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通讯员职责

2024-08-13

教育信息通讯员职责(精选8篇)

教育信息通讯员职责 篇1

重坊镇中心小学教育宣传通讯员职责

学校教育宣传通讯员是学校教育宣传信息建设的骨干,承担着本学校、处室的信息采集和编写的责任,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一定的文字组织能力、责任感强、工作积极主动。

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本处室的工作情况,内容必须真实、准确。

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党的新闻政策、法规,不断开阔视野,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三、加强调查研究,为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本学校处室的最新工作动态和信息。

四、负责本学校处室的信息采集、整理和编写工作,积极宣传报导本学校处室的教学、教研、活动开展、校园建设、日常管理等工作亮点和工作成就,及时宣传先进教师事迹,优秀学生信息。

五、信息员必须认真收集信息或撰写相关稿件,各个学校、处室每周至少需有1篇信息稿上报中心校办公室。

六、积极参加相关的新闻宣传会议和培训学习等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

七、对已发布的信息要自行备案,保留电子文档及相关原图片,以备查找。

八、积极参与教育局办公室组织的宣传活动,完成教育局办公室交给或委托的宣传报道和资料收集等任务。

九、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十、严格遵守学校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负责。

教育信息通讯员职责 篇2

一、亚太四国扶持信息通讯技术ICT教育的主要政策

1.韩国扶持ICT教育主要政策

韩国是亚太地区中较早引入信息通讯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教育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韩国教育发展研究所”属下的“小学电脑教育问题研究机构”成为研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第一个政府部门。20世纪80年代, 韩国政府制定和推进“国家电算网”政策, 商业高中、工业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开始设置ICT课程。1987年, 教育部在《教育改革发展计划》指导下颁布《韩国计算机教育提高计划》[1], 从政策上扶持ICT教育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 韩国政府加强ICT教育力度, 实施一系列“国家信息化促进基本计划”。 1997年连续发布《ICT建设三年计划》、《ICT在教育中的应用综合计划》、《ICT教育发展五年计划》等政策, 加大ICT基础设施投资, 在学科建设上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改为ICT教育。2000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ICT必修课计划》, 规定所有中小学生参加义务电脑教育;2001年发布《ICT应用于教育指南》, 实施ICT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 促进全国整体教育发展[2]。2004年制定《e-Learning资源体制综合发展计划》, ICT教育应用由课堂向网络教学模式转变[3]。

2.日本扶持ICT教育主要政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实行“教员方法开发特别设备”国库补助, 出台了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系列政策, 包括《与信息社会相对应的初等、中等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合作者会议第一次审议报告》、《社会教育审议会教育媒体分科会——教育用软件开发方针》等。1989年颁布实施《学习指导要领》, 规定高中阶段开设“信息”必修课, 初中阶段在“技术·家庭”课程中选修“信息基础”。

进入90年代, 日本为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赶超欧美, 制订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1990年文部省提出九年行动计划, 为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和软件;1991年公布《信息教育指南》, 明确中小学信息教育内容;1994年建立“百校联网工程”, 有百所试验学校通过因特网共享学习和合作;1997年公布《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 规定从小学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997年“促进信息教育的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组织提出信息教育三大目标;1998年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关于教育课程基本走向”咨询报告书, 明确信息教育课程运作细则;1999年制订《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 实现到2005年全国中小学所有科目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授课;2006年制定《信息技术改革新战略》, 明确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具体目标。

3.新加坡扶持ICT教育主要政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 新加坡就以信息技术发展作为国家施政目标, 有计划地规划信息通信产业发展道路。1982年制订“国家计算机计划”, 确立ICT在新加坡应用步骤;1986年制定“全国资讯科技蓝图”, 确立把ICT应用于新加坡七大方面。

1991年制订“IT2000——智慧岛远景”计划, 明确将ICT发展渗透到社会各方面。教育部1995年提出AICTP计划, 明确将信息技术作为初等学校学生的辅助学习工具。1996年制定第一个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Master Plan 1 (MP1) (1997—2002) 。MP1将信息技术结合到教育中, 明确信息化教育总体目标, 详细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评价、学习资源、教师发展、空间和技术设施建设四方面的具体实施目标。

2002年新加坡推出教育信息化新举措——Master Plan 2 (MP2) (2003—2007) 。MP2强调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力手段, 学校要在信息技术大环境中摸索、试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途径, 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满足学生需求, 构建思考型学校和学习型社会。

