论和技法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学、兵法学、中医学、宗教的精髓,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

武术是以运动实践来体悟中国文化的一种途径[5]。不仅在技术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以和为贵,宽厚仁义,技术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理论道德。武德中如忠君爱国,恪守信用,坚韧不拔,谦和忍让,惩恶扬善等品质是武术家们所信奉的要义。它注重性命双修,德艺兼备,既讲克己正身、宽厚谦让,又讲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武术正因为有了这些重要文化内涵,日益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魅力,在当今世界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武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手段,具有十分独特教育功能[6]。在当代社会中,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文化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分布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合理性。尤其是重视现代文化教育而轻视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多而体育教育少的现象都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武术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而且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振奋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武术具有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功能,这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增强生存能力与意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4 武术的健身价值功能

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和涵摄了中国传统养生学、医学的诸多精华,大大扩展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功能。特别是以阴阳为基础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实践和科学实验也证明,武术具有较高的健身、治病、养生之功效,有较大的医疗保健价值。而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力活动越来越少,导致所谓的“文明病”的产生,人们对延年益寿的要求也就迫不及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练习武术。武术以其所特有的健身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之一。武术的健身价值对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进健康水平、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延缓人的自然衰老等均有特殊的功效。此外,武术的健身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天人合一”相一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视生命的存在和养护。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武术健身事业,广泛的普及武术健身功法,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5 武术的经济价值功能

在古代,特别是自宋代“武术套子”的出现,出现了以街头表演谋生的艺人。保镖护院的镖师、教拳的教头等等,都是依靠武术来维持生计的。在当代,在当代武术的经济价值功能被真正开发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武术馆一万多所,而且还有一些馆校正在筹建。巨大的经济价值促进社会力量投入武术馆校的建设,也是武术院校蓬勃发展的直接因素。例如以少林寺为品牌的武术表演逐步走向世界,并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这种表演形式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又使世界接受了武术,从而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通过举办国内国外的比赛,使武术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武术事业属于第三产业,武术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与武术相关行业的发展。诸如服装、器械、有关书籍、影视业、武术馆校、娱乐中心、康复中心、疗养中心等等。同时也将会带动武术相关的经贸业、旅游业的发展。武术产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将显示出更加广阔的情景。

参考文献

[1]佟岩,周滨.谈武术的价值、现状及未来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陈志喜.从武术的价值与特点谈21世纪武术发展战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3]任丽娟,申玲.试论当代中国武术的价值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2005(5).

[4]刘进彬,胡玖英.浅谈中国武术的价值与发展[J].文化研究,2008(20).

[5]邱丕相,周伟良.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1).

践行社会主义 争做当代新人 篇5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年11月。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形成自己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自然也就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就是主要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正努力实践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这一宏大目标,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那么,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优秀群体,在弘扬法治精神的今天,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的“先行军”,为成长为具有法治精神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责任并无多少思考,他们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过去,但是他们年轻的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精彩与无奈,有着极强的感受力,随之在思想上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与变化性;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特点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其价值观领域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价值本位向主体倾斜,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凸显,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自我独立、实现个人理想成了日益增长的需要。

但是,人的价值观塑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适应外部环境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不断思考、提炼、整合与选择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就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的变化特征,有的放矢,使这一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觉实践。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通

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并践行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负面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失衡、信仰危机、政治腐败等。一些反动势力和分裂分子便会利用这些问题大做文章,鼓动相对单纯的青年学生,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甚至分裂祖国的活动。所以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法制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更是时代的需要。而具体的方法,应当和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寓教于其中,方可事半功倍。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重中之重。但是,举个身边的例子,对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很多同学都不大情愿去学习,原因何在?因为这些课程理论性强、理解困难。我想,解决的最好办法并非强制,而是让同学们能参与到课程当中,给他们这些知识真实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也更易于接受。

其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法制宣传,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也可以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如主题讲座、报告会或研讨会等;最后,利用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站等宣传媒体,把握舆论导向,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以传播渠道。总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在校园中无处不在。

最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政治理论,贵在践行。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法制精神,真正成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价值观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实施社会主导价值教育,也帮助他们增强法制精神,让他们真正做到“践行社会主义,争做时代新人”!

研究消费主义的当代价值 篇6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异化;符号消费;绿色消费

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上那一刻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生产以前和生产期间都一样。消费是人生存的方式,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手段之一,人的生活离不开消费。它是生活和生产方式及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形态。因此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消费,只要有人类存在的一天,消费就是人类永恒的活动。

