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岩中学教学管理图(精选7篇)
尚岩中学教学管理图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认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 提供有利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的意见。
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阅读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应试的教与学
阅读教学本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 充实生活、完善人格, 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都是以考试为目的。凡是与高考有关的文章就反复进行分析, 教师不仅很少有自己的思想, 而且忽视了学生的思想, 不管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的, 统统得依照参考书上的专家分析, 或者是把考试的标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标准答案、专家分析也是人为的, 也会有错误、有不周全的地方。这种讲授阅读的方式, 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 而且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了自己的情感, 养成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习惯。
在语文课堂讲授中, 不论是什么文题, 都是从体裁、作者、生平、背景、段落分析、中心思想等固定的模式套路来完成的。就算是让学生分层最终确定正确的也仅是与参考答案一样的分法。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方法,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制约了学生的思考, 限制了学生情感能力的发展。
2.“以学生为主”的阅读课堂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 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 尊重学生的思维与个性的发展, 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现在课堂不再是教师满堂灌了, 而是教师满堂问。学生忙着朗读、讨论、回答问题、角色表演, 等等, 花样繁多, 形式丰富, 但是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学生一直处于表层, 很难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深入思考、探索, 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3.主次不分, 遗失阅读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是综合性的, 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围绕言语形式, 理解文本, 并体会运用,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为了体现语文课的综合性, 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一味的延伸, 引入各种材料, 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等, 使语文课变成了综合学科, 历史、科技、物理都有, 从而迷失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虽然阅读课的学习不拘泥于形式, 但是不能忽视语文的本质, 应该回归本源。
二、概念图理论
概念图是盛行于国外, 尤其是欧美国家, 并被国外中小学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网络结构和文字符号统一的工具, 在双重编码理论的基础上, 融合了文字语言符号与视觉图像符号的优势, 加速了思维, 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和学习。
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点是指圆中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是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方向可有可无, 可以是单向的, 也可以是双向的;连接词是写在连线上表示两个概念形成命题的关系,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概念图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系统性, 同时又非常的简单方便。
三、概念图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 概念图对阅读过程的启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我们平时用的概念图也是层级的。从上一层到下一层来表示的是通过概念来驱动;而从下一层驱动它的上一层概念则是材料驱动;还有一种平行的驱动我们称为并列驱动。在阅读学习中, 也同样有这样几种方式来激活整个系统的概念图, 从而全面地、整体地把握阅读内容。
1. 阅读中的概念驱动
概念驱动又叫预期驱动。例如上位的概念讲文化, 下位的概念就有文具;文具的下位概念就有笔, 笔的下位概念则有毛笔、粉笔、钢笔、铅笔等。这些下位概念在概念图中是上位概念的预期。同样地, 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题目作为概念图中的上位概念, 可以激活和预测到系统中下位概念的材料。因此找关键词、主旨, 直接把我们推向了阅读的目标和要求,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并且有很强的集中性, 在阅读中起导向作用。因此在概念驱动的阅读中, 寻找文章的主旨和关键材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第一步。
2. 阅读中的材料驱动
这是由下而上的驱动, 这种驱动一般都包含着进一步的概念驱动。从一个部分推到整体, 再从整体作进一步的概念驱动。在中学阅读教学中, 学生从学习字、词、句等语言信息开始, 这属于下位概念的学习, 同时激活了整个文章的概念的理解学习, 然后用激活的上层概念进一步驱动, 推出概念的段落学习和另外的字、词、句的学习。如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 我们从“迅哥辛苦辗转的生活”“润土辛苦麻木的生活”的下位概念推出“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这样的上位概念, 再由此实施概念驱动, 推出“杨二嫂的辛苦生活”。
3. 阅读中的并列驱动
当新的命题和认知结构与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 在有意义学习中产生的联合意义即为并列结合学习。在中学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一个并列的概念推到另一个概念。因此, 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促进学生理清文中的关系, 并不断地补充、调整、修改、更新, 以求不断地完善, 达到阅读的目的。
把概念图引入阅读教学中, 通过这几种驱动, 使学习者掌握阅读内容的主旨, 理清其中的层次、人物关系等,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 又提高了教师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 概念图对阅读教学作用的启示
1.改进学生的认知方式, 促进学生的整体认知
一般的认知方式有记忆、规律 (规则) 、质疑和应用。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一般采用的是讲授法, 学生是处于接受学习的状态, 他的认知方式一般是记忆。概念图能形象地呈现和说明各种材料、人物、事件等的关系及联系, 并能整体地构建知识体系。它采用了规律 (规则) 、应用的认知方式,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2.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概念图引导下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能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认真地思考, 而且能和同伴、教师进行交流,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课本的内容,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一门工具, 学会了如何利用工具来学习, 这种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思考、分析, 真正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 方便复习
概念图通过有层次的意义网络, 扩展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 促进了新旧知识的整合, 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材料之间的层次关系及交叉关系等。同时在复习时, 我们可以只看概念图, 就可以知道全文的内容和结构。