4.新西兰扶持ICT教育主要政策

作为亚太地区的岛国之一, 新西兰政府同样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比其他三个亚太国家, 新西兰将ICT教育引入学校并不早。1998年, 新西兰教育部制定第一个基础教育信息化行动规划, 为ICT教育统一目标和内容——发展基础设施和改善学校能力。根据新规划, 政府推行一系列具体实施计划, 包括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心、学校服务支持计划、校长ICT专业培训计划、学校联盟ICT发展和培训计划等[4]。2001年新西兰教育部发布新三年策略规划《学校信息通讯技术政策, 2002—2004》, 一系列具体措施随新规划相继出台, 如毛利族教育信息化计划 (KAWM) 、学校教师租用笔记本电脑计划、改善学校网络基础计划、信息通信技术协助平台计划等。2006年, 公布新基础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成为21世纪学习者:2006—2010中小学电子化学习行动计划”, 规定所有学生都应该有能力在与他人联系、提升反馈和自我评价、交互工作、追求知识、反思协商交流等方面使用信息通讯技术[5]。

二、亚太四国支撑信息通讯技术ICT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1.韩国支撑ICT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韩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以规划和促进ICT教育, 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于基础设施建设, 为ICT教育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撑环境。

(1) 计算机全面普及

2000年韩国完成《ICT在教育中的应用综合计划》第一阶段任务 (1995—2000) , 成为亚洲各国中基础教育设施最好的国家。截至2000年, 有1万多所中小学建立电脑房;所有教室和教师配置计算机;平均生机比为16.7人/台;2万多中小学教室配备投影机、大屏幕、视音频设备等多媒体设备。随着《ICT在教育中的应用综合计划》第二阶段实施 (2001—2005) , 政府投入更多资金资助学校进行硬件和网络设施建设, 教育人力资源部积极推进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和教师用计算机普及。据韩国教育统计2004年度报告, 截至2004年, 小学、初中、高中平均生机比分别为7.2、6.1和5.6[6]。

(2) 因特网快速通畅

韩国政府重视校园网络系统建设。据资料统计, 截至2003年, 韩国所有中小学都已连接因特网, 网速达到2M以上的学校占68%[3]。为满足EBS技能教学、网络家庭学习支持体系等e-learning学习体系, 中小学因特网连接速度逐年提升。据人力资源部调查数据显示, 截至2004年, 中小学因特网连接速度达到2M以上的学校比例已占95%。

(3) 教育资源丰富灵活

韩国教育部、市道教育厅、教育学术信息院等公共部门和一些民间部门开发了大量教育资源, 包括网络学习教材、科学虚拟实验室、网络学习体验、中小学参考网址、教师教学活动等等, 并通过教育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放到教育网 (EDUNET) 上传播使用。教育网资源丰富, 包含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参考资料, 同时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信息服务, 为学校发展和职业指导提供咨询。

2.日本支撑ICT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e-Japan战略计划中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 日本政府和企业携手进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1) 教育用计算机配置状况

根据日本文部省2006年3月发布的“2005年度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2006年3月31日, 日本平均每所学校教育用计算机数量为45.3台, 其中小学32.9台、初中47.5台、高中112.7台;平均生机比为7.7人/台, 其中小学9.6人/台、初中6.9人/台、高中5.7人/台、盲聋哑学校3.3人/台。

(2) 中小学因特网连接状况

为促进教育网络化, 文部省早在1997年就做出中小学联网计划, 即到2001年所有初高中全部接入因特网, 到2003年所有小学全部接入因特网。在该政策支持下, 日本中小学接入因特网的进程十分迅速, 文部省、通产省、邮政省携手推进中小学入网步伐。截至2006年3月, 中小学基本完成因特网连接, 连接率达到99.9%, 其中专用线路连接的学校占35.8%、ADSL占21.1%、光纤占15.5%;传输速度达到400Kbps以上的学校达89.1%[7]。

(3) 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状况

日本邮政省与文部省合作编写电子教材和电子课本, 文部省还成立由产管学三方组成的“互联网教育系统推进恳谈会”, 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中小学的计算机软件。 同样以日本2006年3月发布的统计资料为例, 2005年度中小学平均开发教学用软件9.9种;跨学科综合主题软件6.3种。

3.新加坡支撑ICT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加坡将信息技术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对教育改革的经费投入实行倾斜政策, 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1) 教育用计算机配置状况

1999年新加坡小学生机比为6.6人/台, 10%课程使用电脑上课;中学生机比为5人/台, 14%课程使用电脑上课;中小学每两位教师有一台电脑。到2002年MP1计划完成时, 所有中小学生机比已达到2人/台, 学校主要场所如教室、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电脑室及办公室等均设置电脑。为教师提供笔记本供备课和教学之用。

教育部拨款实施“重建和改进现有学校计划”, 资助学校建立实验室、媒体资源图书馆、信息技术学习资料库等基础设施。

(2) 中小学因特网连接状况

截至2002年, 新加坡所有中小学均连接宽带网络, 有效支持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随着MP2规划实施, 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朝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提供可靠灵活安全的网络接口;提供多目的、多功能、更广泛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环境;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服务等。

