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学习整合

2025-01-22

语文主题学习整合(精选10篇)

语文主题学习整合 篇1

基于单元整合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型操作例谈)

(二)精品指导课

精品指导课即精读课文指导课。这是一种老师们都熟悉的课型,大家研究得比较多。杏园小学(王晓群执教)在研讨这节课时,力求体现“课堂教学简约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思路,实现一课一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要的画面,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而迷人的风光。

2、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3、重点体悟拟人手法的妙处,并习得拟人手法,能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要的画面,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而迷人的风光。

2、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重点体悟拟人手法的妙处,并习得拟人手法,能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家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看老师写课题。

来,咱们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中的画面

1、同学们,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在前6个自然段,作者在每一段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比如老师用这样抓关键词的方式从第一段中概括出了一幅画面:瓜藤攀檐图。

2、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读课文,你也试着用这样抓关键词的方式找出其他的画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抓住了段落的描写对象,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就把一篇长长的文章读成这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三、再读课文,描绘画面,体会乡下人家的美好

1、同学们,在这几幅画面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你,把对应的段落再认真地读一读,读完之后,可以在段落的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待会儿,咱们交流交流。

在这几幅画面中,我最喜欢

图,从文中的 这一句(几句)话中我感受到

2、学生交流画面,教师相机点评。

3、同学们,你们看,咱们抓住了关键词句,就能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接下来,请把你的感受再次送到段落中,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

4、此时此刻,你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乡下人家?

(PPT)_____________的乡下人家

5、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他用了什么方法,你读出来了吗?

四、习得拟人写法

(一)学生自主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教师相机进行总结,ppt出示)

(二)重点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1、文章中有哪些句子用了拟人手法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拿起笔,画下这些句子。(PPT出示出来,让学生对照)

2、读一读这些拟人句,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结合着具体的句子谈一谈。

3、相机重点体会作者对“雨后春笋”的拟人描写,体会拟人的好处,4、补充其它拟人的句子,现代诗、古诗中的拟人写法,丰富学生的积累。

5、读了这么多拟人句,那谁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写好拟人,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相机板书:细观察

抓特征

找联系 融情感

写新颖

6、实践拟人写法,课堂小练笔。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领略了那一幅幅独特、迷人的田园生活画。同时,也学习了一种对我们很有帮助的表达方法——拟人。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用上咱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记录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你会发现,生活会因表达而更生动。

课下,推荐大家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故乡的芦苇》《柳笛和榆钱》《亲亲麦子》这三篇文章。继续去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品味拟人手法的奥妙。

教师分环节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单元导读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不必再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之类的教学。

因为有了单元导读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略去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和学习生字词系列任务。

四年级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此处交给的方法是抓关键词,从学生表现看,初步掌握了这样的方法。

把品读内容的要求具体化,便于学生操作。

观察5位学生发现,学生有动笔批注的习惯,都能在书上勾勾画画,4位写出了“这一句采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样的批注,但句子过于完整,影响批注的速度,平时需要指导。

课文内容的学习,在努力跳出琐碎分析的框子,比较简洁、利索,但是对优美语言的感情朗读少了一些,对语言感受、积累的过程不扎实。

拟人的手法学生已经相当熟悉,也基本会用了。所以此处很顺畅。

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拟人句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这个思路是好的。但是限于学生的语感能力,这种概念化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

课堂练笔是把一篇写景的例文修改得更美。在前面指导的授意下,学生努力加入拟人写法,有的不免生硬。

总结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线条清楚,特点比较突出,有了不少大胆的尝试。

1.按照课堂教学简约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课文内容学习简洁,也比较高效。

2.遵循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效果明显。

3.努力体现一课一得,关注表达形式,体现语文的训练意识,同时注意引进课外资源,课堂容量大。

问题:

1.对课文内容减少分析是对的,但是对那些的优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语言,还是要做一点品读的功夫,品出用词、用语的精妙,品出作者的感情,并注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将这种感情进一步体会、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积极的语言。

2.本课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抓了拟人句的认识和使用,抓得很准,也做足了功夫,设计是很精心的,但是从课堂表现看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拟人句这种表达方法学生早已熟悉,如何将学生的认识提高到更高层次,值得推敲。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改进:

一、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教师相机进行总结)

二、重点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1.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拟人手法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拿起笔,画下这些句子。(PPT出示出来,让学生对照)

2.重点体会作者对“雨后春笋”的拟人描写。

(1)读一读,怎么看出是拟人的写法?(拿出笔,圈出“探”字)

(2)表演春笋“探”出头,想象看到什么?什么心情?