4. 有助于教师教学设计
尚岩中学教学管理图 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思维导图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09-01
思维导图属于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最早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近年来,思维导图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故做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鉴于此,本文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特点及学生个性特点,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自学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策略及组织工具,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但有利于知识管理与建构,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回忆、迁移、使用发展,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能力。
1.思维导图在师生知识网络构建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思维导图,教师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设计变得更系统、科学与有效。教师可结合教材、考试大纲等画出该学科一学期或年度的思维导图,接着将其细化到每节课的内容结构,并将主次标明,最终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也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重难点。
在学习七年级(上)《计算机病毒与木马》时,教师可设置一个“计算机病毒”任务,以学生阅读教材与已准备好的资料为基础,形成一张“计算机病毒”思维导图。在本节内容教学中,学生以“计算机病毒”为出发点,逐渐了解到什么是电脑病毒,计算机病毒有什么危害,何谓木马及其危害,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一张清晰的思维网络图。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思考与总结同时进行,形成了一张思维导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思维导图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具体应用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通过合理设置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制作的一些知识模块。学生以已掌握的知识为认识基础,有机联入新知识,对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思考、探究。在该过程中,教师应对其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及提高。
在学习七年级(上)《电子报刊的策划与筹备》时,教师可制作一个网页课件,内容及思路主要是:电子报刊的组成与特点、制作电子报刊应做的准备、素材资源。通过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展示,学生便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期间,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思维导图作出相应的修改,然后在具体分支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探究成果;或向教师提出自己对网页课件制作的意见与建议。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中学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中学生大多对新事物感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完成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转变。信息技术课程的抽象性较强,教师如果仅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但没有学习兴趣,且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思维规律相符,是调动学生学习内因与外因的重要手段。利用思维导图分析信息技术中的探究式问题,学生能够较快、较准确地抓住知识本质与重难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3.思维导图在师生知识梳理中的具体应用
每完成一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所学内容。首先,让学生简述已学知识,并将之绘成“思维导图”,加上不同颜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复习课教学中,思维导图具有良好的提纲挈领作用,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化及网络化,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对新知识进行迁移使用。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本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完成每个自主探究主题后,又让其画出探究知识的思维导图。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使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有效整合,整个教学过程也变得更具系统性、科学性。
利用思维导图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师生在脑中创造一幅完整的图画,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已学知识,并让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及教学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开发出本课程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思维导图属于一种探索性尝试,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兴趣特点、个体化特征为前提,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思维导图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尚岩中学教学管理图 篇3
摘要:传统讲练式英语语法教学低效、枯燥,学生参与度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一节语法复习公开课为例,阐述学生在情景中感知语法之后,自主探究语法的形式、意义、用法,并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其思维的过程,之后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有效运用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法教学真实情景英语时态
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要真正掌握英语,就必须掌握基本英语语法知识”(程晓堂,郑敏,2002)[1]。“语法通常指语言正确性与规范性的使用规则,是人们正确表达思想的规则和依据。语法能帮助学生准确、恰当地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李宝荣,2014)[2]。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准确、清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然而,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或者要求学生死记语法规则,或者教师讲解规则后,学生反复做题操练。传统语法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而且教学效率极低。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育部,2003)[3]。鉴于此,教师有必要转变语法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讲练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语法规则并在情境中有效运用的教学方式。笔者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认真研究思维导图的运用之后,尝试将思维导图介入英语时态教学,并在市级公开课上做了尝试。现笔者以这节公开课为例阐述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中学情景语法教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本节课的课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课型:语法复习课