(3) 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状况

新加坡教育资源的开发主要通过四种途径实施, 即:政府成立资源中心, 为学校推荐课程软件;利用因特网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 实现学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沟通;成立数字媒体资料库, 提供多媒体素材、网页、课件;吸引国际软件开发商和地方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教育软件。为推进教育资源应用, 教育部定时发布经信息技术资源交流中心评价的软件汇编, 学校根据教育和管理需要以优惠价格购买教育软件推进计划下的教育软件, 教师可以同样优惠价格购买教育软件。教育软件和电子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4.新西兰支撑ICT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新西兰在中小学全面推广ICT教育的时间并不长, 但在政府政策扶持、企业提供经费和专家支持下, 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

(1) 教育用计算机配置状况

据资料显示, 2002年有81%的中小学教室至少配有一台计算机, 小学生机比为10人/台, 中学生机比为6人/台[4]。而到2005年, 根据新西兰《2005年学校教育信息化报告》显示, 中小学生机比明显改善, 小学阶段平均生机比5人/台, 中学阶段为4人/台[8]。政府通过“教师笔记本计划”鼓励更多教师拥有笔记本电脑用于教学和工作。此外, 政府早在2002年和2003年间就为所有中小学校长配备笔记本。

(2) 中小学因特网连接状况

截至2002年底, 连接因特网的新西兰中小学数量不多, 但有些学校开始实施宽带连接;到2005年, 新西兰中小学已经全部连接互联网, 绝大多数学校使用宽带进行因特网连接, 其中中学占到93%, 小学占到78%。

(3) 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状况

新西兰教育部对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持和赞助。在线学习中心TKI (Te Kete Ipurangi) 网站由新西兰教育部主持建设, 是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该网站使用英语和毛利语两种语言为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提供教育资源, 内容涉及七个“基本学习领域”下所有课程, 以及一些交叉领域如文学、算术和ICT等课程内容。网站内包含多个社区, 和中小学教师教学有关的有TKI社区和ICT社区。其中TKI提供评价工具等资源, ICT则侧重信息科技融入教学。

校长leadspace7是一个针对校长、高级职员和董事会的门户网站。为校长们提供可以随时查询的政策文件、专业发展资料、网络通讯工具以及校董论坛等。

三、亚太四国促进信息通讯技术ICT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1.韩国促进ICT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韩国中小学ICT课程总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信息素质, 要求学生能把信息技术能动、创造性地应用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课程建设以课程标准 (《ICT在教育中的应用综合计划》和《中小学信息通讯技术教育运营指南》) 为指导, 包括目标、结构、内容等详细标准, 并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作了具体规定, 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课程内容的完整衔接, 体现了课程建设的完整性和发展性。

小学、初中和高中所有ICT课程结构均从知识与技能、应用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实施。其中纵向维度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学制划分为五个阶段;横向维度按照ICT学科规律将知识和技能划分为计算机基础、软件应用和计算机通讯三个方面, 并与学生五阶段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相对应;第三维度则按照信息社会需求, 提出学生利用习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解决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社会问题, 提升信息情感和价值观。ICT课程内容设置采用螺旋式渐进,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由浅入深, 既保证学生学习学科知识, 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2]。

ICT应用于所有科目已逐渐取代单一的技术教育课, 政府通过开发整合教材、完善校园网建设、编写多媒体教学资源及对教师进行ICT培训计划等措施, 鼓励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ICT。目前韩国中小学课堂实用ICT时间达到20%以上。

2.日本促进ICT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1996年日本重新定义“信息运用能力”, 即能够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和信息设备并积极地创新信息体系的基本素质;同时提出信息教育的三大目标, 即培养学生信息运用的实践能力、提升对信息科学的理解能力、具备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根据 “信息运用能力”新定义和信息教育三大目标, 日本中小学采用了不同的课程设置和要求, 小学开设“综合学习时间”, 使小学生通过跨学科、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信息收集方法、调查方法等;初中“信息基础”为必修课, 穿插在“技术·家庭”课程中完成;高中开设独立信息课, 细分为三科目, 分别培养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原理和组成知识、网络运用技能。

2005年起, 日本实施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小学高年级设置新教学科目“信息”, 培养小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和信息道德;初中设置新教学科目“信息”, 系统学习和培养信息技术和运用能力;高中充实“信息”课程教育内容, 增加修读学分数。

3.新加坡促进ICT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施

新加坡早在MP1计划中对中小学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和应达到的信息能力做了具体的规定 (表1) [1], 并在所有中小学校开设ICT教育课程。据资料统计, 截至2002年, 小学近30%的课程内容采用电脑教学;中学一二年级开设“应用电脑”课程, 并作为升学、分流的考试科目之一;中学三四年级把“应用电脑”课程摆在与英文、基础母语、数学等主课同等重要地位, 作为必修课列入考试范围。

在新加坡, ICT教育与课程教育有机融合, 基于ICT教学策略为学科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评估提供新方法;基于ICT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个别学习新途径;基于ICT网络协作为师生提供更多沟通和合作。