随着生产的不断进行,消费逐渐取代了生产占据了主要地位,社会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同时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开始蔓延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谈起消费主义我们就要追问消费主义是如何产生的,这得从生产说起。在劳动生产领域中,人们从事着单调、乏味、缺乏创造性的工作。劳动和工作本身不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给人以快乐的活动,劳动和工作成了一种义务,一种摆脱不掉的思想负担。人们越是可以通过工作致富,就越是把工作当成他们发财和成功的单纯手段。工人每天工作7、8个小时,生产某些东西花去了他的主要精力。他需要工作以求得生存,但是他所起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被动的角色。在高度复杂而有组织的生产中,他做的工作只是孤立的一小部分,他从来都没有见到作为整体的他的产品。他至多只能作为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在商店里见到他的产品。他既不关心整个产品的物质形式,也不关心产品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他被安置在某个位置,被迫完成某项任务,却不能参与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但是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在琐碎、被动的劳动中生产出了劳动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劳动者本身,人们所进行的劳动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进行的强制劳动,这种被异化了的劳动是一种使自己外在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而人的本质是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追求自由这一人类本质的需要,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消费领域,企图通过在消费中对商品表面的自由选择来补偿在异化劳动中产生的压迫性和受控性。人们天真地以为在消费领域中,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他想要拥有的东西,这样他就是自由的,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就可以实现。“人们认为,只要大家都生活在富裕和安逸之中,那么每个人就将是幸福无比的人。”所以,人们一方面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牺牲着健康和休息时间来赚钱,另一方面却将自己在劳动中取得的报酬用于购买昂贵并无实际用处的商品以此补偿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幸,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心理。人们只能在他所购买到的商品中找到自己的灵魂,并获得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这就是消费异化,异化了的消费行为是一种主动的、无意识的集体行为,他演变成为一种约束、一种道德,它在表面上好像能消除人的不幸意识,使人产生幸福感,而在异化的消费行为中,人们得到的补偿、逃避等心理在加剧消费异化的同时又构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倡导以物质和快乐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人生的最终目的,这就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人们不断的消费,保证了生产的不断进行,最终巩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消费主义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消费观,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宣传的是消费至上的消费观念,人活着就是为了消费,只有消费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人就是他所占有的所有消费品的总和,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这种消费行为使人们沦为金钱和物的奴隶,消费已经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消费已经不再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而是满足自身欲求的手段。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价值,符号价值。洗衣机不只是洗衣服的工具,它代表着你拥有闲适的生活,通过这种对系统关系的消费,人们认为自己属于某个阶层,只要拥有了钱就拥有了平等和自由。黑人也可以拥有奔驰轿车,普通人也可以到高级旋转餐厅用餐。有一则小故事很出名:一个员工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开了跟老板同一款梅赛德斯轿车,被老板解雇,后经过公会协调他依然不能回到原公司上班,这说明虽然“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消费主义只是带给了人们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同时,人们在消费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自己的真正需求进行消费,我们的思想、情感、趣味都被大众媒介机构所操纵。消费不再体现人的真正需求而是成为一种占有形式。大众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也被娱乐消遣所代替,人们消费自由受到控制。媒体广告和社会舆论占了主旋律,使人们按照社会潮流制造“虚假的需求”去消费,淡忘而来体现人生价值的、朴素高尚的真实需求。真正的消费活动应该是具体的人的活动,在消费过程当中,人的身体心理都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消费活动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充满着人性、能够体现消费主体的创造性和判断力的活动体验。然而在消费主义引导的消费活动中,人们的消费行为与真实的消费对象本身丧失了联系。人虽然占有了物,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人能都拥有物是因为人能够侵占它,物同时也占有了人,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完全来源于物,人的情感受到物的控制和摆布,人们在他们拥有的物当中寻找存在感。在消费主义世界中,一切都是被异化了的,生产者在生产中没有倾注自己的情感、趣味和个性,只是将生产当作谋取生活的工具;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也没有按照自身本质的需要,没有对产品表示肯定只是被动地接受和炫耀,这种状态下,人和人之间产生关系的唯一方式是彼此占有的物,人将他人的价值看作是彼此占有的物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他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这些状况必然歪曲人的全部关系,当个体自我被否定时,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是表面的,因为他们自身并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可交换的商品”。我(主体)占有物(客体),这个主体不是我自己,而是:我就是我的占有物,我的财产构成了我和我的身份。于是“我就是我”它所表达的意思变为“我之所以成为我,因为我拥有X”,X就是一切客体和人,我和它们的关系在于我拥有掌握它们支配它们侵占它们的权力。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主义最终带来影响是对人的影响,人们丧失了人生理想,把物质消费和享乐看作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盲目追求和攀比,忘记了消费的初衷。昂贵的配饰和轿车都不能体现人的内在价值,以此换来的自尊感也是短暂的,因为一次性的消费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总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必须不断的消费才能摆脱痛苦,寻得片刻灵魂上的安宁。这些不断被刺激的消费加速了消费品的更新换代,使用时限短,用完即扔,这些一次性产品加劇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产生了数量惊人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微博上报道河北沧县小朱庄地下水变成了红色,近8000只鸡饮用后死亡,400米深的井水村民也不敢喝了,原因是该地5公里内有一家化工厂,这些层出不穷的事件严重危害了我们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污染了环境,影响了我们生存与生命的质量,以及碳的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有了很大起色,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乐观,非常容易受到消费主义这样的西方的强势价值观的引导,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奢侈品占到了全世界奢侈品消费的20%。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并且不断有报道说中国游客在出境游时一掷千金,致使奢侈品店都配备了中文导购。为什么中国人并不富裕却拥有如此强大的购买力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个国家在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后都会经历的一个时期:就是对奢侈品的盲目崇拜。消费主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消费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而奢侈品就是符号价值最为强烈明显的载体。中国刚刚从物质极大匮乏的时代跨入消费社会,在经历了经济文化的巨大转型后进入“陌生人”社会,人们急于借助这些外在的符号来寻找自我的定位。物质需求上的不断膨胀,必然会导致精神上的极度匮乏,长此以往也必将会带来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人们如何才能够摆脱消费主义的控制来进行理性的消费呢?我们应该立足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以人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弘扬绿色理性的科学消费理念,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对于消费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好面子、爱攀比、爱炫耀、随大流等问题,消费者应当从自觉进行反省抵制。国家也应当从宏观上加强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文化建设,只有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抵制住消费主义的诱惑,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做出正确理性的消费选择。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 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3]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出版社,1988.

[4]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当代青年的拜金主义研究 篇7

一、关于拜金主义的表述

(一) 拜金主义的一般含义

所谓拜金主义, 就是指一种盲目崇拜金钱的价值观, 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奋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的一种行为和观念, 认为一切价值都应该服从于金钱, 金钱能够满足于人类的一切欲望, 而且认为金钱是衡量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根本标准。如今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现实中, 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被拜金主义思想所腐蚀的现象, 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我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 马克思关于拜金主义本质的解读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这本书中提出了拜物教的定义, 他在书中是这样说的:“要找一个比喻, 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 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 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们把这叫做拜物教。”

所谓拜物教是指人类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所谓商品拜物教, 就是人们像崇拜神一样来崇拜商品。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无限制地扩大了货币的那些职能, 乃至将货币直接当成了价值的本身,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假象:“当一般等价形式同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 即结晶为货币形式的时候, 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种商品成为货币, 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他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相反, 似乎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 其他商品才都通过他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中介运动在它本身的结果中消失了, 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商品没出什么力就发现一个在它们之外, 与它们并存的商品体是它们的现成的价值形态。这些物, 即金和银, 一从地下出来, 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货币的魔术就是由此而来的”。[1]因此, 金钱成为了人们毕生追求的东西, 认为物质是至上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认识到的拜金主义。

二、关于拜金主义思想的当代青年的教育引导对策

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决抵制拜金主义思想, 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一) 加强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崇高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在全社会推广和宣传, 而对于当代青年而言, 要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思想, 才能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拜金主义思想带来的危害, 我国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需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 并善于应用于实际, 从而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面对西方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 在全社会尤其是高校, 加强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使当代青年真正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 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 这对抵制拜金主义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优化社会环境, 弘扬主流价值观, 引导当代青年抵制拜金主义

首先要弱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的存在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 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的蔓延尤其是对当代青年的思想侵蚀, 就需要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的规范。只有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有效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给当代青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 政府要加强对传媒的监督管理,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优化传播环境, 加强正面宣传、正面报道、正面教育, 弘扬主旋律和中国传统文化, 帮助青年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拜金主义思想的危害影响降到最低, 促进青年们的健康成长。

(三) 引导当代青年自我教育, 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待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不仅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还需要青年们自身的免疫力, 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要求当代青年自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而在加强自身能力培养和知识提高的同时, 通过自我教育摆正思想, 明辨是非, 建立牢固的思想堡垒, 使广大青年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思想的侵害。

参考文献

当代功能主义 篇8

20世纪80年代, 希腊建筑学者A.楚尼斯 (Alexander Tzonis) 和L.勒费夫尔 (Liane Lefaivre) 发表《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 文章指出: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个术语出现以来的过去十年中, 它已经成为替代明显衰老的现代主义, 以及替代后现代主义未老先衰的兄弟——“解构主义”的一种理论和实践。随后, 美国学者肯尼思·弗兰姆普顿在他《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和《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等著作里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至此, 批判的地域主义开始以一种鲜明的姿态进入世界建筑之视界。

然而至此为止, 作为一种实践和思维的建筑潮流,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历史并不很长, 人们对于它还是持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对“地域主义”这个词语, 当时的人们熟知得更多的是那种迷恋于地方与传统的浪漫地域主义, 在建筑行业里, 这种地域主义对现代性和全球化采取绝对的反抗与隔离的策略, 同时却屈服于后者所带来的商业市场和庸俗文化, 并乐于套用地方、传统、民族或种族等文化符号为之服务。很显然, 后现代正在消退, 所谓的解构也不能代替它们的位置, 但有些人仍然不相信批判的地域主义, 因为他们怀疑在一个经济技术上互相依赖, 日趋大同化的世界中, 如何能够成为并保持地域主义。也就是说, 当根据种族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在我们面前快速消失时, 人们如何成为地域主义?人们如何能够既持有批判性, 又是地域主义的呢?