2.教学内容:复习动词的三种时态,即一般现在时态、一般过去时态和一般将来时态。
3.教学目标:自主探究时态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在真实情境中恰当运用这三种时态。
(二)学情分析。
动词时态在英语教学中既是难点又是重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汉语中没有时态一说,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几乎每个英语句子都离不开时态。本节课是九年级复习动词时态时的公开课,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已学过这三种时态,因此对这三种时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习时间间隔已久,不少学生已经有所遗忘。另外,由于这三种时态是分别在不同阶段学习的,因此到了九年级复习时态时,学生很难达到有效区别这三种时态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并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的境界。
(三)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遵循“旧知检测、规则探究、情境活用”的教学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笔者设计了如下三大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情境中检测三种时态的掌握情况,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设计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活动。第二个环节是自主归纳这三种时态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并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学生探究规则的思维过程。本环节,执教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勾画重点、小组讨论归纳这三种时态的规则,绘制思维导图。第三个环节是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训练反馈,并将课堂所学目标语言延伸至学生的真实生活。
二、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依据大脑的放射性特点发明的一种可视化的、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层次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记忆效果(东尼?博赞、巴利?博赞,2009)[4]。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条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形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东尼?博赞,2005)[5],借助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特点,学生可以清晰地展现其探究归纳三种时态的思维过程,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大脑的思维状态,有利于捕捉学生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教学实例及评析
(一)在情境中感知三种时态,检测旧知,激活学生的语言图示。
教学活动1:完成填空,感知规则。
学生用所给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这是有关一般现在时态的六道填空试题,完成后,教师抽个别学生告知答案并简单陈述理由。教师请学生勾画时态的构成,圈出提示性关键词,如表频率的副词often、always、sometimes等,表时间或频率的短语如:on weekend、every year、once a month等,通过翻译部分关键信息理解时态的意义。
分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视母语与目标语有差异的语言形式。本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目标语言结构和表时间的词或短语的关注,进而使学生感知理解时态的结构、时间状语与时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本活动还为接下来制作思维导图做了铺垫、搭了台阶。
(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般现在时态的规则,绘制思维导图。
教学活动2:制作一般现在时态的思维导图。
在制作思维导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态时,主要关注时态的哪几个方面?
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形成思维导图主线。在前面的练习中,学生通过勾、圈、画和翻译已经能确定时态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多数学生不能准确表述出来。因此,通过小组讨论让基础好的学生引导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探究,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讨论后,教师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带着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先在中央位置写一个主题词:一般现在时态,代表思维导图的主题;再选择合适的有关一般现在时态的分类概念:形式(form)、意义(meaning)、用法(use)及特殊用法作为主要分支;然后依据练习归纳出下一级分支的主要内容,制作出有关一般现在时态的思维导图,具体如下:
分析:思维导图可以充分体现语法的层次和脉络关系,位于图中央的是主题词,即每一种时态的名称,主干位置的关键词体现了每一种时态必须关注的三个方面: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分支下的关键词或词组是形式、意义和用法的具体表现。
思维导图以图形形式存在,图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并有助于学生联想与想象。“思维导图中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是记忆的激发器,每个记忆激发器是揭露事实、思想和信息的关键(东尼?博赞,2009c)”[6]。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更有助于学生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储存。通过思维导图分层处理信息,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大脑中构建有关时态的知识网络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加工、内化一般现在时态、一般过去时态和一般将来时态这三种时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在情境中灵活运用。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中发现时态的规律,逐步掌握时态的意义、形式和用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以一般现在时态作为制作思维导图的示范后,学生依照示范分组完成有关一般过去时态、一般将来时的对话和语篇填空练习,在讨论、归纳、总结后制作思维导图(说明:由于活动过程相似,因此不再赘述。)。
教学活动3:制作三种时态比较的思维导图。
分别归纳总结了三种时态的意义、形式和用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其区别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具体如下:
分析: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把前面刚学过的绘制思维导图及归纳总结的有关时态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学生能独自掌握某一种时态并不意味着能把这种时态与其他时态区别开,引导学生对语法项目进行比较和归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辨别、分类和概括能力的过程。
(三)以情境为依托,在情境中活用语法知识。
教学活动4:笔者在PPT上呈现如下图片,这些图片是有关笔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真实生活场景。要求学生分组谈论图片准备问题并向笔者提问。在提问过程中,学生灵活运用这三种时态。提问之后,学生了解每张图片的内容,接下来进行小组谈论图片接龙活动,即小组每人依次谈论一张图片,组成一篇有关笔者过去、现在和将来生活的口头作文。