4.新西兰促进ICT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新西兰的国家课程中没有开设独立的信息通讯技术课程, 而是将ICT教育包含在技术课程中。技术课程细分为七项学习内容, 信息通讯技术属于其中一项, 其主要学习目标为技术知识与了解、技术能力、技术与社会。

新西兰鼓励和推动信息通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应用, 在制定各学科标准中明确规定应用信息技术标准, 并在课程框架中详细罗列出各学习领域如何应用ICT。

四、亚太四国保证信息通讯技术ICT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

1.韩国保证ICT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

韩国政府从1988年起就加强教师ICT培训。教师接受ICT培训的形式有三种:教育人力资源部培训活动、市道教育厅培训活动、校内培训活动。培训对象分为在职教师培训和未来教师培训。在职教师培训又细分为五个目标群体, 即在职教师、校长和副校长、专业教师、ICT专家、优秀教师, 分别参加“职称培训”和“职责培训”。ICT教师培训内容随课程改革不断变化和提升。2000年之前, 培训和评价教师ICT能力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操作、网络检索应用信息、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制作简单的教育软件等。现行教师培训重点是ICT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技能技巧, 如快速获取信息知识、多媒体课件开发、ICT整合到教学和学习过程等。此外, 韩国政府积极建立网络培训体系, 教师培训向u-learning模式发展, 教师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随地进行视频交流、网络协作、获取在线资料等, ICT培训已成为韩国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韩国中小学教师接受ICT培训的热情很高, 参加人数逐年提升。1997—2000年, 每年只有不到20%的教师接受培训;2001年以后, 每年接受ICT培训的教师比例明显上升, 2005年达到50%[1]。

2.日本保证ICT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

日本中小学教师从2000年起有计划地接受信息教育培训。教师接受信息教育培训的形式有五种, 即国家及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学习活动、本校内的学习、大学举办的学习活动、研究团体举办的讲座活动、企业举办的讲座活动。培训过程分两个层次进行, 先由国家或教育委员会等培训机构培训都道府县一级的少数教师, 使他们成为各校信息技术培训骨干;然后由培训骨干对其他教师展开校内培训。近年来, 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学科特点, 教师信息培训的重点放在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指导教师研究制作新课件、指导教师发表研究成果等方面。

由于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 从2000年到2004年日本小学教师100%每年接受一次以上培训, 70%初中教师每年接受培训, 50%高中教师每年接受培训。据2006年3月文部省调查数据显示, 日本中小学教师中能够操作计算机的已达到95.9%, 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指导的教师占76.8%, 涉及的科目有科学、数学、技术、信息和其他专门科目。

3.新加坡保证ICT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

在MP1规划实施阶段, 新加坡政府采用扇形教师培训模式。首先由专家顾问培训60名教育部高级职员和高级信息技术导师;然后高级信息技术导师培训示范学校校长、副校长和部主任;再由高级信息技术导师和校长、副校长在示范学校内展开校本培训;最后教师培训辐射状推向全国。培训课程由六个核心模块构成, 涵盖ICT资源使用各要素, 包括使用课件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开放工具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把思维技能和协作学习策略整合到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支持项目研究以及设计学校IT规划。培训方式有课程示范、网上学习和讨论、亲身实践活动等。截至2002年, 大约有24 000名教师接受了30~50小时强制性在职培训[9]。

MP2规划更关注教师发展需要, 鼓励采取新方法和新策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有效指导和支持ICT在教与学中应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参与设计教师培训和发展框架、开发教师培训课程。新的培训机制包括基于参与式学习的专业发展项目设计;定制用户化的专业发展活动;构建部门和学校领导能力;推进电子化学习文化等。

4.新西兰保证ICT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

新西兰政府通过专业发展培训计划提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ICT能力。《ICT专业发展联盟》是一个为教师提供长期ICT专业发展的培训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 并加强教师的社区专业实践能力。参与专业合作发展的联盟学校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并开发独立的在线资源[10]。

据新西兰《2005年学校教育信息化报告》统计, 2005年度有三分之二校长参加ICT专业发展计划;50%教师参加ICT专业培训。小学教师在ICT应用上处于领先地位, 有16%的教师能创造性地应用于新情景;中学教师达到这一水准的仅为6%。

五、总结

韩国、日本、新加坡和新西兰四个亚太国家制定明确的法规和计划促进ICT教育, 投入充足的经费改善ICT教育环境, 探索鼓励ICT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提供教师ICT培训的有效机制。这些经验为我们开展有中国特色的ICT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摘要:为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从基础教育出发纷纷加强信息通讯技术ICT教育。选择了亚太地区四个国家即韩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 对四国ICT教育从政策、基础设施、课程建设及教师培训等若干方面作了分析介绍和比较研究。

关键词:信息通讯技术,政策,基础设施,课程建设,教师培训

参考文献

[1]陈俊珂, 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30-35, 68-83.