——春笋就像顽皮的孩子,多可爱啊!

(3)读出对春笋的喜爱。

4.(1)读一读文中其它拟人的句子,体会出什么?

(2)拟人的手法古今中外作家都喜欢用。

(补充现代作家和古诗中的拟人语句,读一读,看看是把什么当人来写了。)

(3)看生活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广告语,一读而过)5.教师小结拟人的好处。

6.拓展阅读,默读《故乡的芦苇》《柳笛和榆钱》《亲亲麦子》。能读几篇读几篇,看看这些文章用了什么写法,画下来。

我读了,这篇文章主要写,我发现文中用了

的手法。

小组交流。

个别汇报。

对比、比喻、拟人本课都用的很好。

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主要通过品读“悟”出来。

补充的内容不一定给学生很多,但要典型,体现层次性,并让学生留下印象。学生对拟人的认识已经得到一些升华,但真正用好并不容易,当堂练笔学生未必能写出更生动的拟人,反而容易让拟人泛化。其实,一篇文章之所以为读着喜爱,常常是多种手法的综合巧妙运用。因此,此处采用拓展阅读加深认识。

根据时间和内容让学生选读。

(三)整合阅读课

整合阅读课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采用整合的形式,一节课指导学生学习二篇以上的课文。整合阅读课主要适用于略读课文,部分不需要重点处理的精读课文和少量文质兼美的丛书、读本文章也可以采用整合阅读的形式。

整合阅读课的基本教学形式可有三种:

1.“一拖几”阅读:即一篇文章为重点,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得出一种学习方法,或发现一种表达特点,或体会出一种感情、思想,然后推及到另外一篇或几篇文章,学生当堂独立阅读,教师检查点拨。

2.“平行”阅读:即对2篇或2篇以上文章,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或设计出阅读提纲,学生逐篇阅读。各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3.“递进”阅读:即2篇或2篇以上的文章,先阅读结构或情节简单、语言浅显的篇目,获得内容上、写法上或情感上的启迪,再阅读内容或情节复杂、语言较为深奥、含蓄的文章,加深认识和体验。4.“交叉融合”阅读:即针对2篇或2篇以上的文章,选取其内容或表达或阅读方法相同或相近之处,适当打破文章结构,进行有分有合的交叉阅读,实现融会贯通。

育成小学(原临沂大学附小)承担该课型教学,密浩老师执教。他们研究采用的是交叉融合阅读的方式,阅读教材《牧场之国》、《麦哨》两篇略读课文。以下为设计教案:

《牧场之国》《麦哨》

一、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语言一定要干净利索、流畅,不要说半句停半句。

抓住典型语句,师生共同学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习,得出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

学习,这种方法对略读课文是比较有效的。之美、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文章有自己的表达形式,2、感悟文章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诗歌也有自身的表达要求。不

要轻易改变文章叙述方式。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修辞这种泛泛交流,在一个层面手法的巧妙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教学难点是会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写片段。《牧场之国》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三、教学准备:

上,学生容易陷入空谈,教师

不能将学生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到更高的层面。老师犯了一个青年老师常犯的错误:课文自身读得不到位,变换形式没有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组照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点题:牧场之国 麦哨(板书)

二、自学交流 交流自主学习单

说说《牧场之国》写了什么?给你留些什么印象?(学生把印象写在黑板上)

《麦哨》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三、走进《牧场之国》,体会独特风光。

1.投影第二段。生读。

最喜欢哪句话?丝绒般的给你什么感觉?读出不同的感觉。

梳理学法:抓词语—想画面—悟感情 2.用“抓词语—想画面—悟感情”的方法选择最喜欢的句子,先自己读好,然后4人小组交流收获和感受。小组汇报。第一小组汇报第三自然段。教师将这一段改成了一首小诗…… 请学生读一读。

第二小组采用一人一句的方式朗读。交流其他句子。

“真正的荷兰”让你体会到什么? 老师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首诗(师读)交流《麦哨》一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

五、推荐阅读《家乡的小河》

密浩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可以认为是交叉融合式的整合阅读,选取的整合点是抓印象深刻的句子,想象画面谈体会,读出感情。应该说这种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问题:

1.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表达、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不够,这其实还是教师教学思想还不够解放,不是真正基于学生的学习,重视课堂效果,重视形式的新颖,因此课堂表现不扎实。

2.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到位。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内容,思路模糊表现出课堂缺少底气,语言缺少了启发性、感染力和准确性,课就显得疲沓。我尝试做这样的调整,供大家参考:

一、对照自主学习单,自读课文,完成3个任务:

此环节也可以在单元导读课完成。

结合阅读资料,初步了解荷兰,交流读书感受。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整体印象。

对略读课文一定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个点读明白,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交流新词意义; 2.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畅; 3.概括2篇课文主要内容。

有收获。

以感情读代替谈论,但也不必面面俱到,读2、3个画面即可。

二、牧场之国——荷兰给你什么感觉?