分析:“语法复习不应只讲规则或只做练习。语法教学可以建立在以口头操练为基础的训练模式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互动交流,输出含有目标语法的句子,既运用了语法知识,又培养了交际能力,并在交际中感知和理解语法形式的表意功能,实现有效交际”(任李燕,2011)[7]。
本活动不仅有效而且有趣,学生对教师的生活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学生非常踊跃地提问,不仅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还为后面学生描写自己生活的语言输出搭建了脚手架。
教学活动5:笔者在PPT上呈现活动要求:班级制作一本英语作文集,需要每个学生给笔者发一封电子邮件,介绍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下面是写作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1.Write an e-mail to me to talk about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your own life.2.Before writing,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the e-mail and think more details about the contents.3.After writing,check your e-mail alone first and then check in pairs.评析:通过上一活动的口语交际,语法知识得到反复再现和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写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法的能力,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而能用”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6:借助评价表评价学生的习作。
分析写作要求后,教师呈现习作评价表。学生完成后,教师抽一个中等基础学生的作文展示评价,为学生提供评价范例,之后小组互评并写出评语。
评析:学生是否掌握所学语言知识需要检验标准进行评价。笔者提供的评价表规范了学生习作的基本标准,使学生的成果展示有了明确的评价依据和评价目标指向,为学生反思自己的习作提供了依据。
四、感悟与反思
(一)思维导图的介入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和层次,便于学生观察、理解、联想,为学生探究语法规则、呈现思维过程提供载体。思维导图简洁、美观的视图效果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题词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创造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过程。
(二)“语法复习教学的重点是语法知识的运用,教师不能过多强调语法的形式,而应该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不同真实语境,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通过听、说、读、写、做反复不断地感知、体验、实践,最终达到能正确运用目标语法知识的目的”(任李燕,2011)[8]。语法学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因课型而异、因学生而异。
(三)根据Swain & Lapkin(1995)的输出理论,“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进程中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仍不是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二语水平的好方式,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方式不同于输入,却可以增强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因为输出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语言表达和反馈的机会”[9]。语法教学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环境和机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运用语言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四)语法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法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和用作为中心工作。教师的中介作用体现在下列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情境创造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认知过程的帮助者,运用语法知识的促进者和评价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在学生学习的盲区搭建平台,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与语言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葛春生,2013)[10]。
五、结语
本节课笔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复习旧知,激活学生有关三种时态的语言图示,借助思维导图探究呈现语法规则,结合真实生活情境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并将课堂所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另一个亮点是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学生探究语法规则的思维过程,并把思维导图与情境语法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探究语法规则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使语法规则形象化,使语法教学生动化、生活化,无疑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事实上,从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情况来看,这节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尚岩中学教学管理图 篇4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4-27 8:30:51 发布人:韩建平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这两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提高制图的技能。
2、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
3、理解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选择策略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课练习的目的:
1、针对我们同学读图能力的薄弱现象,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两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制图的技能,同时也要加强我们的读图能力。
二、知识点回顾:
条形统计图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折线统计图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请学生举手回答,明确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三、针对练习:
1、选择策略的练习: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认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合理?(1)、电视机厂去年每月生产电视机产量情况。(2)、六1班第一小组本单元数学测验成绩情况。(3)、病人体温记录。(4)、世界五大河流的长度。(5)、农工商超市去年每月销售情况。(6)、去年各月降水量情况统计。(去年全年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7)、城西村2002----2006年各村收入情况统计。(小曲村2002----2006年收入情况)
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辨题目要达到的目的,再根据两种统计图的特征进行选择。
2、出示 P35 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问题。(2)校对、反馈
(3)补充: ①体重在35——39千克之间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体重超过44人数是全班的百分之几? ③你自己的体重在哪个质量段?