[2]李锋.当代韩国ICT (信息通讯技术) 教育发展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 (1) .

[3]崔英玉, 孙启林, 董玉琦.韩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 :37-38.

[4]Tom Prebble.NewZealand ICTuse in Education.UNESCOMeta-survey on the Use of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188-189.

[5]ICTin schools 2005 Report[DB/OL].www.minedu.govt.nz>Schools>ICTin Schools>Research and Report.

[6]袁克定.中日韩三国教育信息化状况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2) :37.

[7]资讯科技教育在学校和现实的一项调查结果[DB/OL].www.mext.go.jp/b_menu/houdou/18/07/06072407.htm.

[8]王佑镁.新加坡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模式简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6, (Z1) .

教育信息通讯员职责 篇3

在当今信息革命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爆炸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培养出思想素质及文化素质较强的综合性人才。

一、改革观念,灵活掌握即学即用的特点

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追求的根本目标。由于计算机可操作性和应用特点,使计算机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如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过程中,学会了汉字输入就可以把一篇文章输入计算机;学会了文字编辑就可以编辑修改输入的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他们自身的能力,增强其自主积极性,较好地完成学习。

我在每学完一个软件后,都会给他们布置一个综合性的作业,题材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让学生们回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在学完金山文字的时候布置一个“电子报刊”、学完WAVE CN布置一个“串烧歌曲”、学完ULEAD GIF布置“一个动画图片”、学完PHOTOSHOP布置一个“私人印章”等等。经常有学生会给我惊喜,所做的作品出奇的好:有的是题材新颖;有的是内容丰富;有的是布局精美;有的是创意独特。当他们辛苦的“劳动”得到我的一句表扬时,我可以明显地感到他们的欣喜和激动。

要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们(特别是中下游的学生)有机会来显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二、兴趣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对某件事产生兴趣时精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主动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所以教师要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上下工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养分因素。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继续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记得在一次放假前,我特意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教材以外的,有难点和疑点的问题在假期中练习,并鼓励大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同时进行竞赛活动,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没想到刚过去两天,就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拿着他的答案到家中找我,并急切地问自己是不是第一个交卷。当时我真是吃了一惊,连连表扬他“太棒了,你是第一名”。没想到作为教师的我也要几天才能完成的问题,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的这么好,非常难得,而当他得知自己是第一个完成,得到了老师表扬时,笑的特别的开心。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感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他们的潜在能力会令成人吃惊,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三、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教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学到真本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检验与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学生,鼓励和信心才是他们学习的真正动力。

运用得当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他们会很高兴,自然会萌发向上之心。我们班里有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自卑感很强,很少与人交往。在课堂上,我就经常给他一些鼓励,想方设法给他创造得到表扬的机会,比如:故意找些非常简单的问答叫他回答,或是把他完成较好的作业在学生面前展示等。在一次校内举办的“电脑作品大赛”中,出乎我意料的是,就是这个学生,拿着一张画的杂乱无章的图递给我说:“老师,我想参加。”看着她创意不错,但是无能力完成的绘画作品时,我灵机一动,觉得这是鼓励她培养自信心的极好机会,于是我根据她所说的想法,帮助她一起绘制了一副作品来参加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当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把奖状交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激动的手都有些微颤……在之后的学习中,虽然她还是接受的比别人慢,还是跟不上大家的速度,但她上课的神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态度也从消极变为了积极,一个学期下来,他就像打了兴奋剂,情绪非常高涨,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最初的及格边缘到良好一直到了现在的优秀,自信心逐渐被提高,上课答题也变得十分活跃,好像换了一个人似得。正因为鼓励会带来如此大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更多地关心学生而不是惩罚学生,“严师”并不意味要对学生采取体罚训斥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四、问题式导入,分组合作,竞争机制

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也可以是在新授课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学习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本内容制定从易到难的小任务,让学生们按照组分别自己去尝试操作来完成任务,我再根据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给予评分。我给了他们很大的空间,允许学生小范围的下位指导,当组内的某个同学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采取小组讨论或是会做的同学下位来指导,让学生代替了教师的工作。这样既给了一些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又使不会的同学可以放松心情绕过教师直接问自己的同学,只有碰到大家都解决不了问题时,我才统一的给出讲解,而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得到第一,听的也异常认真。

比如:在学习PHOTOSHOP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秋天”、“蝶恋花”、“漫画补色”、“镜中花”等小游戏,游戏过程中,他们如火如荼竞赛,争先恐后的举手报告已经完成,心急如焚的让我加分。其实他们可能没有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通过自己的尝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