针对这些质疑, 批判的地域主义将自己的理论支撑归根于刘易斯·芒福德。早在1924年芒福德就十分有远见地将区域 (地区) 主义从商业和沙文主义的弊端中拯救了出来。随后在20世纪的下半叶, 芒福德更为地域主义作出了热情的辩护, 他热烈拥戴诸如赖特、阿尔托、旧金山的“湾区学派”的梅白克和伍斯特等地域主义建筑师, 多次向当时的建筑界权威现代主义及国际主义阵营开炮, 与格罗皮乌斯、希区柯克、布莱克、纳尔逊和巴厄等大师发生了激烈的争辩。他认为建筑师可以从赖特和阿尔托这样的地域主义建筑师获得比柯布西耶的空洞的形式主义的“形式空间”更多的东西, 认为限制性和空洞的程式的国际风格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

_刘易斯·芒福德 (Lewis Mumford, 1895-1990) ,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和文学批评家, 主要著作有《技术与文明》、《艺术与技术》、《机器的神话》、《技术与人类发展》、《权力五角形》等。其独创性的地域主义思想对当代建筑尤其是批判性地域建筑影响尤为深刻。

勒费夫尔认为, 芒福德对于地域主义的热情不单单在于他对试图将国际化、全球化和普遍化的建筑置于特殊的地方特征的国际风格的深恶痛绝, 更在于他对地域主义本身作出了自己开创性的阐释和澄清——一种批判性的阐释与澄清。芒福德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不仅是对全球化持有批判态度, 而且对地方和地域主义持批判态度。这一批判使芒福德的地域主义思想第一次与几百年来的地域主义运动相决裂——即与那种绝对地、毫无通融地拒绝和反对大同和普遍的地域主义倾向相决裂。芒福德第一次在地域主义中发现了相对性的概念, 地域主义就被他看作是一种地方与全球化世界不断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而不是隔离或拒绝的态度。勒费夫尔指出, 芒福德的思想与另一位也是强调地域主义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完全不同, 虽然海德格尔在20世纪50年代的著作中也强调作为“家”的“场所”、“大地”、“地方”和“土地”, 并将其与机器主导的文化和技术社会放在一起讨论, 由此指出由机器主导的文明的危机。但是, 两者的出发点和认识是彻底不同的。海德格尔的“场所”、“家”和“这片土地”是与一群具有共同种族背景、语言和“灵魂”的独立和封闭的人类族群不可分割的, 如果减弱这种联系便会导致衰退;但是对于芒福德来说, 减弱这种民俗和乡土联系并不会导致衰败, 反而意味着进步。可以说, 芒福德的地域主义的思想根源, 是来自于称之为美国文艺复兴的浪漫和民主的多元文化主义。

细而论之, 芒福德的地域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不同于旧形式的地域主义, 拒绝绝对的历史主义。他拒绝使用那些不能满足建筑功能的地方材料, 他说:“地域主义并不是有关使用最现成的地方材料, 或是抄袭我们祖先所使用的某种简单的构造和营建形式。”事实上, 他赞成如果不能对历史先例加以变通以满足本地区不断变化的需求, 就应该彻底抛弃。

芒福德也不完全同意“回归自然”这个传统地域主义术语。他反对风景画般的抒情倾向, 反对那种对景观采取的纯粹欣赏和审美的态度。对他来说地域主义不仅仅是“场所精神”, 地区的形式还是那种最接近满足生活的真实条件的形式, 并能够成功地使人们在环境中感受到家的感觉。他虽然考虑生态问题, 但他并不像海德格尔那样彻底地反对机器文明, 只要机器在功能上是优化合理并且是可持续的, 他便赞成使用最先进的机器。

_左:赖特作品:流水别墅;右:阿尔托作品:玛丽亚别墅。20世纪70年代在与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建筑流派的论争中, 芒福德曾称他们能给建筑师的东西比柯布西耶式的“形式空间”更多。他们和美国“湾区学派”的梅白克和伍斯特等人, 是芒福德倍加赞赏的地域主义建筑师。

他的地域主义有关社团和社会的定义与传统的地域主义完全不同, 他的地域主义社会是多元文化的, 而传统地域主义的那种与当地密切相关的单一文化是一种血缘的和部落式的联系。他没有将“本地”与“世界”、“地区”与“全球”对立起来看待, 他没有将地域主义作为对抗和抵制全球化的思想和方法, 反之, 他总是试图在“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思想

沿承着芒福德的教谕, 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思想一开始就澄清了自己与浪漫和通俗的地域主义的区别。它试图构建一种通过“陌生性”来进行自我观照的建筑“诗意”。不同的是, 浪漫的地域主义往往会选择与记忆相联系的地方元素, 直接使用在新建筑上, 以此来创造一种人们所熟悉的图像景观, 从而从观众那里获取同情和共鸣。这种手法通常使得意识归复于无感觉的状态, 形成一种感情化的地域主义。但是, 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者看来, 过度的熟悉性犹如一种毒品, 所以浪漫的地域主义并不是健康的、具有生命力的地域主义。弗兰姆普顿《展望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认为, 那种仅仅采用符号、象征和抒情性的、浪漫的和通俗性的地域主义形式,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求对现实的批判眼光, 而是受大众文化的驱使, 拜倒在对信息条款直接加以体验的渴望下。通俗主义问题企图在最经济的前提下获得某种预期的满足, 所以它需要善于通过传播、示范和符号的功能对有限的词汇进行组合, 而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大众文化里的那种对民间和乡土风情的痴情向往, 混淆这两种地域主义就是将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抵抗性与大众文化、通俗主义的倾向相混淆。

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 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 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 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哲学家保罗·里克尔 (Paul Ricoeur) 认为只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 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他暗示这要看地区文化是否具有重新创造一种能够存在并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传统。

地域主义建筑实践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后卫”式的设计策略——一种批判性的“后卫”态度。它既与启蒙时代以来人们所持有的那种社会和建筑不停“进步”的态度保持距离, 也与那种被动和不现实的试图回归到前工业时期营建形式的态度保持距离。它对建筑技术采取谨慎的有限依靠的态度, 同时和盲目憧憬传统的装饰主义倾向相分离。

批判的地域主义非常注重场所精神, 它对世界文化具有抵抗性的主要原因是它“场所—形式”的辩证:场所引发形式, 场所与形式相辅相成。这个理论将批判的地域主义置于一种形而上学的地位, 当我们面对现代主义的无场所性, 我们就必须像海德格尔那样建立起一种抵抗的建筑。只有这样, 营建的形式才有可能抵抗今日特大城市不停变化的过程。“场所—形式”这一辩证关系对于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实践操作十分重要, 有限制的对地方性领域进行探索成为进行建筑实践的绝对先决条件。批判的地域主义必然要比采用抽象形式的前卫建筑要更多、更自然和直接地与自然有着辩证关系。现代主义以把不规则的建筑场址的地形地貌彻底推平来宣称它的无场所性的先决条件, 地域主义则应该因形就势地适应场址, 例如将建筑设计为台阶递落式, 这是一种与场所的对话, 是一种“培养”场址的态度。此外, 地区的特定文化和它在地理和农业上的历史也要被嵌刻进形式中, 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从而形成当地文化文脉、自然环境 (地貌、气候、光线) 与建筑结构和构造之间的关系, 使建筑获得场所的意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使用地方和场所的特殊性要素来对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加以弥补, 改善和修复一元或大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批判的地域主义需要保持一种高度批判性的自我意识, 它的源泉和启发是多样的。例如当地光线的变化和光线质量的特点, 或是从一种特定的结构情状中演化来的营造美学法则, 或场址的地形地貌。除了地貌和光线, 建筑的自主性的主要原则还来自对营建和结构构造系统 (Tectonic) 的建构, 而不在于其诗情画意的图像和景致。批判的地域主义又是一种文化策略, 其实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一种是本地区的当地文化, 一种是大同化的世界文化, 它是两种文化双向修正的产物。批判的地域主义首先必须将本地区特殊文化的总体特质“分解”, 随后通过矛盾的综合获得对大同文化的一种批判。