《麦哨》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走进“牧场之国” 课文写了几个画面?用关键词语概括这些画面。这些画面有哪些共同点?

师生走进一个画面,重点品读,读出味道来。总结品读方法:抓词语-想画面-悟感情

四、1.对照自主学习单,用抓词语-想画面-悟感情的方法读两篇课文。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画面是,这幅画中的关键词,我感到。

2.小组交流自学收获。

3.汇报,选取牧场之国的一个画面读。——教师小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感情?

4.《麦哨》又是什么画面打动了你? 牧场之国的画面和麦哨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师:一个静谧的美;一个活泼的趣。

五、推荐阅读《我爱家乡的小河》,看写了什么画面?怎样的美?

一、单元整合教学。

“语文主题学习”其实可以有多种教学形式。

28、29日下午市直小学教研共同体的一次研讨活动,研讨的是单元整合教学。

研讨活动以四年级第六单元为例,四所学校分别承担“单元导读课”“精品指导课”“单元阅读课”“阅读交流课”四种课型。

(一)单元导读课

四年级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生活”,教材安排四篇课文:《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

沂州实验学校承担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研讨,孙园园老师执教。以下为简要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1识记本单元的生字生词。2、2读通本单元课文。3、3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教学重点】 1、1识记本单元的生字词。2、2难读的句段读通顺。【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一、明确单元主题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2、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二、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3、利用课前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本单元字词

小组合作认读词语 小组汇报认读情况

老师检查

(2)处理多音字

4、练写本单元生字

(1)利用课前预习单,学生自学生字(2)小组讨论交流难写的字(3)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5、积累四字词语

6、资料交流

三、读通句子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

2、小组交流汇报

四、读通句子,分享精彩片段

1、当我们来到了《乡下人家》,你拍到哪幅图?谁来读一读?

2、走进荷兰,来到《牧场之国》欣赏那里的异国风光。

3、穿过荷兰水乡,牧场之国,我们来到田野,听听那动人的《麦哨》。

4、从古到今,美景都是令人难忘,令人喜欢。学习《古诗词三首》

五、赏读小诗《天晴了的时候》

单元导读课的目的是在进入对课文的品读领悟之前,组织学生初步学习,为品读扫除障碍、做好准备。这堂课其实就是把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学习整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所以确立这三个目标是比较实际的。

从单元导语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已经确立了单元主题学习的基本思路。

教材这个单元导语写得很好,不仅点明主题,而且说明了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比其他单元要丰富多了。老师对这个课程资源利用得还不够充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到最后一个环节再照应一下就更好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教材学习的意识。——当然,其他单元未必要这样做。

这个学习过程比较扎实,一是学习的内容很具体:生字、词语的认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检查、巩固课前预习情况。

生字学习后的小组汇报,有些走形式,不灵活。

生字词的处理还可以更扎实一些,比如,生字词可以再多读几遍,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懂的,怎么懂的;有没有不懂的。

教师让学生画出四字词语,读四字词语。为让学生理解四字词语,老师采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出示一幅乡村风景画,学生说在画中发现了哪些四字词语。这样,理解了词语,其实也初步学会了词的使用。

为了让学生初步读懂课文,教师设计2个填空题: 1.我最喜欢

的风景,因为。

这样,学生就可以练习用一句话读懂课文。第2个填空题关注片断:

2.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你最想拍哪一幅美景留念?请用曲线画出,并做批注。

考虑到这是一个初读课文的过程,对重点语句的品读应该简略,小组交流,读一读就可以了。

课堂观察看,绝大多数孩子们有了批注的意识,批注的方法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做批注不会用符号、词语来概括,而是用完整的句子,所以效率偏低。

这首小诗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学习《乡下人家》时就不读了。只听老师第一遍显然不够。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对单元导读课有如下认识: 一、三个定位 1.单元导读课和学生的课前单元预习构成一个整体。课前教师设计一个预习提纲,根据学生预习习惯形成情况,学生对照预习单集体预习或利用晨读、课外自主预习。课后访谈发现,本班学生预习时间超过一节课的占60%。所以,预习的要求还要适当降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对内容的关注,把重点放在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上,随着年级升高,减少字词学习要求,增加对内容的自学和资料的查找。