在适当的时机,举办各种比赛也能很好的刺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比赛的过程中,既复习所学知识,又能够锻炼综合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举办的“电子报刊评比”、“串烧歌曲大赛”、“GIF动画比赛”、“印章设计大赛”、“创意拼合图大赛”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注意青少年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其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的学科知识外,也有很多不健康的黄色暴力等内容,鱼龙混杂,病毒肆孽、计算机犯罪等等,在电视节目中也报道过类似内容。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忽略的问题,因此在传授知识时,作为教师不仅应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优秀之处,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信息意识和网络道德,使他们除了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外,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把握人生的风帆,这是我们计算机教师所应尽的职责。

通讯员岗位职责及正负激励政策 篇4

一、目的

为加强我司各基地微信公众账号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完善日常图文发布的审核监管,合理评价通讯员工作情况,提高基地团队成员对当地创业人员及政策的认识,特制定本制度:

二、通讯员岗位职责

通讯员是基地创立初期对外宣传推广的主要力量,对于基地的招商推广、外部沟通与联系、基地品牌形象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线上:

1、负责基地社会化媒体的运营推广,日常内容编辑、发布、维护、管理、互动,每月不低于四篇文章,提高影响力和关注度;

2、分析微信、微博各项运营数据并及时反馈,提高公众平台的活跃度,与微博、微信粉丝做好互动,对粉丝的网络行为(使用习惯、情感、体验感受)进行分析与总结;

3、了解互联网,了解新媒体,掌握微信公众号、微博各项功能,了解热门社交app,尤其是自媒体领域的百家号、头条号、知乎、QQ群;短视频里的火山小视频、秒拍、抖音等,把带有社交或圈子属性的线上资源合理、高效运用;

4、及时掌握新闻热点,并将有价值的信息汇总,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予以编辑发布,吸引流量;发掘新的营销机会和传播方式,重点关注同行的最新动态,定期反馈与分享。线下:

1、根据当地创业者的特点,因时因地的组织微博、微信话题活动(参考XX地最美老板娘、XX地最具创新力企业家投票活动)、线下小型专题活动的策划及执行(专题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小型路演活动等),带动粉丝数量增长,活跃当地创业氛围,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每月不低于一场小型活动的策划,并于当月底之前报备下月的活动方案;

2、根据当地创业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接洽当地广播、纸媒、硬广(公交、电梯、大屏等),了解主要品牌宣传渠道,及相应价格、效果,评估当地媒体对于基地品牌建设及推广的作用,为基地及总部的品牌宣传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3、与当地或周边的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建立各院系的联络人制度,以校外企业赞助的方式,挖掘高校潜在创业人才、活动策划人员,组织策划院系级别以下的活动,针对优秀创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4、与基地同事和品牌部融洽合作,顺利推进基地的品牌建设、推广工作;

三、2017年通讯员激励政策

1、新增当地的粉丝,总部补贴1元/个,各基地可以适当增加激励金额;

2、粉丝数量(不限地区,以微信后台粉丝总数为准)每增加500个,奖励200元;

3、单月全部图文阅读量总和,每达到1000阅读量奖励50元,以此累计;

4、公众号粉丝数量最多奖励500元(粉丝数500以上方能入围评选);

5、全部图文阅读量最高奖励500元(阅读量3000起入围);

6、基地自行组织策划的品牌推广活动并落地执行最多的团队,奖励1000元团队费用(单场活动参与人数不低于20人)

7、基地自行组织策划的品牌推广活动单场活动实际参与人数超过100人,奖励500元团队费用;实际参与人数超过200人,奖励1000元团队费用。四、十月份激励政策

1、十月份发布文章条数超过10条(包含10条)奖励100元;

2、十月份单条图文阅读量超过200,奖励100元(与激励政策叠加);

3、十月份公众号粉丝数量达到100人以上奖励100元(与激励政策可以叠加);

五、2017年负激励政策

由于各基地公众号刚刚建立,通讯员尚未形成新媒体运营能力,暂定2017年不予月度考核,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培养通讯员的工作态度,形成常态化习惯。

1、微信后台留言当天未及时回复处以5元/次处罚;

2、一个月四周,单周内未发布文章处以20元/次处罚;

3、文章内容出现错别字(除网络用语外)的明显错误,处以发布人1元/字处罚。审核负责人(当日审核负责人)处以2元/字处罚。

4、单周内新增关注人数少于取消关注人数,处以20/次处罚;

5、单周消息转发数量低于10次,处以20元/次的处罚;

6、单周阅读数量低于50次,处以20元/次的处罚;

湖南正润创业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火星小学教育信息化专干岗位职责 篇5

一、负责拟定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并负责检查、督促、落实。

二、抓好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研究工作,组织总结、推广电教经验。

三、负责组织教育信息化教研活动的开展,组织评审、推荐电教成果。

四、负责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的管理。

五、负责电教教材、仪器、设备的征定和发行,负责校内电教教材和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

六、负责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各项竞赛工作。

教育信息通讯员职责 篇6

1、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我区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划和实施方案,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人事管理制度。