_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作品: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 他的作品被称为“总是在寻求一种富有感情的并与大地结合的建筑”。批判性地域主义声势日益壮大, 今天很多诸如巴拉甘一样的第三世界的建筑师已经走上或者正尝试走向这条路。

■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在世界

今天, 随着全球化持续加温, 其对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威胁亦日益突显。在些情境下,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降, 批判的地域主义也日益受到关注并成为世界建筑一支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力量。弗兰姆普顿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 就已经说到了阿尔托、博塔、西扎等欧洲建筑师, 以及日本的安藤忠雄等从地方要素入手所进行的独特建筑实践。他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批判性地域主义”一章列举了丹麦建筑师伍重 (J.Utzon) , 巴西的尼迈耶 (Oscar Niemeryer) , 苏黎世的E.吉塞 (Ernst Gisel) , 米兰的格里高蒂 (Vittorio Gregotti) , 奥斯陆的费恩 (Sverne Fehn) , 威尼斯的斯卡帕 (Carlo Scarpa) 和雅典的康斯坦丁尼迪斯 (Aris Konstantinidis) , 将他们看作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的建筑师。

被弗兰姆普顿特别提及的还有始于20世纪50年代反对国际主义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族主义运动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该运动一方面试图恢复战前理性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的价值及国际宪章西班牙分支的价值, 一方面试图响应现实的地域主义的政治责任。1951年加泰隆建筑师波伊加斯 (Bohigas) 发表了《产生一种巴塞罗那建筑的可能性》一文, 表明了现代地方建筑文化的复杂和混杂性。巴塞罗那建筑师J.A.科德尔奇 (J.A.Coderch) 在1951年建成的八层高的ISM公寓便典型地表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策略, 它表现出当地的地中海风格。最著名的加泰隆建筑师是波菲尔 (Ricardo Bofill) , 他在1964年的建筑中对J.A.科德尔奇所采用的地方风格砖墙进行了重新解释。

葡萄牙建筑师西扎 (A.Siza) 则使用阿尔瓦·阿尔托 (A.Alto) 的拼贴方法, 同时以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者的类型学手法加以调节。其作品植根于给定的地形地貌构形更为细致的当地文脉中。他的作品对当地材料、手工艺制品, 以及对当地那种微妙的具有特殊穿透性和过滤性的光线有着特殊的敏感。

瑞士因其位于德、意等国家之间, 同时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情状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特征。但其建筑却总是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地域主义倾向, 尤其是在其南部与意大利交界的提契诺地区的抵抗密斯式的国际主义规则的、以博塔和莱恩哈特为首的提契诺学派。地域文化的力量在于能将自身能量加以提炼并进行批判性地浓缩, 同时也是对外来文化的重新解释甚或是同化的能力。博塔的建筑设计实践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其作品总是着眼于与特殊地方直接相关的问题, 同时对外来的方法尤其是意大利新理性主义方法进行调节, 化为己有。他的地域主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场址营建”, 二是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仅能在片断的基础上对历史城市的丧失加以弥补。

为人尊敬的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 (Luis Barragan) 也同样强调采用严格的地域主义设计手法。如果不将他所设计的住宅放在那个地区的地质地貌中, 人们就不可能体会到它的精髓。巴拉甘总是在寻求一种富有感情的并与大地结合的建筑。他对墨西哥乡下自己家中的乡土建筑和村庄怀有美好的回忆:那里的大地、红土、街道、屋顶、雨和水都对他的建筑设计有着影响。他对二战以来的大同文化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但是他的建筑仍保留很强的现代主义形式。

近年来, 更多像巴拉甘一样的第三世界建筑师的地域性实践也被建筑设计和理论界加以关注并向社会推介。当然, 更为人们所注目的地域性实践仍然是那种有机的结合现代技术、材料、设计方法和地方要素的设计。20世纪50年代末, 丹下健三说:“我不能接受那种完全的地域主义的概念, 传统可以通过对其自身的缺点进行挑战而发展”。批判并不意味着对抗, 如何通过批判, 找到一种全球化现代性与地方的平衡, 是很多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师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澳大利亚的G.默科特、日本的隈研吾 (Kengo Kuma) , 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 香港建筑师 (Gary Chang) 、墨西哥的十人建筑师事务所 (TEN Arquitectos) (尤其是其中的主要建筑师E.诺尔滕〈Enrique Norten〉) 等人在这方面表现得亦很为世界建筑界瞩目。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否意味着世界建筑的新路径?现在肯定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还早, 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 这是一条可以同时非常值得尝试的道路。

当代汉语字母词功能及产生动因 篇9

尽管字母词研究已经步步深入,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但对于字母词如何界定, 语言学界仍然存在不少争论, 有各种不同看法, 一直没有取得共识。字母词是汉语新词语中特殊类型, 研究字母词必须明确研究对象。刘涌泉认为, 字母词是“汉语中带外文字母 (主要是拉丁) 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 前者如B超、卡拉OK等;后者如CD、UFO等。它是一种新形式的外来语。” (1) 应该说这样的观点符合实际, 笔者表示赞同。本文所说的字母词, 也将采用刘氏观点。

一.关于字母词

字母词以前数量较少, 使用范围较窄。然而, 最近三十年却大幅度上升, 广泛进入人们视线, 成为汉语中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字母词的大量出现, 有人赞成, 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 字母词影响汉语纯洁性, 肢解传统语言, 是一种“语言污染”, 是“被洋风吹昏了头”, 必须加以限制规范。赞成者认为, “字母词语的大量出现标志着几千年来以汉字为单一负载形式的汉语词汇系统开始走向开放的多元化”, (2) “字母词的出现是有其合理性的, 是汉语对其自身缺陷的弥补, 是汉语进步发展的结果, 我们应该欢迎它的到来。” (3)

实际上, 对于字母词不必大惊小怪。因为, 汉语词汇不是一个封闭静态系统, 变化发展首先从变异开始。而字母词突破汉语传统书写形式, 丰富了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体现了语言动态变化, 是语言多样性具体表现。从长远来看, 它不但不会消失, 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其中好的和积极的东西还能进入全民语言成为正式成员。萨丕尔在论述语言变异时指出, “语言变异的倾向, 它的沿流, 顺着历史先例给它规定的渠道无情地向前流, 它不顾及说话人的感情和情绪, 就像一条河的河道不顾及当地的大气湿度一样。” (4) 用这个观点来分析字母词的出现恰如其分。

由于社会发展, 各种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 传统语言形式不足以表达丰富、多变的时代特色, 新观念、新现象需要新词与之匹配。“某一个社会群体的生产力发展, 文化形态的变异, 政治制度的变革, 无不在语言中留下影像, 而这些影像更多的分布在语汇方面。” (5) 而字母词是科学、文化、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物, 折射着交际表达需要, 适应了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唯有现代语词, 应该最受重视, 可是最不受重视。” (6) 字母词是社会语言生活客观存在, 是对传统语言挑战。研究字母词, 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特征, 有助于探索汉语词汇理论建构、语言认知理解, 同时对于正确理解语言之间吸收与融合也具有一定意义。