3、出示 P36 第2题:
(1)请学生独立制表。校对,制表错误的请同桌指出问题所在。(2)请学生设计问题。
反馈各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例如:01—02年的平均产量? 04年比01年增长的百分数。
4、出示
P36 第3题:
(1)请学生独立制表。校对,制表错误的请同桌指出问题所在。(2)
请学生设计问题。反馈各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请计算大华汽车厂去年的汽车产量? 每个月的平均产量是多少? 每个季度的平均产量是多少?
教师强调必须看清题目要求?
5、出示P40
病员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1)出示图,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书上的问题。
(2)重点讨论: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知道了什么?
学生同桌讨论后回答。
6、出示P41第2题
(1)、学生独立制做折线统计图。
(2)、反馈,互相评价。
(3)、请学生设计问题并回答。
(4)、反馈:强调百分数的题目的回答。
教师补充:哪年的涨幅最快?
学生尝试解决后统一意见:涨幅应该是计算百分比,温差才是计算相差数。
四、提高练习:(机动)
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方面得到了进步?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教材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练习安排了2节课,分别放在每一部分的新授课之后进行,这样的安排,确实能使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的特征,制图的要领、方法和步骤能很好的掌握和巩固。但却忽略了对两种统计图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的对比教学。另外,统计图表的重点其实并不在知识,而是技能和能力,因此,还应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应该使学生在制作技能、应用能力和认知结构上均有所发展。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造、重组,先完成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新授,再将两者的练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重点强化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各自的作用,渗透根据实际需要以及两者的各自特征合理选取统计图的意识。试图运用“优化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策略”,改变把练习课上成“做题课”的不良现象。课上完后,反思课堂,感觉这样的调整还是成功的。
优点一: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的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在让学生回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后,我主要补充设计了一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题目(生活情境),让他们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说出这样选择的理由。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也喜闻乐见,参与度、积极性都很高,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和区别,对两种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也达到了这一环节学习的目标。
优点二:由于在新授课上,重视了对两种统计图作图方面的要求,因此在本节练习课上,把从统计图中 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思考、来解决一些问题作为重点,体现在要求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来解决一些拓展性的问题,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练习设计时注意有一定的坡度、有一定的弹性,有利于暴露差异,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优点
《瑞雪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能比较流畅的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技巧。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尚岩中学教学管理图 篇6
一、新授课
概念图首先是一种学习新知的工具。它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将内容图式化, 学习思维过程可视化, 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它由上到下是一种演绎思考方式, 能有效呈现辐射思维, 使学生的知识保持时间长, 知识面宽, 更能解决问题, 肯动脑筋。因此, 概念图在新授课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
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 每个专题围绕一个基本的历史概念展开, 这就为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概念图创造了一个先天的优良条件。在一个新的专题开始前, 老师先让学生明确这个专题, 即明确这个基本概念。历史内容的展开具有线性特征, 在专题内容的展开过程中, 老师逐渐以概念图的形式介绍历史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各课内容的同时掌握各课内容 (即支概念) 与专题所要介绍的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基本概念的内涵逐渐丰满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关于该基本概念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课
概念图从下到上是一种归纳思考方式, 能有效呈现收敛思维, 将零散知识组织及联系, 能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 建构知识网络,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进行有意义学习, 提升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特别适合在复习课中大量运用。复习课知识面广量大, 概念繁多, 概念图因此成为整理知识、巩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首选工具。此外, 复习课中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需要学生记忆, 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希鲁纳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 除非把一件事物放在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 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 经过加工、浓缩、设计处理, 更为简明化、条理化、结构化的知识点才更加易于记忆。而概念图正好具备了这种知识的简洁性、明朗性, 无疑会有助于学生科学、准确地记忆历史知识。
笔者在2013年的高二第二学期高三一轮复习中, 尝试并坚持使用概念图整合复习内容, 强化知识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 要求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自我整合, 自主构建概念图, 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课堂课外一起用力, 双管齐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评价课
新的评价模式要求全面测试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情感认识等方面的现有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舍弃单纯依靠一张试卷, 一个分数进行测试评价的老办法。同样, 概念图