2、负责全区教师队伍的宏观规划和结构调整,综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调配,并办理教职工调动、交流、辞职等有关手续。

3、负责区境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初级职称评审及大中专生初次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等工作。

4、负责全区教育系统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推荐工作;负责教育系统工人晋升技术等级考核审核、上报工作。

5、负责受理区境内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申请认定及教师资格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

6、负责全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的目标考核、教职工考核及奖惩工作。

7、负责组织各校园、机关相关科室,依法进行事业单位年检工作。

8、负责全区教师队伍的“名师”工程及师德建设,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理。

9、负责全区教职工、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及专项培训工作。

10、负责全区各学校的编制管理,协同区人事局做好各单位编制的核定及 管理工作。

11、负责全区教育系统教职工的各类增资审核、上报工作,办理大(中)专毕业生的录用、定级等系列工作。

12、负责全面落实离退休老干部工资福利待遇及相关的政治待遇等我问题。

13、负责办理全区教职工正常退休、提前病退等手续及办证工作。负责全区教职工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审核、上报工作。

14、负责全区教职工人事统计工作和工资统计工作。负责人事人才资源年报工作。

15、负责全区教职工人事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

更多内容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安徽教师招聘网

教育信息通讯员职责 篇7

李捷社长讲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化:当下媒体的分类》, 介绍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趋势, 他认为现在是传统媒体相对式微、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 作为学校的通讯员, 要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 把握媒体发展的趋势以及各自的优势, 做好学校的通讯工作。陈智慧总编辑主要从新闻的定义、新闻稿件应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三方面介绍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并在开篇着重强调了宣传的重要性及写作新闻稿件对于培养质疑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促进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朱亚芝副社长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在《把握学校宣传重点及角度, 正确选择媒体》专题培训中, 首先强调了学校宣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宣传方式, 并强调不同的宣传方式应该选择不同的媒体。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宣传专题》的培训中着重以定安县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推进为例, 从品牌学校的打造、报道方式的采用两方面谈及有效宣传的方式方法, 并从“品牌”一词入手, 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 结合《新教育》的优势和特点, 为定安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量身定制了一套宣传方案。周俊杰主任则从专业的角度谈及公文写作格式与规范, 介绍了请示、报告、公函、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会议记录等公文的写作结构及写作要点。

定安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 成立教育系统通讯员队伍, 在各个学校培养通讯员, 要求通讯员对学校的重要活动、教改经验、做法、典型事例、典型人物进行收集、整理、总结, 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校的教学教研、课改成果, 展示教育人的风采, 分享教育界同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 开展对定安教育历史的书写记录, 意义十分重大。此次通讯员培训还可见定安县在新媒体勃兴的时代背景下先知先觉的宣传意识, 及其借势新媒体展示教育成果、促进教育发展的远见卓识。

“即时通讯”为信息化添翼 篇8

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国内企事业单位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处于快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需要能立竿见影,求得实现其投资效益最大化。因此,信息化解决方案必须是功能贴切、易学易用、快速实施、稳定安全,能确保其核心业务和关键管理需求的率先解决,并提供充分的扩展性以适应企业成长的需要,才能将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最小化而功能最大化。

美国市场咨询公司Radicati Group日前公布了关于面向企业的“即时通讯”(EIM)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北美约85%的企业在业务及个人交流中使用“即时通讯”,而全球的比率也高达40%。专家预测,到2013年底全球约有85%的企业将使用“即时通讯”。

企业导入“即时通讯”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公司内部沟通,节省大量电话费用和差旅费,防止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客户资料外泄,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从而营造一种新的企业沟通文化。

当前企业信的息窗口虽然“看上去很美”,但缺乏“目标寻的”之功能,难于“协同工作”和“统一处理”。

目前,许多企业信息传递,面临着“协作和沟通”的新挑战,主要表现为:

人员分散,各自为战,影响内部协作效果。

随着企业业务不断地发展,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逐步扩大,分支机构也越来越多;有的企业的用户散布在全国甚至是全球各地;地域之间的距离限制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效果。如果需要在这样一个广泛的区域内举行会议、进行有效的沟通,除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外,通常会带来繁重的后勤(如会议的组织、人员时间的协调、交通食宿安排等)工作和不必要的大笔财务负担。而沟通效率低下可导致办事延迟、差旅和通讯成本提高、决策不明智以及个人和工作小组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企业急需一个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而这种沟通方式不仅需要价格低廉,还不会受到地理位置的束缚。

“人找事”的工作模式影响企业工作效率。

目前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流程,一般都建设有各种业务系统,如:OA、ERP等等。这些系统大部分都是以BS结构为主,并且属于分时业务系统。这类系统中的诸多信息,大都需要工作人员时刻关注,并不断地刷新页面,才能及时获取;如果不及时刷新页面就很难及时获取需要处理的业务信息,往往一些重要事情无法及时通知相关人士,而得不到及时的处理,长此以往将造成事务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了办公效率;且当用户并发数量大时,对业务系统和数据库来说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系统崩溃。因之如何能够改变现有工作模式,让事务信息能够主动、快速、准确地“印址”工作人员,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