二.字母词功能

考察字母词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一个是简洁性层面;一个是修辞色彩层面。

1. 简洁性

经济对语言起着制约作用。马丁内认为:“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 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对言语活动中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7) 罗常培、吕叔湘也表达过类似看法, “信息传递的第一个要求是准确无误, 第二个要求是省时省力, 合起来可以称为效率原则。对于语言来说, 最理想的效果应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 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语言使用上, 以最短时间用尽可能精炼符号传递最大信息量、表示尽可能多语义内容, 能够节约语言资源, 提高交流效率。而字母词正是实现简洁性的重要方式。如果把“BMI”转换成汉语“身体质量指数”不仅译名太长, 而且读起来拗口, 不利于信息传播。

字母词书写便捷, 笔画较少, 易于辨认, 而负载内容并没有减少, 所以能有效节省言语功能消耗, 提高传播效率。分析字母词简洁性可以从首字母缩略、原形词使用、字母截短、单字母表义四个方面进行。

(1) 首字母缩略

首字母缩略包括短语首字母缩略和语句首字母缩略。它以字母为中心, 在字母词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超过70%字母词是通过这种缩略方式构成。由于缩略, 词长大为缩短, 因而简单明了, 省时省力, 方便记忆, 备受人们青睐。“LCOS”是由英语短语“Liquid Crystal on Silico”每个词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 语义为“硅基液晶”。原短语长而繁, 要把原短语说全, 很不容易。经过缩略, 原形词语得到瘦身、减肥。缩略后的“LCOS”词长适度, 形式简洁, 表现力大为加强, 但意义和原短语相比, 并没有出现本质变化。

从语种来看, 还有一类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HSK”是“Hàn YǔShuǐPíng Kǎo Shì”中每个词第一个字母缩写, 语义为“汉语水平考试”。这一类缩略为汉语自创, 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形式汉语缩略。它由直接抽取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形成, 属于汉语原生态字母词。

(2) 原形词借用

在汉语外来词吸收方式上, 通常与意译或音译有关, 用汉字表示, 注重“先意译, 不行再半音译半意译, 不得已再音译”, 并且尽可能按照汉语特点进行改造。然而现在一些外语原形词却未经翻译包装, 直接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 从而减少了交际双方在编、解码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武汉其他在建、规划中的Mall至少7个, 加上营业多年的徐东销品茂、江汉路万达广场, 武汉商业将进入Mall时代?” (《武汉晚报》2010年1月13日) 。“Mall”是英文词, 语义是“综合性购物中心”。

与意译等其它传统外来词相比较, “Mall”的引用更为直接, 更加明确。它不单单优于中文译词, 有助于避免音译或意译定名滞后, 克服汉字在转写外来词时缺陷, 同时, 还激活了文化意味视觉冲击, 体现出超越民族的国际性, 便于国际间交流与沟通。

(3) 字母截短

数量减缩是语言经济原则内在要求。H.辛朵尔指出:“词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缩短已逐渐成为新词产生的模式, 尤其是因为它能使我们以最节约的方式来获取它表现出来的显著信息。”就字母词而言, 从一个词或短语中抽取关键字母, 删除其余部分, 能是表达简单利落。7-aminocephalosporinic acid截为7-ACA以后, 原义得以保留, 但词形更为简单。

(4) 单字母表义

单字母笔画少, 以此表义, 言简意显, 语约意丰。“乡间劝学, 跑破N双鞋” (《武汉晚报》2009年12月2日) 。“N”含义是“无限多”, 在句中准确传递了明确信息。

2.修辞性

修辞是通用语言艺术, 是人类固有表达本体。“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 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 目的是为了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 (8) 就字母词而言, 它抒发了某种潜伏意念, 从而产生信息附加值, 增强了语言感染力。考察字母词修辞功能可以从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两个方面进行。

(1) 语体色彩

字母词与交际场合密切相关。它多出现于较随意语言环境, 在正式书面语体如政论语体、公文语体则较为少见。“这种人已经OUT了。”这里的“OUT”生动活泼, 随意、无拘束, 比用汉语词表达更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在正式、典雅和严肃场合, “OUT”一般不会出现。“为了去看美女, 我们哥几个就决定去捧捧人场, 反正不要钱么, 顺便看看是否有PLMM。” (《武汉晚报》2007年1月21日) “PLMM”意义是“漂亮的美眉”, 为美女称呼。“PLMM”的使用含蓄诙谐, 给人们留下丰富想象空间。

一般来说, 字母词大都有相应汉语书面语词, 如bye/再见, ATM/自动取款机, WTO/世界贸易组织。尽管从指称对象上看, 两者处于意义相同或相近状态, 然而, 却有不同交际场合、范围、话题内容、感情色彩、话语效应和语境适应性, 是构成同义形式的手段。从话语效应上看, 由于语体不同, 造成风格间细微差别, 这样为语言表达更加精密、选择更加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在风格色彩上, 字母词表现出轻松、幽默、诙谐、活泼的特点, 使人产生随和、自由等情感体验, 容易拉近彼此距离, 从而达到特殊表达效果。

(2) 形象色彩

汉民族长于形象思维, 反映在字母词造词上, 就是抓住事物形态特征, 由形表义, 从词形上给人以形象感。“T型台”是以视觉认识为基础, 抓住所要表现对象特征, 模拟T形状, 从外形角度进行命名, 因而构成“T型台”。用具象化语言表达来指称事物更容易让人认识, 符合认知特点。这一类字母词通过对客观事象做细致入微描摹, 利用构造词语中形象成分, 将某一事物直观表现出来, 传递丰富语义内涵, 体现出静态色彩, 它一方面能够增强语义明彻性, 加强语言表达力, 取得只用汉语语素构词难以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 可以引发深远的想象和联想, 使人们感官互通, 从而达到如临其境, 如触其物的境界。

“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 其字义往往由汉字字形显示, 如象形字、会意字等。而字母词违反汉字传统, 利用语言特殊表达形式, 通过字母自身形体特征表达事物行为、状态, 巧妙艺术地表情达意, 使人们从形体上就可领会到词的形象色彩, 从而突破了传统汉字表意性质, 产生了特殊修辞效果。

三.字母词产生动因

英国学者Forster指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 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就字母词而言, 它的产生、起源都有其理据可言。考察字母词产生动因也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 一个是心理因素层面;一个是外语层面。

1.社会心理因素

字母词和使用语言心理关系密切。它折射着人们意识倾向, 反映了一定心理。概括起来, 字母词产生主要源于下面几种心理。

(1) 崇洋心理

随着中外交往不断深入,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在不断发生影响, 人们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对外来文化更趋于认同。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追求洋味, 附庸风雅。字母词改变了只用汉语语言材料创制外来词局面, 为汉语词汇增添了一种异域色彩。“PK”洋味十足, 盛极一时。据考证, 它是英语“player killing”的首字母缩略, 源于网络游戏。然而英语中本没有这个词, 也没有英语社会成员这样使用。在汉语中, 有意识将“PK”拼合在一起, 增加了时尚色彩, 迎合了群体趋洋口味, 从而成为时尚标记符号。

(2) 求新心理

生活处在不断变化中, 尝试新事物、迎合新潮流是人们心理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追求新的表现模式, 追求标新立异, 拒绝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字母词时尚新颖, 给人耳目一新感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求新颖别致语言表达的需求。“shopping”的含义和“买东西”相同, 但“shopping”能够营造强烈外来色彩, 制造出“陌生化”效果。于是, 通过“shopping”的语码转换, 使本来熟悉的现象变得富有距离感, 从而给交际双方带来新奇别致的感觉。