学生要理解一篇文章, 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众所周知,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 语文教材中很多优秀作品都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有直接刻画, 正面剖析, 有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仔细咀嚼, 深入体会、感悟, 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言为心声”, 语言最能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通过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 写出了窦娥怕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而伤心, 表明她内心处处为别人着想, 即使即将受刑, 考虑的还是婆婆的感受, 充分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的人, 却被昏官污吏屈打成招, 最后被处决, 更加重了悲剧的效果。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从而收到更加震撼人心的作用。再如, 老舍《茶馆》中通过人物的个性化对话, 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第二幕中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巧遇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 他们各自的语言充分表现了各人的心理:松二爷胆小怕事, 一见特务就鞠躬请安。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 富有正义感, 即使面对曾经抓过他并让他入狱的特务仍不甘示弱, 在他的身上充分表现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反抗精神。确实是“小茶馆, 大社会”。
二、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孙犁的名篇《荷花淀》中, 水生对水生嫂说, 为了配合斗争形势,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他是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水生嫂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表现了水生嫂的心理, 她是一个传统的, 很贤惠的农村妇女, 她对丈夫是很顺从的, 但出于对丈夫的担心和牵挂, 又有一丝的嗔怪, 表明了她识大体, 明大义的性格, 水生嘱咐他“不要叫敌人、汉奸抓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流着泪”并不表现水生嫂的懦弱, 恰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忠贞, 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一种美德。
三、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莫泊桑的《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前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 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 上面绣着古装人物, 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 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 被人艳羡, 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 而置身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因为传统的评价方法只能考查学习者的零散知识, 而概念图却可检测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基本概念和几个支概念, 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 也可以提供一个残缺留有空白的概念图让学生来补充完整并说出核心概念和支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与支概念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的测试模式更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探究课、研究性学习课
鉴于个人的思维总存在百密一疏, 一幅完善的概念图往往是多人合作的成果。所以概念图还是合作交流的工具。此外, 概念图是人们产生想法、交流复杂想法的手段。画一幅概念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 而且会引发新的念头。在众多思维节点组成的概于上流社会, 成为生活优裕, 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 而正是这种虚荣心导致了她后来生活的不幸, 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玩物, 金钱至上的观点。
四、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一段内心独白:“啊, 天哪, ”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 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 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 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 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 永远不会变成知已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作辛苦, 饮食低劣, 友情淡薄, 心里烦恼是造成他的心理压力的原因, 也是他变成甲虫的一部分原因。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善良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
五、由作者或作品中的“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
《琐忆》中作者说:“听着鲁迅先生的谈话, 昏沉沉的头脑清醒过来, 我又觉得精神百倍了。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 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说话时态度镇静, 亲切而又从容, 使听的人心情舒畅, 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如坐春风’……真的, 站在鲁迅先生面前, 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 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在这里, 表现了鲁迅在作者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以及他的伟大思想给予“我”的深刻教育、巨大感召和鼓舞, 他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什么叫“正义”和“真理”, 教我懂得如何去热爱“生活”, 热爱“正义”和“真理”。而这一切, 都是在看似平凡的交往中发生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永久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六、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中, “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用“好”赞美雨, 一定会唤起对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 把雨拟人化, 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 正需要雨的滋润, 雨就下起来了, 你看它多么好。而且这雨伴随着和风细细下个通宵, 诗人想象明天会是一个花的海洋。诗人喜爱这样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 但“‘喜’意都从罅隙里迸透” (浦起龙《读杜心解》)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表现作者内心的欣喜。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第四中学)
念图上, 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关的所有思维点, 便于深入、全面地联想所有关联思维, 特别是在思维点非常多的时候。概念图中的交叉连接需要学习者的横向思维, 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的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 所以, 构建概念图也是一项极好的创造性工作, 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想象性, 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探究课和研究性学习课又是最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课型。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身能力, 又能够对某一历史问题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甚至有可能形成一些全新的研究成果。鉴于此, 概念图在探究课和研究性学习课上应有十分光明的应用前景。