2.单元导读课的目的是为整个单元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一是扫除阅读障碍,认读生字词、初步了解词语意思;二是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三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四是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3.单元导读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提示学习内容和方法,检查学习效果,点拨引导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把学生自学得到的认识印象更高层次。二、三个抓手

1.预习单(导学案、自主学习单):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单,把预习要求转化成具体操作的要求,便于检查、落实,目的是让不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孩子也能达到“保底”的要求,让最不善于引导的老师利用检查预习单的方式也能完成单元导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小组:在大班额的情况下,组建学习小组,有效利用学习小组,可以保证预习任务的落实,同时训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提取:单元导读课内容是共性内容和个性内容的结合,共性内容包括:生字认读和书写,新词的认读、理解和积累,课文读通、读顺、了解内容。个性内容需要根据单元导读和课后练习来提取,增强预习、导读的针对性(避免单调、重复),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孙园园设计的针对课文内容的两个填空,就是对本组课文特点的有效提取。

三、注意的三个问题

1.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识字量大,采用单元整体识字的方式容易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另外单元集中识字使生字脱离语言环境,不符合学生识字规律。因此,低年级如何进行单元整合学习,需要慎重实验。高年级的单元导读课,要侧重内容的整合,培养学生用对比、联系的方法阅读一组课文的习惯。2.要求要适度。要扎扎实实落实字词教学和课文阅读,不急于关注内容,更不急于分析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认读生字、读通课文的基本目标。

3.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师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相信学生。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形成的阶段,多一些耐心的等待。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给予点拨、引导、释疑、解惑——真正实现“以学为本”。

语文主题学习整合 篇2

1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

计算机及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到我们所需的任何一种像“大海捞针”一样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

这样,就可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习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2.1 课文精读

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

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2 主题性研读

主题式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

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还可进行由“面”及“点”的选择性阅读。

2.3 情境写作

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2.4 互动性写作

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5 论辨性写作

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2.6 一体化写作

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2.7 听力训练

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3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

在学校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组全体同仁的共同研究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我们作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活动。

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直观激趣

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死海不死》教学时,将搜集的死海图片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声音文件结合制作Flash朗读影片,随着课文朗读,适时展示死海的位置图、人浮在死海上不下沉的图片、奴隶们屡淹不死的图片、死海开发图。

学生仿佛真的到了死海岸边,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不仅能够积极地读课文,而且能主动探求死海的成因。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制作死海形成过程动画,按步骤演示处于大裂谷中段的死海由于海水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形成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

3.2 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为使学生能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读出诗歌的意蕴,我为学生播放了幻灯片,并配有贝多芬的《月光曲》,通过悠扬的旋律,美妙的画面,学生很快进入到了一个美好、有趣的“天上世界”,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3.3 快速反馈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

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 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3.4 知识系统化

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

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表格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4 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思考

4.1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必须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

4.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摘要: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学习环境,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克勤.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09

刍议语文主题学习的“整合” 篇3

一、整合的主题,可以同内容、同体裁、同作者、同语用点等诸多方面,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最好要突出语言文字运用。杜威说过,“最好的教学,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如本校的陈老师执教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和《桂花雨》这两篇课文时,基于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思乡”,她在精读课文《梅花魂》一文中引导学生抓住回忆外祖父的五件事:诵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赠墨梅图和递梅花巾,抓住?“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等重点句段体会外祖父爱国思乡的感情。然后在略读课文《桂花雨》中运用这种抓重点句段的学习方法,抓住“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和“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两句话,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从而体会到母亲浓郁的思乡之情。

二、整合教学时,还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点。通过专业的引领,把学生引入真正的语文学习的生活情景中,才能够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才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

例如,山东寿光世纪学校的孙海燕老师在上二年级写字课时,把几个大字旁的字归类认识,归类指导,通过观察大的书写变化来指导学生写字,她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引出“奇、牵,夸、夺,尖、类”六个字,先让学生观察“大”在不同位置上的笔画,然后一边范写一边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学生跟着书空,临写时还专门有孩子提醒正确的写字姿势,学生写完展示评价后用书信提醒,总结写字方法,接着用儿歌拓展了一串含有“大”字的字:奖、爽、央、奔等。

三、牢记教学目标,一课一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个语文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取舍,压缩教师讲授课文的时间,将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精讲巧练,实施课内海量阅读。