这样的替代方式出人意料, 显得新鲜、新潮、特别, 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恰当解释了赶时髦、突破陈规的心理需求。

(3) 求雅心理

随着社会文化素质整体提高和认识的更新, 追求雅文化成为人们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语言表达, 就是要求文雅而富有活力, 优美而动听。俞理明指出:“一个社会有一个主导的意识, 反映在用语方面, 就是典雅化, 从整体上看, 人心向上, 典雅化的倾向总是主流的, 下层的社会成员有进入上层、得到别人更多尊重的愿望”。“去WC”所反映的事物现象, 在汉语中已经有表达方式“上厕所”, 但前者的表达含蓄、有理, 通过把特定语义转化为模糊义淡化其不雅色彩, 掩盖了令人尴尬的事实, 迎合了人们当下审美情趣, 从而避免直接使用汉字词语造成的视觉冲撞。

利奇提出了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并进行了具体论述。作为一种语言策略, 字母词带有鲜明时代烙印, 适应人们崇尚含蓄文化心理, 有助于达到理想交际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 与“礼貌原则”一致。

2. 外语因素

字母词是汉语借用外来语一种新形式。近年来, 由于人们外语水平普遍提高, 从而促使字母词产生, 并获得迅猛发展。概括起来, 在外语背景下, 字母词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词趋同

随着外语普及, 使用外语已成为一种潮流。体现在字母词上, 就是大量采用和外语词相同形式, 如“HIGH、SARS、APEC、VIP”等。这些字母词广泛应用于语言来源国, 进入到汉语之后, 受到人们追捧, 在交际中, 不仅书写形式上正确, 而且表达更为直接和准确。

洋泾浜是不中不洋代名词, 是在旧上海为了便于与洋行洋商直接打交道、做生意而创造。而字母词采用国际通用词汇, 符合国际潮流, 有利于国际接轨, 同时, 也促进汉语自身不断进行新陈代谢。

(2) 源于英语居多

据统计, 近30年以来, 来源于英语的字母词超过50%。造成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英语作为强势语言在世界经济交流中的地位。 (9) 主要英语国家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经济增长普遍较快, 在与我国交往中, 与其它语言相比较,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力大为增强, 人们模仿英语的现象越来越多, 对英语的态度也更为积极, 体现在汉语词汇上, 就是直接使用字母词的承受力明显增强。同时, 英语国家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认知能力等富有特色。语言反映文化。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加速了字母词进入汉语词汇。

(3) 数量增加

改革开放以前, 字母词不仅数量少, 约有数百个, 而且使用人数也少。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人们外语水平越来越高, 对字母形式已不再陌生。在这一背景下, 字母词以惊人速度进入汉语词汇系统, 从而形成字母词热潮。在2009年出版的刘涌泉的《汉语字母词词典》中, 已收录字母词2600余条, 而其中的“VS”等字母词已进入到汉语前5000个高频词语行列。

可以预料, 随着人们外语水平提高, 在未来时间里字母词还将以几何级数大量增加。这些数量众多的字母词使用频率高, 充分反映出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化。

(4) 领域增广

字母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这一时期字母词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 呈现专业性强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 字母词运用空前繁荣状态, 持续发展, 一大批字母词不仅直接进入到科技领域中, 而且也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反映社会方方面面, 体现出种类多样化特征。如教育领域有TOEFL、HSK、U势界、IAD少年, 经济领域有WTO、GDP、QFII、PPIA、TM机, 文化领域有DVD、KTV、FANS、卡拉OK”。这些不同领域的字母词发挥着重要的交际功用, 并对汉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涌泉.谈谈字母词[J].语文建设.1994 (10) 。

[2]原新梅.字母词的表达功效[J].修辞学习.2006 (6) 。

[3]曹学林.字母词也是汉语词语[J].语文建设.2000 (7) , 12。

[4]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195。

[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63) 。

[6]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 (1) 。

[7]徐志民.马丁内及其语言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 。

[8]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95。

论我国当代消费文化的社会功能 篇10

一、经济促进功能

1、消费观念的更新。

新中国建立初期, 社会的主导文化理念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消灭剥削, 人人都过上无剥削无压迫的平等生活。这种主导文化通过消费文化传导到日常生活中, 就是生活上的平均主义、雷同化。吃大锅饭、穿同色衣、住同式楼。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的主导文化理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 消灭平均主义,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代消费文化向人们传递、输入了新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 即对实际生活、现实生活的关注,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存观和价值观。这种新的生存观和价值观对社会大众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 从而策反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 使之形成新的消费观念。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一去不复返了, 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有补丁的衣服, 即使有也是为了标新立异的体现新潮而特意设计的。传统的消费观念在物质的丰富、媒体的渲染下慢慢朝“吃讲营养、穿讲美观、用讲高档、住讲舒适”的新型消费观念转变。事实上, 追求享受是人的天性, 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正是人们有了不断追求生活和环境更舒适、更安康的愿望, 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为本位经济的时代, 一切都打上了商品的烙印, 需要在市场上通过购买来获得消费品进而实现自己的享乐欲望, 于是消费成了生活追求的核心之一。试想, 如果厂家在生产大量的产品后只能放在仓库里积压, 那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同时, 市场经济是以利润为中心的经济形态, 有了生产就必须有消费, 这样才能有利润, 市场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一个社会要有促进消费的文化, 这个社会的市场经济才能正常有效的运转。正如一些西方理论家所论述的,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实际上催生着消费意识形态。我国虽然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进入到消费主义时代, 但市场经济对消费的重视也自然会反映在文化上, 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的消费欲望被刺激起来后, 人们就会试图寻找消费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方式。因此, 消费文化在张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推出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 形成了新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从表1可以看到, 通过鼓励居民旅游所引发的旅游热, 每年的旅游收入不断增长, 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旅游热的出现, 又何尝不是新的消费观念催生的结果呢?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消费结构的改变。

所谓消费结构是指消费过程中人们所消耗的各种消费资料 (包括劳务) 的组成关系或者说是各种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关系。消费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思想和价值趋向, 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行为的扩张带动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在新的消费文化的刺激下, 人们借助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支付能力的提高和商品世界的丰富, 迅速拓展自己的消费行为。“三大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内容, 奢侈品慢慢演变成生活必需品, 从“省内游”到“国内游”再到“国外游”, 这些都昭示着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温饱问题解决后的中国绽发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 而是越来越追求消费的层次和质量。当代中国人在追求一般的衣食住行的物质消费的同时, 对文化消费、休闲娱乐消费、精神消费也越来越重视了。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9年版。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消费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近年来越来越小, 这说明了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 其消费结构都在不断的优化。消费文化的生产、传播和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结构, 拓宽了消费途径, 刺激了消费行为, 形成了新的消费市场。可以想见, 在中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中, 消费文化所显示的力量将会越来越大。

二、教化塑造功能

“文化的功能, 从根本上说是对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 提高他们的素质, 完善他们的能力, 使他们成为一代新人。”。[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 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努力繁荣先进文化, 把亿万人民紧紧地团结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1、对人的塑造功能。

发展消费文化, 正是“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条件。[4]消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 是人类所创造的有关消费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结晶。人类的一切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 在消费领域融为一体。当你在欣赏电视节目, 休闲、娱乐、学习时, 当你坐在电脑前, 奔上信息高速公路, 畅游世界时, 你就在尽情享受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这时消费文化, 就像马克思所说的, 放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 陶冶你的情操, 开发你的智能, 全面提高你的素质, 促进你全面发展。因此消费文化对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人的情操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功能。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的消费文化所体现的消费风气是社会风气的缩影, 是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浓缩了社会精神文明的成果, 影响着社会风气。因而健康的消费文化, 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黄色消费”、“白色消费”、“灰色消费”等等都不是健康的消费形式。这些不健康的伪消费文化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只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才是科学的消费文化。[5]