业务信息分散难于按需求采录利用率低。

企业中往往不会有一套业务系统,按现在的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一上班就需要打开诸如邮件、OA、KM等各类系统。传统的工作模式中,各个业务系统的信息是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工作人员一上班就相当忙碌,需要到各个业务系统中进行业务待办的查询。如果在整个业务系统上还有一个系统能够集中显示所有业务系统的各项信息,则将大大方便工作人员的繁琐工作。

先进通信系统无法用到日常业务办理中。

现在的通讯手段多种多样,有短信、传真、网络电话、电话或视频会议等,但是这些通讯手段都是独立运行的,并没有和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因之使这些先进的通信设施不能够有效发挥其用途。如果业务消息可以用短信提醒,传真可以用电子网络传真的方式发送,员工出差能够方便地拨打网络电话与公司和用户沟通,这样,既能够提高效率,又能够降低沟通的成本。

打造“即时通讯”沟通平台,共享信息资源,目标寻的,各取所需,协同工作,统一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如今,鉴于在企事业单位中遇到的问题,业界通过“即时通讯”软件(EIM)则能很好地构建统一通讯平台,运用插件扩展功能,通过接口整合业务应用,为用户构建一个实时协同、统一信息、集中处理事务的工作中心则可尽如人意。主要特点是:

统一信息,资源共享,群体协作。

一般来说,信息整合都是通过采用数据交换的方式进行处理,主要是为了建立一必须通过多个业务系统中进行信息整合后再进行使用的系统。诸如领导决策系统就是属于这一类型;还有一些基础信息资源,例如人口信息系统等,也是需要与其它业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这一类型的信息必须采用数据交换的方式整合。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和资源共享,实际上不需要数据整合,而仅仅需要信息分类整合就可以了。例如:公文系统、审批系统等。这类型的系统主要是用来处理工作流程和审批流程的。基于信息门户的应用和群组之间资料共享的应用,EIM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信息门户、信息提醒、业务处理和资源共享等应用模块。

EIM平台利用即时消息传递、群组协作、视音频会议以及集成的丰富的业务系统消息和通信功能,实时地将人员和信息连接起来。这些解决方案为组织带来了重大的好处,诸如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效率、促进协作、改善关系、提高安全性和企业的可伸缩性。通过向位于不同地理位置、时区和组织边界的小组成员、合作伙伴、供应商和服务对象授予“即时通讯”的能力,信息就可以在上述团体之间及时、迅速和有效地流动起来。组织可以通过利用实时协作,更快和更有效地共享建设性的信息,从而改进提高政府和企业的效率,从而直接降低了成本,同时加快了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速度。

消除地域限制,提高工作效率。

EIM平台在计算机上提供了一个集中的办公场所,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办公,工作人员能够很方便的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要找的人和部门。不用再为找不到人而发愁,相互之间的协作变得容易了。

这种实时协作通过消除通讯延迟和提供丰富的信息共享功能,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改进的流程和信息交流方式提高了团体和个人的工作效率。通过采用视频会议、群组协作的方式来替代原来面对面的会议,避免了因出差而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并且得以提高了关键的业务标准。通过利用实时协作解决方案来改进业务流程和通讯,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因为这些解决方案使得各个小组可以更加频繁地举行会议和交流,从而使得解决问题和共享信息的速度更快。

“事找人”提高处理业务敏捷度。

“即时通讯”平台提供的业务系统信息的集成应用,将信息发送的方式从过去被动地“拉”转变到现在主动地“推”。工作人员再不用每天上班到所有的业务系统中去寻找需要处理的业务,也不用隔段时间就去刷新页面,搜索是否又有待办的事务信息。

这样既减少了由于分时系统固有的延时性问题,而造成的任务延期情况的出现;又能够让工作人员安心地去处理当前的工作,而不用不间断地刷新页面。因此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问题、商讨对策,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这能使处理任务的时间周期缩短和组织效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企业效益。

和谐环境,促进协作和改进关系。

“即时通讯”平台提供的多种协作手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为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改进工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改善运营,精简程序,节约成本。

通过更快的响应速度、可访问性和及时的决策过程与信息共享,部署“即时通讯”平台后,促进实时协作的组织业务流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而提高运营能力。采用低廉的网络通讯服务,降低差旅费用,节约成本。对于联机会议、培训或活动,视频会议是有效的会议方式,人们不必离开办公桌就可以和各支团队进行协作。由于每个人都通过他们的PC参与进来,员工们就可以同时启动一个项目、集体讨论、编辑文件、在屏幕前进行协作。

上一篇:有关春节的英语作文容易下一篇:高考复习建议