二年级下册第20课《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的学习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2.续写诗歌。我学杨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学完课文后拓展延伸,续写诗歌。让孩子们模仿这首诗的格式,把了解到的辨别方向的其他办法也写一首诗。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进行了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语用,基于学生,一课一得”三者其实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比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和《阳光》这两课时,笔者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有比喻句,而这组课文的语用主题是“学习简单的比喻。”怎么整合效果最好呢?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面,在上《小小的船》学习简单的比喻句后让学生在《阳光》一文中找出比喻句。通过多读体会句子的意思,并试着自己说一说“___像___。”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

当然,教学中还要注意:适度整合,不要太繁杂,直奔重点,一课一得;整体化和结构化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设计时要给孩子留一点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给他们留一些快乐成长,自主发展的世界。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篇4

本学期,我校积极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有成效,也有不足。主题学习的理解与实践尚处在学习借鉴阶段,现在将目前这阶段语文主题学习借鉴的一些做法,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以课本为主体,以主题学习为辅导,以点带面。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研读文本。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对整册所有课文进行整合与分类,重新确定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一般确定一篇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同时拓展阅读3---5篇此主题下的阅读材料。这样一步步下来,学生不但能掌握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扩大了阅读量,同时也能掌握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进步习作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精讲的课文少了,需要略讲的课文多了。

二、重视朗读感悟,让课堂“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翩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地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文中的出色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出色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此外,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三、体现教学的开放与综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主题单元的教学也是个例子,更似“引子”,我们将引领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去触摸经典,感受经典的脉动。去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染。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教师更应该树立开放、综合的意识,只有如此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主题教学的独特魅力。我们把教材作为很好的范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之能自己阅读拓展读本,我们将对读本上的文章进行精心分类,哪些是精读,哪些是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读,哪些可以略读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将结合课文的特点教给学生一惟实用的阅读方法。

四、趁热打铁,举一反三。

在精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应及时总结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用此方法自主、高效地学习本单元内的略读课文,同时进行相关主题下的拓展阅读。另外,学生在理解课文后,教师还应及时引导提升到总结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上。如写人的文章,一般可以总结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等,然后还可以紧跟上一个小练笔。学生掌握了各类文章的写法之后,就能够较好地运用于以后的习作当中,进步写的水平。

本学期开展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尚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而在语文教学方面,我的经验也很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展示,尽快的构建和完善语文主题学习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篇5

1.调整课时安排,营造语文教育的大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周5节语文课,具体时间分配是:精读课文2课时,其它课文1课时,主题学习材料2课时。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满足学生喜读物激趣、介绍读物激趣、开展活动激趣、谈感受激趣、实行竞争激趣等等,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有效阵地。

2.立足于课堂的课内阅读文本。

主要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因此要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主题学习的关键。

我们将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自主合作阅读,搜集并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让学生适时获得阅读的快乐。

3.调整教学关系,提高教师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学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新习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情境,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主题学习方案 篇6

(2010—2011学年)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依据语文学习大量阅读的规律,以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实现课堂上的拓展阅读,从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为使我校的实验工作科学、顺利地开展,结合潍坊市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方案,根据青州市教研室的“主题学习”培训和研讨所得,制定计划如下:

一、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意义

为了彻底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扭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我们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培养学生文化底蕴,丰富了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主题学习实验的目的目的在于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探讨新的科学阅读方法,提高识字速度,扩大阅读数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七八年级这一学年阅读量在500万字,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初步形成。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自主阅读的兴趣,形成一种乐于探究,努力发现和求知的心理倾向。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共享阅读资源和成果。

3、能自由、流畅地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切实提高学生课内阅读的效率。

4、培养学生对信息(阅读资料)的处理能力,包括收集资料质疑能力,分析能力,表达思想和交流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研讨的氛围,培养师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三、主题学习的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理念,深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提速”,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实现厚积薄发;让生活走进课堂,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四、主题学习实验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层面:

1、学校成立主题学习实验领导小组:组长:李永校长负责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确立实验班级与实验教师,制定学校实验方案。副组长:李昌吉、邓真负责组织实验方案的落实与实施,指导实验教师开展实验工作,负责有关教师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成员:王传贵、李全新、杨吉武负责实验工作的物质保障。

2、学校成立实验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处理实验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保证实验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进行。组长李永,副组长李昌吉,成员:王传贵李全新杨吉武。

3、为实验班配备多媒体教室,挑选优秀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根据需要购买潍坊教育局编写的主题学习丛书50套,保证1名学生一套,满足学习需要。同时发动学生和家长自己购买有关图书资料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4、配合“朝阳读书”,开展多种活动,巩固主题学习效果。定期开展教师的语文主题学习论坛、学生的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师生的读书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小学语文素养展示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授予“小博士”、“小小演讲家”、“文学之星”等称号。