三、分层和建构功能

马克斯·韦伯在《阶级、地位与权力》中提出:“生活方式的一致形成地位群体 (身份集团) , 地位群体以生活方式的认同成为内部凝聚和外部排斥的机制, 人们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分辨该地位群体的社会构成”。同时, 他还指出, 阶级是根据它们与商品生产和商品获得的关系来分层;而身份集团则根据它们消费商品的原则来分层。特定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消费商品的特定规律。人们可以根据消费规律来认识生活方式。[6]

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而消费方式则是一个人的消费文化的体现。对整个社会而言, 不同群体的消费文化更是一种社会分层的体现。社会成员的阶层通过日常的消费行为得以显示:“我消费, 我就是”。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通过购买某些特定的产品来确定自己的阶层定位。就像“焦大不会爱上林黛玉”一样, 低阶层的人们不会经常把高阶层人士的奢侈品抱回家。“大众文化附加在商品上的阶层含义被大众所理解, 然后付诸实施, 通过消费, 以作为符号系统的文化组合游戏式实践来替代作为意义象征系统的文化排他性实践。”[7]

阶层意识被符号化的消费意识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 消费关系在替代生产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体之后, 消费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秩序, 实现了社会阶层的第二次划分。因为消费文化直接规定着人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意义, 因而是一种地位符号和社会分层符号。从社会学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消费文化定义为人们用来展示和确定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的各种符号, 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方式等。消费文化不仅包括具体的文化符号, 如食物、衣饰、书籍、音乐等直接的消费对象, 而且也包括像场域、礼仪、规则、伦理、媒体及其他作为消费社会建构的符号的设置。消费文化能加强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准确反映出社会地位的消费文化强化了相关社会角色所预期的行为方式, 对人们如何定义自己以及选择相应的社会阶层产生很大影响。[8]

通过消费文化, 再生产出社会关系和身份文化, 社会的层级就在消费文化的符号价值中被建立起来。因而消费文化将日益成为人际差别乃至社会分层的基础。建构, 是指通过社会符号持续不断的诸如构思、创新、安排等观念运动和语言表达, 同时相应地进行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最终使这种观念运动、语言叙述等活动产生一种社会后果或共同的认知结构。消费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符号。消费不单纯受生物因素的驱动, 也不单纯由经济决定, 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的意味, 并且成为一种建构个体地位、身份乃至社会结构的手段。也就是消费从来不是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的消费, 我们一定是在一个社会与文化的框架内来决定我们消费什么以及不消费什么。“消费文化影响到人们身份的确立, 各种关系的形成并为事件提供背景框架。”[9]在消费过程中生产和建构着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四、稳定和整合功能

当代消费文化是社会变化过程的产物。前面我们提到过, 消费文化具有分层和建构功能。但反过来, 分层后的群体认同群体内的消费文化, 这样便加强了社会阶层的内部整合;同时, 消费文化能够修正某些制度化的机能障碍, 弥补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负面效应。因此, “消费已经承载并替代了传统宗教、政治和生产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整合与文化功能, 成为一项高度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ed) 的社会行动。”[10]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通过了解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消费文化, 确定自己在消费领域中的地位,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例如, 农民工到了城市, 在消费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下, 农民工能较快的熟悉和掌握城市的消费文化, 不至于出现过于激烈的“文化堕距”和“文化震惊”。

同时, 现代消费文化发展到农村, 也能让农村居民开阔眼界、变通思想, 起到一个稳定社会的作用。社会整合作为一种状态, 是通过我们各种各样的消费活动得以实现的。从礼物的交换到请客吃饭, 从集体福利到政府买单, 消费文化使人们形成了集体忠诚感和荣誉感, 从而达到了整合社会的目的。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消费文化都是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 是和谐文化视角下和谐的消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消费文化, 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铺张浪费都会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而积极向上的科学消费文化在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过程中, 刺激了生产, 促进了经济, 塑造了人们的新的消费观念, 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 同时传播了国家意志和政府意志, 起到了社会整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udrillard, Jean, 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Stand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25.

[2]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范作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9:151.

[3]陈筠泉、刘奔.哲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170.

[4]尹世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16、23-24.

[5]夏以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费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 2004.

[6]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J].社会学研究, 1998 (3) :60-70.

[7]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0.

[8]郭景萍.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J].学术论坛, 2004 (1) :59-63.

[9]戴慧思、卢汉龙.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J].社会学研究, 2001 (5) :117-125、234.

论传统粉彩的当代特征与功能 篇11

传统粉彩是对古典粉彩和新粉彩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传承性、大众性、地域性、象征性等主要特征,发挥着文化认知、规范导向、心理调适等重要社会功能。

关键词

传统粉彩

当 代

特 征

功 能

在文化艺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陶瓷艺术已经驶入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快车道,在西方现代和后现代陶艺的影响下,一时之间,出现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陶瓷艺术风格与流派。在现代化大潮中,粉彩瓷亦在其列,大量现代粉彩艺术形式纷纷兴起,并与传统粉彩交相辉映,使当代粉彩瓷进入到兴盛发展时期。在现代粉彩崛起的背景下,一些人开始对传统粉彩形式提出质疑,这显然是不利于当代粉彩瓷发展的不和谐杂音。那么,我们必须对传统粉彩的当代特征、功能进行深入而全面研究,以阐明传统粉彩在当代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一、传统粉彩当代发展概况

粉彩在清康熙末年萌芽以后就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发展体系。就当代而言,粉彩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传统粉彩与现代粉彩相行不悖,二者之间有着绵延有序的传承关系和同中有异的特征,发挥着不尽相同的功能。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传统粉彩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现在提现代粉彩艺术形式已经或即将取代传统粉彩还为时过早,而认为传统粉彩行将朽木的看法显然则更是失之偏颇的。实际情况是,传统粉彩不但并未过时,反而颇显恰逢其时,精品佳作依然迭出,创作力量保持强盛,有着稳定的消费群体。

当代传统粉彩的形成有两大源头:一是古典粉彩,二是新粉彩。这两大类型构成了传统粉彩的两大基石。古典粉彩指的是清代粉彩,以乾隆粉彩以及雍正粉彩为代表,特别是乾隆粉彩占据主导。新粉彩则指的是民国时期一批粉彩名家对古典粉彩进行改良而创造的具有浓郁文人画气息的粉彩形式,就当时而言是一种在浅绛彩基础上的创新,而于当代则成为另一大传统粉彩形式的源头。

当代传统粉彩即是在古典粉彩和新粉彩基础上形成的,既传承了古典与新粉彩形式,还出现了古典与新粉彩的混合形式,古典式的宫廷、民俗韵味与文人气息构成当代传统粉彩的意境。从创作群体来看,民国新粉彩名家后辈传人所形成的群体创作力量最为雄厚,特别是“珠山八友”后辈传人备受推崇,其作品延续了新粉彩风格,而原景德镇十大瓷厂的重工粉彩艺术家则成为古典粉彩的主要传承者。