尚岩中学教学管理图 篇7
关键词:中学;历史与社会;地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108-02
初中七年级新教材《历史与社会》主要是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教材第一至五单元都贯穿这一任务,特别是一至三单元,教材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显得更为重要。读图、识图及用图教学是让学生的发展思维空间、从地图上学习新知识、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教学手段。
我们知道,地图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对文字叙述的重要补充,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地理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等方面的特征。记得美国著名学者哈拉里曾经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这就强调了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形的重要性。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而感知到最初的形象易被大脑所接受和保存。所以,初中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社会过程中,巧用地图就是一种易被大脑接受的形象化学习。为此,笔者结合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及用图的能力。
一、读图、识图能力培养的目的
1.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地图的“语言”。至于对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所出现的有关行政区划、山川湖泊、交通旅游以及一些历史地名等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能学会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地名,分析有关问题。
2.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课文中内容的说明,解释往往借助于地图的运用,同学们的读图能力提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加深记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图、识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世界和平的激情。
二、读图、识图能力培养
学生学会读地图,读懂地图,对于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1.认识地图:主要是指导学生看地图,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地图,懂得构成地图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2.熟悉地图:主要是要求学生熟记地图上一定数量的地理事物的名称,通晓它们的地理位置。
3.注意辨别方向:我们告诉学生,有指向标的要按指向标来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4.看懂比例尺:一般的地图都有比例尺,告诉学生要注意图上的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多少厘米。学会单位换算,并会计算实际距离的长度。
5.熟记地图符号:地图上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内容,都是通过图例符号表达的。无论是地理事物的性质、数量,还是它们的空间位置、范围、规模等,都可以用图例符号来反映出来。所以,在阅读地图时,我们要告诉学生,首先要认真看清图上标有的各种图例和符号,并熟悉它们、记住它们。抓住阅读地图的钥匙。
三、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通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笔者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用图、绘图方面又采取了以下方法:
1.从具体到抽象:教材中的地图,在现代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直观教具,既形象又生动具体、客观逼真。能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地图来感悟和启迪,将枯燥的知识变为妙趣横生,将抽象的东西浅显化、具体化。如:在讲教材42页“我国的行政区”图时,先让学生看图,并要求他们按照图中的各种颜色及地图符号,指出我国的各个行政省。然而指出我们家乡所在的省和地理位置。这样让学生通过具体查找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使他们在头脑中有一个“中国政区图”的整体认识,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样在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中都可以有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有所提高。
2.由简单到复杂:课本中有很多地图内容丰富、深刻。能够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揭示这些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读图比较简单,主要认识“地图的语言”,即:地图上注明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从第二单元开始学生读图就比较难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训练时,要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去培养学生用图。如:当读我国的“中国地形图”时,课文中就出现的很多地名。对这些地名,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去用地图去查找这些地名。在查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规律查找。如:先查找东西走向的山脉,再查西南走向的山脉和我国最大的弧形山脉,然后再查其他的山脉。这样按一定的规律查找,效果比较好,学生也容易接受,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在这节教学中,还要根据图上的各种颜色和色调变化,让学生得到中国地形、地势等方面的特征,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祖国是个地大物博、源远流长的国家。
3.按一定的顺序来指导学生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这样使学生在读图中既不会漏掉,也不会出现错误,效果比较好。如:在教学“我国东部海域”时,首先要求同学从北往南查找四个海,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然后再查找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按东往西的顺序,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尔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等15个国家;再查找我国的四大高原按从东到西,从北到南的顺序,分别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这样按一定顺序查找,很容易解决问题,学生也容易掌握。
四、绘制简易地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绘制简易地图,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绘制简单的平面图、地形剖面图等能力。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同时,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会绘制简易地图,这是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深化。绘制简易地图可根据教材内容自绘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且也强化了记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一方面,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共同评价;绘图比赛、作业展览等一系列的活动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尚岩中学教学管理图】推荐阅读:
尚岩中学教职工优化组合方案09-11
苍山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绩效考核自评报告10-06
中学数学教学教学08-16
中学素描教学06-11
中学篮球教学06-25
中学唱歌教学07-25
中学舞蹈教学08-02
中学器乐教学08-26
中学教学质量09-01
中学书法教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