5、建立“主题学习”实验档案和学生成长档案,如实跟踪记录实验班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实验过程做好客观真实的统计,为课题论证提供鲜活有力的论据,建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班学生成长档案”,来真实-2-

记录学生的测试成绩,科学测算阅读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测试成绩、阅读速度、阅读质量、本学期学生阅读量等。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重视主题学习实验成果的推介,搞好实验的分析。

(二)、教师层面:

根据《潍坊市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实验方案》,扎实有效地开展“朝阳读书活动”,制定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计划,以在课内大量阅读为目标,进行语文课堂实验改革。

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改革课堂教学。为进一步解放教师和学生,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教师讲解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0分钟,为主题阅读拓展空间,让学生获得阅读的快乐。

2、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教师首先要打破常规,制定科学细致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严格按照每两周学完一个单元的教材和一本配套的主题学习丛书的进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具体操作计划:

(1)、熟读教材。(2课时)读通、读熟本单元的4篇课文。

(2)、学会生字词,会默写。(1课时)

(3)、引导学生逐篇学习课文内容,每篇课文2课时,共8课时。略读课文以导学案为主要手段,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方法。在学习每篇课文的同时补充3-5篇与课文内容关联密切的主题学习材料。每课时用15--20分钟学习课文内容,20--25分钟补充2—3篇主题学习材料。

(4)、背诵积累(2----3课时)。

(5)、集中阅读,提高能力(约5课时)。

指导学生运用默读、速读、浏览乃至背诵等多样化的形式自由阅读主题学习材料中的剩余内容。每课时中用30分钟自由阅读,利用最后10分钟的时间写读书笔记。

(6)、习作(2课时)。

3、大胆进行改革,学案引领,整体推进

加快课本学习步伐,加大课堂容量,每篇文章只提一两个重点问题,围绕重点问题开展学习思考,屏弃所有不必要的环节。逐渐形成两种以学案为引领的课堂学习模式:①集中学课文或集中学配套的主题学习文章的单元整体推进式。②一篇课文带几篇主题学习文章的辐射阅读式。改革备课制度和方法,探索“主题学习”备课模式,鼓励学生多读书,师生共成长。提倡单元备课,用学案代替教案。作业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行之有效。

4、多种课型,提高效率

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学案引领的方法,指导学生拓宽学习内容,加大阅读量,另一方面也重视典型文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针对选文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优美语言。

5、课内课外多措并举,培养阅读情趣

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学阶段要达到的阅读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构建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活动课尽享读书之乐。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乐在其中。

浅谈语文的跨学科学习与“整合” 篇7

语文之所以能“跨学科的学习”, 是因为语文与各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首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歌曲, 其歌词也是琅琅上口、节奏明快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将诗与绘画糅合成了一个整体;一次有趣的实验, 是孩子与科学的一段相遇、一次碰撞;社区日益完善的健身设施旁边的使用说明, 不正让孩子体会到阅读原来如此有益吗?美国总统大选、能源与环保等重大事件与课题, 孩子们自然有他们自己的真知灼见。甚至电视中的一个镜头、家里的一个玩具等, 不也和孩子们学语文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吗?

有了跨学科的学习, 整合便有了实践基础, 而“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则为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 至少还有其他五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等。实践证明, 人的智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智能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一些特殊人才身上表现更为明显。例如:爱因斯坦不仅是世界公认的科学家, 也是一位音乐家;陈景润在数学上建树很高, 可是性格孤僻……古往今来, 没有一个人能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方面齐头并进, 整齐划一地成为全才。我们的工作, 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 在各方面能展其所长, 就像五个手指一样, 各有所长, 但各有用处。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 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 (例如教师) 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有了实践的基础, 有了理论的支撑, 我们是否可以在课程整合上做些探索。正像有的老师所担心的那样, 语文与数学的联系也很紧密, 总不能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吧。我个人认为, 在适当的时机, 数学课为什么不能为语文课所用呢?有一次, 我代数学课, 内容是评讲试卷。我发现最后一道应用题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 灵活性很强, 大部分孩子做错了。评讲中, 我以这道题为例, 和孩子们一起思考、分析、图解。孩子们按“题目”、“我是怎么想的”、“我受到了启发”三部分, 讲述整个过程。结果一道数学作文水到渠成。同学们欢呼雀跃:原来数学也可以写成作文。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并不是要求老师做一个“百变金刚”, 也不是将语文课上成大杂烩, 更不是简单的拼凑、叠加。