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如果当代传统粉彩艺术家完全照搬前人的艺术形式,那就不是艺术创作而是模仿与抄袭,事实上,当代传统粉彩艺术家虽各有传承渊源,但其完全不受家传、师传之束缚,而常常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无论在工艺技法、艺术表现还是在题材、立意等方面都有超越前人的表现。这也成为当代传统粉彩艺术保持兴盛繁荣的源泉,同时也表明,在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粉彩的内涵已经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并已经形成了新的形式语言,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传统粉彩的特征及其艺术评判标准,如果仍以封闭落后、僵化保守来评价和阐释当代传统粉彩的发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偏见与傲慢。

二、传统粉彩的当代特征

传统粉彩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数百年间粉彩艺人不断创造、改变、传承的工艺与艺术结晶,它包含有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容,在当代,仍然在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做出积极贡献。当代传统粉彩有着鲜明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脉络,其大致呈现出下述主要特征:

1、传承性。传承性既是传统粉彩最显著特征,也确定其价值所在。因为传承,才使粉彩这门艺术得以代代延续,并且在延续的过程中融入具有民族审美趣味的文化元素,从而使之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传统粉彩并非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所有粉彩艺术形式,而是有选择的传承,选取的是具有积极意义并符合当代审美的传统形式。可见,传统粉彩在当代的形式与内涵取决于当代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

2、大众性。得以延续至今的传统粉彩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审美基础,其大众性特征亦非常鲜明,所传达的都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并且,只有得到大众认同才可能流传至今。传统粉彩所蕴含的内容寓意绝不是个体性的,而是代表着全民族共同的审美习惯,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企盼、语话诉求、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大众性特征是传统粉彩在当代仍得以兴盛的最重要基础,使其能在现代粉彩和现代陶艺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能够稳定发展。

3、地域性。粉彩艺术从发生到发展,其主体均在景德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具有最深厚粉彩传统历史积淀的是景德镇,在当代,传统粉彩的主要产地依然是景德镇,因此当代传统粉彩的地域性特征仍是相当突出的。景德镇地处江南地带,陶瓷艺术充满着江南气息,当代传统粉彩的地域性特征也就突出地表现在江南韵味上,融入了大量江南人文自然文化因素。

4、象征性。粉彩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描绘与刻画,向人们传递着各种民俗文化信息,相当一部分反映了民众最具民族性的理念、情感和追求。这部分具有浓郁吉祥寓意和文人象征意义的题材仍是当代传统粉彩运用最为广泛的内容。在当代传统粉彩中,牡丹、“四君子”、“岁寒三友”、“四美”、“四爱”以及众多花鸟、走兽、人物等题材寓意着鲜明的传统吉祥与文人情趣。

三、传统粉彩的当代功能

传统粉彩作为当代传统陶瓷彩绘艺术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在当代社会仍发挥着积极功能。这些社会功能的存在既有助于传统粉彩本身的传承,也有助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使当代陶瓷艺术丰富多彩。传统粉彩在当代的主要功能如下:

1、文化认知功能。传统粉彩承载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这是其他陶瓷艺术类型所难以比拟的。在当代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民俗文化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为我们所淡忘,但在传统粉彩中却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元素,如各种吉祥纹饰与图案。人们通过对传统粉彩的欣赏,重新认知和感受这些最具民族性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弘扬传统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代传统粉彩堪为国粹之一。

2、规范导向功能。传统粉彩的形式与立意一旦为粉彩艺术家所广泛接受,即成为粉彩艺术家的艺术自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特征,越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高峰期,这种导向性功能就显得越发重要。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传统粉彩作为参照,包括现代粉彩在内的现代陶瓷艺术在定位上会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在发展中很可能出现偏差,而有了包括传统粉彩在内的传统陶瓷艺术作为发展基础,现代陶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自律、自省、自警与自励,进行艺术语言的塑造与完善。

3、心理调适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都市民众往往处在工作与生活的巨大压力之中,迫切需要能使身心得到舒缓放松的手段与方式,而传统粉彩却有一定的调适功能。传统粉彩有着洁净如玉的胎釉和色彩迷人的图案,常能使欣赏者在安静祥和的画面中达到物我两忘,陶醉于民间艺术之美当中,感受到生活的舒适与快乐。如近年来兴起的传统宗教题材粉彩作品,画面肃穆、意境安祥,对于现代人进行心理调适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文跃 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M]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2、朱裕平 珠山八友和新粉彩瓷画[J] 大美术 2007(04)

论当代英美文学的存在主义 篇12

一、存在主义哲学的概述

存在主义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思想最早萌芽与19世纪中叶,其一出世把人的问题放在了讨论的首要位置。在存在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阶段,其先驱者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作品《恐惧的概念》奠定了基督教徒存在主义的思想体系。他在宗教的提前下,将人的主观体验作为基本出发点,论证了个性和宗教原则,提出了个体的极端重要性和个体的选择。他的作品给今后文学的创作,尤其是英美文学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西方国家带来的严重的物质损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反应资本主要国家危机情况下人们心态存在主义哲学便应运而生。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败以后国内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清,人们整天生活在一种痛苦和绝望的境界之中不断的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说德国是存在主义的发源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逐渐地取代了德国成为了存在主义的中心国家,其主要的思想代表人物是萨特,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辨证理性批判》等。萨特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先于本质”其主张人的本质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完全对自己负责,并且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可以自己创造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本质。

2.“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着外界的混乱、缺乏理性和不合理,感觉到的是无奈和处处受到限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对自己和外界感到恶心和呕吐,但是没法改变这种痛苦的结局。

3.“自由选择”人能够自己自由的选择所要采取的行动,但同时也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其中人的责任主要包括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存在以及为整个人类负责。

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以后的不断发展,存在主义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不同的哲学家对于存在主义思想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克尔凯郭尔、海格尔和萨特等哲学家认为存在主义的思想流露出的是不同程度的悲观主义情绪,它是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通过也有哲学家强调,存在主义反应出的思想是自由的、超脱荒诞现实的、认识能够创造和选择自己本质的积极思想。总体而言,存在主义思想是悲观中透射着乐观,绝望中存在着希望,是其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两次世界大战过后,英美等国家都沉浸在了消极和萎靡的情绪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态状况为存在主义为思想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条件。深陷苦闷和彷徨的作家们,将自己的心理归宿寄托在了反应人们荒诞不经生活的存在主义上。英国在这个时期形成了许多独立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同时我们从作家爱艾丽丝.默多克的为代表的预言小说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能够清晰的感觉到存在主义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惨烈状况,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遇到的行刺等诸多情况,让人们感觉到繁荣资本主义表面深藏的命运的不确定性,人们时刻感觉到一股危机意识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为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存在主义的思想和美国人们主张的《独立宣言》的思想不谋而合,它号召人们去争取自己存在的自由、掌握自己人生的选择权,去寻求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该思想不断的影响着美国的文学作品,存在主义几乎渗透到了美国文学的各个角落。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索尔.背娄的《晃来晃去的人》、诺尔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等。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国家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更加切近真实的生活,存在主义更能够满足社会现状对于哲学思想的要求,其一方面控诉着人们命运的悲惨、荒唐和非理性,另一方面阐述着对于人生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摘要:存在主义是当今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对于西方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存在主义一方面表现出了现在人的生活困境、西方社会的非理性和荒诞,另一方面表现出了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了对当代英文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展开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概述,在此基础上深入的论述当代英美文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关键词:存在主义,英美文学,影响

参考文献

[1]侯继芳.论萨特自由观及对道德构建的现实意义[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

[2]闫爽.王慧平当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研究[J].时代文学.2011(22).

上一篇:烧结机控制系统下一篇: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