整合, 就是将教学看成一盘棋, 学科是经, 学生是纬。以“课程目标”为核心, 以“拿来主义”为手段, 改变各学科“各自为政”的状态, 实现优化组合。课程整合必须遵循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持久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语文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的整合, 必须在遵循学科规律的基础上, 科学的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 才能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去动手, 去体验, 感受才会真切。有了真切的感受, 理解和表达就像张开的双翼, 在语文的天空里自由的飞翔。

综合性原则。马克思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人的科学, 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 这是一门科学。”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 更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 为“语”所用, 语文就会如鱼得水。

持久性原则。语文需要深厚的积淀, 语文学习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语文只有永远浸润在生活的海洋里, 才能永不干涸。

实现课程整合, 教师必须增强课程意识。什么是课程意识呢?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实现课程整合, 教师必须增强资源意识。虽说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但有的资源稍纵即逝, 可遇而不可求。资源意识的薄弱, 就会“熟视”送上门的资源而“无睹”。生活中不是没有资源, 而是缺少发现资源的慧眼, 缺少挖掘资源的意识。实现课程整合, 教师必须增强开放意识, 思想开放才会有课程的开放, 课程的开放才会有课程的整合, 思维开放才会有整合的高效率, 开放才会有活力。实现课程整合, 教师必须增强发展意识。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才是硬道理”。

课程整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新的挑战。综合性学习正如火似荼的展开, 为实现课程整合提供了契机。实现课程整合, 教学资源将更丰富, 资源优势将更凸显;实现课程整合, “少慢差费”将变成“多快好省”;实现课程整合, 语文教学犹如“源头活水”, 清新, 鲜洁。

摘要:2002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评价的指导性纲领文献, 其中提出的课程整合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新的挑战。当前, 综合性学习如火似荼的展开, 为实现课程整合提供了契机。实现课程整合, 教学资源将更丰富, 资源优势将更凸显;实现课程整合, 语文教学犹如“源头活水”, 清新, 鲜洁。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语文跨学科学习与整合

参考文献

[1]刘原.“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 2002 (4) .

语文主题学习整合 篇8

一、实施语文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教学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自主、自觉地去领会和实施课程。而现实情况是,对教材书、教学参考书的过度依赖束缚了语文教师实施课程的自主权。对课程进行整合,则是对教师自主权的解放。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和重组,将原来零敲碎打的知识有机整合,不仅有利于解决语文知识过于零碎、重复等弊端,也使教师能够居高临下地处理教材,从而更为从容地实施课程。

初中语文课程以单元编排为主要方式,选文与相应的“话题”匹配,比如“成长”“亲情”等。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教师就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挖掘每单元各篇目之间内在的联系,这也正是课程整合的本意。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编选了《小圣施威降大圣》《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女娲造人》《寓言四则》五篇课文,它们之所以组成一个单元,从单元提示来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不过这仅仅是文章的表象。其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安排与教学目标相应的活动,这样的课程整合才真正实现了单元教学。

二、当前整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师对单元的整合也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对教材中的篇目随意进行整合,或者别出心裁地引入其他课程资源,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现在有一些不太好的倾向:有的整合课仅仅依照教师本人的爱好或者学生的兴趣来组织教学,看起来教学活动很丰富,但实际上教学只是摆花架子,实际效果并不好;还有些整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缺乏认真思考,时间仓促,草草了事,例如对一个单元生字词的掌握只安排一个课时,学生根本难以掌握。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要明白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是为了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三、对主题单元整合阅读教学的想法

1.在对学情的深入了解情况下,有效地进行单元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单元整合教学必须是以“生”为本,教给学生方法,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改变教学的枯燥、死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围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来做好单元整合。比如学习《雷电颂》,我们似乎觉得学生认为本课是难懂的,学生的兴趣可能不浓。可是,通过学情的调查以及预习的检测来看,大家挺喜欢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内容以及其所传达的曲折激昂的情感。学生的理解力也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看来,单元整合中的教学行为,离不开相应的学情调查。

2.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做好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即教材的简单组合排列是好操作的,而要把每篇教材的核心价值拎出来形成一个训练系列,真正达成预期的效果,实属不易。笔者认为,要做好单元整合,教师素养的提高应是关键。单元的整合,首先应是做好每一篇课文的优化设计。教师要能细读文本、深钻文本;不迷信教参,不依赖教参,对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独到而有创意的解读;有自己的独立而又合理的设计,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情感渴求。只有如此,主题单元整合才能邁出坚实的一步。为了更好地达成课与课之间的优化设计,以便做到单元整合的环环相扣、逐层推进,在目标的设计上,我们应做出一些改进,以适应单元教学整合的需要,其原则是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在教法的设计上,我们要大胆尝试教法改革,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总而言之,单元主题整合阅读教学的施行,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和生机,改变了以往机械的授课模式。教学或以读为主,小组展开竞赛;或以品为主,大家畅所欲言;或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难免有不妥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我们相信:只要拥有激情和诗意,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我们一定能在语文教学的光明大道上收获意想不到的硕果。

参考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总结 篇9

一、精心组织,创建模式

语文主题学习要加强学生的积累,进行大量的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又不能过分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那么最优的途径就是改革教学模式,真正一学生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厌学为乐学、好学,着重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语文学习中,以语文课本为主,把它作为例子,以课外精品为辅,以时文美文相助,少讲多读,品味涵泳,赏析仿写,以读带写。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集体备课,形成学案——少讲多读,效率优先——精品佳作,对照赏析——广纳博收,模仿写作。

二、大胆尝试,初见成效

为了还语文以大容量、生活化、生动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大胆尝试。学习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引入《主题学习丛书》中的1~2篇与本节课在内容、主题、写作手法、文章结构、语言特色上相近或相反的文章来与学生共同探究,进行比较阅读、应用训练,以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充分感悟鉴赏的基础上,再参考这些文章,仿写一篇短文或读后感之类的文章,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措施得力,创新务实

为确保语文主题学习的顺利进行,我校挑选优秀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每年学校根据需要购买潍坊教育局编写的《主题学习丛书》,保证1名学生一套,满足学习需要。同时发动学生和家长自己购买有关图书资料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配合“朝阳读书”,开展多种活动,巩固主题学习效果。定期开展教师的语文主题学习论坛、学生的语文主题学习手抄报、师生的读书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语文素养展示活动,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授予“小博士”、“演讲明星”、“文学之星”等称号。

学校建立“主题学习”实验档案和学生成长档案,如实跟踪记录实验班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实验过程做好客观真实的统计,为课题论证提供鲜活有力的论据,建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班学生成长档案”,来真实记录学生的测试成绩,科学测算阅读数据。主要内容包括:测试成绩、阅读速度、阅读质量、本学期学生阅读量等。认真做好阶段性总结,重视主题学习实验成果的推介,搞好实验的分析。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 篇10

----《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学习心得 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张爱平当听说要外出学习我就特别兴奋,再听说是去潍坊学习我更加激动。作为教育领域的领跑者-----潍坊地区,每次去都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惊喜。这次来到了著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果然收获颇多。

找相通点,进行单元整合。主题学习是以单元为基本位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吃透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找出本单元的主题,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学习方案。以精读课文为主线带动略读课文,改变我们传统的一课一讲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阅读丛书的学习。同样,阅读篇目的选择也要以单元主题为标准来选取。这样以一篇带多篇的学习让学生收获到了远远超出教材文本的阅读量。我想这不就是“双主题整合教学的智慧”吗?

一课一得,无需面面俱到。多次听专家的课堂教学有这样的感受,他们总是抓住一篇课文的某一点来进行深入解读,而不是字词、朗读、情感、写作等眉毛胡子一起抓。在课标的解读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一课一得”。欣赏了毕春英名师团队的教学艺术展示课,这一点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胡建英老师的低年级“低年级绘本阅读课”主要训练学生想和说的能力;孙海燕老师的写字教学指导课通过字的变化来扩大识字范围。这两节课为我们低年级的写字和说话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短短几十分钟时间里,让学生有“一得”

足以,无需面面俱到,正如荀子所说:“不全,不粹,不足,谓之美已。”

当然,在回味精彩之后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人家的课堂是美,人家的成果也大,当来到了现实工作的阵地——一所最基层的乡村小学,不得不进行反思:什么样的课堂适合我们?学生阅读所需的大量材料该如何搜集?单元整合,确定主题,仅凭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能行吗?记得《语文主题学习》杂志中有一篇李凤君老师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总结,她提到他们在进行实验的初期选取了三所不同层面的学校,其中有一所就是偏远的村办小学,也正是我们的代表。他们针对学生缺少阅读书目的现状,学校规定每周安排一节大阅读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内展开大量阅读;借助“我给主题学习丛书找错”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正如这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上一篇:写给男朋友的保证书下一篇:质量在我心中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